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专利工作与科技管理

论高校专利工作与科技管理

一、论专利工作与高校的科技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赖晓敏[1](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张思怡[2](2020)在《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关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新引擎,而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运行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保驾护航。在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闵行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基本满足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需要。然而笔者在现实工作和实际调研中发现,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政策实施的成效。当前学界对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及其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已然开展了诸多探讨,但对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总体偏少,尤其是基层政府执行层面的实证研究。为了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政策工具理论、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等为工具建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政策工具视角下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成效等方面考察了政策的执行现状。其次,结合针对若干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目标对象的深度访谈,本文深入探究了当前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包括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等。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本文对于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和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能为上海市其他辖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城市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高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能力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郑东[3](2020)在《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是我国科研的重要力量组成部分,高校专利转化是我国科技成果转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如何促进高校专利转化是很值得讨论的学术问题。本文研究的高校专利转化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包括政府、高校和发明人。依据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高校专利转化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平权的法律关系和隶属的法律关系。在法律关系客体研究中,本文并没有研究所有知识产权客体,而是重点研究专利和转化专利的行为。本文是基于高校专利转化的现实困境和法律纠纷案件分析得到研究主题的。本文首先收集了高校专利转化数据并进行图表分析,发现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其次,本文还收集大量的裁判文书网上的高校专利转化纠纷案件,并对案由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围绕高校专利转化的纠纷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所有权的纠纷、收益权的纠纷和使用权的纠纷。案件纠纷的主体主要是发明人、高校和受让企业,少数的案件还涉及提供财政资助的政府部门。最后,从实体角度和程序角度讨论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不当问题。从实体角度而言,立法上高校的权利配置没有注意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导致高校专利的权利归属制度不能适应以转化为导向的专利工作新形势。从程序角度而言,既缺乏完善的介入权和监督权的权利行使程序,也缺乏灵活的赋予发明人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程序。本文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政府权利配置制度应该完善介入权行使的程序法机制以及设置专利披露和报告程序以保障政府监督权的行使。介入权行使程序的构建应该理顺启动、通知、调查和救济四个环节。披露程序应该增设资助信息栏目以及政府权利声明,这样可以完善政府的监督权。高校权利配置应该增设高校的义务性规范,完善高校转化权和所有权的权利取得以及行使的程序。应该增设高校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义务,转化收入应分配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科研的任务。发明人的权利配置应该进一步明确发明人转化权、长期使用权的权利性质和内容,通过合同方式赋予发明人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这种意思自治的方式可以丰富当前奖酬制度的内涵以及激励发明人参与专利转化活动。

肖凡[4](2020)在《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国有科研机构拥有较大的专利储量,其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科学设计国有科研机构的职务发明权属制度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专利法律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是针对基于职务发明而产生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在单位和职务发明人之间进行有效配置的制度。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问题是指,在国有科研机构中,职务发明创造之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原始地归属于谁以及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众所周知,一项科技发明创造既有赖于单位的物质投入,也离不开职务发明人的智力投入,因此科学合理的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属规则,不仅可以激发职务发明主体的创造热情,而且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从以下五个部分对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概述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及我国国有科研机构的职务发明权属问题。首先,梳理职务发明及其权利归属制度,阐述职务发明的概念、要件及类型,总结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的理论和各国制度实践;其次,梳理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具体分析我国职务发明权属制度的发展阶段、立法现状和司法适用问题;第三,分析我国国有科研机构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问题,指出我国国有科研机构的内涵及外延,阐述我国国有科研机构的职务发明权属规则,分析在现行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属规则之下,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对国有科研机构权属法律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国有科研机构理念的“公益性”和专利制度的“功利性”之间的冲突和耦合;其次,分析和总结国有科研机构发明创造之权利主体的争论和发展;第三,从法经济学角度对职务发明法律关系进行分析,运用成本效益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指出国有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面临的成本和风险。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对域外国家的相关职务发明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梳理。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个视角,对美国的大学及国家实验室的雇员发明规则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则、德国大学及公立研究机构的立法及实践、瑞典的雇员发明规则及“教授特权”制度、加拿大的公务机构职务发明权属规则及大学实践进行探析。第四部分,从实践层面,对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属制度的改革及实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然后梳理其他地方的实践,最后对我国各地方开展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第五部分,对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提出重构的建议。首先,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应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其次,现行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的基本规则保持不变,同时赋予职务发明人实施权;第三,明确职务发明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享权,并对不同类型的职务发明采取差异化的法定收益比例标准;最后,拟定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条文。

