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渣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电石渣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一、浅析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高益凡[1](2021)在《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建设过程中时常遭遇海底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体。同时,海洋工程建筑物常受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破坏作用。现有海工材料抗海水侵蚀能力不足、耐久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亟待研发低成本高抗蚀海工注浆材料。本文利用具有潜在胶凝活性的工业固废制备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建立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合成与匹配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固废石膏和矿物掺合料对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动态设计方法。最后研究了海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和MgSO4溶液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结石体力学特性和抗侵蚀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对我国工业固废高附加值利用发展和海洋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了拜耳赤泥、电石渣和硅灰为原料制备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具有可行性,开展生料配比、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的铁铝酸盐相、硅酸盐相和铝酸盐相等矿相类型和含量的变化研究。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最佳率值为KH=0.79、SM=1.70、IM=0.86;最佳热处理制度为煅烧温度1400℃、保温时间60 min。此时基体矿物组成主要以硅酸盐相和铁铝酸盐相为主,β-C2S和C4AF含量分别达到了 68.3 wt.%和21 wt.%,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的抗压强度满足要求。基于最佳生料配比和热处理制度,开展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性能调控优化。研究了固废石膏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以及水化过程的作用规律。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属于Herschel-Bulkley流体;三种石膏优化性能效果顺序为:脱硫石膏>天然石膏>磷石膏。其中,当脱硫石膏掺量为8 wt.%时,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最佳,3d、7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9.67 MPa、12.65 MPa、16.70 MPa,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分别为12.22 Pa、0.087 Pa·s;第1放热峰峰值随着脱硫石膏和天然石膏掺量的增多而增大,磷石膏与之相反。第2放热峰的出现时间随着脱硫石膏、天然石膏和磷石膏掺量的增多而滞后;石膏类型不改变海工注浆材料体系3d水化物相组成。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矿物掺合料未改变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Herschel-Bulkley流体特征,提高了海工注浆材料浆体的塑性粘度和屈服应力。矿粉、赤泥、钢渣以及粉煤灰对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作用效果依次减弱,在矿粉掺量为20 wt.%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28 d强度达到23.26 MPa,强度提高了 39.28%。10%的矿粉和赤泥均能够促进海工注浆材料水化,72 h水化放热总量分别提高了 11.10%、7.69%;10%的粉煤灰和钢渣海工注浆材料72 h水化总放热量分别降低了 7.39%和7.47%。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产物主要为未水化的硅酸二钙、钙钒石、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酸钙、二水石膏、氢氧化钙、凝胶固溶体以及未反应颗粒。研究了海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和MgSO4溶液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结石体力学特性和抗侵蚀特性的影响规律。脱硫石膏和矿粉掺量为8%和20%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侵蚀性能,抗蚀系数为1.17。相比于纯水养护,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产物可吸附侵蚀离子以及与侵蚀溶液溶液中的SO42-反应生成微膨胀性侵蚀产物钙钒石,结石体致密度提高,提升了抗侵蚀性能,能够满足海洋环境的特殊技术要求。

方佩莹[2](2021)在《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在国内外掀起一顿热潮,固化/稳定化技术因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施工方便、固化后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重金属污染土修复的主要技术。目前,以水泥和石灰等作为基料的固化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对于某化工厂的高含量铜污染土,如若继续采用传统固化剂,需要增大固化剂掺量,才能满足固化要求,这也势必会导致固化成本增大。此外,水泥是高耗能物质会增加碳的排放污染坏境。既有的研究表明,水泥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固化效果欠佳,且固化后的污染土长期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仅会导致重金属离子溶出量增大,还会严重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因此,继续寻找和研制具有稳定吸附重金属离子和价格低廉的新型固化剂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某化工厂铜污染土地的建设需求,将赤泥、电石渣和磷石膏三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与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相结合,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毒性浸出、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试验,探究了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配合比、掺量和养护龄期对固化效果的定量影响,提出了固化剂的最佳配合比,并通过扫描电镜法分析固化机理,为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以废治污”的目的。以上废渣均属于国家急需大量消纳的工业固废,没有材料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修复了重金属铜污染场地,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强度,固化污染土的强度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掺量为20%时,固化土强度最高。试验范围内,固化剂掺量越大,固化污染土强度越大,且掺量较配合比对强度影响更大。(2)不同配合比方案下,固化铜污染土试样的渗透系数不同,其中方案2的渗透系数最小(7.1×10-8cm/s),方案6次之(1.4×10-7cm/s)。随着渗透压强的增大,各配合比方案的渗透系数也随之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4.5:3:1.5:1、掺量为10%时,固化污染土的渗透系数受压强影响最大。