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跑道混凝土板断裂物探勘察实例

机场跑道混凝土板断裂物探勘察实例

一、机场跑道砼板块断裂物探勘察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邓凯伦[1](2019)在《甘孜机场沃日柯高填方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针对甘孜机场东南端沃日柯高填方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首先,开展了对研究区的岩土体特性的研究,在填筑过程中对高填方边坡实施原位变形及稳定性动态监测,并基于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建立高填方边坡三维实体模型,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边坡变形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沃日柯高填方边坡有沉降量大和水平位移大的特点;利用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系数约为1.65,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有良好的一致性。其次,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研究了EL地震波作用下高填方边坡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高填方边坡对输入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放大系数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在坡顶放大系数最大为2.443.8倍,并发现了放大系数随临空接触面积增大而增大,随距临空面距离增大而减小的规律。位移矢量方向大多与下部基岩的位移矢量方向相反,滞后现象明显;在地震作用过程中中部至顶部变形量较大,地震后水平方向永久位移约为0.100.15m,竖直方向的震陷量为0.050.12m。最后,采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通过波形对该边坡作用特征对比,选取最不利地震波形对高填方边坡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利用软件中QUAKE/W模块分析边坡动力响应特征,并与有限差分法对比反馈后,通过SLOPE/W模块进行动力稳定性计算,得出沃日柯高填方边坡的动力稳定系数时程曲线。基于稳定系数时程曲线,提出时段稳定系数平均最小值法,基于地震作用稳定系数时程曲线,考虑边坡的累积变形破坏,通过瞬时稳定系数小于安全系数的时刻与边坡初始稳定系数对应形成的时间段的平均最小值作为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标准。并与拟静力法、刘汉龙(2003)建议公式计算法、不同时段取值均值稳定系数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出的动力稳定系数为1.056,另几种方法都偏于保守,特别是拟静力法,由此可判断该高填方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动力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继波[2](2019)在《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云贵川多山高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斜坡路基占比较高,并伴随高填方,加之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不仅给斜坡路基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困扰,同时也导致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稳定性控制更加困难,给后期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依托自四川宜宾经云南昭通至贵州毕节的宜毕高速公路工程,以高填方高速公路斜坡路基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对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结合斜坡路基填挖比等因素对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对路基边坡及路基整体加固措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特征,建立了考虑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比等路基结构参数的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为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计算了不同斜坡坡度、填方高度以及填挖比斜坡路基在不同地震水平加速度条件下共216种工况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坡顶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动力响应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存在两个临界填方高度,随填方高度提升,低于第一个高度时加速度降低,处于两高度之间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大,高于第二个高度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减小;斜坡路堤下坡面加速度临坡放大效应大于上坡面,斜坡坡度越大越显着,22°斜坡路堤下坡面峰值加速度临坡放大值可达上坡面6.4倍。(3)计算了各种工况下斜坡路基边坡及整体的安全系数和永久位移,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拟静力安全系数、最小平均安全系数与永久位移多个指标共同对斜坡路基地震条件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更为可靠合理。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稳定性总体上降低,但存在斜坡坡度或填方高度增大稳定性反而提高的现象,提高幅度5%左右。(4)选取了斜坡路基典型断面进行加固,发现斜坡路基边坡中部筋材密布、斜坡路基斜坡面下部筋材密布更有利于提高稳定性,筋材等量时,下部密布比上部和中部密布安全系数分别可提高4%、2%左右。

陈思佳[3](2019)在《舟山地区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软土地区市政道路经常会出现承载力不足、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引发的路面裂缝、桥头跳车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将重心从新建道路转向旧路改扩建道路。一些老路经过近十几年的使用,当初的车辆荷载设计和交通量的设计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道路的使用需要,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拼宽改建已经成为当今市政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全断面地基处理和新老路基的拼宽处理已经成为软土分布地区城市道路修筑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舟山地区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舟山地区各区域的地质情况和道路修筑特点,将该地区道路分为东港填海城区(二期、三期)、新港工业园区(二期)、本岛南部、白泉镇区、渔山岛五个区域,总结归纳了各区域市政道路建设中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归纳与分析,梳理了舟山地区市政道路的常见的病害形式为: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车辙、路面的纵向裂缝、路面的网裂、基层反射裂缝,并分析了成因。东港填海城区为近几年围海造田新形成的城区,地基沉降次固结还未结束,故宜先采用一期路面进行前期使用,待沉降基本结束再根据沉降差重新施工二期路面。新港工业园区(二期)地质条件较差,为砂砾吹填围垦区,宜通过强夯进行置换的方法处理。本岛南部和白泉镇区主要采用高压旋喷桩和钉型水泥双向搅拌桩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该法具有对已形成的地块干扰小、复合地基承载力高、工后沉降小、节约造价等优点。渔山岛区域采用碎石桩结合塑料排水板的方法进行加固,工后沉降较少,地下水干扰小。

