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一、浅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1](2022)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合理性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机械加工和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的合理性非常重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机械零件结构合理性设计原则,着重从毛坯选择、零件结构简化、零件结构设计经济性提升、零件设计精度提升、零件强度改善、零件加工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分析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合理性设计的具体方法,促进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提高零件的精度和强度。

陈振涛,王振菊[2](2022)在《机械结构设计的思路及抗磨降噪措施探讨》文中指出机械结构设计主要是对既定功能的零部件进行材料、形状、尺寸、公差和布局等方面的确定,同时考虑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机械结构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及设计方法,然后对机械结构设计中常见的抗磨降噪措施进行分析,为促进机械结构设计水平的提升的提供参考。

陈志雄,孟祥吉,周高明,陈静,李开开[3](2021)在《质量控制原则下机械零件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针对航空领域对飞行器结构零件的质量控制要求,提出了质量控制原则下一般机械零件结构合理性设计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以一种简易脚踏的结构设计为例,展示了质量控制原则下零件结构从初步方案到最终方案的设计过程。研究结果对飞行器机体质量控制以及提高零件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翟佃森[4](2021)在《基于拓扑优化的电动拖拉机造型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动拖拉机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农业机械在农业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际造型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造型设计中得不到重视,不能够满足用户对电动拖拉机的情感需求;其次,在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中,车灯、格栅、车窗等车身造型元素具有较低的结构强度。其在车身表面不同的设计位置都会对驾驶室、前机罩等车身的结构强度产生不同影响。但是设计师在实际造型设计中,缺乏根据车身结构的受力特征对车身造型元素设计位置进行合理性划分。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和提高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方案结构的合理性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针对当前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电动拖拉机的前机罩和驾驶室以及其所包含的车身造型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将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与基于产品感性意象的造型设计应用到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中。首先在感性工学理论框架下,利用语义差异法、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获取符合电动拖拉机感性意象的车身造型元素;其次利用Ansys软件通过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设计等技术手段对前机罩和驾驶室等车身结构进行分析,获取拓扑优化后的车身结构;通过将感性意象车身造型元素和优化后的车身结构进行耦合,设计出既能满足用户情感需求又具有合理车身结构的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方案。最终利用有限元分析和用户感性评价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并证明其合理性。本文将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应用于产品设计中,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创新的产品设计方法,为后续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同时符合用户情感需求的造型设计方案对新能源农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以及吸引青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先哲[5](2021)在《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骨科医学诊疗中,个性化精准诊疗的需求日益旺盛。3D打印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本论文针对激光3D打印(SLM)个性化多孔钽的设计制造需求,深入研究了SLM打印金属钽的优化工艺,以此为基础应用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建立了多孔体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理论的函数关系,并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进行了模拟修正。研究了基于理论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对应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的孔结构设计参数,打印系列多孔结构试样,并检测了其力学属性参数。对比了理论数学模型,研究了样件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根据人体生物力学、临床手术要求,用有限元法优化植入假体的设计结构。在确保假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轻量化结构,探索性提出了变密度的假体设计方法,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是:(1)针对具有耐高温(熔点为2996℃)、高密度(16.65 g/cm3)的金属钽粉,对SLM工艺中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铺粉层厚、扫描间距等4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优化,探究了激光功率密度与成形试样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SLM成形钽粉材料过程中,实际作用激光功率小于300w时,可有效降低样件组织内部裂纹的产生概率。试样致密度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升高而增高,但过高的激光能量密度也会引起打印缺陷。