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 桉树苗木林施肥试验

6a 桉树苗木林施肥试验

一、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竹万宽,许宇星,王志超,杜阿朋[1](2020)在《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数据,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间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 658 Mg·m-3、1. 251和0. 190,其对应范围值分别为0. 46~0. 76 Mg·m-3、1. 05~1. 35和0. 04~0. 36; BCEF随平均胸径(r2=0. 306)增大而先减后增,随平均树高(r2=0. 366)和林分密度(r2=0. 430)及林分蓄积量(r2=0. 405)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EF随林龄(r2=0. 765)和平均树高(r2=0. 734)及林分蓄积量(r2=0. 578)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随平均胸径(r2=0. 644)增大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R随林龄(r2=0. 665)、平均树高(r2=0. 338)、林分密度(r2=0. 275)和林分蓄积量(r2=0. 403)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CEF随年均气温(r2=0. 193)和降水量(r2=0. 200)增大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遵循二次多项式关系; BEF和R随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的函数关系; 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增大趋势,关系式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 455、0. 501和0. 314。【结论】林分密度与BCEF的拟合优度较高,林龄与BEF和R的拟合优度较高,林分密度和林龄是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子对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仅次于林分密度和林龄。气候因子仅对BCEF产生一定影响。在估算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王成德[2](2019)在《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林在提供木材产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人工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重要途径。树冠作为人工林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冠幅、冠长、外轮廓形状、树冠体积)不仅能够直接反映树木生长活力及空间属性,而且可用于评价森林是否需要经营以及抚育间伐参数的确定。树冠生长情况以及林木个体间树冠重叠程度等能为密度控制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树冠模型驱动林分三维可视化,将不同林分条件下林木个体占有空间大小直观地展示出来,结合人工林密度控制决策模型,能够定性定量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本研究围绕人工林经营,以福建杉木和广西桉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收集整理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和标准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为了更加合理地描述不同林分条件下树冠形态变化规律,以不同林龄、密度、立地条件下杉木林和不同林龄下桉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方法对建模数据进行聚类,研究表明杉木在分组I(5-10年)、分组Ⅱ(11-15年)、分组Ⅲ(≥>16年)下的树冠半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桉树1-2年、3-4年、5-6年生分组下树冠半径之间差异明显。为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影响树冠外轮廓形态的因素,准确合理地描述不同生长条件下树冠外轮廓模型形状,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中3大类模型包括简单单个方程模型、分段模型及可变指数模型,利用聚类数据对比选择不同分组下最优树冠外轮廓模型作为基础备选模型,进一步研究林木因子(胸径、树高等)及林分因子(林分密度等)和杉木树冠形态之间关系,并利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构建与林分密度变量有关的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杉木树冠的动态生长模型不仅能够间接预测树冠动态生长,而且能够预测树冠体积与间接推算生物量。通过构建树冠冠幅与冠长动态生长模型,结合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实现未来杉木树冠的动态生长预测。本文利用修正函数方法构建冠幅生长模型,研究表明以幂函数作为冠幅-年龄潜在生长量方程和以胸径的指数方程形式作为误差修正函数,构建冠幅动态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冠幅的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冠长与年龄、立地、密度等关系,利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最终构建以树高和年龄作为自变量的冠长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冠长动态生长;为进一步估测杉木树冠体积和树冠生物量,研究树冠外轮廓-体积相容性模型方程组和树冠因子经验模型2种体积模型构建方法,对于可积分树冠外轮廓模型来说,可通过构建树冠外轮廓-体积一致性相容方程组推导树冠体积,保证了模型参数的一致性和无偏性,而对于可变指数等复杂的树冠外轮廓模型方程来说,积分方法不可行,通过利用冠幅、冠长等树冠因子构建树冠体积预测方程,通过树冠因子动态变化描述树冠体积变化规律。在树冠数据获取时,由于树冠外轮廓多个测量数据均来自同一株树木,针对数据之间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问题,分别采用边际模型和非线性混合效应2种方法构建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的拟合预测结果精度都优于最小二乘法,其中边际模型方法通过构建幂函数形式的加权方差函数与一阶连续自回归CAR(1)方差-协方差结构有效解决了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通过增加随机效应参数,确定组内方差-协方差结构等操作来解决重复测量数据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森林经营过程中为了直观地反映不同生长条件下树冠生长活力及林木个体间树冠重叠程度,为抚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构建的树冠外轮廓模型和树冠动态生长模型,研究人工林树木树体、冠形、分枝结构等特征,研究构建了表达林分中树木形态的三维数字化XML模型的生成、表达与存储,该模型综合考虑影响人工林树木生长的外界因素以及自身特点,更加符合人工林树木生长实际情况,特别适用于森林经营可视化过程中描述树木树冠形态以及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为了定性定量描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下林分树木生长状态,建立了集成传统林分密度控制模型、林木径阶分布模型、树干削度方程、树冠形态与体积模型、林分年净现值收益模型、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等6个功能模块的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不仅能够描述林分的平均蓄积收获量、经济收益、生物量以及碳储量等,而且能够从林木个体角度描述林分树木树冠生长,从而实现多维度地森林经营决策。