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视应力场研究

陕南地区视应力场研究

一、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宋美琴,梁向军,李宏伟,吴昊昱[1](2017)在《2010年山西地区M≥4.6主余型地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山西地区2010年3次M≥4.6地震序列及其50km范围内的背景地震波形资料,采用视应力方法获得3次序列的差视应力值。结果表明,河津—万荣地震序列的余震视应力均高于背景应力水平,反映其震源区应力水平较高,于2011年1月15日又发生河津ML4.1地震;大同—阳高序列和阳曲序列的余震视应力基本低于背景应力水平,且较短时间内恢复到背景应力水平。

梁向军,李丽,宋美琴,孟晓琴,刘林飞[2](2014)在《山西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利用20012011年ML≥2.0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山西地区的视应力,结合山西地区2001年以来5次M4.5以上地震探讨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在5次4.5级以上地震前1年均出现过视应力高值,地震发生在高值异常下降的过程中,且这5次中等地震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内或附近。结果表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对中强震的震中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地震危险性判定的参考依据。

王卫东[3](2009)在《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文中认为西安地裂缝是西安市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目前,西安地裂缝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较少,深部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关系也不够明确。笔者依托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成因机理与大陆动力学”等科研项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得到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区上、中地壳和莫霍面的速度分布图像,利用震源机制解、地震矩张量反演应变率主方向等方法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的区域应力场,计算了汾渭断裂带主应变率和应变率主方向,得到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和Q值分布,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利用西安地裂缝最新勘察成果分析研究了西安地裂缝的展布等特征及其与下伏断层的关系,结合对收集的最新地震活断层勘察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彭建兵教授倡导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非稳定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裂缝的群发是由特殊地质环境所孕生的:①西安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周围的秦岭山地和鄂尔多斯台地薄近十公里,深部的热拱作用和流展作用为地壳浅部的拉张变形提供了动力源。②西安地区的基底被众多伸展断层所分割,断块发育,结构破碎,断块的掀斜活动和断层的伸展活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发育空间和应力条件。其中,口镇—关山断裂、礼泉—合阳断裂、泾河—浐河断裂、渭河断裂、临潼—长安断裂、余下—铁炉子断裂和秦岭北缘断裂是影响和控制着西安地裂缝形成与发展的七条主干活动断裂,口镇—关山断裂、礼泉—合阳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潼—长安断裂的蠕滑活动伴生或派生着地裂缝,是西安及邻区的主要控裂构造。③第四纪时期,盆地继承性伸展和断层的同生伸展位错,在第四系中形成多级多组破裂,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构造破裂面原型。④现今在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作用下,甘青块体持续向汾渭地区挤出,NNW—SSE向的区域引张应力持续作用于西安地区,为地裂缝的活动提供了区域动力。⑤广覆的易湿陷、易流变、易崩解、易破裂的黄土层,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层条件。⑥梁洼相间的构造地貌格局,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⑦西安地区历史地震每每伴随着地裂缝的出现,二者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地裂缝一般是同震或震后破裂,不是地震前兆。可见,在西安地裂缝的形成过程中,构造因素是主导,西安地裂缝在本质上是“构造地裂缝”,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具有如下机理:深部构造孕育地裂缝、盆地伸展萌生地裂缝、断层蠕动形成地裂缝、应力活动扩展地裂缝、地震活动诱发地裂缝、超采地下水和地表水强渗透则可重新开启地裂缝和加剧地裂缝的活动。

汤兰荣,杨锐,杨雅琼,曾新福,周红艳[4](2007)在《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并对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视应力随着序列活动水平降低逐渐趋于平稳,ML 4.0以下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 4.0以上地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视应力大小与深度关系不明显,深度在9~12km时视应力相对要高,该范围也是整个序列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视应力高值的深度范围靠近主震的震源位置。

