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中央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中央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一、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患者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多模式影像的观察以及对治疗前后OCT影像特征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可能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客观真实的评估疾病的进展与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7例ICNV患者(37只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以及每次随访时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ICNV影像学特征以及可能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37例ICNV患者,平均年龄31.95±9.44岁,男女比例10:27。右眼19例,左眼18例。中心凹下型CNV 13例(35%)、旁中心凹型CNV 8例(22%)、中心凹外型CNV 16例(43%)。黄斑部呈类圆形灰白色浸润灶伴视网膜下出血和渗出为最常见的眼底表现。37例(100%)患者的FFA影像中均显示明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网且渗漏荧光,30例(81%)患者ICGA影像中见新生血管网周围环绕低荧光。所有患者初诊时的OCT影像均为Gass分型的Ⅱ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但治疗后表现为Ⅰ型CNV。在整个病程中,根据已有的对CNV在OCT影像上的表现将其分为:活动期、中间期、瘢痕期。活动期和中间期表现为边界不清和/或视网膜积液,需要治疗。基线资料显示,视网膜下积液34例(92%),视网膜内积液6例(16%);Pitchfork征19例(51%);病灶处外核层增厚和外丛状层出现带状低反射37例(100%);病灶处散乱分布的点状高反射34例(92%)。在接受治疗后,上述特征均消失,但在病灶复发时部分特征再次出现。本研究中,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5例患者因对抗VEGF药物反应应答欠佳而制定不同方案。37例ICNV患者中,25例(68%)患者累计注射1次、7例(19%)患者累计注射2次、2例(5%)患者累计注射3次、1例(3%)患者累计注射4次、2例(5%)患者累计注射5次,平均注射1.59次。对于抗VEGF药物反应应答欠佳的患者合并应用其他治疗方法,其中激光治疗1例、球旁注射曲安奈德4例、光动力治疗2例。末次随访时,34例(92%)的患者视力提高,36例(97%)的患者视网膜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CNV在OCT影像中不同表现的相关性采用多个相关样本间Co Chran Q非参数检验数据分析方法对视网膜下积液、外核层增厚、点状高反射、外丛状层低反射的发生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行验证,结显示,无论是在初诊时、治疗后1个月还是治疗后1年,以上不同特征的发生均具有一致性(P>0.05)。3.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因素3.1单因素分析将抗VEGF治疗后1个月时随访的3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BCVA以及OCT影像特征分别进行分组(自变量为连续数值时,符合正态分布者取平均值分组,反之取中位数分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比较组别之间的视力。结果显示,基线CNV直径、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有无视网膜下积液、有无Pitchfork征以及CNV发生位置对此时视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抗VEGF治疗后1年时随访的17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BCVA、OCT影像特征以及复发情况分别进行分组(自变量为连续数值时,符合正态分布者取平均值分为2组,反之取中位数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比较组别之间视力。结果显示,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和有无Pitchfork征对此时视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有无Pitchfork征和CNV发生位置对抗VEGF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对抗VEGF治疗后1年时视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治疗后视网膜结构恢复情况对视力提高的影响将患者在抗VEGF治疗后1个月时(33例)和1年时(17例)的CMT、CNV最大厚度、CNV最大直径、椭圆体带缺失长度与基线时的差值分别进行分组(自变量为连续数值时,符合正态分布者取平均值分为2组,反之取中位数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比较组别之间的视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CNV最大厚度的减少与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视力改善密切相关(P<0.05)。5.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37例患者随访中,10例患者复发,其中7例(70%)复发时间在首次治疗后3个月内。所以将我们首次抗VEGF注射后3个月时随访的20例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探究ICNV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年龄、性别、基线BCVA、基线CMT、基线CNV厚度、基线CNV直径、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CNV发生位置、治疗前有无Pitchfork征以及视网膜下积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的基线CMT和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CT对临床病程的追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指导治疗。2.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ICNV安全有效,1+PRN为首选治疗方案,但PDT、激光、球后注射曲安奈德等治疗方法亦不可忽视。3.视网膜下积液、外核层增厚、点状高反射、外丛状层低反射的发生具有一致性。4.视网膜下积液、Pitchfork征、外核层增厚、外丛状层出现带状低反射以及病灶处散乱分布的点状高反射是ICNV活动性的表现。5.基线椭圆体带缺失长度会影响视力预后,即基线椭圆体带缺失较少的患者视力预后较好。6.Pitchfork征可见于ICNV,是椭圆体带折叠的表现,预示着治疗后短期内视力恢复较好。7.中心凹下型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较其他两种类型差,但1年后无显着差异。8.CNV最大厚度的减少与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视力改善密切相关9.复发不会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基线CMT较高和基线椭圆体带缺失较多的患者3个月内复发可能性大。

