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对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一些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念鑫[1](2020)在《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桑树坪煤矿3#煤层透气性差,属罗难抽采煤层,煤体松软,突出类型为地应力半导型;原可作为保护层开采的上覆2#煤层和下部11#层经鉴定为突出煤层,矿井不能继续采用开采保护层作为消除3#煤层突出危险性的区域突措施,需要研究新的治理3#煤层瓦斯的方案,为公司具有相似煤层赋存条件的煤层瓦斯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以桑树坪煤矿试验区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研究确定在底板岩巷利用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施工穿层钻孔,利用矿井抽采系统预抽3#煤层待掘巷道条带瓦斯,验证其在桑树坪煤矿单一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中的效果。论文测定了试验区3#煤层瓦斯基本参数,为试验后期效果对比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理论分析了试验区底板岩巷相对于上覆掘进煤巷的合理水平位置及法相距离。研究表明,底板岩巷的合理布置,即可以对上覆煤体进行有效卸压,又可以减少穿层钻孔施工的工程量;通过对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技术考察发现,此技术能使试验区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减小1~5倍,钻孔瓦斯涌出量提高1倍,钻孔抽采浓度提高1倍、单孔抽采提高0.6倍,钻孔抽采半径提高0.3倍,水力扩孔排出了大量煤屑,增大了煤层内部自由空间,卸除了煤层中的部分应力,消除了煤体的弹性能,结合使用瓦斯抽采系统,能有效消除3#煤层突出危险性。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以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得出,高压水射流钴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适用于桑树坪煤矿松软、地应力主导突出的3#煤层瓦斯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舒龙勇[2](2019)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文中提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是煤矿安全领域持续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其研究历史已有180余年之久,期间国内外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研究与尝试,提出了多种假说、预测预警与防治方法,但煤与瓦斯突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煤岩动力灾害仍时有发生,突出防治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论文紧紧围绕煤与瓦斯突出发生位置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特征,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与现场工程条件相结合,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通过采用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突出实例剖析等相结合的手段,主要试图回答了 4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①煤与瓦斯突出孕育和启动需要什么样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突出煤体有何特殊之处?②采掘工作面周围采动应力和瓦斯压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联合致灾的?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如何与现场工程结构相结合?④突出的主控因素是什么?能否提出统一的突出启动判据?突出防治工作中到底该预测和防控什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借鉴“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机理”的相关思想,对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分布及其地质背景、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和突出发生位置的地质结构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板缘构造带、板内造山带、深层构造陡变带、深层活动断裂带、推覆构造带和强变形带是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分布的敏感地带;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应力场类型属于大地动力场型,受构造或构造运动作用影响显着;地质构造运动对煤与瓦斯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形成了构造煤体,营造了利于瓦斯封存的高应力环境,提供了利用突出启动的地质结构环境。(2)突出煤层和非突出煤层的工业分析结果、吸附常数、瓦斯放散初速度无明显差异,不存在一个能明显划分煤层有无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吸附常数a值、瓦斯放散初速度△p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秦跃平式(Qt=AB√t/(1+B√t))用于描述构造煤煤样解吸量的时变规律具有明显优势,煤体的破碎或粉化程度越高、瓦斯放散初速度越大;能反映现场突出煤体性质的型煤试件受载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力学行为均与原煤试件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较好的理想塑性材料特征;原煤试件全应力应变过程会先后经历弹性阶段→应变硬化阶段→应变软化阶段→残余强度阶段;而型煤试件先后会经历弹性阶段→应变硬化阶段→理想塑性阶段→应变软化阶段→残余强度阶段(单轴载荷或围压较低时,残余强度阶段不明显)。(3)基于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建立了考虑采掘扰动条件下的双重孔隙结构煤体气固耦合控制方程组,借助COMSOL Mulphysics软件开展了采掘工作面前方采动应力场与瓦斯压力场互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松软低渗煤层中,由于松软低渗煤层本身强度较低(具备了突出启动的固体物质基础)、渗透率较低,煤层中更容易蓄积高能瓦斯,采动应力集中引起的低渗区和卸压破坏区相当于阻碍深部松软突出煤体瓦斯逸散和能量释放的“阻挡墙”,形成了“采动成因”异常地质结构,在放炮作业、深截(割)作业、顶底板破断等扰动条件下,可能会引起采掘工作面前方“阻挡墙”失稳破坏,深部含高能瓦斯的松软煤体瞬间暴露,发生煤岩体中弹性潜能和瓦斯内能的不可控释放,酿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4)诸如软硬煤变化带、煤层厚度变异区、褶曲构造带、断层构造带等“天然成因”地质结构异常区附近存在原岩应力异常区,这些异常原岩应力集中会导致该区煤岩体蓄积较高的弹性潜能,同时造成地质结构异常区附近存在渗透率降低区,对煤体瓦斯起到了良好的圈闭作用,使得该区煤体集聚大量高能瓦斯;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质结构异常区时,异常的采动应力集中造成采掘面前方煤体渗透性进一步降低,阻碍了采掘面前方深部煤体中瓦斯向采掘空间逸散,使得采掘面前方煤体中保持着较高瓦斯压力梯度,采掘面前方同时存在着异常的高弹性能和高瓦斯内能蓄积区,受煤矿井下放炮作业、深截(割)作业、顶底板破断等动载扰动时,可能会引起煤岩体中弹性潜能和煤体中瓦斯内能的不可控释放,造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5)提出了统一的用于描述突出发生位置工程结构环境特征的关键结构体模型,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研究表明:从煤与瓦斯突出整个过程来看,关键结构体是突出得以成功启动的必要条件;基于关键结构体模型,从突出启动机制的角度将典型突出分为准静载作用下的延迟突出(D-QSL)和动载作用下的瞬时突出(I-DL),突出过程分为准备、启动、发展和终止4个阶段;突出准备阶段始于地质构造运动对煤体的改造,突出激发隶属于突出准备阶段,表现为结构2突变失稳,突出启动是结构1暴露失稳这一突变点,结构2突变失稳完成对突出的激发后,突出能否得以成功启动决定于结构1的受力和蓄能状态;结合关键结构体模型建立了突出激发的力学判据Im和能量判据Ie、突出启动的力学判据Cm和能量判据Ce。