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线法测量和设置圆形曲线隧道中心线

弦线法测量和设置圆形曲线隧道中心线

一、弦线法测设圆曲线隧道中线(论文文献综述)

孙宪夫[1](2020)在《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既有线在多年的运营中,线路受到列车反复加载、地质条件变化和大量养护维修作业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线路实际线位已偏离原始设计线位。若采用原始设计线形为基准来整正,无疑会增加大机捣固作业量和难度,并且可能受到接触网、轨旁设备或桥隧限界的影响,导致部分区段不能调整到原始设计线位。因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线路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并分析优化约束条件和目标对拟合结果的影响。以敦煌铁路提速改造项目为例,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路精捣方案,结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线形优化效果和大机精捣作业效果。为既有线基础设施整治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针对测点位于直线段和圆曲线段,分别推导了基于距离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正交最小二乘数学拟合模型,该模型能同时考虑测点横、纵坐标存在的误差。提出基于测点坐标斜率变化率进行线形初步分段,并结合正交最小二乘法通过反复迭代拟合实现线形的精确分段,针对测点数据不全的情况提出处理方法。实例验证该分段方法能够实现线形自动识别,并且精度很高。总结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中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提出以调整量整体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线形优化方法。(2)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影响研究基于本文提出的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不同的优化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对平纵断面线形拟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曲线段存在反弯时,平面线形优化主要改善整体的绝对偏差,而对于反弯处的相对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当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一侧时,曲中附近偏差改善效果非常明显,线元分界点附近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2)坡段拟合有利于改善区段的整体绝对偏差,竖曲线半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变坡点附近的相对偏差。(3)控制点在线元分界点附近相比于控制点在曲中附近时,优化得到的曲线参数较原始设计参数变化更大,整体平面偏差的优化效果也更差。(4)以偏差平方和最小和偏差绝对值之和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优化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会略有利于降低偏差的最大值。(3)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研究以敦煌铁路K63+300~K69+300区段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线形优化理论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形优化方案,并从数学特征和动力学理论角度分析了实际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线形优化后平面和高程偏差整体更小。平面偏差在20~80mm范围内的测点占比减少了5.6%,高程偏差在80~160mm范围内测点占比减少了31.4%。由于实设超高变大、缓和曲线长度变短导致超高时变率增大,使得缓和曲线段的车辆响应冲击变大、衰减距离变长。(2)大机精捣作业后线路实际中线逐渐向设计线位靠拢,TQI由5.0以上降低到3.4以下。从频域特征来看,波长在500m以下的平纵断面偏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当车速为80km/h~160km/h时,轨向和高低不平顺的敏感波长范围为别为15m~40m和20m~60m。(4)基于动力学理论分析可得捣固后车辆各项动力学响应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陈国栋[2](2020)在《既有铁路点云特征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铁路运营里程的日益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舒适性也越来越被重视,这对既有线今后的日常状态检测和养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线路具有养护、运营同步的特点,只有全方位、立体化、精度好和效率高的测绘手段才能满足既有铁路三维化、系统化的养护维修要求。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信息获取全面、测量精度高及采集高效等诸多优点,为其应用于既有线勘测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符合既有铁路检测技术的发展需求。目前国内外专家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整体受制于点云采集方法、数据后处理算法等方面的不足,相关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应用于既有线勘测领域,研究既有铁路点云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方法,实现铁路工程中的点、线、面等特征信息的提取,主要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既有铁路测量精度的要求,对Z+F IMAGER 5010C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在不同扫描分辨率下的测距精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然后通过铁路现场实地测量试验为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在既有线勘测中的数据采集方案提供参考作业模式,即选用沿线路中心的“一”字形(或沿路肩两侧交替的“之”字形)的测站设置方法,采用球形标靶,在super high分辨率模式下按照不大于25m站间距的方式进行现场扫描作业,获取高质量的点云数据模型。