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离器作为甘蔗渣干燥机

旋风分离器作为甘蔗渣干燥机

一、Cyclone as a Sugar Cane Bagasse Dryer(论文文献综述)

胡斌航[1](2020)在《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化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能量再利用的有效可行途径,在单独进行气化反应时,存在气化效率较低,气化炉稳定性较差,合成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等问题。相对于固体废弃物单独进行气化反应过程,生活垃圾与具有其他优势的原料协同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协同作用,弥补了两种原料单独气化反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突破了气化反应原料选择上的限制,丰富了协同气化原料和产品的选择,同时还可以提升气化反应过程碳的反应活性,有效控制焦油量的产生并降低二次污染物的排放。然而目前面向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的工艺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都较为匮乏。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旨在解决生活垃圾一级气化工艺所得合成气焦油、氯化氢和二恶英污染物含量高,热值低,工艺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望深入了解多级式协同气化工艺的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为高含氯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一条可行性高的协同气化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前景。本文首先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采用高碱含量的煤焦或生物质热解焦炭同时作为焦油催化裂解的催化剂,脱除酸性HCl污染物的吸收剂和协同气化的反应物,将一体化气化系统分为三个反应器。结果发现,合成气的稳定产气组分为氢气41.9 vol.%,一氧化碳29.3 vol.%,甲烷7.49 vol.%,二氧化碳3.90 vol.%,计算的低位热值为12.2 MJ/Nm3。合成气产率最高达到1.57 Nm3/kg,从而获得最佳的冷煤气效率(89.4%)和碳转化效率(90.3%)。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氧化阶段的水蒸气气体浓度从15.7 g/Nm3增加到18.5 g/Nm3。氧化反应阶段排放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在ER为0.45时达到最大值18.1 g/Nm3,而在0.25的ER下水蒸气含量降至14.6g/Nm3。总体来说,H2含量、焦油含量和低位热值均随ER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的还原温度下,可燃气体组分CO和H2含量的下降也直接导致了合成气低位热值的降低。协同气化系统的冷煤气效率、碳转化效率和合成气低位热值都随着还原温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在还原温度为1000oC时分别降至55.4%、66.0%和10.6 MJ/Nm3。Boudouard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强度比值在所有工况条件下均小于1,说明在三段式协同气化系统还原阶段中水煤气反应起了主导作用。然而,随着还原温度的不断升高,Boudouard反应相较于水煤气反应的占比越来越大,水煤气反应逐渐减弱。针对生活垃圾高含氯的特性,进一步研究了氯对复杂生活垃圾组分衍生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选取三种典型的城市生活垃圾组分:淀粉类餐厨垃圾、木质素类木制品垃圾和纤维素类垃圾,系统性地研究了无机氯(NaCl)和有机氯(PVC),对相应热解焦炭的基本理化特性影响。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组分在共同热解过程中对相应热解焦炭活性和结构的交互作用影响。结果发现,无机氯通过抑制晶体C(002)和C(440)的形成从而削弱了热解焦炭的氧化反应活性,热解焦炭样品的表观活化能均小于其与PVC混合物的热解焦炭。对于木质素焦炭来说,PVC的添加会使其在拉曼光谱中的ID/IG的比值下降,C结构更趋于有序化。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热解过程中挥发作用相对较为强烈。木质素与纤维素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碳结构的有序度,导致木质素+纤维素焦炭样品中晶体碳峰C(100)的出现。拉曼光谱分析解释了淀粉和木质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石墨畴的尺寸和厚度增大。而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使微晶的平面尺寸变小,而对石墨畴的厚度没有影响。另一方面,混合炭样品的能带面积比ID4/IG值均介于两个相应的单炭样品之间,说明sp2-sp3杂化过程并没有产生交互作用。基于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合成气基本特性分析,针对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污染物焦油和氯化氢的生成特性和脱除机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在还原阶段采用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的“准东”煤焦,可大大提高合成气品质,同时可将生活垃圾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性污染物焦油和HCl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最低可将合成气中焦油和HCl浓度分别降至9.56 mg/Nm3和17.4 mg/Nm3。金属氯化物结渣对煤焦反应活性的影响大于还原温度的提高对焦油高温热裂解反应的提高。在8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达到了90.9%,而9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降低至84.6%。金属吸附剂在捕捉HCl气体的能力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减弱,并且CaCl2化合物在高温下稳定性较差。因为较高的温度(超过750oC)促进了CaCl2的分解反应,随之促进金属氧化物与HCl的可逆反应,从而推向逆向反应产生更多的HCl酸性污染物气体。在还原反应阶段,显然CaO对HCl的吸附作用在HCl脱除反应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在还原反应区,要同时进行高温催化裂解气化焦油和进行Boudouard反应以产生合成气,则需要高于800oC的还原温度。然后,这两种氯化物的颗粒自行熔化、团聚或胶合,导致放置在还原区里的煤焦床层物料发生坍塌。因此,随着还原温度从800oC逐渐升高到1000oC,还原反应后煤焦的BET比表面积由127.6m2/g降至74.9 m2/g。研究了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以高碱含量煤炭和生物质炭两种不同的热解焦炭为还原区域的反应物,在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系统上研究了PCDD/Fs的排放特性。结果发现,还原反应阶段后,由于缺氧气氛和高温降解反应,二恶英毒性当量值在该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装置中可以控制在0.0680.085 ng I-TEQ/Nm3之间。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均随还原反应温度从800oC升高到1000oC而降低,这是由于二恶英在350oC以上的高温降解反应增强所致,低氯PCDDs(TCDD和PeCDD)在还原阶段更容易转化为高氯PCDDs(HxCDD、HpCDD和OCDD),而稻壳焦炭则相反。还原反应过程中氯酚前驱物反应对稻壳热解焦炭样品的主导作用增强。煤焦还原反应倾向于生成高氯化度的二恶英,而稻壳焦炭还原反应更容易形成低氯化度的二恶英。还原段中水煤气反应,Boudouard反应等气化主体反应使得H2为主的重要合成气组分的浓度显着增加,这使得二恶英前驱物A和前驱物B分别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两种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2,4,7,8-TCDD和1,2,3,4,7,8-HxCDD的在所有毒性二恶英同系物中的占比。此外,HCl的减少对推动自由基逆向反应的作用大于H2的增加对推动自由基正向反应的作用,导致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实验中还原反应后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1,2,3,7,8-PeCDD的下降。

