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 Hi-maize - 可用作膳食纤维的淀粉

抗性淀粉 Hi-maize - 可用作膳食纤维的淀粉

一、抗性淀粉Hi-maize——可以作为膳食纤维的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梁单[1](2021)在《马铃薯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球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肥胖和超重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调节肥胖具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调将导致肥胖的发生。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抗性淀粉对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是近年来肥胖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老化回生型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 Type 3,RS3)是膳食纤维的重要功能成分。目前,关于马铃薯抗性淀粉RS3(PRS)改善糖脂代谢,调节肥胖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拟通过体外模拟人体大肠发酵的方法,研究PRS对肠道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影响;采用广靶代谢组学技术,研究PRS对肥胖小鼠体内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揭示其对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体外模拟人体大肠发酵的方法,探究了PRS对肠道p H值、菌群及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厌氧发酵24 h后,发酵液p H值显着降低,SCFAs含量显着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F/B值降低,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等益生菌的丰度显着增加,说明PRS有助于调节肠道环境,增加益生菌丰度,促进SCFAs的产生。(2)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肥胖C57BL/6小鼠模型,研究了PRS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PRS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量,调节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P<0.05),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了肥胖小鼠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降低了小鼠附睾脂肪细胞的大小、肝脏脂肪体积和空泡数量。(3)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肥胖C57BL/6小鼠模型,研究了PRS对高脂饮食肥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RS可以显着降低肥胖小鼠的体脂率,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1L-6)的水平,降低血清中的脂多糖(LPS)水平,修复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细胞损伤,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着促进结肠细胞增殖,恢复肥胖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4)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肥胖C57BL/6小鼠模型,研究了PRS对高脂饮食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干预12周后,PRS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调节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PRS降低肠道菌群的F/B值。在科水平,降低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S24-7菌科丰度。在属水平,显着调节了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丰度。PRS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等的产生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优势代谢产物乙酸和丙酸与体重、体脂率、炎症因子等肥胖相关指标呈负相关,与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和粪球菌属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拟杆菌属是PRS结肠发酵的优势菌属,发酵产生乙酸和丙酸等主要优势代谢产物,从而调节肥胖小鼠糖脂代谢、肠道屏障功能和菌群结构,抑制肥胖。

孔昊存[2](2021)在《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延缓淀粉消化有助于维持血糖稳态和机体正常运转,已成为近年碳水化合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淀粉分支酶(1,4-α-glucan branching enzyme,GBE,EC 2.4.1.18)能够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生线性短链,并将其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于受体链,引起淀粉分子发生糖苷键重构。这种生物改性淀粉的方法具有副产物少、产物得率高、不引入新的化学基团和其他类型糖苷键等独特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没有研究直接证明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产物能够为机体带来健康益处,更不清楚其影响机体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因此,本论文利用来源于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ns STB02的GBE(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结合体外和体内方法系统分析了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消化特性,最终基于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探究了糖苷键重构产物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控糖思路和有效的饮食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利用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对产物精细结构进行全面表征。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α-1,6糖苷键比例达到7.51%,相比于玉米原淀粉增加了135.4%,且未产生其他类型的糖苷键;体积排阻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糖苷键重构过程中,淀粉分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所得产物具有还原性(葡萄糖当量值为2.08),符合麦芽糊精的定义。综合分析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发现其比玉米原淀粉包含了更多由2~8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分支,且外链比例降低约14.8%;利用β-淀粉酶切除外链,进一步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具有紧密的内链骨架,由3~6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内链明显增多,平均内链长降低约16.6%。可见,基于GtGBE的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产物呈一种短簇状的分子结构,因此被命名为“短簇状麦芽糊精(short-clustered maltodextrin,SCMD)”。为了探究Gt-GBE催化的糖苷键重构对延缓淀粉消化、改善餐后血糖稳态的贡献,分别建立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系统比较SCMD和一种与其水解程度相似的DE 2麦芽糊精(DE 2 maltodextrin,MD)的消化特性。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表明,MD的体外消化性与玉米原淀粉接近,而SCMD的快消化组分含量较玉米原淀粉降低了20.7%,慢消化组分含量增加了158.5%。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MD,SCMD由于具有紧密、高度分支的内链骨架,能够阻碍胰腺α-淀粉酶的结合和对内链的连续进攻,导致较多高聚合度、多分支α-极限糊精的残留。构建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粘膜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发现这些α-极限糊精难以与小肠α-葡萄糖苷酶结合,造成SCMD在小肠粘膜阶段的消化和吸收减缓。在ICR小鼠模型中,摄入SCMD引起的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波动均较等量MD显着减弱,说明餐后血糖稳态调节对胰岛素的需求程度降低。此外,摄入SCMD能够促进回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tyrosine,PYY)的持续释放,血浆GLP-1和PYY浓度在餐后4 h仍保持较高水平,较对照组(MD)分别高出27.4%和33.8%。GLP-1和PYY的持续释放能够调控ICR小鼠下一餐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第一餐摄入SCMD的小鼠,即使摄入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第二餐,峰值血糖也较对照组降低了28.4%。为了进一步挖掘SCMD潜在的健康益处,以SCMD作为小鼠日粮的主要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充分验证饲料变更未对C57BL/6J正常小鼠的采食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探究SCMD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肝肾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玉米淀粉,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降低了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有效修复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并最终改善了机体血糖稳态。此外,SCMD能够降低db/db小鼠血脂水平和机体炎症反应,充分缓解db/db小鼠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脏功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强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有效遏制了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进而修复了肾小球功能。SCMD对db/db小鼠的肠道健康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丁酸含量相比对照组增加了26倍,Akkermansia(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提升了232倍。为了深入探究SCMD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分子机制,将麦芽糊精(MD)和抗性糊精(resistant dextrin,RD)以特定比例混合得到一种快消化组分含量与SCMD相当的复配糊精(MD+RD),剖析了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末端的消化吸收程度对机体血糖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D+R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空腹血糖高达21.4 mmol/L,推测可能是由于MD+R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难以被继续消化吸收,诱导回肠释放GLP-1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SCM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尽管含量与MD+RD接近,仍可继续被消化吸收,加速了回肠GLP-1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释放的GLP-1显着增强了db/db小鼠的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功能,修复了胰岛组织形态,并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胰岛素介导的肝脏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最终有效改善了机体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降至9.3 mmol/L。根据这些结果推测,SCMD对小鼠血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主要由GLP-1介导。最后,为了明确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必要性,以无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作为对照,着重比较两种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功能异常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改善了db/db小鼠的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并通过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肝脏糖原合成,抑制了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主要通过诱导回肠分泌GLP-1,缓解肝脏代谢功能的紊乱,不依赖于瘦素信号。相比之下,生酮饮食对GLP-1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进瘦素的释放。