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和健康

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和健康

一、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陈瑶鑫,郭琪,王红[1](2021)在《膳食抗氧化剂摄入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形势正在不断加重,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也日益增加,膳食是其中重要的可改变因素,减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营养干预可能会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该文简述了衰老过程中发生的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影响。抗氧化剂能中断氧化链反应,减轻氧化损伤。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外源性抗氧化剂可以增强机体抗氧化防御机制,改善认知功能。迄今为止,尚无直接证据支持膳食中抗氧化剂可以预防认知功能障碍,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膳食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密切。该文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并分析富含抗氧化剂的膳食模式或摄入富含抗氧化活性的营养素如多酚,维生素E和硒等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通过衰老过程的氧化应激和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膳食中不同抗氧化剂摄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周张涛[2](2021)在《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直饮油是指能直接食用的油脂,因其对风味、营养和安全的要求较高,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脂肪补充剂。以核桃油为原料制备的核桃直饮油符合地中海饮食与生酮饮食的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未见核桃直饮油的相关报道,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论文以开发一种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为目标,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核桃油理化性质、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基于目标人群需要、结合软件分析得到相应配方;通过验证营养成分和感官风味,得到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检测分析了以微波、焙烤和高压蒸煮的预处理方式结合冷榨法、水酶法、浸出法、亚临界萃取的加工方式制取的11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等微量营养素含量的差异,比较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核桃油出油率为40.73%~66.80%,烘焙浸出工艺出油率最高。核桃油酸价为0.10 mg/g~2.49 mg/g,过氧化值为0.06 g/100g~0.11 g/100g,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的影响极其显着,烘焙浸出的油酸(C18:1)含量和亚麻酸(C18:3)含量最高,分别为19.04%、10.64%,微波冷榨的亚油酸(C18:2)含量最高为64.95%。微波冷榨工艺能显着提高生育酚总量(408.11 mg/kg)和多酚含量(13.12 mg GAE/kg),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1610.05 mg/kg),烘焙浸出工艺的角鲨烯含量最高(10.07 mg/k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加工方式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显着高于预处理方式。其次,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制取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检测分析DPPH、FRAP、ABTS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合氧化稳定指数(OSI)与微量营养素含量,筛选出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基油。结果表明,微波冷榨工艺的OSI最高(2.63 h)。微波亚临界工艺的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73.1μmol TE/100g),烘焙冷榨工艺的非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09.5μmol TE/100g)和全油自由基清除能力(193.2μmol TE/100g)最强,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最好(280.28μmol TE/100g),微波浸出工艺的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效果最佳(125.03μmol TE/100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生育酚和多酚含量,综合评价得出微波冷榨工艺是11种加工工艺中制取核桃直饮油基油的最佳加工工艺。最后,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脂肪酸组成的比例,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设计了五种核桃直饮油配方,通过检测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素含量等营养指标与OSI,结合感官评价实验与GC-IMS风味分析,得到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结果表明,调配的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多酚(73.06 mg GAE/kg~85.75 mg GAE/kg)、植物甾醇(1058.84 mg/kg~1588.79 mg/kg)、角鲨烯(67.19mg/kg~125.03 mg/kg)的含量及OSI(4.60 h~4.92 h)均优于纯品核桃油。以40%核桃油+55%浓香菜籽油+2%芝麻油+3%DHA藻油调配的核桃直饮油酸价最低(0.14mg/g),感官评价总分最高(17分),粘度为61.67 m Pa·S,OSI为4.72 h,其中2-蒎烯、糠(基)硫醇、己酸甲酯、2-乙基吡嗪等物质的风味浓郁,是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综上,本文以核桃直饮油为研究目标,通过系统比较核桃油加工工艺对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科学调配直饮油配方及验证,得到一款营养好、风味佳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为直饮油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核桃油的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贾瑞真[3](2021)在《联合使用左旋肉碱、泛酸、辅酶Q10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左旋肉碱、泛酸、辅酶Q10对小鼠运动性疲劳是否具有改善作用,联合使用的最佳组合方式以及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ICR雄性小鼠100只,6-8周龄,体重18-22g。(2)实验分组:随机将100只ICR雄性小鼠,分为10组,每组10只。采用正交设计拟水平法,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给药剂量以及运动与否确定。左旋肉碱、泛酸、辅酶Q10三种营养因子分为不使用、低剂量、高剂量三种剂量水平,游泳训练为第四种影响因素,分训练和不训练两种水平,根据正交试验原理得出9组给药组,加上运动对照组,共10组。运动组小鼠每天负重5%游泳1小时,每周6天,共6周。营养因子给药方式为运动前1小时经口灌胃。(3)检测指标:在第5周结束时,进行一次力竭运动,记录力竭时间。再继续运动1周,第6周末运动结束24小时后取材。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BUN)、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血清及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RT-CR检测小鼠骨骼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的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各组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运动>泛酸>辅酶Q10>左旋肉碱,力竭时间最长的为A1B3C3D2组合方式(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组,EM组)。