(6)基于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进一步研究揭示了煤矿深部开采卸荷消能与煤岩介质属性改造协同防突原理,对突出危险区超前探测、突出危险性预测预警和突出灾害治理等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现场防突工程实践应围绕着“探测关键结构体—消除关键结构体—防控关键结构体”的整体思路,注重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关键结构体”精细探测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突出预测工作应更加注重对突出启动直接动力——瓦斯压力的测定和应用;突出预警工作应注重对关键结构体中“结构2”失稳突变前兆信息的连续实时监测;防治突出工作应关注突出激发和启动两个环节,消除突出激发和启动条件是2个不同且有效的防突手段,改变关键结构体中“结构1”的力能环境是根本措施。

张村[3](2017)在《高瓦斯煤层群应力—裂隙—渗流耦合作用机理及其对卸压抽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卸压开采结合瓦斯抽采是实现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的有效方法。而应力-裂隙-渗流耦合作用机理是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的基础问题,直接影响着卸压开采的成败和效果。为此,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煤层群重复采动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模型,分析了其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了卸压开采效果评价方法,掌握了采动围岩稳定与渗透率演化的时空关系。研究成果为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1)研制了各向异性采动煤岩体渗透测试实验系统,揭示了不同损伤裂隙煤岩体应力-渗流作用机理。实现了煤体轴向和径向应力渗透率的测试。提出了覆岩“三带”损伤裂隙煤岩体试样分类及制备方法,测试了不同损伤煤岩体渗透率随工作面开采及瓦斯抽采的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重复采动作用下煤岩体应力-渗透率模型,采用绝对和相对应力敏感性系数评价了煤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及其演化特征。(2)提出了裂隙煤岩体流固耦合参数的数值模拟表征方法,揭示了应力-裂隙-渗流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不同裂隙结构煤体渗透率的离散元数值模型,提出了节理裂隙数值模拟参数的标定方法,研究了煤体渗透特性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煤体裂隙对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内在影响机理;掌握了裂隙形态及参数与裂隙煤样渗透率的内在联系。分析了采动裂隙煤样三轴流固耦合应力-裂隙-渗流演化特征,阐明了偏应力条件下采动裂隙煤样轴向渗透率对围压及轴压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3)建立了重复采动覆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模型,提出了卸压开采及瓦斯抽采参数的设计方法。运用实验室三轴流固耦合实验及现场煤层瓦斯抽采实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实现了煤层群卸压开采覆岩三带渗透率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掌握了卸压开采及瓦斯抽采过程中瓦斯的渗流路径及瓦斯压力的分布特征;确定了韩城矿区及淮南矿区上、下保护层开采的最小采厚及合理采厚,阐明了层间距与保护层采高的相关关系;设计了卸压瓦斯抽采钻孔布置方案。(4)建立了煤层群卸压开采效果评价模型,揭示了卸压开采覆岩运动的时空演化关系。建立了瓦斯分源模型,提出了卸压开采效果评价方法;定量分析了采空区垮落带各区域的压实时间、压实程度及渗透率分布特征,掌握了卸压开采围岩渗透率的时空演化规律;阐明了采空区垮落带压实应力、压实时间及渗透率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贾天让[4](2014)在《煤矿瓦斯赋存和运移的力学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斯既是煤矿重要的致灾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导致瓦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瓦斯赋存规律认识不清,而直接原因是瓦斯运移规律认识不清。针对此问题,运用瓦斯地质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和数值仿真等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受力分析及力的作用结果为主线,围绕煤矿瓦斯赋存和运移的力学机制及应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的力学解释: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控制;构造应力场的性质控制着构造的性质、范围和强度,高级别构造应力场控制低级别构造应力场;通过研究各期构造运动应力场及现代构造应力对构造形成与性质、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等的影响,分离出构造挤压剪切区、拉张裂陷区;构造挤压剪切,易破坏煤体形成构造煤,煤层透气性低,利于瓦斯保存和瓦斯富集,控制着瓦斯突出危险区分布;拉张裂陷,应力释放,煤岩层透气性好,有利于瓦斯逸散。系统研究了现代应力作用下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尤其瓦斯突出的影响。断层附近是否具有突出危险性主要取决于断层走向与现代应力的关系及构造煤的厚度。断层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平行时,利于应力释放,有利于瓦斯释放,但断层尖灭端出现应力集中,瓦斯保存条件相对较好,需预防瓦斯事故:随着断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夹角的增大,挤压应力影响范围随之增大,突出危险范围也随之增大;断层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垂直时,有利于断层形成应力闭合空间,煤层渗透性低,从而形成大范围的瓦斯富集区,突出危险性最大。背斜两翼一定范围内剪应力集中,可能是造成该带瓦斯突出严重的原因。建立了矿井瓦斯涌出量反演瓦斯含量及含量取值方法,提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图的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已被应用到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中,计算了22省(区、市)瓦斯资源量,汇总了中国煤矿2000m以浅瓦斯资源量为29.17万亿m3。基于含瓦斯煤岩破裂过程气固耦合作用模型,采用RFPA-GAS软件模拟了上保护层开采过程,实践证明数值试验的结果和实测效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保护层掘进遇构造破坏带或与层间距较小时,易引发瓦斯突出;回采时,卸压膨胀陡变带底板岩体容易产生剪切破坏,遇构造破坏带或与层间距较小时,易诱发瓦斯突出。同时,将近距离上保护层底板分为4个渗流区:原始渗流区(原始应力区)——渗流减速减量区(压缩区)——渗流急剧增速增量区(卸压膨胀陡变区)——渗流平稳增量区(卸压膨胀平稳区)。利用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平煤五矿实际,制定了保护层开采期间瓦斯抽采及相关措施,保证了保护层及被保护层采掘安全,实现了煤和瓦斯高效共采。

