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筑材料(给水管)中的应用

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筑材料(给水管)中的应用

一、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材(给水管)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双龙[1](2017)在《石墨烯-类石墨烯和银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水体灭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污染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威胁。许多种类的微生物能够引起人体严重的感染甚至死亡。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大气等不同环境介质进行传播,其中水体传播是比较流行和影响广泛的方式。液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然而,液氯消毒能够产生致癌消毒副产物,并且有些种类的细菌如鸟型结核分支杆菌不能被杀死,另外,紫外光不能有效地杀死一些紫外抵抗细菌,并且很多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光复活机制在灭活后恢复活性。尽管含银和金的纳米材料表现显着地杀菌效果,昂贵的成本和不能循环利用的缺点使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并且大量使用过的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风险。因此,开发安全、高效、低成本和环保的消毒技术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自1985年铂掺杂TiO2的杀菌能力首次报道以来,光催化消毒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其通过利用太阳光,由光催化材料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而进行杀菌,被认为是一种有绿色和节能的消毒技术。本文首先通过溶剂热反应制备出磁性Ag-CoFe2O4-GO抗菌材料,对其进行TEM、XRD、FTIR、Raman、XPS、BET、CV和磁性等测试表征,结果表明GO使nAg和CoFe2O4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与CoFe2O4、Ag-CoFe2O4、CoFe2O4-GO相比,Ag-CoFe2O4-GO表现出最强的对E.coli和S.aureus的杀菌效果。在浓度为6.25μg/mL,接触时间2 h,其对E.coli和S.aureus的灭菌效果分别为98.8%和73.4%。在细菌和Pb2+同时存在的复合污染情况下,其对细菌和Pb2+的去除效率分别大约为99%和75%。Ag-CoFe2O4-GO对E.coli和S.aureus灭菌机理存在差异:对E.coli是因严重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损伤和内含物泄露;对S.aureus是引发细胞变形和抑制细胞分裂。Ag-CoFe2O4-GO的超强杀菌效应是由nAg和GO协同作用的结果,对Pb2+吸附是通过静电吸引实现的。其次,通过层状反胶束和溶剂热反应合成出Fe3O4-TNS磁性光催化灭菌材料,对其进行了TEM、SEM、XRD、BET、XPS和磁性等测试表征。与Fe3O4和TNS相比,Fe3O4-TNS表现出更强的光催化灭菌效率,这归因于Fe3O4-TNS中异质结构的形成。从SEM图片可以看出,Fe3O4-TNS对E.coli(G-)和S.aureus(G+)的灭菌机制不同。对于E.coli,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化物种将其细胞壁和细胞膜氧化撕裂,给细胞带来严重的氧化压力,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而对于S.aureus,没有明显的细胞膜破裂,其以菌群的形式被Fe3O4-TNS吸附和束缚,给细胞带来物理压力,引发细胞膜选择透过性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通过PL光谱和光电流实验对Fe3O4-TNS灭菌机理的研究表明:Fe3O4可以捕获来自TNS导带的光生电子,抑制电子-空穴对的重组。活性物种清除剂实验表明光催化灭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为h+和H2O2。Fe3O4-TNS在重复使用五次后,对E.coli的灭菌效果略有降低,但仍然保持在90%以上。再次,通过热聚合和光还原方法制备出Ag/g-C3N4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各种物化表征结果表明,nAg颗粒均匀地分散在g-C3N4的表面,并形成异质结构,nAg的掺杂没有改变g-C3N4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与g-C3N4相比,不同Ag掺杂量的Ag/g-C3N4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更强的灭菌效率,其中Ag(3)/g-C3N4的灭菌效果最佳,其在不同pH(6.2、7.2、8.2)的体系和腐殖酸(<1 mg/L)存在下仍然保持很强的灭菌效率。SEM图片表明Ag(3)/g-C3N4诱导E.coli自外到内的氧化破坏:首先导致E.coli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引发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细胞长度延长,细胞内含物泄漏,活性氧化物种进入细胞内部氧化细胞成分,最终导致E.coli。通过光谱学和光电化学方法研究Ag(3)/g-C3N4的消毒增强机制,结果表明主要归因于Ag和g-C3N4复合形成界面异质结构,导致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吸收增强和拓宽,自由电荷重组速率降低,分离和运输加快、寿命延长。化学清除剂和ES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Ag(3)/g-C3N4的光催化灭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为h+、e-和·O2-。最后,通过硬模板煅烧和光沉积法制备出Ag/CeO2-M等离子体光催化杀菌材料。与块体CeO2-B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晶体结构内含有更多的氧空位、Ce3+、化学吸附氧物种。不同Ag掺杂比例的Ag/CeO2-M都表现出比CeO2-B和CeO2-M更强的光催化灭菌效率,其中Ag(2%)/CeO2-M的效果最佳。低浓度腐殖酸(<0.25 mg/L)能够提高材料的灭菌效果,当高于0.5 mg/L时,腐殖酸对灭菌效果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Ag/CeO2-M处理可以引发E.coli发生从细胞膜破裂到内含物泄露的自外到内的氧化破坏,最终导致其死亡。通过DFT理论计算发现,在Ag掺杂后CeO2导带上方出现了一个中间状态,该状态可以拓宽CeO2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同时可以捕获自由电子,降低电子-空穴的重组速率。利用光谱学和光电化学方法研究Ag/CeO2-M消毒效果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吸收增强和拓宽,自由电荷的重组速率降低,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运输加快、寿命延长,价带空穴氧化能力增强。化学清除剂和ES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Ag/CeO2-M的光催化灭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为h+,Ag(2%)/CeO2-M体系具有最高的·O2-和·OH含量。