(2)采用敦格铁路的实测点云数据,结合既有铁路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轨顶面点的提取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PCA和移动激光点聚类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出轨道上方接触线,以进行铁路缓冲区的分割。然后在缓冲区范围内,引入钢轨高程、反射强度、轨道结构相应尺寸等多种约束条件来实现轨顶点的点云数据提取。(3)以提取的左、右轨道的轨顶面点的连续变化点云数据为基础,按照等间隔采样方法,结合轨道特征量(曲率、超高、正矢、斜率等)变化的规律性特征,采用正交最小二乘模型进行拟合,经数次迭代后,分别获取左、右轨道的平面直线和圆曲线的参数。根据左、右轨道与线路中线间的线形几何对应关系,得到线路中线的实际平面线形参数,进而实现线路主点位置信息的提取。(4)研究基于特定断面点云数据的铁路限界检测方法,将限界检测问题转化为判断平面上点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构建了以钢轨顶面为基础的铁路限界检测模型,采用改进射线算法完成了限界的自动检测,并利用某段隧道线路的实测点云数据进行了相应的验证分析。

张波,邱利军[3](2019)在《空间受限条件下圆曲线测设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弦支距法以及对称轴任意点设站测设圆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弧段多测站测设圆曲线的方法.首先,利用分弦后各个弧段的曲中点建立导线,然后以奇数(或偶数)导线点为测站,以测站点和圆心的连线作为X轴,建立坐标系测设圆曲线.从而解决了空间受限条件下利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不通视的问题,如盘山公路曲线、巷(隧)道曲线、过密集居民区曲线,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王博[4](2019)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布板设计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制》文中研究表明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下文均简称Ⅲ型无砟轨道)是我国在总结CRTSⅠ型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下文均简称Ⅰ型和Ⅱ型无砟轨道)相关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研发而成的真正意义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无砟轨道技术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无砟轨道铁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Ⅲ型无砟轨道无疑将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既有其他类型的无砟轨道均已逐步形成了满足各自建设需求的布板设计软件,而Ⅲ型无砟轨道在结构、制板工艺、铺设方法等多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布板设计过程中存在数据类型多、计算量大等特点,因此本文针对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设计过程中的相关算法及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铁路轨道线形设计文件的表达形式及转换关系、线路上任意点中线设计坐标、高程和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的计算方法、铁路线路设计特点、双线铁路并行线右线线形设计参数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二,对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设计相关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按设计平面里程计算的布板长度与空间实际长度不符的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采用设计平面里程进行Ⅲ型无砟轨道的布板计算;对承轨台轨顶中心(下文均简称承轨台定位点)线路空间三维坐标的计算方法与板局部坐标的计算方法以及二者的转换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欧拉角构造旋转矩阵的方法进行线路空间三维坐标系与板局部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对承轨台调整量(包括特殊情况下的承轨台调整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规范设计要求对各板型在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的承轨台调整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Ⅲ型板的生产。第三,根据本文对布板设计算法模型的相关研究,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S端的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设计软件,实现了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设计过程中线路数据管理、轨道板布板设计、承轨台定位点三维坐标计算、布板成果输出等功能,通过与实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编软件的可靠性。

石培泽[5](2018)在《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行车速度的逐渐加快,列车与轨道之间的作用也日趋显着,线路的平顺性逐渐遭到破坏。为保证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需要对不平顺的线路进行整正。传统的基于偏角法、绳正法进行线路整正,已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所以必须建立适用于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的模型。为此,本文主要针对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测量方法、线形分段方法、拟合方法以及优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传统铁路重构测量方法,分析结果认为:针对高速客运专线,需建立平面控制网。以坐标法为原理,利用全站仪与轨检车进行联测,其精度满足高速客运专线测量需要。对CPIII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建立全站仪自由设站模型,为线路轨道点线形分段、线形拟合以及线形优化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2)在轨道点坐标采集完成后,进行线形分段。