范文娜[2](2021)在《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s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健脾化浊方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3+PRN治疗后1年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PCV患者55例(57眼)分为对照组27例(28眼)和给药组28例(29眼),患者基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在确诊为PCV后即予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包括康柏西普、雷珠单抗、阿柏西普)治疗,间隔1个月,再予1次相同治疗,共进行3次治疗,随后按需治疗(3+PRN),给药组确诊后同时采用健脾化浊方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息肉完全消退、视网膜下大出血、疾病活动性及注射次数。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BCVA、CMT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4wk的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wk、24wk、48wk的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于治疗前。两组间的BCVA在治疗后4wk、12w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24wk、48w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好于对照组。给药组和对照组CMT在治疗后4wk、12wk、24wk、48wk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于治疗前。两组间的CMT在治疗后4wk、12wk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wk、48wk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小于对照组。治疗后24wk、48wk,给药组息肉完全消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wk、28wk、36wk、40wk、44wk、48wk,给药组疾病活动性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wk、16wk、20wk、32wk,两组间疾病活动性患者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28)有3眼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视网膜下出血面积≥4个视盘面积,给药组(n=29)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视网膜下出血面积≥个4视盘面积。48wk内,给药组的注射次数低于对照组(对照组:6.32±1.517次,给药组:5.14±1.12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第三、四次平均注射间隔时间比较(对照组:61.48±39.906天,给药组:84.35±38.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短于给药组。研究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BCVA改善更有效,CMT减少的数值更高,无疾病活动性的患者比例更高,注射次数更少,但在视网膜下大出血及消退息肉方面两组间无差异。自拟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方案是治疗PCV安全、有效、性价比高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孙竹,吴璇[3](2020)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46例(46眼)C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OCT血管成像术检查,常规组患者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血管成像术在CE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陈水龄[4](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高蕾[5](2020)在《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主要包括干性和湿性两种,其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对患者视力的损伤最为严重,且治疗难度比较高,预后相对较差。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差引起的视网膜渗出、出血及纤维瘢痕,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C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扮演重要角色,已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目前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线用药。抗VEGF药物在眼内作用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长期随访和频繁注射稳固视力收益。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AMD发病率逐年增高,频繁地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给老年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使用的抗VEGF药物种类众多,注射方案不一,不规范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保证视力收益的基础上降低注射频次,已成为抗VEGF药物研究的热点。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VEGF药物,具有多靶点、亲和力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现已证实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康柏西普对不同注射方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视力收益,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规范化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第二部分康柏西普不同注射方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第三部分影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一部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规范化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研究背景]AMD是老年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与年龄明显相关。主要包括干性、湿性两种,其中湿性AMD对患者视力的损伤最为严重,且治疗难度比较高,预后相对较差。目前治疗湿性AMD的主要方法是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例如:雷珠单抗、贝伐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这些药物均需要长期随访、频繁注射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频繁给药不但会给病人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带来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很多老年患者获得良好视力收益后,未再继续治疗,不规律注药的现象常见。