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mde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对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与评价

Lymde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对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与评价

一、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及其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傅茜,王长希,李军,陈立中,邱江,陈国栋,邓素雄,费继光,黄刚[1](2013)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效果。方法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者15例,其中2例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预存DSA者,术前2周开始每2~3 d行血浆置换1次,共行4~5次,每次血浆置换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移植当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术前10d起给予他克莫司(Tac,0.1mg·kg-1·d-1)+吗替麦考酚酯(MMF,0.5 g/d)。术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0.2~0.4 g·kg-1·d-1,用2~3 d。预存NDSA者,术前第3天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部分病例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每天IVIG 0.6 g/kg。15例受者均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进行诱导治疗,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Tac+MMF+泼尼松。结果预存DSA者,在去抗体减敏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转为阴性;预存NDSA者,其CDC始终阴性,去抗体减敏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的PRA有所降低。2例预存DSA的受者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个月时出现急性和交界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反弹,予以血浆置换+大剂量IVIG(1~2 g/kg)后,均能有效控制和逆转。现分别随访1年和10个月,肾功能维持良好。13例预存NDSA的受者,1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予AT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伴慢性化改变,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效果不佳,移植肾丧失功能。结论对于预存DSA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进行去抗体减敏治疗,在其PRA和CDC转阴后再行移植,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良好。

滕琳妍[2](2013)在《IA治疗高PRA肾移植患者的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肾移植前对高PRA患者(Panel reactive antibody群体反应性抗体)进行IA(Immunoadsorption免疫吸附)血液净化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将拟行肾移植术的23例高PRA患者(PAR均>65%)进行IA血液净化治疗(n=23),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3(C3)、PRA。结果:所有患者的、Ig、C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RA均降至10%以下。结论:在肾移植前,对高敏患者进行IA血液净化治疗,可降低PRA的滴度。

王绪雷[3](2012)在《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PRA)是一种IgG类型的机体内体液性免疫抗体,即群体反应性抗HLA-IgG抗体,主要针对人类HLA抗原,特异性强。是否成为外科领域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与移植排斥反应和存活率是否密切相关现已成为研究就热点。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多样性,相应的抗体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HLA供受者配型良好的排斥发生和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较好,并可降低移植受者的致敏性,可以使移植肾术后长期存活。有研究发现,一些免疫学因素(如群体反应抗体和延长的冷缺血时间等)和非免疫学因素(移植肾延迟恢复)可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肾移植受者在接受了HLA不同的供肾后,体内产生抗HLA抗体而成为致敏状态。致敏不但与急性排斥有关,而且与慢性排斥及长期存活率也有关。研究显示,在移植大鼠中抗HLA抗体能直接杀死移植后的组织细胞,能够引起超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和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器官功能丧失移植失败。近年来,随着肾脏疾病增多,肾移植数量也随之增多,2次移植也随之逐步增加,曾经有过妊娠史或输血史的病人都可使受者体内出现抗HLA抗体,则会产生较强的抗性,使该受者处于一种致敏状态,不利于肾脏移植配型。临床肾移植术前,多采用患者与供者之间的淋巴毒交叉配型试验,即供者淋巴细胞+受者血清+补体,以检测受者血清内是否存在有针对特定供者的淋巴细胞毒抗体。国外报告,抗供者淋巴细胞抗体阳性受者,移植后80%会发生超排斥反应,所以此项检查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移植术后超排斥反应的发生,但这项检查只能检测受者血清内针对供者特异的抗HLA抗体,不能检测针对其他HLA的抗体,因此还有大部分患者发生移植失败。研究表明,在HLA配型良好的情况下,针对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的MICA抗体,对移植肾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物切除、长期存活也有重要影响。移植前的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并不能检测出抗MICA抗体。抗MICA抗体产生的途径尚未完全清楚,可能存在“天然”的致敏途径。且抗MICA抗体可能包含IgM和IgG两种免疫球蛋白类型。本文对入组患者进行MICA抗体检测,前瞻性研究PRA、HLA、MICA抗体对肾移植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PRA的存在与排斥反应,慢性血管排斥反应和排斥反应发生均有关系,PRA水平与预敏程度关系密切,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机会增高。肾移植受者的预致敏程度对移植物生存有显着的影响,所以移植前检测受者体内的抗HLA抗体水平(测定PRA)能够有效地选择供者,提高移植肾的生存率。