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序列号​​的识别和复制

汽车序列号​​的识别和复制

一、汽车序号的识别和复现(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晶[1](2021)在《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载荷谱是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和结构疲劳试验的基础。国内外关于载荷谱编制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但关于转向架构架设计和疲劳试验的却较少。国内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种类繁多、运营工况复杂,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依据现行的国际标准,仅能在定性层次上分析转向架构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可靠性,显然已不足以保障国内运营安全。编制能够正确反映运营条件下转向架构架损伤情况的载荷谱是将现有的结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评估从定性层次到定量层次的提升,也是保障国内铁路运输安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载荷进行正确解耦识别是编制可靠载荷谱的前提条件。由于一系悬挂(包括弹簧和减振器)的存在,构架承受的载荷和应变响应基本处于低频范围(小于10Hz),而构架弹性模态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通常在30Hz左右。在载荷识别的范畴中,构架的动载荷识别基本处于低频范围。本文对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研究是基于现行国际标准,结合标定试验和线路实测,最终获得基于线路实测的随机载荷谱和动态应力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用于台架试验复现道路损伤的试验载荷谱。主要的工作重点如下:(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分析。构架基本载荷系的完备性是载荷识别、建立随机载荷谱的研究基础。以现行国际标准所介绍的基本载荷系为基础,对构架基本载荷平衡力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抗蛇行载荷系,并通过实测载荷预测动应力与实测动应力的比较,验证了抗蛇行载荷系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其它客运车辆(如高铁和地铁)构架载荷系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使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趋于完善,能够完整覆盖构架结构的变形特征和悬挂功能。(2)获得转向架构架在准静态下载荷-应力传递函数。在实验室内,通过构架标定试验台,对构架载荷系进行准静态标定试验,对识别方法进行多次试验以优化各载荷系解耦过程。针对构架载荷识别传递矩阵的病态特性,通过控制传递矩阵条件数,确保传递矩阵具备良好特性,进而有效控制载荷识别误差。(3)验证载荷解耦识别方法。在标定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线路实测,对各载荷系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将实测载荷预测的动应力和实测动应力进行对比,从实际应用中验证了构架载荷解耦识别方法的有效性。(4)编制试验载荷谱。通过试验载荷和试验动应力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能够覆盖构架结构损伤情况的随机载荷谱是本文的研究核心。以随机载荷谱为基础,通过相关性研究,得到了各载荷系之间的相位关系,并提出了一种载荷系相位关系的编制方法,这是试验载荷谱编制的技术关键,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试验载荷谱。讨论了相位矩阵编制中各因素对于试验载荷谱正确反映构架实际运营工况下疲劳寿命的影响。

甘蕊灵[2](2021)在《恶意DNS流量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车联网应用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隐私数据存储在各种联网设备上。高级持续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d,APT)是网络空间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一,而基于DNS协议的远程控制通信与数据窃取是APT攻击的常用方法之一。APT的攻击目标大到国防、电力和金融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小至个人计算机,攻击者从目标上窃取重要文件、核心数据或者是大量窃取个人信息用于贩卖以获取利益。如果能够在网络攻击发生时及时发现并阻断受控主机与攻击者之间的通信,则能够维护个人设备上的数据信息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真实攻击样本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精度检测,且检测能力同时覆盖已知攻击与未知攻击的DNS流量检测方法。针对样本问题与未知攻击检测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样本集强化方案与特征集强化方案,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为了解决真实攻击样本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样本集强化方案,该方案又称为“完备度可控的DNS恶意流量生成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安全研究人员的网络空间知识积累与实战经验,构造实现各种攻击场景,将生成的攻击流量捕获下来用作机器学习模型的样本。为了使得检测模型对已知攻击的变种和未知攻击均具备优秀的检测能力,本文提出一种特征集强化方案。特征集强化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基于DNS恶意流量构建的机理,对应提出新的检测特征,除非攻击者彻底改变现有的攻击构建原理,否则无法完全绕过这些特征的检测。新增的检测特征包括名可读性、域名结构性、二级域名钓鱼性和IP离散性四个类别。基于这两个创新强化方案,本文构建了一个决策树DNS流量检测模型,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在测试实验中,本文模型对已知样本的检测率达到1 00%,对未知样本的检测率达到99.95%;在对比实验中,本文模型对于未知样本的检测能力高于已有研究成果,且在已有研究成果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创新方案切实有效。

张益瑞[3](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胡秋洋[4](2021)在《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驱总成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疲劳可靠性不仅影响着使用寿命,而且关系到电动汽车的行驶安全。因此,电驱总成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重视。振动疲劳试验也成为了验证和评价电驱总成可靠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电驱总成的振动疲劳试验主要是利用室内振动试验台来完成的,一般采用单自由度试验或是近似等效多轴试验的方式,无法精确复现电驱总成在实车实际道路上的振动特性,容易造成欠试验和过试验。因此,本文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实际道路载荷谱采集技术,提取电驱总成的振动疲劳载荷谱,并对载荷特性进行研究,从而搭建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对实际行驶载荷谱进行模拟和再现,以此建立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的模拟试验方法,为电驱总成进行高效准确的振动疲劳试验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首先,建立了搭载电驱总成的车-路系统动力学模型,输入典型路面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对电驱总成的振动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描述电驱总成振动特性的测点。