许敏娜[5](2020)在《专利视域下广东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基于广东智能制造专利地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大趋势,对长期处于中低端的广东制造业而言,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是促进产业升级与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竞争与市场竞争趋势凸显,专利作为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专利地图法,从专利视角分析广东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发展与企业经营的现状与特征,并针对其共性问题提出对策,由此为广东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目前广东制造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展现状:(1)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关技术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阶段,在未来大致十年产业将迎来全面发展;(2)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导,但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质量与价值更高;(3)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整体合作程度较低;(4)产业在地区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但其他地区发展滞后;(5)发明专利占比约七成,但其授权率远低于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率,专利质量还有待提升。(6)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G06F/G06K/H04L/H04M/H04N/H04W/G05B/G01R/G01N/B25J等类别中,技术研究热点包括计算机科学、智能仓储与物流、测量与监测、数据传输与移动通信、视频记录传输和显示、终端设备、控制系统和制造装备等领域。由广东制造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发明专利授权率较低、产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行业存在的同质化竞争的风险等是目前从专利信息分析中呈现的四个主要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专利申请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品牌提升路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实行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解决影响广东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以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蒋启蒙[6](2020)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专利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施。产业化是高校专利实施的最终目的,商品化与资本化是促进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分析近年来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水平发现,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成效不甚理想,而技术转移机构组织位阶较低、技术转移相关职能分离、技术转移模式认识错误等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以期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对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研究发现,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呈现出形式多样性、职能综合性与技术转移路径精细化等发展规律。对此,归纳总结并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模式与机制,构建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专利技术转移体系化。申言之,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可设立枢纽型或综合型两类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以商品化为核心的专利运营模式、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学术创业模式、政产学多主体协同合作研究模式——三种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同时建立与完善高校发明创造的分类评价管理机制、专利技术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专利技术转移的资源整合机制以促进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最后,根据创新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前瞻并预测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将从组织层级较低的高校基层行政部门向组织层级较高的高校行政部门乃至市场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发展,且其职能的扩张将促使专利技术转移机构从枢纽型向综合型机构转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重点也将从专利运营模式向学术创业模式与政产学多主体合作研究模式发展,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综合型研究机构与综合型加速器、孵化器等还将逐渐发展技术创新、转移与转化能力,以承担部分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职能。

林玲[7](2020)在《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对一国综合实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单靠顶层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县域发力。在推进县域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县级政府起着关键作用,其职能作用机制的充分发挥,可极大程度地提升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就全国县域科技创新水平来看,它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掣肘,同时也阻碍着国家科技创新的进步。要想提高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就必须依靠县级政府的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县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县级政府职能发挥最优,科技创新才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本文首先对当前国际国内县域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述,随后对政府职能在科技创新中的必要性进行探讨,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运用相关理论,以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发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发挥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创新环境营造不够理想、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缓慢,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组织管理体制效率低下、区位优势和财政实力有限、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最后,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省内其它地区县级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南充市G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科技创新中南充市G区政府应积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等职能优化建议,以促使南充市G区在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科技管理与服务水平,科学配置区域各种资源,不断满足本区经济和社会对科技的需求,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把南充市G区建设成高端产业集群发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高品质生活集成共享的“三高新区”,真正实现科技强区。

