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县人肠道线虫分布调查

成都市新都县人肠道线虫分布调查

一、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婧[1](2021)在《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血液宏基因组分析,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微生物组,分析健康献血人群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新发病原体,再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病原体的核酸及抗体流行情况,旨在对我国采供血机构健康献血者血液中新发病原体感染风险做出初步评估。方法(1)高通量测序与血液宏基因组学分析 收集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武汉市、昆明市和南京市5个地区的健康献血者血液样本共9 113(人)份。5个地区的血清样本分别汇集成5个master pool。分别提取5个地区血清master pool样本病毒总核酸。每个核酸样本分别取其中100μL逆转录成cDNA。5个地区共10份核酸样本进行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通过微生物基因序列比对,对微生物注释分类。(2)HSV 基于 SYBR Green qPCR 体系建立 通过 NCBI Nucleotide 查询 HSV-1和HSV-2全基因组序列,用BLAST 比对出共有序列。根据共有序列设计HSV-1和HSV-2通用引物。合成引物和产物质粒,引物和质粒相互验证,优化实验条件,建立qPCR检测方法。(3)HSV流行病学调查 随机抽取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5个地区共2 779(人)份血清样本,用ELISA法检测HSV-1和HSV-2特异性抗体。武汉和昆明样本以三阶结构汇集法汇集血清mini pool,凉山、南京和德宏样本以矩形阵列方式汇集血清mini pool。汇集的mini pool样本及可疑阳性的单人份样本逐一行qPCR检测。统计各地区特异性抗体及HSV DNA 阳性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健康献血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献血频次等HS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凉山DNA pool和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5(0.01%)、0,细菌213 057(94.24%)、4 105 600(98.15%),真核生物 10623(4.70%)、18446(0.44%);文山 DNA poo l和 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0、0,细菌 653 972(98.25%)、4417409(98.17%),真核生物 8 657(1.30%)、16487(0.37%);武汉DNA pool和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64(0.02%)、0,细菌1 011 139(98.87%)、4718190(98.68%),真核生物 8 274(0.81%)、8 669(0.18%);昆明 DNA pool 和 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2 702(0.35%)、6 966(0.13%),细菌 3 648 382(99.43%)、5 117 838(98.84%),真核生物 3 750(0.1%)、10 395(0.20%);南京 DNA pool 和 cDNA pool 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0、9 558(1.51%),细菌 96 327(92.00%)、527 378(83.27%),真核生物 3 511(3.37%)、37 920(5.22%)。(2)成功建立HSV基于SYBRGreenqPCR检测体系,检测下限为101copies/mL。(3)ELISA法检测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健康献血人群HSV-1总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8.70%(113/1 299)、39.13%(72/184)、29.35%(27/92)、38.36%(89/232)和 32.76%(76/232),HSV-2 总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18.32%(238/1 299)、38.04%(70/184)、36.96%(34/92)、40.09%(93/232)和 16.8%(40/232)。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健康献血人群HSV DNA 阳性率分别为0.77‰(1/1 299)、0、0.2%(2/1 000)、0.25‰(1/4 039)和 0。凉山 HSV-1 和 HSV-2 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凉山HSV-2健康献血人群中18~24岁的未婚彝族男性抗体阳性率最高。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于未知病原体的筛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健康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存在大量微生物。HSV在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地区有一定的抗体流行率。HSV DNA在各地的流行率很低(低于0.2%)。我们的实验结果为血液微生物组研究及采供血机构完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了参考。

朱丽娜,李云霞,高阳,陈静[2](2019)在《2014-2018年成都市某三级医院肠道寄生虫检出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近4年来该院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共83 305例大便常规的检查结果,并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资料,对204例寄生虫阳性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3 305例标本中,寄生虫阳性检出率为0.245%(204/83 305),共检出5种蠕虫,均为轻度感染。钩虫感染率最高,为0.172%(143/83 305);蛔虫、蛲虫、粪类圆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04%(33/83 305)、0.026%(22/83 305)、0.006%(5/83 305);1例同时感染蛔虫和鞭虫,感染率为0.001%(1/83 305);男、女性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0.179%(69/38 466)、0.301%(135/44 839),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感染率最高的是60岁及以上的人群(0.418%,136/32 532)。结论该院患者肠道寄生虫检出以钩虫为主,老年人群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是该地区寄生虫病防控和监测的重点对象。

