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及成年期相关疾病研究综述

儿童肥胖及成年期相关疾病研究综述

一、小儿肥胖症与其成人期相关疾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冯佳宾[1](2021)在《超重、肥胖儿童血清微量营养素水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且超重率、肥胖率居高不下,本研究通过了解健康儿童及超重、肥胖儿童血清微量营养素、生化指标酶水平,探讨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针对性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沈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青春发育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的超重/肥胖儿童191例,根据BMI百分位数分为超重组(n=67)、肥胖组(n=71)、极度肥胖组(n=53),同时选取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健康儿童(n=63)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外周血血清微量营养素、生化指标酶水平。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超重组、肥胖组、极度肥胖组、对照组四组间性别、体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高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超重组、肥胖组、极度肥胖组四组间外周血血清Ca、Mg、Fe、Co、Hg、Ni、25-OH-D、25-OH-D3、ALP、ALT、AST、GGT、CHE、LDH、CK、αHBDH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u、Se、Zn、Li、Mn、Pb、Cd、VA、25-OH-D2、CKMB水平在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外周血血清Ca、Mg、Fe、Co、Ni、25-OH-D、25-OH-D3水平与BMI值呈负相关(r=-0.669,-0.178,-0.244,-0.169,-0.129,-0.454,-0.458),年龄、Hg、ALP、ALT、AST、GGT、CHE、LDH、Ck、a HBDH水平与BMI值呈正相关(r=0.230,0.183,0.441,0.367,0.475,0.351,0.403,0.489,0.417,0.4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矫正Mg、Co、Ni、25-OH-D、25-OH-D3、ALP等混杂因素后证实,外周血血清Ca(r=-0.461)、Fe(r=-0.241)、25-OH-D3(r=-0.128)水平与BMI仍然呈负相关,年龄(r=0.375)、GGT(r=0.203)与BMI仍然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非肥胖组(包括对照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包括肥胖组、极度肥胖组)分组,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低Ca(OR=0.655,95%CI:0.5250.817)、低Mg(OR=0.636,95%CI:0.4410.916)、低Fe(OR=0.025,95%CI:0.0030.200)、高ALT(OR=0.953,95%CI:0.9210.987)、高体重(OR=1.226,95%CI:1.1321.327)是肥胖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男童较女童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现象,相对于健康儿童,极度肥胖儿童身高值更高。2.与健康儿童比较,超重/肥胖儿童外周血血清Ca、Mg、Fe、Co、Ni、25-OH-D、25-OH-D3水平偏低,血清Hg、ALP、ALT、AST、GGT、CHE、LDH、CK、αHBDH水平偏高。3.外周血血清Ca、Fe、25-OH-D3水平与BMI值呈负相关,年龄、GGT与BMI值呈正相关。4.低Ca、低Mg、低Fe、高ALT、高体重水平是肥胖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5.外周血血清微量营养素、酶水平与儿童超重、肥胖发生密切相关,应重视儿童家长适时监测及合理膳食意识。

王梦然[2](2019)在《痰湿型肥胖病儿童饮食行为与客观指标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调查痰湿型肥胖病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客观指标。一方面,更好地认识痰湿型儿童肥胖病临床特征与客观指标;另一方面,督促全社会认识痰湿型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更科学地指导中小学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并发症,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肥胖病危害的认识。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病房2017年1月~2019年3月符合单纯性肥胖病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按照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选择痰湿证肥胖患儿80例,填写饮食行为及喂养方式调查问卷并纳入人体成分指标、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血脂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综合分析痰湿型单纯性肥胖病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客观指标。结果:痰湿型肥胖儿童中男生较多,占61.25%,喂养人以祖父母多,占53.75%,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最多。患儿至少存在1种或1种以上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偏食肥甘厚味(90%),不良进餐习惯(65%),情绪化进食(41.67%)。普遍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水果、蔬菜、粗粮进食频率普遍偏低,全部患儿每日均进食高热量食品,偏食肥甘厚味、情绪化进食这两类不良饮食行为对高热量食品进食频率存在差异(P<0.05)。权威型喂养方式不影响儿童饮食结构(P>0.05),纵容型及忽视型喂养方式对高热量食品进食频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痰湿型肥胖儿童体脂率与基础代谢率、身体总水分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相关性越强,关系越显着(P<0.05)。体脂率与TG、血糖、胰岛素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相关性显着(P<0.05)。结论:痰湿型肥胖病儿童中不良饮食行为较为普遍,与家庭中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和儿童不正确饮食行为有关。痰湿型肥胖儿童体脂率与基础代谢率、身体总水分各年龄段呈负相关。体脂率与TG、血糖、胰岛素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说明痰湿型肥胖引起儿童脂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变可能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静文[3](2019)在《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持续升高,无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及印度等人口基数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渐成流行趋势。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以及慢性贫血等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脏内分泌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以1,25双羟基维生素D3(1,25-dihhdroxy-vitamin D3,1,25-(OH)2D3)等密切相关。以上均说明肥胖可能对肾脏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随着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医疗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损害有了很清楚的认识,但关于肥胖对肾脏内分泌功能有什么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1,25-(OH)2D3是肾脏内分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肾脏内的1α-羟化反应是活性维生素D生成的关键限速步骤。维生素D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骨骼构建非常重要,如果能早期发现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1,25-(OH)2D3的变化规律,并予以纠正,则能大大减少相关代谢紊乱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迄今为止,关于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血液循环中1,25-(OH)2D3水平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最终结果及相互作用的机制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比较单纯性肥胖儿童与正常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探讨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血清1,25-(OH)2D3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的关系。希望能早期发现单纯性肥胖儿童1,25-(OH)2D3水平的变化的证据,能为科学、规范的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单纯性肥胖患儿30名作为肥胖组,选取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同年龄同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排除继发性肥胖患儿,两组患儿均未接受外源性骨化三醇治疗,除外佝偻病。