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白细胞抗原-E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

人白细胞抗原-E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E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容[1](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目前,中外医学交流频繁,医学翻译需求大大增加,传统的翻译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翻译需求。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翻译上的应用,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译文质量。另外,许多翻译公司也要求译员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软件,专业译员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将探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对医学翻译的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是典型的医学科技类文本,主要阐述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临床试验。项目小组利用SDL Trados辅助翻译该书,笔者负责第十七和十八章,内容涉及遗传学和遗传药理学以及新生物制剂的经济评价,包含大量药名、机构名、人名、术语和表格等,还有许多长句复合句,这都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因此,笔者进行译前检索相关语料库,查找平行文本,建立翻译记忆库,提取术语,编制术语表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使用Trados辅助翻译时,术语库、记忆库等功能帮助笔者解决了翻译中的重复内容,提高了翻译效率。译后编辑笔者增加关联词,替换同义词,使译文表达更顺畅,提高了译文质量。最后,笔者整理了本次实践的记忆库和术语表,以便今后在做同领域的翻译材料时可循环使用这些资源,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和成本。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所得经验及思考。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但研究者仍需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电子资源的检索和获取方法。希望本文能为研究医学翻译及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提供参考。

李智伟[2](2020)在《布鲁氏菌感染中巨噬细胞极化通过PD-1/PD-L2途径对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慢性程度高,免疫机制不清。本研究以布鲁氏菌病为疾病模型,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2,PD-L2)通路在布鲁氏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研究布鲁氏菌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明确布鲁氏菌持续感染时巨噬细胞极化特点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阐明M2型巨噬细胞通过PD-1/PD-L2途径变化调控Th细胞的机制;探讨外膜蛋白2b(Outer membrane protein 2b,Omp2b)蛋白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1)对581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的布鲁菌患者共126例,同期12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人群。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1和M2型巨噬细胞以及PD-L2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NOS、Arg-1、TNF-α、IL-1RA的mRNA和蛋白表达。Aimplex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RA水平。通过体外试验观察被布鲁氏菌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功能特点改变。(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上PD-1的表达变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bet、GATA-3、IFN-γ、IL-4的mRNA和蛋白表达。Aimplex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通过分选布鲁氏菌患者的M2细胞和健康对照人群的CD4+T细胞,进行体外刺激试验。分别对PD-L2进行增强或阻断,以及对PD-1阻断,观察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bet、GATA-3、IFN-γ、IL-4的mRNA和蛋白表达;Aimplex法检测IFN-γ和IL-4的变化情况。(3)将THP-1细胞诱导为M1和M2型巨噬细胞,加入Omp2b蛋白进行体外培养试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CD80、CD206和CD163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NOS、Arg-1、TNF-α和IL-1RA的mRNA和蛋白表达。Aimplex法检测TNF-α、IL-6、IL-1RA、IL-10的水平变化情况。观察Omp2b蛋白对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Omp2b蛋白并进行免疫原性检验。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2型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病时增加,PD-L2在M2细胞上表达降低。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在分子和蛋白水平检测表明iNOS和TNF-α轻度增加,Arg-1和IL-1RA显着增加,Arg-1/iNOS和IL-1RA/TNF-α显着增加。血清中TNF-α增高,IL-1RA显着增高,IL-1RA/TNF-α显着增高。体外试验结果发现被布鲁氏菌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未刺激组的iNOS、TNF-α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而Arg-1、IL-1RA的mRNA相对水平升高。CD206表达上调,CD86、PD-L2和HLA-DR表达下调。(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3+T比例无明显变化,CD4+T比例下降,CD8+T、CD19+B、CD16+56+NK细胞比例增多,绝对数量检测发现所有淋巴细胞都增加。Th1降低,Th2增多,Th17不变,Treg增高,PD-1在Th1、Th2、Treg细胞上的表达增高。血清中IFN-γ轻度增加,IL-4明显增加,IL-4/IFN-γ显着增加。T-bet的mRNA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GATA-3和IL-4的mRNA和蛋白水平则升高,IFN-γ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体外试验结果发现,在加入了PD-L2后,M2型巨噬细胞会上调T-bet和IFN-γ的表达水平,并下调GATA-3和IL-4的表达水平。在加入了Anti-PD-L2后,M2型巨噬细胞会进一步下调T-bet的表达水平,并上调GATA-3和IL-4的表达水平,阻断PD-L2后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加入PD-L2使T-bet和IFN-γ的表达水平升高后,进一步加入Anti-PD-L2阻断PD-L2可以下调T-bet和IFN-γ的表达水平。