张彬,杨选辉[5](2007)在《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1900~2005年的中强震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地震的平均视应力。中国大陆平均视应力为0.67MPa,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东部平均视应力为0.32MPa,西部为0.97MPa。研究表明:利用地震震级计算的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大小与利用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结果相差不大,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6](2007)在《松潘-平武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文中认为利用松潘-平武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5年该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松潘-平武强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70年在附近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7](2007)在《唐山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文中研究说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华北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6年华北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6年唐山地震与华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唐山地震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在地震发生前的1970年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直到1976年地震发生。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8](2007)在《唐山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文中指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华北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6年华北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6年唐山地震与华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唐山地震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在地震发生前的1970年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直到1976年地震发生。

王卫东,张永志,邵广周,刘国华,邹志伟,狄秀玲[9](2004)在《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陕西中、南部地震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二、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10年山西地区M≥4.6主余型地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视应力测定方法
2 资料选取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河津—万荣地震序列差视应力
    3.2 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差视应力
    3.3 阳曲地震序列差视应力
4 结论与讨论

(2)山西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研究资料
2地震视应力测定方法
3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3. 1视应力时序变化特征
    3. 2视应力空间演化特征
4结论与讨论

(3)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安地裂缝基本状况与活动特征
    2.1 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展布
        2.1.1 西安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2.1.2 西安地裂缝的展布特点
    2.2 西安地裂缝的运动特征
    2.3 西安地裂缝的历史活动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浅层非稳定动力学背景
    3.1 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概述
    3.2 西安地裂缝区的区域浅层非稳定动力学背景
        3.2.1 渭河盆地的区域构造格局
        3.2.2 渭河盆地断层构造体系
        3.2.3 西安地区断层构造体系及活动特征
        3.2.4 渭河盆地构造地貌
        3.2.5 西安地区的地貌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深层非稳定动力学背景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
        4.1.1 区域重力场
        4.1.2 区域电磁场
        4.1.3 区域均衡异常
    4.2 区域岩石圈构造特征
        4.2.1 区域岩石圈构造
        4.2.2 区域壳幔结构
    4.3 渭河盆地及邻区P波走时层析成像
    4.4 渭河盆地及邻区P_N走时层析成像
    4.5 区域深层非稳定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背景
    5.1 新构造活动特征
    5.2 断裂的活动特征
    5.3 构造应力场特征
    5.4 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环境剪应力场
    5.5 渭河盆地及邻区的介质品质因子
    5.6 区域地热活动
        5.6.1 区域地热活动的特征
        5.6.2 区域地热活动机制
    5.7 小结
第六章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地震动力学背景
    6.1 区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6.1.1 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6.1.2 渭河盆地区域地震活动性
        6.1.3 渭河盆地现代地震活动的小波分析
    6.2 区域地震动力学背景
    6.3 地震活动与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
        6.3.4 地震活动与地裂缝活动的时间相关性
        6.3.5 地震活动与地裂缝活动的空间互补性
    6.4 小结
第七章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非稳定动力学模式与机制
    7.1 西安地裂缝的特征
    7.2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非稳定动力学模式与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计算方法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
    讨论及结论

(6)松潘-平武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地震视应变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2 计算地震能量
    1.3 计算地震矩
    1.4 震级换算
2 资料选取
3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4 结论

(9)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计算方法
2 资料处理
3 结果分析
4 讨论和结论

四、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年山西地区M≥4.6主余型地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J]. 王霞,宋美琴,梁向军,李宏伟,吴昊昱. 山西地震, 2017(01)
  • [2]山西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梁向军,李丽,宋美琴,孟晓琴,刘林飞. 中国地震, 2014(01)
  • [3]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D]. 王卫东. 长安大学, 2009(02)
  • [4]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研究[J]. 汤兰荣,杨锐,杨雅琼,曾新福,周红艳. 华南地震, 2007(04)
  • [5]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研究[J]. 张彬,杨选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05)
  • [6]松潘-平武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J].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 西北地震学报, 2007(03)
  • [7]唐山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J].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7(00)
  • [8]唐山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J]. 张彬,杨选辉,易志刚.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7(00)
  • [9]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J]. 王卫东,张永志,邵广周,刘国华,邹志伟,狄秀玲. 西北地震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陕南地区视应力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