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CT对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

电子束CT对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

一、电子束CT对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管唯唯[1](2020)在《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方式,一种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一项有创检查,需要在专业的导管室经过微创手术才能完成。另一种是冠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是一种无创操作,将造影剂注入体内,观察冠脉血管的形态与走势,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具有与DSA相似的效果。CCTA对预测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有限,除了管腔区域狭窄外,其他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参数有助于评估下游心肌缺血的情况。随着CCTA和腺苷负荷CT心肌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的整合,可以在一个程序中获得关于冠状动脉解剖和功能的可靠信息,其良好的清晰度、准确度已经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由于其并发症风险小而广泛用于门诊或病房。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一站式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和形态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84例临床经DSA检查后有冠脉斑块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62.5±10.5)岁。男40例,女44例。对这些患者连续行冠脉CTA和腺苷负荷心肌CTP扫描,对所有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自动定量分析(定量CTA),获得冠脉血管狭窄的情况。下游心肌缺血通过对静态和负荷CTP图像的视觉分析进行评估。病变的定量CTA参数(有或无下游心肌缺血)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根据具体需要而定。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缺血病变与非缺血之间斑块特征的显着性差异,以缺血作为非缺血是因变量。结果84例患者,共有146条冠状动脉存在一个或多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31条(21%)与缺血有关,其中狭窄率<50%、50%-70%、>70%的病变中,9%(6/67)、18%(9/51)、57%(16/28)为下游缺血。此外,与缺血相关斑块的平均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斑块长度、斑块最大厚度和致密钙体积显着高于非缺血相关的斑块,但只有狭窄严重程度(%)(OR1.06;95%可信区1.02-1.10;P=0.006)和病变长度(mm)(OR1.26;95%可信区间1.02-1.55;P=0.029)是独立的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一站式检查是评价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临床判定左心室功能提供便捷的、具有筛诊潜力的技术。(2)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病变长度是引起心肌缺血的独立相关性因素。

张中宝[2](2020)在《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宝石能谱CT心肌灌注成像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以及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34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11例),所有患者接受能谱模式冠状动脉CTA扫描,并在一周内行静息态核素-心肌灌注检查。应用后处理软件对灌注缺损中心区域与同层面灌注正常区域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等参数进行测定,并以SPECT为参考标准,应用Pearson’s相关分析评价能谱CT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对34例患者进行分析,冠脉中度以上狭窄节段占比79/544。能谱CT共检出心肌灌注缺损区域41个,SPECT发现灌注缺损区域33个,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9,p=0.04)。应用能谱CT测定灌注正常区域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4.49±5.20、1.29±0.39;灌注异常区域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2.59±3.32、-0.98±0.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同时,通过首过灌注心肌碘含量分析,对评估心肌缺血有一定提示意义。第二部分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特征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宝石能谱CT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特点及特征参数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应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分别对非钙化斑块碘含量、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等特征参数进行测定。结果37例患者共发现非钙化斑块76处,其中纤维成分45处,脂质成分31处,纤维成分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14.13±2.80、1.89±0.49、8.61±0.46;脂质成分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6.25±2.99、-1.21±0.47、6.50±0.79,纤维成分与脂质成分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通过对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的测定,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鉴别提供了新方法,为临床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量化依据。

孙生健[3](2020)在《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诊治各类型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冠脉CTA与冠脉造影对血管狭窄的检出情况,比较冠状动脉CTA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左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肌质量(MM)、左心室肥厚、扩张程度等;同时利用血管软件评价管腔狭窄程度,以分析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与对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检查,MSCTCA与TTE分别测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IVST、IDLVOT、LVPWT、LVDD、LVSD和ARD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和TTE测得的EDV、ESV、SV、EF、FS等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CT定量评价左心功能结果准确度高、较为可靠,与超声心动图(TTE)一致性较高。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64.78%,特异度为99.71%,阳性预测值为98.77%,阴性预测值为88.63%,准确性为90.40%,其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1.256层CTCA通过观察和测量心室结构相关指标可准确鉴别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2.256层CTCA不但可精确检测左心结构,且可定量评估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3.