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立足于目前森林经营决策系统存在的问题,对服务于人工林小班经营模拟的辅助决策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流程与功能设计,并对基于间伐的生长收获模拟、林分密度控制图动态绘制以及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等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终编程实现一个能够服务于人工林小班经营模拟的辅助决策系统,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农志[3](2019)在《施入生物炭对巨尾桉纯林和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地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用材树种之一,但因其纯林栽培模式易导致立地质量下降和植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营造桉树混交林或添加生物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以巨尾桉纯林、巨尾桉X降香黄檀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对两种不同林分添加生物炭处理,计四个不同处理:即巨尾桉纯林对照(PCK)、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对照(MCK)、桉树添加生物炭(PCA)、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添加生物炭(MCA)。测定四个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探讨了生物炭输入后桉树纯林和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肥力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得到以下结论:(1)生物炭添加和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的营建皆可显着降低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土壤容重,使土壤变得疏松。但30-50cm层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受种植模式与生物炭的添加影响较小,差异不显着。整体而言,引入固氮树种混交以及生物炭的添加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2)生物炭添加可显着提升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其中混交林、纯林碳储量分别提高了 23.48%和14.14%,有效提高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稳定性。桉树与降香黄檀混交降低了土壤碳储量,其中对照组和添加生物炭处理组分别降低了 18.84%和12.20%;但在生物炭输入的作用下,混交林土壤的氮储量比纯林的高出50.34%。(3)混交方式造林与桉树纯林添加生物炭处理降低了土壤pH值,但降低幅度极小,仅2.22%、4.44%。生物炭的输入可以显着提高桉树混交林土壤的全氮、水解氮含量(提高了 111.88%),但对纯林的影响不显着。添加生物炭处理,混交方式造林提高了土壤的全氮、水解氮含量,但未添加对照组显着降低了其含量。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较小,显着提高了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全钾与速效钾含量。混交降低了土壤磷含量,但增加其钾元素含量。(4)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微量金属元素影响有所差异,显着提高土壤有效铜锌的含量,但显着降低土壤交换性钙、镁的含量。混交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铜、锌的含量,差异不显着;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组,混交降低了交换性钙、镁和有效铜、锌的含量,分别为37.15%、20.06%、22.22%和35.71%。(5)混交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降低了二氧化碳通量和氧化亚氮通量,但增加甲烷通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物炭的添加显着降低了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总量,降低幅度为12.28%-76.54%,同时也显着降低了CH4的吸收速率,但生物炭输入显着加快了桉树人工林土壤C02、N2O排放速率。由此可知,桉树引入固氮树种混交及其添加生物炭均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数量等改善桉树人工纯林的立地条件,解决桉树纯林对立地条件负面影响。

刘晓永[4](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5](2017)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估算当前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和化肥需求,对如何实现2020年化肥零增长以及零增长下如何进行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科学管理和施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据国家统计最新数据、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以省级为单元,系统估算了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全面实现平衡施肥条件下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在考虑有机肥养分有效还田基础上,分析当前化肥消费量与化肥需求量的差异。【结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氮磷钾养分共8410万t,其中N 3746万t、P2O5 2024万t、K2O2640万t,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和茶叶、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饲草/草地、水产养殖的养分需求分别占总需求的41.8%、20.8%、13.1%、5.1%、2.3%、2.1%、10.6%和2.2%。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地区的养分需求分别占20.3%、23.2%、18.8%、16.8%、11.1%和9.8%,其中山东、河南和四川对养分的需求高于其他省份。当前全国化肥消费量为6023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3001万t、1943万t和1079万t,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化肥消费量分别占全国化肥消费量的10.6%、27.7%、24.4%、11.5%、11.4%、14.2%。