(2)运动对照组(E)BUN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NC)(p<0.05),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组(EM)BUN水平显着低于E组(p<0.01)。E组血清T/C与NC组相比有显着下降(p<0.01),EM组T/C比E有显着上升(p<0.01)。(3)E组小鼠血清及肌肉组织SOD水平都显着低于NC组(p<0.01,p<0.01),EM组血清及肌肉组织SOD水平都明显高于E组(p<0.05,p<0.05)。E组小鼠血清及肌肉组织MDA水平都明显高于NC组(p<0.05,p<0.05),EM组血清及肌肉组织MDA水平都明显低于E组(p<0.05,p<0.01)。(4)与NC组相比,E组小鼠骨骼肌Keap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EM组的Keap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组。E组骨骼肌Nrf2的mRNA表达水平比NC组显着下降(p<0.01),EM组小鼠骨骼肌Nrf2的mRNA表达水平与E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E组小鼠骨骼肌HO-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EM组的骨骼肌HO-1的mRNA表达水平比E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外源性补充营养因子对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泛酸>辅酶Q10>左旋肉碱。(2)联合使用泛酸和辅酶Q10可以降低小鼠的血尿素氮的水平,提高血清T/C比值;提高血清和骨骼肌中SOD含量,并且使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下降,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3)联合使用泛酸和辅酶Q10可以调节Keap1/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

商郡格[4](2021)在《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油凝胶化是一种健康的油脂固化方法,在不进行化学改性的前提下将液体油转化为固体状凝胶并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和机械强度。油凝胶可以作为传统塑性脂肪的新型代替品改善其脂肪酸组成。但是,油凝胶作为一种具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脂制品,与传统固体脂肪相比氧化稳定性较差。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由于其亲水性,在油脂中的溶解性较差。本论文采用乳化的方法制备了包埋TP的复合凝胶剂(本论文中均简称TP凝胶剂)用于构建荷载TP的油凝胶体系,研究了TP凝胶剂的结构特性和形成机制,分析了荷载TP油凝胶的理化性质及荷载机理,并且考察了荷载TP油凝胶作为起酥油的代替品在曲奇中的应用可行性。旨在开发氧化稳定性高的油凝胶体系,为其作为水溶性营养素载体以及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将大豆磷脂加入熔融态的蜂蜡中作为油相,将TP水溶液乳化分散在其中形成油包水乳状液,经过冻干除去水分后得到TP凝胶剂。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工艺参数,然后对TP凝胶剂进行结构表征,探究TP凝胶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添加6%的大豆磷脂,14500 r/min的分散速度和30 mg/m L的TP水溶液浓度,能够制备出包埋率较高且分散性较好的TP凝胶剂。蜂蜡与大豆磷脂和TP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大豆磷脂的极性头部与TP的酚羟基相结合,两条疏水链端与蜂蜡相连。TP分散在蜂蜡的结晶网络中,不改变其熔化特性和结晶结构。然后,将TP凝胶剂分散在大豆油中形成荷载TP油凝胶,与蜂蜡制备的油凝胶和不含TP的空白凝胶剂制备的空载油凝胶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TP的荷载机理,并以起酥油和人造奶油为参照研究荷载TP油凝胶作为塑性脂肪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TP凝胶剂浓度的增加,油凝胶内部的针状晶体数量增多,形成更致密的结晶网络,宏观上形成更坚固的结构。制备TP凝胶剂的乳化过程轻微降低了蜂蜡的凝胶能力,但是TP并不参与油凝胶内部三维网络结构的构建,只是以无定形的形态分散于其中。凝胶剂浓度为8%荷载TP油凝胶在贮藏过程中的持油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贮藏末期的过氧化值相比大豆油和空载油凝胶分别降低了60.6%和54.7%,同时具备良好的物理与氧化稳定性。浓度为8%的荷载TP油凝胶的晶体结构与熔融特性与起酥油相似,具备作为代替品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潜力。最后,将荷载TP油凝胶代替起酥油应用于烘焙产品中,研究荷载TP油凝胶与不同比例的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结构特性及其在曲奇中的焙烤性能。结果表明:荷载TP油凝胶和共混物在剪切后仍保持固体结构,与起酥油的流变特性相似。荷载TP油凝胶代替起酥油可以显着提高曲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同时增强植物油基曲奇的氧化稳定性,过氧化值相较于大豆油曲奇降低了33.5%。荷载TP油凝胶曲奇的理化性质(如外观、质构、油脂迁移率)优于大豆油曲奇,但与起酥油曲奇仍有差异;而50%油凝胶替代比例的共混物制备的曲奇与起酥油曲奇的品质无明显差异,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周勇[5](2021)在《儿童外周血微量营养素与4种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21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17例0~14岁儿童外周血微量营养素水平与口腔黏膜病(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角炎、唇炎和地图舌)的关系。研究方法:收集儿童口腔黏膜病(childhood oral mucosal lesions,COML)患儿152例和健康儿童(health control group,HC)65例进行回顾性横断面分析,分别记录各组临床资料,测定并比较血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B3、B5、B6、B7、B9、B12、C)、血清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E、K、25(OH)D2、25(O H)D3)、全血锌和血清钙离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微量营养素水平是否是COML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体内外周血微量营养素在患有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唇炎和地图舌的儿童中存在差异(P(27)0.05);2.与HC组相比,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组儿童维生素B1、B6、B7、C、A、25(OH)D3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维生素B6(50.00%vs13.85%)、维生素B7(36.76%vs 9.23%)、25(OH)D3(64.71%vs 36.92%)缺乏率、维生素K过量率(8.82%vs 0.00%)相对较高(P(27)0.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B5、维生素K水平升高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OR值(95%CI)分别为(OR(28)0.448,95%CI:0.266-0.754,P(28)0.003)、(OR(28)0.927,95%CI:0.875-0.982,P(28)0.010)、(OR(28)0.993,95%CI:0.989-0.996,P(27)0.001)、(OR(28)1.033,95%CI:1.003-1.064,P(28)0.030)、(OR(28)2.444,95%CI:1.348-4.431,P(28)0.003);3.与HC组相比,唇炎组儿童维生素B7、25(OH)D3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维生素B7缺乏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B7、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发生唇炎的风险增加,OR(95%CI)值分别为0.025(0.001-0.687)、0.995(0.990-0.999)(P(27)0.05);4.与HC组相比,地图舌儿童维生素K过量率(7.14%vs 0.00%)较高(P(27)0.005),进一步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K过量更易发生地图舌(OR(28)0.920,95%CI:0.862-0.983,P(28)0.013)、(OR(28)1.961,95%CI:1.028-3.741,P(28)0.041);5.