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

二级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

一、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石瑞[1](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朱晓萍[2](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陈粤玲[3](2020)在《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临床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及时救治对降低其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但国内外ACS的救治延迟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ACS的救治延迟主要分为两大因素:就医延迟及院内延误。就医延迟指的是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包括决定就医的时间及转运过程的时间延迟。而院内延误指的是患者到达就诊医院大门至接受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国际上常以入门-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作为评估ACS患者的救治是否发生院内延误的关键指标,代表了医疗机构的院内急救能力。深圳有着年轻化、人口密度大、社会节奏快、竞争大、压力大等特征。据调查显示,深圳市的血管疾病近年来一直呈高发态势。为了解深圳市ACS的患病情况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为AC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此调查。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主要疼痛部位、合并症、诱发因素、生命体征情况;(2)来院方式、就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3)患者的就诊方式、就诊医院级别以及就诊时间节点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者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ACS亚型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ACS患者就医延迟和D2B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734例ACS的患者资料。其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693(40.0%)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282(1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59(43.7%)例。患者中,男性共1333(76.9%)例,女性共401(23.1%)例,各年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X2=120.4,P<0.00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9±13.0岁),低于女性(68.3±11.0岁)(t=-14.230,P<0.001)。男女比例在青年组(<40岁)(16.7:1)最高,高龄组(≥80岁)比例最低(1.4:1)。2.ACS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持续性胸闷/胸痛,青年组比例最高为74.5%,老年组的比例最低为58.9%(X2=37.618,P=0.004)。不同类型、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中,心前区疼痛的占比都是最高的(50%以上)。各类合并症中,高血压的比例为49.3%,高血脂为16.9%,糖尿病为21.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合并症的比例增高。3.64.9%的患者能够在发病6小时以内到医院就诊,16.4%的患者是超过24小时到医院就诊。6小时内获得首次医疗接触的患者中,STEMI患者占比最高(X2=59.744,P<0.001)。66.8%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其中68.1%的NSTEMI及90.5%的UA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而STEMI患者选择转院(56.1%)的较多(X2=422.697,P<0.001)。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出院,院内病死率仅为1.4%。在不同类型ACS患者中,STEMI患者病死率最高,为2.7%(X2=15.736,P<0.001)。4.STEMI、NSTEMI患者的住院天数中位数均为5天,高于UA患者的4天(P<0.001)。STEMI患者平均住院花费中位数为53997.77元、NSTEMI患者为48507.86元,均高于UA患者的29391.14元(P<0.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冠心病史的患者较无冠心病史的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增加了30.6%(OR=1.306,95%CI:1.058-1.613);STEMI患者较UA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40.4%(OR=0.596,95%CI:0.483-0.736);患者选择就医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增加了1.296倍(OR=2.296,95%CI:1.87-2.819);呼救120较自行来院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82.7%(OR=0.173,95%CI:0.083-0.36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每延长1分钟,出现D2B延误的可能性分别增加5.3%(OR=1.053,95%CI:1.029-1.077)、3.7%(OR=1.037,95%CI:1.005-1.070)及8.6%(OR=1.086,95%CI:1.063-1.109);就医延迟的患者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较就医及时患者增加1.197倍(OR=2.197,95%CI:1.210-3.990);接诊方式中:急诊(转诊)较急诊(自行来院)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减少了64.4%(OR=0.356,95%CI:0.219-0.579)。结论1.ACS男性的发病人数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更年轻。2.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心前区的持续性胸闷/胸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不典型。3.相较UA患者,STEMI与NSTEMI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相应增加。4.ACS患者的类型、就诊方式、冠心病史、就诊医院级别对患者就医延迟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5.STEMI患者的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就医是否及时、接诊方式对D2B延误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王燚[4](2020)在《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文中指出目前估算全国有心血管病(CVD)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卒中1300万、冠心病(CAD)1100万,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已经高于43%,超过肿瘤成为我国居民第一杀手,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正加快向年轻人群蔓延。