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蛋白组分电泳特性比较研究

玉米蛋白组分电泳特性比较研究

一、玉米蛋白质组分电泳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妙玲[1](2021)在《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燕麦作为一种绿色健康且营养价值较高的谷物,越来越被现代人推崇。随着燕麦深加工的不断推进,燕麦蛋白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加工产品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与其他谷物相比,燕麦中脂质含量较高,一般采用溶剂浸出法进行脱脂,然后才能制备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燕麦蛋白产品。水媒法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是一种符合绿色加工标准的植物蛋白提取方法。本课题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在考察了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以及燕麦浆液中蛋白质、脂质分布规律的条件下,确定了一条不引入有机溶剂和酶制剂、符合绿色产品标准且蛋白质含量大于90%的燕麦蛋白制备工艺路线。本研究将为燕麦深加工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考察了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法粉碎后提取时,燕麦颗粒的水分含量对蛋白质与脂质的分离具有影响;且等电点沉淀后所得燕麦蛋白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仅为55.16%,提取率为75.56%。采用湿法磨浆及等电点沉淀法所获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61.38%,提取率达82.56%。由此确定采用湿法磨浆的方式制备燕麦浆液。随后考察了料水比、pH、温度等条件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提取的影响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料水比1:12、提取pH 8.50、温度25℃的条件下,燕麦浆液中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89.52%,等电点沉淀后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为69.15%。接着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和脂质分布的影响,并采用蔗糖密度离心法探索燕麦浆液中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燕麦浆液中盐离子浓度越高,越易形成不溶性的蛋白质-脂质复合物;经冷冻-解冻处理的燕麦浆液所得不溶相中,蛋白质/脂质含量之比为22.97,远高于燕麦浆液经70℃加热处理的比值(7.01)。蔗糖密度离心后可将燕麦浆液分成油相、低密度可溶相、高密度可溶相及不溶相四部分。燕麦浆液冷冻-解冻处理会使脂质从高密度可溶相和不溶相转移至低密度可溶相和油相,油相中的脂质占比由68.12%提高至75.41%;蛋白质则向相反方向转移,不溶相中蛋白质含量由47.83%升高至63.84%,结果表明冷冻-解冻处理降低蛋白质、脂质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燕麦浆液分级沉淀制备燕麦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燕麦浆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在温度50℃时,调节浆液pH 7.20,离心得到沉淀和上清液,沉淀中蛋白质含量为92.46%,提取率为42.46%,沉淀干燥即为燕麦分离蛋白(OPI)。上清液调节pH至5.20后,离心所得沉淀的蛋白质含量为65.14%,提取率为44.75%,沉淀稀释、中和、干燥后即为燕麦浓缩蛋白(OPC)。最后,对OPI与OPC的蛋白质组成、功能性质以及风味特性进行了表征,并对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I主要由球蛋白组成,包括12S、7S和3S组分;其中12S A肽链和B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000~37000和19000~25000。OPC除球蛋白之外,其他蛋白质的种类更丰富。OPI与OPC中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3.40%、34.42%,与动物蛋白的平均值相当,满足WHO/FAO的推荐要求。OPI在pH 7.00条件下的乳化活性较好,达到33.56 m2/g,高于OPC。OPI与OPC的整体风味较温和,呈现微弱的干草味和坚果味,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和醇类。从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中可以得到燕麦淀粉和β-葡聚糖。其中燕麦淀粉的提取率可达90.72%,淀粉含量为95.75%,具有较好的功能性质;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率为88.21%,β-葡聚糖粗品纯度为68.72%。

王金荣[2](2021)在《空心挂面加工和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指出面条是亚洲国家最重要的传统主食之一,其生产和食用历史已有4000多年。近几十年来国内面条产量激增,但是高端面条发展缓慢,这使得国内面条产业进入高产低质的瓶颈阶段。传统手工空心挂面是传统高端挂面的代表,因其易煮制、口感弹韧爽滑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复杂的加工工艺和高盐含量严重阻碍了其工业化发展。目前关于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研究极少,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持其实现低盐化、机械化生产。故本课题探究了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加工和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酵母协同NaHCO3加工低盐机制空心挂面的改良工艺。首先,通过对比研究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和机制挂面在宏观品质、微观组分上的差异,明确影响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品质的关键组分。机制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和蒸煮损失分别在480 s-540 s和7.64%-8.85%之间。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和蒸煮损失分别显着(P<0.05)降低至255 s和6.14%。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硬度、弹性、咀嚼性也均显着(P<0.05)高于机制挂面。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微生物代谢作用使其淀粉的结晶度、凝胶化焓、溶胀性升高,黏度性质下降,这些变化是传统手工空心挂面蒸煮时间短、蒸煮损失低、质构特性高的主要因素。此外,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小孔结构和连续的面筋网络结构也是传统手工空心挂面易煮制,质构特性高的原因。其次,研究了盐、醒面时间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从面筋蛋白理化性质的角度探究了盐、醒面时间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机理。随着盐添加量从0增加至5%,面团的动态流变学特性、拉伸强度、拉伸曲线面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盐添加量高于5%时,面团的动态流变学特性、拉伸强度开始下降。当盐添加量从0增加至5%时,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升高是因为盐添加量的增加促进了面团中非共价键作用、提高了GMP的量和弹性模量。当盐添加量高于5%时,面筋蛋白会发生过度聚集,使面团的粘弹性和拉伸性能下降。在醒面过程中面团的弹性模量、粘性模量、拉伸强度显着下降(P<0.05),而Tanδ、拉伸长度和拉伸面积显着升高(P<0.05),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醒面过程中面筋蛋白结构的松弛和麦醇溶蛋白的重聚集。再次,研究了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并对机理进行了探究。随着食盐添加量从3%增加至5%,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蒸煮损失从6.14%升高至7.20%,弹性从21.22下降至16.98(g·s-1)。食盐添加量的增加抑制了微生物代谢引起的淀粉溶胀性的升高,这是传统手工空心挂面质构特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由食盐添加量增加引起的面筋蛋白交联度的下降也是面条蒸煮损失升高、弹性下降的原因。此外,研究了酵母添加量、发酵次数、加水量、NaCl、NaHCO3对机制空心挂面空心结构、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发酵可以使机制挂面产生小孔。随着酵母添加量从0增加至0.75%,机制空心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从720 s下降至555 s,蒸煮损失从8.04%下降至6.64%;当酵母添加量继续增加至1%时,最佳蒸煮时间继续下降至525 s,而蒸煮损失升高至7.09%。酵母发酵显着(P<0.05)提高了机制空心挂面的弹性和咀嚼性;当酵母添加量为0.25%时,机制空心挂面的硬度也表现出显着的(P<0.05)升高趋势。与其他发酵方式相比,二次发酵(面浆发酵—面条发酵)更有利于形成小孔结构和缩短蒸煮时间,而且对机制空心挂面的表观品质无负面影响。当加水量超过35%时,机制空心挂面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均显着(P<0.05)下降。NaCl可以显着(P<0.05)缩短机制空心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提高机制空心挂面的弹性,但是也会使机制空心挂面的蒸煮损失显着升高(P<0.05)。NaHCO3不仅显着(P<0.05)缩短了机制空心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提高了机制空心挂面的硬度和咀嚼性,而且对蒸煮损失无明显影响。最后,通过添加NaHCO3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进行了改良,并对改良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NaHCO3添加量从0增加至0.3%时,机制空心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从405s下降至360 s,蒸煮损失从6.06%下降至5.52%,机制空心挂面的质构特性也表现出显着的升高趋势(P<0.05)。机制空心挂面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升高主要是因为NaHCO3促进了淀粉的凝胶化和面筋蛋白的交联。当NaHCO3添加量增加至0.4%时,机制空心挂面的蒸煮损失显着升高至6.42%,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显着(P<0.05)下降至355g和1515g·s。这是因为添加0.4%的NaHCO3使机制空心挂面中的面筋蛋白发生了过度交联。通过在机制挂面加工过程中添加α-淀粉酶改变了面条中淀粉的结构和功能性质,从侧面探究了发酵引起的淀粉降解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添加α-淀粉酶使淀粉的结晶度和溶胀性升高,糊化黏度和回生值下降。这些变化显着(P<0.05)提高了面条的弹性,缩短了最佳蒸煮时间。此外,淀粉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变化还会抑制面条煮制过程中面筋蛋白的交联。这一影响使面条的蒸煮损失升高,硬度、咀嚼性显着下降(P<0.05)。由此可见,淀粉酶解可以提高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也会降低面条的硬度和咀嚼性。

洪叶[3](2021)在《花后干旱胁迫对啤用大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啤用大麦籽粒成熟期干旱胁迫是造成我国及全球大麦主产区麦芽品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创制特异种质、解析逆境下麦芽品质的遗传调控机理是培育耐旱且麦芽品质稳定的啤用大麦新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首先以包含西藏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共143份大麦基因型为材料,通过干旱处理和表型分析,从中选取耐旱性不同的基因型,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比较不同大麦基因型籽粒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一步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获得遗传转化材料,对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关键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的遗传调控机理,可为高品质啤用大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资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籽粒和麦芽主要品质性状对花后干旱胁迫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在两年大田试验中,鉴定到干旱条件下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具有显着差异的四个材料(两个西藏野生大麦材料XZ3和XZ166、两个栽培大麦材料浙大号和丰矮二棱)。进一步研究了灌浆期干旱胁迫对这4个大麦基因型的粒重和几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降低籽粒千粒重、β-葡聚糖含量,提高总蛋白含量、β-淀粉酶活性。对于以上考察性状具有显着差异的两个大麦基因型XZ166和浙大9号进行麦芽品质性状分析,结果显示XZ166的麦芽品质性状在干旱胁迫下变化较小,且这些差异的形成均与籽粒灌浆过程密切相关。2.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揭示了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供试材料为西藏野生大麦XZ166(耐旱)和栽培品种浙大9号(干旱敏感),对干旱胁迫下两个大麦基因型籽粒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促进供试大麦H2O2和热激蛋白的积累,其中耐旱基因型清除H2O2和减少错误折叠蛋白质积累的能力高于干旱敏感基因型。