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与工程应用

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与工程应用

一、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杰[1](2021)在《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川藏铁路某隧道区间位于两峡谷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拔高达5100m,为了准确获得该峡谷区域复杂地形的初始地应力场,通过总结地应力测量法和研究现状,采用滞弹性应变恢复法进行了四个定向水平勘探钻孔的地应力测量,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将应变片由传统的水平贴法改为竖向贴法,为数据的采集节省了时间,更方便现场实验操作。对岩石的柔度比进行室内双杠杆单轴实验研究,发现了其与泊松比之间的关系方程式;提出了温差影响系数的调试法,与实验结果较吻合,从而弥补了不能进行实验的岩芯温差影响系数的选取方法。根据滞弹性应变恢复法的原理和粘弹性理论提出了ASR法基于滞弹泊松比的快速估算法,并将计算结果和与ASR基于柔度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对实测主应力计算结果分析总结,最终得出测孔水平大主应力和垂直主应力比值的平均值为1.56,说明该区域水平主应力占主导位置。通过定义不同水平孔水平主应力在不同深度的比值,发现了峡谷交汇处水平大主应力比其他区域大,水平小主应力在埋深较浅时比其他区域大,当深度增加到一千米之后水平小主应力要比其他区域小,且主地应力的最优方向为NE30°~NE70°,与中国西藏主应力迹线相一致。通过高等线精准建立研究区域的有限元三维模型,采用边界荷载法,并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结合实测数据,反演出两峡谷交汇地形和峡谷中段初始地应力场。可以发现在接近地表约150m内存在应力松弛区,大致在150~450m范围内是应力过渡区,450m之后逐渐进入原始应力带,地应力值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步增大。在同埋深条件下峡谷交汇处主导应力比其他区域应力要大,谷底地表下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反演得该区域应力场方向为NE30°~NE60°。根据隧道所在位置的反演应力分量计算出应力场分布规律,为该工程的科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夏溪岑[2](2021)在《基于DE-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反演分析及支护参数研究》文中提出在交通、市政、水工、矿山、军事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隧道工程。隧道工程的建设必然伴随着土体的开挖,由于土体对于外界的扰动较为敏感,开挖过程中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围岩变形若是过大,必然会引起地表塌陷、洞室坍塌,从而造成人员生命及财产的损失。通常来说,隧道的施工工法及支护参数主要根据其所处地层的围岩力学参数来确定,但众所周知,围岩作为一种非均匀、非线性、非连续的材料,如何准确高效的获取围岩力学参数成为工程界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正在建设中的大连地铁五号线起虎区间段隧道为依托,提出以差异进化算法理论为基础的DE-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根据隧道施工现场的位移监测数据反演出隧道所处地层的围岩参数,进而将所得到的参数应用于隧道CRD法不同开挖方式及支护参数的研究中,对于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收集并整理隧道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施工工艺、施工监测等资料,采用回归分析中的双曲线函数公式对开挖初期隧道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对围岩的最终变形量进行预测。(2)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开挖正演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土体摩尔-库伦本构参数的敏感性,最终确定将土体的弹性模量Ε、粘聚力c、内摩擦角φ作为本文的反分析待反演参数。(3)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及优化后的DE-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正交试验、均匀划分等方法建立神经网络学习样本并进行网络训练。采用灰度预测中的后验差检验对两种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得到DE-BP算法的误差要小于传统的BP算法,说明其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4)将反演出的围岩力学参数应用于隧道动态开挖模型的建立中,从围岩变形、锚杆轴力、初支应力等角度着重研究隧道CRD法不同开挖步序、锚杆长度、锚杆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分析各工况的安全性,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和依据。

何殷鹏[3](2021)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引水隧洞围岩参数反演与蠕变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工程实力在不断的提升,隧洞工程建设逐渐向复杂地质条件发展,施工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地质情况、围岩参数复杂;二是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围岩蠕变特性的影响。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本文依托青海省“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采用机器学习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隧洞围岩参数反演和蠕变特性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1)对岩石流变的基本概念及其所表现的五种特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几种常见的元件组合蠕变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引大济湟”引水隧洞围岩监测变形曲线的特点,发现“引大济湟”引水隧洞F4-F5段围岩蠕变特征与伯格斯模型相符,故本文选择伯格斯模型开展后续研究。(2)提出了一种融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智能反演模型与分析方法。针对弹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四种不同的反演目标,选取不同种类的算法分别构建智能融合模型。利用所建立的融合模型进行围岩参数反演分析。将所得围岩力学参数应用于FLAC3D的正演计算中,得到洞顶和洞底的竖向位移和左右洞腰的水平位移与现场实测位移值的相对误差,相对误差值均小于其他单个模型,表明所提出的反演智能融合模型与分析方法更为合理可行。(3)建立了含有断层隧洞的围岩-管片三维数值模型,在蠕变条件下对隧洞进行开挖,并进行长期蠕变计算。总结出断层前后管片衬砌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当断层在隧洞上方时,管片衬砌洞顶最大主应力由拉应力逐渐转变为压应力,洞顶沉降值不断增大,洞底隆起值不断减小,洞顶和洞底竖向变形始终处在沉降状态;当断层在隧洞下方时,管片衬砌洞底最大主应力由拉应力逐渐转变为压应力,管片衬砌洞顶沉降值在不断减小,洞底隆起值不断加大。但洞腰管片衬砌的水平变形都有向洞四周扩展的趋势。

