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RSVP扩展研究

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RSVP扩展研究

一、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的RSVP扩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民[1](2015)在《LTE/LTE-A面向MTC的信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来,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模式发展迅速,成为未来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与物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需要泛在覆盖的网络来承载,基于LTE/LTE-A承载MTC应用已被业内公认。信令控制是LTE/LTE-A网络核心技术和关键基础之一,传统的蜂窝网络信令体系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设计的。然而,海量的MTC终端及其独特的业务特性,不同于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业务特性,给网络带来了巨大信令负载,是LTE/LTE-A承载MTC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优化LTE/LTE-A的信令体系和关键技术,从而支撑日益增长的海量物联网终端,适应MTC丰富的业务类型和特有的流量特性,提升LTE/LET-A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信令拥塞,提高MTC应用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感知,成为LTE/LTE-A网络有效承载MTC业务的关键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入分析了 MTC业务的特性和通信需求,研究了从信令优化的角度,解决LTE/LTE-A承载MTC业务所面临的拥塞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等三方面挑战,使得LTE/LTE-A移动蜂窝网络能够更好地支撑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针对面临的挑战,本文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基于信令优化的拥塞管理算法,分别从空口和业务两个角度优化信令,解决海量MTC设备接入带来的信令拥塞问题。在空口层面,创新性提出一种基于信令整形的拥塞避免机制,将并发的MTC终端空口接入请求平均分散到时间域的窗口内,同时结合周期性统计预测机制,并采用退避方法,提高了空口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空口信令拥塞概率的同时减少了 MTC设备能耗。在业务层面,提出了一种SIP信令群组化汇聚机制,将特定区域内的物联网终端形成群组,通过创新性的SDP属性字段扩展,高效汇聚了群组内单个MTC设备的信令消息,避免了 MTC设备信令频繁往复交互,降低业务层信令拥塞,通过杰克森定理(Jackson’s Theorem)和利特尔法则(Little’s Theorem),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建模。通过数学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所提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减轻网络信令拥塞。2、提出了基于信令优化的多类型MTC业务QoS保障机制。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MTC业务对QoS的需求特性,并根据业务特性将业务分为确定型业务和随机型业务;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大规模接入下不同类型业务的QoS需求门限,为QoS保障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创新型的SDP协议扩展属性,实现了资源预留信令流程优化,解决了传统固定映射机制的低成功率问题。通过FIFO队列进行建模,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丢包率、时延指标得到有效提升和改进。3、提出了基于信令优化的MTC设备群组移动性管理方法。针对数量众多的车载MTC终端作为一个群组,频繁地进行整体性位置迁移和网络切换带来的移动性管理复杂问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提出了车载MTC场景下,基于网关的群组移动性信令管理框架,有效减少了群组移动管理时的信令交互次数,降低了对LTE/LTE-A蜂窝网络的信令负载;接下来,提出了一种基于KKT条件的群组切换判决算法,将MTC设备的群组切换问题建模为一个优化问题,利用海森矩阵证明该问题是一个凸优化问题,并利用KKT条件和拉格朗日乘子法进行了求解,同时提出了一种支持群组切换SIP信令流程,减少了群组切换带来的信令交互次数,降低切换过程中发生阻塞的概率和切换时延。

王再见,董育宁,张晖,孙刚友,杜盼盼[2](2012)在《泛在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综述》文中提出不同网络的QoS机制存在差异,各种应用的QoS需求也不同,给泛在异构网络QoS保证带来挑战。为了满足异构网络QoS需求,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最小化操作代价,应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异构网络QoS的机制。QoS映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完成不同网络QoS之间的自动翻译,有利于降低问题的复杂度,能保证异构网络的QoS需求。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进行综述和比较,重点介绍了AQCM-ASM映射策略和FAbS模型,并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浩[3](2011)在《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融合性和异构性成为未来网络的主要特征。如何在异构网络中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成为了关键性问题。相关标准组织和研究机构为解决上述难点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包括欧盟的DAIDALOS、EuQoS、AmbientNetworking等项目,但大都旨在提供框架性的解决方案,系统的设计细节并没有描述。本论文偏重于解决接入网层面的QoS保障问题,通过对异构网络相关项目的调研,结合实际项目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拥有端到端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资源预约机制的改进方案。首先,概述异构融合网络的结构和关键技术,介绍异构网络中QoS的应用需求和相关技术难点,分析了业界相关项目的系统框架。根据开放、协同、可扩展的设计目标,描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划分了功能模块和相关接口。介绍了QoS子系统的详细模块设计,以及异构网络典型场景下的信令交互设计。然后,分析了传统资源预约机制(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以及为适应移动性和网络资源动态变化等需求所出现的各种协议扩展。