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油田原油降凝剂的开发与应用

苏丹油田原油降凝剂的开发与应用

一、苏丹油田管输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松[1](2021)在《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油田开采逐渐进入中后期,原油中含蜡量越来越高,导致凝点与粘度也普遍增大。我国原油大多采用管道输送,并且一般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外输,随着原油凝点与粘度逐渐增大,所需出站温度与出站压力也越来越高,由此所造成的管输系统能耗费用十分巨大。降凝剂能够有效降低高凝原油凝点与粘度,从而降低输油管道热能与动力消耗,有效降低管输系统能耗费用。本文针对高凝原油管输系统能耗特点,建立管道输送能耗优化模型,对加剂后原油物性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五种降凝剂进行筛选,结果证明SL-2#降凝剂对高凝原油降凝降粘效果最好。此外还对SL-2#降凝剂最优加剂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加剂浓度在100ppm-150ppm之间,加剂温度在55℃以上时SL-2#降凝剂能够发挥最大的降凝降粘作用。针对高凝原油加剂输送管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利用PIPESIM软件分析了影响管道温降与压降的敏感因素,给出了出站温度,环境温度,加剂浓度与输量的变化对管道温降及压降的影响程度。结合能耗优化模型,在综合考虑各项约束条件前提下,分析了低温环境下不同加剂浓度的运行费用,分析结果表明加剂后管输系统的运行费用得到大幅度降低,当加剂浓度为100ppm时运行费用最低较之前未加剂时费用降低25%以上。对加剂后管输系统能耗费用进行计算分析,基于Python语言开发出高凝原油输送管道能耗计算软件并开展现场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供的的加剂优化运行方案能够大幅度降低高凝原油管输系统的运行费用,节能降耗效果显着。

魏立新,宋洋,耿孝恒,王霁,李文忠,刘芳[2](2021)在《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按照种类分别对表面活性剂型、聚合型、复配型3种降凝剂进行了论述,阐述了降凝的作用机理以及降凝剂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当前降凝剂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降凝剂的发展和改进方向。

李鑫源,刘拥政,齐羽佳,席作家,欧阳小虎,牛美飞,宋辉,曲畅,巩雁军[3](2020)在《苏丹Neem油田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苏丹Neem油田原油属于高含蜡高凝原油,无法实现常温输送。为降低管线外输成本,科新公司以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为主料,丙烯酸高碳醇酯聚合物为辅料合成一系列降凝剂产品。通过在Neem油田实验室开展瓶试实验,最终确定降凝剂KS-10-21对苏丹Neem油田高含蜡原油的降凝效果显着,并成功应用于油田现场。

王圣洁[4](2019)在《掺稠油与加降凝剂对含蜡原油协同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油田石克线于2017年冬季使用LS-1降凝剂,初期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后期凝点出现大幅反弹,为此,对石克线以及石南21#线进行降凝剂的再次筛选。同时提出可以掺混一定比例稠油,从而提高管输油品在添加降凝剂后的稳定性,并对该方案进行实验室内的可行性和稳定性评价。本文通过室内评价实验和管输模拟实验分别对石克线和石南21#线所用降凝剂进行稳定性评价和冬季加剂运行情况模拟,同时筛选出两种降凝剂,并于2018年10月对石克线进行了现场加剂实验,确定了冬季加剂运行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石克线冬季加剂运行时,两种降凝剂都需要石西站出站温度控制在55℃以上,加剂量应当控制在30ppm以上,冬季运行时无需石克中间站加热。在对掺混稠油的室内实验中,若掺混比例为1:1,且热处理温度与加降凝剂一致,加热至55℃时,混油凝点可低至-8℃,这为掺混稠油输送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若同时添加等量降凝剂,则凝点进一步降低至-10℃。在对只掺混稠油和同时加降凝剂两种情况进行稳定性实验,实验结果得出在末站进行凝点测试的条件下,掺稠油同时加降凝剂的方案可以抑制小幅度温度回升和低速率剪切带来的原油流动性恶化,可以使得在实际生产中测量到更接近管道内原油的真实凝点。另外,由于石克线的设计输量为200万吨/年,而目前的输量仅有100万吨/年,掺稠油输送可以提高现有管道利用率。

张安石[5](2018)在《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文中提出在含蜡原油管道输送中,添加原油降凝剂可以有效改善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动性,是保证原油经济、安全输送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原油降凝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原油降凝剂的种类,降凝剂降凝机理,原油降凝剂在现场的应用以及原油降凝剂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降凝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姚博[6](2018)在《微/纳米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蜡原油凝点高、常温下粘度大,导致其管道输送的经济、安全性较差。向含蜡原油添加聚合物降凝剂,对其进行改性输送是一种有效提高管输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输油技术。近年来,受到聚合物/无机微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在保持聚合物原有性能的同时还兼具无机颗粒优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以及特殊的光、电、磁等特性的启发,有学者将无机微纳米颗粒分散于聚合物降凝剂中,制备聚合物/无机微纳米复合降凝剂,以利用无机颗粒来进一步改善降凝剂的性能。初步的研究发现,无机微/纳米颗粒能够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降凝剂的作用效果,但其较差的有机相容性限制了微/纳米复合降凝剂体系的应用及理论发展。