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兽医学杂志投稿指南

中国预防兽医学杂志投稿指南

一、《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投稿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1](2021)在《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化脓隐秘杆菌分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奶牛产后的常发疾病,患病奶牛通常产奶量下降,受孕期延长,甚至不孕及淘汰,给我国以及全球奶牛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微生物在子宫内大量繁殖是诱发子宫内膜炎的最主要原因,化脓隐秘杆菌作为一种机会致病菌,可以存在于健康奶牛的生殖道内,构成正常的生物菌群,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子宫内环境发生变化,化脓隐秘杆菌趁机入侵并在子宫内定植,引起子宫内感染。本研究通过采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11个牛场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的105份子宫黏液样品,分析其主要病原菌,并对50株化脓隐秘杆菌的毒力基因,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子宫内膜炎综合防控提供指导。1.通过对来自甘肃,宁夏,陕西三个省份11个牧场的105份子宫黏液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计得到187株菌株,主要包括化脓隐秘杆菌50株(26.7%),大肠杆菌37株(19.8%),链球菌34株(18.2%),芽孢杆菌19株(10.2%)及其他种属的细菌47株(25.1%)。其中,化脓隐秘杆菌在各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占比最高,且平均检出率为47.6%。2.所有的化脓隐秘杆菌菌株都携带有plo、fim A、fim C及nan P基因,fim E、fim G、nan H及cbp A基因分别存在于98.0%,10.0%,94.0%,78.0%的菌株中。不同牧场来源的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62.0%的菌株毒力基因类型为plo/fim A/fim C/fim E/nan P/nan H/cbp A,为本研究中化脓隐秘杆菌的主流毒力基因谱。3.采用微肉汤稀释法确定了8种抗生素对50株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所有菌株都对青霉素及利福平敏感,且MIC的值都分别小于0.063μg/m L和0.008μg/m L。92.0%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敏感,MIC范围为0.5~8μg/m L,76.0%的菌株对红霉素敏感,MIC范围为0.016~4μg/m L,72.0%的菌株对克林霉素敏感,MIC为0.063~4μg/m L。此外,化脓隐秘杆菌对四环素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分别为68.0%和74.0%,MIC值分别为0.063~16μg/m L及0.5~32μg/m L。头孢噻呋的MIC范围为0.25~2μg/m L。4.通过普通PCR检测,携带有四环素耐药基因tet(W)菌株比例为80.0%,且88.0%的菌株四环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表现一致。红霉素耐药基因erm(X)阳性的菌株比例为12.0%,没有检测到erm(B)基因,同样88.0%的菌株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表现一致,表明化脓隐秘杆菌菌株中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5.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对50株化脓隐秘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32株(64.0%)菌株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其中25株(50.0%)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较弱。本研究结果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子宫内膜炎治疗效果以及进一步探索化脓隐秘杆菌的致病机制及耐药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岳永程[2](2021)在《东毕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毕吸虫病是由东毕属的六种虫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羊和牛的肠系膜静脉和肝门静脉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脏组织。东毕吸虫寄生在牛羊等终末宿主的血管中,虫体自身需要氧化还原酶来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或代谢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而东毕吸虫没有Trx和Grx这两种相互独立的系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功能酶——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系统,该酶具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氧还蛋白(Grx)三种酶活性。鉴于这种独特性质,对寄生蠕虫TGR的研究受到寄生虫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常用的实验动物作为东毕吸虫的终末宿主,对其感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以山羊作为终末宿主维持东毕吸虫生活史循环;在大鼠和豚鼠体内可以获得虫体,但虫体发育迟缓;在小鼠和东方田鼠体内收集不到成虫。在兔子体内可以获得90-120天、发育成熟的虫体,并可用于后续实验;但180天后虫体发育受阻。利用PCR技术从东毕吸虫cDNA中扩增得到TGR基因的ORF序列,并将大肠杆菌含有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元件(SECIS)插入到东毕吸虫TGR开放阅读框的末端。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Ot TGR和p ET-28a(+)-Ot TGRsec,并在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His-tag蛋白纯化磁珠对重组表达蛋白r Ot TGRsec和r Ot TGR进行纯化。将纯化的r Ot TGRsec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r Ot TGR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形式表达,而r Ot TGRsec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表达。制备得到了抗r Ot TGRsec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可以检测到虫体蛋白中Ot TGRsec的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该蛋白在虫体中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虫体体被,其他组织有部分分布。通过TrxR、GR、Grx三种酶活性的检测体系,检测并计算了rOtTGRsec的Trx R、GR和Grx的酶活性。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r Ot TGRsec的Trx R酶活性为12.30±1.63 U/m L,GR酶活性为8.83±3.15 U/m L,Grx酶活性为0.31±0.07 U/m L。研究了Furoxan衍生物对r Ot TGRsec蛋白Trx R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利用实验室前期筛选的、对日本血吸虫、大片形吸虫TGR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三种Furoxan衍生物LGM-35、ZWJ-19和CH-33,检测了其对东毕吸虫TGR酶Trx R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对东毕吸虫TGR基因进行了体外干扰,利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比较分析了不同si RNA分子对该基因的体外干扰效果。结果显示,6个si RNA产生了不同的干扰效果,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最高可降低46.1%,蛋白表达可降低30.6%。同时对不同浓度LGM-35的体外杀虫效果进行了观察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LGM-35对东毕吸虫具有一定的杀伤效果,当浓度为400m M,作用96 h后,杀虫效果可达100%,该结果略差于其对日本血吸虫的体外杀虫效果。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维持了东毕吸虫的生活史循环,并对东毕吸虫TG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后续开展东毕吸虫的实验室研究及以Ot TGR为靶标研制新的抗东毕吸虫药物奠定了基础。

崔玮[3](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杨惠[4](2020)在《绵羊肺腺瘤病毒囊膜蛋白诱导细胞自噬参与肿瘤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绵羊肺腺瘤病毒(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JSRV)囊膜蛋白(Envelope,Env)可在体外诱导细胞转化、体内介导肿瘤形成。JSRVEnv如何打破宿主细胞平衡引起转化,需要从细胞稳态角度探讨致瘤机制。自噬(Autophagy)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探讨JSRVEnv与自噬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JSRV Env转化细胞中自噬的相应变化,开展如下试验:1.针对自然感染OPA肺组织进行RNA-seq分析。结果显示:OPA肺组织中差异转录本与16个受细胞自噬调控的生物学功能模块相关,并与PI3K/Akt-mTOR、MAPK等调控自噬的信号转导通路高度关联。表明自噬可能参与OPA过程。2.JSRV env全基因序列同源重组入pCMV-dR8.91后包装、纯化。通过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梯度试验,JSRV env慢病毒感染STCs最适MOI为5,感染NIH 3T3细胞最适MOI为30。表明JSRV env过表达慢病毒构建成功,并能感染STCs及NIH 3T3细胞。3.JSRV env慢病毒感染STCs及NIH 3T3细胞72h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显着增强(p<0.05),10d即可在软琼脂中形成明显集落。转化细胞注入裸鼠皮下 28d 形成明显肿瘤(STCs:1.94±0.83 cm3;NIH3T3:3.24±0.47cm3)。表明JSRV env慢病毒感染的STCs及NIH 3T3细胞发生转化。4.针对OPA肺组织和JSRVEnv转化细胞进行自噬因子检测,Beclin-1、p62表达量均显着下调(p<0.05),LC3表达量下调。JSRV Env转化细胞内自噬体数量显着降低(p<0.05)。JSRV Env与Beclin-1在OPA肺组织中共定位,JSRV Env与Beclin-1在转化细胞中共沉淀。表明JSRVEnv转化细胞的自噬稳态降低,自噬体数量减少,且JSRVEnv与Beclin-1互作。5.当使用PepstatinA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JSRV Env转化细胞中LC3Ⅱ可在短时期内大量积累。p62伴随转染时间延长(0-72h)而大量降解。表明JSRV Env转化细胞中存在完整的自噬流通。6.针对裸鼠成瘤模型(STCs:1.17±0.06 cm3;NIH 3T3:1.23±0.01 cm3)连续给予 3-MA(2mg/kg/d)和 RAPA(1mg/kg/d)28d。与对照组相比,3-MA 组及RAPA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显着下调(p<0.05)。在STCs形成的JSRVEnv肿瘤中,3-MA组E-cadherin阳性信号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Vimentin 阳性信号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RAPA组E-cadherin与Vimentin 阳性信号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表明RAPA作为自噬激活剂及mTOR抑制剂,其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噬调控,还可能与mTOR信号转导抑制相关。而3-MA是通过降低细胞自噬稳态影响细胞转化来抑制肿瘤进展。本试验揭示的OPA病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能为未来筛选OPA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构建的JSRVEnv过表达慢病毒、JSRVEnv转化细胞及JSRVEnv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均能为今后探讨JSRVEnv分子致病机制提供稳定、高效的基础研究工具。本试验探讨的自噬在JSRVEnv转化细胞中的相应变化及相关作用,可为今后OPA的预防控制提供新思路。

