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一、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文[1](2016)在《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MD(分子沉积)膜驱是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一些油田的前期试验也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辽河油田牛12S1中油层组于1983年试采,1984年11月正式投入开发,膜驱前综合含水93.99%,产量递减。本文通过改变驱替介质,提出了MD膜驱技术,并对所用MD膜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优选了注入的参数,结合实验结果及实际情况,制定了牛12S1中的MD膜驱油方案,并对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论文一、二章主要介绍了MD膜驱油技术的机理及研究发展情况。第三章评价了MD膜剂的一些理化性能,验证了其部分驱油机理。第四章通过驱油物模实验,测绘了油水相渗曲线,测定了驱油效率,以此来了解其驱油的特征。第五章通过系列流动实验,测定了不同条件下MD膜驱油效率,优选了注入参数。第六章制定了现场驱油方案并实施,对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测定了不同浓度MD膜及CTAB溶液的表面张力,与CTAB溶液相比,MD膜溶液表面张力基本不随浓度发生变化,证明其为表面非活性物质。测定了不同浓度MD膜及HPAM溶液的粘度,MD膜溶液粘度与浓度变化关系不大。热稳定性及抗腐蚀性能良好。测定了MD膜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浓度为800mg/L时,饱和吸附量11.68mg/g,吸附平衡时间8h左右。通过接触角法研究MD膜溶液对表面润湿性的改变:MD膜溶液可以使亲油玻璃表面向亲水方向转变,亲水表面向弱亲水方向转变。继而对岩心切片进行研究,处理前岩心切片多为亲油,经过MD膜处理后,接触角有所降低,表面润湿性由亲油向亲水方向转变。对中性润湿及亲水岩心切片处理后润湿性转为弱亲水,改变幅度较亲油切片小。通过稳态法测绘了岩心水驱及MD膜驱相渗曲线,MD膜驱较水驱降低了残余油饱和度7.4%,驱油效率上升了7.2%,等渗点右移,两相区变宽,说明MD膜剂的注入使原油更易流动,提高了驱油效率。通过系列MD膜驱油效率实验,对比了其对不同岩心的驱油效果。室内实验中对于非均质的反韵律岩心,驱油效率较水驱增幅最大,这与其内部非均质性有关。对于天然岩心能够较水驱提高10个百分点的驱油效率。且在驱油过程中伴随着含水率下降及注入压差变小的情况。为了确定最优注入参数,室内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首先测定了MD膜剂在牛12区油水中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其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较小,浓度增加并不会使其“溶解”量增大很多。对比50mg/L、100mg/L、200mg/L、400mg/L、600mg/L、 800mg/L、1000mg/L、1500mg/L浓度的MD膜剂驱油效率,室内实验认为600mg/L时达到较好效果,驱油效率增幅8.97%;在含水分别为60%,70%,80%,90%,98%时转注MD膜剂,驱油效率增幅随含水率的增大变小,说明越早注入效果越好;对比连续注入、高浓度小段塞、低浓度大段塞、阶梯式浓度段塞四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下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低浓度大段塞及连续注入效果较好。还考察了矿化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度对驱油效率影响不大,矿化度增大还会小幅度的增加驱油效率。介绍了辽河油田牛12S1中的储层构造及开发现状。结合室内实验及矿场实际,确定了采用700mg/L浓度连续注入60天的方式,共计注入药剂68.1t。采出液中不含MD膜剂,多数井在一个月内开始见效。考察期内累计增油1461.6t,增气98.3465×104m3,注入压力有小幅度下降,含水率普遍降低。阶段投入产出比1:4.3。

