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锥除渣器性能的测定

玻璃锥除渣器性能的测定

一、玻璃锥形除渣器的性能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冯上鑫[1](2021)在《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作业作为岩土工程中最早与岩体接触的施工工序,在钻具与岩体的相互作用下,钻具响应信息能综合反映岩体力学特征,可为定量评价地层岩体力学参数提供新的原位测试方法。而如何揭示钻孔过程中岩石破碎特征和隐藏的机-岩信息互馈机制是评估地层岩体力学参数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钻孔破碎试验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室内岩石破碎特征和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原位钻孔试验提出了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并通过德厚水库工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室内岩石压痕试验,揭示了岩石贯入破碎程度动态划分和裂纹扩展规律,建立了考虑岩石贯入破碎特征的三维岩石贯入破碎模型,获得了最大贯入压力与岩石贯入破碎程度的复杂幂函数关系;确定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的(锥形压头、球形压头以及贯入速率)下的岩石贯入破碎特征(破碎表面积、最大压痕深度、最大贯入压力)变化。(2)基于自主研发的室内岩石旋切破碎装置研究了不同加载压力和钻头角度下的岩石旋切破碎特性和机-岩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岩石旋切破碎过程中钻头扭矩线性变化规律,推导了切割扭矩与岩体固有属性(摩擦系数和岩石切割比能)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钻进过程中钻头三维螺旋运动轨迹方程;确定了岩石旋切破碎重量和尺寸分布的控制因素分别为岩石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3)研发了适用于复杂施工环境的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复杂施工环境下钻具数据(加载压力、旋转速度、旋转扭矩以及钻进速度等)的实时监测、远程传输、智能预处理(数据降噪、无效数据剔除等)以及可视化展示,建立了基于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参数的表征方法,可实时显示地层岩体信息分布。(4)提出了不随钻进过程中钻具参数变化的钻进贯入指数,通过机岩相互作用机理推导了该指数与岩体力学参数(摩擦系数和岩石切割比能)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钻进贯入指数和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系统性研究了钻具参数(加载压力、旋转速度及钻进速度)与钻进比能的相关关系,构建了钻进比能修正模型,发现最优钻进速率出现在钻进比能第二次降低的最低点。(5)提出了一种以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为主,跨孔电阻率CT等为辅的岩溶分布综合探测方法,成功探测了德厚水库溶洞分布和沿钻孔分布的岩体信息。基于深度置信网络定性分析了地层结构信息(钻进速率、电阻率、声波以及透水率)与灌浆量的相关关系,验证了基于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有效性。

刘辉[2](2021)在《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迅速发展,大众消费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购物,从而带动了瓦楞纸箱需求量上升。瓦楞原纸和箱板纸的生产原料几乎都是来自回收的废旧箱板纸(Old Corrugated Container,OCC)。但由于纸张在抄造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添加大量的碳酸钙填料以及胶黏剂。废纸造纸废水同时面临微细胶粘物沉积和Ca2+浓度高造成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废水在进入厌氧处理系统前,高浓度Ca2+通过预处理手段使其浓度降低,适当的Ca2+浓度可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从而解决颗粒污泥钙化。本文在改变环境条件微细胶黏物中溶解与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DCS)与Ca2+生成难溶性物质的基础上,研究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Ca2+的效果,最佳处理条件下不同污染物对厌氧反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在OCC制浆过程中,大量的DCS聚集并附着在纤维表面。DCS成分复杂,主要来源是树脂、木质素、粘合剂、涂料固定剂和填料。Ca2+和Na+均会影响CS的稳定性。当Ca2+和Na+同时加入时,体系的失稳程度介于Ca2+加入和Na+单独加入之间。Ca2+在影响CS稳定性方面起主导作用,Na+在吸附位点上相互竞争。(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可以同时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而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难以实现同时去除。采用Al作为阳极材料优于Fe和Mg电极,最优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15 A/m2,电絮凝时间60 min,电极板间距5 cm,COD和Ca2+去除率分别为75.33%、64.53%,浊度和DCS含量降低了97.1%、43.68%,絮凝体粒径由1.68μm增大到31.97μm,絮凝体含量由0.18 g/L增大到0.78g/L。分析得到絮体中Al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3)微细胶黏物和Ca2+协同危害显着高于单独添加微细胶黏物和高浓度钙离子,废水经过电絮凝处理会降低对厌氧颗粒污泥(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An GS)的危害。电絮凝预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为92.4%,出水COD浓度为192 mg/L,活/死细胞比例最高,钙离子截留率明显降低,未出现钙沉积,污泥表面平滑,抑制颗粒污泥钙化。同时厌氧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ota和Methanosaeta优势菌属得以富集,改善了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延缓颗粒污泥钙化。

山丕斌[3](2020)在《微波辅助FeCl3复合改性生物陶粒除磷研究》文中提出营养元素氮、磷过剩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磷含量是控制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较低的氮磷比更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吸附法除磷具有工艺简单、占地小、产泥量小、环境友好等优点,如何在提高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同时,控制吸附剂制备成本,是吸附法除磷的研究重点。通过实验室配制3mg/L的模拟含磷废水进行吸附处理试验,对7种常见的吸附剂材料进行比选,遴选吸附剂。采用化学法和微波法对吸附剂进行改性,对比了单一改性和复合改性共24种组合改性方式的除磷效果,最终确定吸附剂的最佳改性方式,并对改性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温吸附曲线拟合、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等方法对改性吸附剂除磷的吸附机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吸附剂的解吸再生试验和实际含磷废水的动态吸附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00ml的3mg/L模拟含磷废水,在吸附剂投加量20g/L,室温下振荡5h条件下,经预处理的沸石、生物陶粒、火山石、椰壳活性炭、商用活性炭、石英砂、硅藻土7种吸附剂材料中,生物陶粒对总磷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为61.15%,故选择生物陶粒为本试验的吸附剂。