激光功率密度在800J/mm3左右,样件的微观缺陷较少,SLM打印致密钽样件的相对密度可达到98%,能够达到工业化制造金属钽的静力学性能,可以打印设计直径是0.25mm以上的圆柱结构。(2)本论文研究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的几何特性,确定其主要结构设计参数为长径比(β),孔径(d)以及变径比(τ)。为了保证设计的多孔结构的几何特性,在菱形十二面体的节点处,融合圆柱最小高(g)与小梁名义直径D1的比值α应为?2?2。当β趋近于?2时,多孔体相对密度的理论极限值约为0.5984。根据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得出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单胞结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弹性模量的函数模型,理论弹性模量与孔结构的β和τ直接相关。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对函数模型进行了模拟修正,得出单胞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等效弹性模量的修正系数为0.76,而多胞结构的弹性模量减小并不明显。当基体材料属性(钽,185.7Gpa)和变径比τ确定时,理论上多孔体相对密度与等效弹性模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3)应用Euler梁理论推导了圆形等截面菱形十二面体的理论力学模型。研究表明等截面梁模型弹性模量也与孔结构的长径比直接相关。基于理论计算,得出了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孔结构设计参数,SLM打印成形了系列多孔钽试样,其实测弹性模量在1.82Gpa-5.15Gpa之间,接近人骨的力学性能。发现由于SLM工艺局限,多孔样件表面形貌粗糙,样件与理论设计模型偏差较大。样件弹性模量的实测值随样件的相对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呈线性增长趋势。(4)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运用本文研究的多孔体力学属性成果,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找到了优化的假体设计方案。按照假体应力分布,提出了“框架式”的变密度多孔结构假体设计方案。用有限元法对等效变密度模型受载进行了仿真模拟。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的变密度假体理论上减少质量25%,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孟浩[6](2021)在《番茄采摘机械手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已成为番茄的最大的生产与出口国,果蔬的季节性采摘,会造成周期性的劳动力急缺、劳动力成本突增,从而增加了果蔬的种植生产成本。因此对番茄采摘机械的研究成为了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采摘机械手作为果蔬收获类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是整个采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手的采摘能力直接影响了整个体统的执行效率,所以对采摘机械手的设计是收获机器人研发的重要环节。在总结了当前采摘机械手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番茄果实不受损伤为设计目标,受番茄的植物学特征启发,遵循番茄自然生长繁衍规律,以TRIZ创新设计理论为辅助工具,设计出了一种将作用力施加于番茄桔梗生长节点的番茄采摘机械手。并通过模拟仿真、样机试验等方式对番茄采摘机械的设计合理性和采摘效率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番茄采摘机械手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本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机械手采摘番茄的方式,通过对番茄植物学特征的研究发现番茄叶柄与桔梗相连处有一生长节点,在进行采摘时番茄从此节点分离所需拉力最小;通过采摘番茄时的受力分析可知,采摘番茄的难易程度与番茄桔梗同上级分支间的夹角成正比,而机械手中的分离机构能够增大番茄桔梗与上级分支间的倾斜角度使番茄更容易被采摘。所以设计了一种能够即不对番茄果实施加压力又能将该节点分离的采摘机械气人末端执行器。所设计机械手将番茄的定位机构与桔梗的分离机构分层结合到统一系统中,研究初期以微型处理器Arduino进行控制,通过调节机械手中的三个伺服电机协同带动机构运动来完成设计的预定采摘动作。

王朝[7](2021)在《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导电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长径比的异形内螺旋深孔类零件在石油钻采、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因材料硬度高、内螺旋线结构复杂,传统机械加工无法满足实际加工需求。而电解加工具有不受材料力学性能限制、无切削应力、加工效率高等优点,成为该类零件不可替代的加工方式。导电轴作为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核心部件,其导电、旋转、密封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电解加工的稳定性和加工质量,甚至决定了电解加工能否正常进行。现有的导电轴在大电流、长时间连续工作后,存在发热变形严重,甚至发生烧蚀的问题。为了实现导电轴在大电流条件下长时间稳定运行,论文分析了电解加工对设备的要求及导电轴的工作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导电轴方案,建立了导电轴的几何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展了导电轴的静态特性及动态特性的研究,初步验证了导电轴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对电解加工过程中导电轴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优化了散热装置,提升了导电轴的散热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仿真软件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导电轴的不同方案进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导电轴总体方案。设计了导电轴关键结构,建立了导电轴三维模型。进行了导电轴静态特性的仿真研究,得到了等效应力及等效变形;对导电轴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其低阶固有频率和振型,结果表明导电轴抗振性能良好,初步验证了导电轴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建立了导电轴的热电耦合模型,开展了不同工况对导电轴温度场影响的仿真研究,通过对导电轴温度场的分析,揭示了导电轴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了导电轴热结构耦合模型,分析了导电轴温度场对结构的影响,针对导电轴热变形过大的问题,提升了导电轴的散热性能,降低热变形,使其满足使用要求。最后,将本研究设计的导电轴装置应用于自主研制的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在电流15000A、进给速度5mm/min的条件下,完成了内径160mm,长度4000mm的异型内螺旋线深孔零件加工试验,连续加工14h后,导电轴工作稳定,未出现烧蚀短路故障,验证了设计的导电轴能够满足实际加工要求。

