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球磨系统优化研究

低能耗球磨系统优化研究

一、低能耗球磨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梅仕林[1](2021)在《微纳米叶蛇纹石粉体制备-活化工艺及其摩擦学性能评价》文中指出

唐永康[2](2021)在《基于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技术的榛子蛋白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榛子蛋白是一种高品质植物蛋白,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如何对榛子蛋白进行绿色高效、无污染提取成为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植物蛋白提取的常规方法主要有碱溶法、水溶法、水酶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提取效率低、耗时长、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缺点。因此,产业界急需一种高效、快速、低成本、低污染的榛子蛋白提取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超声波联合机械粉碎破壁技术的榛子蛋白提取方法。首先探究了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提取榛子蛋白的机理,其次利用仿真手段分析超声波提取过程中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声场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并分析了超声波联合球磨和超声波联合剪切作用下不同工艺参数对于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深入分析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提取机理。首先,阐述了超声波关键装置组成和功能以及超声波的产生、作用过程,分析了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热效应与化学效应的破壁提取机理。基于菲克定律,建立了超声波提取的动力学模型,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分析行星球磨仪的运动机理和破壁机理,分别对研磨罐、研磨介质以及物料的运动状态以及受力进行分析,推导了速度方程以及受力方程。最后,分析了剪切粉碎破壁提取机理,对基于湍流与层流作用以及机械作用的剪切破壁提取机理进行讨论。(2)通过COMSOL软件对超声波提取过程中声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首先构建了超声提取模型,对声波方程进行求解,进行网格划分。其次对阻抗、声压以及衰减系数进行分析和求解,并设置模拟过程中的边界条件。最后分别研究不同的超声波功率、超声波频率、超声波探头直径、超声波作用深度、超声波提取容器形状和材料对超声波提取过程中声场分布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榛子蛋白产生的声压均可超过空化阙值,可有效对榛子蛋白细胞破壁提取。超声波提取榛子蛋白的最佳条件为超声频率为20 k Hz,超声波探头直径为25 mm,超声波探头的作用深度为3.5 cm。(3)采用超声波联合行星球磨粉碎破壁的方法,研究不同提取工艺条件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分别研究了不同的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榛子粉粒径、水浴温度以及提取pH值作用下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为8min、pH值为9、超声功率为180 W、液料比为25 m L/g、榛子粉粒径为5.98mm的条件下,榛子蛋白的提取率为87.83%。同时,超声时间(ln t)、超声功率(ln P)与榛子蛋白提取液浓度(ln C)呈线性关系,对超声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4)采用超声波联合剪切粉碎破壁的方法,研究不同提取工艺条件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分别研究了不同的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剪切时间、液料比、水浴温度以及盐溶液浓度作用下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为8 min、超声功率为450 W、液料比为25 m L/g、盐溶液浓度为1 mol/L的条件下,榛子蛋白的提取率为86.3%。同时,超声时间(ln t)、超声功率(ln P)与榛子蛋白提取液浓度(ln C)呈线性关系,对超声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提出了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细胞破壁技术对榛子蛋白进行提取,分析关键工艺参数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探究了超声波、行星球磨和剪切技术的细胞破壁提取机理。通过仿真手段分析超声波提取过程中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声场中声压分布的影响。考察了超声波联合行星球磨以及超声波联合剪切技术在不同提取工艺参数条件下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超声波与机械粉碎技术提取榛子蛋白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等优点,为植物蛋白提取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蒙井[3](2021)在《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路面性能的衰退主要是源于混凝土材料的破坏,包括早期收缩开裂以及在服役过程中的疲劳开裂等,进而引起路面结构的破坏。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活性,用其替代部分水泥制备的混凝土,性能可以长期发展,从而抵抗外部作用导致的性能衰退。此外,纤维的引入可以降低路面收缩开裂以及疲劳破坏的风险。然而,低钙粉煤灰火山灰反应活性低,以及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力弱等问题,是制约采用粉煤灰和纤维制备具有长期服役性能的混凝土和建造长寿命混凝土道路的瓶颈问题。纳米材料有望提高粉煤灰火山灰反应活性以及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为提高混凝土的长期服役性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对于路面混凝土的改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分散效果。因此,本文对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纤维及其路用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提升规律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以粉煤灰为纳米材料分散载体,制备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方法。将纳米Ti O2与粉煤灰混合,然后通过球磨法将纳米Ti O2团聚体打开并吸附在粉煤灰表面。研究了球磨时间及纳米Ti O2与粉煤灰的比例等因素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分散载体比例和球磨参数等优化工艺。在不改变混凝土传统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制备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分析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化产物特征,研究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利用该方法制备的掺量为20%的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7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达37.74%和39.11%,克服了低钙粉煤灰活性低所导致的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且强度发展慢的难题,表明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结构既可以高效分散纳米材料,同时提高粉煤灰早期的表面反应活性及其与水泥基体的界面咬合力,显着提升了粉煤灰在路面混凝土中的应用潜力。其次,针对PVA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较差的问题,利用PVA纤维表面富含羟基的特点,提出了常温常压快捷原位生长纳米Si O2的PVA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研究了反应时间等参数对纤维表面纳米Si O2形貌、粒度和厚度等影响特性,确定了可在PVA纤维表面均匀生长粒径38nm的Si O2改性工艺;研究了表面纳米Si O2改性层与PVA纤维之间的附着力,及其对PVA纤维表面粗糙度提升近6倍的界面机械咬合力促进效应;并揭示了纳米Si O2改性层通过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促进界面性能的改性机理;实现了1%改性PVA纤维即可大幅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变形性能。该方法高效、常温、适用于PVA纤维表面改性和规模化生产,为提高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第三,综合利用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和改性纤维,基于传统施工工艺制备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改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混凝土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关系。通过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揭示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的增强机理。针对路面混凝土长期经受循环荷载作用的特点,研究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的弯折疲劳性能。研究发现,界面增强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对于机场跑道所要求的疲劳周期N=104时,纳米改性混凝土对应的疲劳极限提高了23%。研究发现,纤维的引入可以提高混凝土耗散能量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增强界面结合力进一步提高,显示了纳米改性提高路面混凝土疲劳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最后,对混凝土在环约束收缩下的开裂性能进行研究,评价了微界面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抗收缩开裂的影响。发现利用纳米改性的纤维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收缩并降低开裂风险,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及抗环境侵蚀能力。然后基于COMSOL有限元进行数值计算,预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时空分布,评价了纳米改性对混凝土在氯盐环境下服役寿命的影响。发现通过内掺纳米改性的粉煤灰,改善了水泥基体的孔结构,可使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42%,在相同保护层厚度下,较普通混凝土的服役寿命高50%以上。最后通过对比普通混凝土和纳米改性混凝土用于路面的可靠度和耐久性设计示例,发现在相同路面等级要求下,纳米改性混凝土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微界面纳米改性制备的混凝土应用于配筋路面,能够有效地抑制开裂、抵抗氯离子侵蚀和综合疲劳应力作用,是发展长寿命混凝土路面的有效策略。

