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倍性桑树品种茧质及饲料利用率分析

不同倍性桑树品种茧质及饲料利用率分析

一、不同倍数性桑品种的茧质与饲料效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琨[1](2021)在《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已经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但是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相比,依然存在着抗性差、茧层率和饲料效率低等问题。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是我国养蚕业近期发展的方向,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则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目标。但对于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由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之后,家蚕在消化吸收、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的中肠转录组测序与对比分析,筛选出35个与消化吸收、防御、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系统测定了不同饲育形式下主要消化酶的活力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家蚕消化管的生理转变机制、改良饲料配方和饲育技术提供参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雌蚕5龄4天的中肠转录组差异。共得到12667个表达基因,其中差异表达基因共6512个(|log2FC|≥1,Q≤0.001),其中6339个基因在人工饲料育家蚕中的表达量高于桑叶育家蚕,173个基因是桑叶育家蚕高于饲料育家蚕;KEGG Pathway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代谢通路。转录组分析结果初步证明人工饲料育家蚕和桑叶育家蚕在中肠的消化吸收、抗病性、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2.采用生化法与qPCR技术,测定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5龄家蚕肠液中代表性消化酶活力以及与消化和防御相关的部分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肠液中的α-淀粉酶活性以及淀粉酶基因Amy、类胰蛋白酶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9)、几丁质酶基因Chi-h等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桑叶育家蚕,而肠液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基因、大部分抗性相关基因及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是人工饲料育家蚕显着低于桑叶育家蚕。有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酶活力并不一致,酶活力还受到饲料中的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3.对全龄人工饲料育和全龄桑叶育的5龄2日家蚕经口注射Bm NPV病毒,前者死亡率为100%,后者死亡率为91.67%。在注射NPV后12 h,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中具有消化和抗病双重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但chbp和Bmlipase-1基因的表达与酶活力的变化并不相同。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性。4.测定了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后部分消化酶的活力及中肠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依次是饲料育细菌病蚕>饲料育正常家蚕>桑叶育正常家蚕,而α-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大小排序则与之相反,说明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增强了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力,与感染NPV病毒的效果一致,而糖类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与免疫和防御相关的2个抗菌肽基因(6tox、Mor)、真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LOC101738434)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2)在细菌病蚕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饲料育正常家蚕,而几丁质酶基因(Chih)的表达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5.测定了家蚕5龄幼虫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之后与中肠消化吸收、防御及氧化磷酸化等相关的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饲育形式,5种消化酶活力以及3种消化酶基因、7个防御相关基因、3个与几丁质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基因、5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以及2个羧肽酶基因等都是在5龄前期表达量低,而在5龄中后期表达量高,这与盛食期大量取食相适应。其中5种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趋势是全龄桑叶育家蚕高于全龄饲料育以及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家蚕;2个抗菌肽基因和叶绿素a结合蛋白基因chbp的表达量,总体趋势是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组>5龄72 h转为桑叶育试验组>5龄起蚕转为桑叶育试验组,尤其在5龄后期更为明显,而AEP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其相反。在5龄起蚕及5龄72 h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试验区与全龄人工饲料育相比,上述基因的表达变化各不相同,不存在统一的规律性。综合本试验结果,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及防御能力总体上低于桑叶育家蚕,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良饲料配方,并加强防病措施。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大蚕改为桑叶育之后,家蚕的消化吸收和抗病能力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全龄桑叶育水平,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和营养,才能实现高产优质。关于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过程中的适应机制及其调控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晓倩[2](2021)在《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研究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在蚕业生产中,各种家蚕病原菌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危害最为严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蚕病总损失的80%左右。而家蚕的抗病毒策略中,利用转基因技术过表达抗病基因以提高家蚕抗性或利用RNA干涉靶向病毒基因的策略效果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使家蚕抵御病毒。最近几年,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taed 9(CRISPR/Cas9)在基因组编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该技术也可以有效地对DNA病毒基因组进行特异性编辑。然而针对BmNPV进行家蚕抗病毒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供选择的基因靶点也知之甚少。有基于此,本文利用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以病毒晚期转录因子lef-8和lef-9作为靶点进行家蚕抗BmNPV的研究,并将此新型的抗病毒策略在实用品系(菁松)中得到有效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编辑BmNPV lef-8和lef-9的家蚕抗病毒研究构建基于CRISPR/Cas9系统靶向病毒基因lef-8和lef-9的转基因质粒,通过家蚕的遗传转化技术,将该质粒导入家蚕的早期胚胎,成功获得了3个转基因品系。在转基因家蚕体内,检测到多种BmNPV突变类型;采用经口添食感染的方法进行定量添毒处理,发现在添食不同剂量病毒(105、106和107 OBs/幼虫)的试验组中,转基因家蚕幼虫的死亡率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家蚕幼虫的死亡率;通过组织切片的观察,发现在感染BmNPV的转基因家蚕中肠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没有发生明显病变;同时在3个转基因系家蚕的血淋巴中没有检测到多角体病毒,而在野生型家蚕的血淋巴中,检测到大量的多角体病毒。对家蚕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BmNPV感染后的各个检测时间点,野生型家蚕中gp64和lef-3的相对拷贝数均显着高于转基因家蚕。进一步检测BmNPV的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p143)、晚期基因(vp39)和高表达的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q RT-PCR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家蚕相比,转基因家蚕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降低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说明CRISPR/Cas9系统严重抑制了BmNPV基因组的增殖和随后的病毒基因的m RNA表达。敲除病毒基因lef-8和lef-9,可较为彻底地阻碍病毒在家蚕体内的复制,为家蚕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选择。2、基于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抗BmNPV在家蚕生产品系中的应用通过低温(15℃)黑暗催青解除滞育的方法获得非滞育的菁松蚕卵,将靶向病毒ie-1和me53基因的CRISPR/Cas9转基因质粒通过胚胎早期显微注射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2个可遗传的转基因菁松品系(TG-1和TG-2)。对感染BmNPV后10 d的转基因品系的生存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添食不同剂量病毒(105、106和107 OBs/幼虫)的试验组中,TG-1和TG-2系幼虫的死亡率都显着低于野生型菁松幼虫的死亡率;在感染107OBs/幼虫添毒剂量下,野生型菁松、TG-1和TG-2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0%、41.71%和65.81%。在经口定量添食BmNPV后的第60 h,野生型家蚕血淋巴中存在许多游离的多角体病毒,而在转基因菁松品系的血淋巴中没有观察到多角体病毒粒子。在感染病毒后第72 h时,野生型菁松lef-3和gp64基因的相对拷贝数比转基因菁松家蚕高80多倍。随后对BmNPV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p143)、晚期基因(vp39)和高表达的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进一步进行q RT-PCR检测,这4个基因在转基因菁松与野生型菁松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以上这些数据,在分子水平上对转基因菁松具有抗BmNPV的能力做出了合理解释。对转基因菁松的生产性状调查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其幼虫出现了轻微的发育延迟,幼虫期延长了24 h左右,但是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其他不良表型。从5龄第3天幼虫体质量、交配行为、产卵率调查结果来看,转基因菁松与野生型菁松几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对转基因系蚕茧进行了部分茧丝力学性能检测,其性状与野生型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充分证明,基于转基因CRISPR/Cas9的家蚕在提高病毒抗性的同时,没有影响主要的经济性状,有望直接用于蚕丝的生产当中。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特异性靶向BmNPV的lef-8和lef-9,获得了高抗BmNPV的转基因家蚕,为家蚕抗病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候选基因。同时,首次在实用品系家蚕中应用抗BmNPV的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为蚕业生产彻底解决BmNPV的危害问题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持。