(2)单一化学改性:分别采用1mol/L的酸(HCl)、碱(NaOH)、盐(NaCl、MgCl2、CaCl2、FeCl3、Al2(SO4)3、ZnCl2)对生物陶粒进行水热化学改性,制得的8种化学试剂改性生物陶粒中,FeCl3改性生物陶粒对总磷的吸附效果最优,对100ml的3mg/L含磷废水,在吸附剂投加量20g/L,室温条件(下同)振荡吸附180min时,总磷去除率为90.24%,吸附240min时,总磷去除率达97.76%。物理化学复合改性:(1)8种化学试剂+高温焙烧(400℃3h)改性生物陶粒中,FeCl3+高温焙烧后的陶粒对磷的吸附效果最优,振荡吸附180min时,总磷去除率为70.56%,吸附240min时,总磷去除率达89.38%。(2)8种化学试剂+微波辐射(406W 10min)复合改性生物陶粒中,FeCl3+微波辐射改性陶粒对总磷的吸附效果最优,振荡吸附180min时,总磷去除率为98.27%,吸附240min时,总磷去除率可达100%。24种改性方法组合中,FeCl3+微波辐射改性生物陶粒对总磷的吸附效果最好,故选择微波辅助FeCl3改性为生物陶粒的最佳改性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FeCl3溶液浓度0.6mol/L,固液比1:5,微波辐照功率567W,微波辐照时间10min为微波辅助FeCl3改性生物陶粒(下简称改性陶粒)的最佳制备条件。(3)SEM电镜扫描发现改性陶粒表面呈现出不规则多孔结构,具有大量的孔洞、缝隙,平均孔径增大;FTIR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改性后陶粒表面官能团中,饱和烷烃基团种类和数量减少,羧基和酚羟基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这一方面为磷酸根的吸附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另一方面陶粒形成羟基化表面,水中的磷酸根会与羟基发生离子交换,生成表面配位络合物;XRD分析可知:改性前陶粒主要由SiO2、Al2O3、CaCO3、Fe2O3等成分组成,改性后陶粒的CaCO3含量大幅降低,Al2O3含量也有所降低,此外陶粒表面出现了纳米态的FeOOH,FeOOH提高了改性陶粒整体的等电点,有利于吸附水中带负电的磷酸根离子,同时,水中的磷酸根能取代羟基位置,并与Fe3+配位,生成络合物,使磷得以去除;BET测试结果显示,改性前后陶粒孔结构类型均属不均匀狭缝孔,孔径总体处于介孔范围,最可几孔径在4.1nm左右,改性陶粒比表面积比改性前增大了3.26倍,孔容也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提高了陶粒对总磷的吸附能力。(4)改性陶粒对总磷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为0.9858,说明对磷的吸附主要以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改性陶粒吸附总磷过程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9944,说明总磷吸附速率的控制性步骤是化学反应或通过电子得失的化学吸附。(5)总磷浓度为3mg/L时,改性陶粒吸附总磷的静态实验最佳工况:改性陶粒投加量30g/L,模拟含磷废水溶液pH=4,反应温度55℃,振荡时间50min条件下,改性陶粒对水中总磷的吸附去除率可达100%,几乎可以实现对磷的完全去除。(6)1mol/L浓度的NaOH溶液作为解吸剂,对吸附饱和改性陶粒的解吸效果最好,总磷的解吸率达到96.22%,可以实现对磷的有效回收。经解吸处理的改性陶粒,再用来吸附3mg/L的含磷废水,总磷去除率为64.99%。(7)采用700mm柱高,50mm内径的吸附柱进行动态吸附实验。最佳吸附条件:改性陶粒滤层厚度0.45m,废水进水流量4ml/min条件下,吸附穿透时间为570min,吸附饱和时间为780min。改性陶粒滤层越厚,进水流量越小,总磷的吸附穿透时间和吸附饱和时间越长。(8)昆明某高校中水处理站初沉池出水总磷平均浓度为2.632mg/L,经改性陶粒滤柱动态吸附后总磷去除率达83.73%。呈贡区龙王庙沟上游段污水总磷浓度为1.326mg/L,动态吸附后总磷去除率达74.81%。(9)改性陶粒对废水中的总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原料价格比活性炭滤料低,且生物陶粒具有机械强度大、适宜微生物挂膜、不会增加出水色度的优点,适合作为水处理滤料推广使用。

郑国兴[4](2020)在《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研发的井下油水旋流分离技术有体积小、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已满足了高含水油田水驱区块井下油水高效分离的应用需求,但对于聚驱区块,因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聚合物导致组分复杂化,且极易乳化,分离难度增加,已成为制约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在聚驱区块有效应用的技术难题。对含聚采出液中的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其水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黏弹性流体,对于含聚条件下旋流分离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都是以牛顿流体为基本假设构建数学模型和预测模型,忽略了介质黏性和流变性对旋流场的影响,这对于非牛顿流体的研究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鉴于井下旋流分离工艺在聚驱井亟待应用需求,亟需开展非牛顿流体条件下相关流场特性研究,并指导井下旋流分离工艺的设计应用。本文通过开展不同含聚条件下油水混合液的流变特性研究,拟合出不同含聚浓度下的黏度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的方式对非牛顿流体黏度模型进行了修正;选定螺旋导流内锥式旋流器作为试验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开展数模分析,获取了含聚条件下速度场、压力场、油滴运动轨迹等流场特性规律;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进行了流场测试实验分析,验证了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并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及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进行了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连续相和离散相流场变化规律分析。获取了不同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的速度特性、压力特性、分离特性以及油滴运移轨迹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含聚条件下粒径与分离效率间的拟合方程,通过分析验证最大误差控制可在5%范围内。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并引入群体平衡模型(PBM)与油水两相流模型(Mixture)相结合进行了含聚条件下油滴的粒径、流场速度、含聚浓度、含油体积分数对油相浓度分布、油滴粒径分布和压降等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获取了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油滴聚并破碎特性以及油滴运动特性规律,得出了流速是流体流动产生压降的关键因素。基于正交试验法进行螺旋内锥导流旋流器结构参数优化,得到了旋流器的流场速度分布特性及压力损失与参数化的影响关系,获取了槽深、升角、锥度的最佳参数;基于单一变量法并结合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与离散相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获取了分流比、处理量、入口含油浓度、含聚浓度等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操作参数区间;通过室内实验与现场试验,进一步修正分流比、处理量等操作参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郭杰[5](2020)在《川藏微晶菱镁矿制备高纯高活性氧化镁及吸附铅离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现代化工行业不断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得不到合理地处理,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并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类工业废水的处理剂,活性氧化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目前,通过简单的菱镁矿煅烧工艺得到的各类活性氧化镁,还存在产品品质低,加工手段粗糙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更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我国西藏类乌齐地区微晶菱镁矿杂质Fe、Al、Ca、Si含量低的特性,探索优化该类型菱镁矿的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开发出高纯高活性氧化镁。