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新设备国外试产需谨慎

进口新设备国外试产需谨慎

一、进口国外试制的新型设备应慎重(论文文献综述)

李皓博[1](2016)在《上海WS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组织管理行为,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管理的一股新潮流。技术创新作为高科技企业配置资源、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世界各国企业都在积极调整其技术发展战略,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作为谋求企业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本文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出发,就上海WS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提出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系统的理论综述,并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选择及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第三章介绍了WS公司概况,对WS公司技术创新的背景及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第四章对WS公司技术创新内外部及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总结WS公司的优劣势;第五章对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定位,并对今后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设计和选择,通过真空吸尘设备技术创新的不同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共性与不同点,为日后技术创新时提供经验借鉴;第六章结合企业自身优劣势及产业环境和国家政策,制定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对策,分析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及资金组织在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影响,从而确保技术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总结了WS公司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时的几点思考,为日后工作提供指引;第七章结论,对论文进行总体概括,提出后续跟进的研究方向。上海WS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属于环保高科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唯一的制胜法宝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鄢进波[2](2016)在《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近代以来,上海因为商业的兴盛逐渐发展为远东地区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也曾被中共看作“罪恶的都市”与“革命的堡垒”1的集合体。建国初期政权新建之时,中共以执政党身份在国内城市人口最多、社会成分最为多样、工商业最为兴盛的上海,开展了面向社会各阶层群众的统战、宣传和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赢得了社会各界群众对中共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支持。本文从历史视角厘清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国情背景下,面对上海这样一座特别的城市,党的群众工作经历了从重构、整顿到巩固的特殊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阶层采取了统战、组织、宣传等体现中国特色的工作路径,为现时代中共以执政党身份在特大型城市贯彻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提供历史借鉴。导言指出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群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成为国内各政党的执政根基和争取对象,党群关系的好坏更是左右了政权更替。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工商业中心,社会结构错综复杂、群众思想异质多元,是考验执政党治理能力的重要场域;建国初期,中共以执政党身份在这样一座特别城市贯彻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对党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第一章论述建国初期上海群众工作的缘起。首先,本章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角阐释群众路线及群众工作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殊革命历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群众工作是中共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宣传、组织、教育等实践活动,是贯彻具有中国特色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其次,中共开展群众工作经历了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对象、方式存在差异,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理论奠定了基础。再次,近代上海城市人口结构、社会阶层、治理方式鲜明体现了旧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中共在建国初期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与上海城市的特殊实际情况结合,重新确立上海发展方向,这必然要求党的群众工作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成功运用于大城市实际情况的典范。第二章分析建国初期上海群众工作从重建到强化阶段的不同特征。首先,中共接管上海后,面临原国民党政权与群众关系疏远的不利局面,为争取各阶层群众支持,中共根据城市实际情况整顿纪律,以恢复生产为核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原则有序接管城市政权,探索构建新型党群关系途径;其次,面对建国初期上海市民复杂的社会心态,中共动员“单位”与“非单位”群众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加强对社会各界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巩固了城市政权的合法化地位,体现了特殊时代环境下新型党群关系;再次,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共根据上海私营工商者集中、利益关系复杂的格局,以多种方式动员公私合营,强化了在工商界的群众基础。第三章从实践角度分析对各阶层群众开展的统战、组织和宣传工作。本章分析中共与旧职员、民主人士、工商业者等群体的合作方式,认为统战政策是党在特殊时代环境中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商界灵活运用的体现;同时,宣传教育作为改造群众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共通过“反投机运动”、“镇反运动”教育社会各阶层群众,并借助报纸、图书馆等宣传载体加强思想渗透,增强了党群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共发挥人民代表会议、工会、工商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协助作用,将社会各阶层群众纳入组织体系,为联系群众提供了多样化渠道。由此可见,中共在上海城市采取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城市实际工作中的体现。第四章分析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稳定的宣传、组织工作制度有利于城市政权的巩固;为了转变宣传工作薄弱的局面,中共根据上海工商企业众多的实际情况,以单位为主要对象进行宣传网制度建设,在基层培养联系群众的宣传员,强化了宣传教育在群众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党与上海无组织里弄群众之间的松散关系,中共领导各里弄居民建设自治性组织制度,在服务居民生活的同时承担了组织、教育居民的责任,是特殊时空环境下中共在城市市民生活空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益尝试。第五章考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动因及效果。本章从执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分析建国初期上海城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成就,认为中共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形成了符合当时上海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群众工作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容易导致党群关系紧张,是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引以为鉴的地方。