李智强[8](2021)在《变运动方式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管道服役年限增加,管道失效情况严重。管壁的腐蚀、漏洞、穿孔等失效形式,会造成管内介质外泄,引发安全事故,故需要对管道进行定期巡检。采用管道机器人新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检测手段中作业困难、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现有管道机器人管径适应范围小,爬坡能力较弱,运动方式单一,运行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种可以变化运动方式的管道机器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结合机器人的工况环境,得出设计需求;对机器人的移动、驱动和支撑方式进行研究,组合创新后设计出机器人的总体方案。从支撑、驱动机构和功能控制模块三部分,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设计计算与校核,对电机及电磁离合器等标准件进行计算选型,使用Soild Works软件建立了机器人总体模型。机器人创新点在于具有多种运动方式,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方式提高其运行效率,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其次,对机器人的过弯特性、运动和驱动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机器人过弯时的尺寸约束模型和运动模型,得出其顺利过弯时的尺寸约束条件和各驱动轮速比关系。基于运动学坐标变化原理,得出不同运动方式的轨迹方程与运动规律,通过MATLAB软件求解方程,得到了理想的轨迹曲线。对驱动轮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姿态角与各驱动轮受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影响其驱动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紧力与机器人牵引力成正比关系,驱动轮偏转角度与机器人牵引力成反比关系。对机器人工作特性的分析,理论上说明了机器人整体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然后,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机器人仿真模型。对其不同运动方式下的管道通过性、运行速度和牵引能力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得到的机器人仿真轨迹、运动规律、牵引力及速度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验证了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通过物理样机实验,对机器人的管道通过性、适应性、牵引能力和运行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机器人的设计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为相关机器人领域的控制、仿真与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王新宇[9](2021)在《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研制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传感器是机器类人化和智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工程检测和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组件。当前,单维力传感器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市面上也很常见。然而在国防工业、医疗卫生和精密加工等特殊应用场合,传统的单维力传感器由于检测信息单一、布线要求较高、适应能力有限,易受环境等因素限制,因此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发展需求。为此,本文基于磁致伸缩逆效应提出一种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该传感器应用机械结构自解耦方法从根本上消除了多维传感器的维间耦合问题,提高了传感器的设计精度。首先,通过磁致伸缩材料及磁致伸缩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本文提出的机械自解耦弯扭无线无源传感器的无线检测实现原理,建立了传感器的磁-电转换关系数学模型;在充分了解磁致伸缩材料信号特性的情况下,展开了传感器的具体设计过程:阐述了传感器的总体设计流程;分析了传感器机械自解耦设计要求;设计弯扭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在完成传感器的整体结构建模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传感器的核心部件的设计过程;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静力结构分析模块,仿真验证了所研制传感器的机械结构自解耦原理,并根据仿真结果调整传感器总体结构,优化了传感器主要零件的尺寸参数;经加工、装配、调试获得了符合技术要求的传感器样机。其次,为了从理论层面进一步验证传感器装配体结构的解耦性能,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确定了传感器装配体在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内部应力分布趋势,应用理论力学基础理论和刚度差原则,建立了传感器装配体结构载荷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自解耦传感器的解耦特性与结构载荷的力学模型结合,获得了传感器的弹性体应变与外力的映射矩阵,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机械自解耦结构具备弯扭耦合力的分离解析能力。此外,探讨了内部摩擦对传感器解耦性能的影响,根据结构的刚度差原则分析了传感器装配体结构的能量效率,判断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负载能力,为传感器未来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最后,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多维传感器综合加载实验平台,平台能够对传感器同时加载多维耦合力,并可对传感器进行旋转和液体环境性能测试。为了综合评价传感器的输出性能,在该平台上针对本文研制的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进行了包括静态单维标定实验、静态耦合加载实验、动态加载实验、液体环境加载实验以及传感器漂移与迟滞实验等一系列性能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传感器结构设计合理,具备对弯扭复合力的解耦能力,动态检测性能良好,维间耦合误差小,可以在动态状态及水下环境下有效工作。此外,传感器迟滞特性较低,信号稳定,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