基于本课题所设计的异构融合网络框架,设计了异构网络中资源预约机制的改进方案——基于QOS代理的异构网络中快速资源预约机制(Heterogeneous Fast RSVP, HF-RSVP)。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HF-RSVP可以提高系统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降低切换时延。最后,总结全文,描述了该系统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刘旸[4](2010)在《CDMA2000系统下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分组域接口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应用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已进入了移动信息时代。本文所述的R-P接口,就是连接无线接入网络和核心网分组交换域的信令与数据接口。通过R-P接口,CDMA2000移动网络就能为移动用户提供访问Internet和Intranet的服务。本文首先阐述了CDMA20001x EV-DO系统核心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网元,详细介绍了该移动通信网的结构及各网主要元功能,并分析了分组交换域PDSN网元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的架构。本文重点分析了PDSN接入子系统的组成,由此明确了R-P接口在PDSN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为后续的工作进行铺垫。然后,以A11协议为基础详细地研究了CDMA2000互操作规范下的R-P接口的工作原理和R-P接口所涉及到的呼叫流程,全面地考虑了R-P接口在PDSN系统中需要处理的各类消息与事件,利用基于消息驱动的状态机设计法详细设计、开发了分组交换域的R-P接口,即RP模块,并在基于Linux的嵌入式平台上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包括:A10连接和业务流的新建、刷新、更新、释放、计费以及对PDSN系统内部消息的处理等等。最后,在实验室搭建测试环境,对R-P接口进行了全面地测试,完善了本R-P接口。与现存PDSN上的R-P接口相比,本R-P接口首次实现了对基于多连接和流的服务的支持,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并以较低的成本、更好的性能超越了外商同类产品。目前,本R-P接口在实际商用中收到了国内外运营商的广泛好评。

王佳佳[5](2010)在《全IP融合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满足所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QoS),使任何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具有QoS保障的服务,是网络的设计目标之一。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宽带化和宽带无线网络的移动化进程,基于全IP的异构网络共存和融合已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重要特征。全IP融合网络环境下,多种网络技术并存,各种网络有不同的传输速率、信道特性、系统容量、资源状况、QoS分类、资源预留方式等,不同网络对业务的承载能力和方式不同,如何在业务接入,业务端到端建立和维护以及移动环境达到业务高QoS要求,满足下一代异构网络多样性和服务高质量要求,成为无线异构网络无缝集成的关键。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演进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未来网络的全IP化融合趋势,之后对QoS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和IP网络的服务质量保障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从端到端、接入和移动等方面对全IP融合网络中所面临的QoS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在端到端QoS保障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策略和下一代信令的端到端QoS保障框架,详细设计了框架内的域内纵向管理控制策略和域间横向信令交互流程;基于所提出的框架,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端到端SLA协商算法,根据实际的端到端性能,自适应调整业务在端到端路径上不同网络域能够承诺的服务等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能够自适应调整业务等级,实现不同网络域之间的SLA协商,满足业务通过端到端路径的QoS需求。在业务接入方面,本文提出了异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分级联合接纳控制机制(HJCAC, Hierarchical Joint Call Admission Control),在网络侧分别构建本地接纳控制实体和分级联合接纳控制实体,并协同终端共同为业务作出接纳判决和最优接入网络选择。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方案能够在不改变各个网络已有的接纳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统一各个网络资源,轻负载时能有效提高业务接纳率10.96%,重负载时仍能提高4.71%;之后,本文提出了自适应接入模式选择算法。终端根据实时监测的网络特性,自适应选择以多跳模式或蜂窝集中模式接入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为业务选择合适的模式接入网络,在提高吞吐量同时,维持不同终端之间的公平性。在移动场景下,为解决传统QoS信令机制在移动时的双重预留问题,本文提出了具有移动性感知的QoS信令机制(QNFH,QoSNSLP with FHMIPv6)。所提出方案结合FHMIPv6和NSIS,利用L2检测提前触发三层FHMIPv6,进而触发上层QoS NSLP的提前预留,切换动作完成后,只需对提前预留路径上的无状态预留进行激活。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FHMIPv6和NSIS协议独立的方案,对于C-Mode模式,新旧路径上的公共部分跳数每增加1跳,所提出方案能够减少切换前后的预留重建时延约1.06ms,并减少信令重建开销约1.87%;对于D-Mode模式,新旧路径上的公共部分跳数每增加1跳,所提出方案能够减少切换前后的预留重建时延约0.98ms,并减少信令重建开销约1.09%。针对路由算法收敛慢和网络环境变化快的矛盾,本文还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智能QoS路由机制,该机制采用蚁群算法,在禁忌表确定阶段添加位置判决函数用于减小算法搜索范围,同时在启发函数内添加位置相关信息和QoS需求信息,使得算法尽可能向最优解逼近。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能够保证在不影响最优寻路效果的同时,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平均达36.96%。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工作的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宋梅[6](2009)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将是一种基于全IP技术、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方式和无缝漫游功能的异构融合网络。