通过十一点曲率法计算离散点曲率,并绘制曲率-里程图,基于曲率变化进行平面线形概略分段,并通过迭代计算方式进行平面线形精确分段。(3)在线性分段基础上,进行线形拟合。为使得拨距量总和达到最小,采用正交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针对测量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值,引入稳健估计的概念,通过对异常值赋予不同的权值,降低其对拟合结果的影响。(4)为满足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维修的要求,在拟合结果的基础上,需要对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进行优化。针对难以求出导数或无法求出导数的目标函数,选择方向加速度法进行优化。以某高速客运专线平面实测坐标为例,运用文中论述方法进行分段、拟合、优化,并基于MATLAB、Excel进行计算,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海城[6](2016)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途径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在郑州附近采用隧道穿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输水总干渠长1277km。工程施工路线长、建设单位多,从立项到竣工运营,经历了选线、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工程测量是基础,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阶段所涉及的测量内容不同,精度等级各异,采用的仪器设备不一样。为统一南水北调工程测量标准、规范作业程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针对工程实际,对工作中存在的测量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研究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角度和边长观测自动化和平面控制网平差技术,实现了平面控制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针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坐标换算和地形图管理问题,着重研究了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和基于椭球变换的高斯投影换算方法以及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平面控制、坐标转换和图幅查询管理的解决方案。2.研究基于光学水准仪观测的PDA数据采集技术和电子水准仪(蔡司DINI系列和徕卡DNA系列)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在不提取测站高差情况下,通过测站观测时间对温度进行内插,实现了原始观测数据整理与高差温度改正的同步计算。采用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实现对大规模水准网测段提取、断点探测和高差两项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及高程异常改正)的自动处理。在讨论水准网平差原理基础上,研究粗差探测和最小闭合环的搜索方法,以满足对水准网可靠性检验。通过分析水准监测网稳定性检验原理,给出分块间隙法和t检验法检验模型,实现两期水准网的稳定性检验。对多种GPS高程拟合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狄克松和格布拉斯粗差探测探测技术和穷尽法搜索参数值方法,解决了GPS高程拟合中已知点兼容和多面函数拟合光滑因子δ难以确定的问题。3.讨论了基于线路的圆曲线坐标计算原理,研究了“完整非对称型”和“非完整非对称型”的道路中桩坐标计算方法,给出基于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基本线元的坐标计算模型,解决了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定线及道路测设中任意复杂线形的坐标计算问题。采用以地块为单元的征地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地块的自动分离、分类汇总、自由分割、任意两界址点的边长方位量测、报表和宗地图输出。4.全面系统地研究断面测量及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流程。提出了基点无关法断面测量技术,给出由坐标格式向距离-高程格式的转换方法,以及断面端点位置判定方法。讨论了纵横断面设计文件生成原理和断面法工程量计算原理,推导出实测断面与设计断面套合的交点坐标计算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断面测量和工程量计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5.分析了灰色GM建模机理,改进了灰色积分参数c值确定方法,优化了Verhulst模型初始值,推导出自适应GM(1,1)灰色模型。针对多次正向累加存在的新旧数据权重分配上的不足,讨论了二次反向累加GOM(1,1)建模原理,推导出非齐次指数函数背景值构造模型,并给出积分参数c值的确定方法和沉降预测建模策略,为南水北调工程沉降监测预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6.分析了扫描点云应用于变形监测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格网划分获得同名变形监测点的思路,提出了两期点云间基于最短距离的中位区取平均值计算变形的方法与步骤,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南水北调实际试验研究,初步验证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南水北调坡面变形监测的可行性。7.自主开发了适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需要的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统一了不同作业单位、不同测量设备的工作流程与作业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与成果管理的内外业一体化。

邹进波[7](2013)在《浅谈隧道工程施工中测量放样》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隧道工程施工系统的更新,在此过程中,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放样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测量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洞内环节、测量放样技术水平的影响,并且其开挖面的测量放样水平与测量过程中的安全工作是切身相关的,与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效率密切相关。为了保证隧道施工质量的提升,我们要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放样技术的更新,实现对超欠挖现象的有效控制,进行地面曲线计算方法的有效应用。

