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作人员视力和屈光度调查

计算机工作人员视力和屈光度调查

一、微机工作人员视力及屈光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1)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下放射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探讨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白内障、甲状腺激素、外周血象变化的影响,分析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相关指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辐射生物学效应及电离辐射剂量截断值,为预防控制放射医务人员辐射损伤和完善辐射防护基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5-2017年依托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对东莞市全部放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及个人剂量监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共有1285名放射医务人员参与研究,排除20名基线外周血象异常的研究对象;随访调查在2019年6月完成,28名研究对象失访,最终纳入了1237名研究对象。累积有效剂量按四分位数间距(Inter Quartile Range,IQR)(2.586-3.757)分为0.212~2.585 m Sv、2.586~3.316 m Sv、3.317~3.757 m Sv和3.758~31.272 m Sv四个水平的暴露剂量组,以0.212~2.585 m Sv为内对照,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剂量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其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累积有效剂量与不同健康指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累积有效剂量对健康指标变化影响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截断值。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基本情况:共纳入1237名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数±标准差)为2.0±0.4年,累计随访2342人年,随访率为97.79%。年龄中位数为35(29-43)岁,放射工龄中位数为7.5(3.0-13.5)年,男性为主(72.84%),放射医师职业人群占63.86%,诊断放射学工种居多(67.50%),一级及以下医疗单位较少(17.46%),仅25.79%的放射医务人员有吸烟习惯。对照组0.212~2.585 m Sv有317人,2.586~3.316 m Sv有302人,3.317~3.757 m Sv有311人和3.758~31.272 m Sv有307人。基线观察指标: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容积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中位数分别为0.50(0.30-0.80)%、0.10(0.10-0.20)×109/L、2.00(1.20-3.20)%、44.50(41.20-47.10)%、147.20(135.20-155.20)g/L、29.30(28.10-30.50)Pg、328.60(332.30-336.60)g/L、8.40(7.70-9.20)f L、17.60(16.70-19.30)f L、0.20(0.20-0.20)%、211.80(193.10-258.20)×109/L、5.05(4.70-5.38)×1012/L和12.50(11.20-13.30)%;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中位数分别为4.35(4.01-4.71)pmol/L、1.57(1.42-1.75)nmol/L和82.80(74.68-91.78)nmol/L。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期间红细胞压积[0.80(-0.80-2.50)%]、血红蛋白[3.80(-1.11-8.60)g/L]、红细胞[0.10(-0.10-0.29)×1012/L]和甲状腺素[8.90(-1.23-21.75)nmol/L]在累积有效剂量为3.317~3.757 m Sv的区间内变化较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4.50(-4.60-10.60)g/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0.70(-2.70-0.00)f L]在3.758~31.272m Sv区间变化较大;这些指标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单位等级越高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压积(β=0.466,95%CI[Confidence Interval,置信区间]:0.053-0.87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β=2.345,95%CI:0.170-4.520)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β=-0.514,95%CI:-0.837--0.192)、甲状腺素(β=-3.364,95%CI:-6.554--0.173)减小;有糖尿病家族史是红细胞压积(β=-2.286,95%CI:-4.450--0.122)和红细胞(β=-0.276,95%CI:-0.519--0.033)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习惯的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素增加(β=2.680,95%CI:0.171-5.189);与其它放射职业相比,放射医师、放射技师甲状腺素降低(β=-6.660,95%CI:-12.076--1.243)、(β=-5.976,95%CI:-11.650--0.301)。剂量-反应关系:调整性别、年龄、工龄、职业、工种、医疗单位等级、吸烟习惯、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甲状腺素变化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值<0.05)。ROC曲线及剂量截断值分析:累积有效剂量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的AUC分别为0.731和0.604,而甲状腺素变化的AUC(95%CI)为0.857(0.807-0.908)(P<0.001),且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90.9%,约登指数为0.701,最佳截断值为2.225 m Sv。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对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和甲状腺激素均有影响。医疗单位等级高是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增大的危险因素,也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甲状腺素减少的危险因素,放射医师、技师职业的甲状腺素降低明显。累积有效剂量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及甲状腺素变化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这些指标中,累积有效剂量对甲状腺素水平变化影响最大。

肖振业[2](2019)在《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新型养老模式多措并举。而我国老龄化现象又呈现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趋势明显、空巢和失独占比高等特点,且家庭养老支持功能逐渐弱化。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导致养老市场产品研发的混乱局面。而在对现有养老产品的市场调研中发现产品功能定位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养老产品的开发方向与健康养老的实际需求不符等系列问题,在养老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只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却忽略了养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带给养老产品设计研发方向的影响。在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下该怎么进行产品的设计定位,及功能需求挖掘。在充分考虑居家养老环境及医养护一体模式的发展推广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系列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该研究从医养护一体化模式着手,对养老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对国内外成功的养老经验进行文献综述。利用问卷、访谈、参与体验等方式对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多目标用户(老人、医护人员、养护人员)在不同环境(居家、社区、机构)中对产品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性做了系统的调研整理分析,通过构建用户原型的方式界定目标人群、使用场景和使用方式。并引入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和人机交互系统模型,对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布局进行思考,根据养老调研中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排序(医疗检测及养护、康复训练、个性化健康管理等)进行产品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策略和产品设计原则,进而形成基于医养护一体化的系列产品创新设计方法。并通过系列产品设计实践案例来验证其可行性,通过系列产品方案回应了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多目标用户需求。在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让目标用户更深层次的参与到产品功能设计定位中去,帮助设计师以用户的视角进行设计思考,从而更加准确的获取养老产品的设计定位,从产品可用性及易用性层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并通过系列产品方案的构建来满足居家养老中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养老护理需求、康复训练需求等,拓宽了养老产品设计开发的研究视角。