收集两组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临床指标,采集两组患儿的血清样本,用1,25-(OH)2D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血清中1,25-(OH)2D3的含量。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代谢指标:血糖、胰岛素、血脂及血尿酸等均在我院化验室检测,通过查阅相关儿童病案资料获得。分析比较两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差异,进一步分析单纯性肥胖组患儿血清1,25-(OH)2D3水平与其相关炎症指标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验证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单纯性肥胖组与BMI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2.318,P值=0.024);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与其BMI成正相关(r值=0.474,P值=0.008);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本研究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与其炎症细胞因子CRP、IL-6、TNF-α及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尿酸水平等均无相关性。结论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高于BMI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且单纯性肥胖组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与其BMI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肥胖对维生素D代谢有影响,单纯性肥胖可使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升高。

于科[4](2018)在《7~14岁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中医体质调研》文中认为目的:本调查以7-14岁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中医体质分布,为防治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17年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超体重“健康夏令营”7-14岁超重和肥胖学生。发放中医体质问卷和背景信息调查表。筛查符合超重和肥胖的中小学生,最终纳入393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共筛查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393例,其中肥胖284例,占72.26%,超重109例,占27.73%。在肥胖学生中,其中男生210例,占73.94%,女生74例,占26.05%,在超重学生中,男生77例,占70.64%,女生32例,占29.35%。(2)肥胖学生中,判定为单一体质165例。其中平和质96例(58.18%),气郁质25例(15.15%),痰湿质18例(10.91%),阴虚质9例(5.45%),气虚质8例(4.85%),特禀质8例(4.85%)。超重学生中,判定为单一体质65例。平和质40例(61.54%),气郁质8例(12.3%),阴虚质7例(10.77%),特禀质4例(6.15%),气虚质3例(4.62%),痰湿质2例(3.08%)。(3)肥胖学生中,两种及两种以上体质兼夹者共72例。两种体质兼夹最为多见的是气郁质与阴虚质(8.91%),痰湿质与阴虚质(6.68%),气郁质与气虚质(5.73%)。超重学生中,两种及两种以上体质兼夹者共22例。两种体质兼夹最为多见的是:痰湿质与气郁质(13.13%),气郁质与气虚质(8.08%)。结论:在参与调查的超重和肥胖的中小学生中,发病率较高的年龄依次是10岁、11岁、12岁,男生大于女生;平和质的发生居于首位,故可认为后天环境因素对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偏颇体质中,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特禀质是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存在发生的重要影响特质;在兼夹体质中,气郁质的发生最为普遍,可认为气郁质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肖艳宇[5](2016)在《天津市托幼机构3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062014年天津市3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从个人、家庭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天津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儿童肥胖与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关系,为制定天津市36岁儿童超重肥胖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20062014年,在天津市46所市级监测幼儿园收集145078例36岁儿童的体检信息,包括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值(Z-scores),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2.于2015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儿童保健手册统一编码,回顾性研究2013年和2014年共计1286例儿童的体检指标,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分析不同儿童身高、体重、BMI及超重肥胖构成情况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性。3.对2015年1286例在园儿童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调查及体格检查。采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天津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4.于2015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3305例儿童进行空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尿酸检测,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儿童肥胖与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关系。结果1.从2006年到2014年,天津市36岁儿童年龄别身高Z值显着增长,从0.34增长到0.54;儿童年龄别体重Z值保持稳定;年龄别BMI Z值从0.40下降到0.23。儿童超重率从2006年的23.4%下降到20.7%,肥胖率从2006年的7.0%增长到2010年的7.9%,从2010年到2014年保持稳定。男孩的超重和肥胖率远高于女孩。36岁儿童肥胖率随着年龄急剧增长,从3岁的4.9%增长到6岁的11.6%,增长了2.4倍。2.20132015年纵向研究显示,3年间男童体重、身高和BMI均高于女童(P<0.05),2014和2015年6岁童身高、体重高于5岁童(P<0.05)。2013年6岁童身高、体重和BMI高于5岁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童的体重变化高于5岁儿童,变化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更高(P<0.05);BMI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不同年龄儿童的肥胖和超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不同性别的肥胖和超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和2015年男童的肥胖、超重构成高于女童(p<0.05)。3.在1286名儿童中2013年进入队列的体重正常儿童1072名,在2015年肥胖发生率为4.6%,超重发生率为7.2%,超重或肥胖合计发生率为1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孩、人工喂养、看屏幕(包括电视、手机、电脑)时间较长、吃饭时间较快是天津市托幼机构56岁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父母文化程度、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从托幼机构回家后是否吃主食,与儿童肥胖的发生无关联(p>0.05)。4.不同性别儿童,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低于女童。不同年龄儿童,3岁童血脂异常率及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型儿童血脂异常率、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儿童血清甘油三酯异常率远高于正常儿童(p<0.05)。不同性别儿童,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高于男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血清总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型的儿童,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及体型的36岁儿童中,血糖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36岁儿童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平均血糖水平高于女孩。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长,平均血糖水平逐渐增高。不同体型的儿童,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的平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体型儿童。血尿酸异常率在不同年龄及性别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体型儿童的血尿酸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的水平要高于正常体型儿童。此外,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体型儿童的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血尿酸水平高于女孩,肥胖儿童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体型儿童。