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

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民霞[1](2020)在《两种药用植物苦苏和印楝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天然产物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天然药物被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非洲药用植物种类丰富独特,应用广泛且生物活性显着,具有极大研究开发空间。本论文依据民间用药以及文献记载选择了两种典型的多用途植物-苦苏(Hagenia abyssinica(Bruce)J.F.Gmel)和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进行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旨在通过本研究发掘出具有显着生物活性且结构新颖的化学成分,为两种药用植物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苦苏是蔷薇科哈根属的单种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北部至津巴布韦南部一带,是非洲民间常用药物,主要用来治疗腹泻,舌头感染和溃疡等疾病。在埃塞俄比亚地区有利用苦苏根进行癌症治疗的传统用法。但当前对苦苏的抗肿瘤、抗氧化以及抗菌活性研究甚少,且发挥药效的化学成分也不明确。因此,我们对其化学成分及相关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对苦苏根皮乙醇提取物和四个萃取部位(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水相)进行体外抗氧化、抗增殖和抗菌活性筛选,确定了苦苏的活性部位(乙酸乙酯)。后采用多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如薄层色谱、凝胶和硅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从苦苏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53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NMR)及质谱(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出3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新化合物(1)和37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鉴定为:Methylsulfonyldehydrodicatechin A(1)、去氢双儿茶素A(2)、二氢槲皮素(3)、儿茶素(4)、短叶松素(5)、金合欢素(6)、槲皮素(7)、异槲皮素(8)、5,7-二羟基-3,4’,6-三甲氢基黄酮(9)、胡萝卜苷(10)、β-谷甾醇(11)、Glyyunnansapogenin B(12)、阿江榄仁亭(13)、野蔷薇苷(14)、熊果酸(15)、O2-没食子酰基-α-D-吡喃葡萄糖(16)、3-O-绿原酸(17)、4-O-绿原酸(18)、豆腐果苷(19)、原儿茶酸(20)、2-甲氧基对苯二甲酸(21)、异香草醛(22)、香草酸(23)、没食子酸(24)、苔黑酚(25)、对羟基苯甲酸(26)、鞣花酸(27)、反式阿魏酸(28)、咖啡酸(29)、油酸酰胺(30)、(2E,4E)-8-hydroxy-2,7-dimethyldeca-2,4-dienedioic acid(31)、2-Methyl-4-(2-oxo-2H-chromen-7-yloxy)-butyric acid(32)、7-羟基香豆素(33)、松脂素(34)、(+)-1-Hydroxy-pinoresinol(35)、赤乌愈创甘油-8’-香草酸酯(36)、Questinol(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38)。其中33个化合物(1-6,8-19,21-22,24-25,28-38)为首次从哈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随后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抗氧化活性的体外筛选。其中,咖啡酸(29)表现出潜在抗氧化活性(DPPH,IC50:0.393±0.11μg/m L;Vc,IC50:0.414±0.10μg/m L)。槲皮素(7)(50μg/m L)对HT-29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相对较好。印楝是楝科印楝属的热带-亚热带多用途药用植物,在非洲主要分布于加纳、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地区。印楝在当地的传统用法主要有抗癌、抗氧化、抗菌和抗病毒等。作为多药用部位植物,当前其叶子、花和种子的抗癌、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较多,但其根皮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对印楝根进行相关活性的研究,并进一步明确其物质基础。对印楝根部乙醇提取物及四个萃取部位(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相)体外抗氧化、抗增殖和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确定了其活性部位(乙酸乙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从印楝根皮活性部位中分离到36个化合物,利用NMR等波谱技术共鉴定了其中的25个化合物,分别为:儿茶素(4)、β-谷甾醇(11)、Nimbin(39)、(+)-南烛木树脂酚(40)、没食子儿茶素(41)、(-)-表没食子儿茶素(42)、(-)-表儿茶素(43)、3,5-Dihydroxy-3,4’,5’,8-tetr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44)、3,5,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45)、山柰酚(46)、芦丁(47)、杨梅苷(48)、3-甲氧基苯酚(49)、原儿茶酸甲酯(50)、没食子酸乙酯(51)、3-Guaiacylpropanol(52)、Gigantol(53)、丁二酸(54)、4-羟基丁酸(55)、棕榈酸(56)、月桂酸(5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8)、5,7-二羟基香豆素(59)、东莨菪亭(60)、东莨菪苷(61)。其中13个单体化合物(40,44-45,48-55,59和61)为首次从印楝中分离获得。综合上述,本研究从两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化合物63个。其中新化合物1个,属首分33个,种首分13个。同时发现苦苏中咖啡酸表现出潜在抗氧化活性,槲皮素(50μg/m L)对HT-29细胞具相对较高的增殖抑制率。本论文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苦苏和印楝的化合物库,还为两种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孙挺[2](2019)在《富含二苯乙烯苷的首乌藤提取物的制备与蒽醌类成分的脱除》文中认为首乌藤(Caulis Polygoni Multiflora)为我国传统中草药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藤茎部分,含有二苯乙烯、蒽醌、黄酮、多糖等多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也存在肝、肾和胚胎毒性。其中,二苯乙烯苷被认为是首乌藤的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具有神经保护、调节血糖、治疗骨质疏松等功效,而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成分则被认为是造成药物性肝、肾和胚胎毒性的主要物质。本论文首先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首乌藤中二苯乙烯苷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成分的选择性,获得了二苯乙烯苷含量高、蒽醌含量低的提取方法,然后分别构建了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而借助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层析方法精准去除了提取物中的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最终得到富含二苯乙烯苷而去除蒽醌类成分的“脱毒”提取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浸提取法、有机溶剂回流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法对首乌藤进行提取。其中,以有机试剂为溶剂提取所得二苯乙烯苷、总黄酮、总酚含量显着高于水浸提取法,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在甲醇水中的含量显着低于乙醇水,且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提高了大黄素甲醚在甲醇水中的含量。由于超声辅助提取法相对于回流提取法操作简便、效率更高,因此最终选用甲醇超声辅助提取法为最优方法。