陈浩[2](2017)在《新型支化型聚合物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社会,人们仍在面临着微生物的持续侵扰,有害细菌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因此,能够降低或避免致病微生物滋生传播的抗菌性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分子抗菌剂具有稳定性好,抗菌活性高,抗菌时效性较长等优点,成为抗菌材料的研究热点。本论文设计合成了新型胍盐类高分子抗菌剂及超支化铵盐聚合物抗菌剂,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本论文以1-(邻甲苯基)双胍盐酸盐对聚酰胺胺(PAMAM)进行末端改性,得到超支化胍盐III;以聚醚胺T403和胍盐为原料,通过热缩聚一步合成法制备支化型胍盐Ⅰ和Ⅱ;以4-氯甲基苯乙烯和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DMAPAA)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超支化聚合物PVBC-DMAPAA,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然后利用热重分析(TGA)对三种胍盐抗菌剂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失重为3%时,Ⅰ、Ⅱ、Ⅲ的分解温度分别为204.6℃、210.2℃和202.1℃。最后测试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发现Ⅲ和Ⅰ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较好,这更有利于抗菌剂渗入细菌细胞起到杀菌效果。本文通过抑菌圈法评价了三种支化型胍盐抗菌剂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通过这一方法评价得出,Ⅰ、Ⅲ、Ⅱ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性。本文选取液体稀释法测定了三种支化型胍盐抗菌剂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这一方法评价得出,Ⅰ、Ⅲ、Ⅱ对大肠杆菌MIC值分别为24μg/mL、56μg/mL、86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值分别为 23μg/mL、44μg/mL和103μg/mL。本文还考察了三种支化型胍盐抗菌剂的抗菌时效性。结果表明,抗菌剂Ⅰ、Ⅲ在30天后仍保持抑菌活性。超支化聚合物PVBC-DMAPAA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2 μg/m。通过抑菌环实验测试了 PVBC-DMAPAA改性PVDF膜的抗菌性能,发现含抗菌剂质量百分数4%时,膜的抑菌环较大。改性膜的水通量测试发现,抗菌剂质量分数为 2%,4%,6%,改性膜的通量分别增加 10L/(m2.h)、15L/(m2.h)、40L/(m2.h)。

杨攀,何志辉[3](2016)在《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抗菌材料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具有自主抑制或杀灭其表面微生物、保持清洁卫生状态的功能,其核心成分是抗菌剂,大体上可分为天然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和无机抗菌材料三大类。使用抗菌建材和抗菌涂料、抗菌油漆等可使家具表面、居室内墙、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大大降低,是降低细菌交叉感染和接触感染几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抗菌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建筑材料领域,主要包括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地板、抗菌塑料、抗菌玻璃、抗菌不锈钢、抗菌纤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加强、卫生要求的提升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抗菌材料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李灵[4](2013)在《壳聚糖双胍盐酸盐/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在综合性能优异的聚乙烯醇膜基础上,添加有机高分子抑菌剂壳聚糖双胍盐酸盐,从而制备抑菌性能优异的复合包装膜,以应用在食品包装上抑制微生物生长,更好的保护内装商品,降低因腐败造成的浪费。首先采用壳聚糖与双氰胺为原料,制备抑菌剂壳聚糖双胍盐酸盐。分别研究盐酸浓度、反应官能团摩尔比(氨基:氰基)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0.4mol/L,反应官能团摩尔比1:5,反应时间为20mim时,产率达到最高为92.96%。然后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和滤纸扩散法分别研究了抑菌剂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分子结构和抑菌性能,研究表明壳聚糖双胍盐酸盐分子出现新官能团双胍基团,抑菌性得到提高,与壳聚糖相比较,最小抑菌浓度降低了5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过抑菌剂24h处理后,生长繁殖受到了抑制,破坏了细胞的稳定性。同时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透气测定仪、XRD衍射测试仪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表明,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变化趋势相反,拉伸强度由26.31MPa增大到57.32MPa;断裂伸长率由50.29%减小到28.70%,;透氧系数和透湿系数都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晶度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断面结构逐渐变得不光滑,出现“鱼鳞”片层状。而机械性能随着聚乙烯醇含量变化趋势与壳聚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拉伸强度逐渐减小,最小为25.23MPa;断裂伸长逐渐增大,最大为50.28%;阻隔性能逐渐变差,结晶强度逐渐增大,断面结构逐渐出现团聚现象。在红外光谱图测试下表明复合膜的两种组成成分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分子间只产生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通过添加增塑剂和交联剂,薄膜的韧性和抗水性增强,综合性能近一步得到完善。最后将新制备的抑菌剂添加到聚乙烯醇复合膜中,制备聚乙烯醇抑菌复合膜。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抑菌效果随着抑菌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达到98.86%和99.12%,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性。

王涛[5](2012)在《胍盐类抗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抗菌性高分子材料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将胍盐与聚合物反应生成胍盐聚合物,则具有很好的抗真菌及细菌性能,同时还兼具了聚合物本身的耐洗性及热稳定性。本论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合成具有抗菌性能的SiO2/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SiO2/PHGH)核/壳纳米粒子;第二部分为制备具有磁性、荧光性以及抗菌性能的多功能聚合物微球,然后利用FT-IR、SEM、TEM、XRD、VSM、TGA和数字荧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SiO2/PHGH核/壳纳米粒子表面光滑,具有明显的球形外貌和清晰的核壳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随后又通过探究反应参数(如:反应时间、投料比、溶剂、温度等)对SiO2/PHGH核/壳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投料比可以实现对聚合物壳层厚度的控制。