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

果树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

一、果树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昊[1](2021)在《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休眠是多年生植物在冬季经受极端天气条件的重要过程,只有安全地渡过了休眠期,它们才能在接下来的时期正常生长和发育,并开始新的周期。在温带多年生植物中,环境诱导的休眠的开始和解除与生长的停止和恢复相协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BA是植物调节休眠的关键激素,在休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ADS-box家族的转录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功能,其中,在桃中发现的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类基因Pp DAM5(dormancy-associated MADS-box)在自然休眠解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尚未阐明桃(Prunus persica)中Pp DAM5的分子调控机制。SVP类基因通常作为开花抑制因子,Pp DAM5在花芽萌发开花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探索。本试验以十年生‘春雪’毛桃花芽为试材,从生理和分子水平阐述了桃花芽的自然休眠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春雪’桃需冷量(Chilling Requirement,CR)累积和花芽萌发率,对花芽休眠进程进行了划分。自10月15日至12月10日处于自然休眠期,11月15日至12月10日处于自然休眠解除期(过渡期),12月10日之后处于生态休眠期。在整个自然休眠阶段,花芽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在自然休眠前期,花芽含水量持续下降,在11月15日达到最低,随后伴随着需冷量的满足,花芽进入自然休眠解除期,花芽含水量开始升高。在整个自然休眠时期,花芽质量变化不明显,在11月15日之后,自然休眠解除期花芽质量增加。(2)对Pp DAM5进行了休眠期表达量的分析发现,Pp DAM5在自然休眠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在11月15日之后下调,即在自然休眠解除期下调。ABA处理抑制了花芽萌发,并上调了Pp DAM5的表达。过表达株系Pp DAM5-OE表现出抑制萌发的表型。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我们在桃品种‘春雪’中分离了与Pp DAM5蛋白相互作用的BTB-TAZ域蛋白Pp BT3(BTB AND TAZ DOMAIN PROTEIN 3)。对Pp BT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Pp BT3在茎和种子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另外Pp BT3基因在雌蕊和萼片中的表达量相对高于其他组织。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p BT3促进种子发芽,降低At SVP表达,在Pp DAM5-OE株系中也发现了抑制ATBT3基因表达的现象。在含有1μM ABA的MS板上,Pp BT3-OE具有明显的抑制ABA促进发芽的抗性。另外,q RT-PCR实验表明,Pp BT3的转录水平在自然休眠解除期逐渐增加,这与Pp DAM5表达模式的趋势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p BT3通过与Pp DAM5相互作用调节桃芽的自然休眠解除,从而揭示了调节多年生落叶树花芽自然休眠解除的新机制。(3)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我们在桃品种‘春雪’中分离了与Pp DAM5蛋白相互作用的同为MADS-box家族的Pp CMB1(Pp MADS2)。我们对Pp CMB1进行了花的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Pp CMB1主要在雌蕊和心皮中表达。Pp CMB1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株系与哥伦比亚野生型对照相比较,Pp CMB1-OE具有显着的促进早花的表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p CMB1促进了早花的功能在桃中生态休眠结束后,Pp CMB1可能通过与Pp DAM5的相互作用促进开花。

安爽[2](2021)在《VcHEC基因在蓝莓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莓(Vaccinium Spp.)果实产量的高低与花芽解除休眠的质量紧密相关,而雌蕊作为花芽中重要的生殖器官,不仅影响着花芽的质量还影响未来的果实发育,但目前对于雌蕊在蓝莓花芽休眠解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HEC基因作为b HLH转录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通过调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及转运,在雌蕊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蓝莓花芽为实验材料,在花芽不同类型的休眠解除过程中,运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明蓝莓花芽中雌蕊的发育规律、激素含量的变化及VcHEC基因在不同类型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通过遗传转化和酵母单杂交等手段探究其基因功能和分子调控网络。本研究能够丰富VcHEC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拓宽其调控途径的研究,并为休眠解除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奥尼尔’蓝莓花芽在6月30日处于形态分化的初期,可看到分化不完全的鳞片和花原基。7月14日处于花序分化期,中心花原基开始明显萌动凸起。7月29日处于雄蕊、雌蕊分化期,能看到形成的顶花和侧花。花芽在内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冷量的积累,花芽萌芽率总体显着性升高。在冷处理0-8 d阶段处于内休眠时期,冷处理12 d时内休眠解除,此时冷量积累为288 C.U,此后进入生态休眠阶段。通过测量内休眠解除过程中雌蕊形态变化的5个指标,发现随着内休眠的解除,雌蕊的柱头宽度、花柱长度、雌蕊长度、花纵径以及花横径均显着增大;花芽中IAA的含量也显着升高,与雌蕊的生长发育趋势相同,说明雌蕊大小的变化可能与IAA含量有关,并与花芽内休眠的解除呈正相关。(2)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蓝莓中CUFF.5776.1是拟南芥HEC的同源基因,命名为VcHEC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了VcHEC基因在花芽形态分化、生理休眠解除、内休眠解除和生态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示VcHEC基因的表达在上述过程中显着上升,在休眠解除的关键时期存在显着性的差异;生长素转运基因Vc PIN3在上述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VcHEC一致,猜测VcHEC基因调节生长素的转运参与蓝莓花芽休眠的解除。(3)将VcHEC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播种前未进行4℃处理时,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萌发率达到90%至少需要60 h,而转基因种子仅需48 h;播种前经过4℃冷处理1 d的种子整体萌发速率加快;冷处理2 d时,种子萌发速率也显着加快,转基因种子仅36 h即达到100%,野生型则需要48 h。说明VcHEC基因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冷量积累时间越长,其促进种子萌发的效率就越高。过表达VcHEC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出现早花现象且莲座叶片数多于野生型;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叶片明显变大变厚,主茎加粗,果荚比野生型的长,具有极显着性差异。(4)VcHEC基因启动子存在一些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VcHEC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光调控以及激素的诱导。对不同缺失片段的启动子进行烟草瞬时表达发现,随着5’端序列的缺失,注射p1VcHEC(-1775 bp-1 bp)、p2VcHEC(-1165 bp-1 bp)和p3VcHEC(-694 bp-1 bp)烟草叶片的GUS染色由深及浅,启动子活性逐渐降低,但VcHEC启动子全长pro VcHEC(-2272 bp-1 bp)的GUS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缺少497 bp的p1VcHEC。在pro VcHEC启动子的转基因拟南芥中,观察到pro VcHEC能够在茎、叶片以及花瓣部位驱动GUS基因的表达,但GUS蛋白活性较低,与烟草瞬时表达结果一致,因此推测可能是上游某个基因与VcHEC启动子-2272 bp-1775 bp片段之间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结合,从而抑制了GUS基因的表达。(5)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筛选VcHEC的上游调控基因,将启动子分为三段分别构建了VcHEC-H1-p Ab Ai(-2272 bp-1775 bp)、VcHEC-H2-p Ab Ai(-1775 bp-1165bp)和VcHEC-H3-p Ab Ai(-1165 bp-694 bp)的VcHEC-p Ab Ai诱饵表达载体,转化酵母,进行自激活检测发现后两个诱饵载体在酵母中自激活严重。因此选择VcHECH1-p Ab Ai在SD/-Leu/700 ng/m L的平板上筛选c DNA AD融合表达文库,筛选出了12个能与VcHEC-H1启动子序列结合的功能蛋白或转录因子。其中包括SP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Like)转录因子,预苯酸脱水酶、GDSL酯酶/脂肪酶、种子成熟调节蛋白、岩藻糖变旋酶、60s核糖体蛋白、无特征蛋白、创伤诱导蛋白及膜联蛋白等。通过回转验证确定了它们与VcHEC-H1启动子的相互结合。通过对已有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Vc SPL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VcHEC呈负相关,猜测其可能是抑制VcHEC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以上12个基因与VcHEC基因之间的具体调控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邓红玉[3](2021)在《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种子酸蚀实验与幼苗生长、光合参数对光强的响应特征》文中认为探究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种子萌发适宜条件和不同光强下陀螺果幼苗生长与光合生理差异,旨在揭示陀螺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规律,为陀螺果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浙江杭州植物园、广东韶关天井山林场采集的陀螺果为研究材料,测定对比分析果实形态特征、生活力和吸水性,然后进行不同硫酸浓度(0为蒸馏水、10%、20%、30%、40%)、不同浸泡时间(20 min、40 min、1 h)的酸蚀处理,研究酸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天井山林场陀螺果培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光强[遮光率0(L0)、40.50%(L1)、78.08%(L2)、95.54%(L3)]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光强处理对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天井山林场的陀螺果形态特征变异系数高于种源为杭州植物园的陀螺果。