解脂念珠菌对铜的吸附

解脂念珠菌对铜的吸附

一、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对铜的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强[1](2019)在《重金属离子Cd2+、Pb2+与圆红冬孢酵母菌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重金属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重金属污染治理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日渐短缺,新能源开发也迫在眉睫。微生物油脂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是极有希望替代化石能源的一种新型生物能源。本文旨在考察圆红冬孢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不同重金属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以及油脂含量情况。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治理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25℃和30℃温度下培养圆红冬孢酵母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重金属Cd2+、Pb2+,探究其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长情况、重金属吸附情况以及油脂含量情况。在25℃和30℃培养温度下,分别在24、48、72、96、120 h对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下的圆红冬孢酵母菌进行取样检测。用分光光度计检测OD600值来反映生长情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重金属吸附量,改进后的酸热法提取酵母菌油脂来表征油脂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25℃和30℃培养温度下,一定浓度的重金属Cd2+对圆红冬孢酵母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当Cd2+浓度≥200.0 mg/L时,圆红冬孢酵母菌受到的抑制最大。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Cd2+有非常好的吸附效果,在25℃培养温度下,Cd2+浓度为50.0mg/L时,平衡吸附效率达到了97.20%,在30℃下,同样的浓度平衡吸附效率为88.80%。一定浓度的Cd2+对圆红冬孢酵母菌油脂积累有促进作用,在培养120 h结束,25℃和30℃下油脂含量分别达到了75.18%和63.16%,油脂含量均高于未添加重金属的对照组。在25℃和30℃培养温度下,一定浓度的重金属Pb2+对圆红冬孢酵母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Pb2+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在25℃下,Pb2+浓度为15.0mg/L时,平衡吸附效率为59.65%;在30℃下,Pb2+浓度为45.0mg/L时,平衡吸附效率为53.67%。在25℃培养温度下,圆红冬孢酵母菌对低浓度Pb2+有较好的吸附效能,同时在30℃下,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高浓度Pb2+吸附效能较好。一定浓度的Pb2+对圆红冬孢酵母菌油脂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验组的油脂含量略高于对照组。通过本实验对吸附数据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Cd2+、Pb2+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同时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Cd2+的过程也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同时对圆红冬孢酵母菌等温吸附进行探究,实验证明,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Cd2+、Pb2+的过程较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所述规律。

王美艳[2](2019)在《解脂亚罗酵母对葡萄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诱导葡萄抗性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葡萄生产大国。葡萄颜色诱人,果肉柔嫩,老少皆宜,然而其在贮藏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导致损失严重。青霉菌作为常见的病原菌,可以分泌有毒次级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TA)。目前,葡萄保鲜主要以化学杀菌剂为主,基于长期使用杀菌剂可以引起病原菌的抗药性,从而降低其控制病害的效果、其在水果上的残留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等缺点,急需开发一种新的控制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使用拮抗酵母已经逐渐成为取代化学法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方法。解脂亚罗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是课题组前期从葡萄果皮中分离出来的酵母菌,Penicillium rubens是从腐烂的葡萄中分离出来的霉菌。本论文主要探讨Y.lipolytica对葡萄采后由P.rubens引起青霉病的控制效果及诱导葡萄抗性的生理机制及分子调控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Y.lipolytica能够显着控制葡萄采后由P.rubens引起的青霉病,而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Y.lipolytica浓度越高,对伤口处的腐烂率、腐烂直径控制效果越好;Y.lipolytica显着降低由P.rubens产生的OTA的含量,当葡萄存放17天后,无菌水处理的葡萄由P.rubens产生OTA的含量高达74.61 ng/wound,经Y.lipolytica处理后的葡萄由P.rubens产生OTA的含量降低为0.33 ng/wound;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Y.lipolytica浓度越高,Y.lipolytica对P.rubens的生长抑制就越明显。(2)无论在20°C还是4°C贮藏条件下,Y.lipolytica均能够定殖在葡萄表皮处并保持较高酵母数量;Y.lipolytica能够增强葡萄体内抗性相关酶(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并且能显着提高编码相应酶的基因表达水平。(3)蛋白质组学分析Y.lipolytica诱导葡萄果实蛋白表达的结果表明,共33个差异蛋白(ratio>1.5)被鉴定出来,其中包括25个上调蛋白和8个下调蛋白。抗性蛋白分别与响应胁迫(heat shock protein 70等),病程相关(PR4 type protein等),能量产生与信号转导(ATPase catalytic subunit A等),氧化还原(superoxide dismutase等)有关,而且这些蛋白的表达均上调。(4)转录组学分析Y.lipolytica诱导葡萄果实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共鉴定616个差异表达基因(∣log2(Fold Change)∣≥3且FDR<0.5),其中上调基因384个,下调232个。结合两个组学结果分析共挑选9个抗性差异基因进行验证,部分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相一致,如病程相关基因PR4,PR5和PR10与相应病程蛋白;还有与编码超敏蛋白,植保素相关的基因,WRKY转录因子等。

李丽杰,贺敏,贺银凤,孙禹[3](2019)在《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和解毒重金属的胞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利用有益的酵母菌去除食品基质、动物及人体的重金属污染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多种酵母菌吸附及抗重金属的情况,并对酵母菌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胞内解毒机制进行分析,包括谷胱甘肽合成的解毒机制、与酵母菌解毒重金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转运蛋白介导的细胞内重金属的排出和液泡隔离机制及金属硫蛋白和植物螯合肽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重点从分子角度分析了酵母菌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归纳了解毒过程中关键性的基因和蛋白质以及它们的功能作用,旨在为酵母菌作为生物吸附剂应用于生态环境、被重金属污染的发酵食品及动物和人体提供依据。