复水后,耐旱基因型可进一步调控生长素运输和乙烯信号传导,能更有效地将储存在营养组织中的同化物重新分配到发育籽粒。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发现调控干旱胁迫下麦芽品质性状的几个关键基因,包括LRR-RLK。干旱胁迫下大麦籽粒的碳水化合物和氮代谢发生显着变化,包括柠檬酸循环在内的一些关键代谢途径受到影响,其中一些变化与防御反应有关。3.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关键基因LRR-RLK的基因家族分析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s)形成一个大的受体样激酶家族,在植物生长、免疫和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大麦基因组中获得了251个LRR-RLK基因,进一步聚类为20个亚家族。干旱胁迫下,XZ166和浙大9号籽粒中的LRR-RLK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大多数差异表达的LRR-RLK基因在耐旱大麦基因型中上调表达,而在干旱敏感大麦基因型中下调表达。此外,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大量Me JA和ABA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4.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关键基因LRR-RLK的功能分析前期研究发现大麦LRR-RLK基因的一员HORVU7Hr1G072690在大麦籽粒干旱胁迫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其命名为Hv PXY1,并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转基因分析,以进一步明确Hv PXY1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大麦Hv PXY1基因在干旱、Me JA、ABA和H2O2等诱导下表达量提高,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干旱胁迫下ABA、Me JA和H2O2信号的传递以及一系列干旱响应过程,增强Hv PXY1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大麦籽粒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能力,对稳定大麦籽粒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张振斌[4](2021)在《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影响湖羊氮利用的瘤胃微生物代谢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生产系统(尤其是反刍动物)在向大气中排放氨(NH3)和氧化亚氮(N2O)占据着较大的份额,其中超过70%的饲料中氮被排出体外。氮的气体排放源主要是动物在放牧或圈养期间排出的尿液和粪便。据报道,营养控制和精准饲喂手段可以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率,特别是降低日粮氮水平。目前关于日粮可溶性蛋白(SP)水平的喂养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泌乳奶牛上。然而,迄今为止,鲜有已发表的研究报道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在绵羊生产上较适合的比例。因此,本试验结合体内体外试验,探究日粮中不同的SP 比例对育肥湖羊的氮代谢和瘤胃微生物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一、体外法研究底物可溶性蛋白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发酵与微生物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研究体外培养底物不同SP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发酵与氮素利用微生物的影响。通过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湖羊采集体外瘤胃液,试验共有4种不同SP(%CP)含量的底物,分别为S20、S30、S40和S50,对应的SP(%CP)分别为20、30、40、50,各组底物的蛋白含量相对一致,最后进行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在培养后2、4、8、12、24h采集瘤胃液并检测其发酵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底物SP处理的培养液pH值随着时间逐渐降低,但各处理差异不显着(P>0.05);NH3-N在4h-24h时间段S50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除8h外,其NH3-N浓度都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且在发酵终点,随着底物SP(%CP)的提高,NH3-N浓度呈现极显着的二次方效应(R2=0.6616,P<0.01);总挥发性酸、乙酸、丙酸和戊酸浓度在不同SP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均表现为S30和S40较高,S20和S50较低。同时,随着SP(%CP)的提高,它们呈现出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2)底物降解效率在底物不同SP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区别,发酵终点DMD排序为:S30>S40>S20>S50。在 CPD 上,S30 和 S40 显着高于 S20 及 S50(P<0.05),且随着SP(%CP)的提高,CPD表现出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3)培养液微生物定量显示拟杆菌、原虫、普雷沃氏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在不同SP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随着SP(%CP)的提高,它们呈现出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均表现为S30和S40相对较高。综上,底物SP(%CP)为30或40时,提高了瘤胃TVFA、乙酸和丙酸含量,同时提高了体外DM和CP的降解效率和氮素利用相关微生物的表达量,有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趋势。试验二、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研究降低日粮蛋白水平的同时改变SP水平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氮代谢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2只月龄基本一致(5.5-6月龄)、体重相近(40.37±1.18 kg)、健康育肥湖羊,随机分4组,每组8头,公母各半,根据NRC(2007)中体重40kg、日增重200-250g育肥绵羊营养需要量,配制4种全混合日粮:CON、LPA、LPB和LPC。其中,CON为据营养需要量配置的标准日粮,而LPA、LPB和LPC是在标准CP基础上下调10%,均能达到90%的CP需要量,并调整SP(%CP)分别为22.2,28.5和33.3。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采食及生长性能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上血小板和肌酐指标在低蛋白不同SP处理组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P<0.05);2)营养物质消化率上,在试验中期(14d),DM消化率以LPC组最高,显着高于CON组和LPA组(P<0.05),LPB组的CP消化率显着高于CON组和LPC组(P<0.05)。到了试验末期(28d),LPB组的DM消化率和CP消化率显着高于CON组和LPA组(P<0.05),且在低蛋白处理不同SP组中呈现出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3)三个低蛋白处理组在血清尿素氮含量上显着低于CON组,而在尿液尿素氮排量上LPA和LPB显着低于LPC和CON组(P<0.05)。在氮保留率、净蛋白利用率和氮的生物学价值上,LPB组都显着高于CON组和LPC组(P<0.05),且低蛋白日粮不同SP处理组之间都呈现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综上,在不影响绵羊采食生产性能上,低蛋白饲喂处理降低了血清尿素氮含量,且在第14、28天以LPB相对较低,而尿中尿素氮排量随SP水平升高而升高;全消化道CP表观消化率在第14、28天以LPB组的较高,且氮保留率和净蛋白利用率较高,即SP(%CP)为28.5%时,有提高氮素利用性能的趋势。试验三、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本部分试验在试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低蛋白日粮不同SP水平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和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三个低蛋白处理组(LPA、LPB和LPC)的NH3-N浓度显着低于CON组(P<0.05),且随着日粮SP的提高NH3-N浓度呈线性增加(P<0.05);TVFA、乙酸和戊酸均在LPA组降低(P<0.05),而丁酸、异戊酸和乙丙比在LPA显着低于CON和LPB(P<0.05),且随着日粮SP的提高,TVFA、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和乙丙比呈现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2)微生物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LPB组显着提高了 ACE指数和Chao 1指数(P<0.05),且随着日粮SP的提高,ACE指数和Chao 1指数呈现出显着的二次效应(P<0.05)。PCoA显示LPB组瘤胃液微生物群体结构与LPC组存在显着差别(P<0.05),而其他处理之间则未发现显着区别(P>0.05);LEfSe分析显示,pProteobacteria 在 LPA 组显着富集(LDA>3,P<0.05),pElusimicrobia 在 LPB 组显着富集(P<0.05),而pFirmicutes在LPC组显着富集(P<0.05);瘤胃差异微生物菌群与瘤胃发酵参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主要与VFA相关较多。3)氮代谢相关功能预测显示,LPB组提高了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组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P<0.05),而其差异微生物菌群与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综上,低蛋白日粮处理降低了瘤胃液中氨氮浓度,且随着SP(%CP)的提高线性增加;而SP(%CP)为28.5时提高了 TVFA、乙酸和丁酸浓度,浓度范围与日粮SP水平呈现出二次效应;同时该比例提高了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而随着SP水平提高,微生物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瘤胃微生物介导的氨基酸的代谢随着SP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主要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组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综上可述,体外试验表明底物SP(%CP)为30或40时,有提高底物氮素利用效率的趋势;且动物试验显示低蛋白日粮中SP(%CP)为28.5时可以提高氮保留率和净蛋白利用率,该比例同时提高了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且微生物结构随SP水平而发生改变,而瘤胃微生物介导的氨基酸的代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组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提示氨基酸代谢通路的改变可能是提高氮利用效率的潜在原因。

李柳燕[5](2021)在《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由于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拟控制不同臭氧处理时间(0、5min、15 min、30 min)和臭氧强度(0.61 g/h和3.82 g/h),对其加工品质指标和食用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明确臭氧处理影响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变化规律。从中选出两种不同臭氧处理方式(小麦粉改善:强度为0.61 g/h,时间为15 min;小麦粉劣化:强度为3.82 g/h,时间为15 min)的小麦粉与普通小麦粉以不同比例复配,明确不同混合比影响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变化规律。比较了高、低不同强度的臭氧处理对小麦粉p H值、糊化特性、面团特性、蛋白质结构、面团水分分布及制得馒头品质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低强度臭氧处理时,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粉的峰值粘度、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着增大,低分子量蛋白聚合成高分子聚合体,T21、A21显着减小,A22显着增大,馒头的比容、硬度、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更小,切片亮度显着增大。高强度臭氧处理时,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粉的p H值、峰值粘度、吸水率显着增大,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先增大后减小,IPP含量显着增大,SPP含量和Gli含量显着降低,低分子量蛋白交联程度加大,T21、T22、A21显着减小,A22显着增大,处理时间超过15 min的馒头其硬度和咀嚼性更大,比容、弹性、回复性、气孔数量和切片亮度更小。对不同强度臭氧处理前后小麦粉的脂质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低强度臭氧处理时,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粉的脂肪酸值和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均有明显变化。高强度臭氧处理时,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粉的脂肪酸值、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大,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小,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变化较大。高强度臭氧处理大于15 min的小麦粉与低强度臭氧处理的小麦粉在挥发性成分上差别较大,包括2-戊基呋喃、2-戊酮、2-庚酮、1-辛烯-3酮和2-乙基吡嗪等。将两种不同臭氧强度处理的小麦粉混入到普通小麦粉中,对混合粉及制得的馒头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未臭氧处理小麦粉相比,添加不同量的臭氧处理小麦粉可以改变混合粉的p H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和蛋白分子量分布、面团的水分分布、馒头的比容、硬度和咀嚼性;三种低强度臭氧处理混合粉的品质之间差异不大,当高强度臭氧处理小麦粉的添加量更高时,混合粉的品质更接近过度臭氧处理小麦粉。