我国当前有机肥养分资源潜力为N 3200万t、P2O5 1440万t和K2O 3400万t,但还田的有效养分约为N 484万t、P2O5 411万t和K2O 1273万t。有机肥还田主要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和湖南省,其次是广东、广西、云南,而西北、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各省有机肥还田的有效养分量相对较少。化肥消费与需求差表明,全国氮肥和钾肥供应不足,分别亏缺约N 261万t和K2O 288万t,而磷肥投入过量约P2O5 330万t。但不同省份和区域间化肥供需具有较大差异,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或东南地区的一些省份如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东省氮磷钾肥均过量,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的化肥投入不足。【结论】粮食作物是养分需求的主体,其次是蔬菜和果树。在全面实现平衡施肥的情况下,氮、钾肥投入不足,磷肥投入过量。养分需求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需适当减少肥料消费,而西北和西南地区需要依据需求适量增加肥料的投入。

郝俊羽,刘辉[6](2015)在《施肥种类对白桦纤维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对白桦施用不同肥料,测定纤维性状,以期找到纤维原料林最适宜的施肥种类。实验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钾和尿素的小区白桦样木纤维长度较长,长宽比值较大,较符合纸浆用材林木材标准;施用硫酸钾白桦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性状与其他试验小区样木有显着差异,纤维宽度与长宽比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纤维长度与长宽比呈显着的正相关。本研究施肥仅对纤维长度和宽度性状产生影响。由于林木处于幼龄期,其他相关纤维性状有待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刘奕清[7](2015)在《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文中认为低温是限制植物自然分布和栽培区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研究低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植物抗冷冻机制及其预防措施,不仅对于引种栽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培育较多品种的抗寒植物,增加我国寒冷地区植物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我国栽培面积较广的尾巨桉(E. urophylla×E.grandis)和邓恩桉(E. Dunnii)为实验材料,通过田间栽培驯化,利用生物化学手段和转录测定及RNA-seq技术,从田间表现、室内测试的角度对两种桉树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转录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田间尾巨和邓恩桉对低温表现出不同的耐寒适应特性,室内实验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抗氧化酶SOD活性与CAT含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抗氧化系统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低温下邓恩桉的抗氧化酶SOD. CAT活性高于尾巨桉,MDA含量要低于尾巨桉,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邓恩桉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性能力。2)研究发现,尾巨桉和邓恩桉应答低温胁迫的差异基因。利用RNA-seq分别测试分析了冷胁迫(4℃)处理0h和3h的顶芽组织耐寒转录组数据,分别获得4,622,325,196、4,630,278,946、4,725,887,970和4,026,518,318对长度为100bp的Reads。5种常用的转录组数据组装软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rinity最适合用于桉树转录组数据组装,最终产生了101,325条转录本(≥200bp),N50为1,134bp、平均长度为1,946bp,总容量为114.9Mb。在这些转录本中,64,590(63.74%)条转录本由功能数据库成功注释。去除两个桉树品种基因型的背景差异后,筛选到8,1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Ts),这些基因可能与特定基因型的分子响应相关。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esponse to stress"是显着富集的GO条目。此外,根据注释信息和结构域预测,在8,154差异表达转录本中,鉴定了253个编码转录因子的转录本,如NAC和MYB家族成员等,68个编码蛋白激酶的转录本,表明上游调控元件参加了冷胁迫的响应。3)研究发现,邓恩桉响应不同时间冷胁迫的转录组差异。邓恩桉幼苗分别进行4℃冷处理0h,3h,6h,12h以及24h,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5,325条转录本(≥300bp),平均长度为1,701.6bp,N50值为2,827bp,容量为289Mb的桉树转录组数据库。用Blast2GO软件对桉树总转录组的205,325条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134,358条转录本(65.4%)的获得注释信息。不同处理时间邓恩桉树转录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0h vs3h、0h vs6h、0h vs12h、0h vs24、3h vs6h、3h vs12h、3h vs24h、6h vs12h、6h vs24h和12h vs24h10个比较数据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Log2FC=1, FDR<0.5)分别为11,395,11,908,11,901,12,671,8,935,10,641,11,843,9,531、11,489、10,230。同时,研究发现,随着冷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基因参与到了冷胁迫响应过程中,且上调基因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这些基因可能与邓恩桉的耐冷机制相关。差异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显着富集在’Response to stress’和’Translational initiation’两个GO条目。此外,研究还发现了586条编码转录因子和169条涉及蛋白激酶的转录本在冷胁迫的过程中出现了显着性的差异表达。4)本研究构建了邓恩桉与冷胁迫相关的较为完整的转录组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也将为桉树耐寒机理、遗传改良提供分子生物学信息。

