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对无芽孢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

大黄对无芽孢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

一、大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阳[1](2021)在《药用大黄药效成分提取及抑制猪链球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双子叶廖科植物大黄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我国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黄作为传统天然药物,不仅具有补气泻火、化瘀解毒等功效,还具有止血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重药理作用。大黄中含有蒽醌类、吡喃酮类、苯丁酮类等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最为显着,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大黄素)对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尽管大黄作为天然抑菌药物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但目前存在大黄中抑菌活性成分提取率低,制约大黄的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问题,同时缺乏对大黄中抑菌成分的药物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影响大黄中活性抑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本研究在超声辅助提取条件下,探究药用大黄中大黄素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天然抑菌药物大黄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初步探究,为大黄素作为临床上防治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病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药用大黄超声提取及分离纯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从药用大黄中提取大黄素,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500W,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21.00 min,液料比为12.5:1 m L/g,其中超声时间对大黄素提取率影响最显着,在此条件下,大黄素提取率为2.77±0.06 mg/g;利用静态吸附试验选取S-8型大孔树脂,在洗脱剂1.0 m L/min的流速条件下,2 BV的蒸馏水除杂后,3 BV的95%乙醇溶液0.5 m L/min的流速洗脱,分离纯化后大黄素纯度可达84.47±0.07%,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联用鉴定为大黄素。(2)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抑菌活性: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黄素对S.suis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5.625μg/m L,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2MIC、1/4MIC及1/8MIC大黄素可以有效抑制S.suis生物被膜形成,破坏其结构;同时1/2MIC大黄素作用下,猪链球菌胞外DNA(e DNA)、胞外多糖(EPS)以及胞外蛋白质(EP)含量均显着降低;利用绵羊血红细胞法评定大黄素对S.suis溶血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2MIC~1/8MIC大黄素可有效抑制溶血素蛋白产生,抑制其溶血能力;通过测定DNA、RNA及蛋白质的含量及透射电镜观察,测定了大黄素对S.suis细胞膜通透性及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2MIC~1/8MIC大黄素作用下均可显着提高S.suis细胞膜通透性,并且1/2MIC浓度下可显着破坏膜结构,使菌体裂解变形。1/2MIC~1/8MIC大黄素可引起α葡萄糖苷酶活力降低,抑制S.suis对糖原的利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评定大黄素对S.suis毒力基因影响,1/2MIC大黄素引起Ccp A调控的毒力基因cps2A表达量下调7.73±0.24倍,epf表达量下调5.97±0.56倍,mrp表达量下调15.45±1.09倍,sao表达量下调8.83±0.20倍。(3)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抑菌机制初探:利用无缝克隆技术对S.suis Ccp A蛋白进行表达及纯化,并利用液相-质谱(LC-MS/MS)对Ccp A蛋白进行鉴定。利用此蛋白通过生物膜层干涉方法测定大黄素与Ccp A靶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显示,大黄素与Ccp A蛋白的亲和力KD为40±(6.7×10-21)μM,结合速率常数Ka为1.55×104/Ms,解离速率常数为Kd为6.18×10-1/s。利用红外色谱分析手段探究了大黄素引起Ccp A靶蛋白二级构象的变化,β-转角含量显着增加,刚性二级结构及无规则卷曲含量显着降低;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氨基酸模拟点突变等手段,确认与Ccp A靶标结合关键氨基酸位点为GLY189、GLY197及TYR130。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药用大黄超声波辅助提取大黄素及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并探究了大黄素对S.suis抑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为药用大黄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对指导抑制猪链球菌先导化合物开发及新型药物靶标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高瑞娟[2](2021)在《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大肠杆菌性腹泻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造成严重畜牧业经济损失。蒙药巴布-7(Babu seven compound,BBS)对腹泻有较强的临床疗效。但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较少。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开展如下实验:实验1:为建立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将9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VG,口腔灌服生理盐水,n=10),模型Ⅰ组(MGⅠ,腹腔注射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Ⅱ组,(MGⅡ,口腔灌服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Ⅲ组,(MGⅢ,单次口腔灌服2%Na HCO3和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Ⅳ组,(MGⅣ连续1次/3 d口腔灌服2%Na HCO3和1.0×109CFU/m L E.coli O1,n=20),攻毒后连续观察7 d,观察小鼠腹泻率、死亡率、DAI评分、肠道病变并检测炎性因子。结果表明,MGⅠ小鼠出现腹泻症状,死亡率达75%。MGⅡ小鼠未见异常;MGⅢ小鼠腹泻率达60%,死亡率达15%,腹泻症状于攻毒24 h后自愈。MGⅣ小鼠腹泻率达65%,死亡率达15%,存活小鼠腹泻、精神萎靡、厌食等症状可以持续72 h以上,且肠道病理变化和炎性因子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连续3 d(1次/d)灌服2%碳酸氢钠溶液和1.0×109CFU/m L的致病性E.coli O1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实验2:为研究蒙药BB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进行测序。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来综合分析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结果显示,E.coli O1入侵会降低Chao1、Ace、Shannon指数(P<0.05),升高Simpson指数(P<0.05),而BBS和EM治疗会升高Chao1、Ace、Shannon指数,降低Simpson指数(P<0.05)。E.coli O1的入侵会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及拟杆菌门、拟杆菌目、拟杆菌属、疣微菌门、疣微菌目、乳杆菌目、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升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菌属、梭菌目、肠杆菌目、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而BBS-H和Em-H治疗可以可以恢复菌群结构并增加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说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生物屏障损伤。实验3: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影响。将125只小鼠分为9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VG,n=10)、模型组(MG,n=10)、阳性对照组(CG,n=15)、蒙药巴布-7高、中、低剂量组(BBS-H,BBS-M,BBS-L,n=15)、大黄素高、中、低剂量组(Em-H,Em-M,Em-L,n=15)。灌胃治疗7 d,于第8 d杀死小鼠,采集样本。光镜观察小鼠肠道病理损伤并计算绒腺比(Villus height/Crypt depth,V/C);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道超微结构;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1、Occludin、ZO-1、MLCK、JAMA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DAO、D-LA、ET含量。结果显示:MG各肠段肠绒毛断裂,炎性细胞浸润、V/C比值降低(P<0.05),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MLCK、JAMA表达下降(P<0.05),血清中DAO、D-LA、ET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蒙药BBS-H组和Em-H组可以缓解肠道损伤(P<0.05),提高V/C值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血清中DAO、D-LA、ET含量。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通过提高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来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从而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道机械屏障损伤(P<0.05)。实验4: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CD19+B细胞和TH1、TH2细胞百分含量并计算CD4+/CD8+比值;ELISA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L-2、IL-4、IL-10、IFN-γ、TGF-β、IL-17、IL-23、SIg A含量,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M、Ig G、lg A含量。结果显示,MG中CD3+T、CD4+T、CD19+B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5),IL-1β、IL-6、IL-8、NO、TNF-α、IL-17、IL-23显着升高(P<0.05),IL-2、IL-4、IL-10、IFN-γ、TGF-β、SIg A、Ig M、Ig G、lg A显着降低(P<0.05)。蒙药BBS-H和Em-H治疗可提高CD3+T、CD4+T、CD19+B的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P<0.05),降低IL-1β、IL-6、IL-8、NO、TNF-α、IL-17、IL-23含量(P<0.05),提高IL-2、IL-4、IL-10、IFN-γ、TGF-β、SIg A、Ig M、Ig G、lg A含量(P<0.05)。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大肠杆菌造成的免疫屏障损伤。实验5: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化学屏障影响。PAS染色观察肠上皮杯状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MUC-2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肠三叶因子、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结果显示,致病性E.coli O1降低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TFF3含量,减弱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蒙药BBS-H和Em-H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TFF3含量,提高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化学屏障损伤。