张科良[2](2016)在《TEEMD分子膜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首先采用乙醇胺与环氧氯丙烷在无水乙醇溶剂中反应合成双氯中间体,再加入三乙胺进行季铵化反应合成了双季铵盐膜驱剂(TEEMD);分别测定了TEEMD的阳离子度、TEEME溶液的黏度和电导率、TEEMD的油水分配比、以及TEEMD溶液在不同润湿性介质表面的接触角。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膜驱剂TEEMD的阳离子度为82.1%;不同浓度TEEMD溶液的相对黏度均为0.98;TEEMD在水溶液中完全离解成离子,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TEEMD浓度的增大,它在水溶液中没有形成"胶束"态;TEEMD在原油和水两相间的油-水分配比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大,最后达到分配平衡,当TEEMD浓度分别为0.335、0.446、0.558和0.669mmol/L时,油-水分配比系数依次为0.050、0.099、0.552、0.698;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TEEMD在不同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均有所增强;该膜驱剂TEEMD能够使不同载玻片的表面向亲水性转变。

刘传宗[3](2014)在《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子膜驱作为一种新型三采技术,已开始在我国一些老油田相继开展前期试验,并取得显着的增产效果。吐哈鄯善油田立足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的现状,通过确定以“井网层系重构、改变驱替介质”的技术路线来解决实际生产中自然递减幅度大,采出液含水高的问题。本论文针对技术路线中的“改变驱替介质”,提出分子膜驱技术。对取自鄯检5-164井的岩心,进行室内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评价出鄯善油田适合分子膜驱。论文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绍了鄯善油田基本情况和分子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第四、五章从分子膜的驱油机理出发考察了分子膜的静态吸附量、油水中的分配系数和改变润湿性能。第六章绘制了不同的岩心油水相渗曲线,重点比较了水驱和分子膜驱时油水相渗曲线的区别。第七章、八章中通过系列流动实验,评价了不同条件下分子膜驱的油效率,并优化了实施分子膜驱的注入参数。测定了三种分子膜剂YMD、MD-1、MD-2浓度与吸附量、油水中分配系数的关系:分子膜剂在粉砂表面的吸附量随着分子膜浓度增加而增加,并能达到饱和吸附量。MD-1浓度为1600mg/L时,达到饱和吸附量11.74mg/g;分子膜剂MD-2在1800mg/L时达到饱和吸附量14.73mg/g;YMD在浓度为1600mg/L时,饱和吸附量12.77mg/g;分子膜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随浓度的增加,分配系数呈现出递减,“溶解”在油相中分子膜的量很少。采用测量接触角方法研究了不同溶液(MD-2、煤油、盐水和去离子水)对玻璃表面润湿性改变大小:强亲水的玻璃表面分别经煤油、盐水和去离子水浸泡处理后,接触角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都小于90。仍为亲水表面;经MD-2溶液浸泡处理后的玻璃表面,接触角增大到94。,润湿性发生反转,变成疏水。继而考察了MD-2对岩心切片表面润湿性改变:未经MD-2浸泡处理的岩心切片表面接触角约为25。,处理后接触角增大到90。,分子膜剂能够改变天然岩心表面的润湿性,使岩心的亲水性减弱。利用稳态法测定了4块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的油水两相渗透率,并绘制相对渗透率曲线图:随着岩心渗透率的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水驱效率降低。重点测定53号岩心,比较了油—水/分子膜溶液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变化情况:分子膜驱较水驱能够降低残余油饱和度3.8%,增加油相渗透率,提高原油采收率6.82%。进行了系列分子膜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单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三种分子膜剂MD-1、MD-2‘和YMD的驱油效率:MD-2提高采收率5.59%,YMD和MD-1分别提高采收率3.95%和3.89%;并联岩心实验模拟油藏层间非均质对分子膜采收率影响:并联岩心在调驱后再注入MD-2进行分子膜驱,低渗岩心提高采收率8.4%,高渗岩心采收率4.4%,膜驱能够提高微观洗油效率;二维平板模型模拟层内非均质性对分子膜采收率影响:非均质模型前期水驱采收率35.82%,前期分子膜驱提高采收率3.41%,在注弱凝胶调驱后动用低渗带,驱替效率提高10.37%。后续分子膜驱和水驱,增加低渗带的洗油效率7.83%。为优化MD-2注入参数,进行了流动实验:评价了不同浓度的分子膜MD-2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分子膜剂使用浓度越高,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浓度大于1800mg/L后,提高采收率值增长曲线趋于平稳(浓度为1800mg/L,采收率增加10.31%,浓度为2000mg/L,采收率增加10.42%);比较了连续注入、高浓度小段塞、低浓度大段塞和阶梯式浓度段塞注入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大段塞提高采收率程度最大9.37%;比较了在采出液含水60%、70%、80%、90%和100%时转注分子膜MD-2后的采收率,转注分子膜驱时机越早,膜驱提高采收率程度越高(提高采收率依次为11.93%、10.87%、9.51%、6.64%、4.34%)。考虑实际生产时,需总采收率最大,因此转注分子膜驱时机为含水为80%(总采收率56.15%)。分子膜MD-2最佳注入浓度为1800mg/L,最佳注入时机在含水率为80%转注分子膜剂,注入方式为低浓度大段塞注入。

