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附126例分析)

可拆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附126例分析)

一、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杨华江,张溢华,杨东虹,许民辉[1](2015)在《血管内栓塞治疗13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30例不同部位及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种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栓塞124例(139个动脉瘤),1例栓塞失败,转手术夹闭成功。6例术中出血,其中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3例,2分0例,3分1例,4分3例,5分123例。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48个月,共随访119例(91.5%),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远期随访(大于6个月)33例(27%)。随访期1例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其余患者动脉瘤不显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根据不同颅内动脉瘤采用相应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马存凯[2](2012)在《西宁地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本地区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1例,并与17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介入组疗效明显高于手术组,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低于手术组。结论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术疗效优于外科手术治疗,为本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方法。

杨金炜,李冠海,孙鸣,独建库[3](2012)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技术。方法:选择并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共发现动脉瘤6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3例,在全麻下将可脱性微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1例因术中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血流略显受阻,1例略有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继续栓塞止血成功;其余53例患者中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可脱性弹簧圈可有效

黄鑫,杨鹤[4](2011)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孙美华[5](2011)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时机和技术要点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为颅内动脉瘤个性化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观察发病年龄、既往相关病史、主要及伴随症状、Hunt-Hess分级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等内容;DSA检查主要观察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大小、形态、数量;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手术时机、疗效及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对以上内容进行Excel制表分析。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119例病人,其中男51例、女68例,平均年龄51.7±17.1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高峰期处于40-59岁(69.7%)。共发现131个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10例,3枚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占9.2%。颈内动脉系统113个(86.3%),椎基底动脉系统18个(13.7%)。按Hunt-Hess临床分级:0级7例、I级6例、II级89例、III级15例、Ⅳ级2例。本组病人单纯弹簧圈栓塞107例、Remodeling技术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9例、闭塞载瘤动脉9例、单纯支架植入术2例,1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自发血栓形成。其中3例术中动脉瘤出血,1例弹簧圈末端溢出;1例急性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时机以出血后3天内进行为佳。影像学随访到的47例病人中5例动脉瘤复发,1例动脉瘤再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栓塞技术,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与Hunt-Hess分级、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及急性期并发症相关。血管内治疗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动脉瘤复发是随访的重要内容。

傅镁[6](2009)在《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后交通动脉瘤的卫生技术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在神经外科疾病中有“不定时炸弹”之称。其最大的危害在于瘤体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极高。前交通动脉区、颈内动脉颅内段发出后交通动脉之处是颅内动脉瘤3个最常见好发部位中的两个,两处的动脉瘤发生率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0%以上。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包括两种策略,一是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术。前者被认为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而后者则是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我国尚缺乏对上述二种术式的结合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成本的卫生经济学评估结果。研究目的综合评估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外科治疗方式的安全、效果和成本,提出颅内动脉瘤治疗选用何种外科治疗方式的建议和意见。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02年~2006年上海某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颅内单发前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瘤为研究对象,包括接受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的患者组(即手术组)和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组(即介入组)。2)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估根据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判断两种术式的风险,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根据两组患者出院评分、住院日、康复时间、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率,以及出院后6月生命质量等指标,评估两种术式的效果。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这两种术式进行经济学评价。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成本、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借助不同的效果指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3)资料收集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信函调查、电话随访、病史摘录等手段进行信息收集。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相关信息由调查员从患者的住院病史中摘录。患者出院后随访信息,通过术后2月和6月的信函调查/电话随访,以及实施相关影像学检查获得的。患者诊疗和康复期间的直接非医疗成本信息是在研究对象确定以后,通过信函调查收集的。研究结果与分析1)两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性纳入研究的手术组患者150例,介入组患者152例。两组患者分组不随机,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介入组患者,手术组患者中本地患者的构成比高于介入组。2)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组优于手术组;术前评分不同的患者,其脑积水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有效性评估两组患者的出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组优于手术组;术前评分不同的患者,出院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情况较差的患者,预后风险较大。介入组患者的住院日、休养日和康复日都短于手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术式分层后,因术式选择引起的混杂被消除,发现手术组内,不同年龄组的患者,仅休养日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50岁及以下组短于50岁以上组;介入组内,不同年龄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是手术组还是介入组,不同来源患者中,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出院后6月,手术组有2例死亡,介入组无死亡,两组患者的出院后6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DSA检查结果,手术组复发率为0.98%,介入组复发率为2.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再次出血率为0.71%,介入组再次出血率为1.37%,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院后6月生命质量自填评分的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手术组平均生命质量得分为56.82分,介入组为75.09分,介入组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术前评分越低,预后越好,接受介入干预的患者,预后优于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接受介入干预的患者,住院日短于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前评分为Ⅳ级的患者,其住院日长于术前评分为Ⅰ级的患者。接受介入干预的患者,出院后6月生命质量评分优于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患者的年龄越小、休养日越短,出院后6月生命质量评分越高。4)成本-效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成本、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在院成本和出院后成本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介入组的总成本、直接医疗成本、在院成本高于手术组,手术组的直接非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和出院后成本高于介入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策略、住院日、休养日以及入院年份与治疗总成本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介入组高于手术组,外地患者低于本地患者,住院日和休养日越长,治疗总成本越高,2002~2006年间,治疗总成本逐年升高。以出院评分为指标,相比手术组而言,介入组治疗总成本较高,效果较好。讨论和建议1)讨论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设计的内部效度威胁主要是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研究结果的外推也存在一定的偏倚。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交通动脉瘤是安全的、值得信赖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中关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均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接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近期和中长期效果均优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但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总成本高,主要是由于直接医疗成本较高引起的。2)建议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收费标准而言,对于两种术式均适宜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效果,但将经济学因素纳入考虑以后,选择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更具有成本效果。为进一步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减轻其经济负担,应当不断提升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推进技术研发,有效降低手材成本;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有效分担患者疾病负担风险。