在加入PD-L2并阻断PD-L2后,T-bet、GATA-3、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恢复到与M2组相同的水平。在阻断PD-L2或者阻断PD-1后T-bet、GATA-3、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3)体外试验表明,Omp2b刺激后的M2细胞上的CD86、CD80的表达水平上调,CD206和CD163表达水平下调;iNOS、TNF-α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Arg-1、IL-1RA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TNF-α,IL-6水平增多,IL-1RA、IL-10水平降低。Omp2b刺激后的M1细胞上的iNOS、Arg-1、IL-1RA的mRNA和蛋白无变化;TNF-α,IL-6水平增多,IL-1RA、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2b蛋白中有3个Th表位、7个CTL表位,8个B细胞表位和1个TB联合表位,可以有效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结论(1)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巨噬细胞以M2型极化占优势,M2型巨噬细胞上的PD-L2表达下调。体外试验表明布鲁氏菌能诱导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以及表型改变,PD-L2参与了巨噬细胞极化及免疫应答改变。(2)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CD4/CD8比值下降。Th1细胞比例降低,Th2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比例增多,Th1、Th2、Treg上的PD-1增高,PD-1参与了CD4+T亚群的调控。体外试验表明M2型巨噬细胞通过PD-1/PD-L2途径影响Th1/Th2平衡参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3)Omp2b蛋白能够抑制M2型极化,并促进M2型巨噬细胞向M1方向转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2b蛋白中有10个T细胞表位,8个B细胞表位和1个T-B联合表位,可以有效刺激T细胞产生IFN-γ,发生Th1型免疫应答,有助于抵抗布鲁氏菌感染。

于潇[3](2019)在《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目的:对本实验课题组前期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非手术SPID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反证其证候属性,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SPID的作用机理。方法:将证候属性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SPID非手术模型大鼠9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逍遥舒坤汤组(21只)、连柏汤组(21只)、盆腔炎汤组(21只)、桂枝茯苓丸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给予药液灌胃,连续给药14日。观察给药前后各组大鼠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大体形态以及局部病理组织形态的变化,采用外周血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Th17、Foxp3的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及血清中免疫因子TNF-α、IL-4、IL-6、IL-10、IL-17、TGF-β1及增生修复指标MMP-2、VEGF的蛋白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4、IL-6、IL-10、IL-17、TGF-β1、MMP-2、VEGF)及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NKG2A)m RNA转录水平。结果:药物干预后,逍遥舒坤汤组大鼠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其他各组(连柏汤组、盆腔炎汤组、桂枝茯苓丸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大鼠输卵管、卵巢以及盆腔结缔组织的迂曲、粘连、水肿形态得到明显改善;盆腔结缔组织粘连Blauer评分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输卵管及盆腔结缔组织切片炎症积分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表达率升高,Th17、Foxp3表达率降低,输卵管、盆腔结缔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4、IL-6、IL-17、TGF-β、MMP-2、VEGF表达水平及其基因转录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及其基因转录水平升高,NKG2Dm RNA转录水平降低,NKG2Am RNA转录水平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P<0.01)。结论:课题组前期应用非手术造模方法建立的SPID模型大鼠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占大多数,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立方的逍遥舒坤汤对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非手术SPID模型大鼠中医证候改善及各项病理指标改变最为明显,反证了对其证候属性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填补了非手术法建立SPID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研究领域的空白。逍遥舒坤汤通过增加CD3+、CD4+/CD8+表达率,降低Th17、Foxp3表达率调节机体免疫机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降低TNF-α、IL-4、IL-6、IL-17、TGF-β1、MMP-2、VEGF以及NKG2D的表达,上调IL-10、NKG2A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损伤,抑制盆腔结缔组织纤维化及增生的病理变化,防止和减少粘连形成,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达到治疗SPID的目的。第二部分: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目的:观察逍遥舒坤汤对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符合气滞血瘀型SPID,表现为慢性盆腔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服用逍遥舒坤汤,对照组患者服用坤复康胶囊。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疼痛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以及疼痛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用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结论:逍遥舒坤汤能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血液浓、粘、凝、滞的血瘀状态,促进盆腔血流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李金霞[4](2019)在《桦褐孔菌多糖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硏究》文中提出桦褐孔菌多糖(IOP)是从传统中药桦褐孔菌当中提取、分离的多糖类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试验室前期研究表明,IOP具有显着的体内抗弓形虫和免疫增强等功能。