王文文[3](2020)在《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家蚕是一种极易感染病害的昆虫,各种病症的发生和蔓延一直是蚕业生产当中的棘手问题,每年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桑叶作为家蚕最重要的饲料来源,如果受到农药污染或携带病原菌,则会对蚕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因此桑叶的洁净与否是预防家蚕感染病害的第一步。传统的叶面消毒剂,如消特灵、二氧化氯、克孢灵等能够杀灭病原菌,降低家蚕感染病害的危害,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劣势。寻求一种能够替代传统叶面消毒剂且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消毒剂是从根源上预防家蚕染病的关键,对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酸性电解水作为一种新型消毒剂,因其制取方便、成本低廉、高效快捷、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消毒保鲜、医用消毒以及畜牧业和农业。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生物检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氟铃脲农药的降解作用,调查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和家蚕饲养成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贮藏8 h的微酸性电解水与溶液体系中的氟铃脲混合处理30 min时,降解率达到79.07%,降解效果最佳。采用生物学试验鉴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残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与氟铃脲溶液混合处理后浸渍桑叶饲喂家蚕,家蚕氟铃脲中毒症状有所缓解,家蚕体重、结茧率、死笼率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但氟铃脲的浓度越大,解毒效果越差;将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浸泡微酸性电解水给家蚕添食,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家蚕盛食期体重增长率、熟蚕体重和全茧量等显着增加,死蚕率降低,结茧率提高;将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喷洒微酸性电解水给家蚕添食也得到了同浸泡处理相似的试验结果。上述结果均表明了微酸性电解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解桑叶叶片上的氟铃脲残留,使桑叶氟铃脲含量减少。2.采用定时定量测定法对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桑叶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发现,处理桑叶保存24 h时,微酸性电解水组和清水组的桑叶含水率略有下降,大约在2-3%;空白对照组叶片含水率下降约3%;消毒灵处理组叶片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定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和消毒灵处理的桑叶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且处理时间越长,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越少,但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组下降幅度要显着小于消毒灵处理组。上述结果均说明微酸性电解水浸渍处理对桑叶叶质没有不良影响。同时还发现微酸性电解水对桑树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消毒剂消毒灵。3.采用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来检测微酸性电解水对养蚕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微酸性电解水浸消桑叶的家蚕各龄期体重显着高于清水组(P<0.05),大蚕期的体重显着高于消毒灵组(P<0.05)。各处理之间茧层率无显着性差异,死笼率、死蚕率和结茧率与清水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微酸性电解水组在死笼率和死蚕率显着低于消毒灵组、结茧率显着高于消毒灵组(P<0.05)。说明微酸性电解水浸消桑叶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全程叶面消毒效果优于消毒灵。4.采用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来检测微酸性电解水对蚕种生产的影响,从蚕蛾的产卵性能上来看,微酸性电解水组蚕蛾的产卵量与清水组相差不大,蚕卵饱满而平整,消毒灵组的产卵数与前两者相比显着减少;从蚕卵质量上来看,微酸性电解水组的孵化率为96.16%、清水组为97.35%、消毒灵组为76.46%,说明微酸性电解水组与清水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消毒灵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消毒灵组和清水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影响是负面的。表明微酸性电解水对蚕蛾的产卵量及蚕卵质量没有不良影响,叶面消毒效果优于消毒灵。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微酸性电解水可作为一种兼具解毒和杀菌双重功效的桑叶叶面消毒剂在蚕业生产中进行应用。

张笑聪[4](2020)在《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桑叶及蚕茧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银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态经济树种,其果叶花均具有较高价值,已经作为果用林、叶用林和用材林进行大面积栽培。银杏外种皮占银杏种实重量的2/3,目前均作为废弃物丢弃,尚未进行开发利用,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对银杏外种皮进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银杏外种皮为试验材料,以桑树和蚕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究不同浓度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同时用处理后的桑叶喂饲家蚕,分析其对蚕生长及蚕茧、茧丝质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银杏外种皮中多糖、黄酮和银杏酚酸与桑叶产量和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能够为银杏外种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适宜浓度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桑树的生长及桑叶的品质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浓度在5-20 g·L-1范围内时,叶面积、叶产量、全氮含量、蛋白含量及总黄酮含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2)养蚕试验发现,喷施银杏外种皮提取液的桑叶饲喂蚕,蚕茧的茧层量、茧层率和茧丝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当浓度为10-20 g·L-1时,对蚕茧质量及茧丝质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3)喷施银杏外种皮多糖提取液能显着提高桑树枝条和叶子的生长量,以浓度为2.0g·L-1的效果最佳;喷施银杏外种皮黄酮提取液能显着提高桑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且均以浓度为1.0 g·L-1的效果最佳;喷施银杏外种皮酚酸提取液对桑叶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浓度为0.25 g·L-1时,对桑树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桑叶相关代谢物的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喷施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混合提取液能显着促进桑叶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桑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总黄酮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且均以浓度为1.5 g·L-1的效果最佳。因此,适宜浓度的银杏外种皮提取物能够促进桑树生长和提高蚕茧质量,银杏外种皮中的多糖和黄酮的共同作用是银杏外种皮提取液能促进桑叶产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陈林[5](2020)在《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家蚕(Bombyx mori L.)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然而在蚕业生产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蚕业经济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消毒防病,现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有硫磺、石灰、漂白粉、甲醛等,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消毒药物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潜在危害,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养蚕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养蚕业中寻求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消毒杀菌剂至关重要。纳米银作为一种环保型、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对家蚕核多角病毒、质多角病毒以及青枯劳尔氏菌等都有杀灭作用,但如果作为蚕业生产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的纳米银浸消桑叶,饲喂家蚕直至上蔟。调查统计了家蚕幼虫期间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茧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不同浓度纳米银处理后的雌雄家蚕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对不同纳米银处理之下的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探。