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有关联(p<0.05),血糖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从2006年到2014年,天津市36岁儿童的超重患病率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6岁儿童最为明显。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有性别差异,男童高于女童,不同性别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受时间和性别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性别男、人工喂养、看屏幕(包括电视、手机、电脑)时间较长、吃饭时间较快是56岁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出生后4个月内混合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肥胖儿童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体型儿童,且随年龄增长水平呈增高趋势。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受外界因素影响,应重视3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及健康教育,以降低该年龄段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儿童家长及各医疗保健部门应适时监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及时发现超重肥胖状况,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予以有效干预。

林保光[6](2015)在《闪罐结合贴磁疗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观察闪罐结合穴位贴磁疗法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BMI指数及体脂百分率的影响,对闪罐结合穴位贴磁疗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实际疗效进行评价,为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儿推拿手法治疗,每天一次,连续治疗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接受闪罐法配合穴位贴磁疗法治疗,具体疗程同对照组。疗程开始前、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体重、BMI指数、体脂百分率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该疗法对于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综合疗效。结果:1、将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体重、BMI指数及体脂百分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基线资料齐,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对照:经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体重、BMI指数及体脂百分率等三项指标均有所下降,相较于治疗前三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闪罐法配合穴位贴磁疗法、小儿推拿手法均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有治疗作用。3、组问对照:①体重:两组经治疗后体重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重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②BMI指数:两组经治疗后BMI指数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MI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③体脂百分率:两组经治疗后体脂百分率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脂百分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4、4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1例(治愈率36.7%),显效12例(愈显率76.7%),好转4例(有效率90%),无效3例(无效率10%);对照组治愈5例(治愈率16.7%),显效10例(愈显率50%),好转12例(有效率86.7%),无效3例(无效率1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依从率均为100%。结论:1、闪罐疗法联合穴位贴磁疗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闪罐疗法联合穴位贴磁疗法在改善体重、BMI值、体脂百分率方面,均优于单纯性推拿疗法。2、该疗法操作简单易行,无侵入性,无痛苦,有效避免了患者的抵触心理,临床显示依从性良好,值得于临床推广。

杨丽萍[7](2013)在《环境影响因素及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与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了解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的体格差异,探讨肥胖对3-6岁儿童健康的危害;明确导致儿童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并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探讨两者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从各个层面建立针对儿童早期肥胖的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为以后建立长期的、有效的、科学的儿童肥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方法:于2011年8月-10月间,选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武汉市武昌区、汉口、江夏、蔡甸、东西湖6个市区。以调查日期作为标准,以现场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用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颁布儿童生长标准为标准(身高别体重+2SD及以上判断为肥胖),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湖北省内6个市区所属当地幼儿园为单位(共计36所幼儿园),对3-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每一个肥胖儿童选取一名对照儿童,对照儿童入选标准为居住在与肥胖儿童同一社区、性别相同、年龄相同(±3个月)、身高相同(±3厘米)、身高别体重在正常范围的健康儿童。采用自编问卷,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调查表对3-6岁儿童的家长或抚养人进行面对面询问。对所有儿童进行人体测量并采集外周静脉血3ml,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利用卡方检验、t检验、1:1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个区县共调查467对肥胖-对照儿童。1.儿童各测量指标分析:肥胖儿童组及对照儿童组的胸围分别为58.68±5.10cm和49.93±3.50cm,腰围分别为60.61±6.85cm和50.78±3.12cm,臀围分别为66.06±5.12cm和55.60±3.50cm,收缩压分别为95.39±9.22mmHg和87.76±6.72mmHg,舒张压分别为62.06±6.25mmHg和58.49±6.13mmHg;肥胖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各皮褶厚度分别为:8.64±3.06mm和6.19±1.26mm(肱二头肌)、13.27±3.76mm和8.14±1.89mm(腹部)、19.41±3.46mm和11.12±2.95mm(大腿)、10.03±2.85mm和6.66±1.45mm(肩胛下)、12.11±3.58mm和7.58±2.28mm(腰部),各测量值在两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肥胖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的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26.07±9.21g/L和123.12±8.89g/L、脂联素水平分别为8.93±5.11mg/L和13.60±5.81mg/L、瘦素水平分别为11.65±4.98μg/L和3.89±2.33μg/L,两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庭基本特征:467对儿童中,肥胖儿童组母亲的生育年龄为27.02±3.85岁,稍高于对照组26.41±3.80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P<0.05)。父亲的生育年龄分别为28.92±4.88岁和29.34±4.4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母亲文化程度主要是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9.5%和50.1%;其父亲的文化程度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54.6%和55.2%;两组儿童母亲的职业主要为商业或服务类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5.8%和34.0%,父亲的职业则主要为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5.8%和3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别集中在2000-<2500元和2500-<3000元(25.9%和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儿童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对肥胖组儿童及对照组儿童的性格特点、饮食行为(早餐情况、食物偏好、宵夜习惯、进餐次数、洋快餐频率、零食摄入情况和进餐速度等)、体力活动情况(久坐静态行为、活动时间等)和睡眠时间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儿童在偏爱甜食(P=0.048)、肉类(P=0.000)、每日进餐次数(P=0.000)、进餐速度(P=0.000)、每日看电视时间(P=0.000)和运动时间(P=0.001)上的存在显着差异。4.