(3)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pH值,固化污染土28天的pH值在10.9~11.5之间。随着固化剂中水泥:赤泥比例的增大,固化土的pH值也随之增大。不同配合比方案的pH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4)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固化铜污染土,固化土铜离子的浸出含量均在0.08mg/L左右,远远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的铜离子规定值100 mg/L,且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铜离子规定值0.5 mg/L。(5)所有固化剂方案,固化铜污染土28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均满足相关规定要求。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时、掺量为20%,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效果最好。(6)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主要机理是试样内部生成了水化硅酸钙等胶凝物质包裹吸附了Cu2+,提高土壤强度。电石渣主要起激发赤泥活性作用,以及提供Ca2+,降低Cu2+的迁移能力使其生成难溶性盐。赤泥经电石渣激发可发生类似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更多水化产物。磷石膏会与水泥熟料中的物质反应生成钙钒石,填充孔隙,增加水化产物的嵌挤能力,此外,磷酸盐提供的SO42-会促进Cu2+进入钙钒石的晶格,固定重金属。

杨丽君[3](2020)在《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泥窑烟气的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除了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SO2)外,氯化氢(HCl)等酸性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干法脱硫和脱氯由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SO2和HCl脱除方法。脱硫剂是干法脱硫技术的关键,尽管常见的石灰石脱硫剂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但石灰石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脱硫成本。白泥是氨碱厂产生的碱性废渣,大量白泥堆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使白泥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白泥应用到脱硫中既减少了白泥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脱硫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本研究针对山东潍坊某氨碱厂提供的碱渣白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过滤前后的白泥及滤液进行了 XRF、XRD及热重等分析,确定了白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CaCl2,SiO2,NaCl,Mg(OH)2及少量Fe2O3等。然后探究了白泥的脱硫性能,并用NaOH对白泥进行调质。经NaOH调质后的白泥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当白泥和NaOH的质量比为30/1时脱硫活性最佳。对脱硫前后的调质白泥进行XRD分析,发现调质白泥脱硫后的成分主要为CaSO4,原位红外也证实了硫酸根的存在。进一步研究温度对调质后白泥脱硫活性的影响,脱硫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脱硫温度为420℃时脱硫活性最佳。最后研究了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发现NO、O2、水蒸气和HCl气体均能提高调质白泥的脱硫效率,且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共同存在时脱硫效果更好,当四种气体同时存在时脱硫效果最佳。

邵宗奇[4](2020)在《由电石渣制备多种形貌碳酸钙的工艺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氯化铵浸提电石渣所得的钙离子溶液为原料,通过适宜晶型控制剂的筛选和添加,采用复分解反应或CO2碳化法,制备了枝状、立方体以及晶须状碳酸钙,优化并确定了多种形貌碳酸钙的合成工艺条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由电石渣制备枝状碳酸钙以电石渣为钙源,NH4Cl为浸取剂,Na2CO3为碳化沉淀剂,筛选并确定乙二醇为较适宜的晶型控制剂,考察并确定枝状Ca CO3较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乙二醇加入量3%,反应温度80℃,Ca2+初始浓度0.5 mol·L-1,反应时间30 min,Ca2+与CO32?摩尔比1﹕0.8。此条件下所制得的样品为文石型和方解石型Ca CO3的混合相,是由多根长度约2μm,直径约200 nm的棒状Ca CO3分枝生长而成枝状碳酸钙,且所制备的枝状Ca CO3样品规整度与样品中文石型Ca CO3的含量呈正相关。(2)由电石渣制备立方体碳酸钙以电石渣为钙源,NH4Cl为浸取剂,NH4HCO3为碳化沉淀剂,筛选并确定Mg(OH)2为立方体Ca CO3制备较适宜的晶型控制剂,考察并确定立方体Ca CO3制备较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Mg(OH)2添加量5%,反应温度40℃,Ca2+初始浓度0.5 mol·L-1,搅拌转速400 rpm,反应时间20 min,Ca2+与HCO3?摩尔比1﹕1。此条件下所制备的碳酸钙样品为规整的、粒径分布均匀的立方体颗粒,颗粒粒径约为3μm。(3)由电石渣制备碳酸钙晶须以电石渣为钙源,NH4Cl为浸取剂,CO2为碳化沉淀剂,筛选并确定Mg Cl2为Ca CO3晶须制备较适宜的晶型控制剂,考察并确定Ca CO3晶须制备较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Mg Cl2添加量5%,Ca2+初始浓度0.4 mol·L-1,反应温度80℃,搅拌速度200 rpm,CO2流率180 m L·min-1。此条件下所制备的Ca CO3晶须样品形貌规整、粒径分布均匀,晶须长约6μm,直径约200 nm,长径比约为30。

任常在[5](2019)在《固废基硫铝酸盐-磷酸钾镁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工业固废堆存量巨大、地域分布广、环境危害极其深远。工业固废制备建筑材料是目前具有可行性的大规模利用途径之一。生产制品附加值低、工业固废有效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产品市场容量有限等问题制约了工业固废向建筑材料的大规模发展。本文以全固废低环境负荷制备高附加值绿色胶凝材料为目标,选取脱硫镁渣、煤矸石、铝灰、电石渣具有典型化学成分的工业固废为原料,提出典型工业固废制备硫铝酸盐-磷酸钾镁复合胶凝材料(SAC-MKPC)的技术方案,基于宏观实验、微观分析和热力学理论模拟方法,研究典型工业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可行性及各矿物相的生成演变规律,揭示镁磷比、复合成分、养护方式对SAC-MKPC水化产物微观结构、机械特性、耐水性的作用机理,开展复合胶凝材料应用在高值化的建筑3D打印上的试验研究,并对由工业固废到SAC-MKPC熟料全过程展开生命周期评价的系统研究。全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开展了对典型工业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可行性仿真计算研究。研究了 SAC-MKPC熟料成分相中硫铝酸钙矿物的生成路径及其热力学参数,并分析原料配比、煅烧温度对SAC-MKPC熟料矿物形成的影响规律。硫铝酸钙的生成路径有四种,煅烧温度在850℃-1000℃时,Al2O3、CaO、CaSO4直接生成3Ca0.3Al203·CaSO4,同时会伴有 CaO.Al203、3CaO·Al2O3、12CaO.7Al2O3生成,系统温度在 1000-1200℃时,CaO·Al2O3、3CaO·Al2O3、12CaO·7Al2O3 分别与 A1203、CaO、CaSO4结合生成 3CaO·3Al2O3·CaSO4。煅烧温度在 1200℃-1300℃、理论氧化镁含量在60%以上,该温度区间液相区域较小,熟料中主要矿物相为MgO、Ca2SiO4、3CaO·3Al2O3 CaSO4,同时伴有少量 MgAl2O4、Ca3MgSi208、CaSO4 矿物生成。因此,利用典型工业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理论是可行的。