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超早强C50预应力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后张超早强C50预应力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一、后张法超早强C50预应力砼的配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露阳[1](2019)在《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型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发展、促进人员和物质流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以及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修建了大量的城市立交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加快,高架立交桥方案得到设计者的青睐。在高架立交桥的方案设计中,一方面考虑桥上纵向通行能力和桥上净空高度,另一方面考虑结构的美观,出现了隐形盖梁这种结构形式。但由于当时设计者对隐形盖梁的受力特点认识不够全面,其隐蔽性较好,早期病害不易被发现,后期发现时病害已较为严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隐形盖梁,受冬季撒除冰盐的影响,其表层砼剥落、钢筋锈蚀严重。因此对隐形盖梁进行修复补强工作,从而延长桥梁的使用年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隐形盖梁的病害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在对隐形盖梁的病害分析以及隐形盖梁的修复加固方法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考虑修复后能保证结构美观以及修复后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拟采用置换砼加固法对隐形盖梁进行补强加固。首先,在隐形盖梁置换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中,选用合适的外加剂(NG)以及水泥基材料(硫铝酸盐水泥),通过外加剂适宜掺量试验、硬化砼强度试验以及砼界面粘结强度试验制备出用于修补C30隐形盖梁的C40早强砼,得到NG掺量在0.1%0.2%之间时,制备出凝结时间适中、3d抗压强度达到34MPa以上、3d劈裂强度达到2.56MPa以上的用于修复隐形盖梁的C40早强砼。其次,在隐形盖梁置换法的梁体加载试验中,制备了3根砼梁(L1梁为C30砼原梁、L2和L3梁为修补砼梁),采用单点加载方式对试验梁进行加载,得到L2梁、L3梁出现第一条斜裂缝,荷载分别为230KN、210KN,而L1梁、L2梁、L3梁原砼侧出现第一条裂缝荷载基本相同,从承载力上看L2梁>L1梁>L3梁,L3梁能满足2d落梁、3d恢复交通的要求。最后,以鞍山市某立交桥为例,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Midas/Civil对其进行顶升模拟,得出采用方法二(“整体同步”顶升法)能实现桥梁顶升,且满足验算要求;并对隐形盖梁修复施工中的顶升技术以及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为后期隐形盖梁的修复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怀东[2](2017)在《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于其结构性能优点及成熟的施工技术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以曹妃甸纳潮河2#预应力砼连续梁桥为依托,进行自然环境下的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并以试验结果修正的混凝土时变性能预测模式为基础完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的性能分析。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及其研究现状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时变性能分析方法。并介绍了本文项目研究情况以及项目依托工程的背景。其次,针对该桥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试验修正的混凝土时变特性预测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时变性能发展规律。随后,以纳潮河2#桥工程为背景,采用依据现场试验结果修正的混凝土时变性能预测模式,根据纳潮河2#连续梁的实际施工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桥梁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的桥梁结构应力与变形性能分析及成桥阶段有效预应力及预应力损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梁在节段施工阶段与合龙阶段的总体应力水平满足规范要求,9#块浇筑后跨中最大下挠变形为的3cm左右,预应力施加后明显减小,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成桥运营阶段长期有效预应力满足规范要求,成桥30年预应力损失约为17.3%~21.9%,运营阶段预应力损失主要表现为收缩徐变造成的损失;桥梁可能受拉的最不利截面位置压应力储备足够。桥梁运营100年后下挠值符合规范要求,桥梁总体应力变形性能良好。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纳潮河2#桥的实桥应力变形监控方法,并以基于自然环境下的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修正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模型计算结果总体上与桥梁实际状况较为稳合,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关键[3](2016)在《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具有可以大规模提前预制施工、吊装速度快、结构稳定性好、施工工艺简单等多种优点,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控制偏差、存梁时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预应力混凝土T梁上拱度较难准确控制,实际施工中上拱度差异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后续工序的施工以及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为了提高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上部构造施工质量、减少后期处理成本,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建模的方式,以某高速公路桥的40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计算并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对T梁上拱度研究情况以及主要计算方法。2、分析了使用有限元法计算T梁上拱度的优点,并使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40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模型。3、详细计算并分析了计算时是否考虑横隔板与钢筋荷载、存梁时间、环境相对湿度、混凝土弹性模量、张拉龄期、混凝土容重、T梁结构外形、钢筋作用、张拉力、管道摩阻系数、管道安装偏差、钢筋回缩等多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4、针对每种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指导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施工。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证明,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张拉后的存梁阶段,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李彤[4](2016)在《云南省高速公路C50预应力混凝土的水泥等级优选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最直接的因素,水泥的强度等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配制的混凝土的强度,现在高速公路配制C50混凝土时选择的水泥强度等级越来越高,不仅造成了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过度浪费,而且造成预应力混凝土T梁结构出现裂缝,特别是早期开裂的现象越来越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水泥强度等级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合理选择水泥的强度等级,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同时获得较好的耐久性能。通过实验研究P.042.5和P.052.5两种强度等级水泥对配制出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042.5水泥相对比P.05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达到相同工作性能外加剂掺量更小,相同配合比条件下成本更低,混凝土早期强度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后期增长率大,后期能赶上P.052.5水泥,而且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数据显示,具有更好的耐久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合理的选择水胶比、胶砂比,不仅经济,而且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还能满足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混凝土的耐久性。