但对于IOP的体外抗弓形虫机制研究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将对IOP对于弓形虫速殖子体外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NF-κB和MAPK两个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做研究。本试验将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试验对象,研究IOP对弓形虫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检测NF-κB以及MAPK信号途径中关键性蛋白的表达,从分子免疫水平探讨IOP的抗弓形虫免疫调控机制,为IOP的研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试验首先采用MTT法确定IOP的安全试验剂量。试验结果显示,0~180μg/mL的IOP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因此,本试验拟定IOP的高、中、低组中IOP的浓度分别为100μg/mL、50 μg/mL和25 μg/mL。ELISA法检测RAW264.7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4、IL-6、IFN-γ及TNF-α的表达调控水平。RT-PCR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mRNA表达。激光共聚焦法检测IOP对NF-κB信号通路中细胞核转录因子AP-1(c-jun)和 N-NF-κB p65 活性的影响。Western-blot 方法测定 IOP 对 TLR2、TLR4 及 NF-κB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 p-IKKα/β、p-IκκBα、C-NF-κB p65 及 N-NF-κB p65 以及 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p38、p-JNK和p-ERK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ELISA结果显示,丨OP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关炎症因子过度表达。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β、IL-4、IL-6、IFN-γ和TNF-αα均呈现下降趋势。RT-PCR结果显示,IOP在一定程度上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弓形虫感染RAW264.7 细胞中 IL-1β、IL-6、TNF-α 及趋化因子 MIP-1α 和 MCP-1 mRNA 的过度表达。IOP可以在细胞转录水平上调控弓形虫感染的RAW264.7细胞中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mRNA表达,进而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本试验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IOP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弓形虫感染的RAW264.7细胞中细胞核转录因子AP-1(c-jun)和N-NF-κB p65从细胞质解离向核内转移,从而发挥体外抗弓形虫的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IOP能够剂量依赖性的上调弓形虫感染的RAW264.7细胞中C-NF-κB p65 的表达,下调 TLR2、TLR4、p-IKKα/β、p-IKBα、N-NF-κB p65 以及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p38、p-JNK和p-ERK蛋白的过度表达(P<0.05或P<0.01)。结果表明,IOP能够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β、IκBα、p38、JNK和ERK的过度磷酸化水平及TLR2、TLR4表达并调控NF-κB p65从胞浆向核中移位,从而发挥其抗弓形虫免疫作用。综上试验结果表明,IOP在弓形虫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表现出抗弓形虫作用。IOP通过调控NF-κB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因子的级联作用,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和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从而发挥其体外抗弓形虫作用。

卢义钦,陈汉春[5](2015)在《我国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基因组的研究近况》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迄今,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进展,我国在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成果,其中少数具有突破性意义。在蛋白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蛋白质组技术获得重大改进,多反应监测(multiple monitoring-base multiplexed absolute quantitation,MRM)质谱可同时对几百个蛋白质进行靶标式分析,极大地促进了疾病标志物的鉴定。质谱法已成为群体蛋白质组学(population proteomics)研究靶向鉴定的优选途径。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γ-secretase complex,γ-SSC)和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 1)的三维结构。虎纹捕鸟蛛毒素-Ⅰ(Huwentoxin-Ⅰ,HWTX-Ⅰ)结构-功能的系统研究,华南三地区人血型糖蛋白变种的筛查和鉴定,皆显现了重要进展。对某些蛋白质与朊病毒病、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肝病和衰老等的密切关系,开拓了新的探索;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如期完成我国承担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了我国一些生物种属的基因组分析,包括栽培最广泛的亚种Indica稻米、棉花、海南袖珍猪和山西白猪、中国旱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部分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c DNA)等。用4种小分子化学物质,从小鼠皮肤细胞成功创建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操作简化,安全性强,颇有创新。此外,对阐明某些基因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肺腺癌、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以及某些类型白血病等的关联,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含[7](2013)在《广西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与HL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证。近年来临床上湿热证呈上升的趋势,其具有发病范围广、病情缠绵、易反复等特点。岭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气候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是湿热证高发的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岭南地区,具有炎热多湿的气候地理环境,其作用于人体所形成的人群体质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湿热证候的易感性和多发性。因此,研究该地区人群湿热病证的特点及湿热证候易感性的相关因素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和社会学意义。