邢战雷[8](2019)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覆盖最广的消费品行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了高速发展、告别短缺、数量为本的发展阶段后,正进入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新阶段。不论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然而,轻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目前轻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处于“消费平稳、投资放缓、出口乏力、调整加速、分化明显”的“缓中趋稳”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之任务仍然艰巨,发展中的矛盾、“痛点”和“栓塞”依然存在且日趋明显,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要实现轻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创新。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普遍,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故此,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创新驱动成为助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和“新引擎”,是轻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绕不过的坎”,更是打开轻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和“核心驱动”。论文以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研究主线,综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定量与定向相结合、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针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门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一套“策略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轻工业宏观发展态势、显化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提高轻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识产权驱动支撑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所述:(1)首次把知识产权引入中国轻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不少轻工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但轻工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仍然较少、较弱。加之目前从学者到政府到社会服务机构,并没有专门开展轻工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盘点、诊断与布局,这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忽略的关键之一。为此,文章率先通过利用专业的IncoPat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设计规范的检索公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引入“专利地图”技术处理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运营情况、申请人类别、地区、排名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子行业专利分布等维度,从轻工产业角度具体对中国轻工业领域的专利资产进行检索、数据挖掘和比较等计量分析,以期揭示轻工业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结构与发展动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仍然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和“栓塞”。(2)构建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体系和“G-CPU”驱动范式。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探讨和构建了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5Fs)体系,分别对战略管理能力、创造开发能力、协同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法律保护能力五个方面,详细分了其各自内涵、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在“三螺旋”(Three-Helix)理论的基础上,将科技平台因素(例如:产业集群、特色区域、行业协会、专利联盟等)引入到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设计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四螺旋”(Four-Helix)驱动范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政府、科技平台、企业、高校四个主体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五个维度,引入“专利地图”“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先进理念,提出了中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策略组合”研究认为,G-CPU驱动范式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所在。。(3)探索创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贡献度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与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贡献度,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轻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文章探索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轻工类高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测算出中国轻工业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的产出系数,并进一步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八所轻工类高校为样本,从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强度、潜力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选取了 2006-2018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开展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进而掌握了轻工类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及其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投入对轻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促进我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发展、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更是首次引入“专利地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状态及其结构进行了专业的检索分析,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促进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构建了“四螺旋”模型,为中国轻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黄运康[9](2019)在《基于质量控制的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专利质量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受近几年专利资助政策的影响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界对专利质量控制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制定层面,缺乏细微的法律规定。并且,已有的研究多聚焦在审前阶段,审后阶段研究不足,专利无效宣告作为解决已授权专利有效性争议的专门制度,对控制专利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专利无效宣告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归纳学界对专利质量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性视角下的专利质量的含义——专利系统里,专利权的确定性程度,专利权越稳定,其被无效的概率越低,专利质量就越高;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劳动产生权利”的权利正义观和知识产权法法定主义政策视角阐释对专利质量进行法律控制的正当性;廓清专利无效宣告的民事、行政、“准司法”性路径的区别和联系,指出无效宣告的民事属性定位;运用数理模型研究专利无效宣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并对其控制效率进行数据分析,指出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在填补专利审查漏洞的基础上发现并消除了更多低质量专利。在分析影响无效程序质量控制作用的因素时,指出缺乏法律约束力的现有技术披露义务规则、专利无效宣告的和解方式使无效专利继续“有效”、专利无效诉讼之循环诉讼、专利无效宣告的正外部性是影响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专利无效宣告制度以提升专利质量的建议,一是在知识产权法院建设背景下改进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的内部机制:改造专利确权—元制和构建以专利申请人义务为中心的现有技术披露规则;二是在“成本—收益”下构建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的外部激励机制:设立专利无效宣告的简易程序审理模式和构建行业区分性质的奖励机制以激发提起无效宣告请求。