高PRA是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性高危因素,是否可以成为肾移植的预警监测是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通过对入组患者的PRA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关系及应用意义。良好的PRA与HLA、MICA抗体筛选技术是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和术后恢复肾功能的有利条件,而PRA值的升高可直接直接造成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失败,检测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PRA,特别是确定高敏感移植受者体内抗体的性质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PRA与HLA、MICA抗体检测了解肾移植受者的免疫排斥基础因素,更好的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等情况。目的1、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筛选技术,确定切实可靠筛选项目及技术进行入组患者检测。2、研究移植肾丢失前组织内HLA与MICA抗体产生情况与PRA水平变化的关系3、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对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预测意义。4、研究PRA与HLA、MICA抗体检测是否可作为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指标。方法1、选择入组患者211例进行研究,按照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分层随机化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进行研究。2、采用ELISA法对外周血PRA进行检测,对比PRA阳性、阴性患者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发生率。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活检组织PRA、HLA、MICA抗体。4、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HLA、MICA抗体。5、采用肾活检技术对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患者进行组织学检测。6、与其他中心合作,设定共同观察样本,共同完成本研究。7、观察各组术前PRA、HLA、MICA抗体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8、观察术后6个月内各组PRA、HLA、MICA抗体水平进行比较。9、观察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移植失败组肾活检组织中PRA、HLA、 MICA抗体水平进行比较。10、统计学分析:GraphPad Prism统计分析软件5.0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数值用平均值±标准差或者标准误表示,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对PRA、HLA、MICA抗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211例患者出现PRA、HLA、MICA抗体例数比较(X2=3.55、3.21、3.22,P>0.05,无显着性差异)。2、术前PRA阴性与阳性患者6个月内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切除移植肾比较(X2=5.22、5.33、5.6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术前PRA阴性与阳性患者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6.22、7.33、6.6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排斥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切除移植肾比较组PRA、HLA、MICA抗体之间关系比较(t=6.45、6.65、6.89,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5、术前PRA阳性组患者中PRA值在10-30%与PRA≥30%,术后排斥、延迟恢复、切除移植肾比较(X2=5.02、5.13、5.7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6、术前PRA阳性组患者中PRA值在10-30%与PRA≥30%,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5.65、6.45、6.7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7、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与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中术后排斥、延迟恢复、切除移植肾比较(X2=4.62、4.73、5.15,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8、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与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PRA、HLA、MICA抗体之间水平关系比较(t=5.43、6.65、6.76,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9、排斥组、移植肾功能延迟组、肾切除组PRA、HLA、MICA抗体与血清肌酐之间关系比较(t=6.21、7.87、8.94、8.21,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10、各组间PRA、HLA、MICA抗体变化呈正相关(rs=0.614,P<0.05)。结论1、术前检测PRA、HLA、MICA抗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对有过手术、输血、妊娠史的患者更有意义。2、PRA、HLA、MICA抗体的检测,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的发生。3、PRA检测可作为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指标。4、HLA与ICA抗体术可能是排斥的原因。5、PRA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预警指标。6、PRA、HLA、MICA抗体水平增高是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和进展的相关因素,参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7、PRA与HLA、MICA抗体的水平呈正相关,因此PRA高表达患者易发生排斥及功能延缓或失功。8、推荐采用PRA与HLA、MICA抗体联合检测作为肾移植患者术前筛选。9、在移植后应密切监测PRA水平的变化,由此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地预测和诊断急性排斥并在指导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能够近早地采取抗排斥治疗措施,更大程度上挽救移植肾的功能,提高移植成功率10、PRA抗体检测对于预测移植物失功,此外,PRA抗体检测结合血清肌酐更有意义。创新点1、采用免疫组化ELISA法对外周血PRA、HLA、MICA抗体进行检测。2、采用肾活检技术进行组织学检测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活检组织PRA、HLA、MICA抗体。4、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及肾活检组织HLA、MICA抗体。5、探讨术前检测PRA、HLA、MICA抗体临床意义。6、探讨PRA、HLA、MICA抗体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中发生发展机制。7、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渐进过程PRA、HLA、MICA抗体相互协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失败的免疫学基础。

