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国际与山东华能合并协议生效

华能国际与山东华能合并协议生效

一、华能国际吸收合并山东华能协议生效(论文文献综述)

赵淑方[1](2012)在《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领域内,并购是一个长期性的议题,世界上着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兼并和收购发展而来。对主并公司来讲,在并购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目标公司进行价值评估,以确定目标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是并购双方进行最后定价谈判的基础,也决定了主并公司的最低并购成本。同时它对保障目标公司及其相关者的应得利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公司价值的评估从公司存在之日起就有无数的研究成果,对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更是借鉴了不少前人的研究经验,在从静态的评估到动态评估的转变中,对不同角度的侧重也使得评估方法显得更为多样化。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前人关于价值评估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形式的分类,建立了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模型。从战略并购的角度出发,将目标公司价值分从基础价值和溢价价值的角度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资产价值、资产溢价、协同效应价值、期权溢价值以及人力资本增值。其中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资产溢价可看做内在价值,仍可用传统方法并加以改进进行评估,本文采用较为详尽的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加以计量;随着战略并购的发展,主并公司已不简单的以获得目标公司股权或转移溢价为目的,更多的看重目标公司的投资价值以及并购后双方的协同效应所带来的价值,文中将这部分价值统称为溢价价值,包括协同效应的溢价,期权溢价以及人力资本增值,并分别采用不同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对协同效应则根据其定义,采用基本的数学方法,对不同的并购案例适当调整模型参数;对期权溢价和人力资本增值的计量,由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期权特性,因此分别采用相应的期权定价模型加以测度。在充分考虑了目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基础之上,将信息的不确定性、竞争性等因素纳入了目标公司价值之中,从而使定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之后将模型应用于华能国际对山东华能总体要约收购定价中,对各参数的确定建立在审慎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各个价值类别分别进行计量,之后将应用结果与国际上的评估机构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与着名的评估机构相比,误差在可控之中,也对华能国际实际的支付价格相差不大,这个结果充分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该模型及其应用案例的分析,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今后的改进方向。

陈曦[2](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华能兼并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股东权益的保障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小股东权益受损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现代公众公司的性质,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害,可以认为就是对社会公众权益的侵害,不仅侵犯了作为社会成员的小股东本身的权益,而且危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侵犯小股东权益的问题,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已经和还将影响我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及其相应的融资活动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和研究这一问题。目前对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研究文献基本上是从公司治理中的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而从经济伦理学这个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故本文拟从经济伦理学角度,以华能兼并案为例,从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控股股东的信托责任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首先在绪论中提出公司治理方面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和结构。然后,在第一章,选取了中国公司治理中无论是股权结构、管理经济还是未来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华能国际为例展开分析。2000年华能国际和山东华能在美国纽约证券市场跨境并购,该并购案突出了国内外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而且涉及了国内外学者对该案境内外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不同看法。作者在客观地描述了华能国际并购案例后,从经济伦理角度,提出了由这一案例所涉及的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包括公司股权结构、管理经济以及控股股东负有的信托责任等重要问题。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其制度背景是现代公司制度及其治理结构。因此本文第二章梳理了传统公司治理、现代公司治理及我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指出了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在客观上隐含着对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伦理缺失,因而易于为西方学者及媒体所病诟,遭受他们的严厉苛刻的质疑。但是,作者认为,“一股独大”并非一无是处,更不能因此指责华能国际在主观或事实上侵害了境外小股东的权益。作者并且指出,美国分散的股权结构同样面临着如何制约经理层对小股东权益侵害的问题,尽管他们有成熟的证券市场及外部纠错机制来改善公司治理。因此有必要强调控股股东应当履行对小股东的信托责任。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控股股东对小股东所负有的信托责任,从三方面来论述:是从伦理方面分析了信托责任的内在含义;二是联系华能案例来作分析,研究华能国际是否在程序上履行了对小股东的信托责任,并从并购的具体程序: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第三方财务顾问的公正性,财务顾问所采用的企业估值方法是否公平合理、并购是否合目的与结果相统一等几方面来论述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信托责任;三是从伦理方面讨论,在并购的结果中,因收购方与目标方公司小股东投资主体不同而造成投资收益差异性的问题,运用马克思关于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辩证统一关系的观点,来分析这种差异是否公平的问题。第四章指出了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对小股东权益保护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提出了有关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具体建议,旨在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及小股东权益保护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方向。