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和准确性与CAG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提示256层iCT适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吕宇航[4](2019)在《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目的: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可存活的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探讨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雌雄不限,5-8月龄挑选实验动物。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相同浓度不同剂量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于术后第7天后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实验动物,取出心脏冰冻后自心尖到心底部于垂直室间隔方向切成厚约2mm薄片,平展至于培养皿中,使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约20 min后,取心肌各节段进行固定,对心肌组织行TTC染色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证实有无心肌损伤,确定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区域。结果:实验动物8只雄性,2只雌性,体重(18.61±3.01)kg,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微球计数为1.14×106/ml,注射总量为1ml时实验动物可长期存活。心肌TTC染色和病理示微血管栓塞区域心肌梗死或缺血。结论:通过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可以建立存活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第二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目的:通过建立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比较双源CT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Dual-source 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DECT-MP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以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准确性,探讨多模态影像学诊断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动物术后7天后分别行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氨水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结果:(1)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共计119个心肌节段,病理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2)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55.56%(10/18)、特异性为98.02%(99/101)、阳性预测值为83.33%(10/12)、阴性预测值为92.52%(99/107)、准确性为91.60%(109/119);(3)(99m Tc-MIBI)SP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66.75(11/16)、特异性为98.83%(85/86)、阳性预测值为91.66%(11/12)、阴性预测值为94.44%(85/90)、准确性为94.12%(96/102);(13N-NH3)PE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93.75%(15/16)、特异性为97.68%(84/86)、阳性预测值为88.23%(15/17)、阴性预测值为98.82%(84/85)、准确性为97.06%(99/102)。(4)CMR-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敏感性为50%(2/4)、特异性为100%(13/13)、阳性预测值为100%(2/2)、阴性预测值为86.67%(13/15)、准确性为88.24%(15/17)结论:(1)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病理学对照有较好的一致性。(2)DECT可一站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和心肌微循环的评估,可半定量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图像质量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心室内碘剂的线束硬化、心肌运动导致的伪影及心脏周围结构等因素。(3)(13N-NH3)PET-MPI诊断CMD准确性高,但不能同时评价冠状动脉情况。由于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受到影响。(4)(99m Tc-MIBI)SPECT-MPI评价CMD准确性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存在运动伪影,心脏周围组织的衰减也可产生伪影。(5)CMR诊断CMD准确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缺点是:评价冠状动脉存在局限性。

王建花[5](2018)在《冠状动脉CCTA与血清NLR、Hcy、MPV及Cys C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SSF、IBR技术在CCTA图像质量优化中的临床价值;2、分析冠状动脉病变CCTA特征与血清NLR、MPV、Cys C、Hcy间的相关性,为血清学指标预测冠脉病变风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CCTA的156例患者/622支血管,以标准算法(STD)的重建图像为标准,评价SSF、IBR在不同心率状况(1组-HR<50 BPM/min、2组-HR 5059 BPM/min、3组-HR 6069BPM/min、4组-HR 7079 BPM/min、5-组HR>80 BPM/min)和心率波动范围(<5BPM、510 BPM、>10 BPM)情况下优化图像质量中的价值。2、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行CCTA检查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检查结果分为CCTA阳性组(191例)和CCTA阴性组(165例):(1)比较血清NLR、MPV、Cys C及Hcy水平在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钙化组、软斑组、混合组、混合+软斑、混合+钙化、钙化+软斑)间的差异,评价血清指标与粥样斑块性质间的相关性;(2)比较血清NLR、MPV、Cys C及Hcy水平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微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间的差异,评价血清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相关性;(3)比较血清NLR、MPV、Cys C及Hcy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1支、2支和≥3支)间的差异,评价血清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间的相关性。结果:1、心率与CCTA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1)心率1-4组的图像优良率(级)分别为82.27%、66.40%、56.94%、22.41%,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波动<5 BPM组冠脉图像质量优良率高达69.72%,显着高于心率波动≥5 BPM组(P<0.01)。(2)IBR对心率5060次/min患者的图像阶梯状伪影修复效果更好,SSF+IBR校正技术对于心率5090次/min和心律不齐所致的图像断层、模糊伪影均有效;(3)与STD相比,SSF、IBR、SSF+IBR重建图像的质量较好,优良率分别为82.22%、96.15%、90.91%,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学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间的相关性(1)血清Cys C水平在2支病变组(0.99±0.23)、多支病变组(0.93±0.17)显着高于对照组(0.80±0.16)(p<0.05,p<0.01);2支病变组较1支病变组血清Cys C水平亦显着升高(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NL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2.99±2.17 Vs 2.30±1.41,p=0.05),血清NLR、MPV水平与病变支数间无相关性(p>0.05)。