通过在这些测点布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进行了电驱总成实际行驶载荷谱试验场实车采集。结合实测载荷谱特征分析和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的设计指标。其次,基于MAST道路模拟试验系统提出了改进Stewart六自由度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通过建立运动机构模型,结合静坐标下的运动和动坐标系下的运动,借助牛顿-欧拉方程和凯恩方程,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运动学反解和动力学分析,从而设计了试验台各构件参数,并建立了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三维模型。再次,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工装夹具柔性体模型,结合电驱总成模型和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模型,在ADAMS中建立了刚-柔耦合电驱总成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液压作动器为输入,电驱总成加速度测点为输出,建立了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模型,对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的频响函数矩阵进行辨识。针对辨识得到的频响函数为非方阵无法直接求逆的问题,采用广义逆求解,并对此产生的最小奇异值进行修正,以保证后续迭代的收敛性。最后,基于远程参数控制技术和实测载荷谱,对电驱总成振动载荷谱模拟和再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测载荷谱进行去奇异值、滤波、重采样和加速等处理,获取了期望响应信号。结合频响函数矩阵对期望响应信号进行迭代,在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上较好的模拟再现了电驱总成的振动载荷谱。

王腾[5](2020)在《面向弹箭体复杂结构的统一数字化模型描述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关乎国防安全的航天工业部门亟需国产化且能够自主可控的三维CAD结构设计软件工具。本文以当前航天弹箭体型号研制过程中使用的结构三维设计软件及其数据格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和阐述了目前工程实践中三维设计面临的如下问题:结构三维设计软件工具在型号研制当中出现的诸如在多源异构的结构三维设计工具之间进行三维模型数据交换时丢失模型的设计信息、建模历史信息、无法记录并传递三维模型设计语义信息等问题,以及非国产软件结构三维模型设计工具存在安全性问题,国外商软停止更新维护及商软公司倒闭等原因可能导致的三维模型设计信息长期存储存在风险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关于多源异构的结构三维设计软件在数据交换时出现的信息丢失及无建模历史、无法交换模型设计语义信息的解决方案,调研国内外对结构三维模型设计信息长期存储的研究,对航天弹箭体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类。基于航天弹箭体结构三维模型的特点,以本体理论对航天弹箭体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的设计信息进行了表达和描述,定义了层次式的航天弹箭体本体模型,提出了航天弹箭体复杂结构的统一描述方法,对航天弹箭体的结构、管路、电缆等使用层次式本体表达方法实现了统一描述。研究以Creo为代表的结构三维设计软件的表达原理,基于面向航天弹箭体结构三维模型的统一描述方法和Creo对结构三维模型的表达原理,实现了专用于航天弹箭体结构长期存储与模型恢复的自动读取接口模块和结构三维模型的自动复现接口模块的开发,并在运载火箭的贮箱和尾段等结构上验证了统一数字化模型描述方法、信息自动读取接口模块以及三维模型自动复现接口模块的有效性、实用性。在实现航天弹箭体结构统一描述的基础上,实现了航天管路系统和电缆系统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应用研究。其中,通过调研现有运载火箭管路系统的设计方式,从几何角度研究了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管路系统设计方法,实现了管路系统两个任意位置端口的快速设计。以航天管路系统设计中最常被设计师关注的管路两端端面平行度公差问题为例,基于统一描述方法实现了公差信息的三维复现以及管路系统连接精度快速校核及结果数据输出,实现了在设计阶段基于设计值对管路连接精度进行预测并达到了反向指导设计师对公差进行重新设计的目的。通过调研现有运载火箭箭上电缆的布局方式,从样条曲线角度研究了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几何设计,实现了箭上电缆系统的快速布局设计。

朱仲宇[6](2020)在《《人民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人际功能词汇手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整合、调整前人研究的人际功能词汇识别框架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中有关“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人际功能词汇进行调查统计,分别从汉语报道分时期和汉英对比两个角度进行词汇手段考察,得出其中的表达规律并编制汉语人际功能词表与汉英人际功能对照词表。《人民日报》不同阶段动态考察的主要结论有:(1)从频次上来看,一是两个阶段人际功能词汇密度近于15%,阶段二略为上升了11.67%;二是“[+态度]”和“[+语气]”词汇皆词频分布高,“[+褒贬]”和“[+量级]”词汇皆词频分布低;三是“词”的使用词频高但词频离散度大,“语”的使用词频小但词频离散度小。(2)从词型来看,一是共有词型皆超半数但阶段一特有词型是阶段二的两倍;二是词型分布偏好一致。(3)从词汇功能来看,“[+褒贬]”和“[+态度]”词汇通常具有较强的人际与描述意义,可以单独使用,“[+语气]”和“[+量级]”词汇只有较强人际意义,需搭配使用。(4)从人际意图与词汇手段的关系看,不同阶段立场与信息源的变化会影响“[+褒贬]”与“[+态度]”词汇的使用频次。中英词汇对比考察的主要结论有:(1)“[+语气]”和“[+量级]”词汇分布相近,“[+褒贬]”和“[+态度]”词汇分布差距明显;(2)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人际功能词汇手段,成语和部分语气副词汉英语不能完全对应;(3)中方报道主要通过“[+褒贬]”和“[+态度]”词汇构建明确有力的立场,美方通过“[+态度]”和“[+语气]”词汇构建立场,解读空间更大。

王鼎方[7](2020)在《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长途客运站作为道路运输枢纽与人员高度聚集场所,已成为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的潜在对象。为避免惨痛袭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于其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全面提升客运站防范恐怖袭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参考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估领域研究成果,以客运站为研究对象,确立了一种包含威胁分析、重点部位识别、安防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广泛适用于各类客运站的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流程;就该流程选取真实客运站进行实例应用以评价该客运站防范恐怖袭击能力,有效识别当前安防系统存在各种漏洞和不足,并依据评估结论提出安防系统优化对策;最终选取评估得出的高危风险事件建立仿真模型复现袭击过程,对于仿真结果进行了致因和优化策略分析。通过对历史袭击事件的统计梳理结合关联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各袭击手段成本及破坏性从而评定威胁等级,其中爆炸性袭击评级为高,刀斧砍杀及纵火焚烧次之。以客运站各部位所具有的资产和区域属性为依据评定该部位风险等级和防范重点程度,以售票大厅、换乘区域、候车大厅为最高。