曾炳山,裘珍飞,刘英,李湘阳,范春节,周国华,葛明亮,赖伟鹏[8](2014)在《巨桉耐寒无性系井冈1号的选育》文中指出采集抗寒巨桉单株的萌芽条,通过组培方式繁殖试验苗,以邓恩桉、赤桉、巨桉无性系Eg5、广林九、巨赤桉无性系DH201-2、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等品系作对照,经过多点对比试验的生长观测、抗寒性调查、抗雪压调查以及主要病虫害抗性的测定与调查,综合评价了井冈1号的生长与适应性,并讨论了井冈1号的适宜栽培区域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井冈1号的抗寒性与邓恩桉、赤桉接近,但抗雪压能力较邓恩桉、DH3229好,井冈1号的保存率、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均比邓恩桉、赤桉、Eg5等抗寒品系好。

陈卫军[9](2013)在《湘中丘陵杉木二代人工林生长及林地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亚热带常见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杉木林面积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24%,在南方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湘中丘陵杉木二代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林地土壤特征及其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等,本文以湖南“朱石杉木林基地”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从整地方式和间作施肥技术方面探索杉木速生丰产技术和生产潜力;同时,探讨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特征,包括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以及对杉木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多因子正交法试验;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分别是12a、14a、16a、18a生杉木无性系林分以及21a、22a生杉木实生苗林分),然后进行每木检尺,选择标准木,并对各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绘制各因子生长曲线图,分别将12a、14a、16a、18a生杉木无性系林分与22a生杉木实生苗林分的生长曲线图作对比进行研究丘陵区杉木林分的生长极其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林龄林分及针阔混合林的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对杉木林地植物多样性、杉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和碳密度等因子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表现为坡位仅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差异显着,而对树高、和材积生长的影响不显着;不同整地方式对树高、胸径和材积均有极显着差异;坡位*整地方式作用对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均不显着;不同坡位、不同整地方式对材积的影响,平均单株材积最大发生在(11)下坡位部位的撩壕整地,平均单株材积最小发生在上坡部位的小穴整地(33),整地方式1(撩壕整地)对材积贡献均最大,整地方式2(大穴整地)居中,整地方式3(小穴整地)最小;间作对杉木对胸径生长有显着差异,胸径最高值出现在(111)间作1,底肥1,追肥1;胸径最低值出现在(222)间作2,底肥2,追肥2;间作对杉木树高和材积生长有极显着差异;底肥和追肥单因素均对试验结果未造成显着差异;间作*底肥*追肥对胸径生长也具有显着差异,间作*底肥*追肥对树高和材积生长具有极显着差异。2.杉木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其树高比实生苗稍高,而去皮胸径及单株去皮材积明显比实生苗要大;杉木无性系林分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比实生苗略大,而其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以及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明显比实生苗大。对于杉木无性系而言,树高年平均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胸径年平均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其单株材积的平均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平均生长量最大时对应的年龄在16-18之间。四个无性系品种柏木杉除树高以外,平均胸径、冠幅以及单株材积都明显比其他三个无性系品种大,金杯杉在树高、平均胸径、冠幅以及单株材积方面都明显不如其他三个品种无性系。杉木无性系的最佳主伐年龄是18a,而实生苗的最佳主伐年龄是21a。无性系的最佳主伐年龄比实生苗的提前了 3a。采用优良无性系造林在生产上是可行的;因为杉木无性系苗木造林既可缩短杉木用材林的最佳主伐年龄,缩短培育周期,又能提高单位面积出材量,增加经济收入。3.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养分分布0-20cm较高,20-40cm次之,40-60cm较低,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有逐渐减少的现象,特别是土壤中的大量元素氮、磷、钾和中量元素钙、镁等,微量元素铜、铁、锌、锰等变化不很明显;对于16a生杉木林分,无性系林分土壤养分大量元素基本上更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无性系消耗得更强,而对于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来说实生苗要稍强一些;由N、P、K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杉木整个生长过程中,N、P、K含量降低明显,建议在生产中增施N、P、K肥,以保证杉木正常生长,提高产量;据相关资料介绍,杉木幼龄林土壤肥力较高,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从中龄林到近、成熟林,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总的呈下降趋势,因此,须及时补充养分。4.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以12a为较多;16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土壤酶的活性增强,但达到一定阶段后,土壤酶活性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减弱。整体而言,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针阔混交林土壤酶的活性也大于杉木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5.杉木人工林林龄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杉木人工林林龄21a、22a生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12a生的林分植物种类较少;苗木种类对群落植物多样性也有不小的影响,乔木层属于无性系苗的林分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且物种丰富度较高,而草本层为实生苗的林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丰富度无性系苗的林分较实生苗的林分高;发展杉木人工林时,根据不同林龄合理调整种群结构,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条件,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6.杉木在湘中丘陵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根>叶>枝>果,单株及各器官的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显着增加;其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2.7569t/hm2-159.0984 t/hm2之间,按碳、硫素密度高低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球果,碳百分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果>叶>枝>干>根,硫含量顺序为:干>枝>叶>根>果;不同年龄杉木储存碳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碳密度大小依次为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郁闭度和坡向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显着,坡位则无显着影响。

