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

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

一、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涛[1](2020)在《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PTMAP)属于氮丙啶类化合物,目前主要作为室温交联剂应用于水性涂料中。以异丙醇胺为起始原料,通过与硫酸酯化反应生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再与氢氧化钠进行环化反应得到甲基氮丙啶的水溶液,最后与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目标产物PTMAP。该合成路线中甲基氮丙啶的纯度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得到高纯度的甲基氮丙啶,本文对Wenker法合成氮丙啶方案进行了创造性地改进,提出分步法合成策略,即异丙醇胺与硫酸酯化反应结束后分离出中间体异丙醇胺硫酸氢酯,高纯度的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可以保障甲基氮丙啶的纯度。本文分别考察了结晶法与相转移催化法来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在研究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小试研究与中试验证,得到了最优化的工艺条件,所得异丙醇胺硫酸氢酯以薄层层析及熔点仪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纯度较好。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后续反应的可操作性能并确保产品PTMAP的质量,对另一关键指标甲基氮丙啶水溶液的浓度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考察了合成甲基氮丙啶过程中影响产品浓度的重要因素及甲基氮丙啶浓度对合成PTMAP过程的影响,经由小试及中试,确立了合成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提供数据支持。最终,经由分步法合成的中间体甲基氮丙啶溶液纯度达到95%(GC)以上,将其浓度控制在60-80wt%之间进行后续反应,所得产品PTMAP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氮丙啶含量大于80%。中间体及产物用MS、1HNMR等进行表征。

谭秋元[2](2020)在《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文中认为亚胺的亲核加成反应是合成复杂含氮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该反应大多需要预制备和分离纯化不稳定的亚胺底物,高效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螺环和桥环的方法仍然有限。开发新型亲核试剂,研究亚胺中间体原位生成新方法,探索立体控制新策略,发展亚胺亲核加成新反应,构建高合成挑战性的相邻季碳手性中心、螺/桥环骨架,具有重要的合成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论文以廉价的手性氨基酸或其衍生物为手性源,研究了多官能团化的烯丙基硼酸和环丙醇为新颖的亲核试剂与原位生成的酮亚胺和亚胺离子的不对称加成反应,高效实现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和螺/桥环骨架的不对称构建。本论文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烯丙基化反应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研究本论文成功实现了非手性的亲核试剂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手性氨基醇和靛红原位生成的酮亚胺的加成反应,以高收率和高非对映选择性实现了一系列高合成挑战性的含有相邻季碳手性中心3-氨基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制备。机理研究表明,硼酸与酮亚胺的氨基醇片段的羟基发生配体交换后,亚胺的烯丙基化反应以分子内的形式进行,反应速度不仅得以大大提升,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也得到手性氨基醇的高效控制,从而解决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构建的低反应活性和低立体选择性的难题。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使用廉价易得的手性氨基醇为手性源和氮源;生成的酮亚胺中间体无需分离纯化;反应底物范围广,多种不同官能化的烯丙基硼酸和靛红均能较好地兼容;通过选择使用合适的E/Z构型的烯丙基硼酸和L/D立体构型的手性氨基醇,可实现四个异构体中每一个异构体的选择性合成。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非手性γ,γ-二取代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的烯丙基化反应,丰富了相邻季碳手性中心构建的合成方法学。(二)环丙醇与酮亚胺加成反应构建哌啶螺环氧化吲哚研究作为以手性氨基酸为手性源和利用原位生成酮亚胺策略的延续,我们首次实现了铜催化环丙醇与酮亚胺的环丙烷开环加成反应,高效实现了哌啶螺环氧化吲哚骨架的不对称构建。机理研究发现,反应的有效催化剂为Cu Cl(Ⅰ)与β-双烯酮亚胺配体的络合物在反应中原位氧化生成二价铜物种;环丙醇开环加成反应可能经环丙烷自由基开环历程。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实现了环丙醇作为亲核试剂对酮亚胺的加成反应,扩展了环丙醇合成子的应用范围。(三)铜催化的C-H键氧化/环丙醇开环环合串联反应构建氮杂[3.3.1]壬烷桥环骨架研究基于环丙醇作为亲核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的突破,我们以廉价的手性氨基酸为起始原料,实现了铜催化的C-H键氧化原位生成亚胺离子、环丙醇开环加成串联反应,高效实现了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氮杂双环[3.3.1]壬烷桥环骨架的不对称构建。以该方法为关键步骤,我们以9步的总步数高效简洁地实现了吲哚生物碱(-)-suaveoline的不对称全合成。机理研究表明Cu Cl2发挥了C-H键氧化和环丙醇开环加成两种催化作用。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使用Cu Cl2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手性氨基酸为起始原料;底物范围广,能兼容不同取代的芳香(杂)环和环丙醇,以及能制备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氮杂双环[3.3.1]壬烷以及氮杂双环[4.3.1]癸烷桥环结构。该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价廉、绿色的桥环骨架构建新方法,也丰富了C-H键官能化反应。