吴昕[4](2018)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质荒漠化的沙源及其地质学成因分析 ——以吉尔嘎郎图凹陷小草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锡林郭勒草原是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矿产资源开发来实现资金积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天气渐趋干旱,这里的草原很快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状况,甚至引起了生态环境灾难——土地荒沙质荒漠化或沙化。为了查明锡林郭勒草原中、北部沙质荒漠化的潜在危险和沙源,提供其标本兼治的科学依据,本学位文结合国家专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借鉴了中国土地荒漠化和草原沙化大量研究的丰硕成果,针对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中确立了从地质视角出发,把野外宏观沉积学分析、沉积物颗粒粒度分析与盆地构造-充填演化历史分析结合起来的技术路线,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量:(1)分析、评述了国内外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特别是着重分析、评述了从地质学角度揭示土地荒漠化内在原因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2)建立了一种以“风蚀坑-沙丘组合”为标志的草原沙化程度可视化简易宏观评估方法,并对浑善达克沙地和锡林郭勒草原南部9.6万km2范围的沙化程度进行了快速评估;(3)结合遥感信息,在典型凹陷中开展了草原退化状况的野外实地考察,并对32个点位的第四系全新统剖面、更新统剖面和下白垩统剖面,开展了露头宏观沉积学分析;(4)根据露天煤矿、第四系露头剖面和钻孔岩心资料,对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顶部沉积相进行分析和编图,研究赛汉塔拉组上段沙体的分布;(5)进行第四系全新统栗钙土微相的精准取样和粒度分析,以及微相的粒度参数模型构建,并开展了有初始点的动态聚类分析;(6)利用大量的煤炭地质勘探和油气地质勘探的钻孔岩心资料,以及地震勘探资料,进行赛汉塔拉组的构造地层格架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7)开展了研究区第四系更新统沙层(Qp3)与下伏赛汉塔拉组上段沙体(K1bs)的接触关系、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草原沙化的约束与控制,以及草原沙化的内在根源和地质背景分析。所取得的基本成果可归纳为5点:(1)确认在吉尔嘎郎图凹陷内,草原极重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现象出现锡林河两岸河滩和平地草原,中度退化的区域是凹陷内的斜坡小草地;草原沙化的潜在沙源是草原之下第四系和赛汉塔拉组顶部的巨厚松散沙层。(2)提出了一种以“风蚀坑-沙丘组合”形态和空间结构为标志的草原沙化程度可视化简易宏观评估方法,并利用该评估模型和标准图谱,实现对浑善达克沙地和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沙化程度及沙化阶段的快速评估。(3)确认全新统栗钙土形成于现代河流环境中,并建立了栗钙土的6种微相的粒度参数模型(包括:河床滞留、河床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和洪泛洼地等),采用聚类法快速而高效地实现了未知微相归类。(4)查明赛汉塔拉组顶部巨厚松散沙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河流-三角洲环境,是二连盆地基底减速沉降晚期的平原化阶段产物,之所以呈现未固结状态是因为区域构造反转和持续隆升,盆地各凹陷生命周期完整。(5)论证了二连盆地各凹陷表层的巨量松散沙层,是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的潜在沙源,进而指出草原沙漠化的本质是一种地质灾害,其内在原因是地质环境的脆弱性,而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通过研究还获知,由于二连盆地演化的生命周期完整,导致湖退体系域的河流-三角洲沙体在各凹陷中广泛分布,而随后的构造反转和缓慢隆升,则使这些沙体出露地表而未能固结成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草原退化进行有效遏制和合理治理,则二连盆地群的50多个凹陷所蕴藏的巨量松散砂质碎屑,足以使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大规模沙漠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锡林郭勒草原的沙化是一种地质灾害。这种类型的沙化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具有具有普遍性。本项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入认识这种类型的草原沙化的地质成因,以及寻找标本兼治的途径提供参考科学依据显然,为了巩固现有草原沙化治理效果,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应当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平地小草原,另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并强化各种治理行动的同时,从改善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角度出发,把临时性治理与永久性治理结合起来,对症下药以求标本兼治。为了便于对比研究,本文把经历完整构造-沉积演化生命周期的盆地上发育的草原,即完整地经历过初始沉降、快速沉降、减慢沉降和反转沉降阶段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上发育的草原,称为“锡林格勒型草原”,而把这种类型的草原沙漠化称为“锡林格勒型沙漠化”。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归纳为:(1)以典型凹陷为例,从沉积地质学视角出发,把野外宏观沉积学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分析结合起来,论证了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的沙源,是下白垩统上部赛汉塔拉组的巨厚松散沙体。(2)在宏观沉积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第四系微相精准取样和粒度分析,建立了6种微相的粒度参数模型并实现动态聚类;利用“风蚀坑-沙丘组合”遥感形态及空间格局图谱,建立了沙漠化程度宏观标志评估模型。(3)提出了“锡林郭勒型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型沙漠化”的概念,论证了该类型沙漠化本质上是地质灾害,凹陷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巨量沙源是盆地沉积作用对构造演化的响应。

