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阳均分,三声入校”

论“阴阳均分,三声入校”

一、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昆曲语音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文献史论与语音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旨在对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及其流变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文结合了昆曲近现代语音的实际语音分析,对于一直存在于昆曲语音问题中的“南音”、“方音”的争论,提出了语音证据的分析,说明了昆曲语音的性质,是继承了诗韵以降的正音体系。尽管在历史流变之中,受到一定程度地方语音的影响,但其流变的总体倾向,仍然是以“正音”为基准的。并结合实际语音材料与文献综述,就昆曲语音体系中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全浊声母、阴阳八声以及入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此对当下昆曲舞台上复杂的语音情况,提出昆曲语音的演化从未间断,任何阻止其变化发展的企图本身是不现实的。因此,设立一定固定不变的语音标准会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语言本身是人类用以交流沟通的工具,交流是其根本的目的,而作为舞台艺术,交流也是第一之要务。昆曲语音的保存也须把握好非特质文化遗产“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对于昆曲语音的深入细致分析,厘清昆曲语音的根本性质:昆曲究竟是南方音,还是“正音”。并得出如是结论:其一,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由其出发点而言,基本上为承继中古汉语“正音”的语音传统,即唐代切韵以来的共同语的发展规迹。其二,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从源流变化而言,是对于“正音”的不断逆流回归。其三,尽管昆曲语音体系的根本性质为“正音”,但由于毕竟长期流行于吴地,演员大多为南方地域背景。因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吴语在昆曲语音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昆曲的语音演化也是存在南方方言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客观存在。但并不能因这些影响,而判定其语音体系为吴语体系。其四,昆曲语音体系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其五,昆曲语音首要任务是为舞台表演服务。因此决定昆曲语音规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昆曲音乐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近代昆曲语音的研究分析,是对俞振飞字音系统进行第一次系统的科学的语音分析。这种分析在本文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最为直观的语音证据,以说明昆曲语音发展到近代的语音性质与变化趋向。而客观上也希望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语音材料,以供更深入的研究。对于昆曲语音性质的讨论与分析,希望最终能为当下昆曲舞台上纷杂的语音实际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思路。

黄海燕[2](2019)在《《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作者周德清。周德清编撰此书是为了解决元曲创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此书写成以后,作曲作词都有了一定的标准,规范了元代北曲编写混乱的现象,对后来的韵书编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引人注意的是此书的声调系统,周德清不仅将平声分了阴阳,就连入声也派到其他调类当中,因此声调系统成为了《中原音韵》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周德清审音之细。此后多本曲韵书的声调系统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这当中既有反映时音的调类,也有编撰者为方便词曲创作而设的调类。本文在梳理《中原音韵》一系九本韵书调类的基础之上使用历史比较法、内部分析法、共时参证法等方法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客观地展现《中原音韵》一系韵书声调的演变历程并对各书的声调性质进行分类,对比后期语音,看其体现出的语音特点差异。根据各书的调类演变,《中原音韵》一系韵书可以分为四类:《中原音韵》《类编》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声调类型;《琼林雅韵》《要韵》和《中州音韵》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略带保守性的声调类型;《中州全韵》《中州全韵辑要》以及《增订中州全韵》反映了兼顾南北音的声调类型;《曲韵骊珠》则反映了长江以南汉语的声调类型,总的来看曲韵韵书南化与江南语音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适应。