师田田[3](2020)在《蒽渣提取菲联产9-芴酮和9-芴甲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蒽渣是高温煤焦油的粗蒽油/粗蒽提取蒽和咔唑之后的剩余物,主要富含菲、芴及少量的咔唑和蒽等成分,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其中菲和芴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材料、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由于菲与芴性质相近,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很难实现有效提取。因而,长期以来蒽渣仅被作为廉价燃料使用,造成资源浪费。本课题根据菲和芴化学性质的不同,将芴转化为9-芴甲醛或9-芴酮,而菲不转化的特点,利用9-芴甲醛或9-芴酮与菲溶解性的差异对菲进行提取。课题将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用于蒽渣中菲的提取,同时可联产高附加值芴下游产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为蒽渣等复杂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提供借鉴和帮助,同时对延长焦化产业链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芴两步法合成9-芴甲醇及其与菲的分离以芴为原料,考察了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甲酸乙酯和甲酸正丁酯对9-芴甲醛合成的影响。在极性非质子溶剂DMSO中,芴转化率高、用时短。使用催化剂KOH、Na OH导致酯的水解,无法生成9-芴甲醛;乙醇钠-乙醇溶液催化效果好,与芴的最佳摩尔比为1.86:1。以甲酸正丁酯为酰基化试剂,反应温度可提高至75 oC,制9-芴甲醛时间由1 h缩短为0.5 h。菲和芴混合物为反应物,芴酰基化后,加水淬灭反应可使大部分的菲从中析出,剩余菲以环己烷萃取即可实现与9-芴甲醛的分离。9-芴甲醛还原为9-芴甲醇。考察了37%的甲醛水溶液、多聚甲醛和硼氢化钠及添加无机盐助剂的还原效果。硼氢化钠较甲醛水溶液、多聚甲醛对9-芴甲醇的选择性好,无机盐的加入使硼氢化钠对9-芴甲醇的选择性进一步提高,9-芴甲醇收率最高可达76.27%。2、芴空气液相氧化合成9-芴酮及其与菲的分离分别以DMSO和二甲苯为溶剂,考察了KOH、Na OH、乙醇钠-乙醇溶液和45%Na OH/KOH水溶液为催化剂对合成9-芴酮的影响。以DMSO为溶剂,KOH的催化活性高,但9-芴酮的选择性有待提高。以二甲苯为溶剂,45%KOH水溶液为催化剂,芴可100%转化为9-芴酮。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剂,与芴摩尔比为0.08:1时,芴可快速、完全转化为9-芴酮。采用液固平衡法测定了9-芴酮在环己烷、正庚烷及甲醇中的溶解度。考察了溶剂、溶解温度及液固比对菲和9-芴酮分离的影响。以甲醇为分离溶剂,环己烷为精制溶剂,液固比均采用3:1,得到菲纯度98.07%、9-芴酮纯度98.18%,回收率分别为83.70%和70.00%。3、以蒽渣为原料的反应分离效果首先采用溶剂结晶法对蒽渣进行预处理,进一步富集菲和芴。考察了溶剂种类、结晶温度、液固比的影响。以正丁醇为溶剂,经预处理后,得到的蒽渣中菲的含量提高至65.25%,芴的含量提高至17.10%。使用二甲苯为溶剂进一步处理后,咔唑含量可降至2.77%。将预处理后的蒽渣分别进行反应,其中芴转化为9-芴甲醇或9-芴酮,而其他组分菲、蒽和咔唑均不参与反应。蒽渣中的芴反应生成9-芴甲醇并分离后,得到菲与9-芴甲醇纯度分别为97.76%和96.10%,收率为91.50%和73.33%;芴合成9-芴酮并分离后,得到菲与9-芴酮纯度分别为97.39%和93.66%,收率为72.04%和50.85%。

赵容慧[4](2020)在《芳香胺类化合物的N,N-双烷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烷基芳胺和N,N-二烷基芳胺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之一。芳香胺类化合物的N-烷基化反应是合成有机体的重要反应步骤,反应产物应用于染料、医学卫生、农药、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因此,N-烷基化反应得到N-烷基芳胺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N,N-二己基间甲苯胺是合成分散蓝354工艺中的一个中间体,本文以合成化合物N,N-二己基间甲苯胺为例,对比不同的反应路线和条件,以对甲苯磺酰氯和正己醇为原料,制备烷基化试剂对甲苯磺酸己酯,用吡啶溶解对甲苯磺酰氯,置于冰水浴中(0℃),缓慢滴加正己醇,反应6 h后,进行后处理,得到对甲苯磺酸己酯的产率达到80%。第二步,以间甲苯胺和制备的对甲苯磺酸己酯为原料制备N,N-二己基间甲苯胺,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为110℃,对甲苯磺酸己酯和间甲苯胺的原料比为2.8:1,在2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回流8 h,产率最高为94%。按照最佳的反应路线和最优的反应条件,考察芳香胺类化合物和对甲苯磺酸烷基酯的N,N-烷基化反应,所得的烷基芳胺的产率都较理想。该反应与传统的以卤代烃和醇类为烷基化试剂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所得产率理想、环境友好等优点。实验通过TLC进行跟踪检测,判断是否生成目标产物,使用HPLC进行产物含量的计算,目标产物经核磁和质谱测试,结构正确。

柯翠连[5](2020)在《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转移催化剂因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学术和工业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其中,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在制备手性医药化合物、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手性功能分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开发制备C2轴手性联苯类季铵盐催化剂的核心结构,即光学纯C2轴手性联苯骨架,本论文采用廉价易得的手性拆分剂(R)-α-甲氧基苯乙酸与2,2’-联苯二酚类化合物进行酯化反应,成功地获得手性2,2’-联苯二酚类化合物,经重结晶后,其ee值经高效液相仪鉴定大于99%。将手性拆分所得的光学纯C2轴手性2,2’-联二苯酚类化合物经铃木反应引入芳基、碘甲烷保护羟基获得甲氧基、苄甲基的溴化反应、胺化成盐反应,以及使用三溴化硼对羟甲基去保护等反应,成功制备了8个光学纯C2轴手性联苯类季铵盐催化剂,同时探究所得的光学纯联苯骨架季铵盐催化剂对甘氨酸衍生物不对称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光学纯联苯骨架季铵盐催化剂催化所得烷基化产物的产率高达97%,对映体选择性高达96%,为人工制备手性α-氨基酸提供良好的催化合成方法。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C2位和C2’位为甲氧基有助于提高催化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4、(S)-16、(R)-24、(R)-26;C3位和C3’位带有叔丁基则不利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3、(S)-15、(R)-23、(R)-25;C5位和C5’位为3,4,5-三氟苯基和3,5-双(三氟甲基)苯基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反应活性和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3–14)、(R)-(23–26)。另外,本论文成功地合成了新型光学纯联菲骨架季铵盐类催化剂。采用9-羟基菲在手性配体的催化下进行不对称合成构建手性联菲骨架。经重结晶后,其ee值经高效液相仪鉴定大于99%。将所得的光学纯C2轴手性联菲骨架经三氟甲磺酸酐保护羟基、格式试剂甲基碘化镁甲基化、对苄基碳进行溴化反应、胺化成盐反应等反应,分别制备了新型手性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S)-42和(S)-45。将所得的光学纯裸骨架手性空腔的联菲类季铵盐催化剂初步用于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的催化研究中,所得烷基化产物的产率高达95%,立体选择性为23%。新型手性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有望开拓新型的催化反应条件,有助于为手性医药化合物以及手性功能分子提供高效的制备方法。