同时,以该产品为依托,研究其对模拟含铅工业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内容包括:微晶菱镁矿矿物性能;以煅烧矿石产物的轻烧氧化镁为原料,通过改变水化剂(NH4Cl)添加量、水化温度、搅拌时间、固液比得到高纯Mg(OH)2,并对水化产物进行化学组成、水化率(经1100℃保温2h煅烧)、XRD及显微形貌分析,优化水化工艺;以高纯Mg(OH)2前驱体制备活性氧化镁,研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对氧化镁活性及微观形貌的影响;以高纯高活性氧化镁为吸附剂,研究溶液pH、吸附时间、反应温度、氧化镁添加量对模拟含铅工业废水Pb2+去除率和Pb2+浓度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确定了川藏地区的微晶菱镁矿,纯度高达47.56%,品质极高,较为适宜开发为高品质的镁质化工产品。微晶菱镁矿制备高纯Mg(OH)2的最优工艺条件为:NH4Cl加入量0.75%,搅拌时间75 min,固液比1:15,反应温度95℃,在此条件下反应,水化率可达到94.56%;最优工艺下水化除杂所得产物去除灼减(1100℃保温2h)后的MgO含量大于99%(w),表明该类型微晶菱镁矿的轻烧粉经水化除杂后可制备纯度极高的氢氧化。高纯Mg(OH)2制备高活性氧化镁的最佳工艺为:600℃煅烧3h,氧化镁吸碘值活性值及柠檬酸活性值分别达到220.93mgI2/gMgO,8.21s,品质优良,活性指标远超化工行业标准。高纯高活性氧化镁最佳吸附条件为:pH=6、吸附时间30min、反应温度75℃、氧化镁加入量3.5g,吸附后Pb2+浓度最低达到64.17 mg/L,对Pb2+最大去除率达到93.88%,为今后开发研究川藏地区菱镁矿提供了新的方向。

王艳青[6](2019)在《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文中认为废旧瓦楞纸的价格继续上扬,其质量也在继续恶化,为了解决由于废旧瓦楞纸质量下降而给生产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不断地在生产中加入设备,使得废旧瓦楞纸处理工艺流程日益复杂化,从而使投资、能源、生产成本增加,给废旧瓦楞纸制浆行业带来不少压力。将这一行业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以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废旧瓦楞纸再利用现状、国内外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现状的分析,以及当前废旧瓦楞纸制浆处理线存在的问题,设计规划了废旧瓦楞纸大规模生产高得率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提出国内废纸及其他制浆线的浆渣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作为原材料的理念,分析研究了瓦楞纸的基本设计参数、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主要工艺流程、浆水收支平衡、制浆线主要生产圈路及关键的技术,通过最终的生产调试验证了整个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可行性。以生产高效为目标,提出了在制浆生产线筛选设备底部排重渣的理念,有效的预防了重杂质进入筛选区,实现高效生产的同时阻止了较大颗粒的杂质对筛选设备的伤害,使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针对工艺过程中的碎解圈路,分析研究了浆料在碎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就废纸浆料在碎解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是导致碎解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优化废纸碎浆工艺的概念,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现有的废纸制浆生产线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进行重新规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瓦楞纸的技术要求,提出纤维分级,对于长纤维的处理研究规划不同的制浆设备配合使用,增加额外的除渣筛选工艺的概念,实现了排渣率的提升和纤维流失率的降低,新规划设计的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的得浆率高达90%。

李金苗[7](2018)在《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纸占我国造纸原料的65%以上。利用废纸造纸不仅可节约大量的林木纤维资源,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降低生产及投资成本。废纸在使用及回收过程中混入大量金属、砂砾等体积和质量较大的杂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有效除去。净化设备的分离效率和能耗与设备的净化原理和方法有直接关联。因此,研究新型高效节能的净化分离原理与方法及相应设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现有各类废纸浆净化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从分离动力的角度,将现有废纸浆净化设备的原理分为重力沉降法和离心净化法两类,进而提出一种创新型高浓废纸净化原理与技术;进一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ONP和OCC两种废纸为实验原料,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常规净化条件对新型高浓废纸浆除渣器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净化效率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开发新一代废纸浆高浓锥形除渣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本文主要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溶气水式创新型高浓锥形除渣器系统的原理及方法。通过在浆料中注入微溶气形成微溶气-浆液体系,增大微溶气-浆液体系与质量较大杂质的比重差,进一步在锥形除渣器中进行分离,因增大分离场中的离心力差,从而提高净化效率。(2)在传统高浓锥形除渣器工况下,即进浆浓度1.0%4.0%、进浆压力0.200.50MPa、压力降0.100.35MPa,注入原浆水量60%的过饱和溶气水时,新型废纸浆净化技术系统的净化效率较传统净化技术系统提高18.427.2个百分点。(3)随过饱和溶气水压力增大,微溶气浆的密度下降,传统高浓除渣器常规工作参数下,即浆浓3.0%、进浆压力0.30MPa、压差0.25MPa,注入60%的过饱和溶气水后,ONP和OCC微溶气浆密度分别减少14.4%和14.5%,净化效率分别提高21.9和27.2个百分点。(4)在同等净化压力和浆浓下,注入60%过饱和溶气水后,OCC微溶气浆密度比ONP微溶气浆密度低约13.4%,净化效率高4.2个百分点。OCC微溶气浆的净化效果更好。(5)在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中,设置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进浆压力为0.250.40MPa,压差0.150.35MPa,浆泵输送浓度2.5%8.0%,除渣器入口浓度1.0%4.0%时,进入新型高浓除渣器的微溶气浆密度降低12.9%18.2%,净化效率提高18.427.2个百分点。(6)溶气水系统产生的内能在减压释放微溶气时能作为进浆动力之一,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具有明显的节水降耗效果,且能耗及成本远小于达到同等净化效果所增加的除渣器组;纸浆中引入的空气在后续工段中因在常压下、且经多道工序得以脱除,不会对纸机生产或纸质造成不良影响。(7)传统高浓废纸浆净化分离技术依照分离动力原理分为自然重力沉降法和离心分离法两大类。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废纸浆净化体系原理和方法,可将传统分类变更为以浆杂自然比重差为基础和浆杂扩大比重差为基础的净化分离技术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自然重力沉降法和自然比重差离心分离法两小类”,后者为“扩大浆杂自然比重差的离心分离法”。