该方法下干物质得率为21.40±0.03%,二苯乙烯苷含量为8.81±0.06 mg/g,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分别为563.42±8.01 μg/g和202.51±14.62μg/g,总黄酮含量为 8.01 ± 0.15 mg/g,总酚含量为 496.89±14.72 mg/g。(2)采用本体聚合法,分别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为模板分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板分子的洗脱率分别为96.93%和97.28%。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聚合物在3 h后吸附量趋于饱和,对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87± 1.81 μmol/g和32.00±1.70μmol/g,且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吸附性。电镜扫描和介孔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吸附性类型与Ⅲ型等温线较为相近,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分子印迹聚合物介孔的平均孔径分别为8.3 nm和12.0nm。自制吸附柱以去除提取液中的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串联吸附后去除率均为100%,二苯乙烯苷的保留率在88.49±2.09%以上。回收吸附柱中的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回收率分别高于95.55±2.62%和93.16± 1.34%。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首乌藤不同方法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蒽醌等物质的含量,选择出了二苯乙烯苷提取率高、蒽醌提取率低的提取方法,同时制备了选择性较好且对提取液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脱除率较高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本研究提供的“有机溶剂提取-分子印迹串联柱层析脱除”工艺不仅为从首乌藤中获得富含二苯乙烯苷等活性组分但低残留蒽醌类成分的提取物提供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同时获得高纯度的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副产物,有利于首乌藤资源的精深加工,并扩大首乌藤提取物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欧阳礼辰,郭亚南,熊哲,李小利,吴金金,龚业莉[3](2019)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壳聚糖(CS)为包封材料,采用注入-超声法将EGCG装载到CS形成的纳米粒中,制备出EGCG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EGCG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CCK-8实验检测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结果:最优条件下制备的EGCG纳米颗粒包封率为(76±4)%,平均粒径为(116±25)nm,平均Zeta电位为(61.2±1.8)mV,具有球形微观结构。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作用及促Jurkat细胞凋亡作用显着高于EGCG原料药。结论:EGCG纳米颗粒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明显优于原料药,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提供了依据。

李柯欣[4](2017)在《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食两用历史,其医疗保健作用早已被国人所熟识,对茶叶有效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绿茶为原料,温度、时间、液料比为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研究了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牛津杯法,对浸提液中的茶多酚进行抑菌性能研究;选取细菌、酵母菌、霉菌中的代表菌种,研究了茶多酚的抑菌谱和最低抑菌浓度;研究了pH、温度、多酚氧化酶对茶多酚抑菌性能的影响;同时从对酶的抑制作用和改变全氨基酸、葡萄糖浓度两方面,初步探讨了茶多酚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浸提的工艺流程为:绿茶→热水浸提→过滤去渣→再次热水浸提→合并两次滤液→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分析;综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40min,料液比为1:20。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达到最大为18.84%;2、采用牛津杯法,探讨了茶多酚的抑菌性,发现其对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即使在较低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极好的抑菌效果,抑制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mg/ml、8 mg/ml、10 mg/ml。而对乳酸菌和实验选择的真菌,茶多酚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3、茶多酚热稳定性好,耐高温,即使是较长时间高温处理,仍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这一特性,可以为茶多酚在食品中的高温处理提供保证;茶多酚酸碱适应性强,在pH3-9范围内,抑菌活性也未受影响,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性;且在多酚氧化酶处理后,对其抑菌性也无影响。这些实验为茶多酚作为天然抑菌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茶多酚不仅具有抑菌作用,同时还是广泛的蛋白酶和淀粉酶酶抑制剂。通过对胰蛋白酶、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实验,发现随茶多酚浓度增加,对酶的抑制率增大,酶的活力显着下降;5、全氨基酸(即水解酪蛋白)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及抑菌机理探索:在培养基中添加50g/L的葡萄糖以及大于20g/L的水解酪蛋白,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开始减弱;当水解酪蛋白浓度大于30g/L时,茶多酚完全失去了抑菌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茶多酚可能的抑菌机理是:通过抑制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导致微生物细胞不能从外界分解、摄取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甘正刚,张胜虎[5](2017)在《EGCG功能活性与制备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绿茶的标志活性物质而广受关注。本文综述了EGCG的功能活性与制备技术,旨在为EGCG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刘晓亮[6](2014)在《绿茶提取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位列恶性肿瘤的第6位,每年约有30万新发病例,62%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5年生存率不足50%,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OSCC的治疗仍强调综合治疗模式,即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但是化疗药物不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也作用于正常细胞,存在剂量限制性毒副作用,并且有诱导肿瘤细胞耐药的可能。