彭伟[3](2017)在《基于眼肌运动调节机制的近视矫正训练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缺乏、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以及学业发展压力不断加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近视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之一,全民视觉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因此开展近视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科研价值。针对目前近视防治有效方法和智能化设备缺乏这一制约青少年人群视力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眼外肌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并设计了闭环式的近视矫正训练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理论研究,剖析了眼外肌、睫状肌的运动功能特性和对视力的调控机制,提出了科学的近视矫正运动调节方法;引入脑手眼协调交互训练,设计了游戏化的眼外肌功能训练内容。(2)系统设计与实现,在调研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结构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实现了近距离E视标视力检测、眼外肌运动能力评估、近视矫正训练、个性化训练方案推送与执行、视力健康服务五大系统功能,完成了近视矫正训练系统样机的研发和数据服务平台的构建。(3)实验开展,针对本系统开展了视力检测的精度、稳定性实验以及近视矫正干预效果实验。实验表明,视力检测的精度、稳定性均达到设计要求,近视干预实验周期内,使用者视力有显着提升,表明了眼外肌运动功能训练是预防近视、矫正近视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建立眼动训练路径引导模型,提出了一种科学性高的、趣味性强的脑手眼协调近视矫正训练方法;(2)基于眼外肌运动能力与视力调节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引入视力健康促进服务模式,构建了"检测-评估-干预-反馈"一体化的视力健康闭环系统。

彭辉[4](2016)在《基于故障树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分析及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进行眼科的屈光不正矫正手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目前最常用的眼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大量的眼科临床资料已经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有上千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在临床使用,若干个品牌,包括进口设备及国产设备,既有最新的机型,也有一批老机型,其性能状态参差不齐,因此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所以,系统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故障,并设计出方便使用的常见故障专家系统非常必要。本论文主要以某品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作为分析对象,对其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进行研究分析,并设计相关故障专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大量的关于设备故障诊断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分析的文献、资料,提出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分析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相关故障专家系统的必要性及意义。2.以某品牌型号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做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激光治疗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相关故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3.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以理论分析为指导,结合维修经验及实际故障案例,分析了该激光机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并建立起相关的故障树。提出对应故障的分析排查方法,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基础。4.应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理论,分析了Visual Basic 6.0面向对象的可编程软件及Microsoft Access2010数据库软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初步设计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故障专家系统,即故障分析软件。该系统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者通过此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故障的查询,找到故障原因及故障诊断方法。通过该系统,可以显着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向数据库内添加新的故障信息。

栗映梅[5](2013)在《山东省限定人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较低,因此,一些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视网膜血管是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它的病变能够反映全身血管的病变。高血压患者早期视网膜血管变化不大,随着血压的升高和病程的延长,视网膜血管将产生管径和管壁的变化,形成特征性的视网膜病变。此外,只有视网膜的动静脉是我们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看到的人体血管,可以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的特征性病变,评估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预测患者的预后。所以,进行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以各层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它容易组织、省时、费用较低,而且便于应用医院现有的各种检查设备,所获资料齐全,但是所得疾病的患病率偏高;另一种是以限定的自然居民为调查对象,它组织规模较大,需除医院外多部门协助,耗费巨大人力、财力,但所得数据真实,可以反映居民的真实患病情况。所以,我们此次通过限定人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宁阳县城乡自然居民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掌握其流行病学的特点,为以后更大样本的调查奠定基础,也为我省的防盲治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联系了济南市多家医院,以住院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进一步研究这部分患者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其中的部分患者进行了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定量分析,以指导治疗、监测和进一步的研究。