多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是采用原位沉积法在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微球内部合成Fe3O4纳米粒子,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避免传统方法中Fe3O4纳米粒子吸附在聚合物表面导致的磁性不均匀的弊端。此外,功能化的PGMA微球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量子点为微球提供荧光性能,使其具备靶向定位,生物监测等功能,磁性则使微球的回收和分离变得更加快速简便。最后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为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为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作为实验菌种,对多功能微球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功能化的聚合物微球对四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宫雪[6](2010)在《载纳米银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绿色、环保、健康的纳米抗菌复合材料有了巨大的需求。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强界面结合能力,使得纳米复合材料与同组成的常规复合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而纳米抗菌材料不仅使复合材料在物理特性方面有很大提高,而且赋予其安全性、抗菌性等优点,极大地弥补了单一材料的缺点,产生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能。本学位论文围绕载纳米银抗菌剂及载纳米银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载纳米银蛭石抗菌剂。以新疆蛭石为原料,通过对蛭石的酸化、热及钠化处理,在室温下制备了纳米载银蛭石。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元素分析表明银含量为3.33%,FT-IR、XRD证明载银前后蛭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SEM显示蛭石和纳米银复合,抗菌实验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ALP活性检测等测试表明载纳米银蛭石抗菌剂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2)通体原位还原法制备载纳米银蒙脱土抗菌剂。以PVP为稳定剂,乙二醇为还原剂,成功地将纳米银颗粒均匀负载到经硫醇处理的蒙脱土表面。对样品的XRD和FT-IR分析证明银离子与蒙脱土表面硫基的作用,促使银在蒙脱土表面的负载。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载银量容易控制,且在蒙脱土表面不存在其他杂质离子。抗菌实验和细胞活性实验表明载纳米银蒙脱土具有很强的抗菌性和较好细胞相容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采用本体法制备载纳米银蛭石/聚氯乙烯抗菌复合材料。载纳米银蛭石抗菌剂表面有机化处理后,应用本体法使聚氯乙烯在蛭石层间或表面发生交联。通过FT-IR、XRD、TGA、SEM、力学性能、抗菌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以及ALP活性检测等测定其物理、化学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纳米银蛭石/聚氯乙烯复合抗菌材料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方面,比纯聚氯乙烯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赋予聚氯乙烯抗菌性能,使聚氯乙烯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检验了载纳米银蛭石/聚氯乙烯复合抗菌材料的生物活性,这为聚氯乙烯在医学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推广起到基础研究的作用。

常彩萍[7](2010)在《新型高分子抗菌材料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1.文献综述介绍了抗菌剂的分类,对每一类抗菌剂的抑菌机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重点综述了天然有机抗菌剂-壳聚糖及壳聚糖的改性方法应用、有机高分子抗菌剂抗菌基团的引入方式,并对高分子抗菌材料进行了展望,阐述了研究高分子抗菌材料的背景及意义。确立本课题选择合成高分子抗菌材料为研究内容。2.两亲性季铵盐聚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由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醋酸乙烯酯(VAc)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出不同比例的poly(GMA-co-VAc)。通过对poly(GMA-co-VAc)的改性研究,得到不同比例的季铵盐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季铵盐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季铵盐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直径、红血细胞的溶血性及动力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GMA:VAc=1:1的季铵盐聚合物具有最好的抑菌性质,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0.5μg·mL-1,抑菌圈直径为6 mm,并且该聚合物对动物红血细胞无任何的损害性。3.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对淀粉改性及抑菌性研究冰乙酸溶剂及氮气氛围中,以硝酸铈铵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研究了可溶性淀粉与盐酸聚六亚甲基胍盐衍生物(PHGH)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具有较好抑菌性能的Starch/PHGH抗菌材料。重点研究了该材料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及溶血性。考察了该材料在不同时间和温度对四种菌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材料有很好的抑菌性,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佳且对动物红血细胞基本没有损害性。4.壳聚糖的改性及抑菌性研究在氮气保护下,以硝酸铈铵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冰乙酸为溶剂,通过壳聚糖(CS)与盐酸聚六亚甲基胍盐衍生物(PHGH)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具有较好水溶性的CS/PHGH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抑菌性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水溶性CS/PHGH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壳聚糖,尤其对真菌的抑菌效果最灵敏,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39 mg·mL-1,抑菌圈直径为21 mm。5.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对壳聚糖改性及抑菌性研究合成了大分子引发剂(CS-Br)壳聚糖(CS)接枝2-溴丙酰溴,然后以溴化亚铜与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为催化体系,氯甲基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季铵盐(DMC)为单体,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新材料P(CS-Br-DMC)。重点研究了该材料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直径及溶血性。