吴秀波[3](2008)在《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双重上市又称为跨境交叉上市,是指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两地(或以上)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需求巨大,势必对市场带来压力,选择在一个还是在多个金融市场融资值得考虑;在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选择在现有的市场再融资还是到异地市场再融资同样值得考虑。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双重上市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学者质疑双重上市的绩效,但是主流的观点仍认为跨境双重上市存在诸多优点。自从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H股)返回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并挂牌上市以来,公司的股票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交易所双重上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8月底,同时在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双重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56家。可以合理预计,未来采取双重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当前,在双重上市的股票发行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发行次序安排。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实现双重上市机制的发行次序包括:(1)“先H后A”模式;(2)“先A后H”模式;(3)“A+H同步发行”的模式。分析它们的差异,为今后的发行上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回归A股发行模式。中国海外上市兵团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将回归A股市场。尽管大型H股公司已经回归A股市场,但是红筹股公司还没有成功回归的案例。对H股回归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回归的发行模式包括:(1)直接在A股市场IPO;(2)换股吸收合并现有A股公司;(3)中国联通模式;(4)创设中国存托凭证(CDR)。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海外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发行模式最好?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有序开放,并将最终建成国际知名资本市场,外国公司也会来A股市场发行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成功回归的经验会给它们带来帮助。第三,实现双重上市的监管合作。长期来看,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最终走向融合。但是在现阶段,内地与香港在新股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地的监管竞争将导致“相互降低监管标准”(race down the bottom),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利。采取让公司双重上市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而内地与香港应如何开展监管合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海外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模式选择,对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解决方案,协调两地与香港之间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章全球双重上市的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文献主要关注双重上市的股价反应,认为双重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提高股价、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近期的文献则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察,认为双重上市可以提供法律绑定效应、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借助外国资本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等等。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则包括溢出效应和分流效应,但是难以确定净效应。第三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H股回归经历折射了双重上市政策的摇摆不定,社会各界对双重上市缺乏理性思考。现有的关于双重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并不全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双重上市是企业的市场选择之一。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股权分置问题,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实证结果表明,H股公司的回归平抑了A股市场的泡沫。第四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内地公司赴香港发行上市包括H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具体选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上市地同期发行的新股相比,并不存在整体压低内地公司发行价问题。香港上市在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存在牺牲境内投资者利益、主要惠及境外机构等等问题。由于内地大小非问题严重,因此赴香港发行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发行地。第五章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先H后A”模式主要适用于现有存量海外公司的回归;A+H同步发行由于存在较多的协调问题,尽管有两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将来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内地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需要,而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可能会有较长的低迷期,“先A后H”应该是今后主流的发行模式。第六章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与换股吸收模式相比,采取IPO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熊市环境IPO不可行、难以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等。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的优点包括实现A股市场上市、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缓解合并所需融资压力、获得协同效应等;缺点则包括合并成本不确定、失去现金融资的好机会、复杂的审批程序等等。换股吸收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双方股东的财富不能因为换股而减少,介绍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的成功案例。第七章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一直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回归模式有三种:直接IPO、联通模式、CDR模式。采取IPO方式回归的优点是配套政策措施较少,缺点则是存在存量或增量发行争论、发行主体法律资格障碍等,上述缺陷都可以克服,目前管理层迟迟未能批准红筹回归的原因在于担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太快以及如何协调香港利益问题。联通模式需要国务院特批,并无推广价值。创设CDR实现红筹公司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其让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不如主动创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如CDR,使投资者在境内就可以买到境外公司的股票,而且可以避开IPO模式存在的法律障碍、存量与增量之争,有效协调内地与香港市场方面的利益。第八章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两地关于H股和红筹股实施监管合作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阶段新的问题包括红筹股公司回归问题、两地关于上市资源的争夺问题、两地关于跨境发行股价操纵问题、资金的跨境灰色流动问题、股票发行中的股票面值问题、大股东跨境套现问题等等。应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两地发行上市监管合作。第九章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林秀娥[4](2008)在《华能国际(600011)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之间已经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浪潮。对电力企业并购进行研究,分析其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以及是否给股东带来价值创造,对揭示目前电力企业遭遇全行业的经营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从分析中预测今后电力行业往煤电路运一体化整合的趋势。论文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国际”)从1994年设立以来的并购历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由现金流法和经济增加值法EVA,就华能国际的并购模式、动因和效应、价值创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本文引入麦肯锡五边形重组系统模型,对华能国际的具体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横向并购是电力企业提高权益装机容量、提升发电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最迅捷的方式之一,横向并购能扩大电力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实现经营协同效应;但随着近几年煤炭价格飞涨,给电力行业发电侧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电力企业并购正从横向并购为主发展到向纵向并购和产业一体化尝试和延伸;电力产业及上下游行业整合和发展趋势必将朝煤电路运一体化方向发展;并给出华能国际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比例,走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议。并介绍了目前煤电产业一体化项目的代表—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循环经济的运作模式。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5](2008)在《抓住机遇 优化结构 促进华能又好又快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华能实际,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能集团)建设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一个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是华能集团一贯的努力方向。