冠心病的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43%,59%的患者就诊于三级医院,虽然目前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冠心病的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使用健康管理的方法,遏制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长。我国也非常重视心血管等慢性病的管理,但我国现有的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并未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充分发挥遏制增长的作用。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三级综合医院必须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于数量巨大的三级综合医院门诊人群。1.研究目的秉持―战线前移‖的观念,打破慢病健康管理主要研究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主要研究出院患者的传统模式,以人数最为集中和庞大的三级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为突破口,以提高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健康管理的效能为目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提供思路依据,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再)患病率、病死率。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342例新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的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36个短项目作为影响因子,评估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QRL)的八个维度,包括身体功能、身体问题导致的角色限制、身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问题导致的角色限制和心理健康。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评估了这些影响因子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程度,探讨其与冠心病门诊患者的预测关系,重点发现可干预的影响因素。(2)文献分析法:为保障医学行为的安全性,对于医疗干预内容的文献,主要以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知网、维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官网等数据库资源,以―心血管‖、―预防‖、―健康管理‖、―运动‖、―睡眠‖、―指南‖、―共识‖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组合式搜索,同类指南选取最新版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逐一归类,总结出干预内容及其优缺点。以―慢病管理‖为主题或关键检索并逐一阅读,筛查出与运行干预相关的有效文献;以―心血管健康管理‖、―三级综合医院‖、―三甲医院‖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并逐一阅读,筛查与运行干预相关的有效参考文献。通过百度搜索,以―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主题检索,筛选出关于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的报道。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逐一归类总结,总结归纳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医疗干预的模式及其优缺点。(3)SWOT分析法: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根据影响冠心病患者HRQL的可干预因素和健康管理各个环节,列出并分析三级综合医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专题小组讨论,以矩阵方式提出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SO、WO、ST和WT策略内容,选择重复率高的条目为优先策略建议。3.结果(1)年龄较大,女性,不运动,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低,吸烟/饮酒习惯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的患者的生理HRQL得分较低。生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睡眠质量、运动习惯和月收入有关。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低的人的心理HRQL得分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运动和月收入有关。较高的月收入、经常锻炼与较高的生理和心理HRQL分数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身心HRQL与运动和月收入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月收入≥5000元的患者的HRQL评分高于月收入<5000元的患者。睡眠质量和饮酒与身体的HRQL呈负相关,与精神的HRQL无关。(2)医疗机构干预“运动”和“睡眠”的干预内容:(1)不同心血管指南对于运动的描述侧重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运动定量指标的理论推荐和干预内容(包括定量指标和实施方法)。理论推荐的定量指标基本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相关表述一致。(2)运动相关医疗干预方式主要有:教育-运动评估-心肺功能评估-危险分层-运动处方-运行处方原则-运动处方的实施。(3)干预内容的重点:CVD一级和二级预防均建议改善运动,建议临床医生既提供药物处方,也提供运动处方和帮助改善睡眠。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获益越大,但同时伴随运动风险增加。医生既要关注运动风险,又要关注患者的运动耐力下降,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运动耐量。运动干预的目的是找到最有效且安全的运动阈值,长期坚持、动态评估并优化。医疗机构对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干预,正在被大家所接受,但仍需要推广。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与睡眠质量均需要专业的评估客观的量化以指导干预措施。睡眠不好既可以是一种生理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疾病,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睡眠、心理、运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见通过在心理、运动、睡眠三者之间任一因素的改善,另外两个因素都能正向改善。无论是运动干预还是睡眠干预,都需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3)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的模式:(1)美国、日本、芬国慢病的有效遏制,从全面筛查做起,得力于其强大的基层医疗系统和医疗保障体系,但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在我国推广。