(2)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血清Cys 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87±0.18 Vs 0.80±0.16,p<0.05;0.96±0.20 Vs 0.80±0.16,p<0.01),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间血清Cys 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微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血清NL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34±1.00 Vs 2.30±1.41,p<0.05;2.82±1.99 Vs 2.30±1.41,p<0.05);轻微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55±18.97 Vs 17.85±10.05,p<0.05),血清MPV水平与病变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p>0.05)。(3)血清Cys C水平与混合斑块(0.96±0.23,P<0.001)、钙化斑块(0.93±0.16,P<0.01)、混合+钙化斑块(0.99±0.16,P<0.05)、软斑块(0.90±0.19,P<0.05)间具有相关性;混合斑与对照组间、混合斑与软斑组间血清Cys C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钙化斑组血清Hcy水平(22.25±12.95)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10.05)(P<0.01)。结论:心率是影响CCT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SSF、IBR或SSF+IBR可有效校正冠状动脉错层/阶梯状伪影、模糊伪影。血清Cys C、Hcy、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间具有相关性,其可应用于临床预测冠心病风险。

张学昌[6](2017)在《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隐匿性冠心病患者诊断“金标准”为侵入性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但其为有创且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和并发症,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学征象,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隐匿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价值以及与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3年来在成武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隐匿性冠心病(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冠脉病变、心肌血流灌注及代谢、左室功能、心电活动等异常;但患者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11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为4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5.1)岁。对1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数据记录,其中主要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隐匿性冠心病的冠状动脉CT成像质量和影像学征象,比较侵入性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对病变冠状动脉的差别显示情况。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定义为狭窄程度<50%、50%—75%和≥75%。结果110名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10例患者中血管直径在2mm以上的冠状动脉节段有862段,图像质量分为两类,一类为患者图像质量可以满足影像学评价,另一类为患者图像质量不足以影像学评价。其中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29段(84.57%)和133段(15.42%)。862段冠状动脉中,64排螺旋CT检查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722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评判结果相一致。在722段中,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管腔正常者有412段(57.06%)、轻度病变者有190段(26.31%)、中度病变者有80段(11.08%)、重度病变者有40段(5.54%)。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常者有419段;Ⅰ级,狭窄在26%50%219段;Ⅱ级,狭窄51%75%124段;Ⅲ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100段。对两组检查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发现,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以侵入性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中的准确度依次为85%、94%、96%,随着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准确度也随之增加。侵入性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2例,包括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栓塞1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未发生并发症。侵入性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组患者总并发症高于64排螺旋CT组患者,但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其诊断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价值与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相一致,尤其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可作为隐匿性冠心病的筛查方法。相信随着冠状动脉CT成像在隐匿性冠心病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对早期诊治隐匿性冠心病必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田丁[7](2016)在《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选取2013.1-2014.12于我院就诊疑似冠心病且最终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6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8例行TET检查(经CAG确诊阳性216例,阴性232例),171例行冠脉CTA检查(CAG确诊阳性114例,阴性57例),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TET与CTA诊断的准确性,并研究患者性别,单、多支病变,冠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心肌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对TET与CTA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影响。研究结果:TET确诊冠心病299例,敏感性76.9%,特异性为42.7%,CTA确诊127例,敏感性94.7%,特异性为66.7%。冠脉单、多支病变,不同病变位置(狭窄程度大于50%),不同性别对TET及CTA诊断结果无影响(P>0.05),但TET检查中比较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及不同病变位置(狭窄程度大于70%)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比较CTA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统计无差异(P>0.05)。TET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预测准确性均大于非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伴有侧支循环、血管闭塞是TET产生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血压、吸烟史是TET产生假阳性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及冠脉CTA对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方式;TET诊断冠心病结果的准确性受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病变位置以及多种临床病史及危险因素的影响,应注意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用,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李志铭[8](2013)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渐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导致的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健康杀手。