罗孝芹[5](2017)在《贵阳龙洞堡机场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南岩溶区岩溶发育广泛,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引起的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对工程建设安全性有着重大影响,查清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寻找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意义重大。本文以贵阳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勘察项目为依托,通过对机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构造、地表及地下岩溶分布特征的实地调研,分析和研究场区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清了岩溶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了机场建设可能带来的岩溶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措施及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岩溶分布特征上,研究区处于地下分水岭地带,地下径流强于地表径流,岩溶形态以垂向为主,总体中等发育,局部断层影响带强烈发育。平面上,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地区分布在研究区东北端及南端,中间区域相对较弱。存在溶洞集中分布区,强溶蚀破碎带沿断层通过区呈条带状展布。垂向上,溶洞与溶蚀带集中发育在在1040m1060m高程段,向两侧逐渐递减趋势,说明岩溶发育具层状分布特征。(2)参考已有岩溶发育强度划分标准,通过对研究区地表岩溶密度、最大泉流量、钻孔遇洞率、线岩溶率等进行统计,提出了贵阳龙洞堡区域岩溶发育强度划分标准,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岩溶发育强度分区;(3)岩溶发育有如下规律:岩溶发育具方向性、岩溶发育具多层性、岩溶发育具继承性和向深性。岩溶发育的方向性表现为对地层层位、构造和地貌单元的选择性,研究区岩溶表现出顺地层岩性分界线发育和顺区域构造线发育的规律,此外岩溶发育的方向还受构造节理及断裂走向的控制;岩溶发育的多层性一方面表现为岩溶个体形态的多层性,研究区溶洞空间发育高程主要集中在1040m1060m和1080m1120m两个高程范围内。同时前期勘查中,XK332、XK501号等钻孔中不同标高揭露到了两个或三个溶洞;另一方面反映在地下岩溶垂直分带性上。研究区大量钻孔揭示区内地下岩溶发育程度随深度曾加而减弱,从浅到深分别由溶洞向裂隙过渡,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岩溶发育的继承性及向深性表现在:(1)区内出现盲谷中套置洼地、洼地中叠置落水洞、漏斗的现象;(2)区内地下河、岩溶泉的洞穴管道为适应由于不同时期地下水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导致溶洞的多层性;(3)对区内溶洞发育高程进行数理统计,在高程10951120m范围内洞穴型溶洞较裂隙型溶洞发育更为强烈。(4)对研究区岩溶发育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受:地层岩性与地形地貌、地下水化学与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级人工因素,其中人工酸雨是区域现代岩溶继续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及产状控制岩溶的发育程度:跑道东北部大冶组灰岩地层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密集,而中部、西部安顺组白云岩地层岩溶现象分布较少,发育程度弱;地形地貌影响岩溶的发育范围:在区域东北部毛栗山一带地势较高地形相对陡峭,多表现为岩溶表层形态,区域中部厂址区一带地势相对平缓地段,地表地下岩溶均较发育,而在地势低洼的槽谷(跑道北端)地段,岩溶则十分发育,岩溶洼地、槽谷地表形态规模较大;地质构造影响岩溶的发育规模及方向:地表及地下岩溶表现为沿构造、断裂发育极为发育,发育方向与柏杨坪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要为NE;地下水影响岩溶的发育强度:跑道北端地势地平,水动力条件弱,地表水容易集中汇流,同时地下水游离CO2含量较高,碱性较强,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强,地表及地下岩溶都十分发育;人工燃煤取暖活动加速了酸雨的形成,从未加剧了碳酸盐岩溶解,使得区域岩溶负地形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区内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5)在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总结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提出工程区三个主要岩溶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岩溶塌陷问题、高填方边坡失稳为问题。(6)根据研究区岩溶发育强度结合岩溶工程地质问题主要集中部位对飞行区进行岩溶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分区,分别为:(1)飞行区北部及南端等岩溶发育强烈、软弱土分布广泛区域;(2)飞行区中部岩溶发育中等、软土分布较少区域;(3)边坡区域。并针对不同分区岩溶现象、岩溶工程问题及岩溶水等问题提出不同的处理措施及建议。

魏国杰[6](2014)在《混凝土路面脱空雷达检测及处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常见病害包括面板断裂破碎、路面变形、接缝剥落、脱空唧泥、坑洞等,而断裂破碎、错台坑洞等病害几乎都与板底脱空有关,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脱空的维修和改造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早期的研究方法,而且部分理论研究的内容距应用实施还存在距离。因此,继续深入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问题,重点研究分析板底脱空的检测方法、评价标准及处治技术等问题,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以上研究现状,依托四川省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关键技术科研课题展开分项研究,主要开展板底脱空检测理论、评定原则、处治工艺的效果方面的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①阐述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雷达检测体系和方法,针对雷达检测板底脱空检测参数进行选择和设置,得出路面雷达检测板底脱空步骤。②通过研究探地雷达图像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理论方法,对检测获得的剖面图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图像解释,提取正常路面和脱空路面的雷达剖面图特征。③对于地质雷达和规范推荐的弯沉检测脱空的方法,进行技术经济对比,表明雷达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检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效果。④从适用范围、技术要求、仪器参数、测试步骤方面提出雷达检测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的推荐试验方法,得出雷达剖面图像识别脱空的判别标准。⑤提出两种适合路况的板底脱空处治技术:冲击破碎方案和MHB锤击破碎方案。通过对不同工艺的施工效果比较,提出板底脱空处治质量控制的指标和标准,得出各自的适用范围。

龙驻[7](2013)在《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区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岩溶采空区,如何提高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地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地基处理的新课题。本文在总结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区的分布规律以及路基工程对岩溶地基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对高速公路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最小安全厚度等进行分析,并针对娄新高速公路岩溶段处治方案进行比选:决定采用强夯+局部注浆+双层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治理方案,并提出的相应的建议。具体工作如下:1.阐述了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岩溶发育地区各种岩溶形态在空间的分布规律。2.研究了岩溶塌陷区路基移动与变形特征,以及路基施工对岩溶的影响深度,提出了地表塌陷的来源深度计算方法。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岩溶塌陷引起的地表及岩土体的位移及变形公式,提出了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的确定方法。4.依据规范对岩溶盖板进行了结构设计与计算,并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路基填筑荷载作用下盖板及地基的受力、变形分布特征。5.对娄新高速K30+882.47-K31+380岩溶段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调研与分析。通过岩溶地基处治方案的比选,提出了“强夯+局部注浆+双层钢筋混凝土连续板”的处治方案,并对强夯试验进行设计。