牛春霞,吕宏权,何文浩[8](2013)在《长大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文中认为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测量手段和方法较先进。通过GEDO CE轨检小车在铁路长大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中的应用,对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原理、方法、步骤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得出:1)无砟道床达到设计功能的关键在于精调测量的过程控制;2)静态精调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对10 m弦长的轨道高低和轨向的控制,这2项指标的变化率将直接影响列车的动态检核验收。

孙冬冬[9](2012)在《盾构隧道工程控制测量技术》文中认为以北京地铁14号线菜户营站—西铁营站区间工程为例,论述盾构隧道施工中测量内业计算过程及竖井联系测量方法。内业计算通过算例验证,证明其计算原理在工程中的实用性,并根据轨道交通相关测量技术要求,介绍了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有效保证了长区间地铁隧道的准确贯通。

李德光[10](2012)在《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贯穿整个铁路工程建设过程,是修建铁路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铁路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均基于施工平面里程为索引,计算模型复杂不通用,计算精度参差不齐,且线路坐标系不统一,尤其在高速铁路“三网合一”工程测量技术体系下,显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铁路通车运营后,轨面空间里程较施工平面里程更易量测,便于轨道病害查找,却不能直接用于线路中线坐标计算。因而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有必要对现有线路中线坐标换算模型和换算精度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铁路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通用数学模型;同时将轨面空间里程引入线路中线坐标换算模型,建立轨面空间里程与施工平面里程严密转换模型。为能够快速精确获取线路中线三维坐标(X,Y,H)设计值和确定中桩或边桩(简称中边桩)与线路中线的相对关系,本文首先系统阐述对称型缓和曲线和非对称型缓和曲线综合要素计算方法,定量分析缓和曲线坐标级数展开式截断误差和数值积分模型近似误差,提出分别利用法线垂距趋近法和切线垂距法解算中边桩对应中线里程和偏距,实现带断链处理的全线任意里程中边桩坐标正反算;然后,定量分析传统竖曲线高程近似计算模型误差,定性分析模型误差对平顺性的影响,建立竖曲线高程精确计算模型;最后,定性定量分析线路中线高低起伏和地球曲率对轨面空间里程的影响,建立轨面空间里程与施工平面里程严密转换模型,并以某客运专线(DK19+406~DK56+435)里程段为实例定量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缓和曲线坐标级数展开式至少取前两项才能满足坐标毫米级定位精度要求;数值积分方法适用于建立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通用模型,且5节点Gauss-Legendre公式能满足铁路任意组合线形中边桩坐标计算精度要求;附加限制条件的法线垂距趋近法能避免人工干预、迭代求解多值性问题,实现中边桩坐标程序自动化反算;将轨面空间里程作为索引应用于线路中线坐标计算和轨道病害查找,能有效提高铁路运营养护效率。这些结论对铁路数字化建设和工务数字化管理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二、弦线法测设圆曲线隧道中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弦线法测设圆曲线隧道中线(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线形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路线形动力学评估研究
        1.2.3 铁路曲线整正理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既有线平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2.1 线路平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2.1.1 直线和圆曲线
        2.1.2 缓和曲线
    2.2 正交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2.2.1 直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2.2 圆曲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3 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2.3.1 初步分段方法
        2.3.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2.3.3 分段效果实例验证
    2.4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方法
        2.4.1 平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2.4.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2.4.3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
        2.4.4 测点中线里程计算
    2.5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2.5.1 平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2.5.2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线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3.1 线路纵断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3.2 纵断面线形分段方法
        3.2.1 初步分段方法