据WHO发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指出在全球每年因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人数约有3500万人,占全球人口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中国地区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位列世界第二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才能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及降低其死亡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主要检查技术,但其不能直接检测心肌微循环血管损伤和显示病变心肌微观灌注变化情况。因此,要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除了要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否并发心肌梗死、继发心肌形态变化等情况以外,还需鉴别心肌活性、掌握心功能变化的状况。这样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均十分重要。心肌灌注是目前临床评价心肌组织微循环功能状况,鉴别心肌活性的主要方法。正常功能的心肌细胞在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量、心肌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之间能保持动态平衡;但缺血性心脏病则多表现为心肌灌注量减少,继发心肌代谢、功能、灌注的失衡;CT心肌灌注比较其它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极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能在一次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同时,既获得冠状动脉形态学数据,也获取了左心室功能评价的数据。尽管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心肌灌注应用于评价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状态及存活心肌鉴别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缺乏公认的参考依据和标准,甚至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争议。本文尝试利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结合心肌负荷扫描探讨MSCT心肌灌注技术及结合心肌负荷试验方法在一站式心脏检查,获得心脏综合信息的可行性;即一次心脏扫描,同时获得冠状动脉、心功能评价的数据,甚至还能依据相同的数据资料进行梗死心肌和存活心肌的鉴别,对心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心肌活性状态。并通过对冠心病缺血心肌的应用分析,了解MSCT心肌灌注技术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综合应用的价值。1研究目的1.1探讨利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结合心肌负荷试验在一次心脏检查获得全部心脏影像学资料的可行性;即不仅可获得冠状动脉解剖形态信息,也同时获得左心室功能评价指标的数据,并能对心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进行量化分析。1.2探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在评价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价值。2研究方法2.1临床资料搜集2011.4~2011.12期间使用本院320排螺旋CT进行心脏灌注扫描的冠心病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人,女性11人;年龄从37~72岁,中位数年龄52.5±3.2岁,以及正常成人对照组13例,男性9人,女性4人;平均年龄43.7岁。24例冠心病人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证实心肌节段性灌注缺损(均为左心室壁灌注缺损),提示存在可逆性心肌缺血;其中16例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的症状,8例出现疑似胸闷不适。13例正常人对照组受检者入选标准是:①既往及当前均无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②既往无高血压临床症状及体征;③既往无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器质性病变;④无其他心脏功能性及传导性阻滞相关的病变;⑤无药物过敏史及心肝肺肾等功能衰竭病变;⑥既往心电图检查示正常;⑦心脏体格检查指标均正常;⑧对负荷用药(多巴酚丁胺)无不良反应。实验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无碘对比剂过敏史、无β受体阻断剂使用禁忌证、无心电传导障碍、无心功能不全或心肾功能障碍、无不可控制的高血压,静息状态下血压≤190/120mmHg;无呼吸运动障碍、意识清醒能配合检查实施。CT扫描前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宣教,告知试验的目的、方法,和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相应处理措施,并让所有受检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知情同意书内容及格式如表1-1所示。2.2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及心肌CT灌注扫描前准备检查前受检者需禁食禁水4-6h,检查前12小时内禁止摄入含咖啡因、或可乐的食物,冠心病受检者还需在检查前24h停用p-受体阻滞剂。扫描前常规测量心率,对心率高于80次/min的受检者,使用倍他乐克25~50mg,控制心率在60~75次/min范围内。测量受检者的基础血压、体重、身高,并计算相应BMI数值(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并根据BMI值设定对应的管电压、管电流数值。对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进行呼吸指导训练,尽量要求病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浅慢、平静的呼吸状态。受检者采用仰卧位、脚先进,双臂上举于头两侧,连接心电导联线,同时在受检者右臂肘静脉放置18G-20G的静脉内套管针连接注射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左上臂放置血压监测装置,间隔30sec自动测量血压、心率及平均压,设定HR≥150次/min,或者血压>190/120mmHg为阈值,当监测值超出此标准,则显示报警。2.3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肌灌注扫描方法2.3.1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及静息心肌CT灌注扫描方法。全部检查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320排动态容积CT,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模式(一般设定为心动周期75%),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双定位像扫描,扫描范围为自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5cm左右,屏气扫描。首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450mAs/rot(具体数值根据受检者相应BMI值及体型设定),层厚0.5mm,间隔0.5mm,视野(FOV)180~220mm。然后采用屏气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模式下常规剂量连续采集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ml/s流速注射优维显(370mgI/m1)50~60ml(注射量依据受检者体重指数BMI而定),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冲管,设定增强范围与平扫时一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450mAs/rot。应用Sure Star软件智能触发扫描系统选取胸主动脉近端为CT值监测的感兴趣区,当兴趣区内密度达到预设值(一般设为180Hu)时自动启动冠状动脉及静息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心电图。分别设定自心肌灌注扫描启动时间起间隔10sec、20sec及30sec行延迟静息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心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400mAs/rot。