刁红亮[2](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认为“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蔡彤旻[3](2020)在《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需求,顺应生物基原材料做为替代化石燃料碳来源材料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于可再生资源的一体化应用开发。本论文在综述耐高温聚酰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替代PA6T、PA9T等石油基聚酰胺,改善生物基聚酰胺存在的熔点低、加工易分解和阻燃性能差等问题,研究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工程化制备和阻燃功能化应用方案,制备具有优异表观硬度、高温尺寸稳定性和抗漏电性的阻燃生物基半芳香复合材料,探索其在航空航天和军械制造行业极大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材料的阻燃效率,选用表面功能化纳米材料制备生物基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显着提升了其火安全性能,开发系列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阻燃生物基耐高温半芳香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通过调控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结构设计改善其加工稳定性,基于PA10T均聚物,将部分对苯二甲酸单体替换成间苯二甲酸单体,为直链10T分子带来支链结构,进而影响其结晶、降低熔点,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基含量相同、熔点不同的耐高温聚酰胺。使用IR、1H-NMR和13C-NMR对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确认,并使用DSC和TGA等测试对聚合产物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生物基含量大于50%、且熔点高于280℃的各项性能优良的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PA10T/10I)。(2)实现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制备,采用悬浮预聚合+真空转鼓固相增粘相结合的工艺,进行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树脂的工业化制备。采用螺带搅拌器,解决了反应体系的搅拌问题,得到均一、稳定的预聚物;采用多反应釜、分段低温聚合技术,解决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通常由于高温熔融导致的变色、发黄等问题,得到能够满足LED支架等需求的高亮、高白度树脂;采用改造的桨叶干燥机接料装置,使物料迅速冷却、粉碎和输送,解决了预聚合出料后的物料结块问题;建立了废水循环利用设备,使项目符合环保要求;采用真空管道伴热保温系统,避免反应过量的二胺单体在真空管内壁凝固、堵塞真空管道,进一步将二胺在旋风分离器中冷却、凝固和回收,优化了制备工艺。(3)改善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阻燃性能和机械性能,选用无卤(Alpi)和有卤(BrPS/ZB=3:1)阻燃体系制备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研究了阻燃剂和增强填料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树脂阻燃和各项性能的影响。经过配方设计和工艺调整制备了 V-0级别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具有较低吸水率、流动性好、回流焊处理不起泡、颜色稳定性好、可回收性好等优势。(4)探索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燃烧行为和阻燃机制,选用Raman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炭渣的石墨化程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炭渣的成分;使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炭渣的微观形貌,经过对比得出溴系阻燃剂体系和次膦酸盐阻燃剂体系改性的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在燃烧时的凝聚相机理。使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仪(TG-IR)和稳态管式炉平台(SSTF)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气相产物随燃烧进行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其气相阻燃机理。阐明了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凝聚相交联炭化和气相自由基捕获的协同阻燃机理。(5)进一步增强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效率,以BP纳米片为模板,选用强亲电性的叠氮苯甲酸对其进行表面羧基化,再结合催化体系通过-COOH与POSS-NH2的反应制备表面功能化改性BP制备BP-CO-POSS有机无机杂化的纳米协效剂。将BP-CO-POSS替代部分AlPi制备了 PA/AlPi/BP-CO-POSS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复合体系的热解和燃烧行为,揭示新型的2D材料黑磷的高效阻燃性以及BP、POSS和Alpi的高效协同阻燃和抗滴落功效。