        3.2.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3.3 线路中线高程偏差计算方法
        3.3.1 纵断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3.3.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3.3.3 线路中线纵断面偏差计算
    3.4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3.4.1 纵断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3.4.2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 平面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1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两侧
        4.1.2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一侧
    4.2 竖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3 控制点拨距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4 优化目标合理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线动力学模型及评价指标
    5.1 车线动力学模型建立
        5.1.1 车辆模型
        5.1.2 线路条件模型
        5.1.3 轮轨接触模型
    5.2 模型可靠性验证
    5.3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5.3.1 安全性指标
        5.3.2 舒适性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1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概况
    6.2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2.1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
        6.2.2 线形优化动力学评估
    6.3 大机精捣作业效果分析
        6.3.1 精捣效果的时域特征分析
        6.3.2 精捣效果的频域特征分析
    6.4 线路中线偏差波长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6.4.1 平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4.2 纵断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5 既有线提速改造效果动力学评估
        6.5.1 仿真工况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既有铁路点云特征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铁路点云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技术
    2.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简介
        2.1.1 系统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1.3 点云数据特点
    2.2 数据采集方案
        2.2.1 测距精度分析
        2.2.2 试验路段简介
        2.2.3 施测方案选择
    2.3 点云数据预处理
        2.3.1 点云拼接配准
        2.3.2 点云去噪
        2.3.3 点云精简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轨顶面点提取方法研究
    3.1 点云数据组织结构
        3.1.1 k-d树简介
        3.1.2 点云的邻域
    3.2 铁路缓冲区分割构建
        3.2.1 PCA概述
        3.2.2 接触线提取
        3.2.3 缓冲区构建结果
    3.3 轨顶面点提取方法
        3.3.1 钢轨潜在区域格网提取
        3.3.2 基于多种约束条件下的轨顶面点提取
        3.3.3 轨顶面点提取结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平面线形参数与主点信息提取
    4.1 铁路平面线形组成
    4.2 轨道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4.2.1 轨道平面线形概略分段
        4.2.2 轨道平曲线形精确分段
    4.3 轨道平面线形计算模型
        4.3.1 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原理
        4.3.2 直线拟合数学模型
        4.3.3 圆曲线拟合数学模型
    4.4 线路中线平面线形参数计算方法
        4.4.1 中线平面直线参数计算
        4.4.2 中线平面圆曲线参数计算
        4.4.3 中线平面缓和曲线参数计算
    4.5 线路中线平面主点提取
    4.6 线路实例计算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限界侵限检测
    5.1 铁路限界检测模型构建
    5.2 侵限判断
        5.2.1 常见算法概述
        5.2.2 侵限算法实现
        5.2.3 侵限值计算
    5.3 侵限检测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空间受限条件下圆曲线测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绪 论
1 对称轴上任意点设站测设圆曲线
2 分弧段设站测设圆曲线
    2.1 基本原理
    2.2 计算方法
3 结 论

(4)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布板设计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无砟轨道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铁路线形设计文件及其相关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铁路轨道设计线形
        2.2.1 平面设计线形
        2.2.2 纵断面设计线形
    2.3 铁路轨道线形设计文件的表达形式及转换
        2.3.1 交点形式的线形设计文件
        2.3.2 桩点形式的线形设计文件
        2.3.3 两种形式线形设计文件的转换关系