由于db/db小鼠缺乏瘦素受体,大量释放的瘦素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反而加速了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并阻断了三羧酸循环;膳食脂肪代谢产生的大量乙酰辅酶A导致酮体合成异常增强,加剧了肝脏代谢功能紊乱,造成db/db小鼠出现了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刘晚霞[3](2021)在《绿豆渣抗性糊精的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豆渣是绿豆生产粉丝、绿豆淀粉、绿豆蛋白等产品的副产物,含有多种功能成分,但通常被用于饲料或当作废弃物直接丢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绿豆渣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淀粉,可提取后用于制备抗性糊精。抗性糊精是一种具有调节血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脂和减肥等功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在此背景下,为提高绿豆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本研究以绿豆渣为原料,采用微波酶法制备抗性糊精,利用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对其进行纯化,最后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示差折光检测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其理化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体外消化性、体外降糖与体外降脂等功能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微波酶法制备抗性糊精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时间13 min、微波功率582 W、盐酸添加量8%、盐酸浓度1%,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0.5%、淀粉葡萄糖苷酶添加量0.5%,绿豆抗性糊精含量为54.82%。(2)最佳色谱单柱条件为进料浓度60%、柱温60℃、洗脱流速1.60 m L/min;模拟移动床色谱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量455 g/h、进水量682 g/h,循环量346 m L,绿豆抗性糊精的纯度为99.17%。(3)绿豆抗性糊精理化性质:绿豆抗性糊精相比于淀粉原料,溶解性、持水性显着提升;其颗粒大小不一且表面粗糙,为不规则、无定型结构;相比于绿豆淀粉其相应化学键含量及种类明显改变;其结晶度不高,为非晶型;其分子量相对集中,为(796.40±9.60)×103 u,回转半径为279.40±11.70 nm;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4)绿豆抗性糊精功能特性:模拟肠胃液消化法和体外模拟酶水解法测得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91.14%和97.85%,显着高于淀粉原料;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效果均弱于阿卡波糖,抑制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其对胆酸钠溶液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且胆酸盐浓度较高时,吸附效果更好;其在p H7.0和p H2.0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为28.12%和22.50%,中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好;其吸附猪油和豆油能力均高于淀粉;其吸附亚硝酸盐效果差于绿豆淀粉。

李志涛[4](2021)在《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是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生理条件(如温度、动态p H、消化酶分泌、食物停留时间、流动混合和胃肠壁蠕动等)来研究食物消化的装备。可筛选大量物质,包括膳食成分、病原体,药物活性成分以及毒性或放射性化合物,评估它们如何改变胃肠环境,并且取样过程不受伦理约束。然而,与国外先进的设备相比,国内胃肠道反应器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达到模拟真实胃肠道消化过程的目标,限制了我国食品消化的跨学科研究。本文采用仿生学技术,模拟了胃肠道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制备了仿生硅胶胃、小肠和大肠;利用内环境模拟技术,控制温度、p H、蠕动频率和内分泌等参数;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的高效率定植模型。在此基础上,集成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仿生胃生物反应器、仿生小肠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微生物Akkermansiamuciniphila动态发酵培养、粪便体外定植培养、高抗性淀粉大米体外消化、抗性淀粉对粪便发酵影响和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等对反应器进行了逐步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9个腔室的仿生胃和小肠组合生物反应器。在胃肠道几何形态方面,可分别模拟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隔室反应器,隔室易于拆卸、方便灭菌,可独立或串联使用;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开发了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控制系统,可实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和p H等的检测和控制,历史数据导出和运行状态报警等功能;在模拟胃肠内部结构方面,分别制备了光滑型硅胶胃和硅胶小肠、褶皱型硅胶胃和绒毛型硅胶小肠,增大了肠道内的表面积,改变了食糜流变熵力,可促进食物破碎;在混合效果方面,反应器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都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同等条件下优于传统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胃内压方面,通过基本运动模式和强力运动模式控制,可实现胃的蠕动收缩阶段以及强力收缩阶段,收缩强度分别达到18-22 mm Hg、120-220 mm Hg;在破碎力方面,反应器最大破碎力大于0.72N,可以模拟固体食物在胃内的破碎功能;在p H控制方面,可根据食物的消化过程进行p H动态调节,还原了胃和小肠内酶活力动态调节;在排空速率方面,与已公开发布仔猪胃的排空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在应用方面,将小麦粉、土豆粉、玉米粉、红薯粉、莲藕粉和大米粉在仿生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模拟淀粉和蛋白质动态消化,在胃和小肠消化阶段均具有明显的差异。(2)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6个腔室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集成的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可有效控制反应器的发酵过程关键参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吸收速率、p H实时曲线等)。在大肠结构方面,制备了光滑型和褶皱型硅胶大肠;在混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等条件下的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肠内压方面,模拟了低频和高频两种蠕动频率,肠内收缩强度分别达到60-90 mm Hg和100-150 mm Hg;在模拟吸收方面,可保持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在正常生理浓度内,使微生物生长不受抑制;在无菌验证方面,长时间运行后不易染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在p H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维持大肠内环境,保证了微生物正常生长;在定植粪便微生物方面,微生物群落相似率大于85.17%,定植效果比较稳定。(3)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利用脑心浸出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猪粘蛋白(Porcine mucin,PM)培养基、人粘蛋白(Human mucin,PM)培养基、BHI+PM(BPM)培养基和BHI+HM(BHM)培养基对A.muciniphila进行体外动态发酵培养,并与传统静态培养对比。研究发现:在生物量方面,BHI动态培养的生物量为1.92 g·L-1,比静态培养提高了44.36%。利用HM动态培养,生物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89 g·L-1。在代谢产物方面,利用PM和HM动态培养,主要代谢产物为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而其他3种培养基,则有相当数量的支链脂肪酸(异丁酸和异戊酸)产生。在外观形态方面,利用HM动态培养,细胞直径达999nm,外膜蛋白浓度最高,达到26.26μg·mg-1。结果表明,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可直接影响仿生大肠培养A.muciniphila的生物量、外膜蛋白浓度和厚度以及细胞直径。(4)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以高抗性淀粉大米为原料,通过蒸煮、粉碎、发酵和高温高压处理,加工成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分别对其体外消化和粪便微生物发酵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4种食物在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淀粉消化率均符合一级两相方程,其中米糕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11.98%)。在仿生大肠发酵过程中,未消化米糕与菊粉相比,发酵速度较慢,丁酸浓度提高67.85%,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具有抗炎功能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丰度增加,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标志物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丰度减少。结果表明,高抗性淀粉大米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发酵代谢产物和生态组成,有助于为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功能性食品设计提供参考。(5)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作为实时监测肠道气体为工具,配置基础培养基和膳食脂肪酸培养基作为营养基质,利用人体粪便微生物作为发酵菌株进行体外粪便发酵,分析基础营养和脂肪酸对肠道气体成分、浓度和体积影响变化,探讨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动力学。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利用膳食脂肪酸产生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O2、H2、H2S和VOC,其中CO2含量最高;可调控微生物发酵提高H2、H2S和VOC的浓度和体积。结果表明,膳食脂肪酸可刺激肠内H2S和VOC浓度升高,对高脂饮食造成肠道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提供一定参考,并可对降低肠内H2S和VOC浓度提供饮食指导。

张宏伟[5](2021)在《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究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分析、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以及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以小麦淀粉为原材料制备的小麦抗性糊精平均回收率为60.6%,小麦抗性糊精的平均纯度为91.9%。经人体研究发现摄取小麦抗性糊精5g、10g、20g有增加粪便量和排便次数。问卷调查显示粪便的性状和排便的感觉有所改善。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试验共进行15周,前10周摄入小麦抗性糊精0.2g,最后5周小麦抗性配方添加量改为0.4 g,试验期间自由饮水、摄食。小麦抗性糊精可以减小大鼠脂肪细胞的体积,降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AST和ALT。推测小麦抗性糊精会透过脂肪组织脂解作用上升来降低脂肪组织。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中发现,在1—10%的添加范围内,小麦抗性糊精可改善面包的外观和质构。随着抗性糊精添加量增加,面包比容增大,整体外观形态更完整。在质构分析中,添加量1%、7%和10%的面包芯咀嚼性和弹性都有改善。感官品评中小麦抗性糊精3%含量的面包品评得分最佳。体外模拟消化表明小麦抗性糊精的添加可降低食物的消化,与小麦抗性糊精的加入呈正相关。