李俊[10](2021)在《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封装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在气象、资源、环境及天文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受背景噪声抑制的限制,红外探测器往往需要在100K以下的低温工作。随着系统应用对大视场、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时间分辨率等需求的不断提高,单个探测器模块规模的发展已不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需要将几个甚至几十个探测器模块在杜瓦组件内集成,而探测器模块的热匹配性、组件杜瓦的传热及轻量化等问题凸显。因此,发展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集成封装技术,解决高温度循环可靠性、高温度均匀性及轻量化等关键封装技术,对发展下一代红外焦平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探测器拼接数量为20个的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低温封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构设计与迭代优化、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解决红外探测器与超长冷平台的热适配、超长冷平台与制冷机的低热应力与高可靠性耦合、超大尺寸杜瓦轻量化设计与制备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针对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组件可扩展、可维修、方便测试的原则,创新地设计了一种工作温区100K以下的、由多个“Z”型子基板与TC4辅助安装板精密组装而成的超长冷平台结构,每个子基板三维可调、集成4~8个探测器。分析了支撑分布、支撑材质、支撑壁厚对超长冷平台的力学振动及支撑漏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撑壁厚为0.3mm、三点交错分布的TC4支撑具有较高的抗力学振动特性,超长冷平台的模态一阶基频为356Hz,Y向正弦振动响应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46倍;当探测器模块从20个扩展到100个时,在保持支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超长冷平台的模态一阶基频及Y方向放大基本保持稳定,验证了超长线列杜瓦冷平台及交错支撑分布结构的可扩展性。针对超长冷平台高温度均匀性、低封装应力及Z向低温形变的设计指标要求,建立了探测器子模块封装结构的热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基板对探测器耦合热应力及低温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金属基板中,采用可伐基板时探测器封装热应力最小,综合指标最优;在探测器宝石电极板与基板间增加平衡层可以减小封装热应力,当可伐基板厚度6mm、因瓦平衡层厚度0.5mm时,Ga As衬底的热应力小于20MPa;在对5个厚度6mm的“Z”型可伐子基板与TC4辅助安装板构成的超长冷平台进行的有限元热仿真分析表明,所有探测器模块Hg Cd Te外延层的最大低温形变为±12.5μm,Ga As衬底的最大热应力为25.3MPa,该冷平台的抗低温形变能力良好。针对由多子基板超长冷平台结构与制冷机冷量单点冷源输出的特点,比较了了多柔性冷链间接耦合、双柔性冷链间接耦合及单个三维柔性冷链直接耦合这三种冷量传输结构,明晰了这三种结构对超长冷平台的温度均匀性及其与冷源之间温差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差控制方面,采用三维柔性冷链结构可以实现两者间的温差最小为4.64K;在温度均匀性控制方面,当加载5W的探测器焦耳热时,双柔性冷链结构和三维柔性冷链结构分别实现了±0.26K、±0.22K的温度均匀性;在柔性方面,对集成三维柔性冷链后的超长冷平台进行热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探测器模块Hg Cd Te外延层的低温形变为±12.34μm,Ga As衬底的热应力为25.9MPa,冷链柔性优异。针对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轻量化的应用需求,提出了拓扑优化、轻量化材料应用、多部件高气密焊接结构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实现方法。采用银铜焊料并利用多次钎焊的方式实现了TC4窗口座与可伐过渡环等零件的连接,通过对可伐与TC4钎焊试件镀镍保护的方式抑制Ti元素与Fe元素的接触,EDS和XRD测试结果表明,焊缝中不存在Ti Fe、Ti Fe2等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其平均抗拉强度达到505.8MPa;采用多窗口先独立低温焊再激光焊的方法实现了超大尺寸光窗结构的密封,光窗组件的漏率优于4.80×10-11Torr.l/s;优化后的杜瓦重量9.82kg,减轻率57.3%.搭建了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热特性测试系统,实现了超长冷平台的温度场及低温平面度的评价测试,并完成了杜瓦制冷组件力学及热学环境试验验证。实测结果表明由20个探测器模块超长线列拼接的杜瓦冷平台的温度均匀性为95±0.26K,超长冷平台与同轴脉管制冷机冷指耦合面间的温差4.67K,超长冷平台上探测器的低温平面度为26.4μm,杜瓦总重量9.86kg,超长冷平台耦合后的随机扫频试验共振点为341.99Hz,与设计结果吻合;杜瓦封装后的整体漏率达到4.2×10-12Torr.l/s,并通过了总均方根6.8grms随机振动试验考核。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后续超大规模焦平面杜瓦的工程化制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浅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合理性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零件结构合理性设计原则
    1.1 机械零件结构与零件材料相适应原则
    1.2 机械零件结构与毛坯成型方法相适应原则
2 机械零件结构设计方法
    2.1 经验法
    2.2 模型法
    2.3 理论设计法
3 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合理性设计方法
    3.1 合理选择毛坯类型
    3.2 合理简化零件结构
    3.3 减少零件加工面
    3.4 提高零件设计精度
    3.5 改善零件形状提高强度
        3.5.1 改善零件形状减少荷载
        3.5.2 改善零件形状均匀荷载分布
        3.5.3 改善零件形状分散应力
    3.6 确保零件结构设计的技术经济性
    3.7 合理设计安全数据
    3.8 注重零件结构设计的环保性
4 结论

(2)机械结构设计的思路及抗磨降噪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结构设计的总体思路及方法
    1.1 机械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2 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和设计方法
    1.3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2 降低机械噪声的结构设计措施
3 降低机械磨损的结构设计措施
4 结语

(3)质量控制原则下机械零件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质量控制原则下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1.1 从功能需求出发,设计满足使用要求的初步结构方案