(2)开展了以典型工业固废脱硫镁渣、煤矸石、铝灰、电石渣为原料制备SAC-MKPC熟料的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煅烧温度、原料组成对SAC-MKPC熟料的矿物相形成种类及含量的影响规律,揭示煅烧温度、氧化镁含量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机械性能、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煅烧温度在1250℃-1300℃、理论氧化镁含量在60%以上时,SAC-MKPC熟料中的主要矿物相为 MgO、Ca2SiO4、3CaO3Al2O3.CaSO4,煅烧温度在 1350℃ 时,熟料中3CaO·3Al2O3·CaSO4发生了部分分解,相对含量降低,各熟料系统中均存在微弱的MgAl2O4、Ca3MgSi2O8和CaSO4。煅烧温度在1300℃、理论氧化镁含量在70%时,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电镜图中能够清晰显示MgKP04·6H20和AFt矿物相的存在且含量较多,净浆抗压强度最佳。典型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硫铝酸盐-磷酸钾镁复合胶凝材料熟料是切实可行的。(3)开展了镁磷比、复合成分、养护方式对SAC-MKPC的性能影响研究,并进行了复合胶凝材料应用于3D打印的试验研究。在水化产物的机械强度、反应程度、浸出液pH、微观结构层面揭示镁磷比、复合成分、养护方式对SAC-MKPC的性能影响机制。建立3D打印混凝土的可塑造性理论模型,分析外加剂、水灰比对SAC-MKPC基3D打印混凝土的可塑造性影响,并验证改性后SAC-MKPC打印混凝土的打印效果及其可塑造性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熟料中理论氧化镁为70%,M/P分别为5、7时,水化产物的电镜图中可观察到铝胶、钙矾石、MgKPO4 6H20覆盖在MgO骨架上,微观结构较致密,水化产物反应程度较深,水化产物浸出液的pH变化较小,抗压强度保有率大于1,耐水性能提高。SAC-MKPC经外加剂改性后可制备成3D打印混凝土,改性后的打印混凝土凝结时间在40min-50min,2h的抗压强度可超过15MPa且后期强度发展稳定,打印效果最佳;固废制备的SAC-MKPC具有较强的耐水性,且可通过改性制备成建筑3D打印材料,进一步提高工业固废的产品附加值。(4)开展了以典型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SAC-MKPC熟料生产工艺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并与以自然资源生产硫铝酸盐(SAC)熟料、磷酸钾镁(MKPC)熟料的生产工艺对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以典型工业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生产工艺在自然资源消耗和CO2、S02排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生产1t同性能熟料,工业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工艺对环境更友好,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总过程比以自然资源为原料制备SAC熟料、MKPC熟料总过程对环境影响分别降低16.2%、39.84%。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属于低能耗、低排放生产高性能绿色建材工艺,其整个过程比以自然资源为原料制备SAC熟料、MKPC熟料在中国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指标中分别降低90.15%、60.75%。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比自然资源制备SAC熟料、MKPC熟料的生产方式在CO2排放对环境影响分别降低了 37.96%、38.61%,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比自然资源生产MKPC熟料的S02排放降低32.87%,但要比自然资源制备SAC熟料的S02排放提高21.79%。固废制备SAC-MKPC的整体工艺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更明显效果,但在SO2排放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李正科[6](2018)在《低温电石生产新技术与电石渣转化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来,工业电石(CaC2)由煤基焦炭和CaO在2000-2200℃的电弧炉中反应(3C+CaO=CaC2+CO)制得。除了产生等摩尔的CO外,该过程还产生粉尘(随CO排出)和渣铁(随电石排出)。为了使CO顺利排出,该过程需使用5-30 mm的块状原料。CaC2的熔点高于其生产温度,但其可与CaO形成低共熔物,每隔1-2h以熔融态排出一次。该过程的能耗很高,达 3250 kW·h 每吨(80wt.%为 CaC2)。电石是大宗煤基化学品,主要用于与水反应生产乙炔和并产生以Ca(OH)2为主要成分的电石渣。乙炔用于合成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和丙烯腈等多种聚合物材料和精细化学产品。近十年来,我国的电石年产量增长了近两倍,2016年年产量达到2730万吨,同时副产了约130-220万吨粉尘和3100-3300万吨电石渣(约85wt.%为Ca(OH)2,1-2wt.%为渣铁)。目前制约电石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温工艺和用高品位电加热所导致的高能耗和高污染。我所在的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焦和CaO反应表明,生物焦的反应活性高于煤焦,颗粒小于0.14mm的原料的起始反应温度在1500℃以下,且氧热法可以显着降低电石生产能耗。若反应在CaC2和CaO的最低低共熔温度(1700℃)以下进行,则生产能耗降低更大。为此,本文首先研究了生物焦(玉米芯焦)和CaO在1700℃以下固固反应生产CaC2的宏观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过程中物系的形貌变化行为,发明了由该过程生产电石的氧热法回转窑工艺方法,为工程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石炉粉尘和电石渣中的渣铁源于原料中的Si、Al、Fe和Mg等氧化物及CaO在电石炉中的高温反应,粉尘随尾气排出,渣铁随电石排出。当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粉状Ca(OH)2时,渣铁很容易分离出来。目前对电石炉粉尘和渣铁的研究极少,尚不清楚它们的组成和综合利用方法。为此,本文还研究了电石炉粉尘、渣铁和电石渣的组成和形成机理,为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分离以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粉状玉米芯焦和CaO可在1700℃以下通过固相反应生成CaC2。粒径为22μm玉米芯焦和CaO混合物在1393℃开始反应生成CaC2,在升温速率约5 ℃·min-1时的条件下,在60 min以内、1700℃以下完成反应。该条件下物料的形态变化是CaO向玉米芯焦扩散,生成的CaC2将未反应的玉米芯焦和CaO粘结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粒径随CaO转化率升高而增加,但一般小于0.25 mm。(2)首次建立了基于随反应活化能变化和原料粒径变化的电石生成宏观反应动力学,可准确地表述1700℃以下电石的生成反应速率。在CaO转化率为0.1-0.9范围,反应活化能变化范围在406.3-420.7 kJ·mol-1,先升高后降低。反应过程可由n=3.00的体积收缩模型(R3)表述,反应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由于电石生成反应的吸热量很大,该动力学也可认为是传热控制。在22-114 μm粒度范围相同温度下,不同粒径原料的反应速率有所不同,但动力学仍然处于反应控制范畴,可由R3模型表述,但动力学需引入一个含粒径的经验参数。(3)除了 Ca(OH)2以外,电石渣中的物质以Si和Al化合物为主,主要分布在小颗粒中(<74μm)。这些物质包括SiC、Ca9Al6018、Ca3Al2(OH)12、Ca2SiO4 和 Ca3SiO5。(4)电石渣中的SiC含量约为1.3wt.%,有两种形貌。一种是独立赋存SiC,粒径在25.7-97.1 μm范围,部分可被磁选分离;另一种是与Ca9Al6018共存的 SiC,粒径在 6.6-26.5μm范围。(5)电石渣中含有熔融团聚的渣铁,主要包括CaSi2和FeSi。渣铁中CaSi2可与多种卤素酸反应制备硅氧烯,同时自然分离出FeSi。当电石渣铁与1-11.6 mol·L-1的HCl在0-70℃反应时,升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都会增加硅氧烯的产率,最佳HCl浓度约为4mol·L-1。不同Ca含量的电石渣铁制备的硅氧烯产率不同但性质相似,和直接从商业CaSi2制备的硅氧烯相比,渣铁制备的硅氧烯具有层状结构薄和粒径小的特点。(6)电石炉粉尘以MgO、CaO和炭颗粒为主,是由尾气中的CO与Mg和Ca蒸汽反应形成。粉尘用HCl和HF处理后获得的炭颗粒主要是直径为0.5-3.5 μm的不规则空心碳球,其中约18wt.%的炭颗粒包裹着Fe3C磁性中心,能够利用外加磁场分离。炭颗粒和磁性炭颗粒均可快速、高效吸附溶液中的刚果红,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96和216 mg·g-1。磁性炭颗粒的分离回收简单,可循环用于刚果红的吸附和脱附。