第一部分:山东省宁阳县城乡居民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了解山东省宁阳县城乡居民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确定高危人群和监测人群提供科学依据,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探索经济有效的防治模式,降低HR的致盲率,为进一步更大规模的调查奠定基础。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限定居民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以宁阳县城区各社区居委会或乡镇各农村为基本抽样单位,随机抽取城区内2个社区和8个农村后按进行家庭系统抽样,抽取家庭内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及相关眼科检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等),高血压病病史、家族史、治疗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眼部疾病史,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疾病史等。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晶体及前段玻璃体),非接触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前置镜检查患者眼底,如受检者前房浅、不能排除散瞳后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能时在小瞳孔下用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对于屈光间质清晰者均给予检查双眼,双眼眼底病变程度不同者,记录病变相对较重的一眼,对于一眼存在严重白内障或玻璃体混浊者,记录另一眼眼底。检查医师详细、统一的记录检查结果,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由所有参与现场眼科检查的医师共同检查后做出判断。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X2检验进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对于同一参数各组患病率间的比较应用X2趋势检验,检验的显着性取a=0.05,P<0.05有显着性差异。以HR为依变量,城市农村、性别、年龄、病程、收缩性高血压、舒张性高血压、混合型高血压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查结果由专人负责填入表格,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双次重复录入电脑以确保录入准确。结果: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检出高血压患者1328例(包括新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以及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目前服用降血压药物而血压正常的患者),其中男556例,女772例,高血压患病率为41.20%。调查出的1328例高血压患者中,242例由于眼科记录资料不全未包括在统计结果中。1086例受检者完成了全部问卷及眼科检查,其中男446例(41.07%),女640例(58.93%),男女比例为1:1.43。年龄在35~89岁之间,平均57.85岁,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变的占79.1%(859例),曾经接受药物治疗的占31.49%(342例),其中仅79例不同程度知晓HR(7.27%)。1086例受检者中303例眼底正常,783例(72.10%)出现不同程度的HR。受检的783例HR患者中,53例出现眼部并发症(6.77%),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5例,黄斑前膜9例,黄斑变性34例,视网膜静脉栓塞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1例,玻璃体积血2例。1.城乡患病率比较:完成全部检查的1086例受检者中农村居民779例,存在HR者581例,患病率为74.58%;城区居民307例,存在HR者为202例,患病率为65.80%;农村居民HR的患病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居民,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性别比较:783例患者中女性456例,男性327例,其HR患病率分别为71.25%和73.32%,两者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年龄组比较:按从低到高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受检者共分五组,五个不同年龄组受检者的HR患病率分别为56.69%,66.06%,71.38%,75.93%和84.54%,表明存在随着年龄增加HR患病率增加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血压比较:随着患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增加,HR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P<0.01)5.不同病程比较: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程与HR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存在病程越长HR患病率越高的趋势(P<0.01)6.多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高血压病程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年龄组者,高血压病程越长,HR患病率越高;高血压病程同组者,高年龄组中的HR患病率高于低年龄组者。经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年龄、城区农村、高血压病程等是HR的危险因素。混合型高血压者HR患病率是血压值正常的2.44倍,高血压病程5年以上者HR患病率是病程1年以下者的2.67倍,高血压病程10年以上者HR患病率是病程1年以下者的4.15倍。结论:宁阳县城乡居民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较高,血压、年龄、城乡、高血压病程等是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对疾病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且不规范、控制率低的情况。建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立体防治体系需要眼科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卫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密切协作。第一二部分:济南市住院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目的:调查济南市住院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对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指导高危人群的治疗、监测,减少相关的致盲率较高的眼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对济南市6个市级医院的300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眼部检查。问卷内容同第一部分,眼科检查除第一部分涉及的项目外,对部分受检者进行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样本患病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两均数的比较应用u检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对照组和患病组中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mmHg)、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各因素的分析,检查结果由专人专项填表,收集的数据经双人双次重复输入计算机以保证准确性。采用ImageJ2x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视网膜动静脉比。结果:此次调查中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236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济南市住院高血压病患者HR的患病率为78.67%,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患病率分别为26.0%、33.3%、17.3%、2%。其余64人未发现有明显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知晓率为10.17%;8.47%的患者(20例)存在严重的眼部相关并发症,其中9例患者(12眼)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2例(2眼),其中一例已行全视网膜光凝;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2例(3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例,黄斑变性5例,玻璃体积血1例。1.不同性别比较:此次调查中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女性192例,男性108例,男女比例,1:1.77,其中84例男性高血压患者及152例女性高血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男性患病率为77.78%,女性患病率为79.17%,男女性别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2.