通过实验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对砂浆强度的影响,同时通过与基准砂浆强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配合比设计时水灰比应不大于0.33,胶砂比应不小于0.65。预应力混凝土是高速公路T梁最主要的结构材料,现在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是高速公路T梁强度检测最为普遍的无损检测方法,但是由于各地区混凝土原材料、工艺、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技术规范规程中推荐的统一测强曲线精度不高,地方适用性不强,实验研究了高速公路专用测强曲线的拟合,采用高速公路常用的原材料,独立完成共计355个混凝土试件的回弹、超声、抗压强度实验,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拟合出了回弹、超声回弹测强曲线。拟合出的回弹测强曲线和超声回弹测强曲线数据误差均满足规范对专用测强曲线的要求,其推定值均优于统一测强曲线,拟合的测强曲线提高了超声回弹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精度,在高速公路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考虑遗传算法拟合出了回弹测强曲线和超声回弹测强曲线同样有很高的精度,遗传算法也适用于测强曲线的拟合。

罗伟平[5](2014)在《洣水河连续刚构桥梁C50超高二次泵送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洣水河特大桥是跨越深切沟谷和洣水河的一座特大桥梁,是湖南炎汝高速公路能否顺利通车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为了保证该桥的顺利建成通车,保证该桥的线性符合设计要求、挠度在规范的控制值内,并针对国内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梁桥存在挠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结合洣水河特大桥的技术关键及实际情况,保证洣水河特大桥的超耐久、长寿命,开展洣水河特大桥连续刚构桥梁C50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C50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优化技术研究:根据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的结果,研究中选取了3组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以及粉煤灰与矿渣双掺各一组)+基准组C50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为纯水泥)进行工作性、力学强度、徐变性能以及干缩性能的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减少超高二次泵送C50高性能混凝土徐变变形的有效措施与方法。2)试验结果表明,基准组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85mm,而添加了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可以达到205mm。这说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对水泥、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合物有很好的分散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添加了矿物掺合料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使其满足二次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另外,除了矿粉单掺混凝土组的试件在拌合和振动成型时有轻微泌水现象以外,其余几组均无泌水现象。3)在混凝土中添加掺合料有效的改善了混凝土的徐变性能,其中单掺矿渣的效果最好,350d龄期时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和双掺情况下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分别比基准混凝土降低了28.4%、43.1%和36.3%,70d龄期时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和双掺情况下混凝土的徐变度分别比基准混凝土降低了35.3%、58.3%和48.6%,70d龄期时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和双掺情况下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分别比基准混凝土降低了36.9%、45.9%和39.1%。4)从干缩试验的结果来看,掺合料的加入有效的降低了混凝土的干缩,相比粉煤灰而言,矿粉对降低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干缩效果更好;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随龄期增长收缩变形增大,早期发展较快,后期趋于平缓。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在前28天增长迅速,后期逐渐变慢。5)掺合料改善了水泥石内部孔隙结构和特征,减小了孔径,在(20±3)℃、相对湿度(60±5)%环境条件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水分蒸发较纯水泥混凝土慢,即干燥收缩变形较小;高性能混凝土徐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掺合料的加入使得硬化浆体结构更为致密。6)C50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粉煤灰或者矿渣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比单掺粉煤灰或矿渣时有明显的改善。这表明掺合料的加入,有效的减缓并抑制了混凝土的徐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赵治国[6](2012)在《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得以广泛使用。在预应力砼结构中,高应力状态的预应力筋对腐蚀相当敏感。一旦发生腐蚀,其速度将比无应力状态下的大大加快,很容易造成预应力筋锈蚀部位断面损缺,导致预应力迅速失效,直接威胁到预应力砼结构和构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项目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的研究,充分了解国内外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应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出了一个符合本公司桥梁施工工艺技术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水泥浆堵管位置确定理论计算方法及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真空压浆技术的实际应用。具体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真空压浆技术及工艺,特别是HDPE与真空压浆技术的配套应用。通过真空负压的作用能减少灌注用水泥浆的水灰比,消除孔道和混在水泥浆中的气泡,减少孔隙和泌水现象,使灌浆的饱满性、密实性及强度得到保证。压降值的确定主要通过模拟现场实际条件,制作同比例及长度的波纹管(HDPE)6根浸入水中模拟混凝土的压力进行负压为30%(-0.03MPa)、40%(-0.04MPa)、50%(-0.05MPa)、60%(-0.06MPa)、70%(-0.07MPa)、80%(-0.08MPa)压浆试验,通过观察孔道内的气泡,水泥浆的泌水率及剖体测7天强度来确定适合的真空负压值。2、利用现行的预应力张拉理论可知,除在0.15δ con(控制应力)作用下,预应力伸长量与其对应的应力成正比,通过此理论可计算出水泥浆堵管的位置,便于施工企业对梁进行局部处理并修复。

何盛东[7](2012)在《机制砂混凝土及其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是我国工程建设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配制混凝土可利用的天然砂资源的日趋匮乏,优质的天然砂资源也越来越少,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与建筑业蓬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必然趋势,机制砂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机制砂混凝土虽然在房屋建筑、水电和水运工程中有一定应用,但因对其性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应用还不广泛,尤其是在用砂量巨大的公路、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方面,十分有必要对机制砂及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结合机制砂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中应用的需要,对机制砂和机制砂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了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力和疲劳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分析了机制砂混凝土和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为机制砂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对机制砂和天然砂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正规生产的机制砂可实现良好级配,其物理力学性完全能满足普通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同样适合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为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工作性能,建议在制配制机制砂混凝土时加入适量粉煤灰,并适当延长拌制。