韩容[4](2011)在《肾移植受者部分免疫状态监测指标与Trans-vivo DTH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替代治疗,但是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后面临的重大难题。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降低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但是并没有明显改善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这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所致。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的最理想方案是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但是在临床还无法常规实现。所以根据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有针对性地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既有效防止免疫抑制不足诱发的排斥反应又避免了免疫抑制过度所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受者的免疫状态是个体化用药的重要依据,寻找简便实用可靠的免疫状态监测指标一直是移植界努力的方向。转移体内迟发超敏反应检测法(Trans vivo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assay,Trans-vivo DTH)是公认的一种可靠的免疫状态监测方法,但该方法实验过程涉及到动物(裸鼠),且步骤烦琐,耗时较长,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应用于实验研究。目前临床仍然停留在依据受者的血肌酐水平和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监测对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进行经验性调整,使得部分移植耐受患者仍旧长期终身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在造成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还导致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本研究将Trans-vivo DTH做为判断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金标准,评价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PR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组上清液中IL-2水平以及受者尿液标本中差异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试图寻找能够替代Trans-vivo DTH的指标,用于临床免疫耐受的监测,指导肾移植后临床免疫抑制剂的运用。本研究收集30例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科接受亲体肾移植的供受者外周血。受者年龄2650岁,入组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受者肾功能稳定,肌酐水平在39147 umol/L。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转移体内迟发超敏反应检测(Trans vivo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assay,Trans-vivo DTH):将移植后受者外周血中分离的PBMCs与供者抗原一起注入免疫缺陷的小鼠(BALB/C裸鼠)脚掌皮下,受者细胞对供者抗原反应后产生DTH反应,通过测定局部肿胀程度定量检测受者对于供者免疫反应强度。以PBS和回忆抗原(破伤风毒素)注入作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24 h,以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免疫缺陷小鼠(BALB/c裸鼠)4只脚掌炎性肿胀的厚度。裸鼠脚掌皮下炎性肿胀厚度小于2.54×10-2mm为低敏组,大于2.54×10-2mm为高敏组。第二部分: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检测:受者PBMCs( 1×106个),按照CD4+CD25+Foxp3+Treg染色试剂盒实验步骤,分别进行胞外CD4/CD25抗体和胞内Foxp3抗体染色,然后在流式分析仪上检测并分析;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PRA水平。结果解释: PRA( %) = (阳性反应孔数÷40)×100 % PRA≤10 %为阴性,PRA > 10 %为阳性;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反应组上清液中IL-2水平检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供受者外周血PBMCs,建立MLC模型,在MLC第2,4,6天分别收集培养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人IL-2水平。第三部分肾移植受者尿液中蛋白质谱分析:在留取外周血液标本时同时留取肾移植受者尿液标本100ml,放-800C冰箱中冻存备用。尿液标本经过离心去沉淀,过滤去杂质,抽滤除菌,浓缩冻干,尿素溶液清洗除盐等前期处理后进行双向电泳,ImageMaster软件分析,寻找差异蛋白斑点,然后进行质谱分析,寻找差异蛋白。结果:第一部分:根据裸鼠脚掌皮下炎性肿胀厚度将实验病例划分为低敏组和高敏组。两组裸鼠脚掌皮下炎性肿胀厚度分别为1.72±0.44(×10-2mm),8.05±2.26(×10-2mm);第二部分:(1)低敏组和高敏组受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比例分别为9.23±1.79(%),1.03±1.04(%);低敏组和高敏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比例差异显着,P<0.05;(2)低敏组受者外周血中PRA的百分比均小于10%(2个标本除外),高敏组的7例受者外周血中PRA比例均大于10%。低敏组和高敏组的外周血中PRA比例差异显着,P<0.05;(3)成功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模型并收集上清液。高敏组MLC中反应组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在培养的2,4,6天分别为0.889±0.070,1.637±0.214,1.069±0.100 ;低敏组MLC中反应组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在培养的2,4,6天分别为0.738±0.065,0.988±0.117,0.868±0.104。高敏组IL-2水平明显高于低敏组,两组中反应组细胞的IL-2水平差异显着,P<0.05;第三部分:质谱分析得到低敏组和高敏组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四个有意义的差异蛋白.低敏组表达升高的是SERPINA1亚型3α-1-抗胰蛋白酶和人补体因子B(CFB Complement factor B),高敏组表达升高的是AZGP1(锌-α-2-糖蛋白)和SERPINC1 Antithrombin-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肽酶抑制因子-抗凝血酶-Ⅲ)。结论:1、受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与受者对供者免疫反应强度呈负相关。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越高,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小。2、低敏组和高敏组的肾移植受者,其外周血中PRA水平有显着差异,可用于免疫状态的监测。3、低敏组的检测MLC反应组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较高敏组低,说明MLC反应组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预测排斥反应的一项指标。4、低敏组尿液中α-1-抗胰蛋白酶、CFB表达升高;高敏组尿液中AZGP1、抗凝血酶-Ⅲ的表达升高。提示以上这些蛋白具有监测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应用前景。