    1.2 从制造和装配出发,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1.3 从承载能力、变形限度出发,确保结构满足强度、刚度要求
    1.4 其他要求
2 某直升机脚踏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
    2.1 设计背景及初步方案确定
    2.2 工艺性设计
    2.3 强度与刚度设计
3 结语

(4)基于拓扑优化的电动拖拉机造型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1.2.2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拓扑优化与造型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1 拓扑优化相关理论
        2.1.1 拓扑优化概念
        2.1.2 拓扑优化发展现状
        2.1.3 拓扑优化方法
        2.1.4 基于Ansys的拓扑优化设计流程
    2.2 造型设计相关理论
        2.2.1 造型设计方法阐述
        2.2.2 感性意象概念
        2.2.3 感性意象研究现状
        2.2.4 感性意象设计研究方法
        2.2.5 感性意象设计流程
    2.3 相关软件介绍
        2.3.1 SPSS软件
        2.3.2 ANSYS有限元软件
    2.4 感性意象造型设计与拓扑优化结构设计的关联
        2.4.1 结构与形态
        2.4.2 结构与功能
        2.4.3 结构与色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拖拉机感性意象车身造型元素获取
    3.1 电动拖拉机车身造型元素分析
        3.1.1 电动拖拉机车身造型元素构成分析
        3.1.2 前机罩造型分析
        3.1.3 驾驶室造型分析
        3.1.4 车身颜色分析
        3.1.5 车灯造型分析
        3.1.6 格栅造型分析
    3.2 电动拖拉机感性意象车身造型元素的获取
        3.2.1 用户群体分析
        3.2.2 获取感性词汇库及造型样本
        3.2.3 感性词汇的初步筛选
        3.2.4 语义差异分析
        3.2.5 主成分分析与代表性感性词汇的获取
        3.2.6 电动拖拉机感性意象车身造型元素的提取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电动拖拉机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与拓扑优化
    4.1 电动拖拉机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车身结构简化模型的建立
        4.1.2 材料属性的设置
        4.1.3 模型网格划分
        4.1.4 网格质量检查
        4.1.5 载荷说明
        4.1.6 工况分析及静态力学分析
    4.2 电动拖拉机车身结构拓扑优化
        4.2.1 确定优化设计区域
        4.2.2 定义目标函数
        4.2.3 定义约束条件
        4.2.4 拓扑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拓扑优化的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实践与验证
    5.1 感性意象车身造型元素与拓扑优化结构模型的耦合
    5.2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方案
        5.2.1 车身形态设计
        5.2.2 车灯设计
        5.2.3 格栅设计
        5.2.4 驾驶室设计
        5.2.5 颜色设计
        5.2.6 电动拖拉机次要车身造型元素设计
        5.2.7 最终方案呈现
    5.3 最终方案可行性验证
        5.3.1 电动拖拉机车身结构强度验证
        5.3.2 电动拖拉机造型用户感性评价
    5.4 其他方案设计
        5.4.1 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设计方案
        5.4.2 轻量化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附录 A 感性意象词汇调查问卷
附录 B 核心感性意象词汇的筛选
附录 C 语义差异及造型偏好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 D 电动拖拉机感性意象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5)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内容
    1.1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发展
        1.1.1 3D打印技术概述
        1.1.2 SLM技术发展现状
    1.2 3D打印骨科植入假体发展现状
        1.2.1 多孔金属在骨科植入中的应用
        1.2.2 3D打印金属植入假体的临床应用
    1.3 SLM打印多孔金属研究现状
        1.3.1 SLM打印多孔金属工艺研究现状
        1.3.2 SLM打印多孔金属的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钽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的基础工艺及基本性能研究
    2.1 实验研究方案及主要设备
        2.1.1 研究的目标参数及实验方案设计
        2.1.2 实验用材料及主要设备
    2.2 激光能量密度对金属Ta成形的影响
        2.2.1 初次SLM实验方案设计
        2.2.2 初次SLM实验结果分析
        2.2.3 激光能量密度范围确定
    2.3 金属钽SLM成形工艺优化
        2.3.1 SLM成形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2 样件致密度及微观缺陷分析
        2.3.3 实验样件力学性能分析
    2.4 金属钽样件细小结构SLM成形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多孔钽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研究
    3.1 菱形十二面体特点
    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
    3.3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模型与力学特性分析
        3.3.1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2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1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4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的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1 单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2 多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5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与相对密度的内在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实验与实用力学预估模型