2、对机制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替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而收缩变形则随着替代率的增大变化不大,完全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建立了机制砂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的换算关系式,为机制砂混凝土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3、对8根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折线先张梁5根,曲线后张梁2根和直线后张梁1根)制作工程中钢绞线、混凝土应变(应力)的监测,以及预应力损失的分析表明,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各项预应力损失均可按现行规范的公式或原则进行计算,且总预应力损失小于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梁。4、通过5根预应力混凝土梁(3根折线先张梁、2根后张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机制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预力梁从加载开始到破坏过程中混凝土、非预应力筋和钢绞线的应变、裂缝开展以及挠度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和挠度小于普通混凝上预应力梁。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裂缝宽度和挠度均可按现行规范的相关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或有较大的保证率。5、通过3根预应力混凝土梁(2根折线先张梁、1根后张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机制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预力梁在疲劳受力过程中以及疲劳后静载受力过程中裂缝和挠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受力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预力梁,疲劳加载后的剩余承载力以及裂缝和挠度仍可按现行规范的相关公式计算,具有足够的安全度和保证率,为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在承受疲劳荷载的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6、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正截面理论提出了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分析方法,编制了相应的数值分析程序,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趋势一致符合良好,可应用于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的分析。

温江涛[8](2009)在《武广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箱梁预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不断加快。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占线路总长的比例大,桥梁结构所承受的动力效应大,要求桥梁要具有更大的刚度,因此桥梁上部结构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箱形截面梁,尤其是双线整孔简支箱形梁。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简支箱梁具有工艺新、体积大、技术标准高等特点,无法采用普通铁路简支梁由工厂预制、铁路运输架设的制架工艺,必须通过现场预制或现浇的方法制造桥梁、并采用专门的运架梁设备进行桥梁的架设,因此,箱梁的预制、架设施工成为了客运专线施工技术攻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设计时速为350km/h的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实践为基础,主要针对32m跨径的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箱梁预制技术进行研究,重点对预制场地的规划和布置、预制材料的选择及其技术要求、预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求、预制梁体的质量检验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相关工程经验的总结,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希望能对我国今后大规模的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贺华刚[9](2009)在《大跨PC连续刚构桥箱梁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近三十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在大跨度桥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绝大多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病害。本文针对大跨径连预应力混凝土续刚构桥梁已出现的一些病害,从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产生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连续刚构病害的预防措施。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连续刚构桥的一些主要病害。2.从材料方面探讨连续刚构箱梁非结构性裂缝的控制。高强混凝土目前存在两大主要缺陷——自收缩及脆性,自收缩以及目前水泥朝高C3S、C3A、高比表面积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早期裂缝的产生;脆性则加剧了裂缝在后期荷载作用下的发展与增长,而部分地区粗骨料强度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又进一步增加了混凝土的脆性。聚丙烯纤维的掺入能很好地控制高强混凝土的早期裂缝并降低其脆性。3.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通过建立变截面连续刚构主跨跨中区段的局部模型,分析比较了底板预应力荷载产生的径向力作用下,变截面连续刚构箱梁底板横肋对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影响。4.以水土嘉陵江特大桥为例,采用交通部公路所BridgeKF分析系统,建立连续刚构全桥实体单元空间模型,分析箱梁在竖向温差和箱内外温差作用下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箱梁在温差作用下的空间效应显着,其腹板内外侧主拉应力差异明显,是连续刚构腹板内侧裂缝多于外侧的原因之一;同时温差作用对连续刚构合拢段底板横向拉应力也有较大影响,连续刚构底板二期钢束张拉时,恰当的箱内外温差能有效地减少合拢段底板横向拉应力,对预防合拢段底板病害有积极作用。

罗许国[10](2008)在《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受力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桥梁结构向大跨、重载、轻质、高强、耐久方向发展的今天,高性能混凝土已日益成为混凝土桥梁的首选材料。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是可选方案之一。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粉煤灰在预应力梁尤其是铁路预应力桥梁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阻碍了这一产品的应用。本文在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材料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以期对这一限制有所突破。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模型梁进行200万次正常使用状态疲劳试验研究,探讨C50至C80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预应力梁疲劳性能稳定,疲劳试验梁体未开裂,各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累积残余应变较小,各梁变形、应力与荷载呈良好线性关系,处于弹性阶段;试验证明以20%~40%的高性能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梁疲劳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在铁路建设中,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对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是有保证的。(2)通过对9组18根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模型梁累积残余应变的测量,给出了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残余应变回归曲线。