蒋文超[6](2007)在《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随着大量外资、港台及民营资本进入电力行业,导致我国电力行业以收购、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等资本运营方式越演越烈。这其中的部分资本将会以买壳上市等各种形式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他们也为了获得优质资源,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来挤占国内的电力资源、电力市场。这样将促使国内的大中型电力行业企业把目光投入市场,寻求更好的整合目标,来巩固和发展其在电力领域的地位。现在电力企业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借鉴、引用国内外企业资本运营的理论,通过对我国电力行业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及分析这些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电力企业资本运营存在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最后以华能国际电力企业资本运营案例分析希望为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能带来一些启示。为电力行业企业能更好地理解资本运营的内涵,使其采取的资本运营对策更有操作性、也更实用。

周剑锋[7](2007)在《华能国际的并购动因、方式、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一五”计划带给了电力行业新的发展契机。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之间已经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浪潮。此次并购浪潮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并购方式是以战略性并购为主。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国际”)从1994年设立以来,主要通过以母公司关联交易注入优质资产为主的并购方式,从成立之初的2900兆瓦权益装机容量发展到2006年底的28187兆瓦,成为中国及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上市公司。华能国际12年来收购电厂或吸收合并发电公司,并在资本市场数次融资成功,在资本运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一个国有控股电力企业母子公司良性互动、通过资产重组、并购而获得飞速成长的典型案例。电力是发、供、输、配四个环节于一体的特殊商品,在电力企业并购中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非常少,本论文以华能国际的系列并购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能国际并购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华能国际并购的动因、方式进行了剖析且以收购深能集团25%股权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文章末尾在结合华能国际并购实践得与失的基础上,给出了结论和建议,以期对今后华能国际乃至电力行业更好地运用并购手段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正在企业并购浪潮中摸索的电力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并购的成功率,推进电力企业并购的进程。

许颖[8](2004)在《华能国际并购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1994年设立以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能国际)积极倡导开发和收购并重的发展战略,权益装机容量从成立之初的290万千瓦发展到2003年底的1573.6万千瓦,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华能国际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并购策略:主要通过以母公司关联交易注入优质资产等并购方式,在电力需求增长迅速的沿海地区,收购资产质量较好的电厂,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公司盈利的持续增长。华能国际已成为华能集团的旗舰公司,是集团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集团在证券市场的融资渠道。华能的融资与并购分别进行,并购以现金的交易方式为主。成功的并购促进了华能的业绩,为融资铺平了道路。华能在并购过程中维护了各类股东的利益。今后,为适应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华能国际的并购要多地区、多种能源地选择目标,向中西部辐射,向水电发展,并在集团外多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交易方式可适当地采用部分换股的方式,以减轻财务压力。

李勇强[9](2004)在《TCL集团上市与企业战略》文中提出TCL 公司是一家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 主营产品.彩电和手机. 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2004 年 1 月 30 日. TCL集团 000100 吸收合并旗下原深市上市公司. TCL 通讯 000542 后实现整体上市. IPO 获得了股市高度认同. TCL 的整体上市给市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 TCL 的整体上市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其背后的投行工作非常艰苦. 整体上市后. 针对该案例市场出现了很多赞誉和批评的声音. TCL 走到整体上市这一步. 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生产经营多元化的必然. 公司力图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中国公司. TCL 的整体上市获得了成功. 标志着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TCL 的强势出现. 公司上下高昂的士气. 来源于堪称典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 TCL 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点端倪. 本文将从 TCL 整体上市展开. 进而对 TCL 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越性进行分析.

黄闻[10](2004)在《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分析》文中指出本综合报告的目的在于系统的介绍国际、国内项目管理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介绍、分析NASA的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并结合NASA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理论,分析探讨国内项目管理的改进机会。本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国际国内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其中包括项目管理发展的三大特点和三大热点;第二章概述了新版“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 (NPG7120.5B)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并从项目评审、项目人力资本管理、项目文档管理、项目公共安全/输出控制/外方参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新旧版“NASA项目管理流程与规章”的区别;第三章详细介绍了NASA的项目、子项目管理流程和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第四章介绍了国内项目管理发展的现状,列举了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在的不足,并结合NASA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理论从过程的方法、标准化的管理、项目的组织形式、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培训四个角度识别、探讨了中国项目管理实践的改进机会。

二、华能国际吸收合并山东华能协议生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能国际吸收合并山东华能协议生效(论文提纲范文)