皮信信[4](2021)在《碳基材料对燃煤烟气硫资源回收过程的强化机制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心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能量需求和污染物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中国每年发电用煤近20亿吨,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每年至少开采优质石灰石1.25亿吨,破坏生态环境;副产劣质石膏2.15亿吨,量大质低,难于利用;耗水量大,脱硫废水难零排放,现行脱硫工艺将引发严重生态问题。中国是天然硫资源贫乏国家,2019年进口硫磺超过11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1%,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开发基于电力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型烟气净化及高值硫资源回收技术是国家战略需求。煤基固体碳材料具有来源广、制备成本低、结构可控性强等优点,基于燃煤电力生产过程中制备碳基材料用于烟气中硫资源回收,是目前硫资源回收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厘清碳基材料多尺度结构内脱硫产物的形成及赋存机制,是实现硫高值资源化回收的前提;相比于湿法脱硫副产物Ca SO4,硫资源以H2SO4或硫磺回收更具价值。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首先研究了碳基材料内SO2吸附、催化转化及产物赋存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H2SO4和硫磺的高值化回收路径开展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实现可应用于SO2高效脱除及硫资源回收的煤基活性焦规模化制备方法。针对现有实验研究无法实现单因素、定量探究含氧官能团对SO2吸附的问题。本文采用机械化学方法,首次从实验角度定向揭示了碳材料边缘含氧官能团对SO2吸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基面边缘羧基官能团主导了SO2的物理吸附,而边缘不饱和位点主导了SO2的化学吸附。针对制约脱硫产物迁移和赋存的关键问题,本文制备了孔隙分级度渐变的模型碳材料,探究了孔隙结构配组对脱硫产物迁移和赋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级孔结构强化了活性焦内脱硫产物的迁移及赋存。该部分研究从基团尺度上探究了含氧官能团对碳材料内SO2吸附过程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尺度探究了碳材料内H2SO4迁移和赋存所需要的孔隙结构配组。上述研究工作的揭示为下一步燃煤烟气SO2高值资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脱硫产物H2SO4直接高效回收的关键在于活性焦孔隙配组的合理设计。传统水洗再生工艺中硫酸再生解吸效率低的原因在于活性焦单一的微孔分布,本文提出通过活性焦孔隙分级构筑策略,实现脱硫活性焦内硫酸的高效解吸。研究结果表明,兼具等体积的微孔和中大孔的分级孔型活性焦具有最佳的H2SO4循环解吸性能。经过10个循环,仍可保持70 mg g-1的高硫容和90%的水洗再生效率。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H2SO4在中大孔中的自扩散系数约为微孔中的2倍。为解决水洗再生工艺水耗高、产酸浓度低问题,本文提出了水蒸气吹扫强化活性焦内硫酸直接解吸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水蒸气吹扫可将活性焦内的H2SO4直接以硫酸蒸汽形式携带出来。为进一步强化活性焦内硫酸的直接定向解吸,本文探究了场协同对活性焦内产物硫酸直接定向解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再生活性焦脱硫产物以SO2和硫磺快速解吸,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微波对极性H2SO4分子的选择性加热的“热点效应”,强化了H2SO4的直接还原。以上工作的研究为活性焦内脱硫产物的直接定向解吸提供了可行方法。碳热还原SO2是单质硫磺回收的重要途径,碳材料理化结构对副产物伴生路径和硫磺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碳材料理化结构定向调控和动力学实验等方法,分析了碳材料自身理化性质对碳热还原SO2反应的关键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化度增加,碳热反应活性和硫磺生成选择性均降低。兼具微孔和中大孔结构的分级孔型活性焦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硫磺生成选择性。另外,含氧基团的引入,促进了碳热还原SO2反应活性的提高,也促进了非目标副产物CO和COS的产生。以上工作的研究为实现碳基材料高效还原SO2资源化回收硫磺提供了理论指导。针对制约低成本碳热还原SO2资源化回收硫磺中反应活性和硫磺生成选择性难以协同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催化组分强化碳热还原SO2资源化回收硫磺的策略。采用动力学实验和DFT理论计算方法,深入探究了催化组分对碳热还原SO2制取硫磺反应活性及硫磺生成选择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合适比例的钙源担载可协同强化活性焦还原SO2反应活性和硫磺生成选择性(80.2%)。其作用机理为C-O-Ca结构削弱了碳热还原反应中间体中的C-O键,从而降低了O转移过程所需的能量,使整体碳热还原SO2反应路径更容易发生。活性焦担载钙源回收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循环可利用性。以上研究工作为碳热还原SO2资源化回收硫磺技术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基于碳基硫资源回收工艺对碳材料多尺度结构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原煤一步催化活化制备不定型分级孔型煤基活性焦的技术路线。利用原煤中固有矿物组分,采用一步催化活化工艺在回转窑上可实现公斤级不定型煤基活性焦的制备,所制备的不定型活性焦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分级孔结构特征。针对其在硫资源回收工艺应用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在水洗再生和固定床反应系统对其进行了SO2脱除实验、水洗再生实验以及碳热还原SO2资源化回收硫磺的技术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步催化活化工艺制备的不定型煤基活性焦具有优异的SO2脱除、水洗再生和还原SO2制硫磺性能。

谭杰[5](2021)在《缺陷型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进度加快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凸出。将可再生的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可取的战略。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无金属石墨相氮化碳(g-C3N4)被认为是一种备具广阔前景的光催化剂。然而,原始g-C3N4还存在许多不足,其光催化氧化还原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其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方面的长远发展及实际应用。因此,亟待对g-C3N4进行改性,以使其成为一种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本文采取杂质缺陷调控和本征缺陷调控等方式对g-C3N4进行改性修饰,显着提高了g-C3N4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和对过硫酸盐的活化性能,并研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去除水中有机染料和农药的性能及其氧化机理,旨在为构建高效的g-C3N4基光催化氧化体系提供新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调控g-C3N4的能带结构和表面缺陷浓度,通过一步热聚合法原位合成了无金属硫掺杂g-C3N4(SCN),在此基础上采用球磨法对SCN进行改性,深入探讨了球磨干湿环境对原位SCN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量子尺寸效应,湿式球磨后的SCN带隙增大,其价带正移,导带负移,从而提高了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和空穴的氧化能力。相比干式球磨法,经湿式球磨法改性后的SCN粒径大大减小,比表面积提高,反应活性位点数量增加。另外,湿式球磨后SCN的表面氨基缺陷浓度降低,这促进了光生电荷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转移。在可见光照射下,湿式球磨后的SCN的光催化性能明显提高,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速率分别比SCN和干式球磨后的SCN提高了 1.5倍和3.6倍。(2)为了提高g-C3N4基光催化体系的降解能力,采用一步煅烧法制备了双功能氧掺杂g-C3N4(OCN),系统地考察了氧掺杂对g-C3N4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光催化和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法进行联合,考查了 OCN光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吡虫啉的性能。晶格中的O掺杂有效地调节了 g-C3N4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一方面,改善的电子结构有利于形成PMS的双氧化还原位点提高非光化学活化能力;另一方面,OCN的导带边缘负移,提高了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和活化PMS的性能。另外,由于较薄的层状结构、增加的比表面积和改善的光电性质,催化活化PMS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加,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迁移能力提高。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表明,单线态氧是降解吡虫啉的主要活性物种,而羟基自由基、空穴、超氧自由基等不仅参与了单线态氧的生成,还参与了吡虫啉的降解过程。(3)为了探究了 OCN/Vis/PMS复合体系的适用性和实际应用的潜力,考察了电子捕获剂种类、PMS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pH、多种无机离子、腐殖酸和多种复杂的实际水化学环境等因素对OCN光催化活化PMS降解吡虫啉的影响。以OCN-10为活化剂,通过降解实验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氧化剂为PMS,OCN-10投加量为0.1 g/L,PMS投加量为0.3 g/L。结果表明,pH越高,OCN-10/Vis/PMS复合体系降解吡虫啉的速率越快。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吡虫啉的降解影响不大,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碳酸根、碳酸氢根和低浓度的氯离子都会降低吡虫啉的降解率,而碱性条件、腐殖酸和高浓度的氯离子则会大大提高吡虫啉的降解率。OCN-10/Vis/PMS对实际河水、湖水和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典型新烟碱农药吡虫啉的降解路径。