在此基础上,基于分段线性的原理,对高性能粉煤灰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了疲劳损伤的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出疲劳损伤的全过程,并能给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疲劳寿命。(3)通过对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模型为期一年的收缩徐变特性试验研究,由试验结果可知粉煤灰掺量20%40%高性能混凝土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徐变早期发展较快,随着龄期的增长,混凝土的后期强度逐渐增长,徐变的增长趋于缓和。基于300多天的实测结果回归分析,其徐变系数终值为1.681.72之间,比不掺粉煤灰的高性能梁徐变系数终值2.17要低得多,说明粉煤灰掺量20%40%的梁可以减小梁的徐变值。(4)以8根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预应力模型梁的收缩、徐变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从混凝土桥梁短期试验值推算相应混凝土桥梁在该桥梁工作环境下收缩应变及徐变系数的方法;结合桥梁规范JTG D62—2004收缩模型与徐变模型思想,得出计算混凝土桥梁收缩应变及徐变系数的桥梁规范JTG D62—2004修正公式。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预测理论值给出了较好的精度。该预测方法,不需做材料的收缩、徐变试验,也避免从标准环境下试验值推算桥梁工作环境下收缩、徐变可能产生的误差。(5)通过对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预应力模型梁的破坏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掺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模型梁可以满足铁路桥梁极限承载力的要求;利用规范公式对模型梁的裂缝宽度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说明可以利用现行规范计算高性能粉煤灰梁的裂缝宽度。(6)从高性能粉煤灰预应力模型梁的破坏试验中发现,随着荷载的增大,模型梁的基频呈下降趋势,最大裂缝宽度逐渐增大,但从模型梁初始加载到其接近破坏,基频的降低幅度为2%—6%之间,说明结构刚度变化不大;而其接近破坏时最大裂缝宽度值为其初始量测的最大裂缝宽度值的9.5——19倍左右,结构刚度显着降低,给人以明显的破坏预兆。这也说明仅利用量测基频来判断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破坏程度是不可行的。(7)基于平面非线性梁单元理论建立了高性能粉煤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梁单元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同时在模型中把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效应转化为梁单元的等效节点荷载,并编制了相应程序,模型梁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测值比较表明:该程序是正确的和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预应力梁从开始加载直到失效的非线性全过程结构响应。(8)在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材料性能和模型梁试验的基础上,浇注了6片高性能粉煤灰掺量25%的C50混凝土实梁,架设于洛—湛铁路西阳河特大桥,通车运营至今梁体外观质量好,未发现梁体表面有裂纹,徐变上拱较普通混凝土梁小,工作性能稳定。

二、后张法超早强C50预应力砼的配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张法超早强C50预应力砼的配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盖梁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2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研究现状
        1.2.3 梁体顶升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隐形盖梁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深受弯构件理论
        2.1.1 深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1.2 悬臂深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1.3 深受弯构件工程
    2.2 普通受弯构件理论
        2.2.1 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2.2 悬臂受弯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2.3 普通受弯构件工程
    2.3 加固补强理论
        2.3.1 置换法加固钢筋砼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2.3.2 置换法加固隐形盖梁承载力计算
        2.3.3 加固补强工程原则及要求
3.隐形盖梁置换材料的配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试验内容及方法
        3.1.1 试验内容
        3.1.2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外加剂适宜掺量分析
        3.2.2 硬化砼强度特征分析
        3.2.3 新旧砼界面粘结强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隐形盖梁置换法的梁体加载试验研究
    4.1 试验内容及方法
        4.1.1 试验内容
        4.1.2 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试验现象描述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隐形盖梁修复施工中的顶升技术研究
    5.1 现有的梁体顶升技术
    5.2 隐形盖梁梁体顶升技术研究
        5.2.1 隐形盖梁梁体顶升支撑面的选择
        5.2.2 端部整体顶升法
        5.2.3 端部整体与钢套箍综合顶升法
        5.2.4 其他墩柱处顶升法及限位装置
        5.2.5 施工时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6.鞍山市某立交桥隐形盖梁的补强方案研究
    6.1 工程概况
        6.1.1 桥梁概况
        6.1.2 东侧匝道桥设计标准
        6.1.3 计算模型介绍及顶升方案设计
        6.1.4 顶升结果分析
    6.2 支撑构件的验算
    6.3 隐形盖梁修补施工工艺
        6.3.1 隐形盖梁修补流程图
        6.3.2 隐形盖梁修补施工的控制措施
    6.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6.4.1 经济效益分析
        6.4.2 社会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混凝土时变性能及其分析方法
        1.3.1 混凝土时变特性
        1.3.2 强度分析方法
        1.3.3 弹性模量分析方法
        1.3.4 徐变分析方法
        1.3.5 收缩分析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项目依托工程背景
    2.1 引言
    2.2 项目研究简介
    2.3 主桥概况
        2.3.1 自然条件
        2.3.2 主要技术标准
        2.3.3 主要材料
        2.3.4 主体结构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自然环境下的砼时变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3.2.2 试验设计
        3.2.3 收缩试验
        3.2.4 徐变试件
        3.2.5 试验设备
    3.3 试验结果及简析
        3.3.1 试验结果
        3.3.2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3.3.3 弹性模量试验分析
        3.3.4 徐变试验分析
        3.3.5 收缩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现场试验结果的纳潮河2#桥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桥梁性能分析方法
        4.2.1 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砼时变性能的考虑
        4.2.2 模型建立
        4.2.3 分析流程
        4.2.4 现场试验修正模型与规范模型的应力变形对比简析