王贵[5](2011)在《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分析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肾脏移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和长期存活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排斥反应分为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其中体液性因素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针对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的抗体为主要的体液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存活率密切相关,特别是移植前受者体内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然而,即便是供受者之间HLA基因完全匹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仍可能发生。人们认识到一些非HLA抗体也可以介导体液性排斥反应。MIC基因是跨越人类组织相容复合物1(MHC-Ⅰ)类2Mb长度区域的基因家族,其中只有MICA和MICB编码、表达、转录。MIC基因编码产物结构与MHC-Ⅰ类分子结构类似,含383-389个氨基酸的多肽,包含有3个胞外结构域(α1,α2,α3),α1、α2形成了抗原结合部位。MIC基因编码的分子是与NKG2D分子相结合,不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相结合,不与β2微球蛋白相连,不与肽段结合,与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无关。MICA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目前至少发现61个等位基因,其多态性主要位于α2和α3结构域。经典的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人体细胞,MICA基因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尤其是肠道上皮细胞,也表达在大多数上皮性肿瘤细胞(胃癌、肺癌、乳腺癌、肠癌、肾癌及卵巢癌等)中,并主要与丫、6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上的NKG2D/DAP10受体结合,发挥细胞毒作用。MICA基因还存在明显的种族特异性,亚洲人群中常见的MICA等位基因是MICA*002、MICA*004、MICA*008、MICA*007、MICA*010、MICA*017和MICA*04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related chain A, MICA)作为目前非HLA抗原中重要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糖蛋白抗原,是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多态性分子。有报道证实MICA分子是呈共显性表达,并且MICA抗原的共显性表达对器官移植抗体所产生的免疫反应有重要的意义。MICA抗原可能在移植排斥中通过激活抗体介导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起作用。MICA抗原作为一个多态性抗原,能够诱导移植肾患者产生特异性抗体。目前已经在心、肾、胰腺移植受体内检测到抗MICA特异性抗体。有研究证实抗MICA抗体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有一定相关性。Hankey等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肾脏或胰腺组织中MICA基因表达,在所有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组织中都出现MICA基因的表达,在正常肾脏组织中没有MICA基因的表达,提示细胞表面MICA基因表达物与细胞损伤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在没有致敏的HLA抗体的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与肾移植的关系更值得关注。本课题就抗MICA抗体在终末期肾脏病人群中的致敏因素及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一些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抗MICA抗体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致敏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行抗MICA抗体检测及抗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的98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MICA荧光微球由邹义洲教授惠赠,包被10种MICA抗原,即MICA*001, MICA*002, MICA*004, MICA*007, MICA*009, MICA*012, MICA*017, MICA*018, MICA*019, MICA*027。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在包被已知MICA抗原的荧光微球中加入患者血清,再加入R-藻红蛋白(PE)标记的羊抗人IgG,重悬荧光微球,Luminex机上阅读。使用Data Collector Version1.7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以双色激光分别读取每个MICA抗原>100个微球,经分子PE荧光强度获得cut-off分值,判读出0、2、4、8,将OD值≥4定为抗MICA抗体阳性,并获得抗MICA抗体特异性。根据抗MICA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采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移植史、妊娠史、透析方式、输血史、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等资料,两组间比较。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使用美国莱姆德混合抗原板(LATM)和莱姆德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采用不同的HLA抗原包被泰萨奇板,通过与样本血清中抗HLA-IgG抗体结合而特异性检测出抗HLA-IgG抗体。