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系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是迄今所知最为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是调控个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个体疾病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基因系统,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人类HLA基因分布具有显着的人种、民族和地理的差别。中医理论认为,疾病过程中证候的类型、性质、病机发展的趋势和预后取决于体质与病因两个方面。其中个体体质是内因,体质是证候得以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HLA基因系统的多态性与连锁不平衡现象等主要特征与中医体质学说之间有着很多共性。本研究针对特定的种群(广西汉族人群),以相对稳定的体质(湿热体质)为纲,从HLA基因多态性(Ⅰ类、Ⅱ类基因)的角度来寻找广西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的免疫遗传学基础,探讨同属岭南地区的广东和广西人群湿热证候的易感性是否存在地理差别,以助于对湿热证候本质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为中医“因地制宜”“异病同证”的机制探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1、本课题首先采用了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湿热证的理论渊源做了历史性的回顾。通过对有关湿热证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理清湿热证的理论渊源和明确其证候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湿热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更好地研究广西人群的体质,参考有关资料并制定了湿热体质量表及湿热体质诊断标准,在2012年2月~10月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对322例广西地区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后评估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66名18岁以上的广西籍汉族人群实施问卷调查,其中湿热体质组72例,非湿热体质组94例,重点了解湿热体质人群和非湿热体质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社会人口学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部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采用PCR一直接碱基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技术(Sequence based genotyping, PCR一SBT)技术分别对广西籍和非广西籍的湿热证及正常人群共4组,每组18例进行HLA-A.B及DRB1基因分型检测。等位基因分布采用直接计数法,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Gf)按照哈迪一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rule)计算,各组基因频率比较及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s Exact Text)检验。结果:1、对322例广西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后评估中医体质类型,结果平和质94例,占29.2%;湿热质72例,占22.4%;痰湿质49例,占15.2%;气虚质36例,占11.2%;阴虚质23例,占7.1%;阳虚质20例,占6.2%;气郁质15例,占4.6%;血瘀质7例,占2.2%;特禀质6例,占1.9%。2、对166例广西地区平和体质和湿热体质人群进行湿热体质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按P<0.10,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入选了7个因素,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判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喜甘甜、睡眠不规律、运动习惯、晚睡早起、喜酸、喜内脏、喜凉食,其中喜甘甜、喜内脏、喜凉食、睡眠不规律、晚睡早起、很少运动的人群湿热体质得分值较高,而早睡早起、喜酸者湿热体质得分值相对偏低。3、采用PCR—SBT技术进行HLA-A、B及DRB1基因分型检测。经统计学分析,广西籍湿热组HLA-A*0207等位基因表型频率明显高于广西籍正常组,广西籍湿热组HLA-DRB1*0301及HLA-DRB1*1602等位基因表型频率明显低于广西籍正常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广西籍湿热组HLA-A*0201等位基因表型频率明显低于非广西籍湿热组,广西籍湿热组HLA-DRB1*1101及HLA-DRB1*1501等位基因表型频率明显高于非广西籍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HLA-B各基因型在四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湿热体质是广西地区成年人最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与广西地区以湿热为主的气候特征相符合。广西人群湿热体质的形成与喜食甘甜、动物内脏、生冷食物、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锻炼等后天饮食起居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对相关人群进行饮食生活习惯的指导和健康教育宣传,提倡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以改善湿热体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广西籍汉族湿热患者与HLA-A*0207基因型呈正相关,与HLA-DRB1*0301及HLA-DRB1*1602呈负相关,HLA-A*0207基因型可能是广西籍汉族人群湿热证的易感基因,HLA-DRB1*0301及HLA-DRB1*1602可能是广西籍汉族人群湿热证的保护性基因。且与非广西籍湿热患者比较,广西籍湿热组HLA-A*0201等位基因表型频率明显低于非广西籍湿热组,而HLA-DRB1*1101及HLA-DRB1*1501等位基因表型频率则明显高于非广西籍湿热组,提示广西籍湿热证候易感人群与非广西籍湿热证候易感人群可能存在不同的免疫遗传学基础。这表明广西地区汉族湿热人群可能存在着特异性的免疫遗传易感因素,故容易引起人体免疫平衡失调,导致“脾土衰弱,失健运之堤防,湿气停聚不化”(《证治汇补·湿症》),再加上该地区湿热气候环境的影响,机体容易遭受湿热外邪的入侵,内外合邪,从而导致湿热证的发生。

闫曙光[8](2012)在《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和对乙酸诱导小鼠腹痛的影响,分析乌梅丸及不同药物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探讨该方寒热配伍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揭示寒热不同属性药物组之间的协同或制约作用。方法:①雄性SD大鼠,采用大承气汤合TNBS/乙醇复制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8h后给予乌梅丸拆方灌胃,12d后处死大鼠,检测胃肠功能、血常规,光镜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1SA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PGE2、IL-1、IL-10、MPO、PAF含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KBmRNA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②雌雄各半昆明小鼠,各组给予乌梅丸拆方灌胃给药,30min后,腹腔均注射0.6%乙酸溶液0.2ml/只,记录注射后30min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最早扭体出现时间,计算平均扭体次数、镇痛率,连续观察5d。