由于各种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底层技术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接入网络采用了不同的移动性管理技术、业务质量保证机制以及认证、授权和计费(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方案,这些传统的单一网络中的解决方案不能有效的支持异构网络间的协同工作,多网络融合仍然面临着诸如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无缝移动的用户感知、提高融合网络整体性能等难题。为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发展需要,在任何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最佳连接,保证无缝的高效可靠的服务,提高融合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效率,必须设计开放、高效、与接入技术无关的动态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保证机制、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以及快速移动AAA认证方案,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分级移动IPv6 (HMIPv6,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框架下基于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RM-DQR)。通过周期性测量小区间的历史切换强度或历史业务流量强度,动态自适应地将历史切换强度/业务流量强度较大的邻居小区划归到同一移动锚节点(MAP, Mobility Anchor Point)管理域内,从而在重新进行QoS预留时,能够有效的将重建路径控制在域内范围。所提出算法能够有效减少系统QoS信令开销和QoS路径重建时延。(2)针对分级移动IP结构存在的负荷集中和单点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移动IP的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包括自适应的MAP选择方案和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自适应的MAP选择方案基于分布式MAP结构,通过采用二层触发机制提供的底层信息,基于策略自适应地选择MAP来有效地进行MAP负荷分担。提出了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采用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ICMPv6)消息来发现MAP故障,减少了故障发现时间,利用主备用绑定信息加快了MAP故障恢复的过程。理论上分析了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的性能,并同标准的分级移动IPv6协议进行了比较。数值和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的MAP可靠性、分组丢失率以及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时间都得到了优化。(3)通过分析现有的移动IP和AAA的融合方案不足,提出了一种增强型的AAA认证方案(E-AAA, Enhanced AAA)。该方案中引入快速分层移动IPv6的思想,给出了具体的切换密钥生成和管理方案,该方案的提出,保证了切换过程的安全性。E-AAA方案的提出,在保障切换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解决了切换过程中由于引入认证过程而造成的过大开销,不仅使得在域内的认证开销得到了降低,而且域间的开销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3GPP-WLAN融合网络的融合AAA的最优部署方案。首先给出了一种融合认证架构,并且基于该融合认证架构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置认证矢量组的AV数目、发起AV请求的次数以及每个AV可以使用的重认证次数,可以使得系统开销降低到最小。该方案的提出,将对未来移动IPv6商业部署时,相关AAA设施部署提供理论指导。

李光哲[7](2009)在《移动IPv6切换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接入互联网访问成为当今信息业最为迫切的需求,但这受到IP地址的许多限制,IPv6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移动IPv6作为IPv6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充分考虑了移动需求,可以满足随时随地连入互联网的要求,因此,移动IPv6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移动IPv6切换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移动IPv6协议的工作原理。阐述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详尽地讨论了移动IPv6的操作过程,并分析了移动IPv6的特点。(2)研究了移动IPv6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切换技术、服务质量和安全性问题。讨论了移动IPv6切换中引起的问题,对在基本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改进切换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分析了对现有的几种主要Qos技术,包括综合服务、区分服务和层次化的Inteserv-Diffserv框架服务质量等。针对移动IPv6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了移动IPv6中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讨论了移动IPv6协议的有效安全策略。(3)研究了移动IPv6的网络模拟仿真。利用网络模拟工具NS-2对移动IPv6的移动性和F-HMIPv6切换协议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及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分析。

孙毅,张玉成,冯斌,方更法,石晶林,DUTKIEWICZ Eryk[8](2008)在《RSVP协议在移动IPv6网络中的扩展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无线移动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在移动IPv6网络中保障用户通信服务质量的资源预留新方案Fast RSVP.该方案采用跨层设计的思想,将两个不同层次的模块:移动IPv6模块和RSVP模块结合起来,通过在两个模块之间增加一些原语使得二者配合工作以保证移动用户的通信业务质量.Fast RSVP方案引入了邻居隧道提前资源预留、优化路径资源预留、切换预留、路径融合等一系列新机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移动环境中的RSVP扩展方案相比,该Fast RSVP方案在支持无线移动通信方面具有如下优势:(1)能够实现移动节点带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快速切换;(2)能够避免移动IP切换过程中三角路由和重复预留造成的资源浪费;(3)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切换预留请求,在保证网络整体性能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因为切换而导致的服务中断率.