确定了包含准备与威胁能力、探测预警能力、响应处置能力3项二级指标、固定执勤岗位等13项三级指标的安防系统脆弱性评估体系,通过网络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半定性半定量方式确定指标权重、评价安防系统建设情况。选取江苏省N客运站实施风险评估并综合威胁分析、重点部位识别、安防系统脆弱性输出风险清单,得出该客运站防范恐怖袭击整体能力较好,细节存在不足,个别袭击事件仍属于高危风险等结论,并提出了安防系统优化对策。选取候车大厅、售票大厅、站前广场发生的爆炸性袭击、刀斧砍杀、纵火焚烧三类高危风险事件,依托Anylogic软件构建了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客运站恐怖袭击仿真模型。通过行人、袭击者、人员疏散三类子模型实现了对于恐怖袭击行为始末的仿真模拟,对于各类袭击产生的人员伤亡和疏散时间等仿真结果进行致因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曹骞[8](2020)在《北方环境乘用车行驶工况和代表工况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乘用车也在由传统能源技术向新能源技术加速发展,而动力系统作为汽车技术体系的重要一环,也要适应这一挑战。当前,由于对国内乘用车典型行驶特征的掌握并不充分,并且我国尚未普遍推广适用于国内交通环境的行驶工况,导致在动力系统研发试验中,相关结果无法与国内现实水平匹配,从而对排放检测、能量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反映国内行驶特征的代表行驶工况,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本文在长春市选择了10辆轻型乘用车以自主驾驶方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行驶数据采集工作,建立了短行程大样本数据库,从无监督学习聚类、混合概率分布模型聚类和随机过程概率模型估计三个方面研究了构建代表行驶工况的具体应用方案,据此开发了长春市轻型乘用车代表行驶工况,相关分析结果可为代表行驶工况构建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及应用依据。本文采用测试样本数据集对比分析了K均值聚类算法、密度峰聚类算法、模糊聚类算法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聚类算法的计算性能,结果表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聚类算法能够利用少量的神经元获取样本集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结构,可以建立神经元与随机样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据此可以直接根据神经元的聚类结果完成对随机样本的聚类,有助于减少运算量,该算法的聚类精度最高,其得到的误判样本数量最少,并且聚类中心与理想中心位置的重合度最高,适合针对大样本数据集的聚类运算。本文研究了特征参数组合方式对聚类运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怠速比例、匀速比例、行驶时间、最大速度、平均行驶速度和速度标准差作为描述短行程样本的特征参数可以显着减少大样本数据库的数据量,有利于提高计算效率,据此得到的聚类结果能够细化中低速行驶类别且不存在类别同质化的现象,可以实现样本在各类之间的合理分配。应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对大样本数据库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研究了基于无监督学习聚类的代表行驶工况构建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分别构建了长春市轻型乘用车中低速行驶工况和高速行驶工况。将两组工况与各自的数据库统计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特征参数平均偏差均低于3%,构建工况的精度较高,验证了构建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选择快速路、市区主干路、市郊主干路和次干路作为道路等级研究对象,从大样本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并组建了不同道路等级的样本数据集,对样本数据集的行驶特征及其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市区主干路、市郊主干路和次干路的随机样本分布在特征空间中存在较大交叠区域,三个道路等级的行驶模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快速路、市区主干路和市郊主干路的随机样本服从正态分布,而次干路具有最为丰富的行驶特征多样性,其随机样本无法严格服从正态分布。分别采用最大期望算法和判别分析对快速路和市区主干路的样本数据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期望算法和判别分析法对训练样本集的误判数量分别只有1个和0个,而从未知样本集的聚类结果中得到的模糊样本数量分别为2个和1个,两者对除此以外的剩余样本的聚类结果完全相同,其聚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了基于混合正态分布概率模型聚类算法的代表行驶工况构建方法,根据最大期望算法对样本数据集的聚类结果,构建了快速路代表行驶工况和市区主干路代表行驶工况。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构建工况相对于各自样本数据集的特征参数平均偏差分别低于3%和2%,构建工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验证了工况构建方法的有效性。基于马尔科夫链原理,探讨了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指出极大似然法对样本量较少的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能力不足,而改进Kneser-Ney平滑算法对不同样本量的计算适应性更好,可以在一定邻域范围内实现状态转移概率的平滑过渡,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行驶规律。另外检验了状态转移概率分布与正态分布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只有在特定车速区间下划分行驶状态时,两个分布的形态才具有高度一致性,除此以外,两者存在明显偏离,因此盲目采用正态分布拟合的方式计算状态转移概率会引入更多计算误差。研究了基于马尔科夫链随机过程的代表行驶工况构建方法,利用该算法分别采用分类和不分类构建两种模式构建了长春市轻型乘用车代表行驶工况,对比结果表明,所有构建工况与数据库的特征参数平均偏差均低于5%,验证了构建方法的有效性。

祝尊卿[9](2020)在《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与复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缆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承担着传输电力、传递信号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电子设备的“血管”。因此,线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伴随着现代设备应力环境愈加复杂,线缆在应力作用下的间歇故障问题也受到更多重视。间歇故障的特点是在应力环境下时有时无,且能自动恢复,脱离环境基本不再表现,检测与诊断十分困难,因此,为有效检测线缆间歇故障,必须在振动等环境应力激励下复现间歇故障。针对该问题,论文从振动应力诱发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线缆间歇故障的动态模型,并根据动态模型对线缆间歇故障的复现技术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振动应力作用时线缆损伤变化对其直流电阻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到线缆损伤与其直流电阻变化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振动应力的作用,分析振动应力诱发线缆间歇故障的机理。结果表明:线缆在导体损伤情况下,以一部分点接触一部分断裂的方式工作,当振动应力作用时,线缆损伤导体状态在点接触与断裂之间转换,其直流电阻也随之发生短时变化,当变化电阻超过一定阈值时,即表现为线缆间歇故障。