张建强[6](2020)在《抗性淀粉替代乳脂对低脂干酪功能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天然半硬质的契达干酪,通常含有30%左右的脂肪,摄入如此高的脂肪,可能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因此,低脂干酪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消费者虽然对低脂干酪较为认可,但发展一直缓慢,主要是消费者无法接受低脂干酪的风味和质地上的缺陷。现有研究使用脂肪替代物改善低脂干酪的缺陷,但是存在的不足是常见的脂肪替代物无法完全替代脂肪的功能特性,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更多新型的脂肪替代物,本研究目的是开发新型脂肪替代物,使得低脂干酪商业化生产。抗性淀粉具有作为益生元、低血糖作用(生糖指数低)和促进矿物元素吸收等多种健康益处,目前在酸奶、再制干酪等乳制品中已有很好应用案例,但是其在天然干酪中的应用,因天然干酪加工工艺的特殊性,特别是酪蛋白凝乳时与抗性淀粉的互作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将着重研究适合低脂干酪的抗性淀粉源的脂肪替代物,含有抗性淀粉的低脂干酪将会是一款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品。本论文初选了六种商业化的抗性淀粉样品,对其功能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明确其健康益处和应用潜力;然后使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别从微量量热和程序控温过程分析评估六种抗性淀粉与牛乳混合后的交互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及受控因素,明确抗性淀粉与乳蛋白质在乳液中的交互作用机理、抗性淀粉在杀菌和冷却工艺过程中(程序控温)性质变化规律,为其后续有效利用形成理论支撑和指导;研究抗性淀粉参与酶凝乳的机理,促进其在天然干酪加工高效使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合作为天然干酪的脂肪替代物的抗性淀粉2种,并将其用于低脂契达干酪的加工,然后在240d的成熟期内,选择标志性时间点,系统的分析研究抗性淀粉作为脂肪替代物对低脂契达干酪的影响,然后系统研究抗性淀粉作为脂肪替代物对低脂契达干酪加工、成熟整个过程中的品质特征值的影响机理,以期掌握、了解抗性淀粉作为脂肪替代物在低脂干酪中应用的机理、生物功能特性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性淀粉功能特性分析研究本文对初选的六种商业化的抗性淀粉样的理化、淀粉含量、抗性淀粉(RS)含量、生糖指数(GI)、微观结构等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各组样品的总淀粉含量都在92%以上,RS含量、RS占总淀粉含量和GI值的范围分别为28.3%-58.73%、30.7%-63.02%、47.35-61.60,C4-PRS、M6-PRS和S5-PRS抗性淀粉的GI最低,且各组RS的GI值均低于马铃薯淀粉GI值85.46,说明它们均可以明显降低热量的摄入。六种淀粉的SEM研究结果均呈现不同,B3-CRS和C4-PRS抗性淀粉组微观结构多呈多个小颗粒聚集态且多数大于10μm,其中N1-CRS、P2-CRS、S5-PRS和M6-PRS抗性淀粉的颗粒大小范围均为5μm-10μm,较为接近牛乳脂肪球的外观尺寸和球体形状,从结构学角度优选适这4种合作为RS脂肪替代物。(2)抗性性淀粉与牛乳乳液交互作用、凝乳机理的研究及脂肪替代物筛选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数据分析发现初始p H对RS与脱脂乳交互作用力、驱动形式(焓驱动或者熵驱动)影响差异显着(P<0.01),发现部分反应在氢键的基础上存在更多的构型改变;全部淀粉与脱脂乳交互作用反应都是放热过程(△H<0),交互作用力中均有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参与(△H<0,-T△S<0),且只有M6-PRS在p H6.5时不存在构型改变即相对稳定的现象,有利于其参与酶凝乳过程。在20-80℃控制温度分析结果中,只有C4-PRS与M6-PRS淀粉实验组的焓变值(?H)受添加量、p H值影响显着(P<0.01);N1-CRS、P2-CRS、C4-PRS、M6-PRS淀粉与脱脂乳液都出现了热流峰(Tonset<Tpeak),且初始温度(Tonset)与峰值温度(Tpeak)均随着这四种RS用量增加、p H值降低而明显增加(P<0.01):即这四种淀粉与脱脂乳混合后均反映出热敏感特性,增加RS使用后Tonset和Tpeak明显增加(P<0.01),而?H基本保持不变,淀粉凝胶化产生了热流峰的可能性大一些,分析其与脱脂乳液在受热后可能形成不同的聚合体和存在不同的聚合模式。分析凝乳特性和机理研究发现RS对凝乳形成的促进作用相对最弱的N1-CRS抗性淀粉,相对最强的是M6-PRS抗性淀粉,随着各种RS淀粉使用量增加,均呈现G′值明显增加而G"明显降低的趋势,说明RS参与凝乳过程均形成了粘弹性的凝乳;随着RS添加量(范围为0-2.5%)增加凝乳的结合率明显增加,可以推断此时RS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凝块,而不是随着乳清液流失。以干酪得率、淀粉利用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后:C4-PRS、M6-PRS抗性淀粉作为脂肪替代物。(3)添加抗性淀粉的低脂契达干酪工艺优化及样品制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后最佳关键工艺参数:淀粉添加量1.50%,凝乳时间50min,凝乳酶添加量0.035‰;堆酿p H5.40。研究发现RS的加入降低了约56%-63%干酪的脂肪含量、食盐在水分中比例(S/M)和蛋白含量,同时可以明显提高干酪中淀粉含量、抗性淀粉含量、抗性淀粉在非脂固形物中的比例(RSNFS)、干酪得率、水分含量,可能的原因是C4-PRS抗性淀粉和M6-PRS抗性淀粉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增加了水分含量。各组干酪中淀粉含量与其使用量呈正相关,说明淀粉能很好的替代脂肪;C4-PRS和M6-PRS抗性淀粉在干酪加工中,受到加热、冷却等工艺调节的影响,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增高,导致几组干酪样品中RS含量出现了有几组明显的增高。(4)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成熟期间功能特性的影响质地特性分析发现,降低脂肪含量使得契达干酪的硬度、脆性、回复性、内聚性和弹性均呈现增加(P<0.01),使用1.5%以上的RS后降低了样品在成熟后期的硬度(~235N)、脆性(~159N)和弹性(~1.31mm)且接近对照样全脂契达干酪(P<0.01);说明此时抗性淀粉可改善契达干酪因脂肪减少造成的质地缺陷,可降低干酪结构中内部键的强度。继续成熟后全部样品的硬度、脆性、内聚性、回复性和弹性均呈现下降趋势(P<0.01),综合分析用C4-PRS与M6-PRS抗性淀粉可显着改善低脂契达干酪的质地指标的缺陷使其更接近于全脂契达干酪。在成熟初期(2d),降低脂肪含量(降低56%以上)后契达干酪的熔化性、油析出性弱于全脂契达干酪(FFC),且拉伸性增强(P<0.01),添加一定量的RS后样品干酪的熔化性增强、拉伸性降低、油析性不变,使用2.0%C4-PRS抗性淀粉和M6-PRS抗性淀粉后干酪的熔化性较为接近全脂契达干酪。在成熟后期发现用量2.0%RS后均可以使低脂干酪的熔化性(~0.13)、拉伸性(~195mm)更接近与全脂契达干酪,继续成熟后发现用量较高RS的油析性接近全脂契达干酪。研究干酪流变特性发现,单纯降低脂肪后低脂契达干酪的复数粘度增加,而加入2种RS后可以又降低低脂干酪的复数粘度(P<0.01);在同一成熟时间点检测发现使用RS可以显着的降低低脂契达干酪的G′和G″值(P<0.01)。在成熟期初期固液转化温度(Tgel-sol)RFC最高、FFC最低(P<0.01);加入C4-PRS和M6-PRS淀粉后它们的Tgel-sol明显降低且都低于低脂切达干酪对照样,表明添加RS可以降低Tgel-sol,接近于全脂契达干酪(P<0.01)。对干酪微观结构研究发现,添加M6-PRS抗性淀粉的实验组(S1-LRFC、S1-MRFC和S1-HRFC)在120d时还存在数量不少的“机械孔洞”。C4-PRS抗性淀粉结合在干酪中不存在离散的现象,形成的干酪(尤其是成熟240d后)质地较为紧密,RS与脂肪、蛋白结构融合形成类似全脂干酪的质地特性。研究干酪风味特性发现,添加一定量(1.50%或2.0%)C4-PRS与M6-PRS组的在成熟后期总FFA含量为6714mg/kg高于FFC组的5554mg/kg达到最高值,说明添加RS提高了蛋白水解程度,研究还发现干酪样品成熟后蛋白水解不产生Pro,主成分分析发现分析模型高度显着(P<0.01),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以显着的反映各组风味差异,以解释(区别)各组干酪样品氨基酸水解情况。在成熟期过程中添加C4-PRS和M6-PRS抗性淀粉可以降低脂肪水解产物的生产。采用人工感官评定的方法发现,添加C4-PRS抗性淀粉、M6-PRS抗性淀粉的六组干酪与全脂契达干酪(FFC)对照样相比,黄色、光泽、孔眼大小、颜色一致性、无颗粒感、气味强度、脂肪味相对降低,腐臭味、坚果味、味觉强度、酸味相对增加,咸味、甜味、苦味指标差异不大,油腻感减弱明显(P<0.01),RFC组弹性、硬度相对较高(P<0.01)。在成熟240d时,添加RS的样品与全脂契达干酪对照样相比味觉强度、酸味相对增加,但是克服了RFC组弹性、硬度相对较高的缺陷。低血糖效应评价——生糖指数(GI)研究发现在成熟初期(2d),添加1.5%和2.0%RS淀粉的各实验组样品的GI组间差异不显着(P>0.01),GI数值达到最大值:~40.61,继续成熟它们的GI数值不变,添加抗性淀粉的各组干酪的GI均明显小于其它食物(P<0.01),说明RS替代脂肪制备的低脂契达干酪具备低能量摄入的营养特性。研究发现各组干酪样品在成熟过程中乳酸菌(LAB)数量降低且不受脂肪含量、抗性淀粉种类和添加量的影响(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添加RS后低脂干酪中的NSLAB的数量显着增加,在成熟60d时NSLAB达到峰值,继续成熟显着降低(P<0.01)。

孔峰[7](2020)在《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谷物加工业是一个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且与公众膳食营养及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与国民健康产业。传统谷物加工片面追求精度和白度,致使谷物过度加工,造成了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人们饮食日趋精细,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显着提高。因此,研发和食用营养价值较高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全谷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谷物由于口感粗糙、保质期较短等因素限制了其推广使用,人们对谷物加工技术变革和工艺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论文针对谷物加工过程营养损失较大、产品适口性不足等产业发展难题,在充分认知谷物原料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增加预处理环节、消除谷物麸皮对加工过程以及产品性能的不利影响是突破现有谷物加工技术难题的关键。汽爆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技术,近年来在谷物加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气相蒸煮阶段的热化学反应和瞬间爆破阶段的机械撕裂的双重作用下,汽爆可以对原料进行热化学-机械改性。论文对麦麸、小麦、高粱汽爆预处理及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谷物加工提供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法和一定的技术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新方法针对麦麸中脂肪酶活性较高,麦麸以及全麦粉中脂质容易发生水解酸败,影响麦麸和全麦粉贮藏性能、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等问题,建立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方法。汽爆在压力0.8 MPa、维压时间5 min的条件下有效灭活麦麸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灭酶效果优于常规蒸汽灭菌(0.1 MPa,20 min)。汽爆稳定化方法能够保持麦麸蛋白质、脂质含量,促进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麦麸提取液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此外,汽爆显着降低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含量,改善了麦麸和全麦粉的贮藏性能。(2)汽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对馒头品质有改良作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影响面制品加工性能和产品口感等问题,采用汽爆处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并评估汽爆麦麸对面粉、面团和馒头品质的影响。汽爆麦麸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了 66.67%,维持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与未处理麦麸相比,汽爆麦麸持水力、水溶性指数、胆固醇和胆酸盐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 13.91%、30.77%、28.61%和70.83%。汽爆麦麸的添加对面团和馒头的质构性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添加量为10%时,小麦馒头的弹性和咀嚼性显着增加,硬化速率最小。(3)汽爆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物质含量较高,不利于挤压膨化、产品膨胀度较低等问题,首次采用汽爆技术作为麦麸挤压膨化的预处理方法,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与未处理麦麸膨化物相比,汽爆麦麸膨化物横向膨胀度提高了 37.93%,粉碎后可以得到粒径更细的粉体。此外,汽爆显着提高了麦麸膨化物的总多酚含量(155.19%)和总黄酮含量(108.89%),提升了水溶性指数、膨胀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4)建立汽爆麦麸粉碎新工艺针对麦麸韧性较大、难以粉碎成细小的颗粒以及粉碎过程能耗较高等问题,建立了汽爆麦麸粉碎工艺。汽爆(0.5 MPa,2 min)可有效地破坏麦麸致密结构,降低麦麸的力学性能,提高麦麸粉的出粉率和破壁率。与热风干燥处理(105℃,12 h)相比,汽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麦麸粉碎过程的电能消耗。此外,重组全麦粉粉质性能试验表明,汽爆麦麸具有良好的加工适应性。(5)建立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针对全麦粉出粉率较低、粒度分布大、脂肪酶含量较高、加工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将汽爆引入小麦加工,建立了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汽爆破坏了小麦麸皮的结构,降低了小麦的咀嚼性,提高了全麦粉的出粉率。汽爆维持了全麦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白度,与普通全麦粉相比,汽爆降低了脂肪酶酶活。汽爆全麦粉面条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分别提高了 35.00%、26.00%和25.77%。(6)汽爆高粱全粉改善馒头的质构性能和食用品质针对高粱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造成高粱的食用品质较差等问题,将汽爆技术引入高粱加工。汽爆高粱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分别降低了 33.96%和13.58%,抗性淀粉、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 109.28%、18.92%和39.01%。适量添加汽爆高粱全粉可改善小麦面团质构特性及馒头品质,汽爆高粱全粉的添加量为25%时,馒头硬化速率最低,食用品质较好。