邵亚建[4](2021)在《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是影响料浆液面曲线与充填体沉积坡度的关键因素,基于其流动规律进行充填接顶调控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以膏体料浆流动特性为核心,基于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理论,以提高充填接顶性能为目的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工程背景以废石、全尾砂为充填材料的技术要求,以桨式流变仪和L型流动仪两种方法进行流变试验研究,探究含粗骨料膏体料浆的流动特性;同时,利用L型流动仪试验原理与采场内料浆流动相似的特点,初步探究膏体料浆重力驱动下的扩展流动特性;2、针对含粗骨料膏体料浆的物料组成特点,提出基于CFD-DEM耦合的料浆流动特性模拟方案,并针对骨料颗粒的不规则特性,采用非球形颗粒建模技术。探究不同流变参数和颗粒含量的料浆在L型流动仪试验中的流态信息,揭示浆体流变特性与其流动行为的内在联系;3、以L型流动仪的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为基础,提出基于SVM技术的多参数组合反演分析方法,有效地获取料浆“完整”流变参数——屈服应力、粘度系数、幂率系数(H-B模型),拓宽L型流动仪试验的实用型,为膏体流变学研究提供新型检测手段;4、基于粘塑性流体倾斜平板流动模型,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方法构建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引入润滑层理论对理论模型的N-S方程进行解析推导,并利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进行求解,获得流场的速度分布、屈服面、“液面”轨迹等流动信息,阐明采场内膏体料浆的流动机理;5、构建地下采场模拟充填试验平台并开展试验研究,考察膏体流变参数、排料口位置、排料流速对膏体流动行为的影响,探究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差异性。基于流动特性分析差异性来源,提出模型参数修正方案,提高理论模型对膏体料浆扩展流动过程液面曲线的预测能力;6、开展地下采场充填接顶调控技术研究。借鉴膨胀充填材料相关研究成果,配制无沉缩或微膨胀型膏体充填材料。借助构建的扩展流动模型以实际工况为基础进行充填排料工艺优化与半工业试验,验证充填接顶技术的有效性,最后,为实际充填工况的充填排料作业提出合理工程建议。

王赋宇[5](2020)在《预应力锚杆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规律及支护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深部地下资源及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深部岩体工程。由于深部岩体工程处于“三高—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中,围岩易发生分区破裂、岩爆及挤压大变形等众多工程灾害。一方面,在洞室开挖初期即需要对深埋围岩进行锚杆支护;另一方面,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又具有显着的时间效应。因此,工程实际中围岩分区破裂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杆岩耦合力学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围岩分区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预应力全长锚固锚杆支护后的深埋洞室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分区破裂条件下预应力锚杆受力特征的系统分析,建立了不同预应力下深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演化规律的反演分析方法,并提出了针对分区破裂围岩的支护优化设计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锚杆预应力作用下围岩分区破裂的力学判据。考虑预应力锚杆的锚固效应对围岩强度的影响,基于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当洞室围岩弹塑性边界上的岩体在切向压应力作用下的拉应变到达极限拉应变时将发生径向拉裂破坏。通过分析不同大小锚杆预应力对洞室围岩强度参数的影响,探讨了洞室围岩应力在预应力锚杆支护前后的分布规律,揭示了锚杆预应力对围岩强度的影响机理。(2)分析了分区破裂条件下锚杆中性点沿其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基于预应力锚杆与围岩的协调变形作用原理,构建了分区破裂条件下预应力锚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依据中性点处围岩与杆体间相对位移为零这一特征,推导出围岩分区破裂时杆体中性点位置的不唯一解,为确定围岩分区破裂条件下预应力锚杆中性点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3)探讨了锚杆预应力对围岩分区破裂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基于锚杆中性点理论,利用杆体中性点位置的多解性反演分析不同预应力条件下任一围岩分区厚度、塑性区厚度以及破裂区厚度,得到了锚杆预应力对围岩分区破裂空间分布的基本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锚杆预应力的逐步增大,锚杆中性点逐渐向洞壁移动,洞壁破裂区厚度快速减小;洞壁破裂区范围随锚杆布设密度的增加而减小。(4)研究了预应力锚固条件下围岩分区破裂的时间效应。深埋洞室弹塑性界而上岩体具有显着的流变特性,当其所受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超过其长期强度时即发生脆性拉裂。根据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岩体的非线性流变模型及其在切向与径向所受的最大偏应力,建立了计算分区破裂发生时刻的理论公式。算例分析表明,洞壁破裂区发生时刻随锚杆预应力的增大而有所提前。(5)提出了深埋洞室分区破裂的支护优化方案。在研究围岩分区破裂时间效应、破裂区位置、厚度及其数量的基础上,对分区破裂下锚杆的预应力、长度、间排距及其注浆量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分区破裂的最佳二次支护时机。通过采用中空分段螺旋式注浆锚杆对各破裂区围岩进行分阶段分区注浆,在注浆时间、注浆位置和强度恢复三方面实现对分区破裂围岩的优化支护。

