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乙酰胺类杀鼠剂群中毒调查分析

氟乙酰胺类杀鼠剂群中毒调查分析

一、氟乙酰胺杀鼠剂群体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平[1](2018)在《由《法医学杂志》探讨法医毒物学的发展》文中指出法医毒物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体内外毒(药)物进行分析和评判,为刑事侦查提供技术服务、为法律诉讼提供证据证明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法医毒物学的发展与仪器设备、分析目标物、作用机制研究、生物检材、专业人员等密切相关,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本文从历年来在《法医学杂志》上刊登的法医毒物专业文章来探讨法医毒物学的发展。1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1.1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法医毒物学的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

李添娣,张帅,刘奋,郭翔,田东超,陈剑辉[2](2018)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全血和尿液中12种杀鼠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全血和尿液中杀鼠酮、灭鼠优、杀鼠迷、杀鼠灵、敌鼠、氯杀鼠灵、氯敌鼠、鼠得克、溴鼠灵、溴敌隆、噻鼠灵、氟鼠灵12种杀鼠剂同时快速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全血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经Ostro 96孔磷脂去除板净化,尿液样品用乙腈直接提取,采用ODS反相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12种杀鼠剂在各自质量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3 0~0.999 8,方法检出限在0.05~1.4μg/L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2.5%~11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17.3%之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中毒病人全血和尿液中12种杀鼠剂的同时测定。

董建光,邱泽武,张鹏,万坤,李青,王兴旺[3](2016)在《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文中研究表明致惊厥杀鼠剂是常见的急性杀鼠剂,毒性强。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高,虽然临床诊疗技术快速发展,但本病误诊率仍较高。2004—2013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致惊厥杀鼠剂中毒文献共18篇,误诊病例119例,涉及误诊率文献7篇387例,误诊例数90例,误诊率23.26%;误诊范围涉及13种疾病,其中前4位误诊疾病是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热惊厥、氟乙酰胺中毒,占误诊疾病总例次的84.00%。首位误诊原因为接诊医师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119例误诊病例中,98例(82.35%)未因误诊误治造成不良后果,14例(11.76%)导致死亡。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的认识,对不明原因抽搐患者应考虑本病可能,认真细致问诊及体格检查,及时行毒物检测并加强鉴别诊断。

郭天宇,郭惠琳,刘丽娟[4](2015)在《我国鼠类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家鼠防治始于1956年,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灭鼠防病的意义深入人心,老鼠作为四害之首得到较好的控制。1966-1976年,爱国卫生运动陷入停顿,灭鼠工作无人过问。1976年以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类杀鼠剂的相继问世,毒饵的成品化规模化进展明显,科学试验普遍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1985年,全国家鼠鼠情监测网络和抗药性监测网络正式开展工作。2000年至今,灭鼠达标成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必备条件,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我国鼠类控制工作。在与鼠类长期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综合治理的科学方法来控制鼠类。在完全掌握鼠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完善防鼠设施,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清除鼠类的孳生场所,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其中抗凝血类杀鼠剂仍然占主导地位,将鼠类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目前新的杀鼠剂研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杀鼠剂的剂型、毒饵盒、毒饵站以及鼠类监测设备品种繁多,取得相当大的进步。鼠类对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传统的摄食试验向测定抗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性基因检测转变。鼠类监测方法和密度控制水平以及药效评价方法等国家标准的制定,使鼠类控制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施大钊,郭永旺,宛新荣,刘晓辉[5](2015)在《农业鼠害防治历程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程80年代初期,农业植物保护引入综合治理理念,正式把"病(植物病害)、虫(农业虫害)、草(杂草危害)、鼠(鼠害)"列为植保防治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鼠害防治的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我国农区处于鼠害大发生期。其鼠害突出表现在华北、东北地区及周边(包括河北、北京、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等省、市)处于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

刘波[6](2015)在《常见鼠药分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常见鼠药分类及其检测方法。近10年来鼠药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GC及GC/MS、HPLC-紫外检测器、HPLC-荧光检测器、HPLC-MS/MS。鼠药的检测逐渐从早期的紫外检测过渡到GC/MS、LC/MS/MS检测,由单组分检测逐渐向多组分同时检测发展。探索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灵敏度的多组分检测方法是今后研究重点。

李永胜,杨蓉佳,施红[7](2013)在《44例突发氟乙酰胺中毒误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残留性强的有机氟杀鼠剂,易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中毒后导致脑、肝、肾、心、肺、胃、肠等多脏器损害,曾用于灭鼠,后因其毒性大,人畜都有二次间接服用中毒的可能。卫生部已明文规定:氟乙酰胺禁止在农作物上使用,也不准用作杀鼠剂,但因其杀鼠效果好,许多农民仍继续使用,但近年我国各地仍有急性中毒病例出现,且有上升之势。2011年8月23日在甘肃省陇西县发生急性氟乙酰胺集体中毒44例,经积极

