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引种资源的研究与选育

优质水稻引种资源的研究与选育

一、优质稻引入资源的研究与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周少川,柯苇,缪若维,李宏,黄道强,王重荣[1](2021)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实现水稻育种学和水稻种质资源学的无缝对接,常规育种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融合,本团队创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包括水稻核心种质概念、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理想模型(模式)构建、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和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八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培育了黄华占、美香占和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等三套育种材料体系,育成了当前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黄华占、我国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唯一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我国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华占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组合)。

周少川,柯苇,缪若维,李宏,黄道强,王重荣[2](2021)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创建及优质稻育种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水稻育种学和水稻种质资源学的无缝对接,常规育种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融合,创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概述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包括水稻核心种质概念、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理想模型(模式)构建、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和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等8个部分。阐述了黄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美香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和丰八占衍生恢复系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等三套育种材料体系创建历程,并对其衍生的重大品种即当前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黄华占、我国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唯一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我国配组组合最多恢复系华占等突破性品种(恢复系)作了简介,讨论了水稻遗传育种学的现状和方向。

杨杰[3](2020)在《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上种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仅落后于美国。2017年我国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22亿元,耕地面积约为20.24亿亩。虽然市场规模庞大,但我国种业竞争力却较弱。根据种业平台大数据,至2019年末,全国范围内持证种子企业数量约5937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不足2%。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制种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种子行业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风险较大,投资回报率却比较低,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随着新种子法出台,种子企业品种审定渠道大大拓宽,审定周期大幅缩短,品种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这无疑加剧了种子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本文以江西HY种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战略管理相关分析工具,对江西HY种业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研究。文中详细分析了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包括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等,并运用SWOT分析法得到战略组合。最后,总结出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江西HY种业公司和其他杂交水稻种子企业提供参考。

周少川,王重荣,赵雷,李宏,黄道强,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4](2019)在《丰八占衍生系列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的系谱和育种利用》文中指出丰八占是广东优质稻育种史上首个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优良、抗病、高产新品种,其衍生系列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粤丝苗、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及其配制的杂交稻组合在中国南方稻区年面积推广超过300万hm2,引领了中国南方稻区优质稻产业化进程。2000年本团队依据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杂种优势假说,提出应用广东常规优质稻育种优势创新恢复系,全面提升杂交稻优质、高产和广泛适应性等综合农艺性状的构思,经过15 a的努力,在2015—2018年育成了黄华占、黄莉占、黄粤丝苗、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系列优质杂交稻组合27个,68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含引种许可)。对丰八占衍生部分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系谱和综合农艺性状分析,探讨其育种价值。

赵雷,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王志东,周德贵,陈宜波,吴玉坤[5](2018)在《绿色广适性优质稻品种的系谱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芯片,培育和应用绿色广适性优质稻品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广东特色"。自周少川、柯苇等于1998年提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本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育成了黄华占、五山丝苗和美香占2号等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稻品种。该文将重点对黄华占和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品种进行系谱分析,并对其育种价值进行探讨。

