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米淀粉超细粉的制备及性能

籼米淀粉超细粉的制备及性能

一、籼米淀粉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文[1](2021)在《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糙米营养丰富,但食用口感较差,改进糙米的加工方法可提高糙米食品品质。本文将糙米的米糠和白米分开处理,对米糠采用挤压膨化和球磨法微细化,另将白米适当粉碎,再把两者混合制得重组糙米粉,加工成糙米发糕。主要研究了经挤压膨化和球磨后的米糠微粉的物理性质、营养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重组糙米粉与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在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以及制得的米发糕品质的差异。首先,通过单一球磨、挤压膨化-球磨得到不同的米糠微粉。结果表明,球磨能有效减小米糠粒度,得到粒度为D50=18.90μm的米糠微粉。挤压膨化处理可缩短米糠的球磨粉碎时间,当米糠粉碎粒度接近D50=18.90μm时,球磨时间缩短75%。分析了不同粒度的米糠微粉的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先增大后减小,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先减小后增大,水溶性指数增大,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膨胀力提高了37.36%。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堆积密度减小,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无明显变化,水溶性指数减小,且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提高了26.98%和94.93%。先进行温和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90℃,物料水分含量40%)再进行球磨,更能使米糠微粉的持水力、膨胀力、水溶性指数提高。其次,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得米糠微粉的抗氧化性、总酚、总黄酮、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减小,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降低了13.31%和11.96%,球磨有利于米糠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使测得的总酚含量提高了11.01%,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3.68%和6.06%,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了35.82%。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更小,分别降低了30.77%和24.74%,挤压膨化有利于米糠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使测得的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含量增加,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总膳食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球磨之前适当的挤压预处理(出口温度120℃,物料水分含量25%)可以使米糠微粉抗氧化性提高,总酚、γ-谷维素更易释放,而剧烈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160℃,物料水分含量18%)更有利于米糠微粉中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接着,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获得的米糠微粉颗粒的孔径分布、SEM、FTIR、XRD等微观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无明显变化,孔隙率、平均孔径减小,总孔面积增大,米糠结构逐渐由大块状变成小颗粒状,亲水基团O-H暴露得更多,纤维素、淀粉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这可能是造成米糠微粉粉体特性、水合特性、营养性质变化的原因。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和总孔面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米糠微粒结构更松散,氢键作用增强,并有淀粉-脂质复合物生成。最后,探究了不同重组糙米粉、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的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差异,以及所制得的米发糕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与整粒粉碎糙米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所制得的重组糙米粉最终黏度、谷值黏度提高,崩解值下降,其做成的糙米发糕比容增大了21.71%,弹性、回复性增强,硬度下降,感官评定总分更高。综上所述,挤压膨化和球磨处理可有效减小米糠粒度,改善米糠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以及促进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溶出。所得米糠微粉与白米粉混合成的重组糙米粉的耐热耐剪切作用增强,所制糙米发糕的比容、质构特性、感官品质更好。

杜京京[2](2020)在《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淀粉类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小分子物质通过与淀粉相互作用,影响淀粉糊化过程,改变产品的性能。近年来,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作为一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传导加热法(Conduction Heating,CH)和常温下超高压处理(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两种不同加工方法下从热特性、颗粒形貌、聚集形态、晶型结构等方面研究茶多酚对大米淀粉(Rice Starch,RS)多层次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而阐明茶多酚等特定小分子物质与大米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对实现茶多酚等特定小分子物质调控淀粉类产品的加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茶多酚对传导加热下大米淀粉糊化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得到,茶多酚降低了传导加热下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值与糊化焓值。结合DSC的结果,通过监测茶多酚对大米淀粉颗粒结构、膨润率与溶解度、粘度特征值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影响了糊化过程中大米淀粉颗粒结构的改变和水分迁移的分布,破坏了低温下大米淀粉颗粒结构和分子链的运动状态,促进大米淀粉在低温下的吸水溶胀,降低了传导加热下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2)紫外光谱和质子核磁共振结果说明,茶多酚与大米淀粉分子相互作用,阻碍了淀粉与碘结合形成共聚物的空间,降低了淀粉-碘络合物的吸光值,影响了外磁场下茶多酚的峰分裂。为了进一步阐明茶多酚与大米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茶多酚阻碍了大米淀粉分子链的螺旋缔结,引起大米淀粉凝聚态的形变。借助介电谱技术发现,大米淀粉/茶多酚体系产生了偶极极化,促进了升温过程中大米淀粉分子链的断裂,增强了淀粉分子链的运动。(3)茶多酚对常温下超高压诱导大米淀粉糊化的多层次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显示在低于400 MPa下,茶多酚对超高压诱导大米淀粉糊化没有显着影响。在400 MPa下,大米淀粉的糊化程度与茶多酚呈剂量依赖关系。当茶多酚水溶液与淀粉颗粒接触时,会形成很薄的附着层,这个附着层既受水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淀粉颗粒内部的吸引。大米淀粉颗粒内外存在茶多酚的浓度差,茶多酚在超高压作用下渗透进入大米淀粉颗粒内部,破坏了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促进水分进入无定形区域。同时,与之相连的结晶结构受到水分的溶胀作用导致结构破坏。从淀粉颗粒结构看,随着茶多酚添加比例增加,大米淀粉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出现凝胶结构。从分子间相互作用上看,茶多酚占据了大米淀粉分子的氢键结合位点,改变大米淀粉分子间以及分子内氢键结合作用,改变了大米淀粉结晶区与无定形区的比例。从晶体结构看,茶多酚促进大米淀粉从A型结构逐渐转变为B+V型,结晶度降低。从短程有序结构看,茶多酚不仅影响了大米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而且改变了无定形区的淀粉分子的无规则状态。(4)茶多酚在超高压(400MPa)下渗透进淀粉颗粒内部,促进长链淀粉分子链生成更多的短支链淀粉,导致大米淀粉分子链的摩擦系数减小,改变了大米淀粉的粘度参数。茶多酚还减弱了淀粉糊的凝胶强度,大米淀粉/茶多酚体系表现出更大的剪切变稀行为。同时,超高压处理后的大米淀粉在低温条件(40-600C)的溶解度和膨润率随着茶多酚的增加而显着提高。茶多酚进一步增强大米淀粉分子链排列的无序化,更加利于水分子的吸附,增强了水分子在大米淀粉分子链之间的流动。

肖仕芸[3](2020)在《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薏苡仁(Coix seed)是具有很高药用食用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属于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因其结构坚硬致密,高淀粉热焓值和高初始糊化温度,使其难糊化、蒸熟时间长,易导致营养流失、药理活性下降,成为薏苡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键共性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薏苡仁超微粉碎处理,分析薏苡仁粉理化特性变化,对比不同添加剂对改善薏苡仁粉凝胶老化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超微粉碎薏苡仁粉凝胶贮藏品质变化,为薏苡仁后续产品品质提升、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1)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色差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快速黏度仪(RVA)、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质构仪(TPA)等检测方法,分析机械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物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增加,薏苡仁粉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L*值提高、明亮度增加、团聚现象越明显,粒径降至19.08μm时分布逐渐均匀。To、Tc和△H随粒径减小逐渐降低(P<0.05),Tp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C-15组超微薏苡仁粉样品的Tc和△H最低,分别为77.61℃和0.26J/g。超微粉碎后糊化特征参数显着变化(P<0.05),粗粉对照组W-60终值黏度最高(1271.33c P),C-15组回生值最低(176.00c P)。