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和单独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和单独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一、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曾雁伟[2](2020)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1/5。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大多数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目前,针对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放疗和化疗。由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等因素,放化疗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18%。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的改进、创新,介入放射学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经动脉栓塞或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成熟的常规介入治疗技术,其优势在于通过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入化疗药物,以达到局部药物高浓度以及阻断肿瘤供血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Drug-eluting beads-TACE,DEB-TACE)是加载化疗药物的载药微球在肿瘤局部起到了缓慢稳定释放化疗药物以及阻断肿瘤血供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目前只有日本学者Kennoki报道了 2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案例,取得了显着的短期疗效。但目前缺乏大宗临床数据证实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本课题目的是评估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中心收治的33例晚期肺癌,每位患者均采用BAI联合DEB-TACE的治疗方案。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体表面积、年龄、体质等个体化选择化疗药物和剂量。灌注化疗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雷替曲赛4mg;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依托泊苷100mg。非小细胞肺癌选择吡柔比星(THP)60mg、小细胞肺癌选择伊利替康80mg,加载于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直径300-500um)。透视下寻找到肿瘤供养动脉,根据肿瘤供血动脉的数目以及染色程度合理分配灌注化疗药物的剂量。灌注后经导管或微导管缓慢推注载药微球,栓塞至肿瘤染色基本消失。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国际常见不良反应标准(CTCAEv3.0)进行分级)。术后30天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均通过住院复查或电话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况、生存期、死亡日期以及原因,随访截止至患者死亡或至最后随访日期2020年3月15日。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寻找到肿瘤供血动脉,行BAI及DEB-TACE 1-2个周期。术后临床评价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病灶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3例。术后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0.9%,总客观有效率(ORR)为72.7%。11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咯血,而术后未再出现咯血,14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例置入气管支架,12例术后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中位总生存期为11.2个月(95%CI 7.9-14.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染色程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R(95%CI),0.398(0.226-0.702))。结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咯血、呼吸困难等晚期肺癌合并症有着确切的疗效,这是一种新颖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晚期肺癌治疗手段。

余学竟[3](2019)在《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Pub Med、Em 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与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30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6篇,其中治疗组1298例患者,对照组125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有效率RR(95%CI)=1.39,(1.28,1.51),疾病控制率RR(95%CI)=1.19,(1.34,1.24),疾病进展率RR(95%CI)=0.40,(0.32,0.49),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疗效上以及疾病控制方面优于单纯TACE术,并且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生存率方面,6个月生存率RR(95%CI)=1.16,(1.07,1.25),12个月生存率RR(95%CI)=1.48,(1.31,1.67),18个月生存率RR(95%CI)=2.90,(1.57,5.36),24个月生存率RR(95%CI)=2.11,(1.67,2.67),AFP下降例数RR(95%CI)=1.78,(1.15,2.77),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在生存率、AFP改善方面优于单纯TACE术;生活治疗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面,KPS评分MD=8.95,95%CI(7.33,10.57),KPS改善例数RR(95%CI)=1.74,(1.51,2.00),临床症状改善情况RR(95%CI)=1.87,(1.36,2.55),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优于单纯TACE术,能够提升患者生活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在不良反应方面,胃肠反应RR(95%CI)=0.72,(0.59,0.86),发热反应RR(95%CI)=0.68,(0.53,0.86),血小板减少RR(95%CI)=0.69,(0.54,0.89),白细胞减少RR(95%CI)=0.61,(0.52,0.72),肝功能损害情况RR(95%CI)=0.41,(0.26,0.63),骨髓抑制RR(95%CI)=0.76,(0.60,0.97),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纯TACE术;免疫功能方面,CD3 MD=11.57,95%CI(7.84,15.30),CD4 MD=7.98,95%CI(5.57,10.39),CD8 MD=-5.91,95%CI(-11.12,-0.71),CD4/CD8 MD=0.39,95%CI(0.24,0.54),NK细胞MD=8.87,95%CI(4.70,13.03),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优于单纯TACE术,肝功能方面,ALT MD=-18.75,95%CI(-26.35,-11.14),AST MD=-17.77,95%CI(-24.02,-11.52),GGT MD=-39.30,95%CI(-48.56,-30.05),TBIL MD=-2.91,95%CI(-8.69,2.87),ALB MD=1.84,95%CI(-0.16,3.52),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上,肝功能损害程度轻,优于单纯TACE术。结论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可以延长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以及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方面有一定疗效;但仍需更严谨设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