同时考察了其在不同时间对三种菌种生长的影响,并且与壳聚糖本身的抑菌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材料比壳聚糖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抑菌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刘云超[8](2009)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在抗菌塑料涂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抗菌塑料的核心成分是抗菌剂,目前用于生产抗菌塑料的无机抗菌剂主要是银离子负载型,随着纳米抗菌剂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成为研究热点。抗菌塑料生产中主要的制备方法为抗菌母粒法,但该法使大量抗菌剂包裹在塑料内部,不能实现抗菌功能。本课题采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作为抗菌剂,通过对抗菌粉体进行有机表面改性,使其在塑料涂漆中有很好的分散性,通过在塑料表面涂覆抗菌薄膜的方法制备抗菌塑料,并研究了抗菌剂加入量和涂膜层数等条件对抗菌效果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采用硬脂酸对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体进行了有机改性,考察了改性剂用量、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pH值以及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对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利用红外谱图(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改性后的抗菌粉体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并检测了粉体的光催化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为硬脂酸用量为1%、硬脂酸浓度为0.0004mol/L、改性时间为60min、改性pH值为6、改性温度为70℃,粉体的亲油化度值可达到66.3%,改性后的粉体有较好的疏水性能。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以化学键的方式键合在Ag-TiO2表面。改性后抗菌粉体的分散性能得到了提高,抗菌粉体的抗菌率略有下降,但仍能达到99.77%。有机改性后的抗菌粉体,在不添加任何分散剂的情况下在有机介质中有很好的分散性。抗菌粉体的分散机理为空间位阻效应。采用化学法对塑料表面进行了预处理,并进行了形貌分析。为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以涂膜后的塑料样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和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主要表征指标,考察了抗菌粉体加入量和涂膜层数对抗菌性能和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用SEM对抗菌塑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KMnO4/浓HCl对塑料表面的处理效果更好,最佳处理时间为60min,最佳处理温度为70℃,处理后塑料表面出现均匀的微观粗糙结构。抗菌粉体在塑料表面的分布较均匀,但存在一定的团聚问题。抗菌粉体的最佳添加量为2%,最佳涂膜层数为1层。涂膜层数大于三层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抗菌塑料具有良好基底附着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耐化学品性。

李泽国,李毕忠,吴坤[9](2008)在《抗菌防霉材料应用的技术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发展,以崇高纳米的安迪美TM系列抗菌防霉产品开发为例介绍了抗菌防霉材料应用的技术开发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张志强,王玉平[10](2008)在《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在陶瓷、涂料、建材高分子材料和水泥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纳米技术在建材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二、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材(给水管)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材(给水管)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类石墨烯和银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水体灭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体致病微生物
        1.1.1 水体致病微生物污染现状
        1.1.2 水体致病微生物来源及种类
    第二节 饮用水消毒技术
        1.2.1 化学消毒法
        1.2.2 物理消毒法
    第三节 抗菌材料
        1.3.1 天然抗菌材料
        1.3.2 有机抗菌材料
        1.3.3 高分子抗菌材料
        1.3.4 无机抗菌材料
    第四节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灭菌研究
        1.4.1 石墨烯与金属单质
        1.4.2 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
        1.4.3 石墨烯与聚合物
        1.4.4 磁性石墨烯材料
    第五节 类石墨烯片状纳米材料的光催化研究
        1.5.1 超薄TiO_2纳米片
        1.5.2 类石墨烯g-C_3N_4纳米片
    第六节 有序介孔CeO_2的应用
        1.6.1 多孔材料的分类
        1.6.2 介孔材料的用途
        1.6.3 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6.4 有序介孔CeO_2的应用
    第七节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磁性Ag-CoFe_2O_4-GO的合成及杀菌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设备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Ag-CoFe_2O_4-GO的合成
        2.2.4 材料的表征
        2.2.5 细菌的培养和灭菌实验
        2.2.6 基于荧光染色的细菌死活检测
        2.2.7 TEM和SEM表征细菌形貌
        2.2.8 Pb~(2+)和E.coli共同脱除实验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部分
        2.3.1 样品的表征
        2.3.2 材料的灭菌效果
        2.3.3 细菌荧光染色和形貌分析
        2.3.4 灭菌效果菌种差异性
        2.3.5 细菌和Pb~(2+)共同去除
        2.3.6 灭菌和Pb~(2+)去除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薄Fe_3O_4-TiO_2纳米片的合成及光催化灭菌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设备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Fe_3O_4-TNS的合成
        3.2.4 材料的表征
        3.2.5 细菌的培养和灭菌实验
        3.2.6 基于荧光染色的细菌死活检测
        3.2.7 TEM和SEM表征细菌形貌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部分
        3.3.1 样品的表征