侯功显,祝志芬[10](2018)在《省属地方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专利作为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教师热衷于申报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却轻视知识产权,导致学术论文缺乏创新,成果无法产生社会效益。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专利提升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

二、论专利工作与高校的科技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专利工作与高校的科技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专利研发
        1.3.2 专利评价
        1.3.3 专利转化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农业专利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2.2.3 农业专利质量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1 空间计量模型
        7.1.2 数据来源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8.3 讨论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框架构建
第三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文本分析
    一、闵行区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二、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内容
    三、政策工具视角下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分析
第四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现状
    一、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
    二、政策执行的过程
    三、政策执行的成效
第五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分析
    一、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
    二、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
    三、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
    四、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
    五、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
第六章 提升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
    一、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
    二、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
    三、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
    四、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
    五、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专利转化中的相关法律关系概述
    第一节 特定权利与权利配置
        一.社会意志视角下的特定权利
        二.秩序价值下的权利配置
    第二节 高校专利转化中的主体
        一.政府及其作用分析
        二.高校的双重法律地位分析
        三.发明人的角色分析
    第三节 专利转化行为分析
        一.自行投资转化
        二.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实施专利许可
        四.作价入股
    第四节 法律关系探析:平权亦或隶属
        一.高校专利转化的隶属法律关系
        二.高校专利转化的平权法律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现状及困境
    第一节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权利配置相关法律
        一.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政府的权利配置
        二.我国专利转化中高校的权利配置
        三.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发明人的权利配置
    第二节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诉讼纠纷
        一.高校专利转化纠纷时间分布
        二.高校专利转化诉讼案由分布
        三.高校专利转化纠纷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法律困境与实践
        一.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实成果与法律困境
        二.部分高校专利转化中权利配置的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专利转化中权利配置的国外法律经验及比较
    第一节 美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
        一.美国高校专利转化中政府的权利配置
        二.美国专利转化中高校的权利配置
        三.美国高校专利转化中发明人的权利配置
    第二节 日本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
        一.日本高校专利转化中政府的权利配置
        二.日本专利转化中高校的权利配置
        三.日本高校专利转化中发明人的权利配置
    第三节 英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
        一.英国高校专利转化中政府的权利配置
        二.英国高校专利转化中高校的权利配置
        三.英国高校专利转化中发明人的权利配置
    第四节 德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
        一.德国专利转化中政府的权利配置
        二.德国专利转化中高校的权利配置
        三.德国高校专利转化中发明人权利配置
    第五节 我国与国外相关法律的比较
        一.政府权利配置比较
        二.高校权利配置比较
        三.发明人权利配置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权利配置的法律建议
    第一节 完善政府权利配置的建议
        一.实施介入权的建议
        二.设置专利披露和报告程序
    第二节 高校权利配置完善建议
        一.完善所有权配置的建议
        二.完善高校转化权的建议
    第三节 发明人权利配置的建议
        一.完善发明人长期使用权的建议
        二.完善发明人转化权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职务发明及其权利归属概述
        一、职务发明的概念
        二、职务发明的类型
        三、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
    第二节 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概述
        一、我国职务发明权属制度的历史进程
        二、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现状
    第三节 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相关制度
        一、我国国有科研机构的内涵及外延
        二、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规则
        三、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的归属及其转化困境
第二章 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问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有科研机构理念与专利制度的冲突与耦合
        一、国有科研机构理念与专利制度的价值冲突
        二、国有科研机构理念与专利制度的契合
    第二节 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属的论争
        一、国家专利权的质疑
        二、单位专利权的确立
        三、发明人专利权的争论
    第三节 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属的法经济学逻辑
        一、成本效益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域外国家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权利归属制度
    第一节 美国的相关制度及实践
        一、雇员发明规则
        二、拜杜规则
        三、10096 号行政命令
    第二节 德国的相关制度及实践
        一、雇员发明制度
        二、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成果归属实践
    第三节 瑞典的相关制度及实践
        一、《雇员发明权法》
        二、“教授特权”制度及其实践
    第四节 加拿大的相关制度及实践
        一、一般规定
        二、《公务员发明法》(Public Servants Inventions Act)
        三、滑铁卢大学的实践
第四章 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的特殊性
        一、雇佣关系的特殊性
        二、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三、财产处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的试点改革
