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一、彩超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李劲颐[2](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何欣宇[3](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在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食管癌根治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32例患者,此32例患者均于术前一周内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取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作为是否转移标准,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后病理结果:32例患者中有6例颈部彩超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表现阳性,另外26例颈部彩超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表现阴性。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7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在超声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表现的6例患者中有83.3%术后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提示淋巴结转移性表现为阴性的患者中有7.6%术后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93.7%。[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高准确率、高敏感性、低误诊率等优势,对选择是否颈部淋巴结清扫有积极意义,可作为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评估中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2.术前颈部淋巴结彩超阳性、肿瘤位置位于胸上段及术前T分期为T3期的胸段食管癌患者推荐行三野淋巴结清扫。

黄剑涛,唐桂娥[4](2002)在《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彩超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钡灌肠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检查在结肠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该院 1995年 9月~ 2 0 0 1年 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 4 2例 ,所有病例均作了结肠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 ,17例同时作了彩超检查。结果 :4 2例结肠双对比造影中发现结肠癌 39例 ,诊断符合率为 92 .8% ,漏诊 2例 ,误诊 1例。彩超检查 17例 ,9例诊断为结肠癌 ,3例提示腹部肿块来自肠道 ,5例因肠气干扰 ,未探及腹部包块。结论 :结肠双对比造影在结肠癌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结肠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彩超在明确癌肿的内部结构及其周围组织关系有重要作用 ,两者结合 ,有利于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刘若川,何云,王[5](2000)在《结肠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3例结肠肿瘤在二维超声显示的基础上 ,叠加 CDFI和 CPA,并用 PW测其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 :结肠恶性肿瘤内部或周边部均显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 (2 9.33± 11.74) cm/s,舒期末期血流速度为 (6 .72±2 .6 6 ) cm/s,阻力指数为 (0 .72± 0 .11) ,搏动指数为 (1.2 3± 0 .34 ) ;良性肿瘤仅见极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 ,PW无法测及血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结肠肿瘤的诊断及其良、恶性鉴别 ,应成为检查结肠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冯秀华,于玉华,左玉霞[6](1998)在《彩超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本文报道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肿瘤的彩超诊断。本组肿块的二维显示率为93%(28/30),漏诊2例。特征性图像表现为“假肾”征、“靶环”征、类圆形等,同时可发现肠梗阻、浸润及转移等间接征象。脉冲多普勒(PW)及彩色血流显像(CDFI)的诊断符合率达90%(27/30)。文中分析了误诊、漏诊的原因以及与X线钡灌肛检查的对照分析

陈琼玲,杜勇,郑永法,戈伟[7](2021)在《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技术是大肠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的检出率和预后评估。本文介绍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并对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筛查、电子结肠镜筛查、多排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技术在临床早期大肠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明确了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检查对象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影像学技术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周游[8](2021)在《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肠镜活检病理确诊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并于新辅助治疗前及新辅助治疗结束后6~8周接受360°经直肠腔内+经腹/和经阴道多径路超声检查及直肠增强磁共振检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后3天内接受手术。将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诊断对比,评价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病灶检出率与肿瘤下缘定位的准确性;评价超声测量指标肿瘤浸润厚度变化率与肿瘤长度变化率在肿瘤完全退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多径路超声诊断肿瘤完全退缩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并与直肠增强磁共振对比,比较两者提示肿瘤完全退缩的诊断价值。结果:1.多径路超声对新辅助治疗前的直肠癌病灶检出率为98.4%(62/63例),单一360°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检出率87%(54/62例),多径路超声检出率高于单一360°经直肠腔内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新辅助治疗后病灶定位的准确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R2值为0.80,回归方程:病灶下缘距肛缘距离D=0.81+(1.13*D超声测量值),表明多径路超声定位的肿瘤下缘与手术病理证实的肿瘤下缘存在较为显着的线性关系;3.评价超声测量指标肿瘤浸润厚度变化率与肿瘤长度变化率在肿瘤完全退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经SNK-q检验的组间比较,肿瘤完全退缩组与肿瘤不完全退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径路超声诊断肿瘤完全退缩总的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93.9%,阳性预测值72.7%,阴性预测值90.2%,准确度87.1%,直肠增强磁共振检查的敏感度为30.8%;特异度为95.9%,阳性预测值66.7%,阴性预测值83.9%,准确度82.3%,两者对比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63,二者对诊断肿瘤完全退缩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中多径路超声对直肠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单一360°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2.