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霞[1](2021)在《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甲强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水平,比较两组肌力、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CD4+ 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 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70.00%)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可有效提高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疗效,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肌力。

郝佳妮[2](2021)在《空腹血糖水平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异常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的相关性,分析FPG升高是否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0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GBS患者146例,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神经系统体征、有无前驱感染史、是否合并颅神经麻痹、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受累、呼吸费力,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总分和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ughes Functional Grading Scale,HFGS)评分等基本资料,脑脊液蛋白水平、葡萄糖水平、有无蛋白细胞分离、潘氏试验结果等生化资料以及神经电生理资料之间的差异。根据患者出院时HFGS评分分为轻型组(HFGS≤3分和重型组HFGS>3分),分析FPG空腹血糖水平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前驱感染史、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神经电生理分型、脑脊液蛋白水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以及脑脊液潘氏试验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升高的GBS病人手术外伤史发生率、颅神经受累率、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率、呼吸困难发生率、辅助通气率、巴氏征发生率、出院时HFGS评分为5和6的比例以及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均高于正常FPG组(P<0.05),达峰时MRC评分高于正常FPG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1.034)、颅神经受累(OR=2.40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OR=2.250)、脑脊液蛋白含量(OR=2.664),空腹血糖水平(OR=1.290)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OR=1.028)均是GBS患者病人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颅神经受累(OR=1.346)、脑脊液蛋白含量(OR=3.255)和空腹血糖水平(OR=1.432)均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FPG升高的GBS患者病情更重、更易出现颅神经受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呼吸困难和依赖机械通气,短期预后更差。FPG升高是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汪燕[3](2021)在《抗GM1 IgG抗体通过激活AMPK抑制AMAN细胞模型轴索样生长》文中指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是一组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以急性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和免疫治疗有效为特征,电生理表现为多发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和(或)轴索损伤。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是GBS常见的亚型之一,其病理改变以广泛的周围神经轴索病变为主。目前研究认为,病原体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导人体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导致了AMAN发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能量代谢在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能量代谢在神经元轴索生长或再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为AMAN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细胞能量监测器,通过磷酸化调控细胞能量平衡。本研究通过建立AMAN细胞模型,比较其与对照组细胞中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AMPK的表达情况,探讨抗GM1 Ig G抗体对p-AMPK/AMPK表达的影响;通过靶向能量代谢物分析AMAN细胞模型中能量代谢物的变化,探讨能量代谢在AMAN发病过程中作用,为开发AMAN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未分化PC-12细胞作为本研究细胞模型的来源,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比不同时间点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细胞膜上GM1的表达情况,选取最佳分化时间点(48h);利用Protein G层析柱纯化AMAN患者血清中的抗GM1 Ig G抗体;基于PC-12细胞最佳分化时间点,在不同时间点加入抗GM1 Ig G抗体干预已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建立AMAN细胞模型;同时建立正常组和对照Ig G处理组。利用免疫印迹法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正常组、AMAN模型组与对照Ig G处理组细胞内p-AMPK/AMPK的表达,选取差异时间点(24h);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比较24h的三组细胞的伪足长度;利用靶向能量代谢物分析法比较正常组、AMAN模型组、对照Ig G处理组与AMPK活化抑制组之间的代谢物表达情况;利用Image J软件测定细胞伪足长度及免疫印迹灰度值;利用t检验比较正常组、AMAN模型组和对照Ig G处理组的p-AMPK/AMPK表达情况及伪足长度;基于靶向标品自建数据库进行靶向能量代谢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利用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采用Graph Pad Prism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PC-12细胞对NGF具有神经元显形反应,NGF诱导分化48h后的PC-12细胞上岩藻糖GM1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含量约为未分化组细胞的2倍(P<0.001)。本研究发现24h的AMAN模型组细胞的p-AMPK/AMPK的表达与正常组、对照Ig G处理组相比显着增高(P<0.001)。另外,24h的AMAN模型组细胞的伪足长度较正常组与对照Ig G处理组均显着减短(P<0.001)。与正常组相比,24h的AMAN模型组共有13种代谢物发生改变,24h的对照Ig G处理组仅有1种代谢物发生改变,24h的AMPK活化抑制组共有24种代谢物发生改变。AMAN模型组与对照Ig G处理组相比较,共有9种代谢物发生改变。结论:在AMAN细胞模型中,抗GM1 Ig G抗体可促进p-AMPK/AMPK表达增多,抑制ATP的消耗和营养物质的合成,从而抑制AMAN细胞模型轴索样生长。本研究的结果尚需进一步的动物实验验证。