张可欣,李慧臻[3](2020)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我国共识将Hp根除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其疗效有一定局限性。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单药、组方均有抑杀Hp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改善一般症状、提高Hp根除率、逆转胃黏膜炎症及萎缩、提高用药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以期为进一步提高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焉鑫[4](2017)在《大黄素与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文中提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病原菌,可以导致人或动物皮肤软组织的化脓,肺炎、胸膜炎、心内膜炎,甚至全身败血症等多种感染病症。在侵染部位形成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s,BF)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个重要特征,病原菌形成生物膜不仅增强了病原菌本身的致病力,并且对抵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寻找新型有效的抗病原菌生物被膜药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由于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在新型抗菌、抗生物被膜药物和药物靶标开发中,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中草药中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小分子化合物,均成为新药研发的宝贵资源。另外,益生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BS)凭借优良的安全性和抗菌、抗粘附等生物活性,在研发生物医药、新型抗菌、抗生物被膜制剂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首先考察了大黄素、木犀草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4种中药单体抗金葡浮游菌活性,筛选出抗浮游菌活性良好的大黄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考察亚MIC浓度下的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并对其干预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黄素对金葡浮游菌生长(MIC:48μg/m L)和溶血素的释放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亚MIC浓度的大黄素(1/2MIC、1/4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大黄素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形态学变化与结晶紫半定量黏附试验的结果相符合。针对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可能的干预机制,我们发现大黄素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外DNA(e DNA)的释放,且呈剂量依赖性。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发现亚MIC大黄素(1/2MIC、1/4MIC)浓度下,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cid A、ica A、dlt B、agr A、sar A、sortase A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另外,亚MIC浓度的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QS)信号分子AI-2的释放也有一定影响。同样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提取4株益生活性、抑菌活性良好的益生乳酸菌BS,对4株乳酸菌BS提取物的抗菌、抗粘附、抗生物被膜活性进行考察并对其抗生物被膜形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4组乳酸菌BS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MIC值均大于100mg/mL,干预剂对浮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4组乳酸菌BS在12.550mg/m L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的生长没有影响。50mg/mL的4组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明显。抗粘附实验结果表明4组乳酸菌BS在12.550mg/m L浓度下均可抑制细菌黏附。其中,两株瑞士乳杆菌所产BS抗黏附活性更好。结晶紫半定量黏附试验的结果显示,4组乳酸菌BS均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其中,50mg/mL浓度下的4组乳酸菌BS干预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均显着(P<0.01)。扫描电镜对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的结果进行了验证。针对4株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可能的干预机制,利用RT-q PCR技术检测了4株乳酸菌BS在12.550mg/m L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乳酸菌BS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各有不同,瑞士乳杆菌27058 BS主要下调表达了agr A、sarA基因,瑞士乳杆菌27170 BS下调表达了agr A、cid A基因,乳酸片球菌27167 BS明显抑制了ica A基因的表达;而植物乳杆菌27172 BS对cid A基因的表达抑制最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4株乳酸菌BS可能通过调控cid操纵子、ica操纵子和agr调节系统来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4组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I-2信号分子的释放均有影响,乳酸片球菌27167和瑞士乳杆菌27170 BS在12.550mg/mL浓度下对AI-2信号分子释放的抑制作用显着(P<0.05)。我们对4组乳酸菌BS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蛋白成分,并选择乳酸片球菌27167 BS 15KDa附近处的蛋白条带进行蛋白质谱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和相关软件分析,该条带共检索到2种可能的蛋白。分别是:DNA starvation/stationary phase protection protein;ferritin-like dna-binding protein。鉴于大黄素、乳酸菌BS良好的抗生物被膜活性,本研究尝试将中药单体与乳酸菌BS联合使用抗细菌生物被膜。以大黄素、乳酸菌BS单独作用及两者联合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率做显着性分析比较可知,在低大黄素浓度(1/4MIC、1/8MIC)和低乳酸菌BS(12.5mg/m L)浓度下,4组乳酸菌BS与大黄素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的联合作用显着。相反的,高浓度下的大黄素(MIC、1/2MIC)和乳酸菌BS(50mg/m L)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无明显的联合作用。本研究证实了大黄素、乳酸菌BS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其干预机制可能主要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的释放有关。并且,我们初步证实中药单体与乳酸菌BS联合作用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为解决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荣茜[5](2017)在《“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猪胃溃疡病是临床养猪业中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一种疾病,由于其诱发原因多、致病机制复杂不明,目前尚未有针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建立“金青颗粒”的组方,并通过评价其对四种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效果,及对一种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对其药效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1、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临床采集新鲜猪胃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rDNA基因核酸碱基序列比较分析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一株猪源幽门螺杆菌。2、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通过乙醇回流、超声波等方法提取金果榄等25味常用清热解毒药的抗菌活性成分,分别测定它们对猪源幽门螺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筛选出对猪源Hp具有良好体外抑菌效果的几味中药,并采用棋盘评价其体外联合抑菌作用。结果:黄连和青果的提取物对猪源Hp的MIC范围为1.56~6.25 mg/mL。金银花金果榄、大青叶、玄参、山豆根、白头翁、紫花地丁、大黄和蒲公英8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12.50~25.00 mg/mL。大血藤、虎杖、射干、忍冬藤、菊花、鱼腥草、连翘、板蓝根、益母草、诃子和白蔹12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50.00~100.00 mg/mL。升麻、绵马贯众、柴胡3味中药提取物的MIC≥200.00mg/mL。两两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青果和金果榄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0.5,青果、金果榄与黄连的FICI≤1,黄连、青果、金果榄与金银花的FICI>2。结果:筛选出金果榄和青果两味中药进行组方。3、“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1)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以乙醇为溶剂,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金果榄以浸膏得率、盐酸巴马汀含量为考察指标,青果以以浸膏得率、没食子酸含量为考察指标,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结果:金果榄在固液比为1:10的70%乙醇溶剂内,提取0.5小时,提取2次的条件下,其有效成分盐酸巴马汀含量达到1.50 mg/g,综合评分为90.85,为最优提取方案;青果在固液比为1:8的70%乙醇溶剂内,每次提取1.5小时,提取3次的条件下,没食子酸的含量达到2.20 mg/g,综合评分为97.93,为最优提取方案。