张华林[10](2013)在《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与杨树、松树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它是我国南方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性树种。尾巨桉DH32-29具有轮伐期短、木材产量高、干形通直圆满、自然修枝好、抗逆性强等优点,目前在我国南方大多数省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苗木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供不应求。但目前我国桉树组培容器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一般采用经验式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集中或周期等量地供应,使苗木生长前期养分浓度过高,肥料流失而造成浪费,而后期施肥不足造成苗木体内养分稀释等问题,制约了苗木生长潜力的最大发挥,存在苗木质量差、肥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幼苗生长阶段的营养调控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桉树优质壮苗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桉树人工林面积在盲目扩大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如土壤退化、林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如何通过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并达到优良的林分生长也是桉树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尾巨桉DH32-29组培苗为材料,从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方面对尾巨桉幼苗和出圃苗的生长、生理、光合作用及养分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设置每株施N0、50、100、150、200mg的5个氮素水平处理,采用砂培法进行尾巨桉幼苗指数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其幼苗生长、质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旨在揭示尾巨桉幼苗的氮素需求特征,确定其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尾巨桉幼苗的苗高、地径、整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土壤作物分析仪器开发值,SPAD值)与苗木品质指数也随之增大,当施氮量大于100mg株-1后苗木地径、整株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基本趋于稳定,而苗高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则显着减小;尾巨桉幼苗的苗木质量指数与苗高、地径和整株生物量均存在显着正相关;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出尾巨桉幼苗N、P、K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26.6,3.8,16.5g kg-1,最适含量范围分别为26.638.5,3.85.3,16.521.4g kg-1;综合各指标得出尾巨桉幼苗的最适施氮量为100mg株-1;(2)以尾巨桉轻基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4个施氮量和2种施肥方法对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氮素处理的尾巨桉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指数施氮60mg株-1处理的尾巨桉幼苗的地径、叶面积、叶长、叶宽及各叶绿素含量均为各处理中的最大,且显着大于其它处理;经指数施肥方法处理的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的氮磷含量显着高于经平均施肥方法和对照处理的苗木,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钾含量则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对9个尾巨桉施肥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得出指数施肥方法优于平均施肥方法,施氮浓度使苗木生长和生理表现优劣由大到小循序为:60mg株-1>80mg株-1>40mg株-1>20mg株-1,指数施氮60mg株-1为该试验中的最优处理组合;(3)以尾巨桉出圃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期生长、生物量的分配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尾巨桉苗木的生长、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差异显着(P<0.05);根据新老叶SPAD值差异的大小,不同施肥方法的苗木稳定性由强到弱为: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平均施肥;指数施肥2000mg株-1处理的尾巨桉苗木的地径、叶干重、茎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整株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皆为最大,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拥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因此获得了较多的茎叶生物量;综合各指标得出不同施肥方法对尾巨桉苗期影响的优劣为: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平均施肥,经指数施肥方法施氮2000mg株-1的处理组合为该试验中的最佳施肥组合;(4)以尾巨桉出圃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对尾巨桉苗木苗期根系的生物量、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及比根长影响差异显着(P<0.05);相同施氮浓度下,不同施肥方法处理的尾巨桉苗木的根系生物量、总根长及根系表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平均施肥>CK;3种施肥方法经抛物面模型拟合的方程的拟合度好于经线性模型的拟合,抛物面模型对不同施肥方法下尾巨桉苗木生长指标与根系生物量和比根长进行拟合,获得了较高的R2和较低的残差平方和(RSS)