母亲孕期情况分析:对肥胖儿童组及对照儿童组父母BMI、吸烟/饮酒情况、异常孕产史、孕早期阴道出血或损伤情况、妊娠期疾病、孕期母亲体重变化、孕期母亲生活习惯(各类食物摄入情况、情绪状态、活动情况、睡眠时间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肥胖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母亲BMI分别为22.29±2.89和21.23±2.53(t=5.908,P<0.001)、父亲BMI分别为24.29±3.17和23.20±2.79(t=5.386,P<0.001)、母亲孕期增加的体重分别为17.26±6.34Kg和14.93±5.98Kg(t=5.658,P<0.001)、摄入豆类及其制品(P<0.001)和甜食(P<0.05)的频率、睡眠时间(P<0.05)和情绪状态(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儿童的出生史:对儿童出生时的体重、身长、分娩方式以及分娩时的胎龄情况做比较,发现肥胖组儿童出生时的体重高于对照组(3514.52±524.01g vs3263.90±446.77g,P<0.001),肥胖儿童组中巨大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vs8.8%,P<0.05),出生时身长亦大于对照组儿童(50.84±1.81cm vs50.24±1.45cm,P<0.05)。肥胖儿童组中剖宫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儿童组(72.8%vs64.2%,P<0.05)。两组在分娩时胎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儿童喂养史:肥胖组中纯母乳喂养的儿童有282例,占60.4%,混合喂养的儿童有107例,占22.9%,人工喂养的儿童有78例,占16.7%;对照组中母乳喂养的儿童有315例,占67.5%,混合喂养的儿童有97例,占20.8%,人工喂养的儿童有55例,占11.8%。肥胖儿童组中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60.4%vs67.5%,P<0.05)、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3.7%vs51.9%,P<0.05)。两组在初次添加辅食时间(P=0.046)和初次添加固体辅食时间(P=0.010)上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7.家长对儿童肥胖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两组家长在是否知晓体质指数(BMI)(P=0.040)以及对儿童肥胖所持态度(P=0.019)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肥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偏食肉类(OR=1.713)、每日看电视时间>3h(OR=7.820)、母亲BMI≥24(OR=3.884)、父亲BMI≥24(OR=3.905)、出生体重≥4000g(OR=2.108)、孕期增加体重在13-20kg(OR=1.960),孕期增加体重>20kg(OR=5.147)、血清瘦素水平>10.45μg/L(OR=2.697)均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0-<3000元(OR=0.183)、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OR=0.135)、儿童进餐速度较慢(OR=0.471)、孕期经常摄入豆类及其制品(OR=0.406)、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OR=0.486)、初次添加辅食时间在4-6个月(OR=0.383)、初次添加辅食时间>6个月(OR=0.355)、血清瘦素水平<4.40μg/L(OR=0.516)、家长知晓儿童肥胖原因>3点(OR=0.222)均为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9.母乳喂养时间与儿童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母乳喂养时间在4-<6个月和≥6个月者,其血清瘦素水平均低于无母乳喂养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水平的差异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因素及血清瘦素水平对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有影响作用。1.儿童肥胖不仅仅体现在高体重,过量的脂肪也在身体各不同部位聚积,在3-6岁的年龄段,肥胖已表现出了对儿童心血管的危害。2.影响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儿童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同时,儿童肥胖与父母体重密切相关,父母超重的儿童易患肥胖。孕期母亲的膳食习惯、体重增加、母乳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的知晓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均是影响儿童肥胖发生的因素。3.肥胖儿童存在血清脂联素水平偏低、瘦素水平偏高(瘦素抵抗)的现象,母乳喂养时间的延长可以降低儿童血清瘦素水平。4.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应重在预防并且尽早预防,儿童的父母应接受健康科学的家庭喂养知识教育,同时帮助孩子在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肥胖的发生。

朱翠翠[8](2013)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及瘦素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儿童肥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β3-AR)Trp64Arg多态性及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周边地区6~12岁哈萨克族学龄肥胖儿童92例及非肥胖儿童71例,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多态性及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β3-AR)Trp64Arg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1)哈萨克族学龄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两组间β3-AR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2,P<0.05),但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1,P>0.05);2)两组间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3.013,P<0.05;χ2=4.436,P<0.05);等位基因OR值(0.608)及95%可信区间[0.380-0.972]提示该突变对肥胖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两组间β3-AR Trp64Arg多态性与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多态性的共同作用表现在同一哈萨克族学龄儿童个体中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8,P<0.05),但两组间与两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共同作用表现在同一个体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62,P>0.05)。结论:1)新疆哈萨克族学龄儿童中存在β3-AR Trp64Arg及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位点多态性;2)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位点的突变对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肥胖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β3-AR Trp64Arg多态性可能与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肥胖相关;3)β3-AR Trp64Arg与瘦素基因启动子区C2549A位点多态性在同一个体的共同作用可能与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肥胖有关。

詹晓梅[9](2012)在《肥胖症青少年心脏对运动减肥适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是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肥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发生率日益增加,对肥胖的及早防控已成为全球主要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拟根据不同肥胖程度青少年心率、血压、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和功能各参数及心脏标志物等的变化,比较不同肥胖程度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探讨肥胖青少年心脏结构和功能对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为运动减肥促进肥胖青少年健康、早期预防和治疗肥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巅峰减重有限公司参加运动减肥的小班成员和VIP会员33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名,平均年龄为19.63±3.03岁;女性17名,平均年龄19.71±3.96岁。根据体脂百分比分为中-重度肥胖组(15人,20.09±3.71岁,体脂率为39.07±4.76%)和极重度肥胖(18人,19.36±3.36岁,体脂率为52.64±7.65%)两组。运动减肥前根据受试者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负荷试验结果确定运动强度,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全封闭式营养和运动干预为期3个月。由专业营养师根据基础代谢率配餐,保证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供给,安排膳食。受试者分别于运动减肥前一天、一个月末、三个月末前一天测量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等)、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脂四项、胰岛素和hs-CRP)、心脏分子标志物(心肌酶谱、 cTnI和NT-proBNP)、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测量安静血压和心率(基础心率、安静心率、运动负荷试验前、运动后即刻心率及负荷试验结束后1min恢复心率)。