孙巍[4](2018)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机制及宫颈癌介入化疗的PET/MR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宫颈癌介入化疗方案存在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毒副作用大及肿瘤耐药等问题,本实验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裸鼠移植瘤实验探索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和生长抑制的作用及机制,从而为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方案应用于宫颈癌介入化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期提高介入化疗疗效,减小毒副作用。同时,利用18F-FDG PET/MR一体机对宫颈癌使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为基础的介入化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影像学评估,初步探讨PET/MR对其疗效评价和预测的价值。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首先进行宫颈癌Hela细胞培养与传代,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洛铂组、重组人p53腺病毒组和洛铂+重组人p53腺病毒组。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oechst33342染色分析细胞凋亡、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结合AnnexinV-FITC/PI双染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2、动物实验:4-8周龄体重2022克BALB/c裸鼠20只(均为雌性),饲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维持最适条件。动物实验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1×107/0.1ml Hela细胞接种于腋窝中部外侧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约两周后,当裸鼠肿瘤体积达到约1cm3后,将2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并标记(每组5只),分别接受鼠尾静脉注射治疗:空白组100μl的PBS、100mg/kg洛铂组(100μl)、重组人p53腺病毒组(100μl)和洛铂(100μl)与重组人p53腺病毒(100μl)联合应用组。每隔一天对各组荷瘤鼠用卡尺在体测量瘤体长短径后进行鼠尾静脉注射一次。注射两周以后处死全部裸鼠,小心剥离肿瘤并进行瘤体重量称量。计算抑瘤率、描绘移植瘤生长曲线图、Western blot检测p53等蛋白的表达。3、临床实验:宫颈癌患者使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介入化疗术前行PET/MR检查,首次介入化疗术后3周结合妇科检查及PET/MR检查,符合手术条件行妇科切除手术,如疗效不理想再行第二次介入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参照2009年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RECIST)评价介入化疗有效率,按WHO常见毒性分级标准评价化疗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发热等)。介入术后行切除手术的患者评价宫旁缓解率、手术率和病理高危因素。利用18F-FDG PET/MR对23例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为基础的宫颈癌介入化疗前后的PET/MR图像数据进行分析,以40%SUVmax阈值自动勾画肿瘤边界,PET图像测量术前、术后肿瘤SUVmax、SUVmean及mADC,根据PER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MR图像测量术前、术后肿瘤最大径,根据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比有效组与无效组各参数与疗效的关系。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图制作采用GraphPad prism5软件和Office2013 Excel。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体外实验:1.1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oechst33342染色结果显示,单独洛铂和重组人p53腺病毒处理细胞不能够产生明显的凋亡反应。二者联合应用则能够诱导大量细胞凋亡。1.2 MTT法检测重组人p53腺病毒的导入显着增敏洛铂诱导的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洛铂与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组细胞活性抑制作用与其他组有显着差异(P<0.05)。1.3流式细胞仪结合AnnexinV-FITC/PI双染实验显示单独用洛铂和重组人p53腺病毒处理细胞,均没有明显的凋亡产生,洛铂组细胞凋亡率11.5%,重组人p53腺病毒组凋亡率12.4%,而联合处理组细胞凋亡率达50%以上,表明p53基因导入能够显着增敏洛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联合处理组与其他各组间凋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1.4 Western blotting显示:重组人p53腺病毒导入增敏了洛铂诱导的细胞内促凋亡蛋白激酶caspase 3,caspase8和PARP切割激活。重组人p53腺病毒导入显着增加了细胞内关键促凋亡蛋白Bak和Bax的表达。重组人p53腺病毒导入能够显着增加洛铂诱导的Hela细胞内癌蛋白Mcl-1切割失活。2、动物实验:2.1洛铂和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应用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注射洛铂、单独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溶液。2.2抑瘤率分别为对照组0%、洛铂组37.79%、重组人p53腺病毒组8.43%、洛铂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处理组91.70%。重组人p53腺病毒和洛铂联合处理组肿瘤平均瘤重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洛铂和重组人p53腺病毒单独处理组相比较,联合处理组瘤体重量最轻(P<0.05)。2.3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诱导了移植瘤内大量的Hela细胞凋亡发生。3、临床实验:3.1宫颈癌患者使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为基础的介入化疗术总体有效率78.6%,宫旁缓解率60.0%,手术率82.6%。19例手术患者病理高危因素如下:阴道切缘阴性19例(100%),肌层侵润深度<1/2者为6例(31.6%),≥1/2者为13例(68.4%),淋巴结转移6例(31.6.%),癌栓转移2例(10.5%)。化疗毒副反应:骨髓抑制9例(39.1%),胃肠道反应8例(34.7%),发热14例(60.9%),肝脏毒性0例。3.2应用RECIST标准和PERCIST标准对宫颈癌介入化疗疗效进行评价总体并无不同(P>0.05)。3.3宫颈癌介入化疗术前的SUL与mADC无明显相关性。介入化疗后SUL与mADC、△SUL与△mADC呈负相关。宫颈癌介入化疗前后的TD与SUL及它们的变化值之间存在相关性。TD与mADC只在术前呈负相关。3.4有效组与无效组介入化疗前的TD、SUL及介入化疗前后的mADC差异不明显(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介入化疗后TD、SUL值有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间△mADC、△TD值、△SUL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重组人p53腺病毒能够显着增敏洛铂诱导体外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和活性抑制。2、重组人p53腺病毒能够显着增强洛铂对裸鼠Hela细胞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3、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为基础的宫颈癌介入化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4、PET/MR对宫颈癌介入化疗的疗效评价及预测有重要价值。