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家蚕食桑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升高9.33%和10.58%,食下率分别升高5.58%和4.97%、消化量分别升高8.46%和1.3%,消化率分别升高4.2%和4.0%。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降低18.24%和14.59%,食下率分别降低4.37%和3.34%,消化量分别降低14.3%和8.5%,消化率分别降低4.79%和3.55%。比较分析5龄家蚕体重增长倍数结果表明,雌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体重增长倍数最高,较对照组升高18.29%;纳米银处理组雄蚕体重增长倍数均低于对照组,100 mg/L处理组达到最低,较对照组降低42.38%。对家蚕发育时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起蚕至4龄眠期,发育时间差异不大;5龄起蚕至上蔟,100 mg/L纳米银处理下的雌雄家蚕发育时间最长,较对照组延长24.51%,且具有显着差异。对茧质统计分析可知,20 mg/L处理组雌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与茧层率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4%和25%、4.2%和8.5%、4.5%和4.8%;100 mg/L处理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8%和33.3%、16.7%和14.6%、13.6%和14.3%。对家蚕茧期生理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当纳米银浓度为20 mg/L时,雌雄家蚕的结茧率分别升高1.2%、0.9%,死笼率分别降低32.8%、15.2%。当纳米银浓度为100 mg/L时,雌雄家蚕结茧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8.6%和19.7%,死笼率分别升高232%和276%。以上结果表明2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情况良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没有不良影响;而10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则受到抑制。2.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所增加;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受到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分类水平上,纳米银对家蚕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在门水平上,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厚壁菌门的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6%和33.5%,但在100 mg/L浓度下,厚壁菌门的丰度分别降低6.0%和10.8%;纲水平上的杆菌在20 mg/L浓度下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2.8%和37.8%,但是在100 mg/L浓度下丰度分别减少30.0%和1.4%;属水平上的肠球菌的丰度在20 mg/L浓度处理下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0.6%和51.2%,在100 mg/L浓度处理下分别减少50.6%和8.4%。在属水平上,100 mg/L浓度的纳米银能够完全消灭Campylobacter、Glutamicibacter以及Stenotrophomonas等细菌;此浓度下,新增了雌蚕肠道中的Terrisporobacter等细菌。另外,Dialister以及Helicobacter只能在被纳米银处理的家蚕肠道中出现。总的来说,纳米银的处理会使家蚕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蚕的体质和生长发育。3.SDS-PAGE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在约30 k D蛋白处,雌雄家蚕对照组、雌雄家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100 mg/L纳米银处理组分别鉴定得到178、140、117、111、113、135种蛋白。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增加了30K-17蛋白、肽基辅氨酰异构酶、CI-8等18种蛋白,减少的部分大多数为未命名蛋白质;雄蚕增加了solute carrier family 12、cystathionine gamma-lyase等10种蛋白,减少了细胞质型苹果酸脱氢酶等7种蛋白。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精氨酸激酶、Jafrac1以及副肌动蛋白等8种蛋白,减少了apolipoprotein D homolog、apolipophorinⅢ等7种蛋白;雄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蛋白酶分解抑制剂、蛋白酶体、核糖核酸酶、Cytoskeleton-regulatory complex protein PAN1和actin-binding protein等7种蛋白,减少了Myosin 1 light chain,Tropomyosin 1,Profilin,Serpin-2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14种蛋白。以上中肠组织蛋白的变化及对家蚕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讨。

徐伟芳[6](2020)在《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2HPO4 0.3%、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120 h。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Bacillus sp.7PJ-16,收获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和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7PJ-16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均可明显抑制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以及孢子活力等菌核病原菌生长过程;与清水对照相比,经生防菌处理的桑园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细菌比例显着升高,厚壁菌门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亦有上升趋势,且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生防菌的土壤菌群结构更加稳定。连续两年的田间生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均能不同程度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其中施用3次1.0×109 CFU/mL菌悬液处理组的田间防效最高(90.84%),其防效甚至稍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90.52%),且该处理组对桑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催熟作用。温室浸种和盆栽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对桑种萌芽和桑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1.0×106CFU/mL的菌悬液和100倍稀释的发酵上清液能显着提升桑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且其对桑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均能起到促进作用。3.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Bacillus sp.7PJ-16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是由一条大小4.2 M的环形染色体以及两个内生质粒构成。基于芽孢杆菌近缘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前期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的7PJ-16菌株重新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更名为B.subtilis 7PJ-16。基因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产物预测结果显示,7PJ-16菌株基因组中包含6个与抑菌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以及19个与促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表面活性素、丰原素、铁载体、吲哚乙酸等生防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同时该菌株基因组中亦发现21个与侵染定植过程(生物膜形成、运动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挖掘生防相关基因及阐明B.subtilis 7PJ-16菌株与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Z-2、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之间的互作过程,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防细菌与病原真菌分别进行原核和真核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原核转录组数据发现,病原菌生长导致拮抗细菌的鞭毛组装和驱性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但其诱导了丰原素、铁载体、溶杆菌素等多种生防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在真核转录组中,经拮抗细菌生物胁迫后,病原真菌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多数表达上调,而其细胞壁组分合成(e.g.,几丁质)、植物胞壁降解酶代谢(e.g.,果胶酶、纤维素酶)、黑色素合成等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显着表达下调。基于7PJ-16菌株组学研究中挖掘到的大量生防相关基因,本研究从该菌株基因组中成功筛选和克隆到13个关键生防基因,其中包含5个表面活性素合成相关的基因(srfAA、srfAB、srfAC、srfAD、sfp)、7个溶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acA、bacB、bacC、bacD、bacE、bacF、bacG)以及1个丰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fen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敲除与丰原素(fenE)和溶杆菌素(bacG)合成相关的两个生防基因,获得稳定转化子?FenE和?BacG,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结合生防相关基因的分析与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揭示B.subtilis 7PJ-16产生的生防相关代谢物,本研究首先检测了其活性发酵上清液中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该活性发酵上清液对高温、酸碱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基于活性代谢物的理化性质,设计纯化策略,通过追踪抑菌活性,采用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7PJ-16活性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获得环二肽cycle(Pro-Phe)等6个单体III小分子物质;并利用酸沉淀与甲醇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7PJ-16发酵液中获得具有强烈抑菌活性的脂肽粗提物,经HPLC半制备分离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组分中包含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抗生素,这与前文功能基因分析验证的结果一致。