卢志飞[6](2020)在《基于有限元与神经网络的反演方法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隧道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特性及地层响应规律是突破隧道安全施工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这一瓶颈的关键,数值模拟方法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段。由于隧道工程围岩力学性质复杂且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材料本构模型参数通常难以确定。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有限元相结合的位移反分析方法,基于隧道施工实测地表沉降的时序性数据,探讨了合理确定本构参数的反演流程。基于反演参数,采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大型三维有限元非线性接触计算程序,对隧道工程中的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管片与地层之间的界面接触特性及其对管片应力变形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天津地铁6号线“肿瘤医院站-天津宾馆站”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探讨了隧道施工所引起地表沉降的纵向与横向分布规律,确定了用于位移反分析的监测数据。通过对天津地区粉质黏土地层中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地表沉降纵向及横向分布特点与地层损失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后续同类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评估等工作提供参考。(2)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对影响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及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有限元计算与敏感度分析,获得了对盾构隧道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影响较显着的参数,从而作为待反演参数,分别为: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内摩擦角及注浆等代层弹性模量。(3)采用以Vogl快速算法与演化算法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与有限元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时序性数据,反演得到了岩土体的本构模型参数。基于反演参数计算得到的地表沉降与实测数据吻合程度高,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工程的总体变形特征,为隧道工程的非线性接触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撑。(4)采用对偶mortar有限元法,验证了在隧道工程数值模拟中使用非协调网格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数值模拟的灵活度。采用非线性接触计算方法,分析了混凝土管片的应力变形特征,尤其是土体-结构界面的非线性接触效应。

曾绍慧[7](2020)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尾矿坝材料参数随机反演及可靠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大量的矿山被大规模开采利用,尾矿库数量也随之明显增加。尾矿库是堆积起来的高势能建筑物,占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容易受降雨、地震等自然环境影响发生泥石流等灾害,尤其是头顶库,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尽管诱发尾矿库溃坝的因素及机理通常十分复杂,但无不与堆积尾矿及筑坝材料参数不确定性和空间变异性息息相关。虽然目前参数反演及尾矿库稳定性分析方法在岩土工程中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尾矿坝参数反演及稳定可靠度分析没有系统解释尾矿材料参数固有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变异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错误的尾矿库加固设计方案。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简要阐述了先验信息和似然函数这两个环节对尾矿材料参数随机反演的作用,发展了基于随机有限元及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尾矿材料参数随机反演方法。依托大黑山尾矿坝工程,利用2个代表性位移监测点进行参数随机反演,发现监测点的位置对参数随机反演有较大的影响,距离监测点较远的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基本不变,而离监测点位较近的材料参数不确定性有明显缩减。(2)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尾矿材料参数序贯随机反演方法,给出了计算流程,依托大黑山尾矿坝和江西永平尾矿坝工程,利用9个水位监测值进行尾矿参数渗透系数序贯随机反演。基于2016年4月份的水位观测值反演获得的大黑山尾矿坝粗砂、细砂、粉砂渗透系数变异系数较3月份有明显减小,概率分布更为集中,离散性更小基于5月及之后月份水位观测值反演推断的参数后验概率分布相差较小,研究结果可为融合多源监测资料指导实际工程监测点的优化布置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3)发展了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尾矿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表征方法,依托大黑山尾矿坝工程,采用Karhunen-Loeve级数展开及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法调查了尾矿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及互相关性对尾矿坝可靠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为互相关对尾矿坝可靠度有重要的影响,忽略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之间的负相关性会导致偏保守的尾矿坝可靠度评价结果。

潘泽勇[8](2020)在《东庞矿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东庞矿深部巷道围岩分析过程中岩体力学参数取值随意等问题,本文以东庞矿21222工作面皮带巷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工业性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的方法,以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21222皮带巷道围岩的弹性模量E、内摩擦角φ、黏聚力C进行反演计算,确定了东庞矿试验巷道周围岩层的E、φ、C值,讨论了E、C值随巷道位移的软化趋势并将得到的岩体力学参数软化过程用于指导东庞矿21222工作面皮带巷道的支护设计,提出皮带巷的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研究成果应用于东庞矿21222皮带巷道的现场实践,取得主要成果有:(1)通过21222皮带巷的巷道位移观测记录,分析了21222皮带巷的破坏情况和破坏特征。用21222皮带巷顶底板和2#煤层岩石进行室内力学性能测试,测定了岩石试块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内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等参数。(2)综合运用BP神经网络理论、遗传算法和位移反分析法对东庞矿试验巷道岩层的力学参数进行反演。以皮带巷实际位移值反分析21222皮带巷围岩弹性模量E、内摩擦角φ、黏聚力C,分析E、C值随巷道位移软化规律。反演得到的岩体力学参数和应变软化规律应用到FLAC3D数值模型中,确定了巷道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3)工业性试验证明巷道支护方案能够有效的控制巷道变形。数值模型预测的围岩变形与工业性试验得到的实际位移误差在15%以内,反映该反演方法得到的岩体参数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工程实际,为东庞矿巷道支护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为确定同类型巷道支护技术及参数提供了一种方法。该论文有图34幅,表15个,参考文献96篇。