康柏西普是一种新型重组可溶性VEGF受体蛋白,具有多靶点、亲和力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康柏西普Ⅲ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了连续3个月注射,延长期每3个月注射一次(3+Q3M)治疗湿性AMD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次注射后,根据病情需要再次注射1+PRN和这种新的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进一步证实规范化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和重要性。[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方案1+PRN和3+Q3M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6月-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确诊的湿性AMD的105例患者105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均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渗漏病灶。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1+PRN注射组51只眼,3+Q3M注射组54只眼。治疗后随访12个月,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一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OCT检查,每3月行FFA和ICG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CNV病灶渗漏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治疗前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眼压,病程,BCVA、CR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PRN组治疗前平均的BCVA为0.84±0.38LogMAR,治疗后1、3、6、12个月,平均 BCVA 分别为 0.54±0.32,0.50±0.29、0.48±0.26、0.50±0.25LogMAR,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Q3M组治疗前平均的BCVA为 0.81 ±0.39LogMAR,治疗后 1、3、6、12 个月,平均 BCVA 分别为 0.52±0.31、0.36±0.26、0.31±0.24、0.33±0.23LogMAR,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3、6、12个月后3+Q3M组患眼BCVA明显高于1+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PRN组治疗前平均CRT432.74±69.81μm,治疗后 1、3、6、12 个月,平均 CRT 分别 286.94±54.27、266.53±40.07、258.15±40.03、256.34±40.22μm,均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Q3M组的CRT为425.38±71.02μm,治疗后1、3、6、12个月,3+Q3M组的CRT为279.87±57.62、239.17±37.71、233.01±37.86、235.91±38.03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3、6、12个月后3+Q3M组患眼平均CRT明显减于1+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FFA、ICGA检查发现,1+PRN组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6只眼,占51%;渗漏减轻17只眼,占33%;渗漏扩大8只眼,占16%;3+Q3M组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32只眼,占59%;渗漏减轻18只眼,占33%;渗漏扩大4只眼,占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次数:1+PRN组5.14±0.93次,3+Q3M组6次,两组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均未见视网膜撕裂、葡萄膜炎、眼压持续升高、眼内炎等严重眼部并发症,亦未见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PRN与3+Q3M注射方案均为治疗湿性AM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规范化治疗方案3+Q3M在视力提高、降低黄斑CRT厚度方面更为有效。第二部分康柏西普不同注射方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背景]湿性AMD因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结合VEGF受体阻止CNV生长,进而减轻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及渗出,目前已成为湿性AMD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国内湿性AMD治疗指南中推荐3+PRN注射方案:即前三个月连续玻璃体注射,之后每个月随诊,根据病情是否变化选择再次注射治疗。目前这种治疗方案使用的较为广泛。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假注射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PHOENIX)中,证实了康柏西普采用3+Q3M注射方案治疗湿性AMD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关于这种新的注射方案和经典的3+PRN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寻找治疗次数与疗效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方案3+PRN和3+Q3M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确诊湿性AMD的106例患者106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渗漏病灶。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其中3+PRN注射组55只眼,3+Q3M注射组51只眼。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一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OCT检查,每3月行FFA检查,随访12个月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CNV 病灶渗漏面积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治疗前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眼压,病程,BCVA、CR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 3+PRN 组的 BCVA 为 0.81±0.22LogMAR,3+Q3M 组的 BCVA 为0.79±0.21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2个月后,3+PRN组 BCVA 由 0.81±0.22LogMAR 提高到 0.43±0.15LogMAR;3+Q3M 组 BCVA由0.79±0.21LogMAR提高到0.37±0.15LogMA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7、9、10、11、12个月后3+Q3M组患眼BCVA明显高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3+PRN 组的 CRT 为 438.72±61.23μm,3+Q3M 组的 CRT 