(2)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以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为基础,分别构建全损伤线缆与单导体损伤线缆在振动应力下的间歇故障动态模型,结合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的试验数据,对两类损伤线缆的动态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损伤线缆的间歇故障动态模型能定量描述线缆损伤度、振动应力、直流电阻间的关联关系,较好地反应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的动态特性,为线缆间歇故障的复现提供理论支撑。(3)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复现技术基于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结合遗传算法,提出基于动态模型的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开展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的仿真分析可直观体现一定振动应力下的线缆直流电阻响应,为复现试验的优化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基于动态模型的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可有效提高复现试验效率,降低试验对线缆的损伤。总之,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探究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建立了线缆间歇故障的动态模型,提出了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为线缆间歇故障的复现与检测诊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郭玉秀[10](2020)在《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没有词汇语言学习便无从谈起,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国学者威尔金斯认为:“如果没有语法,人们很难表达事物;而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可能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汉语词汇习得研究对象大多为来华留学生,对本土学习者的研究较少;词汇习得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词汇学习策略的孤立研究,对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广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词汇习得关注焦点以大样本容量居多,对小样本个体差异关注较少。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人数增多,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从小开始学习汉语。面对如此庞大的本土汉语学习者群体,目前学界对其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即是对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所做的研究。研究框架基于汉语学习动机、汉语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是对本土学习者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英国汉语学习者在英国本土学习时有哪些汉语学习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这些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是否影响接受性词汇广度的发展。2)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有何发展。3)如何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教学措施提升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和教学的认识。研究主要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的个案研究法。受试对象为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基督公学的6名高中生。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测试工具: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接受性词汇测试题和产出性词汇测试问题大纲。并使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了解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情况。首先,对被试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其次,运用Oxford SILL词汇学习策略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与分析。再次,在剑桥考试局高中词汇大纲的基础上,通过等距抽样选出样本词汇,对被试进行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分析。并检验接受性词汇广度是否与性别因素、汉语学习动机因素和词汇学习策略因素存在正态分布关系。最后,通过产出性词汇测量问题大纲收集本土学习者语料构建真实文本语料库,考察产出性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型动机,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但自我效能感不高。其词汇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为中频,经常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依次为社交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为Quizlet词汇记忆法。2)英国本土学习者基于高中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为1000词以上,习得率为80%以上,词汇习得状况良好。无充足样本证明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存在正态分布,但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汉语学习动机之间存在低度正态相关,与词汇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着正态相关。3)基于学习者真实文本语料的产出性词汇广度共计1022个,其词汇分布、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性和词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词类使用全面、词汇多样、高级词汇运用合理且信息密集。其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词汇搭配性知识和词汇意义性知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汉字层面、词汇层面和语用层面的词汇深度仍需完善。研究成果对汉语词汇的习得与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揭示英国本土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为中级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依据;能够为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供个案补充,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借鉴。

二、汽车序号的识别和复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序号的识别和复现(论文提纲范文)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动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动载荷识别技术
        1.2.2 动载荷识别技术在轨道车辆领域的应用