与其他组相比,外周血微量营养素与口角炎发病无相关性(P(29)0.05)。结论:根据临床数据分析推测: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儿童中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B5、维生素K过量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各元素之间无相互影响;唇炎儿童中维生素B7、维生素A缺乏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地图舌儿童中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K过量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林子钦[6](2020)在《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膳食调查及营养改良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良好的身体机能是完成训练计划的基础与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日常膳食营养是保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我国公众对于营养的认知较差,因此在运动员队伍中往往存在营养不合理的现象。本研究针对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日常膳食这一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并对其进行为期四周的改良,通过比对改良前后的调查数据,分析膳食改良对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机体产生的影响。研究方法:针对残疾人高山滑雪国家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用以得知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营养行为情况。从运动队调查对象中选取5名膳食情况存在问题且具有强烈改良意愿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三天的饮食情况计算出其日常能量摄入情况与各类营养素摄入情况,通过测量运动员皮脂厚度了解运动员体态情况,同时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的方法对运动员机体脂代谢情况作初步了解。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为期四周),改良后再次进行相关调查其包括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血液生化检测,最后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改良前、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通过KAP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存在不健康的膳食行为。改良后膳食调查结果更为科学、合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所增加,脂肪摄入明显减少,维生素A、维生素PP及B族维生素摄入有所增加。改良后血液脂代谢相关指标较改良前有所降低。研究结论:通过对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进行KAP问卷调查,虽然大多数运动员认为合理的膳食营养对提高训练效果水平很重要,但是由于运动员缺乏合理膳食营养知识及存在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存在不正确的膳食行为,这是造成膳食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通过为期四周的膳食改良,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膳食结构和各种营养素摄入更趋近合理化。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脂代谢指标得到显着改善,有利于维持运动员的脂代谢平衡。

卢燕燕[7](2020)在《绿豆芽转录代谢关联分析及光信号调控微营养素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绿豆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本文研究绿豆荚果发育过程维生素C及多酚类物质的代谢变化规律,结合多组学分析绿豆芽萌发过程的代谢调控网络,探究光调控强化绿豆芽营养品质的代谢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在绿豆荚果发育过程中,开花后8天的抗坏血酸、没食子酸、黄豆黄苷和总酚含量最高,VTC2和GME基因的协同作用对绿豆开花后8和17天的抗坏血酸含量增加至关重要,PAL、CHS和IFS基因表达与黄豆苷元、黄豆黄苷和总酚含量呈强正相关。(2)对绿豆芽萌发过程的代谢调控网络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关联分析,发现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中细胞分裂、环境胁迫、遗传信息加工、代谢调控等124个通路受到显着调控,涉及植物激素信号调控、一碳代谢、TCA循环、淀粉-蔗糖代谢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A3和IAA在种子萌发早期过程发挥主要作用。(3)萌芽显着提高绿豆的维生素C、叶酸、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含量,绿豆芽的这些维生素含量比绿豆种子高达数倍。光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维生素的积累,特别是光周期条件;抗坏血酸、叶酸、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α-生育酚)在半光条件发芽6天时有最高含量,分别是绿豆初始含量的9.5、6.3、15.4和2.6(25.9)倍。(4)维生素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对控制植物中的维生素水平和改善植物的营养品质非常重要。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代谢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维生素C代谢途径关键基因PMI、GME、GLDH、Gal UR、DHAR和AO的表达与光响应绿豆发芽过程维生素C含量变化有紧密相关性。叶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GTPCH、ADCS、HPPK和DHFR对光信号敏感并对叶酸合成有调控作用。PDS和CHYB对光信号响应并对玉米黄质的合成有影响,LCYB是合成β-胡萝卜素的关键基因,LUT5、LUT1和ZE的表达与光调控叶黄素合成相关。维生素E代谢途径关键基因HPT、TC和TMT的表达与α-生育酚在光周期条件下的显着增加有关。另外,维生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半光和恒暗处理下,ASA、叶酸、维生素E(α-生育酚)和类胡萝卜素存在协同作用;而在恒光条件下,维生素C抑制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阴法文[8](2018)在《酪醇脂肪酸酯对贻贝油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吸收代谢机制》文中认为酚酯(lipophenol)是多酚和脂肪酸通过化学键键合而成。与多酚相比,酚酯可将多酚和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的健康有益作用有机结合,提升多酚对亲脂性食品基质(主要是油脂)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O)于2014年正式批准许可茶多酚棕榈酸酯(Palmitoyl esters of tea polyphenols)为食品用抗氧化剂,其最大使用量为600mg/kg。但是,酚酯在磷脂型ω-3 PUFA中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及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机制并不明确。首先,采用脂肪酶催化合成结合皂化提纯的方法,以酪醇(TYr)为多酚供体,以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脂肪酸供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链长及不饱和度的酪醇脂肪酸酯(T-C12:0、T-C14:0、T-C16:0、T-C18:0、T-C18:1、T-C18:2、T-DHA),并研究了其对贻贝油的抗氧化保护作用。以甲基叔丁基醚(MTBE)制备的贻贝油脂为例,棒状薄层色谱(TLC–FID)分析表明贻贝油脂富含磷脂(占总脂质的61.68%);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贻贝油脂富含PUFA(占总脂肪酸的26.51%),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占总脂肪酸的10.74%)和DHA(占总脂肪酸的5.08%);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ESI-MS/MS)分析表明,贻贝油脂中含有85种甘油磷脂酰胆碱(GPCho)、83种甘油磷脂酰乙醇胺(GPEtn)、38种甘油磷酯酰丝氨酸(GPSer)。