        一、西南交通大学
        二、其他地方实践
        三、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的制度重构
    第一节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原则
    第二节 职务发明专利权与实施权相分离
        一、权能分离论
        二、权能分离理论适用于国有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合理性
        三、权能分离理论应用于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制度的具体实施路径
    第三节 明确职务发明人对成果转化的收益分享权
        一、国有科研机构和职务发明人转化收益分享原则
        二、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转化收益的“约定优先”原则
        三、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转化收益法定标准的差异化原则
    第四节 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规则之条文拟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专利视域下广东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基于广东智能制造专利地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专利地图法
        三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分析工具
        一 patsnap全球专利信息数据库
        二 Loglet Lab4 软件
        三 COOC1.9软件
        四 Ucinet软件与Netdraw软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品牌竞争力相关研究
        一 品牌与品牌竞争力的概念
        二 企业品牌竞争力构成相关研究
        三 提升制造企业品牌竞争力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专利与专利地图相关研究
        一 专利的内涵与作用
        二 专利地图概述
        三 专利地图的分析方法
        四 专利地图的类型
    第三节 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
        一 制造业发展趋势相关研究
        二 广东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
        三 智能制造的内涵
        四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概述
第三章 专利对制造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专利对制造企业品牌竞争力作用分析
        一 专利是品牌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 专利累积带来品牌竞争力提升
        三 专利折射企业品牌发展潜力
    第二节 专利地图对制造业发展作用分析
        一 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二 为企业管理提供思路
第四章 广东智能制造专利地图分析
    第一节 专利数据的收集
        一 数据来源的确定
        二 专利检索式的制定
        三 数据的收集
        四 查全率与查准率
    第二节 广东智能制造发展阶段分析
        一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二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第三节 广东智能制造相关专利授权情况分析
        一 专利类型
        二 专利授权趋势分析
    第四节 广东智能制造相关专利分布情况分析
        一 专利申请区域分析
        二 专利申请人分析
    第五节 广东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发展分析
        一 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分布分析
        二 基于的技术热点分析
    第六节 广东智能制造专利合作网络分析
        一 构建基于联合申请产学研专利合作共现矩阵
        二 专利合作整体网络分析
        三 专利合作模式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利视角下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第一节 专利视角下广东制造业发展主要问题
        一 发明专利授权率有待提升
        二 地区间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 产学研合作程度不足
        四 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
    第二节 专利视角下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 提高创新能力与专利申请质量
        二 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品牌提升路径
        三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 实行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校技术转移
        1.3.2 创新生态系统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
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基本现状
    2.1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
        2.1.1 全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基本趋势分析
        2.1.2 部属双一流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趋势分析
    2.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组织结构
        2.2.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形式
        2.2.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层级
        2.2.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职能
    2.3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
    2.4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突出问题
        2.4.1 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设计问题
        2.4.2 专利申请与技术转移转化职能分离
        2.4.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认识错误
    2.5 小结
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引入与发展及其应用
    3.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3.2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及内涵
        3.2.1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范畴
        3.2.2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3.2.3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3.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应用
        3.3.1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关系
        3.3.2 创新生态系统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3.3.3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专利技术转移的应用情景
    3.4 小结
4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案例分析
    4.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设计
        4.1.2 研究样本选择
        4.1.3 资料收集整理
    4.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分析
        4.2.1 麻省理工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2 斯坦福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3 科罗拉多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4 牛津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3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规律与模式
        4.3.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规律
        4.3.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
    4.4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机制及启示
        4.4.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创新组织的逻辑结构关系
        4.4.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运行方式
        4.4.3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专利技术转移机制的启示
