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料体系的储氢性能

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料体系的储氢性能

一、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万静[1](2021)在《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氢的安全储运是氢能推广应用的主要掣肘之一,寻求具有高储氢量的材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氢浆(Hydrogen Slurry)为储氢合金与有机液体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s)通过机械混合制备而得的储氢浆液,现有的氢浆体系多由稀土及氢化物与苯、甲苯等组成,而稀土及其氢化物储氢量低,苯、甲苯等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沸点低、具有生物毒性。为提升氢浆的储氢量,改善LOHCs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扩大氢浆的可应用范围。首先,本论文选择具有高沸点(~390℃)、无生物毒性、具有高储氢量的二苄基甲苯(Dibenzyltoluene,DBT,6.2 wt%)与复合镁系储氢材料(16wt%LaNi5-Mg 的氢化物,6.6 wt%,以下用LM替代)组成双相复合体系以提升氢浆的储氢量并扩大氢浆的可应用范围;其次,通过向氢浆体系中引入LM,优化DBT的加氢动力学性能,并筛选出LM中的主要催化相,降低氢浆体系的最佳加氢温度;最后,综合运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方法对材料微观形貌、初始放氢温度、物相组成、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测试氢浆的加氢动力学性能,探究氢浆加氢动力学性能改善的机理。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在氢气气氛下制备复合镁系储氢材料,通过分析其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球料比为100:1、转速为400 rpm、球磨时间为8 h的制备工艺条件下,LM的物相组成为MgH2、Mg2NiH4、LaH3。在不添加其它组分的条件下,对DBT进行加氢动力学实验,研究反应温度对其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可使DBT加氢速率上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当反应温度为240℃、初始氢压为6 MPa时,DBT的10 h加氢量为0.1 wt%;当反应温度升至330℃、初始氢压为6 MPa时,DBT的10 h加氢量为1.3 wt%。论文对LM与DBT构成的双相复合储氢体系的加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M对DBT的加氢性能具有明显催化作用,且催化性能受氢浆体系的反应温度、固液比(LM与DBT的质量比)的影响。氢浆体系的加氢性能随着反应温度的持续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固液比为1:50、初始氢压为6MPa时,对比反应温度对氢浆加氢性能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300℃,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0.4 wt%;当反应温度为300℃,氢浆20h的加氢量为4.4wt%;当反应温度为330℃,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4.1 wt%。氢浆体系的加氢性能随着固液比的持续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300℃、初始氢压为6MPa时,对比固液比的影响,当固液比为1:50时,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4.4 wt%;当固液比为1:15时,氢浆20 h的加氢量为5.1wt%;当固液比为1:10时,氢浆20h的加氢量为4.4wt%。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确认LM的催化相及催化机理,制备单一组分的MgH2、Mg2NiH4、LaH3,在固液比为1:15、反应温度为300℃、初始氢压为6 MPa的条件下,对不同组成的氢浆进行同样的加氢实验,组成为LM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量为4.3wt%;组成为MgH2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量为0.4wt%;组成为Mg2NiH4与DBT的氢浆10 h的加氢量为4.2 wt%;组成为LaH3与DBT的氢浆10h的加氢为0.2wt%。结果表明,Mg2NiH4为LM的主要催化加氢相。DBT具有三个不饱和苯环,三个苯环以甲基相连,分别为侧环、中间环、侧环,本论文为了进一步确认氢浆中DBT的加氢过程,对不同程度的加氢产物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分析结果为DBT的加氢顺序始终为一端侧环先加氢,另一端侧环随之加氢,中间环最后进行加氢。