龚桥[6](2018)在《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优质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对川华A的高产制种技术进行总结,利用区试资料总结其所配组合川华优32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一、川华A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川华A的亲本分别是中浙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ZZB-28-1和优质保持系中间材料丝苗2-7,野败型胞质。主要特征特性研究表明,川华A的播始历期和叶龄与川106A相当;分蘖力较强,细长粒形,谷粒长宽比3.5,千粒重约23g。败育彻底,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花时早而集中,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保持系的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二级。二、用川华A等亲本进行的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为:1、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等9个性状的差异主要受遗传控制。川华A的产量GCA效应值为-3.15;日产量GCA川华A仅次于冈46A;川华A的生育期、有效穗等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均存在显着差异,可以配组出不同类型的杂交稻新组合;川华A的日产量GCA比较突出。2、特殊配合力(SCA)方面,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的SCA效应值的差异都明显。川华A所配组合的单株产量、日产量、生育期、着粒密度、穗平着粒数和结实率等6个性状的SCA均列首位,组合川华A/蜀恢527、川华A/成恢3203的日产量SCA效应值居所有组合的前两位。表明川华A的多数性状SCA比较突出。3、在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F1基因型方差中,GCA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50%以上,表明这些性状的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生育期等6个性状都是母本的GCA方差所作的贡献大,这些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但是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这3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双亲的互作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强。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面,单株产量与日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有效穗、着粒数和着粒密度正相关;日产量与有效穗、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四、川华A的配套制种技术方面,制种调差应为父本与不育系同期或比不育系早1-2天;“九二〇”每公顷用量控制在180g-225g(比常规减少15%左右);适时提早收割,避免高温暴晒。在大面积制种试验田中实收测产,平均产量212kg/667㎡。五、所配组合川华优320在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8.535t/hm2,比对照增产6.08%;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629t/hm2,比对照增产6.5%;区试鉴定为国标二级优质米;表现出熟期较早、优质抗病、丰产稳产等特征。于201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张盼[7](2016)在《杂交粳稻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杂交粳稻产量优势突出,但品质略差严重限制其发展。北方粳稻,特别是东北大米素以优质着称,故提高稻米品质是杂交粳稻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研究杂交粳稻灌浆特征与稻米品质间的相互关系,本试验以8个杂交粳稻、7个高产常规稻和2个优质日本品种为试材,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齐穗期进行剪穗处理,依次只保留上部一次枝梗、上部二次枝梗、中部一次枝梗、中部二次枝梗、下部一次枝梗、下部二次枝梗。从齐穗期开始,测定不同类型品种不同部位籽粒灌浆动态和相关酶活。成熟后,调查不同类型品种各穗位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品种平均产量>高产常规稻品种平均产量>日本优质稻品种平均产量,但差异不显着;而品质方面,则是日本优质品种>高产常规稻品种>杂交粳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之间籽粒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也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来说,着生在一次枝梗上籽粒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优于着生在二次枝梗籽粒的各性状,着生在中上部籽粒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优于下部籽粒的对应性状。相关分析表明,每穗粒数较多是杂交粳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杂交粳稻品种的中下部二次枝梗个数和着生的粒数所占总体比例都显着高于辽宁常规品种和日本品种对应的比例,这说明杂交粳稻每穗粒数的增加主要靠中下部二次枝梗个数和着生的粒数的增加所贡献的。中下部二次枝梗上着生籽粒的各品质性状较差,重影响了杂交粳稻的品质。不同部位剪穗处理的结果证实“库”相对过大,严重限制了杂交粳稻中下部籽粒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三大类粳稻灌浆动态和酶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动态和酶活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优质品种灌浆较为平缓、各部位差异不大,杂交粳稻灌浆剧烈、持续时间长。综上所述,适度增加着生在中上部籽粒比例,减少中下部二次枝梗个数,保持灌浆平稳并保持相对持久稳定的前期速率,尤其灌浆后期速率的维持有助于提高杂交粳稻的产量和品质。