    4.3 桥梁悬臂施工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4.3.1 0#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2 1#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3 2#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4 3#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5 4#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6 5#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7 6#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8 7#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9 8#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3.10 9#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4.4 桥梁合龙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4.4.1 12-13#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4.4.2 11-12#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4.4.3 10-11#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4.4.4 9-10#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4.5 二期铺装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4.6 成桥阶段性能分析
        4.6.1 成桥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4.6.2 活载作用效应分析
        4.6.3 钢束有效预应力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施工监控及与试验理论值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方法
        5.2.1 应力监测
        5.2.2 高程测量
    5.3 试验修正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5.3.1 主梁竖向变形的对比分析
        5.3.2 0#块时程应力对比分析
        5.3.3 1/4主梁截面时程应力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3)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1.3 国内外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拱度的研究情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T梁施工方案
    2.1 某高速公路桥工程概况
    2.2 某高速公路桥T梁设计概况、设计施工要点及施工工序
        2.2.1 40 米T梁设计概况
        2.2.2 40 米T梁设计要点
        2.2.3 40 米T梁施工要点
        2.2.4 上部构造施工工序
    2.3 某高速公路桥40米T梁施工方案
        2.3.1 T梁施工总体方案
        2.3.2 预制场T梁生产区布置方案
        2.3.3 40 米T梁模板设计
        2.3.4 T梁生产施工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T梁上拱度计算方法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上拱度计算的手算方法
    3.2 有限元法
        3.2.1 有限元法的发展
        3.2.2 使用有限元软件计算T梁起拱时的优点
        3.2.3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3.3 40 米T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材料设置(标准状态下)
        3.3.2 40 米T梁结构
        3.3.3 桥面系结构
        3.3.4 边界条件设置
        3.3.5 荷载设置
        3.3.6 施工阶段设置
    3.4 标准条件下40米T梁各施工阶段上拱度计算
        3.4.1 一联40米T梁各施工阶段上拱度
        3.4.2 对全联40米T梁上拱度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1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1.1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
        4.1.2 存梁时间长短的影响
        4.1.3 环境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
        4.1.4 混凝土弹性模量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2 结构、截面以及重量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2.1 计算时是否考虑预制部分横隔板荷载的影响
        4.2.2 是否考虑梁体配筋对截面刚度以及收缩徐变的影响
        4.2.3 T梁结构外形的影响
        4.2.4 混凝土容重的影响
        4.2.5 计算时是否考虑钢筋重量的影响
    4.3 预应力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3.1 张拉力的影响
        4.3.2 管道摩阻系数的影响
        4.3.3 管道局部偏差的影响
        4.3.4 管道安装整体偏差的影响
        4.3.5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以及接缝压缩值的影响
    4.4 综合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4.5 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混凝土T梁上拱度的控制措施
    5.1 概述
    5.2 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的参数设置
        5.2.1 关于上拱度计算方法问题
        5.2.2 实际混凝土强度曲线设置问题
        5.2.3 实际混凝土容重设置问题
    5.3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
        5.3.1 存梁时间的控制措施
        5.3.2 存梁环境湿度的控制措施
        5.3.3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控制措施
        5.3.4 T梁外形尺寸的控制措施
        5.3.5 T梁混凝土容重的控制措施
        5.3.6 张拉力的控制措施
        5.3.7 预应力管道偏差的控制措施
        5.3.8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以及接缝压缩值的控制措施
    5.4 对T梁上拱度控制的总体性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云南省高速公路C50预应力混凝土的水泥等级优选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源和发展
    1.3 水泥性能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研究现状
    1.5 本项目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试验用原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水泥基本性能调研与结果分析
    3.1 水泥基本性能调研
    3.2 水泥品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等级水泥制备的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
    4.1 拌合物工作性能
    4.2 力学性能
    4.3 耐久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水泥砂浆试验研究
    5.1 C50混凝土配合比调研分析
    5.2 水泥砂浆试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C50混凝土超声回弹测强曲线的拟合方法研究
    6.1 超声回弹实验
    6.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3 混凝土测强曲线的拟合方法研究
    6.4 回弹法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6.5 超声回弹法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6.6 两条测强曲线的适用范围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遗传算法操作步骤
参考文献
致谢

(5)洣水河连续刚构桥梁C50超高二次泵送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混凝土收缩特性研究现状
        1.2.2 混凝士徐变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技术路线
2 C50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掺合料
        2.1.5 减水剂
    2.2 C50高性能砼配合比优化设计
    2.3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2.4 强度试验
    2.5 弹性模量试验
    2.6 碳化试验
    2.7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2.7.1 库伦电量法
        2.7.2 RCM法
    2.8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
    3.1 试件制作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
        3.4.1 基准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
        3.4.2 单掺粉煤灰徐变试验结果
        3.4.3 单掺矿渣徐变试验结果