多径路超声对直肠癌病灶下缘定位准确度较高,对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手术方式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多径路超声测量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长度及厚度变化率可以作为肿瘤完全退缩的评价指标,可以作为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必要补充;4.多径路超声对肿瘤完全退缩的诊断效能与磁共振检查相当,准确度较高,且多径路超声具有无创、经济、便捷、患者易接受、可重复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左磊[9](2021)在《术前颈部淋巴结超声评估在食管癌选择性三野清扫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在食管鳞癌中发生率较高,食管癌各分段及各分期均有可能出现颈部转移,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易被忽视。对于这类患者需行食管部分切除+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求根治,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较常规手术明显增加。因此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颈部淋巴结状态,进而选择性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彩超可以观察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大小、位置、内部结构、血流分布等,又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超对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收治的术前颈部淋巴结彩超发现可疑淋巴结的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60例患者,将彩超发现的淋巴结最终证实为转移的患者纳入阳性组(28例),将彩超发现的淋巴结证实为良性且其余清扫的颈部淋巴结均无转移的患者纳入阴性组(32例)。所有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05并且结合文献报道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65.68±7.42)岁,范围:51~82岁。各段食管癌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胸上段28.6%(8/28)vs 12.5%(4/32),胸中段64.3%(18/28)vs 62.5%(20/32),胸下段7.1%(2/28)vs 25.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喉返淋巴结病理阳性率为67.9%(19/28)vs 12.5%(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长径、淋巴结短径、短径/长径(lymph node axial ratio,LAR)共3项参数的截断值分别为:11.5mm、6.5mm、0.7。淋巴结短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多因素分析提示右喉返淋巴结病理(OR=5.960,95%CI:1.084~32.778,p=0.040)和淋巴结短径(OR=7.715,95%CI:1.359~43.818,p=0.021)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胸段食管鳞癌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它既可以发生在食管癌各个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各个分段。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病理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经过多因素分析后证实为独立预测因素。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在食管癌的临床前分期和手术方式选择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参数中淋巴结短径大于6.5mm是最佳的诊断指标,另外以长径大于11.5mm、LAR大于0.7诊断转移淋巴结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术前颈部淋巴结超声在食管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中具有较好的评估效率,可作为食管癌三野清扫术前评估的常规检查,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尤其对于术前颈部彩超发现短径较大、类圆形淋巴结的患者,应进行三野清扫术。

仝延昊[10](2021)在《血栓弹力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风险》文中提出背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胃癌。研究表明在接受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患者群体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是较为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之一。血栓弹力图(TEG Thromboelastography)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全身血凝状态检测方法,能够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血液在血管内凝集及纤溶过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其拥有较好的预测静脉血栓发生的应用前景。本次研究,着眼于在发病率逐渐提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探究监测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栓弹力图及传统血凝常规、血栓标记物等检验参数是否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流行病学调查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与多种理化因素相关。外科医生在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探索中,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全结肠直肠系膜切除概念。随着术式标准的统一,微创技术的不断应用,随之而来的相关围手术期并发症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脱落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最为棘手。因此,针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如何有效的检出其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弹力图的出现以及在其他交叉学科临床科室的成功应用,使得精准的血凝监测及尽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成为可能。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结直肠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各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结直肠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VTE的客观危险因素及血栓弹力图、传统血凝检测等各项指标对VTE的预测诊断价值。