二、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生物量估算系数的生物量估算公式
    1.2 数据筛选及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量估算系数
    2.2 林分结构特征对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
    2.3 生物量估算系数与气候因子及海拔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2)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树冠形态结构
        1.2.2 树冠形态模型研究
        1.2.3 树木三维可视化研究
        1.2.4 林分密度控制图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课题资助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2.1 杉木研究区域
    2.2 杉木数据收集
        2.2.1 杉木树冠调查数据
        2.2.2 福建杉木一类清查数据
    2.3 桉树研究区域
    2.4 桉树数据收集
    2.5 本章小结
3 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3.1.3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选取
        3.1.4 模型再参数化
        3.1.5 模型拟合和检验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
        3.2.2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3.2.3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再参数化结果
    3.3 树冠外轮廓形态展示
    3.4 本章小结
4 树冠动态生长预测模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数据处理
        4.1.2 冠幅动态生长模型构建
        4.1.3 冠长动态生长模型构建
        4.1.4 树冠体积预测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冠幅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4.2.2 冠长动态生长模型拟合和检验
        4.2.3 树冠体积模型拟合与检验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自相关方法的树冠外轮廓模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边际模型方法
        5.1.2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的自相关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CAR(x)的树冠外轮廓模型
        5.2.2 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的树冠外轮廓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研究
    6.1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
        6.1.1 模块A-传统林分密度控制模型
        6.1.2 模块B-林木径阶分布与树高—胸径预测模型
        6.1.3 模块C-干形分析与材种出材量模型
        6.1.4 模块D-树冠外轮廓形态与树冠体积预测模型
        6.1.5 模块E-年均净现值计算与经济收益密度控制模型
        6.1.6 模块F-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预测模型
    6.2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各模块间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人工林经营模拟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7.1 系统需求分析
    7.2 系统设计
        7.2.1 系统流程
        7.2.2 系统功能设计
        7.2.3 数据库设计
    7.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7.3.1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二维可视化
        7.3.2 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
    7.4 系统实现
        7.4.1 基于间伐的林分生长收获模拟
        7.4.2 林分密度控制图动态绘制
        7.4.3 基于林分密度控制图的抚育间伐
        7.4.4 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施入生物炭对巨尾桉纯林和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地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桉树人工林概况
        1.1.1 国外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1.1.2 我国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1.1.3 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1.1.3.1 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研究概况
        1.1.3.2 桉树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1.1.4 桉树人工混交林研究进展
    1.2 生物质炭综述
        1.2.1 生物炭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1.2.2 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固持作用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指标测定
        2.3.2.1 土壤理化性能测定
        2.3.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
        2.3.2.4 土壤温室气体的取样和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变化
    3.2 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3.2.1 土壤碳元素变化
        3.2.2 土壤氮元素变化
        3.2.3 土壤pH变化
        3.2.4 土壤全氮、水解氮含量变化
        3.2.5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
        3.2.6 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变化
        3.2.7 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变化
        3.2.8 土壤有效铜、锌含量变化
    3.3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