周晓聪[6](2020)在《新型Umemoto试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反应研究》文中认为三氟甲基是很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结构单元,因为它能够调控这些分子的化学稳定性、代谢稳定性和亲脂性。因此,发展高效的向有机分子中引入三氟甲基的方法引起了有机氟化学家的广泛兴趣。其中,Umemoto试剂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三氟甲基化试剂之一,但是由于合成路线长、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对Umemoto试剂结构及合成路线进行改进,发展了第二代Umemoto试剂,并将其用于亲电三氟甲基化反应当中。论文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发现在二苯并噻吩环上的特定位置引入氟原子,可以有效调控Umemoto试剂的反应性及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锅法成功合成了2,8-二氟、2,3,7,8-四氟-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甲磺酸盐及其衍生物。此类化合物具有活性高、热稳定性良好和原料可回收等优点,且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种亲核类型底物的三氟甲基化,例如碳负离子、芳烃、烯烃、亚磺酸盐和有机膦化合物。一锅法合成和副产物的回收利用极大地降低了这一过程的化学和环境成本。由于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热稳定性,新型Umemoto试剂(简称Umemoto试剂Ⅱ)比第一代Umemoto试剂有更广泛的应用。第二部分:通过芳基磺酰氯与Umemoto试剂Ⅱ的一锅法串联反应,实现了芳基三氟甲基砜的简单、高效合成。该方法无需金属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广、收率高达85%。控制实验表明,该反应可能经历双自由基偶联的历程。第三部分:以Ru(bpy)3(PF6)2为光催化剂,Umemoto试剂Ⅱ作为三氟甲基源,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可见光促进的芳基烯烃的四组分三氟甲基化/甲酰氧基化反应。该反应具有较好的官能团普适性,最高收率达到91%。控制实验、氘代实验和氧-18标记实验表明,N,N-二甲基甲酰胺和水共同为甲酰氧基的来源。

李鸿鹏[7](2020)在《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制备及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仿生合成》文中研究表明白藜芦醇O-糖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二苯乙烯类天然产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些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分离提取获得,化学合成较少,且合成产率低,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差。为了满足生物活性科学研究和药物的开发应用,本文拟开展多种合成思路合成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初步探索。氧化白藜芦醇也是一类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与白藜芦醇相似的生物活性,具有较高的生物医药应用前景。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处于单体制备阶段,二聚体的合成研究只见于一篇文献报道,且合成产率低(6%)。为了寻求该类低聚物简便快捷的合成策略,本文拟开展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仿生合成初步探究。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章节来研究和分析讨论:第一章综述了近些年来O-糖苷的制备方法,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合成研究,以及氧化白藜芦醇单体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概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初步尝试了白藜芦醇或溴代白藜芦醇在超声条件下与乙酰溴-α-D-葡萄糖的直接糖苷化反应,但由于反应体系复杂,并未分离得到目标产物。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原因,发现白藜芦醇和溴代白藜芦醇的三个酚羟基由于反应活性不同有明显的区域选择性。于是我们改进了合成策略,尝试了白藜芦醇和溴代白藜芦醇的4′位酚羟基利用Lev和TBS区域选择性保护,再进行相应的糖苷化反应。4′-O-Lev-白藜芦醇在超声条件下的糖苷化反应,产物复杂难以分离鉴定。4′-O-TBS-白藜芦醇在Ag2CO3或BF3·Et2O催化下的糖苷化反应,生成产物量少,分离困难,未做产物结构鉴定。4′-O-TBS-溴代白藜芦醇尝试了9种催化体系下的糖苷化反应,最终在Ag2CO3/quinoline和Ag2CO3/quinoline-CH3CN两种催化体系下合成了4′-O-β-D-溴代白藜芦醇糖苷,并未合成目标的3-O-β-D-糖苷。通过空白实验对照,我们发现这可能是由于Lev和TBS耐酸碱性差,不稳定所致。最后,我们采用先糖苷化再构建二苯乙烯骨架的合成策略,尝试了以3,5-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先糖苷化再Wittig反应构建二苯乙烯骨架,成功合成了3-O-β-D-白藜芦醇糖苷化合物。第三章首先通过多步反应以较高产率合成了氧化白藜芦醇单体,并分别尝试了酶和三氯化铁催化下的氧化偶联反应,但由于反应体系都比较复杂而未分离得到二聚体。经分析原因发现,可能是氧化白藜芦醇2′位酚羟基活性较高而参与到偶联反应,导致产物结构多样化。鉴于此我们改进了合成策略,以2′位酚羟基用甲基保护的氧化白藜芦醇为单体进行氧化偶联反应,以较高产率合成了M8-M5偶联的二聚体和M8-M10偶联二聚体。第四章概述了菲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并初步探究了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光致环化反应。通过多步反应制备了6种二苯乙烯类单体,并在300W高压汞灯照射条件下合成了4种菲类衍生物。综上所述,本文成功合成了4′-O-β-D-溴代白藜芦醇糖苷、3-O-β-D-白藜芦醇糖苷、两种氧化白藜芦醇类单体及其二聚体,四种菲类衍生物。发展了产率较高的白藜芦醇糖苷类化合物和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区域选择性合成策略,为本课题组二苯乙烯C-糖苷化、O-糖苷化反应的研究及糖苷类二聚体和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仿生合成奠定了基础。

陈崇熙[8](2019)在《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氰亚胺荒酸二甲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主要用作西咪替丁等消化道药物的合成,也广泛应用于农药的制备。当前,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硫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然而,硫酸二甲酯是剧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严重,同时也会产生大量废液废渣,并腐蚀设备,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碳酸二甲酯(DMC)由于其优异的环保性和特异反应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普遍欢迎。因此,采用DMC代替硫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对改善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以DMC作为甲基化试剂合成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工艺,同时,针对DMC甲基化反应产率较低的问题,以锆元素为核心制备两种锆系催化剂,即固体超强酸二氧化锆(SO42-/ZrO2)和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研究二者对甲基化反应的作用。结果表明,SO42-/ZrO2对甲基化反应具有最佳的催化效果。接着,探索影响SO42-/ZrO2催化DMC甲基化反应的因素。研究显示,SO42-/ZrO2的高酸强度是影响催化能力的主要因素,且催化剂酸强度越高,对DMC甲基化反应的催化能力越强。