杨玉[3](2015)在《大型电站锅炉低NOx煤粉旋流燃烧器流动和燃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每年消耗的煤中约一半用于燃烧发电。燃烧器是煤粉燃烧的关键设备,合理设计的燃烧器不仅能够保证煤粉的及时着火、降低能耗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近十多年来,煤粉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政府部门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很多燃煤电厂在锅炉上应用了先进的低N()x旋流燃烧器。由于我国电站锅炉用煤存在煤质差且煤种多变等特点,许多应用了低NOx旋流燃烧器的锅炉会出现飞灰含碳量高、燃烧器喷口结焦、侧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吸收国外先进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我国煤质特点的旋流燃烧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PDA)对一款HT-NR3型低NOx旋流燃烧器的气固两相流动特点进行了实验测量。该旋流燃烧器流场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一次风、环形回流区和二次风。增大外二次风扩口角度能增强空气分级的深度,有利于减少NOx的排放,但当外二次风扩口角度为60°时,二次风出现了“飞边”的现象。然后采用DEM-CFD方法研究了其一次风管道结构对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作用。小颗粒具有较好的跟随特性,它们的分布特点基本不受一次风管道结构的影响。一次风管道能够将St大于1的颗粒浓缩在一个较窄的带状区域,形成一种燃料浓淡分级的气粉结构。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NOx煤粉旋流燃烧器,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该旋流燃烧器的火焰形状、结构和低氮性能等特点。从新型旋流燃烧器一次风管中喷出的颗粒能穿入回流区很长的距离,并通过回流区扩散到二次风区域,这种气粉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大的还原性气氛区,有利于降低NOx的排放。该旋流燃烧器成功应用于一台600MW的电站锅炉,能将炉膛出口氮氧化物浓度控制在300 mg/Nm3以内。该低NOx燃烧器火焰的扩展角约为600,火焰的直径先增大,最大约1.25米,随后火焰直径变小,在距离喷口约1.6米处火焰直径达到最小值。该燃烧器火焰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一次风区域、回流区、高温火焰区和二次风区。回流区存在于一次风区域和高温火焰区之间,进一步延迟了二次风与一次风的混合,加深了空气分级的程度,增大了还原区域的范围,能起到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作用。燃烧器火焰的图像能够代表燃烧器的燃烧状态,炉膛内燃烧器火焰的亮度和温度随标高的变化特征是先升高后降低,在第三层燃烧器标高处达到最大值。基于分级点火的理念,在FW旋风分离燃烧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微油点火旋风分离燃烧器,微油点火旋风分离燃烧器在富燃管道中所采用的两级燃烧室结构,能够用少量的油点燃第一级燃烧室内的煤粉颗粒,然后利用已经着火的煤粉所释放的热量在第二级燃烧室内点燃更多的煤粉颗粒,从而使油的消耗量会大幅度降低。该徽油点火燃烧器在某300MWW火焰锅炉上的应用能减少70%的燃油消耗。最后本文研究了一台配备了HT-NR3型旋流燃烧器的600MW锅炉的高温腐蚀情况。该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区域主要分布在侧墙中心区域,腐蚀产物主要为铁的硫化物。该锅炉的HT-NR3型旋流燃烧器采用了火焰内脱除NOx的理念,其火焰短粗且扩展角较大,靠近侧墙的旋流燃烧器的火焰冲刷侧墙水冷壁的可能性增大。此外该锅炉将20%的二次风量作为燃尽风从主燃区上方喷入炉膛,使得燃烧器区域的火焰处于缺氧燃烧的状态,形成还原性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FeS的形成。当靠近侧墙的燃烧器的还原性火焰冲刷侧墙时,会使火焰中未燃尽的燃料和FeS在侧墙水冷壁的沉积。未燃尽的燃料和FeS会引发水冷壁高温腐蚀。

肖广林[4](2014)在《齿轮渗碳钢18CrNiMo7-6的制备及组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作为实验材料。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户和后续生产的要求,对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进行了试制工艺及组织性能的分析研究,旨在改善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的制备工艺、合理控制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的晶粒度及微观组织,从而提高其组织性能,为下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好原材料基础准备。课题进行了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的试制。根据前期的生产制备经验,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试验钢制备工艺路线,分析各工艺过程对试制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各工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控制要点。进而提出了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制备工艺的试制工艺难点及工艺控制,从而获得组织性能优异的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为获得优异的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微观组织,课题以晶粒度作为参考对象,对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进行了晶粒度控制分析。按照制定的晶粒度试验方案,选取18CrNiMo7-6试验钢进行分析测试,讨论了化学成分(合金元素)对晶粒度及组织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成分选择与控制。重点比较分析不同Al/N比条件下的晶粒度级别及组织性能,讨论了Al/N对晶粒度的影响体制,即AlN控制晶界迁移理论。分析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从而获得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后期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条件。着重比较原始退火态、正火处理及回火处理对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各热处理工艺对试样钢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确定18CrNiMo7-6齿轮渗碳钢后期较为优异的热处理制度。

高舒[5](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研究说明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任建华[6](2012)在《甲基纤维素增重造粒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工作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并将其应用于甲基纤维素的挤出造粒工艺中,有效地提高了甲基纤维素颗粒的容重和溶解度。在双螺杆挤出机的啮合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螺杆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了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螺杆的三维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完成了对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的优化设计和开发,获得了最优化的设计尺寸。使用Pro/E软件完成了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的实体建模,并采用ANSYS软件对螺杆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和响应分析。最后,对挤出的甲基纤维素产品进行了系统的表征,根据表征结果对甲基纤维素产品的增溶、增重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增重造粒生产工艺。

郑克盛[7](2011)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倡导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技术贸易不仅与传统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并驾齐驱,在交易总额上更趋向于成为最主要的交易类型。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紧密相关,因此技术风险一直是商业投资中重要的评估对象。由于国际技术贸易法中私法行为公法化的趋势,以及技术转让对一个国家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行动日益高涨,政府管制措施也逐渐成为技术贸易上的重要课题。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是传统民法不可抗力制度中常被讨论的命题,那么在国际商事活动中,尤其是在国内法与国际商法交叉的领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或障碍,何种情况下可以援用不可抗力,特别是能否主张政府行为或者技术风险作为不可抗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技术转让与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投资与国际技术贸易的相关性,用以说明国际技术贸易自身的特点。并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客体“技术”的定义与选取范围、国际技术贸易所包含的合同种类之法律关系进行了说明。在界定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概念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进行了厘清。通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技术转让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政府行为对技术贸易的规制、技术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得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对我国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的结论。在第二章中,针对不可抗力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不抗力的理论基础、构成要件、类型、法律效果与风险分配,并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制度进行了比较法上的研究。对于情事变更的原则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在我国法律制度最新的发展架构下,就其定义、构成要件、比较法研究、法律效果等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的异同。