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社会疾病 - 创伤

先进社会疾病 - 创伤

一、发达社会疾病——创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姣姣[1](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李鹏珍[2](2021)在《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期间定都平城,这一时期其封建统治渐趋完善,大同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包括汉与鲜卑在内的各人群在此地交流、汇合。东信广场墓地作为目前在平城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北魏墓群,其出土的人骨材料对于丰富、完善该地区人群的种族特征以及探索与周边人群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东信广场北魏墓地的人骨遗存为研究对象,以颅骨测量学、生物统计学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该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及人群构成情况并探讨该组人群与周边人群的流动状况。结果表明,东信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形态与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及东北亚类型较为接近。欧式距离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信北魏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呈现常乐组与大同南郊组相混合的特征,体质类型比较复杂和多样,东信北魏组的体质特征主要是“古中原类型”,但也受过鲜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此外,可见4例个体在颅面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因素特征,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认为其身份与来自于中亚或西亚地区的商人有关,这从侧面体现了大同作为当时商业与贸易中心的开放与包容。北魏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族群的融合导致了东信广场墓地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复杂和多样。本文还利用古人口学、古病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东信墓地人群的人口构成、疾病与健康状况。东信墓地人群的性别结构为0.88:1,男女两性在死亡年龄分期的分布趋势上基本一致,均在壮年期达到高峰且以此为中心向两端递减。整体来看,东信人群的创伤率较低,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状况安定。骨骼疾病的类型多样,包括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异位骨化等,但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显得寥寥可数,部分个体也仅为个别病理,这反映出东信人群相对健康的体质特征。另外,通过身高、体质量以及骨骼粗壮度三方面的推算与比较分析,使我们对该人群的整体体型特征也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王雪[3](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耿玉芳[4](2021)在《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发生历程,分析在其成长历程中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及自我成长,从而挖掘出有效促进化疗期卵巢癌患者成长的有利因素和创伤后成长内涵,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化疗期卵巢癌患者真实心理历程、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指导提供干预切入点,以期缩短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出现时间,帮助该人群主动面对疾病、重建生活希望、积极渡过化疗期。方法:2019年09月-2020年11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诠释现象学分析法,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区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例化疗期卵巢癌患者(样本量以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全程录音并且配合笔录。运用Smith资料分析法对转录的word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本研究访谈录音18次,录音转录文本约10.2万字,经诠释现象学分析发现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历程主要有五个群类主题词,因此将其创伤成长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分别为:(1)善意谎言阶段:包括家属隐瞒病情、猜疑自身病情、渴望知晓病情三个主题;(2)现实世界阶段:包括谈癌色变期、疾病困惑期、怨天尤人期和被动接受现实期四个主题;(3)低谷崩溃阶段:包括恐惧化疗、被动接受化疗、痛苦的化疗副反应、低谷期四个主题;(4)绝处逢生阶段:该阶段是化疗期卵巢癌患者能否成长的关键阶段,包括心态反弹期和自我调整期二个主题,其中心态反弹期主题下有三个亚主题:前进的动力、相信医学和医护人员、强烈的求生欲;自我调整期主题下也有三个亚主题:性格特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注意力转移、宗教解脱、幽默、发泄情绪)和社会支持(配偶的支持、子女的支持、亲戚的支持、病友的支持、医护人员的支持),其中性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促进化疗期卵巢癌患者成长的主要因素;(5)主动成长阶段:包括欣赏生活、新的可能、生死释然、认知提升、灵性转变五个主题,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内涵即体现在该阶段下的欣赏生活、新的可能、生死释然、认知提升、灵性改变五个方面。此外,进一步经过诠释分析,创伤成长五个阶段具有以下五种特性:(1)创伤后成长五个阶段是根据成长如何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划分,尚不能标记出各个阶段出现的时间点或者各个阶段持续了多长时间。(2)创伤后成长的五个阶段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缺一不可的。卵巢癌患者并不是必须经历前面四个阶段才能进入到成长阶段,它可以是三个阶段,也可以是两个阶段,甚至是一个阶段。(3)五个阶段之间并不是两两相互独立存在,阶段与阶段之间具有重叠性。(4)绝处逢生阶段中的性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或多或少地贯穿在前面现实世界阶段和低谷崩溃阶段,以及后面的主动成长阶段。(5)绝处逢生阶段是卵巢癌患者能否转向主动成长的关键阶段。结论: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成长内涵体现在欣赏生活、新的可能、生死释然、认知提升、灵性改变五个方面,其创伤后成长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善意谎言阶段、现实世界阶段、低谷崩溃阶段、绝处逢生阶段、主动成长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五个阶段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缺一不可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可以具有重叠性,且绝处逢生阶段是化疗期卵巢癌患者能否成长的关键阶段,该阶段中的性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促进化疗期卵巢癌患者成长的主要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可从性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卵巢癌这一人群主动面对疾病、重建生活希望、积极渡过化疗期。