张良清[4](2019)在《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纤维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主要由碳水化合物高分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和芳族聚合物(木质素)组成。在木质纤维生物质中,半纤维素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第二大可再生天然生物质高分子。木聚糖是木质纤维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主要结构,其主链通常由木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木聚糖可经生物酶解制备高附加值的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也可通过化学法转化为生物质基平台分子木糖醇,并进一步合成各种液体燃料、燃料添加剂、香料和医药中间体及其它下游化学品。木聚糖因聚合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2-9个木糖分子构成的XOS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益生元,近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XOS具有抗龋齿、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和钙吸收等功能,不仅在食品和药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而且还广泛用于农业和饲料配方。XOS可以从丰富、廉价和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中经蒸煮预处理、酶解、浓缩精制和干燥等阶段而得。然而,XOS在干燥和贮藏期间容易发生吸湿、结块甚至表面液化现象,导致干燥得率低、产品质量差、包装和使用困难。因此,探究XOS在干燥和贮藏期间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及提高XOS的质量显得极为重要。此外,由木糖基转化而来的木糖醇是美国能源部能源响应中心选择的12种最重要的目标化学品之一。在当前,木糖醇主要通过传统的高污染和高成本的两步法合成:使用无机酸把富含木聚糖的半纤维素水解为木糖,随后以贵金属为催化剂把木糖转化为木糖醇。因此,为解决XOS干燥和贮藏期间质量劣变问题以及木糖醇制备过程高成本及高污染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研究了喷雾干燥温度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浓度对XOS粉末质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探讨了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与微胶囊效率、水分含量及干燥得率的关系。此外,还评估了喷雾干燥XOS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吸湿性、颜色属性和微观结构(XRD、SEM和FTIR)。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入口温度导致产品水分含量下降,从而增大产品的Tg。Tg随着M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出口温度超过Tg时,壁沉积趋于发生,降低了干燥得率。高的入口温度和壁沉积导致XOS的降解。抗氧化活性与XOS浓度具有正相关作用。当入口温度降低和MD浓度升高时,粉末的吸湿性降低。颜色属性、XRD和SEM分析表明,粉末呈白色,为无定形结构,添加MD干燥的粉末分散性更好,粉末倾向于球形。FTIR分析证实了 MD载体为惰性载体。所得结果表明,MD是生产生物活性XOS粉末的潜在载体。其次,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为载体,全面研究料液的流变学特性、喷雾干燥XOS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和物理化学及形态特性。使用DPPH、ABTS+、FRAP和ORAC四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法测定产品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直观扰动图分析自变量对响应值的影响。采用多项式方程和Gordon-Taylor方程拟合实验数据,拟合方程可较好地预测干燥和贮藏期间粉末质量和稳定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量影响料液的流变学特性和产品的Tg。表观粘度和中值粒径随着料液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DPPH和ABTS+抗氧化活性测定中,代表性样品的EC50值(减少50%DPPH自由基所需的抗氧化剂浓度)为1126.00和651.69μg/mL;FRAP和ORAC抗氧化活性测定中,代表性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为49.68和64.95 μmol TE/g。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样品具有显着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较高浓度GA的代表性样品中,干燥得率、吸湿性、Tg、微胶囊效率、L*值、a*值和b*值分别为 76.10%、13.00g H2O/100 g 干基、71.10℃、99.69%、96.93、1.13 和3.66,显示出比低GA浓度样品更好的质量属性。由XRD和SEM分析可知,粉末为无定形结构,在合适的GA浓度下分散良好。FTIR分析结果表明,XOS和GA在喷雾干燥过程能保持各自结构的独立性。再次,使用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和喷雾干燥,研究了载体比例(MD/GA)和贮藏时间对XOS产品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测定了流体的流变学特性、粉末的干燥得率、Tg、可冻结水含量、水分活度、水分吸附等温线、单分子层水含量、颜色、微观结构(XRD、SEM和FTIR)、化学质量属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低温干燥过程中施加真空可显着增加产品的Tg并降低单分子层水含量。可冻结水含量与Tg呈负相关关系。单分子层水含量和Tg极大地影响XOS的加工性和稳定性,并在储存期间影响产品的微观结构。综合考虑,含有32-50%的MD和6-18%的GA的冻干产品具有较高的Tg和较低的单分子层水含量,较好的贮藏稳定性,可作为干燥粗XOS水解液的最佳条件。然后,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种廉价的Ni6.66Fe1Al1.55催化剂用于木糖加氢实验。该催化剂在120℃和3h的反应条件下,木糖转化率和木糖醇产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9.78%。同时,阿拉伯糖醇产率最高可达20.73%。在催化剂重复使用实验中,Ni6.66Fe1Al1.55展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其催化活性在后续5次重复实验中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达到20.52emu/g,可使催化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将催化剂和反应液快速分离。根据一系列表征分析和活性测定,我们提出了Al2Ni1-xO4-x固溶体的形成过程及木糖加氢反应机理。首先,在共沉淀过程中,催化剂前体可形成良好结晶形式的Ni6.66Fe1Al1.55(OH)n(CO3)m水滑石。在500℃还原过程中,水滑石中的Ni离子与Al离子产生很强的相互作用,Ni2+离子嵌入氧化铝晶格中形成NiAl2O4。在还原过程中,一部分NiAl2O4还原,同时还原的Ni金属与未还原的NiAl2O4产生强烈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高度分散的富Ni缺陷的固溶体并扩大了 Ni的晶格。此Ni的晶格与木糖分子羰基间的距离保持相适应,促进了加氢活性。同时,我们也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葡萄糖加氢实验中,该催化剂在130℃和5h的反应条件下,葡萄糖转化率和山梨醇产率可分别达到99.00%和98.89%。最后,以廉价的硅胶为载体制备一系列不同Ni/Fe 比的催化剂用于一锅法将木聚糖高效转化为糖醇。其中,Ni8.9Fe1@1.54SiO2具有最高的磁化强度,在180℃反应4h后,木糖醇的产率和阿拉伯糖醇的产率可达到88.16%和20.55%。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在外加磁场下可实现反应液和催化剂的良好分离。通过一系列表征和反应实验表明,具有Bronsted酸性位点的催化剂在高温下可加速木聚糖催化水解为木糖,同时H2被吸附在负载的高活性Ni催化剂的Bronsted酸性位点上,在催化剂上产生活化的H。最后水解产生的木糖与表面上活化的H形成不可逆的反应,产物从催化剂中解析并扩散到反应液中。