吴雨[3](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胡肖[4](2014)在《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人类文明发源于江河,人类社会也是在与江河洪水的搏斗下前进。由古至今,水利工程一直在这样的文明长河里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源于斗转星移的历史转变,这些水利工程有的诞生,也有的永久消失。都江堰以其无坝引水的工程型式和2200多年来对川西平原这座“天府之国”生生不息的滋养,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水利经典,向世人展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由都江堰渠首工程引水,创建了沟通岷江和沱江的都江堰堰渠体系。这些堰渠体系同国内外的众多河流一样,都与它们所在的土地、临近的城市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启发下,尝试着去解构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并且这样的关系因地域性而变得极具特色。要去解构水系与“天府之国”的不解情缘,首先要调研和探究水系本身的独特性,弄清“川西平原堰渠体系”本身是什么以及它有什么样的特色,作为下面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探究了堰渠体系的基本影响以及其对川西平原村镇城市体系的影响,从规划专业背景出发把川西平原的血脉和我们的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基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文章把视角深化到引起“现象”的机制上,最后总结出了川西平原“水、土、城”互动机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堰渠体系的交通功能逐步被道路所取代,由此进入了道路主导城市交通和形态的时代,现代化城市建设多忽视堰渠体系而导致堰渠体系遭到破坏,近年来全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关注水系的热情。如果把道路比作川西平原发展的骨架,那么堰渠体系就是川西平原发展的血脉,要保证血脉的畅通,才能保证川西平原后续年代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文章最后针对堰渠体系如今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堰渠体系整体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河流复建、城市内河段保护等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正又是和水土城互动机制遥相呼应的。

谭开科,唐书贵,宋志勇,朱斌,杨宇川,王静,余海涛,曹阳,陈刚,郑红[5](2008)在《成都市农村人体肠道线虫病抽样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肠道线虫在成都市农村的感染现状、危害程度及流行特点,掌握该市农村肠道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从而有预见性和有针对性地为成都市开展肠道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地形和方位,将全市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建立1个调查点,对5个查点内的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查肠道寄生虫卵,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对钩虫卵阳性者进行培养并鉴别钩蚴,透明胶纸肛拭法对2 7岁儿童查蛲虫。结果共对1 757人进行了病原学检查,查出感染者447人,总感染率为25.44%,其中,钩虫感染者175人,感染率9.96%;蛔虫感染者281人,感染率15.99%;鞭虫感染55人,感染率3.13%;查出蛲虫感染1人。结论成都市农村肠道线虫感染仍属于较重感染地区之一,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宗浩[6](2005)在《川藏两地生态建设若干实例及生态建设管理体系的探讨》文中提出生态建设是生态学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也是生态工作者长期实践所确立的生态研究的主战场。生态建设使经典的生态学理论面向社会需求,解决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开创了现代生态学欣欣向荣的局面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很不完善,因此关于它的研究倍受学术界的关注,许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生态建设的管理体系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它是联系生态学理论与生态建设实践的纽带。西部开发是党中央和我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因此,本论文选题和项目地点选在川藏两地。 本论文建立了生态建设管理体系,围绕生态建设的类型选取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者主持并所作的3个类型的生态建设项目模式,组成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证的完整结构。论文的中心是生态建设管理体系,作者取国内外各类管理体系的优点,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特色。每个系统要素的内容、系统网络关系都由作者全新构造。3个模式围绕体系展开,是当前生态建设前沿性的工作。 1、生态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生态建设已成为生态学的主体,但实践中也存在着管理方面的问题。如缺乏一套系统的生态指导方法;基本概念不清;对于生态项目无从下手,套用传统的环境学方法,时常表现为文不对题;抓不住重点;管理仅限于行政手段,缺乏完整的科学方法,漏洞较多等。针对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者采用系统要素流程法(Systematic FllowMethod Of Essential Factor,SFMEF),吸取多种环境管理体系有益成分。尝试组建了生态建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一个生态管理的系统平台。体系分为目的、系统规划、支持系统、实现系统、控制系统、系统更新6个层次。立项、依据、资源承载、制约因子、目标与指标、工程组成、预测与实现度、环评、能力建设、原理和模型、生态设计、生态工程、施工营运、风险与效益、生态安全、突发处理、监测、纠错归档、民众反应、后评估与更新、专家评审21个要素。要素之间呈有机联系,形成系统网络,通过三级反馈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突出生态原理、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三大特征,构造全新