    3.4 桉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及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6)施肥种类对白桦纤维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纤维性状测定
        1.2.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种类白桦纤维性状情况
    2.2 不同施肥种类白桦纤维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2.3 白桦纤维性状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桉树生态问题的研究
        1.1.1 桉树人工林水分研究
        1.1.2 桉树人工林养分研究
        1.1.3 桉树人工林化感作用研究
        1.1.4 桉树生态问题的结论
    1.2 耐寒桉树资源
        1.2.1 试验历史
        1.2.2 试验种源
    1.3 桉树耐寒性评价方法
        1.3.1 田间系统测试
        1.3.2 室内低温测试
    1.4 桉树耐寒生理响应
        1.4.1 桉树细胞膜透性与耐寒相关性
        1.4.2 桉树保护酶活性与耐寒相关性
        1.4.3 细胞渗透物质与耐寒相关性
    1.5 桉树耐寒分子机制
        1.5.1 国内外桉树耐寒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5.2 抗寒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1.5.3 国内外桉树耐寒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研究中的应用
        1.6.1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史
        1.6.2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邓恩桉和尾巨桉耐寒形态及生理指标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田间鉴定评价
        2.2.2 室内耐寒测定评价
第三章 邓恩桉与尾巨桉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邓恩桉和尾巨桉的转录组测序
        3.2.2 低温胁迫下邓恩桉和尾巨桉的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3.2.3 邓恩桉和尾巨桉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2.4 通过qRT-PCR对RNA-Seq结果验证
    3.3 讨论
        3.3.1 de novo组装质量的评估
        3.3.2 冷应答基因的筛选
        3.3.3 转录调节是响应冷胁迫的主要方式
第四章 邓恩桉响应低温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胁迫时间下邓恩桉生理指标变化
        4.2.2 de novo组装
        4.2.3 组装序列的ORF预测
        4.2.4 组装序列的功能注释
        4.2.5 不同程度冷胁迫邓恩桉转录组差异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4.2.7 邓恩桉冷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
    4.3 讨论
        4.3.1 脯氨酸代谢和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4.3.2 胁迫响应和转录抑制相关转录本
        4.3.3 转录因子类在邓恩桉抗寒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湘中丘陵杉木二代人工林生长及林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杉木速生丰产技术试验研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概况
        1.1.4 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研究进展
    1.2 杉木无性系林分生长规律
        1.2.1 杉木无性系概述
        1.2.2 杉木无性系研究进展
    1.3 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1.3.1 杉木林地土壤养分概述
        1.3.2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1.4 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与林木生长关系
        1.4.1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
        1.4.2 杉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与林木生长关系
    1.5 杉木人工林地植物多样性
        1.5.1 杉木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概述
        1.5.2 杉木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杉木无性系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1.6.1 杉木林地生物量与碳储量概述
        1.6.2 国内对杉木碳储量与生物量的研究动态
2 研究地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试验林基本情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3.2 研究方法
4 湘中丘陵杉木人工林造林技术研究
    4.1 良种选择
    4.2 采穗圃的建立
    4.3 坡位与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4.4 间作施肥技术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4.4.1 间作施肥对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4.4.2 间作施肥对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的影响
        4.4.3 间作施肥对杉木材积生长的影响
    4.5 结果与分析
5 湘中丘陵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
    5.1 杉木无性系林分与实生苗林分生长
        5.1.1 无性系林分与实生苗林分生长调查统计
        5.1.2 无性系林分与实生苗林分生长量比较
        5.1.3 无性系林分与实生苗林分平均生长量比较
    5.2 杉木四个无性系品种之间林分生长状况
    5.3 杉木无性系最佳主伐年龄确定及经济效益
    5.4 小结与分析
        5.4.1 杉木无性系林分与实生苗林分生长
        5.4.2 杉木无性系人工林林分生长规律
        5.4.3 杉木四个无性系林分生长状况
        5.4.4 杉木人工林最佳主伐年龄确定
6 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6.1 土壤养分测定方法
        6.1.1 外业调查
        6.1.2 内业土壤养分测定
    6.2 土壤养分的变化
    6.3 小结与讨论
7 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