(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颗粒的成型率、水分、吸湿性、堆密度、溶化时间为考察指标,考察以不同比例的蔗糖、糊精、乳糖、葡萄糖为辅料的制粒效果,筛选出“金青颗粒”的最佳颗粒成型工艺。结果:当药物选择蔗糖和糊精为辅料,且药物与辅料的比例为1:3时,得到的颗粒成型好,溶化时间和粒度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中对颗粒剂的规定,且不易吸湿,结合生产实际成本,确定其为本“金青颗粒”的配方。4、“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农业部《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2006-2011年)》中《兽用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对“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使其符合国家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结果:建立了科学、可行的“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5、“金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分别建立一种由猪源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炎模型和三种不同因素造成的胃溃疡模型,观察“金青颗粒”的药效,并检测相关指标,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金青颗粒”对四种模型都具有良好的防御和治疗效果,能够在胃溃疡发生过程中起到抗损伤、抗氧化、抗炎和抑菌的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下调胃黏膜中TLR-4和NF-κBp65的表达;二是抑制bax基因,激活bcl-2基因,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比值。综上所述,“金青颗粒”对由猪源幽门螺杆菌诱发的小鼠胃炎和三种急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其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具有很好地开发潜能。

魏业东[6](2018)在《大黄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及EMT效应的体外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癌症治疗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三阴性乳腺癌更是以其转移性着称;大黄素作为一种天然的蒽醌衍生物,来源十分广泛,而且已经有研究证明大黄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旨在将大黄素和三阴性乳腺癌的转移联系起来,探索大黄素是否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转移,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MT是否参与了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过程。本课题以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DA-MB-231为研究对象,用大黄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Wnt-C59分别作用细胞,进行MTT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Western Blot实验,其中选择对大黄素敏感性较强的MDA-MB-231细胞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素明显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DA-MB-231的细胞增殖,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大黄素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BT549和MDA-MB-231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十分显着,均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另外,通过观察用药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的变化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相关信号分子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提示大黄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逆转了细胞的EMT进程;最后,我们引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Wnt-C59,进一步确证了大黄素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综上所述,大黄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的转移,逆转了 EMT进程。本研究为大黄素抗肿瘤,尤其是大黄素抑制乳腺癌转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邓丽红,谢臻,麦蓝尹,庞婷,陈勇,唐云丽[7](2016)在《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蒽醌类化合物大部分在自然界植物中存在,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特点。近30年来,其抗菌作用得到关注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能对各种细菌或真菌起到抑制或杀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的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蒽醌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的研究思路。

华亚南[8](2016)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病早期免疫诊断技术及中草药防治产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乳链球菌是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重要病原,抗生素和消毒剂虽然可以抑杀该菌,但药物残留不仅污染水环境,也危害消费者健康,因此,建立早期诊断技术,在链球菌病尚未出现典型症状时就及时发现,再使用安全有效的中草药复方防治该病,不仅易于治愈,还能保障水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的间接竞争ELISA法,明确了罗非鱼感染链球菌数量与发病风险的关系,同时筛选出了有效中草药复方,阐明了该复方制剂的安全浓度及合适添加剂量,为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制备了抗无乳链球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无乳链球菌的间接竞争ELISA法,标准方程为:y=-17.138x+162.3,y代表竞争率(不同浓度标准品与抗原竞争一抗与无标准品竞争一抗时的OD450 nm值之比),x代表无乳链球菌不同浓度时的常用对数,相关系数R2=0.9979,最佳检测范围为9.6567×1036.25×107 cfu·m L-1,最低检出限为9.6567×103cfu·m L-1,板内误差为5.02%,板间误差为7.38%。罗非鱼肝脏、脾脏和肾脏感染无乳链球菌的临界致病浓度为104 cfu·g-1。当罗非鱼肝脏、脾脏和肾脏感染菌量大于等于104 cfu·g-1时,罗非鱼出现典型链球菌病症状,并逐步死亡;当罗非鱼肝脏、脾脏和肾脏感染菌量小于104 cfu·g-1时,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原菌,不出现症状。用230种中草药水提物进行体外抑杀无乳链球菌试验,筛选出了pH调至中性后抑菌效果较好的7种中草药,包括:五倍子、西青果、诃子、鸡血藤、水翁花、丹参和石榴皮。五倍子和西青果的抑菌效果最好,二者的MIC和MBC值均为12.5 mg·m L–1;诃子的MIC和MBC值均为50 mg·m L–1,鸡血藤、水翁花、丹参和石榴皮的MIC和MBC值均为100mg·m L–1。对上述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联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西青果、水翁花、鸡血藤和石榴皮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五倍子、诃子、鸡血藤、石榴皮、水翁花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五倍子、西青果、诃子和石榴皮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再根据单种中草药的抑菌效果、成本、毒性等因素组成了20种复方。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发现中草药复方4、12和16效果相对更优,同时也可以抑杀罗非鱼的其它主要致病菌:海豚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创伤弧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中草药复方4在24、48和96 h的口服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27.668 mg·m L-1、854.577 mg·m L-1和626.512 mg·m L-1,安全浓度为217.56 mg·m L-1。中草药复方12在24、48和96 h的口服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1.15 mg·mL-1、1750.71 mg·m L-1和1164.57 mg·m L-1,安全浓度为267.93 mg·m L-1;中草药复方16在24、48和96 h的口服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62.25 mg·m L-1、913.00 mg·mL-1和676.21 mg·mL-1,安全浓度为202.33mg·m L-1。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添加4%、2%和1%的中草药复方4的治愈率分别为80%,73.3%,66.7%;添加4%、2%和1%的中草药复方12的治愈率分别为93.3%,73.3%,70%;添加4%、2%和1%的中草药复方16的治愈率分别为80%、60%和40%;说明中草药复方4、12和16能够有效治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但是中草药复方12效果最好。中草药复方12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罗非鱼增重率和增长率分别增加了36.99%和10.46%,红细胞数量先降低至6.6×109个/mL后升高;白细胞数量先升高至2.9×109个/mL后降低;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先降低后升高;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都是先升高后降低;血栓细胞百分比明显变化;28天后细胞都恢复至原水平。试验组罗非鱼体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都显着升高,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35和1.26倍。总之,本研究建立了检测被感染罗非鱼早期的无乳链球菌数量的间接竞争ELISA技术,阐明了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临界致病菌浓度为104 cfu·g-1;筛选出了抗无乳链球菌的中草药种类及复方12,明确了该复方的安全浓度和有效添加剂量,揭示了复方12促进罗非鱼生长和增强免疫抗无乳链球菌的作用。