    4.5 小结
5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体系化
    5.1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专利技术转移为中心
        5.1.1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5.1.2 基于专利技术转移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5.2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分野
        5.2.1 枢纽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
        5.2.2 综合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
    5.3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安排
        5.3.1 以商品化为核心的专利运营模式
        5.3.2 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学术创业模式
        5.3.3 政产学多主体协同合作研究模式
    5.4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配套机制设计
        5.4.1 高校发明创造的分类评价管理机制
        5.4.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
        5.4.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资源整合机制
    5.5 小结
6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趋势前瞻
    6.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趋势前瞻
    6.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的发展趋势前瞻
7 结论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技创新
        (二)政府职能
        (三)县域经济
    二、理论基础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二)“守夜人”政府理论
        (三)市场失灵理论
第三章 科技创新中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技创新的特性需要政府的参与
        (一)科技创新是一种战略资源
        (二)科技创新的公共物品属性
        (三)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科技创新市场功能的缺陷需要政府来弥补
        (一)垄断的出现
        (二)信息不完全
        (三)溢出效应
第四章 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及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一、南充市G区概况
    二、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现状
        (一)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
        (二)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
    三、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职能现状
        (一)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职能分工
        (二)科技创新中促进政府职能发挥的措施
        (三)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发挥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省内其它地区县级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一、省内其它地区县级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
        (一)成都市双流区的经验
        (二)德阳市旌阳区的经验
        (三)泸州市江阳区的经验
    二、主要启示
        (一)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二)科技创新需要专业人才支撑
        (三)科技创新需要依托平台载体
        (四)科技创新需要强化交流合作
第六章 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一、积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优化行政组织管理体系
        (二)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三)强化地方政策扶持引导
        (四)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五)培育科技中介服务骨干
    二、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一)增加财政投入
        (二)加大项目扶持
        (三)给予税收优惠
        (四)强化融资服务
    三、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一)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转型升级
        2.1.2 知识产权
        2.1.3 知识产权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竞争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三螺旋理论
        2.2.4 专利地图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动态
        2.3.2 国外研究动态
        2.3.3 研究综评
3 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辨析
    3.1 机理分析
    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
    3.3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
        3.3.1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3.3.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4 基于四螺旋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G-CPU”驱动范式
        3.4.1 范式构建
        3.4.2 特征描述
        3.4.3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4.1 中国轻工行业发展轨迹与政策梳理
        4.1.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4.1.2 轻工业联合会的政策与实践
        4.1.3 部委间的协同与支撑
    4.2 基于中轻景气指数的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4.2.1 总体景气指数
        4.2.2 工业增加值增速
        4.2.3 主营业务收入
        4.2.4 商品出口
        4.2.5 效益水平
    4.3 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4.3.1 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4.3.2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
        4.3.3 轻工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4.3.4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支撑功能日益明显
        4.3.5 轻工业知识产权呈现明显阶梯式进步
        4.3.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子行业转型效果明显
    4.4 轻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1 轻工业增长缓慢,下行压力较大
        4.4.2 国际贸易摩擦严重,出口形势严峻
        4.4.3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4.4.4 行业运行分化较大,企业效益不佳
    4.5 本章小结
5 知识产权驱动轻工业转型升级效应的度量与困境剖析
    5.1 基于“Patent-Map”的中国轻工业专利状态分析
        5.1.1 轻工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5.1.2 轻工业专利运营情况
        5.1.3 轻工业专利申请人结构分析
        5.1.4 轻工业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5.1.5 轻工业专利除本土外技术原创国家/地区分布
        5.1.6 轻工业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5.1.7 轻工业子行业专利分布比例
    5.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5.2.1 模型与方法
        5.2.2 指标与数据
        5.2.3 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
    5.3 专利视角下的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5.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3.2 数据分析
        5.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5.3.4 结论及特征分析
    5.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困境