周慕昱[5](2018)在《关于《农业技术事典》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农研机构于2006年3月编幕出版了农业技术类词典——《农业技术事典》。这本词典共收录了包括作物、品种、育种、施肥等农业生产技术在内的约16000个词条,内容丰富。其中农业机械部分的词条共有134个。笔者选取了其中28个农业机械相关的词条以及相应的解释作为翻译实践的文本,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注重读者的反应为前提,主要运用直译、意译、词类转换、倒译、加译等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分析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包括专业词汇的翻译和语句层面的翻译等具体问题,最终形成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在本报告中探究了应具体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及策略来确保文本的专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类词典的翻译质量。以期为农业技术类词典的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报告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项目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文本的特征,包括事典的特点和农业科技类文本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简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主要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入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举例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教训,以及笔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未解决的问题点。

王立群,许超杰,白文斌,陈冲[6](2016)在《甘蔗渣与煤共气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利用流化床气化炉进行甘蔗渣与煤混合原料的气化,以水蒸气和空气为气化剂,进行连续气化生产低热值混合燃气。试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气化温度、S/B(水蒸气/生物质)、空气当量比3个试验操作参数,记录不同工况下的生成燃气组分以及燃气热值,寻求甘蔗渣与煤共气化试验中的最佳操作工况。得出试验最佳工况为:气化温度为950℃左右,S/B值为0.25,空气当量比为0.24,生物质与煤的混合比例为4∶1。在此工况下进行气化试验,制得燃气最为纯净、气体热值最高,为6.9 MJ/m3左右。