黄亚明[6](2020)在《克氏原螯虾高温劣变机理及质构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款高蛋白、低脂的优质水产品。目前,克氏原螯虾加工行业仍受诸多因素制约。多项研究表明,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性能对肉制品与水产品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温下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劣变及凝胶增强剂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对改善因高温引起的虾肉品质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指导即食虾及虾肉制品的生产与杀菌工艺提供理论性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温处理对虾肉品质及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与蛋白质组成及组分的影响,并探究了高温条件下不同凝胶增强剂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高温处理克氏原鳌虾,结果表明,加热处理造成虾肉盐溶性蛋白与水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不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当处理温度上升至115℃后,蛋白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降解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处理温度到达121℃时,蛋白质肌球蛋白重链完全降解、条带消失,肌动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蛋白质组分的变化造成虾肉组织结构松散、弹性消失,虾肉不能完全从虾壳中剥离。同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最适加工温度为105℃,此条件加工出的虾肉质构与感官品质最佳。(2)提取克氏原鳌虾肌原纤维蛋白,探究不同温度处理(100℃~121℃)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肌球蛋白重链与肌动蛋白是虾肌原纤维蛋白形成凝胶的主要组分。适当的热处理有利于虾肌原纤维蛋白形成结构致密,富有弹性的凝胶网状结构。当处理温度超过110℃后,虾肌原纤维蛋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肌球蛋白重链降解尤为严重。伴随蛋白质的降解,蛋白质平均粒径减小,形成的凝胶内部疏水相互作用减弱,水分自由度升高,凝胶孔隙变大,网络骨架变脆。(3)探究高温条件(121℃)下可得然胶添加量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会导致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发生变化,肌球蛋白重链严重降解,肌动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严重破坏蛋白质凝胶网络结构。加入1%可得然胶后,整个体系的持水力基本能达到常规蛋白凝胶的水平,增加可得然胶含量,凝胶体系持水力分别提高了3.82%、8.96%、13.38%。加入2%的可得然胶,凝胶体系的弹性与硬度基本能达到常规凝胶的水平,继续提高可得然胶添加量,凝胶体系的硬度分别上升19.32%和47.57%,而弹性则上升了7.7%和23.62%。(4)向肌原纤维蛋白-可得然胶复合凝胶中加入不同浓度转谷氨酰胺酶,结果表明,转谷氨酰胺酶有利于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产生交联作用,对高温引起的蛋白质降解有保护作用,加强了蛋白质在复合凝胶中的作用,同时复合凝胶变为多糖和蛋白共同构成的网状结构,凝胶表面变得更光滑、细腻。当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过大,蛋白与酶会迅速发生反应,在表面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阻碍内部蛋白分子与蛋白间的结合,对复合凝胶有不利影响。

徐敏[7](2020)在《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挂面是我国传统主食,因其食用方便而广受欢迎。但在当前消费市场中,通常会被认为缺乏营养功能特性。茶多酚具有显着的抗氧化特性,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类食品进行功能性改良。多酚与生物大分子(淀粉和蛋白质)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利用茶多酚对面制品进行营养品质提升过程中,这一相互作用对产品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不可忽略。本课题以硬质红冬麦面粉为原料,研究三种不同茶叶多酚来源(绿茶提取物、红茶提取物、乌龙茶提取物)对硬质红冬麦面粉糊化特性和面团形成特性的影响,探讨多酚与小麦淀粉以及面筋蛋白的作用机制;并在白盐面和黄碱面两类不同挂面制品体系下,考察盐离子和pH对这一作用方式的影响,比较茶叶多酚在两类面条制品中的适用性;并构建纯净的小麦淀粉-茶多酚作用体系,消除面筋蛋白干扰,考察单一 pH因素对该作用体系的影响。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快速黏度分析表明茶叶提取物抑制了糊化过程中小麦淀粉的膨胀和溶出,干扰了直链淀粉分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聚集。面筋聚集试验表明茶叶提取物引起面筋形成时间增长,聚集能量降低;粉质分析试验表明面团水合速度减慢,面团形成时间增加,形成的面筋组织强度增强。三种茶叶提取物与小麦淀粉以及面筋蛋白之间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红茶提取物对淀粉糊化特性及面筋组织特性影响最为显着。(2)茶叶提取物在中式挂面中进行应用,对白盐面质构品质具有一定负面效应,对黄碱面质构特性具有提升作用。与白盐面制作体系相比,黄碱面制作体系下,茶叶提取物表现出类似但更为显着的提高小麦淀粉溶胀度以及热力学稳定性,增强面筋蛋白强度的效应,同时,出现了淀粉回生效应增强,面团吸水率升高以及面团热稳定性降低一系列相反效应。与白盐面相比,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颜色特征值影响更为显着,对断裂力、所有质构特性参数以及部分弹性弛豫参数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趋势,可能与不同pH环境下多酚-淀粉以及多酚-面筋蛋白之间作用力不同有关。(3)利用热力学分析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凝胶电泳和低场核磁技术对两种面条热力学特性、微观结构特性、蛋白质结构特性、水分分布特性进行比较,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中具有更为显着的淀粉糊化特性改变、蛋白结构调整和水分子移动性限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叶提取物引起白盐面峰值糊化温度降低,面筋网络结构增强,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平行β-折叠结构含量轻微升高,单一 SDS可溶性蛋白电泳条带消失,蒸煮体系中氢质子密度降低,所含水分子可移动性增强效应;引起黄碱面峰值糊化温度、终值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降低,面筋组织结构破坏,平行β-折叠结构和反平行β-折叠结构含量显着性增多,蒸煮体系中氢质子密度降低,所含水分子可移动性降低效应。功能特性分析表明所得白盐面和黄碱面表现出良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淀粉消化能力。(4)为消除面筋蛋白对多酚-淀粉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茶多酚-小麦淀粉作用体系,利用黏度分析、热力学分析、流变学分析、微观结构观察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研究不同pH体系下茶多酚与小麦淀粉之间相互作用,酸性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更为显着。茶多酚的添加在不同pH体系下均引起了峰值黏度、崩解黏度、回生黏度、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和终值糊化温度、糊化焓值、储存模量、损耗模量、稠度系数k的下降,但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加入茶多酚之后,淀粉凝胶三维网络结构中的孔洞逐渐变小,淀粉分子逐渐融合到一起,形成均匀的片状结构,这一变化在pH=3的酸性环境下更为显着。表层凸起高度在酸性、中性以及碱性环境中分别下降0.5 nm,0.9 nm和0.2 nm。在酸性环境下,茶多酚引起葡萄糖重复单元中C2、C3以及C6处所连-OH共振吸收峰左移,α-1,4糖苷键以及α-1,6糖苷键处1H吸收振动峰强度显着增强。

徐冰沁[8](2020)在《基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谷子(Setaria italica L.)幼苗对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子(Setaria italica L.)属C4作物,具有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是维持我国干旱贫瘠地区农业经济稳定的特色作物。干旱胁迫是谷子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抑制了其生长发育,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因此,开展谷子抗旱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对揭示谷子抗旱的遗传背景及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谷子抗旱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田间和室内筛选的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和旱敏感品种红粘谷(HN)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三叶期)用20%聚乙二醇(PEG6000)Hoagland营养液进行室内水培养及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在模拟干旱胁迫处理0h、24h、48h和72h分别采集叶片组织,通过生理生化参数测定、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谷子响应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为谷子优质抗旱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模拟干旱胁迫下,参试谷子品种均表现出叶片失水,叶片变黄萎蔫,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根冠比增加,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b分含量显着下降,MDA积累持续上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持续增加,24h内ABA及JA含量显着上升。与旱敏感品种红粘谷(HN)相比,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的根冠比增加的幅度较大,MDA积累水平、RWC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较低,脯氨酸含量增长幅度与速度较快,表明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干旱胁迫下代谢活性能维持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这与田间的观测结果一致。(2)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和旱敏感品种红粘谷(HN)叶片分别鉴定出3,48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1,644个上调,1,844个下调)和2,040个DEGs(1,311个上调,729个下调),两者共表达919个DEGs(899个上下调一致,20个表达模式相反)。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差异基因在叶绿素合成代谢、抗坏血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和氧化还原代谢中的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显着富集,而旱敏感品种红粘谷(HN)差异基因在“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通路中显着富集。(3)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供试谷子品种叶片内总共鉴定出66种差异表达蛋白(DEPs)。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叶片中鉴定出34种DEPs(23种上调,9种下调),旱敏感品种红粘谷(HN)中鉴定出23种DEPs(12种上调,11种下调)。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光合作用、糖酵解、TCA循环、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和逆境相关蛋白代谢等。干旱胁迫显着诱导了淀粉降解代谢和糖酵解相关酶的表达,抑制了光合作用和TCA循环相关酶的表达。(4)联合分析表明,蛋白质组中差异蛋白的表达与转录组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呈明显正相关。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ρ值为0.0333,皮尔森积矩相关系数r值为0.6720;旱敏感品种红粘谷ρ值为0.0443,r值为0.5757。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关联分析表明,DEGs和DEPs的数量和丰度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和代谢途径上高度一致。(5)干旱胁迫下,谷子叶片的生理生化反应和转录组响应、蛋白质组响应在光合作用、信号传导、抗氧化调节、激素信号、转录调控、渗透调节、基础物质代谢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调控网络。两品种相比较,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幼苗的强抗旱能力与其体内有效的生物量调配机制、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较低的膜脂过氧化和较强的激素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干旱胁迫能够显着诱导抗旱品种大毛毛谷(DM)叶片内参与叶绿素合成代谢、抗坏血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和氧化还原代谢中的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并激活游离氨基酸合成及逆境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关键代谢物的合成代谢途径,提高渗透调节能力、ROS解毒能力和细胞保水能力。

