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黏附细胞产生IL-1的研究

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黏附细胞产生IL-1的研究

一、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1](2021)在《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项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与防治的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约有3亿口人被确诊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100万,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二,并且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列第一,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防治工作对降低冠心病的病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展及临床事件整个过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反复验证,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转录组学的不断革新进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各种疑难疾病中揭开神秘面纱,有关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不在少数,这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夯实基础。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1,TUG1)首先是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中被发现,后来被证实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内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引起多种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凋亡等过程。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旨在为小陷胸加味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冠心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历史渊源及进展,揭示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中医辨证思路。基于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独特优势,从基因层面及分子生物学层面挖掘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可能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我们临床应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选取56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小陷胸加味汤组和对照组,小陷胸加味汤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陷胸加味汤,疗程均为30天,分别观察(1)临床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2)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及T波的变化;血管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分泌水平;(3)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所有入选对象取血6ml,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 TUG1,免疫学方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分泌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做相关分析。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及时效关系研究,探索小陷胸汤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制备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内皮损伤模型,MTT法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实验分为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分别应用运用培养基、空白组血清及最佳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 TU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内皮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义,明确提出在审明痰热互结病机的条件下,小陷胸汤能从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改善血管内皮治疗冠心病。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小陷胸加味汤组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6.4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O分泌水平上调(P<0.05),ET分泌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临床意义,小陷胸加味汤组出现1例胃痛(3.57%),2例腹胀(7.14%)。对照组出现2例头昏、头痛(7.14%),2例腹胀(7.14%)。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循环内皮细胞、ET的分泌水平、NO的分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ET分泌增加,NO分泌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3),与NO的分泌(r=-0.58,P=0.02)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ET的分泌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2,P=0.01)。4.小陷胸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以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改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的增值能力。最终选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干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24小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的平均值为1.00,在空白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8,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6,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p38、P-p38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量与p38、P-p38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r=0.997,P=0.048),(r=0.990,P=0.017)。结论:1.小陷胸加味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痰热互结证)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2.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进而减少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4.在审明病机的前提下,小陷胸加味汤可以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层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

杨一格[2](2021)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日趋严重,加重了大部分家庭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尤其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正时时刻刻威胁着现代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CHD的根本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的研究深入,证明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痰浊证在CHD中医证候中占比较高。因此,深入研究痰浊证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痰浊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进行指标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表达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的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并采集患者 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临床检验指标,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进而探究冠心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同时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与非痰浊证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探究冠心病痰浊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痰浊证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生物学基础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综合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并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健康体检对象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照《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浊证组(80例)与非痰浊证组(40例)。