史彦珍[7](2014)在《河南省农村小型移动式粮食产后干燥装备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然而,粮食产后干燥不及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尤其是秋季雨水较多,玉米等粮食收获时含水量偏高,导致收获的粮食不能及时干燥而霉烂,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因为没有合理利用,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研发出一种以成型秸秆为热源的小型可移动粮食干燥机,可以实现到农民田间地头进行移动作业。同时,设备操作方便、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又能够适用于各种主要粮食干燥作业并且能够保证粮食品质,这对于提高农村粮食产后干燥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市场前景广阔。本文设计出燃烧成型秸秆的高效节能热风炉,为我省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一条新思路,达到净化空气、节约能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目的。为了防止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该热风炉配备了相关除尘和除硫装置。所设计的干燥塔、热风炉及相关除尘装置固定安装在3t货车车斗底盘上,构成完整的移动式干燥设备。采用穿流式热风干燥,并设置缓苏阶段,日玉米干燥产量4t,消耗玉米秸秆47.35kg/h。整个装置结构紧凑,便于进行跨区域移动作业。通过在样机上对玉米进行烘干试验,得出设计的小型粮食干燥机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能满足玉米等粮食干燥的工艺要求。

符瑞华,高俊永,梁磊,曾建,谢晋谋,谢武装[8](2013)在《甘蔗渣利用现状及致密成型研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渣是甘蔗制糖的主要副产品,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资源。据测算,我国制糖企业每年剩余600~650万t甘蔗渣未能得到有效的合理利用,如何综合利用甘蔗渣替代薪材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成为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拟提出一种基于甘蔗渣的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工艺,经致密成型后其密度、耐久性、燃烧特性都有质的改善,大大提高甘蔗渣的品位,而且方便运输、储存和使用,扩大了甘蔗渣在生物质能方面的新用途。

周锡文,农洲才,罗寿民,莫汉义[9](2012)在《锅炉烟道气余热干燥蔗渣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渣是制糖生产的副产物,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甘蔗糖厂压榨机排出的蔗渣含水分一般在48%左右(低位热值约8100 kJ/kg),而干燥后蔗渣含水分低于40%(低位热值高于9738kJ/kg),作为锅炉燃料热效率提高20%以上。本文介绍利用锅炉烟道气干燥蔗渣技术及生产实践经验,探讨滚筒式蔗渣干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闫峰[10](2010)在《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强度分析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三通道回转干燥机是当今社会较先进的干燥机之一,因其高效节能的特性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该设备尺寸大、结构复杂,有多种载荷的共同作用,对其筒体进行结构强度分析和参数优化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的有限元模型。根据工艺条件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简化。通过计算得到了筒体的温度场,并将其结果作为体载荷施加到结构分析模型上。经过多种不同载荷组合后,对四种工况进行结构强度、轴向位移以及垂直挠度的分析计算,得到不同载荷工况下干燥机筒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的各部分均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即使在事故工况下也有足够的强度储备。通过各种载荷引起的应力状态和应力水平的对比显示,温度引起的热应力对干燥机强度的影响最大。由于滚圈和托轮是回转干燥机的重要部件,筒体及物料等所有回转部分的重量都通过滚圈传递到托轮上,托轮支承着回转部分全部重量,托轮与滚圈之间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对滚圈和托轮进行接触分析结果表明,该三通道回转干燥机滚圈和托轮之间满足接触条件。应用ANSYS workbench的优化程序模块对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进行结构参数优化,找到满足最大等效应力和筒体质量的三层转筒的壁厚尺寸。可将筒体部分的质量减少1吨,对干燥机结构设计改进有指导意义。

二、Cyclone as a Sugar Cane Bagasse Dry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yclone as a Sugar Cane Bagasse Dryer(论文提纲范文)