此外,通过对合同违约归责理论与不可抗力制度之适用的联系的说明,对中国现行不可抗力的法律制度提出分析与建议。在第三章中,首先说明技术贸易中私法行为公法化的特点,就国际商法与国内法之间交叉领域如何适用法律规范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国际技术贸易法中各种合同与法律适用。通过介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确立了技术贸易当事人之间任意性法律关系的判断准则。另外辅以国际商事合同通则、FIDIC合同条件、UCP500等国际商业惯例的不可抗力规定做比较,对销售公约及合同通则与我国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也做了较完整的比较。最后对国际技术贸易法之法制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第四章中,对于技术风险的定义予以梳理,并列出技术难度因素、同类市场因素、法律制度因素等三个部分来与技术开发合同、技术移转合同、技术咨询与服务合同等各类合同做交叉分析讨论,试图将技术风险类型化,并对我国不可抗力三要件进行检视,以了解技术风险在不可抗力原则中的适用范围及可能的类型为何。在第五章中,针对政府行为的定义、范围予以界定,并就政府行为是否适用不可抗力原则予以展开讨论,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探讨。此外,以我国的技术进出口管理为对象,就现行法律下的管理状况做一介绍,并以一般管理、两用技术之管理、审查与否、对特定经营者或国家地区与产业等方式对政府行为进行分类,最后再以不可抗力要件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第六章中,针对目前的法制下不可抗力规定过于原则的现状,本文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则,提出可以用约定的方式即在合同中自我设置不可抗力条款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指出了约定不可抗力条款需要一些注意事项。

陈延清[8](2010)在《X80高钢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输送管线(特别是天然气管线)总的发展趋势是持续提高钢管的强度水平,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管线的建设成本和输送成本,X80钢级已逐渐成为目前高压输送天然气管线的首选钢级。X80管线钢由于综合力学性能和焊接性好,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2008年初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输气管线是世界上距离最长、口径最大、使用X80管线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天然气管线,主干线长4918km全部采用Φ1219mm的X80管线钢管。X80级管线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特点,制管过程中使用的埋弧焊丝要求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还有较好的低温韧性,为了满足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开工建设的需要和工程的顺利实施,研制了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根据《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工程用螺旋缝埋弧焊管技术条件》确定了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开发的目标。通过分析X80级管线钢的成分、性能特点,以及合金元素在焊缝金属中的作用和强韧化机理,设计了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的基础成分,根据实验室小炉钢的试验结果,确定了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合金系和主要合金元素的含量范围。通过工业化试生产,探索了首钢采用210t转炉生产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的生产工艺,优化了低碳、低硅、低硫磷钢的脱氧工艺和合金化工艺,实现了工业化大生产,批量生产的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成分均匀,非金属夹杂物含量低,钢质纯净。研发的X80级管线钢埋弧焊丝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研制的烧结焊剂F80匹配,采用高达1.65m/min焊速,焊接武钢、马钢、太钢、首钢的X80热轧板卷,钢管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冲击功、维氏硬度均满足了《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工程用螺旋缝埋弧焊管技术条件》的要求。焊丝熔敷金属和钢管焊缝金属以针状铁素体为主,复合的非金属夹杂物是针状铁素体的形核中心,微合金元素Zr加入,提高针状铁素体的比例。研发的焊丝已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产品鉴定,并成功应用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

赵榄[9](2010)在《企业家要素增进与动态比较优势提升 ——一个转型经济下技术进步的视角》文中指出自亚当·斯密创立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创立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正是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使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可以说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成功实践。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国际分工的深化,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在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占据了全球价值链中高利润的环节。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由于在国际竞争中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这一初级要素参与分工,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我国要避免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利润分配等环节中被低端锁定的命运,就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内涵,追求动态的比较优势。“干中学”和创新虽然已经被证明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两大来源,但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提升“干中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本国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机理却研究甚少。受新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启发,我们认为,一国的企业家要素将通过持续地“干中学”和自主创新,进而对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以及比较利益的动态获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研究企业家要素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我国加快动态比较优势构建、实现比较利益增进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首先定量测度了我国各省区企业家要素的丰度和能力,接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了企业家要素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干中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本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当然,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比较利益不断增进的基础上。因此,本研究接着从企业家要素丰度和结构的角度,探寻了其对地区比较利益获取差异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动态比较优势提升过程中企业家要素的显化障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家要素显化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所作的创新性探索要点如下:1、揭示了企业家要素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对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特殊重要性,由此拓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增强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从而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扭转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益思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唯有廉价劳动力要素可以参与,由于这类初级要素相对不稀缺,必然导致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体系中被“低端锁定”,进而只能获取微薄的比较利益。但这一理论忽略了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市场竞争结构的差异性,作为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家要素在完全市场化之前往往处于“隐性”状态,而这类要素若能在适宜的市场化制度环境下得到“显化”,将能对一揽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和创新效率,进而动态地提升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和水平,增进本国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2、突破了传统人力资本研究方法的局限,将企业家纳入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地区比较利益与富裕状况差异等分析框架,构建了对企业家资源丰度进行测度的指标,并通过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与验证了上述理论发现与实践途径.