不同年龄组比较:本次济南市住院高血压患者调查中受检者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为65.96岁;按年龄分组发现随年龄增加HR患病率增加趋势不明显(P>0.05)。3.不同血压比较:按不同收缩压、舒张压分组进行患病率的比较,结果发现随着收缩压增加或舒张压的增加患者HR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4.不同病程比较:住院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史从6年到27年不等,随着病程的增加,HR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5.各指标单因素分析:以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者作为病例组(236人),将双眼底均无HR改变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64人),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及尿微量白蛋白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分析:设置因变量Y:0(对照组)、1(病例组),选择年龄、体重指数、腰围、高血压病程,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为自变量。将这些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5个与HR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为: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7.左心室重量比较:将HR的患者者分为轻、重度两组(轻度:Ⅰ级和Ⅱ级;重度:Ⅲ级和Ⅳ级),分别记为病例1组和病例2组,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者记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例1组、病例2组的左心室重量(LV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视网膜动静脉比值定量分析:应用ImageJ软件分别在受检者的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造影图中测量颞上动脉和静脉、颞下动脉和静脉、鼻上动脉和静脉以及鼻下动脉和静脉的比值AVR,结果显示以上4个象限的AVR没有明显区别,而且眼底照相图片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AVR测量值也无统计学差异,但是高血压组受检者的AVR值明显小于对照组非高血压者的AVR (P<0.05)。结论:济南市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较高,程度较自然人群重,但仍以轻中度为主。血压病程、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及尿微量白蛋白是HR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的动静脉比值明显小于非高血压患者。ImageJ软件在定量分析视网膜血管直径时有一定优势。建议把眼底检查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尤其是病程长、合并高血脂、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结合眼科有关视网膜血管异常的评价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治疗情况,为患者制定更为合适的目标血压。

王正玲[6](2013)在《某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应用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老年性白内障是人类第一位致盲的疾病,如何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白内障患者恢复光明,是眼科医务界面对的问题,也是公共卫生人员面对的课题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已经多次发生了变化,发展到现在的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在的老年性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术患者的痛苦少,恢复快,复明效果好,患者对复明的需求高,但是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疗资源相对短缺,费用增长快,如何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疗,是各个卫生行政部门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摆在政府和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个部门也在需求解决的方法。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做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治疗,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医疗管理模式和现代诊疗模式,按流程和规范为患者提供高效、质优、价廉、快捷的卫生服务,临床路径因此而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运用上需要医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2009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至少遴选50家试点医院,承担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于2010年试行,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管理已经被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并在部分临床上试点,已将临床路径做为医疗管理的一种办法和医改的内容。国外的某些医院对临床路径的应用得到一些推广,我国对临床路径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这些研究多为理论性的研究,对应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临床路径理论体系,国内的医务工作者对此也比较陌生,临床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盲超乳术的应用和研究也并不多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根据政策的要求,医院的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经过医院和科室的讨论,选定适合的疾病病种,选定了发病率高、病情变异相对较少、治疗效果明显、治疗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年性白内障作为的病种,积极制定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术的临床路径。研究目的通过反复论证和充分的调研,选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作为临床路径的病种,选定后制定出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路径的方案,通过临床实施和不断的改进完善后,制定出可行的临床方案和表单,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后,观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并分析,并对应用效果作出评价,以便于临床其他疾病实施临床路径借鉴。研究方法首先制定出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术应用临床路径的患者,与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按传统方法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术按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按配伍各选120名,分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方案进行诊疗,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诊疗流程进行诊疗活动,比较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在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住院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并发症率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并进行评价。主要结果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实施临床路径后,使平均住院日由4.18天缩短到3.22天,住院费用由4097.77元降到3437.87元,患者满意度由83.33%提升到96.67%,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有86.67%提高到93.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1.16%减少到0.5%,抗菌药物从100%减少到0%,各项指标有显着性的差异。结论与建议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术临床路径实施后得出以下结论1、患者的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早日康复,减少了患者的负担,家属的负担同时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医疗资源能合理的利用,同时使更多的患者能接受治疗。2、规范了医疗行为,合理的用药,及时诊治,优化了服务流程,服务人性化,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高。3、及时评估,不断改进,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健康宣教,患者紧密配合,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减少患者的痛苦。4、为其他眼科病种实施临床路径,提供经验和相关的根据。5、政策适当调整,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如果政策允许的话,建议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门诊应用。