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8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16例检测到抗MICA抗体,阳性率为16.3%。检测的抗MICA抗体分别为:抗MICA*001、002、007、012、017、018、019;抗MICA*001;抗MICA*004、009、027;抗MICA*001;抗MICA*001;抗MICA*007、027;抗MICA*019;抗MICA*001;抗MICA*019;抗MICA*019;抗MICA*019;抗MICA*004、009、019、027;抗MICA*019;抗MICA*001、019;抗MICA*002、019;抗MICA*019。抗MICA抗体为单一特异性的有10例,抗MICA抗体为多个(≥2个)有6例。抗MICA*001出现频率为20%,抗MICA*002、004、007、009均为7%,抗MICA*012、017、018均为3%,抗MICA*019为33%,抗MICA*027为10%。常见为抗MICA*019、001。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间,输血史(50%vs17%,P=0.010)、移植史(38%vs11%,P=0.021)、PRA(38%vs13%,P=0.049)、妊娠史(55%vs19%,P=0.036)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未发现输血、妊娠、移植等病史。第二部分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移植前行抗MICA抗体检测并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共38例,根据抗MICA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抗MICA抗体检测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在包被已知MICA抗原的荧光微球中加入患者血清,再加入R-藻红蛋白(PE)标记的羊抗人IgG,重悬荧光微球,Luminex机上阅读。使用Data Collector Version1.7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以双色激光分别读取每个MICA抗原>100个微球,经分子PE荧光强度获得cut-off分值,判读出0、2、4、8,将OD值≥4定为抗MICA抗体阳性,并获得抗MICA抗体特异性。采集38例移植受者年龄、性别、移植次数、供受者间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移植前后抗MICA抗体变化、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及移植肾存活率等资料,两组间比较。AR抗排斥治疗方案:给予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剂量为0.5g、0.25g、0.25g,连续3d。如果肾功能无明显好转或继续恶化,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疗程3-5d。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校正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8例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组有10例,抗MICA抗体(-)组有28例,均为尸体供肾,供受者ABO血型相同,术前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均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MMF)+强的松(Prednisone,Pred)。移植受者两组间年龄、性别、移植次数、冷热缺血时间、供受者间HLA-A/B/DR错配数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的AR发生率为15.8%(6/38),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其中抗MICA抗体(+)组4例发生AR;抗MICA抗体(-)组2例发生AR,两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vs7%,P=0.031)。给予记录尿量、血压,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FK506血药浓度,调整抗排斥药物剂量,行营养支持及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无尿或尿量<1500mL/d时,行无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过渡治疗,所有患者移植肾功能均逐步恢复正常。其中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14.6±4.7d,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8.2±4.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0-24个月,抗MICA抗体(-)组1例病人因未规律口服抗排斥药物引起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行移植肾切除并血液透析维持治疗;1例病人因移植肾动脉扭转,移植肾周血肿行移植肾切除。抗MICA抗体(+)组患者随访期间移植肾功能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两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100%。抗MICA抗体手术前后变化的有:1例患者术前抗MICA抗体阴性,术后17d检测到抗MICA*007、027; 1例患者术前为抗MICA*001、002、007、012、017、018、019,术后25d为抗MICA*001、002、007、012、017、018、019、027;1例患者术前为抗MICA抗体阴性,术后14d检测到抗MICA*001;1例患者术前为抗MICA*004、009、027,术后第5d发生AR,给予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第8d、30d检测抗MICA抗体阴性,移植肾功能于第20d逐渐好转,出院时血肌酐水平163umol/L,随访两年期间血肌酐水平波动在76-136umol/L。结论: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输血、妊娠、移植等因素可以引起抗MICA抗体产生。抗HLA抗体和抗MICA抗体生成有一定关联性。部分抗MICA抗体为自身反应性抗体,可能通过发热、病毒感染、炎症、DNA损伤等诱导表达。抗MICA抗体可与移植肾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引起移植肾损伤,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相关。动态监测抗MICA抗体有助于评估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进展及转归情况。对于术前抗MICA抗体(+)患者,需要严格的HLA、MICA配型和更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来防治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郭娟,杨磊,沈蓓莉,朱明慧,袁彩红[6](2011)在《麦考酚酸吗乙酯对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应用麦考酚酸吗乙酯[简称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产生的影响。方法:252例患者分成3组,A组(130例)免疫抑制剂为MMF+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他克莫司(FK506)+泼尼松(Pred);B组(49例)起始免疫抑制方案中未含MMF,术后6个月与MMF联用;C组(73例)应用含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免疫抑制方案,CsA/FK506+Aza+Pre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以鉴别抗HLA-Ⅰ型或Ⅱ型。