此外,对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成盐反应和甲基化反应。结果表明,合成N-氰亚胺基-S,S-二硫代碳酸盐的最佳工艺为:以去离子水为溶剂,溶剂与氰氨化钙的质量比为4:1,氰氨化钙、二硫化碳与氢氧化钾的摩尔比为1:1:2.1,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PEG-400与氰氨化钙的质量比为0.12:1,40℃持续搅拌反应5h,最佳产率为83.0%;合成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最佳工艺为:以乳化液(水、乙二醇、OP-10和土耳其红油的质量比为12:1:1:0.5)为溶剂,溶剂与N-氰亚胺基-S,S-二硫代碳酸盐的质量比为3:1,N-氰亚胺基-S,S-二硫代碳酸盐与DMC的摩尔比为1:12,600℃焙烧条件下制备的SO42-/ZrO2为催化剂,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N-氰亚胺基-S,S-二硫代碳酸盐、SO42-/ZrO2和PEG-400的质量比为1:0.04:0.06,180℃持续搅拌回流反应8h,最佳产率为39.2%。在此最佳工艺下,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总产率为32.5%,略高于当前工厂所用工艺的实际产率。

张静[9](2019)在《基于Vilsmeier试剂制备脒类化合物及其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脒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类衍生物,是很多天然产物、医药及农用化学品等的基本单元,还是合成杂环化合物重要的中间体。脒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常需要预活化的底物如硫代酰胺、醛肟等,但是可能使反应效率大大降低。直接使酰胺和胺缩合制备脒类化合物是最原子经济性的方法,然而酰胺是一类亲电性弱的化合物,很难发生亲核试剂的进攻。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探究更具普适性的脒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简便的酰胺和胺类反应生成脒的方法。本文中不仅实现了以乙酰胺为原料的缩合反应,还探究了原料内酰胺的缩合。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原料,三光气(BTC)为氯化试剂,先低温下得到对应的Vilsmeier试剂(氯盐)。该盐进一步和胺类化合物,在三乙胺为缚酸剂的作用下,制备了脒,产率为21.61%-71.94%;制备该Vilsmeier试剂的最佳反应条件:溶剂为无水甲苯,温度在-10-0℃,乙酰胺和三光气的投料比(mol:mol)为2:1,氯化试剂为三光气;制备脒类的反应条件优化为三乙胺当量或过量,滴加完后,加热回流。2、以N-甲基己内酰胺为原料,草酰氯为氯化试剂,先低温下得到对应的Vilsmeier试剂,该盐进一步和芳香胺化合物,在三乙胺为缚酸剂作用下,制备了脒,产率为37.13%-78.83%。制备该Vilsmeier试剂的最佳反应条件:氯化试剂为草酰氯,溶剂为无水二氯甲烷,反应温度在-10-0℃,反应时间为15 h;制备脒类的反应条件优化为三乙胺当量或过量,滴加完后,加热回流。3、对以上制备的中间体和最终产物都经核磁、红外、质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结构,并对反应机理进行探索。

周立王[10](2019)在《亚铁氰化钾为绿色氰源的氰醇衍生物合成研究》文中提出有机氰化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许多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如:腈、酰基腈、氰醇、氨基腈、α-氨基酸、α-羟基酸、α-酮基酸等都可通过有机氰化反应来合成。同时氰化反应还是合成手性有机化合物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有机化学工业、医药、农药、染料、颜料、液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目前,有机氰化反应最常用的氰化剂为氢氰酸(HCN)、金属氰化物(NaCN、KCN、CuCN、Ni(CN)2、Zn(CN)2等)和氰基三甲基硅烷(TMS-CN)等。然而这些氰化剂剧毒,使用极不安全,对环境不友好。亚铁氰化钾是煤化学工业的副产品,产量很大,价格十分低廉。它并不需要由剧毒的氰化物来制备,是煤加工中的共生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无毒无害,甚至可用于食用盐的辅助添加剂,因此,将亚铁氰化钾用作氰化剂进行有机氰化反应,是一个对环境十分友好的改进。论文综述了传统氰化试剂和亚铁氰化钾在有机氰化反应中研究进展及研究类型。并以亚铁氰化钾为环境友好氰化剂,芳甲酰氯为起始原料,在不同条件下一锅法合成了四种类型的氰醇衍生物。分别是芳甲酸氰基芳甲酯(产率61.7%80.3%),2-芳基-(2’,2’-二氯-1’-芳基-乙烯氧基)乙腈(产率48.8%64.2%),α-氨基-α-氰基-芳乙酸乙酯(产率43.1%66.8%),芳甲酸-1,1-二氰基芳甲酯(产率69.8%84.2%)。重点探索了合成每种氰醇衍生物时原料的配比、反应的溶剂、反应的时间、反应的温度等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各类氰醇衍生物时的最佳的反应条件。并对氰醇衍生物芳甲酸氰基芳甲酯、2-芳基-(2’,2’-二氯-1’-芳基-乙烯氧基)乙腈、芳甲酸-1,1-二氰基芳甲酯的合成反应机理给出了解释。四类氰醇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得到确认。该方法具操作简单,反应温和,绿色环保,产率高等特点。为工业化生产此四类氰醇衍生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技术路线的选择
    2.1 水性涂料行业的发展
    2.2 交联剂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2.3 氮丙啶类交联剂市场展望
    2.4 氮丙啶类化合物的起源与发展
    2.5 氮丙啶单体的合成
        2.5.1 经典Wenker法合成氮丙啶
        2.5.2 改进的Wenker法合成氮丙啶(分步法)
        2.5.3 其他方法合成氮丙啶
    2.6 PTMAP
    2.7 技术路线的确定
        2.7.1 异丙醇胺硫酸氢酯的合成
        2.7.2 甲基氮丙啶的合成
        2.7.3 PTMAP的合成
        2.7.4 总合成路线的确定
第3章 结晶法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方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小试试验过程
        3.1.2 中试试验过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机理
        3.2.2 小试结果讨论
        3.2.3 中试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转移催化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方法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小试试验过程
        4.1.2 中试试验过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合成机理
        4.2.2 小试结果讨论
        4.2.3 中试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基氮丙啶合成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小试试验过程
        5.1.2 中试试验过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合成机理
        5.2.2 小试结果讨论
        5.2.3 中试结果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PTMAP合成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小试试验过程