同时有研究发现,原油中天然缔合沥青质胶粒(微/纳米级)也能够与聚合物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体系的低温流变性,但人们对相关规律及机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论文以改性无机微/纳米颗粒(有机改性纳米粘土与有机-无机杂化硅氧烷微球)、天然缔合沥青质颗粒和聚合物降凝剂(聚丙烯酸十八酯(POA)与聚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了“微/纳米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机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改性无机微/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为插层剂,通过阳离子交换对纳米粘土进行有机化插层改性,制备了改性纳米粘土颗粒;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粒径的有机-无机杂化硅氧烷微球(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MSQ)微球与聚甲基氨基硅倍半氧烷(PAMSQ)微球)。对上述改性无机微/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与油相分散性进行了表征,综合利用宏观流变测量、微观显微观察、热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单独添加改性无机微/纳米颗粒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OTAC的长链烷基侧链能插入纳米粘土的片层间,使纳米粘土的片层间距扩大、有机相容性增强,改性纳米粘土能够以结构疏松的絮凝颗粒形式分散于油相中,但添加少量改性纳米粘土对蜡油低温流变性基本没有影响;(2)PMSQ微球的粒度分布集中、有机相容性良好,能够以单个微球的形式分散于油相中,而随着PAMSQ微球氨基基团含量的提高,微球油分散性逐渐变差;(3)添加少量PMSQ或PAMSQ微球能够通过空间阻隔效应减弱微球周围析出蜡晶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静态降温条件下蜡油胶凝结构的形成并削弱胶凝结构的强度,但却难以减弱运动中的蜡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作为额外的分散相提高了蜡油分散相浓度,使得动态剪切降温条件下蜡油的低温流变性稍有恶化。(2)基于改性纳米粘土的复合降凝剂制备与性能研究以梳状POA降凝剂和改性纳米粘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溶液共混与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OA/纳米粘土复合降凝剂。对上述复合降凝剂的结构特性与油相分散性进行了表征,综合利用宏观流变测量、微观显微观察、热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改善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1)POA分子能够插入并吸附于改性纳米粘土的片层间,进一步扩大粘土的片层间距并改善其油相分散性,所制备的复合降凝剂以复合颗粒(几μm)的形式分散在油相中;(2)分散于油相中的复合颗粒是改善降凝剂分子作用性能的关键:在蜡油降温过程中,复合颗粒能够通过异相结晶模板作用参与蜡分子的结晶,促进蜡的结晶析出并促使尺寸更大、结构更紧凑且规则的类球状蜡晶聚集体的形成,从而改善蜡油低温流变性;(3)提高改性纳米粘土的有机改性程度,可以增强改性纳米粘土的有机相容性,从而提升POA/纳米粘土复合颗粒对蜡油体系的流变性改善效果,并延长其作用效果的时效性;(4)与溶液共混法相比,熔融共混法所制备的复合降凝剂在油相中的分散颗粒尺寸更小,并促进了尺寸更大、结构更为紧凑规则的蜡晶聚集体形成,对蜡油流变性具有更优异的改善效果。(3)基于有机-无机杂化硅氧烷微球的复合降凝剂制备与性能研究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EVA/PMSQ和EVA/PAMSQ复合降凝剂,综合利用宏观流变测量、微观显微观察、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改善规律,通过吸附实验与分子模拟探究了EVA降凝剂于油相中在微球表面的吸附行为,揭示了基于有机-无机杂化硅氧烷微球的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机理。结果表明,(1)在油相中,EVA降凝剂分子吸附并浓集于PMSQ微球表面,形成EVA/PMSQ复合颗粒,该复合颗粒能够在降温过程中作为蜡分子结晶析出的异相模板,使蜡分子在其表面及附近集中析出长大,最终导致形成尺寸更大、结构更紧凑的蜡晶聚集体,从而进一步改善蜡油低温流变性;(2)在一定的EVA加剂浓度下(50 ppm),当PMSQ微球(平均粒径2μm)的加量为2.5 ppm时,微球表面吸附的EVA分子浓度最高,所形成的复合降凝剂的作用效果最佳;(3)氨基基团的引入促进了EVA降凝剂在PAMSQ微球表面的吸附,使得EVA/PAMSQ复合降凝剂在蜡分子析出过程中起到更强的异相结晶模板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蜡油低温流变性;(4)在保证PAMSQ微球分散性良好的前提下,随着微球中氨基含量的升高,EVA在微球表面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改善效果进一步提高,且在氨基含量为15 mol%时复合降凝剂的作用效果最好。(4)基于天然缔合沥青质胶粒的复合降凝剂理论与应用研究综合利用宏观流变测量、微观显微观察、热分析、分子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蜡油组成特性(石蜡含量)、降凝剂特性(降凝剂极性、浓度与结构)、沥青质特性(沥青质极性、浓度与结构)对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合成蜡油体系流变性的规律与机理,并开发了性能更优异的基于天然缔合沥青质颗粒的复合降凝剂。结果表明,(1)单独添加聚合物降凝剂或沥青质对蜡油流变性的改善能力有限,但同时添加降凝剂与沥青质能够大幅改善蜡油低温流变性,但其协同效果随蜡油中蜡含量的升高而被逐渐抑制;(2)降凝剂中极性基团含量的适当增加、沥青质结构中饱和烷基链的增多或沥青质胶粒极性的减弱,都有利于增强降凝剂分子与沥青质在油相中的相互作用,进而显着提高降凝剂与沥青质胶粒的协同效果;(3)随着EVA加剂浓度(0~1000 ppm范围内)或沥青质含量(0~3 wt%范围内)的升高,单独EVA或沥青质对蜡油体系的流变性改善效果逐渐变好,但EVA与沥青质的协同效果均呈先变好后变差的趋势,并在EVA浓度为100 ppm或沥青质含量为0.75~1.5 wt%时达到最佳;(4)降凝剂分子能够通过极性相互作用吸附于缔合沥青质胶粒表面,形成降凝剂/沥青质复合颗粒,该复合颗粒能够作为蜡分子结晶析出的异相模板,促进尺寸更大、结构更紧凑的类球状蜡晶絮凝体的形成,进而显着抑制蜡晶三维网络结构的构建,使降凝剂与沥青质对蜡油低温流变性改善产生优异的协同效果;(5)基于上述协同作用机理,论文在沉淀分离得到沥青质缔合颗粒的基础上,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基于天然缔合沥青质颗粒的复合降凝剂并发现该复合降凝剂的作用性能更优异。