为451.19±57.6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个月后,3+PRN组的CRT由438.72±61.23μm降低到276.76±42.05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Q3M组的CRT由451.19±57.64μm降低到259.83±41.18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9、10、11、12个月后3+Q3M组患眼平均CRT明显低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FFA、ICGA检查发现,FFA、ICGA检查发现,渗漏完全消失:3+PRN 组 31 眼(56.3%),3+Q3M 组 32 眼(62.7%);渗漏减轻 3+PRN组18眼(32.8%),3+Q3M组16眼(29.4%);渗漏面积不变或扩大6眼(10.9%),3+Q3M组4眼(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次数:3+PRN组(5.26±1.01),3+Q3M组6次,两组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眼压持续升高、眼内炎等严重眼部并发症,亦未见全身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3+PRN与3+Q3M注射方案均为治疗湿性AM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3+Q3M在视力提高、降低黄斑CRT厚度方面更为有效。第三部分影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引起的视网膜黄斑区渗出、出血及纤维瘢痕是导致湿性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自2006年以雷珠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应用以来,抗VEGF药物已成为治疗湿性AMD的一线用药。抗VEGF药物种类众多,虽然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部分患者的视力,但非所有的湿性AMD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力都能提高或维持,其视力预后仍受众多因素影响。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病灶特点及治疗方案等都是相关影响因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治疗和随诊过程中的常规检查手段,其观察到的视网膜细微结构的改变与视力预后有关,其中高反射灶(hyper reflective Dots,HRD)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新生血管药物,关于其治疗黄斑变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较多,但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寻找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从而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已成为目前的关注点。[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后视力和OCT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OCT指标是否与视力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58例湿性AMD患者58眼,采用康柏西普0.05ml 3+PRN注射方案。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注射次数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高反射点(hyper reflective Dots,HRD)数量、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的完整性。随访6个月,根据视力情况将患者划分为两组:有效组(视力提高)和无效组(视力未提高、视力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BCVA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BCVA由1.10±0.42LogMAR提高至0.41±0.18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则由440.38±61.Oμm下降至260.01±24.8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D总数量及各层数量与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有效组22例,无效组36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基线BCVA、各层HRD总量、视网膜下层HRD数量及ELM完整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越大、基线BCVA越差,视网膜下HRD数量越多,ELM缺失的湿性AMD患者,康柏西普治疗视力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AMD可显着提高患者视力,降低CRT厚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预后不良或受年龄、基线BCVA、视网膜下HRD数量及ELM完整性-缺失等因素影响,治疗前可充分评估上述影响因素,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倩昀[6](2020)在《Ranibizumab以3+PRN与OCTA指导下的1+PRN治疗nAMD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0.5mg Ranibizumab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监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变化指导下的单次注射后遵循按需治疗方案(1+PRN)和连续三次每月注射后依照按需治疗方案(3+PRN)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 AMD)的安全性和疗效,应用OCTA评价CNV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后的演化过程。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41例病例,其中共41眼,将收集的n AMD患者随机分为1+PRN组和3+PRN组。所有患者予0.5mg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PRN组依照1+PRN的治疗和随访方案,3+PRN组采用3+PRN的治疗和随访方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每月一次,进行常规眼科检查。观察治疗后1、3、6、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视网膜中央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1+PRN组每周观察CNV面积与形态变化,3+PRN组观察治疗后12个月CNV面积。统计在随访终末时两组患者总共接受Ranibizumab注射治疗的次数和在试验期间与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PRN组和3+PRN组的基本特征与基线特征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随访终末(12个月)时1+PRN组的平均BCVA较基线上升了18.07个字母、3+PRN组上升了11.77个字母;1+PRN组平均CMT从下基线时的373.07μm降至246.27μm,3+PRN组从基线时的304.81μm下降至232.12μm;1+PRN组CNV血流面积较基线时平均减少26%,3+PRN组CNV血流面积较基线时平均减少14%,两组间减少比例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1+PRN组和3+PRN组之间平均BCVA和平均CMT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12个月)时,1+PRN组的平均注射总数量是6.077针,3+PRN组的平均注射总数量是6.9针,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到1+PRN组不同患者治疗后CNV变化模式的一致性。随访期间内无出现严重眼部不良事件以及全身系统性不良事件。结论:1+PRN和3+PRN治疗n AMD均安全有效。1+PRN和3+PRN方案在12个月内使用相似的注射次数,可获得相似的疗效。OCTA观察到的CNV变化可能能够评估最佳的正确注射时间。通过1+PRN方案观察CNV血流面积及形态变化的数据趋势,提示更加积极的随访观察策略能够更快提升患者的视功能。