何玮[9](2019)在《油茶粕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油料植物,因产茶油而着称,油茶的副产物油茶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提高油茶副产物油茶粕综合利用度和拓宽油茶开发利用途径出发,以海南油茶粕为原料,制备蛋白质,进行纯化,研究其结构,旨在提高地区经济效益,为油茶粕蛋白质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实验室数据。目的:拟从油茶粕中获得纯度高的蛋白质,进行理化性能测试和结构鉴定,旨在拓宽蛋白质功能性食品的研发途径,为油茶粕开发和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单因素实验探究料液比、pH、温度、时间对油茶粕蛋白质得率的影响,响应面实验确定油茶粕蛋白质最佳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探究双氧水添加量、温度、时间、pH对油茶粕蛋白质脱色率和蛋白保留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脱色工艺,进一步研究双氧水脱色对油茶粕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采用柱层析纯化油茶粕蛋白质;对纯化的蛋白进行定性检测,通过测定理化性能表征纯化的蛋白质,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圆二色谱法(CD)进行结构鉴定,结合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对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为其空间构像的模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油茶粕蛋白质纯化条件的确定。响应面法优化蛋白质提取实验,当pH为10,温度为50℃,时间为60 min,料液比为1:40 g/mL时,油茶粕蛋白质得率达6.56%±0.53%。利用正交实验确定脱色最佳工艺,当双氧水添加量为4%,温度为40℃,时间为60 min,pH为8时,脱色率和蛋白保留率分别为66.72%±1.26%和76.31%±0.72%,在此条件下,双氧水脱色对蛋白质结构影响小,利用双氧水除去油茶粕蛋白质的深褐色。脱色蛋白经两步柱层析分离得到抗氧化效应较高的主要组分P1-2,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鉴定纯度达92.91%;(2)确定组分P1-2的理化性能和结构。组分P1-2的分子量在15 kDa左右,相变性峰值温度为120.06℃,结晶度低,呈片状形貌,鉴定出6条肽段,序列分别是ADQLTDDQISEFK、VFDKDQNGFISAAELR、LTDEEVDEMIR、EADVDGDGQINYDEFVK、DTDSEE-ELKEAFR、SLGQNPTEAELQDMINEVDADGNGTIDFPEFLNLMARK,与 NCBI 数据库里编码为gi|194716545|gb|ACF93134.1|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72%,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为24.6%、β-折叠含量为25.5%、β-转角含量为20.0%和无规卷曲含量为30.1%。结论:从油茶粕中提取蛋白质,经过脱色、柱层析纯化获得主要组分P1-2,鉴定性能和结构。

胡振瀛[10](2019)在《硒强化对糙米营养组分的影响及其含硒蛋白磷酸化改性应用》文中提出全球近半数人口正遭受因缺乏铁、锌、钙、碘和硒所导致的营养不良,这些矿物元素在世界上常见主要农作物中都存在含量不足的现象,如大米、小麦、木薯、豆类、土豆、小米和玉米等。因此,增加食用农作物中可被生物利用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将成为现代农业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以满足更多人群的营养需求,达到谷物作物生物强化的目的。本文通过叶面施加亚硒酸钠以达到水稻中硒的生物强化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了硒的引入在水稻中的富集迁移及对籽粒营养成分的影响,包括蛋白、油脂、淀粉、矿物质及多酚。利用LC-ICP-MS等手段测定硒在籽粒中的形态,并就其对于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评价硒化糙米中的硒的生物利用度;利用磷酸化改性手段提高富硒米糠蛋白的营养价值,并扩展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1.在水稻齐穗期进行叶面施用硒浓度为0、25、50、75和100 g Se/ha的亚硒酸,结果显示经硒处理后硒在叶面中存储,后经茎的转运使得籽粒中硒含量提高,与对照组相比,糙米中硒含量提高11.7至39.4倍。并且随着亚硒酸钠处理的浓度升高,硒在胚乳的富集程度越高。籽粒中Se含量的提高,会影响其他矿物质的富集,如Fe、As、Ni和Cd等元素。而碾磨加工会造成硒的损失,尤其是在低浓度亚硒酸钠处理组中,硒的损失量大于碾磨损失干物质量,这是由于硒主要存在于麸层及胚芽当中。随着硒的富集,硒在胚乳中的富集比例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有效提高籽粒中的Se含量,用于满足人们日常膳食中对于Se的需要。2.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并不会显着影响糙米的千粒重、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等的含量。然而亚硒酸钠的处理会造成含硫氨基酸含量(Cys和Met)的减少,这可能是由于Se对于S元素的取代作用。同时经过Se的处理,籽粒的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亚硒酸钠的处理会影响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而糊化特性产生相应的改变。硒的富集会提高籽粒中多酚的含量,特别是结合态酚酸中的反式-阿魏酸含量,从21.4±0.413增加到25.5±0.142 mg/kg。3.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能有效的评价食品中Se的生物可利用率。亚硒酸钠的处理,可以提高糙米中硒的富集,并随着硒浓度的升高,糙米的生物利用率从57%增长至66%。糙米中Se经消化后主要以SeMet形式存在,约占总Se的22%-40%,但是在高Se浓度处理下,SeMet的回收率降低,可能是由于Se与除蛋白以外的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缘故。4.叶面喷施硒肥显着地提高了水稻中硒的含量。然而,即使在施用高Se浓度处理下,并非所有的Se都转化为有机硒化合物而参与一般蛋白质的合成。其中谷蛋白组分是水稻中硒的主要储存部位,占有总量的78%。基于Se形态分析,SeMet合成进入植物蛋白质中是Se处理后水稻中的主要Se富集形式。然而,过量的Se将作为无机Se或游离的硒代氨基酸存在,如SeMet。Se可能影响S的代谢从而提高谷蛋白中的Cys含量,从而有助于提高谷蛋白组分的热稳定性。5.利用三偏磷酸钠进行湿法磷酸改性可显着提高富硒米糠蛋白的溶解度和乳化活性,分别提高8.7倍和8.1倍。同时提高蛋白的消化率及Se的生物可及率。通过磷酸化,大量磷酸盐积累并被接入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增加了其绝对电荷量。同时,蛋白质结构展开表现出更大的柔韧性,并在碱性条件下通过热处理将原料中的不溶性聚集体转变为磷酸化蛋白质中的可溶性组分。此外,掩埋的疏水基团暴露于分子的外表面和/或与磷酸基团反应,导致表面疏水性升高、内源荧光的增加并伴随蓝移现象发生。FT-IR光谱和XPS分析表明磷酸酯(P=O)的存在,证实了蛋白质与磷酸基团发生了反应并影响二、三级结构。在pH 9.0下制备的磷酸化RP显示出良好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

二、玉米蛋白质组分电泳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蛋白质组分电泳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燕麦概述
        1.1.1 燕麦资源
        1.1.2 燕麦的主要成分
        1.1.3 燕麦的开发与利用
    1.2 燕麦蛋白的研究现状
        1.2.1 燕麦蛋白的组成与特点
        1.2.2 燕麦蛋白的加工特性和营养价值
        1.2.3 燕麦蛋白产品现状与市场前景
    1.3 燕麦蛋白的制备方法
        1.3.1 碱溶酸沉法
        1.3.2 添加酶辅助法
        1.3.3 干法加工富集
    1.4 植物蛋白浆液组分分布研究现状
        1.4.1 燕麦的脂质组成
        1.4.2 燕麦中蛋白质和脂质的分布
        1.4.3 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基本成分测定方法
        2.3.2 Tricine-SDS-PAGE和SDS-PAGE凝胶电泳
        2.3.3 粒径分析测定
        2.3.4 激光共聚焦微观结构测定
        2.3.5 氨基酸组成测定
        2.3.6 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
    2.4 实验方法
        2.4.1 裸燕麦粉碎及燕麦蛋白提取方法
        2.4.2 裸燕麦浸泡磨浆及燕麦蛋白提取方法
        2.4.3 燕麦蛋白分级沉淀方法
        2.4.4 燕麦淀粉提取方法
        2.4.5 燕麦β-葡聚糖提取方法
        2.4.6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
        2.4.7 蛋白质加工特性的测定方法
        2.4.8 淀粉性质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对燕麦蛋白制备的影响
        3.1.1 燕麦原料的成分组成
        3.1.2 燕麦原料干法粉碎处理的影响
        3.1.3 燕麦原料不同前处理方式的影响
    3.2 燕麦浆液提取条件对燕麦蛋白制备的影响
        3.2.1 料水比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2 pH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3 温度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4 离心力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5 四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3.3 不同因素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1 燕麦浆液直接超速离心分级
        3.3.2 盐离子浓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3 燕麦浆浓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4 温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5 燕麦浆液的蔗糖密度离心分级
    3.4 燕麦蛋白的分级沉淀富集
        3.4.1 分级沉淀pH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2 燕麦浆液冷冻处理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3 盐离子种类及浓度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4 温度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5 离心力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5 燕麦蛋白的性质表征
        3.5.1 燕麦蛋白产品的蛋白质组成
        3.5.2 燕麦蛋白产品的氨基酸组成
        3.5.3 燕麦蛋白产品的加工特性
        3.5.4 燕麦蛋白产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3.6 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的利用
        3.6.1 燕麦淀粉的制备工艺
        3.6.2 燕麦淀粉的功能性质
        3.6.3 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空心挂面加工和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面条的发展历史
    1.2 空心挂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空心挂面的发展历史
        1.2.2 空心挂面的现状
    1.3 面条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1.3.1 加工工艺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1.3.2 加工配方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1.4 空心挂面的特点
        1.4.1 加工工艺
        1.4.2 配方
        1.4.3 品质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立题依据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与机制挂面品质及组分差异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机制挂面的制作