所有受试者入院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通过技术分离出血清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应用ELISA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水平,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人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并同时收集整理所有入组受试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T、ALT、Scr、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相关临床检验数据。所得数据录入EpiData后再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组间具有差异性,P<0.01代表组间极具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1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冠心病组分为两组,其中痰浊证组80例,非痰浊证组4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痰浊证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1.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13± 2.83 μg/ml VS 8.92±3.72 μg/ml,P<0.01;RAGE:226.91± 87.56pg/ml VS 178.02± 78.16pg/ml,P<0.01;MDA:4.55±1.18nmol/ml VS 3.80± 1.13nmol/ml,P<0.01);血清 SOD、GSH-Px 水平下降(SOD:125.12±30.23 U/ml VS 153.58±25.87 U/ml,P<0.01;GSH-Px:1023.25± 216.31 U/ml VS 1146.49± 197.68 U/ml,P<0.01)。2.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C、TG、LDL-C、BMI、H-CRP、HbAlc水平升高(TC:4.02±0.81 mmol/LVS 3.55±1.11 mmol/L,P<0.05;TG:1.47±0.59 mmol/L VS 1.03± 0.46 mmol/L,P<0.01;LDL-C:2.75± 0.78 mmol/L VS 2.31± 0.62 mmol/L,P<0.01;BMI:24.39± 1.92 kg/m2 VS 21.88± 1.59 kg/m2,P<0.01;H-CRP:2.28±1.61 mg/dL VS 1.04±0.28 mg/dL,P<0.01;HbAlc:6.69±1.20%VS 5.57 ±0.10%,P<0.01);HDL-C水平下降(HDL-C:1.02±0.26mmol/L VS 1.37±0.36 mmol/L,P<0.01)。3.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85± 0.70 VS 1.07±0.17,P<0.01;FoxO 1 mRNA:1.20± 0.58 VS 0.75±0.36,P<0.01)。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TG、LDL-C、HbAlc 呈正相关,与 HDL-C、SOD 和 GSH-Px呈负相关。5.二元 logistics 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与 AGEs、RAGE、MDA、SOD、GSH-Px、RAGE mRNA 和 FoxO1 mRNA 关系密切。6.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63± 2.43 μg/ml VS 11.13±3.31 μg/ml,P<0.05;RAGE:249.71±82.70 pg/ml VS 181.30± 79.63 pg/ml,P<0.01;MDA:4.71±1.30 nmol/ml VS 4.25± 0.82 nmol/ml,P<0.05);血清SOD、GSH-P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7.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LDL-C、BMI、H-CRP水平升高(LDL-C:2.90±0.82 mmol/L VS 2.46±0.60 mmol/L,P<0.01;BMI:24.68±1.84 kg/m2VS 23.81±1.97kg/m2,P<0.05;H-CRP:2.61±1.68mg/dLVS 1.62±1.21 mg/dL,P<0.01);TC、TG、HbAlc、HDL-C 无明显差异(P>0.05)。8.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97±0.55 VS 1.61±0.89,P<0.01;FoxO1 mRNA:1.29±0.63 VS 1.03±0.42,P<0.05)。9.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LDL-C、TG、HbAlc 呈正相关。10.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 关系密切。结论: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氧化应激启动,抗氧化能力受损,处于炎症因子激活与脂质过氧化状态。2.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上调。3.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且血清中炎症性氧化产物聚集。4.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且与非痰浊证组比较,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更高。

张宽心[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6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4例(DFU组),无糖尿病足溃疡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T2DM组),同期随机筛选医院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定义为NC组。对比3组受试者PLR、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PLR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DFU组患者PLR(119.35±33.84vs99.98±20.36;171.19±60.73vs99.98±20.36)、吸烟比例、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水平更高,高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低(均P<0.05);与T2DM组比较,DFU组患者PLR(171.19±60.73 vs 119.35±33.84)、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水平更高,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低(均P<0.05)。不同足溃疡Wagner分级患者的P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R随着Wagner分级级别升高呈增加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正相关性,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负相关性(均P<0.05),其中PLR与足溃疡Wagner分级相关性程度最高(r=0.504,P<0.001)。在所有T2DM患者中,以是否合并DFU作为因变量,在校正了多种传统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OR=1.029,95%CI:1.019~1.039,P<0.001)、吸烟(OR=2.022,95%CI:1.013~4.036,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1.361,95%CI:1.144~1.620,P=0.001)仍均是DFU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T2DM患者中,ROC曲线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PLR预测DFU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95%CI:0.714~0.839,P<0.001);PLR预测DFU最佳临界值为147.6,其诊断DFU的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80.4%。结论PLR在DFU患者中显着升高,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正相关,可推荐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估DFU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志物。

聂晓宇,朱国斌[4](2021)在《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导致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脂质沉积及血管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大病理表现,内皮细胞过度凋亡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大特点,大量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是近年来发现的区别于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的CD4+T细胞亚群,且已证明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王鹏[5](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鲁齐林[6](2020)在《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本哲学观,整体观哲学强调人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与局部在生理与病理中都存在相互联系及影响。近年来2型糖尿病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热门领域。祖国医学在早期亦介绍此全身影响性疾病消渴对局部腰痹病存在影响,并提示两者的媒介因素可能是血瘀。现代炎症反应概念是祖国医学血瘀内涵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也是结缔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脊柱局部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黄韧带肥厚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中药在其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研究。目的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局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患者中椎管内黄韧带等重要参数的影响;通过人体黄韧带组织检测及病理分析、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在黄韧带中含量、对应黄韧带病理学改变以及MIF对黄韧带效应细胞的促炎性机理,阐明血瘀理论概念下的炎症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从瘀而治”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MIF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干预效应。