廖周鹏[7](2020)在《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康柏西普(Conbercept)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就诊于我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固定给药组:3+Q12W方案,9例9眼,连续3次每4周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每12周给药1次;延长给药组:3+TAE方案,12例12眼,连续3次每4周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根据每次访视评估结果确定下次给药的时间,至下一次访视/治疗间隔最短4周,最长不超过12周。分别于治疗12周及48周时比较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以及给药的次数。结果:固定给药组治疗后12、48wk BCVA分别为74.78±11.23、74.67±13.94个字母,较治疗前基线提高了7.00±4.21、6.89±4.48个字母,延长给药组治疗后12、48wk BCVA分别为77.83±5.46、77.58±8.59个字母,较治疗前基线提高了8.75±7.54、8.50±5.60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固定给药组治疗后12、48wk CRT分别为276.33±44.39、240.56±40.11μm,较治疗前基线降低了43.22±42.21、79.00±53.64μm。延长给药组治疗后12、48wk CRT分别为271.58±63.08、241.00±43.91μm,较治疗前基线降低了57.42±45.33、88.00±61.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固定给药组和延长给药组平均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次数分别为6.00±0.00、7.75±1.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两种不同康柏西普给药方案均可以减轻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中心视网膜的厚度,提高/稳定患者的视力,固定给药组球内注射的次数少于延长给药组。本研究为探索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相对减少注射次数,避免严重不良反应,且能节省患者花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数据。

杨景元[8](2020)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方法及长期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无创多模式影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目的:探究无创多模式影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及与典型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vAMD)鉴别的效率。方法:诊断性研究,使用回顾性资料。诊断试验:分析103例确诊为PCV或典型nvAMD患眼的无创多模式影像的图像特征,包括眼底照相(F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B扫描、en face OCT、OCT血管成像(OCTA)及自发荧光(AF),总结影像学特征的诊断效能,并联合使用诊断效能较高的影像学特征建立诊断策略。验证试验:将该诊断策略应用于另外105例PCV及典型nvAMD患眼的诊断及鉴别,验证诊断策略的诊断效能。结果:FP中视网膜下桔红色结节、OCT中PED呈拇指样隆起、OCT中PED切迹、OCT中空泡征及OCT中血液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下Bruch膜凹陷等特征在PCV中更常见。当诊断策略使用上述5个特征中至少2个时,诊断的敏感度为0.88,特异度为0.92。进一步的验证试验中,诊断策略的敏感度为0.94,特异度为0.93。结论:当使用上述5个特征中至少2个时,无创多模式影像学,特别是FP及OCT B扫描,诊断PCV及鉴别PCV与典型nvAMD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第二部分:人工智能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究公众可用的人工智能(AI)平台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及与典型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vAMD)鉴别的可行性。方法:在公众可用的AI平台上,使用含有430张正常、nvAMD及PCV的ICGA图像的数据集通过两种诊断流程训练AI模型并对比。一步法是使用一个AI模型同时鉴别正常、nvAMD及PCV;两步法是首先使用一个模型鉴别正常与异常ICGA图像,再使用另一个模型诊断异常ICGA图像中的PCV图像。诊断效能较高的方法被用于与视网膜医师及眼科住院医师对比PCV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两步法比一步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一步法中,精确度为0.673,召回率为0.635。两步法中,第一步AI模型精确度为0.911,召回率为0.911,第二步精确度为0.783,召回率为0.783。使用测试集,两步法区分正常与异常图像的准确度为1,诊断PCV的准确度为0.83,与眼底医师水平相当,优于眼科住院医师。结论:在评估正常、nvAMD及PCV眼时,这些在公众可用的AI平台上训练的AI模型在诊断PCV方面具有与眼底医师相当的表现,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提高PCV的诊断准确率。使用公众可用的AI平台可能帮助包括眼科医师在内的没有AI相关资源的研究人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及联合治疗不同亚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6年真实世界研究目的:比较中国人群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及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制剂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6年视力结局,及与视力结局相关的影像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回顾46名患者的48只进行了单纯抗VEGF制剂治疗或初始PDT联合抗VEGF制剂治疗的PCV患眼。根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将PCV分为两型:息肉样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典型PCV。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及不同亚型PCV的长期视力预后及图像形态特征。结果:在6年随访期间,单纯抗VEGF制剂治疗及联合治疗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不论在1型或2型PCV中,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值均>0.05)。与基线视力相比,1型PCV平均BCVA在72个月时明显恶化(P<0.001),而2型PCV的平均BCVA则维持稳定(P=0.941)。在视网膜色素上皮连续的2型PCV患眼中,使用单纯抗VEGF制剂治疗的患眼的BCVA平均改变程度要优于使用联合治疗的患眼(P=0.020)。结论:真实世界中,单纯抗VEGF制剂治疗及联合治疗对于不同亚型PCV的大多数病例,具有相似的长期视力结局。在PCV分类中,应当考虑与视力结局及治疗反应相关的影像指标,并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验证。