此外,7PJ-16菌株还可产生铁载体、植物外源激素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促生相关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基因功能的分析验证及代谢物等层面,明确了拮抗作用与促生作用是桑树内生B.subtilis 7PJ-16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作用的主要机制。该菌株安全性能高,定植能力强,可通过产生表面活性素、丰原素、二肽小分子物质(环二肽和溶杆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来抑制桑椹菌核病原菌生长,进而在田间成功防控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且该菌株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铁载体等促进桑种萌发和桑幼苗生长,从而来提升宿主系统抗性间接减少病害发生。论文研究取得的相关结果为桑椹菌核病生物防治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亦可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曹玉瑶[7](2020)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维持体内稳态和调节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模式昆虫。H2S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机理尚未见报道。本论文调查了不同浓度H2S对家蚕体重、发育时间、茧质、生殖力和死亡率的影响,并确定H2S促进家蚕生长发育的最优处理方式和最优浓度;比较不同品系的家蚕品种对H2S的应答能力;利用组学技术从代谢水平和转录水平分析H2S处理后家蚕血淋巴代谢物及脂肪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论文研究结果对明确H2S调控家蚕发育的机理建立了基础,为把H2S开发成家蚕生长调节剂提供了理论依据。(1)不同浓度H2S对家蚕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首先调查了桑叶浸泡法和熏蒸处理法两种H2S处理方式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熏蒸处理法死亡率低于桑叶浸泡法;50μM以上的浓度H2S对家蚕有显着毒害,低浓度H2S(5μM)能够促进家蚕的体重增加。进一步采用低浓度H2S(0μM、2.5μM、5μM、7.5μM、10μM、12.5μM)熏蒸处理家蚕,结果表明低浓度H2S能增加家蚕的平均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但对家蚕的发育时间和生殖力无显着影响。综合各种指标,熏蒸法处理家蚕的H2S的最优浓度为7.5μM。(2)不同品系的家蚕品种对H2S的应答能力有显着差别。利用7.5μM H2S熏蒸中系、日系、欧系和地方及多化性蚕品种。7.5μM H2S熏蒸下,地方及多化性的P50、NT和HM蚕品种的死亡率显着低于中系的C5和CW、日系的J6和J8、欧系的EY和E4。7.5μM H2S能够提高地方及多化性的P50、NT、HM和欧系的ET、E4品种的体重,降低中系的C5和CW、日系的J6和J8品种的体重,其中P50与对照具有显着性差异。在7.5μM H2S处理后,P50、E4和HM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均显着提高,对所有品种的生殖力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家蚕品种对H2S的抵抗能力不同,其中H2S对P50品种体重和茧质提高最显着。从所调查的品种看,H2S对不同品系的家蚕体重和茧质促进作用顺序为:地方及多化性>欧系>中系>日系。(3)H2S处理对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调控。利用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H2S对家蚕血淋巴内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的影响。7.5μM H2S处理后,家蚕5龄3天的血淋巴共鉴定出4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5个上调,20个下调。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核苷、有机酸、脂质和类脂质化合物、有机杂环化合物及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其中,(6Z,9Z,12Z)-十八碳三烯酸、苹果酸、磷酸胆碱等含量升高,棕榈酸、尿酸盐等含量下降。差异代谢物主要影响嘧啶代谢、嘌呤代谢、脂肪酸代谢、线粒体中的脂肪酸延伸等代谢途径来促进家蚕生长发育。(4)H2S处理对家蚕脂肪体基因表达的调控。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H2S处理和家蚕脂肪体内基因表达的变化。7.5μM H2S处理后,家蚕脂肪体内共有1200个基因表达产生显着变化,其中977个上调、22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吞作用、糖酵解/糖异生、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转录信号通路。H2S处理后,与糖酵解/糖异生和TCA循环相关的基因PGK、PGM、IDH、PC表达显着上调,随着5龄发育时间的延长表达量上升,说明H2S能促进家蚕能量代谢;H2S处理后,与内吞作用相关的基因Rab-10、Tret1及VPS4基因表达量5龄后期表达水平高于前期,且H2S处理组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说明H2S激活体内的内吞作用,加快蛋白质转运和物质运输;H2S能下调Tak1及MMP-3的基因表达量,可抑制NF-κB通路,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发生。此外,与丝蛋白合成相关基因Fib-H、P25、Fib-L在H2S的作用下上调,并且表达量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增加,5龄后期表达量显着升高,为吐丝过程提供基础。

彭丽丽[8](2020)在《硒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文中提出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丝昆虫,仅在幼虫阶段摄取食物营养物质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其生长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营养物质、空气湿度、添加剂等。已有研究表明,添食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均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家蚕的生长发育。硒的生物学效应和营养价值呈典型的“两面性”,而硒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控作用至今尚未有报道。本论文调查了添食硒元素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检测硒在L5D3家蚕及组织、蛹中的富集情况和分布规律;调查了添食硒后,家蚕血淋巴抗氧酶活性、代谢水平及脂肪体基因表达水平,解析硒调控家蚕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的结果明确促进家蚕生长发育的有效硒浓度,明确硒调控家蚕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为把硒开发为蚕的生长调节剂提供理论基础,及对实现养蚕业的高产、高质和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硒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具有“两面性”。50μM硒显着促进家蚕的生长发育,其次是100μM。添食50μM硒显着延长家蚕的幼虫期,幼虫体重、体重增值、全茧量、蛹重和雌蛾产卵量均显着增加,幼虫形态、茧壳形态和蛹的饱满度均显着增大。200μM硒抑制家蚕生长发育,具有毒性作用,除延长幼虫期外,幼虫体重、体重增值、茧质(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蛹重、繁殖力(产卵量、造卵量和受精率)、幼虫形态、茧壳形态和蛹的饱满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此外,明确有益-中性-毒性的硒剂量范围为50μM-100μM-200μM。家蚕不同组织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显着。添食不同浓度硒家蚕的同一组织或添食相同浓度硒家蚕的各组织中硒含量均存在差异性,其分布规律均为精巢>头>中肠≈丝腺>表皮>脂肪体,可见精巢和头部中硒含量最高和居次,说明硒很可能影响家蚕的生殖发育和神经系统。此外,脂肪体、中肠和血淋巴中硒含量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的方式显着增加,而蛹(雌雄)中硒含量以时间方式减少、剂量依赖效应的方式显着增加,且雌蛹富集硒的能力比雄蛹强。适量的硒能提高家蚕的抗氧化能力。家蚕血淋巴内CAT、GSH-PX、GST和SOD酶活力经过低浓度硒(50μM和100μM)处理后,显着高于对照组和200μM组,且MDA含量显着降低;而高浓度硒(200μM)显着降低GSH-PX和SOD的酶活力,CAT、GST酶活力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硒对家蚕代谢水平的调控。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50μM添食组和200μM添食组分别筛选到了78种(43种上调,35种下调)和71种(29种上调,42种下调)差异显着的代谢物,两组共有46种相同的代谢物(13种变化趋势相同,33种变化趋势相反),其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核苷酸代谢产物及衍生物。此外,50μM硒显着增强蚕体血淋巴内海藻糖水解、糖酵解/糖异生、TCA循环和精氨酸合成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和脂质代谢通路受到抑制;而200μM组主要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和嘌呤代谢通路增强,而海藻糖水解、糖酵解/糖异生、TCA循环和精氨酸合成通路减弱。硒对家蚕转录水平的调控。脂肪体转录组的表达谱结果表明,50μM添食组和200μM添食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有912个(371个上调,541个下调)和1420个(1078个上调,342个下调),两组共有412个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信号通路和定量PCR分析验证:50μM硒显着影响与抗氧化和营养调节有关的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和脂肪酸合成通路;而200μM硒对编码解毒基因与营养调控有关基因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通路影响最大。上述结果从表观水平、生理指标、理化性质、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系统地揭示了家蚕对硒添食(有益和毒性)的响应机制,为解释硒影响昆虫代谢机制提供数据基础和研究方法,从而为探究硒调控其它昆虫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韦润宇[9](2019)在《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对家蚕(Bombyx mori L.)农药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急性毒性的研究,对由微量农药引起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甚少。本文选择两种对家蚕剧毒级别的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和噻虫胺,根据预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设定亚致死浓度梯度,使用浸液法处理桑叶连续饲喂家蚕由2龄起蚕发育到5龄末上蔟结茧化蛹,探究微量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浸液法测定噻虫啉和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测得噻虫啉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235 mg/L,噻虫胺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076 mg/L根据毒性评价标准两种药剂均属于剧毒农药,对家蚕高风险建议禁止在桑园及周边施用。