王晶镱[4](2009)在《MD膜驱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油田都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通过改变注入剂来提高高含水油田和区块的开发效果已经成为目前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手段。以往的化学驱油方法(主要有聚合物驱、碱驱、表面活性剂驱)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和弊端,因此找到一种新型、绿色环保、高效的驱油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MD膜驱油技术是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膜驱油剂分子依靠阴阳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为成膜驱动力,膜驱油剂有效分子沉积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形成纳米级超薄膜。MD膜分子是聚合物型的表面活性物质,因此,MD膜驱具有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驱的双重特点,是一项新型的采油技术。本文采用缩合聚合机理在环氧氯丙烷和二乙胺摩尔比为1:1,60℃下反应3小时,得到产物MD-1,是一种线型直链聚合物型表面活性物质;采用自由基聚合和开环聚合同时进行的方式在环氧氯丙烷和二乙胺摩尔比为1.5:1,60℃下反应3小时,得到MD-2,是一种带有支链的聚合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利用JC2000CI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作为评价工具,评价了MD膜驱剂的性能。通过测量MD膜的表面(界面)张力可知,MD膜能减低其水溶液体系的表面张力。对润湿角的测量数据表明,不管是亲油表面还是亲水表面,MD膜驱油剂吸附后表面都向亲水方向转变。另外研究了矿化度对表面张力和润湿角的影响。本文最后用红外光谱仪对MD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说明该聚合物是一种带有羟基的聚季铵盐。

赵晓非,王晶镱,毕立娜,王玉婵,李贵学[5](2008)在《MD膜驱油剂驱油机理》文中认为介绍了MD膜驱油剂的理论。陈述了MD膜驱油的几种机理(主要包括润湿性转变、吸附作用、能量"场"形成等);通过边界层的模型分析了能量"场"理论;展望了MD膜在三次采油方面的巨大潜力。

李成[6](2007)在《岩石混合润湿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油藏润湿性作为油藏界面现象的一个重要参数,润湿性的改变将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毛管力、残余油、电性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等产生本质的影响,从而对原油的采出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纳米材料分子沉积膜(简称分子膜剂或膜剂)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改变岩石润湿性电化学机理、膜剂组成、膜剂溶液性质、膜剂在石英砂表面吸附特性、改变砂粒和岩石润湿性的规律、膜剂驱油机理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分子膜剂是不具表面活性的双阳离子有机物——单分子双季铵盐。它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依靠强的离子间静电作用,使沉积在储层表面形成牢固的单分子层超薄膜,使岩心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较大程度地提高自发渗吸采出程度,降低了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的粘附力,原油不断剥离表面被带出地层,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有膜剂的岩心,润湿性明显的向亲水方向转变;膜剂溶液可以提高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412%。在不同韵律的岩层组合中,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反韵律的岩心实验结果最佳。膜剂驱油以渗吸机理为主,与表面活性剂驱油有明显的不同。