万佳玮[8](2020)在《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让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肠道菌群与饮食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在此背景下,营养科学重新强调了膳食纤维的重要作用。而抗性淀粉(RS)作为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也被广泛研究并发现了多种健康效应。考虑到食物基质的结构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生理效应的影响以及对其摄入剂量的限制,我们试图着眼于“完整食物”探究RS的作用效果和剂量需求,以期有效地为实际生活中的饮食方案提供参考。具有不同RS含量的三个大米品种分别加入到高脂和低脂的小鼠饮食中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饲养8周后收集血液、肝脏、结肠、脂肪等组织以及粪便和结肠内容物等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日常以大米的形式摄入RS,摄入剂量受到限制,与额外添加纯化的RS相比,许多生理指标并未显着受到不同RS水平的影响。但MRS大米和HRS大米仍能够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组织重量和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加。并且检测到多个生理指标与脂肪组织重量变化显着相关。此外,HRS大米还能够显着刺激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2.本研究所给予的高脂水平和不同的RS水平对肝脏代谢稳态的影响不大,大多数标记基因表达水平和代谢物浓度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说明不同RS含量的大米作为日常饮食并不会显着影响基于肝脏的脂质代谢过程。3.HRS大米饲喂的高脂饮食小鼠体内进入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显着减少,同时该组小鼠脂肪细胞中整个脂肪酸代谢通路上的标记基因水平降低、脂肪因子基因表达水平降低。阐明了HRS大米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组织重量增加的原因,但MRS大米引起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4.分析结肠组织中SCFA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仅有肠道进食响应激素PYY和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基因表达水平在LF-HRS组显着增加,其他肠道功能不显着。5.通过基于16S r RNA扩增子测序的微生物组学方法,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全面分析不同RS含量大米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菌群结构显着受到不同RS含量大米的影响,并且主要菌群的丰度变化和生理指标变化之间具有多项显着相关关系。此外,基于菌群测序结果预测的基因家族和功能通路以及建立的分子生态网络也都显着受到不同RS含量大米的影响。最后,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发现,RS发挥不同生理功能的浓度阈值不同,其中部分生理效应由升高的RS水平通过调节菌群组成提高SCFA产量而实现。此外,高脂饮食会影响机体对不同水平RS的响应灵敏度;同时,相比于饲喂HRS大米,饲喂LRS大米时小鼠对高脂饮食的刺激更加敏感。

纪苏萍[9](2020)在《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指出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然而,白藜芦醇的水溶性较差,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生物聚合物颗粒能够有效改善白藜芦醇的溶解性、生物可及性和稳定性,使白藜芦醇能够充分发挥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谷物膳食纤维在全谷物食品的健康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能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与多酚相结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因此,本文选择谷物膳食纤维作为载体基质构建生物聚合物颗粒以递送白藜芦醇。选择了三种常见易得、性质稳定的谷物膳食纤维——玉米可溶性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和抗性糊精分别作为载体基质,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白藜芦醇-玉米可溶性膳食纤维复合物、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和白藜芦醇-抗性糊精复合物。以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为例,选择载量和负载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得到优化了的工艺条件为:白藜芦醇的含量10%、反溶剂与溶剂(水与无水乙醇)的体积比6?1、静置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白藜芦醇-玉米可溶性膳食纤维复合物的载量和负载效率分别为8.29%和83.11%,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的载量和负载效率分别为8.92%和88.63%,白藜芦醇-抗性糊精复合物的载量和负载效率分别为8.05%和80.49%。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分析仪器对三种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膳食纤维形成复合物后,白藜芦醇的形状变得不规则、粒径减小、热稳定性稍有降低;白藜芦醇与膳食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是氢键相互作用,且白藜芦醇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膳食纤维基质中。测定了三种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可及性,发现白藜芦醇与膳食纤维形成复合物后,其水溶性和生物可及性明显提高,这与复合物中白藜芦醇粒径减小、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和与膳食纤维基质形成新的氢键密切相关。且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相比原料白藜芦醇,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增加了65%和63%,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作为膳食补充剂或食品配料更具有优势。在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体外释放试验中,三种复合物中白藜芦醇的释放均符合双相释放行为,在12 h时白藜芦醇的累积释放量均达到了70%,且复合物基质的存在加快了白藜芦醇体外释放速度。对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中白藜芦醇的释放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探究白藜芦醇在复合物中的释放机制,发现三种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中白藜芦醇的释放均符合Weibull方程,且白藜芦醇在玉米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这两种基质中的释放机制为Fickian扩散,在抗性糊精基质中的释放遵循复合机制(Fickian扩散和Case II运输)。三种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在室温下储藏12个月,其中的白藜芦醇的结晶性质变化非常小,表明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过程中,分子中氢键的断裂和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实质为老化淀粉)与白藜芦醇形成复合物后,白藜芦醇和抗性淀粉之间形成新的氢键,使得抗性淀粉水溶性提高,结晶度降低。针对这一现象,将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应用于小麦淀粉体系中,研究其对小麦淀粉糊化和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后,小麦淀粉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和最终粘度均明显增高,糊化温度降低且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对小麦淀粉的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工业生产中解决小麦淀粉回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钱玲玲[10](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抗性淀粉对其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日益流行,本研究旨在探索联合血清标志物和超声对NAFLD的诊断价值,研究抗性淀粉(RS)改善NAFLD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22人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细胞角蛋白18(CK18)M65ED、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3、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以及alpha1-抗胰蛋白酶水平;2.设计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使用40克/天的RS或等能量的对照淀粉(CS)对200名NAFLD受试者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干预,测定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肝内脂肪含量,腹部脂肪面积,用标准餐耐量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3.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用代谢组学检测血清和粪便中代谢物。结果:1.5种血清标志物中仅见到血清FGF21是与肝内脂肪含量(IHTC)独立相关的指标(standardizedβ=0.185,P<0.001),并且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基于FGF21、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构建了Mild NAFLD Model,用于诊断轻度脂肪肝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853。与超声联合用于诊断轻度脂肪肝时可达到97.32%的敏感度,85.48%的阴性预测值,显着高于单独应用Mild NAFLD Model。2.与基线相比较,对照淀粉干预4个月后,肝内脂肪含量的变化为-2.36%。与对照组相比,在校正了基线水平后,RS干预4个月后IHTC显着降低,变化的差值为:-8.98%。此外,RS干预还能显着降低体重、体脂、腹部脂肪,改善肝酶、血脂谱、胰岛素抵抗等指标,降低血清FGF21的水平。3.RS干预可显着减少8个菌种丰度,显着增加3个菌种的丰度。RS干预能降低肠道菌群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并显着降低粪便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血清胆汁酸组分也显着降低。RS干预能够显着降低血清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谷氨酸及GSG指数。结论:联合应用Mild NAFLD Model与超声可提高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效率。RS干预NAFLD可显着降低受试者的IHTC、体重、BMI、腰围、腹部脂肪,改善肝酶、血脂谱和糖代谢,降低血清FGF21的水平。RS干预尚还能够导致特定肠道菌群的丰度的变化,降低肠道菌群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并引起粪便和血清代谢物的改变。

二、抗性淀粉Hi-maize——可以作为膳食纤维的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性淀粉Hi-maize——可以作为膳食纤维的淀粉(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肥胖症概述
        1.1.1 肥胖现状分析
        1.1.2 肥胖症的危害
    1.2 肥胖干预的新策略
        1.2.1 膳食纤维的定义和分类
        1.2.2 膳食纤维对肥胖的调节作用
    1.3 抗性淀粉与肥胖
        1.3.1 抗性淀粉对肥胖的干预作用
        1.3.2 马铃薯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1.4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1.4.1 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
        1.4.2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1.4.3 肠道菌群与肥胖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模拟大肠发酵条件下马铃薯抗性淀粉RS3(PRS)对肠道菌群及SCFAs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粪便样品的收集
        2.3.2 体外模拟大肠厌氧发酵
        2.3.3 发酵液p H值测定
        2.3.4 大肠发酵菌群16S rRNA测序
        2.3.5 SCFAs含量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发酵液pH值的变化
        2.4.2 马铃薯抗性淀粉RS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4.3 马铃薯抗性淀粉RS3对SCFAs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抗性淀粉RS3(PRS)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
        3.2.4 动物饲养与分组
        3.2.5 小鼠体重监测
        3.2.6 小鼠进食量监测
        3.2.7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3.2.8 动物样品的收集
        3.2.9 血脂指标的测定
        3.2.10 肝脏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H&E染色
        3.2.11 小鼠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
        3.2.1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的影响
        3.3.2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的影响
        3.3.3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3.3.4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3.3.5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铃薯抗性淀粉RS3(PRS)对肥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2.4 动物饲养与分组
        4.2.5 小鼠体脂率检测
        4.2.6 动物样品的收集