        3.3.2 材料的灭菌效果
        3.3.3 细菌荧光染色
        3.3.4 细菌形貌分析
        3.3.5 光致发光和光电流分析
        3.3.6 活性物种清除剂影响
        3.3.7 Fe_3O_4-TNS的重复利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g-C_3N_4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合成及灭菌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设备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Ag/g-C_3N_4的合成
        4.2.4 材料的表征
        4.2.5 细菌的培养和灭菌实验
        4.2.6 基于荧光染色的细菌死活检测
        4.2.7 TEM和SEM表征细菌形貌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部分
        4.3.1 样品的表征
        4.3.2 灭菌效果
        4.3.3 细菌荧光染色
        4.3.4 Ag~+泄漏量分析
        4.3.5 溶液pH和腐殖酸对灭菌效果影响
        4.3.6 细菌形貌分析
        4.3.7 灭菌效果提升机理
        4.3.8 活性物种清除实验
        4.3.9 ESR分析
        4.3.10 灭菌机理
        4.3.11 材料的重复利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D有序介孔Ag/CeO_2光催化剂的合成及灭菌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设备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Ag/CeO_2的合成
        5.2.4 材料的表征
        5.2.5 细菌的培养和灭菌实验
        5.2.6 基于荧光染色的细菌死活检测
        5.2.7 SEM和AFM表征细菌形貌
        5.2.8 DFT理论计算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部分
        5.3.1 样品的表征
        5.3.2 灭菌效果
        5.3.3 腐蚀酸影响
        5.3.4 ESR
        5.3.5 SOD和CAT活性
        5.3.6 细菌荧光染色
        5.3.7 SEM和AFM形貌分析
        5.3.8 DFT理论计算
        5.3.9 效果提升机理
        5.3.10 光催化灭菌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点、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结论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型支化型聚合物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菌的意义
    1.2 抗菌剂的定义
    1.3 抗菌剂的分类
    1.4 无机抗菌剂
        1.4.1 无机抗菌剂的类型
        1.4.2 无机抗菌剂的机理
        1.4.3 无机抗菌剂的特点
    1.5 有机抗菌剂
        1.5.1 天然有机抗菌剂
        1.5.2 有机低分子抗菌剂
        1.5.3 胍类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5.4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
    1.6 复合抗菌剂
    1.7 超支化聚合物
        1.7.1 超支化聚合物的简介
        1.7.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8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8.2 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聚醚双胍盐酸盐(Ⅰ)
        2.2.2 超支化型双胍盐酸盐(Ⅲ)的合成
        2.2.3 聚醚单胍盐酸盐(Ⅱ)的合成
        2.2.4 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改性聚4-氯甲基苯乙烯
    2.3 抗菌性能的测试
        2.3.1 胍盐聚合物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
        2.3.2 改性聚4-氯甲基苯乙烯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
    2.4 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方法
        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4.3 热重分析(TGA)
        2.4.4 溶解性测试
        2.4.5 凝胶色谱法(GPC)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菌剂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3.1 支化型胍盐聚合物抗菌剂的FT-IR表征
    3.2 支化型胍盐抗菌剂的~1H NMR表征
    3.3 胍基聚醚系列聚合物的分子量表征
    3.4 支化型胍盐的TGA表征
    3.5 支化型胍盐的溶解性分析
    3.6 改性PVDF抗菌膜的分析
        3.6.1 膜FT-IR分析
        3.6.2 膜孔隙率分析
        3.6.3 膜通量分析
        3.6.4 膜接触角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菌结果与讨论
    4.1 支化型胍盐聚合物抗菌剂的抗菌性能评价
        4.1.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1.2 抑菌圈的测定
        4.1.3 浓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4.1.4 抗菌剂的持久性
    4.2 超支化聚合物PVBC-DMAPAA抗菌剂的抗菌性能评价
        4.2.1 PVBC-DMAPA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4.2.2 PVBC-DMAPAA改性PVDF膜的抗菌分析
    4.3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剂
2 抗菌材料
    2.1 抗菌陶瓷
    2.2 抗菌涂料
    2.3 抗菌地板
    2.4 抗菌塑料
    2.5 抗菌玻璃
    2.6 抗菌墙纸
3 结论

(4)壳聚糖双胍盐酸盐/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抑菌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1.2.1 国内研发现状
        1.2.2 国外研发现状
    1.3 抑菌剂的种类及特性
        1.3.1 天然抑菌剂
        1.3.2 无机抑菌剂
        1.3.3 有机抑菌剂
    1.4 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制备技术
        1.4.2 壳聚糖包装膜的开发研究
        1.4.3 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HG)的制备及性能
        2.3.2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HG)的性能表征
        2.3.3 制备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
        2.3.4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红外测试
        2.3.5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2.3.6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透氧性能测试