董雯霞[9](2008)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将是多种接入方式融合的全IP网络,具有IP网络所固有的简单性、灵活性、健壮性等优势。然而,下一代网络应用所涌现出的一些新需求又是现有的IP协议无法满足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服务质量的需求,而资源预留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网络混合、异构的特点为多模通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在移动终端有多个接口同时活跃、多个业务流同时运行的情况下,如何为新到达业务流或者待切换业务流选择目标网络,如何保障业务流在多个无线接口之间切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仔细分析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各种业务类型的不同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上,首先从单模移动用户出发,提出了一种移动IPv6快速资源预留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看出该方案能够很好的保障单模终端在移动环境中的服务质量。接着,针对多模移动终端以及多业务流切换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模终端的系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为该系统框架的决策模块和切换执行模块,分别提出了基于赋权的二分图匹配多业务流决策算法和基于多模终端的业务流切换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二分图匹配决策算法能够较好地保障系统的整体满意度,业务流切换算法能够帮助多模终端实现不同接口之间的数据流切换,二分图匹配决策算法和业务流切换算法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的保障多模终端在移动环境中的服务质量。

赵海波[10](2007)在《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dma2000 1xEV-DO是已经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后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互联网的无线延伸,它的核心网络呈现出与IP技术紧密结合并逐步向全IP网络演进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广域大范围覆盖的优势,不仅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而且,网络中运营的多媒体服务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服务质量问题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围绕在cdma2000 1xEV-DO系统中提供服务质量保证这个中心议题,论文分别就cdma2000系统内的QoS模型与实现架构、1xEV-DO系统前向的分组发送调度、分组的缓存管理、呼叫的接纳控制以及业务的端到端性能分析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针对数据业务上下行流量的不对称和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征,1xEV-DO系统对前向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采用了共享业务信道的时分复用方式,在每个时隙以最大的发射功率向选定的单个用户传输数据,并通过“机会主义”调度算法实现了系统吞吐量的提高。然而,信道的共享带来了与传统CDMA网络截然不同的前向调度、用户分组的缓存和接入控制等研究课题,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依据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定义的四个业务类别:会话级、流级、交互级和背景级,为实现多种类型分组的统一调度,先后提出了支持多类别业务统一调度的算法(MCSS)和分层的混合调度策略(LHS)。MCSS采用模糊决策中的综合评判处理方法,对不同业务类别就多个QoS指标的要求进行量化,将其转换为加权向量,再就各分组数据流在调度过程中满足各个QoS指标要求的程度分别进行量化,然后,依据数据流所属的业务类别,对数据流的传输满足各个QoS指标要求的量化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并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做出调度决策。LHS先将传输时隙按预定比例分配给各个数据类,而每个类的业务分组都有相近的传输需求,以此方法实现了为各类业务分配约定比例的传输资源,同时也简化了各类业务内部的分组发送调度;在LHS的第二层,每个类依据所承载的业务的传输特性分别选用合适的调度算法,完成时隙的按用户分配。对于用户分组的缓存管理问题,讨论了系统前向缓存设置的方式和大小,以及缓存分组的丢弃,重点说明了为缓解系统前向的拥塞,而要实施的分组丢弃的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中分组丢弃的特殊性。然后,利用丢弃不同用户的分组对缓解无线网络拥塞的作用不相等的这个特性,提出了一种无线共享信道下的区分拥塞程度的自适应分组丢弃策略(ACWPDS)。ACWPDS将无线网络的拥塞程度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处理机制来决定用户分组的丢弃。1xEV-DO系统前向是数据容量受限的,系统拥塞与否及拥塞的程度对呼叫接入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对这一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分配的多业务接纳控制策略(TMSAC)。当系统发生严重拥塞时,TMSAC拒绝接入所有的呼叫;而在系统发生中等程度的拥塞时,如果新呼叫所隶属的业务类型的数据流在系统中的传输性能已经恶化,TMSAC就拒绝接入此类呼叫:而对于未发生拥塞和轻微程度的拥塞这两种情况,TMSAC根据系统当前的容量限制和预定的带宽分配比例来决定是否接入新的呼叫。最后,从评价网络中业务的性能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用于流媒体业务性能评价的端到端QoS分析方法。该方法按照协议栈实现过程中的自底向上的顺序,逐层地分析业务数据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在传输性能上的累积恶化,能够方便地分析影响应用端业务性能的三个QoS指标:差错率、传输速率和时延,结合计算机仿真就能够半定量化地说明不同协议层在QoS保证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的RSVP扩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的RSVP扩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TE/LTE-A面向MTC的信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LTE/LTE-A网络及信令分析
        1.2.1 LTE/LTE-A网络架构
        1.2.2 LTE/LTE-A网络信令架构体系
    1.3 MTC业务类型及特性分析
    1.4 LTE/LTE-A承载MTC面临的挑战分析
        1.4.1 MTC海量终端导致网络拥塞
        1.4.2 MTC业务QoS保障难度增大
        1.4.3 MTC设备移动性管理复杂
    1.5 本文创新性工作
    1.6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LTE/LTE-A面向MTC信令研究现状分析
    2.1 MTC与LTE/LTE-A融合网络及信令架构
        2.1.1 基于IMS的融合网络架构
        2.1.2 基于IMS的信令控制关键流程