宋艳[5](2020)在《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目前沙门氏菌病是全球家禽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家禽感染的沙门氏菌主要分为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不仅与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甚至会引起人类的胃肠炎,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达15万。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感染3周龄内的雏鸡,主要临床症状为排白色粪便,严重者可以造成脱水,甚至大规模死亡,成年鸡被感染后虽多为隐性带病,但会导致鸡场的受精率、产蛋率和孵化率显着下降,从而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2019年山东省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研究其耐药基因、耐药表型的水平传递情况,本研究选择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的18胚龄未出壳死胚(每个种鸡场90枚)用于评估2019年山东省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及危害预警。分别无菌采集810枚未出壳死胚的肝、脾和卵黄,混合研磨,进行前增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的鉴别培养,疑似菌落纯化后再经PCR方法以及微生物质谱鉴定等方法完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鉴定。同时,本研究对所有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测定以及耐药表型水平传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鸡场中,共检测到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810份死胚中,共分离出177株沙门氏菌,本次死胚中分离的阳性率为21.85%(177/810)。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中百日鸡、绿壳蛋鸡、芦花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琅琊鸡、青脚麻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5个阳性种鸡场主要流行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为鸡白痢。利用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共检出4种ST型:ST11、ST92、ST470、ST2151。ST92为主要流行的ST型。MLST分型方面出现明显的规律性,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其中以ST11为核心序列型。本研究发现,百日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最高,达93.48%(43/46),且在同一死胚中检出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针对此,本研究对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后续耐药基因,Ι类整合子,毒力基因,耐药性传递以及分离菌的亲缘关系分析。在百日鸡场90枚未出壳死胚中有22个检出一种血清型沙门氏菌,12个检出两种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得到46株沙门氏菌,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比54.35%(25/46),肠炎沙门氏菌占比45.65%(21/46)。46株沙门氏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是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9.13%(41/46),对四环素、链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6.52%(26/46)、67.39%(31/46)和82.61%(38/46),对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美福仙均敏感。93.5%(43/46)的菌株耐至少三类以上的药物。将同一宿主来源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特点分析并绘制耐药表型热图。结果发现,同一个死胚中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株比肠炎沙门氏菌株有着更广泛的耐药谱。以分离菌DNA为模板,通过PCR检测到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其中sul3检出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为blaPSESE 97.83%(45/46)、blaCTX-MTX-M 95.65%(44/46)等;以分离菌质粒DNA为模板,通过PCR在菌株质粒上检出了blaPSESE 97.83%(45/46)、bla CTX-MTX-M 95.65%(44/46)和sul2 97.83%(45/46)等,没有检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质粒接合实验成功率为89.13%(41/46),73.17%(30/41)耐药谱变窄,接和子中检出blaTEMEM 100%(41/41)、bla CTX-MTX-M 80.49%(33/41)、sul1 58.54%(24/41)和sul373.17%(30/41)。MLST分型结果显示,46株沙门氏菌共分为三个ST型:ST11(21/46,45.65%)、ST92(20/46,43.48%)和ST2151(5/46,10.87%)。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ST11与ST92、ST470、ST2151各自相差一个等位基因。通过构建最小生成树,本研究发现分离菌ST11、与人源沙门氏菌ST1558和ST1747来自同一个克隆群,分离菌ST92与ST2151来自同一个克隆群。这5个STs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病流行情况严重,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流行的ST型为ST92。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鸡白痢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所引起的;MLST分型显示其亲缘关系较近,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分离菌存在多重耐药且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已通过质粒在环境中水平传递。本研究对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点及其共感染危害进行预警,对于种鸡场沙门氏菌净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颖[6](2020)在《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在1-8周龄的鸭,尤其是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该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当前已报道的RA血清型至少有21种,各个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患病鸭因死亡率高、生长迟缓、品质下降、饲料报酬率低和治疗费用增加等,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前期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RAYM_RS09735和RAYM_RS09740为鸭疫里氏杆菌的一对经典双组份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TCS),构建了一株鸭疫里氏杆菌YMΔRS09735/RS09740双基因缺失突变株,与亲本株相比,YMΔRS09735/RS09740突变株对雏鸭的毒力显着降低。但是该TCS对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的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 RAYM_RS09735/RAYM_RS09740基因缺失突变株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RA-YM株基因表达的影响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双组份缺失株中有112个基因上调,693个基因下调。随机挑选10个差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确认了RNA_seq数据的准确性。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显示RAYM_RS09740为PhoP蛋白,RAYM_RS09735为PhoR蛋白,这表明RAYM_RS09735和RAYM_RS09740组成了PhoP/PhoR双组份系统,该双组份系统为革兰阴性菌中首次报道的一对新双组份系统。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缺失株中肽聚糖水解酶Nlp/P60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PhoP蛋白,通过凝胶迁移实验发现PhoP蛋白在体外可以与Nlp/P60基因启动子序列结合,说明PhoP蛋白能直接调控Nlp/P60基因的表达。构建了Nlp/P60基因缺失株,雏鸭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其毒力与亲本株相比下降了约1.33倍,说明Nlp/P60基因为鸭疫里氏杆菌的毒力相关基因。2. 鸭疫里氏杆菌RA-YM株phoP、phoR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了ΔphoP、ΔphoR基因缺失突变株,二者与RA-YM亲本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无显着性差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亲本株RA-YM、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LD50分别为3.98×104CFU、1.88×109CFU和4.22×109CFU。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毒力分别较亲本株下降了约4.7×104倍和1.0×105倍。组织器官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的载菌量均较亲本株显着降低,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感染雏鸭后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变,说明phoP、phoR基因均与RA-YM株的毒力密切相关。