周宗锴[8](2015)在《水稻骨干亲本黄华占优良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水稻作为全球几十亿人的主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粮食安全,培育高产、优质、高抗的水稻品种是水稻育种的核心目标。骨干亲本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育种实践中,一系列水稻骨干亲本的形成、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育种进程。黄华占作为新一代籼稻骨干亲本,综合性状优良,目前已在中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并衍生出了多个品种。现有研究表明,水稻骨干亲本是一个或多个优良性状的集合体,这源于一系列优质遗传组分的精巧组合。虽然近年来利用骨干亲本已经定位到一些调控水稻关键性状的遗传座位,但目前对控制黄华占优良性状形成关键遗传座位的来源和传递关系还知之甚少。为了系统研究黄华占优良性状的形成过程和遗传机制,我们以黄华占和其育种谱系的各代亲本为对象,通过传统遗传学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着重分析了黄华占高产、优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来源和贡献于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黄华占谱系品种在产量和品质等农艺性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产量最高的是桂朝2号,最低的是朝阳早18,黄华占属于中高产的水平;在稻米品质方面,黄华占的综合品质最优,而桂朝2号等前期亲本品质很差。总的来看,黄华占的选育经历了“高产劣质—低产优质—中高产优质”的过程。2.二次枝梗数和千粒重是黄华占谱系品种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以桂朝2号为代表的前期亲本具有很高的二次枝梗数,Ghd8ZYZ这种新型等位可能对穗粒数有积极贡献,28占对二次枝梗数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致使后期品种产量降低。千粒重与粒型相关,长丝占贡献了gs3和gs5两个关键等位,导致谱系品种由圆粒型转变为长粒型,千粒重的降低对产量产生了负效应。3.垩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黄华占谱系品种稻米品质的关键性状。从桂阳矮49到特青,稻米品质粗糙,主要表现在胚乳腹部垩白度高和直链淀粉含量高两方面。长丝占提供了低腹白的H94型Chalk5基因,28占带来了低直链淀粉含量的Wxb基因,这两个等位基因是黄华占优质的重要遗传基础。4.基于SNP和indel进行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黄华占谱系品种主要被分为两支,其遗传相似性与谱系关系和表型相似度基本一致。我们的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黄华占中多基因性状以及综合优良性状形成的遗传规律,为进一步挖掘黄华占优良综合性状提供了基础。

朱建宇[9](2014)在《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农丰种业”)是目前湖南省内以常规高档优质稻系列产品为主营业务规模最大的科研型种业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湖南水稻品质改良和产业化发展,已经推广了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的10余个早晚籼优质稻新品种,有效地推动了湖南省乃至周边省份的优质稻产业发展,提升了南方籼稻米的品质,丰富和繁荣了我国优质稻米市场,满足了我国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本文通过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和产业市场环境分析,认为水稻产业在促进粮食产业化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业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目前国家为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前景。在SW0T分析中,认为当前“湖南农丰种业”虽然在优质水稻育种推广行业地位明显、产品质量极具竞争力、技术水准国内一流,但是其市场过于集中,目前主营业务仍是水稻种子销售、技术指导等,产业链急需完善,还应联合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和其他科技平台开发推出更多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湖南农丰种业”优质稻米产业化战略定位是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和支撑,以制度优化创新为着力突破点,以完善的产业链为机会,不断提升湖南及南方稻米产业化发展水平;战略方案是确立市场导向、建立多种经营模式复合营销、实现农企互惠互利、坚持科技进步、实施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构建标准化生产等。为实现该战略方案,要对优质稻米产业的战略实施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加强预算控制,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强化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及时进行调控,实施动态控制和管理,客观地评价战略实施效果,及时跟进改正。