秦磊[4](2018)在《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沼液生物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沼气生产大国,沼液的处理及利用一直是制约沼气工业发展的瓶颈。沼液深度资源化利用被认为是沼液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微藻能高效同化沼液中的氮、磷,在实现沼液净化的同时可联产微藻生物质。该过程可降低沼液处理成本,微藻生物质又可作为生物能源、饲料、肥料等的原料。微藻与酵母混合培养由于存在种间协同效应,使其在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生物质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系统比较了微藻、酵母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对沼液污染物去除及生物质生产效果的差异;通过转录组分析阐明了微藻-酵母强化污染物生物转化的内在分子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微藻、酵母单培养及混合培养利用酵母工业沼液的研究表明,酵母工业沼液可以作为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培养的低值底物,且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混合培养可以强化微生物生物质的产出;混合培养中的NH3-N的去除效果优于单培养且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增加;混合培养组间的NH3-N去除和微藻起始接种密度正相关;混合培养获得了更高的油脂及高位热值产量。(2)微藻、酵母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利用牛场沼液的研究表明,混合培养可以强化微生物生物质产出;混合培养从培养环境中固定了更多的C、N,且获得更高的油脂、蛋白及高位热值产量;混合培养的总磷去除效率(48小时达到100%)优于单培养;在NH3-N充足时,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C.vulgaris)的氮同化关键基因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II(GSⅡ)的转录水平均低于低于微藻单培养体系;微藻单培养中NH3-N的耗尽,使得微藻启动NO3-同化进程,伴随着NR转录水平的急剧升高。(3)在模拟废水中进行的微藻、酵母单培养和混合培养的研究表明,混合培养中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细胞的比生长速率(0.30 d-1和0.99 d-1)显着高于相应的单培养;酵母细胞体积明显减小,而微藻相对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可获得更高的碳、氮同化效率,并使得生物固定的碳主要流向碳水化合物;获得了较高的油脂(0.77 g/L)、碳水化合物(1.82 g/L)、蛋白质(1.99 g/L)和高位热值产量(114.64 kJ/L)。(4)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响应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混合培养过程中(24小时)全局代谢调控的研究表明,有167个差异表达基因受混合培养与否的影响,其中100个显着上调,67个显着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DEGs的功能极显着富集于69个terms;其中,DEGs最为集中的18个GO terms分析表明,混合培养对酵母细胞中与好氧呼吸、核糖体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且主要为下调基调,表明混合培养中的好氧呼吸作用和蛋白质合成能力可能受到抑制;全局代谢网络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混合培养对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细胞内主要代谢通路影响不明显,仅有1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被显着富集到核糖体(Ribosome)和叶酸一碳库(One carbon pool by folate)通路,表明混合培养仅对上述代谢通路影响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且富集到叶酸一碳库代谢通路上的DEGs均为下调。(5)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响应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混合培养的全局代谢调控的研究表明,有5731个unigenes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显着上调的有3593个,显着下调的有2138个;有3174个显着差异的unigenes显着地富集于251个terms、极显着地富集于113个terms;极显着富集的terms中除了光合作用调节-光反应、蛋白修复以及叶绿体基质类囊体中所涉及的差异表达unigenes为下调外,其余的GO terms中的上调基因数目基本上均明显多于下调基因数目;全局代谢网络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混合培养对C.pyrenoidosa细胞内代谢的影响产生了显着影响,差异表达unigenes显着富集于一系列中心代谢通路,包括碳代谢、氮代谢、色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脂肪酸代谢、氧化磷酸化、磷酸戊糖途径等;混合培养体系中光合系统的光反应被抑制,引起了暗反应阶段CO2固定能力的减弱;碳代谢分析表明虽然混合培养体系的CO2固定相关路径被抑制,TCA循环、糖酵解/糖异生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均得到强化;氮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混合培养体系中硝酸盐同化过程所涉及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得到上调。

胡晓清,褚召娟,张继祥,刘帅,易勇,孙春阳,王栋[5](2017)在《酵母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酵母是广泛用于食品酿造及工业生物技术的一大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广泛用于生产乙醇、蛋白和有机酸等。近年研究揭示,酵母还具有生物脱毒的功能,在饲料、食品和环保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酵母生物脱毒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饲料和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危害及不同脱毒方法,然后综述了不同酵母菌株对各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棒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减毒或消除作用,归纳了酵母β-葡聚糖及糖蛋白参与的生物脱毒机制,同时介绍了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对细菌内毒素的脱毒作用及可能机制,最后还介绍了酵母对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脱毒作用及可能机制,并就酵母生物脱毒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张莉[6](2014)在《毕赤酵母GPI型细胞壁蛋白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应用广泛的一种真核表达体系,运用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展示各种酶作为全细胞催化剂,不仅具有固定化酶的特性及优点,而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回收与再生利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的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的锚定蛋白主要是来自酿酒酵母的细胞壁蛋白,这些壁蛋白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与细胞壁相连。