虎光明,李顺才,魏正东,郑孔秀,马静,李健[7](2000)在《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文中指出

苏仁先[8](1995)在《食殇》文中提出编辑人语: 请聆听一首用饮食演唱的挽歌! 两千多年前,屈原的《国殇》已蒙上了历史的尘埃;如今,现代人的《食殇》正惊心动魂地吹响一支萨克斯管的沉郁和忧患。祸从口入、灾因食起的警示写满社会的每个角隅。泛滥的私盐蚕食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疯狂的假冒伪劣食品虎视着公众的健康和生命,真假难辨的保健食品玩弄着人们的生命意识;陷入误区的饮食习惯侵蚀着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我们惊愕于中国饮食方方面面潜伏的威胁。然而,因食而夭亡的远非止于此。或因食而湮没了道德,或因食而亵渎了人格尊严,或因食而丧失了秩序,或因食而让法律受辱……亡于食者既有生命也有非生命! 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为中国食品而悲歌一曲,将作者与编者的良知与责任感一并呈送给每一个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我们期待着广大读者的反响,但不仅限于跟随我们一同低吟这一首充满复杂情绪的悲歌。

钟大昌,曾勇[9](1994)在《人体蛔虫性病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体蛔虫性病症钟大昌,曾勇肠道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蠕虫类寄生虫病,受染者全世界超过10亿人,以发展中国家及气候温热地带发病率最高[1]。收集近年我国11个省93市、地、县部分人群共247,374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资料,蛔虫感染率为29~90.7%...