刘宇博[9](2020)在《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水利水电工程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相当多的大型水电工程已进入兴建期,还有一些大型水电工程的正在规划和设计当中。这些工程如三峡水电工程、锦屏Ⅰ、Ⅱ级水电工程、小湾水电工程等,无论是洞室群还是引水隧洞群,其数量和规模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的建设逐渐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首先是洞室埋深较大,其次是地应力水平高,在建的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最大主应力实测值接近40MPa。初始地应力场是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受许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际工程建设中不可能获得数量很多的实测地应力结果,因此,如何以部分的实测点数据为基础,通过反演的方法获得工程区域的初始地应力场,对于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地应力反演分析方法的发展进程与当前阶段的一些主要反演方法,在对比分析和合理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演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介绍了双江口水电站项目概况及坝址区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并且对在坝址区实测的一些测点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的手段,对坝址区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析,经过分析得到了坝址区地应力主应力的方向和量值的分布规律。(2)系统介绍了本次反演分析使用的多元回归数值计算方法。考虑自重应力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确定了反演的待定影响因素。总结了边界条件在数值计算中的实现方法、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后续检验的方法。(3)确定计算范围,运用Midas/GTS建立了三维地质概化模型,然后剖分网格后,导入了FLAC3D中,并且进行了测点选取与转换,边界约束等工作;根据确定好的六种基本工况,分别对地质模型进行进行数值计算,并且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回归,得到了各个工况边界条件的回归系数。(4)对反演结果进行了显着性检验,检验通过后用回归系数与各边界条件相乘再回代到模型中计算,最后得到了计算区域的初始地应力场并加以分析。通过将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回归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主应力云图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的基本分布规律,并对工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何华东[10](2020)在《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分析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建设不可避免的要采用深埋特长隧道形式穿越高山峡谷地区。尤其是川藏铁路廊道区域,由于隧道埋深大,地应力级别高,岩爆潜在风险突出,给隧道选线、设计、施工带来诸多问题。近年来,对于岩爆的产生条件以及岩爆灾害的预测标准说法不一。因此,迫切需要对地应力及其岩爆灾害预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铁路选线和方案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1、本文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发生的解析解,以西南地区某隧道为应用对象,通过收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道、二郎山公路隧道的岩爆案例资料,以修改后的谷-陶判据中应力强度比的阈值为岩爆分级标准,引入与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峰前、峰后力学特性相关的修正系数a1、a2、a3,研究了侧压力系数k与修正系数a1、a2、a3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综合侧压力系数和修正系数对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的岩爆解析解进行了修正。2、修正后的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解析解与应力强度比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且考虑了隧址区地应力对岩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大相岭隧道岩爆为例进行了验证和校核,研究发现修正后的结果与大相岭隧道的实际发生岩爆区段、等级基本符合初步证明了其有效性。3、依据隧道前期勘察资料,结合水压致裂法得到隧址区的实测地应力值,利用有限元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分析软件,反演分析了西南地区某隧道的三维地应力场,得到了隧址区的地应力变化的趋势,同时也揭露了研究区域具有强烈构造活动这一典型特征,为后续岩爆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持。4、利用修正后的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的岩爆判据,结合岩石的脆性、完整性、力学特性、储能性条件,对西南地区某隧道的部分区段进行岩爆灾害等级预测。同时考虑了岩性差异、埋深、应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分段对该隧道进行了岩爆分析预测。

二、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地应力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间接测量法
        1.2.2 直接测量法
    1.3 地应力场的反演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基于岩体自重应力场的分析法
        1.3.2 基于应力函数的应力场反演法
        1.3.3 基于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法
        1.3.4 基于变形监测的位移反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峡谷区域地应力测量
    2.1 工程概况
    2.2 测量技术及设备
    2.3 ASR法理论
        2.3.1 ASR法理论基础
        2.3.2 滞弹性应变恢复法的计算原理
    2.4 现场实验
        2.4.1 各测点信息简介
        2.4.2 现场试验流程
        2.4.3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5 温度调试标定法
        2.5.1 调试法标定
        2.5.2 实验标定
        2.5.3 调试法的验证
        2.5.4 剔除结果
        2.5.5 计算应变选取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泊松比对主应力的计算分析
    3.1 计算理论