共价连接的壁蛋白包括GPI型(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cell wall proteins)和PIR型(protein with internal repeats),运用最多的是GPI型的壁蛋白。毕赤酵母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在2009年公布,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基因还未注释,已确证的GPI型细胞壁蛋白也非常少。本研究为了拓展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锚定蛋白的范围,根据GPI型壁蛋白的特点对毕赤酵母内源的可作为锚定蛋白的GPI型壁蛋白进行了筛选和确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个锚定蛋白共展示体系,同时还初步探究了确证的GPI型壁蛋白Gcw14p的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毕赤酵母GPI型细胞壁蛋白的筛选和确证根据酵母GPI型蛋白的特点,本研究首先预测到了50个毕赤酵母内源的潜在的GPI型蛋白,然后以CALB (Candida antarctic lipase B)作为外源功能蛋白,用预测到的GPI型蛋白作为锚定蛋白分别构建新的毕赤酵母表面展示体系。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的检测确证了13个可用作锚定蛋白的GPI型细胞壁蛋白,扩展了毕赤酵母表面展示体系锚定蛋白的范围。对各重组菌通过高密度发酵获得CALB的全细胞催化剂,流式细胞术的分析结果和CALB水解酶活的检测结果显示新的展示体系的展示量和展示酶活都有一定的增加,但不同的展示体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Gcw12p、Gcw21p、Gcw51p和Gcw61p作为锚定蛋白时展示CALB的水解酶活在诱导表达120h较高,分别达到1538U/g、1828U/g、1889U/g和2234U/g。(2)多个锚定蛋白共表达展示体系的构建及应用选取Gcw12p、Gcw21p、Gcw51p和Gcw61p作为锚定蛋白,利用体外多拷贝构建技术和不同的筛选标记实现多个相同或不同锚定蛋白在同一宿主菌中的共展示,分别获得了基于相同或不同锚定蛋白的一至四拷贝重组菌,基于Gcw61p还获得了一株八拷贝的重组菌。对各重组菌生长情况监测的结果显示在使用毕赤酵母表面展示体系过量表达CALB时,无论使用相同还是不同的锚定蛋白,随着拷贝数的增加,重组菌在甲醇诱导下的生长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基因剂量是影响外源蛋白表达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增加基因拷贝数可以有效提高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在本研究的展示体系中,使用相同的锚定蛋白共展示CALB时,两拷贝重组菌的效果最好,GS115/CALB-GCW(61+61)水解酶活值在120h时达到4451U/g。使用不同的锚定蛋白共展示CALB时,三拷贝重组菌的效果最好,GS115/CALB-GCW (12+51+61)水解酶活值在120h时达到4493U/g。但共表达重组菌的酶活与所使用的锚定蛋白自身的展示效率有关,在本研究的展示体系中,目前展示效率最好的锚定蛋白是Gcw61p。重组菌细胞表面展示的蛋白量与展示酶活不是完全对应的,由于细胞表面空间位置有限,展示的酶分子可能由于空间阻碍等不能全部都表现出催化活性。冷冻电镜及细胞壁干扰剂的分析结果显示,以Gcw51p作为锚定蛋白展示CALB后,重组菌的葡聚糖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而重组菌的甘露糖蛋白层的含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本较为疏松伸展的状态变为紧密聚集的状态。说明融合蛋白CALB-Gcw51p确实在细胞表面成功的过量表达,且过量表达引起了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层含量的变化及结构的重组。(3)毕赤酵母GPI型壁蛋白Gcw14p功能的初步研究在实验室之前的转录组数据中,毕赤酵母以甘油或葡萄糖为碳源生长时,GPI型壁蛋白Gcw14p对应的转录水平在整个转录组中最高,而以甲醇为碳源生长时Gcw14p对应的转录水平仅次于乙醇氧化酶aox1。因此首先选取Gcw14p使用基因敲出和过量表达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敲出GCW14基因后,无论是以葡萄糖还是以甘油或者甲醇为碳源,敲除菌GS115/ΔGCW14与对照菌GS115相比生长较差,说明GCW14基因虽然不是毕赤酵母生长必不可少的基因,但是敲除GCW14基因后会对毕赤酵母的生长造成一定的抑制。然后通过染色和细胞壁组分测定等方法发现敲除菌的葡聚糖和几丁质含量都有所增加,而过量分泌表达3种不同的外源蛋白(CALB、s7-XYN和EGFP)结果显示敲除菌中的表达量都比对照菌低,说明敲出GCW14基因后,敲除菌的细胞壁内层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厚,从而对外源蛋白的分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推测GCW14基因可能参与毕赤酵母细胞壁内层组分含量控制的过程。

李琛[7](2013)在《天然有机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介绍传统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吸附工艺对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优势,综述了壳聚糖、纤维素、腐殖酸、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典型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宋凤敏[8](2012)在《酵母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酵母菌是一种珍贵的微生物资源,由于它具有良好的耐酸、耐渗透压、产生单细胞蛋白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中。文章概括了酵母菌处理各类废水的方法、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挥的作用以及酵母菌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指出随着酵母菌研究的深入和其它相关技术的开发,酵母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

刘智峰[9](2012)在《鼠李糖脂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疏水性有机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危害了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酚类物质是一类特殊的疏水性有机物,一方面它们具有较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另一方面它们在水溶液中具有相对较大的溶解度。酚类污染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并由于它们对微生物具有毒性而难于降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因其亲水亲脂的两亲性结构特征在促进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酚类污染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本论文以鼠李糖脂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研究了其对菌体表面性质和酶的性质的影响机制,考察了这些作用与疏水性有机物苯酚降解的关联,并与十六烷的降解进行了对比。首先,通过研究鼠李糖脂(RL)和Triton X-100对简青霉菌体表面疏水性和电荷性质的影响,发现表面活性剂能够明显增强简青霉的菌体表面疏水性,且这种作用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关系密切。经过0.005%RL,0.05%RL,0.05%TritonX-100和0.2%Triton X-100处理后的细胞的菌体表面疏水性分别是未经处理的1.7,2.0,3.0和2.4倍。且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处理作用均提高了简青霉菌体表面的zeta电势。研究还发现两种表面活性剂均改变了菌体表面的元素组成,这可能是导致菌体表面疏水性和电荷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然后通过研究发现鼠李糖脂单糖脂能够改变热带假丝酵母的菌体表面疏水性。