        2.3.2 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
        2.3.3 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的测定
        2.3.4 挂面中菌落总数及霉菌酵母的测定
        2.3.5 挂面中α-淀粉酶酶活的测定
        2.3.6 挂面中淀粉的提取
        2.3.7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2.3.8 淀粉及面条微观结构的观察
        2.3.9 淀粉凝胶化性质的测定
        2.3.10 淀粉溶胀性的测定
        2.3.11 淀粉糊化性质的测定
        2.3.12 SDS可萃取蛋白的分析
        2.3.1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两种挂面蒸煮品质的差异
        2.4.2 两种挂面质构特性的差异
        2.4.3 两种挂面中菌落总数及霉菌酵母的差异
        2.4.4 两种挂面中α-淀粉酶酶活的差异
        2.4.5 两种挂面微观结构的差异
        2.4.6 两种挂面中淀粉组分的差异
        2.4.7 两种挂面中蛋白质组分的差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面团的制备
        3.3.2 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3.3.3 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3.3.4 面团微观结构的观察
        3.3.5 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的提取
        3.3.6 GMP弹性模量的测定
        3.3.7 SDS可萃取蛋白(SDSEP)的分析
        3.3.8 蛋白质之间氢键作用的分析
        3.3.9 蛋白质之间疏水作用的分析
        3.3.10 SDS不可萃取蛋白(UPP)的分析
        3.3.11 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的分析
        3.3.12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2 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4.3 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3.4.4 醒面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5 醒面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4.6 醒面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
        4.3.2 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测定
        4.3.3 挂面中菌落总数及霉菌酵母含量的测定
        4.3.4 挂面中α-淀粉酶酶活的测定
        4.3.5 挂面中淀粉的提取
        4.3.6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4.3.7 淀粉凝胶化性质的测定
        4.3.8 淀粉溶胀性的测定
        4.3.9 SDS可萃取蛋白的分析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蒸煮品质的影响
        4.4.2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4.4.3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中菌落总数及霉菌酵母的影响
        4.4.4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中α-淀粉酶酶活的影响
        4.4.5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中淀粉组分的影响
        4.4.6 食盐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制空心挂面加工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酵母添加量的机制空心挂面的制作
        5.3.2 不同发酵次数的机制空心挂面的制作
        5.3.3 不同加水量的机制空心挂面的制作
        5.3.4 含有不同盐的机制空心挂面的制作
        5.3.5 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测定
        5.3.6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酵母发酵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
        5.4.2 发酵次数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
        5.4.3 加水量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
        5.4.4 不同盐(NaCl、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品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制空心挂面品质调控及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不同NaHCO_3添加量的机制空心挂面的制作
        6.3.2 不同α-淀粉酶添加量的机制挂面的制作
        6.3.3 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的测定
        6.3.4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6.3.5 淀粉溶胀性的测定
        6.3.6 淀粉糊化性质的测定
        6.3.7 淀粉凝胶化性质的测定
        6.3.8 自由巯基含量的测定
        6.3.9 SDS-凝胶电泳
        6.3.10 SDS可萃取蛋白的分析
        6.3.11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蒸煮品质的影响
        6.4.2 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6.4.3 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pH值的影响
        6.4.4 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中淀粉组分的影响
        6.4.5 NaHCO_3对机制空心挂面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6.4.6 α-淀粉酶对机制挂面蒸煮品质的影响
        6.4.7 α-淀粉酶对机制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6.4.8 α-淀粉酶对机制挂面中淀粉组分的影响
        6.4.9 α-淀粉酶对机制挂面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及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论文附图

(3)花后干旱胁迫对啤用大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响应干旱胁迫机制研究进展
        1.1.1 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种间及基因型差异
        1.1.2 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
        1.1.3 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1.2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与品质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籽粒生长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籽粒品质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及麦芽品质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β-淀粉酶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β-葡聚糖的影响
        1.2.7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极限糊精酶的影响
    1.3 组学与基因工程技术在干旱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在干旱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1.3.2 代谢组学在干旱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1.3.3 基因工程技术在干旱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麦粒重和主要品质性状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大麦材料
        2.2.2 大田试验
        2.2.3 土培试验
        2.2.4 大麦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测定
        2.2.5 大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测定
        2.2.6 大麦籽粒LD、β-淀粉酶活性与β-葡聚糖含量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对干旱胁迫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2.3.2 蛋白质组分对干旱胁迫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2.3.3 LD、β-淀粉酶活性和β-葡聚糖含量对干旱胁迫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2.4 讨论
第三章 大麦麦芽品质性状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大麦材料
        3.2.2 种植方法
        3.2.3 干旱处理
        3.2.4 微型制麦试验
        3.2.5 麦芽水分与蛋白质含量测定
        3.2.6 麦芽糖化力、浸出率、粘度、库尔巴哈值和α-氨基氮含量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对麦芽蛋白质含量与浸出率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麦芽糖化力和库尔巴哈值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麦汁粘度和α-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3.3.4 麦芽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大麦主要品质性状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大麦材料
        4.2.2 土培试验
        4.2.3 干旱胁迫处理与取样
        4.2.4 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β-淀粉酶活性测定
        4.2.5 测序文库构建、上机和数据产出
        4.2.6 差异基因分析
        4.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对大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3.2 测序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估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大麦材料
        5.2.2 土培试验
        5.2.3 干旱胁迫处理与取样
        5.2.4 代谢物的提取
        5.2.5 代谢物色谱分析
        5.2.6 数据产出与注释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代谢组数据质量评估
        5.3.2 差异积累代谢物鉴定
        5.3.3 大麦籽粒代谢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5.3.4 大麦籽粒代谢通路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5.3.5 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的调控通路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基因LRR-RLK的基因家族鉴定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的鉴定
        6.2.2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6.2.3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成员扩增模式及motif分析
        6.2.4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大麦LRR-RLK基因家族表达分析
        6.2.5 干旱胁迫下大麦籽粒LRR-RLK基因家族表达分析
        6.2.6 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的LRR-RLK基因启动子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大麦LRR-RLK基因的鉴定
        6.3.2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6.3.3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扩增模式及motif分布
        6.3.4 大麦LRR-RLK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大麦籽粒响应干旱胁迫基因Hv PXY1 的功能鉴定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大麦材料
        7.2.2 过表达载体构建