        3.4.4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徐变试验结果
        3.4.5 不同类别混凝土的徐变和干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6 徐变试验结果与已有模型的对比分析
        3.4.7 考虑时间相关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及钢筋应力松弛的应力值
    3.5 混凝土配合比优选
    3.6 本章小结
4 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4.1 试件制作
    4.2 开裂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应力砼结构基本原理及分类
    2.1 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原理
    2.2 预应力砼结构分类和特点
        2.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2.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2.3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工艺
    3.1 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工艺
        3.1.1 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3.1.2 后张法的张拉程序及张拉工艺
    3.2 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堵管位置的计算及应用
    3.3 HDPE 塑料波纹管应用原理
    3.4 后张法预应力砼真空压浆技术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应用实例
    4.1 应用实例
    4.2 实例验证启示
    4.3 预应力砼桥梁施工工艺前景
    4.4 预应力砼桥梁施工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摘要

(7)机制砂混凝土及其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天然砂资源现状
        1.1.2 机制砂的应用前景
    1.2 机制砂的应用与发展
        1.2.1 机制砂特性
        1.2.2 机制砂作用机理
        1.2.3 国内外机制砂应用概况
        1.2.4 我国机制砂生产现状
    1.3 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3.1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1.3.2 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1.3.3 机制砂混凝土钢筋锚固性能的研究
    1.4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机制砂的特点及机制砂混凝土配制研究
    2.1 概述
    2.2 机制砂和天然砂物理性能比较
        2.2.1 颗粒级配
        2.2.2 细度模数
        2.2.3 密度特征
        2.2.4 空隙率特征
        2.2.5 含泥量、石粉含量和MB值
        2.2.6 吸水率和含水率特征
        2.2.7 坚固性
    2.3 C50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原材料的选用
        2.3.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2.3.3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2.4 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机制砂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立方体抗压强度
        3.1.1 试验现象及特征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轴心抗压强度
        3.2.1 试验现象及特征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3 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换算关系
    3.3 劈裂抗拉强度
        3.3.1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换算关系
    3.4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3.4.1 试验数据分析
        3.4.2 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换算关系
    3.5 收缩性能
        3.5.1 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影响因素分析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3.5.4 标准养护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变形与龄期的关系
    3.6 应力—应变全曲线
        3.6.1 试验原理
        3.6.2 试验数据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制作与预应力损失分析
    4.1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设计
        4.1.1 试验梁制作材料
        4.1.2 试验梁的设计参数
        4.1.3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张拉台座设计
    4.2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
        4.2.1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要点
        4.2.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要点
    4.3 试验梁钢绞线应力-应变关系的试验研究
        4.3.1 钢绞线应力-应变关系的确定
        4.3.2 折线先张梁钢绞线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3.3 后张梁钢绞线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4 预应力损失分析
        4.4.1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4.4.2 机制砂混凝土折线先张梁预应力损失分析
        4.4.3 机制砂混凝土后张梁预应力损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静力荷载试验及受力分析
    5.1 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监测方法
    5.2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受力特点及破坏特征
        5.2.1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受力特点
        5.2.2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破坏特征
    5.3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静力试验分析
        5.3.1 挠度
        5.3.2 钢绞线应变
        5.3.3 非预应力筋应变
        5.3.4 混凝土应变
    5.4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的裂缝发展规律
    5.5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受弯承载力分析
        5.5.1 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5.5.2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5.6 机制砂预应力梁混凝土有效压应力分析
        5.6.1 等效弯矩的计算
    5.7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裂缝的验算与分析
        5.7.1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抗裂性能分析
        5.7.2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裂缝分析
    5.8 机制砂混凝土预应力梁变形性能的分析
        5.8.1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反拱值的计算
        5.8.2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
        5.8.3 试验梁开裂前挠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比较
        5.8.4 试验梁开裂后挠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5.9 本章小结
6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幅疲劳荷载试验
    6.1 疲劳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6.1.1 疲劳荷载的确定
        6.1.2 疲劳试验加载方案
    6.2 疲劳试验现象及疲劳破坏特点
        6.2.1 疲劳试验现象及结果
        6.2.2 疲劳破坏的特点