陈百铿[4](2020)在《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致病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免疫反应中,作用于神经系统自身抗原的致病抗体统称为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新型自身抗体的不断发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断地发展和再认识,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吉兰-巴雷综合症、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修饰药物、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是相对较新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将患者血浆分离后流经一种器械,通过该器械的活性配基的特异性结合,去除免疫球蛋白的血液净化疗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为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浓度在血液内的快速降低、脉冲诱导抗体的重新分布以及随后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应用在多种免疫性疾病,包括器官移植(主要为肾移植)、肾脏疾病(肾炎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国内对免疫吸附疗法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较少。针对目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快、致残率较高的特点,早期快速地清除致病性自身免疫抗体可避免神经细胞的广泛损害、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尽早的免疫治疗与良好的预后相关。相对于传统的免疫疗法,免疫吸附显得更具优势,但免疫吸附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对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免疫吸附前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神经功能状态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评价免疫吸附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地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免疫吸附治疗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16例。其中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重症肌无力。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脑脊液或血清检测中全部检测出相应自身免疫抗体。2、治疗方法2.1免疫吸附患者均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使用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康碧尔?蛋白A吸附柱进行免疫吸附,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2.2免疫治疗16例患者中有15例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3例使用甲泼尼龙0.5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连续应用5d,其余2例分别为80mg/d和120mg/d。10例患者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均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口服。4例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术无效后再进行免疫吸附治疗。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免疫吸附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住院时间长短、达到临床改善所需时间、前后辅助检查表现变化、吸附治疗再生血浆量、吸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吸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及血肌酐的变化。使用统一的改良Rankin量表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记录吸附前、吸附后的m RS评分,临床有效定义为m RS评分治疗后降低至少1分。4、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经过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两样本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采用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改善明显,免疫吸附治疗后神志转清,无癫痫再发。其中7例患者吸附后复查的检查结果有改善,其中1例患者头颅磁共振广泛多发病灶较前减少明显,1例患者的脑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免疫吸附治疗前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17.87±9.08)g/L,免疫吸附后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4.96±3.56)g/L。且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均有所下降,大部分补体C3、C4在治疗后有细微下降,部分患者有所升高,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至少改善1分(范围在14分),其余3名患者m RS评分在5分,与吸附前相同,没有患者出现评分增加。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之间的时间中位数为30天(IQR=16)。所有患者的m RS评分中位数从免疫吸附前的5.0改善至免疫吸附后的2.0(P<0.001)。结论免疫吸附在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中,安全性较高,效果是显着有效的,体现在临床症状的快速缓解上有较好的表现,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显着下降,在神经功能的恢复上有明显的改善。

张雨晴[5](2020)在《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提高对以双侧面肌无力(Facial diplegia,FD)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的全面认识,对该疾病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分析,我们回顾了本院曾收治的9例面肌无力的GBS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辅以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9例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面肌麻痹患者的病例资料,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进一步了解FD型GBS的特点。结果:FD大多有前驱感染史;以双侧面肌麻痹为主,常伴远端肢体感觉异常,也可为单侧面肌麻痹首发;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腱反射正常;脑脊液提示蛋白-细胞分离;神经电生理检查常表现为脱髓鞘改变,可伴有轴索损伤或仅表现为轴索损伤;静注免疫球蛋白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FD型GBS以双侧面肌麻痹为主,大多具有典型GBS主要特征,但少数存在变异,早期易被误诊,需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李萌萌[6](2020)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被发现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导致急性迟缓性瘫痪的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对GBS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仍有部分人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目前GBS被分为多种亚型,各亚型的临床特征不同,且预后情况也不同,这使得更多的临床医务人员必须尽早识别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减少不良预后的结局,帮助GBS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受益。