    2.4 线路任意点中线设计坐标、高程及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2.4.1 中线点平面坐标计算方法
        2.4.2 中线点高程计算方法
        2.4.3 中线点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2.5 铁路线路设计特点
        2.5.1 并行线与绕行线
        2.5.2 断链
    2.6 并行线右线线形设计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2.6.1 右线平面线形设计参数计算
        2.6.2 右线纵断面线形设计参数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Ⅲ型无砟轨道结构及布板设计相关算法研究
    3.1 概述
    3.2 Ⅲ型无砟轨道结构特点
    3.3 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计算方法研究
        3.3.1 布板计算原则
        3.3.2 布板长度计算分析
        3.3.3 布板计算方法
    3.4 承轨台定位点三维坐标计算方法研究
        3.4.1 承轨台定位点线路空间三维坐标计算方法研究
        3.4.2 承轨台定位点板局部坐标计算方法
        3.4.3 线路空间三维坐标系与板局部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3.5 制板调模数据计算方法研究
        3.5.1 制板调模数据计算原理
        3.5.2 横向调偏量计算方法
        3.5.3 缓和曲线竖向调高量计算方法
        3.5.4 特殊情况下的承轨台调整量计算分析
        3.5.5 承轨台调整量计算分析
    3.6 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设计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Ⅲ型无砟轨道布板软件的设计及编制
    4.1 概述
    4.2 布板设计软件开发的目标、原则及开发工具
        4.2.1 软件的开发目标
        4.2.2 软件开发的原则
        4.2.3 软件的开发工具
    4.3 布板设计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3.1 软件实现流程
        4.3.2 软件功能设计
    4.4 布板设计软件功能实现
        4.4.1 软件主界面
        4.4.2 软件主要功能
    4.5 布板设计软件布板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线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路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精密测量方法
    2.1 传统铁路重构测设方法
        2.1.1 绳正法
        2.1.2 偏角法
        2.1.3 坐标法
    2.2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精密测量系统
        2.2.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网
        2.2.2 测量系统的组成
        2.2.3 测量过程
    2.3 CPIII控制点稳定性分析
    2.4 全站仪自由设站原理
        2.4.1 方向误差方程式
        2.4.2 距离误差方程式
    2.5 轨道数据点转换
        2.5.1 棱镜坐标系转换到工程测量坐标系
        2.5.2 左右轨坐标转换到线路中线坐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拟合
    3.1 线路平面组成及参数方程
        3.1.1 直线与圆曲线
        3.1.2 缓和曲线
    3.2 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
        3.2.1 直线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3.2.2 圆曲线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3.3 稳健估计
        3.3.1 稳健估计原理
        3.3.2 权函数选择
        3.3.3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拟合具体步骤
    3.4 对比分析
        3.4.1 理论对比分析
        3.4.2 误差的对比
        3.4.3 实验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线形重构
    4.1 铁路平面线路的曲率特性
    4.2 离散点曲率计算
        4.2.1 十一点曲率法的基本思想
        4.2.2 曲率计算
    4.3 基于曲率变化的平面线路线形分段
        4.3.1 测点的概略分组
        4.3.2 平面曲线的精确分组
        4.3.3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4.4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重构优化
        4.4.1 无砟轨道静态几何尺寸调整标准
        4.4.2 约束条件限制
        4.4.3 目标函数
        4.4.4 平面优化模型与初始可行解
        4.4.5 优化模型求解
        4.4.6 优化后参数计算
    4.5 道岔连接曲线地段整正方法
        4.5.1 支距法确定连接曲线始终点位置
        4.5.2 连接曲线整正
    4.6 平面线形优化实例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2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地面测量数据处理一体化现状及分析
        §1.2.2 灰色理论在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坡面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2.1 TCA2003全站仪机载程序开发
        §2.1.1 TCA2003开发平台简介
        §2.1.2 机载程序流程设计
        §2.1.3 学习测量与自动观测模块设计
        §2.1.4 观测数据预处理
        §2.1.5 控制网平差数据结构
        §2.1.6 平面控制网平差
    §2.2 坐标变换方法研究
        §2.2.1 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
        §2.2.2 基于椭球变换的坐标换算
    §2.3 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查询方法研究