陈建,李朝,张臻豪[5](2014)在《淮南矿业集团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及管理经验》文中指出针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是企业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一特点,严格落实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各项措施,构造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高效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投入保障体系、刚性问责体系,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曹垚林[6](2014)在《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突出危险性预测是中国防突工作的首要重大难题,为了加强中国煤矿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水平和防灾能力,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提高矿井突出预测的准确率和指导现场的工作效率,论文就不同掘进工艺的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实验室试验、现场工业试验等研究方法,以中国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瓦斯涌出特征及淮南矿区典型矿井综掘工作面和炮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掘进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影响因素和动态涌出规律,提出了利用瓦斯动态涌出参数判定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方法,确定了不同掘进工艺、不同作业工序掘进工作面的预测敏感指标和临界值,研制开发了瓦斯涌出动态监测系统装备,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论文通过对淮南矿区典型矿井综掘工作面和炮掘工作面煤壁、落煤瓦斯涌出及影响因素现场测试考察,研究确定了淮南矿区不同掘进工艺下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规律;并得出了掘进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量预测数学模型,建立了掘进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方法。(2)对潘一矿突出情况进行经验总结、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考察测定,确定了11-2煤综掘工作面和13-1煤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瓦斯动态涌出预测敏感指标,分别为:11-2煤综掘工作面预测指标为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与单位时间内单位煤量瓦斯累计涌出量指标,13-1煤炮掘工作面预测指标为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和炮后30分钟瓦斯累计涌出量指标,并考察确定了预测敏感指标临界值。(3)实验室研发出 KJ338突出危险性瓦斯动态涌出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指标预测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为中国非接触式预测增加了一种方法和手段,提高了预测突出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为改善煤矿安全状况,减少灾害事故特别是由于较难察觉的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灾害事故提供了一种新的设备。研究所提出的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动态预测方法和建立的瓦斯涌出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实现掘进工作面超前动态预测,实时预报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对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使预测无突出危险的准确率达100%,这对于合理预测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突措施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矿井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优势的发挥。同时,利用该项技术和装备可大大减少突出预测工程量和防突措施工程量,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研究内容不仅使中国瓦斯动态涌出连续监测水平提高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使煤矿防治瓦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非常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叶凌燕[7](2013)在《淮南望峰岗井田C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影响因素,还可能是影响煤与瓦斯延期突出的重要因素。淮南望峰岗井田C13煤层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曾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煤与瓦斯延期突出事故。本文以淮南望峰岗井田为例,对C13煤层进行研究,对研究煤与瓦斯突出及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望峰岗井田C13煤层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内容和认识:1)通过对C13煤层的瓦斯含量测定点数据处理可知,C13煤层瓦斯含量较大,且有随煤层底板标高越低,瓦斯含量越大的趋势;2)结合现场调研,通过对C13煤层的煤体结构测井曲线解译,可知C13煤层的煤体结构为正常结构煤、过渡性结构煤、构造煤相间的类型,且突出危险性煤厚度发育较厚;3)C13煤层中的煤层厚度越厚,突出危险性煤层厚度有随之越厚的趋势;4)通过对C13煤层的煤体结构特征分析,对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标准,对C1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进行预测,初步探讨煤体结构对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存在的影响。