2、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延长,较低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缩短。在同一药剂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3、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为较高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较低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增加。同一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4、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在较高浓度下供试家蚕给桑干量、食下干量、消化干量增加,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下降;较低浓度下家蚕食下干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提高。5、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下降,死笼率上升,噻虫胺7.6·10-3mg/L浓度不结茧;较低浓度时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提高,死笼率下降。6、通过研究确定,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表现为:农药处理浓度较高时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受到抑制;噻虫啉噻虫胺较低浓度时对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有一定促进作用。

黎月娟[10](2019)在《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及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桑树种质资源丰富,随着不断地收集和保存,在各地区建立了种质资源圃。资源圃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桑树种质资源的测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对广西桑树种质资源进行倍性测定,明确所保存的种质资源的倍性情况。同时利用化学方法对桑种子和桑幼苗进行倍性诱导,从中选育多倍体植株,对诱导后桑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桑幼苗倍性诱导的规律,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桑树倍性。在研究中选择桑树的不同叶位、同一张幼叶的不同部分、脱苞期的叶芽、种子发芽后的胚根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不同取材部位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倍性效果:幼叶>第1叶位叶>第2叶位叶;幼叶叶基>幼叶叶尾,叶芽是理想的倍性检测材料,但叶芽采样不易。根据综合因素考虑,确定选择幼叶作为桑树倍性检测材料。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在检测的527份桑树种质资源中,测定出二倍体268份,三倍体154份,四倍体88份,混倍体17份。17份混倍体中混有二倍体细胞和三倍体细胞的有9份,混有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的有8份。在已测定的桑树种质资源中分别选取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桑树各5株,在不同时间段分别进行叶绿素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SPAD值和总蛋白质浓度与月份呈现的规律为8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可溶性糖含量呈现的基本趋势为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8月下旬。检测两组不同的二倍体桑树与四倍体桑树杂交后代F1植株的倍性情况,每个杂交组合检测100株。实验结果显示:桑树杂交组合A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96%,二倍体占4%,桑树杂交组合B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82%,二倍体占18%。利用种子浸泡法和幼苗滴药法对桂桑优62(二倍体)、桂桑6号(三倍体)进行诱导处理,诱导后的植株经流式细胞术进行倍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经种子浸泡法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3.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2.7%。经幼苗滴药法进行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11.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8.2%。实验过程中对种子浸泡法诱导后的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幼苗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幼苗在前期生长过程中呈现两种不同状态,一种为下胚轴先不伸出地面就开始进行植株生长,另一种为胚轴先伸出地面后再进行植株生长。

二、不同倍数性桑品种的茧质与饲料效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倍数性桑品种的茧质与饲料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1.2 家蚕中肠结构与功能
        1.2.1 中肠的组织构造
        1.2.2 中肠的功能
    1.3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
        1.3.2 转录组学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家蚕品种(品系)及人工饲料
        2.1.2 主要试剂、缓冲液及其配制方法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信息检索网站及数据处理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分析
        2.2.2 RNA-seq的验证试验方法
        2.2.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肠液酶活力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学分析
        3.1.1 产出统计与质量分析
        3.1.2 效率统计
        3.1.3 表达量分布
        3.1.4 RNA-seq维恩图
        3.1.5 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1.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及KEGG通路分类和富集分析
        3.1.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 RNA-seq的验证分析
    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
    3.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存活率的影响
        3.4.2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4.3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抗病毒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1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2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3.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消化吸收及防御相关的酶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3.6.1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蔗糖酶及麦芽糖酶活力的变化
        3.6.2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肠液的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3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4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几丁质合成与降解基因的表达变化
        3.6.7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8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9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羧肽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4.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的差异
    4.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4.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4.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感染病原后中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过程中中肠消化吸收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蚕业生产主要的蚕病问题
    1.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1.2.1 BmNPV基因组简介
        1.2.2 BmNPV的形态结构特征
        1.2.3 BmNPV的入侵途径
    1.3 家蚕抗BmNPV研究
        1.3.1 理化防治
        1.3.2 家蚕抗BmNPV品种选育
    1.4 家蚕抗BmNPV分子水平研究
        1.4.1 基于RNAi的家蚕抗BmNPV研究
        1.4.2 过表达抗性基因的抗BmNPV研究
        1.4.3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抗BmNPV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家蚕品种
    2.2 供试病毒株系
    2.3 组织的RNA提取和RT-PCR
    2.4 基因组DNA提取
    2.5 转基因质粒构建
    2.6 质粒抽提和纯化
    2.7 家蚕的遗传转化
    2.8 突变检测
    2.9 插入位点检测
    2.10 经口添毒试验和死亡率统计
    2.11 家蚕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11.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11.2 苏木精-伊红染色
    2.12 经济性状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编辑BmNPV lef-8和lef-9的家蚕抗病毒研究
        3.1.1 靶向BmNPV基因组的基因选择与克隆
        3.1.2 靶点选择及转基因载体设计
        3.1.3 基于CRISPR/Cas9转基因抗BmNPV家蚕品系的构建
        3.1.4 转基因家蚕的抗BmNPV表型分析
        3.1.5 转基因家蚕可对入侵体内的BmNPV实现有效破坏
        3.1.6 转基因家蚕抵抗BmNPV的能力分析
        3.1.7 感染BmNPV后转基因家蚕病理学分析
        3.1.8 添毒后家蚕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