(1)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拟改进方向
    1.3 论文思路及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公司并购概述
    2.1 公司并购概况
        2.1.1 公司并购浪潮
        2.1.2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
    2.2 公司并购基本原理
        2.2.1 横向并购原理分析
        2.2.2 纵向并购原理分析
        2.2.3 混合并购原理分析
    2.3 我国公司并购发展历程
        2.3.1 我国公司并购沿革
        2.3.2 我国公司并购方式
    2.4 并购中的公司价值评估
        2.4.1 公司价值的基本形式
        2.4.2 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价值构成
第三章 目标公司定价模型
    3.1 公司估价模型
        3.1.1 传统公司估价模型
        3.1.2 估价模型的分类
    3.2 目标公司估价模型的建立
        3.2.1 目标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
        3.2.2 目标公司期权溢价的计算
        3.2.3 目标公司协同溢价的计算
        3.2.4 目标公司人力资本增值的确定
        3.2.5 目标公司总价值模型
第四章 公司并购中定价方法的应用
    4.1 华能国际的基本情况
    4.2 华能国际的并购之路
        4.2.1 华能国际的并购进程
        4.2.2 华能国际并购案例选取
    4.3 山东华能价值评估过程
        4.3.1 山东华能的内在价值度量
        4.3.2 山东华能期权价值度量
        4.3.3 山东华能的协同效应价值度量
        4.3.4 山东华能的人力资本价值增值度量
        4.3.5 确定山东华能总评估价值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中的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附录1

(2)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华能兼并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节 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和结构
第一章 华能并购案例及其经济伦理问题
    第一节 华能国际并购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第二节 华能兼并案提出的经济伦理问题
第二章 上市公司治理与小股东保护
    第一节 公司上市后治理结构变化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中的管理机制
    第三节 中国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
第三章 控股股东的信托责任
    第一节 信托责任的伦理探析
    第二节 华能国际控股股东所负有的信托责任
    第三节 并购过程中信托责任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股票的价格形成与小股东权益保护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华能案例的结论
    第二节 完善中国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操作建议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3)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双重上市现象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现状与相关文献的综述
    2.1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蓬勃发展
        2.1.1 时代背景
        2.1.2 跨境交叉上市的表现
    2.2 双重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2.2.1 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关注双重上市动因
        2.2.2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双重上市动因
        2.2.3 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2.4 对海外关于双重上市研究的小结
    2.3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文献回顾
        2.3.1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的研究
        2.3.2 对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发行利益争论
        2.3.3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3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
    3.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
        3.1.1 相关博弈规则
        3.1.2 仅允许在国内单一交易所发行情形
        3.1.3 仅能选择一家交易所发行情形
        3.1.4 允许在两个交易所双重上市情形
        3.1.5 小结
    3.2 双重上市政策摇摆不定——以H股公司回归政策演变为例
    3.3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绩效评价困难
        3.3.1 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全面
        3.3.2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并非市场选择结果
        3.3.3 境外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照搬
    3.4 海归公司IPO平抑了A股市场泡沫
        3.4.1 2007年新股发行情况
        3.4.2 回归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分析
        3.4.3 回归A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分析
        3.4.4 小结
    3.5 双重上市对A股市场主体的影响
        3.5.1 回归A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影响
        3.5.2 回归A股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影响
4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
    4.1 赴香港上市模式的选择
        4.1.1 海外上市模式
        4.1.2 赴香港上市的模式选择
    4.2 对大型国企香港上市发行定价合理性的考察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对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比较
        4.2.3 小结
    4.3 内地企业香港发行上市带来的影响
        4.3.1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取得的成绩
        4.3.2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存在的问题