姜华[5](2018)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IAC)和经静脉全身化学治疗(IVC)作为一线治疗RB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分析影响IAC并发症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对符合纳入条件的眼内晚期RB患儿共42例行IAC和IVC一线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保眼率、肿瘤的复发率、患儿的生存率以及相应并发症,并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单-双侧眼别,眼球的供血情况(介入手术的途径)、肿瘤分期、药物灌注方案因素与IAC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IAC组总体保眼率为83.3%(20/24),IVC组总体保眼率为59.1%(13/22),两组保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AC组和IVC组复发率分别为8.3%和13.6%,两组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10)。IAC组1例发生颅内转移并死亡,IVC组无转移和死亡病例。IAC组局部并发症主要为眼睑水肿(41.6%)、眼睑下垂(20.1%)、斜视(4.2%)、玻璃体出血(4.2%)、眼球内陷(45.8%)、白内障(8.3%),IVC组局部并发症主要为眼球内陷(5.3%),白内障(10.5%),两组眼球内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身并发症主要为发热和骨髓抑制。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IAC眼球内陷发生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术中灌注药物方案(P<0.01)。结论IAC和IVC治疗RB各有优势和局限性,IAC能够明显提高RB患儿的保眼率,但IVC对于晚期RB患儿可能会降低其转移率和死亡率。如何降低甚至避免IAC化疗药物引起的并发症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第二部分猪眼动脉灌注化疗卡铂与洛铂药代动力学改变及对眼组织损伤的基础研究目的本部分拟对实验猪经眼动脉分别灌注洛铂和卡铂,研究其药代动力学以及对猪眼组织的损伤程度,进一步阐明洛铂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西藏小型猪分为A(卡铂组)、B(洛铂组)两组,每组各5只,分别将卡铂30毫克或洛铂3毫克用5%葡萄糖注射液30毫升稀释后经猪眼动脉灌注。药物灌注后,分别于术后第0.5小时、1小时、2小时、2.5小时、3小时、3.5小时以及4小时共7个时间点取2ml血液置入EDTA-抗凝紫头管,离心留取血浆,用于检测样品的药物浓度。采血样结束后处死实验猪,取双侧眼球及视神经组织,10%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后行病理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视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B组各死亡一只实验猪,余下8只A、B组各4只均完成全程实验。两组实验猪均未见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卡铂组和洛铂组血液药物浓度随时间点快速下降,给药后3小时至4小时血液浓度下降趋于平缓。洛铂组药物浓度曲线起始段较卡铂组“陡”。卡铂组与洛铂组经眼动脉灌注术后两组猪视网膜细胞均形态正常,未见细胞溶解或核固缩;视网膜小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两组视神经细胞形态均未见异常。结论经猪眼动脉灌注洛铂与卡铂相比,其血液药物浓度随时间点变化与卡铂的变化相似,而且未见眼组织和视神经的损伤。但本研究对眼组织损伤未设置时间点和IAC次数的对比,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卫,刘萍,陈春林[6](2018)在《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同等剂量卡铂不同动脉化疗方式后癌组织中铂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探讨新鲜明胶海绵颗粒(GF)的作用。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且癌灶较大易于取材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3组:卡铂400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新鲜GF颗粒栓塞(A组);卡铂300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卡铂100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B组);卡铂200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卡铂200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C组),卡铂总量按400mg/m2一次性给药。于在灌注后0、0.17、0.33、0.5、1、7、13、25、49h钳取宫颈癌组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铂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峰值及曲线形态:3组癌组织内铂平均药物浓度曲线均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均出现在灌注化疗后即刻,随着时间延长呈快速下降;第二峰值出现在栓塞化疗后即刻至6h,随着时间延长呈缓慢下降曲线。(2)卡铂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变化符合非房室模型,3组铂浓度参数Cmax、AUC(0-t)、MRT、CL/F、Vd/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卡铂常规剂量下(400mg/m2),新鲜明胶海绵颗粒在宫颈癌的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仅具有单纯的栓塞作用。因此在宫颈癌动脉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的应用以灌注抗癌药物后即刻单纯栓塞为最合适。