荣维广,刘华良,陈蓓,朱峰,吉文亮,马永建[8](2013)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酱油和食醋中四种杀鼠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酱油和食醋中4种鼠药氟乙酰胺、鼠立死、毒鼠强和杀鼠酮的含量。饮用水样品用固相萃取(苯乙烯二乙烯苯和甲基丙稀酸甲脂聚合物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食醋和酱油样品用乙腈为提取溶剂,加入少量石墨化炭黑去除色素的快速萃取法提取净化,采用INNOWAX弹性的石英毛细管柱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定选定样品基质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57.2%~102.2%,1.9%~9.5%之间;饮用水中除去杀鼠酮的最低检测浓度为2.0μg/L外,其他均小于0.5μg/L;食醋和酱油中杀鼠酮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0 mg/kg,其他均小于0.025 mg/kg。本方法适用于突发中毒事件中几种食品样品中4种鼠药的同时快速定性和准确定量。

宋巧红[9](2011)在《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生效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凝血杀鼠剂由于适口性好,对非靶动物安全,目前已成为杀灭鼠类的主要药物,但其具有杀鼠速度较慢,且鼠不死于明处,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新型杀鼠剂一直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的热点,而基于抗凝血杀鼠剂结构的改进、增加特异性官能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设计了三种以茚满二酮为母体,并引入含氟类急性杀鼠基团的新型杀鼠剂。首先以氟乙酰胺为原料分别合成了氟乙酸钠、氟乙酸、氟乙酰氯;以1,2-氟溴乙醇为原料合成了1,2-氟溴乙烷;以苯乙酰胺、乙酸酐、苯和茚满二酮为原料制备了苯乙酸、苯丙酮、1,1-二苯基丙酮和敌鼠钠盐;以碘甲烷、三氯乙醛、甲苯和茚满二酮为原料制备了中间体三氯异丙醇、1,1-二甲苯基丙酮和双甲敌鼠铵盐。利用上述中间体分别合成了2-(2,2-二苯基氟乙酰氧基)-1,3-茚满二酮(简称R1),2-(2,2-二甲苯基氟乙酰氧基)-1,3-茚满二酮(简称R2)和2-(2,2-二苯基氟乙氧基)-1,3-茚满二酮(简称R3)三种新型杀鼠剂,并且对各种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然后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NMR)及其它的理化检测手段对上述9种中间体和三种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合成的最终产物为目的产物。最后,测定了目的产物的急性口服LD50以及摄食系数。试验表明所合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和较强的杀鼠效果,含氟基团起到了急性杀鼠作用,加快了鼠类死亡的时间,是良好的抗凝血杀鼠剂。

李欢[10](2010)在《两种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凝血灭鼠剂是一类适口性好、高效、安全的灭鼠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农牧区和城市灭鼠。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是目前主要使用的化学灭鼠剂,尽管与第一代杀鼠剂相比灭具有安全性高,用量少的特点,但其灭鼠速度还是很慢,死鼠高峰一般在第七天左右,,鼠不死在明处,容易产生尸臭污染环境。因此,对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的改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4-羟基香豆素为母体,在其基础上引入急性杀鼠基团氟乙氧基的以增强其急性毒力,避免污染环境。首先,以2-氯乙醇为原料,合成了1,2-氟溴乙烷。以4-溴苯胺,肉桂酸等为原料,合成了4-溴联苯、肉桂酰氯、4-溴-4’-肉桂酰基联苯等中间体,并利用上述中间体,以不同的合成路线合成了急性毒力不同的两种抗凝血杀鼠剂A和B,并且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其次,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及其它的理化性质对肉桂酰氯,4-溴联苯,4-溴-4’-肉桂酰基联苯,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杀鼠剂A和B等进行了表征,并且对各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进行比较,论证和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熔点测定法及其它理化性质,对目标产物A和B进行了表征,证明合成了目标产物新型抗凝血杀鼠剂A和B。最后,测定了新型含氟4-羟基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A的急性口服毒性LD50=2.15mg/kg,摄食系数为0.87;新型含氟4-羟基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B的急性口服毒性LD50=5.33mg/kg,摄食系数为0.76,试验表明所合成两种化合物是良好的杀鼠剂,且含氟基团越多抗凝血杀鼠剂的急性毒性越强。

二、氟乙酰胺杀鼠剂群体中毒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乙酰胺杀鼠剂群体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由《法医学杂志》探讨法医毒物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
    1.1 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
    1.2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1.3 分析目标物不断变化
2 毒理数据积累
    2.1 乙醇中毒研究
    2.2 体内分布研究
    2.3 法医毒理学研究
3 面临挑战
    3.1 分析目标物
    3.2 毒理数据
    3.3 规范建设