因此在天然药物中筛选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绿茶是日常生活中颇受人们喜欢的饮料,近年研究发现绿茶提取物(green tea extract, GTE)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对皮肤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以及头颈部肿瘤等多种肿瘤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绿茶对口腔鳞状细胞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GTE及其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对3种人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蛋白通路阵列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研究其对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同时应用人口腔上皮癌移植瘤模型,探讨GTE和EGCG对人口腔上皮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共进行3部分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中,体外培养人CAL-27、SCC-25、KB细胞,应用不同剂量的GTE和EGCG作用于三种细胞,应用MTT法检测GTE和EGC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敏感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的GTE和EGCG对敏感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明确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应用蛋白通路阵列(protein pathway array)技术检测GTE和EGCG对CAL-27、SCC-25、KB三种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比较GTE和EGCG作用于不同细胞后蛋白表达的差异,明确其作用机制及所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第三部分实验为体内实验,将对GTE和EGCG敏感的细胞接种于NCR/Nu裸小鼠右肩背部皮下,移植瘤长至4-6mm后随机分为对照组、GTE组和EGCG组。GTE组:按50mg/kg灌胃,1次/日;EGCG组:按25mg/kg灌胃,1次/日;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日。连续给药4周后,测量移植瘤体积及质量,计算裸鼠肿瘤生长抑制率,体内观察GTE和EGCG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研究发现,GTE和EGCG对3种类型的人口腔鳞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不同的细胞对GTE和EGCG的敏感性不同,GTE和EGCG对CAL-27的抑制作用最强。三种鳞癌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GTE为70、125和145μg/ml(对应的EGCG浓度为35、62.5和72.5μg/ml),EGCG为59、102.5和102.5μg/ml,在EGCG浓度相同的情况下,GTE较EGCG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GTE(0、25、50和100μg/ml)、EGCG(0、12.5、25和50μg/ml)作用于CAL-27细胞,作用72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水平,发现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S期和G2/M期阻滞,G0/G1期细胞减少。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应用GTE(100μg/ml)、EGCG(50μg/ml)分别作用于CAL-27、SCC-25、KB三种鳞癌细胞,处理细胞48小时后,提取总蛋白,应用蛋白通路阵列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检测信号传到通路蛋白的表达。蛋白通路阵列技术共分析了107种与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的细胞通路蛋白,共发现46个蛋白在3种鳞状细胞癌表达,应用ANOVA分析,发现未经处理的3种细胞中23个蛋白表达明显异常。应用BRB分析软件显示SCC-25与KB细胞蛋白表达具有相似性,可能揭示CAL-27细胞对GTE和EGCG敏感的原因。经GTE和EGCG处理48小时的CAL-27、SCC-25、KB细胞,经ANOVA软件分析共发现21个蛋白治疗前后表达异常。仅CDK6在3种细胞中均表达下调。虽然GTE和EGCG处理细胞后蛋白表达在细胞之间存在差异,但GTE和EGCG均可导致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下调。GTE和EGCG处理CAL-27细胞后p-PDK1、p-ERK、p-CDC2、CDK6、CDK4、CDK2、Cyclin E的表达下调;处理SCC-25细胞后p-PDK1、p-CDC2、CDK6、Cyclin E、cPKCα表达下调;处理KB细胞后CDK6和CDC2表达下调。经Western Blot确认了以下结果:在CAL-27细胞中GTE、EGCG对p-PDK1、CDK4和CDK6的表达抑制是呈剂量依赖性的。同时,GTE和EGCG也可导致一些与增殖相关的蛋白表达上调。GTE和EGCG处理CAL-27细胞后Notch4表达上调,处理SCC-25细胞后CDK2和CDC2表达上调,处理KB细胞后p-ERK、p-CDC2、CDK2、cPKCα、ERK1/2表达上调。GTE和EGCG处理细胞后,还可以观察到一些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下调(如p53、RB、PTEN)。不同鳞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存在不均一性。GTE和EGCG作用于肿瘤细胞信号网络的多条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中EGFR通路是主要受影响的通路。GTE比绿茶中的单一成分(如EGCG)具有更好的抗肿瘤作用。在第三部分实验中应用GTE和EGCG敏感细胞CAL-27皮下植入裸鼠,通过体内实验我们发现GTE和EGCG对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在具有相同含量EGCG的情况下,GTE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较EGCG更为明显。结论:GTE和EGCG均能抑制人口腔鳞癌CAL-27、SCC-25和KB细胞生长。GTE和EGCG通过引起细胞周期G2/M期和S期阻滞来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生长。3种鳞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存在不均一性,不同细胞对GTE和EGCG的反应性存在差异,CAL-27细胞对GTE和EGCG的敏感性最高。3种人口腔鳞癌细胞用GTE和EGCG处理后,共有21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提示GTE和EGCG可以影响多种通路蛋白的表达,调控多条信号传导通路。GTE和EGCG对鳞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影响EGFR通路,从而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动物实验表明GTE和EGCG能明显抑制人类口腔上皮癌异种移植瘤的增长。体外及体内实验均证明,在EGCG含量相同的情况下,GTE比EGCG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李丽[7](2014)在《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抗肝癌及对蒽环类药物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广西高发的一种地域性肿瘤,也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当务之急是要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肝癌药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茶叶中含量非常丰富,是活性最高的一种儿茶素,具有抑制肿瘤、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抗氧化作用、抑制血管生成等广泛的药理活性。EGCG可通过抑制HIF-1α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肝癌新生血管形成,逆转肝癌MDR,抑制蒽环类抗生素代谢。但由于EGCG性质不稳定,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体内代谢快,维持时间短,作用强度有待提高。本研究以EGCG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并分离出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动物模型等对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肝癌作用筛选,探讨其抗肝癌作用机制,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将衍生物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和ADME性质预测,分析其构效关系,研究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增敏减毒作用,以期寻找比EGCG高效、低毒、稳定的衍生物,拓展EGCG的抗肝癌应用范围,为更好地开发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成为新型多靶点抗肝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第一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的制备目的 对EGCG的侧链酚羟基进行乙基化,制备EGCG乙基化修饰衍生物。