        5.4.1 战略意识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权利失效流失严重
        5.4.4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转型升级
        5.4.5 子行业与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不平衡
    5.5 本章小结
6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驱动力构建
    6.1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
    6.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
        6.2.1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工作机制
        6.2.2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提升过程机理分析
        6.2.3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6.3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6.3.1 “五环”模型构建
        6.3.2 “动力火车”模型及工作机制
        6.3.3 支撑要素
    6.4 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6.4.1 基本模式
        6.4.2 影响因素
        6.4.3 系统模型及工作机制
    6.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
        6.5.1 服务体系
        6.5.2 工作机制
    6.6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G-CPU”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
    7.1 政府驱动路径
        7.1.1 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作用
        7.1.2 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7.1.3 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7.1.4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7.1.5 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7.2 企业驱动路径
        7.2.1 实施轻工业专利导航和战略布局
        7.2.2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
        7.2.3 创新轻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7.2.4 提升轻工企业质押融资信用水平
    7.3 科技平台驱动路径
        7.3.1 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联盟
        7.3.2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7.3.3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综合效应
        7.3.4 抓好重点服务平台建设
        7.3.5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能力
    7.4 高校驱动路径
        7.4.1 强化政策激励与导引功效
        7.4.2 制订专利战略规划和布局
        7.4.3 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
        7.4.4 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新模式
        7.4.5 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和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
    附录2 中国轻工业经济指数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课题、主持课题与获奖

(9)基于质量控制的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2.1 学术史梳理
        1.2.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有效性视角下专利质量的内涵及其控制
    2.1 专利质量内涵的界定
        2.1.1 学界的观点
        2.1.2 有效性视角下专利质量的含义
    2.2 我国的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
        2.2.1 我国专利数量的成就
        2.2.2 我国的专利质量问题
    2.3 专利质量法律控制的理论依据
        2.3.1 法律控制的正当性
        2.3.2 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2.3.3 法律控制的路径
第三章 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作用的厘定
    3.1 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的结构、性质及法律功能
        3.1.1 专利无效宣告呈现为三方结构
        3.1.2 专利无效宣告性质之辨:民事、行政、“准司法”性
        3.1.3 专利无效宣告的法律功能
    3.2 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作用机制
    3.3 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的效率——以2017年专利无效宣告案为例
第四章 影响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作用的因素
    4.1 专利申请人的现有技术披露义务
    4.2 专利无效宣告之和解方式让无效专利继续“有效”
    4.3 专利无效诉讼之循环诉讼
    4.4 专利无效宣告的正外部性
第五章 完善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的建议
    5.1 知识产权法院建设背景下改进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的内部机制
        5.1.1 构建以专利申请人义务为中心的现有技术披露规则
        5.1.2 改造专利确权一元制
    5.2 “成本—收益”下构建专利无效宣告质量控制的外部激励机制
        5.2.1 设立专利无效宣告的简易程序审理模式
        5.2.2 构建行业区分性质的奖励机制以激发提起无效宣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省属地方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专利质量提升的作用
二、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与生产相脱节的倾向, 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不甚关心
    (二) 高校重成果和论文, 轻专利和成果转化
    (三) 没有配备专业的专利管理队伍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 高校专利申请人申请专利的目的存在着背离专利制度的倾向, 申请专利而维护
    (五) 高校的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实施率较低。
    (六) 不熟悉专利制度, 不懂得运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三、推动高校专利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 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构建知识产权创新运用体系
    (二) 更新科技管理观念, 培养一支专业的专利工作队伍, 增强教学科研人员专利意识与专利热情
    (三) 建立高校专利工作的激励机制, 明确界定高校专利技术实施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利划分
    (四) 加大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五) 加大知识产权的培训、宣传活动和教育。
四、结语

四、论专利工作与高校的科技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D]. 张思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高校专利转化中的权利配置研究[D]. 郑东. 江苏大学, 2020(05)
  • [4]我国国有科研机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法律问题研究[D]. 肖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专利视域下广东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基于广东智能制造专利地图的研究[D]. 许敏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D]. 蒋启蒙.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7]南充市G区科技创新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林玲.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D]. 邢战雷.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质量控制的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研究[D]. 黄运康. 广西大学, 2019(01)
  • [10]省属地方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 侯功显,祝志芬.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标签:;  ;  ;  ;  ;  

论高校专利工作与科技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