(2)我国1997年颁布了《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将心血管疾病明确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历经20余年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家庭签约、分级诊疗、区域医疗联合体、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制度或服务模式,总体上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强调多部门参与,基本都涵盖了三级综合医院,管理对象为社区居民。(3)由于各级分工协作体制未能完全理顺,政府负担重等原因,多部门参与的模式推广度有限。(4)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主要针对体检中的高危人群、门诊分诊人群和双向转诊人群。兼顾全科医师培养和社区人才培养的职能,为防治前移、主动下转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5)心血管专科为依托开展的健康管理模式,对象主要为出院患者,作为二级预防和延续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治疗控制率,但会加重患者对三级综合医院的依赖度,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的压力,急需同时加强医联体的建设和基层单位的能力建设,以加强下转效率。(6)“心脏康复”中心,似乎是一种最全面的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要求组建一支多学科的医疗团队,涵盖了运动处方和心理(睡眠)处方,但在我国开展尚待加强。(4)参与医联体、利用体检中心、加大健康管理相关宣传、帮助基层单位人才和能力建设、顺畅下转机制、开设“心脏康复中心”是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心血管病健康管理的较优策略。4.结论(1)运动、睡眠、收入,是可干预的影响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2)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对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睡眠的医疗干预,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多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和专业设施设备,科学的实施原则才能保障。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患者对其的接受度,培养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我国现有以基层兜底的慢病管理模式,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睡眠干预水平低,需要三级综合医院给予帮带才能参与到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的环节中。(4)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的健康管理模式和以心血管疾病专科为依托的健康管理模式,均能的覆盖运动和睡眠干预,特别是体检中心的健康门诊和心血管专科的健康门诊,但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运动和睡眠的直接评估、干预少有涉及,但能起到很好健康评估和的健康教育作用。我国的“心脏康复中心”项目,是目前对于运动和睡眠管理团队最全面、体系最完整、目标最明确的健康管理模式,目前虽然主要针对出院患者,但其内容同样适用于门诊患者,应积极开展,并同时应用于门诊和住院患者。(5)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健康管理,不能只顾“健康干预”这一个环节,只有把整个健康管理的所有环节都搞好,才能有效的实施。5.策略建议(1)利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实现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2)加强居民冠心病健康管理认知和分级诊疗的宣传教育。(3)通过体检中心,加强冠心病的有效筛查和健康教育。(4)开展―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心血管健康门诊。(5)带头开展心脏康复,组建医联体,构建心脏康复三级网路设。(6)立全科医学科,做全科医生的培养摇篮和双向转诊的摆渡人。(7)将心血管健康管理项目纳入医保。

李海燕[5](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张钦钦[6](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王传池[7](2020)在《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前期初步构建冠心病“痰瘀兼化”病机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演变规律,旨在验证并完善“痰瘀兼化”理论假说,增强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趋势的预见性,提升临床大夫对当代冠心病诊治基本矛盾的认识,掌握治疗的方向性、原则性和主动性。方法:采用“文献系统综述→多层横断面调查→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中医证演变规律序贯研究方法。研究一:以“冠心病”“辨证”“证候”“证型”等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纳入具有明确辨证分型及相关数量或比例的冠心病中医证临床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调查、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通过信息提取、证名称规范化,以及疾病阶段划分,对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稳定期、活动期、介入术后期、终末期)中医单元证进行频数统计。研究二: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横断面调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普通人群、代谢综合征(疾病前阶段)、冠心病稳定期(疾病早期及平台阶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波动阶段)、PCI/CABG(围手术阶段)、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终末阶段)患者中医证候信息,运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以及复杂网络可视化技术,分析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三:在研究二基础上聚焦“痰瘀互结”,运用客观量化的《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断标准》等辨证量表,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演变规律进行客观量化分析。结果:研究一:(1)最终纳入80篇冠心病中医证临床研究文献,合计21361例冠心病患者,涉及22个省、市、自治区,单元证频数统计前四位为血瘀(54.98%)、气虚(40.41%)、痰湿(浊)(36.44%)、阴虚(20.34%),呈血瘀>气虚>痰湿(浊)>阴虚>热蕴>气滞>阳虚>内毒>寒凝>水饮>血虚的趋势;(2)纵向比较结果显示,冠心病发展大致经历稳定期、活动期、介入术后期、终末(心衰)期,稳定期患者以痰湿(浊)、血瘀、气虚、阴虚为主;活动期热蕴、内毒比例升高(热蕴11.32%→30.55%,内毒5.97%→23.17%);介入术后期除气滞比例升高外,总体由实转虚,即血瘀、热蕴、内毒比例较术前下降(血瘀51.89%→44.44%,热蕴30.55→2.25,内毒23.17%→0%),气虚、阳虚比例明显升高(气虚24.86%→38.28%,阳虚5.11%→30.53%,气滞11.87→33.25);终末期以血瘀、水饮、痰湿(浊)、气虚、阴虚、阳虚为主要证候表现,其中血瘀、水饮、气虚、阴虚比例较介入术后明显升高(血瘀44.44%→80.96%,水饮0.00%→36.84,气虚38.28%→71.21%,阴虚11.19%→43.19%)。研究二:(1)覆盖全国5片区23省份48家临床研究单位,完成冠心病前、中、后期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11383例。其中,普通人群组4093例,代谢综合征组1475例,冠心病稳定期组3366例,ACS组704例,PCI/CABG组753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组992例。