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

100例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

一、眩晕患者100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盛[1](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处方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理念、特色疗法和用药规律,并从中整理、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学术经验。方法:(1)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名医等数据库,以及寻访韦老以往带教门生及其家眷典藏等途径,检索公开出版有关韦贵康教授研究、论述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2)结合笔者硕士三年期间的临床跟师随诊记录,以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处方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且收集的处方内容须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证型、症候、治法和方药等。(3)使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韦贵康-颈性眩晕医案数据库;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后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检索载有关于国医大师韦贵康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10部。主要论述了韦老对颈性眩晕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诊疗理念,以及具体的手法操作。(2)临床跟诊共收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证处方168案例,有7例只记录手法治疗而无列出具体方药;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所属证型大致可分为5类。即,瘀结型38首处方、肝肾亏虚型37首处方、气阴两虚型31首处方、肝热型28首处方和阴虚阳亢型27首处方。(3)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治法共有14种,所用中药共计152味,药物性味以甘温居首,药物归经以入肝、脾、心、肾经居多,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芍、甘草、丹参、龙骨、三七;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53味,其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活血止痛药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药类。(4)在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26条二阶关联,52条三阶关联,及20条四阶关联;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56条二阶关联,88条三阶关联,及19条四阶关联。(5)对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共可分为7类,所代表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通窍活血汤、双黄升麻汤、枣仁远志汤、六味地黄汤和天麻钩藤汤等。结论:通过分析韦贵康教授相关医论医话着作,并结合其临证验案记录可以得出,韦老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实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多由于人体的姿态失衡、颈椎的失稳退变、颈项相关关节的紊乱错位、项背肌肉的痉挛或松弛,以及内在脏腑之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所导致。且项背督脉经气痹阻不通为其主要病机;对其治疗的原则是内外兼治,主辅配合、脊督一体,六通为要。其中外治手法主张通脊调骨,提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服中药强调补肾通督、化瘀扶正,要求整体为主,重视局部;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在临床上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操作力度的稳、准、轻、巧、透,以及灵活运用活血与养血、柔养与息风、解表与收涩、温热与寒凉等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患者自身合理的康复锻炼。以此恢复其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调和其脏腑功能,使之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最终达到颈项局部血液循环通畅、眩晕自除的治疗效果。

李之恺[2](2021)在《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以风池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为配穴,并采用辨证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课题病例选取自2019年01月至2021年01月于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颈性眩晕患者,予风池穴为主穴,以颈夹脊、肩井穴位配穴,并采用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共一疗程。以眩晕中医症候量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作为观察指标,对颈性眩晕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每位患者在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中医症候量表、ESCV量表及DHI量表评分。结果:病人一般资料:患者性别分布,男性患者9名(33.3%),女性患者18名(66.7%)。患者年龄中位数49岁,平均年龄48.85±12.56。病程中位数3个月,平均值13.5±4.48(月)。最短病程0.1个月,最大病程52.13个月,平均病程7.87±12.15个月,中位数3个月。患者证型分布风阳上扰6例(22.2%),痰浊上蒙5例(18.5%),气血亏虚1 1 例(40.7%),肝肾亏虚 5 例(18.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中医症候量表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中医证后量表评分(7.33±4.261)优于疗程前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17.26±6.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5,P<0.05)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指数(32.22±5.41)优于疗程前的ESCV指数(22.13±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眩晕症状指数(10.57±2.42)优于疗程前的ESCV眩晕症状指数(6.87±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颈肩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44±0.289)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0.98±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头痛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ESCV评分(1.81±0.25)优于疗程前的ESCV评分(1.31±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5,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日常生活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日常生活指数(3.44±0.61)优于疗程前的日常生活指数(2.43±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3,P<0.01)。患者疗程前及疗程后ESCV心理指数相互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心理指数(15.74±4.29)优于疗程前的指数(10.30±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1,P<0.01)。患者疗程前DHI总分与疗程后DHI总分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DHI总评分(20.96 ± 17.76)优于疗程前总分(45.33±24.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54,P<0.01)。表明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患者颈性眩晕对患者的整体影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功能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功能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疗程后功能指数(8.30±8.09)优于疗程前功能指数(17.70±10.03),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t=-4.47,P<0.01)。结果表明患者针刺风池后,有效帮助颈性眩晕患者对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心理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心理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心理指数(4.31±8.94)优于疗程前心理指数(5.38±9.47),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01,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针刺风池后,有效改善因颈性眩晕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碍。患者疗程前DHI量表躯体指数与疗程后DHI量表躯体指数前后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疗程后躯体指数(7.85±4.76)优于疗程前躯体指数(14.69±6.42),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Z=-4.30,P<0.01)。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引起的躯体症状。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0例(0%),显着疗效7例(26.9%),有效15例(57.6%),无效5例(15.3%),总有效率为81.5%。结论:1.针刺风池穴为主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眩晕症状,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2.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着,操作安全,且无明显副作用。