    2.2 关键技术研究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2.2.1 拥塞避免信令优化技术
        2.2.2 QoS保障信令优化
        2.2.3 移动性管理信令优化
    2.3 3GPP MTC标准现状及演进分析
        2.3.1 基于3GPP的MTC网络架构
        2.3.2 基于3GPP的MTC标准现状和进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信令优化的拥塞管理方法
    3.1 基于物联网网关的SIP消息汇聚机制
        3.1.1 MTC网关系统模型
        3.1.2 基于MTC网关的SIP消息接收和解析
        3.1.3 基于MTC网关汇聚的SIP消息发送
        3.1.4 仿真分析
    3.2 面向空口的周期性预测过载控制
        3.2.1 系统模型
        3.2.2 基于周期性预测的拥塞管理
        3.2.3 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信令优化的MTC业务QOS保障策略
    4.1 MTC业务的端到端QOS需求映射
    4.2 基于QOS保障的SDP协议扩展
    4.3 面向QoS保障的群组化资源的预留与协商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MTC设备群组移动性管理
    5.1 典型移动性场景分析
    5.2 支持群组移动性的SDP协议扩展
    5.3 MTC位置管理
    5.4 基于KKT条件的MTC群组切换
    5.5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缩略词
个人简历及已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泛在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典型QoS模型与框架
    1.1 IETF相关QoS模型
    1.2 IEEE 802.16和802.11中QoS机制
    1.3 ITU-T QoS模型
    1.4 IST-EuQoS框架
    1.5 AQCM-ASM模型
    1.6 FSA QoS模型
    1.7 3G相关QoS模型
    1.8 LTE QoS模型
    1.9 4G QoS模型
    1.10 基于聚集流的QoS映射FAbS
    1.11 其他QoS模型
2 QoS分类方法
3 方法讨论与对比
4 结束语

(3)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异构融合网络QoS相关技术综述
    2.1 异构融合网络概述
        2.1.1 异构融合网络结构
        2.1.2 异构融合网络关键技术
    2.2 IP QoS相关技术
        2.2.1 QoS概念及其参数
        2.2.2 集成服务模型
        2.2.3 区分服务模型
        2.2.4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模型
    2.3 异构网络中QoS相关研究
        2.3.1 异构网络中QoS应用需求
        2.3.2 端到端的QoS保障模型
        2.3.3 业界相关项目进展
        2.3.4 异构网络QoS技术面临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端到端QoS保障的异构融合网络系统设计
    3.1 总体结构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系统模型概述
    3.2 QoS子系统总体设计
    3.3 QoS子系统模块设计
        3.3.1 QoS客户端
        3.3.2 接入网QoS代理
        3.3.3 核心网QoS代理
        3.3.4 QoS执行模块
    3.4 QoS子系统消息交互设计
        3.4.1 场景概述
        3.4.2 会话发起流程
        3.4.3 会话切换流程
    3.5 系统验证
        3.5.1 验证场景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网络环境下的资源预留机制研究
    4.1 资源预留机制概述
        4.1.1 RSVP协议描述
        4.1.2 RSVP相关扩展
    4.2 机制描述
        4.2.1 切换发生前的被动预留过程
        4.2.2 切换过程中的快速预约过程
        4.2.3 切换完成后的资源优化过程
    4.3 算法描述与机制实现
        4.3.1 基于位置和节点运动的被动预留过程
        4.3.2 基于隧道机制和QoS代理的快速预约过程
        4.3.3 基于共享路径的资源优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5.1 仿真平台介绍
    5.2 仿真模型搭建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6.3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CDMA2000系统下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分组域接口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R-P 接口的研究现状
        1.2.1 CDMA2000 各阶段下的R-P 接口
        1.2.2 不同嵌入式系统下的R-P 接口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CDMA2000 EV-DO 系统分组域网络结构
    2.1 CDMA2000 EV-DO 系统概述
    2.2 CDMA20001x EV-DO 系统分组域网络结构
        2.2.1 主要网元简介
        2.2.2 简单IP 网络结构与协议模型
        2.2.3 移动IP 网络结构与协议模型
第三章 PDSN 系统软硬件架构
    3.1 PDSN 网元的组成
        3.1.1 PDSN 硬件平台概述
        3.1.2 PDSN 软件架构概述
    3.2 业务接入子系统
        3.2.1 业务接入子系统架构
        3.2.2 模块说明
        3.2.2.1 ACTL 模块
        3.2.2.2 PPP 会话模块
        3.2.2.3 L2TP 会话模块
        3.2.2.4 RSVP 模块
        3.2.2.5 MIP 会话模块
        3.2.2.6 Radius 模块
        3.2.2.7 DHCP 模块
        3.2.2.8 RP 模块
    3.3 PDSN Simple IP 接入子系统功能协作流程
第四章 R-P 接口的研究
    4.1 CDMA2000 系统中的接口
    4.2 主要IOS 接口功能
        4.2.1 A8/A9 接口功能
        4.2.2 A12 接口功能
        4.2.3 A13 接口功能
    4.3 A10/A11 接口概述
        4.3.1 A11 接口
        4.3.2 A10 接口
        4.3.3 系统中A10/A11 接口的处理流程
    4.4 A10/A11 接口消息的处理
        4.4.1 A11 信令详述
        4.4.1.1 A11 注册请求报文
        4.4.1.2 A11 注册应答报文
        4.4.1.3 A11 注册更新报文
        4.4.1.4 A11 注册确认报文
        4.4.1.5 A11 会话更新报文
        4.4.1.6 A11 会话更新确认报文
        4.4.2 A10 接口详述
        4.4.2.1 A10 连接的建立
        4.4.2.2 A10 连接的刷新
        4.4.2.3 A10 连接的释放
        4.4.2.4 A10 连接的更新
        4.4.2.5 A10 分组计费流程
        4.4.3 定时器定义
    4.5 典型A10/A11 接口呼叫流程