前瞻性队列研究完成情况方面,冠心病稳定期组、ACS组、PCI/CABG组全部访视完成率都超过70%,其中ACS组完成率最高,达86.1%。(2)疾病前阶段(代谢综合征组)痰湿证?一家独大?(占比约60%),同时血瘀证比例较普通人群组上升至第二位(34.17%),各证排序依次为痰湿(59.25%)>血瘀(34.17%)>气虚(29.97%)>阴虚(23.87%)>郁热(16.94%)>阳虚(5.57%)>脾虚(5.27%)>气滞(3.54%)。疾病早期及平台阶段(冠心病稳定期组)血瘀证、痰湿证比例皆超过50%,首次访视各证排序依次为血瘀(66.47%)>痰湿(55.67%)>气虚(24.39%)>阴虚(18.99%)>郁热(6.17%)>气滞(5.86%)>阳虚(5.43%)>寒凝(1.93%)。疾病波动阶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瘀证比例达到高峰(3次访视均在90%左右),首次访视各证排序依次为血瘀(89.93%)>痰湿(63.88%)>气虚(28.35%)>气滞(11.80%)>阴虚(6.91%)>寒凝(2.59%)>郁热(1.73%)>阳虚(1.01%)。围手术阶段(PCI/CABG组),随着访视时间延长,血瘀证(88.59%→85.90%→81.20%→77.95%)、痰湿证(62.25%→56.89%→52.19%→51.52%)比例逐渐降低,气虚证(29.72%→35.57%→38.25%→39.56%)、阳虚证(2.25%→2.46→2.76→2.86)比例逐渐升高。疾病终末阶段(冠心病心力衰竭组)气虚证保持上升之势并首次超过半数,达51.61%,各证排序依次为血瘀(69.25%)>气虚(51.61%)>痰湿(43.45%)>阴虚(18.04%)>水饮(14.42%)>阳虚(12.00%)>郁热(1.71%)>气滞(1.51%)。(3)冠心病患者证候表现多见“虚实夹杂”,呈现冠心病前期及平台阶段“虚实夹杂,以实为主”→ACS期“实证组合占主导地位”→PCI/CABG术后“实证组合呈下降趋势”→心力衰竭期“虚证组合上升,虚实夹杂表现突出”的演变规律。(4)“痰瘀相兼”比例:普通人群组12%;代谢综合征组22%;冠心病稳定期组38%;ACS组59%;PCI/CABG术后“痰瘀相兼”比例随着访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术前1周59%→术后2周52%→术后1个月45%→术后6个月43%);冠心病心力衰竭组34%。(5)冠心病稳定期患者随访6个月内,郁热证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非郁热证的2.45倍(95%CI:1.3104.587),阴虚证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非阴虚证的1.77倍(95%CI:1.1282.776)。ACS患者第1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组阳虚证比例显着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OR=21.82,95%CI:3.866123.100)。研究三:(1)痰湿证比例在冠心病发病早期,代谢综合征时即已显着高于普通人群组(达65.1%,是普通人群的1.78倍),且升高幅度(28.5个百分点)超过其他任何相邻两阶段的变化差值,与冠心病发展全程中痰湿证比例最高的心力衰竭组仅差13.5个百分点,印证“冠心病早期湿化”理论。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痰湿证积分范围演变规律:普通人群4.384.65分、代谢综合征患者7.387.89分、冠心病稳定期患者8.969.29分、ACS患者9.3110.03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9.5210.16分,呈现普通人群<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稳定期<ACS<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演变趋势。随着访视期延长,PCI/CABG组痰湿证积分逐渐下降,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为9.04分、7.91分、7.13分、6.24分。(2)从代谢综合征发展成为冠心病时,血瘀证比例显着升高。其中冠心病稳定期组较代谢综合征组升高41.6个百分点,前者血瘀证比例(63.5%)是后者的2.9倍。当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病情波动,发展为ACS时,血瘀证比例继续升高并达到高峰(78.9%)。待病情重新稳定,随着病程延长而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时,血瘀证比例又稍有回降(占69.2%),介于冠心病稳定期与ACS期之间。各阶段人群血瘀积分范围演变规律:普通人群1.711.91分、代谢综合征患者2.883.29分、冠心病稳定期患者7.948.31分、ACS患者9.9810.75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789.48分,呈现普通人群<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稳定期<冠心病心力衰竭<ACS的演变趋势。随着访视期延长,PCI/CABG组血瘀证积分呈“先快后慢”下降趋势(8.95→6.53→5.96→5.46)。(3)以同时满足痰湿证和血瘀证诊断作为痰瘀互结证判断标准,则痰瘀互结证在当代冠心病患者中占比超过50%。其中在冠心病稳定期、ACS、冠心病心力衰竭人群中,痰瘀互结证比例分别为51.2%、64.7%、57.2%。各阶段人群“痰湿&血瘀证”积分范围演变规律:普通人群组6.066.43分、代谢综合征组10.2911.00分、冠心病稳定期组16.9217.48分、ACS组19.3620.61分、冠心病心力衰竭组18.3319.46分。以独立“痰瘀互结证”形式的痰瘀互结辨证标准进行诊断,则“痰瘀互结证”积分范围演变规律:普通人群组4.484.72分、代谢综合征组7.197.63分、冠心病稳定期组10.8011.08分、ACS组11.5012.05分、冠心病心力衰竭组11.3811.89分。无论采用“痰湿证+血瘀证”组合形式,还是独立“痰瘀互结证”形式的痰瘀互结辨证标准,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痰瘀互结证积分皆呈现普通人群组<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稳定期组<冠心病心力衰竭组<ACS组的演变趋势。随着访视期延长,PCI/CABG组的痰瘀互结证积分呈下降趋势。结论:研究一:冠心病发生发展可能存在证的演变规律,即“痰”“瘀”“虚”贯穿始终,活动期“热化”加重,介入术后期总体由实转虚,终末期则血瘀、水饮及气阴两虚之象显着加重。研究二:总体而言,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常见8种证,包括血瘀、痰湿、气滞、郁热、寒凝等5种实证,以及气虚、阴虚、阳虚等3种虚证。其中,实证以痰湿、血瘀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各阶段证的分布特征与疾病本身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痰瘀相兼”是疾病前阶段(代谢综合征)、疾病早期及平台阶段(冠心病稳定期)、疾病波动阶段(急性冠脉综合征)最突出的复合证组合形式,而疾病终末阶段(冠心病心力衰竭)常见“气虚血瘀”。“痰瘀化热”或“阴虚内热”可能是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键环节。研究三:痰瘀积分的客观量化有助于临床上痰瘀互结的辨析与疗效评价。“痼疾多痰”,冠心病疾病前阶段痰湿积分即显着升高,早期发现与控制痰湿证可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切入点。“久病必瘀”,血瘀证仍然是当代冠心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病情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冠脉介入治疗能够在术后6个月内显着改善血瘀积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痰瘀互结是冠心病(胸痹心痛)基本病机并贯穿始终。不同形式痰瘀互结辨证标准诊断阳性率有别,“痰湿&血瘀证”组合形式诊断阳性率高于独立形式“痰瘀互结证”,但两种诊断方式都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应用中显示出较好区分度。