方法 以EGCG为反应底物,丙酮为反应介质,氮气为保护气,碳酸钾为催化剂,与(CH3CH2O)2SO2进行化学反应,合成EGCG乙基化衍生物。采用中压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所得产物通过1H-NMR、13C-NMR、2DNMR、质谱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获得六个乙基化程度不同的EGCG乙基化衍生物,鉴定其结构分别为 5,7,3’ 4’,5’,3",4",5"-八-O-乙基-EGCG(Y1)、5,7,3’,4’,3",4",5"-七-O-乙基-EGCG(Y2)、5,7,4’,5’,3",4",5"-七-O-乙基-EGCG(Y3)、5,3’,4’,5’,3",4",5"-七-O-乙基-EGCG(Y4)、5,7,3’,4’,3",4"-六-O-乙基-EGCG(Y5)、5,3’,4’,3",4",5"-六-O-乙基-EGCG(Y6))结论制备所得六个新化合物为EGCG乙基化修饰衍生物。第二部分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对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肝癌作用的活性筛选,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以期筛选出比母体EGCG活性更强或性质更为稳定的EGCG衍生物。方法采用MTT法检测EGCG乙基化衍生物对SMMC-7721、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IC50;在常氧及缺氧条件下培养肝癌细胞,以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EGCG乙基化衍生物和乙酰化衍生物AcEGCG对肝癌细胞HIF-1 α、VEGF和CBR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软件对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进行分子对接及ADME性质预测。结果(1)MTT实验显示,EGCG乙基化衍生物Y5和Y6在体外均能抑制SMMC-7721和HepG2肝癌细胞生长,对于SMMC-7721肝癌细胞,衍生物Y5和Y6的IC50分别为232.9μmol/L、61.4μmol/L,明显低于EGCG(247.8μmol/L);对于HepG2肝癌细胞,衍生物Y5和Y6的IC50分别为229.9μmol/L、43.5μmol/L,也明显低于 EGCG(357.11μmol/L),尤以衍生物Y6的IC50最低。(2)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SMMC-7721和HepG2肝癌细胞HIF-1 α、VEGF和CBR1基因表达显着增加(P<0.01)。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及AcEGCG显着下调SMMC-7721肝癌细胞的HIF-1α、VEGF和CBR1基因表达(P<0.01或P<0.05);对HepG2肝癌细胞的HIF-1α和VEGF基因表达也有抑制作用(P<0.01或P<0.05),各药高剂量对CBR1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P<0.05)。(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SMMC-7721和HepG2肝癌细胞中HIF-1 α、VEGF和CBR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及AcEGCG显着下调SMMC-7721肝癌细胞的HIF-1α、VEGF和CBR1蛋白表达(P<0.01或P<0.05),但低剂量对CBR1蛋白表达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对HepG2肝癌细胞的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也有抑制作用(P<0.01或P<0.05),但对CBR1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4)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对于靶蛋白HIF-1α和VEGFR,化合物的亲和力依次为Y6>Y5>AcEGCG>EGCG,对于靶蛋白CBR1,亲和力依次为Y6>Y5>EGCG>AcEGCG。(5)ADME性质预测结果显示,亲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 Y6>Y5>AcEGCG>EGCG。结论EGCG乙基化衍生物Y5和Y6体外抗肝癌作用比EGCG强;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的抗肝癌作用机制与抑制HIF-1 α、VEGF和CBR1有关;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与靶蛋白HIF-1 α、VEGF和CBR1的亲和力比EGCG强;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的亲脂性大于EGCG。第三部分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目的研究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肝癌作用机制。方法以MTT法检测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鸡胚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模型,观察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鸡胚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EGCG、AcEGCG和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EGCG、AcEGCG和EGCG乙基化衍生物Y6的IC50分别为209.3μmol/L、97.9μmol/L 和 62.7μmol/L。AcEGCG 和 EGCG 乙基化衍生物 Y6 的 IC50 均比EGCG的低,而Y6的IC50最低。(2)CAM模型实验结果显示,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及AcEGCG可引起CAM各级血管均数减少,但对Ⅰ级血管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药对Ⅱ、Ⅲ级血管均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或P<0.01),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及AcEGCG高、中剂量组对Ⅱ级血管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高、中、低剂量组对Ⅲ级血管抑制作用显着(P<0.01或P<0.05),呈剂量依赖性(P<0.05或P<0.01);与相同摩尔数的EGCG作用比较,EGCG乙基化衍生物Y6及AcEGCG对Ⅱ、Ⅲ级血管的抑制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AcEGCG和Y6在体内外均能抑制血管生成,其中AcEGCG和Y6在体外抑制血管作用比EGCG强,在体内对血管生长抑制作用与EGCG无显着差异;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生成有关。第四部分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增效蒽环类药物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EGCG乙基化衍生物Y6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体外联合用药的协同效果。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检测EGCG乙基化衍生物Y6与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DNR)联合用药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药联用对肝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DNR单独用药组比较,EGCG与Y6分别联合DNR用药组对SMMC-7721和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增大,具有协同作用。且DNR联合用药的IC50比DNR单独用药的IC50低。但衍生物Y6(23.9μmol/L)联合用药量比EGCG(65.4μmol/L)小,其增效作用强于EGCG。(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对于SMMC-7721肝癌细胞,DNR(0.30μg/ml)单独作用的凋亡诱导率为(10.59±1.32)%,DNR(0.30μg/ml)分别与 EGCG(30μg/ml)、Y6(15μg/ml)联合用药,凋亡诱导率分别增加至(16.31±2.39)%、(16.19±2.21)%(P<0.05);而衍生物 Y6(15μg/ml,即 23.9μmol/L)联合用药量比 EGCG(30μg/ml,即65.4μmol/L)小,增效作用强于EGCG。