        4.5.1 接入流程
        4.5.2 切换流程
        4.5.3 用户重协商
第五章 R-P 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5.1 总体设计
        5.1.1 实现原理
        5.1.2 状态机设计
        5.1.2.1 进程状态机设计
        5.1.2.2 用户状态机设计
        5.1.2.3 RP 会话触发事件
        5.1.2.4 RP 会话状态迁移图
    5.2 RP 模块详细设计
        5.2.1 RP 模块的划分
        5.2.2 主控模块的设计
        5.2.2.1 上电开始状态下的事件处理
        5.2.2.2 主用状态下的事件处理
        5.2.2.3 备用状态下的事件处理
        5.2.3 业务流程处理设计与实现
        5.2.3.1 对EV_MCS_TO_CONTROL_SIG_IPV4 的处理流程
        5.2.3.2 对EV_PS_ACTL_TO_RP_AUTH_PROFILE 的处理流程
        5.2.3.3 对EV_PS_ACTL_TO_RP_SERVICE_ESTABLISHED 的处理流程
        5.2.3.4 对EV_PS_ACTL_TO_RP_IPSVRREL 的处理流程
        5.2.3.5 对EV_PS_ACTL_TO_RP_RELEASE_MS 的处理流程
        5.2.3.6 对EV_PS_OFACC_TO_RP_ACCOUNT_STOP_REPLY 的处理流程
        5.2.3.7 对EV_PS_ACTL_TO_RP_PPPRENEGO 的处理流程
        5.2.3.8 对EV_PS_RP_WAIT_REGUPDACK_TIMEOUT 的处理流程
        5.2.3.9 对EV_PS_RP_WAIT_RELRRQ_TIMEOUT 的处理流程
        5.2.3.10 对EV_PS_RP_WAIT_SESSUPDACK_TIMEOUT 的处理流程
        5.2.3.11 对EV_PS_RP_WAIT_STOPREPLY_TIMEOUT 的处理流程
        5.2.3.12 对EV_PS_RP_WAIT_LIFETIMECHECK_TIMEOUT 的处理流程
    5.3 数据结构的设计
        5.3.1 RP 会话上下文
        5.3.2 RP 连接上下文
        5.3.3 A10 连接转发表
        5.3.4 流上下文
        5.3.5 流转发表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RP 模块的测试
    6.1 软件测试概述
        6.1.1 软件测试的概念
        6.1.2 软件测试实现方式
    6.2 集成测试环境
    6.3 集成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
        6.3.1 与PCF 对接测试
        6.3.2 与ACTL、RSVP 的对接测试
    6.4 功能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
        6.4.1 RP 会话功能测试
        6.4.2 切换功能测试
    6.5 大话务测试
    6.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5)全IP融合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异构全IP融合发展趋势
        1.2.2 QoS定义和分类
        1.2.3 IP服务质量技术
        1.2.4 移动网络服务质量技术
        1.2.5 融合网络QoS面临的挑战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1.4.2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端到端QoS保障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基于策略的端到端方案
        2.2.2 存在问题
    2.3 基于策略的端到端QoS架构
        2.3.1 网元抽象定义
        2.3.2 PN-e2eQoS架构描述
        2.3.3 域内纵向策略控制
        2.3.4 域间横向信令交互
    2.4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端到端SLA协商算法
        2.4.1 端到端系统建模
        2.4.2 基于LMS的自适应协商算法
        2.4.3 仿真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接入QoS保障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接纳控制机制研究
        3.2.2 接入模式机制研究
    3.3 分级联合接纳控制HJCAC
        3.3.1 场景及假设
        3.3.2 异构分级联合接纳控制框架
        3.3.3 新增消息格式
        3.3.4 业务接纳流程
        3.3.5 自适应接纳控制算法
        3.3.6 仿真分析
    3.4 自适应接入模式选择方案
        3.4.1 网络模型及假设
        3.4.2 自适应接入模式选择方案
        3.4.3 仿真实现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移动环境下的QoS保障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2.1 现有QoS信令简介
        4.2.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3 基于跨层的NSIS移动性感知方案
        4.3.1 思想来源
        4.3.2 方案模块设计
        4.3.3 流程设计
        4.3.4 算法数学描述
    4.4 理论性能分析
        4.4.1 时延分析
        4.4.2 开销分析
    4.5 仿真验证
        4.5.1 仿真实现
        4.5.2 仿真场景
        4.5.3 预留时延分析
        4.5.4 预留开销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智能QoS路由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5.2.1 蚁群算法概述
        5.2.2 研究现状
    5.3 基于位置信息的智能QoS路由方案
        5.3.1 QoS路由系统模型
        5.3.2 节点搜索范围的确定
        5.3.3 路径查找阶段
        5.3.4 反向路径确认
        5.3.5 路由维护过程
    5.4 仿真及分析
        5.4.1 仿真场景设置
        5.4.2 位置信息分析
        5.4.3 算法收敛速度分析
        5.4.4 端到端时延分析
        5.4.5 费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文中图表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2.1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1.2.2 异构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1.2.3 异构网络融合面临的挑战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1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MIPV6下基于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研究
    2.1 引言
        2.1.1 NSIS基本原理
        2.1.2 区域位置管理相关研究