两个种源地的种子生活力均在98%左右,吸水性达50%。酸蚀处理均可提高两个种源地陀螺果种子萌发率,均以硫酸浓度20%时且浸泡1 h最高,其中天井山林场的陀螺果平均种子萌发率高于杭州植物园高约50%。2.随光照强度减弱,陀螺果幼苗苗高、地径增长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夏季幼苗苗高和地径增长量最大值出现在L2处理,而秋季则出现在L1处理。夏季时全光对照处理对陀螺果幼苗生长产生抑制效应,L3处理也引起陀螺果幼苗生长量下降。3.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陀螺果幼苗的Pn日进程均属于“双峰”型,“午休”现象明显,由非气孔限制因素所造成。Pn、Gs、Tr与WUE随光照强度减弱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夏秋季均在L2处理出现最大值,Ci、LUE则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分别呈“W”“U”型变化特征。4.随光照强度减弱,陀螺果幼苗的Pmax、AQY、LS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L2处理出现最大值;LCP不断降低。LCP变化范围为1.652μmol·m-2·s-1-39.742μmol·m-2·s-1,LSP变化范围为372.8μmol·m-2·s-1-1 588.267μmol·m-2·s-1,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喜光性和耐荫性。5.随光照强度减弱,陀螺果幼苗FV/FM和Fv/Fo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夏秋季最大值分别在L2、L1处理出现,表明夏季L2处理幼苗生长最佳,秋季以L1处理最佳。

张雪冰,王鸿,张帆,陈建军,李宽莹[4](2020)在《外源激素及低温处理对桃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甘肃山桃和云南毛桃作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低温处理和外源激素与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来打破种子休眠,以提高种子萌芽率。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不同天数对打破种子休眠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提高萌芽率。低温处理从0 d增加到30 d时,甘肃山桃萌芽率从43.53%提高到73.61%,云南毛桃萌芽率从1.45%提高到42.19%。在低温处理30 d的基础上,采用高浓度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后,其打破种子休眠的效果更显着,甘肃山桃的萌芽率从73.61%提高到88.14%,云南毛桃的萌芽率从42.19%提高到66.61%。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甘肃山桃萌芽率优于云南毛桃。

谢若瀚[5](2020)在《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被誉为“生命之花”、“智慧元素”。然而,全球土壤缺锌状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果树对缺锌敏感,每年有大量果园因为作物缺锌导致严重的果实减产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缺锌敏感的典型高价值果树作物(苹果、扁桃等)作为供试材料,综合运用高通量金属组学分析技术(Micro-XRF、Nano-XRF、XAS、ICP-MS),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超低温高压冷冻-冷冻置换(HPF-F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果树缺锌敏感问题,系统研究了落叶果树作物中锌营养的运输机制、稳态调节、需求规律与利用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果树补锌困难的生产实际,探究果树叶片对叶面锌肥的吸收机理。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对苹果韧皮部锌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缺锌症状的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早期缺锌时,其叶片锌含量处于缺锌临界值,但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缺锌症状,表现为隐性缺锌状态,该状态下果树幼叶中锌含量和维管束中的锌信号高于成熟叶和老叶,茎韧皮部中的锌积累也显着高于木质部,且能将更多吸收的稳定性同位素68Zn转运至幼嫩叶片中。可见,早期缺锌可以诱导锌迅速从老叶(源)中释放出来,通过韧皮部高效地再转运至新生器官(库)内,以弥补新生器官对锌养分的需求。该结果表明苹果能迅速响应外界缺锌信号,韧皮部对锌的再转运能力会根据外源锌可利用度进行调节。2.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明确苹果树对锌的再转运能力的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隐性缺锌状态下锌的韧皮部运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隐性缺锌果树的韧皮部中,锌以烟酰胺螯合态存在的比例高于对照植株,烟酰胺合成相关基因Md NAS3与烟酰胺锌转运相关基因Md YSL6的表达量在隐性缺锌时显着提高,说明早期缺锌信号会诱导果树体内烟酰胺的合成,加速烟酰胺对锌的螯合作用,促进锌以烟酰胺锌结合态的形式进行韧皮部运输。该过程能使锌养分被高效地供应至植株的新生器官中,为新生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养分的大量需求提供保障,该过程是苹果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关键机制。3.选取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营养生长期对锌的分配、储存与再利用。对苹果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期植株不同器官中锌的分布进行微纳米尺度的原位表征,发现在果树旺盛生长期,茎节点作为果树体内养分转运的重要枢纽,其维管束中的锌含量远远高于茎组织中的其他部位,该部位中锌的主动储存很可能是侧芽中锌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果树休眠期,芽是果树储存锌养分的关键场所,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果树会优先将锌养分区隔在具有高度代谢活性与发育能力的分生组织及其附近的维管束运输系统中;此外,休眠芽内锌与磷元素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锌在植物休眠芽中以植酸结合态的形式储存,果树春季顶芽的萌动会伴随着芽中维管束的快速发育与植酸锌的降解,促进芽中储存锌养分的快速释放和再利用,为早春果树锌的养分需求提供保障。4.选取美国加州主栽扁桃品种[Prunus dulcis(Mill.)D.A.Webb]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殖生长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运输分配。从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表征扁桃从开花到结果过程中锌在各重要生殖器官(包括花朵、花粉管、花药、花粉粒、果实和种子等)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在扁桃的雌蕊中,花柱中间的引导组织是锌的重要贮存库;在雄蕊中,锌则大量储存于花粉粒,且优先分布在花粉粒边缘的膜上,药隔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药室的内壁是锌在花药中的主要积累位点;对于扁桃等坐果量大的果树作物而言,其果实发育期容易出现“短暂的缺锌效应”,进一步探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锌养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硬核期果实对锌养分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发育时期,但锌在运输过程中会大量区隔于花柄和种皮中,成为锌从母体向子代组织运输的两大瓶颈,极大降低了锌迁移进入果实的效率。5.针对传统叶面肥肥效评价方法具有破坏性采样、易产生污染等缺陷,构建了植物体内基于同位素示踪结合金属组分析技术的叶面锌肥精准原位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一步研究果树叶片表皮特性(毛状体密度和气孔开闭)对其叶面锌吸收的影响;通过在植物叶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上原位表征锌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发现叶表皮对叶面锌肥的弱渗透性来源于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吸附固定作用,该过程是影响叶面肥肥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评估叶片吸收锌肥后锌元素与叶内原有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并探究了叶面吸收的锌肥在叶中的形态转化过程。综上,本研究探明了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以及隐性缺锌情况下果树的锌稳态调节,提出了由烟酰胺介导的高效锌再转运是果树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重要机制;系统解析了果树作物在营养发育期、休眠期、萌芽期和生殖发育期中锌在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原位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转化,揭示了果树年生长周期中对锌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叶片表皮特性对作物叶面锌吸收的影响,提出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固定作用是影响叶面锌肥肥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果树作物锌营养的科学管理,优化与改进果树锌生物强化技术,以及研发新型叶面锌肥及其促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玲[6](2020)在《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莓是多年生半灌木性小浆果果树,其果实具备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杂交育种是树莓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是树莓种子发芽率低且发芽时间长,影响杂种实生苗的获得。因此本研究以夏果型树莓品种“DNS-1”为材料,从种子的解剖结构,种皮的抑制作用以及种子不同部位(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抑制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四个方面寻找种子休眠的原因,并采用不同浓度硫酸、破皮、外源激素、砂纸研磨、热激、干燥不同时长等多种处理方法与层积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寻找解除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种子的解剖结构观察表明,果实成熟期时采集的种子的内果皮较厚,厚度为133.40μm,约为种皮厚度的5倍,且结构致密,对种皮破皮后,透气透水性增加;胚乳层紧密包裹在胚周围,在果实成熟期时未被胚完全吸收,可能影响种子萌发。说明厚而致密的内果皮和胚乳层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2)果实成熟期采集的未冷藏的与冷藏180d的树莓种子其三部分(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的甲醇提取物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胚根生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两个时期的胚与胚乳部分中含有的抑制物的抑制作用最强,发芽率为12.23%、0%,在进一步分离得到的7个相中,未冷藏种子的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部分的抑制作用明显的分别为B、D相;A、B、F相;G、B相;冷藏180d后对其各个部位的抑制作用最强的主要是A、B、F相。(3)不同冷藏时期的各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为:随着果实的成熟和冷藏时间的加长,IAA含量逐渐增多,至冷藏90d时含量减少;ABA含量在白果期下降至最小值,到果实成熟期上升到最大值后又下降;6-BA含量变化在整个时期显着增加;GA3含量在白果期下降至最小值之后显着递增。果实成熟期时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部位中含量最多的均为ABA,而冷藏90d后含量最多的为IAA。(4)硫酸处理是目前对于树莓种子解除休眠最有效的途径,硫酸处理试验中发芽率最高的是用95%硫酸处理10min、层积30d后播种,出苗率达18.00%,其次75%硫酸处理30min、层积90d,出苗率最高为14.67%。(5)破皮试验中,果实成熟期的种子在胚乳端、胚根端、种子背部横切刀口,两周后出苗率为13.04%、0.10%、0,其它处理方法中用外源激素处理、砂纸研磨处理、热激处理、干燥不同时长处理均没有效果。