张槐[10](2019)在《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数补气类中药在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恢复受免疫抑制动物的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研究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和白术两味补气类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制粒、干燥等工序制备成复方芪术颗粒(Compound Huangqi&Baizhu granules,CHBG),并进行了药物制剂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兽用免疫增强剂。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CHBG黄芪白术配比筛选为了获取疗效更优的CHBG,本文以雏鸡为试验动物,以黄芪与白术1:3~3:1不同比例配伍制备的颗粒为试验药物,同时设立疫苗免疫对照组,通过考察试验药物对新城疫(ND)疫苗抗体水平影响而筛选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比例。结果显示,当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雏鸡ND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其抗体水平在所有药物试验组中最高。结果表明,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的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以此为基础制备CHBG。2.CHBG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控的GHBG,本文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黄芪、白术的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的方法获取黄芪白术提取物,然后加入辅料、采用湿法制粒、干燥的工艺制得CHBG,再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黄芪和白术各自TLC图谱中,样品药材和对照品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荧光斑点;且两味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与对照品药材的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说明选用药材合格;(2)制得黄芪、白术的混合粗多糖,试验三批次的多糖平均得率为7.58%,其多糖含量为73.83%。制得的CHBG成品,每1 g相当于原生药2 g;(3)CHBG以市售铝塑包装密封后,在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环境中加速试验6个月以及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其外观性状、鉴别、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CHBG质量标准要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格的药材,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喷雾干燥、湿法制粒获得的CHBG质量稳定,有效期可达18个月。3.CHBG质量标准研究为使CHBG质量可控,借鉴药典方法和采用TLC、HPLC等方法,建立CHBG的质量标准。结果: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CHBG的含量检测方法以及确定了 CHBG的外观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采用TLC法建立了 CHBG定性鉴别多糖、黄芪甲苷、白术的方法;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HLPC检查CHBG中单糖、双糖含量的方法,并规定了检出限度;同时,采用HLPC法对9批CHBG特征图谱进行了考察,建立了 CHBG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4.CHBG安全性评价采用改良寇氏法和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评价CHBG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改良寇氏法未能测定出CHBG对小鼠口服的LD50,但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测得CHBG对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0 g/(kg·bw)。在最大耐受药量时,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HBG对实验小鼠是安全的。5.CHBG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为探讨CHBG对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作免疫抑制模型,再分别设立空白组、Cy组、Cy+CHBG3.75组(注:给药剂量为3.75g/(kg.bw),本节下同)、Cy+CHBG7.5组、Cy+CHBG15.0组,并分别考察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溶菌酶及TNF-α、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组、黄芪多糖组、CHBG3.75组、CHBG7.5组、CHBG15.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HBG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Cy处理可引起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下降,并能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导致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TNF-α、IL-2、IL-4、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比空白组显着下降(P<0.05),说明Cy处理引起了明显的免疫抑制。(2)与Cy组比较,CHBG15.0可显着提高脾脏指数、IFN-y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7.5可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3.75可显着恢复并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着提高IL-4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TNF-α、IL-2的生成也无明显影响。(3)CHBG3 75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CD8+T细胞的数量(P<0.05),并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5),且除CHBG15.0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和CD4+/CD8+的比值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P<0.05),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外,CHBG3 75组和CHBG7.5组的CD4+、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均与黄芪多糖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BG可明显恢复Cy所致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能增强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菌酶释放,诱导机体产生IFN-γ、提高血清中IL-4的含量,还可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6.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考察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以口服0.5、1.0、2.0、3.0、5.0 g/L的剂量在每次免疫后连续给药7 d,考察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以整个免疫期连续给药、首免和二免后连续给药1周以及首免后给药1周的三种方案给药,考察CHBG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口服不同剂量CHBG时,与疫苗免疫对照组比较,在首免后的第1、2周,CHBG10(注:给药剂量为1.0 g/L饮水给药,本节下同)组的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抗体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黄芪多糖组比较,CHBG各剂量组中除CHBG5.0组在35日龄时的ND抗体水平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外(P<0.05),而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2)采取不同给药方案时,与免疫对照组比较,在几种方案中,以每次免疫ND疫苗后,饮水给予1.0 g/L剂量的CHBG,并连续给药7 d的方案较好,其在首免后第1、2周,雏鸡ND抗体水平可显着增加(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雏鸡ND抗体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且用药成本低。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方法制备的CHBG安全、稳定;同时建立了 CHBG质量标准,其检测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动物试验证实CHBG既可以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同时提供了 CHBG的临床使用方案,即每次免疫后以1.0 g/L剂量饮水连续给药7 d,有助于雏鸡ND抗体水平的提高,可为雏鸡提供更好的保护。