大部分高含量的甘油磷脂分子种中含有PUFA,尤其是EPA和DHA,说明贻贝油是磷脂型ω-3PUFA。选择T-C14:0、T-C16:0、T-C18:0、TYr、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用做贻贝油加速氧化实验中的抗氧化剂。结果表明,酪醇酯T-C14:0、T-C16:0、T-C18:0可有效抑制初级氧化产物(过氧化值)和次级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值)的生成。相比之下,T-C14:0、T-C16:0、T-C18:0对初级氧化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强于TYr,但对次级氧化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却弱于TYr。然后,采用含有不同酶(胰酶、胰脂肪酶、磷脂酶A2)的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研究了T-C12:0、T-C14:0、T-C16:0、T-C18:0、T-C18:1、T-C18:2和T-DHA等酪醇脂肪酸酯的体外消化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分析表明,所有酪醇脂肪酸酯可在人工唾液和模拟胃液中稳定存在,但在模拟肠液中水解释放游离酪醇。其中,综上,酪醇脂肪酸酯对磷脂型ω-3 PUFA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它可在肠道中被消化和吸收,展示出一定的缓释作用,可延长酪醇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这使其在功能食品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权,苏琳[9](2013)在《动物体内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对动物生产和健康有负面作用,在畜牧业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氧化应激因素及导致的损害。应用营养性体内抗氧化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动物生产中的氧化应激带来的损害,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为进一步研究氧化应激及制定应对措施,对动物体内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剂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孙立娟[10](2010)在《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性疲劳是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适当的疲劳与快速的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实验证据表明,运动性疲劳可能是细胞内线粒体自由基过量生成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结果。因而,抑制氧化损伤,提高线粒体功能,可能会减少运动性疲劳并促进其快速恢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将一类靶向于线粒体、促进和维持线粒体结构功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定义为线粒体营养素。我们的研究提示,选择适当的线粒体营养素,使之分别作用于改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各条途径,充分发挥多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减少运动性疲劳发生,促进其快速恢复的新的有效手段。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运动性疲劳进程中线粒体氧化损伤为中心,揭示线粒体营养素或其他抗氧化活性物质—线粒体—运动性疲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线粒体损伤中的线粒体数目及合成与分解,和功能的变化;线粒体合成的基因变化;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的调控。应用多个营养素及抗氧化活性物质在多个模型上筛选及优化组合,确定线粒体营养素及抗氧化活性物质最佳配方,研究结果将为运动性疲劳的营养调控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思路。研究方法:比较待测营养素——线粒体营养素对力竭运动大鼠模型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建立力竭运动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的各组血乳酸,睾酮,皮质酮等水平。然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血,取骨骼肌、心肌,肝脏等组织,抽提骨骼肌,肝脏线粒体,线粒体测定ROS等高活性代谢分子的水平,测定线粒体膜蛋白巯基含量,测定骨骼肌、肝脏线粒体呼吸链活性以及蛋白、核酸及脂质氧化损伤水平;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研究结果:1)运动距离测试:营养素干预组较力竭运动组的运动距离明显增加;2)血液指标测试:跑台运动8周后,营养素干预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血清尿素氮,肌酐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的含量均降低;3)免疫系统测试:营养素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的产生下降;脾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4)抗氧化能力测试:营养素干预组血清总抗氧化力和GST酶活力显着增加;5)对骨骼肌系统的研究:营养素干预组大鼠骨骼肌的单侧腓肠肌指数,股四头肌指数及比目鱼肌指数均上升,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下降;肌糖原的含量增加;线粒体数目增加。营养素干预组可显着增加线粒体复合物Ⅰ,Ⅱ和Ⅲ蛋白的表达,促进线粒体DNA的合成,同时上调了参与调控线粒体生成的转录因子PPARGCIA, Nrf1和Tfam的表达;营养素干预可显着上调MFN1和MFN2的表达;6)对肝脏系统的测试:力竭运动增加肝脏线粒体复合物工,Ⅰ,Ⅳ和Ⅴ的活性,同时增加谷胱甘肽的水平。力竭运动诱导增加肝脏匀浆中丙二醛,谷胱甘肽转移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氧化还原酶的能力。营养素干预组能缓解复合物V和NQO-1的能力。同时增加了线粒体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Ⅳ的活性。结论:营养素干预可显着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增强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运动性损伤;促进骨骼肌的线粒体生成,缓解肝脏线粒体氧化损伤,改善线粒体的功能。总之,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线粒体营养素组合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改善线粒体功能的效果。

二、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膳食抗氧化剂摄入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衰老过程的氧化应激
2 抗氧化剂的防御机制
3 抗氧化剂摄入和认知功能
    3.1 膳食模式
    3.2 营养素
        3.2.1 多酚多酚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有关。
        3.2.2 维生素E和硒维生素E和硒是膳食中比较常见的抗氧化剂,前者在坚果、食用油中含量丰富,后者则常见于海鲜中。
4 结语

(2)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桃直饮油的研究现状
        1.1.1 核桃油的研究现状
        1.1.2 核桃直饮油的饮食模式
    1.2 核桃油加工工艺概述
        1.2.1 预处理方式
        1.2.2 加工方式
    1.3 核桃油中的微量营养素的概述
        1.3.1 酚类物质
        1.3.2 植物甾醇
        1.3.3 角鲨烯
    1.4 核桃油抗氧化的研究
        1.4.1 加速氧化实验
        1.4.2 自由基清除实验
    1.5 直饮油的风味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加工工艺核桃油的制备
        2.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3 出油率的测定
        2.3.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多酚的测定
        2.3.6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加工工艺对出油率的影响
        2.4.2 不同加工工艺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加工工艺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加工工艺对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