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并研究影响GBS短期恢复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选取2017年09月至2019年08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GBS患者82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按2019年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分型,分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即分为AIDP组、AMAN组、MFS组。记录各亚型患者年龄、性别、前驱感染、住院时长、疾病达高峰时间、有无呼吸困难、颅神经受损情况、自主神经损害情况、疾病高峰时(Hughes Functional Grading Scale,HFGS)评分、实验室指标(入院空腹血糖、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率、脑脊液蛋白水平)等。统计分析上述指标在GBS各亚型中的分布情况,了解其临床特征;2.疾病高峰时HFGS评分与出院时HFGS评分的差值(?Hughes)分为治疗后恢复良好组(?Hughes>0)、恢复不良组(?Hughes≤0)。研究GBS的临床、电生理、实验室等指标对其转归的影响及三种亚型短期恢复的比较。然后,通过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影响GBS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分别评定AIDP型与AMAN型GBS患者发病后1月、3月、6月时的HFGS评分,判断不同时间阶段两种亚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情况,入选患者均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研究;纳入发病1月后进行第二次神经电生理检查的GBS患者32例,根据发病1月后的HFGS评分≤2分评定为预后良好组,而HFGS评分>2分评定为预后不良组。分别监测两次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指标,判断上述指标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82例GBS患者,男性49例(59.8%)、女性33例(40.2%)。AIDP组49例(59.8%),AMAN组24例(29.3%),MFS组9例(10.9%)。对三种亚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回示:组间夏秋季节、面瘫症状、疾病高峰HFG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MAN组与AIDP组相比更易夏秋季节发病,MFS与其他两组比较更易出现面瘫症状。三组中高峰时HFG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AIDP组与AMAN组无统计学差异、MFS组与AIDP组及AMA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性别、年龄、前驱感染、住院时长、疾病高峰时间、自主神经受累均无统计学差异。2.GBS患者中住院期间治疗后恢复不良的有36例(43.9%)。GBS恢复不良因素包括:出院时HFGS评分(P=0.000)、不同治疗方法(P<0.05)和呼吸困难(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激素治疗和其他一般治疗方式与IVIg治疗相比较,恢复情况较差(P=0.015),且为短期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困难(OR=4.704,95%IC 1.142—19.383,P=0.032)、出院时HFGS评分(OR=5.257,95%IC 2.076—13.314,P=0.000)是影响GBS患者临床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82例患者发病后1、3、6月均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价HFGS评分,最后共纳入70例,在不同时间段分组中,由两种亚型HFGS评分均值可知,AMAN组3个月与6个月评分均较AIDP组高。两种亚型3个月(P=0.010)、6个月(P=0.002)预后有显着差异、发病1月时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纳入发病2-3周及发病1月后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GBS患者32例,将其重新进行神经电生理分型,其中AMAN型增加3例(9.4%)、AIDP型减少5例(15.7%)。对于神经电生理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得出:发病1月后d CMAP降低20%在预后分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与短期预后不良相关。结论:1.吉兰-巴雷综合征AIDP型占大多数,AMAN型夏秋季发病较为常见,面瘫更易出现在MFS患者中;2.呼吸肌受累、出院HFGS高评分及单独激素治疗是GBS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IDP型、AMAN型与MFS型短期恢复情况相差不大;3.AIDP型在3个月、6个月时预后优于AMAN型GBS患者。

苏云霞,王翔,傅明强,陆萍,向会,郭良君,罗小春[7](2019)在《神经节苷脂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静注GM1注射液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同时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个案报道,合并文献病例与院内病例,回顾性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基础疾病、前驱感染史、用药剂量及疗程、合并用药、不良反应起始症状、主要表现、双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情况、发生时间、疾病平均达峰时间、实验室检查、严重程度、治疗和转归等项目。结果:收集院内病例5例,文献检索获得病例17例,合计入选病例22例,其中男21例,女1例,50~60岁患者占50.00%。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生于脑出血、脑梗死及脑外伤患者;31.82%的患者有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GM1的剂量、疗程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无明确相关性。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多以肌力及肌张力下降起病,所有病例均以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且大多合并颅神经受累、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及呼吸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多在8~14 d出现,1~3 d达峰;所致肢体瘫痪程度较重,临床结局较差。结论:GM1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用药时加强用药监护,确诊吉兰巴雷综合征后应及时停药并应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避免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加重。