二、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
    一 引言
    二 材料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样本制备和处置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盒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配制
        2.5.1 Agarose凝胶
        2.5.2 病毒总核酸提取试剂盒工作液配制
    三 方法
        3.1 技术流程示意图
        3.2 健康献血者血清样本汇集
        3.2.1 凉山和南京血清样本处理和汇集
        3.2.2 武汉、昆明和文山血清样本处理和汇集
        3.3 病原体富集
        3.4 病毒总核酸提取
        3.5 RNA逆转录
        3.6 Nano Drop 2000测定核酸浓度
        3.7 琼脂糖凝胶核酸电泳分析
        3.8 DNA回收纯化
        3.9 高通量测序
    四 结果
        4.1 测序DNA和cDNA样本制备
        4.2 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学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结果数据统计
        4.2.2 微生物分类
        4.2.3 5地区主要微生物种类
    五 讨论
第二部分 HSV在中国5地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
    一 前言
    二 材料
        2.1 实验样本及处置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盒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配制
        2.5.1 Magen病毒总核酸抽提试剂盒工作液配制
        2.5.2 LB液体培养基配制
        2.5.3 LB固体培养基配制
    三 方法
        3.1 技术路线示意图
        3.2 血清样本汇集策略
        3.2.1 矩形阵列式(Rectangulararray)
        3.2.2 三阶结构式(Three-stage hierarchical configuration)
        3.3 病毒总核酸提取
        3.4 HSV通用引物设计
        3.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3.5.1 目的基因片段的连接
        3.5.2 目的基因片段的转化
        3.5.3 单克隆挑取和扩增
        3.5.4 质粒提取
        3.5.5 一代测序
        3.6 HSV基于SYBR Green qPCR检测体系
        3.7 HSV-1 IgG抗体检测
        3.7.1 实验原理
        3.7.2 操作流程
        3.7.3 计算和结果判定
        3.8 统计分析
    四 结果
        4.1 HSV基于SYBR Green qPCR体系建立
        4.1.1 引物验证
        4.1.2 最佳退火温度
        4.1.3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生成
        4.1.4 阳性结果的判定
        4.2 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血清样本HSV特异性抗体检出情况
        4.3 健康献血者mini pool和HSV抗体阳性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1 凉山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2 武汉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3 昆明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4 南京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5 德宏样本qPCR检测结果
        4.4 健康献血人群HSV抗体及核酸流行情况人口学信息统计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INDEX)
个人简历
致谢

(2)2014-2018年成都市某三级医院肠道寄生虫检出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虫种分布
    2.3 性别分布
    2.4 年龄分布
3 讨论