王竹君[3](2019)在《中古入声字在近代汉语及今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中古汉语四声到近代汉语及现代各方言的变化很大,尤其是中古入声字的变化最为复杂。同为失去入声的中原官话,其内部方言片区中的入声字变化也存在差异。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入声字在近代汉语通语及现代中原官话中的变化情况,本文从《中原音韵》中选取了407个常用的中古入声字进行考察。本文的考察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常用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重点分析了中古入声字主要元音的变化规律、塞音韵尾从中古到近代的弱化方式、弱化顺序以及入声调分派的例外情况。二是常用入声字从近代音到现代普通话及中原官话的演变。本文选取了位于中原官话核心片区的郑州、洛阳、灵宝、西安四地方言中的入声字进行研究,从韵母和声调两个方面对入声字今读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对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语音面貌进行描写和解释;同时也关注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并对入声字今读特征的地域分布做出总结。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入声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这一时期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音,且只剩下阻塞气流的作用;二是从近代音到现代普通话及各方言的演变,就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来说,喉塞音韵尾和入声调在这一时期均已完全消失,与阴声韵混同。对于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我们以入声字主要元音和塞音韵尾的变化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其在《广韵》和《中原音韵》中的读音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入声字主要元音的变化分析,发现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语音的变化是渐变的,同时在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元音高化的现象。通过对《广韵》各入声韵部在《中原音韵》中的分合统计,发现[-p]、[-t]、[-k]三种塞音韵尾不是同时合并,而是经历了两两合并、弱化为喉塞音再到消失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入声字两韵重出及不同分派现象的分析,发现塞音韵尾在近代官话中的演变层次——[-k]韵尾入声字最先完成舒化。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中原音韵》中的声调分派存在不少例外现象。我们对这些例外现象一一做了分析,认为这些例外现象的分布不仅体现了入声字在声调分派时的调值相近原则,也体现了浊声母入声字声调变化早于清声母入声字的语音现象。对于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我们主要考察了中古入声字在同属中原官话的河南郑州到陕西西安一带方言中的分布状况。为了便于弄清入声字的演变线索,我们把普通话与郑州、洛阳、灵宝、西安四地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全清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以派入阴平为主要特征,同时随着地理位置的西移,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数量逐渐增加。普通话中派入去声的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郑州和洛阳方言差异较小,灵宝和西安方言差异较小,而其数量在郑州和西安两地方言中的差距最大。入声字在各地方言中是根据调值相近的原则进行分派的。各地方言中出现的具体分派特例不仅是因为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到声母气流强弱及发音部位的影响,甚至韵母和主要元音也会影响入声调的分派,其中受声母发音气流强弱影响最明显的是灵宝方言。就具体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的分派差异来看,主要元音为舌位较高的单元音入声字比较容易在不同方言中派入不同的声调。在四地方言中,入声字失去喉塞音韵尾以后,主要元音普遍发生了高化,同时随着地理位置的西移,高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但洛阳方言入声字的主要元音出现了较多的央化现象。普通话主要元音为[o]、[ε]或韵母为ai的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入声字的中古来源不同,且集中体现在中古宕江和曾梗摄入声字的演变中:来自宕江摄的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的主要元音为[o],来自曾梗摄的入声字在郑州方言中读为[ε],在西安方言中读为[ei]。另外,从语言接触来看,郑州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最为突出。最后,我们对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及四地方言中的诸多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从韵母和声调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入声字识辨的方法。

秦香[4](2019)在《吴梅《曲韵》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顾曲麈谈》是在1912年吴梅在上海和南京任教的课余闲暇时所着,作者是在充分研读前人曲韵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将曲韵与词韵诗韵区分开来,并评论诸家曲韵着作,谨慎地汇集考订,最终参酌《集韵》,并以王鵁《音韵辑要》为主,编成一种《曲韵》。本文在整体了解作者生平、版本体例和声韵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韵书资料探讨吴梅《曲韵》的语音特点及音系性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绪论部分,主要从吴梅《曲韵》的编纂、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从反切的来源与反切的特点来阐明《曲韵》的注音方式及反切特点,大致了解吴梅《曲韵》的音系特征。第二章到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声、韵、调三个角度论述《曲韵》的语音系统,并与《中原音韵》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声母上,保留全浊声母;通过同音字表的分析和拟音,共有30个声母;最后总结归纳声母特点。韵母上,对二十一韵部分部研究,根据各韵中古来源,进行分析和拟音,共41个韵母;最后总结归纳韵母特点。声调上,平上去皆分阴阳且入声派入三声。第五章,将其与相关韵书及苏州方言进行比较,得出《曲韵》是一部受吴方音影响,并以规范曲的演唱为目的曲韵书。