王卫,刘萍,陈春林[7](2018)在《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比例灌注与栓塞宫颈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比例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观察癌组织中卡铂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探讨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且癌灶较大易于取材的患者18例,随机分为A组:卡铂3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卡铂100 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B组:卡铂2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卡铂200 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总量为卡铂400 mg/m2一次性给药。于在灌注后0 h、0.17 h、0.33 h、0.5 h、1 h、7 h、13 h、25 h、49 h钳取宫颈癌组织,测定其铂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1)峰值及曲线形态:A、B两组癌组织内铂平均药物浓度曲线均为双峰曲线,即灌注后即刻出现最高峰值,随及快速下降并在栓塞完全后出现第二峰值,并呈现一逐渐下降曲线。(2)卡铂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变化符合非房室模型,A、B两组铂浓度峰值Cmax、Tmax、AUC0-t、t1/2、MRT、CL/F、V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调整卡铂灌注与栓塞比例不影响其在癌组织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进而推出新鲜明胶海绵颗粒在卡铂常规剂量400 mg/m2给药情况下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

王卫,刘萍,陈春林[8](2017)在《宫颈癌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方式动脉化疗中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同等剂量卡铂用于不同方式动脉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卡铂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探讨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的作用。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癌灶较大易于取材的患者18例,随机分为A组:卡铂4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新鲜明胶海绵颗粒栓塞;B组:卡铂3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卡铂100 mg/m2+新鲜明胶海绵颗粒混合)栓塞。总量为卡铂400 mg/m2一次性给药。于灌注后0 h、0.17 h、0.33 h、0.5 h、1 h、7 h、13 h、25 h、49 h钳取宫颈癌组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铂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1)A、B两组宫颈癌组织内铂离子平均药物浓度曲线均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均出现在灌注化疗后即刻,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快速下降趋势;第二峰值出现在栓塞化疗后即刻至6 h,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一缓慢下降曲线。(2)卡铂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变化符合非房室模型,A、B两组铂浓度峰值药物峰浓度、达峰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半衰期、平均滞留时间、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宫颈癌动脉化疗中,同等剂量下调整卡铂动脉化疗给药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其在癌组织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从而推测出新鲜明胶海绵颗粒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