郑林辉[5](2020)在《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我院在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与创建后创伤患者救治效果,探寻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为改善创伤救治体系和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急诊创伤中心的建立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急性创伤住院和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创伤急救中心成立为分界点(2019年2月),将患者分为创伤中心创建前组(创建前组)与创伤中心创建后组(创建后组)。创伤中心创建前创伤患者救治流程模式为会诊模式。创伤中心创建后创伤患者救治模式为一体化急救模式。1.观察两组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月份、创伤类型、住院天数、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以及入住ICU患者的APACHE 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以及死亡人数。2.观察两组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年龄、性别、抢救室治疗时间、创伤类型、需要急诊手术患者人数、ISS>16分重伤患者人数、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人数、需即刻输血的患者人数、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在抢救室死亡人数。3.并分别对因腹部创伤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患者和抢救室救治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腹部创伤类型、手术类型及死亡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创建前组共有6007例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创建后组共有6227例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月份、创伤类型、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入ICU进行救治的住院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创建前组患者中有521例患者进入ICU进行救治,创建后组有607例患者进入ICU进行救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I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创伤住院患者以及进入ICU救治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纳入标准,创建前组共有1046例因急性创伤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创建后组共有1128例因急性创伤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类型、需要急诊手术患者人数、ISS>16分重伤患者人数、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人数、需即刻输血的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抢救室治疗时间、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在抢救室死亡人数均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创建前组共有197例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创建后组共有242例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腹部创伤类型、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抢救室救治患者中,创建前组有176例患者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创建后组共有196例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患者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后,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的快速联动,创伤患者的集中治疗,以及形成的院前急救-创伤急救中心-手术室-创伤ICU-创伤外科病房一体化快速综合创伤急救体系,能降低因创伤原因住院和入住ICU救治患者的死亡率。2、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后,院前急救科的成立,人员的规范专业化培训,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形成,抢救室多学科专业化救治团队的成立,临床学科和医技辅助科室快速联动机制的建立,抢救流程的优化,缩短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以及术前准备时间,有效降低了抢救室抢救患者的死亡率。3、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执行,创伤急救医生的全程负责,以及腹部创伤专业的救治团队的成立,有效降低了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死亡率。

宋欣[6](2020)在《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破伤风(Tetanus)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后,在伤口局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导致的极其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世界各地区年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绝大多数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目前关于一般人群破伤风发病率的研究较为缺乏。中国成人很少接种破伤风疫苗,而且医务人员对创伤后破伤风的防治工作中存在较多误区。临床医生在接诊处理破伤风患者过程中,对破伤风免疫制剂使用方法不尽一致,普遍存在破伤风免疫制剂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南北两地创伤后破伤风疾病发病情况、经济负担和防治现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的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增强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疾病的重视程度,减少破伤风防治工作中的误区,为制定破伤风防控策略和规范破伤风的防治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破伤风病例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医疗机构确诊的创伤后破伤风病例,基层医务人员防治知晓情况资料来自于2019年5月-6月在河北省、安徽省、重庆市和山东省部分在职的基层医务人员中填写的调查问卷。运用描述统计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破伤风发病率、分布特征、经济负担和防治现状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和0.17/10万,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41/10万和0.44/10万;粗死亡率分别为0.11/100万和0.05/100万,病死率分别为2.70%和2.86%,死亡原因均为抽搐痉挛导致的窒息,继而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75%的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间隔≤7天。病例男女比为2.70:1,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0.44/10万和0.17/10万(χ2=55.978,P<0.05);病例以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6.64%。病例创伤部位主要发生于四肢,占80.82%,仍有4.11%的病例发病无明显诱因;65.07%的病例在受伤后1-2周内发病。病例中,83.22%使用了破伤风抗毒素(TAT)和/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其中包括4岁儿童病例。