胡婉琴[8](2020)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心脏康复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3月~11月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指导,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心脏康复干预,干预时长为3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患者结局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心脏康复干预效果。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一般资料采用百分比(%)、频数(n)进行统计描述,两样本生活质量的评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两样本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采用?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住院费用支付方式、诊断、是否置入PCI、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的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比较显示,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比较:干预后,两组间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比较显示,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服药依从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干预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显示,干预组的血压达标人数、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人数、静息心率达标人数、运动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达标人数、戒烟达标人数、身体质量指数达标人数、腰围达标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服药依从人数。(3)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控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静息心率、运动;由于干预时间较短,在控制空腹血糖、戒烟、身体质量指数、腰围效果不明显,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

窦克非,王虹剑[9](2020)在《2019年中国成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作为急危重症,致残、致死率高。近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迫切需要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改善临床结局。自从建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及推行相关医疗质量改善策略以来,急性STEMI患者循证药物应用的情况明显改善,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增高,到院90 min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达标率增加,同时临床结局也逐步改善。尤其二级医院在循证药物应用、再灌注治疗比例与及时性、急性STEMI相关检查的及时性这几方面表现突出,提示STEMI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对于不同级别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医疗质量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再灌注时间延迟、临床结局改善不明显、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临床结局仍有差异等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全国急性STEMI诊疗质量,需要提高数据填报质量及数量,提高基层医院参与度,形成准确、有效的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同时形成定期反馈沟通改进机制,并加强基层医院诊疗规范化培训及管理。

周子懿[10](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中风方面积累了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有效的中医临床论治理论,建立了个体化诊疗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缺血性中风等重大疾病的诊治环节中体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大数据仍然匮乏,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优势,有必要基于真实医疗环境开展中医缺血性中风登记研究。“基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华南地区脑血管病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Southern China Registry Stud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CRETS-CODE-TCM)是在华南地区实施的首个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此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人口学资料特点、流行病学特点,登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期间中医药疗法使用情况,并计划通过对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转归等终点事件,以期进一步分析影响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本论文是对SECRET-CODE-TCM研究自2018年5月15日至2019年1月8日之间前瞻性连续性纳入病例的描述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目的:在岭南地区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注册登记研究;探索该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挖掘中医药参与缺血性中风的现状,探讨中医药治疗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岭南地区2313例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患者进行登记研究。完善量表、问卷调查,其中量表主要有一般情况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史、家族史等),住院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入院情况、干预措施、中医诊断及中风病阴阳类证证候要素,神经功能评估量表,院内结局及相关评估量表等),出院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出院日期、出院情况、最终诊断、病因亚型、神经功能相关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量表,常规随访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服用药物情况及发生不良事件及终点事件的情况),按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以及终点事件报告表(包括事件的具体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及医院相关资料)。