(3)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状问题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堰渠体系
        1.2.2 川西平原
        1.2.3 城乡空间格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城关系研究现状
        1.3.2 水系与城镇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的形成
    2.1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的构成及独特性探究
        2.1.1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的构成及功用
        2.1.2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的发展历程
        2.1.3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独特性归纳总结
    2.2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的基本影响
        2.2.1 对自然本底的影响
        2.2.2 对经济的影响
        2.2.3 对社会的影响
        2.2.4 对文化的影响
    2.3 堰渠体系对川西平原城镇村落体系的影响
        2.3.1 堰渠的发展历程对川西平原城镇村落人居环境的影响
        2.3.2 不同层级的渠系对村镇人居环境空间建设的影响
        2.3.3 二江造就的成都城
第3章 川西平原的水、土、城互动机制研究
    3.1 由案例引发的水、土、城互动机制探讨
        3.1.1 案例一:丽江地区
        3.1.2 案例二:关中平原灌区
        3.1.3 案例三:新疆坎儿井
        3.1.4 案例四:江南灌区
        3.1.5 小结——由案例引发的水、土、城关系探讨
    3.2 川西平原水土互动机制研究
        3.2.1 水对土的作用机制——川西平原水稻土的形成
        3.2.2 土对水的作用机制
    3.3 川西平原水城互动机制研究
        3.3.1 水对城的作用机制
        3.3.2 城对水系的影响状况
    3.4 川西平原土城互动机制研究
        3.4.1 土对城的作用机制
        3.4.2 城对土的作用机制
        3.4.3 土城互动统一于水
    3.5 小结
第4章 堰渠体系与现代城乡建设
    4.1 道路取代堰渠成为现代城乡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4.2 现代城乡建设对堰渠体系空间布局的改变
        4.2.1 现代城乡建设对灌溉渠系空间布局的改变
        4.2.2 现代城镇建设对内部渠系空间布局的改变
    4.3 现代城镇建设对堰渠体系功能的改变
        4.3.1 航运功能彻底消失
        4.3.2 灌溉功能作为主导功能一直延续
        4.3.3 美化和生态功能凸显
        4.3.4 小结
    4.4 现代城镇建设造成的河流污染及其整治
第5章 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现代城乡空间格局发展策略探讨
    5.1 三位一体基本保护原则
        5.1.1 通
        5.1.2 养
        5.1.3 控
    5.2 川西平原生态本底保护策略
        5.2.1 川西平原水本底——堰渠体系保护策略
        5.2.2 基本农田保护策略
    5.3 城乡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5.3.1 城乡空间拓展模式
        5.3.2 城市河流复建策略(成都市区金河复建)
        5.3.3 城市河流保护策略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基本结论
    6.2 本研究中的不足
    6.3 论文可深入拓展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川藏两地生态建设若干实例及生态建设管理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国内外生态建设研究概述
    1、生态建设的形成、历史及发展背景
    2、国内生态建设进展
    3、国外主要进展
        3.1 农业生态建设
        3.2 工业生态
        3.3 城市生态
        3.4 恢复生态
        3.5 区域生态
        3.6 生态环境保护
        3.7 自然保护区建设
        3.8 生态安全
    4、目前国内生态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5、建议及对策
第一篇 生态建设实证
    第一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西藏拉萨市拉鲁湿地的生态学研究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范围及面积
        1.2 地貌与地质构造
        1.3 气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拉鲁湿地的形成及水文动力
        3.2 湿地的历史和环境背景
        3.3 拉鲁湿地的环境胁迫
        3.4 湿地退化的主导因子分析
        3.5 植物群落组成与动物多样性
        3.5.1 植被特征
        3.5.2 动物多样性
        3.6 生态服务功能与评价
        3.6.1 湿地的主要服务功能
        3.6.2 湿地评价
        3.7 湿地的分类鉴定与保护对象
        3.8 恢复重建途径与生态工程方案
        3.8.1 治水与环境改造工程系列
        3.8.1.1 北干渠引水工程
        3.8.1.2 中干渠排水与改造工程
        3.8.1.3 修建贮水池蓄水工程
        3.8.1.4 排沙工程
        3.8.1.5 娘热、夺底两条山沟的生态治理工程
        3.8.1.6 湿地土壤保护工程
        3.8.2 保护工程系列
        3.8.2.1 防护林、周边植树造林绿化工程
        3.8.2.2 围栏工程
        3.8.2.3 植被恢复改造工程
        3.8.2.4 野生动物恢复工程
        3.8.2.5 修建珍稀和观赏鸟类饲养繁殖场
        3.8.2.6 恢复过程和环境的监测
        3.8.2.7 湿地喷灌系统工程
        4 科学研究项目
    第二章 区域生态建设-彭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1 自然与经济概况:
        2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水资源分布不均
        2.1.2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2.1.3 森林植被总量不足,生态功能不强
        2.1.4 中低产田比例大,生产力低下
        2.2 社会经济因素
        2.2.1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整体水平较低
        2.2.2 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发展不够
        2.2.3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优势产业不够突出
        2.2.4 环境因素
        2.2.5 西北部交通区位相对劣势
        2.2.6 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3 技术因素
        3 生态经济分区及分区规划目标
        3.1 生态经济分区的原则
        3.2 景观适宜性分析
        3.2.1 评分标准
        3.2.2 适宜性分析
        4 生态经济区的划分与分区概况
        4.1 各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
        5 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5.1 重点建设项目
        6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社会事业
        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城乡建设
        资源利用
        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
        6.1 指标体系(杨朝飞 2000)
        6.2 灰色关联度分析(邓聚龙 1985)
        6.3 灰色系统模型:即GM(1,1)模型(刘思峰 1999)
        6.4 系统动力学分析(裴铁璠 2001)
        6.5 实现度生态评价
    第三章 环境生态治理-成都市青白江小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
        依据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治理目标
        技术路线
        控制断面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状况
        1.2 社会经济条件
        1.3 生态环境现状
        2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水资源现状
        2.2 工业和生活供水现状
        2.3 水环境现状的总体评价
        3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工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2 生活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3 面源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4 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5 污水处理厂
        4 水环境容量核算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
        4.1.1 容量计算的主要思路和模型