费小辉[7](2020)在《黑穗醋栗(Ribes nigurm L.)二次萌芽的活性氧代谢特征及信号转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8-2020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黑穗醋栗种质资源圃和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进行。黑穗醋栗主栽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秋季萌发或二次萌芽的不良现象,此现象严重损害树体营养,破坏树势平衡,造成树体营养流失,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本课题组已经从呼吸代谢、细胞超微结构和酚类物质代谢等方面对二次萌芽现象进行了探究。本试验以易二次萌芽品种‘亚德’和不易二次萌芽品种‘黑丰’为试料,清水处理作为对照,通过外源30 mg/L GA3和50 mg/L ABA对二次萌芽进行人为调控,研究了在二次萌芽过程中黑穗醋栗芽内活性氧(ROS)代谢特征、内源激素(GA3、ABA、IAA、ZT)和Ca2+亚细胞定位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活性氧代谢与黑穗醋栗二次萌芽的关系,以及H2O2和Ca2+作为二次萌芽的信号分子作用。为全面揭示黑穗醋栗二次萌芽的内在原因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黑穗醋栗二次萌芽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能保证黑穗醋栗的优质安全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更能丰富果树芽二次萌芽的理论。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亚德’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发生二次萌芽,而‘黑丰’属于不易二次萌芽品种。‘亚德’和‘黑丰’经过30 mg/L GA3处理后均会发生二次萌芽,‘亚德’品种的萌发速率快于‘黑丰’。ABA处理则抑制两个品种二次萌芽,对‘黑丰’品种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2)活性氧(ROS)在黑穗醋栗二次萌芽过程中可能作为一种信号物质参与调节二次萌芽。不论易二次萌芽品种‘亚德’还是不易二次萌芽‘黑丰’,外源30 mg/L GA3处理后,二次萌芽芽内活性氧(ROS)呈上升的趋势,易二次萌芽品种的上升幅度高于不易二次萌芽品种,对萌发起促进作用。外源50 mg/L ABA处理后均抑制了‘亚德’和‘黑丰’品种二次萌芽芽内活性氧(ROS)含量,‘黑丰’品种二次萌芽芽内活性氧(ROS)含量出现下降,抑制黑穗醋栗二次萌芽,ABA处理对‘黑丰’品种二次萌芽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3)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的变化在二次萌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外源GA3和ABA通过影响芽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进而调控黑穗醋栗二次的萌芽。外源GA3处理促进了两个品种萌芽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的上升,外源ABA处理则抑制了关键酶SOD、CAT、POD和APX的活性;外源GA3处理促进了萌芽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而ABA处理则抑制了萌芽芽内GSH含量。因此GA3处理通过促进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升高进而促进二次萌芽,而ABA处理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和物质的升高,抑制二次萌芽的进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ABA处理后升高幅度更明显,高于GA3处理,这可能与二次萌芽芽内高含量的氧化性谷胱甘肽(GSSG)含量有关,也可能GR在黑穗醋栗二次萌芽中对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GA3处理的促进作用。(4)GA3处理对两个品种二次萌芽芽内抗坏血酸(As A)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是ABA处理后不易二次萌芽品种芽内As 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易二次萌芽品种芽内As A含量,说明As A含量越高,黑穗醋栗越容易二次萌芽。(5)自然条件下,两个品种芽内GA3含量均显着增加,易二次萌芽品种‘亚德’芽中ABA、ZT和IAA含量呈升高趋势,不易二次萌芽品种‘黑丰’芽内ABA和IAA含量出现下降,但ZT含量升高。因此可以认为内源GA3是促进二次萌芽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外源激素调控,GA3处理明显促进了两个品种芽内GA3、IAA和ZT含量升高,ABA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外源ABA处理明显促进了两个品种芽内ABA含量升高,明显降低了GA3、IAA和ZT的含量。说明GA3、IAA和ZT在黑穗醋栗二次萌芽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而ABA则抑制二次萌芽。(6)Ca2+作为植物细胞的第二信使系统,在黑穗醋栗的生长发育和萌发休眠中传递关键的信号物质。外源GA3促进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种Ca2+向液泡和细胞间隙中转移,黑穗醋栗表现为二次萌芽状态;外源ABA促进液泡和细胞间隙内的Ca2+向细胞核和细胞质内转移,黑穗醋栗表现为休眠或不易二次萌芽状态。

吴晶晶[8](2020)在《GA对老山芹种子后熟过程及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山芹(Heracleum dissectum Ledeb)为伞形科独活属草本植物,学名兴安独活。老山芹植物喜阴冷,多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林区,在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均有分布。老山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C、糖、蛋白质等物质。同时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茎和嫩叶口味鲜美,做法多样,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保健蔬菜。其根部可入药,可用于治疗风湿病、高血压、腰膝酸痛等病症。随着人们对山野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老山芹等野生植物开始被熟知。由于人们对山野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人工栽培老山芹十分必要。老山芹种胚发育不完全,播种后种子发芽率低且育苗周期长,成为老山芹规模化人工栽培的限制因素。针对老山芹种子休眠特性,本研究以老山芹种子为试验材料,在变温层积的基础上结合外源GA处理,定期取样,观察种子后熟过程种胚的形态变化,测定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以期找到解除老山芹种子休眠的最佳处理方式,为老山芹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GA20氧化酶是GA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对GA20ox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测定了不同浓度GA处理下GA20ox的相对表达量,为后期探寻老山芹休眠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老山芹种子采收后种胚尚未完成后熟过程,多数处于心形胚时期,层积前利用GA浸种能使种胚提前完成形态后熟。其中处理三(400 mg·L-1GA)与对照相比能使种胚提前30d左右完成形态后熟过程。(2)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代谢的变化,各处理下淀粉和粗脂肪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层积过程中变化起伏较大,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3)GA20ox生物信息学分析:GA20ox基因全长1131 bp,共编码364个氨基酸;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产物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为mixed型蛋白;同源序列比对结果表明GA20ox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GA20ox与人参亲缘关系最近,与牡丹、银白杨等亲缘关系较远。(4)qRT-PCR测定层积过程中GA20o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GA20ox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其中200 mg·L-1GA处理后层积15 d时GA20ox表达量最高,而高浓度的GA对GA20ox表达量有抑制作用。