对于HepG2肝癌细胞,DNR(0.75μg/ml)单独作用的凋亡诱导率为(27.19±2.39)%,DNR(0.75μg/ml)分别与EGCG(30μg/ml)、Y6(8μg/ml)联合用药,凋亡诱导率分别增加至(35.23±2.04)%、(33.16±1.83)%(P<0.05);而衍生物 Y6(8μg/ml,即12.8μmol/L)联合用药量比EGCG(30μg/ml即65.4μmol/L)小,增效作用强于EGCG。结论 EGCG乙基化衍生物Y6能够增效DNR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提高DNR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率,并且效果优于母体化合物EGCG。第五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目的 研究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阿霉素(DOX)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模型,观察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心脏形态及心脏搏出量的影响;以柔红霉素(DNR)复制小鼠心脏毒性模型,观察AcEGCG和EGCG对小鼠心电图、心肌酶、高敏肌钙蛋白T(TNT-Hs)、SOD、MDA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斑马鱼心毒性实验结果显示,EGCG乙基化衍生物Y6、AcEGCG和EGCG可不同程度地对抗DOX所致斑马鱼的心脏毒性,改善心脏形态、增加心脏搏出量,其中以EGCG乙基化衍生物Y6的减毒作用最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01)。(2)小鼠心毒性实验结果显示,AcEGCG和EGCG可以改善DNR所致心脏毒性小鼠的一般生长状况,不同程度降低小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抑制血清心肌酶ALT、AST、CK、CK-MB、LDH和α-HBDH活性,降低血清TNT-Hs水平,提高血清和心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可见AcEGCG和EGCG用药组小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比模型组减轻,两药作用强度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可不同程度对抗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减轻心肌损害。

刘仲华[8](2014)在《黑茶化学物质组学与降脂减肥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西北边疆地区人们日不可少的必需饮品。人们长期的消费实践和我们前期的研究均表明,黑茶具有明显的降脂减肥作用。本研究从黑茶化学物质组学研究入手,通过对65个中国黑茶中22个常量化学成分指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探寻了不同黑茶的常规化学物质组学表征属性;采用UPLC-Q/TOF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黑茶的化学指纹图谱特征差异,表征了6个不同黑茶类型中19种已知活性成分组成特征差异,并从不同黑茶中共分离鉴定出了92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花青素与原花色素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茶黄素及其衍生物,且多数化学成分是其他茶类中含量低微或不存在的活性物质。因此,基本探明了黑茶的化学物质组学特征。选择工艺与品质特征典型的茯砖茶和六堡茶,通过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和高脂血症大鼠模型、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和HepG2细胞模型,结合脂质代谢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细胞增殖分化与代谢分析、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确证了黑茶具有显着的减肥和降血脂功效,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动物实验表明,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qPCR分析发现,黑茶可促使与脂肪生成相关的FAS和SREBP-1c基因及与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C/EBP-α基因显着下调表达,抑制肝脏中脂肪酸的合成,减少了脂质的聚集。相反,促使与脂肪分解(脂肪酸β-氧化)相关的PPAR-α和CPT-1a基因及调降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LDLR基因显着上调表达,促进脂肪酸β-氧化,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同时催化TG、TC、LDL-C分解,降低血液中血脂水平。细胞学研究表明,黑茶可以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肝细胞HepG2中与脂肪代谢相关酶系的基因表达,有效控制肝细胞HepG2中的脂质积累。双向凝胶电泳与LC-MS/MS联用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确证,黑茶(茯砖茶)是通过下调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起重要作用的相关酶ACACB和FAS及与脂肪生成密切相关的前体蛋白3-磷酸甘油生成所需的关键酶GPD1的表达,上调与脂肪酸β-氧化相关的酶,如肉碱-O-酶棕榈酰转移酶(CPT1和CPT2)、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S1)、羟酰辅酶A脱氢酶(HADH)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肪酸、脂肪的生成以及增强脂肪酸β-氧化来调节脂质代谢。COX2(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2)、ACACB(乙酰辅酶A羧化酶2)、FAS(脂肪酸合成酶)、ECHS1(烯酰辅酶A水合酶)等蛋白质可能是黑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潜在药物靶标。因此,从生化代谢、细胞学、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水平上基本探明了黑茶的降脂减肥作用机理。

蒋玉霞[9](2014)在《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自行提取分离的低极性人参皂苷ALK对稳定MDR表型的耐阿霉素K562/ADM细胞的抑制增殖,及逆转耐药的作用,并探索其逆转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选择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由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具有稳定MDR表型的耐阿霉素细胞株K562/ADM。选择维拉帕米(Velapamil VRP)作为阳性对照药物,MTT分析法和半固体琼脂集落培养法检测ALK抑制K562、K562/ADM细胞的增殖作用,测定非细胞毒性剂量的ALK作用后,分析IC50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RT-PCR检测ALK作用后细胞耐药相关基因mdr-1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膜P-gp蛋白的表达。结果①ALK在20-100mg/L浓度范围内对K562、K562/ADM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4.59土0.09%-60.5±0.05%,非细胞毒性剂量ALK 20mg/L和40mg/L下能明显降低ADR对K562、K562/ADM细胞的IC50,与K562/ADM对照细胞相比(0.28土0.05,0.12±0.04 vs 2.11 土0.04,P<0.05)。ALK 逆转 K562/ADM 细胞耐药的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作用48h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从1.47±0.21%增加到99.2±0.09%。③ALK明显下调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极性人参皂苷ALK具有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通过下调mdr-1基因及P-gp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外排而发挥其抗白血病的作用。上述研究可为ALK今后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治疗髓系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