鼠李糖脂浓度从0到19mg/L时,菌体表面疏水性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鼠李糖脂的浓度大于19mg/L时,其浓度的增加不再引起菌体表面疏水性的明显变化。鼠李糖脂对该微生物的菌体表面电荷性质同样具有影响作用。当鼠李糖脂的浓度低于38mg/L时,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但当鼠李糖脂的浓度高于38mg/L时,鼠李糖脂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大了菌体表面的zeta电势。研究中还发现鼠李糖脂能够改变菌体表面的FTIR光谱图像,结果证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导致热带假丝酵母菌体表面化学结构的改变,这可能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改变菌体表面疏水性和电荷性质的又一重要原因。接下来经过研究发现,鼠李糖脂和Triton X-100的预处理作用提高了简青霉对苯酚的吸附效率。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分别比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本实验中苯酚的吸附过程。吸附剂吸附苯酚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于菌体表面疏水性和zeta电势的改变所至。然后经过研究发现鼠李糖脂单糖脂在浓度为11.4,19和38mg/L时促进了热带假丝酵母对十六烷的降解,其中19mg/L是促进热带假丝酵母降解十六烷的最佳浓度。这种促进作用一方面来自于鼠李糖脂对十六烷的增溶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与其改变的菌体表面疏水性和电荷性质有关。但是114mg/L的鼠李糖脂脂抑制了十六烷的降解,这可能是因为十六烷进入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核心而降低了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单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不产生毒性,并且被作为碳源降解。但是等质量浓度的十六烷比鼠李糖脂单糖脂更能促进热带假丝酵母的生长,说明在该发酵体系中鼠李糖脂并非优先碳源。本研究表明鼠李糖脂在石油烃修复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接下来研究了鼠李糖脂单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溶液中苯酚的影响,并与化学表面活性剂](?)ween80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苯酚对热带假丝酵母存在毒性,但是能够被该微生物降解。在发酵过程中鼠李糖脂单糖脂被热带假丝酵母降解了,而Tween80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降低了苯酚对细胞的毒性,并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和苯酚的降解。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高,这种影响就越明显。结果表明这2种表面活性剂在酚类污染物生物修复中潜在应用价值。研究中还对比分析了鼠李糖脂对苯酚和十六烷降解的影响机制,发现由于十六烷和苯酚性质的差异,鼠李糖脂对它们降解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但是对菌体表面性质的改变是促进它们降解的共同原因。最后通过研究鼠李糖脂二糖脂对漆酶催化去除水体中苯酚的影响,发现该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有效促进多种浓度苯酚的去除。特别在最初的24h,当苯酚的浓度为400mg/L时,3.0CMC(临界胶束浓度)鼠李糖脂二糖脂将苯酚的去除率提高至空白样的4.3-6.4倍。去除率的提高减少了含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漆酶消耗量和反应时间。另外,鼠李糖脂二糖脂导致了苯酚在初始浓度为50-400mg/L时的完全去除(>98%)。在一定的pH和温度范围内,鼠李糖脂二糖脂也促进了苯酚的去除。这些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漆酶催化去除酚类物质中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静[10](2010)在《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和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十六烷的影响》文中提出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修复中强化微生物降解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方式之一是增强微生物菌体表面的疏水性,以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菌体和污染物的直接接触,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但是我们尚不清楚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微生物菌体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及菌体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其表面性质的变化规律。本文系统地研究探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以及其它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菌体降解不同性质的碳源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铜绿假单胞菌的好氧发酵制取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并通过酸沉降和柱层析对其进行提纯,最后得到纯化了的鼠李糖脂单糖脂和鼠李糖脂二糖脂。液质联用的结果表明,这两种鼠李糖脂主要含有三种成分。它们被用作后续的实验。然后研究了这两种鼠李糖脂对正十六烷的增溶作用,以及单糖脂的吸附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葡萄糖、高浓度鼠李糖脂单糖脂胶团化正十六烷以及单独相正十六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低于CMC和高于CMC时鼠李糖脂单糖脂对正十六烷的摩尔增溶比不同,而在整个浓度范围内二糖脂对正十六烷的摩尔增溶比不变。低浓度单糖脂的吸附抑制了菌体对葡萄糖和单独相正十六烷的降解,而高浓度单糖脂的吸附未影响菌体对葡萄糖的降解,但却促进了其对单独相正十六烷的降解。在实验时间范围内,吸附和未吸附单糖脂的菌体均不能降解高浓度的单糖脂胶团化的正十六烷,这表明该铜绿假单胞菌不能利用此胶团中的正十六烷。最后研究Triton X-100、二鼠李糖脂(di-RL)和CTAB等三种表面活性剂对一株热带假丝酵母降解十六烷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均影响菌的生长及其十六烷的降解。低浓度的TX-100对菌的生长及其十六烷的降解影响较小,而高浓度的TX-100则抑制菌的生长及其十六烷的降解。di-RL促进菌的生长及其十六烷的降解,且促进作用随着di-R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di-RL在发酵过程中被降解,且添加的di-RL的浓度越大其被降解的比例越大。CTAB对热带假丝酵母具有毒性作用。本论文揭示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微生物吸附规律,并证实了它有改变菌体表面亲水疏水性的作用。因为在很低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下该作用就能发生,所以增加了将生物表面活性剂经济有效地应用于土壤修复中的可能性,特别是添加外源菌种的原位修复的可能性。

二、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对铜的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对铜的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离子Cd2+、Pb2+与圆红冬孢酵母菌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重金属吸附的研究现状
        1.3.2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