本次调查292例创伤后破伤风病例,共产生直接医疗费用13 363500.08元,每例平均费用为45 765.41元;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自费和农合医保为主,分别占59.25%和31.16%。本次调查的344名基层医务人员中,破伤风的一般潜伏期知晓率为41.28%;知晓肛周脓肿和结肠穿孔可造成破伤风感染的基层医务人员分别为52.91%和37.79%;完全知晓三种免疫制剂名称的占50.58%,其中破伤风类毒素(TT)的知晓率为57.85%;17.44%的医务人员混淆了TT和TAT概念;66.57%认为24h内接种免疫制剂才有效。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基层医务人员知晓水平的显着性影响因素(OR=1.423,95%CI:1.068-1.896)。结论1.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和0.17/10万,南北两地破伤风发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2.创伤后破伤风发病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男性、60岁及以上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发病率较高。3.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患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4.48±0.31万元~4.89±0.83万元,占当地人均GDP比例较高,医疗负担重。4.2014-2018年石家庄市和南京市创伤后破伤风患者救治中,TAT及TIG的被动免疫应用较高,但TT主动免疫极低。5.基层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知晓水平相对较低,对破伤风免疫制剂的概念和使用存在误区,主要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黄怡未[7](2020)在《317名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慢性创面近二十年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了解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慢性创面患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资料和文卷调查资料结合的描述性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出院的317例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患者的人口学、病因学、合并症、溃疡局部特征、理化检查、治疗方式、细菌病原学、溃疡治疗结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卫生经济学等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慢性创伤患者317例,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27例;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99岁,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61-80岁(47.0%)。退休人员患者占比最高(39.1%),其次为无业患者(25.9%)和体力劳动患者(24.0%)。患者多为中学学历(47.0%)和小学学历(35.5%)。2.在创面形成的原因中,压力(26.5%)和糖尿病(24.3%)占多数,其次是创伤(18.0%)和感染(16.1%)。压力性溃疡主要为院外压疮(70.2%),男性患者患压力性溃疡的人数高于女性,差异有显着性(p<0.05)。伤口主要分布在下肢(62.3%),其次是骶尾部(18.1%)。多数患者有一处伤口(83.0%),其次是两处伤口(13.6%)。11例患者有三处及三处以上的伤口,其中男性占10例,女性占1例。3.既往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共132人,其中空腹血糖指数处于正常值的仅35人。66名糖尿病史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于正常,其中27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9.0%。36名既往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共有138名患者进行创面病原微生物检查,其中117名患者的结果为阳性。创面感染多由革兰阴性菌引起(50.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290名患者使用抗菌素治疗,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最高(246/317,77.6%),其次是青霉素类(25.2%)、硝基咪唑类(24.3%)和喹诺酮类(24.0%)。4.经过住院治疗后,135例患者伤口基本愈合(42.6%),49例创面无明显好转(15.5%),23例患者接受了截肢手术(7.3%),另有30例最终死亡(9.5%)。感染性创面和创伤性创面的完全愈合率高达74.5%和61.4%。共有23名压力性创面患者最终死亡,糖尿病性创面患者截肢率为19.5%。203名患者行负压吸引治疗术(64.0%),其创面愈合率远高于未使用负压吸引治疗术的患者(p<0.01)。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7.71天,平均住院费用为98148.1元。使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住院费用的患者占多数(216,68.1%),自费住院治疗的患者有77人(24.3%)。平均而言,治疗费占总费用的61.0%,药品费占20.5%,其余7.8%用于实验室分析和检查,6.5%用于手术,2.4%用于护理。结论1.2018年广东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因慢性创面住院的患者以男性居多,61-80岁为高发年龄段;中学学历患者占多数;创面发生原因主要为压力性创面和糖尿病性创面,其中院外形成的压力性创面患者占多数,痛风造成的慢性创面是广东省慢性创面的一个区域特点;创面好发部位为双下肢及骶尾部。2.糖尿病患者多数未有效控制自己的血糖,且部分患者直到入院才确诊糖尿病。创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抗生素药物广泛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中。3.不同病因和是否使用负压吸引治疗,创面预后情况也不同,使用负压吸引治疗能显着提高创面的愈合程度。创伤、感染导致的慢性创面愈合情况最好,压力性创面患者的死亡率最高,糖尿病性创面患者的截肢率最高。4.住院费用主要由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其次为自费。其中,治疗费用占比最高,其次为药物占比,护理费占比最少。慢性创面导致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提高。

刘慧鸿[8](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高乔乔[9](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构建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2.初步验证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效果。方法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国内外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以及社会限制干预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为干预方案的内容提供借鉴。(2)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目的抽样选取12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访谈的主题结果,再结合文献分析的结果,形成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3)专家咨询。选取15名专家进行了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干预方案初稿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4)预试验。