张分云[10](2014)在《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21份华南水稻核心种质及由黄华占和双桂36衍生的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在重测序的基础上,利用Illumina goldengate DNA芯片系统开发全基因组高通量SNP标记并连续两年四个生产季度对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如下:(1)核心种质中产量最高的为黄软占,达到8.38t/hm2,以特籼占25的产量最低,为5.92t/hm2,黄华占的产量排在第7位,为7.42t,/hm2。变异系数以丰八占最小,为2.21%;以双桂36最大,为18.06%。做早稻和晚稻种植,黄华占和双桂36产量差异显着,黄华占作早稻时产量较高,而双桂36则更适合晚稻种植。黄华占衍生的新品种中即保留了其高产特性,还具备更优越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基因组合方式。(2)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得到提高的主要遗传因素,是引入特青的高产特性,在后面的优质改良过程中,引入长丝占和华丝占,稻米品质显着提升,但产量却急剧下降,到黄华占时,产量和品质得以平衡提高。(3)从核心种质黄华占衍生的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的变化发现:核心种质的基因区段关键基因位点的变化是产生更加优良新品种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重测序数据基础上建立的SNP图谱,能够破译这些关键位点的基因型功能和互作模式,从而为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方案。(4)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各异:粒宽和剑叶宽稳定系数最小,分别为0.043和0.049,说明其稳定性较高;产量稳定性系数居中,为0.178;每穗总粒数稳定系数性最大,为0.935,表明其稳定性最低;各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稳定性差异较大,其中产量稳定性最好的是丰矮占,最差的是双桂36。(5)从系谱品种稳定性演化示意图可以看出,长丝占的引入使得系谱品种产量稳定性大幅提升,随着育种目标的变化,稳定性下降,茉莉丝苗的引入又使得稳定性再次提高,本研究筛选出的优良种质,可用于培育高稳定性产量性状的水稻新品种,从而为水稻高产稳产育种提供材料支撑和理论参数。(6)分析RIL群体的SNP标记基因型,绘制了一张包含224个SNP标记,全长1575.08cM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利用ICIMapping3.2软件,4种环境下共定位到与产量性状相关的186个加性QTL,174对上位性QTL。进一步分析QTL与环境互作,共检测到存在环境互作的加性QTL171个,上位性QTL124对,环境因素对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粒型较小。(7)本实验中检测到的加性QTL几乎涵盖所有染色体,与调控产量合成和积累的基因几乎分布在所有12个染色体上有关。各个性状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之间存在一致性,部分非加性QTL同样参与了上位性的形成,这些基因通过修饰其它基因而起作用。检测到的上位性效应值均较大,这与上位性互作可以提高检测QTL的能力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上位性效应在产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多环境测验解析环境互作的效应,所有的加性QTL均被检测到,表明所定位的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区间是相对稳定和准确可信的,其中连续3季以上都出现的8个QTL及3个包含5个以上QTL的标记区间:SNP407-408、SNP503-504和SNP706-707,可为水稻产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指导。

二、优质稻引入资源的研究与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稻引入资源的研究与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概念
2 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
3 理想模型(模式)构建
4 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
5 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
6 核心种质基因型
7 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
8 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

(2)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创建及优质稻育种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提出的背景与目标
2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的创建
    2.1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概念及特征
    2.2 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
    2.3 理想模型(模式)构建
    2.4 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
    2.5 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
    2.6 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
    2.7 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
    2.8 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
3 优质稻育种实践
    3.1 广适型优质稻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
    3.2 广东丝苗型优质稻新品种美香占2号的选育及其应用
    3.3 丰八占衍生系列新品种作为杂交稻恢复系的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3)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及发展战略
        2.1.2 育、繁、推一体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
        2.3.4 产业生命周期
第3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江西HY种业公司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2.5 自然环境
    3.3 杂交水稻种业环境分析
        3.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3.2 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
        3.3.3 五力模型分析
第4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种质资源
        4.1.2 财务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1.4 其他资源
    4.2 企业能力分析
        4.2.1 研发能力
        4.2.2 生产管理能力
        4.2.3 营销能力
        4.2.4 财务能力
第5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5.1 SWOT分析
    5.2 战略制定的原则
    5.3 战略目标和规划
        5.3.1 战略目标建立
        5.3.2 战略阶段划分
    5.4 战略选择
第6章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
        6.1.1 加大研发力度,聚焦高端稻谷市场
        6.1.2 加强营销和服务,促进二者与科技融合
        6.1.3 加强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
        6.1.4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
        6.1.5 推进前向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发展
    6.2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6.2.1 调整组织结构
        6.2.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3 完善制度建设
        6.2.4 加强风险防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丰八占衍生系列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的系谱和育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丰八占衍生恢复系系谱分析
2 丰八占衍生优异恢复系育种效应
    2.1 以黄华占为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综合农艺分析
    2.2 以黄莉占为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综合农艺分析
    2.3 以黄粤丝苗为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综合农艺分析
    2.4 以黄广油占为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综合农艺分析
    2.5 以五山丝苗为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综合农艺分析
3 应用优质常规稻新品种作为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的育种探讨
4 应用本育种方法育成的恢复系和优良组合是解剖研究功能基因和杂种优势假说的良好素材
5 展望