    3.2 ASR法基于泊松比的主应力计算
        3.2.1 单轴实验
        3.2.2 数据处理及地应力计算
    3.3 对比验证
        3.3.1 柔度比与泊松比的关系
        3.3.2 ASR法基于柔度比的主应力计算
    3.4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
    4.1 MIDAS/GTS程序简介
    4.2 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的基本原理
    4.3 荷载及边界条件
    4.4 计算模型
    4.5 数值计算
        4.5.1 峡谷交汇区
        4.5.2 峡谷中段
        4.5.3 方位角计算
        4.5.4 应力场分布规律
        4.5.5 隧道应力场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DE-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反演分析及支护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反分析方法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发展方向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起虎区间隧道工程概况及监控量测
    2.1 起虎区间正线隧道工程概况
        2.1.1 起虎区间概况
        2.1.2 工程地质
        2.1.3 水文条件
        2.1.4 不良土及危险地质
        2.1.5 隧道设计
    2.2 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
        2.2.1 监测目的
        2.2.2 监测项目
        2.2.3 监测数据采集
    2.3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3.1 控制基准和预警值
        2.3.2 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Abaqus软件简介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范围
        3.2.2 本构模型与网络划分
        3.2.3 荷载、接触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3.2.4 围岩与支护结构材料参数
    3.3 正交试验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3.3.1 参数的敏感性
        3.3.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3.3.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4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3.3.5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E-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参数反演
    4.1 反分析算法原理概述
        4.1.1 BP神经网络原理
        4.1.2 差异进化算法原理
    4.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2.1 学习样本的建立
        4.2.2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4.2.3 BP神经网络反演结果分析
    4.3 基于DE-BP神经网络围岩参数反分析
        4.3.1 差异进化优化算法编程
        4.3.2 DE-BP神经网络反演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施工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分析
    5.1 导洞开挖顺序优化分析
        5.1.1 不同开挖步序下的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5.1.2 初支结构受力对比分析
    5.2 围岩锚杆参数优化分析
        5.2.1 锚杆长度优化分析
        5.2.2 锚杆布置间距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引水隧洞围岩参数反演与蠕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变理论研究方面
        1.2.2 流变数值模拟方面
        1.2.3 参数反演方面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围岩蠕变本构模型选择
    2.1 岩石的流变特性
        2.1.1 岩石的蠕变特性
        2.1.2 蠕变模型理论
    2.2 岩石模型的比较分析
    2.3 蠕变模型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围岩参数反演分析方法
    3.1 位移反分析问题的提出
    3.2 总体框架
    3.3 模型融合与方法实现
        3.3.1 最小二乘法与岭回归
        3.3.2 XGBoost
        3.3.3 随机森林
        3.3.4 支持向量机(SVM)
        3.3.5 无监督算法的最邻近算法(KNN)
        3.3.6 模型融合与实现
    3.4 工程实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正交试验设计
        3.4.3 仿真模型建立与计算
        3.4.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5 参数反演计算过程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蠕变对TBM管片支护体系及过渡断面影响研究
    4.1 FLAC3D基本简介
        4.1.1 FLAC3D求解过程
        4.1.2 FLAC3D蠕变模块简述
    4.2 模型建立与关键参数
        4.2.1 基本假定
        4.2.2 模型建立
        4.2.3 关键参数
    4.3 计算模拟过程
    4.4 计算结果和分析
        4.4.1 蠕变条件下的施工期位移分析
        4.4.2 长期蠕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下采场充填接顶研究现状
        1.2.2 充填体沉积坡面预测研究现状
        1.2.3 粘塑性流体扩展流动研究现状
    1.3 工程背景与接顶现状
        1.3.1 采矿方法与采场结构参数
        1.3.2 充填工艺与关键技术参数
        1.3.3 充填接顶性能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膏体料浆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膏体料浆流变模型
    2.3 试验材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2.3.1 试验材料采集
        2.3.2 试验材料物化性质
    2.4 料浆流变性能试验
        2.4.1 桨式流变仪试验
        2.4.2 L型流动仪试验
        2.4.3 料浆流变试验方案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桨式流变仪测试结果
        2.5.2 L型流动仪测试结果
        2.5.3 L型流动仪测试与屈服应力关联