卜凡君[9](2020)在《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对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产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所确诊的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choroidal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CVH)对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alopathy,PCV)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于2018.12-2019.12就诊于宁夏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PCV的患者,共22例22眼,其中年龄57岁83岁。根据ICGA表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组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阳性11例(男5女6),B组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阴性11例(男6女5)。A、B组均选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采用3+PRN治疗方案。所有患眼均在前3次注射后根据每个月随访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首次注射后共随访9个月。记录基线、治疗后第3、6、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分析CVH对康柏西普治疗PCV的影响。结果1、随访9个月,B组平均BCVA显着改善(P<0.05),自0.50logMAR(最小分辨角之对数)提高至0.15logMAR,但A组平均BCVA无明显改善(P>0.05)。2、成对比较基线与每次随访的平均BCVA,B组患者的平均BCVA在第3个月、6个月、9个月时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患者的平均BCVA在第3个月、6个月、9个月时,均无显着改善(P>0.05)。3、在B组中,成对比较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三个组之间的平均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成对比较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三个组之间的平均BCVA,平均BCVA均无显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成对比较基线与每次随访的平均CRT,A、B两组患者的平均CRT在第3个月、6个月时、9个月时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B两组中,分别成对比较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三个组之间的平均CRT,平均CRT均无显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访3个月后,A组的平均CRT呈缓慢上升趋势,B组的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随着治疗时间进展,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阳性的PCV患者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力应答逐渐降低。2、在首次每月1次共3次注射治疗的3个月,康柏西普可以有效减少PCV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促进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但3次注射治疗后,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阳性组的PCV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呈缓慢上升趋势,阴性者呈缓慢下降趋势,表明在治疗后期,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对康柏西普治疗应答逐渐降低。

雷羽[10](2020)在《雷珠单抗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nAMD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估雷珠单抗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 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经过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 AMD)患者40例40只眼,根据中医证型将其分为:肝肾不足证、湿热蕴结证、络伤出血证、气血亏虚证;根据OCT结合FFA结果将新生血管分型为:Ⅰ型、Ⅱ型、Ⅲ型CNV。根据抗VEGF的临床指南,雷珠单抗治疗方案采用“3+PRN”方案(单次剂量0.5mg/0.05ml)。观察患者治疗后1周、1-6月每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运用OCT测量视网膜中央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测量CNV面积。统计方法采用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病例40例40只眼。其中右眼21例,左眼19例;50-59岁11例,60-69岁12例,60-79岁13例,80岁及以上4例;男性21例21眼,女性19例19眼。2、CNV分型:Ⅰ型CNV20例(50%),Ⅱ型CNV20例(50%),Ⅲ型CNV0例(0%)。3、中医证型:肝肾不足证14例(35%),湿热蕴结证16例(40%),络伤出血证10例(25%),气血不足证0例(0%)。肝肾不足证中Ⅰ型CNV8例(20%),Ⅱ型CNV6例(15%);湿热蕴结证中Ⅰ型CNV8例(20%),Ⅱ型CNV8例(20%);络伤出血证中Ⅰ型CNV4例(10%),Ⅱ型CNV6例(15%)。4、雷珠单抗治疗后BCVA(Log MAR)检测结果:(1)Ⅰ型CNV:治疗1周较基线BCVA增加0.16±0.09,3月增加0.20±0.17,6月增加0.18±0.18。(2)Ⅱ型CNV:治疗1周增加0.19±0.11,3月增加0.31±0.16,6月增加0.30±0.23。5、雷珠单抗治疗后CRT(um)检测结果:(1)Ⅰ型CNV:治疗1周较基线CRT降低55.70±17.56,3月降低67.55±31.17,6月降低65.10±27.68。(2)Ⅱ型CNV:治疗1周降低123.20±44.53,3月降低189.95±88.13,6月降低194.65±89.60。6、雷珠单抗治疗后CNV面积(mm2)检测结果:(1)Ⅰ型CNV:治疗1周较基线CNV面积缩小0.32±0.09,3月缩小0.37±0.15,6月缩小0.33±0.18。(2)Ⅱ型CNV:治疗1周缩小0.45±0.20,3月缩小0.59±0.32,6月缩小0.57±0.33。7、雷珠单抗治疗后不同类型CNV比较:(1)BCVA:Ⅰ型CNV与Ⅱ型CNV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CRT:Ⅱ型CNV在降低CRT的幅度大于Ⅰ型CNV(p<0.05)。(3)CNV面积:Ⅱ型CNV的CNV面积缩小情况大于Ⅰ型CNV(p<0.05)。(4)Ⅰ型CNV视力疗效有效率为70%与Ⅱ型CNV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雷珠单抗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比较:雷珠单抗治疗后各中医证型BCVA、CRT、CNV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视力疗效为有效率78.57%,湿热蕴结证75%,络伤出血证80%,不同中医证型视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治疗后仅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1例轻度结膜下出血,其他未见异常。结论:(1)雷珠单抗治疗n AMD患者的不同类型CNV在提高视力、减少视网膜中央厚度、缩小新生血管面积都具有优势,且是安全的。(2)Ⅱ型CNV接受雷珠单抗治疗后形态学改变优于Ⅰ型CNV。(3)中医以肝肾不足、湿热蕴结、络伤出血证为主要证型,雷珠单抗对所有中医证型n AMD患者均有效,但治疗疗效在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无差别。