刘钰[8](2016)在《新型导流式高浓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与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纸已在我国造纸工业所用原材料中占比达65%之多,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加;而在废纸中,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大、重杂质,其中又以玻璃、金属钉、砂粒等重杂质居多,如果不加以有效去除,不仅直接影响纸浆及纸张的质量,而且损坏设备。为了能够高效地去除这些重杂质,常规净化流程中首先安排有重杂高浓锥形渣器。因而,不断研究并设计出用于废纸制浆的新型高效节能的锥形除渣器意义重大。本文在对造纸工业用传统高浓锥形除渣器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高效节能的角度,利用Fluent软件对高浓锥形除渣器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其结果,并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其结构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新型导流式高效节能的高浓锥形除渣器结构形式,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验证。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对传统高浓除渣器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内部流场规律,可知其内部流场具有不对称性,不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而且压力降较大,所需的能耗更高;同时在良浆出口处存在短路流,影响除渣器的分离效率。(2)为了提高传统的高浓锥形除渣器浆杂分离效率和能耗,一个重要路径是提高其内部流场的对称性以及缩短浆、杂之间的分离距离和阻力;为此,在高浓锥形除渣器中增加了新型导流叶片结构的构想,并设计了全新的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3)对导流式锥形高浓除渣器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其可以使浆料产生稳定的涡旋流场;同时,其内部流场无论是压力分布还是速度分布都具有对称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消除传统切入式高浓锥形除渣器的偏心现象,减少浆料的流动阻力,不仅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分离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4)将导流式高浓除渣器与传统的高浓除渣器对比,发现其最大压力降可减少2.25kpa,所需的能耗更低;内部浆料的流动速度更快,速度梯度更小,造旋能力更强;同时其良浆出口的短路流更少,更有利于除渣器内部的浆渣分离。(5)在两种除渣器直径都为150mm且内部浆料都为3%浓度废纸浆的条件下,对于导流式除渣器,其良浆出口流量为4.42kg/s,渣浆出口流量为1.08kg/s,整个除渣器的收集效率为80.54%;而对于切入式除渣器,其良浆出口流量为3.88kg/s,渣浆出口流量为1.69kg/s,除渣器的良浆收集效率为68.31%。因此,导流式除渣器比切入式除渣器良浆收集效率提高了12%;同时在分离密度较大的石子颗粒时,导流式高浓除渣器分离效率提高了3%以上。

蔡慧,李金苗,沙九龙,张辉[9](2016)在《高浓锥形除渣器中废纸浆特性与浆杂分离阻力间的影响关系》文中指出占比日益增加的废纸制浆必须配备高浓锥形除渣器,杂质与浆料纤维间的分离阻力是影响其高效净化的重要因素。针对研发出的新型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首先,研究了旧箱纸板(OCC)浆、旧报纸(ONP)浆、竹浆和玉米秸秆浆的纤维性能以及废纸浆中主要重杂质(如玻璃和金属类杂质)的基本特性;其次,分析了浆料和杂质特性对浆杂分离的影响;最后,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分析了流体阻力和阻力系数。结果表明,相对黏度大、打浆度低、浆浓高的浆料分离阻力较大;ONP浆中的浆杂比OCC浆中的更易分离;相同分离条件下,杂质颗粒直径越大,其流体阻力也越大,在分离过程中密度大的杂质所受浆杂分离动力和阻力同步增大;流体阻力Fz和阻力系数CD数学模型分别为Fz=CDAρfu22和CD=4πdg3u2(ρ/ρf-1)。

张健[10](2013)在《正向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和结构优化机理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废纸的回收利用既节约能源,又减轻环境污染。但因废纸浆料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较多,其影响着浆纸的质量和设备寿命。因此,如何提高除渣器的除渣效率,降低其能耗是制浆造纸装备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促进造纸工业向着绿色低碳产业的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除渣器都是通过实验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但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摆脱研究费用高,实验周期长等缺点。本文建立在固液两相流的理论基础上,利用CFD技术中的FLUENT软件对正向除渣器的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实现浆渣颗粒的分离;随后又对纸浆悬浮液中纤维颗粒的流动性和收集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基于之前的研究,对正向除渣器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优化改进方案,并对不同方案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研究成果如下:(1)正向除渣器内部流场中具有复杂的湍流、较强的旋流以及封闭式的循环流,同时内部流场中湍流流动是不同性的。雷诺应力模型(RSM)是在模拟正向除渣器内部流场中最为合适的湍流模型。(2)根据对正向除渣器内部流场中压力和速度的分布特征分析可知,正向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同时内部流场主要由中心区域的内旋流和外围的外旋流所组成。(3)利用FLUENT软件中的离散型模型来计算16组不同物性的浆渣颗粒的运动。结果表明,当颗粒的粒径在0.02mm时,正向除渣器对重杂质和轻杂质的分离效率都维持在50%左右;当颗粒的粒径接近1mm时,相对密度大于或等于石子的浆渣颗粒的分离效率已接近100%。(4)基于纤维的吸水膨胀性,结合球形纤维粒子的概念,利用FLUENT软件对两种密度分别为250kg/m3和600kg/m3的干纤维在浆料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为,以上两种干纤维吸水膨胀后的湿纤维的收集效率分别约为58%和55%。(5)对三种优化方案和初始模型在内部流场分布、壁面磨损情况、浆渣颗粒的分离效率等主要方面的对比分析,方案3为最优的优化方案。其除渣效率比优化前高,有些颗粒的分离效率最多可增加近8%;壁面的整体平均磨损率比优化前降低了1.22e-09。

二、玻璃锥形除渣器的性能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锥形除渣器的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质钻头类型分析
        1.2.2 随钻监测装置统计及分析
        1.2.3 钻进过程中机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2.4 钻孔岩石破碎模型统计及分析
        1.2.5 钻孔岩石破碎在工程应用分析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2 基于压痕试验的岩石贯入破碎机理研究