张江瑾[7](2012)在《基于空间频率通道的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比敏感度是衡量人眼在不同空间明暗对比下分辨物像的能力,反映人眼识别空间复杂物体的能力。对比敏感度由空间频率通道进行调谐,空间频率通道调谐曲线的包络构成对比敏感度函数。对比敏感度作为弱视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手段之一,已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对理解弱视的病理机制及其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74例正常儿童眼和100例儿童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数据进行分析,正常眼与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存在差异,此差异进一步通过“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通道”模型,得到正常眼和弱视眼的空间频率通道数目相同,并计算通道带宽。为了确保推导出的空间频率通道及其带宽的有效性,另取独立的48例儿童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从空间频率通道探讨弱视眼和正常眼的对比敏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阐述对比敏感度研究的重要性,综述了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借助OPTEC6500视功能测试仪,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设计了对比敏感度检测的实验方案。3、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院眼科中心,对174例正常儿童眼和148例儿童弱视眼进行眼科检查,详细记录每例受试者的视功能检查数据。4、对采集到的174例正常眼和100例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通道模型,PCA和Promax旋转推导弱视眼和正常眼的空间频率通道的调谐曲线,利用半高宽法计算通道带宽。空间频率通道的有效性采用独立的48例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通过分析弱视眼和正常眼空间频率通道数目及带宽的异同,探讨儿童弱视眼对比敏感度缺损的原因。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频率为1.5~18.0c/deg时,弱视眼和正常眼均存在3个空间频率通道;空间频率峰值为3.0、6.0、12.0c/deg时,正常眼的通道带宽分别为:1.04、1.03、0.98octaves,弱视眼的通道带宽分别为:1.04、1.02、0.75octaves,表明弱视眼在中、高空间频率的通道带宽比正常眼小,由此推测弱视眼对比敏感度的缺损由对应空间频率通道带宽的减小引起。

邓葵兴[8](2012)在《眼部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制作实验性VDT性视疲劳和中药熏蒸缓解VDT性视疲劳,并观察VDT性视疲劳状态下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和视疲劳症状积分的变化,探讨VDT性视疲劳的主要症状特点,VDT性视疲劳与对比度视力的关系以及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缓解作用及机理。方法:通过招募35名合适的志愿者,按照完全随机化的原则,将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熏蒸组(21名)与对照组(14名),对两组志愿者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以选择合适的志愿者。一般检查:裸眼远、近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计双眼眼压测量,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遮盖去遮盖法斜视检查、双眼球运动检查;特殊检查:小瞳下电脑验光仪验光,检影验光;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等。获得志愿者基本资料后,通过距被测眼33cm处放置一台17寸的电脑显示器,执行一个电脑游戏程序(“连连看”)作为近距离工作的调节刺激诱发VDT性视疲劳;再次行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及填写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并予自拟方药(抗视疲劳汤)或纯净水通过中草药熏蒸机进行眼部熏蒸15min,再一次行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及填写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通过熏蒸前后比较各对比度近视力的变化及视疲劳症状积分的变化,用以探讨不同熏蒸方法对视疲劳症状缓解的不同作用。所有资料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DT性视疲劳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眼干涩感,视物模糊,眼酸胀等。2.两组志愿者游戏后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较游戏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熏蒸组中药熏蒸后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高于中药熏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纯净水熏蒸后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高于熏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采用不同熏蒸方法熏蒸后各对比度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6.两组志愿者熏蒸后视疲劳症状积分低于熏蒸前,而中药熏蒸组熏蒸后视疲劳症状积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VDT性视疲劳的近视力改变可表现在低对比度视力和低亮度近视力(P<0.05);中药熏蒸能明显缓解VDT性视疲劳的不适症状,并能提高各对比度下视力(P<0.05),而不仅局限于低对比度视力;VDT性视疲劳主要表现为眼干涩感,视物模糊,眼酸胀等症状;评价VDT性视疲劳,低对比度视力具有可计量性。

王艳[9](2009)在《VDT作业疲劳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VDT(Visual Display Terminal)作业即视频显示终端作业,是利用个人电脑、计算机系统的视觉显示终端进行数据、文字和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的总称,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作业形式。一直以来研究都集中在以调查表为主要形式,从人的主观方面或只从某一方面对人的影响进行分析,缺乏准确的理论和数据依据。本课题首次从人-机一环境系统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并借助于软件的应用,为建立和谐VDT作业环境进行初步探索。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VDT作业的研究状况,从各个方面分析了VDT作业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并比较各种研究方法,对不合理的VDT作业管理提出改善措施。论文的核心部分是根据人的视觉特征,分析视觉疲劳的表现方式,表现特点,总结引起视觉疲劳的原因,为缓解视觉疲劳,防止视力下降对人们带来的伤害,提出保护眼睛的一些可行性措施;根据人机工程学方面的知识设计出能够将疲劳降至最低的桌椅、键盘等;运用职业紧张调查表(SCL-90)对VDT作业者进行心理卫生调查,对VDT作业视觉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符合人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环境指标;对南京联创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和工作现场环境研究,发现问题,提出作业管理改善措施。本次论文完成了对VDT作业的全面调查分析研究,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管理方法,对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修启[10](2006)在《基于新型眼底照相系统的成像仿真及其图像拼接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目前导致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疾病,已经成为病人致盲的四大眼病之一。