方法第一部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来(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人。在双盲前提下测量并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DM-)两组人群之间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的情况,研究两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前瞻性设计:在2018年8月27日-2019年5月29日,结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所有脊柱外科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根据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分为DM+组和DM-组。40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20例(DM+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55±2.41岁,BMI:25.62±0.785,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4例,L5/S1水平4例,L3/L4水平2例;非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85±3.78岁,BMI:23.60±0.643,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5例,L5/S1水平3例,L3/L4水平2例。术前根据Jong-Beom Park黄韧带测量方法在腰椎MRI水平面上测量手术节段黄韧带厚度。术中40例黄韧带样本完整取出后按左右侧分为a、b两份(a份干冰盒收集后冻存、b份予以甲醛固定),a份采用ELISA技术检测MIF及相关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b份采用Masson染色及IHC染色后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片进行量化。运用影像、生化、统计方法来对比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NIH3T3细胞进行常规方法复苏、培养、传代(实验用3-5代)进行体外细胞实验。1.正常(5mM葡萄糖)与高糖(25mM葡萄糖)浓度刺激NIH3T3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MIF的表达差异及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2.引入外源性MIF(重组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MIF),按浓度设置为N正常浓度对照组(2 ng/ml)、L低浓度组(4 ng/ml)、M中浓度组(10ng/ml)、H高浓度组(50 ng/ml)刺激NIH3T3细胞进行研究:(1)48h时间点光镜下观察比较不同浓度rmMIF对NIH3T3细胞增殖生长形态的影响;(2)分别在0、24、48、72h时间点予以CCK-8法检测对比四组之间A450值(酶标仪下450nm处的吸光度值);(3)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成纤维细胞增殖S期情况。3.设置正常浓度rmMIF(2ng/ml)、高rmMIF浓度(50ng/ml)、高rmMIF浓度+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三组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对比三组之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第四部分:NIH3T3细胞体外实验,分组设计:A组(无处理组)、B组(刺激组)加rm MIF(50ng/ml)、C组(抑制剂组)加rm MIF(50ng/ml)+ISO-1(20μM)、D组(姜黄素组)加rm MIF(50ng/ml)+姜黄素(20μM)与DMEM培养液一并置37℃、5%CO2孵箱培养48 h,分别采用:(1)CCK-8检测法在48h对无处理组、刺激组、姜黄素组三组用酶标仪测450 nm处的吸光度值(A450值);(2)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炎症介质(TGF-β1、MMP-13、IL-1β、IL-6、TNF-α)及胶原蛋白(COL-1、COL-3)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黄韧带厚度为(5.23±0.71)mm vs(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 vs(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 vs(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DM+组vs DM-组:黄韧带厚度为(5.567±1.090)vs(4.828±0.552)mm;MIF含量为(312.105±80.820)vs(210.363±62.182)pg/mg protein;TGF-β1含量为(2728.121±890.373)vs(2170.131±689.459)pg/mg protein;MMP-13含量为(564.167±189.391)vs(379.841±101.363)pg/mg protein;IL-1β含量为(15.585±5.797)vs(10.785±2.787)pg/mg protein;IL 6含量为(17.238±4.449)vs(12.523±2.842)pg/mg protein;TNF-α含量为(13.947±4.688)vs(9.829±2.616)pg/mg protein;Masson染色后的胶原纤维胶原容积分数为(50.354±9.762)vs(41.803±5.873);IHC中MIF阳性染色IOD为(2808.882±699.779)vs(1615.892±408.609)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中MIF阳性染色棕色颗粒分布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胞质内以及基质中,而且此病理现象在DM+组内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黄韧带内的MIF浓度与厚度呈正相关(r=0.768,P=0.000)。第三部分:1.相比于正常糖浓度,体外高糖浓度下培养的NIH3T3细胞对MI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且48h时间点高糖浓度组NIH3T3细胞增殖明显。2.(1)光镜下可见同一时间点(48h)不同rm MIF浓度组间NIH3T3细胞生长呈现差异,rm MIF刺激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大;(2)CCK-8检测显示:正常、低、中、高rm MIF浓度组间A450值(48h)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浓度对照组相比,低、中、高rm MIF浓度组增殖活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rm MIF浓度增加各组内S期的细胞占比增多。3.rm MIF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经Rho途径抑制剂阻滞后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第四部分:CCK-8检测显示:刺激组较无处理组A450值高(P<0.05),姜黄素组较刺激组A450值降低(P<0.05),姜黄素组与无处理组A4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刺激组较A无处理组各因子胶原m RNA及蛋白表达更高(P<0.05);D姜黄素组较B刺激组的表达降低(P<0.05);D姜黄素组与C抑制剂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人群中,黄韧带肥厚等3种参数退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尤其是黄韧带肥厚的易感因素。揭示全身代谢性因素可对腰椎局部产生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理论;2.在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内发现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更高,其中MIF含量与黄韧带厚度呈正相关。在合并2型糖尿病组内黄韧带样本内存在更明显的弹力纤维降解及胶原纤维增生现象,而且该组人群MIF的含量高且在黄韧带中的分布更加广泛。3.高糖环境刺激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MI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MIF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在介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病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MIF促进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纤维增生可能是黄韧带瘢痕修复致其肥厚的重要部分。炎症反应包括炎性损伤及修复两重要部分,其是中医血瘀理论的主要内涵之一;4.活血化瘀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可有效地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炎性及促增殖效应,这表明姜黄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机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血瘀是消渴影响腰痹病的重要媒介因素且活血化瘀药遵循中医“从瘀而治”理论可能是此类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腰椎黄韧带肥厚寻找有效干预方法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庄建彬[7](2020)在《circCHFR调控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ircCHFR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验证circCHFR调控VSMCs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深入探讨circCHFR/mi R-214-3p/Wnt3/β-catenin途径在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方法运用ox-LDL诱导VSMCs构建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circCHFR相对表达水平;核糖核酸酶R(RNase