王卫[9](2009)在《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对化疗在宫颈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化疗在宫颈癌中的治疗地位,证实无论是术前静脉化疗还是动脉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cervical cancer,LACC)患者都是一个有效的降低肿瘤临床分期的方法,进而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疗效,众多文献报道证实了术前动脉化疗较静脉化疗更为有效,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广泛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病例效果不明显,如何进一步提高动脉化疗的疗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动脉灌注化疗后癌组织内抗癌药物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the time-concentration curve,AUC)均明显高于静脉给药组,但其抗癌药物浓度升高表现为一过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下降,抗癌药物在肿瘤组织中保留时间短、清除快、迅速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导致抗癌药物与肿瘤细胞不能充分接触,使其疗效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寻找可延长肿瘤组织内抗癌药物持续高浓度的方法是提高动脉化疗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动脉化疗较静脉化疗相比的另一优势是可同时对靶血管进行栓塞。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常将动脉灌注化疗与动脉栓塞相结合,形成动脉灌注后栓塞或动脉栓塞化疗,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栓塞剂的栓塞作用阻断肿瘤病灶内的血流,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目的之二是希望将抗癌药物混合到栓塞剂中,以期达到药物缓释维持癌组织内抗癌药物持续高浓度的目的。在我们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卡铂与栓塞剂(超液化碘油)混合进行动脉栓塞化疗,癌组织内抗癌药物的AUC值明显高于同等剂量卡铂单纯动脉灌注化疗,从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角度证实动脉栓塞化疗优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并且证明超液化碘油作为栓塞剂,不仅具有栓塞作用,还具有不规则的药物缓释作用,达到减慢癌组织内抗癌药物的清除速度、保持较高抗癌药物浓度的效果。但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化疗中尚无证据支持这一点。超液化碘油作为栓塞剂在肝癌的动脉栓塞化疗中已被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一般不建议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化疗,因为女性盆腔动脉具有广泛的交通支,而妇科恶性肿瘤病灶内可能存在动静脉瘘,已有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超液化碘油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的病例。因此我们另需寻找既有良好的栓塞效果、又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且能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安全应用的栓塞剂,以期达到延长肿瘤组织内抗癌药物持续高浓度、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新鲜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GF)颗粒因其性能稳定、制备容易、应用简单、安全可靠、取材方便、经济实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盆腔肿瘤的栓塞治疗中,但在以下方面我们还不清楚,需进一步评估:(1)新鲜GF颗粒带药栓塞化疗是否具有药物缓释作用;(2)将抗癌药物按不同比例灌注和栓塞化疗(新鲜GF颗粒与抗癌药物混合),是否会改变抗癌药物在癌组织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为阐明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本研究课题。【目的】通过检测卡铂与新鲜GF颗粒不同方式、不同比例动脉化疗宫颈癌癌组织内铂浓度,获得癌组织内卡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各自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探讨新鲜GF颗粒在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有无药物缓释作用;规范新鲜GF颗粒在宫颈癌动脉化疗中的应用方式。【材料与方法】选择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1月,就诊南方医院及合作医院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且肿瘤直径≥4cm的患者27例。忠者年龄29~68岁,平均(46.15±8.47)岁。按照FIGO标准,临床分期为:ⅠB2期6例,ⅡA期7例,ⅡB期10例,ⅢA期2例,ⅢB期2例。鳞癌26例(病理分级:Ⅲ级2例,Ⅱ级10例,Ⅰ级1例,Ⅱ~Ⅲ级9例,Ⅰ~Ⅱ级4例),腺癌1例(病理分级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组间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药物选择卡铂400 mg/m2一次性给药,栓塞剂为新鲜GF颗粒(直径1mm),为保证所有药物全部进入癌组织内,新鲜GF均为一块,不足者用不带药GF颗粒补充栓塞。A组为卡铂4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新鲜GF颗粒栓塞;B组为卡铂300 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卡铂100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C组为卡铂200mg/m2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后+(卡铂200mg/m2+新鲜GF颗粒混合)栓塞。手术方法: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手术时间的控制:双侧子宫动脉灌注给药时间为20分钟,灌注后取材时间为30分钟,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或栓塞化疗时间为30分钟。取材时间点:灌注后0h、0.17h(即10min)、0.33h(即20min)、0.5h(即30min)、1h(栓塞后即刻)、7h(栓塞后6h)、13h(栓塞后12h)、25h(栓塞后24h)、49h(栓塞后48h),以宫颈活检钳钳取新鲜宫颈癌组织约0.3~0.5g;清洗表面血迹、滤干后置EP管内入-20℃冰箱储存备测。癌组织内铂浓度用无火焰石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检测限为5×10-10g/L,精密度为:3.1-7.5%,线性范围在0.2ug/ml~4.0ug/ml。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由非房室模型软件计算获得。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分析:Cmax、AUC(梯形法求算)、Vd/F、MRT和CL/F采用单向方差分析;Tmax和t1/2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A、B、C三组癌组织内铂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特征A、B、C三组癌组织内铂平均药物浓度曲线均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均出现在灌注化疗后即刻,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一快速下降;第二峰值出现在栓塞或栓塞化疗后即刻至栓塞后6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一缓慢下降曲线。A组第一峰值为266.96±217.23mg/kg,第二峰值为124.15±138.02mg/kg,两峰值比为2.15:1(P=0.115);B组第一峰值为192.26±129.42 mg/kg,第二峰值为131.86±87.40 mg/kg,两峰值比为1.43:1(P=0.263);C组第一峰值为131.84±116.45 mg/kg,第二峰值为301.36±335.88mg/kg,两峰值比为1:2.29(P=0.172)。2.A、B、C三组癌组织内铂浓度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1)药物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即指给药后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最高抗癌药物浓度(铂浓度)值。A组266.97±217.21mg/kg,B组为196.93±126.06mg/kg,C组为332.24±325.75mg/kg,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1,P=0.492)。从药物峰浓度的角度表明B、C两组的处理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抗癌药物缓释作用。(2)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即指从给药后至峰值的时间,A组为0.00±0.00 h,B组为0.80±2.33 h,C组为0.67±0.50h。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7)。结果表明,C组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推迟癌组织内铂浓度的达峰时间。(3)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49h)值(area under the time-concentration,AUC):即指单位时间内卡铂被吸收进入癌组织内的总量。A组为2860.06±2215.97mg·kg-1·h,B组为3776.79±4088.15mg·kg-1·h,C组为4557.50±4536.70mg·kg-1·h,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2,P=0.636)。提示卡铂总剂量相同时,被吸收进入癌组织内的量与本实验不同给药方法的关系并不密切,表明B、C两组的处理并没有影响卡铂进入癌组织内的总量。(4)半衰期(half-life,t1/2):即指消除相时铂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A组为36.94±11.17h,B组为55.01±54.73h,C组为21.17±7.53h。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果表明,B组的处理可延长癌组织对卡铂的清除速率。(5)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即指抗癌药物卡铂在癌组织内的平均驻留时间,A组为21.16±2.80h,B组为18.14±4.73h,C组17.36±2.71h,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74,P=0.076)。结果表明,B、C两组的处理不能延长卡铂在癌组织内的作用时间。(6)清除率(clearance,CL/F):即指在单位时间内,从癌组织内清除的卡铂的表观分布容积数,A组为0.19±0.14kg·m-2·h-1,B组为0.25±0.23kg·m-2·h-1,C组0.18±0.17kg·m-2·h-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F=0.377,P=0.690)。结果表明,B组、C组的处理方式不能改变癌组织对卡铂的清除速率及代谢过程。(7)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F):即指卡铂在癌组织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癌组织内药量与铂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反映卡铂在癌组织内分布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反映了癌组织与卡铂结合的能力。A组为9.94±7.40kg·m-2,B组为8.55±4.45kg·m-2,C组5.79±5.99kg·m-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0,P=0.352)。结果表明,经B、C两组处理后,卡铂在癌组织内分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癌组织与卡铂结合的能力没有显着改变。参考经典的药物缓释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以往带药微球缓释剂动脉栓塞化疗中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征:Cmax降低,Tmax延长,AUC值升高,MRT延长,t1/2延长,CL减慢。综合分析本实验相关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1)与A、B两组的Tmax相比,C组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延迟癌组织内铂浓度的达峰时间,但三组Cmax数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两组的处理方式不能延缓癌组织对卡铂的吸收速度,即新鲜GF颗粒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2)三组AUCJ(0-49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两组的处理不能延缓卡铂在癌组织内的释放及增加癌组织对卡铂的吸收量,表明新鲜GF颗粒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3)t1/2、MRI及CL/F均反映卡铂在癌组织内消除的过程,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两组处理方式并没有延缓卡铂在癌组织内的清除速度及代谢过程,即新鲜GF颗粒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4)三组V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C两组处理没有改变卡铂在癌组织内的分布广度和深度,Vd/F虽不能直接反映新鲜GF颗粒与卡铂混合后是否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但提示B、C两组的处理并没有改变卡铂的生物学特性。由此得出:新鲜GF颗粒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结论】本实验从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在卡铂常规剂量下(400mg/m2),新鲜GF颗粒在宫颈癌的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不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仅具有单纯的栓塞作用。因此在宫颈癌动脉化疗中,新鲜GF颗粒的应用以灌注抗癌药物后即刻单纯栓塞为最合适。