        2.5.4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膏体料浆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
        3.2.1 CFD-DEM耦合基础理论
        3.2.2 CFD-DEM耦合数学模型
        3.2.3 CFD-DEM耦合计算实现
    3.3 岩石颗粒模型参数标定
        3.3.1 岩石颗粒堆积角仿真模拟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基于FLUENT-EDEM耦合的仿真
        3.4.1 连续相模型构建与参数
        3.4.2 离散相模型构建与参数
    3.5 L型流动仪试验模拟方案
        3.5.1 Fluent均质流体模拟方案
        3.5.2 Fluent-EDEM耦合模拟方案
    3.6 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3.6.1 Fluent均质流模拟结果
        3.6.2 Fluent-EDEM耦合模拟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流变参数组合反演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反演分析方法确定
    4.3 支持向量机基础理论
        4.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4.3.2 多输出最小二程支持向量机
    4.4 膏体流变参数LS-SVR反演预测流程
        4.4.1 流态数据提取
        4.4.2 试验数据预处理
        4.4.3 模型参数寻优与模型检验
        4.4.4 含粗骨料膏体流变参数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构建
        5.2.1 流态分析与模型假设
        5.2.2 控制方程
        5.2.3 本构方程
        5.2.4 边界条件
    5.3 流动模型解析推导
        5.3.1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
        5.3.2 流体润滑层理论引入
        5.3.3 流体速度场
        5.3.4 流体通量
    5.4 流动模型数值求解
        5.4.1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
        5.4.2 模型数值求解
        5.4.3 流体液面曲线
        5.4.4 流体速度场
    5.5 本章小结
6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验证及参数修正
    6.1 引言
    6.2 试验平台与模拟排料实验
        6.2.1 试验平台构建
        6.2.2 试验实施流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配比膏体充填实验结果
        6.3.2 不同排料位置充填实验结果
    6.4 膏体流动模型验证与分析
        6.4.1 不同配比料浆物理、数值试验结果
        6.4.2 不同排料口位置物理、数值试验结果
    6.5 膏体流动模型参数修正
        6.5.1 理论模型误差分析讨论
        6.5.2 模型参数修正
        6.5.3 修正后模型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充填接顶调控技术与工程建议
    7.1 引言
    7.2 膨胀型膏体材料制备
        7.2.1 试验材料与外加剂
        7.2.2 膨胀型膏体配比试验
        7.2.3 试验结果分析
        7.2.4 膨胀型膏体材料试验小结
    7.3 采矿区充填半工业试验
        7.3.1 相似理论与模拟采场
        7.3.2 充填排料工艺参数优化
        7.3.3 地下采场充填半工业试验
    7.4 半工业实验结果与工程建议
        7.4.1 膏体料浆充填终止液面
        7.4.2 充填体沉缩与沉积坡面
        7.4.3 工程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预应力锚杆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规律及支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深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场监测研究现状
        1.2.2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2.3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6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分区破裂下围岩内置预应力锚杆中性点分析
    2.1 岩石强度理论分析
        2.1.1 经典强度理论
        2.1.2 莫尔强度理论
        2.1.3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2.2 预应力作用下围岩分区破裂力学判据的构建
    2.3 弹塑性条件下预应力锚杆中性点分析
    2.4 分区破裂下预应力锚杆中性点分析
        2.4.1 预应力对围岩分区破裂的影响机理
        2.4.2 分区破裂下预应力锚杆中性点理论解析解
    2.5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作用下深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时空效应研究
    3.1 预应力条件下洞室围岩分区变形范围分析
        3.1.1 预应力条件下围岩分区厚度计算模型
        3.1.2 预应力条件下非破裂区相对外径计算
        3.1.3 预应力条件下破裂区相对外径的确定
    3.2 深部岩石的流变特性
        3.2.1 岩石的蠕变
        3.2.2 岩石的应力松弛
        3.2.3 岩石的长期强度
    3.3 预应力作用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时间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算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不同预应力下围岩分区破裂规律分析
        4.2.1 洞室围岩第一个分区厚度的确定
        4.2.2 围岩破裂区厚度及其数量计算
        4.2.3 围岩分区破裂时刻的确定
        4.2.4 围岩分区破裂分区数量的确定
    4.3 预应力作用下洞壁表面破裂区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深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支护优化设计研究
    5.1 深埋洞室分区破裂支护设计
        5.1.1 深埋洞室分区破裂下围岩支护流程
        5.1.2 分区破裂条件下锚杆支护参数计算
        5.1.3 深埋洞室分区破裂下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5.2 工程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或获批发明专利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基于有限元与神经网络的反演方法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人工神经网络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1.2.2 隧道工程中的接触数值模拟