        1.3.3 动力学模型与等温吸附模型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Cd~(2+)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与条件
    2.3 在25℃条件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Cd~(2+)相互作用研究
        2.3.1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Cd~(2+)胁迫下生长情况分析
        2.3.2 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情况分析
        2.3.3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Cd~(2+)胁迫下微生物油脂变化分析
    2.4 在30℃条件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Cd~(2+)相互作用研究
        2.4.1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Cd~(2+)胁迫下生长情况分析
        2.4.2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Cd~(2+)的吸附情况分析
        2.4.3 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Cd~(2+)胁迫下微生物油脂变化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温度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Pb~(2+)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与条件
    3.3 在25℃条件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Pb~(2+)相互作用研究
        3.3.1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Pb~(2+)胁迫下生长情况分析
        3.3.2 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情况分析
        3.3.3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Pb~(2+)胁迫下微生物油脂变化分析
    3.4 在30℃条件下圆红冬孢酵母菌与重金属Pb~(2+)相互作用研究
        3.4.1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Pb~(2+)胁迫下生长情况分析
        3.4.2 圆红冬孢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情况分析
        3.4.3 圆红冬孢酵母菌在重金属Pb~(2+)胁迫下微生物油脂变化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重金属Cd~(2+)、Pb~(2+)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重金属Cd~(2+)、Pb~(2+)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4.3 圆红冬孢酵母菌吸附重金属Cd~(2+)、Pb~(2+)的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解脂亚罗酵母对葡萄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诱导葡萄抗性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采后腐烂情况
    1.2 葡萄采后病害主要控制方法
        1.2.1 物理控制方法
        1.2.2 化学控制方法
        1.2.3 生物控制
    1.3 拮抗酵母的作用方式
        1.3.1 营养与空间的竞争
        1.3.2 重寄生作用
        1.3.3 诱导抗性
    1.4 组学技术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控制的研究进展
        1.4.2 转录组学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控制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Y.lipolytica对葡萄采后由P.rubens引起青霉病的控制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供试水果
        2.2.3 拮抗酵母
        2.2.4 病原菌
        2.2.5 不同浓度的Y.lipolytica对葡萄采后青霉病的控制效果
        2.2.6 Y.lipolytica对葡萄伤口由P.rubens产生OTA的控制
        2.2.7 Y.lipolytica对P.rubens生长的影响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的Y.lipolytica对葡萄采后青霉病的控制效果
        2.3.2 Y.lipolytica对葡萄伤口由P.rubens产生OTA的控制
        2.3.3 Y.lipolytica对P.rubens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Y.lipolytica对葡萄抗性生理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化学试剂
        3.2.3 供试水果
        3.2.4 拮抗酵母
        3.2.5 Y.lipolytica在葡萄表皮的生长动态
        3.2.6 Y.lipolytica对葡萄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3.2.7 RT-qPCR验证PPO,POD,PAL,CAT,APX和GLU的表达水平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Y.lipolytica在葡萄表皮的生长动态
        3.3.2 Y.lipolytica对葡萄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3.3.3 RT-qPCR验证PPO,POD,PAL,CAT,APX和GLU的表达水平
    3.4 讨论
第四章 Y.lipolytica诱导葡萄果实的差异蛋白表达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4.2.2 供试水果
        4.2.3 拮抗酵母
        4.2.4 葡萄果实组织样品的制备
        4.2.5 果实总蛋白的提取
        4.2.6 双向电泳
        4.2.7 凝胶图谱分析
        4.2.8 质谱操作步骤
        4.2.9 蛋白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葡萄果实蛋白质2-DE凝胶图分析
        4.3.2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4.3.3 差异蛋白GO分类
    4.4 讨论
第五章 Y.lipolytica诱导葡萄果实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2 主要试剂
        5.2.3 供试水果
        5.2.4 拮抗酵母
        5.2.5 葡萄果实组织样品的制备与RNA提取
        5.2.6 上机测序
        5.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8 RT-qPCR验证抗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碱基质量值(Quality score)
        5.3.2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结果
        5.3.3 序列比对
        5.3.4 差异基因分析
        5.3.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类分析
        5.3.6 KEGG富集分类分析
        5.3.7 RT-qPCR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3)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和解毒重金属的胞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情况
2 酵母菌解毒重金属的胞内分子机制
    2.1 谷胱甘肽合成的解毒机制
    2.2 与酵母菌解毒重金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2.3 转运蛋白介导的细胞内重金属的排出和液泡隔离机制