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期的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心脑血管复合事件和全因死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mRS)及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医药干预与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关系,明确中医药早期干预是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果:1.描述性分析:(1)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共筛选登记23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17例患者在签嘱知情同意后自愿退出,并有21例未标注是否进入登记研究的患者,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1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50岁-80岁之间,约占入组患者的76.79%;50岁以下的青中年中风患者比例为8.43%,80岁以上患者占14.79%。(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主要以为阴类证为主,2107例患者中阴证类的患者为1223例(58.04%),阳证类患者为884例(41.96%),此结果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关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规律的研究结果相吻合。(4)岭南地区缺血中风患者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不足50%,只有59.78%的高血压病患者能在发病前坚持降压药治疗,305例患者有血脂异常病史,仅有145例(47.5%)患者发病前正在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或非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66.29%糖尿病病史患者在发病前能坚持控制血糖治疗。不难看出,我国岭南地区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现状并不十分理想。积极防治卒中危险因素势在必行。(5)院前救治及住院期间干预方案:只有4.31%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1.53%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应积极加大卒中救治普及宣传力度,提高院前救治率。(6)在有效登记的2313例患者住院数据中,1865例(80.63%)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30例(56.25%)患者用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1853例(80.11%)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作为调脂稳斑药,中药汤剂及注射剂为首选中医干预手段,分别为1268例(54.82%)及 1371 例(59.27%)。(7)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的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有所差异,中医院中药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二级中医院、三级中医院中药使用者分别为597例(42.98%),590例(44.47%)和202例(14.54%)。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1220例,占所有2313例入组患者的52.75%,三级西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622例(50.98%),而二级中医院和三级中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仅为112例(9.18%)和486例(39.83%)。此外,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针灸康复者分别有691例(49.75%)和797例(65.32%),明显高于粤西266例(19.15%)和86 例(7.05%),粤东的 24 例(1.73%)和 29 例(2.83%),粤北地区的 408 例(29.37%)和308例(25.25%),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医药治疗情况有一定的影响。(8)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是岭南地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岭南地区卒中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以中度以上多见,血管闭塞多见于大脑中MI、M2段,大脑前与大脑后动脉,梗死灶基本与上述血管狭窄部位吻合,表明岭南地区卒中患者常表现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前瞻性登记研究:(1)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中共有效采集了 2112例患者的数据,其中卒中后3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26例(1.23%),缺血性脑卒中复发58例(2.7%),脑出血18例(0.85%),因卒中导致中级以上残障有368例(17.42%)。(2)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残障情况的关系: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中成药、针灸治疗、抗聚、调控血压均与出院后三个月残障程度无关,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伤残情况有保护作用(P=0.031);虽然中成药干预与3个月后的残障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其趋势更偏向于有保护作用。(3)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全因死亡有保护作用(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并不能降低与3个月后的全因死亡率(P>0.05)。(4)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可能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有关(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趋向于一定保护作用。结论:1.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人群主要是在50岁-80岁的成年人,50岁以下的青中年卒中患者比例为8.43%,需重视青中年人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的中医证候类型以阴类证为主,这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科技“十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相吻合。4.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方面有差异,中医院中药的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的比例明显高于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使用情况有一定的影响。5.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的方法,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能达到独立自主生活,约1/3的患者只需轻度依赖;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虽然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对改善卒中后3个月伤残率及卒中再发风险虽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其有降低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3.3 ACS患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3.4 不同年龄段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3.5 ACS患病与季节和月份的关系