2.3.2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20ml用微泵连接受检者左前臂肘静脉内置管进行滴注,启动滴注速率为15μg/kg·min,每隔3min增加速率5μg/kg·min,最大限值设定为30μg/kg·min;同时每隔1min启动血压监测装置密切观察受检者的血压、心率等监测指标变化以及精神、症状表现;当到达试验监测心率目标值{即0.85x(220-年龄)};或出现心率、血压变动幅度过大(例如心率≥130次/min、收缩压>200mmHg或平均血压变化幅度>20mmHg等)、或者试验过程中受检者出现不能继续耐受负荷的症状(例如: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胸闷、胸痛等不适或出现头晕眼花、口干、面色苍白或四肢乏力等症状)即可终止负荷试验,启动后续的负荷心肌CT灌注扫描。2.3.3负荷心肌CT灌注扫描方法。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束后,启动负荷后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范围与静息心肌灌注扫描一致;采用屏气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模式下常规剂量连续采集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ml/s流速注射优维显(370mgI/ml)30ml,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冲管。应用Sure Star软件智能触发扫描系统选取胸主动脉近端为CT值监测的感兴趣区,当兴趣区内密度达到预设值(一般亦设为180Hu)时自动启动负荷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心电图。然后设定自心肌灌注扫描启动时间起间隔10sec、20sec及30sec行延迟负荷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全心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350mAs/rot,其余扫描参数同前。2.4心肌灌注扫描心肌强化CT值的测量采集与评价方法以及心肌时间-密度强化曲线的绘制方法。在副机工作站图像浏览窗浏览工作站自动计算机自动重建10个心动周期图像,选择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伪影最少的时相,使用多平面重建软件(MPR)三维显示心脏及心形态;其中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受检者对应其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提示心肌异常灌注的影像,选定心肌CT值测量的层面及放置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并记录心肌在静息状态下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以及负荷状态后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图像的心肌CT密度值,同时调节图像的色阶,叠加根据CT值高低的伪彩色阶图于三维平面展示的心脏图像上,以便直观清楚辨认心肌灌注异常区域的分布及相对严重度。另外,分别根据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各组内静息、负荷后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测量的心肌密度CT值绘制心肌时间密度曲线,以扫描时间为横坐标,心肌CT密度测量值为纵坐标;再对比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对应的静息、负荷的心肌时间密度曲线,观察正常心肌、缺血心肌在不同状态下的强化差别。2.5MSCT心功能分析及测量方法将采集的静息、负荷CT心肌灌注原始资料以层厚1.0mm,重叠0.5mm,间隔10%重建出10组心动周期数据,分别将两组重建数据导入Toshiba Vitreal2工作站,应用心功能分析(Cardial Functional CT)软件包,采用MPR技术获取左心室长、短轴切面图像,选择左心室腔最宽的长轴切面调整心尖方向,使心尖与左心室长轴处于同一直线上,由计算机自动勾画心内膜、外膜轮廓线,然后采用人工手动方法分别调整10个时相左心室壁内、外膜轮廓线(室间隔、肉柱及乳头肌不纳入计算范围)。逐期观察各时相取左心室腔面积最小的设定为收缩末期,面积最大的时相设定为舒张末期,然后输入受检者身高、体重、心率等资料,由计算机根据Simpson公式自动计算出各测量标值,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 EDV)、收缩末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SV=EDV-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EF=(EDV-ESV)/EDV)等数值;记录以上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6MSCT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灌注透壁灌注比率(TPR)的测量及其对应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在副机工作站图像浏览窗浏览工作站自动计算机自动重建10个心动周期图像,选择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伪影最少的时相,同时排除有否存在运动和射线硬化伪影,在副机工作站Clincal Tools界面启动心肌灌注后处理软件‘"Myocardial Analysis application",分别在静息、负荷数据分析选项导入所选择的心动周期时相数据,分别在静息、负荷图像设定窗中设置左心室感兴趣区范围(Set LV ROI)(如图3-1所示),调整图像使左心室最大切面能恰好对应心脏短轴、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方向,确保感兴趣区内能包括静息、负荷的左心室整体;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勾画出左心室内壁和外壁轮廓,(其中心内壁轮廓线呈绿色,心外壁轮廓线呈红色),人工手动法逐层对左心室心内、外壁轮廓线进行修正,确保需灌注分析的左心室心肌壁位于取样范围内,其中心内膜下乳头肌不算入心内壁,以及不包括左心室流出道;确定需纳入计算分析的左心室心肌壁范围(即确定数据分析从心室壁什么地方开始,到哪里结束),最后把选定的心肌范围输入计算机自动分析出左心室壁各节段的透壁灌注比值(transmural perfusion ratio, TPR)图及其自动色阶调整灌注图,在图像颜色管理窗选择黑白灰阶显示,并在Basic Value(HU)的设定上手动输入基础阈值,即心肌在强化前的本底密度值。左心室壁各节段划分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标准,将左心室划分为垂直于心室长轴的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三等份共16个节段显示(心尖部节段可划分为第17段,但一般不纳入数据分析),其中基底部是从二尖瓣延伸至舒张末期乳头肌尖,呈牛眼圈的外环,包括6个肌段:S1(前基底段)、S2(前隔基底段)、S3(下隔基底段)、S4(下基底段)、S5(下侧基底段)、S6(前侧基底段);中部为中环包括乳头肌全长,其包括6个肌段:S7(前中段)、S8(前隔中段)、S9(下隔中段)、S10(下中段)、S11(下侧中段)及S12(前侧中段);心尖部为内环,是乳头肌远端至心腔的末端,其包括4个肌段:S13(前尖段)、S14(隔尖段)、S15(下尖段)及S16(侧尖段)。各肌段与对应冠状动脉各支供血关系如下:①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S1、S2、S7、S8、S13、S14和不纳入分析的S17;②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S5、S6、S11、S12、S16;③右侧冠状动脉:S3、S4、S9、S10、S15。最后,对照核素心肌灌注提示可逆性灌注异常的区域,并记录相应左心室壁节段透壁灌注比率(TPR)。2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7.0版本的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当P<0.05时,认为统计学有差异或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1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各组内的静息、负荷对应的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两组间相对应的静息、负荷下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心肌密度CT测量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2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内的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灌注前后对应ESV、EDV、SV、EF等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间的静息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灌注对应ESV、EDV、SV、EF等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3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内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间对应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3研究结果3.1正常人在静息和负荷下各对应点心肌密度CT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未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各对应点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延迟10sec、20sec和30sec期统计学差异性最为显着。