        2.3.1 位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解毒机制
        2.3.2 位于液泡膜上转运蛋白的解毒机制
        2.3.3 位于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上转运蛋白的解毒机制
    2.4 金属硫蛋白和植物螯合肽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2.4.1 金属硫蛋白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2.4.2 植物螯合肽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3 结语

(4)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沼液生物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农业沼液产生过程及沼液的性质
    1.3 沼液资源化利用概述
        1.3.1 沼液的初级资源化利用
        1.3.2 沼液的深度资源化利用
        1.3.2.1 沼液全组分浓缩技术
        1.3.2.2 鸟粪石结晶沉淀技术
        1.3.2.3 氨氮吹脱
        1.3.2.4 沼液培养微生物
    1.4 微藻处理沼液研究
        1.4.1 研究现状
        1.4.2 典型藻株简介
    1.5 酵母生物转化低值底物研究现状
        1.5.1 粗甘油
        1.5.2 废水
        1.5.3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
        1.5.3.1 酵母种质
        1.5.3.2 预处理及水解过程对酵母生长影响
        1.5.4 疏水性废弃物
    1.6 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生物转化研究现状
        1.6.1 微藻-酵母混合培养简介及研究现状
        1.6.2 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生物转化机理研究
        1.6.3 转录组学及其在代谢调控研究方面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酵母工业沼液生物转化的优势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微生物种质与培养基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YILD制备
        2.3.2 实验微生物培养
        2.3.2.1 实验微生物保存
        2.3.2.2 实验微生物的活化
        2.3.2.3 种子液培养
        2.3.2.4 实验设计
        2.3.3 分析测试
        2.3.3.1 生物量干重浓度测定
        2.3.3.2 培养液组成分析
        2.3.3.3 油脂含量分析
        2.3.3.4 元素分析和高位热值估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培养及混合培养中微生物生长规律
        2.4.2 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对污染物去除的比较
        2.4.3 单培养和混合培养系统产出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奶牛场沼液生物转化的优势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微生物种质与培养基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微生物培养
        3.3.1.1 实验微生物保存
        3.3.1.2 实验微生物活化
        3.3.1.3 种子液培养
        3.3.1.4 实验设计
        3.3.2 分析测试
        3.3.2.1 生物量干重浓度测定
        3.3.2.2 培养液组成分析
        3.3.2.3 生物质组成分析
        3.3.2.4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培养和混合培养中微生物生长规律
        3.4.2 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比较
        3.4.3 单培养和混合培养系统产出评价
        3.4.4 普通小球藻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转录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废水中微藻-酵母生理生化协同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株和培养基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微生物培养
        4.3.1.1 实验微生物保存
        4.3.1.2 实验微生物活化
        4.3.1.3 种子液培养
        4.3.1.4 实验设计
        4.3.2 分析方法
        4.3.2.1 生物量测定
        4.3.2.2 细胞群体及个体性质检测
        4.3.2.3 模拟废水培养液分析
        4.3.2.4 生物质组成分析
        4.3.2.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培养及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曲线及培养基pH变化
        4.4.2 单培养及混合培养中细胞特征变化
        4.4.2.1 细胞体积
        4.4.2.2 叶绿素荧光强度
        4.4.3 培养基中碳、氮源利用
        4.4.4 单培养及混合培养中生物质生化组成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Yarrowia lipolytica响应混合培养代谢调控机制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5.2.1.2 实验试剂
        5.2.1.3 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实验微生物培养及样品收集
        5.2.2.2 总RNA提取和质量评估
        5.2.2.3 转录组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2.2.4 转录组RNA-seq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5.2.2.5 mRNA表达谱分析
        5.2.2.6 荧光定量PCR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总RNA检测结果
        5.3.2 cDNA文库测序数据概述
        5.3.3 ValidData的基因组比对
        5.3.4 实验重复及数据相关性分析
        5.3.5 qRT-PCR验证
        5.3.6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Chlorella pyrenoidosa响应混合培养代谢调控机制的转录组学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6.2.1.2 实验试剂
        6.2.1.3 仪器设备
        6.2.2 试验方法
        6.2.2.1 菌株培养及样品收集
        6.2.2.2 总RNA提取和质量评估
        6.2.2.3 转录组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6.2.2.4 转录组denovo数据分析方法
        6.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2.6 荧光定量PCR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总RNA检测结果
        6.3.2 蛋白核小球藻cDNA文库测序数据概述
        6.3.3 基因组装结果
        6.3.4 基因功能注释
        6.3.5 qRT-PCR验证
        6.3.6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富集分析
        6.3.7 关键代谢通路分析