        6.1.2 中试试验过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合成机理
        6.2.2 小试结果讨论
        6.2.3 中试结果讨论
        6.2.4 产品检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亚胺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1.1.1 烯丙基硅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2 芳基端炔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3 硝基甲烷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4 锌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5 TMSCN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6 芳基硼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1.7 烯丙基硼试剂与酮亚胺加成反应
    1.2 本章小结
2 烯丙基硼酸与酮亚胺烯丙基化反应构建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研究
    2.1 课题的提出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筛选
        2.2.2 底物范围
    2.3 合成应用
        2.3.1 制备四个异构体及确定次要非对映异构体结构
        2.3.2制备含相邻季碳手性中心的螺β-内酰胺及化合物2-25
        2.3.3 制备含相邻季碳手性中心AG-041R类似物
    2.4 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可能的反应模型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6.2 制备方法及表征
        2.6.3 合成应用及表征
        2.6.4 烯丙醇和烯丙基硼酸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3 环丙醇与酮亚胺加成反应构建哌啶螺环氧化吲哚
    3.1 课题的提出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筛选
        3.2.2 底物范围
    3.3 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5.2 制备方法及产物表征
        3.5.3 手性α-氨基环丙醇的制备及表征
        3.5.4 催化剂3-38的制备
4 铜催化的C-H键氧化/环丙醇开环环合串联反应构建氮杂[3.3.1]壬烷桥环骨架研究
    4.1 课题的提出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条件筛选
        4.2.2 底物范围
    4.3 合成应用
    4.4 机理研究
        4.4.1 控制实验
        4.4.2 可能的反应机理
    4.5 本章小结
    4.6 实验部分
        4.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6.2 氮杂双环[3.3.1]壬烷桥环骨架构建方法和产物表征
        4.6.3 吲哚生物碱(-)-Suaveoline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4.6.4 机理研究及表征
        4.6.5 环丙醇制备方法及表征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简介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C.部分化合物谱图
    D.单晶衍射数据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蒽渣提取菲联产9-芴酮和9-芴甲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芴与菲的来源
    1.2 芴与菲及其衍生物
        1.2.1 芴及其衍生物
        1.2.2 菲及其衍生物
    1.3 芴与菲的理化性质及分离
        1.3.1 理化性质
        1.3.2 菲与芴的分离
    1.4 9-芴甲醇合成及提取精制
        1.4.1 9-芴甲醇合成
        1.4.2 9-芴甲醛的提取精制
        1.4.3 9-芴甲醇的提取精制
    1.5 9-芴酮合成及提取精制
        1.5.1 9-芴酮合成
        1.5.2 9-芴酮的提取精制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分析方法和条件
        2.2.1 薄层色谱
        2.2.2 气相色谱
    2.3 溶解度测定
    2.4 蒽渣预处理
    2.5 9-芴甲醇合成与分离
        2.5.1 9-芴甲醛合成
        2.5.2 9-芴甲醛的还原
        2.5.3 芴制9-芴甲醇及其与菲的分离
    2.6 9-芴酮合成及其与菲的分离
第三章 芴制9-芴甲醇及其与菲的分离
    3.1 9-芴甲醇的合成
        3.1.1 溶剂的选取
        3.1.2 催化剂的选取
        3.1.3 酰基化试剂的选取
        3.1.4 还原剂的选取
        3.1.5 芴制9-芴甲醛
        3.1.6 9-芴甲醛还原制9-芴甲醇
    3.2 反应后混合物的分离
    3.3 小结
第四章 芴制9-芴酮及其与菲的分离
    4.1 9-芴酮合成
        4.1.1 DMSO为溶剂
        4.1.2 以二甲苯为溶剂
    4.2 9-芴酮与菲分离
        4.2.1 溶解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2.2 溶剂种类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2.3 液固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3 9-芴酮的精制
        4.3.1 溶解温度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4.3.2 液固比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4.4 反应后混合物的分离
    4.5 小结
第五章 蒽渣提取菲联产 9-芴酮和 9-芴甲醇
    5.1 蒽渣预处理
        5.1.1 溶剂的选择
        5.1.2 结晶温度的确定
        5.1.3 液固比的确定
    5.2 蒽渣为原料生产9-芴甲醇联产菲
        5.2.1 9-芴甲醇的合成
        5.2.2 菲与9-芴甲醛的分离精制
    5.3 蒽渣为原料生产9-芴酮联产菲
        5.3.1 9-芴酮的合成
        5.3.2 菲与9-芴酮的分离精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芳香胺类化合物的N,N-双烷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芳胺的N-烷基化反应机理
        1.2.1 取代烷基化反应
        1.2.2 加成烷基化反应
        1.2.3 缩合还原烷基化反应
    1.3 N-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近况
        1.3.1 以醇为烷基化试剂
        1.3.2 以卤代烃为烷基化试剂
        1.3.3 以羰基化合物为烷基化试剂
        1.3.4 以芳香硝基化合物为原料的N-烷基化反应
    1.4 催化剂对N-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非均相催化剂
2 课题的提出及合成路线
    2.1 课题的提出
    2.2 合成路线
3 实验部分