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发生数年而不出现视觉上的明显障碍,所以在患者视力受损之前,及早定期的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成为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眼底照相机就是这样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有效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工具,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检眼镜等眼科检查设备。目前,国内外开发的绝大多数眼底照相机存在着以下缺点:需要眼科专业医生或护士操作,设备成本费用和医疗费用高,需要用药物进行散瞳,而散瞳还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等。这给城市基层社区单位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为此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远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及图像分析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统,通过独特的光学设计和精密的控制软件,基本克服了传统眼底照相机存在的缺点。作者主要参加了项目中的眼底图象成像仿真仿真和图像拼接这两方面的工作。作者在熟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原理和眼科屈光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新型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统和传统眼底照相机原理和区别,拟采用3DS MAX建立三维眼球模型,仿真眼球屈光系统,模拟眼底照相系统的小角度拍摄,使获取的眼底图像合理真实,解决后期系统图像分析处理的对象来源问题;然后运用医学图像配准理论对仿真获取到的九幅小角度眼底图像进行快速拼接,拼成一幅大角度的眼底图像,解决小瞳孔拍摄图像视角太小的问题;最后通过对眼底图像配准算法在相似性测度和搜索算法的比较,找到一种适合眼底照相系统的眼底图像拼接的快速算法。本课题对于眼底照相系统的物理参数设计和光学器件开发来说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后期眼底图像处理和分析方面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

二、微机工作人员视力及屈光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工作人员视力及屈光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来源
        2.2.2 样本量估计
    2.3 剂量评估
    2.4 研究结局
    2.5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2.5.1 基线资料的收集
        2.5.2 随访
    2.6 标本采集
    2.7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7.1 材料
        2.7.2 微量全血培养步骤
        2.7.3 淋巴细胞标本制定
    2.8 术语及定义
    2.9 统计分析
    2.10 质量控制
        2.10.1 调查表设计
        2.10.2 调查员培训
        2.10.3 实验室检测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基本人口学特征
        3.1.2 既往病史、家族史
        3.1.3 累积有效剂量
    3.2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外周血象的剂量-反应关系
        3.2.1 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变化情况
        3.2.2 外周血象变化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的分布情况
        3.2.3 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外周血象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2.5 累积有效剂量与外周血象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3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甲状腺激素的剂量-反应关系
        3.3.1 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激素变化情况
        3.3.2 甲状腺激素变化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的分布情况
        3.3.3 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素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3.5 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4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剂量-反应关系
        3.4.1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指标变化在剂量组间分布情况
        3.4.2 放射医务人员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4.4 累积有效剂量与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5 放射医务人员白内障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低剂量电离辐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评估
    4.2 低剂量电离辐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的影响因素
    4.3 累积有效剂量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甲状腺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4.4 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4.5 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养老现状
        1.3.2 国内外医养护一体化模式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养老产品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开发策略
    2.1 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分析
        2.1.1 医养护一体化模式概念解读
        2.1.2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涵
    2.2 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2.3 人机交互系统模型
    2.4 系列产品设计开发策略
        2.4.1 养老产业现状分析
        2.4.2 设计策略
    2.5 小结
3 用户研究及产品需求分析
    3.1 用户调研
        3.1.1 调研目的和原则
        3.1.2 调研方法和实施流程
    3.2 调研过程记录
        3.2.1 问卷调研
        3.2.2 用户访谈及参与式体验和观察调研
    3.3 相关产品调研分析
    3.4 设计机会提取
    3.5 小结
4 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设计规划
    4.1 应用场景界定
    4.2 用户人群界定
    4.3 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布局
    4.4 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产品设计原则
    4.5 小结
5 设计实践及课题成果展示
    5.1 家用诊疗机器人设计
        5.1.1 设计背景
        5.1.2 产品需求分析
        5.1.3 设计构思及规划
        5.1.4 设计过程及设计说明
        5.1.5 版面展示
    5.2 便携式全科医疗箱设计
        5.2.1 设计背景
        5.2.2 用户需求分析
        5.2.3 产品设计规划及流程
        5.2.4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5.3 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设计
        5.3.1 设计背景
        5.3.2 产品需求分析
        5.3.3 设计规划与实践
        5.3.4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5.4 多通道维生素检测仪设计
        5.4.1 设计背景
        5.4.2 产品需求分析
        5.4.3 设计规划与实践