马林凤[7](2018)在《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文中认为电石渣是一种工业废渣,一般为化工厂利用电石水解生产乙炔时产生的废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本文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可实现电石渣-氧化钙-电石-电石渣的电石渣闭路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为电石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对实验原料电石渣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电石渣中钙元素的含量最高,为91.476 m%;当温度在110℃左右、435480℃及630770℃时,该电石渣出现较为明显的失重。实验测得该电石渣中自由水的含量约为2.62 m%。其次,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加热方式及样品铺展程度4个因素对利用电石渣制备活性氧化钙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总体上看,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不同煅烧温度条件下,煅烧时间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呈现出较复杂的影响;当煅烧温度低于900℃时,采用箱式炉程序升温煅烧电石渣样品后所得产物氧化钙的活性度较高;当煅烧相同质量的电石渣样品时,电石渣的铺展程度越大,实验产物的活性度就越高,但其对实验产物活性的影响不如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那么显着。最后,采用响应面法对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得知当煅烧温度为887.5℃、煅烧时间为1.285 h时,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最高,且在此煅烧条件下,进行放大实验,测得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为377.3 mL,此产物为高活性氧化钙。本文对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电石渣的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闯[8](2016)在《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文中认为电石渣是电石制备乙炔气体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我国电石渣年产量巨大,且不易于处理,往往就地堆放或填埋,不仅浪费土地,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本论文根据山西某厂电石渣原料的实际成分,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及优化方法制备出超细活性碳酸钙产品,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提供了处理大量囤积的电石渣的合理方式,缓解了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探究对电石渣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及最优工艺条件,以去除氧化铁等氧化物杂质,并高效地将电石渣中的钙转化为Ca2+形式存在。最终确定的浸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a(OH)2的初始配制浓度1mol/L,反应温度20℃,搅拌速率200r/min,反应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有效除去杂质,浸取后Ca2+转化率达到80%。2)采用气-液间歇碳化法利用电石渣制备轻质碳酸钙。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和反应条件,总结出最较优的制备方式和制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Ca(OH)2配制浓度为1mol/L,反应温度20℃,二氧化碳体积浓度25%,流速1.5L/min,反应液pH降为7停止反应。最优参数下制得的产品颗粒呈立方板状,d50=6.30μm,d90=14.18μm,比表面积为0.75m2/g。产品白度达95左右,碳酸钙纯度98.4%,以上结果均达到HG/T2226-2000优等品的指标要求。3)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微观形貌,最终选定聚丙烯酸钠为实验的最优外加剂,最优添加量为2%。在此优化工艺下,制备出产品的粒度测试结果为d50=3.22μm,d90=6.46μm,比表面积1.28m2/g。在电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大量粒度在10100nm的纳米级碳酸钙颗粒,它们除了少量单独存在以外,一部分附着在大颗粒表面形成微米级团聚体,还有一部分以相互团聚的形式存在。从机理上分析,碱性条件下,体系中的聚丙烯酸钠主要以RCOO—基团的形式包裹在生成的颗粒表面,其分子呈链状伸展,不同颗粒表面附着的链状外加剂分子远端相互排斥,降低了晶粒的表面能,在体系中起到空间位阻作用,阻碍颗粒间的团聚和继续长大,达到很好的分散效果,使得成核速率大于晶核生长速率;体系析出的新的晶核可以持续分散,各自均匀生长,颗粒在各个方向的生长速率相同,最终使颗粒成为球型。

郭琳琳,李苗苗,马园园,梁茜[9](2014)在《电石渣在化工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工业废渣电石渣在化工领域的资源化利用,包括生产石灰、代替石灰生产化工产品等.利用电石渣生产化工产品体现了联合化工的思路,可以实现产业上、下游之间联合,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邵丹娜,刘学敏,姚娜,王博[10](2013)在《电石渣资源化利用分析》文中指出在对电石渣资源化利用途径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电石渣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立足于政策、市场和公众参与等分析了电石渣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浅析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海工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1.4 工业固废制备海工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5 多源固废制备海工注浆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合成与匹配设计
    2.1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设计方法
        2.1.1 配料参数及计算方法
        2.1.2 基体合成的实验方法
    2.2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率值设计
    2.3 率值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构成的影响
        2.3.1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含量分布
        2.3.2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化学键特征分析
        2.3.3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岩相特征分析
    2.4 热处理制度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构成的影响
        2.4.1 基体煅烧温度
        2.4.2 基体保温时间
    2.5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方法
    3.1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流变特性研究