高林辉[2](2006)在《镁基储氢合金的改性及其催化有机液体吸放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效、经济、安全的储氢方法一直是人们努力探索的目标。浆液储氢是一种新型储氢技术,其储氢时合金既作为储氢介质同时又能催化体系中的有机液体吸放氢,不但克服了储氢合金粉体床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而且储氢量较单一的储氢合金有很大提高。本文是研发具有高储氢量、优良动力学性能新型浆液储氢系统工作的一部分。浆液系统由镁基储氢合金和有机液体组成。研究首先对既是储氢介质又是有机液体吸放氢催化剂的La1.8Ca0.2Mg14Ni3合金进行改性处理,并对不同环境改性的合金的吸放氢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催化有机液体苯加氢和环己烷脱氢的性能。此外对Mg2Ni0.95Sn0.05及其氢化物与苯组成的浆液的加氢性能以及Raney-Ni和MlNi5催化环己烷脱氢进行了研究。对La1.8Ca0.2Mg14Ni3合金改性处理后的储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均比铸态有了明显提高,其中THF中球磨20h的合金表现出最好的性能,其比氩气、甲苯中球磨相同时间的合金具有更大的吸、放氢量和较快的吸放氢速率。不同浓度NH4F溶液处理后对合金的吸放氢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其中0.5M处理后合金表现最为优异,但吸放氢量不及各种介质中球磨20h合金。THF中球磨改性后,即使球磨10 h,合金的活化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球磨20 h合金在473 K的初次吸氢量为4.62wt.%,活化后在600 K吸氢量达到最大,为5.1wt.%,吸氢饱和时间接近95 s,613 K的放氢量最大,为5.05wt.%。X-Ray分析表明,氩气、甲苯、四氢呋喃中球磨改性的La1.8Ca0.2Mg14Ni3合金,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合金的衍射峰半峰宽和相对峰强度比铸态合金的有非常明显地变宽和弱化。当球磨时间为20 h时,所有改性合金都不同程度的出现非晶化。SEM分析表明,不同球磨环境改性的试样具有不同的表面形貌。氩气中球磨的试样表面稍显光滑,球磨时间稍短(10 h)时,颗粒的分散性较好,球磨时间继续增加时,小部分颗粒进一步细化,但是大部分颗粒开始明显地出现团聚形成较大疏松球体;在甲苯中球磨,合金颗粒大多数呈现不规则的片状,颗粒尺寸比氩气中球磨的有所减小,球磨20 h的约为2μm左右;在THF中球磨后颗粒呈现薄片状,球磨20 h合金部分颗粒达到了纳米级别(大部分颗粒粒径在1μm左右)。合金粒径的有效减小,以及非晶化的出现是合金活化性能以及吸放氢性能改善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在甲苯和THF中的球磨合金表面还形成了EDA络合体(electron donor-acceptor complex),这种络合体的出现有利于H-H键的解离,改善了合金吸放氢性能。不同浓度NH4F溶液处理后的La1.8Ca0.2Mg14Ni3合金产生了新相MgF2。0.5M处理的合金MgF2峰强达到最大,表明该合金表面MgF2量最多。SEM分析还表明,氟处理后合金表面附着物呈纵向生长的玫瑰花瓣状,且分布较为均匀,尺寸相对较小,这种氟化物层能让氢气分子顺利进入到表层,并在富Ni次表层催化下进行快速吸放氢。对Mg2Ni0.95Sn0.05与苯组成浆液的加氢性能研究表明,铸态合金催化浆液中苯加氢速率缓慢,但该合金的氢化物对浆液中苯加氢转化为环己烷的动力学性能有很大提高,饱和时间缩短到了90min。对La1.8Ca0.2Mg14Ni3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加氢性能研究表明,各种改性后的La1.8Ca0.2Mg14Ni3合金及其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的加氢性能均比铸态合金显着提高,不同环境中球磨20h以及0.5M氟处理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最大吸氢量以及苯加氢到环己烷的转化率依次为:氩气中的为6.05、wt.%和91.9%;甲苯中的为6.24wt.%和94.5%;THF中的为6.56wt.%和99%;氟处理的为6.21wt.%和95%,四者与苯组成浆液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依次为:48.4KJ/mol、44.4KJ/mol、39.1KJ/mol和41.7 KJ/mol,均比铸态合金的58.9KJ/mol有显着降低。La1.8Ca0.2Mg14Ni3合金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量最大,为6.61wt.%,饱和吸氢只需要300 s,加氢转化率达到了99.7%,表观活化能为26.3KJ/mol,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以Raney-Ni、MlNi5以及各种改性后的La1.8Ca0.2Mg14Ni3合金及其氢化物作为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反应模式下环己烷脱氢的动力学性能及反应转化率。结果表明,以La1.8Ca0.2Mg14Ni3合金为脱氢催化剂时,多相态模式下脱氢转化率较高,但催化剂使用量相对较多;密闭反应釜中脱氢转化率最低,主要是热力学平衡限制了脱氢进行;加载钯管分离器后脱氢效果有所改善,但钯管脱氢缓慢,也制约了脱氢反应的进行;反应釜外接循环泵模式下脱氢转化率有了明显提高。以THF中球磨20h合金作为脱氢催化剂时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其在多相态模式下,反应温度为573 K的脱氢量达到4.57wt.%,脱氢转化率达到64%,计算得到其催化环己烷脱氢时的表观活化能Ea为57.51 KJ/mol;在密闭反应釜中催化脱氢时,转化率达到了19.8%;加载钯管后脱氢转化率提高到了33.1%;改用外接循环泵后,环己烷的脱氢转化率进一步改善,达到了42.1%。