        4.2.7 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4.2.8 结肠组织H&E染色
        4.2.9 结肠组织BrdU染色
        4.2.10 血清脂多糖(LPS)水平检测
        4.2.1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
        4.2.12 血清白细胞介素-6(1L-6)水平检测
        4.2.1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体脂率的影响
        4.3.2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4.3.4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细胞增殖的影响
        4.3.5 PRS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铃薯抗性淀粉RS3(PRS)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与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仪器
        5.2.4 动物饲养与分组
        5.2.5 动物组织样品的采集
        5.2.6 血清酪酪肽(PYY)水平检测
        5.2.7 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检测
        5.2.8 16S rRNA基因测序
        5.2.9 菌群代谢产物检测
        5.2.10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RS对小鼠菌群PAC的影响
        5.3.2 PRS对小鼠门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5.3.3 PRS对小鼠科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5.3.4 PRS对小鼠属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5.3.5 PRS对小鼠OTU水平菌群的影响
        5.3.6 PRS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5.3.7 PRS对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5.3.8 代谢产物与肥胖指标相关性分析
        5.3.9 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与人类膳食
    1.2 淀粉消化与血糖稳态
        1.2.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2.2 淀粉消化与餐后血糖波动
        1.2.3 血糖稳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2.4 淀粉消化性能在2 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1.3 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手段
        1.3.1 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内在因素
        1.3.2 延缓淀粉消化的方法
    1.4 基于淀粉分支酶的淀粉生物改性
        1.4.1 淀粉分支酶概述
        1.4.2 淀粉分支酶催化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
        1.4.3 糖苷键重构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Gt-GBE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精细结构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
        2.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2.3.3 DE值的测定
        2.3.4 体积排阻色谱分析
        2.3.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6 异淀粉酶脱支率的测定
        2.3.7 β-淀粉酶水解率的测定
        2.3.8 β-极限糊精的制备
        2.3.9 链长分布的测定
        2.3.10 碘结合能力分析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的确定
        2.4.2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水解程度分析
        2.4.3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α-1,6 糖苷键比例分析
        2.4.4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分析
        2.4.5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内链结构特征分析
        2.4.6 Gt-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途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消化特性及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3.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3.3.3 猪胰腺α-淀粉酶催化的水解过程监测与产物结构分析
        3.3.4 Caco-2 细胞模型模拟消化与转运试验
        3.3.5 ICR小鼠餐后血糖的测定
        3.3.6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和肠道激素的测定
        3.3.7 ICR小鼠餐后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消化性
        3.4.2 胰腺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3.4.3 小肠粘膜葡萄糖释放和转运过程
        3.4.4 ICR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4.5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含量
        3.4.6 ICR小鼠餐后肠道激素释放情况
        3.4.7 ICR小鼠第二餐消化过程和血糖应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对db/db小鼠生命健康的改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与结晶结构分析
        4.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4.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4.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4.3.5 代谢速率和活动行为监测
        4.3.6 尿液收集与生化指标分析
        4.3.7 粪便收集与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8 16S rRNA基因测序
        4.3.9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4.3.10 肝脏与脂肪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4.3.11 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糖苷键重构工艺对淀粉结晶结构的破坏
        4.4.2 SCMD对 C57BL/6J正常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4.4.3 SCMD对 db/db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4.4.4 SCMD对 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4.4.5 SCMD对 db/db小鼠脂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4.4.6 SCMD对 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4.4.7 SCMD对 db/db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4.4.8 SCMD对 db/db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糊精样品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5.3.3 ICR小鼠餐后血糖和GLP-1 释放的分析
        5.3.4 db/db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的测定
        5.3.5 db/db小鼠自由采食下随机血糖的测定
        5.3.6 口服糖耐量试验
        5.3.7 胰岛素耐量实验
        5.3.8 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5.3.9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5.3.10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5.3.1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1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5.3.13 组织总RNA提取与评价
        5.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3.1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麦芽糊精与抗性糊精复配比例的选择及性质分析
        5.4.2 四种糊精在ICR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GLP-1 释放情况
        5.4.3 四种糊精在db/db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回肠GLP-1 释放情况
        5.4.4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摄食行为和食欲的影响
        5.4.5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5.4.6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4.7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缓解db/db小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异常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6.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6.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6.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6.3.5 丙酮酸耐量实验
        6.3.6 能量代谢速率监测
        6.3.7 血清与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6.3.8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6.3.9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6.3.10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6.3.1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6.3.12 组织总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1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体重的影响
        6.4.2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6.4.3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6.4.4 饮食模式对肝脏酮体生成的影响
        6.4.5 饮食模式对GLP-1 及瘦素释放的影响
        6.4.6 GLP-1 及瘦素释放对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6.4.7 GLP-1 及瘦素释放对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6.4.8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绿豆渣抗性糊精的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绿豆概述
        1.1.1 绿豆
        1.1.2 绿豆的功能作用
        1.1.3 绿豆的加工与研究现状
    1.2 绿豆渣概述
        1.2.1 绿豆渣
        1.2.2 绿豆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抗性糊精概述
        1.3.1 抗性糊精
        1.3.2 抗性糊精的制备
        1.3.3 抗性糊精的纯化
        1.3.4 抗性糊精的功能特性
    1.4 模拟移动床色谱概述
        1.4.1 模拟移动床色谱原理
        1.4.2 模拟移动床色谱应用
        1.4.3 模拟移动床色谱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1 微波酶法制备抗性糊精的工艺优化
        1.6.2 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绿豆抗性糊精
        1.6.3 绿豆抗性糊精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研究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绿豆淀粉的制备
        2.2.2 抗性糊精的制备
        2.2.3 制备抗性糊精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优化制备抗性糊精
        2.2.5 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绿豆抗性糊精的技术研究
        2.2.6 抗性糊精理化性质的研究
        2.2.7 抗性糊精功能特性的研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响应面优化制备抗性糊精试验
        3.1.1 单因素试验