        2.3.7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透湿性能测试
        2.3.8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XRD衍射测试
        2.3.9 聚乙烯醇包装膜的断面结构测试
        2.3.10 聚乙烯醇抑菌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抑菌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HG)的合成条件确定
        3.1.1 盐酸浓度对产率的影响
        3.1.2 反应官能团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1.4 正交试验
    3.2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HG)的性能表征
        3.2.1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物理性能
        3.2.2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红外表征
    3.3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HG)的抑菌性能分析
        3.3.1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抑菌性测试
        3.3.2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最小抑菌浓度
        3.3.3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抑菌机理
    3.4 制备条件对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薄膜性能的影响
        3.4.1 壳聚糖含量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3.4.2 聚乙烯醇含量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3.4.3 甘油含量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3.4.4 交联剂含量对复合薄性能的影响
        3.4.5 正交实验
    3.5 影响聚乙烯醇抑菌复合包装膜的性能因素
        3.5.1 聚乙烯醇抑菌复合包装膜的物理性能
        3.5.2 聚乙烯醇抑菌复合包装膜的抑菌性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胍盐类抗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纳米材料
        1.1.1 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研究概况
        1.1.2 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1.2.1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特点
        1.2.2 核/壳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2.3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核/壳材料的制备
        1.2.4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3 抗菌材料
        1.3.1 抗菌材料的定义
        1.3.2 抗菌剂的种类
        1.3.3 抗菌材料的应用
        1.3.4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 实验的选题及构想
第二章 SiO_2/PHGH 核/壳结构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单分散纳米 SiO_2微球的制备
        2.2.3 用 KH560 修饰 SiO_2
        2.2.4 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PHGH)的制备
        2.2.5 具有抗菌性能的 SiO_2/PHGH 核/壳微球的制备
        2.2.6 SiO_2/PHGH 核/壳微球的抗菌性能研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溶剂对生成的核壳粒子的影响
        2.3.2 粒子的形貌表征
        2.3.3 投料比对核/壳粒子的壳厚影响及粒径分布
        2.3.4 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合成 SiO_2/PHGH 核/壳微球的影响
        2.3.5 SiO_2/PHGH 核/壳微球的热失重曲线
        2.3.6 SiO_2/PHGH 聚合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具有磁性、荧光及抗菌性的 PGMA/PHGH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PGMA)的制备
        3.2.3 表面氨基化的 PGMA 微球(NH2-PGMA)的制备
        3.2.4 具有磁性的 PGMA 微球(M-PGMA)的制备
        3.2.5 M-PGMA 与 PHGH 的聚合反应
        3.2.6 量子点 CdTe 与聚合物微球的静电吸附
        3.2.7 多功能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制备阶段微球的形貌分析
        3.3.2 PGMA、NH2-PGMA、M-PGMA 微球的 FT-IR 分析
        3.3.3 M-PGMA 微球的 XRD 分析
        3.3.4 M-PGMA 微球的磁性研究
        3.3.5 多功能复合微球荧光性能的研究
        3.3.6 多功能复合微球抗菌性能的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载纳米银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抗菌剂
        2.1 基本概念
        2.2 抗菌剂分类
        2.3 无机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3. 纳米抗菌剂概况
        3.1 基本概念
        3.2 纳米抗菌材料的分类
        3.2.1 银系纳米抗菌材料
        3.2.1.1 载纳米银沸石抗菌剂
        3.2.1.2 载银纳米磷酸复盐抗菌剂
        3.2.1.3 硅胶凝胶微球抗菌剂
        3.2.1.4 纳米载银膨润土抗菌剂
        3.2.1.5 可溶性玻璃抗菌剂
        3.2.1.6 纳米银系抗菌剂抗菌机理
        3.2.2 TiO_2光触媒系纳米抗菌材料
        3.3 纳米复合抗菌材料
        3.4 纳米抗菌材料的应用
        3.4.1 纳米抗菌材料在陶瓷洁具中的应用
        3.4.2 纳米抗菌材料在建材中的应用
        3.4.3 纳米抗菌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3.4.4 纳米抗菌材料在日用塑料中的应用
    4. 纳米抗菌材料的前景与展望
    5. 聚氯乙烯概述及研究现状
    6. 抗菌性能的评价
        6.1 MIC(最小抑菌浓度)
        6.2 MBC(最小灭菌浓度)
        6.3 抑菌圈法
        6.4 振荡接触抗菌试验法
        6.5 贴膜接触抗菌试验法
        6.6 其它抗菌评价方法
    7. 本论文研究提出的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7.1 本论文研究提出的背景
        7.2 本论文研究内容
        7.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载纳米银蛭石/蒙脱土抗菌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第一节 载纳米银蛭石抗菌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引言