超微粉碎并未改变薏苡仁粉的晶体结构,结晶度随粒径减小逐渐降低(P<0.05),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超微粉碎后薏苡仁粉凝胶特性参数发生显着变化(P<0.05),W-60组硬度、弹性、咀嚼性最高,冷藏7d后,超微薏苡仁粉凝胶硬度减少、弹性增加。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表明,薏苡仁的平均粒径与各物化特性存在显着相关性。综上,超微粉碎能显着降低薏苡仁粉的颗粒粒径,影响超微粉的糊化特性和热特性,进而可改善全粉的热糊稳定性和凝胶的抗老化性。(2)通过质构仪(TP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低场核磁共振(LF-NMR)等检测方法,分析0.3%单甘酯、0.3%卡拉胶、10%甘油、35%糖浆等添加剂在4℃冷藏条件下对薏苡仁粉凝胶老化变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组的W-60凝胶和C-15凝胶热力学参数、TPA特性、水分状态变化差异显着(P<0.05)。由DSC分析可知,添加剂能显着增加W-60凝胶的To范围,降低凝胶体系的△H和RD值,各组间To、△H、RD值随贮藏时间增加变化差异显着(P<0.05)。添加剂也能显着增加C-15凝胶的To和Tc范围,各组间To、Tc、△H、RD值随贮藏时间增加变化差异显着(P<0.05)。贮藏14d时,所有样品组的△H和RD值均升至峰值,组间差异显着(P<0.05),而添加35%糖浆对W-60凝胶和C-15凝胶的热力学参数和老化度影响不同。由TPA分析可知,添加剂显着影响凝胶的硬度、弹性、咀嚼性(P<0.05)。混合添加剂均可以有效地降低薏苡仁粉凝胶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的变化速率。两种凝胶样品的硬度值随冷藏时间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但相对增长率逐渐减小。由LF-NMR分析可知,C-15凝胶的信号幅度高于W-60凝胶;随着冷藏时间增加,凝胶内部水分由紧密结合水向不易流动水和自由移动水移动;混合添加剂可使T2弛豫时间向慢弛豫方向移动。综上,以C-15组(平均粒径为33.04±0.51μm)的超微薏苡仁粉制成的凝胶体系抗老化效果更佳。混合添加剂(0.3%单甘酯、0.3%卡拉胶、10%甘油、35%糖浆)可有效延缓薏苡仁粉凝胶的老化回生。(3)通过分析4℃加速老化和40℃加速氧化条件下,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的贮藏期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条件下,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的全质构特性参数随时间变化发生显着差异(P<0.05)。与W-60对照组相比,超微薏苡仁粉凝胶组间差异显着(P<0.05),贮藏30d凝胶的硬度、粘附性、咀嚼性值升高,回复性值降低。随贮藏时间延长凝胶发生老化回生,而C-20凝胶老化回生速率较慢,组织稳定性较好。40℃加速氧化过程中,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的水分体积分数、TBA值、L*值、a*值、b*、△E值变化差异显着(P<0.05)。随贮藏时间增加,W-60对照组水分体积分数减少,TBA值、b*值增加,与超微薏苡仁粉凝胶差异显着(P<0.05)。综上,4℃条件下C-20凝胶(平均粒径为19.08±1.91μm)耐贮存性能较好,40℃条件下W-60凝胶氧化褐变剧烈,组织稳定性较差。

李杨[4](2019)在《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米富含淀粉,且小米淀粉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以小米淀粉为原料,应用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对小米淀粉进行处理,并对这两种改性方法进行了比较,获得如下研究成果。小米淀粉的提取条件为碱液浓度(w/v)0.3%、料液比(w/w)1:3,浸泡时间24 h、小米淀粉得率为95.10%;超声处理使淀粉黏度、崩解值、溶胀力、透明度、起始糊化温度(To)、焓值和短程有序性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淀粉的中位粒径(D50)和相对结晶度持续降低。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峰值黏度的影响最大,在淀粉乳浓度为20%时,峰值黏度降低了 6.95%;时间因素对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影响最大,75 min处理后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分别降低了 40.38%和3.89%;频率因素对淀粉的溶胀力影响最大,25+80kHz处理后淀粉溶胀力增加了 11.31%;温度因素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最大,60℃处理后淀粉相对结晶度降低了 24.20%。微波处理显着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溶胀力和相对结晶度,显着提高了淀粉的体外消化性,且微波对于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淀粉乳>干态淀粉>微波时间。微波处理增强了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并对淀粉晶体和非晶区域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微波淀粉的红外光谱中羟基峰向较低的波数方向移动;微波使得颗粒表面出现较深的裂纹和中心空穴,并使得淀粉的原始形态逐渐消失,形成了表面粗糙的凝胶块或细小的片状凝胶。微波对淀粉性质影响远大于超声。20%浓度的小米淀粉乳经120 s微波和75 min超声处理后峰值黏度和相对结晶度分别将降低了 72.59%、91.8%和6.41%、15.16%;微波处理降低了淀粉的黏度,透明度,溶胀力和短程有序性,而20kHz、300W或15 min的超声处理增加了淀粉的上述性质;微波处理提高了淀粉的To,而超声处理会使其降低;超声处理后淀粉的红外特征峰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微波处理后红外特征峰宽变宽,峰强变低,同时出现峰位置的明显前移;超声处理仅造成颗粒表面空洞,裂纹和部分颗粒破损,而微波处理将对淀粉颗粒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使淀粉颗粒糊化。

刘云飞[5](2019)在《改良挤压技术对大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天然淀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和非食品工业需求,为了拓展淀粉的应用范围,常常需要对天然淀粉进行改性处理。而挤压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改性手段,课题组前期为研发营养重组米,自主研发了改良挤压技术(Improved Extrusion Cooking Technology,IECT),发现IECT制备的营养质构米食用品质良好。此外,利用IECT改性大米淀粉可改善其冻融稳定性。然而,IECT处理对大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糊化、老化、消化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这限制了IECT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本研究拟采用IECT处理大米淀粉,研究改性前后大米淀粉糊化、老化、消化和流变性质影响的差异性;表征IECT对大米淀粉各层次结构的影响;建立结构和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通过IECT技术制备慢消化淀粉和即食糙米,拓展IECT在淀粉改性和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论文首先通过调节大米淀粉原料的不同水分含量(30-70%),用IECT技术制备预糊化淀粉。原料水分60%时,淀粉几乎完全糊化。IECT制备的预糊化淀粉与原淀粉相比,在低温(30℃)时有较高的WAI和WSI,较低的崩解值(740 cP)和回生值(1440 cP),这表明IECT处理可以提高淀粉糊的稳定性,降低短期老化程度,水分含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淀粉糊性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淀粉分子降解引起的,原淀粉分子尺寸约39.2 nm,降解后分子尺寸约20.7 nm。IECT处理大米淀粉引起的分子降解主要是发生在支链淀粉上。利用不同温度和转速的IECT参数在60%水分条件下处理大米淀粉,结果表明高温(130°C)和高转速(50 Hz)可以使淀粉的降解程度最大化(分子尺寸降低55%),而且降解还是优先发生在支链淀粉分子中,几乎没有直链淀粉发生降解。这与制备预糊化淀粉降解结果一致。降解的小分子通过延缓水分流动性降低和储能模量增加可以有效抑制淀粉的短期老化,但是会加速支链淀粉的长期老化。IECT处理引起淀粉降解程度越大,抑制短期老化和促进长期老化的效果越明显。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支链淀粉的老化结果与改性淀粉长期老化结果一致,这表明分子模拟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淀粉长期老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原大米淀粉和不同分子尺寸的IECT改性淀粉(ERS)的消化,糊化和流变学性质发现:ERS与原淀粉相比,ERS的消化速率明显高于原淀粉(增加3倍),且随着分子尺寸的减小而增加。IECT改性大米淀粉中快消化淀粉含量增加3倍,慢消化淀粉含量减少58%,抗性淀粉含量减少87%。随着分子尺寸的降低,ERS在高温下糊化时,溶解度增加,但水吸收度下降。从流变学性质得出,大米淀粉挤压前后都呈现出弱凝胶和剪切变稀的性质,属于假塑性流体。相同浓度下,IECT改性淀粉的临界应变值,储能模量,表观粘度和触变性都降低,降低程度和淀粉分子降解程度成正比。挤压加快淀粉凝胶网络结构形成的速率,提升了淀粉凝胶的剪切回复能力,最多提升36%。采用挤压结合老化的方法研究改性大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消化性发现,改性淀粉凝胶老化后消化速率与原淀粉凝胶老化后的消化速率相比分别降低24%、17%和28%。其中改性豌豆淀粉凝胶老化后消化速率最低(3.02×10-2/min),改性马铃薯滴淀粉次之(4.61×10-2/min),改性大米淀粉消化速率最快(6.05×10-2/min)。而且老化过程对于改性淀粉凝胶储能模量增加与原淀粉相比小5-13×103 Pa,硬度的增加比原淀粉少227-719 g,这说明老化对于改性淀粉品质的影响比原淀粉小,挤压结合老化是有效降低淀粉消化速率的方法。此外,研究淀粉基食品老化特性时需要综合考虑淀粉性质和结构变化。利用超微粉粉碎得到不同粒径(103,28.3和15.3μm)的糙米粉,结合挤压成型技术制备即食糙米产品,蛋白含量降低6-38%,粗脂肪含量减少19-49%,同时减少产品的总能量值。促进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成可溶膳食纤维,增加总膳食纤维含量(47%),降低膳食纤维的粒径(最小至16.5μm),但是当原料粒径为15.3μm时,挤压前后膳食纤维粒径不会发生显着变化。虽然挤压可以糙米中酚酸的释放率提高16-30%,但是仍然会降低体外抗氧化活性。此外即食糙米产品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原料粒径降低虽然对某些营养成分提高有帮助,但是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原料粒径越小,产品颜色越深,伴随着一股焦味,这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接受度。所以在今后的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原料粒径制备糙米产品。综上所述,改良挤压法通过改变大米淀粉各层次结构,可以有效改变大米淀粉的糊化,老化,消化和流变性质,使其适用于不同产品,这些性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支链淀粉的降解引起的。IECT结合老化处理可以降低淀粉的消化性,此外,IECT可以改善糙米的食用品质和营养特性。