选取5名乳腺癌患者进行预试验,判断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患者的意见对干预方案进一步修订,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最终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采用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两个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病区20例,以病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得到干预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科室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通过有效性指标包括心理社会适应、社会限制、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检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干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方案。结果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首先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从“研究对象、干预形式、干预剂量、干预者、干预内容、主要结局指标、评价时间、研究结果”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最终纳入的9篇干预类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人员为多学科团体干预较研究者个人干预更科学可靠;干预频次在414周之间不等,每周1次,每次40min3.5h不等;干预方式多采取团体面对面干预,主要通过PPT讲授、讨论、发放手册等方式;干预内容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应对技能训练、心理教育干预、同伴支持等。其次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社会限制的干预主要包括书写表达和促进夫妻沟通两方面,在沟通方面主要借鉴了美国华盛顿大学Lewis团队研发的“助她痊愈”健康咨询项目。书写表达和促进沟通可作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2个主题。(2)质性访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9个亚主题,从主题提取结果中发现患者目前存在疾病认知不足、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夫妻沟通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对干预方案的主题进行补充,增加疾病认知这个主题。综合文献研究和质性访谈的结果,形成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3)专家咨询。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发放给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主要对干预方案的二级和三级指标进行了修改,删除2个,修改3个,增加9个。(4)预试验。通过根据研究对象的反馈和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将干预时间缩短为90分钟;在讲述乳腺癌知识时与患者增加互动,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增加布置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巩固患者学到的沟通技能;手册内容增加一些图案,字号大一号。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的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共纳入4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各有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在干预后的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感、夫妻亲密关系、社会限制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科学规范的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通过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水平,降低患者的侵袭性思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患者总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显着提高。该方案的构建可为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切实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指导。

胡春佰[10](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二、发达社会疾病——创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社会疾病——创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同市自然与历史地理概况
    1.2 东信广场墓地的考古学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第2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判定
    2.2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统计
        2.2.1 性别比例分布
        2.2.2 死亡年龄结构
    2.3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3.1 东信人群的骨骼创伤
        3.1.1 颅骨的骨质创伤与骨折
        3.1.2 其余骨骼的骨质创伤与骨折
        3.1.3 东信人群的创伤特点
        3.1.4 东信人群的创伤分析
    3.2 东信人群的骨骼疾病
        3.2.1 肿瘤性疾病
        3.2.2 先天性疾病
        3.2.3 关节性疾病
        3.2.4 传染性疾病
        3.2.5 营养及代谢性疾病
        3.2.6 异位骨化
        3.2.7 骨骼的其他病理
    3.3 东信人群的牙齿疾病
        3.3.1 龋齿
        3.3.2 根尖脓肿/齿槽脓肿
        3.3.3 牙周病
        3.3.4 生前脱落
        3.3.5 其他异常现象
    3.4 小结
第4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体型研究
    4.1 东信人群的身高推算
        4.1.1 方法与结果
        4.1.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4.2 东信人群的体质量估算
        4.2.1 方法与结果
        4.2.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4.3 东信人群的骨骼粗壮度
        4.3.1 肱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3.2 股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3.3 胫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3.4 各指数与相关人群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体质类型研究
    5.1 颅骨的非测量特征观察
    5.2 颅骨的测量性特征
    5.3 颅骨的种系类型
    5.4 与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
    5.5 欧罗巴人种因素问题
    5.6 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立题依据
    三、国内外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一般概念
        1.1 化疗
        1.2 卵巢癌
        1.3 创伤后成长
        1.4 质性研究
    2 研究背景
        2.1 卵巢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2.2 化疗期卵巢癌人群的心理状况
        2.3 创伤后成长与卵巢癌
    3 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4 理论基础