武启[5](2019)在《元代三种韵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元代《古今韵会举要》(以下简称《韵会》)、《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三部韵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法与运用音系距离计算的方法比较这三种韵书的音韵结构。具体是先将《古今韵会举要》、《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音系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确立比较三种韵书的特征项(参数),再根据参数值计算这三种韵书的音系距离。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韵会》、《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三种韵书的音系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第二章分别将这三种韵书的音系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发现《中原音韵》在声、韵、调等方面都与《韵会》、《蒙古字韵》存在较大差异,而《韵会》与《蒙古字韵》的音系特征更相像。第三章确立比较三种韵书的特征项(参数),运用Daisy模型计算这三种韵书的音系距离。得出的结论是《中原音韵》与《韵会》的音系差异程度大于《中原音韵》与《蒙古字韵》的音系差异程度,又大于《韵会》与《蒙古字韵》的音系差异程度。计算结果与第二章的比较经验相符合。结合第二、三章的比较和计算结果,主要结论为:《韵会》与《蒙古字韵》音系的差异程度为“中等差异”,《韵会》与《中原音韵》音系的差异程度为“极大差异”,《蒙古字韵》与《中原音韵》音系的差异程度也为“极大差异”。

刘晓南[6](2018)在《论朱熹音叶中平分阴阳的隐性取音倾向》文中指出朱熹反切多承于前人,为了有效考察朱熹音叶中平声是否区分阴阳,在全面核查反切来源的基础上,依次进行自制率统计、协调率统计,可以看到,在尽可能排除承用前人的切语之后,朱熹自制音切中平声字音叶切语的内部阴阳协调比率大大超出自然概率。由此推知,朱熹给平声字创制音切时,隐性地实行了"阴阳协调"的取音倾向。这实际上反映了平分阴阳的音变在朱熹时代不但已经发生,而且发展的程度已很深了。

甯忌浮[7](2014)在《重读《中原音韵》》文中指出《中原音韵》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前辈学者、当代学者做了许多研究,成果斐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对《中原》做较全面的梳理讨论,诸如声韵调的结构、韵字的着録,与元曲、与《蒙古字韵》的关系等。着重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原》与元曲;二、《中原》与《蒙古字韵》;三、关於《正语作词起例》;四、闗於声调。周德清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声调的研究。他全面1録梳理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明确指出《音韵》无入声;他最先对《中原》声调的调型、调值做了描述;他最先发现汉语的变调现象。周德清是第一个研究汉语调值的学者,第一个发现汉语变调的学者。本文坚信《中原音韵》无入声、《中原音韵》是今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源头。

陈勃[8](2017)在《正字戏的来源及其鲜为人知的历史隐曲》文中研究说明(一)正字与明代官话1.明本潮州戏文里的明代官话1975年广东省潮安西山溪明墓出土了手抄古本《刘希必金钗记》。剧本写作的年代,注明于第四出左边装订线附近,一行草书写的是"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而卷末装订线又写着"宣德七年六月日在胜寺梨园置立",写明这出戏文的正式题目是《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等字样。明宣德七年为14年,这是现存最早的南戏演出抄本。该本有连贯的67出传奇题材戏文,用中

张竹梅[9](2011)在《《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之始》文中研究指明朱权《琼林雅韵》与王文璧《中州音韵》皆"平声不分阴阳"又同"入派三声",这既反映了有明一代南方语音全浊音系统的存在,也反映了明代南曲行腔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南曲韵书成就于《中州音韵》,但寻根溯源则肇自《琼林雅韵》。

张玉来[10](2010)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声调的调类与调值》文中指出《中原音韵》揭示的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全浊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去声的音变现象,得到了近代汉语官话语音文献和现代官话方言的证实,这说明《中原音韵》时代的共同语里平声已经分成阴、阳两调、全浊上声已变去声、全浊入声字已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已变去声。唯清入声字的归调不为多数官话方言证实,说明清入有其独特的性质,当是一个独立的声调。根据周德清及相关材料,《中原音韵》时代共同语的声调有五个调类,相应的调值是阴平33、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清入24。