王东爽[6](2016)在《新疆扁桃仁品质分析及其蛋白性质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扁桃是我国南疆区域的特色干果,种植面积大,营养价值高,用途广,特别是在功能性食品、药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区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业界对新疆扁桃及其蛋白的品质和各方面性质的研究较少,这为扁桃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客观揭示南疆地区扁桃及其蛋白的性质,本研究以南疆喀什地区的4个品种扁桃(莎车纸皮、莎车18、莎车沟子和莎车黄)为研究对象,对其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制备出扁桃分离蛋白,对其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理化和结构等方面的部分性质进行分析研究;与此同时,制备出扁桃脱脂超微粉,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测定分析;最终,将扁桃分离蛋白添加到灌肠与鱼丸中,研制开发出扁桃仁分离蛋白新型产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扁桃的营养价值,也为扁桃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扁桃仁品质分析。4种扁桃仁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均超过50%,粗蛋白含量均在27%以上,氨基酸种类齐全;在低温压榨过程中,3种扁桃仁油中油酸含量较高,高达70%左右,且研究发现扁桃仁油中含有27种挥发性成分,说明扁桃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高品质植物蛋白资源和油料作物。(2)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性质的测定分析。4种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的等电点为pI 5.0,且在280nm左右有紫外吸收峰,其变性温度和变性热焓均低,表明其分子构象在热转变中协调性低;莎车纸皮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的持水率和表面疏水性最高,其适合用于蛋糕、面包、冰淇淋等泡沫型产品中;莎车18扁桃脱脂粉与分离蛋白的总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最高,其分离蛋白的持油率是最好的,因此适用于肉品、香肠等对持水性、持油性要求较高的食品中;4种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的蛋白分子大部分集中分布在11kD-75KD之间,均在20KD处含量最高。(3)扁桃脱脂超微粉的制备及性质分析。在风机频率为40 Hz时,可以获得在5-35μm范围内分布较均匀的扁桃脱脂超微粉,其持水力、持油力、水溶性、起泡性及稳定性、乳化性及稳定性最高,松密度最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最高,而粗油脂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均较对照组低。(4)扁桃分离蛋白在灌肠和鱼丸中的应用研究。将扁桃分离蛋白作为添加剂添加到灌肠和鱼丸中,固定其基础配方,研究玉米淀粉、卡拉胶和扁桃分离蛋白添加量对其质构特性和凝胶强度的影响,得到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在灌肠中,玉米淀粉添加量为9%,扁桃分离蛋白添加量为5%,卡拉胶添加量为0.3%;在鱼丸中,玉米淀粉添加量为10%,扁桃分离蛋白添加量为2%,卡拉胶添加量为0.3%。

李雅琴[7](2016)在《三种物理处理方法对碎籼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我国南方,籼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很大,在籼米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1015%的碎米,碎米与整米的营养成分十分相似,但其价值却远远低于整米,导致了籼米的种植加工经济效益低下。本研究选用碎籼米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超高压、挤压膨化和复合方式进行处理,并对其基本成分、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糊化性质、热力学特性、晶体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预期为碎籼米的加工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原样,经超微粉碎处理的米粉样,其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含量略有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升高;超高压处理米粉样的基本成分与原样无显着差异;经挤压膨化处理的米粉样与原样相比,其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含量显着下降,直链淀粉含显着升高。2.对比原样,经超微粉碎处理的米粉样,其溶解度增大,膨胀度减小,冻融稳定性和体外消化性得到改善;超高压处理样与米粉原样无显着差异;经挤压膨化处理的米粉样与原样相比,其溶解度显着增加,而膨胀度显着减小,冻融稳定性和体外消化性得到显着改善。3.米粉动态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原样,超微粉碎处理样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有增大,损耗系数tanδ无显着变化;超高压米粉样形成胶体的粘性和弹性相比原样略微下降。静态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3%的各米粉糊均属于非牛顿流体,用幂律模型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发现,拟合相关性系数在0.99以上;对比原样,超微粉碎处理样表现出触变环变小,稠度系数k变大;超高压米粉样的静态流变性质与原样无显着影响;经挤压膨化处理的样品与原样相比,其米粉糊触变环显着变小,稠度系数显着减小。4.对比原样,超微粉碎处理样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和回复值增大,稀懈值减小;糊化温度升高,糊化焓减小;老化度增大,老化速率增加。超高压处理样与原样米粉无显着差异。挤压膨化处理样相较于原样,其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和回复值均显着减小;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均显着减小;老化度和老化速率显着降低。5.米粉的晶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原样、超微粉碎处理样和超高压处理样均在15°和23°出现强峰,在17°和18°出现弱峰,为A晶型;米粉原样的结晶度为12.8%,超微粉碎处理样和超高压处理样的结晶度与原样无显着差异。挤压膨化样分别在13°和20°出峰,为V晶型,挤压膨化样和挤压超微样的结晶度分别为2.1%和2.3%,比之原样,显着减小。

周聪[8](2014)在《超微大米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湖北大米为原料,制备超微大米粉,并对不同粒径大米粉的颗粒形貌、糊化特性、热特性以及其他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研究。这对研究大米的深加工,提高稻米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气流粉碎得到最小粒径在2~3μm范围内的大米粉,在气流粉碎得到的大米粉基础上继续使用胶体磨研磨,研磨5小时后,得到了平均粒径小于1μm的超微大米粉,有50%大米粉粒径在800nm以下。2.米粉颗粒在粉碎过程中,大颗粒从外层开始向内层脱落,逐渐被粉碎成无数小的颗粒,而这些小颗粒又团聚成在一起,形成表面疏松多孔的球行颗粒;分子链断裂成很多的小分子链,但是分子间化学键的振动活性并没有改变。3.不同粒径的米粉在整个升温糊化和降温回生过程中的糊化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大米粉粒径的减小,其糊化温度、最高粘度、最终黏度、降落值、回升值都随之降低。4.食盐、蔗糖淀粉酶的添加都使得米粉的糊化温度有所升高,降落值显着降低,增强了大米粉的热稳定性;但食盐使米粉糊化后粘度降低,回生值降低;蔗糖使米粉糊化后粘度上升,回生值增加;淀粉酶的添加使米粉的各项粘度指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三种添加剂对不同粒度的大米粉作用趋势一致,均有显着影响。5.随着大米粉粒径越小,完成糊化所需要的温度越低,热焓值越低,即越易于由多晶态向非晶态转化。6.无论在升温糊化过程中还是降温老化过程中,粒径越小的大米粉形成的凝胶强度、粘、弹性都越差,越接近牛顿流体且耐热性增强。7.随着大米粉粒径的减小,吸水性、溶解性增强,碘兰值增大;糊化后的米粉糊凝沉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增强。

赵金伟[9](2011)在《超细TiO2及其复合粉体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细TiO2粉体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宇航、电子、冶金、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粒度检测方法的争议,诱人的光催化应用前景使得超细TiO2粉体的制备技术和提高TiO2光催化性能的方法等研究成为当今物理学、化学以及材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工作重点是探讨建立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超细粉体粒度分析方法;制备超细TiO2粉体,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备ZnS、ZnO与纳米TiO2的复合粉体。并在此基础上对改性后的超细TiO2粉体和复合粉体的形貌、晶型、组成以及光催化性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粉体粒度真实测定的前提是将被测粉体充分分散,消除团聚现象。本文以代表性纳米级超细粉体(TiO2、Al2O3、SiO2)为对象,系统研究了样品浓度、分散介质、分散剂、超声波处理时间等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经优化,得到了合适的实验条件,建立了光透射式离心沉降法测定超细粉体粒径的方法。用建立的方法对美国NANO TEK公司生产的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纳米级超细粉体、自制的纳米TiO2样品、工业产品超微粉体进行了成功的检测,表明光透射式离心沉降法能够应用于100nm级的超细粉体粒度测试。将该方法与激光散射法(采用国际公认的美国布鲁克海文BI-200SM测试仪)和透射电镜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证实了可靠性。与现有其它超细粉体粒度测定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超细粉体检测方法。以热分解法成功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采用二甲基硅油进行表面淬火改性处理,使TiO2纳米材料红外光谱图的能带谱在[1000-550]cm-1区间发生改变,向低频偏移,即反应的响应光谱向可见光扩展,表明其相应的带隙能降低,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载流子的复合,提高其光催化效率;同时,使颗粒间的团聚程度降低,提高了产物的分散性。因纳米TiO2在水中极易沉降,而经二甲基硅油淬火改性的纳米TiO2具有强悬浮性,可长时间地悬浮于甲基橙水溶液或其它废水的表面及浅层,可以充分地吸收外部光源,对直接利用太阳光源极为有利。改性处理对纳米TiO2的物相、晶粒度、结晶度影响不大。采用二甲基硅油进行表面淬火改性的纳米TiO2与未改性纳米TiO2相比,改性纳米TiO2具有:粘度明显升高,容易获得稳定的悬浮液;对涂料中的VOC具有更强的降解作用。但改性与否对涂料的对比率影响不大,涂料的对比率与颜料的粒径大小和分布有关。将具有特殊光催化作用的改性纳米TiO2用于内墙生态涂料,不仅提高了涂料的悬浮稳定性,而且具有优异的净化空气、杀菌抑菌等功能,对居室装饰带来的有害气体污染起到显着的改善作用。用物理混合法、均匀沉淀法、表面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掺杂摩尔比为1:10的ZnS/Ti02复合粉体,并用XRD、SEM、IR、XPS等技术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考察了三种方法制备的样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差异,并结合表面组成、带隙能等探讨复合粉体ZnS/TiO2的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制备的复合粉体形状都以球形为主。