刘延泽,陈士林,马培,肖培根[10](2012)在《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物的途径》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各种疾病包括肿瘤的治疗都取得了十分宝贵的人体经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也为寻找新抗癌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发现从4个方面阐述了进一步从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的途径,以期对天然产物来源的新抗癌药物的发现起到一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这4个方面分别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发现抗癌药,包括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调节免疫药(补气扶正药)及有毒中草药(以毒攻毒);从近年发现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中寻找;通过普筛或高通量筛选从中草药提取物中寻找和依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理寻找。

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药用植物苦苏和印楝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苦苏和印楝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苦苏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1 苦苏的简介
        1.1.2 苦苏的传统药用价值及其他应用
        1.1.3 苦苏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4 苦苏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印楝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2.1 印楝的简介
        1.2.2 印楝的传统药用价值及其他应用
        1.2.3 印楝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2.4 印楝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苦苏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2.1 苦苏体外抗氧化实验(初筛)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1.5 结果与讨论
    2.2 苦苏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研究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苦苏体外抗增殖活性实验
        2.3.1 材料及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苦苏体外抑菌实验
        2.4.1 材料及试剂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及讨论
    2.5 苦苏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2.5.1 仪器及试剂
        2.5.2 实验材料
        2.5.3 提取分离
        2.5.4 结构鉴定与讨论
    2.6 药理活性筛选
        2.6.1 抗氧化筛选
        2.6.2 抗增殖筛选
    2.7 小结
第三章 印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3.1 印楝体外抗氧化实验(初筛)
        3.1.1 试剂及方法
        3.1.2 实验材料
        3.1.3 结果与讨论
    3.2 印楝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研究
        3.2.1 材料及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印楝体外抗增殖实验(初筛)
        3.3.1 材料及试剂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印楝体外抑菌实验
        3.4.1 材料及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印楝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3.5.1 仪器及试剂
        3.5.2 分离提取
        3.5.3 结果鉴定与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富含二苯乙烯苷的首乌藤提取物的制备与蒽醌类成分的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何首乌概述
        1.1.1 何首乌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1.2 何首乌的生物活性
        1.1.3 何首乌的毒性
    1.2 二苯乙烯苷
        1.2.1 概述
        1.2.2 二苯乙烯苷的生物活性
        1.2.3 二苯乙烯苷的稳定性
    1.3 蒽醌类化合物
        1.3.1 蒽醌类化合物的毒性
        1.3.2 大黄素
        1.3.3 大黄素甲醚
    1.4 分子印迹技术
        1.4.1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1.4.2 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首乌藤提取方法比较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物的制备
        2.2.2 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分析比较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物质得率比较
        2.3.2 总黄酮含量比较
        2.3.3 总酚含量比较
        2.3.4 二苯乙烯苷和蒽醌成分含量比较
        2.3.5 多酚成分含量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首乌藤提取液中蒽醌成分的脱除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评价
        3.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2.4 首乌藤提取液中蒽醌成分的脱除
    3.3 结果分析
        3.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洗脱率
        3.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3.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3.4 首乌藤提取液中蒽醌成分的脱除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仪器
    1.2试药
    1.3细胞株
2 方法
    2.1 EGCG-CS纳米颗粒的制备
    2.2包封率测算
    2.3色谱条件
    2.4 EGCG-CS纳米体系的表征及微观形态观察
    2.5 EGCG-CS纳米颗粒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
    2.6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EGCG-CS纳米粒的特性表征
    3.2 EGCG-CS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
    3.3 EGCG-CS纳米颗粒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2 讨论

(4)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茶叶概述
        1.1.1 茶叶简介
        1.1.2 茶叶组分
        1.1.3 茶叶功效
    1.2 茶多酚概述
        1.2.1 茶多酚组成及理化性质
        1.2.2 茶多酚的功能和生物活性
        1.2.3 茶多酚的应用
    1.3 茶多酚的抑菌作用
        1.3.1 抑菌机理
        1.3.2 抗菌功能
        1.3.3 抗细菌作用
        1.3.4 抗真菌作用
        1.3.5 抗病毒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及抑菌性初探
    2.1 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单因素及正交实验
        2.1.4 结果与讨论
    2.2 茶多酚抑菌性初探及绿茶、红茶、乌龙茶抑菌性能比较
        2.2.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茶多酚的抑菌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试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茶浸提液与茶多酚纯品的比较