R)酶切实验和RNA核浆分离实验明确circCHFR的稳定性及核质定位;通过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ircCHFR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ircCHFR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ircCHFR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circCHFR对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同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通过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ircCHFR对细胞中Wnt3表达的影响;通过MTT实验、平板克隆、流式细胞仪、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Wnt3对ox-LDL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ELISA法检测Wnt3对ox-LDL诱导的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Wnt3对ox-LDL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q RT-PCR明确circCHFR直接靶向mi R-214-3p;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q RT-PCR及Western blot明确mi R-214-3p直接靶向Wnt3;通过MTT实验、平板克隆、流式细胞仪、Transwell小室和ELISA实验明确mi R-214-3p和Wnt3对circCHFR作用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ircCHFR/mi R-214-3p/Wnt3是否对下游β-catenin存在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诱导VSMCs中circCHFR表达升高;RNase R酶切实验和RNA核浆分离实验结果表明circCHFR对RNase R酶具有耐受性,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敲减circCHFR逆转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在VSMCs中敲减circCHFR时,抑制Wnt3基因表达;敲减Wnt3能够逆转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circCHFR与mi R-214-3p靶向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共同转染p GL3-circCHFR和mi R-214-3p mimics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ox-LDL诱导VSMCs中mi R-214-3p表达降低,在VSMCs中敲减circCHFR时,促进mi R-214-3p表达;mi R-214-3p与Wnt3的3’UTR靶向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共同转染p GL3-Wnt3 3’UTR和mi R-214-3p mimics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在VSMCs转染mi R-214-3p mimics后,Wnt3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转染mi R-214-3p inhibitor后,Wnt3 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与ox-LDL+si-NC组比较,ox-LDL+si-circCHFR#1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浓度较少,细胞内ROS水平降低,SOD和Gpx活性增强,细胞中Wnt3 m RNA及Wnt3、nuclear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与ox-LDL+si-circCHFR#1+anti-mi R-NC组比较,ox-LDL+si-circCHFR#1+anti-mi R-214-3p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浓度升高,细胞内ROS水平升高,SOD和Gpx活性降低,细胞中Wnt3 m RNA及Wnt3、nuclear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与ox-LDL+si-circCHFR#1+pc DNA组比较,ox-LDL+si-circCHFR#1+Wnt3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浓度升高,细胞内ROS水平升高,SOD和Gpx活性降低,细胞中Wnt3m RNA及Wnt3、nuclear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结论CircCHFR在ox-LDL诱导的VSMCs中表达升高,敲减circCHFR能够逆转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circCHFR对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是通过吸附mi R-214-3p,进而影响Wnt3/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实现的。

程妍[8](2020)在《IL-27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冠心病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可知,随着环境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占城乡居民疾病死亡原因构成的40%以上,且今后十年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基础。已知炎症学说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过表达可引起T细胞表达失衡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由T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可直接参与冠心病的炎症反应。前期实验表明,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可能对IL-17的表达有调控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IL-27在冠心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具体作用途径仍不明确。已知IL-27受体上有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结合位点,IL-27作为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STAT,进而通过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转录与表达[2-3]。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 JAK/STAT 下游信号分子,激活后可介导T细胞功能抑制和耗竭,参与冠心病炎症反应,维持机体免疫自稳[4]。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经IL-27处理前后STAT1和STAT3 mRNA、PD-L1蛋白以及IL-17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究IL-27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途径。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实验组,实验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体检中心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抗凝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得到淋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STAT1和STAT3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PD-L1蛋白以及IL-17炎症因子的表达。随后用50ng/ml人重组IL-27和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经IL-27培养前后STAT1和STAT3 mRNA、PD-L1蛋白以及IL-17的表达变化。结果1、冠心病患者SA组、UA组和AMI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P<0.05)。实验组加入IL-27共培养后,各实验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处理前显着升高(P<0.05)。2、冠心病患者SA组、UA组和AMI组STA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加入IL-27共培养后,各实验组STA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3、冠心病患者SA组、UA组和AMI组PD-L1蛋白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组加入IL-27共培养后,各实验组PD-L1蛋白表达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4、冠心病患者UA组和AMI组IL-17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SA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加入IL-27共培养后,各实验组IL-17表达水平较处理前降低(P<0.05)。结论IL-27可能主要通过调控STAT1信号通路在冠心病患者中起作用,通过上调STAT1 mRNA的表达,刺激下游信号分子PD-L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因子IL-17的水平,缓解冠心病的炎症反应。IL-27作为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治疗靶点。

熊丽林[9](2019)在《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PM2.5是一种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其化学成分多样、复杂的混合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虽然目前研究揭示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及继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血管毒效应的重要机制,但是关注点大多集中在PM2.5导致了炎性效应后果上。对于血管炎症级联反应如何激发,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等血管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来源及受哪些因素调控,以及炎性因子如何作用于血管内皮引起内皮功能紊乱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评价PM2.5毒性效应时,仅仅考虑颗粒物本身还不够,还应充分评估其化学成分的毒性效应。