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初步建立了微/纳米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新型高效含蜡原油降凝剂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杰,冀璐[7](2018)在《苏丹3/7区输油管线原油降凝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丹3/7区块原油凝点高,流动性差,导致输油管线输油能力下降,已经影响油田生产和管输安全,针对苏丹3/7区输油管线原油,本文对四类35种降凝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含氮聚合物类降凝剂JNM05降凝效果最好,其次为酸酐类降凝剂降凝JNH06,再次为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JNE12,EVA类降凝剂对其降凝效果较差;降凝幅度随着处理温度先增加后不变,最佳处理温度为90℃;降凝幅度随着加剂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加剂量为1000mg/L时,含氮聚合物类降凝剂JNM05使苏丹3/7区管输原油凝点降低最大为9℃。

史鑫[8](2018)在《PMSQ/EVA复合降凝剂对青海含蜡原油作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向含蜡原油中添加聚合物型降凝剂,可以有效提高管道输送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传统降凝剂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以及传统降凝剂本身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降凝剂对含蜡原油改性效果不理想、热稳定性差、抗剪切性差等方面。本文以青海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型号的EVA降凝剂,通过凝点和粘度实验,筛选出效果最好的降凝剂EVA2806,采用熔融共混法将EVA与不同粒径的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MSQ)微球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复合降凝剂。通过DSC、TGA、SEM和偏光显微镜对复合剂的结晶性、热稳定性以及分散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MSQ微球在EVA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在EVA中掺杂PMSQ微球可以改善降凝剂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通过实验确定向原油中添加EVA2806的最优热处理温度为60℃,最优加剂量为50ppm,可将原油凝点降低至21℃,平均降粘率为90.10%。随后考察了单独添加10 ppm不同粒径的PMSQ微球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PMSQ微球时,原油的凝点不变,仍然为31℃,表观粘度有小幅度升高。最后选用EVA2806和不同粒径(500 nm、2μm、5μm、7μm和10μm)的PMSQ微球在不同的比例(1%、2%、5%、10%和20%)下复配。通过凝点测量、流变实验、DSC和偏光显微观察等手段研究了复合降凝剂对原油结晶特性与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粒径为2μm的PMSQ和EVA以5%的比例复合,制备的PMSQ/EVA复合剂效果最好,可将凝点降低至19℃,平均降粘率为93.73%。最后,论文通过模拟管流剪切、过泵剪切、重复加热和时效性,评价了管输工况对降凝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凝剂的油样经过管流剪切,仍然具有良好的效果,复合剂的效果仍然优于EVA;加剂油样经过短时间的高速剪切,油样在20℃下的表观粘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降凝剂也不会失效,且复合降凝剂的效果仍然优于EVA;重复加热使加剂油样的流变性有一定程度的恶化,当重复加热温度为45℃时,粘度增幅最大;降凝剂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和不加剂原油相比,流变性仍有明显改善。

户凯[9](2018)在《石克和克独管线降凝剂评价及冬季运行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油田原油产量出现下降,造成石克和克独管线原油输量相比往年减少。为保证冬季管道安全经济运行,两条管道均采用添加降凝剂输送工艺。因此,使用优选出的具有良好稳定性的降凝剂,通过实验研究优化管道输送工艺,确定出更为安全经济的运行方案。本文通过室内评价实验和管输模拟实验分别对石克线和克独线所用降凝剂进行稳定性评价和冬季加剂运行情况模拟。在冬季到来之前还对两条管线进行了现场加剂实验,并确定了冬季加剂运行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石克线和克独线所用降凝剂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管输模拟实验也表明降凝剂有较好的改性效果。石克线冬季加剂运行时,石西站出站温度应当控制在55℃以上,加剂量应当控制在30ppm以上,冬季运行时石克中间站无需加热。克独线冬季加剂运行时,总站出站和四泵站出站温度应当控制在55℃以上,总站出站加剂量应当控制在20ppm以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六泵站是否需要启用加热炉。对石克线和克独线冬季加剂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后,每年至少可节省生产运行费用78.46万元。另外,本文建立了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BRANN)模型来预测剪切作用后的加剂改性原油凝点和黏度。BRANN模型预测得到的凝点平均绝对误差(MAE)均不大于0.86℃,预测的黏度或表观黏度(共1140组数据)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3.93%。