郭振[8](2013)在《茅台机场2号填方斜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建的贵州仁怀茅台机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较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是顺层高填方边坡边坡稳定性问题其中2号高填方边坡,填方最大高度达45m,基底为一潜在顺层不稳定斜坡,具有典型代表性,本论文以该填方斜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在详细查清2号填方边坡的地基及潜在不稳定斜坡体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斜坡的地貌特征、岩性组合、地下水作用、变形破坏迹象等综合分析判定2号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型。稳定性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表明,该斜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处于稳定状态。分析结果为2号斜坡的填方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地质分析的基础。在斜坡稳定性地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两种填方方案。方案一是清除表层土体,将强风化白云岩作为持力层。方案二是在清除表层土体的同时将泥质夹层及其上的强风化白云岩清除即填筑体直接填筑在中风化白云岩上。通过选取典型剖面运用极限平衡法对两种填方方案分别进行了计算,并运用数值模拟对填方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客观评价填方体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通过综合数值模拟及极限平衡的计算,选定填筑方案二作为建议方案。针对方案二中填筑体的处理提出建议措施:对填筑体施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在填筑体中设置土工格栅及马道;在坡脚处设置挡墙;在坡体中设置透水层等措施来做好对填筑体的处理。

黄俊杰[9](2013)在《李家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初期支护方案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GDP列入世界前五及社会大发展的需要,山岭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任务逐年增加。而隧道建设有别于地上建筑工程及市政路桥工程;隧道工程由于在前期踏勘勘察阶段对于所开挖隧道的地质地层状况很难有准确了解,故地质状况的不确定性给后期安全施工增加了难度。而如何在隧道开挖的时候合理预测前方围岩级别、以动态的管控思路修改隧道拟采用的施工工法及支护参数则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应用性课题。本论文将以张涿高速公路张家口段李家堡隧道为课题研究背景,以超前地质预报为先导,监控量测为辅助,对隧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合理分析,收集整理预报监测数据,同时以监测数据为依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初期支护参数,为隧道后续施工积累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1.采用GPRMAX V2.0软件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正演模拟分析,对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预报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2.运用瑞典MALA地质雷达对李家堡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检测;以李家堡隧道工程预报实际为参照基础,扼要介绍地质雷达的预报理论原理及图像分析方法,全面客观的分析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领域中的实战效果,并总结预报中不良地质体的预报特征。3.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李家堡隧道III级、IV级及V级围岩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开挖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从模拟结果中合理分析隧道开挖后围岩的位移场及应力应变变化规律。4.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李家堡隧道初期支护进行优化,从锚杆的直径、长度及喷射混凝土厚度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单一变量法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最终提出优化的支护方案,为隧道动态施工提供理论基础。

肖明,来颖[10](2011)在《盾构隧道下穿机场飞行跑道沉陷控制三维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采用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跑道时,盾构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对飞行区跑道的沉陷变形产生较大影响。如何控制飞行区跑道的沉陷,保证盾构隧道施工的安全,是盾构隧道下穿跑道设计的关键。本文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对昆明轨道交通首期工程的巫家坝站—奥体中心站区间下穿巫家坝国际机场跑道盾构施工引起的飞行区跑道沉陷、盾构掘进对周围土体扰动、不同隧道埋深对跑道沉陷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给出了跑道沉陷的控制标准,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盾构施工对土体扰动、地表沉陷的影响范围,提出了盾构隧道的合理埋深,为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跑道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二、机场跑道砼板块断裂物探勘察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场跑道砼板块断裂物探勘察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甘孜机场沃日柯高填方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高填方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
        1.2.2 地震荷载边坡响应特征研究
        1.2.3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
        1.2.4 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场区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气象条件
    2.6 沃日柯高填方区