发现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除了在静息下延迟30sec这两期扫描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静息、负荷下各期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2正常组在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心功能指标除EF外,其余(ESV、EDV、SV)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除EF值有差异性外,其余心功能指标在静息、负荷下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冠心缺血心肌组在静息、负荷下各对应心功能指标测量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3发现正常人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在静息、负荷后对比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并且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间对应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对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多巴酚丁胺负荷的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能应用于正常心肌和缺血心肌的鉴别,结合心肌时间强化密度曲线更能直观反映冠心病缺血心肌病变范围与程度。2、利用多巴酚丁胺负荷CT心肌灌注扫描不仅可了解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变化及其影响的心肌范围,还能结合射血分数(EF)及其它心功能指标数据综合判断冠心病缺血心肌冠脉及相应心功能受损程度,为下一步的选择治疗方案或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3、应用320排螺旋CT 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心肌负荷灌注技术,结合心肌透壁灌注比率TPR值不但能通过TPR彩色色阶灌注图直观检测、判断心室壁肌层异常灌注的存在与范围,更可以根据TPR值精确到病变心肌段定量评价异常灌注的心肌病变程度及性质。

宛红娥[9](2011)在《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研究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Meta汇总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依据。方法:以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dual-sourer CT(computer tomography),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coronary stenosis等为检索词,检索2006年1月~2010年11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的相关英文和中文文献。对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来综合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2篇为中文,11篇为英文,参照QUADAS条目评价。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2(0.91,0.93)和0.96(0.95,0.96),SROC曲线下面积为99.06%。纳入文献稳定性好。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与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齐燕[10](2010)在《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首过DECT心肌灌注成像应用临床研究目的1.首过双能量CT (DECT)心肌灌注方法,研究健康志愿者心脏舒张期不同部位心肌CT强化值,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评价依据。2.比较DECT与SPECT腺苷负荷试验诊断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arly Perfusion Defect, EPD)结果,评价DECT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效能。3.利用DECT评价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材料与方法A组(对照组)20例健康志愿者(女11例,男9例,平均年龄53.10±9.73岁,平均心率66.5±7.93次/分);B组(病变组)39例临床拟诊缺血性心脏病者(女9例,男30例,平均年龄66.67±12.64岁,平均心率63.59±7.26次/分)。两组均完成DECT与SPECT检查。根据17节段法,测量A组17个节段舒张期首过心肌灌注虚拟平扫CT值(VNC)与碘分布值(Overlay)。比较DECT与SPECT检出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PD)的阳性率,分析冠脉狭窄程度对两种影像方法一致性的影响;测量B组中DECT首过灌注缺损区、缺损周边及缺损对侧心肌CT灌注值(B1组为DECT与SPECT结果符合组;B2组为DECT与SPECT结果不符合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组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VNC、Overlay值三部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24,P=0.318)。同层面左室各壁的VNC值可分为两组(A1组及A2组),前壁及间隔壁为Al组,下壁及侧壁为A2组,两组组内两两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4); Overlay值在各室壁之间无差异(P=0.866)。2.B组DECT检出92处EPD,经SPECT证实者53处,两种检查结果无显着差异(X2=3.403,P=0.065),呈中等相关(r=0.533,P<0.01). DECT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7%、93.4%、91.6%、57.6%、97.0%。B1组与B2组的DECT早期灌注缺损值(VNC、Overlay)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 DECT与SPECT发现LAD、CX分布区的EPD及轻度狭窄组的EDP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22、0.034及0.001;而对检出RCA分布区的EPD、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的EPD之间无差异,P值分别为0.293、0.120及0.653。结论1.首过DECT心肌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估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与SPECT相关性较高。2.DECT容易检出早期、轻度心肌缺血。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心肌灌注缺损的检出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一致。第二部分DECT左心室功能测定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意义目的1.在不同心动时相和不同心肌节段,采用DECT定量测量健康志愿者的局部左室功能指标,评估局部左室功能;2.对比DECT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CHO)左室功能测量结果,探讨DECT评估整体左室功能的诊断效能;3.利用DECT评估冠脉狭窄数目、程度与左室功能受损之间关系。材料与方法A组(对照组)25例健康志愿者(女15例,男10例,平均年龄55.6±10.37岁,平均心率68.1±9.08次/分);B组(病变组)65例临床拟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女11例,男54例,平均65.6±12.35岁,平均心率64.6±8.08次/分)。两组均完成DECT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CHO)检查。观察以5%间隔重建的5%-100%R-R间期图像,选择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时相。