        4.3.3 修订发行制度安排,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4.4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再融资
        4.4.1 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
        4.4.2 内地市场融资功能有限
        4.4.3 A股面临规模巨大的限售股全流通问题
        4.4.4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理论基础
        4.4.5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现实基础
        4.4.6 现行缓解大小非的政策效果不大
        4.4.7 双重上市——探索部分限售股香港减持的可行性
        4.4.8 A股限售股香港发行模式设计
        4.4.9 转H股是否涉及支付对价问题
        4.4.10 小结
5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
    5.1 先H后A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缺少定价权造成净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
        5.1.2 H股发行量普遍高于A股
        5.1.3 后续募资基本在A股市场进行
        5.1.4 大盘股回归时的市场压力分析
        5.1.5 过高的A/H价差造成不稳定因素
    5.2 A+H同步发行模式分析
        5.2.1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优点
        5.2.2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问题及协调
        5.2.3 境内外同步发行对定价的影响
        5.2.4 A+H同步发行难以成为未来主流发行模式
    5.3 先A后H发行模式分析
        5.3.1 先A后H发行模式的优点
        5.3.2 先A后H发行模式的缺点
        5.3.3 先A后H发行模式前景可期
        5.3.4 从案例看采取"先A后H"发行模式应注意问题
6 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
    6.1 回归采用IPO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6.1.1 在市场不景气时大盘股面临发行风险
        6.1.2 因避免同业竞争而需要整合
    6.2 回归A股发行创新模式: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
        6.2.1 换股合并风行世界
        6.2.2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含义
        6.2.3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6.2.4 跨市场换股合并模式的负面影响
    6.3 公司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原则和实践
        6.3.1 遵循合并双方股东财富不因合并而减少的原则
        6.3.2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案评析
        6.3.3 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方案评析
7 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研究
    7.1 IPO模式及前景
        7.1.1 IPO模式的优缺点
        7.1.2 相关监管部门欢迎IPO模式
        7.1.3 法律、技术障碍可以突破
        7.1.4 回归受阻的真正原因
    7.2 联通模式评析
        7.2.1 中国联通两地上市概况
        7.2.2 联通模式的优点评析
        7.2.3 联通模式的缺点评析
        7.2.4 联通模式的变种
    7.3 创设CDR实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
        7.3.1 存托凭证的功能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7.3.2 CDR的推出对市场参与方都是有利的
        7.3.3 CDR的设计
        7.3.4 对几个问题的考虑
8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
    8.1 证券监管合作不能适应双重上市发展需要
        8.1.1 监管合作不适应两地证券市场进一步接轨问题
        8.1.2 如何处理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股及H股面值问题
        8.1.3 如何看待双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的跨市场套利
    8.2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的途径
        8.2.1 确立证券发行监管合作的目标
        8.2.2 确立证券合作监管的原则
        8.2.3 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发行监管合作制度
        8.2.4 具体问题磋商解决
9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沪港双重上市应定位为市场选择行为
        9.1.1 限制性融资政策是"双刃剑"
        9.1.2 是否双重上市应由市场进行选择
        9.1.3 双重上市现象长期存在
    9.2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数量会增加
        9.2.1 更多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回归A股市场
        9.2.2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上市融资
    9.3 完善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的发行政策
        9.3.1 确立双重上市的监管原则
        9.3.2 改革内地新股发行制度
        9.3.3 鼓励采取多种发行模式实现沪港双重上市
        9.3.4 加强境内投资者保护力度
        9.3.5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华能国际(600011)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特色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动因及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节 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价模型
    第三节 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指标
第三章 中国电力行业并购现状分析
    第一节 电力行业现状综述
    第二节 电力行业并购情况分析
    第三节 电力产业及上下游行业发展趋势
第四章 华能国际并购分析
    第一节 华能国际简介
    第二节 华能国际的并购历程
    第三节 华能国际并购动因及效应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横向并购—华能国际收购沁北等三家电厂权益
    第二节 纵向并购案例介绍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语