        3.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2 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抗性糊精技术
        3.2.1 制备色谱评价单因素试验
        3.2.2 纯化后抗性糊精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图谱
        3.2.3 纯化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3.3 抗性糊精理化性质
        3.3.1 溶解度及持水性
        3.3.2 电镜扫描结果
        3.3.3 红外光谱测定
        3.3.4 X-射线衍射
        3.3.5 分子量测定
        3.3.6 单糖组成成分
    3.4 抗性糊精功能特性
        3.4.1 体外模拟消化
        3.4.2 体外降糖功能
        3.4.3 体外降脂功能
        3.4.4 吸附亚硝酸盐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微波酶法制备绿豆抗性糊精研究
    4.2 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绿豆抗性糊精研究
    4.3 绿豆抗性糊精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
5 结论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人体胃肠道消化系统概述
        1.2.1 口腔阶段
        1.2.2 胃阶段
        1.2.3 小肠阶段
        1.2.4 大肠阶段
    1.3 肠道微生物概述
        1.3.1 人体共生微生物
        1.3.2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
        1.3.3 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偏好性
    1.4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概述
        1.4.1 肠道气体简介
        1.4.2 饮食成分简介
        1.4.3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关联特性
    1.5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概述
        1.5.1 静态和动态生物反应器
        1.5.2 国内外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1.5.3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的特定应用程序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2.1 引言
    2.2 仿生胃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2.2.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结构外观
        2.2.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的制作
        2.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2.2.4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2.2.5 恒温控制系统
        2.2.6 蠕动控制系统
        2.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2.2.8 p H控制系统
        2.2.9 模拟吸收装置
    2.3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2.3.1 材料与设备
        2.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2.3.3 胃内压的测定
        2.3.4 硅胶胃破碎力的测定
        2.3.5 排空能力的测定
        2.3.6 食物在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的消化过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2.4.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外观与结构
        2.4.3 反应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2.4.4 混合时间评价
        2.4.5 胃内压评价
        2.4.6 破碎力评价
        2.4.7 p H控制评价
        2.4.8 排空效率评价
        2.4.9 胃肠内表面积评价
        2.4.10 食物在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消化过程评价
        2.4.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
    3.1 前言
    3.2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3.2.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外观结构
        3.2.2 仿生硅胶大肠的制作
        3.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3.2.4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3.2.5 恒温控制系统
        3.2.6 蠕动控制系统
        3.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3.2.8 p H控制系统
        3.2.9 模拟吸收装置
        3.2.10 模拟吸水装置
    3.3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3.3.3 大肠内压的测定
        3.3.4 发酵前气密性测定
        3.3.5 无菌测定
        3.3.6 酸碱平衡调节能力测定
        3.3.7 粪便样本培养
        3.3.8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3.3.9 有机酸含量测定
        3.3.10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3.3.11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3.4.2 仿生硅胶大肠外观与结构
        3.4.3 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3.4.4 混合时间评价
        3.4.5 肠内压评价
        3.4.6 模拟吸收评价
        3.4.7 无菌验证评价
        3.4.8 酸碱平衡能力评价
        3.4.9 粪便微生物定植效果评价
        3.4.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培养基
        4.2.2 静态培养方法
        4.2.3 动态培养方法
        4.2.4 生物量测定
        4.2.5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测定
        4.2.6 细菌外膜蛋白提取方法和浓度测定
        4.2.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4.2.8 细菌外膜相对厚度和直径测量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静态培养与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生物量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4.3.2 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外观形态的影响
        4.3.3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生物量的影响
        4.3.4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代谢产物的影响
        4.3.5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蛋白浓度的影响
        4.3.6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厚度和直径长度的影响
        4.3.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制备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
        5.2.3 体外模拟消化
        5.2.4 抗性淀粉和葡萄糖含量测定
        5.2.5 淀粉消化的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OS曲线
        5.2.6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5.2.7 短链脂肪酸测定
        5.2.8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5.3.2 大米在体外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淀粉消化率曲线和LOS分析
        5.3.3 OD_(600)和产气量变化
        5.3.4 体外粪便发酵后SCFA变化
        5.3.5 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分析
        5.3.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的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模拟膳食培养基
        6.2.2 气体检测系统
        6.2.3 多腔室仿生大肠反应器发酵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总气体分布的影响
        6.3.2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CO_2分布的影响
        6.3.3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分布的影响
        6.3.4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S分布的影响
        6.3.5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VOC分布的影响
        6.3.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清单

(5)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1.1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
        1.1.2 小麦抗性糊精对人体排便的影响
        1.1.3 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
        1.1.4 小麦抗性糊精在面包中的应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小麦淀粉简述
        1.2.2 膳食纤维简介
        1.2.3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2.4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2.5 膳食纤维对糖代谢的影响
        1.2.6 膳食纤维调节血糖机制
        1.2.7 膳食纤维对脂代谢的影响
        1.2.8 膳食纤维调节血脂机制
        1.2.9 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实施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实施方案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研究
        2.2.2 小麦抗性糊精得率
        2.2.3 小麦抗性糊精膳食纤维含量
        2.2.4 人体安全剂量实验
        2.2.5 对健康人体排便的影响
        2.2.6 对便秘人体排便的改善
        2.2.7 动物分组及诱导
        2.2.8 脂肪组织染色观察
        2.2.9 脂肪组织分析测定
        2.2.10 血浆分析测定模板
        2.2.11 肝脏指标分析
        2.2.12 面包烘烤制备
        2.2.13 面包比容测定
        2.2.14 面包质构特性测定
        2.2.15 面包的感官评分
        2.2.16 面包的体外模拟消化测定
        2.2.17 面包老化特性测定
第3章 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及对人体肠道的影响研究
    3.1 小麦抗性糊精的得率分析
    3.2 小麦抗性糊精的纯度分析
    3.3 健康人体致泄量分析
    3.4 对健康人群排便的影响分析
    3.5 对便秘人群排便的改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抗性糊精对大鼠脂肪组织影响研究
    4.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分析
    4.2 对大鼠组织脏器重量的影响分析
    4.3 对大鼠细胞大小的影响分析
    4.4 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分析
    4.5 对大鼠脂肪组织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抗性糊精在面包应用的影响研究
    5.1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外观的影响分析
    5.2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分析
    5.3 小麦抗性糊精面包的感官评价分析
    5.4 小麦抗性糊精面包的体外消化模拟分析
    5.5 小麦抗性糊精对面包的老化特性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抗性淀粉替代乳脂对低脂干酪功能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低脂干酪概述
        1.2.1 低脂干酪
        1.2.2 低脂干酪研究进展
    1.3 干酪生产中的脂肪替代物
    1.4 低脂干酪的品质特性研究进展
        1.4.1 质构分析及研究
        1.4.2 熔化、流动和拉伸等特性的研究
        1.4.3 流变特性研究
        1.4.4 微观结构的研究
        1.4.5 风味特性的分析研究
    1.5 抗性淀粉研究进展的概述
        1.5.1 抗性淀粉的定义
        1.5.2 抗性淀粉来源的研究进展
        1.5.3 抗性淀粉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研究