张大启[8](2019)在《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ny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现有证据提示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GB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sistin可通过启动多条致炎通路诱导多种炎症介质表达上调,且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HMGB1作为一种致炎因子,同resistin类似,也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并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致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resistin是否参与GBS的免疫病理过程以及其与HMGB1的关系仍不清楚。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resistin是否可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方法:连续收集51例GBS住院患者,以及年龄、性别、BMI指数均匹配的49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及临床资料。利用ELISA法检测51例GBS患者中resistin、HMGB1、TNF-α和IL-6的血清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resistin与疾病亚型、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与HMGB1、TNF-α和IL-6的相关性;使用不同浓度的resistin刺激THP-1巨噬细胞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了不同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HMGB1、IL-1β、TNF-α和IL-6分泌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50ng/m L resistin浓度组HMGB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为了研究resistin是否是通过激活p38MAPK和NF-κB信号途径促进了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后p38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利用p38MAPK和NF-κB抑制剂,检测了THP-1巨噬细胞HMGB1、IL-1β和IL-6分泌和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也都明显增高(p<0.01;p<0.01;p<0.05),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resisti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与GBS残疾评分、EGO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151,p=0.289;r=0.161,p=0.26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p<0.001),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HMGB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GBS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HMGB1、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7,P=0.034;r=0.297,P=0.03),但resistin水平与TNF-α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r=-0.016,P=0.908)。在体外THP1巨噬细胞学实验中,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MGB1、IL-1β和IL-6的分泌量均明显增加(p<0.05),而TNF-α分泌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 resistin作用24h后HMGB1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均显着性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作用24h后,TLR4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NF-κB的m RNA和phospho-NF-κBp65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加(p<0.05);phospho-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而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显着减少(p<0.05),且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NF-κB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亦显着性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向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和NF-κBp65抑制剂后处理THP1巨噬细胞,HMGB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1.血清resistin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水平显着升高,且与HMGB1、IL-6存在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免疫病理过程;2.resistin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后可引起HMGB1、IL-6、IL-1β分泌增多;3.在人THP1巨噬细胞中,resistin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NF-κB/MAPK信号通路,进而引起HMGB1表达和分泌增多;4.resistin可能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

柳胤[9](2019)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国南方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大鼠模型Wnt/β-catenin通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是急性神经肌肉麻痹的重要原因。中国北方GBS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AMAN是中国GBS的主要亚型”是国外学者的共识,并且轴突型GBS一度被称为“中国瘫”。然而,在国内关于GBS的主要发病形式一直存在争议,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GB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另外,GBS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大多预后良好,然而尽管接受了免疫疗法,仍有高达25%的患者出现呼吸功能不全,20%的患者严重残疾,近5%的患者死亡。因此,在疾病早期阶段,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及时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开辟新的途径,对于改善GB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分析中国南方GB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Brighton标准分层诊断的意义。(2)研究Wnt/β-catentin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的动态表达,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GB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4年期间,淮河以南14个省/市共69家医院GB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Brighton病例定义标准进行诊断的肯定性分级(1级最高、4级最低)。(1)将28只体重170±10 g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照组(n=7),EAN组(n=21)。