研究结果:1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血脂、胰岛素和hs-CRP的影响与运动减肥前比较,实验第1个月、3个月后不同性别肥胖症青少年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均显着下降(P<0.01);与运动减肥前比较,实验第1个月、3个月后不同肥胖程度青少年的FBG、TC、LDL-C、TG、FINS、HOMA-IR均显着性下降(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运动减肥前相比,1个月、3个月后肥胖青少年hs-CRP水平显着下降(P<0.01),3个月末与第1个月末比较,下降显着(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运动减肥前血清hs-CRP与体脂率、臀围、腰围、脂肪量、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2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心率和血压的影响与运动减肥前比较,运动减肥1个月、3个月后,不同性别、不同肥胖程度受试者基础心率、安静心率、运动负荷即刻心率、和运动结束后1min恢复心率均显着性下降(P<0.01),心率与负荷强度之间的直线斜率显着降低,且截距减小。与运动减肥前比较,1个月、3个月运动减肥后,肥胖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显着(P<0.01)。3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血清NT-proBNP和cTnT水平的影响与运动减肥前比较、1个月末和3个月末安静、定量负荷试验后即刻及24h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减肥前比较,减肥1个月、3个月后,肥胖青少年安静血清NT-proBNP水平显着性下降(P<0.05),运动减肥1个月与3个月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定量负荷试验即刻后NT-proBNP明显高于安静水平;与运动减肥前比较,1个月、3个月后相同定量负荷试验运动即刻后NT-proBNP和安静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运动减肥前比较,运动减肥1个月末,定量负荷跑台试验后即刻NT-proBNP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减肥3个月后,定量负荷即刻NT-proBNP水平显着下降(P<0.05)。4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运动减肥前,极重度肥胖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指标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均显着高于中重度肥胖青少年(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不显着;收缩功能指标EDV/BSA、CI、SI显着低于中度肥胖青少年(P<0.05),心输出量高于中重度肥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峰值流速Va显着高于中重肥胖组,E/A、和Ve/Va显着低于中度肥胖青少年(P<0.05)。与运动减肥前相比,减肥1个月后,中重度、极重度肥胖患者IVSd、LVPWd、 LVM、标化LVMI和极重度组RWT显着降低(P<0.05)。运动减肥3个月后,中重度、极重度肥胖患者AOD、IVSd、IVSs、LVPWd、RWT、 LVM、标化LVMI均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极重度肥胖组LVPWs显着降低(P<0.05), LVDd减肥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经过3个月运动减肥后,极重肥胖组AOD、IVSd、LVPWd、LVM、标化LVM与中重度组相比,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运动减肥前相比,运动减肥1个月后,中重度、极重度肥胖患者SI、 EDV/BSA和极重度组SV显着增加(P<0.05);运动减肥3个月后,两肥胖度青少年SI和EDV/BSA显着增大(P<0.01)、SV与中重度肥胖组ET明显增加而两肥胖度青少年CO显着降低(P<0.05)、极重度肥胖组SI和EDV/BSA均低于中重度肥胖组(P<0.05)。与运动减肥前相比,减肥1个月后,中重度组、极重度肥胖患者E/A和Ve/Va均显着增大。运动减肥3个月后,不同肥胖组E、Ve、E/A和Ve/Va显着增大, A、 Va明显下降(P<0.05);极重度肥胖组Va、 Ve/Va与中重度肥胖患者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运动减肥前,肥胖青少年中有46%LVH,其中12%为向心性肥大,28%为向心性重构,离心性肥大为6%,3个月运动减肥后仅有6%肥胖青少年仍存在LVH,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的受试者均恢复到正常构型,正常心脏构型比率由原来的54%提到94%;运动减肥后未出现正常左室构型发展为左室肥大。与运动减肥前比较,运动减肥1个月后,LVH受试者LVM、LVMI、LVPWd、 RWT和IVSd显着性降低(P<0.01), SI, E、 E/A和Ve/Va显着增大(P<0.05)。3个月运动减肥后,RWT、LVM、IVSd、LVMI、LVPWd非常显着性降低,SI、mVcf和EDV/BSA显着增大(P<0.05)。E、Ve显着增大,A、Va显着降低,(P<0.05),E/A非常显着性增大(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脏形态指标标化LVM与身体形态(BMI、PBF和WC)、HOMA-IR、E/Va和NT-proBNP呈显着正相关(P<0.05)。EF与CRP呈显着负相关(P<0.05)。E/A与PBF、WC和DBP呈显着正相关(P<0.05);Ve/Va与BMI和PBF呈非常显着性负相关(P<0.01)。E/Va与PBF和LVMI呈显着性相关(P<0.05)。研究结论:1三个月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明显改善身体形态、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显着降低血清hs-CRP水平,对预防和降低肥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肥胖青少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运动减肥能显着降低肥胖青少年基础心率、安静心率和各级负荷运动后即刻心率及运动后1min恢复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率储备。3.肥胖青少年明显存在心脏肥大,向心性重构是肥胖青少年左室构型变化的主要形式,3个月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肥胖青少年左室质量、减少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等心脏结构,能良性逆转肥胖青少年左室重构,肥胖青少年心脏改变具有可复性。4.肥胖症青少年心脏舒张功能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极重度肥胖患者心脏肥大明显异常,心脏功能降低明显。3个月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能明显改善肥胖青少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极重度肥胖青少年逆转心功能可能需要更长的锻炼时间和体重的进一步降低。5.肥胖青少年cTnT和NT-proBNP在安静和定量负荷运动后即刻都处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没有其它明显疾病的健康青少年有关,也反映了本研究受试对象心脏结构的完整性和血液动力学功能正常。运动减肥能降低肥胖症青少年NT-proBNP水平,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戎芬[10](2012)在《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肥胖己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之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正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如过度能量摄入、低体力活动、静坐生活方式增多等,肥胖患病率也随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深远,不仅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导致长期病态和早期死亡。超重、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这些疾病的隐患。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引起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且相互关联,主要包括遗传、出生体重、饮食、体育锻炼、父母行为意识、社会经济、精神心理等因素。肥胖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原因错综复杂。遗传因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而各种环境因素则促进肥胖的发生。研究证实,从胎儿到成年期的各年龄阶段中,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鲜明的生长发育轨迹现象,探讨这些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有效开展早期干预,而且对减少成年期肥胖相关疾病、保障终身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了解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队列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超重、肥胖发生的现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从出生到儿童期再到青少年期,儿童青少年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出生体重与生活行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父母超重肥胖对子代超重肥胖的影响以及超重肥胖和相关生活行为因素的家庭聚集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县级市(江阴市)和两个中心行政区(惠山区和锡山区)出生于1993-1995年的活产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体重大于等于4000克者作为暴露组,小于4000克同时大于等于2500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设计,基线数据来源于这三个地区在90年代初建立的妇女围产保健数据库,包括母亲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初次孕产期检查、产前复查、产时及围产期检查等。