        2.4.6 不同加工工艺对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4.7 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OSI的测定
        3.3.2 油样提取液的制备
        3.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5 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加工工艺对OSI的影响
        3.4.2 不同加工工艺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3 不同加工工艺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4 不同加工工艺对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及品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
        4.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3.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4 多酚的测定
        4.3.5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4.3.6 OSI的测定
        4.3.7 感官评价试验
        4.3.8 油脂粘度的测定
        4.3.9 GC-IMS风味的测定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核桃直饮油的配方设计与调配
        4.4.2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理化指标分析
        4.4.3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4.4.4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酚类物质分析
        4.4.5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植物甾醇含量分析
        4.4.6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角鲨烯含量分析
        4.4.7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OSI分析
        4.4.8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风味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联合使用左旋肉碱、泛酸、辅酶Q10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疲劳
        2.1.1 概念
        2.1.2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标志物
        2.1.3 运动性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2 氧化应激
        2.2.1 概念
        2.2.2 氧化系统
        2.2.3 抗氧化系统
        2.2.4 氧化应激的信号通路
        2.2.5 运动性疲劳中的氧化应激
    2.3 营养因子与运动性疲劳
        2.3.1 线粒体营养素概念及分类
        2.3.2 左旋肉碱
        2.3.3 泛酸
        2.3.4 辅酶Q_(10)
    2.4 联合运用营养因子与运动性疲劳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对象与饲养
        3.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3.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对象分组
        3.2.2 运动方案
        3.2.3 实验取材与样本处理
        3.2.4 指标检测方法
        3.2.5 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
        3.2.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各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比较
    4.2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运动疲劳指标的影响
        4.2.1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BUN水平的影响
        4.2.2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T/C比值的影响
    4.3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3.1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SOD水平的影响
        4.3.2 运动联合补充营养因子对小鼠MDA水平的影响
    4.4 运动联合营养因子对小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4.1 运动联合营养因子对小鼠Keap1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2 运动联合营养因子对小鼠Nrf2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3 运动联合营养因子对小鼠HO-1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联合补充线粒体营养因子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效果
    5.2 泛酸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机制
    5.3 辅酶Q_(10)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机制
    5.4 左旋肉碱对运动性疲劳改善的局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塑性脂肪
        1.1.1 传统塑性脂肪存在的健康问题
        1.1.2 开发传统塑性脂肪替代品的必要性
    1.2 油凝胶简介
        1.2.1 聚合物油凝胶
        1.2.2 低分子油凝胶
        1.2.3 油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油凝胶作为运载体的相关研究
        1.3.1 油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1.3.2 油凝胶作为营养素载体的研究现状
    1.4 油凝胶的氧化稳定性
    1.5 油凝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包埋茶多酚凝胶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TP凝胶剂的制备
        2.3.2 荷载TP油凝胶的制备
        2.3.3 凝胶剂中TP包埋率的测定
        2.3.4 TP凝胶剂分散性的测定
        2.3.5 TP凝胶剂材料预选及制备参数优化
        2.3.6 TP凝胶剂的微观结构观察
        2.3.7 TP凝胶剂的热特性测定
        2.3.8 TP凝胶剂的晶体结构测定
        2.3.9 TP凝胶剂的红外光谱测定
        2.3.10 TP凝胶剂的表观形态观察
        2.3.11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2.3.12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探究
        2.3.1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TP凝胶剂材料预选及参数优化分析
        2.4.2 TP凝胶剂的微观结构分析
        2.4.3 TP凝胶剂的热特性分析
        2.4.4 TP凝胶剂的晶体结构分析
        2.4.5 TP凝胶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2.4.6 TP凝胶剂的表观形态分析
        2.4.7 TP-大豆磷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理化特性及荷载机理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油凝胶的制备
        3.3.2 基料油及油凝胶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3.3.3 临界成胶浓度的确定
        3.3.4 油凝胶的流变特性测定
        3.3.5 油凝胶的微观结构测定
        3.3.6 油凝胶的红外光谱测定
        3.3.7 油凝胶的硬度测定
        3.3.8 油凝胶的晶体结构测定