        7.2.3 干涉载体构建
        7.2.4 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7.2.5 农杆菌转化
        7.2.6 大麦遗传转化
        7.2.7 干旱胁迫试验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大麦转基因植株验证
        7.3.2 大麦转基因植株的表型
        7.3.3 干旱处理对不同大麦基因型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7.3.4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大麦Hv PXY1 基因的表达
    7.4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影响湖羊氮利用的瘤胃微生物代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全球畜牧业生产系统氮排放现状
        1.1.1 反刍动物生产系统氮排放现状
    1.2 反刍动物瘤胃氮代谢
        1.2.1 瘤胃氮代谢规律
        1.2.2 影响瘤胃氮降解的因素
        1.2.2.1 蛋白质类型及结构
        1.2.2.2 瘤胃pH值和日粮成分
        1.2.2.3 日粮养分互作效应
        1.2.2.4 瘤胃微生物的介导作用
        1.2.3 日粮蛋白质组分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1.3 本试验科学假设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体外法研究底物可溶性蛋白水平对瘤胃发酵与微生物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底物准备及其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2.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3 瘤胃液接种及体外培养
        2.2.4 试验样品采集及分析
        2.2.4.1 样品的采集
        2.2.4.2 培养液发酵参数的测定
        2.2.4.3 培养液微生物DNA的提取和RT qPCR定量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液发酵参数
        2.3.2 底物降解效率
        2.3.3 培养液微生物定量
    2.4 讨论
        2.4.1 对培养液发酵参数的影响
        2.4.2 对底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2.4.3 对培养液细菌定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日粮与试验设计
        3.2.2 试验样品采集及分析
        3.2.2.1 采食量和日增重
        3.2.2.2 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
        3.2.2.3 血液常规及生化
        3.2.2.4 血液和尿液尿素氮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采食生长性能
        3.3.2 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
        3.3.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3.3.4 血清、尿液中尿素氮排量
        3.3.5 氮平衡
    3.4 讨论
        3.4.1 对育肥湖羊采食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对育肥湖羊血液代谢的影响
        3.4.3 对育肥湖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日粮与试验设计
        4.2.2 试验样品采集及分析
        4.2.2.1 样品的采集
        4.2.2.2 瘤胃液发酵参数的测定
        4.2.2.3 瘤胃液样品DNA的提取与扩增
        4.2.2.4 16S rRNA扩增子测序
        4.2.2.5 测序数据生信分析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瘤胃发酵参数
        4.3.2 微生物群落OTU组成和Alpha多样性分析
        4.3.3 瘤胃细菌门水平和属水平物种丰度分析
        4.3.4 瘤胃细菌Beta多样性比较
        4.3.5 LEfSe及显着差异物种富集分析
        4.3.6 差异微生物与瘤胃发酵参数相关性分析
        4.3.7 基于PICRUSt功能预测所有与氮代谢相关通路分析
        4.3.8 差异微生物与氮代谢相关通路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4.2 对育肥湖羊瘤胃微生物群体结构的影响
        4.4.3 对育肥湖羊瘤胃微生物介导机体氮代谢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讨论
第6章 全文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小麦概述
    1.2 臭氧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臭氧在小麦中的应用
        1.3.2 臭氧对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1.3.3 臭氧处理对小麦制品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制粉
        2.3.2 臭氧处理
        2.3.3 小麦粉基本成分的测定
        2.3.4 pH值
        2.3.5 糊化特性的测定
        2.3.6 混合特性的测定
        2.3.7 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
        2.3.8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2.3.9 面团冷冻干燥干燥粉的制备
        2.3.10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检测
        2.3.11 馒头的制作
        2.3.12 馒头比容的测定
        2.3.13 馒头质构的测定
        2.3.14 馒头内部纹理结构分析
        2.3.1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小麦粉基本成分
        2.4.2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pH值的影响
        2.4.3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4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混合特性的影响
        2.4.5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各蛋白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
        2.4.6 臭氧处理对面团冷冻干燥粉各蛋白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
        2.4.7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4.8 臭氧处理对面团冷冻干燥粉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4.9 臭氧处理对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
        2.4.10 臭氧处理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2.4.11 臭氧处理对馒头质构的影响
        2.4.12 臭氧处理对馒头内部纹理结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脂质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脂肪酸值的测定
        3.3.2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3 小麦粉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4 小麦粉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脂肪酸值的影响
        3.4.2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4 臭氧处理对小麦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臭氧处理小麦粉混入对普通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
        4.2.2 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臭氧处理小麦粉与小麦粉混合粉的配制
        4.3.2 pH值
        4.3.3 糊化特性的测定
        4.3.4 混合特性的测定
        4.3.5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4.3.6 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
        4.3.7 面团冷冻干燥干燥粉的制备
        4.3.8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检测
        4.3.9 馒头的制作
        4.3.10 馒头比容的测定
        4.3.11 馒头质构的测定
        4.3.12 馒头内部纹理结构分析
        4.3.1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pH值
        4.4.2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糊化特性
        4.4.3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混合特性
        4.4.4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各蛋白组分相对含量
        4.4.5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面团冷冻干燥粉的各蛋白组分相对含量
        4.4.6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分子量分布
        4.4.7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面团冷冻干燥粉的分子量分布
        4.4.8 不同比例混合粉的面团水分分布
        4.4.9 不同比例混合粉馒头的比容
        4.4.10 不同比例混合粉馒头的质构
        4.4.11 不同比例混合粉馒头的内部纹理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克氏原螯虾高温劣变机理及质构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克氏原螯虾简介
    1.2 克氏原螯虾营养价值
    1.3 克氏原螯虾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功能与产品品质的相关性
    1.5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因素
        1.5.1 温度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2 pH值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3 氧化剂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4 离子种类与强度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5 其他蛋白质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6 多糖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5.7 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1.6 高温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机理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处理对克氏原鳌虾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3.1 实验前处理
        2.3.2 热处理
        2.3.3 克氏原鳌虾蒸煮得率的测定
        2.3.4 虾肉外观形态
        2.3.5 虾肉感官评价
        2.3.6 质构分析
        2.3.7 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2.3.8 SDS-PAGE凝胶电泳
        2.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高温处理对克氏原鳌虾蒸煮得率的影响
        2.4.2 高温处理后虾仁形态
        2.4.3 感官评价
        2.4.4 高温处理对克氏原鳌虾虾仁质构特性的影响
        2.4.5 高温处理对克氏原鳌虾蛋白组分的影响
        2.4.6 高温处理克氏原鳌虾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处理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3.3.2 肌原纤维蛋白的高温处理
        3.3.3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外观形态观察
        3.3.4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质构分析
        3.3.5 电泳分析
        3.3.6 水解度的测定
        3.3.7 平均粒径测定
        3.3.8 蛋白质凝胶作用力的测定
        3.3.9 低场核磁共振
        3.3.10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外观变化
        3.4.2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质构分析
        3.4.3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电泳分析
        3.4.4 水解度的变化