        4.1.2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5 污染防治措施
        5.1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达标排放
        5.2 控制排污企业数量
        5.3 采取有力措施节水、降耗,减少排污量
        5.4 优选水污染治理技术,强化水污染治理
        5.5 水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汇总分析
        5.6 加强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减少面源污染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水资源
        通过调水解决环境用水,提高工业区水环境容量
        6 小流域综合整治
        6.1 城镇区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6.2 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
        6.3 养殖场污染源与屠宰污染源综合整治
        6.4 农业污染源综合整治
        6.5 青白江区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
        7 项目目标可达性分析
        7.1 城镇区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可行性分析
        7.2 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可行性分析
        7.3 养殖场污染源综合整治可行性分析
        8 实施的方案
        8.1 项目实施计划
        8.2 保障措施
        8.2.1 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支持与保证
        8.2.2 加强组织领导
        8.2.3 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8.2.4 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
        8.2.5 加强科技支持力度
        8.2.6 提高市民和企业环保意识
    结论
第二篇 生态建设管理体系(ECMS)的构建
    1.命题的由来
    2、生态建设的内涵
    3、生态建设体系组成
    4.生态建设管理体系(ECMS)的结构、调控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
    5.要素分析
        5.1 目的
        5.2 立项
        5.3 依据
        5.4 背景资源与承载力
        5.5 制约因子
        5.6 目标和指标
        5.7 工程组成
        5.8 预测与实现度
        5.9 环境影响评价
        5.10 能力建设
        5.11 原理与模型
        5.12 生态设计
        5.13 生态工程
        5.14 施工与营运
        5.15 风险与效益
        5.16 生态安全
        5.17 突发处理
        5.18 生态监测
        5.19 纠正和预防
        5.20 民众反应
        5.21 后评估与更新
        5.22 专家评审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0)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概述
    1.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2. 中兽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3. 黄芪、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4.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芪术颗粒中黄芪与白术配比筛选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试验药品制备
        2.2 试验分组及指标测定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处方依据
        4.2 黄芪、白术的配比选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CHBG的研制
        2.2 CHBG的稳定性研究
    3. 结果
        3.1 CHBG的制备
        3.2 CHB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CHBG的制备工艺
        4.2 CHBG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颗粒剂的鉴别方法
        2.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方法
        2.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方法
        2.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2.5 颗粒剂总多糖含量检测方法
    3. 结果
        3.1 颗粒剂鉴别结果
        3.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结果
        3.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结果
        3.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3.5 总多糖含量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方芪术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1.3 试验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2. 方法
        2.1 预实验
        2.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2.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预实验结果
        3.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3.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2.2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CHBG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HBG对小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3.2 CHBG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3.3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CHBG对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的影响
        3.5 CHBG对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3.6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3.7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3.8 CHBG对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3.9 CHBG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4.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4.2 CHBG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4.3 CHBG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口服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口服不同剂量的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3.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与创新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四、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D]. 高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2014-2018年成都市某三级医院肠道寄生虫检出结果分析[J]. 朱丽娜,李云霞,高阳,陈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16)
  • [3]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研究[D]. 胡肖.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5]成都市农村人体肠道线虫病抽样调查[J]. 谭开科,唐书贵,宋志勇,朱斌,杨宇川,王静,余海涛,曹阳,陈刚,郑红.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8(04)
  • [6]川藏两地生态建设若干实例及生态建设管理体系的探讨[D]. 宗浩. 成都理工大学, 2005(12)
  • [7]成都市新都县人体肠道线虫分布调查[J]. 虎光明,李顺才,魏正东,郑孔秀,马静,李健.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0(04)
  • [8]食殇[J]. 苏仁先. 三月风, 1995(05)
  • [9]人体蛔虫性病症[J]. 钟大昌,曾勇. 普外临床, 1994(01)
  • [10]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张槐. 扬州大学, 2019

标签:;  

成都市新都县人肠道线虫分布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