        2. 试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过程
        2.2.1 蛭石预处理
        2.2.2 载纳米银蛭石抗菌剂的制备
        2.2.3 正交试验设计
        2.2.4 抑菌环法测定抗菌性能
        2.2.5 荡法测定抗菌性能(杀菌率测定)
        2.2.6 细胞毒性试验
        3. 测试与表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蛭石预处理分析
        4.2 载银量分析
        4.3 FT-IR 分析
        4.4 XRD 分析
        4.5 SEM 观察
        4.6 银离子的赋存状态及机理
        4.7 抑菌环法结果分析
        4.8 振荡法结果分析
        4.9 细胞毒性试验分析
        5. 结论
    第二节 载纳米银蒙脱土抗菌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蒙脱土预处理
        2.2.2 载纳米银蒙脱土抗菌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抗菌实验
        2.5 细胞毒性试验
        3. 结果分析
        3.1 原子吸收分析
        3.2 XRD 分析
        3.3 FT-IR 分析
        3.4 载银机理分析
        3.5 抗菌结果分析
        3.6 细胞毒性结果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载纳米银蛭石/聚氯乙烯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原料
        2.2 载纳米银蛭石的有机化改性(organo-Ag-VMT)
        2.3 载纳米银蛭石/聚氯乙烯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
        2.4 抗菌实验
        2.5 细胞毒性实验
    3. 表征和性能测试
        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2 XRD结果分析
        3.3 热重结果分析
        3.4 SEM 分析
        3.5 Ag-VMT/PVC 复合抗菌材料力学性能
        3.6 布氏硬度分析
        3.7 抗菌实验结果分析
        3.8 细胞毒性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新型高分子抗菌材料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菌的意义
    1.2 抗菌材料的分类
    1.3 无机抗菌剂
        1.3.1 无机抗菌剂的类型
        1.3.2 无机抗菌剂的特点
        1.3.3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4 有机抗菌剂的概念及类型
        1.4.1 天然有机抗菌剂
        1.4.1.1 壳聚糖
        1.4.1.2 壳聚糖的抑菌机理
        1.4.1.3 影响壳聚糖抑菌性的因素
        1.4.1.4 壳聚糖的特点
    1.5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
        1.5.1 季铵盐类抗菌剂
        1.5.2 季鏻盐类抗菌剂
        1.5.3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的特点
        1.5.4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的抑菌机理
    1.6 胍类抗菌剂及抑菌机理
    1.7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
        1.7.1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抑菌机理
        1.7.2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抗菌基团的引入方式
        1.7.2.1 通过均聚或共聚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1.7.2.2 通过非辐射的接枝方法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1.7.2.3 通过辐射的接枝方法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1.8 高分子抗菌材料研究展望
    1.9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亲性季铵盐聚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2.2.2 合成过程
        2.2.3 抑菌测试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
        2.3.2 抑菌圈直径
        2.3.3 最小抑菌浓度(MIC)
        2.3.4 溶血性试验测试
        2.3.5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2.3.6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2.3.7 浓度对抑菌性能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对淀粉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3.2.2 淀粉胍盐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接枝率分析
        3.3.2 抑菌圈直径
        3.3.3 最小抑菌浓度(MIC)
        3.3.4 溶血测试
        3.3.5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3.3.6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壳聚糖的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4.2.2 反应过程
        4.2.3 抑菌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表征
        4.3.2 最小抑菌浓度(MIC)
        4.3.3 抑菌圈直径
        4.3.4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4.3.5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对壳聚糖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5.2.2 合成步骤
        5.2.3 抑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谱图分析
        5.3.2 核磁共振谱分析
        5.3.3 P(CS-Br-DMC)分子量测定
        5.3.4 P(CS-Br-DMC)抑菌测试
        5.3.5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5.3.6 溶血测试
        5.3.7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在抗菌塑料涂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抗菌塑料的发展现状
        1.2.1 抗菌剂的分类
        1.2.2 抗菌塑料国外发展现状
        1.2.3 抗菌塑料国内发展现状
    1.3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1.3.1 抗菌塑料的常见制备方法
        1.3.2 纳米抗菌塑料制备
    1.4 抗菌粉体的表面改性
        1.4.1 纳米 TiO_2抗菌剂的表面结构
        1.4.2 纳米 TiO_2抗菌剂的有机改性