3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3.1 大剪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
    3.2 室内静三轴试验
        3.2.1 试验方法及方案
        3.2.2 试验结果
    3.3 大三轴试验
        3.3.1 试验方法及过程
        3.3.2 试验结果
    3.4 小结
4 高填方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4.1 基于FLAC3D稳定性研究
    4.2 高填方边坡概念模型及参数选取
        4.2.1 概化模型
        4.2.2 计算参数
    4.3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4.3.1 水平位移特征分析
        4.3.2 沉降特征分析
    4.4 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
        4.4.1 折减系数K=1.5
        4.4.2 折减系数K=1.65
        4.4.3 折减系数K=1.75
    4.5 边坡稳定性变形监测
        4.5.1 监测依据
        4.5.2 监测方案布置
        4.5.3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4.6 小结
5 高填方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5.1 基于FLAC3D动力分析
        5.1.1 非线性方法的特点
        5.1.2 动力时间步
        5.1.3 动态多步
        5.1.4 动力荷载
        5.1.5 边界条件
        5.1.6 力学阻尼
    5.2 动力计算模型
        5.2.1 地震荷载
        5.2.2 边界条件和阻尼
    5.3 加速度放大效应
    5.4 水平位移响应分析
        5.4.1 位移特征
        5.4.2 位移矢量
    5.5 小结
6 地震作用下高填方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6.1 动力稳定性研究
        6.1.1 拟静力法
        6.1.2 最小时均稳定系数
        6.1.3 时间长度上稳定系数均值法
    6.2 模型及参数选取
        6.2.1 本构模型
        6.2.2 模拟过程
        6.2.3 物理力学参数
    6.3 时程曲线选取及边界的确定
        6.3.1 时程曲线
        6.3.2 边界条件
    6.4 EL波与汶川地震波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6.4.1 EL地震波作用下
        6.4.2 WC地震波作用下
        6.4.3 EL波与汶川(WC)地震波对比分析
    6.5 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6.5.1 拟静力法稳定性分析
        6.5.2 最小平均稳定系数
        6.5.3 时间长度上稳定系数的平均值法
        6.5.4 时段稳定系数平均最小值法
    6.6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条件下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2 地震条件下路基失稳机理及失稳判定依据研究
        1.2.3 地震条件下路基滑动面确定方法的研究
        1.2.4 地震条件下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及斜坡路基断面结构形式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文地质
        2.1.5 地震烈度
        2.1.6 基岩物理力学性质
    2.2 斜坡路基断面结构形式
        2.2.1 斜坡路堤
        2.2.2 填挖结合斜坡路基
        2.2.3 路基填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2.2.4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2.3 本章小结
3 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3.1 GEOSTUDIO简介
    3.2 模型建立
        3.2.1 模型尺寸
        3.2.2 材料参数
        3.2.3 边界条件
        3.2.4 网格划分
    3.3 稳定性分析
        3.3.1 初始应力
        3.3.2 静力稳定性
        3.3.3 地震条件下动力响应
        3.3.4 地震条件下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4.1 路基整体动力响应分析
    4.2 路基不同位置动力响应分析
        4.2.1 路基腰部水平向动力响应分析
        4.2.2 路基中线垂向动力响应分析
        4.2.3 路基下边坡面动力响应分析
    4.3 多因素影响下的斜坡路基动力响应特征
        4.3.1 地震水平加速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2 斜坡坡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3 填挖比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4 填方高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
    5.1 路基稳定性评价指标
    5.2 多因素影响下斜坡路基稳定性特征
        5.2.1 地震水平加速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2 斜坡坡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3 填方高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4 填挖比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稳定性控制
    6.1 路基加固材料参数
    6.2 路基加固方案对比分析
        6.2.1 路基加固方案设定
        6.2.2 路基加固方案计算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舟山地区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土成因
        1.2.2 软土工程性质研究
        1.2.3 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舟山地区软土工程特性
    2.1 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条件
        2.1.4 区域地质与区域稳定性
    2.2 舟山地区软土形成环境
    2.3 软土的工程特性
        2.3.1 一般力学特性
        2.3.2 软土的区域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舟山地区市政道路软基处理问题
    3.1 舟山地区市政道路状况
        3.1.1 舟山市政道路概况
        3.1.2 软土地区市政道路修筑特点
    3.2 舟山软土地区市政道路病害以及原因
        3.2.1 舟山地区城市道路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
        3.2.2 舟山地区城市道路路基病害类型及成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舟山地区新建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4.1 新港工业园区(二期)地基处理措施
        4.1.1 区域内道路分布
        4.1.2 处治软土地基的方法
        4.1.3 强夯工程效果评价
    4.2 东港填海城区二期、三期地基处理措施
        4.2.1 区域内道路分布
        4.2.2 软土处治措施
        4.2.3 处理效果评价
    4.3 本岛南部、白泉地区地基处理措施