张克[8](2011)在《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煤矿井下采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瓦斯突然从煤层中大量涌出的复杂动力现象,它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定量查明并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是当前煤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数字矿山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与目标。论文针对煤矿应用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支持下,围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定量预测目标,从时、空多角度分析了瓦斯突出危险区的波(主要是地震波)、场(瓦斯含量数据、煤厚、埋深、瓦斯压力)等信息的演变特征,揭示了地震属性、地质数据变化与瓦斯突出危险区之间的耦合关系。采用地震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建立煤与瓦斯地质模型正演地震剖面,从中提取地震属性并对其进行优化约简,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定量研究了地震属性约简集和瓦斯含量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而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探讨了利用叠后地震数据预报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了瓦斯突出危险区信息特征提取与优选技术。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构建了多个含瓦斯煤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典型模型。依据地质和钻井数据,利用Backus等效介质理论和Hudson等效介质理论,针对不同的煤层结构分别计算出了其所对应的物性参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瓦斯富集条件下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典型模型。提出了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地震属性技术和支持向量机(SVM)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的研究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预测中。首先,运用有限差分算法构建了多个典型正演地震剖面,通过对地震剖面煤层反射波的属性分析,获得了相应的地震属性;其次,使用粗糙集算法对地震属性进行了约简,确定影响瓦斯突出的主要地震属性集;使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定量研究了地震属性约简集和瓦斯含量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使用晋城矿区某煤矿的实测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利用叠后地震数据预测瓦斯突出危险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淮南矿区某矿深部采区为例,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实证研究。首先,构建了研究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模型,运用有限差分算法生成了正演地震剖面,通过对地震属性和地震谱分解的分析,地震属性与有关地质属性的组合,构建了三个瓦斯危险区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将煤层厚度和埋深两个地质参数与地震正演模拟属性数据进行组合构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模型,较具实用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利用GIS平台,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进行了成果空间展示。

袁亮,薛俊华[9](2010)在《中国煤矿瓦斯治理理论与技术》文中指出针对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详细阐述了中国煤矿瓦斯治理的历程和现状,介绍了中国各级政府对煤矿瓦斯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对中国瓦斯治理技术、煤矿瓦斯治理管理作了简明阐述;详细介绍了卸压开采瓦斯治理理论包括低透气性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技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和采动煤层群瓦斯高效抽采的"高位环形体"理论;并对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与装备作了详细介绍;指出了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需研究开发的方向。

陈建忠[10](2010)在《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环节,而瓦斯突出预测的核心又是预测指标的敏感程度问题。为了确定潘三矿C13-1煤层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临界度的方差分析法和“三率”分析法确定了预测指标的敏感性,并采用基于隶属函数的模糊统计分析法和“三率”分析法确定了敏感指标的临界值。同时,本文还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瓦斯突出预测方法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的确定方法;在分析潘三井田地质演化史、地质构造特征以及潘三矿C13-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潘三矿C13-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瓦斯放散动力学特征试验的研究为跟踪考察对象的确定以及敏感性分析提供实验室依据;同时,在分析单项指标存在的缺陷性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复杂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两个单项指标的复合指标,并给出了计算程序;最后,在1742(3)轨道顺槽等三个掘进工作面考察了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对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一些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一些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矿井及试验区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试验区域概况
3试验区3#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3.1 瓦斯基本参数实验室测试
    3.2 瓦斯压力测定结果
    3.3 瓦斯含量测定结果
    3.4 百米煤孔初始瓦斯涌出量及衰减系数结果
    3.5 小结
4 穿层钻孔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
    4.1 煤巷条带底板岩巷合理位置数值模拟分析
        4.1.1 底板巷法向距离
        4.1.2 底板巷水平位置
    4.2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4.2.1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装置简介
        4.2.2 高压水射流扩孔流程及步骤
        4.2.3 高压水射流工艺参数确定
    4.3 3~#煤层穿层钻孔及穿层扩孔钻孔抽采半径考察
        4.3.1 普通穿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考察方案