        4.1 创伤后成长模型(A 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4.2 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5 研究目的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1.1 质性研究
        1.2 诠释现象学分析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来源
        2.2 抽样方法
        2.3 抽样策略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样本量估计
    3 研究工具
        3.1 研究所需工具
        3.2 访谈工具
    4 资料收集
        4.1 访谈前准备
        4.2 进行访谈
        4.3 结束访谈
    5 资料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问题
    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创伤后成长发生历程
        2.1 善意谎言阶段(I)
        2.1.1 家属隐瞒病情
        2.1.2 猜疑自身病情
        2.1.3 渴望知晓病情
        2.2 现实世界阶段(Ⅱ)
        2.2.1 谈癌色变期
        2.2.2 疾病困惑期
        2.2.3 怨天尤人期
        2.2.4 被动接受现实期
        2.3 低谷崩溃阶段(Ⅲ)
        2.3.1 恐惧化疗
        2.3.2 被动接受化疗
        2.3.3 痛苦的化疗副反应
        2.3.4 低谷期
        2.4 绝处逢生阶段(Ⅳ)
        2.4.1 心态反弹期
        2.4.1.1 前进的动力
        2.4.1.2 相信医学和医护人员
        2.4.1.3 强烈的求生欲
        2.4.2 自我调整期
        2.4.2.1 性格特质
        2.4.2.2 应对方式
        2.4.2.3 社会支持
        2.5 主动成长阶段(Ⅴ)
        2.5.1 欣赏生活
        2.5.2 新的可能
        2.5.3 生死释然
        2.5.4 认知提升
        2.5.5 灵性的改变
第四章 讨论
    1 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发生历程
    2 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内涵
        2.1 欣赏生活
        2.2 新的可能
        2.3 生死释然
        2.4 认知提升
        2.5 灵性改变
    3 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有利因素
        3.1 性格特质
        3.2 应对方式
        3.3 社会支持
        3.4 其他方面
第五章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价值
    3 研究的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创伤后成长量表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伦理委员会论证报告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我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与建设后的状况
    1.1 引言
    1.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的状况
    1.3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状况
        1.3.1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救治流程
        1.3.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
        1.3.3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软件设施的建设情况
第二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1 年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救治效果分析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方法
        2.2.3 研究内容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结果
        2.3.2 因急性创伤住院并进入ICU进行救治患者的临床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抢救室患者救治的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2.2 方法
        3.2.3 研究内容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1 年以腹部创伤为主的患者救治分析
    4.1 引言
    4.2 资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方法
        4.2.3 研究内容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创伤中心创建前后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结果
        4.3.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后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患者的临床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创伤急救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6)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研宄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部分 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现场的选择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调查数据
        五、研究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一) 设计阶段
        (二) 实施阶段
        (三) 数据处理阶段
        七、伦理
    第二部分 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一、技术路线
        二、调查对象选择
        三、调查数据
        四、研究方法
        五、质量控制
        六、伦理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
        一、发病情况
        二、经济负担
    第二部分 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三、临床知识知晓情况
        四、知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一、发病情况
    二、经济负担
    三、知晓情况
局限性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2014-2018年破伤风病例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调查表
    附表2 基础资料收集表
    附表3 2014-2018年医院破伤风病例主动搜索表
    附表4 2019年医务人员破伤风知晓情况调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个人简介

(7)317名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整理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口学统计
    3.2 病因学统计
    3.3 创面分布
    3.4 化验及特殊检查结果
    3.5 病原微生物分布
    3.6 治疗方法选择
    3.7 出院状况
    3.8 卫生经济学
第四章 讨论
    4.1 与国外慢性创面患病率不同的原因
    4.2 慢性创面患者的人口分布特点
    4.3 慢性创面患者的就医特点
    4.4 慢性创面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4.5 慢性创面的病因学分布及广东省区域特点
    4.6 慢性创面的体表分布