二、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1)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ICNV的发病机制
        2.2.1 脉络膜缺血相关假说
        2.2.2 炎症假说
    2.3 临床表现
        2.3.1 症状和体征
        2.3.2 影像学特征
    2.4 病理组织学特点
    2.5 治疗
        2.5.1 抗VEGF药物治疗
        2.5.2 光动力疗法(PDT)
        2.5.3 联合治疗
        2.5.4 激光治疗
        2.5.5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2.5.6 手术治疗
    2.6 预后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主要使用仪器与药物
        3.2.1 主要使用仪器
        3.2.2 主要使用药物
    3.3 研究方法
        3.3.1 眼科相关检查
        3.3.2 玻璃体腔注射方法:
    3.4 复诊方案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0 一般资料统计
    4.1 OCT影像中不同表现的相关性
    4.2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后视力及OCT变化分析
    4.3 单因素分析
        4.3.1 一般资料比较
        4.3.2 不同基线特征在抗VEGF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比较
        4.3.3 不同基线特征在抗VEGF治疗后1年时视力比较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1 对抗VEGF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4.4.2 对抗VEGF治疗后1年时视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4.5 患者治疗后视网膜结构恢复情况对视力提高的影响
    4.6 复发的危险因素
    4.7 治疗方案及次数
    4.8 合并病变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
        1.5 疾病分型
        1.6 影像检查
        1.7 治疗
    2.中医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机
        2.3 黄斑病变从脾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术后随访
        2.6 手术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
    3.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治疗结果
    5.讨论
        5.1 抗VEGF药物治疗的选择及局限性
        5.2 健脾化浊方的选择
        5.3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EC总检出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检查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检测清晰度、检测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4)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3.2 HE染色图像
        3.3 免疫组化图像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4.2 HE染色结果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5. 讨论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6. 结论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0 实验药物配制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3.2 HE染色图像
        3.3 免疫组化图像
        3.4 RT-qPCR结果分析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3.6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4.2 HE染色结果
        4.3 免疫组化结果
        4.4 RT-qPCR结果
        4.5 Westernblot结果
    5. 讨论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5.2 姜黄与姜黄素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5.4 CNV的中医认识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6. 结论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2.5 RT-qPCR检测
        2.6 Westernblot检测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3.2 RT-qPCR结果分析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4.5 RT-qPCR结果
        4.6 Westernblot结果
    5. 讨论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6. 结论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CCK-8检测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4.2 CCK-8结果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5. 讨论
        5.1 细胞迁移
        5.2 细胞侵袭
        5.3 细胞管腔形成
    6.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致谢
附: 查新报告

(5)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英文说明
第一部分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规范化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康柏西普不同注射方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影响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6)Ranibizumab以3+PRN与OCTA指导下的1+PRN治疗nAMD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再治疗标准