黎崎均[6](2021)在《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一种人体不能自主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EPA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患病几率。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因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EPA含量高、容易扩大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规模化商业生产EPA的微藻之一,也成为目前EPA藻油生产的研究热点。但在微藻生产EPA油脂的过程中,存在EPA产率低、油脂提取困难以及精炼过程损耗大等问题。本论文以微拟球藻为研究对象,对微藻培养、细胞破壁、油脂提取、油脂精炼的过程进行相应的研究,并评价了微藻油脂生产工艺的经济效益。首先,为了提高微拟球藻的EPA产率,本论文采用了超声和添加聚乙二醇等处理方式,并考察了温度对微拟球藻EPA产率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温度可以提高EPA产率,综合考虑微藻细胞生长状况以及EPA含量,18℃是微拟球藻生产EPA的最佳温度,其最高产率可以达到30.81 mg/(L·d)。超声处理和添加聚乙二醇同样可以提高EPA的产率,每天超声1 min或添加2%的聚乙二醇可以使微拟球藻的EPA产率提高约20%。其次,为提高油脂的提取效率,本论文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对微拟球藻进行破壁处理。挤压膨化处理的优化实验结果显示,模头构造、螺杆与模头间距(δ)以及物料含水率等因素对细胞破壁效果具有显着影响。挤压膨化处理使大部分微拟球藻细胞破裂,从而降低了油脂提取过程的时间和溶剂用量,对提高油脂的品质具有积极的效用。此外,本论文还对微藻油脂的提取溶剂进行筛选,并将固定床应用于藻油提取过程。结果表明低毒的正己烷/乙醇溶剂可以替代氯仿/甲醇溶剂用于微藻油脂提取,且提取效率达到95%以上。膨化破壁造粒结合固定床提取新工艺以较低的溶剂用量(2.17 mL/g)和较短的提取时间(2 h)获得更高的油脂得率(21.55%)。然后本文利用Fick定律修正模型拟合了中性脂、糖脂、磷脂在正己烷或者乙醇溶剂中的提取过程,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微藻细胞破壁后,脂质的扩散系数提高了 4个数量级。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时,中性脂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糖脂、磷脂,扩散系数高出2~4倍,而乙醇为提取溶剂时,不同脂质的扩散系数差异较小。基于不同脂质扩散系数的差异,采用两段式提取策略可以获得以不同脂质为主体的油脂产品。第一段采用正己烷提取15min,可以获得中性脂含量45%~50%的油脂,第二段采用乙醇提取60 min,可以获得磷脂含量47%~50%的油脂。在两段提取过程中采用固定床浸没提取方法,可有效提升操作效率和减少试剂用量。为了明确正己烷/乙醇双溶剂体系获得的微拟球藻粗油脂的组成,本论文采用薄层层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粗油脂中甘油酯的总含量达到51.49%,且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14.03%)、甘油三酯(TAG,9.27%)、磷脂酰乙醇胺(PE,6.22%)、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5.81%)、游离脂肪酸(FFA,5.79%)、磷脂酰胆碱(PC,3.53%)。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EPA主要分布在极性脂中,主要以MGDG、DGDG和PE的形式存在。再次,本论文采用选用微晶纤维素作为吸附剂进行脱酸处理。在实验过程中,本文着重考察了超声、微波、碱处理对微晶纤维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使微晶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发生明显变化,部分氢键被破坏,结晶度降低,化学反应性增强。与常用吸附剂相比,碱处理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油脂回收率和磷脂保留率,分别为95.11%和97.83%。与传统碱炼脱酸相比,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油脂回收率和磷脂保留率更高,可以保留油脂中更多的营养成分。最后,根据藻厂生产数据以及中试实验数据,本论文对微拟球藻生产富含EPA的微藻油脂的工艺进行成本估算。结果显示富含EPA的微藻油脂预估成本为170.96元/kg,其中成本占比最多的步骤是微藻培养,占总成本的33.77%,其次是微藻采收(22.23%)以及干燥(19.41%)。而通过市场调研,该类藻油的市场价值为300~400元/kg,估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宜大规模投产。

云昊[7](2021)在《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及其清洁回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硬质合金刀具的用量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大,钨、钴资源作为制造硬质合金的重要原材料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面对硬质合金材料的大量消耗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废硬质合金刀具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开展硬质合金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最大限度的利用钨、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硬质合金原材料再生周期长,回收料与新品质量差距较大,因此,废硬质合金不建议直接回收钨和钴再生利用。本文以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及其清洁回收工艺为研究对象,针对切削性能可再生的废硬质合金刀片,通过改制或焊接修复实现其高效、高质量利用;设计并制备梯度PCBN刀头材料用于焊接修复废硬质合金刀片,进一步提升其再生切削性能。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无法再生,通过回收基体材料中的有价物质再生利用。此时由于大部分的刀片都具有涂层,涂层与硬质合金成分差别较大,为了提高再生料的质量,必须将涂层去除,由此本文又提出了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工艺,提高基体的回收质量和再生料的纯净度。废硬质合金刀片的再利用应首先对其回收质量进行评估,切削性能可再生的废硬质合金刀片经过改制或焊接修复重新用于切削加工。建立BP神经网络用于改制刀片剩余寿命评估,发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在10%以内,能够较好的评估改制刀片的剩余寿命;在合理的加工方式及工艺参数条件下,改制刀片的剩余寿命为1000-1500m,表明刀片改制是一种高效、合理利用废硬质合金刀片的方式,能够有效延长刀片的总使用寿命,提高废硬质合金刀片的回收效率。利用焊接修复使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提出了切削性能再生的技术性、经济性和绿色性评价方法,并结合连续切削淬硬钢和断续切削球墨铸铁试验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初步利用均质PCBN 刀头材料焊接修复废硬质合金刀片,不仅刀片的再生切削性能优于原涂层硬质合金刀片,而且降低了刀具的使用成本和回收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更符合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分析均质PCBN刀头材料连续切削淬硬钢和断续切削球墨铸铁的失效形式,以提高均质PCBN材料强度、耐磨性和抗热震性为目标,将梯度结构引入PCBN材料。通过工件与刀具之间的物化相容性分析确定了梯度PCBN刀头材料体系:基体相为CBN,粘结相为TiC、Al和Co。建立了三层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宏观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层厚比和层间组分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并据此优化梯度结构。针对断续切削对刀具材料韧性的要求,通过仿真分析对比梯度和均质PCBN刀头材料的抗机械冲击能力;针对连续切削对刀具材料耐磨性的要求,通过仿真分析均质和梯度PCBN刀头材料连续切削淬硬钢的切削合力和切削热。结果表明:梯度PCBN刀头材料形成了以径向应力为主的残余应力,表层为压应力,中间层为拉应力,适当的增大层间组分梯度、减小层厚比能形成更有利的残余应力分布形式,提升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力学性能。在相同的冲击条件下,梯度PCBN刀头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机械冲击的能力;连续切削淬硬钢,梯度PCBN刀头材料切削性能较优,切削合力较小、切削温度较低。根据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设计方案,采用粉末分层铺填和高温高压烧结技术制备梯度PCBN刀头材料,通过优化梯度结构、层间组分和烧结工艺以达到力学性能最优。结果表明:层间组分为C1/C4/Cl,层厚比为0.3,烧结温度为1500℃,保温时间为10 min,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与均质PCBN 刀头材料,梯度PCBN 刀头材料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提高13%和14%。