张玉勤[10](2008)在《髂内动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动脉化疗中,化疗药物的药理特性对化疗有明显的影响,是化疗药物的选择依据之一。化疗药物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是影响药物对肿瘤作用强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因此探索动脉化疗的理想的浓度与时间的契合点,可优化动脉化疗的方案。本课题探讨不同化疗药物经动脉及静脉途径持续注射的体内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不同的注射速度对动脉化疗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新西兰雌兔为实验动物。经髂内动脉或耳缘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注射的方案为:①5-氟尿嘧啶(5-Fu)+表阿霉素(EPI)6小时持续注射;②5-氟尿嘧啶+吡喃阿霉素(THP)6小时持续注射(药物联合)。③5-Fu快速注射;④5-Fu 6h持续注射。行6h持续注射的动物,于注射过程中不同时间采血样和子宫组织标本,注射完毕后,即处死动物,另取心、肺和盆腔富含淋巴结的脂肪组织。行快速注射的动物,于注射完毕后不同时间采血样和子宫组织标本。以HPLC法测定血清及各组织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果动脉及静脉持续注射中,无论单一用药或是联合用药,5-Fu在动物的体内变化过程是一致的,EPI和THP对5-Fu药动学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联合给药时,动脉注射,5-Fu在血中的峰浓度和AUC值稍低于静脉注射,而在子宫组织中的药物的峰浓度是静脉注射的2~3倍,AUC值是静脉注射的3倍,在盆腔淋巴及周围组织中的峰浓度是静脉注射的5倍;EPI和THP的体内变化过程显示了相似的特征,两种药物的血液组织的分配比率均达几十到几百倍。动脉注射,两种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和AUC值均小于静脉注射,在子宫组织的药物浓度和AUC值与静脉注射无明显差别,但在心、肺组织的含量只有静脉注射的1/2;在盆腔淋巴及周围组织中,动脉注射,THP的浓度是静脉注射的5倍,但EPI的浓度稍低于静脉注射。5-Fu单一给药时,快速注射:注射后40min内,静脉注射的血浆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动脉注射,40min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间血浆药物浓度差异渐消失;动、静脉注射,血清中药物峰浓度分别为61.69±18.80μg·ml-1和97.92±30.97μg·ml-1,血清AUC值分别为12.96±4.91μg·h·ml-1和18.38±7.31μg·h·ml-1,静脉组均高于动脉注射组;子宫组织中,动脉注射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这种差异维持时间近2h;动、静脉脉注射,子宫组织药物峰浓度分别为60.36±15.50μg·ml-1和36.38±12.86μg·ml-1,子宫组织中药物的AUC值分别为40.45±18.25μg·h·ml-1和26.42±11.49μg·h·ml-1,动脉注射组均明显高于静脉注射。动、静脉持续注射:在注射开始后不久,血清中静脉注射的药物浓度就明显高于动脉注射,直至6h注射结束,动、静脉注射的药物在血清中的峰浓度分别为2.03±0.80μg·ml-1和2.51±1.89μg·ml-1,AUC值分别为10.35±2.52μg·ml-1和13.41±5.16μg·ml-1;动脉注射组的子宫组织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这种差异几乎贯穿注射过程;动、静脉注射,子宫组织内药物峰浓度分别为4.46±2.01μg·ml-1和1.24±0.74μg·ml-1,AUC值为17.60±7.26μg·ml-1和6.44±1.29μg·ml-1,动脉注射均明显高于静脉注射。两种注射速度下,子宫组织中动脉-静脉注射峰浓度和AUC值之比,持续注射为3.6和2.73,高于快速注射的1.66和1.53。结论①联合给药,持续动脉注射5-Fu、EPI和THP较静脉持续注射表现不同程度的优势,这种优势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有关,THP在动脉持续注射中并不优于EPI。②单一给药,5-Fu的快速动脉与6h持续动脉注射,对靶组织的作用和全身副作用均优于相应的静脉注射;6h持续动脉注射优于快速动脉注射。