通过构建企业家资源提升“干中学”效应和创新能力的内生增长模型,拓展了以企业家资源为核心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实现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的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中,突破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大多采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替代变量的窠臼,构建了企业家资源的定量测度方法,并验证了企业家资源对“干中学”效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3、剖析了中国企业家要素拓展中的“瓶颈”约束——限制“干中学”的行业准入壁垒。这一壁垒在开放经济中,实际上堵塞了我国企业家通过“干中学”获取动态比较优势的源泉,是中国企业家要素显化与拓展之路上的严重障碍,笔者对如何化解此障碍做了探索。对行业的准入限制以及外资企业的“挤出”效应使得我国企业家更多地聚集在“干中学”效应较弱的出口加工行业,而这些加工行业的研发部门往往设在发达国家,这种“干”与“学”的国别分离将导致我国企业家较难接触到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无法通过“干中学”实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造成企业家要素作用发挥的局限,不利于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实践中,可从宏观法律经济制度、中观产业政策制度以及微观激励制度三个层面破除企业家资源的“显化”障碍,促进我国企业家要素的持续发展。

于倩[10](2008)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流通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直接出口本国资源产品的方式,逐步向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加工制成品出口的方式转变。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工贸易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涉及我国大部分产业,而且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加工贸易的发展初期,我们大多是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小的生产环节从事生产制造活动,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位置。但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必然会导致价值链向上下游产业深化发展,产业间相互配套,同时还可带动一些有实力的本土产业逐步融入国际生产活动环节当中,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使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全球价值链理论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制定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指导跨国公司依据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符合其利益的生产体系,将销售、设计、研发等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将利润率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同时也成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的指导理论。也就是说除特定产业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国内形成某个产业完整的生产链条,只有在成本最优化原则指导下,在成本最低、最具资源优势的国家间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和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协作,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才有可能沿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挺进,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所以说,加工贸易是产业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新形式。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其融入全球化产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链条。本文旨在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和制约其分工地位提升的原因,寻求解决困扰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有效方法,同时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如何抓住当前跨国公司新一轮全球战略调整的机遇,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找准位置,借助其全球生产体系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二、进口国外试制的新型设备应慎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国外试制的新型设备应慎重(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WS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环保除尘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环保除尘技术研究现状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预期达到的目标和主要创新点
        1.4.1 预期达到的目标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2.1 技术创新概述
        2.1.1 技术创新的含义
        2.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2.1.3 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
        2.1.4 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2.2 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理论
        2.2.1 技术创新战略的含义及特征
        2.2.2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
        2.2.3 技术创新战略的构成要素
        2.2.4 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和模式选择
        2.2.5 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 WS公司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WS公司概况
    3.2 WS公司真空吸尘设备技术创新的背景
    3.3 WS公司真空吸尘设备技术创新设计依据
    3.4 WS公司环保除尘技术主要创新点和技术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3.4.1 WS公司环保除尘技术主要创新点
        3.4.2 WS公司环保除尘技术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3.5 WS公司技术创新中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3.5.1 创新意识薄弱,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3.5.2 技术密集度不高,效益低
        3.5.3 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
        3.5.4 创新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
第四章 WS公司技术创新环境SWOT分析
    4.1 WS公司技术创新内部环境SWOT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
        4.1.2 劣势(Weakness)
    4.2 WS公司技术创新外部环境SWOT分析
        4.2.1 机遇(Opportunity)
        4.2.2 威胁(Threats)
    4.3 SWOT模型分析
第五章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设计
    5.1 WS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5.1.1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
        5.1.2 WS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
        5.1.3 WS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5.2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
    5.3 WS公司技术创新的关键控制点
        5.3.1 技术理论创新
        5.3.2 模仿创新关键控制点“产品的外观创新”
        5.3.3 自主创新关键控制点“产品的结构和工艺创新”
        5.3.4 合作创新关键控制点“科研费用及成果”
    5.4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阶段和目标