        4.3.1 道路分布状况
        4.3.2 软土处治措施
        4.3.3 处理效果评价
    4.4 渔山岛(围垦)地基处理措施
        4.4.1 道路状况
        4.4.2 处治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舟山地区道路拼宽常见措施
    5.1 道路分布概况
    5.2 城市道路拼宽处治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质荒漠化的沙源及其地质学成因分析 ——以吉尔嘎郎图凹陷小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土地荒漠化概念及相关问题
        1.1.2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现状
        1.1.3 选题来源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历程、现状及趋势
        1.2.1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1.2.2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及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案与特色所在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锡林郭勒草原中、南部沙化状况与发展趋势
    2.1 锡林河中游草原退化状况与遥感分析
        2.1.1 锡林河中游地区草原退化状况
        2.1.2 草原退化状况的遥感数据分析
    2.2 浑善达克沙地发展状况及宏观评估
        2.2.1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2.2.2 草原沙漠化程度宏观评估的新方法
    2.3 浑善达克沙地向北扩展的趋势预测
        2.3.1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程度的评估
        2.3.2 浑善达克沙地向北扩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尔嘎郎图小草原实地考察与土壤微相分析
    3.1 典型解剖对象区的选择与工作部署
        3.1.1 典型解剖对象区的选择
        3.1.2 野外考察工作方法与部署
        3.1.3 第四系全新统概况及河流相简介
    3.2 平坦草地的沙化状况与土壤微相
        3.2.1 平坦草地观测点概况
        3.2.2 典型观测点剖面描述与采样
    3.3 河滩草地的沙化状况与土壤微相
        3.3.1 河滩观测区概况
        3.3.2 典型观测点剖面描述与采样
    3.4 缓坡草地的沙化状况与土壤微相
        3.4.1 缓坡草地观测区概况
        3.4.2 典型观测点剖面描述与采样
    3.5 凹陷内原生无草区植物组合与土壤微相
    3.6 凹陷外侧丘陵小草原的植物组成与沙化状况
        3.6.1 丘陵草地的植物组成与沙化状况
        3.6.2 原生无草区的植物组成与沙化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新统微相的粒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4.1 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4.1.1 粒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4.1.2 样品的前处理及测量过程
    4.2 粒度测量的基本成果
        4.2.1 粒度概率曲线图
        4.2.2 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图
        4.2.3 粒度参数及分位特征值计算
    4.3 粒度测量成果分析与微相建模
        4.3.1 基于粒度参数的栗钙土沉积相对比分析
        4.3.2 全新统沙土层和栗钙土微相的粒度特征
        4.3.3 全新统沉积微相的粒度参数模型
    4.4 微相聚类分析与沉积环境判断
        4.4.1 方法选择与工作要领
        4.4.2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4.4.3 样品聚类分析结果及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沙化沙源成因及环境脆弱性分析
    5.1 更新统和赛汉塔拉组的沉积特征
        5.1.1 吉尔嘎郎图凹陷更新统沉积特征
        5.1.2 赛汉塔拉组顶部沙体沉积特征
        5.1.3 赛汉塔拉组整体的沉积特征
    5.2 赛汉塔拉组上部沙体发育的地质背景
        5.2.1 吉尔嘎郎图凹陷的构造-沉积演化
        5.2.2 二连盆地的整体构造-地层格架
        5.2.3 二连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
        5.2.4 赛汉组顶部沙体未固结的原因
    5.3 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沙漠化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漠化土地治理的途径和方法
    6.1 我国沙化防治措施及成效
    6.2 荒漠藻土壤结皮治理沙化方法
    6.3 植物性纤维黏合治理沙化方法
    6.4 利用“深部未固结泥岩掩埋”的设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贵阳龙洞堡机场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现状
        1.2.3 贵阳地区岩溶发育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层与岩性
    2.3 地质构造特征
        2.3.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3章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1 岩溶水赋存介质及富水性特征
        3.1.1 岩溶含水系统介质结构特征
        3.1.2 岩溶水地下水类型
        3.1.3 岩溶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特征
    3.2 岩溶水补径排循环特征
        3.2.1 补给条件
        3.2.2 径流形式
        3.2.3 排泄形式
    3.3 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
    3.4 岩溶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第4章 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4.1 可溶岩沉积环境与建改造过程
        4.1.1 可溶岩区域沉积环境与岩相特征
        4.1.2 可溶岩的建造历史与改造过程
    4.2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4.2.1 地表岩溶发育形态
        4.2.2 岩溶洼地、槽谷发育特征
        4.2.3 落水洞与漏斗发育特征
    4.3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4.3.1 地下岩溶发育形态
        4.3.2 溶洞溶孔发育特征
    4.4 基岩岩性岩溶率
    4.5 岩溶发育强度分区
        4.5.1 岩溶分区原则与标准依据
        4.5.2 岩溶发育强度分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发育规律统计及控制因素分析
    5.1 岩溶发育规律性分析
        5.1.1 岩溶发育的方向性
        5.1.2 岩溶发育的多层性
        5.1.3 岩溶发育的继承性及向深性
    5.2 岩溶发育的受控因素分析
        5.2.1 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对岩溶发育不均匀性的影响
        5.2.2 地下水化学—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