    1.3 载荷谱研究现状
        1.3.1 国外载荷谱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载荷谱研究现状
        1.3.3 国内铁路领域载荷谱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系构建
    2.1 现有标准中转向架构架结构载荷描述
        2.1.1 欧洲标准中转向架构架设计和试验工况
        2.1.2 日本标准中转向架构架加载工况
    2.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
        2.2.1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和载荷描述
        2.2.2 构架结构准静态基本载荷系
    2.3 本章小结
3 结构准静态解耦载荷识别方法
    3.1 基本原理
        3.1.1 准静态法
        3.1.2 解耦识别原理
        3.1.3 条件数和传递矩阵病态特性
        3.1.4 应变片的特性
        3.1.5 电桥原理与载荷识别应用
    3.2 构架结构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3.2.1 国际标准中载荷计算
        3.2.2 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3.2.3 构架识别测点的选择
    3.3 转向架构架标定试验
        3.3.1 载荷系识别标定试验
        3.3.2 动应力测点标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载荷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4.1 基本理论
        4.1.1 相关分析
        4.1.2 等效应力
    4.2 线路试验
        4.2.1 试验线路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209P转向架构架修正载荷系
        4.3.1 载荷系与其平衡反力
        4.3.2 摇头和抗蛇行载荷系
        4.3.3 载荷系修正
    4.4 预测精度评估
    4.5 各载荷系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
    5.1 随机载荷谱的编制
        5.1.1 随机数据平稳性检验
        5.1.2 随机数据门槛值
        5.1.3 数据载荷循环统计方法
        5.1.4 总体分布估计及检验
        5.1.5 载荷谱的编制
    5.2 疲劳试验载荷谱
        5.2.1 现行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2.2 基于相关性的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6 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编制
    6.1 相位矩阵排列顺序的影响
    6.2 相关性简化的影响
        6.2.1 不相关和正相关
        6.2.2 瞬时相关性分析
        6.2.3 全局相关性分析
        6.2.4 相关性关系构建相位关系
    6.3 基准载荷系的影响
        6.3.1 试验载荷谱的等效
        6.3.2 以浮沉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3.3 以侧滚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恶意DNS流量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恶意软件的DNS利用模型与机理
    2.1 DNS相关知识
        2.1.1 域名结构
        2.1.2 DNS通信过程
        2.1.3 DNS报文
    2.2 基于DNS的恶意通信方法
        2.2.1 DNS恶意通信在网络攻击中的作用
        2.2.2 恶意DNS流量构造的关键技术
        2.2.3 恶意DNS通信流程与示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备度可控的DNS恶意流量生成技术
    3.1 开源数据集概况
    3.2 完备度可控的恶意流量生成方法
    3.3 扰动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DNS流量检测技术
    4.1 数据集
    4.2 特征集构建
        4.2.1 常用特征选取
        4.2.2 创新特征提出
    4.3 决策树检测模型
        4.3.1 决策树模型
        4.3.2 检测模型概述
        4.3.3 检测模型训练
        4.3.4 检测模型测试
    4.4 特殊样本测试实验
    4.5 文献工作复现与对比实验
    4.6 创新技术有效性评估
        4.6.1 样本向量覆盖空间验证实验
        4.6.2 复现模型上的强化对比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恶意DNS流量检测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架构
    5.3 模块间交互
    5.4 模块设计实现
        5.4.1 关键技术
        5.4.2 任务接收模块
        5.4.3 流量预处理模块
        5.4.4 特征提取模块
        5.4.5 流量检测模块
        5.4.6 检测结果处理模块
        5.4.7 异常处理模块
    5.5 使用界面演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驱总成振动疲劳研究
        1.2.2 多轴振动模拟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电驱总成振动疲劳载荷谱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2.2.1 单轮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2.2.2 四轮路面时域激励模型
    2.3 电驱总成振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2.3.1 电驱总成及整车模型建立
        2.3.2 极限工况仿真
        2.3.3 加速度测点选取
    2.4 实际振动疲劳载荷谱采集与分析
        2.4.1 实际载荷谱采集
        2.4.2 载荷谱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多轴振动模拟试验台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模拟试验台方案设计
        3.2.1 系统机构分析
        3.2.2 自由度分析
    3.3 运动学分析
        3.3.1 坐标描述
        3.3.2 作动器伸缩量方程
        3.3.3 机构速度与加速度
    3.4 动力学分析
        3.4.1 单刚体动力学
        3.4.2 多刚体动力学
    3.5 系统参数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多轴振动模拟试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4.3 频响函数辨识
        4.3.1 驱动信号生成
        4.3.2 频响函数计算
    4.4 阻抗函数计算研究
        4.4.1 广义逆理论
        4.4.2 奇异值处理
    4.5 辨识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4.5.1 不同激励信号的影响
        4.5.2 频响函数估计方法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模拟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道路模拟试验简介
    5.3 期望响应信号获取
        5.3.1 载荷谱预处理
        5.3.2 加速载荷编制
    5.4 振动疲劳载荷谱模拟迭代
        5.4.1 误差评价指标
        5.4.2 初始驱动信号求取