        1.5.4 食物生糖指数(GI)的研究
        1.5.5 淀粉和抗性淀粉在干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立题目的与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抗性淀粉的功能特性研究
        2.2.2 抗性淀粉与乳液作用、凝乳机理研究及脂肪替代物筛选
        2.2.3 添加抗性淀粉的低脂契达干酪工艺优化
        2.2.4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质构的影响
        2.2.5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熔化、拉伸和油析出特性影响
        2.2.6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流变特性的研究
        2.2.7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微观结构的影响
        2.2.8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风味特性的影响
        2.2.9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色泽影响的研究
        2.2.10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的生物功能、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2.3 试验方法
        2.3.1 抗性淀粉样品检测及特性分析
        2.3.2 抗性淀粉与低脂乳液的交互作用分析测定
        2.3.3 低脂契达干酪加工方法
        2.3.4 干酪理化指标的测定
        2.3.5 干酪质构的测定
        2.3.6 干酪熔化性的测定
        2.3.7 干酪拉伸性的测定
        2.3.8 干酪油析出性的测定
        2.3.9 干酪流变特性的测定
        2.3.10 干酪扫描电镜的测定
        2.3.11 干酪水解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12 测定干酪风味物质
        2.3.13 干酪风味的评定方法
        2.3.14 干酪颜色测定方法
        2.3.15 干酪微生物测定方法
        2.3.16 生糖指数(GI)的测定
        2.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性淀粉的功能特性研究
        3.1.1 淀粉样品的理化指标、抗性淀粉和生糖指数
        3.1.2 淀粉样品的微观结构
    3.2 抗性淀粉与乳液作用、凝乳机理研究及脂肪替代物筛选
        3.2.1 淀粉与脱脂乳蛋白混合物交互作用机理分析结果
        3.2.2 抗性淀粉对脱脂牛乳酶凝乳特性影响的分析研究
        3.2.3 抗性淀粉基脂肪替代物的筛选
    3.3 添加淀粉的低脂契达干酪工艺参数优化
        3.3.1 单因素优化实验
        3.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3.3.3 含抗性淀粉的干酪样品制备
    3.4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质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3.4.1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硬度的影响
        3.4.2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脆性的影响
        3.4.3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内聚性的影响
        3.4.4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回复性的影响
        3.4.5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弹性的影响
    3.5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熔化性、拉伸性和油析性的影响
        3.5.1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熔化性影响
        3.5.2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拉伸性影响
        3.5.3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油析出性影响
    3.6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
        3.6.1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复数粘度影响
        3.6.2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G′,G″影响
        3.6.3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固-液转变温度影响
    3.7 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
        3.7.1 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3.8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风味特性的影响研究
        3.8.1 总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测定结果
        3.8.2 游离脂肪酸
        3.8.3 干酪风味特性的评价
    3.9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色泽影响
    3.10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的生物功能、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3.10.1 生糖指数影响(GI)的研究
        3.10.2 低脂契达干酪乳酸菌(LAB)测定结果
        3.10.3 非发酵剂乳酸菌(NSLAB)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抗性淀粉的功能特性
    4.2 抗性淀粉与乳液交互作用、凝乳机理研究及脂肪替代物筛选
    4.3 添加抗性淀粉的低脂契达干酪工艺优化
    4.4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质构的影响机理
    4.5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熔化、拉伸性和油析的影响
    4.6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流变特性的影响机理
    4.7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微观结构的影响
    4.8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风味特性的影响机理
    4.9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色泽影响
    4.10 抗性淀粉对低脂契达干酪的生物功能、微生物特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1.2.1 谷物的主要结构与营养成分
        1.2.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3 谷物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3.1 超微粉碎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2 挤压膨化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3 酶解处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4 汽爆在谷物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4.1 汽爆技术的原理
        1.4.2 汽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4.3 以汽爆为核心的谷物加工技术优势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汽爆麦麸营养品质及贮藏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汽爆处理麦麸
        2.2.4 麦麸中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2.5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2.6 麦麸脂肪酸值测定
        2.2.7 麦麸过氧化值测定
        2.2.8 麦麸提取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2.9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2.2.10 麦麸和重组全麦粉加速贮藏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对麦麸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3.2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2.3.3 汽爆对麦麸稳定性的影响
        2.3.4 汽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2.3.5 汽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加速贮藏试验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汽爆麦麸制备
        3.2.3 麦麸营养成分的测定
        3.2.4 麦麸水合性质分析
        3.2.5 麦麸吸附性能测定
        3.2.6 面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3.2.7 面团粉质特性测定
        3.2.8 汽爆麦麸馒头的制作
        3.2.9 面团和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3.2.10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3.2.11 馒头的硬化速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汽爆对麦麸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3.3.3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3.4 汽爆麦麸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3.3.5 汽爆麦麸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3.3.6 汽爆麦麸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3.3.7 汽爆麦麸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汽爆麦麸膨化性能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 汽爆处理麦麸及挤压膨化
        4.2.3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4.2.4 麦麸膨化物膨胀度测定
        4.2.5 粒径分布和破壁率测定
        4.2.6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4.2.7 麦麸水溶性指数测定
        4.2.8 麦麸膨胀力测定
        4.2.9 麦麸阳离子交换力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4.3.2 汽爆对麦麸膨化物膨胀度的影响
        4.3.3 基于粒径分布评价汽爆麦麸膨化性能
        4.3.4 不同处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麦麸功能性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粉碎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5.2.2 汽爆麦麸和热风干燥麦麸的制备
        5.2.3 麦麸红外光谱表征
        5.2.4 麦麸质构特性的测定
        5.2.5 麦麸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5.2.6 麦麸颗粒特征的测定
        5.2.7 面粉粉质特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5.3.2 汽爆对麦麸质构特性的影响
        5.3.3 汽爆麦麸粉碎过程功率的变化
        5.3.4 汽爆麦麸粉的颗粒特征
        5.3.5 汽爆麦麸对重组全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6.2.2 汽爆处理方法
        6.2.3 小麦汽爆前后质构特性的测定
        6.2.4 小麦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6.2.5 全麦粉出粉率及粒径分布测定
        6.2.6 全麦粉营养成分测定
        6.2.7 全麦粉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6.2.8 全麦粉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
        6.2.9 全麦粉白度测定
        6.2.10 全麦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6.2.11 面条制作及质构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汽爆对小麦质构特性的影响
        6.3.2 汽爆全麦粉制粉过程功率的变化
        6.3.3 汽爆全麦粉出粉率与粒径分布情况
        6.3.4 汽爆对小麦营养成分的影响
        6.3.5 汽爆小麦红外光谱分析
        6.3.6 汽爆对全麦粉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6.3.7 汽爆全麦粉白度分析
        6.3.8 汽爆全麦粉溶剂保持力分析
        6.3.9 汽爆全麦粉面条质构特性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7.2.2 汽爆高梁全粉的制备
        7.2.3 高粱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7.2.4 汽爆高粱全粉与小麦面粉混合粉的制备
        7.2.5 馒头的制作工艺流程
        7.2.6 面团及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7.2.7 馒头白度测试