        3.1.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流变性能
        3.1.2 矿物掺合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流变性能
    3.2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力学特性研究
        3.2.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
        3.2.2 矿物掺合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
    3.3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3.3.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3.3.2 矿物掺和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抗侵蚀特性研究
    4.1 不同侵蚀溶液下注浆材料性能变化规律
        4.1.1 力学特性与抗蚀特性
        4.1.2 海工注浆材料硬化浆体结构分析
    4.2 海水环境下注浆材料性能变化规律
        4.2.1 力学特性与抗蚀特性
        4.2.2 海工注浆材料硬化浆体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和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1.2.2 铜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3 工业废渣处理重金属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3.1 赤泥的研究现状
        1.3.2 电石渣的研究现状
        1.3.3 磷石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固化剂方案设计
        2.2.2 污染土和试样制备
    2.3 试验内容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2 渗透试验
        2.3.3 酸碱性试验
        2.3.4 毒性浸出试验和放射性检测
        2.3.5 电阻率试验
        2.3.6 扫描电镜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3.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3.1.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1.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3.2.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2.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3 铜离子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3.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4.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渗透特性
        4.1.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1.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4.2.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2.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 铜离子对固化土渗透性的影响
        4.3.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5.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酸碱性
        5.1.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1.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5.2.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2.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3 铜离子对固化土酸碱性的影响
        5.3.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3.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6.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特性
        6.1.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6.1.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1.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6.2.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6.2.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2.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3 铜离子对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6.3.1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3.2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4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和强度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和机理分析
    7.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毒性浸出
    7.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
    7.3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O_2/HCl的来源及危害
        1.1.1 SO_2/HCl的来源
        1.1.2 SO_2/HCl的危害
    1.2 SO_2/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1 SO_2脱除的研究现状
        1.2.2 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SO_2和HCl协同脱除
    1.3 白泥综合利用现状
        1.3.1 白泥来源
        1.3.2 白泥应用于生产钙镁肥或土壤改良剂
        1.3.3 白泥应用于粉煤灰碱渣砖
        1.3.4 白泥应用于墙体材料
        1.3.5 白泥应用于烧制硅酸盐水泥
        1.3.6 白泥应用于制碱渣土及填垫材料
        1.3.7 白泥用于烟气脱硫
        1.3.8 白泥用于生产沉淀碳酸钙
        1.3.9 白泥用于制备橡胶填充剂
    1.4 小结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的研究内容
        1.5.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白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白泥成分分析
        2.1.1 白泥的化学组成分析
        2.1.2 白泥矿物分析
        2.1.3 白泥热重分析
        2.1.4 白泥过滤前后比表面积分析
    2.2 小结
第三章 白泥的脱硫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流程
        3.1.4 脱硫剂制备方法
        3.1.5 实验的分析评价方法
    3.2 白泥过滤前后的脱硫活性对比实验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白泥经NaOH改性后的脱硫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NaOH的选择
        3.3.2 NaOH调质白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3.3.3 实验条件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1.1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条件