物理混合法制备的ZnS/TiO2复合粉体因为经过了充分的搅拌,混合较均匀,团聚相对较小;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粉体颗粒尺寸较小,只有10.8nm,呈层状团聚。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纳米ZnS/TiO2复合粉体的XRD图谱中ZnS的晶型不清楚,含量较少,峰型有可能被Ti02晶型覆盖。用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三种复合粉体的带隙能。物理混合法的带隙能为2.69 eV;表面沉淀法的带隙能为2.66 eV;均匀沉淀法的带隙能为2.70 eV。三者相差不大,但都明显小于单一纳米TiO2、ZnS粉体的带隙能。三种方法制备的纳米ZnS/TiO2复合粉体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顺序为:表面沉淀法>物理混合法>均匀沉淀法。三种复合粉体带隙能的测定结果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非常一致。三种复合粉体都表现出高于单一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能。用物理混合法、分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掺杂摩尔比为1:10的ZnO/Ti02复合粉体,并用XRD、SEM、IR、XPS等技术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考察了三种方法制备的样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差异,并结合表面组成、带隙能等探讨复合粉体ZnO/TiO2的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复合粉体的形貌、晶型、组成都有一定的差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结果的活性顺序为:物理混合法>分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三种复合粉体都表现出高于单一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带隙能的测定值分别为:物理混合法为2.81 eV;分步沉淀法为2.87 eV;均匀沉淀法为2.98 eV。三者的带隙能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明显低于Ti02和ZnO粉体的带隙能。ZnO的加入,减少了复合粉体表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以及带隙的窄化都导致复合粉体光吸收效率的增强。电子能谱显示,物理混合法ZnO/TiO2复合粉体中的元素Zn:Ti的比例最高。Zn2+的相对增多减少了复合粉体表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使复合粉体的表面产生了更多的·OH和O2-,·OH和O2在光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一结果与物理混合法ZnO/TiO2复合粉体的低带隙能、高催化活性是一致的。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受其形态、结构影响较大。

张美霞[10](2009)在《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铁、钙、生物碱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但莲藕采收后易出现褐变,本研究希望找出比较有效的无硫抑制剂控制莲藕的酶促褐变过程,并结合干燥脱水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将莲藕加工成超微全藕粉,既有利于莲藕的贮藏和运输,又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莲藕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功能特性的研究,有利于理解超微全藕粉在加工、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构特征,为解决全藕粉深加工产品的糊化和老化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全藕粉产品的品质控制和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指导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鲜切藕片护色技术研究鲜切藕片的最佳护色剂组合为:柠檬酸0.15%,抗坏血酸0.15%,d1-苹果酸0.25%,L-半胱氨酸0.15%,在加工过程中结合热烫(60℃)可共同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2)鲜切藕片干燥脱水技术研究应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先微波后热风、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四种常用的干燥方法对鲜切藕片进行脱水干燥试验,采用干燥速率、碘蓝值、白度和复水性四个指标综合评定干燥后的产品质量,最终确定了热风干燥法是鲜切藕片的最佳干燥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薄层热风干燥的最佳条件为:热风温度70℃、风速0.3m/s、装样量40g。在此条件下,薄层热风干燥数学模型符合单项扩散模型:MR=0.857412114exp(-0.050102613t)(R2=0.96537):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和真实测定值的比较,表明该方程能够较好的模拟该条件下鲜切藕片的干燥过程。(3)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藕淀粉采用传统水提法制备,超微全藕粉首先由热风干燥的藕片经粗粉碎后,再通过翻转式振动碾磨混炼机,进行超微粉碎,再用不同目筛筛分而制得。1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1-淀粉,1-100、1-200、1-300的得率分别为3.23%、34.3%、47.0%、15.3%;2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2—淀粉、2—100、2—200、2—300的得率分别为3.71%、30.2%、47.6%、19.4%;3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3—淀粉、3—100、3—200、3—300的得率分别为2.64%、35.3%、38.7%、和22.1%。(4)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颗粒结构特性的研究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无裂纹,少量破损;大多数颗粒呈棒状,颗粒大小在40μm左右,少部分淀粉颗粒呈椭圆形或圆形,颗粒大小在10—25μm左右,极少数为多角形,有偏心环纹;藕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明显,颗粒较大的棒状淀粉,脐点位于淀粉颗粒的一端,其十字不规则,大部分呈“X”形;颗粒较小的椭圆形或圆形淀粉,脐点位于淀粉颗粒中央,呈垂直十字形或斜十字形,部分呈“X”形;全藕粉经过超微粉碎后,藕淀粉原有的颗粒结构大多被破坏,只能观察到极少完整的淀粉颗粒,且破损的淀粉颗粒与其他的颗粒黏附在一起,形成小的粒子团;超微全藕粉,只能看到部分未被破坏的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藕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为B型;超微粉碎后全藕粉呈现A型结晶结构;超微全藕粉随着粒度的减小,衍射峰强度降低,半峰宽增加,结晶区域减小,而非结晶区域增大;1号样品1-淀粉、1-100、1-200、1-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5.77%、25.61%、23.77%、21.81%;2号样品2-淀粉、2-100、2-200、2-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2.30%、28.72%、24.28%、22.49%;3号样品3-淀粉、3-100、3-200、3-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2.96%、28.94%、26.48%、25.76%。1号样品1-淀粉、1-100、1-200、1-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9.652μm-73.045μm、8.473μm-135.541μm、8.7μm-88.907μm和7.395μm-56.966μm之间;2号样品2-淀粉、2-100、2-200、2-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8.74μm-66.371μ、14.07μm-213.55、7.895μm-63.463μ和7.433μm-53.244之间;3号样品3-淀粉、3-100、3-200、3-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7.616μm-76.813、9.979μm-202.63、7.196μm-56.888μm和7.444μm-53.697μm之间。2号淀粉颗粒相对较小,1号淀粉和3号淀粉粒径相近。超微全藕粉100目样品粒径远大于淀粉粒径,200目和300目的样品粒径小于淀粉颗粒。(5)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糊化特性的研究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在不同条件下黏度变化趋势与相同品种的藕淀粉相似。但是由于全藕粉中复杂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微全藕粉的糊化温度高于藕淀粉,另外由于超微粉碎过程已经破坏了淀粉的颗粒结构,所以超微全藕粉糊化所需要的能量低于颗粒完整的藕淀粉;超微全藕粉的溶解度远远高于相应的藕淀粉;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溶解度顺序为为300目>200目>100目;超微全藕粉的膨胀度高于淀粉,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膨胀度顺序为100目>200目>300目;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远远高于超微全藕粉,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的冻融稳定性顺序为100目>200目>300目。超微全藕粉的粘度低于藕淀粉,但其稳定性好于藕淀粉;不同粒度的全藕粉中粘度的热稳定性和冷稳定性都表现为100目<200目和300目,200目和300目之间的稳定性差异不明显。藕淀粉在较低浓度6%时即可形成较好的凝胶,超微全藕粉则要在较高浓度11%时才能形成凝胶,且凝胶强度低,但超微全藕粉形成的凝胶弹性较好。(6)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糊老化特性的研究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在放置过程中透光率降低,超微全藕粉糊透光率低于藕淀粉;与藕淀粉糊相比超微全藕粉糊更容易沉降,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糊的沉降速度大小为300目>200目>100目;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或凝胶在存放过程中,碘蓝值和α-淀粉酶酶解率都降低,说明在糊或凝胶中游离淀粉含量降低,淀粉老化在缓慢的进行,同时在存放过程中,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凝胶的凝胶强度增加,凝胶弹性降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鲜切藕片进行了四种脱水干燥工艺的研究,优化了热风薄层干燥工艺参数,建立了干燥数学模型,并研究了超微全藕粉的生产工艺,获得了不同品种、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产品。(2)在国内首次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品种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理化性质、颗粒结构和功能性质,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鲜切藕片护色部分、热风薄层干燥部分以及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颗粒结构特性研究部分已分别在《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科学》上发表。