    6.4 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酵母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酵母对真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及机理
    1.1 真菌毒素危害及其脱毒方法
    1.2 酵母的脱毒作用
        1.2.1 酵母对AF脱毒作用
        1.2.2 酵母对OTA脱毒作用
        1.2.3 酵母对棒曲霉毒素脱毒作用
        1.2.4 酵母对ZEA脱毒作用
        1.2.5 酵母对DON及白僵菌素脱毒作用
    1.3 酵母对真菌毒素脱毒机理
2 酵母对细菌内毒素的脱毒作用及可能机制
3 酵母对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脱毒作用及可能机制
4 展望

(6)毕赤酵母GPI型细胞壁蛋白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酵母细胞壁结构及细胞壁蛋白的简介
        1.1.1 酵母细胞壁的结构
        1.1.2 酵母细胞壁蛋白的简介
    1.2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的简介
        1.2.2 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1.2.3 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1.2.4 解脂耶氏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1.3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 B 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1.3.1 CALB 简介
        1.3.2 CALB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毕赤酵母 GPI 型细胞壁蛋白的筛选及确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培养基与溶液
    2.3 实验方法
        2.3.1 毕赤酵母 GPI 型蛋白的预测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载体的构建
        2.3.3 重组毕赤酵母表面展示体系的构建
        2.3.4 重组毕赤酵母表面展示蛋白的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毕赤酵母 GPI 型蛋白的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2 重组毕赤酵母表面展示体系的构建及鉴定
        2.4.3 毕赤酵母 GPI 型细胞壁蛋白的确证
        2.4.4 毕赤酵母确证的 GPI 型细胞壁蛋白的应用及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个锚定蛋白共表达展示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基于 pPICZαA 的单拷贝载体的构建
        3.3.2 通过串联表达盒体外构建多拷贝重组质粒
        3.3.3 毕赤酵母的电转化及共表达重组菌株的初步筛选
        3.3.4 共表达重组菌拷贝数的鉴定
        3.3.5 共表达重组菌脂肪酶 CALB 的诱导表达
        3.3.6 共表达重组菌流式细胞术的分析
        3.3.7 共表达重组菌的平板分析
        3.3.8 冷冻电子显微镜对细胞壁结构的观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 pPICZαA 的单拷贝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4.2 通过串联表达盒体外多拷贝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4.3 共表达重组菌拷贝数的鉴定
        3.4.4 共表达重组菌表面展示蛋白的分析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毕赤酵母 GPI 型壁蛋白 Gcw14p 功能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GCW 14 基因的敲除
        4.3.2 敲除菌株 GS115/ΔGCW14 生长情况的监测
        4.3.3 敲除菌株 GS115/ΔGCW14 细胞壁组分的初步检测
        4.3.4 在 GS115/ΔGCW14 中分泌表达 CALB、s7-XYN 和 EGFP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CW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2 GCW 14 基因的敲除及鉴定
        4.4.3 GCW 14 对 P. pastoris GS115 生长的影响
        4.4.4 敲除菌株 GS115/ΔGCW14 细胞壁组分变化的初步分析结果
        4.4.5 在 GS115/ΔGCW14 中分泌表达外源蛋白的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7)天然有机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传统方法
2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
    2.1 壳聚糖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2 纤维素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3 腐殖酸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 微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1 细菌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2 真菌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3 藻类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5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
3 有机吸附剂处理重金属废水发展趋势

(8)酵母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酵母菌的特性
2 酵母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 酵母菌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2.1.1 酵母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机理
        2.1.2 酵母菌处理油脂类废水
        2.1.3 酵母菌处理食品废水
        2.1.4 酵母菌对皂素废水的处理
        2.1.5 酵母菌处理油田钻井废水
    2.2 酵母菌处理金属离子废水
    2.3 酵母菌对特殊废水的处理
        2.3.1 酵母菌对有毒废水的处理
        2.3.2 酵母菌对印染废水的处理
3 酵母菌对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 酵母菌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
5 结语与展望

(9)鼠李糖脂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1.1.1 酚类有机污染物概述
        1.1.2 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1 概念
        1.2.2 来源
        1.2.3 种类和结构
        1.2.4 性能
        1.2.5 应用
        1.2.6 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鼠李糖脂对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鼠李糖脂对简青霉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2.3.1 研究背景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活性剂对简青霉吸附苯酚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
        3.2.2 微生物
        3.2.3 生物吸附剂的制取
        3.2.4 苯酚吸附过程
        3.2.5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方程