通过对RA-YM株和ΔphoP、Δ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差异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hoP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RA-YM相比表达差异在2倍或2倍以上的基因共186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26个,表达下调基因60个;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RA-YM相比表达差异在2倍或2倍以上的基因共243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97个,表达下调基因146个。3. RAP44噬菌体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整合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分析发现双基因缺失株有78个连续基因差异表达,该78个连续基因位于50Kb的基因簇区域,两端含有19bp直接重复序列,且位于t RNA-Ser下游,将该段基因簇命名为50K基因岛。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鸭疫里氏杆菌RA-YM、HXb、Yb2、RA-GD、ATCC 11845、CH-3、CH-1等强毒株中均含有部分或者完整的该基因岛,且该基因岛来源于鸭疫里氏杆菌烈性噬菌体RAP44。研究发现该基因岛具有整合和外切的功能,能形成中间环化分子,其整合酶与Cre酶结构相似。利用其整合特性,构建了重组自杀整合质粒p RE112-Spec-int,通过接合转移导入鸭疫里氏杆菌,发现该整合酶介导了精确的位点特异性整合。4. 介导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精确整合和切除整合酶的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鸭疫里氏杆菌标准菌株ATCC 11845除了有50K基因岛外,还存在另一个10K基因岛,但RA-YM菌株不含有该基因岛。利用10K基因岛整合酶的整合特性,通过接合转移导入RA-YM菌株构建了稳定的整合菌株,应用PCR检测发现该整合酶介导了精确的整合和外切。进一步利用该特性构建了稳定表达e GFP蛋白的鸭疫里氏杆菌RA-YM重组菌株。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明了PhoP/PhoR TCS在调控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该TCS调控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并利用基因岛整合酶功能建立了鸭疫里氏杆菌稳定的遗传操作系统,为外源基因的表达和互补菌株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为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的水平转移和进化提供了依据。

陈佩[7](2020)在《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溶菌酶表达的影响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由于养殖方法不当和水体环境破坏导致各种鱼类病害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可以引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败血症,短期内造成大量死亡,课题组前期从患病草鱼中筛选到了一株毒性较强的维氏气单胞菌AvX005。草鱼作为低等脊椎动物,当病源微生物入侵时,非特异性免疫发挥重要作用,而溶菌酶是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关键部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草鱼g型溶菌酶和c型溶菌酶作为免疫刺激剂保护草鱼免受AvX005感染的作用机制,对草鱼健康养殖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为研究草鱼在感染AvX005后g型和c型溶菌酶的表达变化,采用qRT-PCR技术对感染AvX005的草鱼进行Lys-g和Lys-c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草鱼感染AvX005后3 h肝脏和脾脏中基因lys-g和lys-c的转录均被显着诱导。在肝脏和脾脏中,基因lys-g的转录水平在感染后24 h达到峰值,分别提高13倍和4.5倍;基因lys-c的转录水平在感染后12 h达到峰值,分别提高7.5倍和27倍。因此推测两种溶菌酶蛋白在草鱼早期抵御AvX005感染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大肠杆菌重组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rLys-g和rLys-c,经纯化后以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leikticus)为指示菌,检测发现重组蛋白具有溶菌酶活性,且对AvX005、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ia)AhX040、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isella tarda)均具有溶菌活性。通过转染使rLys-g和rLys-c在草鱼肝脏细胞L8824中表达,AvX005侵袭后发现与对照组存活率(46.3%)相比,rLys-g和rLys-c实验组细胞L8824的存活率(77.6%和68.6%)显着提高(P<0.05),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Lys-g和rLys-c可以保护细胞抗AvX005感染。将pcDNA3.1-lys-g和pcDNA3.1-lys-c与佐剂QCDC混合后作为免疫刺激剂注射草鱼,经AvX005攻毒发现pcDNA3.1-lys-g和pcDNA3.1-lys-c可以为草鱼提供保护作用,其中未经预处理的草鱼全部死亡,而QCDC、QCDC+empty、QCDC+lys-g和QCDC+lys-c预处理后分别为草鱼提供了50%、60%、70%和70%的相对存活率。以上结果表明两种重组质粒pcDNA3.1-lys-g和pc DNA3.1-lys-c具有作为免疫刺激剂为草鱼感染AvX005提供保护的潜力。注射质粒能够诱导草鱼免疫反应,注射后血清中溶菌酶的活力短时间内分别显着(P<0.05)提高约1.7倍和2倍,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分别显着提高(P<0.05)约3倍和2.4倍,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没有显着变化(P>0.05),相关免疫因子C3、Ig M和IL8在草鱼肾脏中的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地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草鱼感染AvX005后g型溶菌酶和c型溶菌酶的表达被显着诱导;溶菌酶的重组蛋白对AvX005有裂解活性,且能保护草鱼肝脏细胞L8824;pcDNA3.1-lys-g和pcDNA3.1-lys-c具有作为免疫刺激剂保护草鱼免受AvX005感染的潜力。

刘婧文[8](2019)在《乳制品和肉类中重要致病菌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al-time RP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乳制品和肉类的消费大国,其中涉及的食品微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是乳制品和肉类中的重要致病菌,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且操作繁琐。以PCR为代表的分子生物技术虽缩短了检测周期,但难以用于市场抽查等现场检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作为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对设备要求不高,可在常温下实现特定核酸序列扩增,扩增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探针等方法,5-20 min即可观察结果,能实现检测结果的快速可视化。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RPA(real-time RPA)技术检测乳制品和肉类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根据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黏附侵袭位点ail(NC_008800.1)致病基因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rfb E基因(S83460.1),分别进行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筛选,通过三种DNA提取方式的比较、不同RPA反应程序的优化、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以及人工污染实验,建立了乳制品和肉类中这两种致病菌的实时荧光RPA(real-time RPA)检测方法,并在实际样品测试中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Magtration R 12GC PLUS核酸提取仪及其相应Mag DEAR DNA200(GC)试剂盒、Kurabo Quick Gene DNA提取试剂盒和天根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三种试剂盒中,天根试剂盒对样品溶液中的DNA提取效果最好。此外,水煮法在real-time RPA中也有一定可行性。(2)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RPA方法在37°C恒温下20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特异性高,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目的DNA的检测限分别为0.1 ng/μL和0.01 ng/μL。(3)在稳定性实验中,选择从100 ng/μL~0.001 ng/μL系列浓度梯度的目的DNA进行平行测试。在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中,当DNA为0.1 ng/μL时,8个平行的阈值时间和最大荧光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最低且≤7.06%。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中,0.01 ng/μL及以上浓度DNA均可稳定检出。(4)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在奶粉和牛肉的人工污染样品中初始污染量为3CFU/25g时,培养20 h后,即可通过real-time RPA方法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牛奶和鸡肉中的初始污染量为4 CFU/25g时,培养9 h后即可检出。(5)采用本方法分别对20份乳制品和肉类实际样品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与现有国家标准方法相比,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RPA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结果一致。综上,本研究建立的乳制品和肉类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实时荧光RPA技术检测特异性强,常温检测灵敏度高,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可大幅度缩短检测时间,可作为乳制品和肉类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快速初筛和现场检测方法,对乳制品和肉类中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常温快速定性检测具有实用意义。