    6.3 试验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6.3.1 跨中截面混凝土应力的分布
        6.3.2 跨中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的变化规律
        6.3.3 跨中截面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变
        6.3.4 钢绞线和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变
        6.3.5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6.3.6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
    6.4 疲劳加载后试验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6.4.1 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
        6.4.2 试验梁的平截面假定适用性验证
        6.4.3 试验梁的剩余承载力
        6.4.4 静力荷载作用下梁顶混凝土的压应变
        6.4.5 静力荷载作用下非预应力筋的应变
        6.4.6 静力荷载作用下钢绞线的应变
        6.4.7 静力荷载作用下试验梁的裂缝
        6.4.8 静力荷载作用下试验梁的挠度
    6.5 本章小结
7 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数值分析
    7.1 数值分析的基本假定
        7.1.1 试验梁预力筋作用的等效荷载
        7.1.2 数值分析的基本假定
        7.1.3 数值分析的基本关系
        7.1.4 预应力损火计算
    7.2 数值分析的基本计算公式
        7.2.1 基本公式
        7.2.2 混凝土压应力的合力及作用点
    7.3 数值分析方法和步骤
        7.3.1 数值分析方法
        7.3.2 数值分析方法的步骤
    7.4 数值分析结果
        7.4.1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随荷载的变化
        7.4.2 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荷载曲线
        7.4.3 预应力钢绞线应变—荷载关系曲线
        7.4.4 非预应力筋应变—荷载关系曲线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8)武广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箱梁预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
        1.2.1 客运专线箱梁预制技术现状
        1.2.2 客运专线箱梁主要技术标准和特点
        1.2.3 客运专线箱梁常用施工方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制场地的布置
    2.1 预制梁参数及技术指标
        2.1.1 预制梁参数
        2.1.2 技术指标
        2.1.3 构造及其它
    2.2 预制场地布置
        2.2.1 场址选择原则
        2.2.2 场地布置原则
        2.2.3 场地布置
    2.3 主要设备配备
第三章 预制材料技术要求
    3.1 水泥
    3.2 骨料
        3.2.1 细骨料
        3.2.2 粗骨料
    3.3 混凝土外加剂
    3.4 掺合料
    3.5 拌合用水
    3.6 混凝土
    3.7 非预应力钢筋
    3.8 预应力钢绞线
    3.9 锚具
    3.10 钢配件
    3.11 防水涂料
    3.12 附属设施
第四章 预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求
    4.1 钢筋施工
        4.1.1 钢筋加工
        4.1.2 钢筋绑扎
    4.2 模板施工
        4.2.1 模板制作
        4.2.2 模板安装
        4.2.3 模板拆除
        4.2.4 质量控制要点
    4.3 混凝土施工
        4.3.1 配合比设计
        4.3.2 混凝土拌制
        4.3.3 混凝土运输
        4.3.4 混凝土浇筑
        4.3.5 质量控制要点
    4.4 箱梁养护
        4.4.1 蒸汽养护
        4.4.2 自然养护
    4.5 预应力施工
        4.5.1 下料、穿束
        4.5.2 张拉设备及仪表
        4.5.3 预应力张拉
        4.5.4 质量控制要点
    4.6 管道压浆
        4.6.1 施工方法
        4.6.2 质量控制要点
    4.7 封锚
    4.8 配件施工
        4.8.1 施工方法
        4.8.2 质量控制要点
第五章 预制梁检验
    5.1 生产过程检验
    5.2 成品出厂检验
        5.2.1 箱梁静载弯曲试验
第六章 预应力砼简支箱梁翼缘板切除部分后浇施工技术
    6.1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翼缘板切除部分后浇技术方案的选定
    6.2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翼缘板切除部分后浇技术方案的实施
        6.2.1 施工准备
        6.2.2 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
    6.3 工艺流程图
    6.4 投入的劳动力和机具设备情况
    6.5 方案实施效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个人工作简历及业绩介绍

(9)大跨PC连续刚构桥箱梁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发展概况
        1.1.1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发展概述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特点
    1.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
        1.2.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体系
        1.2.2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
        1.2.3 悬臂浇筑法施工
    1.3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病害成因概述
        1.3.1 设计及理论上的原因
        1.3.2 施工方面的原因
        1.3.3 材料方面的原因
        1.3.4 运营管理方面的原因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部分连续刚构的病害实例与成因分析
    2.1 某长江公路大桥
    2.2 西南某长江公路大桥
    2.3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强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材料选择
    3.1 高强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的材料原因
        3.1.1 低水灰比及超细矿物掺合料引起的自收缩
        3.1.2 水泥对高强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影响
    3.2 高强混凝土脆性与裂缝的开展
        3.2.1 高强混凝土的断裂能
        3.2.2 粗骨料强度对高强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
    3.3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中的早期阻裂作用
        3.3.2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
    3.4 箱梁高强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材料选择
第四章 连续刚构箱梁温差空间效应分析
    4.1 工程背景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BridgeKF1.0 程序简介
        4.2.2 结构离散
        4.2.3 结构计算参数
        4.2.4 三向预应力的施加
        4.2.5 施工阶段信息
        4.2.6 边界条件
        4.2.7 箱梁温差模式选取
    4.3 箱梁温差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4.3.1 箱内外温差对腹板最大主应力的影响
        4.3.2 箱梁竖向温度梯度对腹板最大主应力影响
        4.3.3 箱梁腹板内外侧主拉应力比较
    4.4 箱梁温差对其顶板、底板横向应力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合拢段病害防治
    5.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合拢段底板常见病害
    5.2 跨中箱梁底板横肋对其横向受力的影响
        5.2.1 间有限元模型
        5.2.2 限元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科研实践项目

(10)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受力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综述
        1.2.2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疲劳分析方法