(1)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处置现状
        1.1.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产量
        1.1.2 固体废弃物的组分特征
        1.1.3 固体废弃物热处置方法
    1.2 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
        1.2.1 气化炉型影响
        1.2.2 运行工况影响
        1.2.3 协同作用机制
        1.2.4 污染物控制
    1.3 新型协同气化方案研究现状
        1.3.1 气化和合成气净化一体化
        1.3.2 热解和气化集成
        1.3.3 气化和燃烧集成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基础特性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1.2 实验原料预处理
    2.2 三段式协同气化装置介绍
    2.3 测试方法及实验工况
        2.3.1 热重分析法
        2.3.2 氯元素测定法
        2.3.3 气相色谱分析
        2.3.4 固相热解焦炭分析
    2.4 主要产物产率分析
    2.5 主要影响因素
        2.5.1 热解温度的影响
        2.5.2 空气当量比的影响
        2.5.3 还原温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对生活垃圾热解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物料准备
        3.1.2 实验样品制备方法
    3.2 无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2.1 焦炭微观结构分析
        3.2.2 焦炭反应活性分析
        3.2.3 焦炭碳结构分析
    3.3 有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3.1 焦炭氧化反应活性
        3.3.2 焦炭结构SEM分析
        3.3.3 焦炭结构拉曼分析
    3.4 不同组分废弃物的交互影响
        3.4.1 焦炭能谱分析
        3.4.2 焦炭活性分析
        3.4.3 焦炭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焦油及氯化氢协同脱除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1.2 测试方法及条件
    4.2 焦油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2.1 焦油含量分析
        4.2.2 还原温度的影响
    4.3 氯化氢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3.1 HCl含量分析
        4.3.2 还原段煤焦吸附HCl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装置及过程
        5.1.2 二恶英采样方法及实验物料制备
        5.1.3 二恶英预处理及测试方法
    5.2 二恶英浓度和毒性当量分析
        5.2.1 还原温度的影响
        5.2.2 煤焦和稻壳焦的对比
    5.3 二恶英同系物分布
        5.3.1 毒性当量分布
        5.3.2 氯酚前驱物在还原段生成二恶英机理分析
        5.3.3 二恶英浓度分布
        5.3.4 PCDF/PCDD及氯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工艺流程设计
    6.1 工艺流程设计
        6.1.1 处理对象
        6.1.2 装置介绍
        6.1.3 流程方法
    6.2 设备平台介绍
        6.2.1 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设备
        6.2.2 智能炉排垃圾热解焚烧设备
        6.2.3 循环流化床垃圾气化焚烧设备
        6.2.4 生活垃圾催化还原设备
    6.3 技术可行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研究总结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作者简历

(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3)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基塑料
    1.2 生物基聚酰胺
    1.3 耐高温聚酰胺
        1.3.1 PA4X
        1.3.2 PA5T
        1.3.3 PA6T
        1.3.4 PA9T
        1.3.5 PA10T
        1.3.6 PA11T
        1.3.7 PA12T
        1.3.8 PAPXD10
        1.3.9 PAXC
    1.4 聚酰胺的阻燃
        1.4.1 卤系阻燃聚酰胺
        1.4.2 磷系阻燃聚酰胺
        1.4.3 氮系阻燃聚酰胺
        1.4.4 无机金属化合物
        1.4.5 无机纳米阻燃剂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聚酰胺的合成
        2.2.4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材料评估
        2.3.2 PA10T均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3.3 PA10T/10I的合成
        2.3.4 PA10T/10I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树脂的工业化制备
    3.1 前言
        3.1.1 有机溶剂合成
        3.1.2 两步法
        3.1.3 常压熔融聚合
    3.2 工艺流程
        3.2.1 流程概况
        3.2.2 预聚合工艺
        3.2.3 固相增粘工艺
    3.3 关键技术
        3.3.1 两级反应釜技术
        3.3.2 接料粉碎设备
        3.3.3 固相增粘管道加热设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基阻燃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阻燃配方的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稳定性研究
        4.3.2 阻燃性能研究
        4.3.3 机械性能
        4.3.4 应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基阻燃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10T、PA10T/10I及其复合材料的热解气相产物分析
        5.3.2 稳态管式炉平台(SSTF)
        5.3.3 半芳香聚酰胺树脂和阻燃改性料的炭渣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OSS功能化黑磷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中的阻燃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BP-Bulk的制备