郑彦懿[9](2016)在《大黄牡丹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一般药效评价、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大黄牡丹汤及其两种主要活性成分(大黄素、丹皮酚)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1.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药效学评价。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黄牡丹汤三个剂量组和大黄素三个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 6天建立UC模型,造模第1天开始分别灌胃给予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10天。第11天取材,采用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小鼠体重、粪便性状;结肠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变情况;2.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UC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T、B淋巴细胞活化情况;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3.大黄牡丹汤中有效单体抗消化液稳定性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素和丹皮酚体外在人工唾液、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4.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测定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5.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与UC密切相关的三种肠道细菌的影响。平板计数法测定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体外对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增殖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UC小鼠盲肠内容物中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的含量;6.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气相色谱法检测整体肠道菌群、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分泌量的影响。结果:1.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DSS所致UC小鼠的影响。BALB/c小鼠自由饮用3%DSS 6天可成功复制UC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体重、饮食量从造模第4天逐渐下降,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在给药第8天后缓慢恢复;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黄牡丹汤各剂量组和大黄素各剂量组小鼠的饮水量、进食量于第8天后逐渐恢复。造模前5天,各组小鼠饮水情况相对稳定,饮水量从第6天开始下降,至第8天达到最低,而后逐渐上升。每天记录小鼠粪便性状和便血情况,并统计小鼠DAI,发现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DAI自第4天明显升高,至第8天到达峰值,到第10天时,柳氮磺胺吡啶组、大黄牡丹汤中剂量组和大黄素各剂量组小鼠DAI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测量各组小鼠结直肠段长度发现,模型组小鼠结直肠水肿,明显变短,其余各给药组小鼠结直肠明显变长,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同时,取小鼠结肠进行HE染色,发现UC小鼠结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病变严重,表现为杯状细胞大量坏死、脱落,隐窝消失,固有层肠腺明显缩小或消失,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层间隙增大,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肌层明显增厚。给药后,柳氮磺胺吡啶、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均能改善小鼠结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肠壁变薄、粘膜层结构完整。2.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观察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T、B淋巴细胞活化情况,发现UC小鼠T细胞活化增多,B细胞活化减少,但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给药后,柳氮磺胺吡啶、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均能降低肠系膜淋巴结中T、B细胞的活化程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或0.01)。MTT法测定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对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能剂量依赖性抑制由ConA及LPS所致的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结果与LPS组、ConA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0.001)。3.抗消化液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丹皮酚在人工唾液、模拟胃液中可保持其吸光度的稳定。4.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体外分别给予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后,从门分类层面看,拟杆菌门细菌均减少,变形菌门细菌均增加,有剂量依赖性。而厚壁菌门细菌在大黄牡丹汤、大黄素体外作用下增加,而给予丹皮酚后减少;从属分类层面看,样品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细菌在上述三种药物体外作用后,拟杆菌属细菌减少,乳酸杆菌属、乳球菌属增加。另外,埃希菌属、变形菌属在大黄牡丹汤、大黄素作用下有所增加,而给予丹皮酚后减少。但在对细菌种类的鉴定中,没有检测到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考虑是因为这三种细菌是严格厌氧菌,在体外提取、培养的过程中,因有氧气的存在,出现损失甚至死亡。5.平板计数法检测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体外分别对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大黄牡丹汤低浓度促进两歧双歧杆菌增殖,高浓度抑制;大黄素和丹皮酚均促进其增殖(P<0.05,0.01或0.001)。②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脆弱拟杆菌增殖(P<0.01或0.001)。③大黄牡丹汤抑制丁酸梭菌增殖,而低浓度的大黄素和丹皮酚均促进其增殖,高浓度的大黄素和丹皮酚则抑制(P<0.05,0.01或0.001)。荧光定量PCR法观察UC小鼠盲肠内容物中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及丁酸梭菌的变化情况,发现模型组小鼠两歧双歧杆菌、丁酸梭菌明显减少,脆弱拟杆菌显着增多(P<0.05或P<0.001);给药后,柳氮磺胺吡啶、大黄牡丹汤和大黄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两歧双歧杆菌、丁酸梭菌数量,而对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01)。6.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体外对肠道菌群SCFAs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①整体菌群乙酸(C2):大黄牡丹汤、丹皮酚抑制整体菌群C2分泌(P<0.05,0.01或0.001);大黄素对整体菌群C2的分泌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②整体菌群丙酸(C3):肠道中C3主要由拟杆菌门细菌分泌产生,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均抑制整体菌群C3的分泌(P<0.05,0.01或0.001)。③整体菌群丁酸(C4):大黄牡丹汤轻微抑制整体菌群C4分泌(P<0.05或0.01),大黄素、丹皮酚不影响或促进整体菌群C4的分泌,但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对于单独菌(两歧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和丁酸梭菌)SCFAs的分泌来说:①C2:大黄牡丹汤抑制三种菌C2的分泌(P<0.05,0.01或0.001);大黄素促进两歧双歧杆菌和丁酸梭菌C2的分泌,并抑制脆弱拟杆菌C2的分泌(P<0.05或0.01);丹皮酚则促进三种菌C2的分泌(P<0.05或0.01)。②C3: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低浓度丹皮酚则明显抑制脆弱拟杆菌C3的分泌(P<0.05或0.01)。③C4: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均能抑制脆弱拟杆菌丁酸的分泌,并促进丁酸梭菌丁酸的分泌(P<0.01 或 0.001)。总结来说,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和丹皮酚不影响或抑制整体肠道菌群SCFAs的分泌,但能够促进两歧双歧杆菌和丁酸梭菌SCFAs的分泌,并抑制脆弱拟杆菌SCFAs的分泌。结论:1.药效学评价表明大黄牡丹汤、大黄素可改善UC小鼠疾病状态。具体表现为改善体重下降、腹泻及便血情况,明显降低小鼠DAI,改善小鼠毛发无光泽、拱背、懒动等状态,恢复小鼠活力;明显恢复UC小鼠结肠结构完整,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及粘膜层炎症情况;2.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不仅能减少淋巴细胞的活化,还能抑制其增殖,表明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4.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可改善UC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现象,增加两歧双歧杆菌、丁酸梭菌,并减少脆弱拟杆菌。5.大黄牡丹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数量及代谢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两歧双歧杆菌和丁酸梭菌的增殖及SCFAs的分泌功能,并抑制脆弱拟杆菌增殖及其SCFAs的分泌。

张克青[10](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及意义传统中医药事业要发展要进步,需要每一代中医人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才能地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事业。闫慧敏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0多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尤其在儿科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更为突出。通过电子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研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下胃肠粘膜微观改变的关系。将辨病与辨证和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疾病取得显着的效果。闫老师勤奋好学,研读古籍,躬行实践,博采各家之长,探索治病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及治病经验。全面继承、挖掘整理,传播交流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探寻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渊源,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特色及临床经验。并通过运用闫老师的临床经验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患儿的进行病例研究,试图找到治疗过敏性紫癜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2.研究方法通过跟随老师临床诊疗全过程,对诊治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汇总,总结跟师笔记,认真撰写月记,典型及复诊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并总结。