第六章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6.1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优化
        6.1.1 刚柔并用的分化组织结构
        6.1.2 灵活无层次的网络化组织结构
        6.1.3 形式多样的合作化组织结构
    6.2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
        6.2.1 人力资源管理在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
        6.2.2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人才选拔机制
        6.2.3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6.2.4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人才评价机制
        6.2.5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人才激励机制
    6.3 WS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6.3.1 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
        6.3.2 技术创新资金的费用分配
        6.3.3 技术创新融资的制约因素
    6.4 科技管理的战略地位
        6.4.1 制定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研发机制
        6.4.2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力度,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6.4.3 加强产、学、研技术合作创新来提升自身优势和创新能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因商而兴:上海精神与上海人
    三、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四、研究文献综述
    五、研究路径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中共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缘起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围阐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围
        二、1949至1956年的时段内涵
    第二节 中共群众路线的起源及城市群众工作的缘起
        一、中共群众路线的提出及群众工作实践历程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城市群众工作的探索过程
        三、上海解放前中共接管城市的群众工作经验总结
    第三节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上海城市发展促使商人、资本家、知识分子等上升为精英阶层
        二、上海城市发展为工人阶级壮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上海城市发展为底层边缘群体提供了生存空间
        四、上海城市发展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第四节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的四重变奏与发展定位
        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二、从帝国主义的桥头堡到海防前沿和国际友好交流平台
        三、民间社团组织从散漫到有序化
        四、人口结构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
第二章 重构到强化: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重构:中共在上海构建新型的党群关系(1949-1950)
        一、劫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上海群众关系恶化
        二、集训:中共部队接管上海前的筹备工作
        三、接管:中共密切上海群众关系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 调整:“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党群互动(1950-1953)
        一、抗美援朝运动前上海各阶层群众的社会心态
        二、中共领导上海各阶层群众参与抗美援朝运动过程
        三、上海各行业群众参与抗美援朝运动的方式分析
    第三节 强化: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阶段群众的道路选择(1953-1956)
        一、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利益各方的复杂关系
        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合作方式分析
        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工会的作用及工作方式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协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运用
        一、留用与改造:中共对原政府机构人员的工作方式分析
        二、协商:中共与上海民主人士的合作方式分析
        三、中共与上海工商界人士的合作特征分析
    第二节 宣传教育:中共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反投机活动中宣传教育的特征及作用分析
        二、群众性运动中宣传教育的特征分析
        三、宣传载体联系群众的作用与方式分析
    第三节 组织协助:中共开展群众工作的部门机构
        一、人民代表会议是党和政府沟通群众的渠道
        二、工会是协助党和政府组织群众的助手
        三、工商联合会是协助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第四章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群众工作的宣传制度分析
        一、宣传网制度初建阶段宣传员的发展方式分析
        二、宣传网制度巩固阶段宣传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分析
        三、宣传网整顿阶段宣传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分析
    第二节 群众工作的组织制度分析
        一、里弄临时性群众组织制度建设特点分析
        二、里弄常规性群众组织制度建设特点分析
        三、里弄群众组织制度的案例分析——以宝兴里为例
第五章 历史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动因与效果考察
        一、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动因分析
        二、走向社会主义: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的效果考察
    第二节 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历史经验分析
        二、评价与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大型电站锅炉低NOx煤粉旋流燃烧器流动和燃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粉旋流燃烧器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煤粉旋流燃烧器的发展
        1.2.2 国内旋流燃烧器的发展
    1.3 煤粉旋流燃烧器的研究现状
        1.3.1 气固两相流场研究
        1.3.2 热态燃烧和NO_x排放研究
        1.3.3 火焰测量
        1.3.4 高温腐蚀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旋流燃烧器气固两相流场的测量
    2.1 引言
    2.2 冷态模化计算
    2.3 实验系统
    2.4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PDA)
        2.4.1 PDA测量原理
        2.4.2 PDA操作流程和测量参数选择
    2.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流燃烧器一次风管道内气固两相流的DEM-CFD模拟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
    3.3 实验和计算工况
    3.4 结果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次风管道结构对旋流燃烧器火焰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600MW电站锅炉和运行参数
    4.3 数学模型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单个旋流燃烧器模拟结果
        4.4.2 全炉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NO_x煤粉旋流燃烧器火焰特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低NO_x旋流燃烧器和锅炉
    5.3 火焰测量方法
        5.3.1 火焰拍摄系统
        5.3.2 抽气测温系统
    5.4 测量结果和分析
        5.4.1 火焰结构
        5.4.2 燃烧器轴向温度和组分分布
        5.4.3 燃烧器火焰的温度和亮度随标高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微油点火旋风分离燃烧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锅炉和旋风分离燃烧器介绍
    6.3 微油点火旋风分离燃烧器的实验研究
        6.3.1 实验介绍
        6.3.2 实验结果分析
    6.4 微油点火旋风分离燃烧器内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6.4.1 数学模型
        6.4.2 计算工况
        6.4.3 模拟结果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低NO_x旋流燃烧器对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影响