    3.6 不同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3.7 不同类型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3.8 不同类型ACS与不同合并症的关系
    3.9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疼痛部位的分布
    3.10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诱发因素的分布
    3.11 不同类型ACS来院方式的分布
    3.12 不同类型ACS急性发作时基本生命体征的分布
    3.13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急性发作后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的分布
    3.14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首次医疗接触时间ACS的转归
    3.15 是否患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3.16 是否患N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3.17 AC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3.18 STEMI患者D2B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3.19 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分布特点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季节和时间特点
    4.3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同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4.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特点
    4.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4.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就诊时间
    4.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转归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相关因素
    4.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4.9 急性冠脉综合征就医延迟情况及相关因素
    4.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2B延误情况及相关因素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医院针对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和睡眠的干预内容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病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的SWOT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策略建议
    6.1 主要发现
    6.2 策略建议
    6.3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医疗机构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技术路线
    五、保护人权措施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指南内容分析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第七部分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 录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 AGREEⅡ量表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知信行理论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排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干预组
        2.2.2 对照组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量表评价指标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调查结束
    2.5 伦理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不伤害原则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致谢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7)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文献的21361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3 文献信息提取
        2.4 证名称的规范
        2.5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划分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一般资料
        3.3 冠心病患者中医单元证频数统计
        3.4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纳入受试者分布情况
        3.5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单元证频数统计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冠心病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横断面调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伦理审查
        2.3 研究现场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变量
        2.6 数据来源/测量
        2.7 偏倚与质量控制
        2.8 样本大小
        2.9 数据录入与清洗
        2.10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完成调查情况
        3.2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基线情况
        3.3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辨证情况
        3.4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兼夹情况
        3.5 中医证对冠心病稳定期、ACS、PCI/CABG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的客观量化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伦理审查
        2.3 研究现场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变量
        2.6 数据来源/测量
        2.7 偏倚与质量控制
        2.8 样本大小
        2.9 数据录入与清洗
        2.10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痰湿证”演变规律