(3)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概述
    1.1杀鼠剂分类
    1.2发病机制
    1.3临床表现
2 诊断要点
3 误诊文献综述
    3.1文献来源及误诊率
    3.2误诊范围
    3.3确诊手段
    3.4误诊后果
4 误诊原因分析
    4.1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4.2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4.3患者主述或代述病史不确切
    4.4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4.5诊断思维方法有误
    4.6其他
5 防范误诊启示
    5.1提高对致惊厥杀鼠剂中毒的认识
    5.2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做好鉴别诊断
    5. 3 尽早完善有助于确诊或鉴别诊断的相关检查
    5. 4 未明确诊断前应密切观察病情及对症处理
    5.5培养科学的诊断思维

(4)我国鼠类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鼠类防治概况
2我国鼠类防治概况

(5)农业鼠害防治历程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历程
发展
    2.1鼠害生态治理技术
    2.2毒饵站配套投饵技术
    2.3预警体系构建
    2.4鼠类不育控制
    2.5 TBS生态控制技术
    2.6天敌控制
        2.6.1采用鹰架控制鼠害
        2.6.2采用释放肉食兽类方法控制鼠害

(6)常见鼠药分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鼠药的分类
2 鼠药的检测方法
3 展 望

(7)44例突发氟乙酰胺中毒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酱油和食醋中四种杀鼠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试剂材料和标准物质配制
        1.1.1 仪器
        1.1.2 标准品、试剂、材料及样品
        1.1.3 标准储备溶液和标准工作溶液配制
    1.2 样品前处理
        1.2.1 饮用水采用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
        1.2.2 食醋和酱油
    1.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1.3.1 气相色谱参数
        1.3.2 质谱仪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样品基质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2.1.1 饮用水样品的固相萃取方法确定
        2.1.2 酱油和食醋前处理方法确定
    2.2 色谱柱的选择及质谱多反应监测条件的确立
    2.3 标准曲线方程、线性范围与最低检测浓度
    2.4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 结论