对烧结温度进行优化,发现材料组分中的Al和Co可以与CBN发生化学反应,烧结温度低于1450℃,反应产物为AlN和Co2B;烧结温度高于1450℃时,反应产物中的AlN逐渐向AlB2转化,Co2B含量基本不变,烧结温度达到1550℃时,Al的化合物只存在AlB2,而产物AlB2对材料力学性能存在不利影响。因此,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烧结需要合理控制烧结温度,抑制不利于材料性能产物的生成。对比裂纹在均质和梯度PCBN刀头材料层间的扩展形式,发现梯度材料的裂纹扩展在局部会产生更多的偏转,材料断裂时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比裂纹在两种材料表层的扩展形式,发现均质材料裂纹扩展路径较为平直,裂纹扩展形式以穿晶为主;梯度材料裂纹在扩展路径中发生明显的偏转和桥联,裂纹扩展形式同时包含了穿晶和沿晶,表明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韧性较优。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强韧化机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梯度PCBN刀头材料层间热膨胀系数失配,在表层形成残余压应力;混合粒径烧结的梯度PCBN刀头材料,小粒径CBN颗粒具有“钉扎”强化的作用。对比均质和梯度PCBN刀头材料连续切削淬硬钢和断续切削球墨铸铁的性能,发现焊接式梯度PCBN 刀片切削性能较优,其刀具寿命相比焊接式均质PCBN刀片分别提升约31.4%和14.7%。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无法再生时,只能回收基体中的有价物质再生利用。本文重点研究废涂层硬质合金的清洁再生方法,提出了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工艺,建立了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能效模型优化工艺参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能效模型。结合试验对比单目标与多目标工艺参数优化,发现利用能效模型优化工艺参数是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能耗的最小化。对比高温氧化+球磨的传统涂层去除工艺,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精度较高,对基体的损伤较小,能够完全去除涂层,达到了基体材料清洁、高质量回收的目的;而高温氧化+球磨去除涂层对基体的损伤较大,损失了部分有价物质,并且存在涂层残留,基体回收质量较低。

刘一帆[8](2021)在《相分离法提纯硅的机理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光伏器件、半导体设备、锂离子电池等在新能源领域的飞速发展,硅等半导体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冶金级硅(MG-Si)为原料进行高纯硅的制备是其应用的关键。目前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湿法刻蚀、冶金法、电化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长流程、低效率等不足。发展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硅提纯技术迫在眉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1)开发相分离提纯硅工艺。以镁金属与MG-Si合金化形成硅化镁合金相为前驱物,之后通过低温氮化使硅单相析出,再经酸刻蚀氮化副产物氮化镁(Mg3N2)后获得具有多孔结构的高纯硅。不同纯度的硅原料进行相分离提纯,最终纯度可达99.91%以上,具有明显的产业化优势。相分离工艺为当前提纯硅的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活力和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2)提出了相分离提纯机理。从微观角度对相分离的产物进行分析杂质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相分离提纯的机理。由于硅和杂质元素之间化学性质的差异,杂质相被锚固在Mg3N2和Si相界面处。随着Mg3N2相的溶解,杂质相也随之溶解,从而完成MG-Si的高效提纯;(3)在相分离制备高纯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制备了纯度超过99.86%的三维多孔锗。其中合金化和氮化形成副产物Mg3N2是实现提纯的关键。相分离提纯开发低温、高效、低成本的高纯金属提纯技术提供了科学基础。

席风硕[9](2021)在《金属辅助刻蚀强化去除工业硅中杂质及制备多孔硅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硅材料因其独特物性、储量丰富且制造工艺成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光伏新能源及锂电储能领域。然而,硅中存在的杂质不仅会影响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将对锂电池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此外,硅的半导体属性(低导电性)、体积膨胀效应等问题也给其在锂电池领域的应用带来巨大挑战。基于此,本论文提出采用廉价工业硅为研究对象,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MACE)技术与传统湿法冶金提纯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工业硅中杂质湿法强化去除、多孔结构调控(缓解体积膨胀)和纳米金属粒子可控引入(增强电导)之目的,旨在一步解决廉价工业硅源用于高性能锂电硅负极所面临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业硅中金属杂质主要以合金相形式偏析于晶界处,Fe、Al是工业硅中最主要的杂质并且与其他杂质伴生存在,其中杂质Fe主要以化合物Si3Al3Fe2和Fe Si2的形式存在,杂质Al主要以Si3Al3Fe2存在。(2)鉴于两步MACE工艺复杂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连续MACE方法并系统研究MACE过程各参数对工业硅中多孔结构调控和杂质脱除的影响规律。获得较适宜的纳米银辅助化学刻蚀(Ag ACE)实验条件为:刻蚀时间2h,Ag NO3浓度为10m M,H2O2浓度为0.5M,HF浓度为4.6M,硅粉粒径为106~150μm,温度25℃;适宜的纳米铜辅助化学刻蚀(Cu ACE)实验条件为:刻蚀时间2h,Cu(NO3)2浓度为40m M,H2O2浓度为0.5M,HF浓度为3.45 M,硅粉粒径为150~180μm,温度25℃。(3)Cu ACE方法能够更为有效地去除难溶金属杂质Ca,而对非金属杂质B和P去除效果的提升相对有限。Ag ACE方法对于强化去除工业硅中非金属杂质B和P效果显着,基于裂化收缩模型(Cracking Shrinking Model),B和P的Ag ACE浸出动力学行为受界面迁移和固体产物层内扩散共同控制,其中固体产物层内扩散过程起决定作用。(4)引入快速热处理和超声外场条件能够有效强化MACE制备多孔硅中各杂质的深度去除,对难溶非金属杂质B的作用最为显着,B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6.07%。经过超声外场和快速热处理协同酸洗处理后,成功获得纯度为99.995%的高纯多孔硅粉。(5)采用量子化学软件Materials Studio(MS)构建了反应模型,揭示了MACE体系中各离子与工业硅中主要杂质Fe、Al、B、P的相互作用,为MACE强化去除硅中主要杂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6)基于Cu ACE方法对工业硅的特殊化学破裂效应,获得了粒径50~300 nm的纳米硅粉。进一步结合Ag ACE方法在纳米硅粉上引入多孔结构并选择性保留纳米银颗粒,成功制备了多孔硅/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纳米银颗粒有效嵌入多孔硅中,其尺寸分布为5~10 nm。工业硅料经过处理后各主要杂质被有效去除,其中杂质Fe、Ni、Co、Zn、Cr、Cu含量均已达到锂电硅碳负极国家标准GB/T 33827—2020(试行)。(7)多孔硅/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1A g-1条件下表现出3095 m A h g-1的首次高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9.09%,循环50圈后仍能保持1930 m A h g-1。此外,多孔硅/纳米银复合材料还展现出了较为优异的倍率性能,当进行充分充放电测试后再返回0.1 A g-1,其可逆容量可以迅速返回到2660 m A h g-1。经过电流密度1A g-1下100次充放电,多孔硅/纳米银复合材料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实现了廉价工业硅源制备硅基负极材料的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MACE强化去除工业硅中杂质和制备多孔硅的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有望为开发新一代低成本高品质多孔硅材料在新能源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梁一尊[10](2021)在《球磨法制备黑磷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光催化降解技术的应用,依赖于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且具有合带隙结构的材料。黑磷是一种新兴的二维单元素材料,有着类石墨烯的层状结构,其带隙分布于0.3 eV到2.0 eV之间,且带隙会随着层数大小而调节,使其能够吸收可见光到近红外光,还有着1000 cm2V-1s-1的超高载流子迁移。除此以外,黑磷还具有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因此,将黑磷烯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降解方面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多壁碳纳米管的结构里,其独特的卷曲结构,导致其中部分碳原子形成sp3杂化,层内的sp2杂化原子与sp3杂化原子混合后,形成了共轭大π键。这种电子结构的存在使多壁碳碳纳米管具备了载流子传递体系。这对于光催化剂中的电子-空穴对分离和电子的运输具有重要意义。又因为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管状结构,多壁碳纳米管也被认为是的高效吸附剂。本论文以探索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少层黑磷烯的优化条件为出发点,测定了纯黑磷烯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后通过将并无光催化活性的多壁碳管共价键连接在黑磷烯表面,制备了2D/1D黑磷烯-多壁碳纳米管杂化材料,并探索其光催化降解能力,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以简便高效的高能球磨法制备了少层的黑磷烯纳米片,并测定了黑磷烯的光催化降解能力。以自己所制备的块状黑磷单晶为原料,开展了有关少层黑磷烯最优球磨条件和光催化降解实验。探索条件分别有物料与球质量比,球磨时间,球磨转速和预处理情况对制备出少层黑磷烯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结论,经过氯化钠处理后,在物料与研磨球质量比均为1:10,球磨转速为350转/分和球磨时间为12小时的时候为最优条件。