        §2.3.1 国家基本地形图分幅方法
        §2.3.2 新旧图幅号变换模型
        §2.3.3 算法设计
        §2.3.4 实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程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3.1 基于PDA的水准测量数据采集
        §3.1.1 系统流程与文件构成设计
        §3.1.2 算法设计
    §3.2 测段观测数据预处理
        §3.2.1 PDA采集数据预处理
        §3.2.2 电子水准记录数据预处理
    §3.3 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
        §3.3.1 测段汇总原理
        §3.3.2 正常高改正与重力异常改正
        §3.3.3 水准网平差文件结构
        §3.3.4 水准网质量控制
    §3.4 水准网平差
        §3.4.1 平差模型
        §3.4.2 水准网粗差探测
        §3.4.3 水准网平差算例
    §3.5 沉降监测网稳定性检验
        §3.5.1 两期观测基准点的沉降计算
        §3.5.2 多期观测单位权方差的综合估计
        §3.5.3 平均间隙法
        §3.5.4 t检验法
        §3.5.5 实例验证
    §3.6 GPS高程拟合
        §3.6.1 曲面拟合法
        §3.6.2 GPS高程拟合精度评判准则
        §3.6.3 高程异常值的粗差检验
        §3.6.4 实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2.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
        §4.2.2 边桩坐标计算模型
    §4.3 线路坐标计算的实现
        §4.3.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3.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4 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4.1 数据采集方法
        §4.4.2 地块几何参数计算
        §4.4.3 地块分类汇总和地块分割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技术
    §5.1 地表断面测量数据处理
        §5.1.1 坐标法断面测量数据结构
        §5.1.2 断面格式转换
        §5.1.3 同构异源数据处理
    §5.2 填挖工程量计算
        §5.2.1 填挖方量计算原理
        §5.2.2 设计断面生成算法设计
        §5.2.3 套合断面交点坐标计算
        §5.2.4 套合断面面积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
    §6.1 概述
    §6.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1.1 沉降监测方案
        §6.1.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3 GM(1,1)模型的优化
        §6.3.1 GM(1,1)模型的建模
        §6.3.2 模型精度检验
        §6.3.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3.4 GM(1,1)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6.4 VERHULST预测模型优化
        §6.4.1 经典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
        §6.4.2 Verhult模型的初始值优化
        §6.4.3 实例分析
    §6.5 反向累加预测模型及其改进
        §6.5.1 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6.5.2 GOM(1,1)模型背景值优化
        §6.5.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6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选择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坡面形变监测
    §7.1 概述
    §7.2 边坡水平位移
        §7.2.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
        §7.2.2 南水北调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选择
    §7.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概述
        §7.3.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7.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7.3.3 激光扫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比较
    §7.4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直接变形计算法
        §7.4.1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基本原理
        §7.4.2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步骤
        §7.4.3 模拟试验验证
    §7.5 南水北调首渠段过水坡面形变监测试验与分析
        §7.5.1 概述
        §7.5.2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8.1 系统设计目标
    §8.2 系统设计原则
    §8.3 系统总体结构
    §8.4 系统功能介绍
        §8.4.1 平面测量子系统
        §8.4.2 高程测量子系统
        §8.4.3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子系统
        §8.4.4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
        §8.4.5 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报子系统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浅谈隧道工程施工中测量放样(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放样的现状分析