结果:A,B,C组分别检测出17.7%,26.5%和31.5%抗HLA抗体;DSA检测率分别为8.5%,17.2%和20.0%,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non-donor specific antibody,NDSA)检测出10.0%,21.4%和25.7%。DSA阳性者术后平均血肌酐水平及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高。多数接受再次移植者体内均可检测到DSA。结论:MMF可明显降低肾移植受者抗HLA-Ⅰ,Ⅱ抗体的产生,降低DSA产生。术后立即给予MMF较术后6个月再服效果更佳;术后受者血清中若检测出DSA,预示移植肾预后不佳。HLA抗体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明显相关性;而体内仅存NDSA,则移植效果相对好。MMF可明显降低移植物排斥反应,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郭娟,朱明慧,蒋欣,苗书斋,曲青山,杨磊[7](2010)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应用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到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低水平抗体,但是即便如此临床上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全部抗体。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肾移植术前常规检测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者(PRA≥10%)检测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其术后临床结果与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患者做比较。结果与结论:在379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55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10%,这些患者中75%曾有过致敏史。其中20例检测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这些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和移植肾存活率低下等。结果提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显着相关性。而体内仅存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移植效果相对好。对于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但体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曾文涛,傅茜,刘龙山,王长希[8](2010)在《尿毒症患者体内预存抗HLA抗体特点及致敏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抗HLA抗体的分型特点,并分析相关致敏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00例尿毒症患者PRA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PRA阳性率15.9%。抗HLA-A2、24、23、32、68;B27、60、56、57、7;CW1、2、6;DR7、4、9等抗体频率较高。女性PRA阳性率高于男性。女性以输血、妊娠致敏为主,男性以输血致敏为主。结论:尿毒症患者可因输血、妊娠等产生抗HLA抗体而呈致敏状态,针对不同等位基因的HLA抗体产生频率不同。

傅茜,曾文涛,邓素雄,刘龙山,王长希[9](2010)在《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板LAT1HD与LAT1240检测抗HLA Ⅰ类抗体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absorbentassay,ELISA)的莱姆德抗原板(LAT1240)与单一抗原检测板(LAT1HD)在肾移植受者抗HLAⅠ类抗体检测中的异同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基于ELISA的用LAT1240与LAT1HD分别检测73例已经莱姆德酶标混合抗原板(LATM)确定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等待肾移植的患者血清样本。比较两种抗原板的平均阳性反应强度、阳性率、抗体特异性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结果两种抗原板的平均阳性反应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T1HD所测出的抗HLA抗体阳性率较LAT124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抗原板分辨出的抗HLA抗体特异性完全相同18例(25%),1例完全不同,其余54例结果存在部分差异。5例样本用LAT1240分辨出包含抗Cw抗原的抗体,而用LAT1HD分辨出用LAT1240未能检出的抗HLA-A或B抗体。用LAT1240检测为高度致敏(群体反应性抗体>60%)的样本中,有9例经群体反应性抗体分析软件不能分析出抗HLA抗体的特异性,但可以由LAT1HD分辨出来。共有21例致敏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随访1年以上,人/肾存活率达100%。其中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甲泼尼龙冲击治疗,5例受者逆转,1例效果不佳。结论与使用LAT1240检测的结果比较,用LAT1HD检测出的特异性抗体更为准确,更适用于临床。

刘永光[10](2010)在《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健尼哌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目的:评价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带有基础治疗的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计划入组病例为360例,其中试验组240例,对照组120例。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是参与者之一,负责入组病例54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接受环孢素、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受试药物,试验组给予2剂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对照组给予空白模拟注射液。首剂在术前24小时以内给予,第二剂在移植术后第14天给予;对入选者随访6个月。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疗效指标:移植后3个月及6个月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的结果;第一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1年人、肾存活率;移植前后血肌酐水平的变化情况,移植后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移植后6个月中感染发生率。