(5)绿色广适性优质稻品种的系谱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
2 黄华占系谱和育种成效
    2.1 青六矮—丰八占—黄华占动态选育过程
    2.2 黄华占的育种效应
    2.3 黄华占系统的育种模型研究
        2.3.1 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的株型和品质模式分析
        2.3.2 黄华占系统全基因组育种模型研究
    2.4 黄华占的育种体会
3 美香占2号系统育种价值分析
    3.1 美香占2号的选育
    3.2 美香占2号的育种效应
    3.3 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型研究
    3.4 美香占2号的育种体会
4 展望

(6)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我国水稻育种概况
        1.1 水稻育种历程
        1.2 新形势下对水稻品种的要求
    2 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
        2.1 三系不育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1.1 野败型不育系
        2.1.2 冈型不育系
        2.1.3 D型不育系
        2.1.4 印尼型不育系
        2.1.5 红莲型不育系
        2.1.6 K型不育系
        2.1.7 88型不育系
        2.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三系杂交水稻配合力的研究概况
        3.1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3.2 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3.3 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4 杂交稻的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4.1 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因素
        4.2 优质稻米的需求现状
        4.3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目标及途径
        4.4 稻米品质与种植环境的研究
    5 水稻抽穗期的遗传研究进展
        5.1 影响水稻抽穗期的因素
        5.1.1 环境因素
        5.1.2 遗传因素
        5.2 水稻日产量与抽穗期的关系
    6 研究意义与开题设想
第二章 野败型优质不育系川华 A 的选育及分析
    1 川华A的选育过程
        1.1 育种思路及方法
        1.2 亲本材料的来源
        1.3 选育过程
    2 川华 A 的特征特性比较分析
        2.1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
        2.2 分析内容及方法
        2.2.1 株叶型及穗部特征特性调查
        2.2.2 育性鉴定及套袋自交结实率观察
        2.2.3 生育期和主茎叶龄调查
        2.2.4 抽穗动态和开花习性调查
        2.2.5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状态考察
        2.2.6 柱头生活力测定
        2.2.7 川华A的稻米品质分析
        2.2.8 川华A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华A的主要特征特性
        3.1.1 形态特征特性
        3.1.2 育性鉴定
        3.1.3 抽穗动态与花时习性调查
        3.1.4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
        3.1.5 柱头生活力测定
        3.1.6 稻米品质分析
        3.2 生育期特性
        3.2.1 川华A生育期特性
        3.2.2 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第三章 川华A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1 川华 A 的配合力分析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性状调查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2.2 川华A不育系配合力分析
        2.2.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2.2.4 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2.2.5 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川华A的应用研究
    1 川华优320 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1.1 亲本特征特性
        1.2 制种技术体系
        1.2.1 制种田选择及隔离要求
        1.2.2 适当缩小父母本播差期
        1.2.3 培育壮秧,合理密植
        1.2.4 田间管理
        1.2.5 花期预测与调节
        1.2.6 适量喷施赤霉素
        1.2.7 赶粉、去杂、收贮
    2 川华优 320 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1 产量结果比较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3 稻米品质结果
        2.4 稻瘟病抗性结果
        2.5 生产试验结果
        2.6 川华优 320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讨论
    1 川华A的选育方法及思路
    2 川华A的配组
    3 三系不育系选育的方向
附表1 各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等的表现
附表2 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7)杂交粳稻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目的及意义
        1.1.1 我国杂交水稻的历史
        1.1.2 国外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1.2 杂交水稻的现状
        1.2.1 我国杂交水稻现状