    2.1 岩石压痕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岩石物理性质
        2.1.2 试验设备和方法
    2.2 岩石贯入过程中破碎阶段
        2.2.1 压缩破碎阶段
        2.2.2 裂纹扩展阶段
        2.2.3 岩石贯入破碎阶段
    2.3 岩石贯入参数对岩石贯入破碎的影响
    2.4 三维岩石贯入破碎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旋转切割试验的岩石旋切破碎机理研究
    3.1 岩石切割破碎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岩石物理性质
        3.1.2 试验设备和方法
    3.2 岩石切割破碎过程中加载压力与扭矩相关性研究
    3.3 岩石切割破碎过程中机岩相互作用
    3.4 岩石切割参数对岩石切割破碎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
    4.1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
        4.1.1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功能
        4.1.2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4.1.3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显示界面
    4.2 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的机-岩参数相关性研究
        4.2.1 现场原位钻孔试验
        4.2.2 原位钻孔机岩参数相关性分析
    4.3 基于机岩参数映射关系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指数
    4.4 本章小结
5 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工程应用与验证
    5.1 德厚水库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
        5.1.2 工程问题
    5.2 基于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岩溶分布探测
        5.2.1 德厚水库岩溶分布探测方法
        5.2.2 德厚水库岩溶分布探测方法步骤
        5.2.3 基于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岩溶分布探测分析
    5.3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有效性验证
        5.3.1 深度置信网络模型构建
        5.3.2 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有效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二、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及钙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
        1.2.2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的研究进展
    1.3 DCS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技术
        1.3.1 DCS的来源、危害
        1.3.2 DCS的控制技术
    1.4 电絮凝技术
        1.4.1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
        1.4.2 电絮凝技术的原理
        1.4.3 电絮凝技术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旧箱板纸DCS特性分析及无机盐对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拟废水的基本性质
        2.3.2 OCC成浆SEM分析
        2.3.3 形态分析
        2.3.4 Py-GC-MS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电荷特性
        2.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8 Ca~(2+)、Na~+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对CS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 Ca~(2+)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3.3.2 电极材料的影响
        3.3.3 电流密度的影响
        3.3.4 时间和电极距离的影响
        3.3.5 絮体分析
        3.3.6 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S和 Ca~(2+)协同作用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装置及启动运行
        4.2.2 实验材料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ASB厌氧反应器启动
        4.3.2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分析
        4.3.3 颗粒污泥EPS组成分析
        4.3.4 厌氧颗粒污泥对钙离子截留的影响
        4.3.5 颗粒污泥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3.6 颗粒污泥表面死/活细胞分析
        4.3.7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微波辅助FeCl3复合改性生物陶粒除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与成因
        1.1.3 水体中磷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
        1.1.4 磷的相关水环境标准
        1.1.5 常用的含磷废水处理技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吸附法除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吸附剂及其改性
        1.3.2 改性吸附剂的除磷机理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总磷浓度的检测方法
        2.2.2 总磷去除率及吸附容量的计算方法
    2.3 实验内容
        2.3.1 吸附剂的比选
        2.3.2 吸附剂改性方法比选
        2.3.3 静态吸附实验
        2.3.4 动态吸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附剂比选及改性
    3.1 吸附剂比选结果
    3.2 改性方法比选结果
        3.2.1 化学试剂单一改性
        3.2.2 化学试剂+高温焙烧复合改性
        3.2.3 化学试剂+微波辐照复合改性
        3.2.4 比选结果
    3.3 改性生物陶粒的最佳制备条件
        3.3.1 FeCl_3溶液浓度对改性生物陶粒制备的影响
        3.3.2 固液比对改性生物陶粒制备的影响
        3.3.3 微波辐照功率对改性生物陶粒制备的影响
        3.3.4 微波辐照时间对改性生物陶粒制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吸附实验
    4.1 改性陶粒吸附总磷的机理分析
        4.1.1 改性生物陶粒的物理化学表征
        4.1.2 吸附等温线模型
        4.1.3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 总磷吸附过程影响因素
        4.2.1 改性生物陶粒投加量对总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废水pH对总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4.2.3 振荡时间对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总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改性生物陶粒的解吸再生实验