闫艳娟[9](2019)在《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SO7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提出抗球虫药和活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但存在球虫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以及球虫活疫苗安全性差,免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得不到广泛应用,因此,研发新型球虫疫苗成为预防鸡球虫病的主要发展方向。本研究克隆E.tenella HB株AMA-1基因与SO7基因分别与IL-2和pPIC9串联,构建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GS115-pPIC9-IL-2-AMA-1、GS115-pPIC9-IL-2-SO7并进行蛋白表达,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IL-2-AMA-1及IL-2-SO7对鸡进行免疫保护性试验,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效果、免疫原性和抗氧化能力,为以后研制柔嫩艾美耳球虫核酸疫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E.tenella HB株AMA-1基因、SO7基因克隆与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E.tenella HB株AMA-1基因和SO7基因。其中,AMA-1基因全长为1 617bp,编码53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具有信号肽及跨膜结构;SO7基因全长为645bp,编码21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具有信号肽但无跨膜结构。2.E.tenella HB株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GS115-pPIC9-IL-2-AMA-1、GS115-pPIC9-IL-2-SO7构建结果显示:成功将E.tenella HB株AMA-1基因、SO7基因重组到酵母细胞基因组中,构建了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3.重组蛋白IL-2-AMA-1及重组蛋白IL-2-SO7表达与纯化验证结果显示: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其中重组蛋白IL-2-AMA-1大小为153kDa,重组蛋白IL-2-SO7大小为89kDa。4.E.tenella HB株重组蛋白IL-2-AMA-1及重组蛋白IL-2-SO7的抗球虫效果、免疫原性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ACI仅为130.68,各免疫组ACI均高于阳性对照组,其中免疫重组蛋白IL-2-SO7效果最高,当免疫剂量达50μg、100μg时,ACI分别为169.44、174.24,抗球虫效果良好。免疫重组蛋白IL-2-AMA-1组和免疫150μg重组蛋白IL-2-SO7组次之。通过体液免疫水平、细胞免疫水平、T-SOD、GSH-Px、T-AOC活性的测定,显示两种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及抗氧化能力,其免疫适宜剂量重组蛋白IL-2-AMA-1为50μg/只,重组蛋白IL-2-SO7为100μg/只。

杨斓[10](2019)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是一种呼吸道病原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在动物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容易与其它病原形成混合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对养猪业而言,Bb单独感染主要引起猪支气管肺炎或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Non-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NPAR),与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共感染可引起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PAR),降低猪只饲料转化率,使得猪只生长缓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类特异性感染细菌的病毒。根据噬菌体的寄生方式可将噬菌体分为裂解性噬菌体与溶原性噬菌体。裂解性噬菌体主要用于临床防治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因溶原性噬菌体具有整合到宿主菌的特性,可改变宿主菌的一些性状,故不用于致病菌的防治。本研究旨在从我国规模化猪场中分离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了解Bb近两年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奠定基础。并选用临床分离的Bb作为指示菌进行相关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在20162018年期间,从我国广东、贵州、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河北、江西、山西、内蒙古、湖南等地的1735份病死猪肺脏组织中共分离到119株Bb,分离率为6.86%。将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Bb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敏感性低,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多粘菌素B敏感性较高;耐药基因以sul2检出率较高,同时检测到目前国外未报道的sul3基因。2.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PHB09的生物学分析采用传统的双层平板法,从湖北省某猪场污水中分离到三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将其中一株以Bb01为指示菌分离到的噬菌体命名为vBBbrSPHB09。PHB09在平板上形成形状不规则、浑浊的噬菌斑。经电镜观察确定PHB09有一正多面体的头部,约62.8±1.5 nm,以及一个长的不收缩的尾部,长约177.7±2.3 nm,宽约7.6±2.5 nm。由此可知,PHB09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PHB09能裂解89株Bb(n=119),而不能裂解其它种属的细菌,如荚膜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DH5α。将PHB0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PHB09基因组为双链线性DNA,基因组长度大小42,129 bp,G+C含量62.8%。预测到PHB09共59个编码区(CDS),其中25个CDS为功能性蛋白,其它34个CDS为未知蛋白。通过tRNAscan-SE预测到一个tRNA-Met-CAT。另外预测到PHB09含有一个整合酶基因及溶原模块。通过噬菌体末端大亚基进化树分析可知,PHB09处于一个独立的分支,为一株新型噬菌体。3.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的表型特征分析通过测序可知,PHB09为溶原性噬菌体,根据PHB09的溶原特性,筛选出一株整合PHB09基因组的细菌,命名Bb01+,将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进行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找到PHB09唯一的一个整合位点。将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分别测定一步生长曲线,发现两者在体外培养无明显差异,表明PHB09整合到宿主菌后不影响宿主菌的生长。将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稀释到0.5麦氏比浊浓度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发现两者的MIC结果无显着差异,且未预测到PHB09携带耐药基因,表明PHB09整合到宿主菌后不改变宿主菌的耐药性。4.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的致病性研究将菌株进行血清抗性试验检测。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与小鼠血清分别于37℃作用1 h、2 h。结果表明,整合菌株Bb01+对血清的敏感性高于亲本菌株Bb01对血清的敏感性,说明整合菌株Bb01+更容易被血清清除。使用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以10:1(细菌:细胞)进行细胞吞噬试验。在相同作用时间下,整合菌株Bb01+对吞噬细胞的抗吞噬能力低于亲本菌株Bb01。表明整合菌株Bb01+更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使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以100:1(细菌:细胞)进行细胞黏附与侵入试验。与亲本菌株Bb01相比,整合菌株Bb01+的黏附能力和侵入能力都降低,表明PHB09整合到宿主菌后降低了宿主菌的黏附与侵入能力。将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分别以107、108 CFU剂量滴鼻接种5周龄BALB/c小鼠,记录死亡情况并计算MLD。结果显示,2×MLD剂量的整合菌株Bb01+对小鼠不致死。说明PHB09整合到宿主菌后大大降低了宿主菌的致病性。

二、《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投稿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投稿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化脓隐秘杆菌分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脓隐秘杆菌研究进展
        1.1.1 致病性
        1.1.2 致病机制
        1.1.3 诊断及治疗
    1.2 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1.2.1 子宫内膜炎概述
        1.2.2 子宫内膜炎危害
        1.2.3 子宫内膜炎的分子诊断及治疗
第二章 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奶牛子宫黏液样品采集
        2.2.2 病原菌分离鉴定
        2.2.3 病原菌DNA提取
        2.2.4 病原菌16S rRNA的基因序列鉴定
    2.3 结果
        2.3.1 主要病原菌16S rRNA序列鉴定结果
        2.3.2 化脓隐秘杆菌检出率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化脓隐秘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8 种毒力基因引物序列
        3.2.2 PCR反应体系的配制
        3.2.3 电泳及凝胶成像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化脓隐秘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检测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方法
        4.2.1 化脓隐秘杆菌的耐药表型检测
        4.2.2 化脓隐秘杆菌的耐药基因检测
    4.3 结果
        4.3.1 化脓隐秘杆菌耐药表型
        4.3.2 化脓隐秘杆菌耐药基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化脓隐秘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
    5.1 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性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东毕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东毕吸虫病的现状
        1.1.1 东毕吸虫病的危害
        1.1.2 东毕吸虫病的防治
    1.2 寄生虫氧化还原系统
        1.2.1 生物体的氧化还原系统
        1.2.2 寄生虫氧化还原系统
        1.2.3 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
        1.2.4 谷胱甘肽(GSH)系统
        1.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系统