(5)抓住机遇 优化结构 促进华能又好又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全机构,规范操作,夯实产权管理工作基础
二、整合存量,有序扩张,发挥产权管理纽带作用
三、抓住机遇,实施股改,强化核心企业产权控制
四、剥离辅业,精干主业,优化国有资产资源配置

(6)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资本运营理论分析
    2.1 资本运营的概念和特点
        2.1.1 资本运营的概念
        2.1.2 资本运营的特点
    2.2 资本运营需要的条件和内容
        2.2.1 资本运营需要的条件
        2.2.2 资本运营的内容
    2.3 资本运营基本过程和作用
        2.3.1 资本运营基本过程
        2.3.2 资本运营的作用
第三章 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政策变化和压力
        3.1.1 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政策变化
        3.1.2 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压力
    3.2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模式
        3.2.1 民营资本、国外资本投入模式
        3.2.2 公司制改造与发行上市模式
        3.2.3 公司并购模式
        3.2.4 其它模式
    3.3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3.3.1 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3.3.2 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3.3.3 其它问题
    3.4 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电力企业资本运营缺乏有效环境
        3.4.2 电力企业资本运营人才缺乏
        3.4.3 对资本运营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和科学的决策
        3.4.4 股份制改造流于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界定不清
第四章 解决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对策
    4.1 电力企业必须建立相关机制
        4.1.1 强化形成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企业运作机制
        4.1.2 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资本运营机制
    4.2 明晰电力企业产权关系
    4.3 掌握电力企业融资原则、拓展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
        4.3.1 掌握电力企业融资原则
        4.3.2 拓展融资渠道
        4.3.3 融资方式的选择
    4.4 优化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运营能力
    4.5 正确处理资本运营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4.6 科学的管理,提高电力企业资本运营效率
第五章 华能国际电力资本运营案例
    5.1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5.1.1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5.1.2 华能国际电力SWOT分析
    5.2 华能国际电力资本运营介绍
    5.3 动因分析
        5.3.1 收购方动因分析
        5.3.2 被收购方动因分析
    5.4 收购特点及绩效评价
        5.4.1 收购特点
        5.4.2 收购绩效评价
    5.5 华能国际电力资本运营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华能国际的并购动因、方式、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电力行业并购状况分析
    第一节 电力企业并购的定义
    第二节 电力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电力行业市场主要竞争格局
        一、主要电网
        二、主要发电企业
    第四节 中国电力企业赢利模式
        一、电网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发电企业的赢利模式
    第五节 电力行业并购分析
        一、并购现状分析
        二、电力行业并购趋势分析
第二章 华能国际系列并购的概况
    第一节 华能国际简介
        一、华能国际
        二、股权结构
        三、组织结构
    第二节 华能国际的商务模式
    第三节 并购历程
第三章 华能国际的并购动因分析
    第一节 电力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适应产业政策,谋求企业战略发展
        二、实现经营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三、补充产品线,降低经营风险
        四、提高市场占有率,减少竞争对手
        五、学习动机
        六、整体上市动机
    第二节 华能国际并购的动因
        一、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
        二、关联并购,获得优质资产
    第三节 被并购企业出让的原因
第四章 华能国际的并购方式和典型案例
    第一节 华能国际的并购方式
        一、子承母业型
        二、横向外部收购型
    第二节 典型案例:收购深能集团25%股权
        一、收购目标—深圳能源集团
        二、并购双方动因
        三、收购程序和定价方式
        四、后续情况
第五章 华能国际的井购财务绩效分析
    第一节 并购绩效的涵义及评价方法
        一、并购绩效的涵义
        二、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华能国际的评价过程
        一、财务指标法
        二、EVA评价体系法
    第三节 华能国际并购财务绩效评价综述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华能国际并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华能国际并购策略分析
    1.1 引言
    1.2 华能国际简介
        1.2.1 华能国际
        1.2.2 公司控股股东情况
    1.3 华能国际资本运营的基本情况
    1.4 华能国际并购的类型及典型案例
        1.4.1 华能国际并购的类型
        1.4.2 关联交易案例之一--收购上海石洞口二厂
        1.4.3 关联交易案例之二--收购华东四厂
        1.4.4 吸收合并山东华能
        1.4.5 纯粹的外部并购--收购深能集团25%股权
    1.5 华能国际实施并购策略的结果
        1.5.1 华能国际的并购策略
        1.5.2 并购是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途径
        1.5.3 并购使华能国际占领沿海市场
        1.5.4 华能国际的业绩增长与资本市场表现
        1.5.5 华能国际成为集团的旗舰公司
        1.5.6 火电资产的托管--并购策略将继续
    1.6 华能国际并购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6.1 并购的交易方式
        1.6.2 交易的定价
        1.6.3 华能集团在关联交易中的重要角色
        1.6.4 保护各类股东利益
    1.7 对华能国际未来并购策略的建议
        1.7.1 并购对象应注重多地区、多能源的发展
        1.7.2 应更多考虑集团外部的并购对象
        1.7.3 金融工具多样化,交易方式应推陈出新
        1.7.4 政策建议--股权转让定价
    1.8 结论
第二篇 C银行汽车信贷业务分析
    2.1 汽车消费信贷的起源和发展
        2.1.1 汽车消费信贷在国外
        2.1.2 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
    2.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供求分析