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进行儿童期随访,随访所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生长发育情况、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习惯及其家庭特征和父母生活方式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再次对已进入青春期的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随访,除收集与上次随访类似的信息外,本次随访信息更具体化和详细化,增加收集父母的相关信息,仍然进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及血压等)。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结局变量,并以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发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参考值作为判定超重与肥胖的标准。以超重肥胖者作为病例,按同性别、同年龄配以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和设置核查程序,双遍录入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和SAS9.2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研究结果]1.队列概况本次队列研究起点为研究对象出生时,经过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两次随访,最终进入分析的合格对象为2236人,其中出生时1108人为巨大儿,1128人为正常出生体重儿;男生1488名,占66.55%(暴露组737名,对照组751名),女生748名,占33.45%(暴露组371名,对照组377名)。2.基线调查结果过期妊娠、母亲孕前BMI较高和母亲孕期增加体重较多均是婴儿高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1(95%CI:1.48,3.63)、1.17(95%CI:1.07,1.27)、1.11(95%CI:1.08,1.14)。3.儿童期随访调查结果儿童期实际随访到2870人,年龄在10-13岁之间。本人群儿童期超重检出率为12.03%(男生15.66%,女生4.81%),肥胖检出率为2.15%(男生2.42%,女生1.61%),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4.18%(男生18.08%,女生6.42%);暴露组中超重检出率为13.45%,肥胖检出率为2.80%,对照组中超重检出率为10.64%,肥胖检出率为1.51%。暴露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6.25%)高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2.1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分别为1.26(95%CI:1.01,1.58)和1.86(95%CI:1.03,3.33),AR分别为2.81%和1.29%。不同出生体重组之间儿童BMI均值不同,超重率和肥胖率有明显的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1)。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2.06)、高出生体重(OR=1.48)、母亲超重肥胖(OR=2.22)、婴儿期人工喂养(OR=2.80)和混合喂养(OR=2.70)、经常吃油炸食品(OR=1.41)、经常吃夜宵(OR=4.59)、看电视时间较长(OR=1.37)、收入较高(OR=1.47)、父亲饮酒(OR=1.34)均为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牛奶食用次数较多(OR=0.66)为保护因素。4.青少年期随访调查结果青少年期实际随访到2236人,随访率为77.91%,年龄在15-18岁之间。青少年期超重检出率为9.35%(男生10.28%,女生7.49%),肥胖检出率为1.83%(男生2.09%,女生1.34%),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18%(男生12.37%,女生8.83%);暴露组超重检出率为11.73%,肥胖检出率为2.44%,对照组超重检出率为7.00%,肥胖检出率为1.24%。暴露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4.17%)高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8.2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分别为1.68(95%CI:1.28,2.19)和1.96(95%CI:1.04,3.72),AR分别为4.73%和1.20%。不同出生体重组之间青少年BMI均值不同,超重率和肥胖率有明显的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1.43)、高出生体重(OR=1.62)、双亲均超重肥胖(OR=2.56)、母亲超重肥胖(OR=1.87),父亲超重肥胖(OR=1.85)、经常每顿吃得很饱(OR=1.45)、进餐速度偏快(OR=1.34)、使用电脑时间较长(OR=1.40)、母亲中等文化程度(OR=1.46)和较高文化程度(OR=2.01)均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校内活动时间较多(OR=0.69)、母亲对肥胖持反对态度(OR=0.65)为保护因素。出生体重与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共提取蛋白类食物、静坐生活方式、果蔬类食物、体育活动、饮食习惯和饮食偏好6个公因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分别与蛋白类食物、果蔬类食物对超重肥胖的发生有相乘交互作用;出生体重与蛋白类食物、果蔬类食物、饮食偏好的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65(95%CI:-3.29,-0.01)、1.36(95%CI:0.37,2.36)和1.19(95%CI:0.14,2.2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归因比分别为76.74%、55.06%、48.29%。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队列分析在所有研究对象2236人中,出生时1108人为巨大儿,进入儿童期有317(14.18%)名儿童超重或肥胖,进入青少年期有250(11.18%)名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按照性别分组,男生出生时49.53%为巨大儿,儿童期18.08%超重肥胖,青少年期12.37%超重肥胖;女生出生时49.60%为巨大儿,儿童期6.42%超重肥胖,青少年期8.82%超重肥胖。由此可见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降低,而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升高。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体重变化趋势分析:性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即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异常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出生体重与时间没有交互作用,说明两因素的作用效果相互独立。从儿童期至青少年期,从总体来看,BMI分级转好率大于转差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分性别来看,男生BMI分级转好率大于转差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女生BMI分级虽转好率大于转差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86)。6.父母超重肥胖对子女超重肥胖影响的分析父母超重肥胖状况为双亲均正常、父亲超重肥胖、母亲超重肥胖、双亲均超重肥胖,其子女超重肥胖检出率依次为:12.01%、14.20%、15.94%、29.09%(儿童期)和7.52%、13.34%、13.43%、16.67%(青少年期),总体均呈现增加趋势(P<0.01)。青少年BMI与其父母超重肥胖状况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BMI与其父母超重肥胖状况呈显着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54(95%CI:0.37,0.71);青少年超重肥胖与其父母超重肥胖状况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肥胖、母亲超重肥胖、双亲均超重肥胖的家庭与双亲均正常的家庭相比,其子女超重肥胖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1.73(95%CI:1.23,2.42)、1.89(95%CI:1.18,3.02)和2.36(95%CI:1.49,3.73)。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青少年超重肥胖与其父母超重肥胖状况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男生组,父亲超重肥胖和双亲均超重肥胖与双亲均正常相比,其子女超重肥胖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1.83(95%CI:1.24,2.71)和2.05(95%CI:1.17,3.61),但在母亲超重肥胖者中,未观察到此效应;在女生组,母亲超重肥胖和双亲均超重肥胖与双亲均正常相比,其子女超重肥胖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2.49(95%CI:1.09,5.68)和3.07(95%CI:1.36,6.92),但在父亲超重肥胖者中,未观察到此效应;由此推测母亲超重肥胖可能对其女儿超重肥胖的影响较大,而父亲超重肥胖可能对其儿子超重肥胖的影响较大;与双亲体重均正常相比,双亲同时超重肥胖对女儿(OR=3.07)超重肥胖产生的影响可能大于对儿子(OR=2.05)的影响。青少年与其父(母)亲在超重肥胖和生活行为因素等方面的相关关系:父(母)亲和子女在BMI、BMI分级、饮酒、饮茶、吃油炸食品、每顿吃得很饱、进餐速度、对肥胖的态度、对体型的评价、是否需减肥方面有正相关关系。[结论]1.该队列超重率较高,儿童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青少年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儿童期是超重肥胖的高发阶段,应引起高度重视。2.高出生体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的一级预防应从胎儿期抓起;生活行为因素可能修饰出生体重与肥胖的关系,高出生体重的儿童青少年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通过改变其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来降低肥胖发生的危险性。3.父母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关联存在性别差异;父母与子女超重肥胖及其生活行为因素存在相关性。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应重视家庭环境因素。