        4.3.2 普通穿层钻孔抽采半径检验验证
        4.3.3 穿层扩孔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考察方案
        4.3.4 穿层扩孔钻孔抽采半径检验验证
    4.4 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工艺参数考察
        4.4.1 高压水射流扩孔效果初步试验方案
        4.4.2 高压水射流扩孔效果初步试验效果
        4.4.3 高压水射流扩孔卸压增透扩大试验方案
        4.4.4 扩大试验预抽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底板岩巷穿层扩孔钻孔预抽区域防突效果检验
    5.1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要求及考察指标
        5.1.1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要求及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5.1.2 预抽效果达标评判评价指标
    5.2 高压水射流扩孔卸压增透措施现场实施情况
        5.2.1 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区域措施执行流程
        5.2.2 4321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设计及施工情况
    5.3 4321底板巷穿层扩孔钻孔施工及抽采情况
    5.4 评价单元效果检验情况及掘进情况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概述
        1.2.2 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假说
        1.2.3 地质构造对突出控制作用
        1.2.4 采动应力与瓦斯压力耦合作用
        1.2.5 煤与瓦斯突出动力失稳判据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地质结构环境特征
    2.1 突出矿区分布及其地质背景
    2.2 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2.2.1 地应力场分布的一般规律
        2.2.2 突出矿区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
    2.3 突出位置的特殊地质结构环境
    2.4 突出煤体的宏细观结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煤与瓦斯突出煤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1 突出煤体物性特征参数分析
        3.1.1 工业分析
        3.1.2 吸附常数
        3.1.3 瓦斯放散初速度
        3.1.4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2 突出煤体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
        3.2.1 实验方法
        3.2.2 解吸速率时变特征
        3.2.3 累积解吸量变化特征
        3.2.4 解吸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3.3 突出煤体受载损伤破坏及力学行为特性
        3.3.1 试验煤样的制备和试验系统简介
        3.3.2 单轴试验下声发射行为时空演化特征
        3.3.3 三轴试验突出煤体声发射行为特征
        3.3.4 突出煤体破坏过程的本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掘面采动应力与瓦斯压力场互馈作用机制
    4.1 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及基本特性
        4.1.1 煤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4.1.2 游离瓦斯有效应力效应
        4.1.3 吸附瓦斯膨胀变形效应
    4.2 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瓦斯运移控制方程
        4.2.1 基质瓦斯扩散控制方程
        4.2.2 裂隙瓦斯渗流控制方程
    4.3 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的渗透率演化模型
        4.3.1 弹性阶段渗透率演化模型
        4.3.2 考虑塑性破坏的渗透率模型
    4.4 采掘扰动条件下含瓦斯煤气固耦合控制方程组
        4.4.1 含瓦斯煤体的本构方程与其屈服准则
        4.4.2 采掘扰动条件下含瓦斯煤气固耦合方程
        4.4.3 方程组的定解条件
    4.5 煤体中气固耦合互馈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4.5.1 数值试验方法及模型构建
        4.5.2 采掘面前方煤体瓦斯压力场分布特征
        4.5.3 煤的吸附性能对瓦斯压力场分布的影响
        4.5.4 煤的透气性能对瓦斯压力场分布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采掘面过典型地质结构异常区孕灾过程分析
    5.1 不同原岩应力条件下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2 过硬软煤岩变化带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3 过煤层厚度变化带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3.1 煤层变厚时的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3.2 煤层变薄时的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4 采掘面过褶曲构造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4.1 过向斜过程中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4.2 过背斜过程中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5 采掘面过断层构造时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5.1 数值模型构建及模拟方案
        5.5.2 断层附近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5.5.3 采掘面过断层时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5.6 采掘面过典型地质结构异常区孕灾过程
        5.6.1 采动成因异常结构孕灾规律定性分析
        5.6.2 天然成因异常地质结构孕灾规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模型及致灾理论
    6.1 煤与瓦斯突出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
        6.1.1 煤与瓦斯突出工程结构模型
        6.1.2 典型煤与瓦斯突出科学分类
        6.1.3 煤与瓦斯突出演化过程描述
        6.1.4 煤与瓦斯突出激发条件分析
        6.1.5 煤与瓦斯突出启动力能判据
    6.2 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验证性试验
        6.2.1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系统
        6.2.2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方案
        6.2.3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结果