        2.2.1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需求分析
        2.2.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供给分析
        2.2.3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供需分析
        2.2.4 C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展状况
    2.3 C银行汽车消费信贷成本收益分析
        2.3.1 C银行汽车信贷成本分析
        2.3.2 C银行汽车消费信贷收益分析
        2.3.3 保本点下的风险成本指标RC分析
    2.4 结论
第三篇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营销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简介
    3.2 中国建设银行加强零售业务营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1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3.2.2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营销体系建设的目标
    3.4 中国建设银行零售业务营销体系建设目标的实施
        3.4.1 在全行树立服务营销意识
        3.4.2 强化营销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3.4.3 培育专业化的营销队伍
        3.4.4 完善营销流程,全面开展各项营销工作
        3.4.5 建立营销考核评价指标
        3.4.6 通过海内外一体化建设推进全球营销
    3.5 结论
第四篇 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 引言
    4.2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4.2.1 各公司的股本结构
        4.2.2 管理层薪酬
        4.2.3 股价变动
    4.3 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4.4 风险分析
        4.4.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4.2 各公司的资金成本
        4.4.3 非杠杆的β因子分析
    4.5 投资回报分析
        4.5.1 投资策略分析
        4.5.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C)分析
        4.5.3 各公司股权EVA和公司EVA
        4.5.4 对未来投资的预测
    4.6 资本结构分析
        4.6.1 融资方式分析:
        4.6.2 当前债务成本情况
        4.6.3 市值债务权益比与账面债务权益比分析
        4.6.4 最佳资本结构分析:
    4.7 股利政策分析
    4.8 股票价格分析
        4.8.1 类比估价法
        4.8.2 市盈率估价法
    4.9 成长方式分析
        4.9.1 长安汽车
        4.9.2 一汽轿车
        4.9.3 东风汽车
        4.9.4 上海汽车
        4.9.5 福田汽车
        4.9.6 厦门汽车
    4.10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9)TCL集团上市与企业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TCL 集团上市及企业战略
    1.1 TCL 集团简介
        1.1.1 TCL 集团基本情况
        1.1.2 TCL 集团主要产品以及市场地位
        1.1.3 两种主要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1.2 TCL 集团整体上市
        1.2.1 整体上市之初的表现
        1.2.2 整体上市成功对市场各方的影响
        1.2.3 整体上市背后的投行工作
        1.2.4 整体上市前后 TCL 集团的股权与业务格局
        1.2.5 整体上市成功的条件
        1.2.6 尘埃落定后对 TCL 整体上市模式的反思
    1.3 TCL 集团的企业战略
        1.3.1 整体上市是 TCL 集团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步骤
        1.3.2 TCL 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 - 国际化战略 现代化企业制度
        1.3.3 公司的外部战略- -国际化
        1.3.4 公司的内部战略 - -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二篇 东方电子引发的思考
    2.1 由东方电子到 ST 东方
    2.2 东方电子的造假手法
        2.1.1 内部职工股造就企业效益
        2.2.2 虚假经营业绩
    2.3 东方电子财务报表分析
    2.4 审计的责任
    2.5 后记
    2.6 附录
第三篇 华能国际的现状 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策略
    3.1 华能国际现状
        3.1.1 基本情况
        3.1.2 股权结构
        3.1.3 发展战略
        3.1.4 华能国际的扩张
        3.1.5 华能国际的核心竞争力
        3.1.6 华能国际的经营业绩
    3.2 电力改革与国家电力政策
        3.2.1 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取向
        3.2.2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3.2.3 电力改革的主要内容
    3.3 华能国际的未来发展
        3.3.1 华能集团的发展战略
        3.3.2 华能国际的发展重点
    3.4 华能国际并购战略的资金支持
        3.4.1 华能国际资本运作情况
        3.4.2 华能国际获得资金支持的原因
        3.4.3 华能国际的融资资源
    3.5 附录
第四篇 江铃汽车估价报告
    4.1 背景因素分析
        4.1.1 世界汽车产业向中国转移
        4.1.2 跨国合作中的“轻资产战略”获取制造利润
        4.1.3 跨国合作中的并购方式
        4.1.4 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4.1.5 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2 对江铃汽车未来增长的分析
        4.2.1 对江铃汽车所属行业增长的判断
        4.2.2 江铃汽车在所属行业中竞争优劣势
        4.2.3 对江铃未来增长的综合预测
    4.3 财务分析与估价
        4.3.1 财务
        4.3.2 估价
        4.3.3 江铃汽车的价值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分析
    1 项目管理的发展
        1.1 国内外项目管理的发展
        1.1.1 三大特点
        1.1.2 三个热点
        1.2 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 新版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简介及与旧版的比较分析
        2.1 新版“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NPG7120.5B)简介
        2.2 新版与旧版的主要改进及比较分析
        2.2.1 丰富了项目评审的方式和内容
        2.2.2 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管理
        2.2.3 更加注重项目文档的管理
        2.2.4 更加强调公共安全、输出控制和项目/子项目的外方参与的控制与管理
    3 新版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NPG7120.5B介绍
        3.1 绪论
        3.1.1 介绍
        3.1.2 框架
        3.1.3 主题
        3.1.4 流程描述
        3.2 项目管理流程和功能要求