        5.4.3 模拟迭代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设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面向弹箭体复杂结构的统一数字化模型描述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数字化三维设计领域面临的问题
        1.2.1 机械领域结构三维设计面临的问题
        1.2.2 航天弹箭体领域结构三维数字化面临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数字化模型统一描述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三维模型统一描述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数字化模型长期存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管路布局设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电缆快速布局设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3 航天弹箭体结构领域本体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航天弹箭体复杂结构三维模型组成要素及特点分析
        3.2.1 航天弹箭体复杂结构设计模型的组成特点分析
        3.2.2 航天弹箭体复杂结构标注和属性的组成特点分析
    3.3 航天弹箭体结构领域本体模型构建
    3.4 航天弹箭体结构领域本体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本体的弹箭体复杂结构统一数字化描述
    4.1 引言
    4.2 基于本体的全弹箭体结构统一描述框架
    4.3 航天弹箭体产品层结构的统一描述
    4.4 航天弹箭体结构主模块层的统一描述
    4.5 航天弹箭体结构部件/单机层的统一描述
    4.6 航天弹箭体结构零件层的统一描述
    4.7 航天弹箭体结构特征层的统一描述
    4.8 航天弹箭体贮箱结构统一描述的本体表达实例
    4.9 本章小结
5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三维模型转化系统架构
    5.1 引言
    5.2 三维模型设计信息转化系统的方案设计
    5.3 前置处理器模块设计
        5.3.1 航天弹箭体产品结构表达机理
        5.3.2 航天弹箭体结构产品设计信息自动提取方法设计
    5.4 后置处理器模块设计
        5.4.1 航天弹箭体产品结构三维复现表达机理
        5.4.2 航天弹箭体产品结构三维复现方法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三维模型转化系统应用
    6.1 引言
    6.2 弹箭体复杂结构三维模型转化系统设计
    6.3 弹箭体结构设计信息自动提取功能系统开发
        6.3.1 航天弹箭体三维模型结构设计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功能开发原理
        6.3.2 航天弹箭体三维模型结构设计信息自动提取实例
    6.4 弹箭体产品结构三维自动复现功能的开发
        6.4.1 航天弹箭体结构设计信息自动判读及三维复现功能的开发原理
        6.4.2 航天弹箭体三维模型结构设计信息自动三维表达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统一描述方法的航天弹箭典型设计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航天弹箭体管路布局设计应用研究
        7.2.1 运载火箭管路布局设计信息的统一描述
        7.2.2 管路自动布局设计的算法研究
        7.2.3 管路自动布局设计的算例验证
        7.2.4 管路装配中考虑公差的统一描述应用研究
    7.3 航天弹箭体电缆铺设设计应用研究
        7.3.1 运载火箭电缆自动铺设设计信息的统一描述
        7.3.2 电缆自动铺设算法研究
        7.3.3 电缆自动布局系统的算例验证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术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人民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人际功能词汇手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1.6 研究语料的说明
2 “中美贸易战”人际功能词汇手段的动态变化考察
    2.1 第一阶段人际功能词汇手段考察
    2.2 第二阶段人际功能词汇手段考察
    2.3 两个阶段词汇手段的动态变化规律
    2.4 两个阶段词汇手段与人际意图的互动分析
    2.5 小结
3 “中美贸易战”人际功能词汇手段的立场表现考察
    3.1 “中美贸易战”美方报道的人际功能词汇手段概况考察
    3.2 “中美贸易战”中美双方表达不同立场的词汇手段差异
    3.3 小结
4 结语
    4.1 主要成果
    4.2 相关建议
    4.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语料摘录
附录2:《人民日报》“中美贸易战”两个阶段词汇手段对比表
附录3:“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美双方立场的词汇手段对比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7)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领域
        1.2.2 交通枢纽风险评估领域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2 风险评估流程与方法
    2.1 风险评估流程
        2.1.1 风险评估概述
        2.1.2 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流程
    2.2 风险分析方法
        2.2.1 威胁分析方法
        2.2.2 脆弱性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威胁分析与重点部位识别
    3.1 历史袭击数据统计分析
        3.1.1 全球及我国范围内恐怖袭击数据分析
        3.1.2 针对交通系统的恐怖袭击数据分析
    3.2 威胁成本与破坏性分析
        3.2.1 威胁成本分析
        3.2.2 威胁破坏性分析
    3.3 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威胁清单
    3.4 长途客运站重点部位识别
        3.4.1 现有客运站部位分类
        3.4.2 针对恐怖袭击的长途客运站重点部位识别
        3.4.3 长途客运站重点部位识别清单
    3.5 本章小结
4 长途客运站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4.1 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框架
    4.2 长途客运站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2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及指标元素选取
    4.3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及计算步骤
        4.3.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网络分析法(ANP)
        4.3.2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4.4 本章小结
5 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评估实例分析-以江苏省N客运站为例
    5.1 N客运站概况
        5.1.1 客运站基本情况
        5.1.2 客运站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情况
    5.2 N客运站威胁分析与重点部位识别
        5.2.1 威胁可能T赋值
        5.2.2 部位吸引力修正因子A赋值
    5.3 N客运站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5.3.1 建立ANP层次模型