        2.2.3 检查方法
        2.2.4 玻璃体腔注药术
    2.3 随访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与基线特征
    3.2 最佳矫正视力(BCVA)
        3.2.1 BCVA平均字母数
        3.2.2 视力收益
    3.3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
    3.4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3.5 注射针数
    3.6 并发症
    3.7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Ranibizumab治疗n AMD的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性
    4.2 注药方案的探讨
    4.3 OCTA在nAMD中的应用
    4.4 两组疗效评价以及治疗后CNV演化过程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2 诊断标准
        1.1.3 PCV的分类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2 检查方法
        1.3 研究材料
        1.3.1 实验仪器及设备
        1.3.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4 治疗方法
        1.4.1 玻璃体腔注射药物
        1.4.2 给药方法
        1.4.3 随访方法
        1.4.4 观察指标
        1.4.5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型及基线特征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的变化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T的变化
        2.4 两组患者注射次数
        2.5 不良反应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方法及长期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无创多模式影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人工智能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及联合治疗不同亚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6年真实世界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索引
附录二:综述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个人简历
致谢

(9)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对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主要仪器和药品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两组患者BCVA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CRT变化情况
    2.4 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PCV患者对侧眼情况
    2.5 两组注药次数的比较
    2.6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雷珠单抗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nAMD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3 CNV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视力疗效判断标准
2.治疗方案
3.数据采集与观察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3.3 观察方法
4.统计方法
5.结果
    5.1 基本情况
    5.2 分型情况
        5.2.1 CNV分型
        5.2.2 中医证型
        5.2.3 中医证型与CNV分型分布情况
    5.3 不同CNV类型BCVA、CRT、CNV面积观察结果
        5.3.1 最佳矫正视力(BCVA)
        5.3.2 视网膜中央厚度(CRT)情况
        5.3.3 OCTA测量CNV面积情况
    5.4 不同中医证型的BCVA、CRT、CNV面积观察结果
        5.4.1 最佳矫正视力(BCVA)
        5.4.2 视网膜中央厚度(CRT)情况
        5.4.3 CNV面积情况
    5.5 不良反应
6.讨论
    6.1 雷珠单抗治疗n AMD患者CNV的研究及意义
        6.1.1 雷珠单抗治疗n AMD患者BCVA及 CRT的影响
        6.1.2 雷珠单抗治疗n AMD患者CNV面积的影响
        6.1.3 雷珠单抗对不同类型CNV疗效的影响
    6.2 中医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认识
        6.2.1 概念及历史渊源
        6.2.2 中医病因病机
        6.2.3 中医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
        6.2.4 雷珠单抗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观察
    6.3 雷珠单抗治疗的安全性
7.结论
8.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抗VEGF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王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2]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 范文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 孙竹,吴璇. 中国当代医药, 2020(36)
  • [4]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 陈水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高蕾. 山东大学, 2020(08)
  • [6]Ranibizumab以3+PRN与OCTA指导下的1+PRN治疗nAMD的疗效对比分析[D]. 王倩昀.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D]. 廖周鹏.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8]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方法及长期治疗研究[D]. 杨景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对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产生的影响[D]. 卜凡君.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雷珠单抗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nAMD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雷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中央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