杜江[10](2018)在《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日益开采与消耗,约占全球原油储量70%的稠油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如何高效开发利用稠油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稠油高黏度的特性对其长距离管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通过各种技术来降低稠油黏度。本文依据分子设计理论以及油样特性,合成制备了一种能够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的油溶性降黏剂,可为稠油的储运提供帮助。本文以新疆某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对原油的密度、黏度、含水量、酸值、族组成等基础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两种多元共聚物,并考察了聚合物的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和溶剂及聚合物添加量等因素对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此外,将降黏效果较好的降黏剂与多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并对复合型油溶性降黏剂的协同作用进行了考察,确定了降黏剂的最佳配比,并初步研究了油溶性降黏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待测油样属于高酸稠油,胶质含量高而沥青质含量很低。相较于以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酰胺合成的四元共聚物AMSZ,以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X m合成的三元共聚物ASXm对目标稠油的降黏效果更好。ASXm的最佳聚合条件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Xm的摩尔比为9∶5∶1.5,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80℃,引发剂与溶剂的添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0%和480%,混合溶剂中甲苯与Ys的质量比为8∶3。聚合物ASXm与表面活性剂OP-10的复配效果最好,复合型油溶性降黏剂中二甲苯、ASXm、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分别为稠油质量的25‰、1‰、15‰,在50℃时,降黏剂的净降黏率为56.21%,表观降黏率为72.83%。证实了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机理中的确存在聚合物分子与胶质和沥青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苏丹油田管输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丹油田管输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高凝原油输送过程中能耗大
        1.1.2 高凝原油管道运行参数的优化
    1.2 降凝剂综述
        1.2.1 降凝剂的基本类型
        1.2.2 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分析
    1.3 高凝原油管道优化研究
        1.3.1 国内外原油管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原油管道优化研究现状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低温输送能耗优化模型
    2.1 基本假设
    2.2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系统能耗分析
        2.2.1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热能消耗
        2.2.2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压能消耗
        2.2.3 高凝原油加剂管输系统的药剂费用消耗
    2.3 优化变量
    2.4 约束条件
        2.4.1 水力约束
        2.4.2 热力约束
        2.4.3 降凝剂浓度约束
    2.5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优化数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高凝原油降凝剂优选及加剂条件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油样
        3.1.2 .实验药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加剂原油制备
    3.2 降凝剂降凝效果实验研究
        3.2.1 加剂种类及浓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3.2.2 加剂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3.3 降凝剂降粘效果实验研究
        3.3.1 加剂类型对降凝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3.3.2 加剂浓度对降凝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3.4 加剂原油粘温方程的建立
        3.4.1 粘温方程的确定
        3.4.2 粘温方程参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
    4.1 高凝原油基本物性参数
        4.1.1 高凝原油相对密度
        4.1.2 高凝原油比热容
        4.1.3 高凝原油凝点
        4.1.4 高凝原油粘度
    4.2 高凝原油管道加剂优化运行参数分析
        4.2.1 埋地管道径向传热特性分析
        4.2.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2.1.2 非稳态热力管道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4.2.1.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4.2.1.4 模拟结果分析
        4.2.2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沿程温降分析
        4.2.2.1 总传热系数
        4.2.2.2 运行参数对管道沿程温降影响
        4.2.4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沿程压降分析
        4.2.4.1 输油管道沿程流态分析
        4.2.2.2 运行参数对管道沿程压降影响
    4.3 高凝原油加剂管道输送系统能耗费用分析
        4.3.1 加热炉能耗分析
        4.3.1.1 热负荷
        4.3.1.2 加热炉热效率
        4.3.1.3 燃料消耗量
        4.3.2 输油泵能耗分析
        4.3.2.1 输油泵耗电量计算
        4.3.2.2 输油泵特性方程拟合
        4.3.2.3 输油泵扬程