        3.3.9 油凝胶的热特性测定
        3.3.10 油凝胶的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3.3.11 油凝胶的持油性的测定
        3.3.12 油凝胶的氧化稳定性测定
        3.3.1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豆油及油凝胶的理化性质分析
        3.4.2 临界成胶浓度的确定
        3.4.3 流变特性分析
        3.4.4 微观结构分析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硬度分析
        3.4.7 晶体结构分析
        3.4.8 热特性分析
        3.4.9 固体脂肪含量分析
        3.4.10 持油性分析
        3.4.11 氧化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荷载茶多酚油凝胶在曲奇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荷载TP油凝胶的制备
        4.3.2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制备方法
        4.3.3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测定
        4.3.4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测定
        4.3.5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4.3.6 曲奇饼干的制备方法
        4.3.7 面团性质的测定
        4.3.8 曲奇基本性质的测定
        4.3.9 曲奇的感官评定
        4.3.10 曲奇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4.3.11 曲奇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流变特性分析
        4.4.2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4.4.3 油凝胶/起酥油共混物的固体脂肪含量分析
        4.4.4 面团的基本性质分析
        4.4.5 曲奇的基本性质分析
        4.4.6 曲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4.4.7 曲奇的贮藏稳定性分析
        4.4.8 曲奇的感官评定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儿童外周血微量营养素与4种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21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微量营养素水平的检测方法及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外周血微量营养素生物参考区间
        2.2.3 外周血微量营养素异常检测标准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各组外周血微量营养素水平的比较
    3.3 外周血微量营养素在各组中的分布情况
    3.4 外周血微量营养素水平与儿童口腔黏膜病发病关联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微量营养素的抗氧化机制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膳食调查及营养改良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有关运动营养学的相关研究
        2.1.2 国外有关运动员营养结构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有关运动营养学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有关运动员营养结构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二十四小时膳食回顾法
        3.2.4 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法
        3.2.5 运动员人体测量指标监测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膳食改良实验技术路线
        3.2.8 KAP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营养问卷调查结果
        4.1.2 改良前膳食营养调查结果
        4.1.3 改良前运动员人体测量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情况
        4.1.4 改良后膳食营养调查结果
        4.1.5 改良后运动员人体测量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4.2 分析与讨论
        4.2.1 宣传膳食营养知识
        4.2.2 合理化日摄入热量总量及三餐热量分配
        4.2.3 平衡三大供能物质日摄入供能比例
        4.2.4 增加维生素摄入量
        4.2.5 增加矿物质摄入量
        4.2.6 丰富食物摄入的种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绿豆芽转录代谢关联分析及光信号调控微营养素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豆和其芽苗概述
        1.1.1 绿豆和绿豆芽简介
        1.1.2 营养成分
        1.1.3 萌发代谢
        1.1.4 健康促进作用
        1.1.4.1 抗氧化活性
        1.1.4.2 抗糖尿病活性
        1.1.4.3 降血脂和降血压活性
        1.1.4.4 抗菌和抗炎活性
        1.1.4.5 抗癌活性
    1.2 植物转录代谢组学的研究和应用
        1.2.1 转录组学
        1.2.2 代谢组学
        1.2.3 多组学关联分析应用
    1.3 微营养素合成代谢及其光信号调控研究
        1.3.1 维生素C
        1.3.1.1 维生素C简介
        1.3.1.2 维生素C生物合成和再生
        1.3.1.3 光信号对维生素C的影响
        1.3.2 叶酸
        1.3.2.1 叶酸简介
        1.3.2.2 叶酸生物合成
        1.3.2.3 光信号对叶酸的影响
        1.3.3 类胡萝卜素
        1.3.3.1 类胡萝卜素简介
        1.3.3.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
        1.3.3.3 光信号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1.3.4 维生素E
        1.3.4.1 维生素E简介
        1.3.4.2 维生素E生物合成
        1.3.4.3 光信号对维生素E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维生素C和多酚合成代谢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采集
        2.3.2 植物化学物提取
        2.3.3 总酚测定
        2.3.4 多酚和维生素C的测定
        2.3.5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6 RNA提取、cDNA合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维生素C含量变化
        2.4.2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维生素 C 代谢的关键基因表达
        2.4.3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多酚含量变化
        2.4.4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多酚合成的关键基因表达
        2.4.5 绿豆荚果发育过程总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
        2.4.6 维生素 C、多酚和其代谢相关基因及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转录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
        3.2.2 RNA提取和测序
        3.2.3 绿豆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
        3.2.4 LC-MS测定内源激素
        3.2.5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转录测序结果
        3.3.2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基因表达模式
        3.3.3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代谢组差异
        3.3.4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