    2.2 HMIPv6下基于区域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
        2.2.1 分布式区域位置管理摸型
        2.2.2 算法流程描述
        2.2.3 算法的数学描述
    2.3 系统性能分析
        2.3.1 信令开销分析
        2.3.2 系统时延分析
        2.3.3 时延抖动分析
    2.4 仿真实验
        2.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研究
    3.1 引言
        3.1.1 移动IP存在的问题
        3.1.2 分级移动IP基本原理
        3.1.3 分级移动IP存在的问题
    3.2 自适应MAP选择方案
        3.2.1 分布式MAP结构
        3.2.2 基于二层触发机制的MAP选择方案
        3.2.3 基于策略的MAP选择算法
    3.3 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1 移动IP中HA的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2 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3 性能分析
        3.3.4 仿真和结果分析
    3.4 全IP异构融合无线网络仿真平台
    3.5 移动IP试验床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移动IP和AAA结合方案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1.1 AAA基本模型
        4.1.2 移动IP-AAA模型
        4 1.3 EAP
    4.2 移动IP网络环境中AAA认证优化方案
        4.2.1 研究现状
        4.2.2 方案描述
        4.2.3 开销模型的建立和性能分析
        4.2.4 仿真性能分析
    4.3 一种优化的基于EAP的切换认证机制
        4.3.1 研究基础
        4.3.2 联合协调的切换认证系统架构模型
        4.3.3 域内切换的EAP重认证机构
        4.3.4 域间切换的EAP预认证机构
        4.3.5 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3GPP-WLAN中融合AAA相关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基础
        5.2.1 WLAN与3GPP异构网络融合架构
        5.2.2 3GPP-WLAN融合网络中的EAP-AKA认证
    5.3 融合AAA方案的最优部署策略
        5.3.1 方案描述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和性能分析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列表

(7)移动IPv6切换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移动IPV6 的由来及常用术语
        1.2.1 移动IPv6 的由来
        1.2.2 移动IPv6 的常用术语
    1.3 移动IPV6 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移动IPv6 的研发状况
        1.3.2 移动IPv6 与我国3G 发展的关系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移动IPV6 的原理
    2.1 移动IPV6 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
    2.2 移动IPV6 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IPV6 的切换技术研究
    3.1 移动IPV6 切换概述
    3.2 移动IPV6 中的切换问题分析
        3.2.1 切换延迟问题
        3.2.2 数据丢失问题
        3.2.3 信令负载问题
    3.3 移动IPV6 切换方案研究
        3.3.1 快速切换方案
        3.3.2 分级管理方案
        3.3.3 组合方案
        3.3.4 MPLS 和流标签类
    3.4 移动IPV6 各切换方案性能比较
    3.5 移动IPV6 切换性能的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IPV6 的服务质量研究
    4.1 综合服务与区分服务
    4.2 综合服务与区分服务的结合
        4.2.1 Inteserv-Diffserv 框架
        4.2.2 层次化Inteserv-Diffserv 框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IPV6 的安全问题研究
    5.1 移动IPV6 安全性分析
        5.1.1 移动IPv6 与移动IPv4 的安全性比较和改进
        5.1.2 移动IPv6 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5.2 移动IPV6 的安全策略
        5.2.1 IPSec 的安全机制
        5.2.2 移动IPv6 的安全机制
        5.2.3 移动IPv6 安全特性
        5.2.4 增强移动IPv6 安全性的策略
        5.2.5 定制密钥的安全机制
        5.2.6 返回路径可达方法的安全机制
        5.2.7 IPSec 与防火墙结合的安全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IPV6 的模拟仿真
    6.1 网络仿真
    6.2 网络仿真器NS-2
        6.2.1 NS-2 介绍
        6.2.2 NS-2 网络模拟的一般过程
    6.3 移动IPV6 移动性模拟仿真
        6.3.1 模拟场景描述
        6.3.2 模拟仿真
        6.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6.4 F-HMIPV6 的模拟仿真
        6.4.1 模拟环境介绍
        6.4.2 模拟场景描述
        6.4.3 模拟仿真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1.1.2 移动环境下的QoS保障
        1.1.3 移动环境下开展资源预留技术研究的意义
        1.1.4 多模通信系统中业务流决策切换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知识简介
    2.1 移动IPv6协议
    2.2 资源预留协议
        2.2.1 资源预留协议产生的背景
        2.2.2 资源预留协议原理
        2.2.3 资源预留协议用在移动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2.3 多模终端的系统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速资源预留方案设计
    3.1 相关工作概述
    3.2 快速资源预留方案设计
        3.2.1 运行环境
        3.2.2 对原始RSVP协议通用头的修改
        3.2.3 新增加对象
        3.2.4 邻居资源预留隧道建立过程
        3.2.5 资源浪费避免机制
    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3.1 仿真场景
        3.3.2 方案对时延和吞吐量的影响
        3.3.3 方案对呼叫阻塞率和中断率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赋权二分图匹配多业务流决策算法研究
    4.1 相关工作概述
    4.2 赋权二分图决策算法
        4.2.1 赋权二分图模型简介
        4.2.2 业务流对网络的满意度