        1.2.2 国际杂交水稻发展现状
    1.3 杂交水稻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1.4 杂交水稻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1.5 我国杂交水稻面临的问题
        1.5.1 杂交粳稻制种纯度问题
        1.5.2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问题
        1.5.3 杂交水稻品质问题
    1.6 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酶
        1.6.1 ADPG焦磷酸化酶
        1.6.2 淀粉合成酶SS
        1.6.3 淀粉分支酶SBE
    1.7 试验概述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2.2.2 品质指标指标的测定
        2.2.3 灌浆期AGP、SSS和SBE活性测定的方法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与品质
        3.1.1 产量
        3.1.2 品质
        3.1.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 不同部位籽粒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
        3.2.1 不同部位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3.2.2 不同部位的品质性状的差异
    3.3 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动态
        3.3.1 三大类水稻不同时期的灌浆动态的比较
        3.3.2 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动态的比较
        3.3.3 稻米灌浆动态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4 灌浆期酶活的测定
        3.4.1 不同种类水稻AGP整体差异的比较
        3.4.2 不同种类水稻SSS整体差异的比较
        3.4.3 不同种类水稻SBE整体差异的比较
        3.4.4 不同时期AGP活性差异的比较
        3.4.5 不同时期SSS活性差异的比较
        3.4.6 不同时期SBE活性差异的比较
结论与讨论
    4.1 产量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4.1.1 不同类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比较
        4.1.2 不同部位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比较
        4.1.3 产量构成因素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4.2 灌浆速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4.2.1 灌浆速率对稻米品质整体的影响
        4.2.2 灌浆速率对不同部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种类水稻酶活的差异
        4.2.4 同一时期不同部位酶活的差异
        4.2.5 灌浆速率与灌浆期酶活的关系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稻骨干亲本黄华占优良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
        1.1.1 骨干亲本概念的提出
        1.1.2 水稻骨干亲本和育种
        1.1.3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1.1.4 国标一级水稻黄华占
    1.2 植物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2.1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
        1.2.2 分子标记
        1.2.3 遗传作图群体
        1.2.4 基因定位的方法
    1.3 水稻产量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1.3.1 水稻穗型与产量
        1.3.2 水稻粒型与产量
        1.3.3 稻米品质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载体和菌株
        2.1.3 试剂、产品和服务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田间种植
        2.2.2 重组自交系的构建
        2.2.3 表型观察和统计
        2.2.4 水稻胚乳淀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2.2.5 稻米品质性状的测定方法
        2.2.6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2.2.7 载体构建
        2.2.8 质粒提取
        2.2.9 细菌的遗传转化
        2.2.10 水稻的遗传转化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3.1 实验结果
        3.1.1 黄华占谱系品种产量性状的观察与统计
        3.1.2 黄华占谱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3.1.3 黄华占谱系品种产量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分析
        3.1.4 黄华占谱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分析
        3.1.5 黄华占谱系品种聚类分析
    3.2 讨论
        3.2.1 二次枝梗数的差异造成了黄华占谱系品种每穗粒数的差异
        3.2.2 粒型变化对黄华占谱系品种的千粒重产生了直接影响
        3.2.3 二次枝梗数和千粒重决定了黄华占谱系品种的产量
        3.2.4 垩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黄华占谱系品种稻米品质差异的重要因素
        3.2.5 黄华占的育种思路
        3.2.6 黄华占是集合优质遗传组成的高品质水稻
第四章 实验结论和展望
    4.1 实验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课题使用的全部引物
致谢