        1.2.3 计算接触力学的发展及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创新性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方法简介
        1.4.2 论文技术路线
2 天津地铁6号线工程监测数据分析
    2.1 工程简介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2 现场监测系统简介
    2.3 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2.3.1 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纵向分布规律分析
        2.3.2 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横向分布规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盾构施工地层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1 土的弹性模量敏感性分析
        3.1.1 岩土体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3.1.2 基于有限元的土体压缩模量测试
        3.1.3 土的弹性模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2 土的泊松比敏感性分析
        3.2.1 土的泊松比测定方法
        3.2.2 土的泊松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3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敏感性分析
        3.3.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方法
        3.3.2 土的粘聚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3.3 内摩擦角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4 围岩应力释放系数敏感性分析
    3.5 盾构主要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3.5.1 土仓压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5.2 注浆层弹性模量及注浆层厚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6 反演参数选取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及有限元的地层参数反演分析
    4.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与有限元的反分析方法
        4.1.1 位移反分析方法简介
        4.1.2 人工神经网络位移反分析的一般步骤
        4.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化算法
        4.2.1 Vogl快速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4.2.2 全局优化的演化算法
    4.3 天津地铁6号线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4.3.1 计算条件
        4.3.2 反演参数选取及等级划分
        4.3.3 基于正交试验获得训练样本
        4.3.4 神经网络训练及参数反演
        4.3.5 神经网络反演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考虑非线性接触的盾构隧道施工响应分析
    5.1 非线性接触算法简介
        5.1.1 接触问题的一般性描述
        5.1.2 mortar元的接触约束积分弱形式
        5.1.3 接触虚功的空间离散
        5.1.4 PDASS处理接触约束不等式
        5.1.5 Lagrange乘子的静态凝聚
    5.2 对偶mortar有限元在非协调网格中的应用
    5.3 考虑非线性接触的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响应分析
        5.3.1 隧道周边土体的变形特征
        5.3.2 混凝土管片的受力特征
        5.3.3 土体-结构界面的接触应力特征
        5.3.4 降低摩擦系数后的计算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尾矿坝材料参数随机反演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模拟
        1.2.2 尾矿材料参数随机反演分析
        1.2.3 尾矿坝稳定性及可靠度分析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尾矿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表征
    2.1 前言
    2.2 随机场基本理论
    2.3 Karhunen-Loeve级数展开方法
    2.4 尾矿坝概率分析与有限元分析软件接口实现
    2.5 尾矿坝失效概率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尾矿材料参数序贯随机反演方法
    3.1 前言
    3.2 贝叶斯基本理论
        3.2.1 贝叶斯反演
        3.2.2 似然函数
        3.2.3 后验概率分布求解
    3.3 尾矿材料参数序贯随机反演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位移监测数据的尾矿材料参数随机反演
    4.1 前言
    4.2 工程背景
    4.3 尾矿坝计算模型及参数
    4.4 尾矿坝应力变形分析
    4.5 基于位移监测信息的参数随机反演方法
        4.5.1 参数选取及其分布
        4.5.2 代理模型构建与验证
    4.6 尾矿材料参数反演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水位监测数据的尾矿材料渗透系数序贯随机反演分析
    5.1 前言
    5.2 大黑山尾矿坝材料参数随机反演
        5.2.1 计算模型及确定性分析
        5.2.2 参数及其概率分布选择
        5.2.3 似然函数
        5.2.4 代理模型构建与验证
        5.2.5 基于多水位监测值的随机反演结果
    5.3 永平尾矿坝材料参数随机反演
        5.3.1 确定性分析
        5.3.2 随机反演参数选取及似然函数
        5.3.3 代理模型构建与验证
        5.3.4 参数随机反演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尾矿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尾矿坝可靠度分析
    6.1 前言
    6.2 计算模型及参数统计特征
    6.3 尾矿材料参数随机场模型
    6.4 尾矿坝多破坏模式及可靠度分析
        6.4.1 渗透与边坡失稳破坏及极限状态函数
        6.4.2 尾矿坝稳定可靠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东庞矿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述和巷道位移观测
    2.1 生产地质条件和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2 实验室岩石力学参数实验
    2.3 Hoek-Brown强度准则岩体力学参数