        3.2.2 茶多酚的抑菌谱研究
        3.2.3 茶多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研究
        3.2.4 茶多酚与山梨酸钾的抑菌性比较
        3.2.5 茶多酚抑菌性影响因素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与茶多酚纯品的比较结果
        3.3.2 茶多酚的抑菌谱
        3.3.3 茶多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3.4 与山梨酸钾的抑菌性比较结果
        3.3.5 温度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3.6 pH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3.7 多酚氧化酶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茶多酚的抑菌机理探索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茶多酚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2 茶多酚对 α-淀粉酶的抑制率测定
        4.2.3 茶多酚对中性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4 茶多酚对胃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5 全氨基酸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效果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茶多酚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3.2 茶多酚对 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4.3.3 茶多酚对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3.4 全氨基酸(水解酪蛋白)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EGCG功能活性与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GCG儿茶素
    1.1 EGCG的结构
    1.2 EGCG的功能活性
        1.2.1 EGCG的抗肿瘤作用
        1.2.2 EGCG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1.2.3 EGCG降血脂、血压、血糖的作用
2 制备高EGCG儿茶素的常规方法
    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2.2 金属离子盐沉淀法
    2.3 色谱法
        2.3.1 柱色谱法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6)绿茶提取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1.1 绿茶的成分组成及 EGCG 的化学结构
    1.2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1.3 绿茶和 EGCG 的抗肿瘤作用
    1.4 EGCG 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第2章 GTE 和 EGCG 抑制鳞癌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GTE 和 EGCG 抑制鳞癌细胞的生长
        2.3.2 GTE 和 EGCG 介导 CAL-27 细胞 S 期和 G2/M 期阻滞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GTE 和 EGCG 对鳞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3.3 结果
        3.3.1 不同细胞的信号传导网络存在差异
        3.3.2 GTE 和 EGCG 对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GTE 和 EGCG 对人口腔上皮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
        4.3.2 GTE 和 EGCG 对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瘤重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抗肝癌及对蒽环类药物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增效蒽环类药物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今后工作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8)黑茶化学物质组学与降脂减肥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黑茶及茶叶化学成分概述
        1.1.1 茶的分类与黑茶的特点
        1.1.2 茶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1.1.3 黑茶的基本化学特征
    1.2 饮茶与肥胖和高脂血症
        1.2.1 肥胖与高脂血症的概念
        1.2.2 不同茶类的降脂减肥作用
    1.3 茶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作用研究进展
        1.3.1 茶多酚与儿茶素的降脂减肥作用
        1.3.2 茶黄素的降脂减肥作用
        1.3.3 咖啡因的降脂减肥作用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黑茶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茶叶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2.4 茶汤制备
        2.2.5 成分分析
        2.2.6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茶常规化学物质组成分析
        2.3.2 不同类型黑茶常规化学物质主成分分析
        2.3.3 不同类型黑茶化学物质组学特征的质谱分析
        2.3.4 不同类型黑茶化学组成差异的质谱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茶的减肥作用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3.2.2 茶叶材料
        3.2.3 试验试剂
        3.2.4 仪器设备
        3.2.5 茶叶水提物制备
        3.2.6 动物实验
        3.2.7 生化指标检测
        3.2.8 组织形态学观察
        3.2.9 cDNA 样品制备
        3.2.10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3.2.11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脂饲料诱导营养型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
        3.3.2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体重的抑制作用
        3.3.3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 Lee’s 指数的调控作用
        3.3.4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食物利用率的抑制作用
        3.3.5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脂肪重量、脂肪系数的干预作用
        3.3.6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常规血清指标干预作用
        3.3.7 黑茶干预后营养型肥胖大鼠肝脏、脂肪组织的形态学分析
        3.3.8 黑茶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和神经肽 Y 含量的干预作用
        3.3.9 黑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肥胖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茶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2.4 动物饲料
        4.2.5 黑茶样品及制备方法
        4.2.6 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4.2.7 实验大鼠分组
        4.2.8 观测指标
        4.2.9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4.2.10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造模模结果