        3.3.5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氨基酸积累
        3.3.6 绿豆芽形态建成过程激素代谢和信号传导
        3.3.7 qRT-PCR验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信号调控绿豆芽微营养素合成代谢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4.2.2 水分含量测定
        4.2.3 维生素C提取和测定
        4.2.4 叶酸提取和测定
        4.2.4.1 试剂配制
        4.2.4.2 叶酸提取
        4.2.4.3 微生物法测定
        4.2.4.4 HPLC测定
        4.2.5 类胡萝卜素提取和测定
        4.2.6 维生素E提取和测定
        4.2.7 RNA提取、cDNA合成和定量实时PCR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信号对绿豆芽水分含量和物理形态的影响
        4.3.2 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C含量及其代谢的影响
        4.3.2.1 光信号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2.2 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C生物代谢的影响
        4.3.2.3 维生素C含量和其代谢相关基因的关联
        4.3.3 光信号对绿豆芽叶酸含量及其合成代谢的影响
        4.3.3.1 光信号对绿豆芽叶酸含量的影响
        4.3.3.2 光信号对绿豆芽叶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4.3.3.3 叶酸含量和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关联
        4.3.4 光信号对绿豆芽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合成代谢的影响
        4.3.4.1 光信号对绿豆芽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4.3.4.2 光信号对绿豆芽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4.3.4.3 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关联
        4.3.5 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E含量及其合成代谢的影响
        4.3.5.1 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4.3.5.2 光信号对绿豆芽维生素E生物合成的影响
        4.3.5.3 维生素E含量和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关联
        4.3.6 维生素关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酪醇脂肪酸酯对贻贝油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吸收代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酚酯的简介
    1.2 酚酯的来源
        1.2.1 天然来源
        1.2.2 人工合成
        1.2.2.1 化学合成法
        1.2.2.2 酶催化合成法
    1.3 酚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
    1.4 酚酯的生物活性研究
        1.4.1 抗炎活性
        1.4.2 抗癌和抗肿瘤活性
        1.4.3 酶抑制活性
        1.4.4 抗菌活性
    1.5 酚酯的消化和吸收特性研究
        1.5.1 消化特性的研究方法
        1.5.1.1体内消化实验
        1.5.1.2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1.5.2 吸收转运特性的研究方法
        1.5.2.1 体内吸收模型
        1.5.2.2 在体吸收模型
        1.5.2.3 体外吸收模型
        1.5.3 酚酯的消化和吸收特性研究现状
    1.6 代谢动力学概述
        1.6.1 代谢动力学简介
        1.6.2 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模型
        1.6.2.1 体内代谢模型
        1.6.2.2 体外代谢模型
        1.6.3 代谢动力学的检测方法
        1.6.3.1 分光光度法
        1.6.3.2 薄层色谱法
        1.6.3.3 气相色谱法
        1.6.3.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3.5 气相色谱-质谱法
        1.6.3.6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1.6.3.7 免疫分析法
        1.6.3.8 同位素标记法
        1.6.4 代谢动力学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1.7 酚酯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1.8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酪醇脂肪酸酯用作贻贝油抗氧化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贻贝中油脂的提取
        2.3.1.1 贻贝总脂的提取
        2.3.1.2 贻贝油的提取
        2.3.2 酪醇脂肪酸酯的制备
        2.3.2.1 酪醇脂肪酸酯粗产物的制备
        2.3.2.2 酪醇脂肪酸酯的纯化
        2.3.2.3 酪醇脂肪酸酯的纯度和表征
        2.3.3 贻贝油的加速氧化
        2.3.4 酸值的检测
        2.3.5 过氧化值的检测
        2.3.6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检测
        2.3.7 脂质组成分析
        2.3.8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9 磷脂的分子种和含量分析
        2.3.9.1 液相色谱条件
        2.3.9.2 质谱条件
        2.3.9.3 磷脂的相对定量方法
        2.3.10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酪醇脂肪酸酯的制备及纯化
        2.4.2 酪醇脂肪酸酯的纯度
        2.4.3 酪醇脂肪酸酯的表征
        2.4.4 贻贝油脂的提取率
        2.4.5 贻贝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2.4.6 贻贝油脂的脂质组成
        2.4.7 贻贝油脂中磷脂的分子种分析轮廓
        2.4.7.1 根据一级质谱图质量数信息鉴定的分子种信息
        2.4.7.2 根据二级质谱图裂解碎片信息鉴定的分子种信息
        2.4.8 不同总脂提取方法提取的贻贝油脂中磷脂分子种的含量变化
        2.4.9 不同溶剂提取的贻贝油脂中磷脂分子种的含量变化
        2.4.10 酪醇脂肪酸酯对贻贝油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2.4.10.1 贻贝油加速氧化过程中的酸值变化
        2.4.10.2 贻贝油加速氧化过程中的过氧化值变化
        2.4.10.3 贻贝油加速氧化过程中的硫代巴比妥酸值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酪醇脂肪酸酯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消化液的配制
        3.3.1.1 体外模拟胃液的配制
        3.3.1.2 体外模拟肠液的配制
        3.3.2酪醇脂肪酸酯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3.3.2.1 人工唾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作用
        3.3.2.2 模拟胃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作用
        3.3.2.3 模拟肠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作用
        3.3.3 酪醇脂肪酸酯水解度的测定
        3.3.3.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3.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3 水解度的计算