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大气PM2.5对南京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关系研究为切入点,通过人群健康效应大数据、固定群组人群重复测量观察、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RNA转录组测序,并在人群调查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进一步深入探讨PM2.5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作用机制,以寻找调控PM2.5炎性损伤级联反应的关键基因、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重要金属组分、评价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敏感指标及潜在的预防靶标,为PM2.5引起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一、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目的:了解2013-2017年南京市大气PM2.5日平均浓度及心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定量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各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南京市每日大气污染物资料(PM2.5、SO2、NO2、O3)、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资料,根据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广义相加模型,调整了长期时间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后,定量研究2013-2017年南京市PM2.5在夏季、冬季、过渡季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以及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死亡的影响,并计算PM2.5浓度增加每10μg/m3时,每日因各类疾病死亡人数的超额危险度。结果:(1)2013-2017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且所有大气污染物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均呈季节性变化,除O3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外,其余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2)单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从全年水平看,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43%(95%CI:0.080.78%)。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夏季高于冬季和过渡季,且4565岁组更为敏感。在心血管疾病病种分层中,PM2.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效应在滞后7天(Lag7)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增加1.02%(95%CI:0.401.64%);PM2.5对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的效应均在滞后当天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0%(0.591.60%)和1.11%(0.142.09%)。(3)在双污染物及多污染物模型中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对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的效应较单污染物模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污染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PM2.5可以增加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死亡风险,且以夏季、4565岁组更敏感,但没有观察到PM2.5与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关性。二、PM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目的:从人群水平探讨PM2.5及其金属成分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寻找导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主要金属成分,以及外周血中评价该类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重大活动保障期间政府采取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带来的大气质量暂时改善,选择一组31人健康中年人群,在南京青奥会举办前、举办期间及举办后进行连续5次纵向、多时点的重复测量研究;跟踪观察在此期间大气PM2.5及金属成分浓度、人群金属血清浓度,以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金属成分(Al、Cr、Mn、Hg、Sb、Pb、Cd、Ni、As)与相应血清金属间、PM2.5与细胞因子(IL-18、IL-10、IL-1β、TNF-α、CRP、MCP-1、P-selectin、ICAM-1、VCAM-1、sCD40L)间、各血清金属与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以此探讨PM2.5及金属成分对体内金属负荷的影响,以及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结果: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使得大气PM2.5浓度在青奥期间下降33.82%,PM2.5金属成分,除了Be外(75%的PM2.5样品Be浓度低于检测限),Al、Cr、Mn、Hg、Pb、Cd、Ni、Tl、Se、Sb和As浓度在青奥会期间均下降,下降幅度前6位的金属为Hg、Mn、As、Cd、Pb、Se,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7.85%、33.13%、30.77%、29.45%、18.89%和16.18%。青奥会后,PM2.5浓度及上述金属成分浓度均回升,上升幅度前6位金属为Cd、Be、Hg、Pb、As、Ni,其上升幅度分别为63.04%、50.00%、30.45%、21.31%、21.20%和15.40%。该组人群血清金属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与此变化趋势一致,大多数表现为青奥会期间浓度下降,赛事结束大气污染控制政策解除后回升,其中2448h PM2.5Ni与血清Ni、07d PM2.5Cd与血清Cd存在正相关。在研究的10种参与炎性、血管粘附、血小板激活等与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效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中,血清IL-1β、IL-18、sCD40L、VCAM-1、CRP等亦在青奥中下降,青奥后回升。大气PM2.5与血清IL-1β、IL-18、sCD40L、ICAM-1、VCAM-1和P-selectin浓度存在正相关,正相关效应大多出现在1324h和024h。大气PM2.5与血清IL-10在712h、024h表现为负相关。另外,血清金属浓度与血清细胞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Sb的效应尤为明显,与MCP-1、TNF-α和IL-18存在正相关;血清As与ICAM-1、血清Al与IL-18、血清Mn与VCAM-1存在正相关。结论:PM2.5可以通过激发全身性炎性级联反应,分泌多种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相关细胞因子,以血管内皮为主要攻击标靶,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PM2.5金属成分参与了此过程,在本研究中Sb、As、Al和Mn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较为显着。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三、PM2.5对EA.hy926细胞毒性及mRNA转录组分析目的:弄清PM2.5如何激发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级联反应、各类炎性因子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该过程受哪些机制调控及金属离子是否参与其中?以转录组学较完整地了解PM2.5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潜在复杂机制,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探讨提供线索。方法:用mRNA表达谱芯片的方法,对PM2.5处理的EA.hy926细胞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染毒剂量由MTT法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周期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来确定。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GO分析、KEGG分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方法,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差异基因富集的主要生物过程和通路。结果:mRNA转录组测序设2个处理组:没有明显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接近80%,出现明显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的10μg/cm2较高剂量组。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2.5μg/cm2剂量组中有107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75个基因表达上调,32个基因表达下调。在10μg/cm2剂量组中,有440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97个基因表达上调,143个基因表达下调。高剂量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由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在2.5μg/cm2低剂量组以炎性反应为主,多个炎性相关通路和多种金属离子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被激活,ROS负担也已开始增加。在10μg/cm2高剂量组,氧化应激和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粘附、血小板激活、血管收缩等效应突出;此外,吞噬、脂质代谢异常、纤维化等亦不能忽视。为了检验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且为下一章机制研究提供线索,选择了与炎性、粘附、氧化应激相关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RT-qPCR结果与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PM2.5激活了与膜受体介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效应、内吞作用、代谢异常,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参与的生物过程和通路。mRNA信号网络分析提示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由多个参与氧化应激、炎性和粘附生物过程的基因相互调控和作用。四、NOX1在PM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和探讨NOX1在PM2.5对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NOX1抑制剂ML090对PM2.5染毒EA.hy926细胞进行干预,比较ML090干预前后,ROS水平及IL-1β、IL-18、IL-10、ICAM-1、VCAM-1和P-seletin等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用平均粒径1μm的金属铝粉代替PM2.5染毒EA.hy926细胞,通过检测金属Al对EA.hy926细胞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此验证PM2.5金属成分是否参与了NOX1介导的氧化应激和血管炎性损伤。