        5.2.3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规模及方向的控制作用
        5.2.4 人为因素对岩溶发育继承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龙洞堡机场岩溶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6.1 研究区主要岩溶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6.1.1 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研究
        6.1.2 岩溶塌陷问题研究
        6.1.3 高填方边坡失稳问题分析
    6.2 工程处理措施及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6)混凝土路面脱空雷达检测及处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板底脱空检测方法
    1.3 国内外板底脱空处治方法
        1.3.1 面板下灌浆封堵技术
        1.3.2 冲击压稳处治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理
    2.1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2 地质雷达测试原理
    2.3 雷达检测板底脱空采集参数选择
    2.4 雷达型号选择
        2.4.1 国内雷达使用现状
        2.4.2 推荐的雷达型号
    2.5 路面雷达检测板底脱空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检测板底脱空的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3.2 现场调查及检测结果分析
        3.2.1 路面破损调查
        3.2.2 路面芯样检测结果分析
        3.2.3 路面弯沉检测结果分析
    3.3 雷达脱空检测
        3.3.1 雷达测试设备和完成的工作量
        3.3.2 雷达测试与挖坑取样对比
        3.3.3 雷达测试分析结果
    3.4 地质雷达和弯沉检测脱空技术经济对比
        3.4.1 技术对比
        3.4.2 检测费用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达检测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的推荐试验方法
    4.1 目的与适用范围
    4.2 仪器和材料技术要求
    4.3 测定技术要求和准备工作
    4.4 雷达测试板底脱空的原理
    4.5 雷达剖面图像识别脱空的判别标准
    4.6 测试步骤
        4.6.1 外业作业
        4.6.2 内业作业
    4.7 报告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板底脱空处治方案和效果分析
    5.1 试验检测方案
        5.1.1 冲击破碎方案
        5.1.2 MHB 锤击破碎方案
    5.2 (试验路段)检测结果
        5.2.1 路段一(山上挖方路段)检测结果
        5.2.2 路段二(山下填方路段)检测结果
        5.2.3 路面板底脱空处治方案质量控制标准和比较
        5.2.4 两种处治方案对比和适用范围选择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区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技术
        1.2.2 岩溶区治理技术
    1.3 研究内容
2 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分布基本规律
    2.1 岩溶区域性分布概述
    2.2 岩溶发育条件及基本规律
        2.2.1 岩溶的形成条件
        2.2.2 岩溶发育规律
    2.3 岩溶地貌形态
    2.4 娄新高速公路岩溶分布概况及规律
        2.4.1 娄新高速岩溶分布
        2.4.2 地层岩性
    2.5 本章小结
3 路基施工对岩溶地基的影响分析
    3.1 岩溶塌陷区路基移动与变形特征
        3.1.1 岩溶塌陷区公路损害特征
        3.1.2 水平变形对公路的影响分析计算
        3.1.3 地表倾斜变形对公路的影响分析计算
    3.2 路基施工对地基的影响分析
        3.2.1 路基施工的影响深度计算
        3.2.2 路基施工的影响深度计算工程实例
    3.3 地表塌陷的来源深度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路基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
    4.1 随机介质理论简介
    4.2 溶洞塌陷引起的地表及岩土体的位移计算
    4.3 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确定
    4.4 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娄新高速岩溶塌陷治理分析计算
    5.1 按规范计算塌陷区盖板
        5.1.1 跨越直径为5.2m塌陷区盖板配筋计算
        5.1.2 外力计算
        5.1.3 内力计算及荷载组合
        5.1.4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2 有限元分析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工况的设定
        5.2.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娄新高速K30+882.47~K31+380岩溶段处治方案设计
    6.1 工程概况
        6.1.1 水文地质条件
        6.1.2 地质构造
        6.1.3 岩溶塌陷基本概况
    6.2 岩溶处理的一般原则
        6.2.1 一般原则
        6.2.2 岩溶的处理
    6.3 岩溶处理建议
        6.3.1 方案比选
        6.3.2 “强夯+局部注浆+双层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施工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茅台机场2号填方斜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3 高填方边坡变形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及研究斜坡区环境地质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条件
        2.1.2 气象条件
    2.2 区域及研究斜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6 研究斜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2.2.7 不良地质现象
第3章 2 号潜在不稳定斜坡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
    3.1 2 号斜坡基本特征
        3.1.1 形态特征
        3.1.2 斜坡边界特征
        3.1.3 滑面空间展布特征
        3.1.4 斜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1.5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
    3.2 2 号斜坡综合工程地质分区
    3.3 2 号斜坡稳定性控制条件分析
    3.4 2 号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
第4章 2 号填方斜坡稳定性分析
    4.1 斜坡填方前稳定性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计算
        4.1.3 计算成果及分析
    4.2 填方斜坡稳定性评价
        4.2.1 斜坡不同填筑方案