        5.4.4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5.5 多功能养护轮椅设计
        5.5.1 设计背景
        5.5.2 产品需求分析
        5.5.3 设计规划
        5.5.4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5.6 家用智能养老护理床设计
        5.6.1 设计背景
        5.6.2 产品需求分析
        5.6.3 设计规划
        5.6.4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6 结论
    6.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6.3 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B.社会实践
    C.关于养老情况的调查问卷
    D.关于养老情况的访谈脚本
    E.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眼肌运动调节机制的近视矫正训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视矫止治疗方法
        1.2.2 视功能训练仪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闭环式近视矫正训练系统设计原理
    2.1 近视与眼肌运动
        2.1.1 近视成因与功能性改变
        2.1.2 眼肌运动
    2.2 眼动训练路径引导模型
    2.3 眼外肌运动能力评估
    2.4 近距离E视标视力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环式近视矫正训练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概述
    3.2 系统硬件组成
        3.2.1 一体化台车
        3.2.2 头部托架与透镜系统
        3.2.3 交互式触控板
    3.3 客户端软件开发
        3.3.1 近距离E视标视力检测
        3.3.2 眼外肌运动能力评估
        3.3.3 近视矫正训练
        3.3.4 触控板压力感知信号处理
        3.3.5 个性化训练方案
        3.3.6 视力健康数据平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环式近视矫正训练系统验证实验
    4.1 近距离E视标视力检测验证实验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实验分析与讨论
    4.2 近视矫正干预效果验证实验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实验分析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4)基于故障树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分析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发展过程
        1.2.1 国外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发展状况
    1.3 故障诊断技术
        1.3.1 概述
        1.3.2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故障诊断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的内容
        1.4.2 课题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原理及结构
    2.1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原理
    2.2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的结构组成
        2.2.1 高压单元
        2.2.2 激光头
        2.2.3 光束传递和变换单元
        2.2.4 控制单元
        2.2.5 供电分配单元
        2.2.6 冷却单元
        2.2.7 气体更换单元
        2.2.8 扫描控制系统
        2.2.9 眼球跟踪系统
        2.2.10 聚焦定位系统
    2.3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常见故障分析
    3.1 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综述
    3.2 故障树理论
        3.2.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3.2.2 故障树的建立
        3.2.3 故障树的分析
    3.3 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常见故障分析
        3.3.1 激光腔故障
        3.3.2 光路故障
        3.3.3 手术端故障
        3.3.4 其它故障分析
    3.4 典型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诊断软件设计
    4.1 专家系统理论
    4.2 设计开发工具
        4.2.1 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2.2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
        4.2.3 Visual Basic概述
        4.2.4 VB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4.3 建立故障数据库
    4.4 系统功能模块的建立
    4.5 专家系统的界面设计及操作
        4.5.1 客户登录界面的设计及操作
        4.5.2 工程师登录界面的设计及操作
        4.5.3 窗体典型控件及属性设置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期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山东省限定人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U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英文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山东省宁阳县城乡居民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路线
        1.2 研究对象
        1.3 调查方法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分析
        1.6 调查流程
    2、调查结果
    3、讨论
    4、本研究的意义与本研究的不足
    5、结论与建议
第二部分:济南市住院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路线
        1.2 研究对象
        1.3 调查方法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分析
        1.6 调查流程
    2、调查结果
    3、讨论
    4、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5、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某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应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临床路径的制订与实施
临床路径应用效果评价
讨论
结论与对策建议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7)基于空间频率通道的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对比敏感度与空间频率通道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
    2.1 对比敏感度
        2.1.1 对比敏感度的概念
        2.1.2 对比敏感度的测量方法
    2.2 空间频率通道理论
        2.2.1 空间频率
        2.2.2 空间频率通道
        2.2.3 空间频率通道模型
    2.3 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2.3.1 数据分析方法
        2.3.2 数据分析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通道模型及实验方案设计
    3.1 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通道模型
    3.2 对比敏感度检测的实验方案设计
        3.2.1 受试者的选取
        3.2.2 仪器选择
        3.2.3 实验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对比敏感度数据采集与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实验
    4.2 实验数据分析
        4.2.1 正常眼的对比敏感度数据分析
        4.2.2 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数据分析
        4.2.3 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数据的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1.1 正常眼的空间频率通道