    7.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7.1.1 样品的采集
        7.1.2 土样处理
        7.1.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7.1.4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7.2 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
    7.3 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
    7.4 小结与讨论
8 杉木人工林地植物多样性
    8.1 调查与研究方法
    8.2 计算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杉木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特征值分析
        8.3.2 杉木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8.3.3 小结与讨论
9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
    9.1 调查方法
        9.1.1 外业调查方法
        9.1.2 内业测定
    9.2 杉木无性系人工林生物量动态规律
    9.3 杉木无性系人工林碳密度
    9.4 小结与分析
        9.4.1 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9.4.2 碳含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特征
        9.4.3 影响杉木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因素
        9.4.4 小结与讨论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10.3 创新之点
参考文献
附录(A1)
附录(A2)
致谢

(10)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林木苗木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1.2.2 施肥对桉树的影响
        1.2.3 国内外指数施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1.4.1 试验地概况
        1.4.2 试验材料
        1.4.3 试验用到的化学试剂
        1.4.4 试验用到的工具和仪器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性
第二章 不同浓度氮素指数施肥方法下尾巨桉幼苗需肥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施肥方法
        2.1.3 施氮量的确定
        2.1.4 试验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和分析
        2.2.1 不同指数施肥处理对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 值的影响
        2.2.3 不同指数施肥浓度对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2.2.4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苗木养分含量差异性影响
        2.2.5 适宜施氮量的确定
        2.2.6 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和营养生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施肥方法
        3.1.3 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叶片形态大小的影响
        3.2.3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根系的影响
        3.2.4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根茎叶养分含量的影响
        3.2.6 主成分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氮素施肥对尾巨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2.3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 值的影响
        4.2.4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方法对尾巨桉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施肥方法
        5.1.3 施肥量的确定
        5.1.4 指标测定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尾巨桉苗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5.2.2 根系形态相关性分析
        5.2.3 尾巨桉苗期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模型拟合
        5.2.4 尾巨桉苗期根系比根长与苗高、地径的模型拟合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不同氮素指数施肥浓度下尾巨桉苗期需肥规律
        6.1.2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和营养生理的影响
        6.1.3 氮素施肥对尾巨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6.1.4 不同施肥方法对尾巨桉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J]. 竹万宽,许宇星,王志超,杜阿朋. 林业科学, 2020(05)
  • [2]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D]. 王成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3]施入生物炭对巨尾桉纯林和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地力的影响[D]. 农志. 广西大学, 2019(01)
  •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J].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 [6]施肥种类对白桦纤维性状的影响[J]. 郝俊羽,刘辉. 林业勘查设计, 2015(03)
  • [7]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D]. 刘奕清.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8]巨桉耐寒无性系井冈1号的选育[J]. 曾炳山,裘珍飞,刘英,李湘阳,范春节,周国华,葛明亮,赖伟鹏. 林业科学研究, 2014(05)
  • [9]湘中丘陵杉木二代人工林生长及林地特征研究[D]. 陈卫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11)
  • [10]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D]. 张华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标签:;  ;  ;  ;  

6a 桉树苗木林施肥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