        3.1.9 CRISPR/Cas9系统抑制BmNPV基因表达
    3.2 转基因菁松的抗BmNPV研究
        3.2.1 非滞育菁松蚕卵的获取
        3.2.2 胚胎显微注射结果分析
        3.2.3 基于CRISPR/Cas9转基因抗BmNPV家蚕品系的构建
        3.2.4 菁松感染BmNPV的半致死率分析
        3.2.5 转基因菁松的抗病毒效果
        3.2.5.1 转基因菁松抵抗BmNPV的能力显着提高
        3.2.5.2 添毒后菁松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
        3.2.5.3 BmNPV特异的CRISPR/Cas9系统能够有效抑制BmNPV基因表达
        3.2.6 转基因菁松的生产性状鉴定结果
        3.2.6.1 转基因家蚕的生长发育经过
        3.2.6.2 转基因菁松的成虫交配行为及产卵情况调查结果
        3.2.6.3 转基因菁松的茧质调查结果
        3.2.6.4 转基因菁松的丝质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药残留研究概况
        1.1.1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1.1.2 农药残留的降解方法
        1.1.3 农药残留对家蚕的危害
        1.1.4 氟铃脲对家蚕的危害
    1.2 微酸性电解水研究概况
        1.2.1 电解水的分类与制备
        1.2.2 微酸性电解水的应用
    1.3 叶面消毒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桑品种
        2.1.2 供试家蚕品种
        2.1.3 供试桑树病原菌及菌悬液的制备
        2.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氟铃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确定
        2.2.1.1 氟铃脲的色谱条件
        2.2.1.2 氟铃脲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2.1 微酸性电解水作用不同时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2.2 不同贮藏时间的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3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氟铃脲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2.2.3.1 微酸性电解水和氟铃脲混合后喷洒桑叶的养蚕效果
        2.2.3.2 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浸泡微酸性电解水的养蚕效果
        2.2.3.3 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喷洒微酸性电解水的养蚕效果
        2.2.4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及桑树病原菌杀灭效果的影响
        2.2.4.1 对桑叶含水率的影响
        2.2.4.2 对桑叶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4.3 对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2.4.4 对桑疫病病原菌杀灭效果试验
        2.2.4.5 对桑炭疽病病原菌杀灭效果试验
        2.2.5 微酸性电解水叶面消毒对养蚕成绩的影响
        2.2.5.1 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质的影响
        2.2.5.2 对蚕蛾产卵性能的影响
        2.2.5.3 对蚕卵质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氟铃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3.1.1 氟铃脲的色谱图
        3.1.2 氟铃脲的标准曲线
    3.2 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2.1 微酸性电解水作用不同时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2.2 不同贮藏时间的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3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氟铃脲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3.3.1 混合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3.2 浸泡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3.3 喷洒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4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的影响及桑树病原菌的杀灭效果
        3.4.1 对桑叶含水率的影响
        3.4.2 对桑叶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3 对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4.3.2 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3.4.4 对桑疫病病原菌杀灭效果
        3.4.5 对桑炭疽病病原菌杀灭效果
    3.5 微酸性电解水叶面消毒对养蚕成绩的影响
        3.5.1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5.2 对蚕茧茧质的影响
        3.5.3 对蚕蛾产卵性能的影响
        3.5.4 对蚕卵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农药残留的降解作用
    4.2 微酸性电解水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4.3 下一步研究设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桑叶及蚕茧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及功能
        1.1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
        1.1.1 黄酮类
        1.1.2 内酯类
        1.1.3 银杏酚酸类
        1.1.4 多糖类
        1.1.5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1.2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1.2.1 银杏外种皮粗提取物提取方法
        1.2.2 银杏外种皮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1.3 银杏外种皮的功能
        1.3.1 抑菌作用
        1.3.2 杀虫作用
        1.3.3 抗衰老作用
        1.3.4 抗癌作用
        1.3.5 治疗心血管疾病
    2 植物源肥料的应用
        2.1 常见的植物源肥料
        2.1.1 果实发酵液
        2.1.2 植物提取液
        2.1.3 植物有机肥、堆肥
        2.2 银杏外种皮作为植物源肥料的应用
    3 桑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土壤条件
        3.2 树体管理
        3.3 病虫害防治
第二章 银杏外种皮粗提取液对桑树产质量及蚕茧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3.1 银杏外种皮粗提取液的提取
        1.3.2 桑树喷施试验
        1.3.3 桑叶养蚕试验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净光合速率和生长指标
        1.4.2 桑叶产量
        1.4.3 生理生化指标
        1.4.4 蚕生长及蚕茧、茧丝品质
        1.5 数据处理方法
        1.6 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2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桑树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产量的影响
        2.3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桑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2.3.1 桑叶中碳、氮和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2.3.2 对桑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3 对桑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蚕体重的影响
        2.5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蚕茧质量的影响
        2.6 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茧丝品质的影响
        2.7 综合评价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银杏外种皮主要活性成分对桑树叶产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制备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桑叶产量和生长指标
        1.3.2 光合作用指标测定
        1.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3.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1.3.6 总黄酮含量测定
        1.3.7 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种皮提取物活性成分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1.1 银杏外种皮多糖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1.2 银杏外种皮黄酮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1.3 银杏外种皮酚酸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1.4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混合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2.2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2.1 银杏外种皮多糖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2.2.2 银杏外种皮黄酮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2.2.3 银杏外种皮酚酸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2.2.4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混合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1 银杏外种皮多糖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银杏外种皮黄酮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银杏外种皮酚酸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4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混合对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5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可溶性糖的影响