杨博[9](2020)在《梨DAM基因上游调控因子的挖掘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梨是重要的温带落叶果树,冬季需经休眠度过外界极端低温的不利环境。梨树休眠的打破,需要一定时长的低温积累,若在此过程中低温积累时长不足,会对梨树来年的开花结果产生危害,使得梨树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严重时还会危及树体寿命。已有研究发现,属于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SVP亚族的DAM基因在蔷薇科植物休眠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目前关于DAM基因的上下游基因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处。为明确DAM基因参与休眠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砀山酥’梨花芽为研究材料,选定前人研究发现的PpyMADS71(PpyDAM1)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上游调控因子展开挖掘与初步分析。具体工作及主要结果如下:1.梨PpyMADS71上游调控因子的探索利用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的方法,寻找到3个可与PpyMADS71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PpyERF060、PpyGBF及PpyRAP2.4。通过这三个基因在‘砀山酥’梨休眠期间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酵母转录激活活性试验及双荧光素酶试验,初步确定其定位于细胞核内、在‘砀山酥’梨休眠期间存在表达上调高峰且对PpyMADS71的启动子表达具有转录激活作用的PpyERF060可能是PpyMADS71上游发挥作用的转录因子。2.PpyERF060对PpyMADS71调控模式的研究利用酵母点突变试验及双荧光素酶试验,确定PpyERF060结合在PpyMADS71启动子的DRE1元件处;通过茄梨愈伤组织的转基因试验,进一步证明了PpyERF060对PpyMADS71的转录激活作用。同时对PpyERF060的上游基因展开探索,发现了可对其转录产生激活作用的PpyEIL1及PpyABF3,并初步确定PpyABF3在PpyERF060启动上的结合位点。此外,本试验还发现乙烯处理‘砀山酥’枝条上调PpyERF60的表达,且对PpyABF3的转录起到抑制作用;愈伤组织中过表达试验进一步证明PpyERF060对PpyABF3的转录起到抑制作用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初步发现PpyERF060、PpyABF3及PpyMADS71之间存在一个可将乙烯信号途径、ABA信号途径及休眠过程结合起来的调控网络。3.梨低温积累过程中DAM基因所受调控的研究采用人工低温积累模拟‘砀山酥’梨芽内休眠过程,确认‘砀山酥’梨打破内休眠需要1000小时以上的有效低温积累。在前人研究中发现的4个DAM基因中,PpyMADS28、PpyMADS29、PpyMADS71在低温积累过程中表达先增加随后逐渐降低,而PpyMADS31在整个低温积累过程中表达持续下降,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达模式;同时确认了PpyCYP707A3在整个低温积累过程中表达持续上升,可能通过降解ABA抑制PpyMADS71的转录,参与到休眠过程之中。此外,本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响应低温且可与PpyMADS71启动子互作并对其转录产生抑制作用的转录因子PpyMYB44,并初步探索了PpyMYB44在PpyMADS71启动子上的结合部位。

孙瑞琦[10](2019)在《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线莲花色丰富,花型多变,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大园艺爱好者喜爱,但在铁线莲育种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实验在收集国内外不同铁线莲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测定8个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对8个铁线莲品种进行耐热性的初步评价;并以部分耐热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性状,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4个单株,同时对铁线莲遗传规律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杂交后代高温下败育、发芽时间长的问题,进行了铁线莲胚挽救及打破种子休眠的研究;此外,本研究还研究了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铁线莲的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1.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佛罗里达组品种高温胁迫下Fo呈上升趋势;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整体下降,3个供试品种平均下降0.035;野生种‘吴兴铁线莲’与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克里斯巴天使’F0比较稳定。所有品种高温胁迫下Fm下降,大部分品种高温胁迫结束后给予5 d的恢复,均可恢复至初始水平。高温胁迫使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显着降低,早花大花组全部升高,德克萨斯组‘克里斯巴天使’相对稳定,无大幅波动。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v/Fm)和实际光合效率(YII)全部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小幅上升,实际光合效率大幅增加。Y(NPQ)、Y(NO)方面,高温胁迫下佛罗里达组品种Y(NPQ)上升,Y(NO)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Y(NPQ)下降,Y(NO)无明显变化。通过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认为早花大花组铁线莲耐热性接近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吴兴铁线莲>佛罗里达组铁线莲。2.进行铁线莲杂交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杂交,筛选出4个观赏性状相对较好的杂交后代;发现铁线莲园艺种组内杂交结实率、发芽率高于跨组杂交;德克萨斯组与其他组铁线莲杂交可以起到改良花型的作用,铁线莲重瓣基因可能为显性,单瓣为隐性。铁线莲未来的育种方向为抗病性、开花性优秀的德克萨斯组和佛罗里达组杂交。3.德克萨斯组铁线莲胚挽救实验表明,将授粉后45 d的种子在0.1%升汞中消毒12 min后接入0.5 mg/L6-BA+0.05 mg/LNAA+10%椰乳的胚挽救培养基中,可以使发芽率、发育率均达到62%左右。种子打破休眠试验结果表明50 mg/LG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达到77%,30 mg/L 6-B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2%,且比对照组发芽时间缩短38 d。4.通过不同正交实验,筛选出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培养基。建立‘王梦’适合转基因的再生体系,最适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0.5 mg/LTDZ+0.3 mg/LNAA,诱导率达100%,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良好;最适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1/2MS+2 mg/L6-BA+0.05 mg/LNAA,分化率为46.6%;改进生根方法,将芽苗移至带透气孔组培瓶+蛭石+1/2MS+0.1 mg/LNAA,在自然温度下,生根率提高到53.3%。5.进行铁线莲遗传转化研究。将‘王梦’无菌茎段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2 d后,用携带pBI121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菌株GV3101(OD600=0.5)侵染15 min,在MS+0.5 mg/LTDZ+0.3mg/LNAA+100 mg/LAS的共培养培养基中共培养4 d后转入MS+0.5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培养基中延迟筛选培养5 d,然后转入MS+0.5 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20mg/LKan的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培养,每15 d继代一次,继代两次后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GUS染色检测,阳性率达到63.3%。

二、果树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芽休眠
        1.1.1 芽休眠的定义
        1.1.2 芽休眠的诱导和解除
        1.1.3 需冷量模型
        1.1.4 芽休眠状态的鉴定
        1.1.5 ABA在休眠进程中的作用
    1.2 MADS-box家族基因的功能介绍
        1.2.1 MADS-box转录因子DAM基因调控休眠
        1.2.2 MADS-box转录因子DAM基因分子机制研究
        1.2.3 MADS-box转录因子CMB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BTB-TAZ结构域BT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处理
        2.1.2 菌株及载体
        2.1.3 酶和生化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2.2 反转录cDNA
        2.2.3 荧光定量PCR
        2.2.4 基因克隆
        2.2.5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2.2.6 连接反应
        2.2.7 DH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8 菌落PCR
        2.2.9 提取质粒
        2.2.10 酶切质粒
        2.2.10.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0.2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2.2.10.3 原核载体的构建
        2.2.10.4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2.2.10.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 FC)载体的构建
        2.2.11 转化农杆菌
        2.2.11.1 制取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细胞
        2.2.11.2 冻融法转化LBA4404 农杆菌感受态
        2.2.1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1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4 酵母菌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
        2.2.15 酵母双杂交实验(Y2H)
        2.2.16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验证
        2.2.17 原核诱导表达蛋白
        2.2.1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2.19 桃花芽休眠状态的确定
        2.2.20 自然休眠期桃花芽处理
        2.2.21 植物材料的转化
        2.2.21.1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2.2.21.2 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试验
        2.2.21.3 拟南芥种子的ABA处理
        2.2.21.4 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试验(Bi FC)
        2.2.22 花芽单芽重与含水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桃花芽休眠时期生理状态分析
        3.1.1 桃花芽年休眠状态的确认
        3.1.2 桃花芽休眠期间含水量与单芽重变化
    3.2 PpDAM5 基因功能鉴定与分析
        3.2.1 PpDAM5 基因在桃花芽自然休眠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2.2 PpDAM5 基因表达量受ABA含量的影响
        3.2.3 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3.1 酵母双杂交验证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3.2 BiFC验证PpDAM5与PpBT3 蛋白互作