        5.3.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3.3 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模糊评价
        5.3.4 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V赋值
    5.4 N客运站风险评估结论
    5.5 安全防范系统优化对策
        5.5.1 人防优化对策
        5.5.2 物防优化对策
        5.5.3 技防优化对策
        5.5.4 应急管理能力优化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针对高危风险事件的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仿真
    6.1 仿真模拟准备
        6.1.1 仿真模型构建方法
        6.1.2 仿真模拟场景划分
        6.1.3 袭击手段与部位选取
    6.2 仿真模型构建
        6.2.1 行人模型构建
        6.2.2 袭击者模型构建
        6.2.3 人员疏散模型构建
    6.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1 人流仿真结果与分析
        6.3.2 爆炸性袭击仿真结果与分析
        6.3.3 刀斧砍杀袭击仿真结果与分析
        6.3.4 纵火焚烧袭击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ANP评价结果
附录B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Matlab实现
附录C N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清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北方环境乘用车行驶工况和代表工况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行驶工况研究综述
    1.3 行驶工况构建方法综述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行驶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2.1 道路行驶试验与数据采集
        2.1.1 试验方法
        2.1.2 数据采集方法
    2.2 短行程样本的划分与特征参数的计算
    2.3 短行程滤波
        2.3.1 傅里叶变换滤波
        2.3.2 小波滤波
        2.3.3 核函数滤波
    2.4 短行程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无监督学习聚类算法的行驶工况构建
    3.1 基于无监督学习聚类算法的行驶工况开发研究架构
        3.1.1 行驶工况开发的目标
        3.1.2 行驶工况开发的技术难点与研究架构
    3.2 样本数据库聚类的基本技术原理
        3.2.1 主成分分析的技术原理
        3.2.2 K均值聚类算法的计算原理
        3.2.3 密度峰聚类的计算原理
        3.2.4 模糊聚类算法的计算原理
        3.2.5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聚类的计算原理
        3.2.6 聚类品质评估方法
    3.3 聚类算法对比分析与选择
    3.4 短行程大样本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3.4.1 主成分降维处理
        3.4.2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建立与训练
        3.4.3 主成分样本数据库的聚类
        3.4.4 聚类结果统计与分析
    3.5 代表行驶工况的构建
        3.5.1 行驶工况构建的实现方法
        3.5.2 构建代表行驶工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概率分布模型的行驶工况构建
    4.1 基于混合概率分布模型的行驶工况构建开发研究架构
        4.1.1 基于混合概率分布模型聚类的可行性与研究意义
        4.1.2 基于混合概率分布模型聚类的研究目标
    4.2 混合概率分布模型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
        4.2.1 最大期望算法的计算原理
        4.2.2 判别分析的计算原理
        4.2.3 多维正态分布的验证方法
    4.3 面向有监督学习聚类的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4.3.1 典型道路行驶特征分析
        4.3.2 行驶样本集的正态分布验证
        4.3.3 建立训练样本集和未知样本集
    4.4 未知样本数据集的聚类
        4.4.1 基于最大期望算法的聚类
        4.4.2 基于判别分析的聚类
    4.5 基于道路等级的行驶工况构建
        4.5.1 行驶工况构建的实现方法
        4.5.2 构建代表行驶工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随机过程的行驶工况构建
    5.1 马尔科夫链的基本原理
    5.2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方法
    5.3 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5.4 马尔科夫链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5.5 工况构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与复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线缆结构
        1.2.2 线缆故障研究
        1.2.3 间歇故障机理研究
        1.2.4 间歇故障复现技术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
    2.1 线缆故障诱发因素分析
    2.2 无振动应力下线缆电阻变化规律分析
        2.2.1 无振动应力作用的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定性分析
        2.2.2 无振动应力作用的线缆电阻变化数值分析
        2.2.3 无振动应力作用的线缆间歇故障机理试验分析
    2.3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
        2.3.1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定性分析
        2.3.2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数值分析
        2.3.3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试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的动态模型
    3.1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构建
    3.2 振动应力下线缆直流电阻采集试验
        3.2.1 试验的设备选用及故障注入方法
        3.2.2 线缆直流电阻采集试验的应力剖面设计
        3.2.3 试验数据处理
    3.3 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的参数拟合
        3.3.1 α取值概率函数拟合
        3.3.2 动态模型参数二次拟合
    3.4 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3.4.1 全损伤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检验与分析
        3.4.2 单导体损伤线缆间歇故障动态模型检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复现技术研究
    4.1 基于动态模型的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
        4.1.1 复现方案优化设计原理
        4.1.2 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