        3.3.4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人工唾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4.2 模拟胃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4.3 无酶-模拟肠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4.4 胰酶-模拟肠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4.4.1 胰酶对酪醇脂肪酸酯消化特性的影响
        3.4.4.2 酪醇脂肪酸酯经胰酶-模拟肠液消化不同时间的变化
        3.4.5 胰脂肪酶-模拟肠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4.5.1 溶液介质对胰脂肪酶水解酪醇脂肪酸酯的影响
        3.4.5.2 胆盐和氯化钙对胰脂肪酶水解酪醇脂肪酸酯的影响
        3.4.5.3 胰脂肪酶对酪醇脂肪酸酯消化特性的影响
        3.4.5.4 酪醇脂肪酸酯经胰脂肪酶-模拟肠液消化不同时间的变化
        3.4.6 磷脂酶A2-模拟肠液对酪醇脂肪酸酯的消化作用
    3.5 小结
第四章 酪醇脂肪酸酯的胃肠道消化及转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动物
        4.2.5 Krebs-Ringer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胃肠道内容物的搜集和处理
        4.3.2 翻转肠囊模型的制作
        4.3.3 酪醇脂肪酸酯在翻转肠囊模型中的转运特性
        4.3.4 小鼠胃肠道内容物的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
        4.3.4.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3.4.2 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4.3.5 酪醇脂肪酸酯在翻转肠囊模型中的水解度和转运量的测定
        4.3.5.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3.5.2 酪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4.3.5.3 黏膜侧液体中的酚酯水解度计算
        4.3.5.4 酪醇跨膜转运量的计算
        4.3.6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小鼠胃内容物中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的变化
        4.4.2 小鼠小肠内容物中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的变化
        4.4.3 小鼠盲肠内容物中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的变化
        4.4.4 小鼠大肠内容物中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的变化
        4.4.5 翻转肠囊模型中黏膜侧和浆膜侧液体的液相色谱图变化
        4.4.6 翻转肠囊模型黏膜侧液体中的酚酯水解特性
        4.4.7 翻转肠囊模型中酪醇脂肪酸酯释放的酪醇的转运特性
        4.4.8 翻转肠囊模型中水解和转运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酪醇脂肪酸酯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2.4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血浆的采集
        5.3.2 血浆的处理
        5.3.3 酪醇代谢产物的各种可能结构
        5.3.4 酪醇脂肪酸酯整体的代谢产物的各种可能结构
        5.3.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5.3.5.1 液相色谱条件
        5.3.5.2 质谱条件
        5.3.6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酪醇标准品的质谱检测
        5.4.2 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代谢物的质谱检测参数
        5.4.3 血浆中酪醇和酪醇脂肪酸酯的代谢产物筛查
        5.4.4 酪醇代谢产物的鉴定
        5.4.5 血浆中代谢物的浓度-时间曲线
        5.4.5.1 酪醇一硫酸基代谢产物的浓度-时间曲线
        5.4.5.2 酪醇一葡萄糖基代谢物的浓度-时间曲线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展望、创新点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动物体内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体内氧化应激研究现状
2抗氧化剂研究现状
    2.1酶类抗氧化剂
        2.1.1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2.1.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2.1.3过氧化氢酶 (CAT)
    2.2 非酶类抗氧化剂
        2.2.1 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
        2.2.2 维生素类
        2.2.2. 1 维生素A
        2.2.2. 2 维生素E
        2.2.2. 3 维生素C
        2.2.2. 4 α-硫辛酸
        2.2.2. 5 β-胡萝卜素
        2.2.2. 6 L-肉碱
        2.2.3 微量元素
        2.2.4 中草药或植物提取物
        2.2.4. 1 多糖类化合物
        2.2.4. 2 黄酮类化合物
        2.2.4. 3 多酚类化合物
        2.2.4. 4 皂苷类化合物
        2.2.4. 5 生物碱类

(10)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线粒体与运动
    1.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2. 运动与适应
    3. 运动改善和预防衰老及相关疾病症状的线粒体机制
    4. 运动性疲劳与修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动物实验
    1 力竭运动大鼠代谢能力,血液免疫系统,抗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2 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系统指标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3 力竭运动对大鼠肝脏系统指标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4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后记

四、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膳食抗氧化剂摄入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 张慧,陈瑶鑫,郭琪,王红. 中外医疗, 2021(22)
  • [2]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D]. 周张涛.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联合使用左旋肉碱、泛酸、辅酶Q10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贾瑞真. 扬州大学, 2021(09)
  • [4]荷载茶多酚油凝胶的构建及其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D]. 商郡格. 江南大学, 2021(01)
  • [5]儿童外周血微量营养素与4种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217例临床分析[D]. 周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膳食调查及营养改良的效果研究[D]. 林子钦.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0)
  • [7]绿豆芽转录代谢关联分析及光信号调控微营养素变化规律[D]. 卢燕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酪醇脂肪酸酯对贻贝油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吸收代谢机制[D]. 阴法文.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8)
  • [9]动物体内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应用研究进展[J]. 黄权,苏琳. 中国兽药杂志, 2013(05)
  • [10]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孙立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自由基、抗氧化剂、营养素和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