二、小儿肥胖症与其成人期相关疾病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肥胖症与其成人期相关疾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超重、肥胖儿童血清微量营养素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锌、铁、钙缺乏与儿童肥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2)痰湿型肥胖病儿童饮食行为与客观指标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资料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6.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痰湿型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调查问卷(附录 2)
    3.痰湿型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对饮食结构的影响(见表 3、表 4、表 5)
    4.家长喂养方式调查问卷。
    5.家长喂养方式对饮食结构的影响(见表 8、表 9、表 10)
    6.痰湿型肥胖儿童体成分主要指标相关性
    7.体脂率与空腹血清胰岛素、血糖、血脂的相关分析
    8.典型案例回顾分析
讨论
    1.痰湿与肥胖相关性研究
    2.儿童青少年痰湿型肥胖理论依据
    3.饮食行为研究
    4.人体成份指标研究
    5.痰湿型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结果分析
    6.痰湿型肥胖儿童客观指标结果分析
结语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儿童肥胖病概述
        1.病名与分型
        2.病因病机
        3.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儿童肥胖病概述
        1.发病机制
        2.高危因素
        3.肥胖相关性疾病
        4.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7~14岁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中医体质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问卷调查
    1.资料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超重和肥胖诊断标准
        2.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调查内容
    6.调查方法
    7.统计方法
调查结果
    1.背景资料
    2.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2.1 单一中医体质分布
        2.2 倾向是偏颇体质分布
        2.3 两种及两种以上中医兼夹体质分布
        2.4 肥胖学生体质兼夹分布雷达图
        2.5 超重学生体质兼夹分布雷达图
讨论
    1.古代中医儿童体质的讨论
        1.1 纯阳之体
        1.2 稚阴稚阳之体
        1.3 五脏有余不足之体
        1.4 少阳之体
    2.现代中医儿童体质的讨论
    3.中医体质与肥胖的讨论
    4.背景信息的讨论
    5.单一体质分布的讨论
        5.1 平和质的形成
        5.2 气郁质的形成
        5.3 痰湿质的形成
        5.4 阴虚质的形成
        5.5 气虚质的形成
        5.6 特禀质的形成
        5.7 偏颇中医体质统计学的讨论
    6.兼夹体质分布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概述
    2.流行趋势
    3.病因病机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5)天津市托幼机构3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06~2014 年天津市托幼机构 3~6 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3~6 岁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判断标准
        1.1.4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
        1.2.2 3~6 岁儿童身高、体重、BMI测定结果
        1.2.3 3~6 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2013~2015 年天津市托幼机构 3~6 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纵向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年龄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
        2.2.2 不同性别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
        2.2.3 3~6 岁儿童每年体重增加情况
    2.3 讨论
    2.4 结论
三、天津市托幼机构 5~6 岁儿童肥胖及超重相关因素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内容
        3.1.4 质量控制
        3.1.5 统计学分析
        3.1.6 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3.2 结果
        3.2.1 样本量分布
        3.2.2 正常体重儿童发生肥胖及超重的相关因素分析
        3.2.3 天津市托幼机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4 天津市托幼机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天津市托幼机构 3~6 岁肥胖儿童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方法
        4.1.4 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4.2 结果
        4.2.1 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分析
        4.2.2 血糖水平分析
        4.2.3 血尿酸水平分析
        4.2.4 肥胖儿童BMI及血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儿童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闪罐结合贴磁疗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1.2 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学研究
        1.3 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病理机制研究
        1.4 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1.5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1.6 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2. 祖国传统医学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药物治疗
    3. 针灸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3.1 经典文献研究
        3.2 单纯针灸疗法
        3.3 综合针灸疗法
    4. 拔罐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5. 小结
下篇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随机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基础治疗
        3.2 治疗组
        3.3 对照组
        3.4 注意事项
        3.5 不良反应
    4. 观察指标
        4.1 体重
        4.2 BMI
        4.3 体脂百分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基线情况
        7.2 两组经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7.3 两组的体重、BMI指数、体脂百分率组间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7.5 不良事件记录
    8. 讨论
        8.1 结果
        8.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设计分析
        8.3 穴位作用分析
        8.4 闪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作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环境影响因素及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与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儿童现场人体测量和实验室结果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二、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三、 质量控制
        1. 统计分析
        2. 现场及实验室质量控制
    四、 研究结果
        1. 儿童体格发育测量
        2. 黑色棘皮症(AN)
第二部分 :环境因素和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一、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二、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肥胖的诊断标准
        4. 喂养方式的定义
        5. 黑色棘皮症的判定
        6. 伦理审查
        7. 技术路线
        8. 现场组织分工和职责
    三、 质量控制
        1. 统计分析
        2.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四、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目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及生活习惯