    1.5 塑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化学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
        2.2.1 改性抗菌粉体的制备
        2.2.2 塑料表面的预处理
        2.2.3 抗菌塑料的涂膜
    2.3 改性粉体的性能表征方法
        2.3.1 亲油度值的测定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3.4 粉体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2.3.5 粉体的抗菌性能表征
        2.3.6 抗菌剂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评价
    2.4 抗菌塑料物化性能表征方法
        2.4.1 划格试验
        2.4.2 耐腐蚀性能表征
        2.4.3 光催化性能表征
        2.4.4 塑料的抗菌性能表征
        2.4.5 塑料的外观质量评价
        2.4.6 扫描电镜分析(SEM)
第三章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表面改性
    3.1 改性剂的筛选
    3.2 改性条件的优化
        3.2.1 硬脂酸用量的影响
        3.2.2 硬脂酸浓度的影响
        3.2.3 改性时间的影响
        3.2.4 改性pH值的影响
        3.2.5 改性温度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
        3.3.1 实验结果
        3.3.2 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3.3.3 方差分析
    3.4 改性粉体性能的表征
        3.4.1 粉体极性的变化
        3.4.2 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4.3 热重差热分析
        3.4.4 粉体的 SEM分析
        3.4.5 粉体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3.4.6 粉体的抗菌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分散性研究
    4.1 分散剂及有机改性对粉体分散性的影响
        4.1.1 不同分散方法对粉体分散性的影响
        4.1.2 分散剂对改性后粉体分散效果的影响
    4.2 有机改性对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
        4.2.1 改性剂添加量对粉体分散性能的应响
        4.2.2 改性前后粉体沉降性能分析
    4.3 有机改性后粉体在有机介质中分散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在塑料涂漆中的应用
    5.1 塑料表面预处理
        5.1.1 处理时间的影响
        5.1.2 处理温度的影响
        5.1.3 处理前后塑料表面形貌分析
    5.2 涂膜后抗菌塑料的形貌分析
    5.3 抗菌粉体加入量的影响
        5.3.1 抗菌粉体加入量对塑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3.2 抗菌粉体加入量对塑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4 涂膜层数的影响
        5.4.1 涂膜层数对塑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4.2 涂膜层数对塑料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5 抗菌塑料的长效抗菌性能
    5.6 抗菌塑料涂膜的物化性能
        5.6.1 抗菌塑料的耐腐蚀性能
        5.6.2 抗菌塑料的附着强度检测
        5.6.3 抗菌塑料的白度变化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纳米技术在建材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纳米技术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2.2 纳米技术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
        (1) 光学应用纳米复合涂料
        (2) 吸波纳米复合涂料
        (3) 纳米抗菌涂料
    2.3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 增加刚性和抵抗变形
        (2) 提高阻燃性
        (3) 提高耐热性
        (4) 增强耐老化性
        (5) 提高保温性
        (6) 抗静电作用
        (7) 提高阻隔性能
    2.4 纳米技术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1) 纳米矿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2) 纳米金属粉末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3) 纳米TiO2制备光催化混凝土
        (4)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5) 绿色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5 纳米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3 结 语

四、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材(给水管)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类石墨烯和银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水体灭菌研究[D]. 马双龙. 南开大学, 2017(05)
  • [2]新型支化型聚合物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陈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7)
  • [3]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 杨攀,何志辉. 华南预防医学, 2016(02)
  • [4]壳聚糖双胍盐酸盐/聚乙烯醇复合包装膜的制备[D]. 李灵.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5]胍盐类抗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涛. 吉林大学, 2012(09)
  • [6]载纳米银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D]. 宫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5)
  • [7]新型高分子抗菌材料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D]. 常彩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6)
  • [8]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在抗菌塑料涂漆中的应用[D]. 刘云超. 中南大学, 2009(03)
  • [9]抗菌防霉材料应用的技术研发[A]. 李泽国,李毕忠,吴坤. 第六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8
  • [10]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J]. 张志强,王玉平.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3)

标签:;  ;  ;  

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建筑材料(给水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