高林辉,陈长聘,安越,李寿权,葛红卫[3](2005)在《四氢呋喃中不同时间球磨改性的La1.8Ca0.2Mg14Ni3合金和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文中提出研究了在四氢呋喃液体介质中分别球磨10,20,40和80 h后的镁基La1.8Ca0.2Mg14Ni3储氢合金和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采用四氢呋喃中球磨改性后合金的气态储氢性能相对于铸态合金有了很明显的改善。XRD和SEM分析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合金衍射峰明显宽化, 且呈现明显的非晶化趋势,合金的颗粒尺寸明显地减小。此外,有机液体和合金在球磨过程中形成的EDA(electron donor-acceptor)体系有效的改善了合金的活化性能和吸氢动力学性能。合金的优异吸氢性能也很好的催化了浆液中苯吸氢向环己烷的转化。浆液的吸氢受温度和合金状态的影响很大,在所有的合金和苯组成的浆液中,四氢呋喃中球磨80 h的合金和苯组成的浆液表现出最为优异的吸氢动力学性能,在500 K,7.0.MPa氢压下,浆液在30min内吸氢趋于饱和。和其他浆液相比,其在相同反应时间内吸氢量最大,为6.51%。对液相反应产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产物中苯加氢到环已烷的转化率达到了99.5%,而且产物单一没有其他杂质相的出现。可见在四氢呋喃中对合金球磨改性后其可以有效的改善浆液的吸氢动力学性能,球磨改性的时间对合金的在浆液中表现出的性能关系密切。

高林辉,陈长聘,张继文,冯晓晶,陈立新[4](2004)在《Mg2Ni0.95Sn0.05-C6H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Mg2Ni0.95Sn0.05和苯以及Mg2Ni0.95Sn0.05氢化物与苯分别组成的浆液的储氢性能,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合金和氢化物对浆液吸氢速率的影响,发现氢化物比合金对浆液的反应速率的影响更为显着。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特别明显,在反应釜中氢气压力为7 MPa,反应釜桨搅拌速度为500r·min-1,温度为513K时合金和氢化物分别和苯组成的浆液表现出最佳的吸氢性能,其最大吸氢量分别达到了5.87%(mass)和6.02%(mass)。添加Sn后的合金Mg2Ni0.95Sn0.05对苯加氢到环己烷的转化有很好的选择性。