    4.1 等刚度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及实验用模型参数设计
        4.1.1 等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力学性能分析
        4.1.2 等刚度条件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
        4.1.3 实验用模型几何参数设计
    4.2 实验计划及检测方法
    4.3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相对密度分析与预估
        4.3.1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形貌分析
        4.3.2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相对密度分析
    4.4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力学性能分析与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多孔钽植入假体设计研究
    5.1 个性化植入假体设计概述
    5.2 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三维数据重构
        5.2.1 CT扫描和数据采集
        5.2.2 患者骨骼三维数据重构
    5.3 生物力线分析及假体形貌设计
        5.3.1 假体方案设计
        5.3.2 假体生物力学分析及优化
    5.4 多孔结构假体设计及力学性能数字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6)番茄采摘机械手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果蔬采摘机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番茄特征及采摘过程分析
    2.1 番茄的植物学特征
        2.1.1 番茄植物特征
        2.1.2 采摘番茄品种选择
    2.2 番茄采摘的工艺要求
        2.2.1 温室番茄种植农艺要求
        2.2.2 人工采摘动作特征分析
    2.3 番茄力学分析
        2.3.1 番茄果实力学特征分析
        2.3.2 番茄桔梗的力学性能分析
        2.3.3 番茄采摘的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摘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结构形式设计
        3.2.1 采摘方式选择
        3.2.2 采摘动作构思
        3.2.3 驱动方式选择
        3.2.4 传动方式选择
        3.2.5 结构自由度确定
        3.2.6 工作空间确定
        3.2.7 零件加工方式选择
    3.3 总体结构设计
        3.3.1 定位机构设计
        3.3.2 分离机构设计
        3.3.3 承载机构设计
    3.4 控制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摘机械手的虚拟样机建立与仿真分析
    4.1 虚拟样机建立
        4.1.1 建立虚拟样机
        4.1.2 采摘动作设计
    4.2 有限元分析
        4.2.1 预试验
        4.2.2 零件静力学分析
    4.3 机械手运动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摘机械手的试验研究
    5.1 样机试制
        5.1.1 零件制作
        5.1.2 机械手装配
        5.1.3 编写控制程序
    5.2 番茄采摘机械手试验研究
        5.2.1 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案设计
        5.2.3 采摘试验
        5.2.4 系统改进
        5.2.5 试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导电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长径比的异形内螺旋线类零件加工研究现状
        1.2.2 电解加工机床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导电轴的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导电轴的总体方案设计
        2.2.1 导电方案设计
        2.2.2 支撑方案设计
        2.2.3 旋转密封方案设计
        2.2.4 总体方案的确定
    2.3 导电轴的主要结构设计
        2.3.1 导电轴主轴结构设计
        2.3.2 引电铜排的选型
        2.3.3 碳刷选型
    2.4 导电轴的总体结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导电轴静动态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静态特性分析基本理论
    3.3 导电轴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载荷的施加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导电轴动态特性分析
        3.4.1 模态分析简介
        3.4.2 导电轴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导电轴温度场分析
    4.1 引言
    4.2 导电轴热电分析基本理论
    4.3 导电轴温度场仿真分析
        4.3.1 温度场分析模型简化及建立
        4.3.2 加工时间对导电轴温度及热变形的影响
        4.3.3 加工电流对导电轴温度及热变形的影响
        4.3.4 环境温度对导电轴温度及热变形的影响
    4.4 优化导电轴散热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导电轴性能验证试验
    5.1 引言
    5.2 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系统
    5.3 工件加工试验
        5.3.1 加工参数确定
        5.3.2 加工试验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8)变运动方式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管道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管道机器人整体方案设计
    2.1 管道机器人的设计要求
    2.2 管道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2.2.1 管道机器人移动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2.2.2 管道机器人支撑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2.2.3 管道机器人驱动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2.3 管道机器人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道机器人结构设计