刘宏生,高芒来[7](2006)在《MD膜驱剂对油藏矿物ζ电位的影响》文中提出用微电泳法考察了3种季铵盐(MD膜驱剂、四乙基溴化铵((Et)4N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无机盐对石英砂和大庆油砂界面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季铵盐对石英砂ζ电位影响的顺序为:CTAB>MD膜驱剂>(Et)4NB.无机盐使石英砂在MD膜驱剂溶液中的ζ电位升高,无机盐中的Al3+离子影响比Ca2+和Na+离子明显.大庆油砂在MD膜驱剂和(Et)4NB溶液中的ζ电位较沥青质-大庆油砂的低,而大庆油砂在吸附沥青质前后在CTAB溶液中的ζ电位变化很小.理论计算表明,沥青质-大庆油砂饱和吸附季铵盐的ζ电位大于大庆油砂,季铵盐在沥青质-大庆油砂表面的相对覆盖率小于大庆油砂.

李俊刚[8](2006)在《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油藏润湿性作为油藏界面现象的一个重要参数,润湿性的改变将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毛管力、残余油、电性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等产生本质的影响,从而对原油的采出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纳米材料分子沉积膜(简称分子膜剂或膜剂)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改变岩石润湿性电化学机理、膜剂组成、膜剂溶液性质、膜剂在石英砂表面吸附特性、改变砂粒和岩石润湿性的规律、膜剂驱油机理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分子膜剂是不具表面活性的双阳离子有机物——单分子双季铵盐。它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依靠强的离子间静电作用,使沉积在储层表面形成牢固的单分子层超薄膜,使岩心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较大程度地提高自发渗吸采出程度,降低了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的粘附力,原油不断剥离表面被带出地层,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有膜剂的岩心,润湿性明显的向亲水方向转变;膜剂溶液可以提高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412%。在不同韵律的岩层组合中,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反韵律的岩心实验结果最佳。膜剂驱油以渗吸机理为主,与表面活性剂驱油有明显的不同。

徐赋海,赵立强,肖建宏,曹正权,毛广洲,陈辉,贾振福[9](2006)在《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综合分析了水溶性分子沉积膜的表面及界面特性、吸附特性、表面zeta电位、破乳作用和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应用分子沉积膜驱油剂不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但降低幅度不大,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粘度,有自组织破乳作用,能自发吸附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上并放热,能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剥离残余油提高采收率。指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提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高芒来,孟秀霞,孟庆民[10](2005)在《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及油水界面张力》文中提出考察了pH值、温度和时间对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大庆原油和孤岛原油/水中的分配及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增加,分子沉积膜驱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增加,界面张力降低,但总体上分配系数较低;温度升高,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系数和界面张力均有所降低;在约196h后,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达到平衡。分子沉积膜驱剂向界面扩散和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缓慢;随着时间的增加,分子沉积膜驱剂溶液与孤岛原油界面张力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并没有出现象表面活性剂那样的低界面张力;NaCl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孤岛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大庆原油中的溶解度,且相同条件下的界面张力更低。

二、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D膜驱油机理研究
    2.1 MD膜的结构特点
    2.2 MD膜微观驱油机理
第3章 MD膜的理化性能
    3.1 MD膜溶液外观及物理指标
    3.2 MD膜溶液的表面张力
    3.3 MD膜溶液的粘度
    3.4 MD膜溶液的热稳定性实验
    3.5 MD膜溶液的抗腐蚀性能
    3.6 MD膜静态吸附特征
    3.7 MD膜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MD膜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4.1 MD膜驱对岩心渗流特征的影响
    4.2 MD膜驱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MD膜驱注入参数优选
    5.1 MD膜在油水中的分配
    5.2 注入浓度的选择
    5.3 注入时机的确定
    5.4 注入方式的影响
    5.5 矿化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D膜驱矿场试验及跟踪评价
    6.1 牛居油田牛12S_1~中区块地质特征
    6.2 开发简况及开发现状
    6.3 MD膜驱油方案设计
    6.4 MD膜驱矿场试验跟踪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TEEMD分子膜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制备原理
        1.2.2 分子膜驱剂的制备
        1.2.3 TEEMD阳离子度的测定
        1.2.4 TEEMD溶液黏度测试
        1.2.5 TEEMD溶液电导率测定
        1.2.6 TEEMD油-水分配比测定
        1.2.7 TEEMD接触角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TEEMD的阳离子度
    2.2 TEEMD溶液的黏度
    2.3 TEEMD溶液的电导率
    2.4 TEEMD油-水分配系数
    2.5 TEEMD的润湿性
3 结论