安全性评价指标根据病人主诉和医生观测到的不良事件和移植前后的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的变化,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统计方法:采用意向性分析原则确定的全分析集FAS人群、符合方案集PP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珠江医院中心入组53例,两组受试者在基本人口和病史数据上是基本均衡的,脱落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最后有50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治疗,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17例,脱落率分别是5.71%和5.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0.001,P=0.981)。经过健尼哌两次给药后,FAS分析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均发生在前3个月之内,发生率3个月和6个月时相同,均为17.14%(6/35)和50.00%(9/18),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6.324,P=0.015)。PP分析集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个月时21.21%和47.06%,6个月时为18.18%(6/33)和47.59%(8/17),两组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x2=3.569,P=0.068)。逆转急性排斥反应的结果和病人恢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0%首次急性排斥发生在4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1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7.14%,100%(x2=0.514,P=0.473),肾存活率为94.3%,94.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81)。试验组和对照组从移植后1周血肌酐就有非常明显的下降,两组下降趋势相同。试验组DGF的发生率为22.86%,对照组为16.67%,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6)。试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7.14%(6/35),对照组为11.11%(2/1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31,P=0.860)。各次要疗效指标PP分析集的结果和全分析集相似。本研究中,患者对健尼哌都能很好的耐受。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0%,对照组为5.5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 Exact Test P=0.340)。两组中不良反应的类型有便秘、恶心、头痛、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肝功能异常、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96,P=0.088)。试验组和对照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和5.5%,无统计学差异(x2=0.001,P=0.981)。试验组中有4例(12.1%)在给药后3周出现了抗抗体,第6周只有1例(3%)抗抗体仍是阳性。出现抗抗体的血清中,进行中和抗体试验,只有1例在第3周呈现阳性,给药后第6周转阴。对照组无阳性结果出现。结论:对比前述国外同类产品赛尼哌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显示健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和国外同类产品基本一致。第二章:对入组病人后续的随访目的:本研究观察(1)两剂健尼哌作为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影响。(2)移植肾丢失及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肾丢失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对该组患者进一步随访到2009年12月31日,所有病人除了常规随访外,观察期结束前至少监测1次外周血PRA水平,依据转归的不同进行比较,评价移植术后产生的抗体与移植肾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18例;随访41.44±8.43m(1.80-48.70m)。观察期内患者死亡4例,移植肾失功5例,发生在6个月后的急性排斥4例,目前移植肾功能稳定者38例。1、两剂健尼哌作为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影响。PP分析集中,试验组6-36个月时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为11.76%(2/17);试验组在6-36观察期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000,P=0.056)。试验组36个月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30%(10/33),对照组为50.82%(8/17),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1,P=0.03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的结果和病人恢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P分析集中,试验组6-36个月时的慢性移植物肾病发生率为10.6%(7/33),对照组为23.52%(4/17),试验组在36个月的观察期内慢性移植物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x2=0.000,P=1.000)。两组中并发症类型有移植后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多毛、感染,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全分析集中,试验组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94.12%,对照组为90.9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144,P=0.705)。试验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2.9%,对照组为83.3%,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9,P=0.498)。祛除带功能死亡的病例,试验组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8.2%,对照组为87.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9,P=0.431)。两组病人导致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均为慢性移植肾肾病和带功能死亡。2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肾损伤中的作用。观察期内移植肾丢失9例,由于体液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破裂切除1例,带功能死亡3例,移植肾失功5例;目前移植肾功能仍稳定的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6例。在因CAN导致的移植肾失功的病人中,80%PRA阳性(n=5),若包含仍有功能的CAN的病人,则PRA阳性率为45.46%(n=11),而在移植肾功能良好的病人中PRA阳性率为10.53%,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0.019,P=0.019和x2=0.001,P=0.001)。