    3.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3.1.1 化学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对甲苯磺酰氯和醇合成对甲苯磺酸烷基酯的反应
        3.2.1 对甲苯磺酸丁酯(1)
        3.2.2 对甲苯磺酸戊酯(2)
        3.2.3 对甲苯磺酸己酯(3)
        3.2.4 对甲苯磺酸庚酯(4)
        3.2.5 苯磺酸正丁酯(5)
    3.3 三氯氧磷和己醇合成磷酸三己酯的反应
        3.3.1 磷酸三己酯(6)
    3.4 对甲苯磺酸烷基酯和芳胺的反应
        3.4.1 N,N-二己基间甲苯胺(7)
        3.4.2 N,N-二己基对溴苯胺(8)
        3.4.3 N,N-二戊基间甲苯胺(9)
        3.4.4 N,N-二己基苯胺(10)
        3.4.5 N,N-二丁基间甲苯胺(11)
        3.4.6 N,N-二己基对氯苯胺(12)
    3.5 一锅法合成N,N-二己基间甲苯胺
        3.5.1 磷酸三己酯和间甲苯胺的反应
        3.5.2 对甲苯磺酸己酯和间甲苯胺的反应
    3.6 N,N-二烷基化产物含量的测定
        3.6.1 薄层色谱法(TLC)
        3.6.2 柱色谱法
        3.6.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合成路线的选择
        4.1.1 一锅法
        4.1.2 分步法
        4.1.3 格式试剂法
        4.1.4 小结
    4.2 对甲苯磺酸己酯合成条件的优化
        4.2.1 反应溶剂
        4.2.2 反应温度
        4.2.3 反应时间
        4.2.4 小结
    4.3 N,N-二己基间甲苯胺合成条件的优化
        4.3.1 原料比
        4.3.2 缚酸剂的种类
        4.3.3 反应时间
        4.3.4 反应温度
        4.3.5 小结
    4.4 芳香胺类化合物的N,N-双烷基化反应
        4.4.1 脂肪醇与对甲苯磺酰氯的反应
        4.4.2 芳香胺类化合物和对甲苯磺酸烷基酯的反应
        4.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_2轴手性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1.1 C_2轴手性联萘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1.2 C_2轴手性联苯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1.3 其他C_2轴手性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2 联苯和联菲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2.1 联苯类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2.2 联菲类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催化研究
    2.1 引言
    2.2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
    2.3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路线优化
        2.3.1 设计合成路线1及问题讨论
        2.3.2 设计合成路线2及问题讨论
        2.3.3 设计合成路线3及问题讨论
    2.4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不对称烷基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6.2 实验仪器
        2.6.3 实验步骤
第三章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
    3.3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路线优化
    3.4 手性联菲类季铵盐催化剂的催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仪器
        3.6.2 实验药品
        3.6.3 实验步骤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附录

(6)新型Umemoto试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有机氟化学的发展简史
        1.1.2 含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1.1.3 含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应用
    1.2 三氟甲基化试剂的研究进展
        1.2.1 自由基型三氟甲基化试剂
        1.2.2 亲核型三氟甲基化试剂
        1.2.3 亲电型三氟甲基化试剂
    1.3 芳基三氟甲基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芳基三氟甲基砜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1.3.2 芳基三氟甲基砜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4 光催化三氟甲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4.1 光催化烯烃的三氟甲基化双官能团化反应
        1.4.2 光催化芳烃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1.4.3 光催化合成三氟甲基烯烃类化合物
        1.4.4 光催化合成α-三氟甲基酮类化合物
        1.4.5 光催化炔烃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1.4.6 光催化异腈的三氟甲基化/环化反应
        1.4.7 光催化半频哪醇的三氟甲基化/扩环反应
        1.4.8 光催化糖烯的直接C-H三氟甲基化反应
        1.4.9 光催化邻羟基芳基烯胺酮的串联环化反应
    1.5 本课题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取样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新型Umemoto试剂的合成和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一锅法合成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磺酸盐
        3.2.2 单一异构体3-5a的合成方法
        3.2.3 不同阴离子Umemoto试剂的合成
        3.2.4 热稳定性
        3.2.5 相对反应活性
        3.2.6 Umemoto试剂II与不同底物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3.2.7 氟化二苯并噻吩的脱硫
    3.3 实验部分
        3.3.1 氟代联苯的合成
        3.3.2 不同取代基Umemoto试剂的一锅法合成
        3.3.3 不同阴离子Umemoto试剂Ⅱ的合成
        3.3.4 Umemoto试剂Ⅱ与不同底物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3.3.5 Umemoto试剂Ⅱ的水解实验
        3.3.6 三氟甲基化副产物二苯并噻吩的脱硫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芳基三氟甲基砜的合成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底物普适性的研究
        4.2.3 克级反应
        4.2.4 反应机理的研究
    4.3 实验部分
        4.3.1 芳基三氟甲基砜的合成
        4.3.2 克级反应的操作步骤