(3)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主要成果
第2章 鄯善油田基本概况
    2.1 构造、断层特征
    2.2 地层与沉积相
    2.3 储层特征
    2.4 流体性质
    2.5 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3章 分子膜驱油技术机理及现状
    3.1 分子膜驱油技术的提出
    3.2 分子膜剂驱油机理
    3.3 分子膜驱油剂的结构
    3.4 MD膜驱油剂的国内现场应用
第4章 分子膜静态吸附及在油水中的分配特征
    4.1 分子膜静态吸附特征
    4.2 分子膜在油水中的分配特征
第5章 分子膜对岩心润湿性影响
    5.1 MD-2膜改变玻璃表面润湿性实验
    5.2 MD-2膜改变岩心接触角实验
第6章 分子膜驱油岩心渗流特征
    6.1 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原理
    6.2 实验步骤
    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7章 分子膜驱油效率实验
    7.1 MD膜单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7.2 平面二维模型评价分析
    7.3 并联岩心弱凝胶调驱后MD膜驱物理模拟实验
第8章 分子膜注入参数对驱油效率影响
    8.1 注入浓度的影响
    8.2 注入方式的影响
    8.3 注入时机的影响
第9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MD膜驱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MD 膜的发展历程
        1.1.1 LB 膜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1.1.2 MD 膜的历史发展
    1.2 MD 膜的结构特点以及特性
        1.2.1 MD 膜的结构特点
        1.2.2 MD 膜的特性
    1.3 MD 膜的基本组成及分类
        1.3.1 MD 膜的基本组成
        1.3.2 MD 膜的分类
    1.4 MD 膜的驱油机理
        1.4.1 MD 膜的微观作用机理
        1.4.2 MD 膜驱油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1.4.3 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改变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聚合实验方法
        2.2.1 环氧氯丙烷和二乙胺的缩合聚合
        2.2.2 环氧氯丙烷和二乙胺的自由基聚合和开环聚合
    2.3 测试表征
        2.3.1 粘度的测试
        2.3.2 阳离子度的测试
        2.3.3 表(界)面张力的测试
        2.3.4 润湿角的测试
        2.3.5 IR 分析
第三章 MD 膜的合成
    3.1 MD 膜的合成原理
        3.1.1 MD-1 的缩合聚合反应机理
        3.1.2 MD-2 的反应机理
    3.2 MD 膜的合成反应条件研究
        3.2.1 MD-1 的反应条件研究
        3.2.2 MD-2 的反应条件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D 膜的性能评价
    4.1 HLB 值的计算
        4.1.1 MD-1 的HLB 值
        4.1.2 MD-2 的HLB 值
    4.2 表面张力的测定
    4.3 润湿角的测定
        4.3.1 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CTAB)接触角的测定
        4.3.2 不同浓度下MD-1 和MD-2 接触角的测定
        4.3.3 不同矿化度下MD-1 和MD-2 接触角的测定
        4.3.4 浸泡条件下MD 的接触角
    4.4 MD 膜的IR 表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表:相对粘度数值
详细摘要

(5)MD膜驱油剂驱油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MD膜的驱油机理
    1.1 MD膜驱油剂属表面非活性物质
    1.2 润湿性转变
    1.3 降低岩石表面粘附功
    1.4 毛细管自发渗吸作用
    1.5 表面电性转变机理
    1.6 能量“场”的形成[4]
2 对MD膜驱油机理的一点见解
3 前景与展望