结果:①一般行为表现:全方组、寒热并用组的精神状态、饮食、皮毛色泽、体重等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且全方组、寒热并用组优于其余各组。②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表面起伏不平,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形态改变,有隐窝脓肿形成,可见溃疡面或粘膜大面积缺损,严重的甚至损害粘膜下层,表现为粘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给药治疗后,全方组及寒热并用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其余各组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③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IL-1、TNF-α、MPO含量:与空白组比较,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IL-1、TNF-a、MPO含量显着升高,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寒凉组和补益组明显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寒凉组、温热组和补益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血清SOD和结肠组织PGE、IL-10含量、SOD活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GE2含量升高,IL-10含量和SOD活性降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PGE2显着降低,IL-10含量和SOD活性显着升高(P<0.01),寒凉组、收敛组无差异(P>0.05)。⑤结肠组织PAF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AF含量显着升高,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显着降低(P<0.01),寒凉组降低(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凉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⑥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全方组和寒热并用组表达明显降低(P<0.01),温热组和寒凉组表达降低(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无差异(P>0.05)。⑦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收敛组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无差异(P>0.05)。⑧最早扭体时间,平均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最早扭体时间延长,平均扭体次数降低(P<0.01),收敛组和补益组平均扭体次数降低(P<0.01);寒凉组无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无差异(P>0.05)。结论:①乌梅丸及其拆方可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行为表现及结肠组织炎症程度。②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维持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抗氧化损伤;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镇痛。③乌梅丸不同属性药物从不同方面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寒凉组药物在降低结肠组织TNF-α、IL-1、MPO含量等方面作用突出;温热组药物在降低结肠组织PGE2、PAF含量,升高IL-10含量以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镇痛方面作用显着;补益组药物升高血清及结肠组织SOD活性作用明显;寒热不同药性药物均能降低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TNF-a、lL-1含量,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寒热配伍后产生了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寒热配伍能抑制单纯应用寒凉或温热药所产生的不利作用,寒热配伍后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的治疗优势。

陈国琪[9](2009)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年第27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杨洪涌[10](2006)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白血病(A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化疗策略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和基因疗法的使用,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欲真正明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探求安全、高效而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则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求抗AL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据此,我院血证研究室从1991年至今,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委科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在自拟抗白血病中药Ⅰ、Ⅱ、Ⅲ号方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清毒饮和养正片两个中药复方,辨证用于AL化疗的不同阶段,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又进而利用AL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开展了该二方抗AL疗效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受限于病床数等原因,既往的观察病例数偏少;自2002年以后,我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进一步改良了清毒饮,并将其改为素片,即成为清毒片;并增加了观察样本,继续与养正片一道辨证应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人类AL的增效减毒方案,并探讨其对人类白血病疗效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AL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更佳方案,并为将来开发抗AL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在先前系列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样本,以观察中药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AL近、中、远期增效减毒作用,并直接观察服用该二方后AL病人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外AL中西医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1994年2月-2005年12月选取137例AL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92例,再按中医辨证分为两组,治以辨证分期、序贯服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并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组45例作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从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症候积分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清毒片和清毒饮、中西医联合疗法对AL不同亚型的疗效差异。 