二、籼米淀粉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米淀粉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糙米食品有益健康
        1.1.1 糙米的结构
        1.1.2 糙米的营养
        1.1.3 糙米的食用方式
    1.2 糙米的粉碎方式
        1.2.1 糙米整粒粉碎难以适应食品要求
        1.2.2 糙米的分部粉碎适应物料特性
        1.2.3 米糠的粉碎特性
    1.3 米糠微粉碎方法
        1.3.1 超微粉碎的分类
        1.3.2 气流式粉碎机
        1.3.3 振动磨
        1.3.4 球磨
    1.4 挤压膨化对米糠性质的改变
        1.4.1 挤压膨化原理
        1.4.2 挤压膨化促进含纤维物料的粉碎效果
        1.4.3 挤压膨化改善米糠膳食纤维
        1.4.4 挤压膨化提高米糠稳定性
    1.5 米糠微粉的特性
        1.5.1 米糠微粉在食品加工中的特性
        1.5.2 米糠微粉营养特性
        1.5.3 超微粉改善纤维食品食用品质
    1.6 米糠微粉的应用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米糠微细化的试验流程
        2.2.3 米糠微粉的制备
        2.2.4 米糠微粉物理性质的测定
        2.2.5 米糠微粉营养性质的测定
        2.2.6 米糠微粉微观结构的测定
        2.2.7 重组糙米粉的制备
        2.2.8 重组糙米粉性质的测定
        2.2.9 糙米发糕的制作工艺
        2.2.10 发糕品质的测定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2 样品命名说明表
3 结果与讨论
    3.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
    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粒径分布的影响
        3.2.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粉体特性的影响
        3.2.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水合特性的影响
    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营养性质的影响
        3.3.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抗氧化性的影响
        3.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的影响
        3.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孔径分布的影响
        3.4.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SEM的影响
        3.4.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FTIR的影响
        3.4.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XRD的影响
    3.5 不同方法加工糙米粉的性质比较
        3.5.1 糊化性质
        3.5.2 热力学性质
    3.6 不同糙米粉所制发糕品质比较
        3.6.1 比容
        3.6.2 质构特性
        3.6.3 感官评价
    3.7 相关性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米淀粉颗粒和分子特性的研究
        1.1.1 大米淀粉的组成成分
        1.1.2 大米淀粉分子及微观结构
        1.1.3 大米淀粉的改性及应用
    1.2 小分子物质对淀粉多层次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1.2.1 小分子物质对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2.2 小分子物质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1.2.3 小分子物质对淀粉短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1.3 茶多酚对淀粉理化特性及消化性影响
        1.3.1 茶多酚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3.2 茶多酚对淀粉回生性质的影响
        1.3.3 茶多酚对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多酚对传导加热下大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2.3.2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偏光十字的影响
        2.3.3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2.3.4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粘度特征值的影响
        2.3.5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膨润率与溶解度的影响
        2.3.6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水分状态及分布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茶多酚对传导加热下大米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外光谱图谱分析
        3.3.2 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图谱分析
        3.3.3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分子链凝聚态结构的影响
        3.3.4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介电性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多层次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4.3.2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偏振光十字的影响
        4.3.3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4.3.4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粒径分布的影响
        4.3.5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4.3.6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4.3.7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短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粘度特征值的影响
        5.3.2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溶解度和膨润率的影响
        5.3.3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水分分布的影响
        5.3.4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动态流变的影响
        5.3.5 茶多酚对超高压处理下大米淀粉稳态流变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薏苡仁概述
    1.2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1.2.1 超微粉碎技术概述
        1.2.2 超微粉碎技术对食品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1.2.3 超微粉碎对原料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1.3 淀粉凝胶及其老化特性研究
        1.3.1 淀粉凝胶
        1.3.2 淀粉老化
        1.3.3 淀粉老化变化分析技术
    1.4 添加剂对淀粉老化控制作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械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物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薏苡仁粉制备
        2.2.2 粒度分布测定
        2.2.3 扫描电镜分析
        2.2.4 色泽测定
        2.2.5 热特性分析
        2.2.6 糊化特性分析
        2.2.7 X-射线衍射分析
        2.2.8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
        2.2.9 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2.2.10 凝胶质构特性测定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粒径的影响
        2.3.2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2.3.3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色泽的影响
        2.3.4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热特性的影响
        2.3.5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6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结晶特性的影响
        2.3.7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红外光谱的影响
        2.3.8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2.3.9 超微薏苡仁粉物化特性的PLS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超微薏苡仁粉凝胶老化性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薏苡仁粉浆制备
        3.2.2 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3.2.3 热特性分析
        3.2.4 全质构(TPA)分析
        3.2.5 LF-NMR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热特性变化的影响
        3.3.2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质构特性变化的影响
        3.3.3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水分状态变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4.2.2 加速老化破坏试验
        4.2.3 加速氧化破坏试验
        4.2.4 薏苡仁粉凝胶全质构(TPA)分析
        4.2.5 水分体积分数测定
        4.2.6 脂肪氧化测定
        4.2.7 色泽测定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加速老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质构特性分析
        4.3.2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水分体积分数变化
        4.3.3 不同粒径薏苡仁全粉TBA值分析