二、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论文提纲范文)

(1)昆曲语音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昆曲语音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昆曲语音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昆曲语音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古昆曲语音的研究与分析
    第一节 何谓中州韵
    第二节 早期昆山腔的语音
    第三节 更为纯粹的正音追求
    第四节 南遵洪武、北叶中原
    第五节 中古昆曲语音体系
第三章 昆曲近现代语音体系与分析——俞振飞字音实例分析
    第一节 《八阳》“倾杯玉芙蓉”的语音对比分析
    第二节 “拾画叫画”——南曲语音特点
    第三节 《迎像哭像》——北曲语音特点
    第四节 《断桥》——京昆语音流变
    第五节 《见娘》——南戏语音特点
    第六节 《连环记》:近现代昆曲语音的分化倾向
    第七节 《狮吼记跪池》的语音分析
    第八节 《琴挑》的对比分析——上海与省昆语音之浅析
第四章 昆曲近现代语音体系的总结
    第一节 声母系统及其性质
    第二节 韵母系统
    第三节 八声阴阳——昆曲语音体系的声调问题
    第四节 全浊声母——方音与正音之辨
    第五节 入声的考辨
结语:正音的追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2)《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方法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原音韵》一系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原音韵》一系韵书简介
    第二节 元代两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中原音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三节 明代三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琼林雅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菉斐轩词林要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三、《中州音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四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中州全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中州全韵辑要》的音系及其性质
        三、《曲韵骊珠》的音系及其性质
        四、《增订中州全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原音韵》一系曲韵书声调概说
    第一节 平不分阴阳及平分阴阳
    第二节 上不分阴阳及上分阴阳
    第三节 去不分阴阳及去分阴阳
    第四节 入不分阴阳及入分阴阳
    第五节 入派三声与入变三声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概说
    第一节 北方方言声调
    第二节 吴方言声调
    第三节 闽方言声调
    第四节 湘方言声调
    第五节 赣方言声调
    第六节 客家话声调
    第七节 粤方言声调
    第八节 现代汉语方言点声调的地理分布类型
        一、“江下线”以北以西汉语八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二、“江下线”以北以西南京、太原两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三、“江下线”以南汉语十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六种曲韵书声调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元代两种曲韵书声调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二、上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三、去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四、入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第二节 明代三种曲韵书声调、清代《曲韵骊珠》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二、上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三、去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四、入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汉语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第一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吴方言苏州、温州、上海三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二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闽方言厦门、福州、建瓯三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三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四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总论
    一、元代两种曲韵书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声调类型
    二、明代三种曲韵书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略带保守性的声调类型
    三、清代三种曲韵书反映了兼南北音的声调类型
    四、清代《曲韵骊珠》反映了长江以南汉语方言的声调类型
    五、曲韵韵书南化与江南语音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适应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古入声字在近代汉语及今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关于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研究
        1.1.2 关于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 常用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2.1 常用入声字的韵母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2.1.1 常用入声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2.1.2 塞音韵尾[-p]、[-t]、[-k]消失的方式
        2.1.3 [-p]、[-t]、[-k]韵尾消失的次序
        2.1.4 小结
    2.2 常用入声字的声调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2.2.1 中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的例外归派情况
        2.2.2 《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的顺序
        2.2.3 小结
第三章 中古入声字的声调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
    3.1 入声调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分派的主要特征
    3.2 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派入不同声调的情况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古入声字的韵母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
    4.1 普通话今音为o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4.2 普通话今音为i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4.3 普通话今音为u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4.3.1 [u]读为[ou]
        4.3.2 [u]读为[y]
        4.3.3 [u]读为[vo]
        4.3.4 [u]读为[(?)]
    4.4 普通话今音为e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4.5 普通话今音为ai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的读音
    4.6 小结
第五章 郑州一西安一带各地区人辨别入声字的方法
    5.1 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差异进行辨认
    5.2 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进行辨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入声字在《广韵》及《中原音韵》中的读音
    附录2: 常用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吴梅《曲韵》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顾曲麈谈》的编纂与《曲韵》二十一部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第一章 反切的考察
    第一节 反切的来源
    第二节 反切的特点
第二章 《曲韵》的声母系统
    第一节 声母构拟及分析
    第二节 声母系统分析
    第三节 与《中原音韵》声母系统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曲韵》的韵母系统
    第一节 韵母的构拟及分析
    第二节 与《中原音韵》韵母的比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韵》的声调系统
    第一节 声调系统及其分析
    第二节 与《中原音韵》声调系统的比较
第五章 《曲韵》二十一部的音系性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元代三种韵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三部韵书的音系研究综述
        1.2.1 《韵会》的音系研究
        1.2.2 《蒙古字韵》的音系研究
        1.2.3 《中原音韵》的音系研究
    1.3 音系距离计算方法的回顾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目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的
    1.5 材料说明
第二章 三种韵书的音系描写
    2.1 《韵会》
        2.1.1 声母描写
        2.1.2 韵母描写
        2.1.3 声调描写
    2.2 《蒙古字韵》
        2.2.1 声母描写
        2.2.2 韵母描写
        2.2.3 声调描写
    2.3 《中原音韵》
        2.3.1 声母描写
        2.3.2 韵母描写
        2.3.3 声调描写
第三章 三种韵书音系距离的计算分析
    3.1 计算步骤简介
    3.2 计算分析结果
        3.2.1 声母系统距离的计算分析
        3.2.2 韵母系统距离的计算分析
        3.2.3 声调系统距离的计算分析
        3.2.4 音系距离的整体计算分析
    3.3 小结
结论及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朱熹音叶中平分阴阳的隐性取音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混注切语的来源及性质
    (一) 基本数据
    (二) 语例分析
    (三) 语音性质
二、平声韵脚字音叶清浊协调的考察
    (一) 自注率考察
    (二) 协调率考察
三、“两可”中的玄机
    (一) “两可”的类型
    (二) “两可”的自制协调率分析
四、结语