二、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2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2.1 肝癌的中医治疗
        2.2 肝癌的西医治疗
        2.3 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系统评价流程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基线情况
        1.2.4 干预措施
        1.2.5 疗效评价
        1.2.6 结局指标
        1.2.7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检与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
    3.Meta分析结果
        3.1 临床有效率
        3.2 疾病控制率
        3.3 疾病进展率
        3.4 生存率
        3.4.1 6 个月生存率
        3.4.2 12 个月生存率
        3.4.3 18 个月生存率
        3.4.4 24 个月生存率
        3.5 AFP阳性下降例数
        3.6 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
        3.6.1 KPS评分
        3.6.2 KPS评分上升例数
        3.6.3 临床症状改善
        3.7 不良反应
        3.7.1 胃肠道反应
        3.7.2 发热反应
        3.7.3 血小板减少
        3.7.4 白细胞减少
        3.7.5 肝功能异常
        3.7.6 骨髓抑制
        3.8 免疫指标
        3.8.1 CD3
        3.8.2 CD4
        3.8.3 CD8
        3.8.4 CD4/CD8
        3.8.5 NK细胞
        3.9 肝功能指标
        3.9.1 ALT
        3.9.2 AST
        3.9.3 GGT
        3.9.4 TBIL
        3.9.5 ALB
        3.10 偏倚分析
结论
讨论
    1.TACE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2.中药注射液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1.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
    2.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3.卡氏评分标准(KPS)
    4.TNM分期(AJCC第8 版)
    5.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提取物抗肝癌血管生成各因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4)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机制及宫颈癌介入化疗的PET/MR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分子生物学主要试剂
    