        4.3.4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的TBA值
        4.3.5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色泽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机械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物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5.1.2 添加剂对超微薏苡仁粉凝胶老化性质影响
        5.1.3 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4)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米及小米淀粉概述
        1.1.1 小米基本成分
        1.1.2 小米生理功能
        1.1.3 小米淀粉概述
        1.1.4 小米淀粉的提取方法
    1.2 改性淀粉及应用
    1.3 物理改性技术
        1.3.1 超声波改性技术
        1.3.2 超声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3.3 微波改性技术
        1.3.4 微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米淀粉的提取
        2.3.2 小米淀粉的超声波改性
        2.3.3 小米淀粉的微波改性
    2.4 小米及小米淀粉基本成分测定
    2.5 淀粉糊黏度性质的测定
    2.6 淀粉热性质的测定
    2.7 淀粉溶胀力的测定
    2.8 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2.9 淀粉粒径大小的测定
    2.10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2.11 淀粉短程有序性的测定
    2.12 淀粉体外酶消化的测定
        2.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2 体外酶消化测定步骤
    2.13 淀粉颗粒形貌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米淀粉提取与基本成分
        3.1.1 小米淀粉的碱法提取
        3.1.2 小米淀粉的基本成分
    3.2 频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2.1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2.2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2.3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2.4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2.5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2.6 频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2.7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3 功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3.1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3.2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3.3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3.4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3.5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3.6 功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3.7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4 时间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4.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4.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4.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4.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4.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4.6 时间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4.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5 温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5.1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5.2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5.3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5.4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5.5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5.6 温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5.7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6 浓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6.1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6.2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6.3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6.4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6.5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6.6 浓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6.7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7 超声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3.8 干态淀粉水分含量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8.1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8.2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8.3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8.4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8.5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8.7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9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干态淀粉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9.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9.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9.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9.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9.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9.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9.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0 淀粉乳浓度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0.1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0.2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0.3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0.4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0.5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0.6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0.7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1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淀粉乳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1.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1.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1.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1.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1.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1.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1.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2 微波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改良挤压技术对大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米淀粉
    1.2 淀粉结构
    1.3 淀粉结构测定方法
    1.4 淀粉性质概述
        1.4.1 淀粉的糊化
        1.4.2 淀粉的老化
        1.4.3 淀粉流变性质
        1.4.4 淀粉消化特性
    1.5 淀粉性质与结构关系
        1.5.1 淀粉的糊化与结构的关系
        1.5.2 淀粉的老化与结构的关系
        1.5.3 淀粉流变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6 淀粉改性研究
        1.6.1 生物改性方法
        1.6.2 化学改性方法
        1.6.3 物理改性方法
    1.7 挤压概述
        1.7.1 挤压对淀粉结构的影响
        1.7.2 挤压处理对淀粉性质的影响
    1.8 挤压质构米研究概述
    1.9 课题来源和选题意义
        1.9.1 课题来源
        1.9.2 选题意义
    1.10 研究内容
第2章 改良挤压法制备的预糊化淀粉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淀粉分子结构
        2.3.2 晶体结构分析
        2.3.3 微观结构分析
        2.3.4 糊化度分析
        2.3.5 WAI和 WSI分析
        2.3.6 糊化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良挤压处理对淀粉结构和老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淀粉分子结构