        6.2.3 叠氮苯甲酸官能化BP的制备(BP-COOH)
        6.2.4 杂化物BP-CO-POSS的制备
        6.2.5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制备
        6.2.6 测试方法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1 BP-CO-POSS表征
        6.3.2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3.3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6.3.4 PA10T/10I-Al&BPCP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4)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低聚木糖
        1.2.1 生物质中低聚木糖的提取和纯化
        1.2.2 低聚木糖的功能特性
        1.2.3 低聚木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1.2.4 功能性食品的全球市场潜力
    1.3 富糖类料液的干燥
        1.3.1 喷雾干燥
        1.3.2 真空冷冻干燥
        1.3.3 带式干燥
        1.3.4 典型食品的干燥
        1.3.5 干燥期间的壁沉积问题
        1.3.6 低聚木糖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木聚糖化学转化制备木糖醇
        1.4.1 木聚糖转化为木糖醇的研究进展
        1.4.2 木聚糖转化为木糖醇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温度和麦芽糊精浓度对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2.2.3 喷雾干燥
        2.2.4 干燥得率
        2.2.5 粉末表征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低聚木糖结构变化和抗氧化活性
        2.3.2 入口温度的影响
        2.3.3 麦芽糊精浓度的影响
        2.3.4 颜色属性
        2.3.5 SEM分析
        2.3.6 XRD和FTIR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阿拉伯胶对喷雾干燥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3.2.3 实验设计和喷雾干燥
        3.2.4 流变学分析
        3.2.5 干燥得率
        3.2.6 粉末表征
        3.2.7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变学特性
        3.3.2 数据拟合和分析
        3.3.3 抗氧化活性
        3.3.4 颜色属性
        3.3.5 粒径分布
        3.3.6 SEM分析
        3.3.7 XRD和FTI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燥条件对低聚木糖质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低聚木糖水解液的制备
        4.2.3 实验设计及干燥
        4.2.4 流变学分析
        4.2.5 干燥得率
        4.2.6 粉末表征
        4.2.7 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体流变学特性研究
        4.3.2 干燥得率
        4.3.3 水分含量
        4.3.4 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水分状态
        4.3.5 水分活度
        4.3.6 吸湿性和水分吸附等温线
        4.3.7 颜色属性
        4.3.8 质量属性
        4.3.9 XRD和FTIR分析
        4.3.10 SEM分析
        4.3.11 贮藏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糖高效转化为糖醇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催化剂的制备
        5.2.3 催化木糖和葡萄糖加氢制备糖醇的反应
        5.2.4 产物分析
        5.2.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5.2.6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H2-TPR分析
        5.3.3 XPS分析
        5.3.4 磁滞回线分析
        5.3.5 NH_3-TPD,Py-FTIR和N_2吸附-脱附分析
        5.3.6 TEM和SEM分析
        5.3.7 木糖加氢的催化性能
        5.3.8 反应机理
        5.3.9 葡萄糖转变为山梨醇和甘露醇的研究
        5.3.10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木聚糖一锅法高效转化为糖醇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催化剂的制备
        6.2.3 催化木聚糖—锅法制备糖醇
        6.2.4 产物分析
        6.2.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6.2.6 沥出实验和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XPS分析
        6.3.3 SEM和TEM分析
        6.3.4 磁滞回线分析
        6.3.5 H_2-TPR分析
        6.3.6 NH_3-TPD,Py-FTIR和N_2吸附-脱附分析
        6.3.7 木聚糖一锅法制备糖醇
        6.3.8 反应机理
        6.3.9 催化剂沥出和稳定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关于《农业技术事典》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プロジェクトの説明
1 はじめに
    1.1 プロジェクトの背景
    1.2 プロジェクトの意义
    1.3 プロジェクトの内容
2 テキストの特徴
    2.1 事典の特微
    2.2 农业科学技术テキストの特徴
3 理论的な基础と方略
    3.1 机能等価论
    3.2 机能等価论に基づく翻訳方略
4 具体的な例示
    4.1 専门用语の翻訳
        4.1.1 汉字用语の翻訳
        4.1.2 外来语用语の翻訳
        4.1.3 汉字と外来语の复合语用语の翻訳
    4.2 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4.2.1 品词の転换
        4.2.2 态の転换
        4.2.3 倒訳
        4.2.4 加訳
        4.2.5 分訳
5 おわりに
    5.1 翻訳実践の収获と教训
    5.2 未解决の问题点
参考文献
付録 原语/訳语対訳
谢辞