        2.6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7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对桑叶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与桑树生长的关系
        3.1.2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与桑叶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3.1.3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与桑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3.1.4 银杏外种皮活性成分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关系
        3.2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课题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银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1.1 纳米银简介
        1.1.2 纳米银的抗菌谱
        1.1.3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
        1.1.4 纳米银的应用
        1.1.5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2 蚕业生产中的常用消毒剂
        1.2.1 含氯制剂类
        1.2.2 含甲醛制剂类
        1.2.3 表面活性剂
        1.2.4 酸碱类制剂
        1.2.5 添食化学药物类
        1.2.6 生物制品类
    1.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3.2 不同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差异
        1.3.3 食物及消毒剂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4 微生物制剂在家蚕上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纳米银的配制
        3.1.4 桑叶的处理及家蚕的饲喂
        3.1.5 家蚕幼虫期生长指标的统计
        3.1.6 蚕茧期相关指标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幼虫期间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3.2.2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茧期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肠道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蚕种催青
        4.1.5 家蚕肠液的收集
        4.1.6 家蚕肠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4.1.7 文库构建和测序
        4.1.8 测序数据处理
        4.1.9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评估及OTU分析
        4.2.2 家蚕肠道微生物采样深度验证
        4.2.3 家蚕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2.4 主成分分析
        4.2.5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4.2.6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纲水平上的变化
        4.2.7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4.2.8 家蚕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纳米银对家蚕中肠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药品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纳米银饲喂家蚕中肠组织的SDS-PAGE和质谱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6)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发生及危害
        1.1.2 病原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
        1.1.3 防治措施
    1.2 植物内生菌起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学功能
    1.3 芽孢杆菌的分布及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1.3.1 芽孢杆菌的基本概况
        1.3.2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1.4 微生物组学研究概况
        1.4.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1.4.2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
        1.4.3 芽孢杆菌组学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2.3.2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2.3.3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2.3.4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质粒、供试桑种与土壤
        3.1.4 桑树样本的采集
        3.1.5 主要培养基
        3.1.6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7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的侵染定植特征
        3.2.4 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定植能力的分析
        3.3.4 内生芽孢杆菌在健康桑树中的种群分布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桑种和土壤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2.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
        4.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与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3.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5.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仪器
    5.2 主要方法
        5.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全基因组的解析
        5.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的全基因组解析
        5.3.2 内生B.subtilis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3.3 内生B.subtilis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7)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硫化氢简介
        1.1.1 硫化氢的合成与代谢
        1.1.2 硫化氢的生理功能
        1.1.3 H_2S的应用
    1.2 家蚕
        1.2.1 家蚕概述
        1.2.2 家蚕应用
    1.3 代谢组学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在家蚕上的应用
    1.4 转录组学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概述
        1.4.2 转录组学在家蚕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浓度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材料处理
        2.2.2 家蚕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_2S最优处理方式的确定
        2.3.2 不同浓度H_2S对家蚕体重影响
        2.3.3 不同浓度H_2S对家蚕发育时间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H_2S对家蚕茧质影响
        2.3.5 不同浓度H_2S对家蚕生殖力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化氢对不同品种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2.1 材料处理
        3.2.2 家蚕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_2S对不同品种死亡率的影响
        3.3.2 H_2S对不同品种家蚕体重的影响
        3.3.3 H_2S对不同品种家蚕茧质的影响
        3.3.4 H_2S对不同品种家蚕生殖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处理及取材
        4.2.2 LC-MS测定
        4.2.3 信息流程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预处理与可靠性分析
        4.3.2 多元统计分析
        4.3.3 差异代谢物筛选
        4.3.4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处理及取材
        5.2.2 转录组测序流程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RNA质量检测
        5.3.2 数据质量评估
        5.3.3 参考基因比对统计
        5.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5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6 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
        5.3.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3.8 荧光定量PCR验证
        5.3.9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在5龄幼虫期基因表达量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硒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家蚕
        1.1.1 家蚕的简介
        1.1.2 家蚕的生长发育
    1.2 硒
        1.2.1 硒的简介
        1.2.2 硒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
        1.2.3 硒调控昆虫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
    1.3 代谢组学
        1.3.1 代谢组学概念
        1.3.2 代谢组学技术及在家蚕中的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学
        1.4.1 转录组学概念
        1.4.2 转录组学技术及在家蚕中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硒添食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研究材料
        2.1.1 家蚕品系和饲养条件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桑叶和家蚕的硒处理