        7.2.8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7.2.9 馒头硬化速率的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分析
        7.3.2 汽爆高粱全粉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7.3.3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7.3.4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白度的影响
        7.3.5 汽爆高梁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7.3.6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图所对应的部分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组学技术发展下的饮食功能研究
        1.1.1 组学技术对营养科学的推动
        1.1.2 基于16SrRNA扩增子测序的微生物组学
        1.1.3 其他组学技术
    1.2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2.2 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2.3 肠道微生物参与下膳食纤维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1.2.4 微生物网络在研究微生物互作关系中的应用
    1.3 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3.1 抗性淀粉的分类和肠道特性
        1.3.2 抗性淀粉生理功能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大米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意义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大米样品的选择和处理
        2.2.3.2 大米样品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3.4 动物血液、组织和粪便样品的收集
        2.2.3.5 脂肪组织的组织学分析
        2.2.3.6 血浆脂蛋白的测定
        2.2.3.7 血浆中糖尿病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2.2.3.8 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的测定
        2.2.3.9 胆汁酸(BA)的测定
        2.2.3.10 粪便pH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测定
        2.2.3.11 统计分析和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米样品的营养成分
        2.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摄食量和体重变化的影响
        2.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2.3.4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血浆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2.3.5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血浆中糖尿病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2.3.6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肝脏中胆固醇和肝脏及粪便中甘油三酯和胆汁酸水平的影响
        2.3.7 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与脂肪重量变化的相关性
        2.3.8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粪便p H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本章讨论
        2.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3.2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3.2.3.3 统计分析和作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中脂质代谢通路的调控
        3.3.1.1 对小鼠肝脏中脂质运输过程相关基因的影响
        3.3.1.2 对小鼠肝脏中脂质从头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代谢组的影响
        3.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
        3.3.3.1 对小鼠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3.3.2 对小鼠部分脂肪因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结肠中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3.2 肠道微生物16SrRNA测序
        4.2.3.3 肠道菌群分子生态网络构建
        4.2.3.4 统计分析和作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4.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
        4.3.2.1 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2.2 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3.2.3 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其他生理指标的关系
        4.3.2.4 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肝脏代谢组的关系
        4.3.2.5 对预测的基因家族和功能通路的影响
        4.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生态网络的调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白藜芦醇
        1.1.1 白藜芦醇的简介
        1.1.2 白藜芦醇的生理活性
        1.1.3 白藜芦醇递送体系的研究
        1.1.4 白藜芦醇固体制剂的胃肠道吸收
    1.2 反溶剂沉淀法
        1.2.1 过饱和度
        1.2.2 粒子成核、生长和聚集
        1.2.3 制备过程中影响粒子的因素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制备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5 热重分析(TGA)
        2.2.6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水合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2.2.7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载量和负载效率的测定
        2.2.8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水溶性的测定
        2.2.9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10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体外释放试验
        2.2.11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生物可及性的测定
        2.2.12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储藏稳定性
        2.2.13 小麦淀粉水分含量测定
        2.2.14 快速粘度分析(RVA)
        2.2.15 回生淀粉的制备
        2.2.1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制备研究
        3.1.1 .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1.2 反溶剂与溶剂体积比的影响
        3.1.3 静置时间的影响
        3.1.4 优化条件验证
    3.2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3.2.1 微观形貌、粒径和电位分析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2.4 热重分析
    3.3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水溶性分析
    3.4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5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6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生物可及性研究
    3.7 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储藏稳定性研究
    3.8 白藜芦醇-抗性淀粉复合物对小麦淀粉糊化和回生的影响
        3.8.1 小麦淀粉水分含量测定
        3.8.2 快速粘度分析
        3.8.3 X-射线衍射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抗性淀粉对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血清标志物联合超声用于轻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的研究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人体测量学参数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1.2.3 FGF21、CK18 M65ED、PR3、NE和A1AT的检测
        1.2.4 肝脏超声和核磁共振波谱的检测
        1.2.5 NAFLD、轻度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清标志物的水平
        1.3.2 生物标志物与IHTC之间的关系
        1.3.3 FGF21是MRS诊断的轻度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
        1.3.4 FGF21 在诊断MRS定义的轻度脂肪肝中的作用
        1.3.5 联合超声和Mild NAFLD Model诊断轻度脂肪肝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抗性淀粉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中的随机平行对照干预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目的及干预方案
        2.2.3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2.2.4 研究伦理审查,注册和受试者招募
        2.2.5 临床试验的疗效指标
        2.2.6 试验用淀粉的信息、包装、服用方式、分发方式及储藏条件
        2.2.7 随访过程
        2.2.8 检测指标的内容及方法
        2.2.9 受试者的退出
        2.2.10 数据的采集,录入,保存
        2.2.11 质量控制
        2.2.12 安全性评价
        2.2.13 样本量的估算和分析数据集的定义
        2.2.14 诊断标准
        2.2.15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人群的基线临床特征
        2.3.2 干预后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变化
        2.3.3 干预后肝内脂肪含量和全身脂肪分布的变化
        2.3.4 干预后血糖指标的变化
        2.3.5 干预后肝酶和血脂谱的变化
        2.3.6 干预后NAFLD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2.3.7 干预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抗性淀粉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可能机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3.2.3 血清和粪便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3.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RS导致的肠道宏基因组学的变化
        3.3.2 干预后代谢组学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抗性淀粉Hi-maize——可以作为膳食纤维的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肥胖的作用机制[D]. 梁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D]. 孔昊存. 江南大学, 2021
  • [3]绿豆渣抗性糊精的模拟移动床色谱纯化及其特性研究[D]. 刘晚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D]. 李志涛. 江南大学, 2021(01)
  • [5]小麦抗性糊精的制备、对排便和脂肪的影响及其在面包上的应用研究[D]. 张宏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抗性淀粉替代乳脂对低脂干酪功能性的影响[D]. 张建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7]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D]. 孔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8]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D]. 万佳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9]白藜芦醇-膳食纤维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纪苏萍. 江南大学, 2020(01)
  • [1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抗性淀粉对其的干预研究[D]. 钱玲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抗性淀粉 Hi-maize - 可用作膳食纤维的淀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