        3.3.2 改性淀粉短期老化性质
        3.3.3 改性淀粉长期老化性质
        3.3.4 分子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良挤压处理对淀粉消化、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良挤压对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4.3.2 改良挤压对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4.3.3 改良挤压对淀粉线性粘弹区的影响
        4.3.3 改良挤压对淀粉粘弹性的影响
        4.3.4 改良挤压法对淀粉凝胶静态剪切性质的影响
        4.3.5 改良挤压法对剪切恢复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挤压处理制备慢消化淀粉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淀粉长程和短程结构
        5.3.2 热力学性质
        5.3.3 动态流变学分析
        5.3.4 质构特性分析
        5.3.5 消化动力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挤压制备即食糙米营养和储藏性质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和试剂
        6.2.2 仪器和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营养成分变化
        6.3.2 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
        6.3.3 酚酸组成
        6.3.4 脂肪酶活性和储藏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疆扁桃仁品质分析及其蛋白性质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扁桃资源概述
        1.1.1 产区及分布
        1.1.2 营养和保健功能
    1.2 扁桃研究进展
    1.3 扁桃资源开发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新疆地区不同品种扁桃仁品质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扁桃原料基础品质差异分析
        2.2.2 扁桃原料氨基酸组成差异分析
        2.2.3 扁桃原料扁桃油脂肪酸组成差异分析
        2.2.4 低温压榨不同品种扁桃油脂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分析
        2.2.5 低温压榨不同品种扁桃饼粕的指标差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品种扁桃脱脂粉及其分离蛋白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基本成分的分析
        3.2.2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持水性的分析
        3.2.3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持油性的分析
        3.2.4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分析
        3.2.5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巯基含量的分析
        3.2.6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分析
        3.2.7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2.8 扁桃脱脂粉及分离蛋白热特性的分析
        3.2.9 SDS-PAGE电泳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扁桃脱脂超微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粒径的影响
        4.2.2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松密度的影响
        4.2.3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持水力的影响
        4.2.4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持油率的影响
        4.2.5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水溶性的影响
        4.2.6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吸湿性的影响
        4.2.7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起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2.8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乳化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2.9 风机频率对扁桃脱脂超微粉基本成分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扁桃分离蛋白在灌肠和鱼丸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原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单一添加物对灌肠硬度的影响
        5.2.2 添加物复配正交优化对灌肠质构特性的影响
        5.2.3 单一添加物对鱼丸凝胶强度的影响
        5.2.4 添加物复配正交优化对鱼丸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种物理处理方法对碎籼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籼米资源概况
        1.1.1 我国稻米和籼米资源的概述
        1.1.2 我国籼米的生产布局
        1.1.3 我国籼米加工现状
        1.1.4 我国碎米加工现状
    1.2 超微粉碎技术
        1.2.1 超微粉碎技术原理
        1.2.2 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超高压技术
        1.3.1 超高压技术原理
        1.3.2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挤压膨化技术
        1.4.1 挤压膨化技术原理
        1.4.2 挤压膨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2 引言
    2.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碎籼米的处理
        2.2.2 化学成分的分析
        2.2.3 食品加工特性
        2.2.4 糊化特性和老化特性
        2.2.5 流变学特性
        2.2.6 晶体特性
        2.2.7 体外消化性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米粉样品的制备
        3.3.1.1 米粉的超微粉碎处理
        3.3.1.2 米粉的超高压处理
        3.3.1.3 米粉的挤压膨化处理
        3.3.1.4 米粉的复合处理
        3.3.2 米粉的基本成分测定
        3.3.3 米粉的食品加工特性
        3.3.3.1 溶解度与膨胀力的测定
        3.3.3.2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3.4 米粉的糊化性质
        3.3.5 米粉的热力学性质
        3.3.5.1 米粉的糊化性质
        3.3.5.2 米粉的老化性质
        3.3.6 米粉的流变学性质
        3.3.6.1 米粉的动态流变
        3.3.6.2 米粉的静态流变
        3.3.7 米粉的晶体特性
        3.3.8 米粉的体外消化性
    3.4 数据处理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米粉的基本成分分析
    4.2 米粉的食品加工特性
        4.2.1 米粉的溶解度分析
        4.2.2 米粉的膨胀度分析
        4.2.3 冻融稳定性
    4.3 米粉的糊化性质
    4.4 米粉的热力学特性
        4.4.1 米粉的糊化
        4.4.2 米粉的老化
    4.5 米粉的流变学特性
        4.5.1 动态流变
        4.5.2 静态流变
    4.6 米粉的晶体特性
    4.7 米粉的体外消化特性
5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超微大米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微粉碎技术
        1.1.1 超微粉碎在食品加工上的应用
    1.2 超微粉碎常用机械设备
    1.3 大米
    1.4 超微粉碎技术在大米加工应用上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微大米粉制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微大米粉的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化学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性质测定
        3.2.1 扫描电镜观察大米粉颗粒形貌的实验方法
        3.2.2 红外光谱分析大米粉颗粒结构的实验方法
        3.2.3 大米微粉碘兰值的测定方法
        3.2.4 大米微粉吸湿量的测定方法
        3.2.5 大米微粉凝沉稳定性的测定
        3.2.6 大米微粉溶解度与膨胀度的测定
        3.2.7 大米微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3.2.8 差式量热扫描测大米微粉热特性的方法
        3.2.9 大米微粉糊化特性的测量方法
        3.2.10 蔗糖、食盐、酶对糊化特性影响的测定方法
        3.2.11 大米微粉的流变特性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超微大米粉颗粒结构、分子特性
        3.3.2 超微大米粉的糊化特性研究
        3.3.3 不同理化条件对成糊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及分析
        3.3.4 大米粉糊在存放过程中的凝沉稳定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3.3.5 流变学特性
        3.3.6 超微大米粉的热特性 (DSC)测定结果及分析
        3.3.7 超细微大米粉其他理化性质测定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超微大米粉的制备方法
    5.2 超微大米粉的性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细TiO2及其复合粉体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超细粉体制备及其研究现状
    1.3 超细粉体粒度测定及其研究现状
        1.3.1 基本概念
        1.3.2 超细粉体粒度分布表示方法
        1.3.3 测定超细粉体粒度方法
    1.4 超细粉体应用研究
        1.4.1 超细粉体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1.4.2 超细TiO_2粉体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和课题来源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2 实验方法与条件
    2.1 粉体的表征和测量