        4.3.1 碱再生法对饱和改性生物陶粒的解吸效果
        4.3.2 解吸后改性陶粒对总磷的再生吸附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吸附实验
    5.1 最佳实验条件
        5.1.1 废水流量对总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5.1.2 滤层厚度对总磷吸附效果的影响
    5.2 实例分析
        5.2.1 实际含磷污水取样
        5.2.2 处理效果分析
        5.2.3 吸附剂的经济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流分离的特点与应用
        1.2.1 旋流分离器的基本原理
        1.2.2 旋流分离器的应用进展
    1.3 旋流场内非牛顿流体研究现状
        1.3.1 理论模型方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数值模拟方法
    1.4 旋流场内液滴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4.1 液滴运动轨迹研究
        1.4.2 液滴破碎聚结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聚条件下旋流器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 聚合物浓度对介质流变特性影响规律
        2.2.1 含聚条件对介质流变特性影响机理
        2.2.2 试剂配制及流变测试
    2.3 物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2.4 旋流器内流场特性及油滴运移轨迹分析
        2.4.1 旋流器内流场特性分析
        2.4.2 油滴在旋流场内的运动特性分析
        2.4.3 分离效率
    2.5 基于PIV的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
        2.5.1 PIV系统及工作原理
        2.5.2 实验操作步骤
        2.5.3 数值模拟与实验误差分析
    2.6 含聚条件下目标旋流场内流场特性及运移轨迹分析
        2.6.1 模拟参数设置
        2.6.2 含聚条件下流场特性分析
        2.6.3 含聚条件下油滴运动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聚条件下目标旋流器旋流场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研究
    3.1 群体平衡模型(PBM)
        3.1.1 破碎机理与聚结机理
        3.1.2 破碎频率与聚并效率
    3.2 群体平衡模型(PBM)的适应性
    3.3 边界条件和计算条件设定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粒径对旋流器油滴破碎与聚并的影响
        3.4.2 含聚浓度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4.3 流速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4.4 油相体积分数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锥型螺旋导流式旋流器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优化
    4.1 正交试验设计
    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2.1 直观分析
        4.2.2 方差检验
        4.2.3 试验结果验证
    4.3 操作参数优化
        4.3.1 入口处理量
        4.3.2 分流比
        4.3.3 入口含油体积分数
        4.3.4 含聚浓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锥型螺旋导流式旋流器试验研究
    5.1 室内实验研究
        5.1.1 室内工艺流程
        5.1.2 含油分析系统
        5.1.3 室内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5.2 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5.2.1 井口试验流程设计
        5.2.2 现场试验井选定
        5.2.3 现场试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缩写和符号说明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川藏微晶菱镁矿制备高纯高活性氧化镁及吸附铅离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菱镁矿的资源及开发现状
        1.1.1 菱镁矿的基本性质
        1.1.2 菱镁矿的分类
        1.1.3 菱镁矿资源概况
        1.1.4 菱镁矿的应用
        1.1.5 菱镁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氧化镁及镁质资源概述
        1.2.1 氧化镁的基本性质
        1.2.2 氧化镁的分类
        1.2.3 氧化镁的活性机理分析
    1.3 活性氧化镁的制备工艺
        1.3.1 矿石煅烧法
        1.3.2 白云石碳化法
        1.3.3 微波煅烧法
        1.3.4 蛇纹岩酸浸法
        1.3.5 其他制备方法
    1.4 活性氧化镁的应用现状
    1.5 含铅离子废水处理的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原材料及化学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案内容
        2.2.1 工艺流程图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3.1 物料化学元素成分分析
        2.3.2 氧化镁水化率的表征
        2.3.3 氧化镁活性的表征
        2.3.4 氧化镁吸附性能测试表征
        2.3.5 物料粒度分布情况表征
        2.3.6 材料XRD衍射分析
        2.3.7 材料显微形貌分析
第3章 微晶质菱镁矿矿物性能分析
    3.1 外观形貌分析
    3.2 化学成分分析
    3.3 XRD衍射分析
    3.4 晶体形貌分析
第4章 轻烧氧化镁水化工艺研究
    4.1 水化剂添加量对产物的影响
    4.2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4.3 固液比对产物的影响
    4.4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5 水化产物特性表征
        4.5.1 水化产物化学分析
        4.5.2 原料及水化产物XRD分析
        4.5.3 水化过程SEM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高纯氢氧化镁二次煅烧工艺研究
    5.1 原料氢氧化镁的粒度分析
    5.2 原料氢氧化镁分解行为分析
    5.3 煅烧温度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5.3.1 产物氧化镁活性分析
        5.3.2 产物氧化镁X射线衍射分析
        5.3.3 产物氧化镁扫描电镜分析
    5.4 煅烧保温时间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5.4.1 产物氧化镁活性分析
        5.4.2 产物氧化镁X射线衍射分析
        5.4.3 产物氧化镁扫描电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高纯高活性氧化镁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6.1 初始溶液pH对活性氧化镁吸附Pb~(2+)效果的影响
    6.2 吸附时间对活性氧化镁吸附Pb~(2+)效果的影响
    6.3 反应温度对活性氧化镁吸附Pb~(2+)效果的影响