(9)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产业化研究动态
        1.2.2 国内农业产业化研究动态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化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产业化
        2.1.2 产业发展战略
    2.2 产业化相关理论述评
        2.2.1 产业经济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4 利益共同体理论
第3章 湖南农丰种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湖南农丰种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公司简介
        3.1.2 产业化发展的主营业务
        3.1.3 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优势
        3.1.4 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前景
    3.2 产业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3.2.1 国内优质稻米
        3.2.2 国内经济形势
        3.2.3 相关产业政策
    3.3 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3.3.1 我国优质稻米市场的发展
        3.3.2 湖南优质稻米市场的发展
    3.4 湖南农丰种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遇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5 湖南农丰种业发展战略的行业竞争模型分析
        3.5.1 替代品威胁分析
        3.5.2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3.5.3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5.4 行业现有竞争程度分析
        3.5.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4章 湖南农丰种业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战略方案
    4.1 湖南农丰种业优质稻米产业化战略使命和战略目标
        4.1.1 战略使命
        4.1.2 战略目标
    4.2 湖南农丰种业现有企业发展战略
        4.2.1 现有企业发展战略内容
        4.2.2 现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弊端
    4.3 湖南农丰种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方案
        4.3.1 确立市场导向战略
        4.3.2 建立多种经营模式复合营销战略
        4.3.3 实现农企互惠互利战略
        4.3.4 坚持科技进步战略
        4.3.5 实施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
        4.3.6 构建标准化生产战略
    4.4 湖南农丰种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新旧方案对比分析
第5章 湖南农丰种业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与保障
    5.1 战略实施措施
        5.1.1 立足科技发展优质稻米产业
        5.1.2 优化优质稻米产业链结构
        5.1.3 完善协调优质稻米市场运营机制
    5.2 战略控制内容及保障措施
        5.2.1 战略控制内容
        5.2.2 战略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1.1.1 核心种质的概念
        1.1.2 核心种质特性
        1.1.3 核心种质的作用
        1.1.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1.2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1.2.1 水稻产量性状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2.2 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
        1.2.3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开展的相关基础工作研究
        1.2.4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的限制因素
        1.2.5 基于SNP标记的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路线
        1.2.6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表型
        2.2.2 黄华占衍生品种产量表型
        2.2.3 黄华占系谱基因区段比较
    2.3 讨论
        2.3.1 黄华占系谱品种年代
        2.3.2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演变
    2.4 结论
第三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育期和产量表型
        3.2.2 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3.2.3 系谱品种产量稳定性比较
        3.2.4 系谱品种产量构成性状稳定性比较
    3.3 讨论
        3.3.1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影响
        3.3.2 AMMI模型对系谱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评价
    3.4 结论
第四章 利用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4.1.2 性状考察
        4.1.3 芯片系统检测平台的建立
        4.1.4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和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4.2.2 RIL产量及相关性状加性QTL定位
        4.2.3 RIL产量相关性状上位性QTL分析
        4.2.4 RIL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QTL与环境效应分析
    4.3 讨论
        4.3.1 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4.3.2 产量相关性状QTL标记区间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1 研究思路的创新
        5.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5.2.3 研究结论的创新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与撰写论文

四、优质稻引入资源的研究与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应用[J]. 周少川,柯苇,缪若维,李宏,黄道强,王重荣. 中国水稻科学, 2021(06)
  • [2]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创建及优质稻育种实践[J]. 周少川,柯苇,缪若维,李宏,黄道强,王重荣.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杰. 南昌大学, 2020(01)
  • [4]丰八占衍生系列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的系谱和育种利用[J]. 周少川,王重荣,赵雷,李宏,黄道强,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 杂交水稻, 2019(01)
  • [5]绿色广适性优质稻品种的系谱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J]. 赵雷,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王志东,周德贵,陈宜波,吴玉坤. 生命科学, 2018(10)
  • [6]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D]. 龚桥.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杂交粳稻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D]. 张盼.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8]水稻骨干亲本黄华占优良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D]. 周宗锴.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9]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朱建宇.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5)
  • [10]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D]. 张分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优质水稻引种资源的研究与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