        4.3.3 降凝剂加剂量计算
        4.3.4 加剂管输系统综合费用分析
        4.3.4.1 不同加剂条件下的综合能耗费用
        4.3.4.2 低温环境下加剂管输综合能耗费用
    4.4 本章小结
5 高凝原油管输系统加剂运行优化计算软件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配置
        5.1.1.1 软件要求
        5.1.1.2 硬件要求
        5.1.2 软件结构
        5.1.3 软件功能
    5.2 软件工作界面
        5.2.1 软件主界面
        5.2.2 数据输入界面
        5.2.3 计算结果显示
    5.3 本章小结
6 高凝原油输送管线加剂运行实验测试
    6.1 丁义线运行概况简介
    6.2 现场管路实验方案设计
        6.2.1 实验对象及所需实验装置
        6.2.2 实验前注意事项
        6.2.3 实验步骤
        6.2.4 实验不足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1 实验数据采集
        6.3.2 实验数据分析
    6.4 降凝剂对原油破乳影响实验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步骤
        6.4.3 实验数据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降凝剂的种类
    1.1 表面活性剂型降凝剂
    1.2 共聚物型降凝剂
    1.3 复配型降凝剂
2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2.1 共晶理论
    2.2 吸附理论
    2.3 晶核理论
    2.4 抗凝胶化机理
    2.5 溶解原理
    2.6 共晶-吸附机理
    2.7 自降凝作用机理
3 降凝剂的选择
    3.1 碳链匹配原则
    3.2 苯环结构原则
    3.3 极性适应原则
4 原油降凝剂存在的问题
5 原油降凝剂的发展与改进方向
    5.1 深入研究降凝机理
    5.2 研制新型降凝剂
        5.2.1 纳米降凝剂
        5.2.2 接枝共聚型降凝剂
        5.2.3 多支链、空间结构对称型降凝剂
        5.2.4 复配型降凝剂
    5.3 化学与其他领域协同降凝技术
6 结论

(3)苏丹Neem油田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2 Neem油田原油物性及析蜡特性
    2.1 Neem原油物性参数
    2.2 Neem原油析蜡特性
        2.2.1 析蜡特性曲线(图1)
        2.2.2 累计析蜡量曲线(图2)
3 降凝剂研制与应用
    3.1 降凝剂制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步骤
    3.2 降凝剂室内评价实验
        3.2.1 实验仪器
        3.2.2 评价实验方法
    3.3 瓶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类型降凝剂降凝效果对比
        3.3.2 不同类型降凝剂降黏效果对比
    3.4 加剂前后Neem原油蜡晶变化
    3.5 最佳加剂浓度
4 现场应用实例
5 结论

(4)掺稠油与加降凝剂对含蜡原油协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凝剂机理
        1.2.2 管流剪切
        1.2.3 取样过阀剪切
        1.2.4 重复加热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含蜡原油降凝剂室内评价及管输模拟实验
    2.1 石克线和石南21#线原油管道概况
        2.1.1 石克线
        2.1.2 石南21#线
    2.2 降凝剂室内评价方法
    2.3 石克线降凝剂再筛选
        2.3.1 石克线降凝剂初步筛选
        2.3.2 石克线降凝剂效果评价
    2.4 石南21#线降凝剂室内评价
        2.4.1 石南21#线降凝剂使用条件优选
        2.4.2 石南21#线降凝剂效果评价
    2.5 室内管输模拟实验方法
        2.5.1 实验理论依据
        2.5.2 实验装置
        2.5.3 剪切模拟装置的标定
    2.6 石克线管输模拟实验
    2.7 石南21#线管输模拟实验
    2.8 小结
第3章 石克线现场实验及陆石原油和石南原油掺稠油室内实验
    3.1 石克线现场实验
        3.1.1 石克线现场实验方案
        3.1.2 石克线现场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陆石原油和石南原油掺稠油实验
        3.2.1 掺稠油实验方案
        3.2.2 陆石原油掺混车510#原油结果及分析
        3.2.3 石南原油掺混车510#原油结果及分析
        3.2.4 掺混原油加剂结果及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混油和加剂混油流动性的影响
    4.1 热历史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1.1 现场实验时热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1.2 热历史对加剂原油凝点的影响
        4.1.3 热历史对掺稠油后原油凝点的影响
        4.1.4 热历史对加剂混油凝点的影响
    4.2 剪切历史对原油流动性影响
        4.2.1 现场实验时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2.2 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凝点的影响
        4.2.3 剪切历史对掺稠油后原油凝点的影响
        4.2.4 剪切历史对加剂混油凝点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原油降凝剂种类
    3.1 表面活性剂型降凝剂
    3.2 聚合物型降凝剂
    3.3 复配型降凝剂
4 原油降凝剂降凝机理
5 原油降凝剂在现场的应用
6 原油降凝剂存在的问题
7 结束语

(6)微/纳米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含蜡原油研究进展
        1.2.2 含蜡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
        1.2.3 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4 聚合物/微纳米复合降凝剂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无机微/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改性纳米粘土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2.3.1 改性纳米粘土的结构表征