        4.2.2 填方斜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第5章 2 号填方斜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模型概化及建立
    5.2 参数选取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天然状态下斜坡应力场特征
        5.3.2 填筑方案一结果分析
        5.3.3 填筑方案二结果分析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李家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初期支护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本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对象
    2.2 隧道总体概况
    2.3 隧道建设自然条件评价
        2.3.1 隧道气候与地形
        2.3.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4 隧道结构设计
    2.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内容及意义
    3.2 公路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2.1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概述
        3.2.2 地质类方法概述
        3.2.3 水平钻探类方法概述
        3.2.4 物探类方法概述
        3.2.5 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临近前兆特征
    3.3 地质雷达应用于隧道超前预报的探测理论
    3.4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技术与方法
        3.4.1 地质雷达的组成
        3.4.2 地质雷达的探测性能
        3.4.3 地质雷达的探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3.5 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技术
        3.5.1 数据废道剔除与校正
        3.5.2 数字滤波
        3.5.3 反褶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雷达在李家堡隧道的应用
    4.1 地质雷达的正演模拟分析
        4.1.1 时域有限差分法概况
        4.1.2 GprMax v2.0 软件介绍
        4.1.3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2 地质雷达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4.2.1 超前地质预报的正演模拟
        4.2.2 李家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概况
        4.2.3 地质雷达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探测实例
        4.2.4 地质雷达在李家堡隧道的探测效果及建议
    4.3 地质雷达在初衬检测中的应用
        4.3.1 概述
        4.3.2 探测实例及分析
    4.4 地质雷达在二衬检测中的应用
        4.4.1 概述
        4.4.2 正演模拟分析
        4.4.3 探测实例及分析
第五章 李家堡隧道初期支护方案选择
    5.1 围岩初期支护体系概述
        5.1.1 初期支护概述
        5.1.2 李家堡隧道超前支护方式及施工工艺
        5.1.3 李家堡隧道初期支护方式及施工工艺
    5.2 围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5.2.1 概述
        5.2.2 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5.2.3 支护结构设计特征曲线
    5.3 力学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概述
        5.3.2 计算模型的力学参数
        5.3.3 Midas GTS 中计算模型的参数
    5.4 李家堡隧道在不同围岩级别中的数值模拟
        5.4.1 Ⅲ级围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2 Ⅳ级围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3 Ⅴ级围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监控量测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6 不同支护类型参数下数值模拟结果比选
        5.6.1 概述
        5.6.2 模型的建立
        5.6.3 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盾构隧道下穿机场飞行跑道沉陷控制三维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下穿机场盾构隧道沉陷控制
2 下穿昆明机场盾构隧道工程概况
3 盾构施工中地表隆起、沉降变化分析
4 盾构施工土体扰动特征
5 不同埋深地表沉降影响
    1) 当盾构隧道埋深分别为15, 20, 25m时, 最终横向地表沉降量值分别为9.2, 7.5, 6.0 mm, 且最大沉降量值都发生在两隧道对称轴线正上方地表处, 地面沉降曲线为两隧道开挖沉降曲线叠加而成, 在横断面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曲线 (见图10) 。
    2) 不同埋深纵向沉降见图11。
6 结论与建议

四、机场跑道砼板块断裂物探勘察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孜机场沃日柯高填方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D]. 邓凯伦. 贵州大学, 2019(09)
  • [2]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 王继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3]舟山地区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D]. 陈思佳. 长安大学, 2019(01)
  • [4]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质荒漠化的沙源及其地质学成因分析 ——以吉尔嘎郎图凹陷小草原为例[D]. 吴昕.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5]贵阳龙洞堡机场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D]. 罗孝芹.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6]混凝土路面脱空雷达检测及处治关键技术研究[D]. 魏国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2)
  • [7]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区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研究[D]. 龙驻. 中南大学, 2013(03)
  • [8]茅台机场2号填方斜坡稳定性研究[D]. 郭振.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9]李家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初期支护方案优化[D]. 黄俊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13(S2)
  • [10]盾构隧道下穿机场飞行跑道沉陷控制三维数值分析[J]. 肖明,来颖. 隧道建设, 2011(S1)

标签:;  ;  ;  ;  ;  

机场跑道混凝土板断裂物探勘察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