        3.2.4 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4.1 酵母双杂交验证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4.2 BiFC验证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
        3.2.5 PpDAM5 及其互作蛋白的诱导
        3.2.6 PpDAM5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3.3 PpBT3 基因在休眠中的功能分析与鉴定
        3.3.1 PpBT3 基因在桃花芽自然休眠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3.2 PpBT3 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3.3.3 PpBT3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3.3.3.1 PpBT3-OE的功能验证
        3.3.3.2 PpBT3 具有抑制ABA的作用
        3.3.3.3 PpBT3-OE与 PpDAM5-OE中基因表达量测定
    3.4 PpCMB1 在花发育中的功能鉴定
        3.4.1 PpCMB1 在花中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3.4.2 PpCMB1 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
4 讨论
    4.1 PpDAM5 调控桃花芽自然休眠解除
    4.2 ABA可通过调节PpDAM5 的表达来调节休眠
    4.3 PpDAM5与PpBT3 互作调控桃花芽自然休眠解除
    4.4 PpDAM5与PpCMB1 蛋白互作调控花发育
        4.4.1 PpCMB1 调控雌蕊和萼片的发育
        4.4.2 PpCMB1 通过抑制PpDAM5 发挥作用调控花发育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2)VcHEC基因在蓝莓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落叶果树休眠
        1.1 花芽休眠类型
        1.2 影响花芽休眠的因素
        1.3 花芽休眠相关基因
    2 HEC基因研究进展
        2.1 HEC基因基本结构
        2.2 HEC基因的功能研究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蓝莓花芽发育过程中的形态与激素变化规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形态分化期的确定
        2.3 需冷量、萌芽率统计
        2.4 IAA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蓝莓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3.2 蓝莓花芽在不同冷量积累下休眠状态的确定
        3.3 蓝莓花芽在内休眠解除过程中雌蕊的形态变化规律及生长素含量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VcHEC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不同类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蓝莓同源HEC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2.3 蓝莓花芽不同类型休眠解除过程样品处理
        2.4 蓝莓花芽总RNA提取
        2.5 cDNA合成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蓝莓HEC基因的鉴定
        3.2 蓝莓HEC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奥尼尔’蓝莓花芽总RNA提取及质量分析
        3.4 VcHEC在花芽分化及不同类型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分析
        3.5 VcHEC在蓝莓中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VcHEC基因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3 VcHEC基因的克隆
        2.4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2.6 野生型拟南芥的种植
        2.7 遗传转化拟南芥
        2.8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鉴定
        2.9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VcHEC基因的cDNA全长扩增
        3.2 VcHEC基因克隆测序结果
        3.3 VcHEC-pCAMBIA2300-3×flag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农杆菌转化及菌液PCR
        3.5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及鉴定
        3.6 过表达VcHEC基因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3.7 过表达VcHEC基因对拟南芥开花时间的影响
        3.8 过表达VcHEC基因对拟南芥果荚及株高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VcHEC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及活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VcHEC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查找
        2.3 VcHEC启动子5’端缺失分析
        2.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本氏烟草和拟南芥
        2.5 GUS组织化学染色
    3 结果与分析
        3.1 VcHEC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2 VcHEC启动子缺失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VcHEC启动子烟草瞬时表达
        3.4 proVcHEC转基因拟南芥组织特异性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VcHEC上游调控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诱饵表达载体线性化
        2.4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感受态
        2.5 鉴定诱饵酵母菌株阳性
        2.6 诱饵酵母本底水平检测
        2.7 诱饵酵母筛选文库
        2.8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2.9 阳性克隆回转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VcHEC-pAbAi诱饵载体的构建及质粒线性化
        3.2 诱饵酵母的获得
        3.3 Y1H[VcHEC-pAbAi]本底水平的检测
        3.4 诱饵酵母筛选文库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3.5 阳性克隆的回转验证
        3.6 VcHEC上游基因的功能及表达规律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蓝莓花芽发育过程中的形态与激素变化规律
        1.2 VcHEC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不同类型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分析
        1.3 VcHEC基因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
        1.4 VcHEC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及活性分析
        1.5 VcHEC上游调控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种子酸蚀实验与幼苗生长、光合参数对光强的响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陀螺果研究现状
        1.1.1 地理分布及变迁
        1.1.2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1.3 实验研究现状
    1.2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的类型
        1.2.2 安息香科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
        1.2.3 种子休眠的解除
    1.3 光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光强对植物形态指标研究
        1.3.2 光强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技术路线
2 不同种源陀螺果种子处理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材料的采集
        2.2.2 试验材料的贮藏
    2.3 不同种源果实的形态观察与比较
    2.4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2.5 种子吸水性的测定
    2.6 种子酸蚀处理与播种试验
        2.6.1 试验方法
        2.6.2 试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2.7 结果分析
        2.7.1 不同种源果实的形态观察与比较分析
        2.7.2 种子生活力测定分析
        2.7.3 种子吸水性测定分析
        2.7.4 种子酸蚀处理与播种试验结果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不同光照条件对陀螺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光照强度对陀螺果幼苗苗高增长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光照强度对陀螺果幼苗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光照条件对陀螺果幼苗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光合特性各项指标方差分析
        4.2.2 不同光照强度下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4.2.3 不同光照强度下陀螺果幼苗光合参数的日变化
        4.2.4 不同光照强度下陀螺果幼苗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4.2.5 不同光照强度下陀螺果幼苗环境因子(Gs、Ci、PAR、Ta、Ca、RH)间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光照条件对陀螺果幼苗光合光响应进程的影响
    5.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陀螺果幼苗遮光实验中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参数拟合值的影响