实验研究:选取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抽取化疗前患者用清毒饮和养正片治疗前、后的骨髓液,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观察了中药对其Bcl-2、p53、Fas及其mRNA表达影响。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E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白细胞抗原-E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2 Task Description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Preparation for the Task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Lexical Feature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2.1.3 Textual Features
    2.2 Reference to the Parallel Text
    2.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ools
    2.4 Teamwork
Chapter3 The Application of SDL Trados
    3.1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Memory Bank
    3.2 Establishment of Term Database
    3.3 Translation with SDL Trados2017
    3.4 Post-edition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s with SDL Trados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with Other CAT Tools
        4.1.3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ological Terms with CAT Tools
    4.2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Match Scores in Trados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out Match Scores in Trados
    4.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Acronyms
Acknowledgements

(2)布鲁氏菌感染中巨噬细胞极化通过PD-1/PD-L2途径对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病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M2 极化及其PD-L2 改变特点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与方法
        1.2 临床实验方案
        1.3 试剂与耗材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病患者淋巴亚群变化特点及PD-1/PD-L2 途径介导Th亚群平衡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b抑制巨噬细胞M2 极化影响Th1/Th2 失衡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SPID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的研究进展
        (二)SPID大鼠非手术建模方法
        (三)SPID非手术模型大鼠证候属性判定方法
        (四)反证方药的选择
    二、实验材料
        (一)实验条件
        (二)实验器械和材料
        (三)实验试剂
        (四)实验仪器
        (五)实验药物
    三、实验方法
        (一)动物分组方案
        (二)药物制备方法
        (三)动物给药方案
        (四)实验取材
        (五)观测指标
        (六)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一)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二)大体形态学观察
        (三)病理组织学观察
        (四)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结果
        (五)大鼠局部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免疫因子检测结果
        (六)大鼠局部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免疫因子及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NKG2A)mRNA转录水平
    五、讨论
        (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况
        (二)“以方测证”法的研究进展
        (三)反证方药的选择及其方药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四)病情程度分级
        (五)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药物使用
        (二)疗效观察指标
        (三)疗效评价标准
        (四)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综合疗效比较
        (二)疼痛疗效比较
        (三)疼痛VAS评分比较
        (四)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五)不良反应
    四、讨论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治法探讨
        (三)现代药理研究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动物建模及证候属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附件

(4)桦褐孔菌多糖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硏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弓形虫概述
        1.1 弓形虫生物学特征
        1.2 弓形虫病的流行特点
        1.3 弓形虫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弓形虫病的治疗现状
    2 炎性信号转导通路
        2.1 炎症概述
        2.2 细胞因子
        2.3 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
        2.4 MAPK信号转导通路
    3 弓形虫感染与相关信号通路之间关系
    4 中药抗炎免疫调控
        4.1 免疫概述
        4.2 临床抗炎免疫药的分类
        4.3 抗炎免疫中药研究进展
    5 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多糖研究进展
        5.1 桦褐孔菌概述
        5.2 桦褐孔菌多糖药理学作用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细胞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配制