    3.1 独立驱动模块被动支撑机构的设计
        3.1.1 被动支撑机构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3.1.2 被动支撑机构自由度计算
        3.1.3 弹簧预紧力计算
        3.1.4 预紧弹簧设计计算
        3.1.5 支撑机构三维建模及其工作原理与特点
    3.2 独立驱动模块驱动机构的设计
        3.2.1 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3.2.2 驱动机构电机选型
        3.2.3 驱动机构电磁离合器选型
        3.2.4 驱动机构三维建模
    3.3 功能控制模块设计
        3.3.1 功能控制模块结构设计
        3.3.2 功能控制模块工作原理与特点
    3.4 其他结构设计
        3.4.1 连接机构
        3.4.2 相机模块
    3.5 机器人总体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道机器人工作特性分析
    4.1 机器人弯管通过性分析
        4.1.1 机器人过弯尺寸约束分析
        4.1.2 机器人过弯运动约束分析
    4.2 机器人运动特性分析
        4.2.1 机器人直行运动特性分析
        4.2.2 机器人螺旋运动特性分析
        4.2.3 机器人姿态调整特性分析
        4.2.4 机器人过弯运动特性分析
    4.3 机器人驱动特性分析
        4.3.1 姿态角对驱动轮受力的影响
        4.3.2 螺旋运动下驱动力分析
        4.3.3 直行运动下驱动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道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5.2 管道机器人通过性仿真分析
        5.2.1 直行运动通过性仿真分析
        5.2.2 螺旋运动通过性仿真分析
        5.2.3 姿态调整通过性仿真分析
        5.2.4 差速过弯通过性仿真分析
    5.3 管道机器人牵引力仿真分析
        5.3.1 不同预紧力下牵引力仿真分析
        5.3.2 不同偏转角下牵引力仿真分析
    5.4 管道机器人移动速度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道机器人实验研究
    6.1 机器人实验环境
        6.1.1 管道机器人样机制作
        6.1.2 管道机器人控制系统
        6.1.3 管道机器人实验系统
    6.2 机器人实验测试
        6.2.1 管道机器人通过性实验
        6.2.2 管道机器人牵引力实验
        6.2.3 管道机器人移动速度实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研制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多维力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无线无源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磁致伸缩效应及无线检测实现原理
    2.1 磁致伸缩效应理论基础
        2.1.1 磁致伸缩效应
        2.1.2 磁致伸缩机理
        2.1.3 磁致伸缩逆效应
    2.2 磁致伸缩材料种类、特性及应用领域
        2.2.1 磁致伸缩材料的种类
        2.2.2 磁致伸缩材料的相关特性
        2.2.3 磁致伸缩材料相关应用领域
    2.3 无线检测实现原理
        2.3.1 无线无源检测系统结构
        2.3.2 无线无源信号检测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研制
    3.1 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设计理论
        3.1.1 传感器结构设计流程
        3.1.2 传感器所受弯扭耦合力形变特征分析
        3.1.3 传感器结构需求分析
        3.1.4 传感器结构方案设计
    3.2 弯扭传感器结构建模与分析
        3.2.1 传感器整体结构设计
        3.2.2 传感器自解耦工作过程分析
    3.3 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弯扭传感器结构仿真分析
        3.3.1 有限元分析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3.3.2 传感器装配体预紧力仿真分析
        3.3.3 传感器装配体受力仿真分析
    3.4 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样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解耦模型建立及结构效能分析
    4.1 传感器整体受力分析
    4.2 传感器解耦模型映射矩阵分析
        4.2.1 传感器扭矩应变建模与分析
        4.2.2 传感器弯矩应变建模与分析
        4.2.3 传感器弹性体应变与外力的映射矩阵
    4.3 传感器结构效能分析
        4.3.1 扭矩结构效能分析
        4.3.2 弯矩结构效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维传感器综合加载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研究
    5.1 多维传感器综合实验平台设计及无线检测系统搭建
        5.1.1 多维传感器综合加载实验平台原理设计
        5.1.2 实验平台整体建模与实物搭建
        5.1.3 实验平台感知系统搭建
        5.1.4 平台无线检测系统设计与搭建
        5.1.5 平台信号分布研究
    5.2 传感器静态加载实验研究
        5.2.1 传感器静态加载实验步骤
        5.2.2 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
        5.2.3 传感器耦合加载实验
    5.3 传感器动态加载实验研究
        5.3.1 传感器动态加载实验步骤
        5.3.2 传感器动态加载实验结果
    5.4 传感器静态漂移和回滞特性
        5.4.1 传感器漂移特性实验
        5.4.2 传感器回滞特性实验
    5.5 传感器水环境实验
        5.5.1 水环境实验结果
        5.5.2 水环境实验结果分析
    5.6 应用展望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封装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究进展
    1.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封装技术研究进展
        1.2.1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高精度拼接技术
        1.2.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冷平台结构优化设计
        1.2.3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冷平台与制冷机热耦合技术
        1.2.4 红外焦平面杜瓦组件的轻量化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冷平台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的设计指标及要求