定期老师讲课,并按照老师要求再次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及《幼幼集成》等书籍。检索文献了解现代儿科相关资料,汇集多方面的资料,从学术思想渊源,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及用药特点等方面,对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初步总结。选取140例确诊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辨证为湿毒内蕴型的患儿,分为西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过敏性紫癜复发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图找到减少过敏性紫癜复发的有效方法。3.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闫慧敏学术思想渊源概述闫慧敏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一年。在北京儿童医院接触到京城儿科名医“小儿王”王鹏飞老师,跟随王老临诊学习儿科临证经验得到了提升。闫老师成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拜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主任为师,跟师期间努力学习刘老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特色,继承并发扬刘老的学术思想。从医40年,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不忘研读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及《幼幼集成》对其学术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继承刘韵远、王鹏飞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同时,并注重运用现代手段及科研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第二部分闫薏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1学术思想及特点进行研究总结《黄帝内经》中整体观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黄帝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闫老师谨遵古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注重查找病因,不能被疾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了闫老师的“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思想。闫老师跟随刘韵远主任学习,刘老精于《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典范。闫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为我所用,开展胃镜检查,对小儿胃镜特点及胃肠道疾病临床宏观辩证与镜下微观辨证作了深入研究。从而发展并完善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增加了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从《素问》、《伤寒论》到《小儿药证直诀》无一不体现后天脾胃的重要性。加之王鹏飞老师对于“小儿脾常不足”特点的重视,更时时顾护脾胃。逐渐闫老师形成了“重视脾胃,调中运脾,调畅气机”的学术思想。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及“脏腑柔弱”。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刘韵远老师认为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小版有其自身的特点。闫老师通过对《小儿药证直诀》的研读及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学术思想。儿科俗称“哑科”,儿科诊法历来首重望诊。在望诊中刘老尤为重视望舌,具有独到之处。闫老师尤其重视四诊合参,尤重望诊及舌面的望诊,判断疾病的病情病势。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情多呈寒热并存,虚实夹杂,因此使用药物也根据病情寒热并用。善用对药,对药互相协同,以助药力。2临床经验总结通过跟师三年的诊疗过程中,对于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闫老师都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脾系疾病,多由于小儿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脾胃失和,日久易酿成湿热,壅塞中焦,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因此小儿胃脘痛多以湿热中阻证为常见证型。治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秋冬季常见病轮状病毒性肠炎辨证为湿热。故治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功能性便秘辨证以虚实为纲,热秘及气秘属实,虚秘及寒秘属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虚实夹杂症候多见。故治疗以表里同治、肝脾同调、健脾行气为法。其次肺系疾病,哮喘易反复难治,本病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本。夙根伏痰为标。急则治其标,祛除伏痰。缓则治其本。治疗哮喘从肺、脾、肾入手。痰湿咳嗽属于脾阳不振,湿痰不化,阻于肺络,应突出“湿痰”两字。治以健脾化湿,化痰止咳。反复呼吸道感染认为正气不足是复感儿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扶正固本为主。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可归为风、热、湿(毒)、瘀、虚。疾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去则正安”,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小儿“易虚易实”,注意病情的变化及虚实夹杂的情况。腺样体肥大病机为:肺虚邪扰,脾虚痰聚,痰瘀互结。治则:运脾化瘀通窍散结。反复发作的霰粒肿,也应从养血通络调畅气机论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应以开肺通闭为大法。第三部分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对过敏性紫癜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概况进行综述,并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及治疗情况进行综述。临床研究报告部分旨在探讨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学术经验。本研究选取符合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病人1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西药)及治疗组(西药加中药解毒利湿行气化滞方),分析统计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一步研究闫老师临床经验。结果:治疗组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近期综合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2月过敏性紫癜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利湿法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检测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能较长时间抑制幽门螺杆菌。结论: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减少复发。解毒利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值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能较长时间抑制幽门螺杆菌。4.意义通过三年跟随闫慧敏教授的学习,研读经典古籍及跟师临诊过程,探究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学习老师学术思想,整理老师临床宝贵经验。对于年轻医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机会。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是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大黄药效成分提取及抑制猪链球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黄概述
        1.1.1 大黄简介
        1.1.2 大黄化学成分概述
        1.1.3 大黄素简介
        1.1.4 大黄素药理作用
        1.1.5 大黄素提取方法概述
    1.2 猪链球菌概述
        1.2.1 猪链球菌简介
        1.2.2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及面临的问题
        1.2.3 分解代谢物控制蛋白A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菌株及引物设计
    2.2 方法
        2.2.1 药用大黄中大黄素提取
        2.2.2 大黄素分离纯化
        2.2.3 大黄素液质分析
        2.2.4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2.5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时间-杀菌曲线测定
        2.2.6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
        2.2.7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细胞膜影响
        2.2.8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α葡萄糖苷酶影响
        2.2.9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溶血能力影响
        2.2.10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毒力基因影响
        2.2.11 猪链球菌CcpA蛋白表达及纯化
        2.2.12 大黄素与CcpA蛋白作用机制
        2.2.13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黄素提取分离纯化
        3.1.1 标准曲线绘制
        3.1.2 超声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
        3.1.3 响应面优化实验
        3.1.4 大黄素分离纯化
        3.1.5 大黄素液质分析
    3.2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抗菌活性
        3.2.1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值测定
        3.2.2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时间杀菌曲线测定
        3.2.3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影响
        3.2.4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3.2.5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α葡萄糖苷酶影响
        3.2.6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溶血能力影响
        3.2.7 大黄素对猪链球菌毒力基因影响
    3.3 猪链球菌CcpA蛋白表达纯化及鉴定
        3.3.1 ccp A基因扩增
        3.3.2 ccp A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3.3.3 CcpA蛋白表达及纯化
        3.3.4 CcpA蛋白鉴定
    3.4 大黄素与CcpA蛋白结合分子机制初探
        3.4.1 大黄素与CcpA蛋白结合动力学