        4.3.3 机理实验的操作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见光诱导的烯烃三氟甲基化/甲酰氧基化反应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2.2 底物普适性的研究
        5.2.3 反应机理的研究
    5.3 实验部分
        5.3.1 光诱导芳基烯烃的三氟甲基化-甲酰氧基化反应
        5.3.2 控制实验的操作步骤
        5.3.3 氘代实验的操作步骤
        5.3.4 氧同位素标记实验的操作步骤
        5.3.5 光照-黑暗间歇实验的操作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制备及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仿生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O-糖苷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1.1.1 卤代糖苷法
        1.1.2 硫苷法
        1.1.3 三氯乙酰亚胺酯法
        1.1.4 相转移催化法
        1.1.5 原酸酯法
        1.1.6 糖烯法
        1.1.7 羰基苄氧基糖苷法(CB法)
    1.2 白藜芦醇O-糖苷的合成研究进展
    1.3 氧化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选题背景和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白藜芦醇和溴代白藜芦醇的合成
        2.2.2 白藜芦醇和溴代白藜芦醇直接糖苷化的合成研究
        2.2.3 区域选择性保护单体的糖苷化研究
        2.2.4 糖苷化后再Wittig反应构建双键骨架合成糖苷单体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藜芦醇和溴代白藜芦醇直接糖苷化的合成研究
        2.3.2 区域选择性保护单体的糖苷化研究
        2.3.3 糖苷化后再Wittig反应构建双键骨架合成糖苷单体的研究
    2.4 小结
3 氧化白藜芦醇二聚体的仿生合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氧化白藜芦醇和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单体的合成
        3.2.2 氧化白藜芦醇在HRP-H_2O_2丙酮/水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2.3 氧化白藜芦醇在无水FeCl_3-丙酮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2.4 氧化白藜芦醇在FeCl_3·6H_2O-丙酮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2.5 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在HRP-H_2O2丙酮/水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2.6 二聚体3-23全乙酰化
        3.2.7 全乙酰化二聚体3-24脱甲基
        3.2.8.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在无水FeCl_3-丙酮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2.9.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在FeCl_3·6H_2O-丙酮体系中的偶联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白藜芦醇1-43的合成
        3.3.2 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3-22的合成
        3.3.3 氧化白藜芦醇1-43偶联反应研究
        3.3.4 2'-甲氧基氧化白藜芦醇偶联反应研究及偶联反应机理的推测
    3.4 小结
4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光致环化合成菲类衍生物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二苯乙烯单体的合成
        4.2.2 光致环化反应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谱图

(8)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氰亚胺荒酸二甲酯性质及其合成工艺
    1.3 碳酸二甲酯的性质及制备工艺现状
        1.3.1 光气法
        1.3.2 CO_2 合成法
        1.3.3 甲醇氧化羰化法
        1.3.4 尿素醇解法
    1.4 碳酸二甲酯作甲基化试剂的研究进展
        1.4.1 碳原子的甲基化
        1.4.2 氧原子的甲基化
        1.4.3 氮原子的甲基化
        1.4.4 硫原子的甲基化
    1.5 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1 酸碱催化剂
        1.5.2 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
        1.5.3 金属有机催化剂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的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与反应过程
        2.3.1 实验步骤
        2.3.2 反应过程
    2.4 结构表征
        2.4.1 熔点测定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2.4.5 质谱分析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甲基化反应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3.3.1 催化剂种类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的制备
    3.4 催化剂的表征
        3.4.1 SO_4~(2-)/ZrO_2 的表征
        3.4.2 UIO-66 的表征
    3.5 不同锆系催化剂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3.6 不同酸强度的SO_4~(2-)/ZrO_2 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N-氰亚胺基-S,S-二硫代碳酸盐的合成工艺优化
        4.2.1 碱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4.2.2 碱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2.3 二硫化碳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2.6 相转移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4.2.7 相转移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2.8 溶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2.9 验证试验
    4.3 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4.3.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2 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4.3.3 相转移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6 碳酸二甲酯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7 溶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8 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Vilsmeier试剂制备脒类化合物及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产物