    6.3 基于KSBT的煤与瓦斯突出案例分析
        6.3.1 中梁山煤矿南井突出监测实验分析
        6.3.2 平煤股份十三矿“8·16”突出事故分析
    6.4 关键结构体致灾理论的核心思想
    6.5 本章小结
7 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工程应用研究
    7.1 在突出危险区超前探测工作方面
    7.2 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面
        7.2.1 对煤层突出倾向性评价的启示
        7.2.2 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的启示
        7.2.3 对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确定的启示
    7.3 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监测预警方面
    7.4 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综合治理方面
        7.4.1 低渗突出煤层增透的概念模型
        7.4.2 卸荷消能与介质属性改造协同防突原理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瓦斯煤层群应力—裂隙—渗流耦合作用机理及其对卸压抽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采动损伤煤岩体渗透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设计
    2.1 采动损伤煤岩体应力渗流实验系统
    2.2 不同采动损伤程度煤样的分类及制备
    2.3 基于采动应力的煤体渗流实验加卸载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应力条件下不同损伤煤样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3.1 煤层群重复采动覆岩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3.2 煤层偏应力状态下瓦斯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3.3 含不同瓦斯压力煤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采动裂隙煤样应力-裂隙-渗流耦合特征分析
    4.1 裂隙煤样流固耦合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4.2 基于实验室实测结果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反演研究
    4.3 裂隙煤样三轴流固耦合应力-裂隙-渗流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重复采动损伤煤体渗流模型及其应力敏感性分析
    5.1 不同损伤程度煤岩体重复采动渗透率模型建立
    5.2 重复采动煤岩体不同开采阶段应力敏感性评价
    5.3 煤岩体重复采动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6 煤层群卸压开采瓦斯渗流特征及其工艺参数设计
    6.1 卸压开采工程背景及保护层临界采厚确定
    6.2 卸压开采覆岩渗流特征的定量分析
    6.3 卸压抽采钻孔布置及抽采效果模拟分析
    6.4 卸压开采数值模拟结果的现场实测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卸压开采效果评价及采动覆岩稳定时空关系研究
    7.1 卸压瓦斯抽采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2 垮落带压实特征的时空演化关系研究
    7.3 卸压开采瓦斯抽采效果评价及实测验证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煤矿瓦斯赋存和运移的力学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研究现状
    1.2.3 采动卸压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的力学解释
2.1 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的力学机制
2.2 煤岩层挤压剪切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研究
    2.2.1 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2.2.2 焦作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2.3 煤岩层拉张裂陷对瓦斯赋存的控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应力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研究
3.1 现代应力作用下断层走向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
    3.1.1 不同走向断层附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3.1.2 断层走向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
    3.1.3 典型实例分析
3.2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
    3.2.1 平煤十矿瓦斯突出分布规律分析
    3.2.2 瓦斯突出的瓦斯地质条件分析
    3.2.3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应力分布规律及对瓦斯突出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煤矿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4.1 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
    4.1.1 常用瓦斯(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
    4.1.2 基于瓦斯地质图的瓦斯资源量计算法
4.2 瓦斯含量取值方法的应用实例
    4.2.1 晋城矿区瓦斯含量确定
    4.2.2 淮南矿区瓦斯含量确定
4.3 中国煤矿瓦斯资源量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保护层开采瓦斯运移的力学机制研究
5.1 保护层开采突出危险区分布规律研究
    5.1.1 保护层掘进突出危险区分析
    5.1.2 保护层回采突出危险区分析
5.2 保护层开采卸压增透机理与瓦斯渗流规律研究
    5.2.1 RFPA-GAS 数值建模
    5.2.2 保护层及被保护煤层应力变化规律
    5.2.3 被保护层变形位移变化规律
    5.2.4 顶底板变形破坏与裂隙演化规律
    5.2.5 被保护层透气性变化与瓦斯运移规律
    5.2.6 保护层底板渗流区区划
    5.2.7 现场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保护层开采瓦斯运移力学机制的工程实践
6.1 试验矿井瓦斯地质概况
6.2 掘进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6.2.1 顺层递进式预抽区段瓦斯技术及探构造措施
    6.2.2 探层间距措施
    6.2.3 穿层钻孔瓦斯抽采
6.3 回采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6.3.1 采场瓦斯抽采技术
    6.3.2 上隅角瓦斯抽采技术
6.4 煤与瓦斯共采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淮南矿业集团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及管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高效组织架构
2 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管理制度体系