(9)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生效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灭鼠剂发展简史
    1.2 灭鼠剂型的分类
    1.3 有机氟类灭鼠剂
        1.3.1 有机氟类灭鼠剂
        1.3.2 有机磷类灭鼠剂
        1.3.3 抗凝血类灭鼠剂
    1.4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5 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灭鼠剂的结构设计
        1.5.1 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的结构设计思路
        1.5.2 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化学试剂及理化性质
    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2.3 合成路线
        2.3.1 敌鼠钠盐的合成
        2.3.2 双甲敌鼠铵盐的合成
        2.3.3 氟乙酰氯的合成路线
        2.3.4 1,2-氟溴乙烷的合成路线
        2.3.5 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R_1的合成路线
        2.3.6 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R_2的合成路线
        2.3.7 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R_3的合成路线
    2.4 实验步骤
        2.4.1 1,1-二苯基异丙酮的合成
        2.4.2 中间体敌鼠钠盐的合成
        2.4.3. 中间体1,1-二甲苯基异丙酮的合成的合成
        2.4.4. 中间体双甲敌鼠铵盐的合成
        2.4.5 氟乙酰氯的合成
        2.4.6 氟溴乙烷的合成
        2.4.7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
    2.5 三种抗凝血杀鼠剂R_1、R_2和R_3的应用及生效实验
        2.5.1 急性口服LD_(50)的测定
        2.5.2 摄食系数的测定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氟乙酰氯的合成与表征
        3.1.1 合成氟乙酰氯的路线选择
        3.1.2 氟乙酰氯的表征
    3.2 1,2-氟溴乙烷的合成与表征
        3.2.1 合成2-氟乙醇的路线选择
        3.2.2 1,2-氟溴乙烷的表征
    3.3 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3.3.1 苯乙酸的合成与表征
        3.3.2 1,1-二苯基丙酮的合成与表征
        3.3.3 敌鼠钠盐的合成与表征
        3.3.4 1,1-二甲苯基异丙酮的合成与表征
        3.3.5 双甲基敌鼠铵盐的合成与表征
    3.4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表征
        3.4.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1的合成与表征
        3.4.2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2的合成与表征
        3.4.3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3的合成与表征
    3.5 生效试验
        3.5.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1的生效实验
        3.5.2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2的生效实验
        3.5.3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R_3的生效实验
        3.5.4 三种新型含氟抗凝血杀鼠剂R_1、R_2和R_3的药效比较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两种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杀鼠剂的发展概述
    1.2 急性杀鼠剂和抗凝血杀鼠剂
        1.2.1 急性灭鼠剂
        1.2.2 抗凝血杀鼠剂
    1.3 课题意义
    1.4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结构设计
        1.4.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结构设计思路
        1.4.2 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化学试剂
        2.1.2 主要化学试剂的化学性质
    2.2 主要实验和测试用仪器
    2.3 合成路线
        2.3.1 1,2-氟溴乙烷的合成路线
        2.3.2 4-溴联苯的合成路线
        2.3.3 肉桂酰氯的合成路线
        2.3.4 4-溴-4’-肉桂酰基联苯的合成路线
        2.3.5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路线
        2.3.6 新型含氟4-羟基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A的合成路线
        2.3.7 新型含氟4-羟基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B的合成路线
    2.4 实验步骤
        2.4.1 1,2-氟溴乙烷的合成
        2.4.2 4-溴联苯的合成
        2.4.3 肉桂酰氯的合成
        2.4.4 4-溴-4’-肉桂酰基联苯的合成
        2.4.5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
        2.4.6 3-(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基)-3-苯基-1-(对溴联苯基)-1-丙醇(M)的合成
        2.4.7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3-[3-(4-溴联苯基)-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氟乙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A)的合成
        2.4.8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氟乙酰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N)的合成
        2.4.9 含氟4-羟基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化合物3-[3-(4-溴联苯)-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B)的合成
    2.5 两种抗凝血杀鼠剂的应用及生效实验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1,2-氟溴乙烷的合成与表征
        3.1.1 合成2-氟乙醇的路线选择
        3.1.2 1,2-氟溴乙烷的表征
    3.2 4-溴联苯的合成与表征
        3.2.1 4-溴联苯的合成路线
        3.2.2 4-溴联苯的表征
    3.3 肉桂酰氯的合成与表征
        3.3.1 肉桂酰氯的合成中酰氯化试剂的选择
        3.3.2 肉桂酸的红外光谱解析
        3.3.3 肉桂酰氯的红外光谱解析
    3.4 4-溴-4’-肉桂酰基联苯的合成与表征
        3.4.1 4-溴-4’-肉桂酰基联苯合成路线的确定
        3.4.2 4-溴-4’-肉桂酰基联苯的表征
    3.5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与表征-
        3.5.1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路线的确定
        3.5.2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的表征
    3.6 3-(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基)-3-苯基-1-(对溴联苯基)-1-丙醇(M)的合成与表征
        3.6.1 3-(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基)-3-苯基-1-(对溴联苯基)-1-丙醇(M)的合成路线的确定
        3.6.2 3-(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基)-3-苯基-1-(对溴联苯基)-1-丙醇(M)的表征
    3.7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3-[3-(4-溴联苯基)-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氟乙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A)的合成与表征
        3.7.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3-[3-(4-溴联苯基)-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氟乙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A)合成路线的确定
        3.7.2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A的表征
    3.8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氟乙酰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N)的合成与表征
        3.8.1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氟乙酰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N)的合成路线的确定
        3.8.2 3-[3-(4-溴联苯基)苯甲酰基-1-苯基乙基]-4-氟乙酰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N)的表征
    3.9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3-[3-(4-溴联苯)-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B)的表征
        3.9.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3-[3-(4-溴联苯)-3-氟乙氧基-1-苯基丙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B)的结果讨论
        3.9.2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B)的表征
    3.10 生效试验
        3.10.1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A的生效实验
        3.10.2 新型抗凝血杀鼠剂B的生效实验
        3.10.3 两种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药效比较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氟乙酰胺杀鼠剂群体中毒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由《法医学杂志》探讨法医毒物学的发展[J]. 向平. 法医学杂志, 2018(06)
  • [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全血和尿液中12种杀鼠剂[J]. 李添娣,张帅,刘奋,郭翔,田东超,陈剑辉.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07)
  • [3]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致惊厥杀鼠剂中毒[J]. 董建光,邱泽武,张鹏,万坤,李青,王兴旺.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1)
  • [4]我国鼠类防治研究进展[J]. 郭天宇,郭惠琳,刘丽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5)
  • [5]农业鼠害防治历程及发展[A]. 施大钊,郭永旺,宛新荣,刘晓辉. 2015年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年会论文汇编, 2015(总第总59期)
  • [6]常见鼠药分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刘波. 职业与健康, 2015(02)
  • [7]44例突发氟乙酰胺中毒误诊分析[J]. 李永胜,杨蓉佳,施红. 临床急诊杂志, 2013(05)
  • [8]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酱油和食醋中四种杀鼠剂[J]. 荣维广,刘华良,陈蓓,朱峰,吉文亮,马永建. 分析试验室, 2013(01)
  • [9]新型茚满二酮类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生效实验研究[D]. 宋巧红. 东北大学, 2011(05)
  • [10]两种新型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与药效研究[D]. 李欢. 东北大学, 2010(03)

标签:;  ;  

氟乙酰胺类杀鼠剂群中毒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