        4.2.2 单个气体组分分别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3 水蒸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4 氧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5 NO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6 多种气体的共同作用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7 脱硫协同脱除HCl
    4.3 热重分析
    4.4 红外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由电石渣制备多种形貌碳酸钙的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石渣
        1.1.1 电石渣的来源及其危害
        1.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及研究现状
    1.2 碳酸钙
        1.2.1 碳酸钙简介及其分类
        1.2.2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1.2.3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1.3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不同形貌碳酸钙研究现状
        1.3.2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电石渣浸取
        2.2.2 枝状微细碳酸钙的制备
        2.2.3 立方体微细碳酸钙的制备
        2.2.4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2.3 分析方法
        2.3.1 电石渣浸取液中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2.3.2 样品中文石质量分数的测定
    2.4 样品的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第三章 枝状微细碳酸钙的制备
    3.1 引言
    3.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3.3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3.1 晶型控制剂添加量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3.3.3 Ca~(2+)初始浓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3.5 Ca~(2+)﹕CO_3~(2-)的摩尔比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4 样品表征
    3.5 枝状碳酸钙的生长机制初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方体微细碳酸钙的制备
    4.1 引言
    4.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4.3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4.3.1 氢氧化镁添加量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3.3 Ca~(2+)初始浓度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3.4 搅拌转速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3.6 Ca~(2+):HCO_3~-的摩尔比对样品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4.4 样品表征
    4.5 晶型控制剂对碳酸钙生长过程的控制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细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5.1 引言
    5.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5.3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5.3.1 晶型控制剂的添加量对样品形貌与长径比的影响
        5.3.2 Ca~(2+)初始浓度对样品形貌与长径比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样品形貌与长径比的影响
        5.3.4 搅拌速度对样品形貌与长径比的影响
        5.3.5 CO_2流率对样品形貌与长径比的影响
    5.4 样品表征
    5.5 晶型控制剂对CaCO_3生长过程的控制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固废基硫铝酸盐-磷酸钾镁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典型工业固废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1 脱硫镁渣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2 铝灰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3 电石渣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4 煤矸石、白云石尾矿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5 典型工业固废利用的瓶颈
    1.3 固废制备高性能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固废制备硫铝酸盐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固废制备磷酸镁系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硫铝酸盐-磷酸镁复合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1.4 建筑3D打印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水泥基胶凝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热力学研究
    2.1 典型工业固废的理化特性
        2.1.1 脱硫镁渣的理化特性
        2.1.2 铝灰的理化特性
        2.1.3 电石渣的理化特性
        2.1.4 煤矸石的理化特性
        2.1.5 白云石尾矿的理化特性
    2.2 典型固废的理论热分解特性及矿物相固硫能力分析
        2.2.1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2.2.2 典型固废主要成分相的理论热分解特性
        2.2.3 MgO、CaO、Ca(OH)_2的固硫能力分析
    2.3 硫铝酸钙矿物的热力学参数理论计算
        2.3.1 硫铝酸钙生成路径理论分析
        2.3.2 硫铝酸钙不同生成路径下的热力学参数
        2.3.3 硫铝酸钙摩尔热容
    2.4 多元系统的热力反应计算
        2.4.1 初始反应阶段
        2.4.2 过渡相反应阶段
        2.4.3 目标矿物稳定存在阶段
        2.4.4 温度、氧化镁含量对多元系统产物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废制备SAC-MKPC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料及试验系统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系统
        3.1.3 制备方法
        3.1.4 产物分析
    3.2 SAC-MKPC熟料产物分析
        3.2.1 原料配比对SAC-MKPC熟料矿物的影响
        3.2.2 煅烧温度对SAC-MKPC熟料矿物的影响
    3.3 水化产物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3.3.1 SAC-MKPC净浆机械特性
        3.3.2 水化产物热特性分析
        3.3.3 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镁磷比、复合成分对SAC-MKPC性能影响研究
    4.1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方法