孟冬[3](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亚妮[4](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舒云峰[5](2021)在《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对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的患者,与单纯行CEA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求针灸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方案。2方法收集的病例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6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符合CEA手术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EA手术治疗,针灸组术后3周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主穴为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每天针刺治疗1次,并予以督脉艾灸;对照组仅予以CEA手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应用颈动脉彩超和TCD联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再狭窄或卒中)。3结果3.1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的组间比较P<0.05,说明针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通督调神针灸结合CEA治疗比单纯CEA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3.2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各方面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5);术后6周、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方面,针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灸配合CEA治疗和CEA手术治疗都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的各项指标,但针灸组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3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再狭窄和脑卒中发生的病例;随访1年后,针灸组没有患者进展为再狭窄和发生脑卒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进展为轻度狭窄,无患者发生脑卒中,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结论4.1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在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CEA手术治疗。4.2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治疗相比,在改善PSV、EDV、术侧MCA的PSV及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上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4.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手术治疗在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这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性,但也提示针灸在CEA术后患者预防再狭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张富渊[6](2021)在《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平肝滋肾颗粒对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症状、血压、血脂、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经颅多普勒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平肝滋肾颗粒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有效的方药。方法:本次选取符合课题要求(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72例,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临床观察中给予治疗组患者“平肝滋肾颗粒”(天麻12g、钩藤10g、丹参30g、葛根30g、苏子30g、菊花10g、红花6g、生山楂20g、泽泻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30g、决明子30g、杜仲10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豨莶草30g、三七3g),每日一剂,早上、晚上各一次冲服。对照组患者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每天3次,1次1袋冲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8天,在治疗第一天及最后一天测评患者的症状、评分量表、血压、血脂、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等各项指标。试验中因各种因素对个别不符合该课题患者予以剔除,最后对照组患者为32例,治疗组患者为33组。所有的这些数据通过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中:7例显效,约占21.9%,17例有效,约占53.1%,总有效率75%。治疗组患者中:19例显效,约占57.6%,11例有效,约占3.3%,总有效率90.9%。综合来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但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眩晕综合评定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之前眩晕综合评定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减轻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效果优于养血清脑颗粒。血压情况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没有显着差异,具有比较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对血压的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血压,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血脂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血脂无明显差别,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数值具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平肝滋肾颗粒可以对患者的血脂产生影响,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血粘度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粘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别。两组在治疗之后,血粘度较前都有所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平肝滋肾颗粒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值得肯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Hcy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值均较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cy亦有明显差别,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起到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流速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前都有所增加,且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加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这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对椎-基底动脉后循环系统的血供有积极意义。头晕残障量表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头晕残障量表积分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后,无论是同组之间还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改变大于对照组,表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通过躯体因子、心理因子、社会因子等多种维度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结论:平肝滋肾颗粒对于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确切,可以显着降低眩晕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头晕残障量表积分,还可以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压、血脂、血粘度等指标,调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曹丽芝[7](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CA)检查研究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及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为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9月因主诉“眩晕”或“头晕”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454例患者。其中主诉为眩晕者219例、主诉头晕者2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基线资料特征及TCD、CA对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1)入组454例眩晕及头晕患者中,男性患者311例(68.5%),女性患者143例(31.5%)。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无差异(c2=1.462,P=0.227>0.05)。(2)年龄最大89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59.14岁。患者年龄<40岁的有23例(5.0%),4060岁的有216例(47.6%),>60岁的有215例(47.4%)。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无差异(P=0.744>0.05)。(3)诱发性前庭综合征38例(8.4%),自发性前庭综合征416例(91.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诱发性前庭综合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766,P=0.009<0.05)。(4)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1分钟的有16例(3.5%),持续数分钟的有101例(22.3%),持续数小时的有183例(40.3%),持续时间>24小时的有154例(33.9%)。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分布情况无差异(P=0.538>0.05)。(5)伴随症状发生率从高到低为:恶心227例(50.0%)、呕吐167例(36.8%)、走路不稳109例(24.0%)、共济失调102例(22.5%)、肢体麻木78例(17.2%)、眼震67例(14.8%)、头痛67例(14.8%)、耳鸣32例(7.0%)、听力下降10例(2.2%)、视物黑朦5例(1.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从高到低为:高血压病297例(65.4%)、高脂血症230例(50.7%)、嗜烟史213例(46.9%)、糖尿病115例(25.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1例(24.4%)、嗜酒史100例(22.0%)、脑梗死94例(20.7%)、冠心病57例(12.6%)、房颤14例(3.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高血压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369,P=0.021<0.05)。(7)与血流速度正常值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及头晕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R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增快,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PSV减慢;40-60岁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的PSV增快,PCA、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PSV减慢;60岁以上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PCA、BA的PSV增快,VA的PSV减慢。眩晕组及头晕组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VA、B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有颈部动脉斑块者366例(80.6%);有脑血管狭窄者283例(62.3%),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60例(13.2%)、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67例(14.8%)、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狭窄156例(34.4%);椎基底动脉狭窄223例(49.1%),MCA狭窄170例(37.4%),颈内动脉狭窄85例(18.7%),ACA狭窄49例(10.8%),PCA狭窄47例(10.4%),锁骨下动脉狭窄42例(9.3%),颈外动脉狭窄20例(4.4%),颈总动脉狭窄12例(2.6%);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183例(40.3%),一侧VA发育优势62例(13.7%),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32例(7.0%),VA走行变异16例(3.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例(2.6%),ACA先天发育不良3例(0.7%),双侧VA发育纤细1例(0.2%);我们将椎基底动脉狭窄、一侧VA发育优势、PCA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VA走行变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双侧VA发育纤细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266例(58.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MCA狭窄、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眩晕/头晕患者以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为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恶心、呕吐,眩晕患者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眩晕/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主要表现为颈动脉系统的PSV增快,椎基底动脉系统的PSV减低;眩晕患者与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存在差异。脑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是眩晕/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头晕患者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眩晕患者。