        5.2.2 陀螺果幼苗遮光实验中不同光照强度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光照条件对陀螺果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不同光照强度对陀螺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2 不同光照强度对陀螺果幼苗快速叶绿素荧光参数方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安息香科植物属的地理分布
附录 B 安息香科植物属在中国地理的分布
附录 C 陀螺果各省具体地理分布范围
附录 D 陀螺果生态学垂直分布范围
附录 E 陀螺果各分布范围的花果期
附录 F 安息香科代表种的休眠原因
附录 G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参数
附录 H 实验过程中陀螺果幼苗生长状态
个人简介
致谢

(4)外源激素及低温处理对桃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低温处理
        1.2.2 低温加外源激素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处理对桃种子萌芽的影响
    2.2 外源激素赤霉素对桃种子萌芽的影响
    2.3 不同品种萌芽率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5)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环境中的锌
        1.1.1 锌的生理特性与生化功能
        1.1.2 土壤中的锌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1.2 植物维持体内锌稳态平衡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1 根系对土壤中锌的活化与吸收
        1.2.2 缺锌与高锌胁迫下植物对根系内锌稳态的调节
        1.2.3 锌的木质部装载过程
        1.2.4 植物地上部锌的稳态平衡机制
        1.2.4.1 膜转运蛋白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4.2 金属螯合物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5 锌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互作
        1.2.5.1 大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2.5.2 中微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3 果树锌营养与施锌技术
        1.3.1 缺锌对果树作物的影响
        1.3.1.1 全球果树种植地缺锌状况
        1.3.1.2 锌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1.3.1.3 锌对果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果树缺锌矫正及其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1.3.2.1 土壤施锌
        1.3.2.2 叶面施锌
    1.4 元素分布成像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4.1 植物体内金属稳态平衡研究中元素成像的重要性
        1.4.1.1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强化
        1.4.1.2 金属元素转运相关基因功能表征
        1.4.1.3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制
        1.4.1.4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机制
        1.4.2 锌元素的原位成像技术
        1.4.2.1 基于X射线荧光的元素成像技术
        1.4.2.2 基于质谱的元素成像技术
        1.4.3 同步辐射XRF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1.4.3.1 活体植物中锌营养元素的迁移示踪
        1.4.3.2 元素的三维分布成像
        1.4.3.3 揭示叶面肥的吸收过程与调控因素
        1.4.3.4 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
    1.5 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果树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与锌再转运能力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预培养
        2.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2.2.3 锌含量测定
        2.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叶片稳定性同位素锌标记与示踪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表型与锌含量
        2.3.2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叶片上的分布
        2.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茎上的分布
        2.3.4 稳定性同位素锌的叶面吸收与再转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树中锌的韧皮部运输形态与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预培养
        3.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3.2.3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3.2.3.1 样品制备
        3.2.3.2 参比物制备
        3.2.3.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定与分析
        3.2.4 有机酸与氨基酸含量测定
        3.2.5 烟酰胺含量测定
        3.2.6 RNA提取与cDNA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8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在苹果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赋存形态
        3.3.2 苹果茎维管束中锌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3.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叶片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
        3.3.4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不同部位中烟酰胺含量的变化
        3.3.5 苹果烟酰胺合成与锌再转运相关基因对缺锌胁迫的响应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树休眠和营养发育期对锌的季节性储存、释放与再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预培养
        4.2.2 植物样品采集
        4.2.3 锌含量测定
        4.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4.2.4.1 Micro-XRF测定
        4.2.4.2 Nano-XRF样品制备
        4.2.4.3 Nano-XRF测定
        4.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4.2.6 植物总磷、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分析
        4.2.7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锌在苹果茎节点处的积累特征
        4.3.2 苹果不同部位茎的锌含量
        4.3.3 苹果顶芽中锌的细胞与亚细胞分布特征
        4.3.4 苹果顶芽中锌的赋存形态
        4.3.5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4.3.6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释放与迁移
        4.3.7 其他多年生落叶果树作物休眠芽中锌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树生殖发育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锌的运输障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预培养
        5.2.2 锌含量测定
        5.2.3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5.2.4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扁桃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迁移转运
        5.3.2 扁桃开花过程中锌在生殖器官的微纳米尺度定位
        5.3.3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内锌养分的耗竭
        5.3.4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殖器官内锌养分的输入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面锌肥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及其对叶片中养分状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预培养
        6.2.2 植物叶片表面特性的改变
        6.2.2.1 调节叶片气孔开闭
        6.2.2.2 调节叶片毛状体密度
        6.2.3 叶面锌肥处理
        6.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6.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6.2.6 扫描电镜分析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面锌肥的精准原位评价体系构建
        6.3.2 苹果叶片上下表皮特性及其叶面锌吸收差异
        6.3.3 叶面锌肥跨角质层渗透过程
        6.3.4 叶片表面特性对叶片锌吸收的影响
        6.3.5 叶面施锌对叶片其他养分元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综合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6)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树莓概述
    1.2 果树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分类
        1.2.2 抑制物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3 内源激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4 环境因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5 树莓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1.3 解除果树种子休眠方法研究进展
        1.3.1 解除果树种子休眠方法
        1.3.2 解除树莓种子休眠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药品
    2.3 方法
        2.3.1 种子显微结构的观察
        2.3.2 种皮的抑制作用研究