        3.4.5 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粒径的变化
        3.4.6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质构交联作用力的变化
        3.4.7 高温处理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水分分布的影响
        3.4.8 高温处理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扫描电镜图
    3.5 结论
第4章 高温条件下可得然胶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克氏原鳌虾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4.3.2 可得然胶分散液的制备
        4.3.3 虾肌原纤维蛋白高温凝胶的制备
        4.3.4 凝胶形态观察
        4.3.5 蒸煮损失率与持水力的测定
        4.3.6 质构分析
        4.3.7 色差分析
        4.3.8 SDS-PAGE凝胶电泳
        4.3.9 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
        4.3.10 低磁场核磁共振
        4.3.11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凝胶外形图
        4.4.2 可得然胶添加量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蒸煮损失率与持水力的影响
        4.4.3 可得然胶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质构的影响
        4.4.4 可得然胶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色度的影响
        4.4.5 SDS-PAGE电泳分析
        4.4.6 红外光谱分析
        4.4.7 可得然胶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水分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谷氨酰胺酶对虾肌原纤维蛋白-可得然胶复合凝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内容与方法
        5.3.1 虾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5.3.2 可得然胶分散液的制备
        5.3.3 转谷氨酰胺酶母液的制备
        5.3.4 凝胶样品的制备
        5.3.5 宏观图片
        5.3.6 蒸煮损失率与持水力的测定
        5.3.7 质构分析
        5.3.8 色差分析
        5.3.9 SDS-PAGE凝胶电泳
        5.3.10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5.3.11 低磁场核磁共振
        5.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转谷氨酰胺酶对凝胶外形的影响
        5.4.2 转谷氨酰胺酶对复合凝胶蒸煮损失率与持水力的影响
        5.4.3 转谷氨酰胺酶对复合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5.4.4 转谷氨酰胺酶对复合凝胶色度的影响
        5.4.5 不同凝胶固形物SDS-PAGE电泳图
        5.4.6 转谷氨酰胺酶对复合凝胶水分分布结构的影响
        5.4.7 红外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茶多酚
    1.2 茶多酚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1.2.1 茶多酚对淀粉黏度特性的影响
        1.2.2 茶多酚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2.3 茶多酚对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
        1.2.4 茶多酚对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1.2.5 茶多酚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1.3 茶多酚与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茶多酚对小麦面团品质影响
        1.4.1 多酚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
        1.4.1.1 疏水作用理论
        1.4.1.2 氢键相互作用
        1.4.1.3 疏水键-多点氢键理论
        1.4.1.4 其他相互作用
        1.4.2 茶多酚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1.5 茶多酚在面条中的应用
        1.5.1 面筋蛋白和小麦淀粉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1.5.2 茶多酚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1.5.3 茶多酚在面条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叶提取物对硬质红冬麦面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
        2.3.2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2.3.3 面团搅拌特性测定
        2.3.4 面筋聚集特性测定
        2.3.5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2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面团搅拌特性的影响
        2.4.3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粉面筋聚集特性的影响
        2.4.4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面粉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3.3.2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3.3.3 白盐面加工工艺
        3.3.4 白盐面颜色测定
        3.3.5 白盐面易碎断裂性测定
        3.3.6 白盐面蒸煮特性的测定
        3.3.7 白盐面质构特性的测定
        3.3.8 白盐面拉伸性能的测定
        3.3.9 白盐面弹性弛豫特性的测定
        3.3.10 感官品质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茶叶提取物在白盐面制作条件下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2 茶叶提取物在白盐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3.4.3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颜色特性的影响
        3.4.4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脆性和蒸煮特性影响
        3.4.5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弹性弛豫特性影响
        3.4.6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感官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4.3.2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4.3.3 黄碱面制作工艺
        4.3.4 黄碱面颜色测定
        4.3.5 黄碱面易碎断裂性测定
        4.3.6 黄碱面蒸煮特性测定
        4.3.7 黄碱面质构特性测定
        4.3.8 黄碱面拉伸性能的测定
        4.3.9 黄碱面弹性弛豫特性测定
        4.3.10 黄碱面感官特性测定
        4.3.11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2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4.4.3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颜色特性的影响
        4.4.4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脆性和蒸煮特性的影响
        4.4.5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弹性弛豫特性影响
        4.4.6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感官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品质不同影响的机理探讨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热力学特性测定
        5.3.3 微观形态测定
        5.3.4 水分分布和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定
        5.3.5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5.3.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7 多酚含量测定
        5.3.8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5.3.9 消化特性的测定
        5.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4.2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微观形态的影响
        5.4.3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水分分布和弛豫时间的影响
        5.4.4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5.4.5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5.4.6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多酚含量和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
        5.4.7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消化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糊化特性测定
        6.3.2 热力学特性测定
        6.3.3 动态流变特性测定
        6.3.4 静态流变特性测定
        6.3.5 微观结构观察
        6.3.6 表面形态观察
        6.3.7 液态~1HNMR测定
        6.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6.4.2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6.4.3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6.4.4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静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6.4.5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6.4.6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体系微观表面形貌的影响
        6.4.7 茶多酚在水热作用下对小麦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谷子(Setaria italica L.)幼苗对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1.1 .谷子是我国的特色作物
        1.1.2 .谷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1.1.3 .谷子在我国旱地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1.2 谷子响应干旱逆境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进展
        1.2.1 .谷子适应干旱逆境的形态特征
        1.2.2 .谷子响应干旱逆境的生理特征
    1.3 植物响应干旱逆境的分子机制
        1.3.1 .植物基因表达变化响应干旱胁迫
        1.3.2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功能蛋白表达变化
        1.3.3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信号转导及相关调节蛋白表达
    1.4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1.4.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4.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3 .各组学的联合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谷子苗期响应短期干旱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品种筛选
        2.1.2 .材料培养与胁迫处理
        2.1.3 .植株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对谷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变化
        2.2.3 .叶片光合特性变化
        2.2.4 .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2.2.5 .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
        2.2.6 .叶片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变化