其中EAN组包括初期组(n=7),高峰组(n=7)以及恢复组(n=7)。EAN组采用P257-81肽免疫;免疫后观察30 d,每天称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免疫第10 d、17 d、30 d取材,行坐骨神经H&E染色、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周进行尾静脉采血,检测IFN-γ、IL-4、TGF-β1等指标;取坐骨神经检测Wnt/β-catenin通路分子的动态表达。结果(1)(1)最终共收集GBS患者1 358例,包括脑神经变异型51例、Miler-Fisher综合征157例、肢体无力为主的经典GBS患者1 150例。(2)在经典GBS患者中,49.57%(570/1 150)有前驱事件,其中呼吸道感染占71.23%(406/570);83.74%(963/1 150)以无力为首发症状;99.21%(1 124/1 133)在4周内无力的严重程度达高峰;无力达高峰时患者的Hughes GBS残障评分为(3.15±1.16)分,99.56%(1 128/1 133)的患者无力呈对称性;95.39%(1 097/1 150)腱反射消失或减弱;在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的患者中,80.58%(772/958)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在完成电生理检查的患者中,脱髓鞘性GBS占48.14%(401/833),轴突性GBS占18.01%(150/833)。(3)在所有经典GBS患者中,Brighton分层诊断为1级的患者占44.09%(507/1 150)、2级占45.74%(526/1 150)、3级占7.57%(87/1150)、4级占2.61%(30/1 150);其中,在临床资料完善的729例GBS患者中,上述比例分别为69.55%(507/729)、28.67%(209/729)、0%(0/729)、1.78%(13/729)。(2)(1)EAN组免疫第一周体重平稳增加,第10 d开始下降,第1618 d达最低点,后逐渐恢复;对照组大鼠体重平稳增加,无下降。EAN组免疫第7天所有大鼠均出现症状,神经功能评分1.33±0.48,第17 d症状达峰(6.57±0.51分),后逐渐恢复;对照组大鼠无发病。(2)在疾病初期,H&E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观察存在神经内膜水肿,髓鞘肿胀和髓鞘分离;CD4+T细胞0.44±0.10个/mm2。在高峰期,H&E可见神经内膜水肿、髓鞘肿胀、存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观察到巨噬细胞侵入施万细胞膜并剥离髓鞘,神经内膜水肿,髓鞘肿胀更加普遍;CD4+T细胞表达达高峰(3.59±0.33个/mm2)。在恢复期,H&E仍可见炎性浸润减轻;透射电镜观察到大量薄髓纤维,推断此时存在髓鞘再生;CD4+T细胞表达(2.40±0.21个/mm2)降低(F=203.9,P<0.0001)。对照组大鼠无炎性细胞浸润、髓鞘水肿等异常表现。(3)ELISA检测显示,疾病初期IFN-γ在坐骨神经的表达最高(P<0.0001),免疫第21 d血清中的表达达最大值(P<0.0001);急性期IL-4在坐骨神经中几乎检测不到,恢复期急剧增加(P<0.0001);在血清中,IL-4表达逐渐增加并在恢复期达到最大值(P<0.0001)。TGF-β1的水平与IL-4的水平相似。(4)GSK-3βmRNA水平在疾病初期开始上调,在恢复期达到峰值(P<0.0001)。β-catenin(P<0.0001)和LEF-1(P<0.0001)mRNA表达与GSK-3β相似。(5)GSK-3β的蛋白水平在疾病初期增加(初期组vs.对照组,P<0.05),在高峰期继续增加,且高表达持续存在到免疫第30天(P<0.01)。β-catenin总蛋白水平持续升高(P<0.01),同时β-catenin核转位也持续增加(P<0.01)。LEF-1蛋白水平在疾病初期增加,表达水平持续升高直至恢复期(P<0.01)。结论(1)中国南方GBS患者以脱髓鞘为主要的亚型,而轴突亚型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国北方;Brighton标准对GBS诊断的敏感度较高,脑脊液和电生理检查对提高诊断分级十分重要。(2)促炎因子IFN-γ在EAN急性期表达最高,抗炎因子IL-4和TGF-β1在EAN恢复期表达最高;Wnt/β-catent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GSK-3β、β-catenin、LEF-1在EAN大鼠中表达上调,可能是通过TGF-β通路实现的。

余萍[10](2019)在《急性脱髓鞘型和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不同亚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和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分为AIDP组,AMAN组,AMSAN组和MFS组。然后,将AIDP病例归为脱髓鞘组,AMAN+AMSAN归为轴索组,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总共收集9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和肌电图分类结果,AIDP37例,AMAN 37例,AMSAN 11例,MFS 7例。脱髓鞘组37例,轴索组48例。两组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轴索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3±13.9岁。两组均以男性为主,且两组间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起病前常有前驱事件史,脱髓鞘组以上呼吸道感染史最常见,轴索组以创伤史和上感史最常见,且轴索组起病前有创伤史者显着多于脱髓鞘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入院前平均发病时间一般为1012天,轴索组入院时病情显着重于脱髓鞘组。两组间病情达高峰历时相仿,平均约8±5天。轴索组达高峰时病情严重程度显着重于脱髓鞘组。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次为感觉异常,脱髓鞘组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明显多于轴索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脱髓鞘组与轴索组病程中出现运动障碍、呼吸肌受累、机械通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腱反射消失均无统计学差异;脱髓鞘组病程中感觉异常及颅神经受累症状出现率显着高于轴索组。两组间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风湿全套阳性及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使用激素、丙球、血浆交换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轴索组的近期预后显着差于脱髓鞘组;远期预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脱髓鞘型和轴索型GBS的临床特点有差异,高峰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预后不全相同,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D3+、CD4+、CD8+ T细胞水平
    2.2 肌力
    2.3 临床疗效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2)空腹血糖水平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词汇及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附录C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抗GM1 IgG抗体通过激活AMPK抑制AMAN细胞模型轴索样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分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临床特点
        2.3 辅助检查
结果
    1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2 临床资料分析
    3 辅助检查
    4 治疗及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因学及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 发表论文
    四、 获奖情况

(6)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资料
    1.3 实验室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
    1.4 疾病严重程度与功能受损评分