        1.3 试验主要试剂
        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试验前细胞处理
        2.2 药物处理与试验分组
        2.3 MTT法确定桦褐孔菌多糖的安全剂量
        2.4 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
        2.5 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
        2.6 激光共聚焦法测定通路关键蛋白活性
        2.7 Western Blot法测定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
        2.8 数据统计处理
结果
    1 IOP安全剂量确定
    2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1 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表达
        2.2 细胞上清液中IL-6的表达
        2.3 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
        2.4 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表达
        2.5 细胞上清液中IL-4的表达
    3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1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3.2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IL-6 mRNA表达的影响
        3.3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3.4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MCP-1 mRNA表达的影响
        3.5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MIP-1α mRNA表达的影响
    4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NF-κB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TLR2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p-IKKα/β、p-IKBα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浆蛋白中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核蛋白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影响
        4.6 IOP对弓形虫感染细胞核蛋白中NF-κB p65活性影响
    5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MAPK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5.1 IOP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p-p38、p-JNK与p-ERK蛋白表达的影响
        5.2 IOP对弓形虫感染细胞核转录因子AP-1(c-jun)活性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我国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基因组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质生物化学研究
    1.1蛋白质组研究
    1.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1.2.1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3]
        1.2.2人源萄萄糖转运蛋白GLUT1[5]
    1.3虎纹捕鸟蛛毒素
        1.3.1虎纹捕鸟蛛毒素-Ⅰ(HWTX-Ⅰ)
        1.3.2HWTX-Ⅰ的同系物[8]
    1.4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变种[15]
        1.4.1GP变种的杂化基因组合
        1.4.2GP变种的免疫化学检测与基因结构分析[17]
        1.4.3我国人群中GP变种的筛查[15,18,19]
    1.5蛋白质与某些疾病
        1.5.1朊病毒病
        1.5.1.1PrP蛋白质[22,23]
        1.5.1.2胞液中PrPSC的聚集
        1.5.1.3石斛醇提取物的抗朊病毒作用
        1.5.2阿尔茨海默病(AD)
        1.5.2.1AD患者血浆中Aβ与τ蛋白的测定
        1.5.2.2凝溶胶蛋白(gelsolin,GL)与AD
        1.5.3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1.5.4hTERT相互作用蛋白与抗衰老
        1.5.5血清触珠蛋白-N聚糖与肝病
2基因组研究
    2.1我国承担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
    2.2某些生物种属的基因组分析
        2.2.1稻米
        2.2.2棉花
        2.2.3饲养猪
        2.2.4中国旱獭
    2.3以小分子化学物质诱导多能干细胞
    2.4基因组与某些疾病
        2.4.1GGCXrs1167638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心脑血管病
        2.4.2Cx40基因rs35594137位点与心房颤动
        2.4.3Cyp11B2基因C-344T多态性与高血压
        2.4.4HLA-DRB5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与SLE
        2.4.5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基因
        2.4.6HCMVpp65蛋白的原核表达
        2.4.7GPI-PLD基因表达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2.4.8生物转化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与三型白血病的易感性
3结束语

(7)广西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与HL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献整理
        1.1 中医历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认识和发展
        1.2 岭南医家对湿热证的研究
        1.3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理论探讨
        1.1 论体质和环境因素对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影响
        1.2 广西地区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分析
        1.3 HLA基因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探讨
第二章 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广西地区人群体质状况调查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结果
    第二节 广西地区人群湿热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1.3 结果
    第三节 广西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检测方法
        1.3 实验材料与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1.5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1.1 广西地区人群体质状况分析