        2.3.2 改性纳米粘土在油相中的分散状态
        2.3.3 改性纳米粘土对蜡油流变性的影响
    2.4 有机-无机杂化微球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研究
        2.4.1 PMSQ微球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2.4.2 PAMSQ微球的结构表征及其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2.4.3 有机-无机杂化微球改善蜡油流变性的机理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性纳米粘土的复合降凝剂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溶液共混法制备的POA/纳米粘土复合降凝剂研究
        3.3.1 复合降凝剂的结构表征
        3.3.2 复合降凝剂在油相中的分散状态
        3.3.3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3.3.4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结晶放热特性的影响
        3.3.5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3.3.6 POA/纳米粘土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机理讨论
    3.4 熔融共混法制备的POA/纳米粘土复合降凝剂研究
        3.4.1 复合降凝剂的结构表征
        3.4.2 复合降凝剂在油相中的分散状态
        3.4.3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3.4.4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结晶放热特性的影响
        3.4.5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3.4.6 POA/纳米粘土复合降凝剂对蜡油胶凝结构的影响机理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硅氧烷微球的复合降凝剂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基于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MSQ)微球的复合降凝剂研究
        4.3.1 微量单独的PMSQ微球对蜡油体系低温流变曲线的影响
        4.3.2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4.3.3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结晶放热特性的影响
        4.3.4 复合降凝剂对蜡晶体系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4.3.5 油相中EVA降凝剂在PMSQ微球表面的吸附行为
        4.3.6 EVA/PMSQ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改善机理讨论
    4.4 基于氨基修饰的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AMSQ)微球的复合降凝剂研究
        4.4.1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4.4.2 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结晶放热特性的影响
        4.4.3 EVA/PAMSQ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4.4.4 油相中EVA降凝剂在PAMSQ微球表面的吸附行为
        4.4.5 EVA/PAMSQ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改善机理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天然缔合沥青质胶粒的复合降凝剂理论与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蜡油组成特性对缔合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流变性的影响
        5.3.1 沥青质在油相中的分散状态
        5.3.2 脱沥青质油对蜡油凝点的影响
        5.3.3 蜡含量对缔合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流变性的影响
        5.3.4 降凝剂与缔合沥青质胶粒吸附特性研究
        5.3.5 蜡晶表面溶剂化层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5.3.6 缔合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流变性的机理探讨
    5.4 降凝剂特性对缔合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流变性的影响
        5.4.1 降凝剂极性基团含量的影响
        5.4.2 降凝剂浓度的影响
        5.4.3 降凝剂结构的影响
    5.5 沥青质特性对缔合沥青质胶粒与降凝剂协同改善蜡油流变性的影响
        5.5.1 沥青质极性的影响
        5.5.2 沥青质浓度的影响
        5.5.3 沥青质结构的影响
    5.6 基于天然缔合沥青质颗粒的复合降凝剂研究
        5.6.1 EVA/沥青质复合降凝剂的结构表征
        5.6.2 EVA/沥青质复合降凝剂对蜡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苏丹3/7区输油管线原油降凝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性能测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型号降凝剂的降凝效果
    2.2 不同处理温度下降粘剂降凝效果
    2.3 不同降凝剂加药浓度的降凝效果
3 结束语

(8)PMSQ/EVA复合降凝剂对青海含蜡原油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降凝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降凝剂的种类
        1.1.2 降凝剂的结构特征及降凝机理
        1.1.3 传统降凝剂的局限性