    1.1 隧道施工测量的重难点是对设计中轴线方向的有效测设, 通过
    1.2 实现对竣工图测绘工作环节的有效控制, 对于一些长隧道, 我们
2 关于开挖轮廓线放样方案的分析
3 关于放样方法的具体应用
    3.1 桩距选取环节的稳定运行, 离不开对曲线弦线长度的有效计算,

(8)长大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砟轨道动、静态几何尺寸关系
2 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2.1 测量内容
    2.2 测量精度要求
    2.3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2.4 基底检查测量
    2.5 线路基标测设
    2.6 轨排粗调
    2.7 线路精调
        2.7.1 精调系统原理
        2.7.2 设计参数复核输入
        2.7.2.1 线路中线
        2.7.2.2 线路坡度
        2.7.2.3 线路超高
        2.7.2.4 CPⅢ测量成果
        2.7.3 测量仪器的现场检校
        2.7.3.1 全站仪的现场检校
        2.7.3.2 轨检小车的现场检校
        2.7.4 精调建站
        2.7.4.1 确定基本轨
        2.7.4.2 全站仪架设
        2.7.4.3 GEDO CE 小车安置
        2.7.5 轨距调整与精调测量
        2.7.5.1 轨距的调整
        2.7.5.2 精测与调整
        2.7.6 精调测量检验复核
3 搭接区测量控制
4 数据处理
5 结论与建议

(9)盾构隧道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内业计算
    2.1 线路说明
    2.2 坐标计算
        2.2.1 缓和曲线段的计算
        2.2.1. 1 计算偏角
        2.2.1. 2 计算坐标
        2.2.1. 3 计算弦线方位角
        2.2.1. 4 计算线路中心线坐标
        2.2.1. 5 计算隧道中心线坐标
        2.2.1. 6 试计算右线内K15+053.037处的坐标
        2.2.2 圆曲线段的计算
        2.2.2. 1 计算偏角δ
        2.2.2. 2 计算弦长c
        2.2.2. 3 计算弦线方位角
        2.2.2. 4 计算线路中线坐标
        2.2.2. 5 计算隧道中线坐标
        2.2.2. 6 试计算右线内K15+224.877处坐标
    2.3 高程计算
        2.3.1 竖曲线段高程计算
        2.3.2 试计算右线K15+600处的轨面高程
3 竖井联系测量
    3.1 平面控制联系测量 (1) [1]
    3.2 高程联系测量 (见图5)
4 结语

(10)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铁路线路平面坐标正反算通用模型
    2.1 铁路线路的组成及基本特性
    2.2 缓和曲线综合要素计算模型
        2.2.1 对称型缓和曲线计算模型
        2.2.2 非对称型缓和曲线计算模型
        2.2.3 缓和曲线坐标计算截断误差分析
    2.3 线路任意里程点平面坐标正算通用模型
        2.3.1 缓和曲线任意点切线方位角计算公式
        2.3.2 缓和曲线任意点中边桩坐标计算的积分通式
        2.3.3 线路中边桩坐标正算模型误差分析
    2.4 线路任意里程点平面坐标反算通用模型
        2.4.1 利用法线垂距符号确定中边桩与曲线元关系
        2.4.2 中边桩对应施工平面里程和偏距计算
    2.5 线路平面正反算通用模型精度验证
        2.5.1 施工平面里程断链预处理
        2.5.2 线路平面坐标正反算程序设计
        2.5.3 线路平而坐标正反算实例精度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线路中线高程计算模型
    3.1 竖曲线组成及基本特性
    3.2 线路任意里程点中桩高程计算模型
        3.2.1 竖曲线高程近似计算模型
        3.2.2 竖曲线高程计算严密模型
    3.3 模型误差分析与消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换算模型
    4.1 轨面空间里程改化模型
        4.1.1 轨面空间里程高程改化
        4.1.2 轨面空间里程地球曲率改化
    4.2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换算流程
        4.2.1 变坡点轨面空间里程推算
        4.2.2 施工平面里程转轨面空间里程
        4.2.3 轨面空间里程转施工平面里程
    4.3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转换精度验证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弦线法测设圆曲线隧道中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D]. 孙宪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既有铁路点云特征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D]. 陈国栋.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空间受限条件下圆曲线测设方法研究[J]. 张波,邱利军.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9(02)
  • [4]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布板设计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制[D]. 王博.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D]. 石培泽.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6]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城. 武汉大学, 2016(06)
  • [7]浅谈隧道工程施工中测量放样[J]. 邹进波. 民营科技, 2013(08)
  • [8]长大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J]. 牛春霞,吕宏权,何文浩. 隧道建设, 2013(01)
  • [9]盾构隧道工程控制测量技术[J]. 孙冬冬. 市政技术, 2012(05)
  • [10]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D]. 李德光.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弦线法测量和设置圆形曲线隧道中心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