    6.4 吸附剂用量对活性氧化镁吸附Pb~(2+)的影响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瓦楞纸的特征分析
    1.3 废旧瓦楞纸回收再利用现状及分析
    1.4 国内外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现状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现状分析
    2.1 制浆生产工艺和设备存在的问题
    2.2 废旧瓦楞纸制浆主要生产圈路及问题分析
        2.2.1 废纸的碎解圈路分析
        2.2.2 废纸的净化圈路分析
        2.2.3 废纸的浓缩和精浆圈路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总体设计
    3.1 废旧瓦楞纸制浆线工艺与设备规划
        3.1.1 原材料配比及制浆线设备设计
        3.1.2 浆水平衡计算
        3.1.3 主要制浆设备的选型
    3.2 制浆线碎解圈路的设备及工艺分析
        3.2.1 D型水力碎浆机结构与工作过程
        3.2.2 D型水力碎浆机优点分析
    3.3 制浆线浆料净化圈路的设备与工艺分析
        3.3.1 除渣器结构及除渣范围分析
        3.3.2 除渣器的浆料流向
        3.3.3 除渣器组的工作过程
        3.3.4 除渣器组的优点分析
    3.4 制浆线浆料粗/精筛选圈路的设备与工艺分析
        3.4.1 升流式压力筛的结构分析
        3.4.2 升流式压力筛的工作过程
        3.4.3 升流式压力筛的优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旧瓦楞纸制浆生产线调试验证
    4.1 生产线的调试优化分析
        4.1.1 调试方法及过程
        4.1.2 系统的产量分析
        4.1.3 系统纤维流失对比
        4.1.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2 调试数据分析研究
        4.3.1 除渣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4.3.2 筛选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4.3.3 碎浆圈路的数据分析对比
        4.3.4 浆料质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造纸产业概况
        1.1.1.1 造纸产业特点
        1.1.1.2 世界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1.1.1.3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1.1.2 废纸在造纸工业的作用与地位
        1.1.3 高浓除渣器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锥形除渣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净化原理的演变
        1.2.2 锥形除渣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锥形除渣器介绍
        1.2.2.2 锥形除渣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目标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研究
    2.1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基本原理构想
    2.2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装置基本结构
    2.3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主要工艺与流程
    2.4 新型高浓除渣器原理及净化系统工艺条件范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溶气-浆液体系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气水添加比例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3.2 浆浓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3.3 压力及浆种对微溶气浆密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气水添加比例及浆种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3.2 浆浓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3.3 压力对新型高浓除渣器净化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研究
    5.1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应用方案
        5.1.1 废纸制浆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5.1.2 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在废纸制浆中的应用方案
    5.2 新型高浓净化系统的净化效率和能耗分析
        5.2.1 净化效率和能耗的概念
        5.2.2 新型高浓净化系统与传统式净化效率和能耗比较
    5.3 加入的微溶气体对后续工序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申请并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文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8)新型导流式高浓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1.1.2 制浆造纸装备业概况
        1.1.3 国内纸浆净化设备的现状
        1.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高浓锥形除渣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 高浓除渣器的作用
        1.2.2 高浓锥形除渣器的结构
        1.2.3 高浓锥形除渣器的工作原理
        1.2.4 影响除渣器净化效果的主要结构因素
        1.2.5 除渣器结构的改善优化
    1.3 高浓锥形除渣器的国内外研究方法动态
    1.4 CFD软件简介
        1.4.1 FLUENT软件
        1.4.2 FLUENT软件的构造与功能
        1.4.3 FLUENT软件的用途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特色
        1.5.3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高浓锥形除渣器数值模拟基础
    2.1 数值模拟流程
    2.2 两相流理论基础
        2.2.1 两相流理论的形成
        2.2.2 固—液两相流的分析方法
    2.3 控制方程组的建立
        2.3.1 单相控制方程组
        2.3.2 离散相运动方程组
    2.4 湍流模型
        2.4.1 ASM(代数应力模型)
        2.4.2 k-ε 模型
        2.4.3 RSM(雷诺应力模型)
        2.4.4 LES(大涡模拟模型)
    2.5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流式除渣器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
    3.1 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描述
    3.2 高浓废纸浆描述
    3.3 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三维建模
    3.4 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整体流场区域三维建模
    3.5 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网格划分
    3.6 新型高浓锥形除渣器数值模拟
        3.6.1 湍流模型选择
        3.6.2 定义流体物理参数
        3.6.3 定义边界条件