    7.1 引言
    7.2 锅炉和低NO_x旋流燃烧器
    7.3 侧墙水冷壁高温腐蚀分析
        7.3.1 高温腐蚀整体特点
        7.3.2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7.4 锅炉炉内气氛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8.1.2 主要创新点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项目经历
    获奖经历

(4)齿轮渗碳钢18CrNiMo7-6的制备及组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齿轮渗碳钢的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齿轮渗碳钢的组织性能研究
        1.3.1 基体组织的淬透性
        1.3.2 齿轮钢微合金化
        1.3.3 渗层组织的控制
    1.4 奥氏体晶粒度分析研究
        1.4.1 晶粒度
        1.4.2 奥氏体晶粒长大
        1.4.3 奥氏体长大影响因素及控制
        1.4.4 奥氏体长大动力学
        1.4.5 奥氏体晶粒细化
    1.5 齿轮渗碳钢 18CrNiMo7-6 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学成分
        2.1.2 晶粒度
        2.1.3 末端淬透性
        2.1.4 力学性能
    2.2 实验方法
        2.2.1 18CrNiMo7-6 试验钢的制备
        2.2.2 晶粒度试验
        2.2.3 组织分析
        2.2.4 性能测试
第3章 18CrNiMo7-6 齿轮渗碳钢的制备工艺
    3.1 引言
    3.2 制备工艺流程
        3.2.1 冶金工艺流程
        3.2.2 加热工艺规范
        3.2.3 锻造工艺方法
    3.3 18CrNiMo7-6 齿轮渗碳钢试制与检测
    3.4 工艺流程对制品的影响
        3.4.1 冶金工艺
        3.4.2 加热工艺
        3.4.3 锻造工艺
        3.4.4 制备工艺难点及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8CrNiMo7-6 齿轮渗碳钢的组织性能控制分析
    4.1 引言
    4.2 晶粒度试验
        4.2.1 试验内容
        4.2.2 试验结果
        4.2.3 检验结果讨论
    4.3 化学成分对晶粒度的影响及最佳成分选择
        4.3.1 化学成分的影响
        4.3.2 最佳成分选择及控制
    4.4 Al/N 比对晶粒度的影响及控制选择
        4.4.1 氮化铝控制晶界迁移理论
        4.4.2 不同 Al/N 比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工艺对 18CrNiMo7-6 齿轮渗碳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原始退火态
    5.3 正火处理
    5.4 回火处理
    5.5 力学性能分析
        5.5.1 力学性能测试
        5.5.2 不同热处理试样的淬透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乐改”纪事本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 政策资料
        二 学界研究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一 结构设置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意义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西方影响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第二节 乐改思路
        一 称谓差异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小结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节 1900—1949
    第二节 1949—2000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小结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分类说明
    第二节 吹管乐器
        一 笛类
        二 笙类
        三 埙
        四 唢呐
        五 箫、排箫
        六 新篪
        七 尺八
        八 其他
    第三节 拉弦乐器
        一 二胡
        二 板胡
        三 四胡
        四 大筒
        五 轧筝
        六 幢琴
        七 革胡
        八 雷琴
        九 高胡
        十 京二胡
        十一 拉阮
        十二 坠新胡
        十三 宛胡
        十四 古瓶胡
        十五 三胡
        十六 其他
    第四节 弹拨乐器
        一 扬琴
        二 琴
        三 筝
        四 琵琶
        五 阮
        六 三弦
        七 柳琴
        八 月琴
        九 箜篌
        十 豫琴
        十一 浪琴
    第五节 打击乐器
        一 鼓
        二 响铜乐器
        三 编磬
        四 其他
    第六节 其他改革
        一 材质改革
        二 工艺改进
        三 乐器创制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改革内容
        一 吹管乐器
        二 拉弦乐器
        三 弹拨乐器
        四 打击乐器
    第二节 总体情况
    小结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第一节 改革状况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一 振动方式
        二 外形、共鸣箱体
    第三节 反思
    小结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一 称谓需要标准
        二 材质需要标准
        三 性能需要标准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一 推广途径
        二 推广效果
    小结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一 独奏
        二 乐队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一 演奏法
        二 创作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四 其他
    小结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一 乐器本身
        二 地方乐种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6)甲基纤维素增重造粒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甲基纤维素
        1.1.1 纤维素及纤维素醚类衍生物
        1.1.2 甲基纤维素结构和性质
        1.1.3 甲基纤维素生产现状
        1.1.4 粉体造粒技术
    1.2 双螺杆挤出机
        1.2.1 非啮合双螺杆挤出机
        1.2.2 啮合异向双螺杆挤出机
        1.2.3 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
        1.2.4 其他新型双螺杆挤出机
    1.3 机械挤出
        1.3.1 挤出理论
        1.3.2 挤出过程固体输送
    1.4 固体的机械活化
        1.4.1 机械活化基本知识
        1.4.2 机械活化机理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双螺杆挤出机数学模型
    2.1 啮合原理
    2.2 端面啮合曲线的数学模型
    2.3 螺杆立体结构数学模型
    2.4 中心距与螺顶角的关系
    2.5 螺杆轴截面上的曲线形状
    2.6 同向旋转双螺杆螺槽深度的计算
    2.7 螺杆尺寸之间的基本关系
    2.8 螺杆三维模型
    2.9 啮合双螺杆的四个间隙
    2.10 本章小结
3 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研发
    3.1 双螺杆挤出机开发剖析
        3.1.1 生产效率
        3.1.2 产品质量
        3.1.3 功能多样化
    3.2 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结构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主要结构参数
    3.3 结构尺寸优化设计
        3.3.1 优化问题定义
        3.3.2 优化方法
        3.3.3 优化计算
        3.3.4 优化结果
    3.4 计算机辅助三维实体造型
        3.4.1 Pro/Engineer Wildfire概述
        3.4.2 挤出机零件实体建模
    3.5 螺杆结构分析
        3.5.1 有限元概述
        3.5.2 ANSYS软件
        3.5.3 有限元分析
    3.6 螺杆和机筒的耐磨损性能分析
        3.6.1 螺杆耐磨损性能分析
        3.6.2 机筒耐磨损性能分析
    3.7 三阶式双螺杆挤出机样机试制
    3.8 本章小结
4 挤出工艺其它辅助设备研发
    4.1 湿粉碎机
        4.1.1 工作原理
        4.1.2 粉碎机的功率消耗
        4.1.3 主要结构的参数确定
        4.1.4 粉碎机实体设计
    4.2 强制加料器
    4.3 三级减速器设计
    4.4 冷却系统
    4.5 PLC自动化控制
        4.5.1 系统的组成
        4.5.2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4.5.3 地址分配
        4.5.4 程序调试
        4.5.5 控制面板
    4.6 本章小结
5 双螺杆挤出机挤出试验
    5.1 甲基纤维素微观性能分析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2.3 分析及表征方法