        2.2.7 .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2.2.8 .叶片内源激素ABA和JA含量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谷子苗期响应短期干旱的转录组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叶片RNA提取及质量评估
        3.1.3 .RNA-seq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3.1.4 .将测序结果reads映射到谷子参考基因组
        3.1.5 .基于RNA-seq数据的基因表达量评估
        3.1.6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析及KEGG Pathway分析
        3.1.7 .RT-qPCR验证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seq文库分析
        3.2.2 .转录本的差异表达分析
        3.2.3 .差异基因(DEGs)的GO和 KEGG分析
        3.2.4 .两品种差异基因(DEGs)交叉比较
        3.2.5 .干旱胁迫下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
        3.2.6 .光合作用和叶片中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7 .干旱胁迫下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2.8 .干旱胁迫下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9 .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10 .ROS系统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11 .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12 .RT-qPCR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谷子苗期响应短期干旱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叶片总蛋白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4.1.3 .双向电泳及图像分析
        4.1.4 .RT-q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差异蛋白点统计
        4.2.2 .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
        4.2.3 .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4.2.4 .响应干旱胁迫相关蛋白分析
        4.2.5 .RT-q PCR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联合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5.2.2 .转录组数据与蛋白质组数据相关性检验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谷子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6.1.2 谷子短期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6.1.3 谷子短期干旱胁迫下的蛋白质组分析
        6.1.4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的联合分析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Abbreviations)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油茶粕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茶粕成分及资源利用现状
    1.2 油茶粕蛋白质纯化与应用前景
        1.2.1 油茶粕蛋白质纯化的概述
        1.2.2 油茶粕蛋白质结构鉴定的研究现状
        1.2.3 油茶粕蛋白质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立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及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试剂与材料
    2.2 油茶粕蛋白质的制备
        2.2.1 油茶粕成分的定量检测
        2.2.2 油茶粕蛋白质制备的影响因素
        2.2.3 油茶粕蛋白质提取物的定性分析
    2.3 油茶粕蛋白质的纯化
        2.3.1 油茶粕蛋白质的脱色
        2.3.2 油茶粕蛋白质的提纯
    2.4 油茶粕蛋白质的鉴定
        2.4.1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定性检测
        2.4.2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理化性能测试
        2.4.3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结构鉴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粕蛋白质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3.1.1 油茶粕的主要成分
        3.1.2 蛋白质提取物的最佳制备条件
        3.1.3 油茶粕蛋白质的结构表征
    3.2 油茶粕蛋白质纯化工艺的确定
        3.2.1 脱色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3.2.2 油茶粕蛋白质最佳纯化条件
    3.3 油茶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的构效分析
        3.3.1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特性
        3.3.2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理化性能
        3.3.3 油茶粕蛋白质组分P1-2的结构解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硒强化对糙米营养组分的影响及其含硒蛋白磷酸化改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硒的研究进展
        1.1.1 硒在动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作用
        1.1.2 蛋白质中硒代半胱氨酸的发现及硒蛋白的作用
    1.2 膳食硒的研究现状
        1.2.1 硒的推荐摄入量
        1.2.2 硒分布及补硒的必要性
        1.2.3 硒的形态与硒的吸收及毒性的关系
        1.2.4 硒的生物强化
    1.3 水稻硒的生物强化研究
        1.3.1 硒在水稻中的吸收与代谢
        1.3.2 硒的形态研究
    1.4 大米及大米蛋白质
        1.4.1 大米米糠
        1.4.2 大米蛋白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叶面喷洒亚硒酸钠对于糙米中硒的分布及其他矿物元素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水稻栽培,生长条件和含硒水稻样品的预处理及糙米的制备
        2.2.4 碾磨加工对于大米的质量损失及硒损失量
        2.2.5 红外分析
        2.2.6 矿物质元素分析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硒在水稻中的迁移及富集影响
        2.3.2 亚硒酸盐处理对糙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3.3 硒与其他矿物的相关性通过多元统计分析
        2.3.4 水稻籽粒胚芽、麸皮及胚乳的红外分析
        2.3.5 碾磨时间对于硒损失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工施硒对糙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水稻栽培、生长条件和含硒水稻样品的预处理及糙米的制备
        3.2.4 蛋白含量、粗脂肪及灰分测定
        3.2.5 氨基酸(AA)分析
        3.2.6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7 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3.2.8 快速粘度分析(RVA,Rapid Viscosity Analyzer)
        3.2.9 酚酸的提取及总酚酸含量的测定(TPC)
        3.3.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亚硒酸钠处理对糙米一般品质的影响
        3.3.2 硒对糙米的氨基酸组成影响
        3.3.3 硒对糙米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4 硒对糙米中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3.5 硒对糙米的糊化特性的影响
        3.3.6 硒对糙米TPC和多酚形态分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补硒剂及硒化糙米的体外生物可及率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水稻栽培、生长条件和含硒水稻样品的预处理及糙米的制备
        4.2.4 样品中的总Se含量测定
        4.2.5 样品的体外消化研究
        4.2.6 硒形态分析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补硒剂中硒浓度的测定
        4.3.2 通过LC-ICP-MS对 Se补充剂的水提取物中的硒形态
        4.3.3 体外模拟消化后补硒剂中含Se化合物的生物可及率
        4.3.4 亚硒酸盐处理后糙米硒的体外生物可利用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硒化糙米中硒形态分析及硒对谷蛋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化学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和含硒水稻样品的预处理
        5.2.4 硒化糙米中硒含量的测定及分提蛋白的制备
        5.2.5 大米及蛋白分提组分的Se含量测定
        5.2.6 硒化合物的提取及Se形态分析
        5.2.7 未知Se化合物的鉴定
        5.2.8 氨基酸(AA)组成分析
        5.2.9 荧光测量
        5.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5.2.11 总巯基和游离巯基(SH)和二硫键的含量
        5.2.1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5.2.1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糙米中的硒含量的测定
        5.3.2 通过LC-ICP-MS鉴定水提取物中的Se形态
        5.3.3 蛋白提取组分中Se的分布
        5.3.4 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组分中的Se形态
        5.3.5 谷蛋白组分中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5.3.6 谷蛋白组分的荧光光谱
        5.3.7 含硒谷蛋白组分的二级结构
        5.3.8 巯基(SH)和二硫键(S-S)的含量
        5.3.9 DSC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法磷酸化对于富硒大米蛋白的改性作用及乳液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和化学试剂
        6.2.2 实验用仪器
        6.2.3 磷酸化RP的制备
        6.2.4 磷酸化RP的理化性质
        6.2.5 磷酸化修饰RP的结构特征
        6.2.6 环境胁迫作用对于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6.2.7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磷酸化改性对RP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6.3.2 STMP磷酸化改性的机制
        6.3.3 不同环境胁迫下磷酸化改性产物对乳化稳定性的评估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玉米蛋白质组分电泳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D]. 王妙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2]空心挂面加工和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机理探讨[D]. 王金荣. 江南大学, 2021(01)
  • [3]花后干旱胁迫对啤用大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洪叶. 浙江大学, 2021
  • [4]低氮日粮可溶性蛋白水平影响湖羊氮利用的瘤胃微生物代谢机制[D]. 张振斌. 扬州大学, 2021
  • [5]臭氧处理对小麦粉品质的影响[D]. 李柳燕.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6]克氏原螯虾高温劣变机理及质构保护研究[D]. 黄亚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D]. 徐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谷子(Setaria italica L.)幼苗对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D]. 徐冰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油茶粕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 何玮. 海南大学, 2019(06)
  • [10]硒强化对糙米营养组分的影响及其含硒蛋白磷酸化改性应用[D]. 胡振瀛. 南昌大学, 2019

标签:;  ;  ;  ;  ;  

玉米蛋白组分电泳特性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