张幸[8](2020)在《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差异,评价升清化瘀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四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瘀方,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脂、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并监测安全指标,记录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最后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总积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脉络瘀血、耳鸣、头痛、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单项证候积分上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各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心悸气短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脂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总胆固醇(TC)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甘油三脂(TG)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平均流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椎动脉(RVA)平均流速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血管搏动指数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在整个研究中均未见异常,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结论:(1)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脂水平、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降低血管搏动指数方面均有效,且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临床有效率更高。(2)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刘磊[9](2020)在《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临床研究,从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测评以及临床检测手段判断其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均为30人,对照组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分别治疗1个疗程(14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的积分、经颅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1.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的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眩晕评定量表(DARS)、中医单项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在治疗后眩晕、头重昏蒙、纳少便溏、畏寒肢冷、肢体困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腹痛绵绵、嗜睡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眩晕、头重昏蒙症状上有所改善(P<0.01),但效果低于治疗组(P<0.01),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P>0.05)。4.经治疗后,对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在安全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如肝功、肾功、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结论: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对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PI均有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孙雅蕙[10](2020)在《基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验证基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安全性;2.探讨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为该手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奠定理论基础;3.规范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操作,便于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选取64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随后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试验组为颈部调衡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为单纯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与试验组针刺方法相同。分别检测治疗前的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SV),判定转颈试验阳性率,记录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随后进行临床治疗。治疗为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数据。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和VA的PSV,判定转颈试验阳性率,并记录治疗后ESCV评分,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及比较分析,从而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试验组疗效: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经非参数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ESCV评分:试验组治疗前评分为12.60±2.34,治疗后评分为25.34±4.03,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12.05±2.29,治疗后评分为22.98±4.57,治疗后的ESC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和双侧VA的PSV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转颈试验阳性率为83.87%,治疗后为9.68%,对照组治疗前转颈试验阳性率为83.33%,治疗后为36.67%,治疗后转颈试验阳性率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与针刺疗法对颈性眩晕均具有治疗效果,且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颈性眩晕的诊断依据,通过检测BA和VA的血流速度判定转颈试验阳性率,为颈性眩晕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提供客观标准。