        1.2 广西地区人群湿热体质形成相关因素的探讨
        1.3 HLA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1.1.3 实验试剂
        1.1.4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3 动物给药
        1.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1.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6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1.3.3 结肠重、结肠指数、溃疡面积结果
        1.3.4 脾重、脾指数、胸腺重、胸腺指数结果
        1.3.5 白细胞计数、TNF-α、IL-1含量结果
        1.3.6 结肠组织MPO、PGE2、IL-10含量的结果
        1.3.7 结肠组织PAF含量、血清和结肠组织SOD活性的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1.4.1 对体温、体重及死亡率的影响
        1.4.2 对结肠重量、结肠指数、溃疡面积的影响
        1.4.3 对脾重、脾指数、胸腺重、胸腺指数的影响
        1.4.4 对白细胞计数、TNF-a、IL-1含量的影响
        1.4.5 对结肠组织MPO、PGE2、IL-10含量的影响
        1.4.6 对结肠组织PAF含量、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2. 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3 动物给药
        2.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2.5 指标的检测
        2.2.6 统计学处理
        2.3 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3. 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3 动物给药
        3.2.4 标本采集及指标的检测
        3.2.5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的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4 乌梅丸及其拆方对乙酸诱导小鼠腹痛的镇痛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4.1.3 实验试剂
        4.1.4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
        4.2.2 动物给药
        4.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指标的观测
        4.2.4 统计学处理
        4.3 实验结果乙酸诱导腹痛小鼠最早扭体时间和平均扭体次数的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5. 讨论
        5.1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5.2 关于乙酸诱导腹痛动物模型
        5.3 关于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5.4 不同药物组治疗大鼠溃疡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及乌梅丸方寒热配伍的意义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7.2 关于拆方研究
        7.3 关于药物剂量
        7.4 关于收敛组药物的作用机制
        7.5 关于TLR4/NF-κB通路
        7.6 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病名探讨
        2.2 历代医家对“下利”“肠澼”等相关疾病认识的演变
        2.3 病因病机探讨
        2.4 辨证论治
        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2.6 乌梅丸方
    3 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
        3.1 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现状
        3.2 拆方研究的目的
        3.3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3.4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近况
        3.5 目前拆方研究的不足
        3.6 本课题乌梅丸的拆方原则
    参考文献
附图
    1 造模后大鼠一般情况及各组大鼠结肠肉眼观察
    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电泳图
    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
致谢
附录

(10)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一 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 西医治疗进展
        (一) 联合化疗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二) 基因治疗
        (三) 免疫治疗
        (四) 干细胞移植治疗
        (五) 抗多药耐药
        (六) 抗微小残留病
    第二节 白血病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研究
        二 抗白血病实验研究
        三 治疗白血病临床研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清毒饮和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观察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人类白细胞抗原-E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D]. 黄小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布鲁氏菌感染中巨噬细胞极化通过PD-1/PD-L2途径对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研究[D]. 李智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及逍遥舒坤汤对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D]. 于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桦褐孔菌多糖对弓形虫感染RAW264.7细胞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硏究[D]. 李金霞. 延边大学, 2019(01)
  • [5]我国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基因组的研究近况[J]. 卢义钦,陈汉春. 生命科学研究, 2015(04)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广西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与HL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刘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年第27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12)
  • [10]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人白细胞抗原-E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