PRA阳性的患者,移植肾功能较快丢失。比较发生CAN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功能良好者,所有病人术前PRA均为阴性,组织配型、冷热缺血时间、器官保存、免疫抑制方案等无明显差异,在CAN的病人中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x2=8.809,P=0.009)。结论:1、继续观察发现,健尼哌试验组在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低于对照组,在慢性移植物肾病、人肾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差异。两组中慢性移植物损伤均为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2、移植后糖尿病是导致移植物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3、体液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慢性损伤和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因素,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PRA的动态监测,有助于诊断体液排斥反应;

二、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及其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3)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移植肾丢失前组织内HLA与MICA抗体产生情况与PRA水平变化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移植前后PRA、HLA、MICA抗体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PRA对肾移植失败预测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4)肾移植受者部分免疫状态监测指标与Trans-vivo DTH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转移体内迟发超敏反应检测(Transvivo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Assay, Trans vivo-DTH)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 的比例PRA 水平及MLC 反应组上清夜中IL-2 水平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 肾移植受者尿液中差异蛋白质谱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全文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肾移植免疫状态监测方法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会议

(5)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分析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抗MICA抗体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致敏因素分析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二章 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7)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DSA与移植临床结果的关系
    2.2 DSA与移植物状况
3 讨论

(8)尿毒症患者体内预存抗HLA抗体特点及致敏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查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RA阳性率
    2.2 抗HLA抗体分型
    2.3 致敏因素分析
3 讨论

(10)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健尼哌Ⅲ期临床试验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试验方案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后续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资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赛尼哌在肾脏移植中的应用
综述二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期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致谢
统计学审核合格证明

四、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及其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临床疗效观察[J]. 傅茜,王长希,李军,陈立中,邱江,陈国栋,邓素雄,费继光,黄刚.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3(04)
  • [2]IA治疗高PRA肾移植患者的护理体会[J]. 滕琳妍.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1)
  • [3]PRA、HLA抗体及MICA监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研究[D]. 王绪雷. 山东大学, 2012(05)
  • [4]肾移植受者部分免疫状态监测指标与Trans-vivo DTH的对比研究[D]. 韩容.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5]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分析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D]. 王贵.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6]麦考酚酸吗乙酯对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影响[J]. 郭娟,杨磊,沈蓓莉,朱明慧,袁彩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02)
  • [7]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J]. 郭娟,朱明慧,蒋欣,苗书斋,曲青山,杨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53)
  • [8]尿毒症患者体内预存抗HLA抗体特点及致敏因素分析[J]. 曾文涛,傅茜,刘龙山,王长希.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08)
  • [9]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板LAT1HD与LAT1240检测抗HLA Ⅰ类抗体的对比分析[J]. 傅茜,曾文涛,邓素雄,刘龙山,王长希. 器官移植, 2010(04)
  • [10]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D]. 刘永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Lymde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对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