        1.2.6 硫氧还蛋白(Trx)系统
第二章 东毕吸虫不同宿主适宜性观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耳萝卜螺的饲养
        2.3.2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毛蚴孵化与耳萝卜螺感染
        2.3.3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尾蚴的释放、收集与终末宿主的感染
        2.3.4 粪便毛蚴孵化检查
        2.3.5 感染宿主的不同组织虫卵计数
        2.3.6 兔子感染不同时间虫体发育情况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实验动物感染东毕吸虫的情况统计
        2.4.2 兔子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虫体发育情况
        2.4.3 兔子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虫卵分布情况
        2.4.4 东毕吸虫不同时期虫体观察
    2.5 讨论
第三章 东毕吸虫TGR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配制
        3.2.2 菌株和质粒
        3.2.3 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东毕吸虫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3.3.2 东毕吸虫TGR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OtTGR基因的扩增和pET-28a(+)-OtTGR表达质粒的构建
        3.3.4 pET-28a(+)-OtTGRsec表达质粒构建
        3.3.5 rOtTGR和 rOtTGRsec的表达和纯化
        3.3.6 rOtTGR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3.3.7 蛋白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3.4 实验结果
        3.4.1 OtTGR、OtTGRsec基因的克隆及pET28a(+)-OtTGRsec和 p ET28a(+)-Ot TGR的重组质粒构建与鉴定
        3.4.2 OtTG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3 rOtTGR和 rOtTGRsec的表达和纯化
        3.4.4 rOtTGR蛋白免疫印迹与重组蛋白的质谱鉴定
        3.4.5 OtTGR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4.6 免疫小鼠抗体效价的测定
    3.5 讨论
第四章 东毕吸虫TGR的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rOtTGRsec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活性检测
        4.3.2 rOtTGRsec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检测
        4.3.3 rOtTGRsec谷氧还蛋白(Grx)的活性检测
        4.3.4 抑制剂对rOtTGRsec TrxR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4.4 实验结果
        4.4.1 rOtTGRsec TrxR的酶活性
        4.4.2 rOtTGRsec GR的酶活性
        4.4.3 rOtTGRsec Grx的酶活性
        4.4.4 抑制剂对rOtTGRsec的 TrxR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4.5 讨论
第五章 东毕吸虫TGR的体外干扰及抑制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生物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东毕吸虫收集
        5.3.2 东毕吸虫培养
        5.3.3 体外干扰东毕吸虫虫体实验
        5.3.4 虫体RNA提取
        5.3.5 qPCR分析干扰结果
        5.3.6 Western blot分析siRNAs干扰OtTGR后的蛋白表达水平
        5.3.7 LGM35 对东毕吸虫成虫的抑制效果评价
    5.4 实验结果
        5.4.1 siRNAs干扰后OtTGR的转录水平
        5.4.2 siRNAs干扰OtTGR后的蛋白表达分析
        5.4.3 LGM35 对东毕吸虫成虫的杀伤效果评价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1.3.2.1 治疗中耳炎
        1.1.2.2 治疗牙患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1.1.2.5 治疗荨麻疹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1.1.3.1 抗炎症作用
        1.1.3.2 抑菌作用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1.1.3.5 抗肿瘤作用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2.1.7.2 树脂的筛选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2.2 结果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3.1.6 H22细胞的培养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3.1.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动物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4.1.4 试剂
        4.1.5 仪器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4.1.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4.2.3 一般状况观察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4)绵羊肺腺瘤病毒囊膜蛋白诱导细胞自噬参与肿瘤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OPA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1.2.1 OPA的分布
        1.2.2 OPA人工感染模型及JSRV啮齿动物模型构建
        1.2.3 OPA的预防和控制
    1.3 JSRV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1.3.1 JSRV的复制
        1.3.2 JSRV的致瘤机制
    1.4 细胞自噬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1.4.1 细胞自噬的分类
        1.4.2 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与自噬相关基因(ATG)调控
        1.4.3 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
        1.4.4 肿瘤与细胞自噬
        1.4.5 自噬研究方法
        1.4.6 调节自噬作用的相关药物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研究的意义
    1.7 本试验技术路线
2 试验一 自然感染绵羊肺腺瘤肺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分析软件
        2.1.5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自然感染OPA病理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2.2.2 自然感染OPA病例JSRV Env的表达检测
        2.2.3 OPA和健康羊肺组织高质量测序数据的产生和筛选
        2.2.4 自然感染OPA和健康对照之间的转录本比较概况
        2.2.5 DEGs的GO富集分析
        2.2.6 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2.7 自然感染OPA中上调和下调功能模块分析
        2.2.8 通过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2.3 讨论
        2.3.1 典型OPA病例筛选
        2.3.2 转录组数据分析处理
        2.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4 DEGs富集的生物学功能
        2.3.5 DEGs富集的信号转导通路
        2.3.6 OPA分子致癌机制
    2.4 小结
3 试验二 JSRV env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最佳转染效率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与载体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
        3.2.2 JSRV env重组慢病毒包装
        3.2.3 纯化的重组慢病毒滴度测定
        3.2.4 JSRV env慢病毒感染STCs及NIH 3T3细胞
    3.3 讨论
        3.3.1 OPA病原分离与复制
        3.3.2 基因过表达基本方式
        3.3.3 慢病毒载体与真核质粒的比较
        3.3.4 JSRV env过表达载体优势
    3.4 小结
4 试验三 慢病毒介导JSRV env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
        4.1.2 试剂与耗材
        4.1.3 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
        4.2.2 细胞划痕试验
        4.2.3 Transwell侵袭试验
        4.2.4 琼脂糖克隆形成试验
        4.2.5 裸鼠成瘤试验
    4.3 讨论
        4.3.1 JSRV Env引起的细胞增殖作用
        4.3.2 JSRV Env引起的细胞转化
        4.3.3 JSRV Env引起的皮下肿瘤
    4.4 小结
5 试验四 JSRV Env转化细胞相关自噬因子及自噬体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组织及细胞
        5.1.2 抗体
        5.1.3 试验耗材及仪器
        5.1.4 试验试剂
        5.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5.1.6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OPA肺组织自噬因子表达分布
        5.2.2 OPA肺组织自噬因子Western blotting检测
        5.2.3 JSRV Env过表达细胞自噬因子Western blotting检测
        5.2.4 JSRV Env与Beclin-1互作
        5.2.5 透射电镜观察JSRV Env转化细胞中的自噬体
        5.2.6 CYTO-ID(?)自噬检测试剂盒检测自噬体
    5.3 讨论
        5.3.1 细胞自噬因子检测
        5.3.2 自噬体的观察研究
        5.3.3 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
    5.4 小结
6 试验五 JSRV Env转化细胞自噬流通状态检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细胞
        6.1.2 抗体
        6.1.3 试验耗材及仪器
        6.1.4 试验试剂
        6.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6.1.6 试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2.1 P62降解试验
        6.2.2 LC3 Ⅱ turnover试验
    6.3 讨论
        6.3.1 细胞自噬流的检测