(6)岩石混合润湿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润湿性的基本理论
        1.2.1 提高采收率方法分析
        1.2.2 润湿与铺展
        1.2.3 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分子沉积膜技术及驱油应用
    2.1 分子沉积膜技术发展概况
    2.2 分子沉积膜的发展历史
    2.3 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第3章 影响油藏储层润湿性电化学因素
    3.1 决定油藏储层润湿性电化学因素
    3.2 组成岩石矿物的表面荷电特性
    3.3 膜剂分子的结构特点与岩石适应性
第4章 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研究
    4.1 分子膜剂吸附量测定方法
        4.1.1 化学试剂
        4.1.2 试剂配制
        4.1.3 基本原理
        4.1.4 MD 膜剂的浓度测量
        4.1.5 吸附量测定操作方法
    4.2 静态吸附量的计算
    4.3 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特性
        4.3.1 不同浓度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规律
        4.3.2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4.3.3 碱度对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的影响
第5章 MD 膜剂对石英砂润湿角影响实验研究
    5.1 WASHBURN 法测量润湿角原理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
    5.3 润湿角测量的操作方法
    5.4 MD 膜剂对石英砂润湿角的影响
        5.4.1 纯试剂在石英砂上的润湿角
        5.4.2 不同浓度的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润湿角
    5.5 MD 膜剂浸泡油砂改变润湿角实例
        5.5.1 浸泡对比实验
        5.5.2 环境扫描电镜实验
第6章 膜剂对天然岩心润湿性的改变
    6.1 润湿性测量的方法
        6.1.1 油层润湿性定量测量方法
        6.1.1.1 接触角法
        6.1.1.2 Amott 润湿性指数法
        6.1.1.3 USBM 润湿性指数法
        6.1.2 油层润湿性定性测量方法
        6.1.2.1 渗吸法
        6.1.2.2 显微镜检验法
        6.1.2.3 相对渗透率方法
    6.2 润湿性测量实验
        6.2.1 自吸法(Amott 法)测定岩石润湿性原理
        6.2.2 实验准备及主要仪器设备
        6.2.2.1 实验准备
        6.2.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2.3.1 驱油
        6.2.3.2 自吸水排油
        6.2.3.3 水驱
        6.2.3.4 自吸油排水
        6.2.3.5 二次油驱
    6.3 膜剂对天然岩心润湿性的改变
第7章 膜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7.1 膜剂溶液性质
        7.1.1 膜剂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
        7.1.2 膜剂在油水两相分配
        7.1.3 膜剂对HPAM 溶液粘度影响
    7.2 MD 膜剂驱油模拟实验
        7.2.1 实验条件
        7.2.2 实验方法
    7.3 MD 膜剂驱油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膜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8.1 降低岩石表面粘附力
    8.2 毛细管自发渗吸作用
    8.3 改变油水界面性质
        8.3.1 改变界面张力
        8.3.2 改变界面电荷密度
        8.3.3 改变界面粘度
    8.4 MD 膜剂驱与表面活性剂驱驱油机理的异同点
        8.4.1 两种驱替方式的相同点
        8.4.2 MD 膜剂驱的特点
    8.5 MD 膜剂驱油提高采收率的优势
第9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MD膜驱剂对油藏矿物ζ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1.1.1 实验药品
        1.1.2 实验仪器
    1.2 样品的制备
    1.3 ζ电位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季铵盐和无机盐对石英砂ζ电位的影响
        2.1.1 季铵盐对石英砂ζ电位的影响
        2.1.2 MD膜驱剂和无机盐对石英砂ζ电位的影响
    2.2 季铵盐对大庆油砂ζ电位的影响
    2.3 大庆油砂对季铵盐吸附参数的分析
3 结 论