    4.2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水化特性影响分析
        4.2.1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净浆机械特性影响
        4.2.2 M/P、复合成分对水化产物热特性影响
        4.2.3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影响
    4.3 SAC-MKPC耐水性能分析
        4.3.1 M/P、复合成分、养护条件对SAC-MKPC耐水性能影响
        4.3.2 试件浸出液pH与耐水性的关系分析
        4.3.3 SAC-MKPC耐水性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废基SAC-MKPC建筑3D打印应用试验研究
    5.1 建筑3D打印实验系统
        5.1.1 小型3D打印装置系统
        5.1.2 打印时间的设置
    5.2 实验原料
        5.2.1 基质材料
        5.2.2 外加剂
    5.3 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研究
        5.3.1 3D打印混凝土可塑造性的理论研究
        5.3.2 外加剂对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影响
        5.3.3 水灰比对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影响
    5.4 3D打印过程的验证
        5.4.1 打印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
        5.4.2 打印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6.1 研究目标和评价范围
        6.1.1 研究目标
        6.1.2 评价范围
    6.2 清单分析
        6.2.1 能源、资源的输入
        6.2.2 能源产品生命周期清单
        6.2.3 影响评价指标
    6.3 结果分析
        6.3.1 特征化分析
        6.3.2 归一化分析
        6.3.3 加权综合分析
    6.4 资源消耗及碳、硫排放分析
        6.4.1 资源消耗分析
        6.4.2 CO_2、SO_2排放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低温电石生产新技术与电石渣转化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石生产工艺
        1.2.1 电热法生产工艺
        1.2.2 氧热法生产工艺
        1.2.3 其它生产工艺
    1.3 电石生产原料
        1.3.1 含碳原料
        1.3.2 含钙原料
    1.4 电石生成过程的认识
        1.4.1 电石的生成机理
        1.4.2 电石生成过程中的相变
        1.4.3 C和CaO之间的传质行为
        1.4.4 原料粒径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5 CO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6 电石生成反应的动力学
    1.5 电石生产中的固体副产物
        1.5.1 电石中的副产物
        1.5.2 电石炉粉尘副产物
    1.6 电石的应用
    1.7 电石渣的研究
        1.7.1 电石渣的组成
        1.7.2 电石渣的应用
        1.7.3 电石渣的分离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玉米芯焦与CaO固相反应行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的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2.3 转化率和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2.2.4 分析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玉米芯焦和CaO原料分析
        2.3.2 玉米芯焦和CaO反应的分析
        2.3.3 相同温度下不同a产物形貌分析
        2.3.4 相同a不同温度下产物形貌分析
        2.3.5 C和CaO反应的传质方向
    2.4 氧热法回转窑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芯焦和CaO的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升温速率对玉米芯焦和CaO反应的影响
        3.3.2 原料粒径对玉米芯焦和CaO反应的影响
    3.4 非等温功力学分析
        3.4.1 动力学分析方法的推导
        3.4.2 反应烽化能计算
        3.4.3 宏观动力学模型和指前因子计算
        3.4.4 原料粒径对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石渣中非Ca(OH)_2组成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表征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电石渣的元素组成
        4.3.2 电石渣中的非Ca(OH)_2组成赋存形态
        4.3.3 电石渣中SiC的性质
        4.3.4 电石渣中非Ca(OH)_2组成的分布
        4.3.5 电石渣中非Ca(OH)_2组成对应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石渣中渣铁制备硅氧烯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原料
        5.2.2 CCF与酸的反应
        5.2.3 原料与产物的分析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酸和不同原料反应的硅氧烯和残渣产率
        5.3.2 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HCl浓度的影响
        5.3.3 不同CCF与HCl反应的硅氧烯产物和残渣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电石炉粉尘与其中炭颗粒应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粉尘中炭颗粒的分离
        6.2.2 分析表征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粉尘的组成
        6.3.2 炭颗粒的分析表征
        6.3.3 炭颗粒的形成机理
        6.3.4 炭颗粒的磁选分离与吸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性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7)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电石渣
        1.1.1 电石渣的产生
        1.1.2 电石渣的物化性能
    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
        1.2.1 作为燃煤固硫剂
        1.2.2 生产碳化砖
        1.2.3 生产水泥、路基原料
        1.2.4 生产化工产品
        1.2.5 处理废气、废水
    1.3 利用电石渣制备活性氧化钙技术
        1.3.1 利用电石渣制备氧化钙技术的现状
        1.3.2 相关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
        1.3.3 利用电石渣代替石灰石制备活性氧化钙的可行性分析
    1.4 氧化钙活性的检测方法
        1.4.1 盐酸滴定法
        1.4.2 热活性法
        1.4.3 温升速率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目标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实验方案
    2.3 电石渣的元素及热重分析
        2.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3.2 热重分析
    2.4 石灰活性度的测定
        2.4.1 石灰活性度的测定方法
        2.4.2 改进的石灰活性度测定方法