        6.3.2 自噬与细胞稳态
        6.3.3 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流变化
    6.4 小结
7 试验六 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调控细胞自噬影响JSRV Env肿瘤形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组织及细胞
        7.1.2 抗体
        7.1.3 试验耗材及仪器
        7.1.4 试验试剂
        7.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7.1.6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
        7.2.1 JSRV Env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
        7.2.2 裸鼠腹腔给药试验
        7.2.3 JSRV Env裸鼠皮下肿瘤Western blotting检测
        7.2.4 JSRV Env裸鼠皮下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7.2.5 JSRV Env裸鼠皮下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7.3 讨论
        7.3.1 肿瘤的发生发展
        7.3.2 JSRV Env裸鼠皮下肿瘤生成
        7.3.3 肿瘤与细胞自噬
        7.3.4 细胞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7.4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门氏菌概述
    1.2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1.2.1 沙门氏菌的形态特性
        1.2.2 沙门氏菌的培养条件
        1.2.3 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
        1.2.4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1.2.5 沙门氏菌的抵抗力
        1.2.6 沙门氏菌的分型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1.4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1.4.1 国家标准方法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3 核酸检测方法
    1.5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1.5.1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LST)
        1.5.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6 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
        1.6.1 毒力岛
        1.6.2 质粒毒力基因
        1.6.3 肠毒素
    1.7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
        1.7.1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
        1.7.2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1.7.3 细菌细胞膜对抗菌药物通透性的改变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菌株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配制
        2.1.5 药敏纸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 沙门氏菌的PCR鉴定
        2.2.4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纯化培养及保存
        2.2.5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
        2.2.6 沙门氏菌血清型的鉴定
        2.2.7 沙门氏菌耐药表型检测
        2.2.8 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
        2.2.9 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与相对应的抗生素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2.2.10 沙门氏菌的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
        2.2.11 沙门氏菌的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2.2.12 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
        2.2.13 沙门氏菌与J53 接合实验
        2.2.14 沙门氏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3.1.1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
        3.1.2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PCR鉴定结果
        3.1.3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结果
        3.1.4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结果
        3.1.5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结果
        3.1.6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初步统计
    3.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特点分析
        3.2.1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表型分析
        3.2.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基因以及携带情况
        3.2.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3.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统计分析
    3.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与J53 的接合实验结果
    3.5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4.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分型、MLST分型以及亲缘关系分析
    4.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4.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和质粒耐药基因水平传递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概述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诊断与防治
    2 鸭疫里氏杆菌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3 双组份调控系统
        3.1 PhoP/PhoQ双组份系统
        3.2 PhoP/PhoR双组份系统
    4 细菌基因岛研究进展
    5 噬菌体与前噬菌体
    6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RAYM_RS09735/RAYM_RS09740 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学分析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1 抗生素类
        2.3.2 培养基
        2.3.3 其他缓冲液与试剂的配制
        2.4 细菌的培养
        2.5 实验动物
        2.6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转录组测序
        3.1.1 鸭疫里氏杆菌RNA提取
        3.1.2 构建转录组文库及测序分析
        3.2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2.1 cDNA的合成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鸭疫里氏杆菌转录因子phoP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1 phoP基因的克隆
        3.3.2 表达质粒pET28a-phoP的构建与鉴定
        3.3.3 PhoP蛋白的诱导表达
        3.3.4 SDS-PAGE
        3.3.5 PhoP蛋白的纯化
        3.4 鸭疫里氏杆菌PhoP box序列的预测
        3.5 凝胶迁移实验鉴定PhoP直接调控基因
        3.5.1 生物素标记的启动子片段的扩增
        3.5.2 凝胶迁移实验(EMSA)
        3.6 鸭疫里氏杆菌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6.1 引物设计
        3.6.2 RA-YM Nlp/P60 基因左右臂的扩增
        3.6.3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ec)的扩增
        3.6.4 Overlap PCR扩增连接
        3.6.5 阳性克隆的鉴定
        3.6.6 重组自杀性质粒p RE112-Nlp/P60-LSR的构建
        3.6.7 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6.8 Nlp/P60基因缺失株及其筛选鉴定
        3.7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7.1 Nlp/P60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7.2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8 Nlp/P60 基因缺失株对雏鸭LD50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GO富集分析
        4.2 多种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进化分析
        4.3 PhoP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4 EMSA验证PhoP直接结合Nlp/P60 基因启动子
        4.5 Spec基因、Nlp/P60 基因同源臂的扩增
        4.6 △Nlp/P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4.7 △Nlp/P60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8 △Nlp/P60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的研究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phoP、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鸭疫里氏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1.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菌株、质粒和实验动物
        2.4 细菌的培养
        2.5 实验动物
        2.6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引物设计