    5.3 原料性质及设备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5.3.1 原料含水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5.3.2 挤出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L/D和螺杆组合方式对挤出造粒的影响
        5.3.4 湿粉碎机选型对湿粉碎造粒的影响
    5.4 不同挤出机挤出对产品结构特性的影响
        5.4.1 机械活化对产品晶体结构的影响
        5.4.2 机械活化对产品结晶形态的影响
        5.4.3 机械活化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5.5 机械活化对产品理化性质的影响
        5.5.1 机械活化对产品溶解性能的影响
        5.5.2 机械活化对产品容重的影响
    5.6 增溶、增重机理讨论
    5.7 挤出工艺和相关设备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问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法律概念的界定
    一、国际技术转让与国际技术贸易
    二、国际技术投资与国际技术贸易
    三、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的客体
    四、本文中对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客体的界定
    五、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的类型
    六、技术风险的界定
    七、政府行为的界定
第二章 私法上的不可抗力原则
    第一节 中国法制下不可抗力的定义与要件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与理论
        二、中国民法实定法上的不可抗力
        三、不可抗力的要件
        四、不可抗力的类型
    第二节 不可抗力与商业风险的区别
    第三节 台湾民法上的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的性质与类型
        二、台湾民法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
        三、不可抗力的类型
        四、小结
    第四节 其他各国关于不可抗力的比较法研究
        一、法国
        二、德国
        三、美国
    第五节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原则比较
        一、情势变更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二、情势变更的法律规定
        三、情势变更的要件与法律效果
        四、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原则的异同
    第六节 不可抗力的风险分配与损失承担
        一、合同违约归责制度的探讨
        二、风险承担的讨论
        三、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
    第七节 现行法制评析
        一、不可抗力的适用
        二、中国不可抗力制度的立法建议
第三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第一节 国内法与国际法适用原则的探讨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特殊性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私法行为公法化
        三、国际商法的内容与适用
        四、国际商法中有关技术贸易合同法律关系的规范
    第二节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一、“非所能控制障碍”的要件
        二、“非所能控制障碍”的免责
        三、第三人与附随义务的规定
        四、相关判例
    第三节 其它国际商法关于不可抗力的规范
        一、《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不可抗力
        二、FIDIC 合同条件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三、UCP500 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第四节 国际商法与中国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建议
        一、国际商法与中国法律制度的比较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立法建议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风险
    第一节 技术商品的特殊性
        一、技术风险的定义
        二、技术风险的分类
        三、技术合同的风险分配
    第二节 各种技术合同中的技术风险
        一、技术开发合同的风险类型
        二、技术转让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三、技术咨询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四、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第三节 不可抗力中的技术风险
        一、合同风险的不可抗力要件检视
        二、风险分配与不可抗力的探讨
第五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
    第一节 技术贸易下中的政府管理行为
        一、政府行为的范围与分类
        二、政府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三、几种重点的政府行为
        四、政府行为对不可抗力的适用
        五、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中国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
        一、中国现行技术进出口制度
        二、技术投资
        三、知识产权保护
        四、限制性商业行为的保护
        五、反垄断措施
    第三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出口管制
        一、美国技术出口管制
        二、欧盟技术出口管制
        三、日本技术出口管制
        四、台湾地区技术出口管制
    第四节 技术进出口管理中对不可抗力的探讨
        一、技术进出口中政府行为的可能类型
        二、技术进出口中的不可抗力
第六章 用约定的方式破解国际技术贸易适用不可抗力的问题
    一、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形式
    三、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
    四、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8)X80高钢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气管线的建设和发展
    1.2 管线钢的应用和发展
        1.2.1 管线钢的合金化
        1.2.2 管线钢的分类
    1.3 我国管线建设和发展
    1.4 X80 管线钢的应用前景
    1.5 X80 管线钢合金化原理
    1.6 X80 管线钢焊接材料的研制背景及其目的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成分设计
    2.1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成分设计思想
    2.2 合金元素在焊缝金属中的作用
    2.3 焊丝的研发目标
        2.3.1 焊丝熔敷金属的性能指标
        2.3.2 X80 管线钢钢管焊缝的性能指标
    2.4 实验室研发阶段设计的焊丝
    2.5 实验室研发阶段焊丝的生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熔敷金属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焊丝熔敷金属焊接试验
        3.2.2 焊丝熔敷金属力学性能试验
        3.2.3 焊丝熔敷金属化学成分、组织分析
    3.3 焊丝熔敷金属化学成分
    3.4 焊丝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
    3.5 试验焊丝熔敷金属的金相组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焊丝与X80 管线钢匹配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3 相同焊剂下试验焊丝与X80 管线钢的匹配性试验研究
    4.4 不同焊速下试验焊丝X80 管线钢的匹配性试验研究
    4.5 不同焊接电流下试验焊丝X80 管线钢的匹配性试验研究
    4.6 试验焊丝与不同厂家生产的X80 管线钢的匹配性试验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盘条生产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的生产工艺路线
    5.4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工业试制过程
    5.5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SGM-80 实物质量
        5.5.1 盘条的化学成分
        5.5.2 铸坯低倍检验质量
        5.5.3 盘条中气体含量
        5.5.4 钢质纯净度
        5.5.5 盘条组织与强度
    5.6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的关键生产技术
        5.6.1 化学成分及残余元素含量控制
        5.6.2 钢中氧、氮的控制
        5.6.3 钢中夹杂物的控制
        5.6.4 水口防堵技术
        5.6.5 盘条表面质量控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用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3 测试过程
        6.3.1 热模拟试验参数的确定
        6.3.2 热模拟数据处理
    6.4 分析和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合金元素Zr 的韧化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3 实心焊丝熔敷金属试验焊接试验