最后,对小鼠进行PM2.5动态吸入染毒,从整体动物水平观察血清中前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肺、肾等脏器血管内皮NOX1和ICAM-1的表达。结果:EA.hy926细胞经PM2.5染毒后,在多个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IL-18、IL-10、VCAM-1、ICAM-1和P-seletin)水平尚未明显变化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NOX1基因表达水平和ROS水平已显着升高。ML090干预使PM2.5诱导的NOX1过表达水平下降了54.38%。同时,ML090干预后ROS水平、IL-1β、IL-18、ICAM-1水平较PM2.5染毒组显着下降,IL-10水平升高。C57BL/6小鼠0.4mg/m3 PM2.5吸入染毒,染毒3d和7d,小鼠血清IL-18和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均显着升高,染毒14d,肺、心脏和肾NOX1和ICAM-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M2.5染毒使小鼠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的NOX1和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NOX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染色增强。另外,本研究选择了在PM2.5金属成分构成比中较高的金属Al对EA.hy926细胞染毒观察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金属Al使NOX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结论:NOX1参与了PM2.5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ROS堆积和血管炎性反应,其可能是PM2.5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基因,下调NOX1可以降低ROS,减轻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金属Al对NOX1基因表达上调作用,提示PM2.5金属成分可能参与了NOX1调控ROS生成和血管炎性反应过程。综上,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PM2.5诱导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是其致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机制,且该过程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等多个基因、多种生物功能和多条通路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结果。PM2.5炎症级联反应激活了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其中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在PM2.5心血管炎性反应激活、级联反应增强过程中,ROS的地位不容忽视,NOX1可以通过ROS影响IL-1β、IL-18、IL-10、ICAM-1等因子的水平,从而调控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NOX1对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作用,可以是PM2.5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也可以是PM2.5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对肺、肾等多脏器ROS及血管炎症因子影响而产生的全身性反应。PM2.5金属成分在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金属可能参与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反应相关的多个生物过程和通路。在PM2.5金属成分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可对Sb、As、Al和Mn的毒性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赵洪宇[10](2016)在《IL-6-STAT3-microRNA146b信号通路在动脉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比较动脉血栓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微小RNA-146b(micro RNA-146b,mi R-146b)、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差异,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与其相关性,以更深入了解动脉血栓发生机制。(2)研究单核细胞IL-6-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COX-2(Cyclooxygenase-2)表达和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影响。(3)探讨mi R-146b表达的调控及其对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103例入选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2)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 PCR)法检测mi R-146b表达量。(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动脉血栓组和正常对组血浆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COX-2的水平。(4)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株(HAECs),采用慢病毒感染法建立高表达和低表达mi R-146b单核细胞系,Real Time-q PCR检测THP-1细胞COX-2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OX-2和p-STAT3蛋白含量;荧光显微镜下细胞计数法检测慢病毒感染后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动脉血栓患者血浆IL-6、TNF-a、IL-1β及COX-2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BMC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mi R-146b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其中,急性脑梗组较急性心梗组下降更为显着。(2)使用IL-6刺激THP-1细胞,可在短时间内激活STAT3的磷酸化、显着上调COX-2 m RNA及蛋白水平,且具有时效性;同时,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的粘附明显增加。应用STAT3磷酸化及二聚体化特异性抑制剂S3I-201预处理THP-1细胞后,COX-2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IL-6引起的单核细胞粘附数也明显减少(P<0.05)。(3)THP-1细胞mi R-146b表达量在IL-6刺激后显着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表达mi R-146b组THP-1细胞COX-2 m RNA/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内皮细胞上粘附的单核细胞数减少(P均<0.05);而低表达mi R-146b组细胞COX-2水平及单核细胞粘附数均显着增加(P<0.05P<0.001)。结论(1)动脉血栓患者外周血IL-6水平、STAT3磷酸化及COX-2表达量均明显增加,mi R-146b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提示动脉血栓形成中存在IL-6-STAT3信号通路,mi R-146b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有望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IL-6能够引起STAT3磷酸化,上调单核细胞COX-2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表明炎症在血栓性疾病的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在不同mi R-146b表达水平的单核细胞中,COX-2 m RNA、蛋白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单核细胞数出现明显变化,呈现出负性相关现象,提示mi R-146b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负性调控作用。

二、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冠心病中医病名溯源
    第二章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理
        1.因虚致病
        2.因实致病
        3.虚实夹杂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2.中成药
        3.静脉注射中药
        4.中医外治法
    第四章 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渊源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1.《伤寒论》对小陷胸汤的认识
        2.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2.冠心病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3.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
        4.冠心病的预防
    第六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初探
        1.p38MAPK信号通路的介绍
        2.p38MAPK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探
    第八章 LncRNA TUG1 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LncRNA TUG1 与血管内皮细胞
        2.LncRNA TUG1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3.LncRNA TUG1 与免疫炎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 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主要仪器
    2.实验动物、细胞、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引物设计
    实验一 含药血清制备、细胞模型建立及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1.含药血清的制备