        3.4.2 大黄素对CcpA蛋白构象影响FT-IR分析
        3.4.3 大黄素与CcpA蛋白的分子对接
        3.4.4 大黄素与CcpA蛋白分子动力学分析
        3.4.5 虚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相关概述
        1.1.1 大肠杆菌的概述
        1.1.2 大肠杆菌性腹泻病的概述
    1.2 蒙医药及蒙药“巴布-7”研究进展
        1.2.1 蒙医药研究进展
        1.2.2 蒙药“巴布-7”研究进展
    1.3 大黄素研究进展
    1.4 肠道屏障的概述
        1.4.1 肠道屏障功能的概述
        1.4.2 肠黏膜机械屏障
        1.4.3 肠黏膜免疫屏障
        1.4.4 肠黏膜化学屏障
        1.4.5 肠黏膜生物屏障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实验用菌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受试菌培养及菌悬液制备
        2.2.2 腹泻模型建立方法
        2.2.3 模型评价标准
    2.3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小鼠临床症状
        2.4.2 DAI评分、腹泻率及死亡率
        2.4.3 小鼠肠道病理学观察及炎性因子的检测
    2.5 讨论
    2.6 结论
3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菌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药物制备
        3.2.2 受试菌培养
        3.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3.2.4 DNA提取
        3.2.5 16S rRNA基因扩增
        3.2.6 文库构建和测序
        3.2.7 测序数据处理
        3.2.8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3.2.9 样本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3.2.10 多样本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3.3 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物种多样性曲线及物种累积箱形图结果
        3.4.2 Alpha Diversity指数分析结果
        3.4.3 多样本比较分析结果(Beta Diversity)
        3.4.4 门水平分析结果
        3.4.5 目水平分析结果
        3.4.6 属水平分析结果
        3.4.7 LEf Se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与耗材
        4.1.2 实验菌株
        4.1.3 实验动物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药物制备
        4.2.2 受试菌培养
        4.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4.2.4 实验流程及样品采集
        4.2.5 HE染色
        4.2.6 透射电镜检测
        4.2.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8 RT-PCR
        4.2.9 Western bolt
        4.2.10 ELISA法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道病理损伤的影响
        4.4.2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的影响
        4.4.3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
        4.4.4 Occludin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4.5 Claudin-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4.6 Zo-1 蛋白及基因检测结果
        4.4.7 JAMA检测结果
        4.4.8 MLCK检测结果
        4.4.9 DAO、D-LA、ET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4.5.2 对小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4.5.3 对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影响
        4.5.4 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4.6 结论
5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与耗材
        5.1.2 实验菌种
        5.1.3 实验动物
        5.1.4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蒙药BBS传统复方的制备
        5.2.2 受试菌培养
        5.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5.2.4 实验流程及样品采集
        5.2.5 流式细胞术
        5.2.6 流式细胞术(TH1、TH2)
        5.2.7 ELISA
    5.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CD3~+T、CD19~+B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
        5.4.2 CD4~+T、CD8~+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
        5.4.3 Th_1、Th_2细胞检测结果
        5.4.4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5.4.5 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5.4.6 sIgA检测结果
    5.5 讨论
        5.5.1 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5.5.2 对B淋巴细胞及抗体的影响
        5.5.3 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6 小结
6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试验与耗材
        6.1.2 菌种
        6.1.3 实验动物
        6.1.4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蒙药BBS传统复方的制备
        6.2.2 受试菌培养
        6.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6.2.4 PAS染色
        6.2.5 免疫荧光
        6.2.6 ELISA
    6.3 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肠组织杯状细胞检测结果
        6.4.2 MUC-2 的检测结果
        6.4.3 溶菌酶及ITF的检测结果
        6.4.4 二糖酶活力的检测结果
    6.5 讨论
    6.6 小结
总体讨论
总体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证型
2 中医药治疗
    2.1 实验研究
        2.1.1 单味中药
        2.1.2 复方煎剂及成药
    2.2 临床研究
        2.2.1 中药复方治疗
        2.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2.1 经方联合西药
        2.2.2.2 中成药联合西药
        2.2.2.3 自拟方联合西药
3 小 结

(4)大黄素与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2 细菌生物被膜概述
        1.2.1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
        1.2.2 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1.2.3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调控
        1.3.1 ica操纵子
        1.3.2 cid操纵子
        1.3.3 Agr调节系统
        1.3.4 sar调节系统
    1.4 大黄素研究概况
        1.4.1 大黄素结构及理化性质
        1.4.2 大黄素的生物学活性
    1.5 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BS)研究概况
        1.5.1 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1.5.2 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活性
    1.6 细菌生物被膜干预剂研究概况
        1.6.1 抗生素作为细菌生物被膜干预剂研究概况
        1.6.2 中药单体作为细菌生物被膜干预剂研究概况
        1.6.3 其他干预剂研究概况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试剂与菌种
        2.1.2 引物合成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中药单体的筛选
        2.2.1 筛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中药单体
        2.2.2 所筛中药单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2.3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中药联合试验
    2.4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及初步机制研究
        2.4.1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浮游菌的抑菌作用
        2.4.2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释放的影响
        2.4.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2.4.4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
        2.4.5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2.4.6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 DNA分泌的影响
        2.4.7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2.4.8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I-2 信号分子释放的影响
    2.5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及初步机制研究
        2.5.1 乳酸菌BS的提取、冻干
        2.5.2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抑菌活性测定
        2.5.3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释放的影响
        2.5.4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黏附作用
        2.5.5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
        2.5.6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2.5.7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2.5.8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I-2 分子释放的影响
        2.5.9 乳酸菌BS的SDS-PAGE及蛋白质谱分析
    2.6 大黄素联合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中药单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MIC测定结果