二、眩晕患者100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眩晕患者100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1 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
        1.2 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1.3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1.4 椎动脉血管病变学说
        1.5 本体感觉功能紊乱学说
    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发展源流
        2.2 中医病机学术争鸣
        2.2.1 体虚致眩学说
        2.2.2 痰瘀致眩学说
        2.2.3 内风致眩学说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整理
    1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检索
        1.1 文献检索范围
        1.2 检索方式
    2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整理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
        2.3 辨证分型
        2.3.1 瘀结型
        2.3.2 肝热型
        2.3.3 阴虚阳亢型
        2.3.4 气阴两虚型
        2.3.5 肝肾亏虚型
        2.4 手法操作
        2.4.1 颈部理筋手法
        2.4.2 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2.4.3 加压胸椎复位手法
        2.4.4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2.4.5 头颈“米字功”锻炼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临床处方收集研究
    1 处方来源
    2 选方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处方数据规范化
        3.2 处方数据录入
        3.3 数据挖掘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收集的基本情况
        4.1.1 处方中颈性眩晕证型分布情况
        4.1.2 处方中颈性眩晕症候分布情况
        4.1.3 处方中颈性眩晕治法分布情况
        4.1.4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4.1.5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2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用药情况的频数分析
        4.2.1 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4.2.2 处方中药四气频数分析
        4.2.3 处方中药五味频数分析
        4.2.4 处方中药归经频数分析
        4.2.5 处方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2.6 处方中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3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关联分析
        4.4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4.5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症候—中药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探讨
    1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督脉
        1.2 肝肾
        1.3 心脾
    2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
        2.1 通脊调骨
        2.2 补肾通督
        2.3 化瘀扶正
    3 基于处方统计研究对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探讨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的用药规律
        3.1.1 二阶中药配伍规律
        3.1.2 多阶中药配伍规律
        3.2 基于聚类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3 基于频数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颈性眩晕症候—中药用药规律
        3.4.1 二阶症候—中药关联
        3.4.2 多阶症候—中药关联
    4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4.1 内外兼治,主辅配合
        4.2 脊督一体,六通为要
        4.3 医患合作,未病先防
韦师治疗颈性眩晕临证验案举隅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颈性眩晕的当前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颈性眩晕病名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3 颈性眩晕症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节 西医文献综述
        1 西医对颈性眩晕症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症的病理机制
        3 颈性眩晕症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5 临床研究技术路图
    6 结果
    7 脱落情况及安全检查
    8 讨论
    9 不足与展望
    10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症候分类标准:眩晕的辨证分型
    附表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附表3 头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1 TCD技术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3 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附录

(4)《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学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概述
        1.4.1 中药治疗中风先兆
        1.4.2 针灸治疗中风先兆
    2.西医学的认识
        2.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2.2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2.3 颈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
        2.3.1 数字血管造影术DSA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4 西医治疗颈动脉狭窄研究概况
        2.4.1 内科治疗
        2.4.2 外科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手术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样本量的估算
        1.8 随机分组方法
        1.9 盲法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周期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3.3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中医疗效评定
        2.4.2 临床终点事件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受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受试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3.4 两组受试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的比较
        3.4.1 两组受试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比较
        3.4.2 两组受试患者舒张末期流速(EDV)比较
        3.4.3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比较
        3.4.4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搏动指数(PI)比较
        3.5 两组患者1 年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讨论
        4.1 通督调神处方分析
        4.1.1 通督调神处方的理论支持
        4.1.2 通督调神处方选穴依据
        4.2 结果分析
        4.2.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4.2.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
        4.2.3 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3 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表
综述 针药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试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眩晕程度分级
        2.3:中医诊断标准
        2.4:中医辨证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病例的脱落和剔除
        6.中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1.病例分组
        2.给药方案
    三、观察指标
        3.1:安全性观察指标
        3.2:疗效性观察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4.1 综合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五: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1.1 最终入组人数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比较
        1.3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2.疗效性比较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观测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总评分比较
        2.9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背景
    2.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探索及意义
    3.导师对眩晕的认识及组方分析
    4.平肝滋肾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5.研究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对照
附录四
    附表1:观察数据登记表
    附表2:安全性指标
    附表3:疗效指标
    附表4:不良反应观察表
    附表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综合评定量表
    附表6:眩晕肾虚阳亢证候积分量表
    附表7:头晕残障测量表(DHI)
附录五 致谢

(7)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Triage-TiTrATE-Test诊断法
    2.2 急性前庭综合征
        2.2.1 诱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2 自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3 HINTS试验
    2.3 诱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3.1 BPPV
        2.3.2 CPPV
    2.4 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5 慢性前庭综合征
    2.6 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入组患者基本情况
        3.2.2 临床基本资料收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性别
    4.2 年龄
    4.3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
        4.3.1 有无诱因
        4.3.2 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
        4.3.3 伴随症状
    4.4 既往史及合并疾病
    4.5 TCD脑血流速度
    4.6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及分布
第5章 讨论
    5.1 眩晕及头晕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5.2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分析
    5.3 眩晕及头晕患者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分析
    5.4 眩晕及头晕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5.4.1 TCD脑血流速度分析
        5.4.2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及分布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2.疗效指标比较
        2.1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血脂的比较
        2.5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的比较
    3.安全指标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2.中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3.升清化瘀方的立方依据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治法分析
        3.3 升清化瘀方组方分析
    4.药物分析
    5.对照组用药选择原因
    6.观察结果分析
        6.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6.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3 血脂分析
        6.4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分析
    7.安全性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附录

(9)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表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
附表3 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
附表4 眩晕脾虚痰湿证候量表主症
附表5 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致谢

(10)基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
    2 基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四、眩晕患者100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李之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D]. 舒云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6]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D]. 张富渊.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7]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D]. 曹丽芝. 吉林大学, 2020(08)
  • [8]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张幸.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刘磊.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基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孙雅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100例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