        3.2 phoP与 phoR基因缺失株自杀质粒的构建
        3.2.1 RA-YM phoP与 phoR基因左右臂的扩增
        3.2.2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ec)的扩增
        3.2.3 Overlap PCR扩增连接
        3.2.4 重组自杀性质粒p RE112-LSR的构建
        3.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筛选鉴定
        3.3.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筛选
        3.3.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PCR鉴定
        3.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3.4.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4.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5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分析
        3.5.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LD50的测定
        3.5.2 感染雏鸭组织和血液载菌量测定
        3.5.3 感染雏鸭病理切片制作
        3.6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测序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4.1.1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phoP和 phoR基因同源臂的扩增
        4.1.2 RA-YM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1.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4.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对雏鸭致病性的研究
        4.3.1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LD50测定
        4.3.2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血液组织载菌量的测定
        4.3.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病理切片观察
        4.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转录组学分析
        4.4.1 转录组测序质量
        4.4.2 phoP、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表达基因
        4.4.3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4 phoP和 phoR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RAP44噬菌体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整合
    1.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ATCC11845基因岛的预测
        3.2 比较分析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
        3.3 50K基因岛整合与外切
        3.4 自杀性重组质粒与R.anatipestifer的整合
    4 结果
        4.1 50K基因岛与RAP44噬菌体的比较分析
        4.2 鸭疫里氏杆菌50K基因岛结构分析
        4.3 50K基因岛整合与外切
        4.4 噬菌体RAP44整合酶介导自杀载体在鸭疫里氏杆菌中整合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章 介导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精确整合和切除整合酶的鉴定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鸭疫里氏杆菌10KGI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3.2 PCR验证10K GI整合岛的整合与外切反应
        3.3 包含整合酶与附着位点的自杀整合质粒的构建
        3.4 重组自杀性载体与R.anatipestifer的整合
        3.5 整合酶介导的eGFP在鸭疫里氏杆菌中的表达
    4 结果
        4.1 鸭疫里氏杆菌10K基因岛的分析
        4.2 鸭疫里氏杆菌10KGI的整合与外切
        4.3 10K基因岛整合酶介导的整合与外切
        4.4 整合酶介导的鸭疫里氏杆菌RA-YM外源基因表达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溶菌酶表达的影响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草鱼病害
    1.2 病原菌维氏气单胞菌
        1.2.1 维氏气单胞菌简介
        1.2.2 维氏气单胞菌对渔业的危害
        1.2.3 维氏气单胞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2.4 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溶菌酶研究进展
        1.3.1 溶菌酶结构
        1.3.2 溶菌酶功能
        1.3.3 鱼类溶菌酶的分布
        1.3.4 溶菌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1.4 免疫佐剂QCDC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质粒和细胞
        2.1.2 实验草鱼
        2.1.3 培养基和抗生素
        2.1.4 主要试剂盒及试剂
        2.1.5 引物
        2.1.6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正常生理状态下草鱼g型和c型溶菌酶转录水平
        2.2.2 草鱼感染AvX005后g型和c型溶菌酶转录水平变化
        2.2.3 草鱼g型和c型溶菌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2.4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的分离纯化
        2.2.5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抑菌活性
        2.2.6 草鱼g型和c型溶菌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2.7 草鱼溶菌酶对草鱼肝脏细胞感染AvX005的保护效果
        2.2.8 重组质粒对草鱼抵抗AvX005感染的保护作用
        2.2.9 草鱼注射lys-g和 lys-c后免疫反应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分析
    3.2 正常生理状态下草鱼g型和c型溶菌酶的转录水平
    3.3 草鱼感染AvX005后g型和c型溶菌酶转录水平变化
    3.4 携带His标签的重组质粒构建及鉴定
        3.4.1 pET28a-lys-g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3.4.2 pET28a-lys-c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3.4.3 pSmartⅡ-lys-c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3.5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对 AvX005 的裂解活性
        3.5.1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的诱导表达
        3.5.2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的纯化与复性
        3.5.3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活性检测
        3.5.4 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抑菌活性检测
    3.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7 重组质粒保护L8824细胞免受AvX005感染的能力
        3.7.1 病原菌AvX005对细胞L8824的半致死浓度
        3.7.2 细胞L8824 中重组蛋白rLys-g和 rLys-c的表达
        3.7.3 重组溶菌酶蛋白对细胞L8824抗AvX005感染的保护效果
    3.8 草鱼注射lys-g和 lys-c后免疫效果
        3.8.1 注射lys-g和 lys-c对草鱼抗AvX005 感染的影响
        3.8.2 注射lys-g和 lys-c对草鱼抗菌能力的影响
        3.8.3 注射lys-g和 lys-c后攻毒,草鱼组织病理学变化
    3.9 草鱼注射lys-g和 lys-c后免疫反应
        3.9.1 注射lys-g和 lys-c后血清溶菌酶活力
        3.9.2 注射lys-g和 lys-c后非特异性免疫变化
        3.9.3 注射lys-g和 lys-c后相关免疫因子变化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原菌AvX005对草鱼的致病性
    4.2 草鱼感染AvX005后溶菌酶的表达变化
    4.3 重组溶菌酶对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及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4.4 草鱼注射lys-g和 lys-c后免疫效果
    4.5 草鱼注射lys-g和 lys-c后免疫反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论文发表情况
本论文感谢以下基金项目资助
致谢

(8)乳制品和肉类中重要致病菌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al-time RP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RPA技术概述
        1.1.1 RPA技术及其原理
        1.1.2 RPA和其它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以及PCR的对比
        1.1.3 RPA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1.3.1 植物病毒
        1.1.3.2 动物和人病毒
        1.1.3.3 转基因作物
        1.1.3.4 寄生虫
        1.1.3.5 动物源性成分
        1.1.3.6 癌细胞
        1.1.3.7 细菌
        1.1.4 Real-time RPA技术要点和难点
    1.2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概述
        1.2.1 特性及感染现状
        1.2.2 检测现状
    1.3 食品中的大肠埃希菌O157:H7概述
        1.3.1 特性及感染现状
        1.3.2 检测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实时荧光RPA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菌株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
        2.2.1.1 奶粉溶液中DNA提取方法比较
        2.2.1.2 菌种DNA的准备
        2.2.2 引物探针设计
        2.2.3 反应体系和条件
        2.2.4 特异性
        2.2.5 灵敏度
        2.2.6 稳定性
        2.2.7 人工污染实验
        2.2.8 实际样品测试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NA提取方法的比对结果