        3.2.1 项目陈述
        3.2.2 项目批准
        3.2.3 项目执行
        3.2.4 项目评价
        3.3 子项目管理流程和功能要求
        3.3.1 子项目陈述
        3.3.2 子项目批准
        3.3.3 子项目执行
        3.3.4 子项目评价
        3.4 项目/子项目管理规章
        3.4.1 人力资本管理
        3.4.2 资源管理
        3.4.3 风险管理
        3.4.4 绩效管理
        3.4.5 采购管理
        3.4.6 安全和任务成功、环境管理
        3.4.7 公共安全、输出控制和有外方参与的项目和子项目
    4 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对我国项目管理实践的借鉴作用
        4.1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及成就
        4.2 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4.2.1 缺乏项目综合、集成管理
        4.2.2 项目组织形式和项目团队内部协作方面的不足
        4.2.3 缺乏对先进的项目管理实用方法、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4.2.4 缺乏专业项目管理人才
        4.3 NASA的项目管理对我国项目管理实践的启示
        4.3.1 利用过程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
        4.3.2 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项目组织形式
        4.3.3 利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
        4.3.4 加强项目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培训
第二篇 北京航空市场客运需求及价格弹性研究
    1 北京航空市场需求分析和未来5年的客运需求预测
        1.1 旅客需求分析和预测
        1.1.1 国内航线旅客需求分析和预测
        1.1.2 国际航线旅客需求分析和预测
        1.2 航班数量的预测
        1.3 收入预测
    2 机场收费的弹性分析
        2.1 机场起降费价格弹性研究
        2.1.1 航空公司采取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策略
        2.1.2 航空公司采取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经营策略
        2.2 结论
第三篇 A公司进入北京建筑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
    1 公司背景
    2 公司进入北京市场的目的
        2.1 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2.2 北京建筑市场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
        2.2.1 持续增长的经济总量
        2.2.2 申奥成功带来的巨大契机
        2.2.3 北京市全面开放建筑市场
    3 北京建筑市场分析
        3.1 现状分析
        3.2 环境分析
        3.2.1 人口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自然因素
        3.2.4 政府因素
        3.2.5 入世因素
        3.2.6 奥运因素
        3.3 竞争对手分析
        3.3.1 北京本地建筑企业
        3.3.2 中央和外地在京建筑企业
        3.3.3 竞争对手定位
        3.4 细分市场分析
    4 公司的优势/劣势分析
        4.1 公司的主要优势
        4.2 公司的主要劣势
    5 确定目标市场
        5.1 房地产建筑市场
        5.2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5.3 奥运场馆建设市场
        5.4 重点功能区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市场
        5.5 其他建设市场
    6 确定营销策略、建立营销网络
        6.1 确定营销策略
        6.2 建立营销网络
    7 实际效果及下一步战略
第四篇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1 行业综述
        1.1 行业概况
        1.1.1 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1.1.2 电力行业的电源结构及资源分布
        1.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2.1 行业存在的问题
        1.2.2 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2.3 行业的发展趋势
    2 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上市公司
        2.1 电力体制改革情况
        2.2 电力上市公司情况
        2.3 样本公司选取及概况
        2.3.1 华能国际(60011)
        2.3.2 国电电力(600795)
    3 样本公司股票价值判断
        3.1 比较估价法
        3.2 折现现金流法
        3.2.1 β值的计算
        3.2.2 市场期望收益率和无风险收益率的选择
        3.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3.2.4 股票价值的判断
        3.3 估价结果分析
    4 融资方式、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
        4.1 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
        4.2 资本成本
        4.3 红利政策
    5 财务分析
        5.1 偿债能力分析
        5.2 运营能力分析
        5.3 盈利性分析
        5.4 成长性分析
    6 并购案例分析--华能国际收购山东华能
        6.1 背景情况
        6.2 并购情况
        6.3 并购效果
    7 综合评述
        附件一:电力上市公司排名
        附件二:电力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数据一览表(一)
        附件三:β系数计算表(一)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华能国际吸收合并山东华能协议生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赵淑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S1)
  • [2]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华能兼并案为例[D]. 陈曦.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3]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 吴秀波. 复旦大学, 2008(08)
  • [4]华能国际(600011)并购研究[D]. 林秀娥. 厦门大学, 2008(11)
  • [5]抓住机遇 优化结构 促进华能又好又快发展[J].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国有资产管理, 2008(03)
  • [6]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D]. 蒋文超. 中南大学, 2007(01)
  • [7]华能国际的并购动因、方式、财务绩效研究[D]. 周剑锋. 厦门大学, 2007(08)
  • [8]华能国际并购策略分析[D]. 许颖. 清华大学, 2004(03)
  • [9]TCL集团上市与企业战略[D]. 李勇强. 清华大学, 2004(03)
  • [10]NASA项目管理流程和规章分析[D]. 黄闻. 清华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华能国际与山东华能合并协议生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