        3.2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血瘀证”演变规律
        3.3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痰湿&血瘀证”演变规律
        3.4 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
    附件1《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件2《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附件3《实用血瘀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附件4《普适性中医症状评价量表》
    附件5《973 项目数据清洗工作流程》
文献综述 近20年冠心病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的计算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方案
    2.6 技术路线图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3.4 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3.5 干预前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3.6 干预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7 干预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3.8 干预对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4.2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4.3 TTM个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2019年中国成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概况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分析
    2.1 全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诊医院及病例数量分布情况
    2.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评价
        2.2.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况
        2.2.2 过程指标
        2.2.2.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循证药物使用情况
        2.2.2.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情况
        2.2.2. 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检查实施情况
        2.2.3 结局指标及效价变量
        2.2.3. 1 效价指标比较
        2.2.3. 2 结局指标比较
3 问题分析及未来工作重点
    3.1 问题分析
        3.1.1 时间延迟
        3.1.2 临床结局改善不明显
        3.1.3 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临床结局仍有差异
    3.2 未来工作重点
        3.2.1 提高数据填报质量及数量,提高基层医院参与度,形成准确、有效、有代表性的医疗质量控制报告
        3.2.2 形成定期反馈沟通改进机制,加强基层医院诊疗规范化培训及管理

(10)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1.1.2 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1.1.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4 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认识
        1.2.1 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
        1.2.2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1.2.3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1.2.4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1.2.5 脑梗死的病理分期
        1.2.6 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1.2.7 脑梗死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3 真实世界研究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3.1 真实世界研究的定义
        1.3.2 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势
        1.3.3 真实世界研究之登记研究
        1.3.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1.3.5 卒中登记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总体设计
        2.1.3 样本量
        2.1.4 研究对象
        2.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1.7 诊断标准
        2.1.8 治疗方案
        2.1.9 登记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观察指标
        2.1.10 结局指标(终点事件判定标准)
        2.1.11 研究管理和质量控制
        2.1.12 数据管理
        2.1.13 伦理考虑
        2.1.14 统计学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病例一般资料
        2.2.2 病例终点事件分析
        2.2.3 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本研究统计结果的解读
        2.3.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传统RCT研究设计的区别
        2.3.3 创新点
        2.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3]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D]. 陈粤玲. 汕头大学, 2020(02)
  • [4]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D]. 王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7]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中医证演变规律研究[D]. 王传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案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实证研究[D]. 胡婉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2019年中国成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报告[J]. 窦克非,王虹剑.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4)
  • [10]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D]. 周子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二级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