3 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支撑体系
    3.1 保护层开采技术
        3.1.1 C组煤开采瓦斯治理技术
        3.1.2 B组煤开采瓦斯治理技术
        3.1.3 B、C组煤联合开采瓦斯治理技术
        3.1.4 保护层开采效果
    3.2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3.3 区域预抽技术
    3.4 地面钻井抽采瓦斯技术
    3.5 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技术
    3.6 松软煤层复杂地质条件钻孔施工成套技术
4 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投入保障体系
5 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刚性问责体系
6 取得的效果

(6)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动态涌出特征
    2.1 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与运移
        2.1.1 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2.1.2 煤岩中瓦斯运移规律
    2.2 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涌出特征
        2.2.1 瓦斯异常涌出与突出之间的关系
        2.2.2 突出前瓦斯异常涌出原因分析
        2.2.3 瓦斯动态涌出分析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掘进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试验考察区概况
        3.1.1 矿井概况
        3.1.2 掘进工作面情况
    3.2 瓦斯涌出量与掘进工艺、作业工序之间的关系
    3.3 瓦斯涌出量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3.4 瓦斯涌出量与煤层赋存之间的关系
    3.5 瓦斯涌出量与掘进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瓦斯涌出量与巷长、暴露煤壁面积和暴露时间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4.1 掘进工作面瓦斯分布状况
    4.2 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动状况
    4.3 巷道煤壁瓦斯涌出规律
        4.3.1 测定方法
        4.3.2 暴露煤壁瓦斯涌出强度与暴露时间关系的建立
    4.4 落煤瓦斯解吸规律
    4.5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方法
        4.5.1 暴露煤壁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4.5.2 掘进落煤瓦斯解吸量预测方法
        4.5.3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数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瓦斯动态涌出预测指标及临界值研究
    5.1 现场跟踪测定
        5.1.1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5.1.2 工作面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5.1.3 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5.1.4 跟踪测试结果
    5.2 瓦斯动态预测敏感指标确定
    5.3 预测指标临界值研究
        5.3.1 突出临界状态落煤解吸指标
        5.3.2 突出临界状态煤壁瓦斯涌出指标
    5.4 掘进工作面瓦斯动态指标预测临界值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动态监测系统的设计、研发及现场试验
    6.1 瓦斯动态监测系统实验室研究
        6.1.1 系统原理与结构
        6.1.2 系统主要元件
        6.1.3 煤矿环境监测系统的通用传输信号考察
        6.1.4 系统调试
    6.2 瓦斯动态监测系统工业性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7)淮南望峰岗井田C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严重性
        1.1.2 煤与瓦斯瓦斯突出中新的关注点
        1.1.3 选题内容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的问题
        1.2.1 关于煤体结构方面
        1.2.2 关于煤与瓦斯突出方面
        1.2.3 关于测井曲线解译方面
    1.3 研究内容及采取的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概况及瓦斯赋存特征研究
    2.1 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地理位置
        2.1.1 自然地理
        2.1.2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矿区地质概况
        2.2.2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2.3 井田C_(13)煤层瓦斯特征研究
        2.3.1 资料来源与数据收集
        2.3.2 C_(13)煤层瓦斯含量的探讨
3 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厚度特征分析
    3.1 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3.1.1 资料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厚度特征研究
        3.2.1 望峰岗井C_(13)煤层厚度特征
        3.2.2 望峰岗井C_(13)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3.3 C_(13)煤层厚度特征成因的初步分析
        3.3.1 煤层厚度原生特征分析
        3.3.2 煤层厚度特征后生变化原因
4 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研究
    4.1 煤体结构类型
    4.2 利用测井曲线判识C_(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基本原理
        4.2.2 测井曲线的研究方法
    4.3 煤体结构的解译过程
        4.3.1 望峰岗井田的测井曲线基本形态
        4.3.2 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测井曲线解译方法
    4.4 煤体结构的解译结果
        4.4.1 煤体结构判识结果
        4.4.2 煤层煤体结构的发育特征
        4.4.3 C_(13)煤层突出危险煤厚度分布
5 判识C_(13)煤层煤体结构的意义
    5.1 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
        5.1.1 判识煤体结构中构造煤的意义
        5.1.2 望峰岗井田煤与瓦斯突出历史
        5.1.3 预测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突出危险区域
    5.2 突出危险煤厚度与煤层厚度关系的探讨
    5.3 煤体结构与煤与瓦斯延期突出的关系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2 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