    1.3 脒类化合物的应用
        1.3.1 脒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3.2 脒类化合物在农药方面的应用
        1.3.3 脒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反应方面的应用
        1.3.4 脒类化合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脒类化合物的发展及合成方法的研究
        1.4.1 腈为原料法
        1.4.2 酯合成法
        1.4.3 酰胺法
        1.4.4 N-乙酰半胱氨酸催化法
        1.4.5 酮肟法
        1.4.6 原甲酸酯法
        1.4.7 缩合法
        1.4.8 其他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仪器与试剂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设备与仪器
第三章 以N,N-二甲基乙酰胺为原料制备脒类化合物
    3.1 实验部分
        3.1.1 N,N-二甲基乙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的制备
        3.1.2 系列乙脒类化合物6a-f的合成
        3.1.3 伯胺为苄胺4g对应产物
    3.2 制备N,N-二甲基乙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条件优化
        3.2.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2.2 温度的影响
        3.2.3 氯化试剂(三光气)用量的影响
        3.2.4 氯化试剂的影响
    3.3 制备乙脒的条件优化
        3.3.1 三乙胺用量对乙脒产率的影响
        3.3.2 温度对乙脒产率的影响
    3.4 化合物结构表征
        3.4.1 N,N-二甲基乙酰胺相应的Vilsmeier试剂结构表征
        3.4.2 乙脒类衍生物结构表征
    3.5 反应机理
        3.5.1 制备Vilsmeier试剂的机理
        3.5.2 合成乙脒类化合物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N-甲基己内酰胺为原料制备脒类化合物
    4.1 实验部分
        4.1.1 N-甲基己内酰胺16的制备
        4.1.2 N-甲基己内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的制备
        4.1.3 系列1-甲基氮杂环庚烷-2-亚胺20a-e的制备
    4.2 N-甲基己内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制备的条件优化
        4.2.1 不同氯化试剂对反应的影响
        4.2.2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4.3 制备脒的条件优化
        4.3.1 三乙胺用量对脒产率的影响
        4.3.2 温度对脒产率的影响
    4.4 化合物结构表征
        4.4.1 N-甲基己内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的结构表征
        4.4.2 1-甲基氮杂环庚烷-2-亚胺的结构表征
    4.5 反应机理
        4.5.1 N-甲基己内酰胺对应Vilsmeier试剂制备的机理
        4.5.2 N-甲基己内酰胺对应的Vilsmeier试剂制备系列亚胺的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10)亚铁氰化钾为绿色氰源的氰醇衍生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有机氰化反应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传统氰化试剂的应用现状
        1.2.1 氢氰酸和三甲基硅氰
        1.2.2 金属氰化试剂
        1.2.3 有机氰化试剂
        1.2.4 其他氰源
        1.2.5 亚铁氰化钾作为环境友好氰化试剂的有机氰化取代反应
        1.2.6 亚铁氰化钾作为环境友好氰化试剂的有机氰化加成反应
    1.3 小结
第2章 氰醇衍生物芳甲酸氰基芳甲酯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
        2.2.2 分析仪器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2.3.2 反应机理探讨
    2.4 产物与结构表征
    2.5 结论
第3章 氰醇衍生物2-芳基-2-(2',2'-二氯-1'-芳基-乙烯氧基)乙腈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
        3.2.2 分析仪器
        3.2.3 实验原理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3.3.2 反应机理探讨
    3.4 产物结构分析和表征
    3.5 结论
第4章 氰醇衍生物α-氨基-α-氰基-芳乙酸乙酯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原理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4.4 产物结构分析和表征
    4.5 结论
第5章 氰醇衍生物芳甲酸-1,1-二氰基芳甲酯的合成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试剂
        5.2.2 分析仪器
        5.2.3 实验原理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5.3.2 反应机理探讨
    5.4 产物结构分析和表征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李海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亚胺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季碳和螺/桥环骨架研究[D]. 谭秋元. 重庆大学, 2020(08)
  • [3]蒽渣提取菲联产9-芴酮和9-芴甲醇研究[D]. 师田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芳香胺类化合物的N,N-双烷基化反应研究[D]. 赵容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D]. 柯翠连.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新型Umemoto试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反应研究[D]. 周晓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的制备及氧化白藜芦醇类二聚体的仿生合成[D]. 李鸿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氰亚胺荒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D]. 陈崇熙. 东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Vilsmeier试剂制备脒类化合物及其性质的研究[D]. 张静.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亚铁氰化钾为绿色氰源的氰醇衍生物合成研究[D]. 周立王. 青海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四丁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