根据17节段法,测量A组不同节段的WTES、WTED、WT及WM等局部左室功能指标;比较DECT与2D-ECHO测量左室功能结果,分析两种影像方法的相关性;评价DECT软件自动获得的A、B两组左室指标的差异性,以及B组中冠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对左室功能受损的影响。结果1.A组所有心肌节段的WTES值均高于WTED值,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t=6.53,P<0.01)。从心尖部至基底部,各节段WTED值及WM值依次增加,WT值依次递减,且各部WTED值、WT值之间有差异(P=0.01);WTES值为中间部最大,基底部最小,有差异性(P<0.01)。同层面室壁可分为两组(A1组及A2组),前壁和间隔壁为Al组,下壁和侧壁为A2组,两组组内两两比较无差异性,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A1组的WTES、WT、M值均小于A2组,WTED大于A2组,LAD分布区的WTES、WT及WM值最小,与RCA、CX分布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TED值最大,与RCA比较有差异性(P<0.01)。2.A组DECT与2D-ECHO两种检查方法测量的IVSd、LVDd、LVPWd、EF具有高度相关性(r=0.866/0.946/0.851/0.822);而IVSs、LVDs、LVPWs、FS呈中等相关(r=0.756/0.760/0.623/0.772)。经配对t检验显示,DECT测得的IVSd、LVDd、LVPWd、IVSs、LVDs、EF值均小于ECHO, LVPWs、FS值大于ECHO,两种检查方法的LVDd、LVPWd、LVDs及LVPWs测量值之间有差异性(P<0.05)。3.B组DECT与2D-ECHO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IVSd、LVDd、LVPWd、IVSs、LVDs、EF、FS呈高度相关(r=0.830/0.901/0.812/0.834/0.831/0.871/0.817); LVPWs相关性中等(r=0.701);B组测量IVSs、LVDs、LVPWs、F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A组。采用配对t检验显示,DECT中IVSd、LVDd、LVPWd、LVDs、EF测量值均小于ECHO、IVSs、LVPWs、FS值大于ECHO,两种检查方法的LVDd、LVPWd、LVDs及LVPWs测量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A、B组结果比较:A组LVPWd、FS和EF值大于B组,IVSd、IVSs、LVPWs、LVDd和LVDs值小于B组;A组与B组的EF、LVDd和LVDs测量值之间有差异(P<0.05)。A组的EDV、ESV、MM、CO、CI、SV测量值小于B组,EF值大于B组;A组与B组各测量值之间均有差异性(P<0.05)。5.冠脉重度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EF、FS、CO、SV值最小,MM最大,其中EF、MM及SV值在不同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 DECT能准确评价局部及整体左室功能,且与ECHO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冠脉病变数目、严重程度与左室功能受损程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一致性,DECT可成为评价心功能及冠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第三部分DECT评价心肌桥与心肌缺血相关性初步研究目的研究DECT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阳性率及形态学特征,探讨MB-MCA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可疑或确诊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分析DE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结果,分别测量心肌桥(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长度,记录MB-MCA位置、类型,同时观察MCA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分析心肌桥与心肌灌注缺损征象的关系。结果252例患者中发现MB-MCA54例(21.4%),62处。MCA平均长度为(23.61±6.40)mm。MB平均厚度为(2.21±0.38)mm. MB-MCA位于LAD 40处(40/62,64.5%),第一对角支9处(9/62,14.5%),CX 13处(13/62,21.0%)。表浅型MB-MCA占66.2%(41/62),32处出现心肌灌注缺损(32/41,78%);纵深型占33.8%(21/62),18处出现心肌灌注缺损(18/21,85.7%)。MB-MCA近段和远段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11.2%(7/62)。结论DECT检出MB-MCA的阳性率高,能清楚显示MB-MCA的形态学特征,可用来准确评估MB-MCA与心肌缺血。

二、电子束CT对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CT对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宝石能谱CT心肌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特征的初步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优势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仪器设备
    四、冠状动脉CTA检查方法
    五、图像后处理和计算方法
    六、冠状动脉各支血管的评价方法
    七、冠状动脉狭窄的分类及评价
    八、数据的保存、统计处理和分析
结果
    一、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一般状况
    二、MSCTCA与 TTE测量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指标情况的比较
    三、256层CTCA与 TTE评价左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四、MSCTCA与 CAG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对比
讨论
    一、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及左心室功能的技术指标
    二、256层ICT与 TTE评价左心结构、功能的相关性及特点
    三、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四、MSCT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左心功能方面优势及局限性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病心功能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局限性
    5.创新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冠状动脉CCTA与血清NLR、Hcy、MPV及Cys C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SSF与IBR技术在改善冠脉CCTA图像质量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和检查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及评价
        1.3.1 图像重建方法
        1.3.2 冠状动脉分段
        1.3.3 图像质量评价
        1.3.4 研究分组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1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间的相关性
        1.2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范围间的相关性
        1.3 冠脉图像质量分析和图像伪影的校正
        1.4 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影响的比较
    讨论
        1.1 心率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2 心率波动范围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3 冠脉运动伪影校正技术在改善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价值
        1.4 智能边缘修复技术在改善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价值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病变范围及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入选标准
        2.2 影像学研究方法
        2.2.1 设备及仪器
        2.2.2 CCTA检查及图像处理
        2.2.3 图像分析
        2.3 实验室检查及评价
        2.3.1 实验设备
        2.3.2 实验室检查方法
        2.3.3 血清学指标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结果