通过AFM表征,成功制备出了片层厚度约为4-10 nm的少层黑磷烯。其在可见光照下,在60分钟内可将浓度为0.005 mg/ml的Rh B溶液降解33.84%,而块体黑磷几乎没有效果,其反应速率常数要比块状黑磷高一个数量级。黑磷烯的效果并不优异的原因在于其快速氧化。因此需要通过制备复合材料对其稳定性进行提升。(2)在之前的基础上,又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共价连接在黑磷烯表面的新型2D/1D杂化材料。经过对其形貌表征和一些列光谱、能谱表征。得出结论:多壁碳纳米管通过形成稳定的P-C共价键,在黑磷烯表面杂化。还对杂化材料光催化降解能力、稳定性及循环使用性、活性基团和其能带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通过实验发现,杂化材料在可见光照射60分钟后,对浓度为0.01mg/ml的Rh B降解率为88.42%,而黑磷烯的降解率只有22.02%,通过对黑磷烯进行杂化,充分展示了黑磷烯本征催化能力。杂化材料经过多次循环后,催化剂保留了光催化活性;在自然条件下保存5天后,其光学吸收依然稳定。探究出了当多壁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15%时,杂化材料光催化活性最高;还通过猝灭实验证明了杂化材料在光催化降解中的活性物质为·O2-。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能带测试,也对杂化材料光催化降解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二、低能耗球磨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能耗球磨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技术的榛子蛋白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物蛋白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1 碱溶酸沉法
        1.2.2 水溶提取法
        1.2.3 低温预榨浸出法
        1.2.4 水酶提取法
        1.2.5 物理提取法
    1.3 超声波与机械粉碎提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超声波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3.2 球磨法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3.3 剪切法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总体框架
第二章 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提取植物蛋白机理分析
    2.1 超声波提取植物蛋白机理分析
        2.1.1 超声波的关键部件
        2.1.2 超声波破壁提取机理
        2.1.3 超声波提取动力学分析
    2.2 行星球磨提取植物蛋白机理分析
        2.2.1 行星球磨运动分析
        2.2.2 行星球磨粉碎机理
    2.3 剪切提取植物蛋白机理分析
        2.3.1 剪切粉碎模型
        2.3.2 剪切粉碎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提取榛子蛋白声场仿真分析
    3.1 声场模型构建
        3.1.1 几何模型
        3.1.2 波动方程
        3.1.3 网格划分
    3.2 求解参数设置
        3.2.1 阻抗与声压
        3.2.2 衰减系数
        3.2.3 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超声波功率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3.2 超声波频率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3.3 超声波探头直径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3.4 超声波作用深度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3.5 提取容器形状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3.6 提取容器材料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联合球磨法提取榛子蛋白的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与检测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榛子蛋白提取影响因素方案设计
        4.2.2 榛子蛋白提取过程
        4.2.3 蛋白标准曲线绘制
        4.2.4 榛子蛋白提取率计算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p H值下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3.2 不同超声功率下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3.3 不同液料比下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3.4 不同榛子粉粒径下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3.5 不同水浴温度下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4.4 超声波提取脱脂榛子蛋白的动力学模型验证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联合剪切法提取榛子蛋白的工艺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与检测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榛子蛋白提取影响因素方案设计
        5.2.2 榛子蛋白提取过程
        5.2.3 榛子蛋白提取率计算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剪切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2 超声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3 超声功率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4 提取温度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5 提取时间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6 盐溶液浓度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3.7 液料比对榛子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5.4 超声提取未脱脂榛子蛋白的动力学模型验证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路面
        1.2.2 路用混凝土
        1.2.3 粉煤灰-水泥混凝土
        1.2.4 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
        1.2.5 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共混球磨制备纳米TiO_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共混球磨分散方法
        2.2.1 NMs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
        2.2.2 共混球磨法分散NMs
    2.3 NT改性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
        2.3.1 原材料
        2.3.2 制备方法
        2.3.3 分析测试方法
    2.4 NT改性粉煤灰
        2.4.1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表面形貌
        2.4.2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粒径分布
        2.4.3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覆盖率
    2.5 NT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
        2.5.1 球磨时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5.2 NT掺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5.3 不同分散方法对纳米改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6 力学性能的改性机理
        2.6.1 早期水化反应分析
        2.6.2 水化产物分析
        2.6.3 微观结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iO_2改性PVA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SiO_2
        3.2.3 PVAF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3.2.4 表征方法
    3.3 NS改性PVAF
        3.3.1 NS改性PVAF的表面形貌
        3.3.2 NS改性PVAF的表面粗糙度
        3.3.3 NS改性PVAF的表面活性及耐碱性
    3.4 纳米改性对PVAF增强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PVAF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
        3.4.2 力学性能增强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NMs改性砂浆的制备
        4.2.2 NMs改性混凝土的制备
        4.2.3 力学性能表征方法
    4.3 NMs类型和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NMs类型的选择
        4.3.2 NMs掺量的优化
    4.4 微界面纳米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4.1 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力学性能
        4.4.2 对折压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材料改性对混凝土抗折疲劳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混凝土的制备
        5.2.2 加载方式
        5.2.3 参数确定
    5.3 混凝土的疲劳寿命