        2.细胞模型制备
        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4.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实验二 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LncRNA TUG1 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1.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本研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立方依据
    2.对本研究细胞模型及观察指标的讨论
    3.本研究结果初探
    4.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5.对本研究的总体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中药或中药提取物
        2.中药复方
        3.中成药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LncRNA的概述
        2.LncRNA的生物功能
        3.LncRNA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痰浊证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冠心病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mRNA表达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二 冠心病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三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 mRNA表达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四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糖尿病
        1.1.2 糖尿病足
        1.1.3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PLR与2型糖尿病
        1.2.2 PLR与糖尿病肾病
        1.2.3 PL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4 PL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2.5 PLR与动脉粥样硬化
        1.2.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2.2.2 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指标收集
        2.2.3 血生化及其他指标收集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4.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2.4.2 实验室指标对比
        2.4.3 不同足溃疡Wagner分级患者的PLR比较
        2.4.4 足溃疡Wagner分级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2.4.5 DFU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6 PLR对于DFU的预测价值
    2.5 讨论
结论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3.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性T细胞
    1.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及调控
    1.2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 辅助性T细胞17
    2.1 辅助性T细胞17的分化及调控
    2.2 辅助性T细胞17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3 小 结

(5)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1.1.1 脂质代谢异常
        1.1.2 脂质修饰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2 T淋巴细胞
        1.2.3 B淋巴细胞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1.4.1 超声
        1.4.2 血管造影技术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1.4.4 核磁共振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1.5.1 微小RNA
        1.5.2 长链非编码RNA
        1.5.3 同型半胱氨酸
        1.5.4 C反应蛋白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1.5.6 白细胞介素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1.5.8 脂联素
        1.5.9 其他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1.7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标本收集
        2.1.1 病例选择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2.3.3 包被多肽抗原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5 基于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联系
    7 姜黄与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效应作用的联系
    8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结构参数的影响
    1 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
        2.2 测量对比腰椎节段的确定
        2.3 椎管内各参数对比结果
    3 讨论
        3.1 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认识消渴症及腰痹病之间的关系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2型糖尿病特征
        3.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及影像学测量点选择依据
        3.4 合并2型糖尿病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各项参数特征
        3.5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骨性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6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纤维性软组织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7 黄韧带肥厚及与2型糖尿病潜在关系分析
    4 结论、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黄韧带中MIF定量分析及其效应研究
    1 研究对象及黄韧带获取与初步处理
        1.1 对象及伦理内容
        1.2 黄韧带获取及初步处理
    2 方法
        2.1 黄韧带厚度测量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表(表2-2,表2-3)
        2.3 黄韧带内的蛋白提取、浓度测量及相关炎症介质ELISA测定
        2.4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2.5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2.6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黄韧带厚度对比
        3.2 黄韧带内MIF、TGF-β1、MMP-13、IL-1β、IL-6、TNF-α蛋白定量
        3.3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3.4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3.5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瘀为消渴及腰痹病的共同致病因素
        4.2 腰椎黄韧带的正常及病理学表现
        4.3 腰椎黄韧带肥厚的基本影响因素
        4.4 源自2型糖尿病的代谢因素对腰椎黄韧带肥厚影响
        4.5 MIF特性及在2 型糖尿病人肥厚黄韧带内含量的差异
        4.6 MIF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化作用
        4.7 转化生长因子-β1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8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9 白细胞介素1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0 白细胞介素-6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1 肿瘤坏死因子α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F在糖浓度差异下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表3-1 表3-2)
        1.2 不同浓度糖对NIH3T3 细胞MIF蛋白表达及增殖影响
        1.3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NIH3T3细胞在不同糖浓度环境下MI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2.2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3 讨论
        3.1 整体观指导下分析消渴与腰痹病的联系
        3.2 黄韧带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3.3 MIF与组织纤维化的联系
        3.4 高糖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对MIF的表达
        3.5 MIF呈浓度耐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3.6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探究
        3.7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总结
        3.8 MIF与 TGF-β1 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姜黄素对MIF诱导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及促增殖效应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1.3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1.4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2.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3 讨论