        2.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学指标(NLR、MPV、CysC、Hcy)间的相关性比较
        2.2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血清学指标(NLR、MPV、CysC、Hcy)间的相关性
        2.3 冠状动脉病变数目与血清学指标(NLR、MPV、CysC、Hcy)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学指标(NLR、MPV、CysC、Hcy)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2.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CCTA研究
        2.4 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NLR、MPV、Cys-C、HCy的相关性
        2.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Cys-C的相关性
        2.4.2 血清CysC水平与易损斑块间的相关性
        2.4.3 血清CysC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
        2.4.4 血清NLR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相关性
        2.4.5 血清Hcy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相关性
        2.4.6 血清MPV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相关性
        2.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别、年龄间的相关性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DCT与MR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现状与进展
    一、CTA诊断冠心病
        (一)冠脉CTA的优点
        (二)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1、MDCT对钙化斑块的诊断与钙化评分
        2、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评价
        3、对心肌桥的评价
        4、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5、冠状动脉夹层
        6、冠状动脉内支架
        7、对心脏瓣膜的评价
        8、对存活心肌的评价
    二、MRI诊断冠心病
        (一)冠脉MRI的优点
        (二)MRI对心肌梗塞的显示
        (三)MRI对心肌缺血的显示
        (四)MRI对冠状动脉的显示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学术会议投稿
致谢

(6)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的选取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冠状动脉造影
        2.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2.3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2 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3 以支为单位分析CT诊断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度
    4 以人为单位分析CT诊断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5 两种检查方法并发症比较
    6 Gemini积分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一览表
1.绪论
2.一般资料及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TET与CTA对冠心病的诊断结果
    3.2 TET与CTA对冠状动脉单支、多支病变诊断价值比较
    3.3 TET与CTA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诊断价值比较
    3.4 TET与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病变位置诊断价值比较
    3.5 性别对TET、CTA诊断结果的影响
    3.6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对TET、CTA诊断结果的影响
    3.7 TET、CTA诊断冠心病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的应用
    4.2 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4.3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
    4.4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的安全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无创检查方法进展1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8)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和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及其在心肌密度值测量与绘制心肌密度时间曲线的应用
    1.1 材料与实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图
第二章 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心功能整体评价的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2.5 附图
第三章 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心肌活性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参考文献
    3.5 附图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年限
        1.3 检索语种
        1.4 检索词
    2 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方法
        2.4 文献评价
        2.5 提取信息
        2.6 数据分析
        2.7 本研究的社会评价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首过DECT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ECT左心室功能测定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ECT评价心肌桥与心肌缺血相关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电子束CT对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CTA联合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D]. 管唯唯.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2]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D]. 张中宝.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D]. 孙生健.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4]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D]. 吕宇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冠状动脉CCTA与血清NLR、Hcy、MPV及Cys C间的相关性研究[D]. 王建花. 兰州大学, 2018(10)
  • [6]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价值研究[D]. 张学昌. 青岛大学, 2017(02)
  • [7]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D]. 田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D]. 李志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宛红娥.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10]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齐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电子束CT对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