        5.3.1 粉煤灰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2 粉煤灰表面纳米改性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3 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4 纳米改性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5 混凝土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预测
    5.4 混凝土的疲劳损伤
        5.4.1 循环荷载-变形曲线
        5.4.2 刚度系数的演变规律
        5.4.3 能量耗散的演变规律
        5.4.4 残余应变的演变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米材料改性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6.2.1 实验方法
        6.2.2 自由收缩
        6.2.3 开裂风险预测
    6.3 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6.3.1 实验方法
        6.3.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6.3.3 服役寿命预测
    6.4 纳米改性混凝土的路面应用
        6.4.1 路面设计
        6.4.2 耐久性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碳基材料对燃煤烟气硫资源回收过程的强化机制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煤烟气硫资源化回收意义
    1.2 基于碳材料的SO_2资源化脱除的研究进展
        1.2.1 活性焦内部含硫物种吸附转化及迁移机制研究现状
        1.2.2 孔隙结构配组对SO_2吸附、转化和赋存的影响
        1.2.3 表面化学性质对SO_2吸附、催化转化的影响
    1.3 碳材料内含硫物种再生解吸研究进展
        1.3.1 传统热场辅助碳材料内脱硫产物解吸
        1.3.2 微波场辅助碳材料内脱硫产物解吸
        1.3.3 溶剂携带诱导碳材料内脱硫产物解吸
    1.4 还原法处理SO_2回收制硫磺技术研究进展
        1.4.1 碳热还原SO_2反应机理研究历程
        1.4.2 碳热还原SO_2反应动力学模型
        1.4.3 碳热还原SO_2反应的影响因素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碳材料多尺度结构内脱硫产物形成及赋存机制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
    2.3 碳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吸附SO_2影响机制
        2.3.1 边缘氧官能化碳材料的制备
        2.3.2 边缘氧官能化碳材料的理化性质表征
        2.3.3 边缘氧官能化碳材料SO_2吸附动力学实验
        2.3.4 DFT理论计算揭示碳材料氧官能团对SO_2吸附影响机制
    2.4 孔隙结构配组对活性焦脱硫产物形成及赋存影响机制
        2.4.1 活性焦理化结构表征
        2.4.2 活性焦孔隙结构配组对活性焦脱硫产物形成及赋存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材料内H_2SO_4直接定向解吸机制及方法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方法
    3.3 孔隙结构配组对活性焦内产物硫酸解吸影响机制探究
        3.3.1 活性焦孔隙结构配组对硫酸直接解吸性能的影响
        3.3.2 孔隙结构配组对产物H_2SO_4直接解吸影响机制
    3.4 携带介质诱导产物H_2SO_4的输运和扩散机制探究
    3.5 场协同活性焦内产物硫酸直接定向解吸影响机制
        3.5.1 场类型对活性焦循环脱硫性能及再生效率的影响
        3.5.2 多次循环再生后活性焦的理化结构演变规律
        3.5.3 微波场辅助活性焦内吸附质H_2SO_4的解吸产物分析
        3.5.4 场协同活性焦内含硫物种的快速定向解吸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碳热还原SO_2资源化回收制硫磺方法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3 碳热还原SO_2反应热力学
    4.4 碳材料理化性质对碳热还原SO_2制硫磺反应影响机制
        4.4.1 碳材料石墨化度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动力学影响
        4.4.2 碳材料孔隙结构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动力学影响
        4.4.3 碳材料氧官能团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硫磺生成选择性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催化组分强化碳热还原SO_2资源化回收硫磺反应路径
    5.1 引言
    5.2 研究思路及方法
        5.2.1 研究思路
        5.2.2 研究方法
    5.3 典型钙源及温度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的影响
    5.4 CaCl_2担载活性焦还原SO_2反应动力学特性
        5.4.1 CaCl_2担载活性焦理化结构表征
        5.4.2 CaCl_2负载活性焦碳热还原SO_2反应动力学
        5.4.3 CaCl_2负载活性焦碳热还原SO_2硫磺生成选择性
    5.5 CaCl_2担载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活性强化作用机制
        5.5.1 CaCl_2担载碳热还原SO_2反应催化活性位点探究
        5.5.2 DFT理论计算揭示钙源担载碳热还原SO_2反应机理
    5.6 钙催化剂可回收性评估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小试制备及SO_2资源化技术验证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及方法
        6.2.1 研究思路
        6.2.2 研究方法
    6.3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小试制备工艺探究
        6.3.1 预碳化对不定型煤基活性焦孔隙结构发展的影响
        6.3.2 原煤粒径对不定型煤基活性焦孔隙结构发展的影响
        6.3.3 活化气体浓度对不定型焦孔隙结构发展的影响
    6.4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用于SO_2资源化小试实验探究
        6.4.1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SO_2脱除实验验证
        6.4.2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水洗再生性能验证
        6.4.3 不定型煤基活性焦SO_2还原制硫磺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缺陷型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
        1.2.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基本机理
        1.2.2 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污染物的机理
    1.3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
        1.3.1 石墨相氮化碳的发展历程
        1.3.2 石墨相氮化碳的合成和基本性质
    1.4 提高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环境催化性能的策略
        1.4.1 纳米结构设计
        1.4.2 异质结的构建
        1.4.3 杂质缺陷调控
        1.4.4 本征缺陷调控
        1.4.5 加入电子捕获剂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球磨改性硫掺杂氮化碳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相关的材料及仪器装置
        2.2.2 材料的制备
        2.2.3 材料的表征
        2.2.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2.3 球磨改性硫掺杂g-C_3N_4的表征分析
        2.3.1 BM-SCN-x的形貌表征
        2.3.2 BM-SCN-x的结构表征
        2.3.3 BM-SCN-x的光学性质表征
    2.4 BM-SCN-x的光催化性能评价和机理分析
        2.4.1 BM-SCN-x的降解性能和稳定性
        2.4.2 光催化降解机理和球磨改性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掺杂氮化碳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吡虫啉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相关的材料及仪器装置
        3.2.2 材料的制备
        3.2.3 材料的表征
        3.2.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3.3 OCN-x的表征分析
        3.3.1 OCN-x的形貌表征
        3.3.2 OCN-x的结构表征
        3.3.3 OCN-x的光学性质表征
    3.4 OCN-x活化PMS的性能评价和机理探究
        3.4.1 OCN-x活化PMS的性能评价
        3.4.2 TOC去除率和稳定性测试
        3.4.3 活性物种的识别和降解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掺杂氮化碳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吡虫啉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相关的材料及仪器装置
        4.2.2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4.3 反应条件参数的影响
        4.3.1 电子捕获剂种类的影响
        4.3.2 过硫酸盐投加量的影响
        4.3.3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4.3.4 同类型目标污染物的影响
    4.4 环境因素的影响
        4.4.1 pH的影响
        4.4.2 无机离子和腐殖质的影响
        4.4.3 实际水基质的影响
    4.5 吡虫啉的降解路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6)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EPA简介