        2.3.3 验证种子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2.3.4 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2.3.5 硫酸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其它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休眠原因方面的研究
        3.1.1 种子显微结构的观察
        3.1.2 种皮的抑制作用研究
        3.1.3 验证种子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3.1.4 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2 解除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3.2.1 硫酸处理
        3.2.2 其它不同方法处理
4 讨论
    4.1 树莓种子休眠原因
        4.1.1 种皮因素
        4.1.2 胚和胚乳因素
        4.1.3 种子抑制物因素
        4.1.4 种子内源激素因素
    4.2 解除种子休眠方法
    4.3 关于种子层积时间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黑穗醋栗(Ribes nigurm L.)二次萌芽的活性氧代谢特征及信号转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黑穗醋栗概况
        1.1.1 黑穗醋栗的资源分布
        1.1.2 黑穗醋栗的生物学特征
        1.1.3 黑穗醋栗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1.1.4 黑穗醋栗的产业发展
    1.2 黑穗醋栗“二次萌芽”现象
    1.3 活性氧代谢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4 钙离子信号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5 内源激素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5.1 赤霉素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5.2 脱落酸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5.3 生长素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5.4 细胞分裂素与萌发和休眠的关系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处理
        2.2.2 过氧化氢及抗氧化酶和物质的测定
        2.2.3 钙离子亚细胞定位
        2.2.4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2.2.5 技术路线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A_3和ABA处理下黑穗醋栗芽内活性氧含量变化
        3.1.1 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
        3.1.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变化
    3.2 GA_3和ABA处理下黑穗醋栗芽内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3.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3.2.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3.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3.2.4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变化
        3.2.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
    3.3 GA_3和ABA处理下黑穗醋栗芽内抗氧化物质活性变化
        3.3.1 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
        3.3.2 氧化性谷胱甘肽(GSSG)含量变化
        3.3.3 抗坏血酸(AsA)含量变化
    3.4 GA_3和ABA处理下黑穗醋栗芽内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3.4.1 GA_3、ABA、IAA和 ZT标准工作液曲线
        3.4.2 GA_3、ABA、IAA和 ZT标准品液相色谱
        3.4.3 样品中GA_3、ABA、IAA和 ZT分离色谱图
        3.4.4 GA_3和ABA处理对亚德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3.4.5 GA_3和ABA处理对黑丰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下对黑穗醋栗芽内钙离子位置的影响
        3.5.1 GA_3和ABA处理对亚德芽内钙离子的影响
        3.5.2 GA_3和ABA处理对黑丰芽内钙离子的影响
4 讨论
    4.1 黑穗醋栗二次萌芽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4.2 黑穗醋栗二次萌芽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4.3 黑穗醋栗二次萌芽与钙离子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GA对老山芹种子后熟过程及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老山芹研究进展
    1.2 种子休眠的定义及原因
        1.2.1 种皮障碍引起的休眠
        1.2.2 胚发育引起的休眠
        1.2.3 抑制物质引起的休眠
    1.3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药剂
        1.3.3 植物激素
        1.3.4 综合方法
    1.4 赤霉素研究进展
        1.4.1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代谢
        1.4.2 赤霉素解除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1.5 GA20氧化酶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GA浸种
        2.2.2 变温层积
        2.2.3 种胚形态指标的测定
        2.2.4 种子贮藏物质含量的测定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6 GA20ox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A处理对老山芹种胚发育进程的影响
    3.2 GA处理对层积过程中老山芹种胚形态指标的影响
        3.2.1 胚长
        3.2.2 胚率
    3.3 层积过程中种子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3.3.1 可溶性糖
        3.3.2 淀粉
        3.3.3 可溶性蛋白
        3.3.4 粗脂肪
    3.4 GA20ox在层积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3.4.1 老山芹种子总RNA的提取
        3.4.2 qRT-PCR基因引物特异性检测
        3.4.3 GA处理对层积过程中GA20ox表达量的影响
    3.5 GA20ox生物信息学分析
        3.5.1 GA20ox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3.5.2 GA20ox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3.5.3 GA20ox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3.5.4 GA20ox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3.5.5 GA20ox蛋白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析
        3.5.6 GA20ox蛋白的多序列比对
        3.5.7 GA20ox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4 讨论
    4.1 层积前GA处理对老山芹种子后熟过程的影响
    4.2 GA处理对后熟过程中物质代谢的影响
    4.3 GA处理对后熟过程中GA20ox基因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梨DAM基因上游调控因子的挖掘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芽休眠的定义及其分类
    1.2 内休眠研究相关进展
        1.2.1 内休眠的诱导
        1.2.2 低温积累诱导内休眠解除
        1.2.2.1 果树需冷量
        1.2.2.2 低温积累诱导休眠解除的研究进展
    1.3 DAM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DAM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3.2 DAM基因参与调控休眠过程
        1.3.3 梨DAM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梨PpyMADS71上游调控因子的探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
        2.1.2.2 酵母转录激活活性试验
        2.1.2.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2.1.2.4 烟草瞬时表达与亚细胞定位
        2.1.2.5 烟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Dual-Luciferase assay)
        2.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2.7 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2.1.2.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与PpyMADS71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
        2.2.2 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
        2.2.3 候选基因对PpyMADS71基因表达的调控
        2.2.4 候选基因对PpyMADS31基因表达的调控
    2.3 讨论
3 PpyERF060对PpyMADS71调控模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砀山酥’梨芽取样
        3.1.1.2 茄梨愈伤组织培养
        3.1.2 试验方法
        3.1.2.1 乙烯处理砀山酥枝条
        3.1.2.2 ‘砀山酥’梨芽RNA的提取
        3.1.2.3 RNA逆转录
        3.1.2.4 酵母单杂交试验
        3.1.2.5 烟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Dual-Luciferase assay)
        3.1.2.6 茄梨愈伤组织转化
        3.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1.2.8 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3.1.2.9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序列的突变
    3.2 结果
        3.2.1 PpyERF060在PpyMADS71启动子上结合位点的探索