2.1.3 用于细胞培养的试剂
    
2.1.4 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所用试剂
    
2.1.5 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
    
2.1.6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宫颈癌Hela细胞培养与传代
    
2.2.2 最佳感染指数测定
    
2.2.3 测定腺病毒表达载体沉默效率
    
2.2.4 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oechst33342染色分析细胞凋亡、观察细胞形态
    
2.2.5 MTT法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的活性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
    
2.2.7 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2.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p53基因腺病毒联合洛铂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3.2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诱导的Hela细胞活性抑制
    3.3 p53基因导入提高了洛铂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率
    3.4 p53基因导入增敏洛铂诱导细胞内促凋亡蛋白激酶切割激活
    3.5 p53基因导入诱导细胞内促凋亡蛋白表达增加
    3.6 重组人p53腺病毒导入增强了洛铂诱导的Mcl-1蛋白切割和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重组人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对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培养
    
2.2.2 实验动物的饲养
    
2.2.3 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4 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和/或洛铂后测量体积、瘤重
    
2.2.5 Westernblot检测p53等蛋白的表达
    
2.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人p53腺病毒和/或洛铂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3.2 平均肿瘤重量以及凋亡事件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宫颈癌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及PET/MR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病例资料
    
2.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2 实验方法
    
2.2.1 介入化疗术方法及评价指标
    
2.2.2 PET/MR图像采集
    
2.2.3 PET/MR图像分析
    
2.2.4 疗效评价
    
2.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疗效及毒副反应
    3.2 首次宫颈癌介入化疗前后PET/MR参数变化及不同评价方式疗效对比
    3.3 PET参数(SUL)与DW-MRI参数(mADC)之间相关性分析
    3.4 TD与SUL和mADC的之间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临床疗效亚组的mADC、SUL、TD差异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猪眼动脉灌注化疗卡铂与洛铂药代动力学改变及对眼组织损伤的基础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组
    1.3 药物选择、剂量、配制及给药方式
        1.3.1 药物及剂量
        1.3.2 新鲜GF颗粒的制备
        1.3.3 药物配制
        1.3.4 给药方式
    1.4 宫颈癌组织取材
    1.5 癌组织内铂浓度的测定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峰值及曲线形态
    2.2 3组癌组织铂浓度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7)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比例灌注与栓塞宫颈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入选标准如下
        1.1.2 研究对象
    1.3 药物选择、剂量、配制及给药方式
        1.3.1 药物及剂量
        1.3.2 药物的配制:
        1.3.3 给药方式
    1.4 取材
    1.5 癌组织内铂浓度的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峰值及曲线形态
    2.2 A、B两组癌组织铂浓度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8)宫颈癌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方式动脉化疗中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对象
    三、分组
    四、药物选择、剂量、配制及给药方式
    五、给药方式
    六、宫颈癌组织取材
    七、癌组织内铂浓度的测定
    八、数据处理
结果
    一、峰值及曲线形态
    二、A、B两组癌组织铂浓度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
讨论

(9)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取材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髂内动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持续动脉及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药动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速度髂内动脉注射5-氟尿嘧啶的药动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D]. 曾雁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3]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D]. 余学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洛铂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机制及宫颈癌介入化疗的PET/MR疗效评价研究[D]. 孙巍.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3)
  • [5]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姜华. 暨南大学, 2018(06)
  • [6]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J]. 王卫,刘萍,陈春林.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8(01)
  • [7]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比例灌注与栓塞宫颈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王卫,刘萍,陈春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02)
  • [8]宫颈癌同等剂量卡铂不同方式动脉化疗中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J]. 王卫,刘萍,陈春林.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7(04)
  • [9]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中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药物缓释作用的评估[D]. 王卫. 南方医科大学, 2009(S1)
  • [10]髂内动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D]. 张玉勤. 复旦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比较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和单独动脉灌注化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