        4.1.3 复现优化方案设计数学模型
        4.1.4 优化结果分析
    4.2 线缆间歇故障复现试验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4.2.1 仿真分析原理
        4.2.2 仿真方案设计
        4.2.3 仿真结论分析
    4.3 线缆间歇故障复现优化方案验证
        4.3.1 间歇故障复现试验实施
        4.3.2 复现优化方案的验证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的研究
        1.3.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理论研究
        1.3.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
        1.3.4 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2.1 英国基督公学教学概况
        2.1.1 英国基督公学办学情况
        2.1.2 英国基督公学汉语教学开展情况
    2.2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情况概述
    2.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2.3.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2.3.2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质性描述
        2.3.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量化分析
        2.3.4 小结
    2.4 被试者汉语词汇习得策略调查分析
        2.4.1 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
        2.4.2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
        2.4.3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4.4 被试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分析
        2.4.5 小结
第三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习得分析
    3.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3.1.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3.1.2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3.1.3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结论
    3.2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的探索分析
    3.3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学习动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词汇学习策略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习得分析
    4.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4.1.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4.1.2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分布分析
        4.1.3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多样性分析
        4.1.4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复杂性分析
        4.1.5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密度分析
    4.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习得分析
        4.2.1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4.2.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过程
        4.2.3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分析
        4.2.4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搭配性知识分析
        4.2.5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意义性知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对汉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启示
    5.1 对本土学习者汉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5.2 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价值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本土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与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2: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
附录3: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答题卡
附录4:基于剑桥考试局中文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测试题
附录5:产出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深度测试主题式问题大纲
附录6:基于学习者产出性语料的词汇深度使用频次结果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汽车序号的识别和复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D]. 孙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恶意DNS流量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 甘蕊灵.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4]电驱总成多轴振动疲劳载荷谱及其模拟方法研究[D]. 胡秋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面向弹箭体复杂结构的统一数字化模型描述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D]. 王腾.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0(01)
  • [6]《人民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人际功能词汇手段研究[D]. 朱仲宇. 暨南大学, 2020(04)
  • [7]长途客运站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D]. 王鼎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8]北方环境乘用车行驶工况和代表工况构建方法研究[D]. 曹骞. 吉林大学, 2020(08)
  • [9]振动应力下线缆间歇故障机理分析与复现技术研究[D]. 祝尊卿.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2)
  • [10]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D]. 郭玉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汽车序列号​​的识别和复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