        2.2.1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的设计指标
        2.2.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的总体结构及设计要求
    2.3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冷平台结构设计
        2.3.1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拼接方案设计
        2.3.2 基于多基板二次长线列拼接的超长冷平台结构设计
    2.4 抗力学振动的低漏热支撑的结构优化设计
        2.4.1 支撑设计相关理论
        2.4.2 支撑分布对超长冷平台力学振动的影响
        2.4.3 支撑材质对超长冷平台力学振动及支撑固体传导漏热的影响
        2.4.4 支撑壁厚对超长冷平台力学振动及支撑固体传导漏热的影响
        2.4.5 超长冷平台三点支撑结构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2.4.6 超长冷平台多点支撑结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低应力封装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探测器与基板耦合结构设计
        3.2.1 线列双波段红外探测器与基板的耦合结构设计
        3.2.2 探测器封装热应力及低温形变相关理论
    3.3 探测器模块热仿真模型准确性验证
        3.3.1 热仿真分析模型及载荷条件设置
        3.3.2 热仿真分析模型验证结果
    3.4 双波段红外探测器子模块的热仿真分析
        3.4.1 热仿真分析模型简化及载荷条件
        3.4.2 热仿真分析结果及讨论
    3.5 双波段红外探测器与子基板耦合结构的封装热应力仿真分析
        3.5.1 基板厚度对双波段探测器耦合结构的封装应力的影响
        3.5.2 因瓦层对双波段探测器耦合结构的封装应力的影响
        3.5.3 不同材质的子基板与双波段探测器耦合结构的封装应力分析
    3.6 超大规模红外焦平面杜瓦冷平台的热仿真分析
        3.6.1 热仿真分析模型及载荷设置
        3.6.2 热仿真分析结果及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基板的超长冷平台与单点冷源热耦合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真空低温环境下超长冷平台与单点冷源耦合结构的热分析
    4.3 制冷量高效传输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4.3.1 超长冷平台与制冷机之间多冷链间接耦合结构设计
        4.3.2 超长冷平台与制冷机之间双冷链间接耦合结构设计
        4.3.3 超长冷平台与制冷机之间三维柔性冷链直接耦合结构设计
        4.3.4 三种冷量传输结构设计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
    4.4 超长冷平台与三维柔性冷链耦合结构的仿真分析
        4.4.1 超长冷平台与三维柔性冷链耦合后的热仿真分析
        4.4.2 超长冷平台与三维柔性冷链耦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轻量化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超大尺寸窗口座及底板结构优化设计
        5.2.1 超大尺寸TC4窗口座与杜瓦底板的拓扑优化设计
        5.2.2 超大尺寸TC4窗口座与杜瓦底板参数优化设计
        5.2.3 基于多窗口的光窗组件环境适应性的仿真分析
    5.3 基于多窗口的光窗组件焊接结构设计及制备
        5.3.1 光窗组件的焊接结构设计
        5.3.2 TC4与可伐试件的真空钎焊试验
        5.3.3 TC4窗口座与可伐零件的真空钎焊试验
        5.3.4 光窗组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封装关键技术试验验证
    6.1 引言
    6.2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热设计结果验证
        6.2.1 超长冷平台的温度均匀性试验验证
        6.2.2 超长冷平台低温平面度测试
        6.2.3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温度循环试验
    6.3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力学环境试验验证
        6.3.1 力学环境试验
        6.3.2 力学环境试验结果
    6.4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热学环境试验验证
        6.4.1 热学环境试验
        6.4.2 热学环境试验结果
    6.5 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设计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浅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结构合理性的问题研究[J]. 王俊.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3)
  • [2]机械结构设计的思路及抗磨降噪措施探讨[J]. 陈振涛,王振菊.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1)
  • [3]质量控制原则下机械零件结构设计[J]. 陈志雄,孟祥吉,周高明,陈静,李开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18)
  • [4]基于拓扑优化的电动拖拉机造型创新设计研究[D]. 翟佃森.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5]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D]. 吴先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6]番茄采摘机械手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孟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7]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机床的导电轴研究[D]. 王朝.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8]变运动方式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 李智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万向节型机械自解耦无线无源弯扭传感器研制及实验研究[D]. 王新宇.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10]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杜瓦封装关键技术研究[D]. 李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标签:;  ;  ;  ;  

论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