(8)正字戏的来源及其鲜为人知的历史隐曲(论文提纲范文)

(一) 正字与明代官话
    1. 明本潮州戏文里的明代官话
    2. 正字、正字戏与“弦索官腔”
    3. 共同语的音变与《中原音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背后掩藏的历史隐曲
    4.“弦索官腔”是南曲北调的创新
    5. 明本潮州戏文南北合套的用韵特征
    6. 明代官话与说话音的面貌
(二) 正字戏的来源:明太祖的弦索官腔
    1. 正字戏与“弦索官腔”隐藏的一段历史渊源
    2.“弦索官腔”与出土明抄本潮州戏文
    3.《琵琶记》之宫调分析与正字戏的本地化进程

(9)《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之始(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缘起
二、 《琼林雅韵》是《洪武正韵》后的第一部曲韵专书
三、 《琼林雅韵》与《中州音韵》之比较
四、 《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之始

(10)《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声调的调类与调值(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曲语音体系研究[D]. 张静.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2]《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D]. 黄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3]中古入声字在近代汉语及今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D]. 王竹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吴梅《曲韵》音系研究[D]. 秦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元代三种韵书的比较研究[D]. 武启.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论朱熹音叶中平分阴阳的隐性取音倾向[J]. 刘晓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7]重读《中原音韵》[J]. 甯忌浮.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4(01)
  • [8]正字戏的来源及其鲜为人知的历史隐曲[J]. 陈勃. 岭南文史, 2017(01)
  • [9]《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之始[J]. 张竹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02)
  • [10]《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声调的调类与调值[J]. 张玉来. 古汉语研究, 2010(02)

标签:;  ;  ;  ;  

论“阴阳均分,三声入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