        4.3.2 黑黑茶对实验大大鼠摄食量量和体重的影影响
        4.3.3 黑茶对模型大鼠血清 TG、TC、LDL-C 和 HDL-C 水平的影响
        4.3.4 黑茶对大鼠肝组织匀浆 TG 和 TC 含量的影响
        4.3.5 黑茶对实验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6 肝脏外观形态及 H&E 组织切片观察
        4.3.7 茯砖茶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mRNA 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细胞模型的黑茶降脂减肥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细胞株
        5.2.2 茶叶水提物制备
        5.2.3 试验试剂
        5.2.4 仪器设备
        5.2.5 细胞复苏
        5.2.6 细胞培养
        5.2.7 细胞传代
        5.2.8 细胞冻存
        5.2.9 3T3-L1 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5.2.10 细胞内 TG/TC 测定
        5.2.11 油红 O 染色
        5.2.12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5.2.13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类型黑茶水提物对 3T3-L1 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
        5.3.2 不同类型黑茶水提物对 3T3-L1 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干预作用
        5.3.3 HepG2 细胞脂质积累模型的建立
        5.3.4 黑茶水提物对 HepG2 细胞脂质积累模型的干预作用
        5.3.5 不同类型黑茶对 HepG2 细胞脂质积累模型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黑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机理及筛选作用靶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主要试剂
        6.2.3 实验材料
        6.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5 实验设计
        6.2.6 大鼠肝脏组织全蛋白的提取
        6.2.7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6.2.8 胶条的平衡
        6.2.9 第二向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
        6.2.10 凝胶染色与脱色
        6.2.11 图像扫描与数据统计分析
        6.2.12 考染蛋白质点的酶解
        6.2.13 CapLC-MS/MS 分析
        6.2.14 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6.2.15 蛋白质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双向凝胶电泳条件优化
        6.3.2 基于 2DE-LC-MS/MS 策略的三组大鼠肝脏差异蛋白质分析
        6.3.3 大鼠肝脏差异蛋白质功能分析
        6.3.4 重要差异蛋白质 Western blotting 验证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细胞株
        2 实验药物
        3 主要试剂和消耗品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甲基四唑蓝(MTT)法增殖抑制实验
        3 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ALK对K562/ADM细胞株集落形成的影响
        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R浓度
        5 RT-PCR检测基因的改变
        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水平
        7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LK对K562/ADM细胞膜P-gp表达的影响
    (三) 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一) MTT检测结果
    (二) ALK处理后K562/ADM细胞集落的生成率
    (三)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M浓度
    (四) RT-PCR结果
    (五) 经ALK处理K562/ADM后细胞膜上P-g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三 分析与讨论
    (一) MDR作用机制
        1 P-gp
    (二) 白血病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对策
        1 针对白血病MDR的化学药物逆转剂
        2 针对MDR的免疫治疗
    (三) K562/ADM耐药细胞株
    (四) 低极性人参皂苷ALK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物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现抗癌药
    1.1 清热解毒抗癌中草药
        1.1.1 冬凌草
        1.1.2 薏苡仁
        1.1.3 乌骨藤
    1.2 活血化瘀抗癌中草药
        1.2.1 丹参
        1.2.2 莪术
        1.2.3 其他常用活血化瘀中药
    1.3 增强免疫抗癌中草药
        1.3.2 灵芝
        1.3.3 月见草
        1.3.4 其他常用中草药
    1.4 有毒抗癌中草药
        1.4.1 芫花
        1.4.2 鸦胆子
2 来源于中草药的抗癌先导化合物
    2.1 鬼臼毒素
    2.2 鞣花酸
    2.3 喜树碱
    2.4 其他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3 通过普筛发现的抗癌中草药
4 通过药用植物亲缘学发现好的抗癌中草药
    4.1 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的发现
    4.2 瑞香烷二萜类化合物的发现
    4.3 大环状逆没食子鞣质类化合物的发现
    4.4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发现
5 结语

四、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药用植物苦苏和印楝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范民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0(01)
  • [2]富含二苯乙烯苷的首乌藤提取物的制备与蒽醌类成分的脱除[D]. 孙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J]. 欧阳礼辰,郭亚南,熊哲,李小利,吴金金,龚业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9(05)
  • [4]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D]. 李柯欣. 西华大学, 2017(03)
  • [5]EGCG功能活性与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 甘正刚,张胜虎. 农技服务, 2017(01)
  • [6]绿茶提取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 刘晓亮. 吉林大学, 2014(03)
  • [7]EGCG结构修饰衍生物抗肝癌及对蒽环类药物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D]. 李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4(01)
  • [8]黑茶化学物质组学与降脂减肥作用机理研究[D]. 刘仲华. 清华大学, 2014(10)
  • [9]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蒋玉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物的途径[J]. 刘延泽,陈士林,马培,肖培根.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2(04)

标签:;  ;  ;  ;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强阿霉素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