        3. 两组儿童母亲孕期情况比较
        4. 被调查儿童的出生史
        5. 儿童喂养史
        6. 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识程度
        7. 儿童肥胖危险因素分析
        8. 母乳喂养时间对儿童血清脂联素及瘦素的影响
讨论
    1. 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的体格差异
    2. 环境因素和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小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8)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及瘦素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儿童肥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及试剂
        1.3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肥胖症青少年心脏对运动减肥适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青少年肥胖概述
        1.1 青少年肥胖的流行趋势
        1.2 青少年肥胖的判定及分级标准
        1.3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2 肥胖对心脏的影响
        2.1 脂肪心
        2.2 肥胖与心脏肥大
        2.3 肥胖症患者心脏功能
    3 肥胖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机制
        3.1 容量负荷过载和动脉血压
        3.2 炎症因子
        3.3 胰岛素抵抗
        3.4 游离脂肪酸
        3.5 脂肪细胞因子
    4 运动减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1 减肥对心脏的影响
        4.2 减肥运动处方
        4.3 运动减肥与心外膜脂肪、心肌脂质含量
        4.4 运动减肥与肥胖患者心脏结构
        4.5 运动减肥与肥胖患者心脏功能
    5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血脂、胰岛素和高敏 C 反应蛋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
        2.2 运动减肥不同阶段不同肥胖程度受试者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的比较
        2.3 运动减肥不同阶段不同肥胖程度受试者高敏 C 反应蛋白的比较
        2.4 肥胖青少年血糖、血脂、胰岛素与身体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2.5 高敏 C 反应蛋白与血液、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运动减肥前后体成分和身体形态的变化
        3.2 运动减肥前后肥胖青少年血糖、血脂及胰岛素等指标的变化
        3.3 hs-CRP 与体成份、血脂和胰岛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 hs-CRP 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青少年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青少年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2.2 运动减肥各阶段不同肥胖程度青少年心率和血压的比较
    3 讨论
        3.1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青少年心率的影响
        3.2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血压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 NT-PROBNP 和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运动减肥前后和负荷试验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比较
        3.2 运动减肥对重度肥胖青少年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肥胖青少年心脏结构和功能研究
        2.2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3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左室构型的影响
        2.4 运动减肥与肥胖青少年左室肥大
        2.4.1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左室肥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2.4.2 运动减肥对左室肥大肥胖青少年舒张功能的影响
        2.5 左室肥大及心脏功能与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肥胖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研究
        3.2 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3 运动减肥对左室肥大及其功能的影响
        3.4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青少年心脏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10)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研究设计概览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与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三、伦理学考虑
    四、质量控制
    五、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出生基线及儿童期调查资料的分析
        1. 研究对象出生时基线特征的比较
        2. 研究对象儿童期的基本情况、BMI分布及超重肥胖发生情况
        3. 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青少年期随访调查资料的分析
        1. 研究对象青少年期的基本情况、BMI分布及超重肥胖发生情况
        2. 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3. 出生体重与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三、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队列分析
        1. 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体重的频数分布情况
        2. 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体重变化趋势的分析
        3. 研究对象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状况的比较
        4. 父母超重肥胖对子女超重肥胖影响的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二、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况
    三、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四、出生体重与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五、高出生体重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其生活行为因素的家庭聚集性
第五部分 相关建议
第六部分 总结
    一、主要结果及结论
    二、本研究特点与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性
    四、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儿肥胖症与其成人期相关疾病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重、肥胖儿童血清微量营养素水平分析[D]. 冯佳宾. 沈阳医学院, 2021(10)
  • [2]痰湿型肥胖病儿童饮食行为与客观指标综合评价[D]. 王梦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血清1,25-(OH)2D3水平的影响[D]. 王静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7~14岁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中医体质调研[D]. 于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天津市托幼机构3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肖艳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6]闪罐结合贴磁疗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林保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1)
  • [7]环境影响因素及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与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关联性研究[D]. 杨丽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8]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及瘦素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儿童肥胖的关系[D]. 朱翠翠.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肥胖症青少年心脏对运动减肥适应及机制研究[D]. 詹晓梅.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10]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D]. 戎芬.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儿童肥胖及成年期相关疾病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