    1.5 吉兰-巴雷综合征电生理分型诊断标准
    1.6 评价及分组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BS各亚型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
        2.1.1 各亚型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1.2 各亚型GBS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的特征
    2.2 影响GBS患者短期恢复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2.2.1 影响GBS患者治疗后恢复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2.2.2 影响GBS患者治疗后恢复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2.3 AIDP与 AMAN临床预后的比较
        2.3.1 两种亚型GBS患者发病后1月、3月、6月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比较
        2.3.2 两种亚型GBS患者随诊后的分型改变
        2.3.3 两种亚型GBS患者两次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GBS不同亚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
    3.2 影响GBS短期恢复的相关因素
    3.3 GBS分型与临床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7)神经节苷脂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资料来源
        1.1.2 收集方法
    1.2 文献检索
        1.2.1 检索策略
        1.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标准
    1.4 关联性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来源与关联性评价结果
    2.2 患者因素
        2.2.1 性别及年龄
        2.2.2 原发疾病
        2.2.3 合并基础疾病
        2.2.4 前驱感染史
    2.3 药物因素
        2.3.1 GM1的剂量
        2.3.2 GM1使用疗程
        2.3.3 合并用药情况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1 起始症状
        2.4.2 主要表现
        2.4.3 双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情况
        2.4.4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2.4.5 疾病平均达峰时间
        2.4.6 实验室检查
        2.4.7 严重程度评估
    2.5 治疗和转归
3 讨论

(8)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GBS患者血清resistin、HMGB1 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GBS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1.2.2 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及其与临床亚型和GDS、EGOS的关系
        1.2.3 GBS患者血清HMGB1、TNF-α和 IL-6 水平
        1.2.4 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 HMGB1、 TNF-α和 IL-6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Resistin对 THP-1 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分泌HMGB1、IL-1β和 IL-6
        2.2.2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三、Resistin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IL-1β和 IL-6 的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TLR4 mRNA和蛋白表达
        3.2.2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p38MAPK and NF-κB的表达
        3.2.3 p38MAPK和 NF-κB抑制剂可以减少THP-1 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国南方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大鼠模型Wnt/β-catenin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中国南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Brighton分级诊断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Wnt/β-catenin通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的动态表达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急性脱髓鞘型和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摘要
Abstract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结果
    2.1 疾病分布
    2.2 年龄
    2.3 性别
    2.4 发病诱因
    2.5 入院前发病时间
    2.6 入院时病情
    2.7 病情达高峰时间
    2.8 病情达高峰时HG评分
    2.9 首发症状
    2.10 临床症状和体征
    2.11 机械通气
    2.12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13 神经节苷脂抗体谱
    2.14 风湿抗体
    2.15 治疗
    2.16 预后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疗效[J]. 李红霞.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1)
  • [2]空腹血糖水平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关系[D]. 郝佳妮.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抗GM1 IgG抗体通过激活AMPK抑制AMAN细胞模型轴索样生长[D]. 汪燕.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4]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百铿.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5]以面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病例分析[D]. 张雨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D]. 李萌萌. 河南大学, 2020(02)
  • [7]神经节苷脂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 苏云霞,王翔,傅明强,陆萍,向会,郭良君,罗小春.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9(10)
  • [8]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大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国南方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大鼠模型Wnt/β-catenin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 柳胤. 武汉大学, 2019(06)
  • [10]急性脱髓鞘型和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研究[D]. 余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