希望对外科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VTE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选取河南省濮阳油田总医院普外科连续收治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的102例因结直肠癌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对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肿瘤术前分期、病理学分期、慢性疾病合并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术前24h、术后24h进行血栓弹力图检验和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统一收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比静脉血栓形成组与未发生血栓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实验数据中各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采用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进一步明确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检查及血栓标记物各项指标中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价值。高凝状态以及血栓形成的阳性检出率与传统检验相比是否具有统计学优势。结果1.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102例中,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9.8%(10/102);其中,血栓弹力图MA值增高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10例血栓患者与非血栓组相比其他CRC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P<0.05)。MA值明显升高(P<0.05)。值得注意的是,与非血栓组相比,CRC患者的FIB、D-dimer水平更高。两组间常规凝血检查CIs、PT-INR、APTT、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RC手术血栓形成患者TEG的某些参数是异常的,TEG指标中,BMI>27.85kg/㎡、D-dimer>9.65mg/l、术后MA值>74.4mm、术后白蛋白值<36.7g/l,提示对血栓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运用TEG评估CRC患者高凝(包括VTE)和检测出血风险方面相比常规血凝可能更有优势。在临床血栓防治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彩超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超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2.4 便血病程
    2.5 住院时间
    2.6 发病季节
    2.7 血便性状
    2.8 常见伴随症状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2.10 肠套叠
    2.11 过敏性紫癜
    2.12 肠炎
    2.13 肠息肉
    2.14 美克尔憩室
    2.15 消化性溃疡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彩超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结肠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
    1.3 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7)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RC简介
2 CRC的影像学筛查方法
    2.1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筛查
    2.2 电子结肠镜筛查
    2.3 多排螺旋CT扫描
    2.4 磁共振成像技术
    2.5 B超检查
3 小结

(8)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新辅助治疗前多径路超声检查方法
        1.2.1 超声仪器和探头
        1.2.2 多径路超声检查前患者准备
        1.2.3 多径路超声检查方法
    1.3 新辅助治疗方法
    1.4 新辅助治疗后多径路超声检查
    1.5 超声测量指标
        1.5.1 肿瘤定位
        1.5.2 肿瘤浸润肠壁长度及其变化率
        1.5.3 肿瘤浸润肠壁厚度及其变化率
        1.5.4 肿瘤完全退缩的超声诊断标准
    1.6 术后病理肿瘤退缩分级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技术路线图
    1.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多径路超声与单一360°经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癌病灶检出率情况对比
    2.3 多径路超声对直肠癌病灶下缘定位与术中及病理定位对比
    2.4 多径路超声测量指标与术后病理肿瘤退缩分级的对比分析
    2.5 多径路超声诊断肿瘤完全退缩与磁共振及病理诊断结果对照
讨论
    3.1 多径路超声检查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优势
    3.2 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术前肿瘤下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3 多径路超声在肿瘤完全退缩诊断上优势
    3.4 多径路超声诊断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完全退缩的误、漏诊分析
    3.5 多径路超声与增强磁共振诊断肿瘤完全退缩的优劣比较
    3.6 多径路超声在肿瘤完全退缩诊断的应用前景
    3.7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直肠癌的超声诊断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术前颈部淋巴结超声评估在食管癌选择性三野清扫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淋巴结超声特征比较
    两组颈部淋巴结状态的多因素分析
    彩超参数评估淋巴结状态的ROC曲线
    彩超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讨论
    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食管鳞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彩超特征及多因素结果
    超声参数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效率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0)血栓弹力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影响结直肠肿瘤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彩超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D]. 何欣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4]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彩超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J]. 黄剑涛,唐桂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19)
  • [5]结肠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 刘若川,何云,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 [6]彩超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 冯秀华,于玉华,左玉霞.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09)
  • [7]影像学在大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琼玲,杜勇,郑永法,戈伟.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4)
  • [8]多径路超声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D]. 周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术前颈部淋巴结超声评估在食管癌选择性三野清扫术中的应用[D]. 左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血栓弹力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风险[D]. 仝延昊. 新乡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