    1.2 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1.3 PMSQ微球简介和应用领域
        1.3.1 PMSQ微球简介
        1.3.2 PMSQ微球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方法及材料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油样基本物性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2.1 实验油样预处理
        2.2.2 实验油样的密度测定
        2.2.3 气相色谱碳数分析
        2.2.4 复合降凝剂的制备方法
        2.2.5 降凝剂评价内容及方法
        2.2.6 加剂/不加剂原油的DSC分析
        2.2.7 蜡晶微观形貌特性研究
第三章 复合降凝剂的制备和表征
    3.1 实验用降凝剂简介
    3.2 EVA结晶性能表征
    3.3 实验用微纳米材料简介
    3.4 实验用PMSQ微球表征
        3.4.1 PMSQ微球的FT-IR表征
        3.4.2 PMSQ微球的TEM表征
        3.4.3 PMSQ微球的接触角表征
        3.4.4 PMSQ微球的分散性研究
    3.5 复合降凝剂的制备
    3.6 复合降凝剂表征
        3.6.1 复合降凝剂的结晶性能表征
        3.6.2 复合降凝剂的热稳定性表征
        3.6.3 复合降凝剂的SEM表征
        3.6.4 复合降凝剂的分散性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凝剂对青海含蜡原油作用规律研究
    4.1 EVA单剂改性实验
        4.1.1 最优型号筛选
        4.1.2 最优热处理温度筛选
        4.1.3 最优加剂量筛选
        4.1.4 EVA降凝剂改善青海含蜡原油流变机理研究
    4.2 单独添加不同粒径PMSQ对原油流变性影响
        4.2.1 单独添加不同粒径PMSQ对凝点影响
        4.2.2 单独添加不同粒径PMSQ对表观粘度影响
    4.3 PMSQ粒径对复合剂的性能影响
        4.3.1 PMSQ粒径对添加复合剂油样凝点的影响
        4.3.2 PMSQ粒径对添加复合剂油样表观粘度的影响
        4.3.3 PMSQ粒径对添加复合剂油样粘弹性的影响
    4.4 PMSQ复合比例对复合剂性能的影响
        4.4.1 PMSQ复合比例对添加复合剂油样凝点的影响
        4.4.2 PMSQ复合比例对添加复合剂油样表观粘度的影响
        4.4.3 PMSQ复合比例对添加复合剂油样粘弹性的影响
        4.4.4 PMSQ复合比例对添加复合剂油样屈服值的影响
    4.5 加剂原油全粘温曲线
    4.6 复合降凝剂改善青海含蜡原油流变机理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管输工况对复合降凝剂性能影响
    5.1 管流剪切对降凝剂性能影响
        5.1.1 管流剪切对不同种类降凝剂性能影响
        5.1.2 剪切速率对复合剂性能影响
    5.2 高速剪切对降凝剂性能影响
        5.2.1 高速剪切对不同种类降凝剂性能影响
        5.2.2 剪切温度对复合剂性能影响
        5.2.3 剪切强度对复合剂性能影响
    5.3 重复加热对降凝剂性能影响
        5.3.1 重复加热对不同种类降凝剂性能影响
        5.3.2 重复加热温度对复合剂性能影响
    5.4 降凝剂的时效性
        5.4.1 不同种类降凝剂的时效性
        5.4.2 复合剂的时效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石克和克独管线降凝剂评价及冬季运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泵剪切
        1.2.2 管流剪切
        1.2.3 取样过阀剪切
        1.2.4 重复加热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含蜡原油降凝剂室内评价及管输模拟实验
    2.1 石克线和克独线原油管道概况
        2.1.1 石克线
        2.1.2 克独线
    2.2 降凝剂室内评价方法
    2.3 石克线降凝剂室内评价
        2.3.1 石克线降凝剂使用条件优选
        2.3.2 石克线降凝剂效果评价
        2.3.3 石克线陆石原油黏温数据
    2.4 克独线降凝剂室内评价
        2.4.1 克独线降凝剂使用条件优选
        2.4.2 克独线降凝剂效果评价
        2.4.3 克独线管输原油黏温数据
    2.5 室内管输模拟实验方法
        2.5.1 实验理论依据
        2.5.2 实验装置
        2.5.3 剪切模拟装置的标定
    2.6 石克线管输模拟实验
    2.7 克独线管输模拟实验
    2.8 小结
第3章 石克线和克独线现场实验
    3.1 石克线现场实验
        3.1.1 现场实验方案
        3.1.2 现场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克独线现场实验
        3.2.1 现场实验方案
        3.2.2 现场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3.1 经济效益
        3.3.2 社会效益
    3.4 小结
第4章 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1 热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1.1 现场实验时热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1.2 实验室研究热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的影响
    4.2 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影响
        4.2.1 现场实验时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4.2.2 实验室研究剪切历史对加剂原油流动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剪切作用后加剂原油凝点和黏度预测方法研究
    5.1 预测模型简介
        5.1.1 数学模型
        5.1.2 神经网络模型
    5.2 剪切作用后加剂原油凝点预测方法研究
        5.2.1 BRANN模型建立
        5.2.2 算例与分析
    5.3 剪切作用后加剂原油黏度预测方法研究
        5.3.1 BRANN模型建立
        5.3.2 算例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剪切模拟实验数据