(8)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润湿性的基本理论
        1.2.1 提高采收率方法分析
        1.2.2 润湿与铺展
        1.2.3 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分子沉积膜技术及驱油应用
    2.1 分子沉积膜技术发展概况
    2.2 分子沉积膜的发展历史
    2.3 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第3章 影响油藏储层润湿性电化学因素
    3.1 决定油藏储层润湿性电化学因素
    3.2 组成岩石矿物的表面荷电特性
    3.3 膜剂分子的结构特点与岩石适应性
第4章 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研究
    4.1 分子膜剂吸附量测定方法
        4.1.1 化学试剂
        4.1.2 试剂配制
        4.1.3 基本原理
        4.1.4 MD 膜剂的浓度测量
        4.1.5 吸附量测定操作方法
    4.2 静态吸附量的计算
    4.3 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特性
        4.3.1 不同浓度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规律
        4.3.2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4.3.3 碱度对膜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的影响
第5章 MD 膜剂对石英砂润湿角影响实验研究
    5.1 Washburn 法测量润湿角原理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
    5.3 润湿角测量的操作方法
    5.4 MD 膜剂对石英砂润湿角的影响
        5.4.1 纯试剂在石英砂上的润湿角
        5.4.2 不同浓度的MD 膜剂在石英砂上的润湿角
    5.5 MD 膜剂浸泡油砂改变润湿角实例
        5.5.1 浸泡对比实验
        5.5.2 环境扫描电镜实验
第6章 膜剂对天然岩心润湿性的改变
    6.1 润湿性测量的方法
        6.1.1 油层润湿性定量测量方法
        6.1.2 油层润湿性定性测量方法
    6.2 润湿性测量实验
        6.2.1 自吸法(Amott 法)测定岩石润湿性原理
        6.2.2 实验准备及主要仪器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3 膜剂对天然岩心润湿性的改变
第7章 膜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7.1 膜剂溶液性质
        7.1.1 膜剂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
        7.1.2 膜剂在油水两相分配
        7.1.3 膜剂对HPAM 溶液粘度影响
    7.2 MD 膜剂驱油模拟实验
        7.2.1 实验条件
        7.2.2 实验方法
    7.3 MD 膜剂驱油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膜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8.1 降低岩石表面粘附功
    8.2 毛细管自发渗吸作用
    8.3 改变油水界面性质
        8.3.1 改变界面张力
        8.3.2 改变界面电荷密度
        8.3.3 改变界面粘度
    8.4 MD 膜剂驱与表面活性剂驱驱油机理的异同点
        8.4.1 两种驱替方式的相同点
        8.4.2 MD 膜剂驱的特点
    8.5 MD 膜剂驱油提高采收率的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
中文详细摘要

(9)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界面特性
    1.1 表面张力
    1.2 界面张力
    1.3 界面粘度
2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吸附特性
    2.1 吸附量
    2.2 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特性
3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破乳作用
4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驱油机理
    4.1 零电位
    4.2 润湿性
5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应用
    5.1 室内实验分析
    5.2 注水后期的现场应用
6 结论

(10)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及油水界面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2.2 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
2 结果及其讨论
    2.1 MD膜驱剂在原油/水中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2.1.1 pH值
        2.1.2 温度
        2.1.3 时间
    2.2 MD膜驱剂溶液/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2.2.1 温度
        2.2.2 时间
        2.2.3 pH值
3 结 论

四、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D]. 陈文文. 长江大学, 2016(12)
  • [2]TEEMD分子膜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J]. 张科良. 油田化学, 2016(01)
  • [3]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D]. 刘传宗. 长江大学, 2014(02)
  • [4]MD膜驱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晶镱.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5]MD膜驱油剂驱油机理[J]. 赵晓非,王晶镱,毕立娜,王玉婵,李贵学.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3)
  • [6]岩石混合润湿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李成.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 [7]MD膜驱剂对油藏矿物ζ电位的影响[J]. 刘宏生,高芒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 [8]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D]. 李俊刚. 大庆石油学院, 2006(08)
  • [9]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J]. 徐赋海,赵立强,肖建宏,曹正权,毛广洲,陈辉,贾振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01)
  • [10]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及油水界面张力[J]. 高芒来,孟秀霞,孟庆民.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标签:;  ;  ;  ;  

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