        1.2.2.1 疲劳承载能力的验算方法
        1.2.2.2 疲劳使用状态下挠度及裂缝的计算方法
    1.3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现状
        1.3.2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徐变系数计算模式
    1.4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试验研究概况
    2.1 试验概况
        2.1.1.模型试验的内容
        2.1.2 模型梁制作、测试方法及实验荷载
        2.1.3 加载制度及测试内容
        2.1.3.1 收缩徐变试验
        2.1.3.2 等幅疲劳试验
        2.1.3.3 模型梁基频测试
        2.1.3.4 破坏试验
    2.2 试验所用材料
        2.2.1 混凝土
        2.2.1.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2.1.2 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2.2.2 钢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疲劳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概况
    3.3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3.3.1 位移结果分析
        3.3.1.1 实测挠度与刚度的变化
        3.3.1.2 粉煤灰掺量对梁体变形的影响
        3.3.1.3 水泥标号对粉煤灰混凝土梁体变形的影响
        3.3.1.4 养护条件对粉煤灰混凝土梁体变形的影响
        3.3.1.5 各梁在活载作用下的位移
        3.3.2 梁体应变结果分析
        3.3.2.1 跨中梁顶受压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
        3.3.2.2 梁受压区混凝土累积残余应变
        3.3.2.3 粉煤灰掺量对梁体应变的影响
        3.3.2.4 水泥标号对粉煤灰混凝土梁体应变的影响
        3.3.2.5 养护条件对粉煤灰混凝土梁的影响
        3.3.3 非预应力纵向受拉钢筋应变结果分析
    3.4 梁体基频
    3.5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梁疲劳损伤计算方法的研究
        3.5.1 引言
        3.5.2 材料的疲劳损伤参数
        3.5.2.1 在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疲劳损伤参数
        3.5.2.2 钢筋的疲劳损伤参数
        3.5.3 材料的疲劳破坏准则
        3.5.3.1 混凝土的疲劳破坏准则
        3.5.3.2 钢筋的疲劳破坏准则
        3.5.4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疲劳损伤非线性分析
        3.5.4.1 无粘结预应力梁正截面疲劳损伤过程分析的基本假定
        3.5.4.2 无粘结预应力梁正截面应力分析
        3.5.5 无粘结预应力正截面疲劳过程分析
        3.5.6 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收缩与徐变变形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概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瞬时变形
        4.3.2 收缩变形
        4.3.3 徐变变形
    4.4 从预应力桥梁收缩徐变短期试验结果预测该类桥梁收缩徐变的长期效应
        4.4.1 引言
        4.4.2 桥梁收缩徐变理论分析
        4.4.2.1 预应力桥梁混凝土收缩应变计算模式
        4.4.2.2 预应力桥梁混凝土徐变系数的计算模式
        4.4.3 桥梁徐变长期效应预测
        4.4.4 试验结果与计算理论值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破坏试验和裂缝宽度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概况
    5.3 试验过程及现象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挠度曲线
        5.4.2 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模型梁的残余挠度
        5.4.3 不同掺量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梁荷载—挠度曲线
        5.4.4 高性能粉煤灰梁在破坏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和基频变化规律曲线
    5.5 高性能粉煤灰预应力铁路桥梁在使用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计算
        5.5.1 引言
        5.5.2 裂缝宽度计算模式
        5.5.3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
        5.5.4 有粘结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
        5.5.5 裂缝宽度计算
        5.5.6 裂缝宽度计算值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的本构关系
        6.2.1 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6.2.2 受拉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6.2.3 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6.2.4 非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6.3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6.3.1 梁单元的位移模式
        6.3.2 按条带法推导梁截面的本构矩阵
        6.3.3 单元切线刚度方程
        6.3.4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考虑方法
    6.4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收敛准则
        6.4.1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6.4.2 收敛准则
    6.5 程序编制及主要流程
    6.6 实验验证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性能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预应力桥梁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7.2.1 试验用原材料
        7.2.2 混凝土配合比
        7.2.3 混凝土的养护
    7.3 实梁静载试验
        7.3.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7.3.2 跨中挠度
        7.3.3 跨中截面应变
    7.4 实桥观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后张法超早强C50预应力砼的配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形盖梁置换材料及补强方法研究[D]. 张露阳.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4)
  • [2]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D]. 杨怀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3]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D]. 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4]云南省高速公路C50预应力混凝土的水泥等级优选实验研究[D]. 李彤. 云南大学, 2016(02)
  • [5]洣水河连续刚构桥梁C50超高二次泵送混凝土性能研究[D]. 罗伟平. 中南大学, 2014(03)
  • [6]后张法预应力砼桥梁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 赵治国.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7]机制砂混凝土及其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研究[D]. 何盛东. 郑州大学, 2012(09)
  • [8]武广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箱梁预制技术研究[D]. 温江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9]大跨PC连续刚构桥箱梁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研究[D]. 贺华刚.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10]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受力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D]. 罗许国. 中南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后张超早强C50预应力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