        1.1.1 EPA的物化性质
        1.1.2 EPA的生理功能
        1.1.3 EPA的来源
        1.1.4 微藻生产EPA
    1.2 微藻细胞的破壁
        1.2.1 微藻细胞壁概述
        1.2.2 机械破壁
        1.2.3 物理破壁
        1.2.4 化学破壁
        1.2.5 生物法破壁
    1.3 微藻油脂提取
        1.3.1 溶剂浸提法
        1.3.2 亚/超临界萃取法
    1.4 油脂提取动力学模型
        1.4.1 基于Fick定律的动力学模型
        1.4.2 基于费率法的动力学模型
        1.4.3 现象动力学模型
    1.5 微藻油脂分析
    1.6 油脂精炼
        1.6.1 油脂脱胶
        1.6.2 油脂脱酸
        1.6.3 油脂脱色
    1.7 微藻生产EPA存在的主要问题
        1.7.1 EPA产率较低
        1.7.2 油脂提取效率低
        1.7.3 油脂精炼损耗大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微拟球藻EPA产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藻种和培养基
        2.2.3 实验设计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3.2 超声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3.3 聚乙二醇400 (PEG400)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挤压膨化破壁造粒预处理工艺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实验设计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挤压膨化条件优化
        3.3.2 膨化对油脂提取的影响
        3.3.3 膨化后微藻的微观结构变化
        3.3.4 膨化对油脂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微拟球藻油脂提取及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设计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藻油脂提取
        4.3.2 微藻油脂提取动力学
        4.3.3 两段式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微拟球藻食用油脂组分定量分析及EPA分布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拟球藻油脂分类
        5.3.2 中性脂组分分析
        5.3.3 糖脂组分分析
        5.3.4 磷脂组分分析
        5.3.5 EPA的分布
    5.4 小结
第6章 碱性微晶纤维素在微藻油脂脱酸过程的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处理方式对微晶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6.3.2 微晶纤维素的脱酸效果
        6.3.3 碱性微晶纤维素与其他吸附剂的比较
        6.3.4 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与传统碱炼脱酸的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富含EPA微藻油脂生产的经济性评估
    7.1 引言
    7.2 工艺流程以及成本核算
    7.3 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提取动力学不同模型的拟合曲线及参数
附录B 数据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及其清洁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硬质合金刀片回收利用的研究现状
        1.1.1 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的研究现状
        1.1.2 废硬质合金刀片再生利用的研究现状
    1.2 焊接式刀片制备的研究现状
    1.3 立方氮化硼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立方氮化硼材料制备的研究现状
        1.3.2 PCBN刀具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梯度功能刀具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5 废硬质合金刀片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废硬质合金刀片再生切削性能研究
    2.1 基于回收质量的废硬质合金刀片再利用方式分析
    2.2 改制刀片剩余寿命评估
        2.2.1 改制刀片剩余寿命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
        2.2.2 剩余寿命评估模型验证
    2.3 基于高材料利用率的废硬质合金刀片焊接修复工艺设计
        2.3.1 废硬质合金刀片焊接修复工艺设计
        2.3.1.1 PCBN复合片修复废硬质合金刀片工艺设计
        2.3.1.2 PCBN整体材料修复废硬质合金刀片工艺设计
        2.3.2 硬质合金真空钎焊PCBN工艺设计
    2.4 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评价方法
        2.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2 模糊物元法概述
    2.5 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评价方法验证
        2.5.1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废硬质合金刀片再生切削性能综合评价
        2.5.1.1 连续切削淬硬钢试验条件
        2.5.1.2 连续切削淬硬钢废硬质合金刀片再生切削性能综合评价
        2.5.1.3 断续切削球墨铸铁试验条件
        2.5.1.4 断续削球墨铸铁废硬质合金刀片再生切削性能综合评价
        2.5.2 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经济性评价
        2.5.3 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绿色性评价
    2.6 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和焊接式均质PCBN刀片失效机理分析
        2.6.1 连续切削淬硬钢刀片失效机理
        2.6.2 断续切削球墨铸铁刀片失效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废硬质合金刀体的焊接式梯度PCBN刀头材料设计
    3.1 梯度PCBN刀头材料体系的确定及物化相容性分析
        3.1.1 梯度PCBN刀头材料体系确定
        3.1.2 物理相容性分析
        3.1.3 化学相容性分析
    3.2 梯度PCBN刀头材料组分与结构设计
        3.2.1 梯度PCBN刀头材料组分配比设计
        3.2.2 梯度PCBN刀头材料结构设计
    3.3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梯度PCBN刀头材料设计
        3.3.1 制备梯度PCBN 刀头材料的均质PCBN材料物性参数确定
        3.3.2 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残余应力仿真分析
        3.3.3 梯度PCBN刀头材料抗机械冲击性能仿真分析
        3.3.4 梯度PCBN刀头材料连续切削性能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硬质合金刀体焊梯度PCBN刀头材料制备及切削性能研究
    4.1 梯度PCBN刀头材料复合粉体制备及烧结工艺制定
    4.2 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检测方法
    4.3 梯度PCBN刀头材料层厚比优化
    4.4 梯度PCBN刀头材料烧结工艺优化
        4.4.1 烧结温度优化
        4.4.2 保温时间优化
    4.5 梯度PCBN刀头材料层间组分优化
    4.6 梯度PCBN刀头材料的强韧化机理
    4.7 梯度PCBN刀头材料连续切削淬硬钢性能研究
        4.7.1 试验条件
        4.7.2 刀片寿命
        4.7.3 表面粗糙度
        4.7.4 切削合力
        4.7.5 磨损特征及磨损机理
    4.8 梯度PCBN刀头材料断续切削球墨铸铁性能研究
        4.8.1 试验条件
        4.8.2 刀具寿命
        4.8.3 切削合力
        4.8.4 表面粗糙度
        4.8.5 磨损特征及磨损机理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涂层硬质合金刀片清洁回收工艺研究
    5.1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系统
    5.2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能效模型建立
        5.2.1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涂层去除比能耗模型
        5.2.2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涂层去除效率模型
        5.2.3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涂层去除能效模型
    5.3 基于试验的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工艺参数优化
        5.3.1 能效模型参数确定
        5.3.2 单目标与多目标工艺参数优化
    5.4 能效模型验证
    5.5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与高温氧化+球磨去除涂层机理及应用分析
        5.5.1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机理分析
        5.5.2 激光-水射流复合加工去除涂层应用分析
        5.5.3 高温氧化+球磨去除涂层机理分析
        5.5.4 高温氧化+球磨去除涂层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相分离法提纯硅的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硅中杂质的分类
    1.3 冶金级硅提纯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法
        1.3.2 湿法刻蚀
        1.3.3 冶金法
        1.3.4 电化学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表征设备