二、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现有储氢技术
        1.2.1 气态储氢
        1.2.2 液态储氢
        1.2.3 固态储氢
        1.2.4 浆液储氢
    1.3 氢浆储氢研究现状
    1.4 镁基储氢合金研究现状
        1.4.1 添加催化剂
        1.4.2 合金化
        1.4.3 构建亚稳定相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操作条件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材料的制备
    2.3 储氢性能的表征
        2.3.1 设备组成及原理
        2.3.2 测试方法
    2.4 测试分析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4.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3 DBT加氢特性研究及氢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DBT加氢动力学实验
        3.1.1 DBT加氢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3.1.2 反应温度对DBT加氢性能的影响
    3.2 原料的制备及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反应温度与体系固液比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温度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4.2 固液比对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LM催化相的确定及加氢机理
    5.1 LM催化相的确定
    5.2 不同氢化物对浆液最佳催化温度的影响
    5.3 固液比对Mg_2NiH_4-DBT浆液加氢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镁基储氢合金的改性及其催化有机液体吸放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氢材料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1.3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原理
        1.3.1 储氢原理
        1.3.2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特性
        1.3.3 储氢合金的动力学特性
    1.4 浆液双相储氢系统
        1.4.1 苯的加氢反应研究
        1.4.2 环己烷的脱氢反应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镁基储氢合金
        2.1.1 纯镁的储氢性能
        2.1.2 常规晶态Mg-Ni储氢材料
        2.1.3 非晶态Mg-Ni储氢材料
        2.1.4 纳米晶Mg-Ni储氢材料
        2.1.5 稀士-Mg系储氢合金
        2.1.6 其他镁基储氢合金
    2.2 改性处理对镁基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2.2.1 化学处理表面改性
        2.2.2 球磨处理表面改性
    2.3 储氢合金催化有机液体吸氢
    2.4 有机物脱氢技术介绍
        2.4.1 环己烷脱氢理论
        2.4.2 有机物脱氢研究现状
    2.5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合金制备以及改性处理
        3.1.1 合金的制备
        3.1.2 合金的球磨改性处理
        3.1.3 合金的化学处理表面改性
    3.2 合金储氢性能的测试
        3.2.1 气态反应测试系统
        3.2.2 气态储氢测试方法
        3.2.3 浆液吸氢反应测试系统
        3.2.4 浆液系统吸氢性能测试
        3.2.5 浆液脱氢反应测试系统
    3.3 仪器分析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扫描电镜(SEM)观察
        3.3.3 气相色谱分析仪
第四章 表面改性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铸态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1.1 合金的活化性能
        4.1.2 温度对铸态合金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氩气中球磨改性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2.1 球磨时间对合金相结构及其微观形貌的影响
        4.2.2 合金的活化性能
        4.2.3 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4.2.4 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4.3 甲苯中球磨改性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3.1 球磨时间对合金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的影响
        4.3.2 合金的活化性能
        4.3.3 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4.3.4 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4.4 THF中球磨改性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4.1 球磨时间对合金相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4.4.2 合金的活化性能
        4.4.3 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4.4.4 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4.5 NH_4F溶液处理的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5.1 氟处理对合金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5.2 氟处理对合金活化性能的影响
        4.5.3 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4.5.4 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4.6 吸氢动力学机制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镁基储氢合金催化有机液体加氢反应的研究
    5.1 Mg_2Ni_(0.95)Sn_(0.05)合金及其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的加氢反应
        5.1.1 合金的相结构
        5.1.2 铸态Mg_2Ni_(0.95)Sn_(0.05)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1.3 Mg_2Ni_(0.95)Sn_(0.05)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氢性能
        5.1.4 合金及氢化物催化加氢机理探讨及其动力学分析
    5.2 La_(1.8)Ca_(0.2)Mg_(14)Ni)3合金催化苯加氢反应
        5.2.1 铸态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2.2 氩气中球磨的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2.3 甲苯中球磨的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2.4 THF中球磨的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2.5 NH_4F溶液处理后合金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2.6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lNi_5与Raney-Ni催化环己烷脱氢反应研究
    6.1 多相态反应模式的环己烷脱氢
        6.1.1 Raney-Ni催化环己烷脱氢
        6.1.2 MlNi_5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
        6.1.3 Raney-Ni与MlNi_5合金组成复合催化剂催化脱氢
        6.1.4 环己烷注入量对脱氢转化率的影响
        6.1.5 催化剂用量对环己烷脱氢反应的影响
    6.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6.2.1 催化剂中元素对脱氢的影响
        6.2.2 速率常数k的测定
        6.2.3 催化环己烷脱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计算
    6.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6.3.1 温度对脱氢反应的影响
        6.3.2 液固比对环己烷脱氢的影响
    6.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6.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稀土-镁基合金La_(1.8)Ca_(0.2)Mg_(14)Ni_3与环己烷组成的浆液体系脱氢研究
    7.1 铸态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研究
        7.1.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的脱氢反应
        7.1.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1.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1.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1.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2 氩气中球磨改性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研究
        7.2.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2.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2.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2.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2.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3 甲苯中球磨改性的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
        7.3.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3.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3.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3.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3.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4 四氢呋喃中球磨改性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
        7.4.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4.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4.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4.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4.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5 NH_4F溶液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催化环己烷脱氢的影响
        7.5.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5.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5.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5.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5.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6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的氢化物催化环己烷脱氢
        7.6.1 多相态模式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6.2 多相态模式下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6.3 密闭反应釜内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7.6.4 反应釜加载钯管分离器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6.5 反应釜外接循环泵的环己烷脱氢研究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建议
    8.1 各种改性对合金微结构及吸放氢性能影响
    8.2 镁基合金及其氢化物与苯组成浆液加氢性能的研究
    8.3 Raney-Ni与MlNi_5催化环己烷脱氢性能研究
    8.4 稀土镁系合金及其氢化物催化环己烷脱氢性能研究
    8.5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Mg2Ni0.95Sn0.05-C6H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
    1.1 合金的制备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2.1 Mg2 Ni0.95 Sn0.05合金和苯组成的浆液的吸氢速率
    2.2 浆液中Mg2 Ni0.95Sn0.05氢化物催化苯的吸氢
    2.3 合金和苯组成的浆液的饱和吸氢
    2.4 氢化物催化的苯浆液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氢
3 结论

四、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镁系储氢村料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性能研究[D]. 万静.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
  • [2]镁基储氢合金的改性及其催化有机液体吸放氢性能研究[D]. 高林辉. 浙江大学, 2006(02)
  • [3]四氢呋喃中不同时间球磨改性的La1.8Ca0.2Mg14Ni3合金和苯组成浆液的吸氢性能[A]. 高林辉,陈长聘,安越,李寿权,葛红卫. 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 [4]Mg2Ni0.95Sn0.05-C6H6浆液体系储氢性能[J]. 高林辉,陈长聘,张继文,冯晓晶,陈立新. 化工学报, 2004(S1)

标签:;  ;  ;  ;  ;  

Mg_2Ni_(0.95)Sn_(0.05)-C_6H_6浆料体系的储氢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