    3.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中药联合试验测定结果
    3.3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及初步机制研究结果
        3.3.1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浮游菌的抑菌作用
        3.3.2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释放的检测结果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生物被膜的建立
        3.3.4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结果
        3.3.5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3.3.6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 DNA分泌的作用结果
        3.3.7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3.3.8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I-2 信号分子释放的检测结果
    3.4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及初步机制研究结果
        3.4.1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3.4.2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释放的测定结果
        3.4.3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黏附作用结果
        3.4.4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结果
        3.4.5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3.4.6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3.4.7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I-2 信号分子释放的检测结果
        3.4.8 乳酸菌BS SDS-PAGE电泳及蛋白质谱分析结果
    3.5 大黄素联合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4.2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
    4.3 乳酸菌B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
    4.4 乳酸菌BS与大黄素联合作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4.5 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猪胃溃疡病的研究概况
        2. 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 方法
        2.1 猪胃黏膜标本采集
        2.2 Hp的分离培养
        2.3 Hp的鉴定
        3 结果
        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3.2 生化鉴定结果
        3.3 16SrDNA菌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药材
        1.3 培养基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2.2 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2.3 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
        2.4 MIC测定
        2.5 体外联合抑菌试验及结果判定
        3 结果
        3.1 25味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抑菌活性
        3.2 金果榄等4味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联合活性
        4 讨论
    第三章 “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
        2.2 “金青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提取优化结果
        3.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4 讨论
    第四章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检查
        2.2 鉴别
        2.3 含量测定
        2.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确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青颗粒”的性状检查
        3.2 鉴别结果
        3.3 “金青颗粒”的含量测定结果
        3.3.1 “金青颗粒”中古伦宾的含量测定
        3.3.2 “金青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3.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4 讨论
    第五章 “金青颗粒”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金青颗粒”对三种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金青颗粒”抗胃溃疡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胃黏膜组织形态观察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金青颗粒”对溃疡面积、溃疡面积比和溃疡抑制率的影响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SOD、MDA、GSH-Px的影响
        3.5 “金青颗粒”糖原染色结果
        3.6 “金青颗粒”对结扎模型的胃液指标的影响
        3.7 “金青颗粒”对乙醇模型的胃组织COX-1的影响
        3.8 “金青颗粒”对应激模型的胃组织Hsp70的影响
        3.9 “金青颗粒”抗溃疡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金青颗粒”对猪源幽门螺杆菌致小鼠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材料与试剂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模型建立
        2.4 模型评价
        2.5 分组及给药
        2.6 标本采集
        2.7 指标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青颗粒”的体内抑菌率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金青颗粒”抗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大黄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及EMT效应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黄素研究概况
        1.2.1 大黄素及其来源
        1.2.2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
    1.3 乳腺癌转移
        1.3.1 乳腺癌转移的发现
        1.3.2 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
    1.4 上皮间质转换
    1.5 Wnt信号通路
    1.6 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和意义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6.4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药物
        2.1.3 实验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高温高压灭菌
        2.4.2 细胞换液、传代、冻存与复苏
        2.4.3 细胞计数
        2.4.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2.4.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6 酶标仪的使用
第3章 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转移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3.3.2 划痕实验
        3.3.3 Transwell侵袭实验
        3.3.4 Transwell 迁移实验
        3.3.5 Western Blot实验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
        3.4.2 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
        3.4.3 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
        3.4.4 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3.5 讨论
第4章 Wnt-C59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转移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4.3.2 划痕实验
        4.3.3 Transwell侵袭实验
        4.3.4 Transwell迁移实验
        4.3.5 Western Blot实验
        4.3.6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Wnt-C59对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
        4.4.2 Wnt-C59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
        4.4.3 Wnt-C59抑制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
    4.5 讨论
第5章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大黄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Western Blot实验
        5.3.2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大黄素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4.2 Wnt-C59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活性
    1.1 含蒽醌中药及其提取物
        1.1.1 大黄及其提取物
        1.1.2 芦荟及其提取物
        1.1.3 决明子及其提取物
        1.1.4 茜草及其提取物
        1.1.5 虎杖及其提取物
        1.1.6 何首乌及其提取物
    1.2 蒽醌类单体化合物
        1.2.1 大黄素
        1.2.2 茜草素
    1.3 其他
2 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机制
    2.1 抑制细菌的呼吸代谢
    2.2 破坏细菌细胞膜、细胞壁
    2.3 抑制蛋白合成及作用于遗传物质
    2.4 干预细菌(真菌)生物膜形成过程
    2.5 抗内毒素
3 问题与展望

(8)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病早期免疫诊断技术及中草药防治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无乳链球菌概述
        1.1 无乳链球菌的分类地位及分离鉴定
        1.2 无乳链球菌在我国的分布及流行病学
        1.3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性及其致病机理
        1.4 无乳链球菌的鉴定