        3.2.6 分析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pH影响
        3.3.2 吸附动力学
        3.3.3 等温吸附
        3.3.4 FTIR
        3.3.5 ESEM
        3.3.6 机理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十六烷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和微生物
        4.2.2 发酵条件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细胞生长和十六烷降解
        4.3.2 鼠李糖脂单糖脂的降解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苯酚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剂和微生物
        5.2.2 发酵条件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苯酚的生物降解
        5.3.2 鼠李糖脂单糖脂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5.3.3 Tween 80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鼠李糖脂对漆酶催化去除苯酚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剂
        6.2.2 实验过程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
        6.3.1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影响
        6.3.2 鼠李糖脂二糖脂浓度的影响
        6.3.3 苯酚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6.3.4 pH和温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专利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10)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和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十六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修复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引入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及各种生产方法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方法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4.1 糖脂类
        1.4.2 含氨基酸类脂
        1.4.3 磷脂和脂肪酸
        1.4.4 聚合体生物表面活性剂
        1.4.5 颗粒生物表面活性剂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特性
        1.5.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质
        1.5.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6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和提纯
        1.6.1 萃取
        1.6.2 结晶和沉淀
        1.6.3 超滤
        1.6.4 泡沫层析法
        1.6.5 柱色谱
    1.7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7.1 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
        1.7.2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的吸附
        1.7.3 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7.4 在堆肥中的应用
        1.7.5 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1.7.6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鼠李糖脂在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的吸附对它们摄取葡萄糖和正十六烷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种
        2.2.2 试剂
        2.2.3 鼠李糖脂的制取和提纯
        2.2.4 鼠李糖脂的HPLC-MS鉴定
        2.2.5 鼠李糖脂二糖脂的二次提纯
        2.2.6 鼠李糖脂对正十六烷的增溶
        2.2.7 铜绿假单胞菌经鼠李糖脂的吸附处理后对不同形式碳源的降解
        2.2.8 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鼠李糖脂的定性分析
        2.3.2 鼠李糖脂对正十六烷的增溶
        2.3.3 鼠李糖脂的吸附作用对菌体降解不同形式碳源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表面活性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十六烷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3 实验过程
    3.3 结果
        3.3.1 TX-100对降解十六烷的影响
        3.3.2 di-RL对降解十六烷的影响
        3.3.3 CTAB对降解十六烷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对铜的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离子Cd2+、Pb2+与圆红冬孢酵母菌的相互作用研究[D]. 朱文强.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解脂亚罗酵母对葡萄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诱导葡萄抗性相关机制研究[D]. 王美艳. 江苏大学, 2019(12)
  • [3]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和解毒重金属的胞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李丽杰,贺敏,贺银凤,孙禹. 食品科学, 2019(03)
  • [4]微藻-酵母混合培养强化沼液生物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秦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酵母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J]. 胡晓清,褚召娟,张继祥,刘帅,易勇,孙春阳,王栋. 现代食品科技, 2017(12)
  • [6]毕赤酵母GPI型细胞壁蛋白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D]. 张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3)
  • [7]天然有机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李琛.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3(09)
  • [8]酵母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进展[J]. 宋凤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5)
  • [9]鼠李糖脂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D]. 刘智峰. 湖南大学, 2012(04)
  • [10]鼠李糖脂对热带假丝酵母和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十六烷的影响[D]. 王静. 湖南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解脂念珠菌对铜的吸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