        4.2.3 二分图匹配决策算法
        4.2.4 算法整体目标
    4.3 仿真及性能分析
        4.3.1 仿真场景
        4.3.2 算法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
        4.3.3 算法的能量消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模终端的业务流切换算法研究
    5.1 相关工作概述
    5.2 系统模型
    5.3 基于多模终端的流切换算法
        5.3.1 应用场景
        5.3.2 新增Flow_Message对象
        5.3.3 算法具体实施过程
    5.4 仿真及性能分析
        5.4.1 仿真参数
        5.4.2 切换时延仿真分析
        5.4.3 丢包率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3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基本缩略词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提交专利及参与项目

(10)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cdma2000 1x EV-DO系统介绍
        1.1.1 cdma2000 1xEV-DO技术的来源与发展
        1.1.2 cdma2000 1xEV-DO技术的特点
        1.1.3 cdma2000 1xEV-DO系统的业务应用
    1.2 cdma2000系统的端到端QoS模型
        1.2.1 cdma2000系统的端到端QoS模型
        1.2.2 cdma2000端到端QoS实现的架构
        1.2.3 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端到端QoS的实现
    1.3 cdma2000 1x EV-DO实现QoS的关键机制
        1.3.1 一致性的分组处理技术
        1.3.2 接纳控制技术
        1.3.3 QoS指标的映射与翻译
        1.3.4 QoS信令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
第二章 前向共享信道下的分组调度研究
    2.1 系统前向的分组调度
        2.1.1 前向分组调度的原理
        2.1.2 影响调度决策的因素
        2.1.3 前向调度的数学描述
    2.2 当前调度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2.2.1 容量优化的调度
        2.2.2 保证带宽的调度
        2.2.3 保证时延的调度
        2.2.4 针对特定业务的调度
        2.2.5 基于服务策略的调度
        2.2.6 典型调度算法的比较
    2.3 支持多类别业务统一调度的算法
        2.3.1 算法的提出
        2.3.2 MCSS的说明
        2.3.3 MCSS的仿真
        2.3.4 MCSS的讨论
    2.4 分层的混合调度策略
        2.4.1 策略的提出
        2.4.2 LHS的说明
        2.4.3 LHS的仿真
        2.4.4 LHS的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享信道下的缓存管理研究
    3.1 拥塞控制
        3.1.1 拥塞
        3.1.2 拥塞控制
        3.1.3 1xEV-DO系统中的拥塞控制
    3.2 1xEV-DO系统中的缓存管理机制
        3.2.1 缓存设置的方式
        3.2.2 缓存设置的大小
        3.2.3 缓存分组的丢弃
    3.3 共享信道下的区分无线拥塞程度的自适应分组丢弃策略
        3.3.1 ACWPDS的提出
        3.3.2 ACWPDS的说明
        3.3.3 仿真实验比较
        3.3.4 ACWPDS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带宽分配的多业务接纳控制策略
    4.1 接纳控制算法
        4.1.1 基于信道分配的接纳控制
        4.1.2 基于负载控制的接纳控制
        4.1.3 基于SIR的接纳控制
        4.1.4 基于接收功率的接纳控制
        4.1.5 基于有效带宽的接纳控制
    4.2 1xEV-DO系统中的接纳控制
    4.3 基于带宽分配的多业务接纳控制策略
        4.3.1 TMSAC的说明
        4.3.2 仿真实验
        4.3.3 TMSAC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中流媒体业务的端到端性能分析
    5.1 无线网络中的流媒体业务
        5.1.1 流媒体业务的传输
        5.1.2 相关的研究现状
    5.2 流媒体业务的端到端性能分析
        5.2.1 流媒体业务的协议栈模型
        5.2.2 流媒体业务性能的端到端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缩略语列表

四、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的RSVP扩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TE/LTE-A面向MTC的信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杨世民.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7)
  • [2]泛在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综述[J]. 王再见,董育宁,张晖,孙刚友,杜盼盼.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3]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D]. 李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4]CDMA2000系统下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分组域接口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刘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 [5]全IP融合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研究[D]. 王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6]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D]. 宋梅.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
  • [7]移动IPv6切换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光哲. 吉林大学, 2009(08)
  • [8]RSVP协议在移动IPv6网络中的扩展性研究[J]. 孙毅,张玉成,冯斌,方更法,石晶林,DUTKIEWICZ Eryk. 软件学报, 2008(07)
  • [9]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 董雯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10]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D]. 赵海波.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基于3GPP2框架的无线移动网络RSVP扩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