    2.3 样品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2.3.1 极片的组装及制备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
        2.3.3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第3章 相分离法提纯冶金硅的研究
    3.1 引言
    3.2 高纯硅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与结构表征
        3.3.2 样品的纯度分析
        3.3.3 相分离法制备高纯硅的机理研究
        3.3.4 相分离法制备高纯硅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分离法提纯锗的研究
    4.1 引言
    4.2 高纯锗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与结构表征
        4.3.2 样品的纯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的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金属辅助刻蚀强化去除工业硅中杂质及制备多孔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材料的制备及发展
        1.1.1 金属硅的生产
        1.1.2 金属硅的分类
        1.1.3 高纯硅的制备
    1.2 工业硅湿法冶金提纯研究现状
        1.2.1 工业硅的湿法冶金提纯机理
        1.2.2 氧化剂介入强化工业硅湿法提纯研究
        1.2.3 外场强化工业硅湿法提纯研究
        1.2.4 二次精炼结合湿法提纯强化工业硅提纯研究
        1.2.5 多孔结构引入强化工业硅湿法提纯研究
    1.3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概述及多孔硅应用
        1.3.1 硅基负极材料改性研究
        1.3.2 多孔硅的制备
    1.4 论文提出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业硅杂质赋存及多孔结构引入选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杂质在工业硅中赋存分布
        2.3.1 工业硅中杂质的赋存状态
        2.3.2 工业硅中杂质相的组成及规律
    2.4 工业硅多孔结构引入及除杂方法选择
        2.4.1 工业硅化学刻蚀法引入多孔结构
        2.4.2 工业硅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引入多孔结构
        2.4.3 不同刻蚀方法对工业硅中杂质相的影响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工业硅Ag ACE制备多孔硅及杂质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刻蚀条件对孔结构及主要金属杂质脱除的影响
        3.3.2 非金属杂质B、P的去除及其浸出动力学研究
        3.3.3 工业硅中杂质AgACE腐蚀行为及去除效果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CuACE制备多孔硅及强化去除硅中杂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刻蚀条件对孔结构及杂质脱除的影响
        4.3.2 工业硅中杂质CuACE腐蚀行为及去除效果
        4.3.3 CuACE协同退火热处理强化去除硅中杂质
        4.3.4 CuACE协同超声外场制备高纯多孔硅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MACE强化去除硅中典型杂质Fe、Al、B、P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及模型
        5.2.1 计算方法
        5.2.2 计算模型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刻蚀体系与硅中Fe的相互作用研究
        5.3.2 不同刻蚀体系与硅中Al、Fe的相互作用研究
        5.3.3 不同刻蚀体系与硅中B的相互作用研究
        5.3.4 不同刻蚀体系与硅中P的相互作用研究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多孔硅作为锂电高性能硅基负极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工业硅CuACE化学破碎制备纳米硅粉
        6.3.2 工业硅电极材料的结构表征
        6.3.3 工业硅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和访学交流

(10)球磨法制备黑磷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染料废水的危害
    1.3 黑磷单晶的制备方法
        1.3.1 高温高压法
        1.3.2 汞催化法
        1.3.3 化学气相运输法
        1.3.4 其他方法
    1.4 低维黑磷的制备方法
        1.4.1 机械剥离法
        1.4.2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3 超声波剥离
        1.4.4 电化学剥离
        1.4.5 剪切剥离
        1.4.6 溶剂热合成法
    1.5 球磨法
    1.6 黑磷及磷烯的结构与性质
        1.6.1 黑磷的晶体结构
        1.6.2 黑磷烯的环境稳定性
    1.7 黑磷烯复合材料研究
        1.7.1 黑磷烯杂化材料
        1.7.2 黑磷烯功能化
        1.7.3 黑磷烯掺杂
    1.8 黑磷烯的光催化应用
        1.8.1 光能-化学能转化
        1.8.2 光催化碳还原
        1.8.3 光催化加氢
        1.8.4 光催化固氮
        1.8.5 光催化降解
        1.8.6 光热治疗
    1.9 多壁碳纳米管
    1.10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1.10.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10.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拉曼光谱(Raman)
        2.3.7 原子力显微镜(AFM)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9 液体紫外及固体紫外(UV-vis)
        2.3.10 热重(TG)
    2.4 光催化降解测试
第三章 球磨法制备黑磷烯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的研究
    3.1 前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块状黑磷的制备
        3.2.2 二维黑磷烯的制备
    3.3 黑磷烯的表征
    3.4 光催化降解染料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物料与球质量比对形貌的影响
        3.5.2 球磨时间对形貌的影响
        3.5.3 转速对形貌的影响
        3.5.4 预处理对形貌的影响
    3.6 黑磷纳米片的表征
    3.7 黑磷纳米片光催化降解性能
    3.8 高能球磨法制备黑磷烯机理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磷/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样品的制备
        4.2.1 块状黑磷的制备
        4.2.2 黑磷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复合材料的表征
    4.4 实验
        4.4.1 复合材料吸附解离平衡时间探究
        4.4.2 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染料测定
        4.4.3 复合材料稳定性与循环测试
        4.4.4 复合材料活性基团测试
        4.4.5 理论计算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形貌表征
        4.6.2 能谱表征
        4.6.3 复合材料吸附解离平衡
        4.6.4 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
        4.6.5 复合材料稳定性与循环测试
        4.6.6 多壁碳纳米管最优添加量
        4.6.7 复合材料活性基团测试
        4.6.8 理论计算
    4.7 复合材料制备机理
    4.8 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机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附录 B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四、低能耗球磨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纳米叶蛇纹石粉体制备-活化工艺及其摩擦学性能评价[D]. 梅仕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基于超声波与机械粉碎破壁技术的榛子蛋白提取工艺研究[D]. 唐永康. 江南大学, 2021(01)
  • [3]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D]. 蒙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碳基材料对燃煤烟气硫资源回收过程的强化机制与方法[D]. 皮信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缺陷型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 谭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6]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D]. 黎崎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7]废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再生及其清洁回收工艺研究[D]. 云昊. 山东大学, 2021(11)
  • [8]相分离法提纯硅的机理及应用[D]. 刘一帆.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9]金属辅助刻蚀强化去除工业硅中杂质及制备多孔硅研究[D]. 席风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球磨法制备黑磷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D]. 梁一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低能耗球磨系统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