(6)甘蔗渣与煤共气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蔗渣与煤共气化反应机理分析
2 气化试验过程
    2.1 原料预处理
    2.2 实验设备
    2.3 主要试验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化温度对于气化反应的影响
    3.2 S/B对气化试验的影响
    3.3 当量比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4 结论

(7)河南省农村小型移动式粮食产后干燥装备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河南省粮食生产概况
        1.1.1 河南主产粮食简介
        1.1.2 玉米生长生产概况
    1.2 我国粮食产后干燥的现状
    1.3 国内外粮食干燥设备研究现状及发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
    1.4 热风干燥简介
        1.4.1 热风干燥机的简介
        1.4.2 热风干燥机的干燥原理
        1.4.3 热风干燥的现状和展望
    1.5 生物质能及热风炉概述
        1.5.1 生物质能研究
        1.5.2 热风炉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小型移动式干燥机的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干燥机的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2 干燥内部结构设计
        2.2.1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2.2 热风干燥机参数计算与确定
    2.3 热风炉参数计算与确定
        2.3.1 加热空气流量的确定
        2.3.2 热风炉换热器总换热面积的确定
        2.3.3 热风炉所需的燃料量
        2.3.4 热风炉炉箅(炉排)面积的确定和炉膛设计
        2.3.5 热风炉炉膛空气供给量确定
        2.3.6 余热利用结构
        2.3.7 除尘器的选用
        2.3.8 热风炉烟囱的设计及排烟洁净化处理
    2.4 移动车盘的参数计算与确定
        2.4.1 轮胎及车轮的选用
        2.4.2 车架结构及参数确定
        2.4.3 车桥结构及参数确定
        2.4.4 轴承的参数确定及选用
第3章 干燥机的应用试验
    3.1 干燥机干燥玉米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热风温度对玉米干燥特性的影响
        3.2.2 热风风速对玉米干燥特性的影晌
    3.3 试验机的设计分析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设备 CAD 图纸
附录 B 热风干燥机相关图片
附录 C 移动车盘相关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甘蔗渣利用现状及致密成型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导言
1 甘蔗渣的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现状
    1.1 甘蔗渣的组成与特点
        1.1.1 甘蔗渣的组分
        1.1.2 甘蔗渣的主要特点
    1.2 甘蔗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国外利用情况
        1.2.2 国内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生物质的固化成型技术及发展现状
    2.1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
    2.2 国内外生物质的固化成型发展现状
        2.2.1 国外发展情况
        2.2.2 国内发展情况
3 甘蔗渣的固化成型
    3.1 甘蔗渣固化成型工艺
        3.1.1 蔗渣干燥
        3.1.2 甘蔗渣压缩成型
    3.2 蔗渣棒品质的控制
        3.2.1 松弛密度
        3.2.2 耐久性
4 结语

(9)锅炉烟道气余热干燥蔗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烟道气干燥蔗渣技术
2 烟道气干燥蔗渣经济效益分析
    2.1 滚筒式干燥器使用效果
    2.2 经济效益分析
    2.3 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
        2.3.1 蔗渣与烟道气分离效果问题
        2.3.2 滚筒积渣及堵塞现象
        2.3.3 烟道气流量控制不稳定问题
3 展望

(10)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强度分析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2 干燥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干燥设备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4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
        1.4.1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简介
        1.4.2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工作原理
        1.4.3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特点
        1.4.4 有待改进提高的方面
第2章 有限元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2.2.1 ANSYS简介
        2.2.2 ANSYS软件提供的分析类型
        2.2.3 ANSYS Workbench简介
    2.3 筒体部分的结构及分析条件
        2.3.1 工艺条件
        2.3.2 材料参数
    2.4 模型的建立
        2.4.1 数学建模特点
        2.4.2 筒体模型的建立
        2.4.3 网格划分
        2.4.4 边界条件的处理
第3章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强度分析
    3.1 筒体受重力作用强度分析
    3.2 筒体受扭矩作用强度分析
    3.3 筒体空转强度分析
    3.4 筒体正常工作状态强度分析
        3.4.1 传热学经典理论
        3.4.2 热—结构耦合计算方法
        3.4.3 干燥机筒体的温度场分析
        3.4.4 干燥机筒体正常工作状态强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滚圈和托轮接触分析
    4.1 接触问题简介
    4.2 接触问题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4.3 接触有限元
    4.4 接触单元方法
    4.5 滚圈和托轮的接触分析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网格划分
        4.5.3 定义接触对
        4.5.4 边界条件的确定
        4.5.5 载荷的确定
        4.5.6 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参数优化
    5.1 优化问题的分类及多约束优化问题
    5.2 优化设计基础
        5.2.1 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5.2.2 优化设计的分类
        5.2.3 ANSYS Workbench优化设计的分析步骤
        5.2.4 ANSYS Workbench环境下优化的特点
    5.3 筒体的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yclone as a Sugar Cane Bagasse Dryer(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D]. 胡斌航. 浙江大学, 2020(07)
  • [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3]新型阻燃生物基半芳香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燃烧机理研究[D]. 蔡彤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木聚糖的干燥及转化为糖醇的研究[D]. 张良清. 厦门大学, 2019(01)
  • [5]关于《农业技术事典》的翻译实践报告[D]. 周慕昱.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甘蔗渣与煤共气化试验研究[J]. 王立群,许超杰,白文斌,陈冲.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6)
  • [7]河南省农村小型移动式粮食产后干燥装备的研发[D]. 史彦珍.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8]甘蔗渣利用现状及致密成型研究发展[J]. 符瑞华,高俊永,梁磊,曾建,谢晋谋,谢武装. 甘蔗糖业, 2013(02)
  • [9]锅炉烟道气余热干燥蔗渣应用研究[J]. 周锡文,农洲才,罗寿民,莫汉义. 甘蔗糖业, 2012(02)
  • [10]三通道回转干燥机筒体强度分析及参数优化[D]. 闫峰. 东北大学, 2010(06)

标签:;  ;  ;  

旋风分离器作为甘蔗渣干燥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