附录B 管输原油累计析蜡量
附录C BRANN模型MATLAB程序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稠油定义及特点
        1.2.1 稠油定义
        1.2.2 稠油特点
    1.3 稠油高黏度原因
    1.4 国内外稠油降黏技术
        1.4.1 加热降黏技术
        1.4.2 掺稀降黏技术
        1.4.3 改质降黏技术
        1.4.4 超声波降黏技术
        1.4.5 乳化降黏技术
        1.4.6 油溶性降黏技术
    1.5 油溶性降黏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稠油基础物性的测定及降黏剂分子设计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稠油基础物性测定
        2.3.1 稠油含水量的测定
        2.3.2 稠油密度的测定
        2.3.3 稠油酸值的测定
        2.3.4 稠油四组分含量的测定
        2.3.5 稠油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测定
        2.3.6 稠油黏温性质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原油基础性质测定结果及分析
        2.4.2 原油四组分分析
        2.4.3 稠油流变性质分析
        2.4.4 降黏测试温度的选定
        2.4.5 重组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2.5 降黏剂分子的设计
        2.5.1 降黏剂的设计
        2.5.2 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原理
    2.6 合成方法的选择
        2.6.1 聚合方法的选择
        2.6.2 溶剂的选择
        2.6.3 引发剂的选择
    2.7 聚合物降黏性能的评价方法
        2.7.1 黏度的测定方法
        2.7.2 降黏效果的评价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元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聚合单体的确定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前期准备及合成步骤
        3.3.1 过氧化苯甲酰的纯化
        3.3.2 实验装置
        3.3.3 聚合物合成步骤
    3.4 四元聚合物的表征
    3.5 降黏剂降黏效果影响因素的考察
        3.5.1 四元聚合物单体配比的优化
        3.5.2 反应时间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3.5.3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3.5.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3.5.5 引发剂的加入方式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3.5.6 溶剂甲苯的加入量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3.5.7 聚合物添加量对其降黏效果的影响
    3.6 聚合物降黏稳定性的考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三元聚合物单体的选择
    4.2 三元聚合物的表征
    4.3 降黏剂降黏效果影响因素的考察
        4.3.1 单体配比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4.3.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4.3.5 溶剂甲苯与Ys的加入比例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4.3.6 溶剂加入量对聚合物降黏效果的影响
        4.3.7 聚合物的添加量对其降黏效果的影响
    4.4 降黏剂对不同原油的适应性
    4.5 聚合物降黏稳定性的考察
    4.6 油溶性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4.6.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4.6.2 复合型油溶性降黏剂的评价
    4.7 油溶性降黏剂降粘机理探究
        4.7.1 胶质和沥青质分子的结构特性
        4.7.2 胶质和沥青质与降黏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4.7.3 沥青质的层状堆叠结构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苏丹油田管输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凝原油加剂后管道流动特性研究及能耗分析[D]. 李洪松.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魏立新,宋洋,耿孝恒,王霁,李文忠,刘芳. 现代化工, 2021(03)
  • [3]苏丹Neem油田原油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J]. 李鑫源,刘拥政,齐羽佳,席作家,欧阳小虎,牛美飞,宋辉,曲畅,巩雁军. 当代化工, 2020(02)
  • [4]掺稠油与加降凝剂对含蜡原油协同作用的研究[D]. 王圣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A]. 张安石. 流变学进展——第十四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8
  • [6]微/纳米复合降凝剂改善蜡油体系流变性机理研究[D]. 姚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7]苏丹3/7区输油管线原油降凝剂研究[J]. 李杰,冀璐.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8(07)
  • [8]PMSQ/EVA复合降凝剂对青海含蜡原油作用效果研究[D]. 史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石克和克独管线降凝剂评价及冬季运行方案研究[D]. 户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杜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苏丹油田原油降凝剂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