    2.1 地震波
    2.2 瓦斯突出的地球物理基础
    2.3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2.4 瓦斯突出煤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地震属性特征优化
    3.1 统计学习理论
    3.2 支持向量机分类
    3.3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
    3.4 核函数的参数选择问题
    3.5 地震属性特征优化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 SVM 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方法研究
    4.1 地震正演模拟方法
    4.2 含瓦斯煤层的地震剖面正演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正演地震剖面的地震属性提取
    4.4 基于地震属性和SVM 的预测模型研究
    4.5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实证研究-以淮南矿区某矿深部采区为例
    5.1 研究区基本情况
    5.2 淮南矿区某矿深部采区含瓦斯煤层地震正演模拟
    5.3 基于SVM 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
    5.4 基于GIS 的淮南矿区某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与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6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6.1 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预测研究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3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存在问题
    1.3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基本概念
        1.3.2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的研究现状
        1.3.3 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研究的特色
    1.5 本章小结
2 潘三矿 C13-1 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分析
    2.1 矿井概况
        2.1.1 矿井简介
        2.1.2 地质构造特征
        2.1.3 煤层赋存情况
        2.1.4 矿井开拓及开采方式
        2.1.5 矿井通风与瓦斯涌出状况
        2.1.6 防突措施执行情况
    2.2 潘三矿 C13-1 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分析
    2.3 潘三矿 C13-1 煤层煤与瓦斯突出主控因素分析
        2.3.1 淮南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组合特征规律分析
        2.3.2 潘三矿C13-1 煤地质构造特征与瓦斯赋存规律
        2.3.3 潘三矿C13-1 煤层突出主控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突出预测指标简介及瓦斯放散动力试验
    3.1 预测指标简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 钻屑量指标法
        3.1.2 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
        3.1.3 钻屑解吸指标K_1和Δh_2
        3.1.4 煤体温度指标
        3.1.5 瓦斯涌出波动率
        3.1.6 综合指标法
    3.2 瓦斯放散动力试验研究及结论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跟踪考察对象的初步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的确定
    4.1 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现场跟踪考察
        4.1.1 瓦斯突出预测指标跟踪考察
        4.1.2 考察结果分析
    4.2 突出预测指标敏感性分析及敏感指标的确定
        4.2.1 临界度概念的提出
        4.2.2 突出预测指标敏感性分析
        4.2.3 敏感指标的确定
    4.3 复合指标的构建及效果考察
        4.3.1 单一指标预测突出危险性的局限性
        4.3.2 复合指标的构建及其临界值的确定
        4.3.3 复合指标的应用效果考察
    4.4 本章小结
5 敏感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5.1 敏感指标临界值的确定方法
        5.1.1 “三率”分析法
        5.1.2 隶属函数的模糊统计分析法
    5.2 敏感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应用效果考察与效益分析
    6.1 应用效果考察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社会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对淮南矿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一些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钻扩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在桑树坪煤矿的应用研究[D]. 王念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结构体致灾机理[D]. 舒龙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3]高瓦斯煤层群应力—裂隙—渗流耦合作用机理及其对卸压抽采的影响[D]. 张村.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4]煤矿瓦斯赋存和运移的力学机制及应用研究[D]. 贾天让.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淮南矿业集团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及管理经验[J]. 陈建,李朝,张臻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S1)
  • [6]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 曹垚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2)
  • [7]淮南望峰岗井田C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意义[D]. 叶凌燕.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8]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研究[D]. 张克.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6)
  • [9]中国煤矿瓦斯治理理论与技术[A]. 袁亮,薛俊华. 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10]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D]. 陈建忠.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