        2.1.1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晶体结构
        2.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表面组成分析
        2.1.3 红外光谱(FI-IR)分析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 超细TiO_2及其复合粉体的制备
        2.2.1 纳米TiO_2的制备
        2.2.2 超细ZnS及ZnS/TiO_2复合粉体的制备
        2.2.3 超细ZnO/TiO_2复合粉体的制备
    参考文献
3 超细粉体粒度分析研究
    3.1 光透射式离心沉降法
        3.1.1 基本原理
        3.1.2 表示粒度特性的关键指标
        3.1.3 仪器设备及试剂
    3.2 主要测量步骤
        3.2.1 样品准备
        3.2.2 仪器设置
        3.2.3 样品测试
        3.2.4 数据保存与处理
    3.3 测试条件的优化
        3.3.1 悬浮液浓度选择
        3.3.2 分散介质的选择
        3.3.3 分散剂的选择及用量
        3.3.4 超声波处理时间选择
    3.4 样品的粒度测试
        3.4.1 超细粉体的粒度测试
        3.4.2 对设备检验能力的测试
    3.5 可靠性分析
        3.5.1 方法比对
        3.5.2 重复性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表面改性纳米TiO_2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物性分析测试
        4.1.2 光催化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2.2 SEM对比分析
        4.2.3 红外图谱分析(FI-IR)
        4.2.4 光催化活性比较
    4.3 结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改性纳米TiO_2光催化作用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纳米TiO_2的粘度法表征
        5.1.2 对比率实验
        5.1.3 二氧化钛涂料样品的制备
        5.1.4 降解试验
        5.1.5 甲醛的测定
        5.1.6 VOC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粘度法表征分析
        5.2.2 改性纳米TiO_2对涂料对比率的影响
        5.2.3 改性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净化空气效果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纳米ZnS及其复合粉体ZnS/TiO_2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1 ZnS/TiO_2的作用机理
    6.2 实验部分
        6.2.1 物性分析测试
        6.2.2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纳米ZnS及其复合粉体ZnS/TiO_2XRD的图谱分析
        6.3.2 SEM结果分析
        6.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6.3.4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的活性比较
        6.3.5 复合粉体ZnS/TiO_2的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纳米复合粉体ZnO/TiO_2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7.1 ZnO/TiO_2的作用机理
    7.2 实验部分
        7.2.1 纳米ZnO/TiO_2复合粉体的表征
        7.2.2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纳米ZnO/TiO_2复合粉体的XRD分析
        7.3.2 SEM结果分析
        7.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7.3.4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的活性比较
        7.3.5 复合粉体ZnO/TiO_2的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7.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7.6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10)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莲藕概述
        1.1 莲藕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1.2 莲藕的开发和利用
    2 果蔬的酶促褐变及褐变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
        2.2 果蔬酶促褐变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果蔬酶促褐变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果蔬脱水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干燥脱水技术
        3.2 果蔬热风干燥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4 超微粉碎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5 淀粉与全粉品质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5.1 淀粉颗粒特性研究
        5.2 淀粉糊化特性研究
        5.3 淀粉老化特性研究
        5.4 超微全粉特性研究
    6 立题背景和意义
    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8 研究的思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分析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莲藕护色试验
        2.2 莲藕不同干燥方法的干燥试验
        2.3 莲藕热风干燥工艺的试验
        2.4 藕片的热风薄层干燥曲线试验
        2.5 藕片热风薄层干燥曲线的非线性同归
        2.6 模型的验证试验
        2.7 藕淀粉的制备
        2.8 超微全藕粉的制备
        2.9 藕淀粉与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化学组成成分研究
        2.10 超微全藕粉的质量标准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颗粒特性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2.2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2.4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的的X-射线衍射分析
        2.5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的粒度分布
    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糊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微全藕粉和藕淀粉的糊化温度测定试验
        2.2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的粘度研究
        2.3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的比较分析试验
        2.4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试验
        2.5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α-淀粉酶酶解率的比较试验
        2.6 BRABENDER糊化粘度曲线的比较试验
        2.7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凝胶特性的比较试验
    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老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的透光率试验
        2.2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的凝沉性质试验
        2.3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胶)在存放过程中的碘蓝值
        2.4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胶)在存放过程中的酶解率
        2.5 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凝胶在存放过程中的机械性变化
    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1.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2.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X-射线衍射图谱
    3.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粒度分布图
    4.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DSC图谱
    5.布拉班德曲线

四、籼米淀粉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D]. 曹亚文. 江南大学, 2021(01)
  • [2]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D]. 杜京京.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3]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D]. 肖仕芸. 贵州大学, 2020(04)
  • [4]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D]. 李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改良挤压技术对大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D]. 刘云飞. 南昌大学, 2019
  • [6]新疆扁桃仁品质分析及其蛋白性质和应用研究[D]. 王东爽. 塔里木大学, 2016(02)
  • [7]三种物理处理方法对碎籼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D]. 李雅琴.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8]超微大米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周聪.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4)
  • [9]超细TiO2及其复合粉体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 赵金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10]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D]. 张美霞. 西南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籼米淀粉超细粉的制备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