        1.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6 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现状
    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抗无乳链球菌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主要试剂配方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抗无乳链球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抗无乳链球菌抗体的效价测定
        2.4 抗无乳链球菌抗体特异性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3.2 抗无乳链球菌多克隆抗体制备、纯化及效价检测
        3.3 抗无乳链球菌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主要试剂配方
        1.5 培养基
        1.6 实验用鱼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最佳包被浓度和最佳一抗稀释度的确定
        2.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的确定
        2.4 灵敏度的确定
        2.5 重复性的确定
        2.6 无乳链球菌间接竞争ELISA法的评价
        2.7 确定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临界致死浓度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最适包被浓度和最适一抗稀释度
        3.2 无乳链球菌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3.3 无乳链球菌间接竞争ELISA灵敏度
        3.4 无乳链球菌间接竞争ELISA重复性
        3.5 无乳链球菌间接竞争ELISA法的应用
        3.6 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临界致病浓度的确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抑杀无乳链球菌单种中草药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中草药
        1.3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中草药药液的制备
        2.3 药物体外抑菌试验
        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230种中草药抑菌试验结果
        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抑杀无乳链球菌中草药复方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中草药
        1.3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中草药药液的制备
        2.3 中草药联用药敏实验
        2.4 中草药复方的离体筛选
        2.5 中草药复方对罗非鱼主要致病菌抑杀作用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有效中草药两两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
        3.2 几种复方对无乳链球菌的作用效果
        3.3 中草药复方罗非鱼主要致病菌抑杀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中草药复方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和治疗试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中草药
        1.3 培养基
        1.4 实验用鱼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药液制备
        2.3 治疗试验组用饲料
        2.4 中草药复方的急性毒性实验
        2.5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中草药治疗实验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中草药复方对罗非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 中草药对罗非鱼治疗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中草药复方12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中草药
        1.3 培养基
        1.4 实验用鱼
    2 实验方法
        2.1 菌液制备
        2.2 中草药药液和试验用饲料制备
        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4 生长指标测定
        2.5 采血
        2.6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
        2.7 血清中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中草药复方12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红细胞 (RBC)和白细胞 (WBC)计数结果
        3.3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结果
        3.4 血清中各种酶活性的变化
        3.5 攻毒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中草药复方12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中草药复方12对血细胞变化的影响
        4.3 中草药复方12对血清中各种酶活性的影响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大黄牡丹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肠道菌群与UC
        二、肠道菌群与SCFAs
        三、SCFAs与UC
        四、大黄牡丹汤(Rhubarb Peony Decoction,RPD)
        五、大黄牡丹汤主要活性成分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药物对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大黄素、丹皮酚体外抗消化液稳定性试验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药物体外对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药物对UC病程中典型肠道细菌数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药物体外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一、材料与试剂配制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概述
    1. 简介
    2. 学术思想渊源
        2.1. 中医经典古籍
        2.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闫慧敏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学术思想概述
        1.1 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1.2 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1.3 重视脾胃,调中运脾,调畅气机
        1.4 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5 四诊合参,尤重望诊及舌面望诊
        1.6 寒热并用,善用对药
    2. 临床经验总结
        2.1. 闫老师治疗脾系疾病的经验
        2.1.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儿胃脘痛)
        2.1.2 功能性便秘
        2.1.3 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泄泻)
        2.2 闫老师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2.2.1 哮喘
        2.2.2 痰湿咳嗽
        2.2.3 反复呼吸道感染
        2.2.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3 闫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
        2.4 闫老师治疗腺样体肥大经验
        2.5 闫老师治疗霰粒肿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
    符号说明
    综述
        1. 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研究及治疗概况
        1.1.1 发病机制
        1.1.2 病理改变
        1.1.3 诊断标准
        1.1.4 治疗
        1.2 中医辨证论治
        1.2.1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1.2.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1.2.3 现代医家的辨证论治
        1.2.4 专方专药
        1.2.5 中成药
        1.2.6 其它治疗
        2 幽门螺杆菌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2.1 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2.1.1 HP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2.1.2 HP感染的西医治疗
        2.1.3 HP与HSP相关性研究进展
        2.2 中医辨证论治
        2.2.1 病因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辨证论治
        2.2.4 单味中药治疗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案
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大黄抗无芽胞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大黄药效成分提取及抑制猪链球菌活性研究[D]. 唐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D]. 高瑞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 张可欣,李慧臻. 四川中医, 2020(11)
  • [4]大黄素与乳酸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干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D]. 焉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5]“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荣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6]大黄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及EMT效应的体外研究[D]. 魏业东.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7]蒽醌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邓丽红,谢臻,麦蓝尹,庞婷,陈勇,唐云丽. 中国新药杂志, 2016(21)
  • [8]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病早期免疫诊断技术及中草药防治产品研究[D]. 华亚南. 暨南大学, 2016(05)
  • [9]大黄牡丹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D]. 郑彦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 张克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大黄对无芽孢厌氧菌的体外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