李治纲,周东,舒航,曾少健,陈光忠,陈发军,李昭杰[7](2009)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127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案,对127例131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应用弹簧圈栓塞120例124个动脉瘤,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14例,死亡4例;术后2个月,动脉瘤复发或再通11例,予以再次栓塞8例,开颅夹闭3例。②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3个动脉瘤,死亡1例。③载瘤动脉闭塞4例4个动脉瘤,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宋锦宁,王拓,鲍刚,徐高峰,隋龙,谢昌厚[8](2008)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梁敏,汤树洪,甘渭河[9](2008)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文中提出

祝源[10](2008)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与显微手术夹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66例分析)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6例69个动脉瘤,61例痊愈,2例死亡。满意栓塞62个,较满意栓塞4个,欠满意栓塞3个。继发血栓形成2例,其中死亡1例,另外1例遗留偏瘫。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1例,后成功栓塞。栓塞过程中脑栓塞1例,遗留偏瘫。1例成功栓塞,死于肺功能衰竭。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宽颈动脉瘤及术前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较大者,术后复发率高;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第二部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我院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既适合于血管内治疗,也可以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病人意愿分成血管内治疗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对比两组病人出院时的疗效。结果: Hunt-Hess分级(H&H)1级,血管内治疗,10例,平均住院时间9.5天,GOS评分5分,无并发症;手术夹闭,92例,平均住院时间18.5天,GOS评分4.91分,并发症发生率4.35%。H&H 2级,血管内治疗,16例,平均住院时间11.17天,GOS评分4.75分,并发症发生率6.25%;手术夹闭,104例,平均住院时间18.85天,GOS评分4.97分,并发症发生率4.67%。H&H 3级,血管内治疗,16例,平均住院时间10.5天,GOS评分4.87分,并发症发生率12.5%;手术夹闭,54例,平均住院时间20.1天,GOS评分4.88分,并发症发生率8.16%。结论:合适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血管内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显微手术夹闭相仿,但是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对病人损伤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内栓塞治疗13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栓塞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栓塞术中的技术要点
    4.2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5 结语

(4)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栓塞方法
2 结果
    2.1 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
    2.2 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
    2.3 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
    2.4 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
3 讨论

(5)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后交通动脉瘤的卫生技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颅内动脉瘤及两类治疗手段概述
        (二)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二、两种外科治疗手段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性
        (一) 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二) 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
    二、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比较
        (一) 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的比较
        (二)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三、两种术式的有效性比较
        (一) 出院评分的比较
        (二) 住院日和康复日的比较
        (三) 中长期随访结果
        (四) 影响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四、成本的比较
        (一) 两种术式的成本分析
        (二) 患者各类成本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五、成本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研究设计的讨论
    二、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一) 安全性结果讨论
        (二) 有效性结果讨论
        (三) 经济学评价结果讨论
    三、研究建议
        (一) 关于术式选择的建议
        (二)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EQ-5D直观式健康量表
附件2: 2002~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
附件3: 2002~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附件4-1:问卷调查一
附件4-2:问卷调查二
致谢
综述

(7)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12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栓塞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
    3.2 动脉瘤栓塞程度
    3.3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8)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并发症
    2.3 随访
3 讨论
    3.1 动脉瘤栓塞的适应证与时机
    3.2 技术要点及经验教训
    3.3 并发症及其防治
    3.4 随访与疗效分析

(9)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1.1 适应证
    1.2 手术入路
    1.3 手术方法
        1.3.1 脑动脉瘤的锁孔手术:
        1.3.2 神经内镜辅助下锁孔手术:
    1.4 手术时机
    1.5 术后处理
2 血管内介入治疗
    2.1 适应证
    2.2 介入治疗常用方法
        2.2.1 可脱性球囊栓塞:
        2.2.2 微弹簧圈栓塞:
        2.2.3 支架栓塞:
        2.2.4 液体栓塞:
    2.3 术后处理

(10)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与显微手术夹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66 例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的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试验设计
    病人入选及排除标准
    技术报告
    临床资料
    统计学分析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引言
    1 血管内新技术的应用
    2 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内栓塞治疗13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 王昊,杨华江,张溢华,杨东虹,许民辉. 重庆医学, 2015(08)
  • [2]西宁地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1例分析[J]. 马存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4)
  • [3]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 杨金炜,李冠海,孙鸣,独建库. 医疗卫生装备, 2012(05)
  • [4]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 黄鑫,杨鹤. 当代医学, 2011(10)
  • [5]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孙美华.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6]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后交通动脉瘤的卫生技术评估[D]. 傅镁. 复旦大学, 2009(S1)
  • [7]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127例分析)[J]. 李治纲,周东,舒航,曾少健,陈光忠,陈发军,李昭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9(07)
  • [8]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J]. 宋锦宁,王拓,鲍刚,徐高峰,隋龙,谢昌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8(08)
  • [9]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J]. 梁敏,汤树洪,甘渭河. 广西医学, 2008(05)
  • [10]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与显微手术夹闭的临床研究[D]. 祝源. 南昌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可拆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附126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