        3.1 血瘀因素贯穿整体哲学观对消渴并发腰痹病
        3.2 对MIF相关效应研究分析
        3.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3.4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3.5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作用存在网状效应
        3.6 MIF促成纤维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分析
        3.7 MIF促进诸项炎症介质表达机制总结
        3.8 祖国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认识及运用
        3.9 现代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研究及运用
        3.10 姜黄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实验剂量选择
        3.1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3.1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circCHFR调控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irc_CHFR调控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样本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细胞培养及传代
        1.1.4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qRT-PCR)反应检测细胞中circ_CHFR相对表达量
        1.1.5 敲减RNA转染
        1.1.6 MTT细胞增殖实验
        1.1.7 平板克隆实验
        1.1.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1.1.9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
        1.1.10 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水平
        1.1.11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检测
        1.1.12 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测定
        1.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circ_CHFR在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高表达
        1.2.2 circ_CHFR的分子特性
        1.2.3 siRNA敲减效率
        1.2.4 敲减circ_CHFR对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1.2.5 敲减circ_CHFR对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1.2.6 敲减circ_CHFR对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1.2.7 敲减circ_CHFR对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1.2.8 敲减circ_CHFR对 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irc_CHFR负调控miR-214-3p/Wnt3/β-catenin通路逆转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样本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细胞培养
        2.1.4 细胞转染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1.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
        2.1.7 MTT细胞增殖和平板克隆实验
        2.1.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1.9 Transwell 细胞迁移实验
        2.1.10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浓度
        2.1.11 ROS水平及SOD、Gpx活性检测
        2.1.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2.1.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敲减circ_CHFR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Wnt3 基因表达
        2.2.2 敲减Wnt3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2.2.3 circ_CHFR通过miR-214-3p调控Wnt3 的表达
        2.2.4miR-214-3p或Wnt3均能逆转circ_CHFR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细胞损伤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circRN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IL-27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冠心病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L-27在免疫学和临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进展
        1.1.1 PM_(2.5)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1.2 PM_(2.5)金属成分的毒性作用研究
        1.1.3 PM_(2.5)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研究
        1.1.4 重大活动环境保护在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思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现场
        2.1.2 资料收集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评价标准
    2.2 结果
        2.2.1 描述性分析
        2.2.2 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描述
    2.3 讨论
        2.3.1 南京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水平和特征
        2.3.2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PM_(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青奥会期间污染控制政策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地点
        3.1.5 研究对象
        3.1.6 调查内容
        3.1.7 质量控制
    3.2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2.1 资料收集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
    3.3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4 讨论
        3.4.1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4.2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及m RNA转录组分析
    4.1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3 讨论
        4.3.1 PM_(2.5)对EA.hy926 的一般细胞毒性
        4.3.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NOX1在PM_(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5.1 体外细胞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
    5.2 整体动物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IL-6-STAT3-microRNA146b信号通路在动脉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iR-146b 在动脉血栓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IL-6/STAT3 通路对单核细胞 COX-2 表达水平及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miR-146b 对单核细胞 COX-2 表达及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D]. 杨一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D]. 张宽心. 江汉大学, 2021(01)
  • [4]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 聂晓宇,朱国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4)
  • [5]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6]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D]. 鲁齐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circCHFR调控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D]. 庄建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IL-27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冠心病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D]. 程妍. 郑州大学, 2020(02)
  • [9]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D]. 熊丽林. 东南大学, 2019
  • [10]IL-6-STAT3-microRNA146b信号通路在动脉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D]. 赵洪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黏附细胞产生IL-1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