        2.2.2 家蚕基本生长发育指标的调查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硒对家蚕体重和体重增值的影响
        2.3.2 硒对家蚕发育时间的影响
        2.3.3 硒对家蚕吐丝产茧的影响
        2.3.4 硒对家蚕繁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家蚕体内硒含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3.1 研究材料
        3.1.1 家蚕品系和饲养条件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桑叶和家蚕的硒处理
        3.2.2 样品硝化处理
        3.2.3 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硒含量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桑叶中硒的含量
        3.3.2 L5D3家蚕中硒的含量
        3.3.3 L5D3家蚕各组织中硒的含量和分布规律
        3.3.4 L5D1-L5D6家蚕的脂肪体、中肠和血淋巴中的硒含量和变化规律.
        3.3.5 雌雄蛹中硒的含量和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硒添食对家蚕血淋巴抗氧化能力和代谢水平的影响
    4.1 研究材料
        4.1.1 家蚕品系和饲养条件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研究方法
        4.2.1 桑叶和家蚕的硒处理
        4.2.2 家蚕血淋巴抗氧化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检测
        4.2.3 家蚕血淋巴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添食后家蚕血淋巴抗氧化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4.3.2 代谢组原始数据的质控分析和预处理
        4.3.3 多变量统计分析
        4.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5 不同浓度硒对家蚕代谢通路的影响
        4.3.6 添食不同浓度硒家蚕间的代谢差异
        4.3.7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整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硒添食对家蚕脂肪体的转录水平的影响
    5.1 研究材料
        5.1.1 家蚕品系和饲养条件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研究方法
        5.2.1 桑叶和家蚕的硒处理及取材
        5.2.2 家蚕脂肪体的转录组测序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对DEGs进行表达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录组原始数据的质控与预处理
        5.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和分析
        5.3.3 DEGs的 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5.3.4 DEGs的 KEGG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5.3.5 显着影响通路的DEGs的q RT-PCR验证
        5.3.6 其它显着影响通路的DEGs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中出现的缩略词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噻虫胺概述
        1.1.1 新烟碱类杀虫剂概述
        1.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啉
        1.1.3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
    1.2 家蚕的生物学特性
        1.2.1 家蚕的生活史
    1.3 农药对家蚕急性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农药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供试家蚕
        2.1.4 桑叶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家蚕的饲养
        2.2.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2.3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3.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3.2.1 试验药剂浓度的确定
        3.2.2 药剂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
        3.2.3 药剂对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
        3.2.4 药剂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
        3.2.5 药剂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的评价
    4.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评价
        4.2.1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
        4.2.3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
        4.2.4 噻虫啉、噻虫胺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4.2.5 噻虫啉、噻虫胺的亚致死效应评价
5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及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桑树种质资源普查现状的研究
    1.2 桑树多倍体资源及特征的研究
        1.2.1 桑树多倍体资源
        1.2.2 桑树混倍体(嵌合体)的研究
        1.2.3 桑树多倍体特征
    1.3 桑树多倍体育成方法
        1.3.1 物理诱变
        1.3.2 化学诱变
        1.3.3 有性杂交组合
    1.4 桑树多倍体鉴定方法
        1.4.1 生物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法
        1.4.3 流式细胞术检测法
    1.5 桑树多倍体生理特征
        1.5.1 桑树叶绿素值的研究
        1.5.2 桑树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的研究
    1.6 桑树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地点
        2.1.2 主要试剂配制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对照样品沙2×伦109染色体计数法鉴定
        2.2.2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2.2.3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2.2.4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2.2.6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2.7 两组不同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倍性检测
        2.2.8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3.1.1 不同叶位叶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3.1.2 幼叶叶基和叶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3.1.3 桑树叶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3.1.4 桑树幼叶与叶芽的流式细胞术散点图检测效果
        3.1.5 桑树幼叶与叶芽细胞周期的检测效果
        3.1.6 胚根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3.1.7 桑树的倍性测定结果
    3.2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3.2.1 正常形态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3.2.2 混倍体桑树倍性鉴定
        3.2.3 特殊形态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3.3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3.1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3.3.2 不同倍性桑树可溶性糖的测定
        3.3.3 不同倍性桑树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4 两组不同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倍性检测
    3.5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3.5.1 桑种子诱导及倍性测定
        3.5.2 桑树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4 讨论
    4.1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4.2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4.3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4 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种群倍性检测
    4.5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图
附录2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试剂与主要仪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不同倍数性桑品种的茧质与饲料效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韩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D]. 张晓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D]. 王文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桑叶及蚕茧产质量的影响[D]. 张笑聪.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D]. 陈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6]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徐伟芳. 西南大学, 2020(11)
  • [7]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 曹玉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硒对家蚕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机理[D]. 彭丽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韦润宇. 广西大学, 2019(01)
  • [10]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及诱导研究[D]. 黎月娟.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不同倍性桑树品种茧质及饲料利用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