        5.1.2 弱视眼的空间频率通道
        5.1.3 验证结果分析
    5.2 讨论
        5.2.1 弱视眼与正常眼的对比敏感度差异
        5.2.2 不同类型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差异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或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眼部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视疲劳的原因与分类
    1.2 VDT与视疲劳
    1.3 视疲劳的视觉质量观测
    1.4 视疲劳与近视眼的关系
    1.5 视疲劳的中医药研究
        1.5.1 古籍研究
        1.5.2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5.3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
        1.5.4 视疲劳的中药熏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研究方法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
        2.2.2 实验前两组志愿者对比度视力的比较
        2.2.3 游戏后对比度视力
        2.2.4 中药熏蒸后对比度视力
        2.2.5 纯净水熏蒸后对比度视力
        2.2.6 两种视力表100%对比度近视力比较
        2.2.7 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度视力的比较
        2.2.8 两组志愿者熏蒸前后视疲劳症状积分
        2.2.9 视疲劳症状表现
    2.3 讨论
        2.3.1 VDT性视疲劳的诱发
        2.3.2 视疲劳与对比度视力
        2.3.3 不同的对比度视力表
        2.3.4 中药熏蒸与视疲劳
        2.3.5 中药熏蒸与纯净水熏蒸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VDT作业疲劳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VDT 作业的起源与发展
        1.1.1 VDT 作业的起源
        1.1.2 我国 VDT 作业的发展
    1.2 VDT 作业的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视觉系统及 VDT 作业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2.1 视觉系统
        2.1.1 眼的基本构造
        2.1.2 引起视觉的光刺激
    2.2 VDT 作业者的视觉疲劳感
        2.2.1 视觉疲劳感的表现形式
        2.2.2 视觉疲劳感与 VDT 作业时间的关系
    2.3 VDT 作业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2.3.1 视力下降
        2.3.2 晶状体混浊
        2.3.3 泪液分泌功能下降
        2.3.4 闪烁融合频率(CFF)降低
        2.3.5 色觉异常
        2.3.6 视觉诱发电位发生改变
    2.4 VDT 作业影响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
        2.4.1 VDT 作业空间的照度与亮度
        2.4.2 VDT 屏面亮度和文件背景照度
        2.4.3 眩光
        2.4.4 文字的大小、间距、行距及表示颜色
        2.4.5 视距离
3 VDT 作业对作业者骨骼肌的影响
    3.1 局部骨骼肌的负荷特征
    3.2 使用笔记本时坐姿的研究
        3.2.1 新的作业姿势的提出
        3.2.2 使用脚凳的新尝试
        3.2.3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笔记本桌椅
    3.3 台式机造成的骨骼肌疲劳
        3.3.1 键盘的改进
        3.3.2 影响使用鼠标舒适度的分析
        3.3.3 显示器高度与视线夹角
4 VDT 作业对作业者心理的影响
    4.1 技术应激
    4.2 调查分析 VDT 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情况
        4.2.1 对比分析 VDT 作业人员的心理紧张情况
        4.2.2 不同性别 VDT 作业人员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
5 VDT 作业环境对作业者的影响
    5.1 室内微气候
    5.2 室内色彩配置
    5.3 空气质量
    5.4 噪声控制
6 某软件公司软件开发人员的作业管理改善措施
    6.1 对软件开发人员疲劳状况的模糊分析
        6.1.1 研究对象与评价方法
        6.1.2 调查结果分析
    6.2 提出作业管理改善措施
        6.2.1 作业时间管理措施
        6.2.2 作业空间的设计与布置
        6.2.3 室内空气改善途径
        6.2.4 加强管理技能和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Ⅱ VDT 作业者疲劳感调查表
附录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着

(10)基于新型眼底照相系统的成像仿真及其图像拼接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动态
    1.2 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眼底照相系统
    2.1 眼底照相系统概述
        2.1.1 传统眼底照相系统
        2.1.2 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统
    2.2 眼底照相系统参数和指标
    2.3 新型眼底照相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眼底成像三维仿真
    3.1 眼球结构及光学模型
        3.1.1 眼球结构与屈光系统
        3.1.2 眼球光学模型
    3.2 眼球模型3DS 仿真
    3.3 小角度拍摄仿真
    3.4 理论计算和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眼底图像配准
    4.1 医学图像融合
        4.1.1 图像融合
        4.1.2 医学图像融合
    4.2 图像配准
        4.2.1 图像预处理
        4.2.2 相似性测度
        4.2.3 优化搜索策略
        4.2.4 插值
    4.3 常用图像配准方法
        4.3.1 基于点映射的配准方法
        4.3.2 基于弹性模型的配准方法
        4.3.3 基于特征的配准方法
        4.3.4 基于图像相关的配准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眼底图像拼接
    5.1 眼底图像拼接的特点
        5.1.1 眼底图像拼接的前提
        5.1.2 眼底图像拼接的特点
    5.2 眼底图像拼接流程
        5.2.1 眼底图像预处理
        5.2.2 眼底图像配准及快速算法
        5.2.3 拼接重叠区域处理
    5.3 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拼接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微机工作人员视力及屈光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刘宁.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系列产品设计[D]. 肖振业.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眼肌运动调节机制的近视矫正训练系统研究[D]. 彭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4]基于故障树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故障分析及软件设计[D]. 彭辉. 山东大学, 2016(03)
  • [5]山东省限定人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D]. 栗映梅. 山东大学, 2013(04)
  • [6]某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应用效果评价研究[D]. 王正玲. 山东大学, 2013(11)
  • [7]基于空间频率通道的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差异研究[D]. 张江瑾.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8]眼部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作用的研究[D]. 邓葵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VDT作业疲劳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D]. 王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10]基于新型眼底照相系统的成像仿真及其图像拼接算法的研究[D]. 王修启. 福州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计算机工作人员视力和屈光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