    7.4 药芯焊丝熔敷金属的焊接试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业化生产的X80 管线钢埋弧焊丝使用性能试验研究
    8.1 试验方法
    8.2 工业化生产焊丝的生产工艺
    8.3 工业化生产焊丝的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
    8.4 工业化生产焊丝平板对接双丝埋弧焊工艺试验
        8.4.1 焊速 1.8m/min 下平板对接双丝埋弧焊试验
        8.4.2 焊速 1.6m/min 下平板对接双丝埋弧焊试验
        8.4.3 焊速 1.4m/min 下平板对接双丝埋弧焊试验
    8.5 工业化生产焊丝的制管应用试验研究
        8.5.1 工业化生产焊丝所焊钢管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8.5.2 工业化生产焊丝所焊钢管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企业家要素增进与动态比较优势提升 ——一个转型经济下技术进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比较优势理论与企业家要素相关研究述评
    2.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概述
        2.1.1 源于技术外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1.2 源于技术内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2 企业家要素与技术进步
        2.2.1 企业家要素概述
        2.2.2 企业家要素与基于"干中学"的技术进步
        2.2.3 企业家要素与基于创新的技术进步
    2.3 总结与展望
3 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与企业家要素的测度
    3.1 动态比较优势概念界定与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3.1.1 动态比较优势概念的界定
        3.1.2 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基于TC指数的测算
    3.2 企业家要素、技术进步与动态比较优势提升的机理研究
    3.3 企业家要素测度初探——基于中国29省区的数据
        3.3.1 转型经济下我国企业家要素的特点分析
        3.3.2 我国各省区企业家要素丰度水平的测定
        3.3.3 个体工商户与民营企业家要素丰度的相关性探析
        3.3.4 我国各省区企业家要素能力水平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企业家要素、"干中学"与动态比较优势
    4.1 引言
    4.2 企业家要素与"干中学"效应的提升:模型分析
        4.2.1 模型的描述
        4.2.2 最优路径与均衡路径
    4.3 企业家要素与"干中学"效应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家要素、自主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
    5.1 引言
    5.2 企业家要素、自主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模型分析
    5.3 企业家要素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证检验
        5.3.1 模型设定和数据准备
        5.3.2 实证检验结果和对策建议
    5.4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比较优势动态演进:来自沃尔玛的案例
        5.4.1 案例介绍
        5.4.2 基于渠道控制的企业家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机制分析
        5.4.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企业家要素与比较利益获取差异的研究
    6.1 引言
    6.2 企业家要素丰度与比较利益获取差异:来自各省区的数据
    6.3 企业家要素结构与比较利益获取差异:来自江浙的数据
        6.3.1 江浙两省比较利益获取差异与企业家要素结构的现状分析
        6.3.2 企业家要素结构与江浙两省比较利益获取差异的实证研究
        6.3.3 江浙两省民营企业分工模式差异与比较利益增进的对比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动态比较优势提升过程中企业家要素显化障碍与化解对策
    7.1 动态比较优势提升过程中企业家要素的显化障碍研究
    7.2 动态比较优势提升过程中企业家要素的培育机制分析
    7.3 企业家要素创新能力培育研究:来自桐庐制笔集群的案例
        7.3.1 案例介绍
        7.3.2 基于外部制度保障的企业家要素创新能力提升分析
        7.3.3 结论和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基本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加工贸易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1.2.2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问题研究综述
        1.2.3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体系
2 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2.1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不平衡成长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二元结构理论及哈瑞斯和托达罗的劳动力供给模型
        2.1.4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理论
    2.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2.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3.1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1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2 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
    3.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意义
        3.2.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
        3.2.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意义
4 全球价值链(GVC)与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4.1 全球价值链及其治理的基本内涵
        4.1.1 全球价值链的内涵
        4.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治理模式
    4.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4.2.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角度产业升级的界定与分类
        4.2.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升级
    4.3 全球价值链治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
    4.4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5 我国加工贸易在GVC 中的地位及成因分析
    5.1 我国加工贸易在GVC 中的地位
    5.2 影响加工贸易在GVC 中地位的因素
        5.2.1 产业基础
        5.2.2 体制制约
        5.2.3 政策环境
    5.3 我国加工贸易位于GVC 低端的原因
        5.3.1 内在因素的作用
        5.3.2 外在因素的影响
6 基于GVC 角度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6.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6.2 基于GVC 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议
        6.2.1 国内价值链的提升:实现主体升级和产品升级
        6.2.2 国内价值链的延伸:向上游推进、在中游精选、向下游扩展
        6.2.3 国内价值链的优化:实现部门间升级和区域升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进口国外试制的新型设备应慎重(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WS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李皓博.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2]建国初期上海城市群众工作研究(1949-1956)[D]. 鄢进波. 上海大学, 2016(02)
  • [3]大型电站锅炉低NOx煤粉旋流燃烧器流动和燃烧的研究[D]. 杨玉. 浙江大学, 2015(12)
  • [4]齿轮渗碳钢18CrNiMo7-6的制备及组织性能分析[D]. 肖广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 [5]“乐改”纪事本末[D].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6]甲基纤维素增重造粒关键技术研究[D]. 任建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12)
  • [7]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D]. 郑克盛.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8]X80高钢级管线钢埋弧焊丝的研究[D]. 陈延清. 天津大学, 2010(07)
  • [9]企业家要素增进与动态比较优势提升 ——一个转型经济下技术进步的视角[D]. 赵榄. 浙江大学, 2010(09)
  • [10]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的分析[D]. 于倩. 兰州商学院, 2008(01)

标签:;  ;  ;  ;  ;  

进口新设备国外试产需谨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