    2.4 巷道表面位移测量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位移反分析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
    3.1 待反演参数确定
    3.2 基于正交设计的模拟实验
    3.3 GA-BP位移反分析系统
    3.4 围岩应变软化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确定巷道支护参数
    4.1 巷道破坏机理
    4.2 研究确定巷道支护方案(
    4.3 数值模拟巷道支护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观测设备与观测方法
    5.2 21222皮带巷监测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项目依托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初始地应力分析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2 坝址区工程地质概况与地应力实测研究
    2.1 双江口水电站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坝址区地应力实测研究
        2.3.1 地应力测点的布置
        2.3.2 实测地应力成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方法
    3.1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概述
    3.2 初始地应力场多元回归数值计算方法
        3.2.1 初始地应力反演影响因素的确定
        3.2.2 初始地应力反演边界条件的确定和实现方法
        3.2.3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2.4 回归分析的显着性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计算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计算范围的确定
        4.1.2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4.2 计算条件与参数
        4.2.1 地应力实测成果筛选与转换
        4.2.2 计算工况及相应边界条件
        4.2.3 基本力学参数
    4.3 数值计算与系数回归
        4.3.1 数值计算
        4.3.2 系数回归
    4.4 本章小结
5 初始地应力回归计算结果检验与分析
    5.1 显着性检验
    5.2 初始地应力实测值与回归值对比
    5.3 初始地应力反演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分析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产生机理
        1.2.2 岩爆产生的条件
        1.2.3 岩爆的预测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南地区某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引言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特征
        2.5.1 地表水
        2.5.2 地下水
    2.6 隧道围岩工程地质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的岩爆解析解的修正
    3.1 引言
    3.2 洞室稳定性的扰动响应判别原则
    3.3 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解析解
    3.4 现有岩爆案例分析及E/λ、q参数获取
    3.5 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解析解的修正
        3.5.1 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解析解的试算
        3.5.2 基于非稳定平衡理论岩爆预测准则修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修正后的基于损伤的岩爆解析解的验证
    4.1 引言
    4.2 隧道岩爆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E/λ、q的获取
    4.3 修正后的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判据的验证
        4.3.1 验证标准
        4.3.2 计算分析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修正后的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的岩爆判据应用
    5.1 引言
    5.2 隧址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5.2.1 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5.2.2 隧址区岩石样品的岩爆风险分析
        5.2.3 隧址区岩石样品单轴压缩实验
        5.2.4 岩石声波试验
        5.2.5 现场点荷载试验
        5.2.6 试验结果分析
    5.3 隧址区地应力反演分析隧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5.3.1 地应力测试分析
        5.3.2 隧道埋深全长范围初始应力分析
        5.3.3 隧道埋深全长范围地应力分级
    5.4 隧址区岩爆灾害等级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D]. 李泽杰.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DE-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反演分析及支护参数研究[D]. 夏溪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引水隧洞围岩参数反演与蠕变分析研究[D]. 何殷鹏. 青海大学, 2021(01)
  • [4]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D]. 邵亚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5]预应力锚杆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规律及支护优化研究[D]. 王赋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有限元与神经网络的反演方法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卢志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尾矿坝材料参数随机反演及可靠度分析[D]. 曾绍慧. 南昌大学, 2020(01)
  • [8]东庞矿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潘泽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D]. 刘宇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10]基于损伤的圆形洞室岩爆分析及工程应用[D]. 何华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岩石力学反演分析研究与工程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