        2.3.2 引物探针筛选结果
        2.3.3 反应程序的设置
        2.3.4 特异性实验结果
        2.3.5 灵敏度实验结果
        2.3.6 稳定性实验结果
        2.3.7 人工污染实验结果
        2.3.8 实际样品测试
        2.3.9 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实时荧光RPA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菌株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引物探针设计与筛选
        3.2.3 反应体系和条件
        3.2.4 特异性
        3.2.5 灵敏度
        3.2.6 稳定性
        3.2.7 人工污染实验
        3.2.8 实际样品测试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引物探针筛选结果
        3.3.2 特异性实验结果
        3.3.3 灵敏度实验结果
        3.3.4 稳定性实验结果
        3.3.5 人工污染实验结果
        3.3.6 实际样品测试
        3.3.7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SO7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鸡球虫概述
        1.1.1 鸡球虫的生活史
        1.1.2 鸡球虫的入侵机制
    1.2 鸡球虫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AMA-1)的研究进展
        1.2.2 柔嫩艾美耳球虫SO7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细胞因子在鸡球虫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虫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E.tenella总RNA的提取
        2.2.2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RT-PCR扩增与回收纯化
        2.2.3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2.4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2.5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RT-PCR扩增
        2.3.2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3.3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3.4 E.tenella HB株AMA-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用虫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RT-PCR扩增与回收纯化
        3.2.2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3.2.3 E.tenella HB株SO7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3.2.4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RT-PCR扩增
        3.3.2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3.3.3 E.tenella HB株SO7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3.3.4 E.tenella HB株SO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E.tenella HB株AMA-1、SO7基因的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鸡脾脏总RNA的提取
        4.2.2 鸡IL-2基因的RT-PCR扩增及回收纯化
        4.2.3 鸡IL-2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4.2.4 鸡IL-2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4.2.5 E.tenella HB株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GS115-p PIC9-IL2AMA-1、GS115-p PIC9-IL2SO7的构建
        4.2.6 E.tenella HB株重组蛋白IL2AMA-1、IL2SO7的表达与验证纯化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鸡脾脏总RNA的提取结果
        4.3.2 鸡IL-2 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4.3.3 鸡IL-2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4.3.4 鸡IL-2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4.3.5 E.tenella HB株免疫调节型真核表达载体GS115-p PIC9-IL2AMA-1、GS115-p PIC9-IL2SO7的构建结果分析
        4.3.6 重组蛋白IL2AMA-1、IL2SO7的表达与纯化验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E.tenella HB株重组蛋白IL2AMA-1、IL2SO7的免疫原性和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虫株
        5.1.2 主要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免疫保护力评价
        5.2.3 体液免疫水平测定
        5.2.4 细胞免疫水平测定
        5.2.5 抗氧化指标测定
        5.2.6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抗球虫效果评价
        5.3.2 体液免疫水平测定结果
        5.3.3 细胞免疫水平测定结果
        5.3.4 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1.1.1 病原学
        1.1.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危害及流行特点
        1.1.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耐药性
    1.2 噬菌体
        1.2.1 噬菌体的形态及分类
        1.2.2 噬菌体进化
        1.2.3 噬菌体的溶原性转换
        1.2.4 噬菌体转导
        1.2.5 噬菌体改变毒素的产生和分泌
    1.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2 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所用菌株、细胞
        3.1.2 酶和试剂
        3.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1.4 主要实验器材
        3.1.5 实验动物
    3.2 方法
        3.2.1 病料的来源
        3.2.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3.2.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3.2.4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耐药基因的扩增
        3.2.5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3.2.6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3.2.7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2.8 噬菌体整合菌株的筛选
        3.2.9 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 生物学特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4.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4.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耐药基因的扩增
    4.4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4.5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4.5.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4.5.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裂解谱测定
    4.6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7 噬菌体整合菌株的筛选
    4.8 整合菌株Bb01+与亲本菌株Bb01 生物学特性分析
        4.8.1 生长特性
        4.8.2 药物敏感性试验
        4.8.3 血清敏感性试验
        4.8.4 细胞吞噬试验
        4.8.5 细胞黏附与侵入试验
        4.8.6 小鼠MLD的测定
5 讨论
    5.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5.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5.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投稿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化脓隐秘杆菌分子特性研究[D]. 杨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东毕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D]. 岳永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绵羊肺腺瘤病毒囊膜蛋白诱导细胞自噬参与肿瘤形成的研究[D]. 杨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D]. 宋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6]鸭疫里氏杆菌PhoP/PhoR双组份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基因岛整合酶功能研究[D]. 王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7]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溶菌酶表达的影响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D]. 陈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8]乳制品和肉类中重要致病菌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al-time RP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刘婧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SO7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D]. 闫艳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9(08)
  • [10]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D]. 杨斓.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中国预防兽医学杂志投稿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