    4.7 慢性创面的病原微生物学分布
    4.8 慢性创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特点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和启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附1 中国第三次体表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邀请函
    附2 体表难愈合创面疾病相关诊断名称及ICD-10编码
    附3 慢性创面流行病学调查表
综述 慢性创面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突出
        1.3 提高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4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1.5 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1.6 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或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5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
    对象与方法
        1 文献研究
        2 质性访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德尔菲专家咨询
        3.1 专家遴选
        3.1.1 专家纳入标准
        3.1.2 专家人数
        3.1.3 制定专家咨询表
        3.1.4 专家咨询过程
        3.1.5 统计分析
        3.1.6 干预方案指标条目的筛选和修订标准
        4 预试验
    结果
        1 文献研究
        1.1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的文献分析
        1.2 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干预的文献分析
        2 质性访谈
        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2.2 主题提取结果
        3 干预方案初稿
        4 德尔菲专家咨询
        4.1 专家的一般资料
        4.2 专家的积极程度
        4.3 专家的权威系数
        4.4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5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6 预试验
        4.7 干预方案施测稿
    讨论
        1 构建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3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针对性强
第二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效果初步评价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分组方法
        3 干预实施过程
        3.1 成立实施小组
        3.2 干预流程
        4 干预时间及评价时间
        5 干预措施
        6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7 资料分析
        8 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1 一般资料的基线比较
        1.2 有效性结局指标的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的效果分析
    讨论
        1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
        2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侵袭性思维
        3 干预方案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
        4 干预方案可提高夫妻亲密关系
        5 干预方案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6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6.1 创新性
        6.2 今后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会限制与乳腺癌患者癌症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3.2 身高的研究
        3.2.1 身高的推算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3.3.1 体质量的推算
        3.3.2 体型的推断
    3.4 小结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骨骼创伤
        4.1.1 骨折
        4.1.2 骨质砍创
    4.2 骨骼的疾病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4.2.2 骨样骨瘤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4.2.9 软骨骨化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4.3 骨关节疾病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4.3.2 脊椎椎体强直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4.3.4 枕骨髁关节炎
        4.3.5 颞下颌关节炎
        4.3.6 趾骨融合
        4.3.7 跖趾关节炎
        4.3.8 掌指关节炎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4.4.7 颈椎多横突孔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4.4.9 胸骨融合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4.5.1 坏血病(Scurvy)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4.7 齿科疾病
        4.7.1 龋齿(Dental carie)
        4.7.2 根尖脓肿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4.7.5 牙结石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4.7.9 齿槽骨增生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4.9 小结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6.2.1 种系纯度检验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7.3 比较与分析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四、发达社会疾病——创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D]. 李鹏珍.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化疗期卵巢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D]. 耿玉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D]. 郑林辉. 南昌大学, 2020(01)
  • [6]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D]. 宋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317名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黄怡未. 暨南大学, 2020(03)
  •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D]. 高乔乔.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先进社会疾病 - 创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