        3.2.2 PpyERF060对PpyMADS71表达调控的转基因验证
        3.2.3 PpyERF060上游基因的探索
        3.2.4 乙烯处理对‘砀山酥’梨芽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4 梨低温积累过程中DAM基因所受调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自然条件下萌芽率的测定
        4.1.2.2 人工低温处理
        4.1.2.3 ‘砀山酥’梨芽RNA的提取
        4.1.2.4 RNA逆转录
        4.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2.6 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4.1.2.7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序列的突变
        4.1.2.8 酵母单杂交试验
        4.1.2.9 烟草瞬时表达与亚细胞定位
        4.1.2.10 烟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Dual-Luciferase assay)
        4.1.2.11 茄梨愈伤组织转化
        4.1.2.12 ABA含量测定
    4.2 结果
        4.2.1 ‘砀山酥’梨自然低温条件下和人工低温处理条件下萌芽率的统计
        4.2.2 低温积累过程中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3 PpyCYP707A3在低温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4.2.4 PpyMYB44在低温积累过程中的作用
        4.2.4.1 PpyMYB44在低温积累过程中的表达及互作研究
        4.2.4.2 PpyMYB44对PpyMADS71基因表达的调控
    4.3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及育种方向
        1.1 铁线莲属植物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1.1 铁线莲属植全国分布概况
        1.1.2 铁线莲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1.2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方向
        1.2.1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史
        1.2.2 铁线莲属植物亲本选配依据
        1.2.3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育种现状
        1.2.5 铁线莲杂交育种方向及展望
    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
        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3.1 高温胁迫的影响机理
        2.3.2 高温对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2.3.3 高温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4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 胚挽救和种子打破休眠技术研究进展
        3.1 胚挽救技术的研究进展
        3.1.1 植物胚败育的主要原因
        3.1.2 胚龄对胚挽救的影响
        3.1.3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对胚挽救的影响
        3.1.4 激素对胚挽救的影响
        3.1.5 其他添加物对胚挽救的影响
        3.2 种子休眠的原因
        3.2.1 种皮障碍引起的种子休眠
        3.2.2 胚成熟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3 种子内部激素等引起的种子休眠
        3.2.4 温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5 水分引起的种子休眠
        3.3 植物种子打破休眠研究进展
    4 铁线莲离体培养进展
        4.1 铁线莲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4.2 影响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
        4.2.1 植物基因型
        4.2.2 植物的不同部位
        4.2.3 培养基激素配比
    5 花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5.1 铁线莲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意义
        5.2 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5.2.1 农杆菌种类
        5.2.2 外植体
        5.2.3 抗生素种类及浓度
        5.2.4 预培养时间
        5.2.5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
        5.2.6 共培养时间
        5.2.7 延迟筛选培养时间
    6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的影响
        2.2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_V/_FM、实际光合效率Y(Ⅱ)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Y(NPQ)、Y(NO)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 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初步评价
        3.3 铁线莲耐热性对育种方向的启发
第三章 铁线莲杂交育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亲本选配
        1.3 杂交育种操作步骤
        1.3.1 花粉采集
        1.3.2 去雄授粉
        1.3.3 收获种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结实、发芽、开花情况
        2.3 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
    3 讨论
        3.1 亲本选配
        3.2 育种效率
        3.3 遗传规律
第四章 德克萨斯组线莲胚挽救与打破休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法
        1.1.1 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和吸水率的测定
        1.1.2 胚胎挽救
        1.1.3 打破种子休眠
        1.1.4 数据分析
    2 结论与分析
        2.1 铁线莲‘王梦’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吸水率的测定
        2.2.1 不同消毒时间对铁线莲种子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组合对铁线莲种子胚胎发育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再生体系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无菌系的建立
        1.3.2 无菌苗的壮苗
        1.3.3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1.3.4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1.3.5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1.3.6 诱导生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苗的壮苗
        2.2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2.3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2.4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2.5 诱导生根
    3 讨论
        3.1 铁线莲再生体系的建立
        3.2 无菌扦插法
第六章 铁线莲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1.1.3 仪器与试剂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农杆菌的活化
        1.2.2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1.2.3 转化基本流程
        1.2.4 影响转化效率因素的优化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2.2 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2.3 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检测
        2.4 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分化
    3 讨论
        3.1 选择‘王梦’为遗传转化材料的原因
        3.2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果树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桃休眠调控因子PpDAM5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鉴定[D]. 张新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VcHEC基因在蓝莓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安爽.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种子酸蚀实验与幼苗生长、光合参数对光强的响应特征[D]. 邓红玉.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4]外源激素及低温处理对桃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J]. 张雪冰,王鸿,张帆,陈建军,李宽莹. 甘肃农业科技, 2020(12)
  • [5]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D]. 谢若瀚. 浙江大学, 2020
  • [6]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D]. 李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黑穗醋栗(Ribes nigurm L.)二次萌芽的活性氧代谢特征及信号转导研究[D]. 费小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GA对老山芹种子后熟过程及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吴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9]梨DAM基因上游调控因子的挖掘与功能分析[D]. 杨博. 浙江大学, 2020
  • [10]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D]. 孙瑞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果树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