        2.4.3 4mol/L盐酸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2.5 响应面法及Design-Expert软件
        2.5.1 响应面法的数学模型
        2.5.2 响应面法的实验设计步骤
        2.5.3 Design-Expert软件的响应面法设计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实验
    3.1 电石渣中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3.2 煅烧条件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1 煅烧温度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2 煅烧时间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3 加热方式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4 样品铺展程度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3 不同煅烧条件下实验的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条件优化
    4.1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工艺条件优化
        4.1.1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4.1.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响应面实验结果
    4.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放大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产物分析
    5.1 实验产物的XRF分析
    5.2 实验产物的品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石渣概述
    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以废制废
        1.2.2 建筑材料
        1.2.3 化工产品
    1.3 电石渣的资源化问题
    1.4 碳酸钙简述
        1.4.1 碳酸钙的分类
        1.4.2 碳酸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1.5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与应用
        1.5.1 纳米碳酸钙的主要制备方法
        1.5.2 纳米碳酸钙的应用
    1.6 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用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电石渣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方法
    2.3 性能测试与分析
        2.3.1 粒度分析
        2.3.2 微观形貌分析
        2.3.3 白度测试
3 电石渣的浸取除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配制浓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3.3 温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3.4 搅拌速率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3.5 反应时间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气-液间歇碳化法制备碳酸钙的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Ca~(2+)配制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1 Ca~(2+)配制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2.2 Ca~(2+)配制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3.1 反应温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4.4 CO_2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1 CO_2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4.2 CO_2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4.5 CO_2流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5.1 CO_2流速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5.2 CO_2 流速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碳酸钙产品微观形貌的优化探究
    5.1 引言
    5.2 外加剂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及其机理
        5.2.1 三乙醇胺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2 聚丙烯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3 柠檬酸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4 六偏磷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5 硬脂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6 硅油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2.7 小结
    5.3 最优外加剂用量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5.4 碳酸钙产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电石渣在化工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电石渣生产石灰
2 利用电石渣代替石灰用于化工生产
    2.1 生产氯化钙 (Ca Cl2)
    2.2 利用电石渣生产纯碱 (Na2CO3)
    2.3 利用电石渣生产氯酸钾 (KCl O3)
    2.4 用电石渣制备漂白液
    2.5 生产环氧丙烷
    2.6 合成硬硅钙石保温材料
3 利用电石渣生产其他化工产品
    3.1 生产草酸 (C2H2O4)
    3.2 制备高纯氢氧化镁 (Mg (OH) 2)
4 利用电石渣制备碳酸钙 (Ca CO3)

四、浅析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D]. 高益凡. 山东大学, 2021(12)
  • [2]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D]. 方佩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D]. 杨丽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由电石渣制备多种形貌碳酸钙的工艺条件研究[D]. 邵宗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固废基硫铝酸盐-磷酸钾镁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试验研究[D]. 任常在. 山东大学, 2019
  • [6]低温电石生产新技术与电石渣转化的基础研究[D]. 李正科.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7]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D]. 马林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D]. 石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电石渣在化工领域的资源化利用[J]. 郭琳琳,李苗苗,马园园,梁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10]电石渣资源化利用分析[J]. 邵丹娜,刘学敏,姚娜,王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3(03)

标签:;  ;  ;  ;  ;  

电石渣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