        3.6.4 算法和离散格式选择
        3.6.5 初始化
        3.6.6 求解
        3.6.7 保存结果和后处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4.1 模拟结果分析
        4.1.1 浆料流动轨迹特征
        4.1.2 压力场分布特征
        4.1.3 速度场分布特征
    4.2 导流式和切入式高浓锥形除渣器对比
        4.2.1 偏心现象的比较
        4.2.2 压力降的比较
        4.2.3 短路流比较
        4.2.4 造旋能力比较
        4.2.5 轴向速度比较
        4.2.6 除渣效率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除渣器优化设计方案与发明专利申请
    5.1 现有高浓除渣器简述
    5.2 新型高浓锥形除渣器优化方案
        5.2.1 溢流管改进
        5.2.2 导流叶片
        5.2.3 新型除渣器整体设计方案描述
    5.3 新型除渣器优点
    5.4 新型导流式高浓锥形除渣器——发明专利申请
        5.4.1 技术领域
        5.4.2 背景技术
        5.4.3 发明内容
        5.4.4 权利要求
        5.4.5 附图说明
        5.4.6 具体实施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高浓锥形除渣器中废纸浆特性与浆杂分离阻力间的影响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浆杂特性对杂质分离阻力的影响
    1. 1 实验
        1. 1. 1 实验用浆料
        1. 1. 2 主要实验器材
        1. 1. 3 研究方法
        (1)模型物确定
        (2)分离阻力测定
    1. 2 结果与讨论
        1. 2. 1 浆料特性对浆杂分离阻力的影响
        (1)浆料纤维形态
        (2)浆料黏度
        (3)浆料打浆度
        1. 2. 2 杂质特性对浆杂分离阻力的影响
        (1)杂质种类与占比
        (2)杂质密度与球体直径
        (3)杂质颗粒模型自由沉降分离时间
2 浆杂分离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 1 杂质颗粒受力分析
    2. 2 求流体阻力Fz
    2. 3 求阻力系数CD
        (1)用公式求解阻力系数
        (2)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式
    2. 4 结果与讨论
        2. 4. 1 数据处理
        2. 4. 2 结果分析
3 结论

(10)正向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和结构优化机理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除渣器的作用和地位
        1.1.2 除渣器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除渣器的理论分析
        1.2.1 除渣器的发展概况
        1.2.2 除渣器的结构特征
        1.2.3 除渣器的工作原理
        1.2.4 浆料涡流运动的基本描述
    1.3 国内外旋流设备的研究概况
        1.3.1 数学理论研究
        1.3.2 实验研究
        1.3.3 数值模拟研究
    1.4 CFD 软件 FLUENT 简介
        1.4.1 FLUENT 软件的基本功能
        1.4.2 FLUENT 软件的求解步骤
        1.4.3 FLUENT 软件的工程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创新点
        1.5.1 主要内容与目标
        1.5.2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固-液两相流的理论模型
    2.1 固-液两相流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2.1.1 两相或多相流理论的形成
        2.1.2 国内外固-液两相的研究概况
        2.1.3 固-液两相流的分析方法
    2.2 固-液两相流几种常见的湍流模型
        2.2.1 К-ε模型
        2.2.2 雷诺应力模型
        2.2.3 大涡模拟模型
    2.3 离散相模型
        2.3.1 模拟方法
        2.3.2 控制方程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向除渣器内部纤维浆料流场的数值模拟
    3.1 模型描述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纸浆悬浮液描述
        3.1.3 湍流模型的选取
        3.1.4 边界条件及数值算法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压力分布特征
        3.3.2 速度分布特征
        3.3.3 湍流强度分布特征
    3.4 浆渣颗粒相运动的模拟分析
        3.4.1 浆渣颗粒的运动轨迹
        3.4.2 正向除渣器壁面的磨损分析
        3.4.3 浆渣颗粒的分离效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向除渣器中纤维流动性与收集效率的模拟分析
    4.1 纤维的物理模型
        4.1.1 纤维吸水膨胀的简化模型
        4.1.2 纤维粒子的简化球形化模型
    4.2 数值模拟条件
        4.2.1 纤维物性的选取
        4.2.2 边界条件和数值算法
    4.3 纤维颗粒运动的模拟结果分析
        4.3.1 纤维颗粒的运动轨迹
        4.3.2 纤维颗粒的收集效率
        4.3.2.1 纤维密度对纤维收集效率的影响
        4.3.2.2 纤维直径对纤维收集效率的影响
        4.3.2.3 纤维长度对纤维收集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向除渣器结构优化机理的模拟研究
    5.1 正向除渣器结构优化方案
    5.2 正向除渣器结构优化的物理模型
    5.3 纤维浆料悬浮液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5.3.1 压力分布
        5.3.2 速度分布
    5.4 颗粒相模拟结果分析
        5.4.1 正向除渣器壁面磨损的对比分析
        5.4.2 浆渣颗粒分离效率的对比分析
    5.5 纤维收集效率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玻璃锥形除渣器的性能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D]. 冯上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D]. 刘辉. 广西大学, 2021(12)
  • [3]微波辅助FeCl3复合改性生物陶粒除磷研究[D]. 山丕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D]. 郑国兴. 东北石油大学, 2020(12)
  • [5]川藏微晶菱镁矿制备高纯高活性氧化镁及吸附铅离子性能研究[D]. 郭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废旧瓦楞纸大规模制浆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D]. 王艳青. 山东大学, 2019(02)
  • [7]基于注入溶气水式新型高浓除渣器系统的研究[D]. 李金苗.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8]新型导流式高浓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与结构研究[D]. 刘钰.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9]高浓锥形除渣器中废纸浆特性与浆杂分离阻力间的影响关系[J]. 蔡慧,李金苗,沙九龙,张辉. 中国造纸学报, 2016(01)
  • [10]正向除渣器内部浆料流场和结构优化机理的数值模拟[D]. 张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玻璃锥除渣器性能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